公共管理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大学生事务管理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6-01
新公共管理学科产生于西方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危机背景中,是一门关于危机管理和公共领域的管理科学。大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体系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最终的管理目的是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新公共管理以创新的手法开创了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到事务管理的各项细化工作中。
1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和高等教育人才显著增加,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形成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事务管理中传统的理念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浮出水面。
1.1 服务特征不明显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意识层面,均未体现出以学生为对象的服务职能。学生事务管理被片面化、表面化,以行为约束、纪律规范限制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校内生活的各项活动笼罩着一层行政色彩,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理解代沟。
1.2 矩阵结构效率低、反应慢
矩阵结构的管理线条,是由高等学校的校内最高管理机构――学校和院系为主线,然后以行政部门各司其责为副线,通过主线决策副线执行的联合行动实现对学生的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层级设置过多、上下传达反馈的环节繁复,导致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针对性受到影响,以致合理诉求未被及时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
1.3 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意志过于集中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高校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个过程集中表达的是校方的管理意志,学生对于高校活动中相关体制实施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甚至连必要的意见征询也被省略。可想而知,这种体制下的事务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诉求的合理性考虑,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专业需求并无直接关联,大多数决策和制度是建立在校方意志基础上的主观判断。
1.4 管理队伍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职业化的实践工作阅历,班主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兼职事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管理队伍的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旁落,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学习、职业化实践的途径十分有限。
2 大学生事务管理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
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管理职能中的服务意识,以及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管理模式打造下,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统筹性的部署和学习,建设紧跟时展、具有服务特色的大学生事务管理体系。
2.1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机制
“以生为本”是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服务性理念,强调思想层面、意识层面以及客观制度上的服务要素,淡化大学生教育中的行政色彩;通过课外活动和兴趣社团,还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缺憾,并通过学生自主参加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尊重和发挥,并由此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精神成就感。建立周全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引领。
2.2 以扁平式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扁平式结构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由于管理层级的减少、上行下达的传递效果和反馈效果得以显著提高,使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实现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并且通^双向交流,院校可结合学生意见,组建具有多元化功能性的机构组织,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勤工俭学资助以及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学生窗口的开放式、一站式、流程式和共享式服务。
2.3 组建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可借助新公共管理进行权力分散,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和社团,引导学生参与事务管理工作和社会实践性质的创业机构,丰富校园文化元素,开发学生释放自我展示特长的空间。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各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经验、管理阅历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此外,由于学生自治组织的活跃带动了学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高校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4 加强素质建设,实现学生事务专职管理
首先要在政策法规层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予以职业规划;其次,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建立起专业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此外,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效管理,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3 结语
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大学生高校生活适应、个人学业的发展、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就业、工作的规划,甚至对于整个职业道路和人生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利用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深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斌,葛晓华,冯桂梅,等.高校大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1).
篇2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如何科学地做好学生工作,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关键课题;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也很大,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将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张政府部门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竞争模式,强调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简化政府职能,减少运作中的成本;强调加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遵循顾客第一和尊重消费者主权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它大大扩展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野,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操作模式;深化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了公权力的透明度,有利于充分保障公众的权益。高校作为公共组织,也能从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受到启发,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缺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主要为层级管制,是具有官僚型特点的管理体制。学生必须被动地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自上而下有一套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服从命令是这个结构的关键理念,学生工作方面的重大决策权本文由收集整理集中在学校的党政机关部门,二级学院的工作自主权很小,特别是学生辅导员,其工作任务量重,压力大,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最多,但受重视程度较低,工资待遇也较低,在进行学生工作时需要过多地请示学校机关,受到的约束比较多。
(二)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注重“管”,即对学生的约束和命令性质的要求比较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色彩仍然浓厚,只求学生平稳地、认真地度过大学生活,忽略了服务于学生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学生个性差异比较大,生活观念、学习观念比以前有很多不同,自我独立意识也比较强。而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影响了其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难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模糊,没有坚定将大学生培养成“四有”青年的信心,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进行“两课”的教学,而课堂气氛比较古板,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感染力不高,没有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因此,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这对于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四)学生干部队伍管理需要改进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管理也呈现出命令式的形态,即学生干部接受学生管理老师的任务并照章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干部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干部内部也没有较合理的竞争与考核机制,学生干部队伍的运作方式与党政机关的模式很相似,考核目标很模糊,工作完成情况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忽略了普通学生的评价,这使很多学生干部安于现状,工作效率不高。另外,对于学生干部的业务培训也比较缺乏,使很多学生干部边摸索边工作。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以顾客第一,即以公众的满意度为第一要素;而高校学生工作则可以受该观点的启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官僚式的的管理体制,坚持服务于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观点,适当减少命令性或约束性的管理方式,加强同学生的沟通,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
发展。
(二)建设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主体,要构建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在精神鼓舞层面,需要推广优秀人物和事迹,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关注辅导员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在物质奖励层面,要建立公平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强绩效奖励,保障科研经费,加大学习培训等。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二者都不可偏废,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对待,不仅仅只局限于“两课”的教育;应当加强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使家长与社会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两课”教育的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协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文化建设、道德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教育载体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
(四)提升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水平
篇3
围绕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点抓好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抓好条件保障,推动高校与千家企业共同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与时俱进,实践教学方面也需要根据目前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资源,系统解决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受阻原因
(一)校内实训场地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础能力训练和部分在校外不宜实施的专业关键能力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应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并且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设备,三至五年内能体现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要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规律相适应;适合以能力训练为主,淡化原理性验证。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实训基地不成体系,专业实训场地狭小、实训项目不全、设施陈旧、性能标准不高,有些甚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有所区别,对教学场地、实训条件等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同。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引进一个模拟导游实训室让学生参与实训,但也只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导游基本讲解技能和带团操作流程等基础知识,对于带团过程管理中被称之为“灵魂”和“基石”的与相关单位的协调能力和遇到紧急事件时的应变能力的训练,学生很难接触到。
(二)校外实践基地受限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企业是生产技术活动的主体和前沿,相对于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基地的仿真实践教学,使产学结合更为紧密,是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安排落实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场所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在企业就业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首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双方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都不高。校企合作,高校一般要向企业支付一定额外的费用,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一般不愿意额外出钱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而企业考虑到高校实习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产活动,对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不高。其次,高校校外实践基地模式单一,大多停留在高校到企业寻求事件场所,而企业想从学校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层面,校企之间的合作尚未形成操作性强的成熟合作模式。另外,高校校外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如旅游管理类的实践多为参观和简单操作,对旅行社经营管理形式、薪金制度、采购业务等涉及管理核心的内容多设计商业秘密,企业不愿学生了解太多。
(三)实践指导教师缺乏
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实践活动氛围所提供的辅助条件下,结合校外实训基地亲自实践与操作,不断积累。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指导教师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很多专业课任课老师就是实践指导教师。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实践指导教师有企业一线实践经历,由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知识和工艺过程的操作技能,对指导学生实习极其有利。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重研究而轻实践,理论知识系统丰富,但缺乏专业较强的实际业务能力,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常力不从心,这与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
(四)实践资金获取渠道较少
高校实践教学经费的筹措,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实践教学、科研和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着高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水平和档次。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及其公益性决定了政府财政投资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但由于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增加来解决办学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时期里是不现实的。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场地、师资、设施设备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打破资金短缺形成的高校发展瓶颈,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展开途径
(一)学用结合,以能力提高为目标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践行创新理念,构建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改革思路,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构建了“基本认知-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其次,通过实践教学拓宽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的教改思路,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实践教学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实践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认知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实践层”主要面向大二、三学生,侧重于应用性、综合性试验,体现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创新实践层”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以参加教师科研、自主设计题目、参加学科竞赛等模式实现。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从理论验证、加深理解,到综合设计、融汇知识,再到推理求解、发现新知,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得到阶梯状提升。另外,实践教学着力点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成果建设等形式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
(二)校企合作,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稳固性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体制、课程、教学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要针对职业的岗位技能、技术规范的实习、实训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成学院、学生、企业三级人才培养体制,实现学院、合作企业与学生的“三赢”。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其一,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实践培训班、企业员工理论培训班等共搭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搭建实践交流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通过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企业挖掘新人,学生提高能力,形成校企良性互动。其三,设立校园活动基金,力促企业与学生共赢。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企业赞助校园文化等形式,形成校企双向依赖、互动共生。
(三)双师教学,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就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包括专任教师,也包括从校外企业、行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和评审,或行业资格证的考评。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重视专业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三是将兼职教师的培养纳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四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校外实训基地挂职培训。
(四)拓展渠道,多元化筹措实践教学经费
篇4
(1)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复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同学感觉课程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被动、应付式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而非技术类课程,具有两层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而国内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大致相似,知识陈旧,在内容安排和案例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此外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例如在介绍MRP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战略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传递大量相关信息辅助学生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2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2.1合理设置先导课程,教师加强引导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该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馈。例如通过课前回顾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课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安排阅读资料和案例巩固学习内容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效果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辅助学生课后扩大视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果。
2.2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决策起支持作用等相关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将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工具、柔性制造思想、供应链思想等。
篇5
1.1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教学接轨
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而且学生也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因此,只靠纯理论教学的方法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高校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案例讨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的教学案例少。引用的这些案例要么是国外教材案例,要么案例和课程理论的联系程度不大,有些重要理论更是鲜有案例出现。另一方面,教师主导式的案例教学是教师以讲解案例为主,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透彻,使得不少学生觉得案例讲和不讲没有多大差别。
1.3教师对运营管理理论的理解不深刻
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将直接影响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运营管理课程教师的师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对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有些教师自己对一些理论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办法给学生讲解透彻。
2.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运营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该课程,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授课中常用的多媒体视频和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企业参观、企业实训、沙盘模拟、模拟诊断、角色扮演等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灵活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2.2编写优秀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良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准备优秀的案例。因此,组织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来合作编写案例,以丰富课堂案例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长短应当适合;编写或准备的案例必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为学生准备一些案例相关的互动问题或者互动游戏,增加课堂气氛;加强教师自身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2.3教学内容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间外,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增加特定类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例如航运类院校应结合自身航运优势,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在讲课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入航运类企业或者港口类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类性质的企业与一般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区别,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2.4增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运营管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而目前大多高校运营管理的教师群体普遍没有实践经验,师资水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应该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把培训教师工作制度化、长期化,还可以选送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弥补其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 教学新方向 理论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201-02
1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学上依旧采用授课方式为主的形式,大多数内容均来自于书本,学生所学几乎全依靠文字,其理论性过强。首先,教材内容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几代学生沿用一套教材的情况,有些内容介绍的依旧是传统工艺和技术,严重者还会出现已经被市场所淘汰的技术,在与时俱进方面有很大的漏洞,学生们很难从教材中学到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设计、新管理、新规范等知识,致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将所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甚至会出现严重脱节情况,落差较大。其次,教学课堂的讲授与施工实践脱节严重,严重跟不上实际工程的实施。现实中的工程施工具有技术发展迅速、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包含大量的施工工艺和技术难点的特点,而这些难点单纯通过课堂老师讲授和书本的描绘是无法让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和掌握的,即便掌握也是很生硬的文字,无法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综上所述,要想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和理解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通过引进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型形象的授课方式至关重要,打破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但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还加大了授课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增加知识面。让学生在生动中学习,形象中理解,同时还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好学的态度,使所学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到社会岗位中,为建筑事业作出献。
2 工程管理教育新方向(实践)的必要性
2.1 专业性使然
工程管理专业涉面较广,既包含管理学又包含土木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要成为一名有效的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综合知识,既要求具备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具备工程技术的知识和实践,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可以参与建筑工程中全方面的工作,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只有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到知识,并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2 岗位需求的必然性
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文、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咨询事务所等对口企业实习就业。这些单位在用工选择和要求上都需要实践性很强的人才,如今的企业在用人选人时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只看成绩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而由于现有教学的理论性过强的缺点,致使用人单位会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是纸上谈兵,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更是严重匮乏。随着市场经济的白热化,建筑事业的竞争也日趋严峻,在现实残酷的经济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去培养一个新人,加上目前人员流动性大的原因,致使企业在选人上更偏向于有经验、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经验人士,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局,因此高校在教学上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方方面面去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迫在眉睫,只要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2.3 心态落差
由于学生们在校只是学习到了理论无实践,因此在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岗位后,会发现所学和实际工作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会造成他们的心里落差,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心态,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发展。
3 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措施
所谓工程教学新方向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实训教学、现场实地作业和大作业等方面,具体如何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阶段性实践教学
加大实验室实训力度,可在每门学科课程结束后集中时间进行实训,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性,同时在实训课后老师还应进行理论课程复盘分析,将实践和理论合二为一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加强学生们实践印象,也起到理论实践不分家紧密相连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建筑工程大作业环节指导老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从互动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加入大量的工程案例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也可以设置案例讨论作业,供学生们发散思维,集思广益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学生们的思维创新。
3.2 备课创新、讲授务实
授课老师在备课阶段要对课程进行细致筛选,大胆舍弃过时不实用不务实的旧理论旧技术,应根据实际情况顺应时代特点编写专业性强、有特点、实用性强的知识,同时还可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根据学生们所想去完善课件,只有所讲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知识,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突出讲授重点,对难点知识进行反复推敲和阐述,甚至可加入一些工程案例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和理解。通过实际案例组成讨论小组,充分调到学生们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热情,对于学生们提出的方案加以点评和改进有助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们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使工程施工知识在现实项目管理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3.3 加强实验环节
实习生们在去到工地后主要是熟悉建筑施工中的过程和技术,很少参与到整个项目的管理环节,故而无法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业务技能,偏离了工程管理的定位,无法使他们提高综合业务技能,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的融资、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招投标过程、工程合同管理和索赔等方面的实践学习几乎涉及不到。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设立技术类实验室和管理类实验室。技术类实验室主要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管理类实验室主要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和沙盘实验、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实验、工程造价软件实验、合同管理和索赔实验、工程项目融资实验等。
3.4 建立协议实习基地
实习基本是增强学生实践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可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分时间段的输送学生到基地实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使学生们亲身经历各个环节的施工和作业。同时学生参加施工现场实习前,对学生先进行安全教育,讲授进入现场前的规范和操作方法,加强学生们的安全管理培训和管理。
3.5 加强实践考核
学习不考核等于零,因此一定要通过考核的方式检验学习结果,故而要设立科学成体系的考核机制,但是不能一味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要根据“出勤、过程记录、输出结果”三方面综合考评,以此提高教学实践质量。
4 结语
实践教学并不只是喊喊口号,要行之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各级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并重视其深远意义,实践教学关乎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就业实践的未来,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教学的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7
1.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
首先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入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要和实践相结合。其次,注重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结果,对于课堂教学结果进行考核和检查,评估实际教学结果是否真的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以及知识学习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等。
2.教学方法整体优化理念
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整体,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无数教学系统要素所组成,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公共行政教学方法改进和优化的整体思想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对公共行政管理教学的各个具体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种具有特色的和优势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组合,促使它们发挥综合性优势。
二、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实践过程的改进和优化
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实践中,进行优化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为此,笔者结合公共行政管理实践需要,总结出以下几种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方法。
1.个案教学法
在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对以往公共行政的实践案例进行汇编、分析和总结,用具体的案例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实际事务中学习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运用。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中提供典型的公共行政案例,并且针对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公共行政教学情境,学生和教师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学生分别担任公民和官员,教师担任法官等,模拟实际公共行政事件,让学生在实际经历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
3.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方法主要是将公共行政管理的知识分成不同的专题,比如公共行政主体、公共行政财政等,分别对每一个专题,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集中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按照几个专题来讲。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讨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掌握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
4.多媒体技术运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在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公共行政的理论知识、视频讲座和图片等集合于一体,丰富公共行政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效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FO-4;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16)01-0103-02
根据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合理选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与路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有着极大影响。
一、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
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人才体验式教学产生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方面
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效果的快速提高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点,因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等,是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目前,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发言等,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知识,从而在师生互动、通信互动等过程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方面
根据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情况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练习,让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因此,将构建主要的学习理论迁移到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验式教学上来,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重要影响。
(三)学生公共行政能力方面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工作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才能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未来良好发展。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合中真正体验到各种决策、执行的流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决策、执行技巧有着极大作用,最终促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路径
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的正确选用,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总的来说,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案例的认真讨论
在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中,采用合适的公共管理案例来进行认真讨论,有利于增强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进技能、专业水平和专业意识,最终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选用公共管理案例时,教师要让学生对公共管理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分析、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合理确定案例主题,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一周进行案例编写。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小组,经过激烈讨论和辨析以后,推选一个人来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论和打分,将案例中涉及的公共管理知识剖析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温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
在对各种主题案例进行认真讨论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公共管理主题进行多向性、全方位的评论,从而在评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因此,案例讨论和主题评论有着一定差异性,一般将公共管理主题放在公共热点上,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和解读整个过程,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展现自我能力、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所以,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允许每个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路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意识等目的。公共管理主题的合理评论不但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还可以在学生集体活动、班会活动中进行。
(三)顶岗和科研方面的实训练习
顶岗和科研方面的实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公共管理各种流程的操作顺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顶岗实训是采用设置公共管理各种场景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而科研实训则针对学生今后发展设置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研究能力等有着极大影响。目前,顶岗实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毕业实习的方式参与各种岗位的练习,在学生代替正式员工开展工作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种是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场合,让学生对整个流程进行模拟。
(四)社区和专业性活动的参与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处理能力,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因此,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社区、专业性的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为学生构建一个课程、社会、提升能力的综合平台。例如:在“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中、“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的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基层社区服务、学生活动中,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各种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提升意识。
三、结语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加强公共管理主题的讨论与评论,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区活动、专业性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卉,牛世红.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JD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8):58-59.
[2]王晶晶.“项目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公共英语专业化课程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6):368-369.
[3]励莉.创新导向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5,(09):315-316.
[4]尹来盛.卓越行政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以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39-141.
[5]杜学敏,张颖.创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5,(07):56-63.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应用;案例
[引言]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通过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结构分解,每个工程都会分解为很多的重要子工程。分项工程有:溢洪道防护墙加固、主堤坝灌浆等;子工程比如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就包含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浇筑工程等等,这些子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说,施工技术的管理作用于施工的关系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管理好各分部分项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下面是关于几点我在某中型水库的做工程的事例,以及一些观点。
1、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特别是中型水库水利工程的施工都面临着原先建筑物的加固和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在工程施工特别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实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施工技术管理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也能有效的在工程项目彰显其科学实效性质。其实际应用中一般要结合GPS定位测绘技术,并根据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做好了各项参数的记录,从而更好的实施好水利工程管理。
2、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分析
该技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式的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3、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应用的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科学地施工,且如何在安全度汛中施工尤为关键。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将技术完全应用于围堰中,才能保证堤坝的安全稳固。
4、案例分析
4.1 水库堤坝迎水坡的混凝土浇筑
有一中型水库,建于60年代中后期,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原因,其迎水坡的构筑体主要是:在夯实均质土面上铺不甚平整的花刚岩。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现迎水坡浇筑混凝土,令表面光洁平整。迎水坡长度是280米,面积是1050平方米左右。以下是工作流程:①设计混凝土砼板②在坡脚砌矮墙③平铺细沙石④砌筑混凝土砼板⑤修平缝隙,并上铺防护膜⑥对混凝土坡面浇水⑦工程验收。本次工程共用C15水泥25吨,细沙石900立方米,防护膜1300平方米。混凝土砼板的设计规格是(长方体):长0.8米、宽0.6米、厚度0.04米。共需此砼板2300块。坡脚短墙是高0.9米,厚度是0.06米。铺垫细沙石厚度是0.6米。此次工程共动用20个人力,52个工作日,还有一些小型机械等。只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细致,还要制定科学、效率的施工计划,才能达标完成工程,为水利工程体发挥出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4.2 溢洪道两侧砌筑防护墙
溢洪道设计高程是:32.40米,主干道长1050米,渠道宽4.2米。此次工程是清除淤泥,渠底实现硬底化;在主干道两侧砌筑防护墙。此项工程由某水利工程建设公司投标竞得。本单位作为该工程监理公司的第三方。我作为监管员之一,记录了此次工程的从施工至竣工的概况。
1>清淤工程
此工程共动用了50吨钩机2台,分别在主干渠道口与渠道尾,逆向施工。而动用了3台大型汽车运输淤泥,来回共有126车次。该工程完成共计43个工作日。
2>防护墙与硬底化
此工程共用去方石1300立方,c15水泥660吨,细砂7200立方,以及2台大型搅浆机等。工程完成共用132个工作日。该水库属于中Ⅱ型,但由历史原因形成其在设计上有一些施工技术上的不足。以下是几点新的施工技术的要点:
①溢洪道地基渗流控制的施工措施:消除坝体溢洪道地基渗流,防止有害的浮托力产生,对设置在坝体上的泄槽的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设计要求,除采用常规的工程措施,如强化止水结构、加强趾板灌浆外,更应强调缓坡段泄槽底板下的排水及坝体的总体排水的施工措施。该水库坝体溢洪道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坝体的排水能力,在坝底部靠近河床部位填筑强排水体(粗料堆积区),厚度12m,并与坝体溢洪道相通。(2)缓坡段位于岸坡基岩之上,其泄槽底板及导水墙下设置网格排水沟,沟内回填粒径2-4cm砾石,这样形成的横向排水有利于消除泄槽地基的渗水。施工中部分区段由于地质因素出现超挖,该部位排水沟用浆砌石砌至设计高程,再回填砾石,这样超挖部分就可以一次浇筑。要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埋筑材料,才更好的控制渗流。
②泄槽底板砼浇筑:坝坡段泄槽底板坡比I=0.65,是溢洪道施工的难点之一。由于坡度陡,人工直接抹压不可能,如果采用覆盖模板的方法分仓浇筑,则不可避免的有模板缝造成的表面不平整不光洁,影响泄槽底板表面的光滑度。应要采用滑模技术浇筑。滑模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滑模缓慢提升,下部砼接近初凝,砼更容易成形;2、滑模下部设有人工抹面平台,便于砼收光收平。该水库溢洪道坝坡段在28.77和28.78高程处各有一道掺气槽和阻滑板,且阻滑板上部有高10cm的挑流坎,给模板滑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施工中采用的措施是滑模“过桥”技术,用150×150方木桁架支撑,方木上部钉钢板作为滑道,滑模通过木桁架后及拆掉该桁架,再将滑模下滑至阻滑板位置,之后重新浇筑上层泄槽底板砼。
篇10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一般招生;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1各学院有必要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作为高校内的教学科研单位,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以二级学院中的理工科学院为例,其与高校的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事务细化而且具体,建设高校各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证。理工科学院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达成度、自身学科特点的要求,形成“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整改”的封闭式循环,达到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有效全面的质量管理监控。同时,具备专业特点、优势突出的理工科学院为高校吸引优势生源,扩大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往高校采用的按专业招生属于定向培养,按大类招生属于宽口径,不定向培养,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就要求高校乃至各学院必须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更加灵活、弹性,建立一套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针对大类招生,制定、公布包括专业计划招生数、课程结构体系等在内的大类招生的具体方案,如首先充分调研,并在以此为基础分专业前,在信息化平台上组织全院学生进行专业预选,通过数据报表,了解掌握学生的选择专业意向,以及各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等,制定合理的专业招生数。同时,在分专业后,对班级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和调整学籍。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分专业后学生的课程补修方案。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类分专业的时间,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完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系[2]。只有各学院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大力开发、努力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与学校形成合力,以学院的发展推进学校整体的进步。因此学院需要从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质量监控,打通教学和科研资源间壁垒,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建成科教融合教学信息化平台。
2各学院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手段
通常,高校教务处或教学督导处扮演着“一级监控”的角色,对全校所有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然而,众所周知,这样的不“因专而宜”的以相同标准对所有的专业进行统一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衡量,很难精准地掌握各学院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培养过程跟踪、学生发展优化等环节[3]。因此,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一套更加合理的教学管理监控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分担高校教务处或教学督导处的一些具体事务,更有利于他们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学院具备自我监控能力,拥有主体地位和质量意识对于学院的教学发展尤为重要。学院建立有效的院内教学质量检测和调功机制,建立本科教学管理自我评估制度,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学院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形成常态监控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一些核心内容,将学院的自查和学校的监督结合起来,总结二者不同层面的检查结果,更好地引导学院向合理的方向去发展,促进学院将其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来。目前大部分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如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教学档案资料管理办法落后、教学成果资料系统缺失、没有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很难实现教学质量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应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各学院应以服务学院广大教师、学生为本,根据自身的教学管理特点,实现更加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平台[4]。本文从提高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程度、改进教学档案资料管理办法、建立教学成果资料系统、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2.1形成教学管理资料共享模块
完善教学管理资料制度,在院级的网络平台共享教学管理资料,比如教学管理条例、本科毕业论文规范、实验室规章制度、毕业要求达成度机制、培养目标达成度机制等,及时全面地为老师提供各项教学管理相关制度等[5]。
2.2建立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模块
教学档案是学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是学院日常教学工作的“见证”。将教学办存档的如试卷及试卷分析、毕业论文及成绩汇总、实习见习报告、素质教育考核卡等教学档案材料分门别类,进行合理地编码、立卷,并在系统中保存,这样能够在各项评估和检查中进行快速地查找。如有外借,在系统内进行登记,注明用途和经办人、借用时间,归还时核销,以免造成教学档案资料的遗失。
2.3建立教学成果资料库模块
将教学成果分为四个方面:(1)教学资源:主要包含各种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考试考核的方式与方法、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与育人效果、教学能力提升、教研论文等。(2)教学建设:主要包含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保障机制、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指定、执行与调整、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教材建设与选用等。(3)学生发展:主要包含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学风建设的措施、就业与发展、学生竞赛的获奖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导学生专利、学生与学院评教情况等。(4)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教学队伍的数量和机构、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奖、校级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等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所有涉及内容在学院教学成果资料库中进行登记,并同步扫描上传相关获奖证书和证明文件的文档。在检查、评估需要支撑材料时,可以直接打印获奖证书和证明文件的电子档,避免在大量纸质文件中翻查,也不会因为保存时间太长造成文件遗失。
2.4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主要包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如在教学信息提醒模块中设置事务通知、到期日期提醒、监考提醒、开学初上课提醒和假期调停课提醒等功能,适当设置自动弹出窗口,以提醒老师近期需要关注的主要教学内容。建立信息化平台的过程,首先是信息化平台基本条件建设,对具有开发教学相关软件能力的软件开发公司进行考查,探讨制定适合学院信息化平台建设软件开发的可行性及相关的硬件等;其次,在学院内部选取熟悉教学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的人员,与软件公司沟通交流,确定信息化平台建设功能模块、信息维护等;再者,对实际需要操作信息化平台的相关人员进行综合系统的技术培训,以保证后续软件使用过程的流畅及数据的维护、具体功能的修改完善;四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院进行软件测试,在试用期内根据老师学生的具体使用来进行调整,以找到更加符合本学院要求的教学科研共享平台,最大限度促进优势资源的流通、共享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