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时间:2023-07-20 16: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篇1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基金;社会养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63-1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配套措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据预测,2020-2030年中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4.46%。建立农保制度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如果我们不抓紧着手建立农保制度,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将很难承受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8亿人,还有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人,农民工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多数难以正规就业,他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相当多的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务农农民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特殊的困难群体。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还不够,必须AAx4ZGZkMjAxMzExMjk56K665Y+C5LiO5Z6L5pS/5rK75paH5YyW5a+55oiR5Zu95paw5Yac5p2R5bu66K6+55qE5oSP5LmJOeiuuuWPguS4juWei+aUv+ayu+aWh+WMluWvueaIkeWbveaWsOWGnOadkeW7uuiuvueahOaEj+S5iWQCCQ9kFgJmDxUEAAx4ZGZkMjAxMzExMzAw5paw5pe25pyf5Lit6IGM5a2m5qCh5YWa5bu65bim5Zui5bu65bel5L2c5Yid5o6iMOaWsOaXtuacn+S4reiBjOWtpuagoeWFmuW7uuW4puWbouW7uuW3peS9nOWIneaOomQCBA9kFgRmDxUBEuS8geS4muaUv+ayu+W3peS9nGQCAQ8WAh8BAgoWF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xHueUqOKAnOW/g+KAneW8lemihue7hOe7h+W3peS9nB7nlKjigJzlv4PigJ3lvJXpoobnu4Tnu4flt6XkvZx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yS+WAn+KAnOWGjemAoOWFsOW3nuKAneaImOeVpeS4nOmjjuS/g+i/m+aIkemZouWLmOWvn+iuvuiuoeS6i+S4mui3qOi2iuWPkeWxlUvlgJ/igJzlho3pgKDlhbDlt57igJ3miJjnlaXkuJzpo47kv4Pov5vmiJHpmaLli5jlr5/orr7orqHkuovkuJrot6jotorlj5HlsZV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zG+a1heaekOS8geS4mueahOiBjOW3peWfueiurRvmtYXmnpDkvIHkuJrnmoTogYzlt6Xln7norq1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0M+W3p+aKk+S8geS4muaWh+WMluW7uuiuvu+8jOaOqOi/m+aUv+W3peW3peS9nOW8gOWxlTPlt6fmipPkvIHkuJrmlofljJblu7rorr7vvIzmjqjov5vmlL/lt6Xlt6XkvZzlvIDlsZV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1NuaWsOW9ouWKv+S4i+WBmuWlveS8geS4muWKnuWFrOWupOW3peS9nOeahOWHoOeCueaAneiAgzbmlrDlvaLlir/kuIvlgZrlpb3kvIHkuJrlip7lhazlrqTlt6XkvZznmoTlh6DngrnmgJ3ogI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2P+a1t+WkluayueawlOS4muWKoei3qOWbveS8geS4muKAnOWbm+mAmumBk+KAneS6uuaJjeaImOeVpeWIneaOoj/mtbflpJbmsrnmsJTkuJrliqHot6jlm73kvIHkuJrigJzlm5vpgJrpgZPigJ3kurrmiY3miJjnlaXliJ3mjqJ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3LeWIm+W7uuS7peKAnOivmuS/oeKAneS4uuaguOW/g+eahOS8geS4muaWh+WMli3liJvlu7rku6XigJzor5rkv6HigJ3kuLrmoLjlv4PnmoTkvIHkuJrmlofljJ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4J+aOouaekOS8geS4muWFmuW7uuW3peS9nOeahOWIm+aWsOaWueazlSfmjqLmnpDkvIHkuJrlhZrlu7rlt6XkvZznmoTliJvmlrDmlrnms5V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5LeeUqOeOsOS7o+S8geS4mueQhuW/teWIm+W7uuWtpuS5oOWei+iuvuiuoemZoi3nlKjnjrDku6PkvIHkuJrnkIblv7XliJvlu7rlrabkuaDlnovorr7orqHpmaJ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wQ+S7peWIm+W7uueyvuelnuaWh+aYjuWNleS9jeS4uuWlkeacuiDlhajpnaLmjqjliqjkvIHkuJrlkozosJDlj5HlsZVD5Lul5Yib5bu657K+56We5paH5piO5Y2V5L2N5Li65aWR5py6IOWFqOmdouaOqOWKqOS8geS4muWSjOiwkOWPkeWxlWQCBQ9kFgRmDxUBDOazleWItuinhueCuWQCAQ8WAh8BAhQWK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xFeS/nemanOS6uuadg+eahOWunueOsBXkv53pmpzkurrmnYPnmoTlrp7njrB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yM+iuuuS4reWwj+iCoeS4nOadg+ebiuS/neaKpOS4reazleW+i+iwiOWIpOeahOS9nOeUqDPorrrkuK3lsI/ogqHkuJzmnYPnm4rkv53miqTkuK3ms5XlvovosIjliKTnmoTkvZznlKh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zMOS7juWAuuS4jui0o+S7u+inkuW6pueci+WAuueahOebuOWvueaAp+eahOeqgeegtDDku47lgLrkuI7otKPku7vop5LluqbnnIvlgLrnmoTnm7jlr7nmgKfnmoTnqoHnoLR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0M+WcqOe6v+S6pOaYk+S4rea2iOi0ueiAheadg+ebiuS/neaKpOeahOWPuOazleaVkea1jjPlnKjnur/kuqTmmJPkuK3mtojotLnogIXmnYPnm4rkv53miqTnmoTlj7jms5XmlZHmtY5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1LeiuuuS5puS/oeS4iueahOiRl+S9nOadg+OAgeeJqeadg+S4jumakOengeadgy3orrrkuabkv6HkuIrnmoTokZfkvZzmnYPjgIHnianmnYPkuI7pmpDnp4HmnY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2MOWNl+S6rOWbveawkeaXtuacn+aWh+WumOiAg+ivleazleW+i+WItuW6pui/sOivhDDljZfkuqzlm73msJHml7bmnJ/mloflrpjogIPor5Xms5XlvovliLbluqbov7Dor4R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3Kua1heaekOaIkeWbveajgOWvn+acuuWFs+aSpOWbnui1t+ivieWItuW6pirmtYXmnpDmiJHlm73mo4Dlr5/mnLrlhbPmkqTlm57otbfor4nliLbluq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4GOa1heiuuuacquaIkOW5tOS6uueKr+e9qhjmtYXorrrmnKrmiJDlubTkurrniq/nvap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5Nua1heiwiOWPkeeUteS8geS4mumihOmYsuiBjOWKoeeKr+e9queahOaAneiAg+S4juWvueetljbmtYXosIjlj5HnlLXkvIHkuJrpooTpmLLogYzliqHniq/nvarnmoTmgJ3ogIPkuI7lr7nnrZZ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wIea1heaekOazleW+i+WOn+WImeeahOmAgueUqOadoeS7tiHmtYXmnpDms5Xlvovljp/liJnnmoTpgILnlKjmnaHku7ZkAgo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xKuWQjOaAp+aBi+S5i+WpmuWnu+WutuW6readg+ebiuS/neaKpOeglOeptirlkIzmgKfmgYvkuYvlqZrlp7vlrrbluq3mnYPnm4rkv53miqTnoJTnqbZkAgsPZBYCZg8辉擞蒙缁岜U洗胧├唇杏行У氐鹘凇8莨示椋比司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应为1.7:1左右,而中国为3.24:1。目前中国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资金比例为24: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等因素,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6:1。这种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全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9亿农民,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保制度。农保制度不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因保障人数最广、保障时间最长、所需资金最多、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建立农保制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走进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至今还在有没有必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民有土地,养老靠儿女,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责任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也有人认为目前城市还保不过来,农村更没有能力去搞这个制度。即便是主张在农村有必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样搞好”这项制度上意见不能统一。

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落实。作为一项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已经试行了十多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规层次。

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难度大。在基金运行机制上,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适应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用管理统筹资金的方式管理个人账户的资金,不仅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还面临较大的风险。

还有,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虽然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这部分职能转移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是省、地、县、乡,还有相当多还没有转过来。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多数乡镇没有推广。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主要靠乡镇村组去做工作。在农村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五龙治水”的现象: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民政部门负责经济、低保和优抚,还有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生对象的奖励扶持,扶贫部门也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等。

参考文献:

[1]张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调研世界,2003,(4).

[2]刘芳.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

篇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困难加大,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迫切需要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效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市场约束、质量瓶颈、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

一、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推进城镇化,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有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发展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这一战略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WTO农业协议规则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加,必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产业化按照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新的分工和协调,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加快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加快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性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产业化发展了,就可以带动农村道路通讯、仓储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我们一定要加深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把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发展产业化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

一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用产业化推动高效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增加农业效益。二要向龙头企业倾斜,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农户,拉动发展。三要加强配套体系建设,特别要促进市场开发,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产业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四要鼓励有关部门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民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门路。五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尤其是农村道路、电网、通讯、水利建设,要加强统一规划,提高投资效益。

2.抓好“龙头”建设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提高农副产品效益,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的关键。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起一种或几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特别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尽快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培植基地、开拓市场、发展中介组织、推广科技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经济。

3.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产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进步作支撑,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一要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以产业化经营组织、商品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千家万户,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要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地带动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灵活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巩固完善三级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四要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为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特别是供求、价格、库存、进出口等信息,指导企业和农民及时高速生产,增加收益。

4.解决体制问题

旧的农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建立和形成新的管理体制。要不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理顺体制,为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好的体制环境。要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要加快培育发展中介组织,积极推动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生力量。

三、改进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

1.解放思想,树立新的观念

一是重市场。发展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不论搞什么加工和生产,都要优先考虑市场需求和开拓。二是重质量。质量问题是农产品的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特别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三是重实效。发展产业化不能搞花架子,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看农民是否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了实惠,收入是否真正有所增加,这是衡量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

篇3

>>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西部地区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研究 2011年全区各盟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房价相关性研究 基于菲德模型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思考 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地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重庆FDI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的理论综述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相关性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新疆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略述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3-18/2016-0720.

[2] 中国新闻网.交通部回应“大数据治堵”:推进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EB/OL]. http:///politics/2015-10/10/ c_128304069.htm, 2015-10-10.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的通知

[EB/OL]. http:///gzdt/gggs/t1341112.htm. 2014-02-20.

[4] 黎靖. 城市交通拥堵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商, 2015(20):256-256.

[5] 宋博, 赵民. 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J].城市规划, 2011(06):21-27.

[6] 郭继孚, 刘莹, 余柳. 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J].城市交通, 2011, 09(02):8-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分省年度数据简单调查

http:///easyquery.htm?cn=E0103.

篇4

关键词:产业转移 要素双向流动 镇级市发展

镇级市发展的必要性

镇级市是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乡镇建成的类似于小城市的特大镇,建设镇级市是我国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规模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道路应该选择建设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我国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2011年我国人口数为13.47亿,城镇人口比例为51.27%,农村人口比例为48.73%。然而,城镇人口中有一部分长期就业的农民工,这部分农民工并未成为真正市民。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受就业不稳定、城市成活成本高、城乡二元制度和难舍农村土地等因素影响,将来会重新回到农村生活。这说明,目前城镇化率并不是真正的市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吸纳全部农民工及其家庭人口。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诸多“城市病”,比如公共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城市内部二元特征凸显等。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化发展的主旨之一是带动农业发展,促使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城市化正经历着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但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目前城市化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带动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但无法辐射到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资源匮乏等方面,要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共资源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公共资源投入需要以乡镇发展为依托,需要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同时依据区域发展规律打造一批镇级市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需要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这就需要建设镇级市吸纳部分非农劳动力,同时为农业发展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

镇级市发展的条件和目标

(一)具有产业聚集条件是镇级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选择哪些地方建设镇级市,必须遵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能够吸引非农劳动力流入。在我国城市化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已经屡屡出现依靠政府行政推动的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结果区域规划确定后却带不来产业聚集,这并不符合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区域不具备产业聚集条件时,靠政府行政推动无法带来产业迁入,也无法吸引人口流入,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土地督察公告(第5号)》显示,在国家土地督察系统2011年的例行督察中发现,43个城市918个项目存在土地闲置,涉及面积8.84万亩。一些城市土地闲置现象大量存在且未得到有效处置,部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闲置以及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所以,镇级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盲目发展,应该选择具备产业聚集条件的乡镇来发展。镇级市发展具有产业聚集条件主要指其拥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比如大量廉价劳动力、原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者交通枢纽节点等。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和河南朱仙镇均是依托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浙江南部有五个小城镇布局在温州大地上,它们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百年重镇”平阳县鳌江镇、“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基地”瑞安市塘下镇、“中国阀门之乡”永嘉县瓯北镇和“中国低压电器王国”乐清市柳市镇。这些经济强镇均是在一定区位优势下促使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是促使镇级市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镇级市发展目标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镇级市发展不是纯粹地建设成一个城市,追求的不仅仅是乡镇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促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均是单向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农民收入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主要依赖于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陷入困境,农业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缺乏土地集中客观条件和相应的技术、资本等要素。目前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以大中城市为主,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就业不稳定、城乡二元制度和难舍农地等因素导致农民工无法真正成为市民。农村人口不能真正转为非农人口导致农业收益分配基数较高,将减缓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由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匮乏的公共资源,城乡劳动力呈现异质性非平衡流动,即高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而流向城市,同时低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留在农村,这将加剧农村发展所必需人才的稀缺程度。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土地零碎分散式经营导致农业技术使用受限制,农业生产低效率无法带来高资本回报率,也无法吸引资本流向农村,城市工业的资本高回报率反而使农村资本逆流入城市。

镇级市发展的区域差异性

镇级市发展需要以产业聚集为条件,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目标。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乡镇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通过查询2012年相关县统计年鉴发现,东部地区的一些镇发展水平较高,如广东的虎门、长安、小榄、容桂,浙江的龙港、柳市、塘下、鳌江、瓯北、周巷、横店,江苏的盛泽、杨舍,福建的水头、陈埭、安海,这些镇人口基本上在10万以上,工业产值100亿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河南省水治镇人口只有7.8万人,工业产值80亿左右;湖北省陈贵镇人口只有6.5万,工业产值为19.2亿;安徽省高沟镇人口4.8万人,工业产值4.5亿。2006年全国千强镇排名中,中西部只有29个,其中22个排在500名以后。所以,东部和中西部乡镇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选择镇级市发展也该具有区域差异性。

(一)中西部地区镇级市发展重点应是承接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聚集程度不足以吸纳较多非农人口,也无法促使要素向周边农村流动,所以依靠行政推动镇级市建设可能导致其盲目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处于“双转移”趋势下,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中西部镇级市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在这样的趋势下,部分乡镇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比如劳动力富余、市场集中和资源丰富等方面优势,选择这样的乡镇作为培育重点,首先达到产业聚集效应,促使这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即便是作为镇级市培育对象,也不适合在法律和行政权力方面设置为市,因为这些所谓的经济强镇并不见得能达到镇级市所要求产业聚集的效应。如果简单地设定镇级市,并扩大其行政权,必然会导致众多乡镇盲目扩大发展。若部分乡镇产业聚集效果不好,将来也不适合作为镇级市建设。只有通过产业聚集,乡镇人口达到10万以上,才具备设立镇级市条件。所以,中西部地区镇级市发展的重点是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培育部分乡镇产业聚集,而不是通过行政能力设置镇级市。重点培育强镇承接产业转移是中西部镇级市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必要步骤。根据这些乡镇产业聚集程度,人口吸纳能力和经济发展程度将来再设定镇级市,进一步在法律和行政权上建设真正意义的市。

(二)东部地区镇级市发展应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目的

东部地区众多强镇已经具备设市的条件,产业聚集程度已经具备吸纳大量非农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也具备了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条件,只是存在一定的制度瓶颈。这些镇依然属于县行政管理范畴,户籍制度、社保制度与城市没有统一,行政权力、财政权、土地权以及建设权等受到限制或者不具备。在这种状况下,东部强镇虽然吸纳非农劳动力就业,但并不能给非农人口市民身份和待遇,“伪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不完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完全不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技术和资本缺乏流向农村的客观条件;同时强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公共资源对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有吸引力,但无法享受城市户籍、社保等相关待遇,也不利于其长久为强镇和周边农村服务。所以,东部地区强镇发展的重点应该强权扩镇,设置其为镇级市,促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人口聚集程度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强镇设置为市,仍归所在县市管辖,扩大其行政权、财政权、土地权和建设权。同时将镇级市户籍制度与城市户籍统一,并完全对流入非农人口放开,在户籍制度统一的基础上统一社保制度。无论是吸纳的农村非农人口,或者是流入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均享有城市户口和城市社会保障。随着镇级市发展,会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必然带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结论

镇级市发展必须遵循城市建设发展规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能简单依靠行政规划扩权实现,需要以产业聚集为前提,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目标。只有具有产业聚集区位优势的乡镇,吸纳一定数量人口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设定为镇级市。将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镇设定为市后,主要目标是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使农村非农劳动力成为市民,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镇级市要达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目标,必须扩大其行政权、财政权、土地权和建设权,同时统一镇级市户籍与社保制度。中西部地区强镇人口数量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建设镇级市首要重点是积极引导强镇承接产业转移,而不是设定镇级市并对其扩权。东部地区部分强镇依托其区位优势,已达到了一定产业聚集效应,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达到一定水平,具备设立市的条件。当前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强镇扩权,统一户籍和社保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全国各省在规划镇级市发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设立镇级市的标准,必须具备产业聚集条件,具有一定吸纳人口能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强镇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考虑产业聚集的持续性,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并举;东部地区强镇扩权建设镇级市时,要遵循城市建设规律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镇级市发展要弥补目前城市化模式中人口流动的客观缺陷,无论是从生态宜居层次,还是制度统一层次,要将镇级市建设成适合农村非农人口和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永久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

1.陈良飞.地方政府设市设区新冲动,考验中国城镇化破局之道[N].东方早报,2013-1-22

2.郭先登.建设镇级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1(1)

3.龚贤慧.小城镇:“第三元社会”的偏好[J].城市问题,2005(12)

4.陈中伟,陈浩.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统筹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3)

5.郭力.“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J].城市问题,2012(2)

篇5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财政责任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88

现阶段我国逐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农村经济倾斜,但是受限于多面的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民的收入也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为严重,如何解决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迫在眉睫。政府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起者及统筹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充足的资金及财政保障是发展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对此政府应承担更多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责任。

1 政府加大对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

1.1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GDP总量及财政增速稳定,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养老保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平衡城乡养老保险的投入差距。实施并保护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农民开拓更多的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以此来提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来的公告数据显示,年民生投入相比于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微不足道,所占比较小。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社保投入的规模,但是国家财政收入也是有限的,要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规模,就需要适时调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1]。

1.2 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

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不符合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需求,限定了每人每月固定的基础标准额,这虽然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财政支持资金不足导致的。因此,我国财政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酌情加大对新农保的资金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居民老年生活水平。政府可以将原有的固定标准制改为相对标准制,以上一年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参考标准,政府提供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8%~25%的比例,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水平,缴费额可与年均纯收入挂钩,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2],提供适度的养老保障水平。

1.3 明确各级财政主体责任

我国农村地区众多,而不同地区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收入不同,并不适应于国家颁布的统一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在很多农村地区,政府在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时为避免出现财政责任,并未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而普遍的采取国家统一制度,这就出现了财政责任盲区[3]。针对此问题,应对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比例、龄段占比等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对新农保的财政支持责任,尝试根据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定位、财政收入水平等进行划分。中央财政负责统筹平衡大区域资金调配、承担兜底责任、负责基金监管;地方财政则发挥区域内平衡、农村困难群体补助和参保激励责任。

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和保障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有些地区农村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政府受限于财力的匮乏,无力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养老保障。中央作为统筹者应对不同地区间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平衡和调配,加大对地方新农保的财政投入力度,缓解地方财力不足的困难[4]。为了能使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切实做到有效地可持续性发展,要逐步体现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责任,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

2 完善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运营管理

2.1 扩展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源渠道

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推行离不开巨额的资金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补贴到新农保基金中,广大农民的养老待遇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和保障。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的划拨,养老保险基金获取渠道过窄,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如下方法拓宽养老保险基金获取渠道。

一是划拨国企收益。大型国有企业每年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最大且获益最多,建议政府将大型国有企业每年收益所得的一定比例划拨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理念;二是倡导捐赠。我国贫富差距巨大,大部分资金和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建议政府尽量倡导并开展社会捐赠渠道,利用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捐赠资金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保障,提高新农保制度的保障水平。

2.2 提高统筹层次,扩宽投资范围

统筹层次低、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是我国新农保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政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基金规模化。现阶段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种小区域模式阻碍了新农保基金运营管理和长远发展。对此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农保的实际需求将县级农保基金规模提升至区级、市级或省级,由区级、市级或省级社保部门统一管理新农保基金的投资、管理、运营等事宜,提高新农保基金的运营效率。

适度放宽投资范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养老金投资经验,制定养老金投资计划并予以实施,将一定比例的养老金投入资本市场,实现多元化的基金投资组合,降低货币资金风险,保证养老金能够保值或增值。

参考文献

[1] 白南生.农村劳动力流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梁坚,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J].求实,2004,(05).

[3] 尹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东北亚论坛,2004(03):18-22.

[4] 王胜今,咚新华.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及转移对策探讨[J].人口学刊,2005,(06).

篇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有企业企业家成长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研究”(10JJD790005)

作者简介:程 娜(1978-),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E-mail: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以及文化的开放性发展,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间存在着正向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状况,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结构和效率效益;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

关键词:农村经济;公共文化;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83-08

一、引 言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而随着知识经济以及文化的开放性发展,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作用越来越突出,二者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多元性高度融合,并孕育出“文化经济(Cultural Economy)”这一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1]。“文化经济”时代命题的提出[2],符合的社会生产原理。他指出,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普遍形式[3],“文化经济”就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文化创造着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4]。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拥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己的发展和运用[5]。因此,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人类“跳出经济发展经济”的最高形态的融合,在此阶段,文化已成为主导力量引领着经济发展,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动力机制[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其发展速度远快于城镇,但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无疑是诸多经济影响因素之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其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文化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经济、文化发展政策措施提供借鉴,由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本文从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入手,运用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以及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对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两者的协同发展进行具体分析,由此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促进农村经济与公共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1.总量指标比较分析

为衡量全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研究中,主要选择能够衡量农村文化机构建设规模和水平的典型指标来对比各省市的情况,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乡镇文化站、集镇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专业户数三个总量指标,其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表12007年我国农村文化机构建设概况

由表1可见,乡镇文化站设置全国最多的地区是四川省,其所设置的乡镇文化站个数占全国的比重为10.86%,而上海市的乡镇文化站个数占全国比重最低为0.39%;集镇文化中心全国比重最高的是山西省,四川省仅次之,海南省的集镇文化中心数量比重占全国的0.46%居全国最低位,宁夏次之,上海市的该指标居倒数第三位;农村文化专业户占全国比重最高的是山东省,四川省居第五位,比重最低的是,之后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青海、海南、宁夏,上海市居倒数第五位。

2.相对指标比较分析

考虑到各地区人口数量的影响,引入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数、每万人口乡镇文化站数和每万人口集镇文化中心数三个相对指标来反映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见表2所示)。

表22007年我国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相对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每万人口乡镇文化站的平均数(个)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南地区。其中,每万人口乡镇文化站个数为0.81,居全国第一位,新疆的每万人口乡镇文化站个数次之为0.74,北京市该指标居全国第三,而山东省该项指标为0.28居全国最低位,其后由低至高依次为江苏、河南、安徽。每万人口集镇文化中心个数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其中,北京地区的每万人口集镇文化中心个数居全国首位为1.98,和新疆分别居第三、五位,山西和上海居全国第二、四位;反过来,安徽居全国最低位为0.09,之后每万人口集镇文化中心的个数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贵州、河北、广西、吉林几省。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与每万人口乡镇文化站数相似,北京地区的每万人口集镇文化中心个数稳居全国首位为35.92,地区的该指标居全国最低位为1.27,与此同时,天津、辽宁、上海、浙江、重庆依次位于北京之后农村文化专业户平均数居全国首列,而安徽、青海、贵州、广西等省的农村文化专业户平均数居全国尾列。

三、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1.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1)我国公共文化的特征分析

这里的公共文化指的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等。具体而言,包括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中心以及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公共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公共产品性质。文化投入是文化生产企业和服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和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服务所需要的投入。其中,文化产品包括以各地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的物质文化;以特有的情感、审美观点、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形成的精神文化;以特有的管理和组织形态形成的制度文化等。因此,与其他产品相比,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第二,非竞争性。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方式不是一种占有和直接使用消耗的方式,而是以文化艺术形式体现的物质载体。在欣赏的过程中,文化价值不仅不会直接使用消耗,而且会在人群共同欣赏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成本不会由于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新增加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原有的消费。因此,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

第三,非排他性。大部分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范围涵盖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使用该产品,如广场演出、节日庆祝活动和露天雕塑等。此类文化的特点是在消费时,很难把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排除出去,而且每个社会成员在使用时不影响其他人的使用。因此,此类文化产品及服务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由于这种非排他性的存在,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法通过提供此类文化产品及服务,来实现利润和收益的最大化目标,因而不愿无偿提供该产品。但尽管存在非排他性,但由于此类文化具有社会公益性,会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需要由社会提供。

第四,外部性。社会成员在消费一些文化产品及服务时,会通过社会互动等方式给他人造成好的或坏的影响,这就是此类文化具有的外部性。根据外部性影响的性质不同,文化可分为公益性与公害性的。公益性的文化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提供高品位的、健康的公益文化,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些精神产品有利于改善生活水平,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满足社会成员的文化需求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具有负的外部效应的公害性文化的滋生和发展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

由于文化产品及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兼之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以及公共文化投入的公益性、高集中性、高风险性等特点,致使公共文化投入的资金来源变成了公共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由于公共文化的公共产品属性,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愿无偿生产此类文化产品,因此,在实践中,政府往往成为此类公共文化建设的融资主体,投入资金的难易、多少及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公共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状况

第一,农村经济实力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规模。

由于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因此,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规模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不协调时,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规模过大时,可能导致消极的后果。如果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规模超过了其需求水平,在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水平不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公共文化的积压,是人力、财力和物力水平的浪费。当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超过了地区财政所能负担的水平时,既影响公共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长期发展。可见,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建设规模受到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又受到地区经济实力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消费的规模,同时也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结构和效率。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层次。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农村公共文化需求主要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减少文盲。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也会发生变化,农村公共文化需求将是满足农村社会成员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具体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更高,服务的质量更好,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层次也会更高。同样,经济实力越高,公共文化的需求层次将更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层次也将更高。反之,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越低,经济实力越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就越低,文化产品的需求层次就越单调,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就越低。

(3)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农村公共文化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农村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会对其他产业的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次,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内容来看,通过发掘民族和民间传统文化,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营造农村投资软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文化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从影响生产力的诸因素来看,人作为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长期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劳动者素质提高作出贡献:一是文化、艺术、科学知识对农村社会成员具有的导向、激励和教化的功能,促进农村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技艺素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这是因为加强劳动者素质建设是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文化、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本手段,在以科技和教育为核心的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文化、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有利于增加文化需求,和提高文化需求层次;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会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可见,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经济建设与公共文化建设从长期来看,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

2.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为研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按GDP大于10 000亿元、在10 000亿元和5 000亿元之间、小于5 000亿元将全国省市分为三类。选择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数代表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按户数大于20、户数在20―10之间、户数小于10分为三类,计算频数[7]。

表2各省市按GDP分组后在不同的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出现的频数比例

从表2可以看出,GDP多的省市和GDP少的省市在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数上是有差异的。GDP大于10 000亿元省市的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数倾向于比GDP在5 000亿元以下省市的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数多。为检验这个差异是否显著,需要进行独立性检验[8]。

第一步,由似然函数:

第二步,计算独立性检验的χ2统计量:

具体计算结果列于表3。由表3中的P值可以看出,零假设被拒绝。因此,不同GDP水平的省市在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数上的差异是显著的。

表3卡方检验

为检验是否存在行属性越大,列属性也越大的趋势,即GDP水平越高,每万人口农村文化专业户人数也越高。需要进行相合性检验,度量相合性的指标采用伽马系数:

表4中的检验结果显示: 伽马系数为0.60,肯德尔τ值为0.34。两个系数均为正值,倾向于认为是正相合。由此可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表4相合性检验

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与公共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1.积极开拓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首先,从短期来看,农村各级政府需要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将文化建设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比例划拨文化建设专用投入。第一,农村各级政府应根据每年经济增长情况,按比例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断更新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开拓和培育创造条件。第二,在进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时,可以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手段。农村各级公共文化部门应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办有偿培训等方式,增加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第三,积极发挥乡镇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乡镇公共文化事业依托县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镇文化中心、文化馆以及公共教育培训机构等文化设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乡镇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优势,加强交流,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应将村文化大院、图书室、农民夜校、农民广播学校、村屯的电视转播台、广播站的建设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使其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公共文化网络,促进乡镇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实现良性互动。

其次,从长期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原则。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充分利用当地文化项目,将文化资源与旅游、科技资源等整合起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应在不改变文化设施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利用人才和设施条件,创新服务方式。从公共文化事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有偿服务等盈利性项目。

2.优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的政策取向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要与财力相适应

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应根据农民文化需求特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确定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规模和结构。另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应根据当前农村建设公共文化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本情况,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优先发展农民需求较大的文化休闲方式。如根据调研,电视仍是农村最普遍的文化休闲方式,因此应因势利导,提高有线电视的收看范围,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可以选择收看质量更好、频道更多的电视节目。反之,如果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内容超越了现阶段农民文化需求特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这些文化项目将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因此,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现阶段农民文化需求特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应在合理引导的原则下,循序渐进,积极开展,对条件成熟的村屯可以优先发展,对条件不成熟的村屯可以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发展。

(2)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要坚持公共财政原则

尽管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公益性,但随着农村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长期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财政投入应坚持公共财政原则,即政府财政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投入范围要依据文化产品的属性不同进行选择。对农村文化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政府财政可以不介入或减少介入,对农村文化产品中公益性较强的,政府需要介入并增加投资。具体来说,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财政投入的领域应主要集中在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掘和保护优秀文化资源和“三下乡”活动等。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下放权力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村社会成员参与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财政负担,而且更有利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许多农村的有线电视投资项目,就是以通过向用户收取合理的开通费和收视费的方式,来解决项目投资大、融资难的问题的。

(3)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要按支出性质区分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要根据支出性质的不同,选择建立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性质不同,农村文化事业支出可以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首先,对农村文化单位和服务部门的基本支出要合理控制,支出水平要通过其工作业绩考核,支出规模要与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一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文化单位和服务部门将逐步改革用人机制,这既可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员保证,也将减少相应的财政压力。其次,对农村公共文化单位和服务部门的项目支出,财政投入要充分保障、落实到位,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具体来看,对农村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财政投入可以通过建立民间文化专项资金,促其发展;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和建设,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可以通过上级财政提供专项资金的方式来实现;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民间文化的激励资金,鼓励农村社会成员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实现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目标。

3.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管理

(1)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管理制度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绩效管理制度,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甚至部分地区农村文化艺术活动逐年减少。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投入模式的影响,不少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至今仍缺少效益观点,认为文化投入就是向政府“要钱”,就是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拨款,从而不重视文化投入的产出效益,未将工作重点真正放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上。

具体而言,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管理制度,一是要使农村各级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和各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树立绩效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共文化部门和服务机构的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对同样投入取得较好绩效的农村公共文化部门和服务机构,应采取增加投入等奖励措施。对于同样投入绩效差的农村公共文化部门或服务机构应给予警告,对长期绩效差的农村公共文化部门或服务机构,应实施严厉的制裁措施。二是要建立衡量农村公共文化部门和服务机构投入绩效的指标体系,并使指标体系与财政激励措施挂钩。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产出指标只是年度的汇总指标,主要目的是进行年度统计,而不是用来衡量文公共化事业的产出绩效。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绩效衡量指标应体现农村文化部门和服务组织的主要职责,指标的设定应重点关注凝聚和吸引农村社会成员的关键环节,考核量化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情况,促进投入效益的提高。衡量绩效的指标内容应该反映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如对基层图书室的指导和辅导、县级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图书馆新增藏书量等。此外,指标还应该反映出公共文化的活动数量,如讲座和文艺团体下基层服务的人次、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人次、县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举办的展览人次、指导和辅导文化示范点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人次等。

(2)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资源共享机制,以避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各种类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满足广大农村社会成员不同类型的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部门和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特色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由此促进各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交流。此外,资源共享机制不应仅仅局限于满足一个区域内的农村社会成员的资源共享,还应实现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文化服务项目的资源共享。

其次,各级政府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参与群体比较广泛,包括政府、农村居民、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实现三个目的:一是有利于这些群体及时了解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运行情况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二是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部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得到健康的发展;三是加强信息沟通,能够使各个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使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更好地满足农村文化需求。

(3)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监督检查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应鼓励农村社会成员参与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监督以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具体而言,各级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可以采用奖励的方法,发动广大群众,鼓励他们自发地参与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监督;或开设举报电话或信箱,为广大农村社会成员向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门举报违反规定的文化活动提供途径;并针对具体情况认真处理,深入调查,并及时向广大农民及时反馈信息。

其次,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村文化事业的动态监控机制。通过监控机制,将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相结合,及时对监控项目进行调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在监控手段上可以采用电话告知、政策宣传和跟踪调查等方式;在监控内容上,主要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动态监控,掌握这些部门的情况,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进行定期分阶段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 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Tyler, C.,Ruth,T.Cultural Economics: The Arts, the Heritage and the Media Industries[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8,22(1):67-6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德〕米希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26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2.

[6]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篇7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88-0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却较为欠缺,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无法为我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但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从而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较大缺陷,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提升,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这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村居民缺乏环保教育,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对于污染后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任何危机感,由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此外,很多农村居民污染环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识,虽然觉得环境污染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但却认为自己有心无力,也就任由污染越发严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却较少,由此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其渗透农村居民当中,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2.2 环境设施落后导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环保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种环境设施也就难以在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从而导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仅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些农村居民虽然对于环保有所认知,也希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但却由于农村环境设施欠缺,也只能将自家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由此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城镇都建立了工业区,生产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严重的污水渗透到地下,对农村的耕地种植产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仅会对农村耕地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耕地中,给人们的后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对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生制约。

2.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仍有待革新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当前虽然对于农村环境技术发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旧有较大缺陷,相关的科研队伍较为薄弱,而且素质较低,对于农村环境如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应用的现状及基本规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发展的投资力度,以确保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更好的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居民,应当加强其环保教育,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各个城镇广泛宣传环保教育理念,并张贴环保教育横幅,以强化人们的环保认知。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环保知识讲座,不断强化人们对于农村垃圾的污染认知,确保对垃圾分类,并回收有用的垃圾,从而不断加强自身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了解。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各种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科技发明,以鼓动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创新,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发明新的环保技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而且地理气候较为复杂,由此导致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较为复杂,对此,开发部门可以深入到农村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励当地农村居民就环境污染给予建议,以建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为自己生活环境的治理出谋献策,这必然能够增强其责任意识,以不断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好的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3.2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从而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此也就无法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严重匮乏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也导致一些具有环保理念的居民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对此,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设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号召居民将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村居民自己创新垃圾循环利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垃圾循环利用设备,以弥补能源不足现状。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应的生态模式,通过实行典型示范,逐步将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根据生态模式的发展情况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创办大型的生态农场、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发展的投资力度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才能够弄清楚农村环境的发展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环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当不断壮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队伍及科研机构,加强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组建高水平的生态专家队伍。其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力度,对于农村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同时还要做好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等技术的研究,以不断促进农业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的提升,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最后,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采用最佳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推广和评价,以确保此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无论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还是技术方面考虑,都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应当确保规模较小,或者采用集中处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确保污染治理技术的可操作性,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4 结 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以为我国构建环保型社会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赵秋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高伟宽.浅析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S1).

[3] 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4] 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

[5]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非均衡性;影响因素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在我国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使得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出现非均衡性,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不管在区域金融发展的效率上还是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各个地域之间,区域内部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一、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发展制度上的弊端、发展环境方面的弊端以及扶持力度方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制度上存在弊端

在我国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制度具有非常浓重的政府色彩,各农村金融区域在各地政府的统一强制安排下正在进行金融改革。这是一种垄断性的做法,对地区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上的差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造成各地区金融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非平衡性。这种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是由政府执导的,脱离了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需求为基本点的原则,是一种为政府利益而制定的金融制度,

(二)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环境的影响

虽然当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整体环境来看,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地区没有完善自身的农村信用体系,贫困地区人们的诚信意识也较为薄弱,再加上信息的获取成本较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较为落后,导致了农村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得不到完善和进化;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较低,且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乏,落后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较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时间一久,这样的发展环境会对农村金融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从我国区域整体结构来看,也可以看到地域差异也是较大的,可以看到东部沿海的金融区域发展环境相较于西部地区占据明显优势。

(三)政府扶持力度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对其差异性的形成有着关键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在对各个区域的扶持过程中,因为东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经济优势,所以扶持作用较为明显。政府也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相应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较弱,这是中西部农村金融区域至今仍然还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化不断加大。

二、平衡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

我国普遍存在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状况,为了能使区域和内部的发展差异尽量缩小,政府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对各地区金融性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了能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应该进行金融中心的培养,并提升其引导性作用,然后以金融中心作为基础,向四周进行引导性辐射,实现完善金融机构的目标。

(二)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

因为有地域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条件较为丰富,发展水平也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国家对各个差异化区域实施了统一金融政策,造成一些地区的发展条件受到限制,这并不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据于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先对各地区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再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能满足各地方区域发展需求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政府的市场经济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金融调控的弹性化,最大限度缩小金融发展差异。

(三)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

造成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市场化程度差异。所以,应该加快中西部市场化建设,通过对中西部资源优势的利用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市场观念意识。另外,为了使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应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并鼓励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个人私有制经济、基金经济等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同时,为了能使各群体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应该对市场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合作金融思想观,使农村信用社对金融发展的正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结

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出现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各地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各个区域进行相应金融体系的构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机构,使周边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得到带动,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发展。这样一来,就能使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得到减小,并促使农村金融区域而得到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郭栋 张雨佳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富华,陈业海.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

[2]谢玉梅,徐玮.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基于2006-2011年的经验数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胡敏,刘益民,刘绍均等.当前农村金融支农能力弱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亟待关注[J].武汉金融,2016.

篇9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新农保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截至2013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已基本达到国际公认的人口老龄化标准。在此形势下,虽然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原人口分布格局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这就定了我国老龄人口的分状况,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这不可避免地向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挑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推进也势在必行。

二、我国养老模式分析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社区养老不容乐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在我国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从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消费观念的引导以及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从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农村经济现状和人员素质以及国际比较分析,其可行性显而易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相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而言,其社区性、低层次性、非制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相对滞后。其次,在制度设计上,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保障水平过低,制度不稳定,存在着设计缺陷。最后,在执行过程中,违规操作、挪用基金、集体补贴不同等现实问题也比较严重。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客观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

三、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情况浅析

分析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以及同一省区不同地区之间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农村经济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地区之间,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农村养老方式、保障水平不平衡。也就是说,对经济条件好的富裕地区来说,开展农村社会化养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开展农村社会化养老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构

首先,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导致我国社会养老工作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必须以当地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基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精神去推广、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平均收入提高,除去必须的日常消费,相应的,农民可支配的财富也在日益增多。除此之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这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可能,即能够为农村养老保险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故而在经济发达地区,该项工作的推进应积极开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工作开展的角度,则应当从法律的制定、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人员管理、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险的协调等几个角度推进该项工作的改革,从而加快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当然,在一些相对贫困地区,该项制度的暂缓推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该地区养老问题,反而,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荐更加刻不容缓,因此,应当从国家中央政府的角度,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从国家层面构建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从而保证该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加快经济发展。目前仍应坚持以家庭养老、土地保障、最低生活保障、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 经济 山东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金融可以从各个层面为经济生活提供支持与服务,随着政府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功能,金融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贡献愈发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也更加重要。山东省农业水平较高,并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成果。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的研究。

徐笑波等人(1994)较早的把金融发展理论运用到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证分析当中,他们用行社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的比值衡量我国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进行了农村金融相关率的计算,指出我国的农村金融与GDP提高之间有相关性。张冰(2007)采用了我国农业产值、农村贷款、农村储蓄存款这三个指标,对1956年至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发现我国的金融明显促进经济的增长。温涛等人(2005)把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水平的指标,运用中国金融的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水平这三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给农村经济水平带来比较明显的负效应,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之间并无协整关系。

在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时,有的学者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有的学者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比于线性回归,灰色关联分析法要求的计算量小,动态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故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农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灰色关联分析判断序列相关性的思路是根据不同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如果曲线越相似,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曲线之间差异越大,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会越小,这在认知上符合我们对相关性的一个认识。

第一步,明确相应的参考序列、影响参考序列的比较序列。一般把因变量设定为参考序列yi,自变量设定为比较序列xi。参考数列表示为,比较数列为。

第二步,对所有序列进行无量纲化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数据的影响。

第三步,根据下面的公式,得到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yi的灰色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公式为:

在这里,ρ代表分辨系数,通常在0-1的范围内取值,一般赋值0.5。

指第二级最小差,指第二级最大差。

第四步,计算关联度ri,表示的信息比较分散,不便于整体比较。故取平均值,即关联度ri。关联度的计算公式为:

三、山东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为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选取了两个指标,一个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一个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运用Goldsmith于1969年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来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在这里,金融相关比率=(农业贷款余额+农业存款余额)/第一产业增加值。运用农业贷款余额/农业存款余额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率。为衡量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两个指标进行反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衡量了农业的发展效率,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0~2010年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进行研究,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存、贷款余额表示农业存、贷款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于2000~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

分别选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参考序列,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为比较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关联度均比较强,证明山东省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性比较强。另外,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两个指标的关联度均低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两个指标的关联度,这说明山东省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仍有待加强。故山东省在发展农村金融时,应该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同时也要继续保持其发展效率,满足广大农户与企业的农业发展需求,切实将农业资金运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去,逐步构造一个合理搭配、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

四、政策建议

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一方面,山东省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村信贷数量较低,并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带动各个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来,扩大机构主体规模,提高资金供给,给予生产者更多的金融支持、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满足农户、农产品企业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山东省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拓宽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比如对某些不具竞争优势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政府可以考虑对其重点培养,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这样也会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

山东省还需进一步进行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机制还需完善,农业保险等起步较晚,也需要提高发展,政府应当支持与鼓励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与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的效率。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探索新业务,为农户与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各个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担保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等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农村金融的新产品。另外,各个金融机构也可参考国外农业金融的先进经验,推广试行农业期货等新的金融工具。总之,各个机构应不断探索,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共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笑波,邓英淘等.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2.

[2]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2,(09):50-57+111.

[3]张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4.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09):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