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责任审计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年度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
落实年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请记住我站域名/]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篇2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革的出路是实行以分支行行长任期责任(全面业务)审计为主、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辅、专项审计为必要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新的审计机构下的审计人才结构和业务技能、审计操作的规范性为拓宽国有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保证;而另一方面从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经营效益管理监督以及发挥审计工作的直接效果来说,拓宽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的,国内市场日益开放,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各地,使得进一步加强一级法人观念增加了难度。为适应新的形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垂直的稽核监督组织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理念、审计范围依然沿袭过去的做法,这很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随着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更新内部审计理念,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即由现在的以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进一步转变和拓宽为以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全面业务)审计为主、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辅、专项审计为必要补充的较为完整的审计领域。
一、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的可能性
(一)内部审计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提供了前提条件
首先,各商业银行新的组织机构的设置使内部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前各审计部门和专(兼)职审计员,均隶属于本级行管理,对同级的审计基本上都是被动的,其主动性很小甚至基本没有。审计体制改革后,从机构的设置上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新设置派驻制的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上级行(总行),实行下审一级,其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其次,审计人员思想上由原来的消极应付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同时,审计人员在数量上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辖区内审计任务的需要。
(二)新的审计机构内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各商业银行审计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来看,审计体制改革后的审计人员,来源主要是或择优选调或是在系统内公开考核后择优选的,这些新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具备较扎实的业务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整个内部审计队伍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三)内部审计操作的规范性使内部审计程序进一步完善
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从开始准备到最后终结的先后次序。国有商业银行审计体制改革后,内部审计在操作上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从审计的准备阶段——现场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处理阶段——审计资料整理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的每一个先后环节,新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策划,使内部审计的程序进一步完善,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二、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的必要性
(一)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利与弊
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1、对离任者来说,通过审计,对其在以前一段时间的任职情况基本上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2、对继任者来说,前任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能让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该行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其心中有数;3、对上级行来说,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下属机构负责人的经营和管理情况。
虽然,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从笔者对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定的弊端:1、的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仍存在先离后审现象,部分离任负责人上级行已对其有新的任用或安排,因此,审计结果对其不大;2、相当部分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无论对被审人还是被审行来说,其重视的程度不高,也直接影响审计效果;3、由于受前几年粗放经营大环境的影响,审计出的部分属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得不到被审行和上级行足够的重视;4、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后被审行对存在问题整改的积极性不高,其中部分问题已无法整改;5、内部审计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有赖于审计派出机构所在的分支行,以及其上级行领导的态度。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新形势下,以此项审计为主已不能完全适应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需要,应尽快过渡到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
(二)全面实施分支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分支行的内控管理,是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确保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人民银行于1997年5月制订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国有商业银行都针对性地制定了该《指导原则》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和工作重点。通过对分支行行长任职期间的内控管理审计,对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各行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从而提高其控制的有效性,以达到降低经营风险,保证各项业务稳健运行的目的。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分支行行长任职期间经营活动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资产的安全性和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等进行全面审计,对其取得的工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好的做法及先进经验应给予积极的推广。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使在任行长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促使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便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基层行服务的功能,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促使在任行长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内部审计的效果之一就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而多数被审行对分支行行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不大甚至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后任行长认为存在的问题属于前任遗留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其整改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因为问题的整改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后任者又不愿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前征遗留问题的整改上。然而,分支行行长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大不一样,审计出属于自己在任期间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其对问题的整改会更加重视,力度也会明显加大。
第四,有利于上级行、被审计的行长及其员工对其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无论是上级行、员工甚至是在任行长自己对其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等的认识并非全面,有时甚至是片面的。只有通过任期内全面业务审计,对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才能对其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适当开展专项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的范围较大,客观上较难对每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审查,因此,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漏洞,甚至在某些环节上会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风险。而专项审计的范围相对较窄,能够对每一个细节审查得都比较深入,从中发现在业务经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具体操作上的不足的地方,以便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当然,专项审计的也较多,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不少项目(或科目)都可以进行专项审计,上级行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的专项审计内容,如固定资产、待处理偿债物、不良贷款、往来类业务、营业收入、营业支出、银行承兑汇票、重要单证、代保管有价单证等的专项审计就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三、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的新思路
(一)树立审计工作以人为本的意识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体——内部审计工作者是开展审计工作最直接、最有价值、最具持续的资源。为适应拓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领域的新形势,审计队伍建设要从长远观点出发,立足于未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的,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审计人力资源,以人才的高质量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高效优质,以人才相对稳定和不断充实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
第一,合理配置审计人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新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推进,审计监督职能的加强,审计队伍所面临的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审计职责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审计人员的日常审计工作与不断更新知识的矛盾、审计干部异地交流后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合理地配置审计人员。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审计人力资源总的现状,科学地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并合理安排审计进度;二是量才使用、合理调配,结合个人专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三要打破常规、优化组合,加大人才的岗位交流力度,并实现人员的动态管理;四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氛围,让尖端审计人才脱颖而出并委以重任;五要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实行全行系统内内部审计联动;六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审计人才的培训。
第二,加快审计人才开发。人才开发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推动器。无论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还是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的履行、内部审计队伍形象的树立,都取决于内部审计人才的开发。因此要把人才开发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评价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以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专家为核心、专业结构合理、适应知识的优秀内部审计队伍。
第三,注重内部审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不仅有外在的动力源,同时也有内在的动力源。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称“人才的培训就是一种福利”,人才培养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审计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人才的引进、岗位交流,但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内部潜力的发掘,努力在现有的审计人才“存量”优化上下功夫。在实务上要大力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无可厚非,但同时也要注意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是分工合作的时代。在上要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的,特别是要加强对非现场审计理论的研究探讨。
(二)提倡以技术主导审计
第一顺应业务化、化发展的需要加快相关审计软件的研究开发与运用,减少人力成本。
篇3
一、严格财政预算管理,依法推进财政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的规定,各街镇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地组织各项收入并按规定纳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依法编制财政预算,将所有预算内、外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确保收支平衡,并消除任何形式的隐性赤字。
(一)合理编制预算。要严格按照《预算法》编制年度预算,细化到各个收入、支出项目。预算(草案)要提交街镇人大机构审核通过,方可组织实施,并报区财政局备案。
(二)强化预算执行。按照“先人员经费、再公用经费、后项目经费”的支出顺序安排预算支出,通过预算控制指标、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出,实施严格的指标控制、核算管理和事后监管。
(三)严格预算约束。收入要完整、准确,支出要量入为出,确保重点。预算一经批准,一般不予调整,如需调整,需报街、镇人大机构审核批准。并报区财政局备案。
(四)实行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要接受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二、建立和完善各项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政财务规范有序运转
(一)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例会制度。各街镇要建立财政管理例会制度,通过财政管理例会,研究和解决财政预算安排、执行及财政收支管理等相关事宜。财政管理例会的参加对象原则上为:街镇主要领导、人大领导、纪委领导、分管领导、财政所长等。例会由主任、镇长主持,定期召开,并作专门记录备案。
财政管理例会的职责:
1、讨论决定财政预算收支计划的安排,预算调整计划,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报批。
2、讨论分析财政形势,包括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收支平衡情况、存在问题等。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定开源节流的对策措施,确保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确保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需要。
3、根据国家、省、市和区财政工作的方针政策,讨论制定有关财政经济政策和建立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
4、讨论决定重大建设项目财政资金的安排和大额资金支出,并实行登记制度,由财政所负责统计。
5、研究制定其他有关的财政工作、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
(二)建立健全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支持有条件的街镇试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所要在街镇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街、镇下属单位财务核算及监督管理。各部门单位的所有收支都要按规定纳入财务集中核算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部门要督促下属各单位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切实履行审核监督职责,对违反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或不合法的凭证,拒绝支付和拨款。
(三)完善财政财务支出审批制度。要完善财政财务支出审批制度,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规范财政支出的审批程序。
1、所有支出票据必须有经办人、部门负责人签字并注明支出原因。
2、实行街道(镇)主任(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度,加强监督。
3、对预算内、外资金的追加与安排,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安排和重大经费开支,必须经“财政管理例会”研究通过,再由街道(镇)主任(镇长)签批列支。
(四)严格财政票据管理制度。各街镇要根据《省财政票据管理暂行办法》使用财政票据。凡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各类收入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应税收入不得使用财政票据,按税收规定使用税务票据。票据使用人在开具票据时,应做到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大小写金额相符。作废票据要保管完整。财政票据实行凭证购领,限量供应,核旧换新制度。要加强财政票据管理,严格执行财政票据管理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财政票据的领购、使用、缴销和保管制度,实行专人、专账、专管。财政票据管理人员要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票据使用情况,财政票据管理人员调离岗位时,必须认真办理移接交手续。
(五)规范财政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财政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实行审批备案制度。需开设银行账户的,由街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区财政局和人民银行批准后在规定银行开设账户。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设银行账户,内设机构一律不得开设银行账户,严禁公款走私人账户。银行账户印鉴实行专人管理,同一账户印鉴必须分开保管,严禁一人保管。如银行印鉴保管人因公因私外出,须将印鉴按不相容原则交由第三人保管,并办理好交接登记手续,外出归来后,也同样应办理好交接登记手续。
(六)健全财政现金管理制度。财政所、财务集中核算部门管理的现金收入必须当日送存开户银行的收入账户,因特殊情况当日不能缴存的,次日必须缴存。任何人不得坐支,不准公款私存,不准保留账外公款。经费户及财务集中核算部门对外发生的经济往来,除《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可使用现金范围外,必须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要严格执行现金限额管理制度,主要用于按规定需现金支付的日常开支。必须建立健全现金日记账,逐笔记载现金收付,做到日清月结,账账相符,账款相符。本单位人员因公暂借资金,事后须及时结账,归还借款,超过期限不还的,除追回借款外,按规定处理。
(七)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要加强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建立专人、专账、专管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领发、保管、盘点、清查等制度,并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确保财产物资安全。
2、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添置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的财产物资,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先审批再购买。
3、所有财产物资必须建账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卡相符。
4、所有财产物资处置必须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审批后,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拍卖等形式处置。财政所及财务集中核算部门按照批复文件和相关资料进行账务处理。处置收入,要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上缴区财政或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八)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要规范工程建设财务核算,严格按合同约定控制工程预付款支付进度,工程结算前要留有足够的支付余地。所有建设项目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市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审计,工程造价最终以审计结果为准。对违反规定未建立工程财务管理制度,挪用、出借建设专项资金的,将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九)严格专项资金、涉农补贴发放管理
1、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列入本街镇的专项资金,要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严格实行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专户核算,按照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弥补经费缺口和发放福利奖金。财政所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切实加强财务核算,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对于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要及时上报区财政局。
2、强化涉农补贴发放管理:
一是及时宣传政策。公示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监督电话等相关信息,在确保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是严格资金审核。对各类补贴发放清册,要安排专人逐条、逐项审核把关,增加或减少的户数和金额,必须问清情况并加以核实,确保准确无误。
三是及时发放资金。要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财政所必须加强与区财政局及商业银行的联系,确保做到一户一卡,安全快捷、内容准确、金额无误,同时强化督查,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农民存折,更不允许与商业银行协商代扣其它款项。
(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加强对本街、镇财政财务的日常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要对本街、镇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并向本街镇主要负责人报告工作。
三、加强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水平
要坚持“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清理旧债,切实采取措施,多渠道多途径清理债务,严格控制债务水平。
(一)建立债权债务监管系统,将本街、镇所清理的债权债务数据全面录入该系统,实施动态监控。
(二)针对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化解债务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建立化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及时化解旧债务。严禁形成新的负债。
(三)不得向农户、居民乱摊派,不得向村(社区)和企业摊派支出,不得为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对违反规定举债或提供担保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责任。
四、区、街、镇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确保街、镇财政财务工作健康运行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和日常管理,建立和健全财政财务制度和内控机制,确保财政职能履行的全面到位,管理规范、有序。同时应当接受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同级人大的监督管理,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形成监督合力,严肃财经纪律,促其经济健康发展。
(一)各街镇要按照本级人大决议组织预算的执行,自觉接受人大依法对财政的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情况以及财政决算审查监督。
(二)区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街镇财政财务的管理监督。区财政局除加强对街镇财政的日常业务指导监督外,要建立财务管理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检查街镇会计基础工作和财经纪律、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督促健全财政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财政管理和财务运作。各街镇对财政部门提出的改进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和落实,进行完善和整改。
篇4
【关键词】 村级会计制;村级审计;关系
一、我国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制度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一)我国村级会计制的制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省部分县(市)结合实际,改革以往村账村管的模式,在村账方面开始了一些创新尝试。至2002年,村级会计委托制在浙江省得到全面实施。该模式对治理村账混乱问题效果显著,此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2010年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需强化并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度。这进一步肯定了村级会计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制度模式,而它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1.村级会计制的现实做法。村级会计制以抓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在各级镇(乡)政府内设立村级会计中心,负责镇(乡)辖区各行政村的会计记账工作。浙江省范围目前已经达到100%的村财务自愿纳入中心,实行电算化管理。纳入中心的村财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村级平时收到的款项必须全额缴入中心结算专户代为管理;支出实行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一支笔”限额审批,凡属支出的凭证,必须写明用途,并有经手人签名、证明人作证、审批人审批,三项手续齐全后方可在中心报销。中心据此填写凭证,登记账簿,并产生各行政村财务报表。实施会计制后,各村不再设村会计,由报账员负责与会计中心、银行等部门联络。中心的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支出。
2.村级会计的制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笔者通过对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宁波、绍兴、嘉兴、台州和丽水等地区的15个市县区,29个乡镇,53个行政村(或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详细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及部分走访,受访对象包括镇中心工作人员、村干部、村民及农经部门管理人员等。受访者对村级会计制的总体满意度为68.3%,即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对村级会计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有半数的人员表示“很满意”或“完全满意”。这充分说明,村级会计制已经得到农村基层社会的普遍认可。对于“村级会计制的好处”一项,受访者普遍认为:村级会计制规范了村级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实现村级财务透明与公开;减少了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减少甚至避免村干部贪污挪用等问题;有利于减少群众的比率;有利于提升村级的理财能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选择性访谈中①,绝大多数农村资深经管人员则对会计制可能引发村民自治方面的矛盾较为担忧,也明确表示会计制虽然在规范村财务核算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引导或调动村干部理财方面的积极性作用有限。另外,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制可能导致的监督不到位、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农村审计工作因此流于形式等问题比较担心,而中心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则对中心的经费来源更为担忧。尽管如此,但89.8%的受访者相信,村级会计制会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体现它的生命力。
(二)我国村级审计的制度现状分析
1.村级审计的现实做法。我国目前普遍开展的村级审计形式是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②。2005年7月,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颁发《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自此,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村级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是政府部门对村干部履行受托公共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各地还有其他的一些叫法(叫法不同,做法大同小异),如称之为财务届末审计、“三年一轮审”等。浙江省自2002年以来推行的全省“万户审计”项目,是较有成效的以村级财务审计为主导的村级审计项目。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强调的群众必审也是较为典型的村级专项审计项目。
村级审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视各项目的目标而定,参与的部门有所不同。主要由镇政府和农村经管部门负责,也有的地方由县(市)审计机关发起,联动其他相关部门等进行联审。审计的重点包括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土地发、承包、集体资产处置、财务公开等。几年下来,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下是笔者在互联网上摘录的两则村级审计的新闻,有助于理解村级审计所涉及的部门、具体目标及工作重点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如某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确保201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实施,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审计局、市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对市属的各乡镇以抽查的方式对村级财务工作进行了双重审计。③某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成立“村级财务审计中心”。中心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聘用专业人员,配备必要办公设备,使审计工作常态化,专门负责对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各项审计任务,确保行政村每届至少审计一次,重点村每年全面审计一次,干部离任、年终分配、建设投资以及重大经济活动都要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④可以看出,现行的村级审计目标实际上都是对村级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类审计更注重监督,建设性、管理、咨询的职能往往不是很受强调。
2.村级审计的制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关于村级审计的作用,我们的调查分别从“就财务合规性进行监督”、“就村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就如何加强村民理财和创收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三个方面请受访者针对认知和现状两项打分⑤,以选择“很同意”和“完全同意”的百分比看,现状和认知的差距分别是14.6%、16%、 19.6%,说明受访者认为村级审计实际发挥的作用和它应该发挥的作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总体而言,依然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对当前我国村级审计工作表示比较满意甚至完全满意。
二、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困境分析
(一)两种制度间形成了联合治理效应还是造成了重复监督?
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均为镇政府层面管理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的机理决定了两种制度间具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治理效应。具体而言,会计制规范了村级财务制度与财务核算,为村级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而村级审计则可以由此从简单的票据复核等工作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财务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进一步对会计制的绩效作出评价,从而形成制度间的良性互动,产生协同治理效应。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前村级审计将目标定位为监督村级财务的合规性,使之还仅仅停留在财务的真实性审计这一水平上,加之临时抽调的农村审计员专业水平有限,也只能从财务核算的角度复核会计账务问题,确保财务核算的规范性,这与会计中心的设立目标并无区别,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大程度的重复监督,导致村级审计流于形式。
一些理论研究者(王振,2004;刘知林,2007)曾表明会计制、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安排是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降低的结果,但其论证都只是在单一制度分析的角度,未考虑机会成本、重置成本等因素,对交易费用的考察所基于的主体(政府?村?)也未作明确说明。显然,会计制不需要村里出一分钱,自然是降低了村的交易成本。但如何考察政府因介入村级会计后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变动情况,这是一个多维的经济学问题。比如,因为会计制的实施,由此节省村级审计的人力物力,从而促进村级审计发挥更大的价值增值功能(如充分发挥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功能),期间所产生的制度间的联动效应而影响的交易成本变动是否更应得到充分考虑?如此,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制度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即成了考量其制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会计(村账镇管)的制度设计能走多远?村级审计应重在监督还是咨询?
(二)两种制度在工作人员上应是共享性配置还是独立分离?
各地方普遍推行的“三年一轮审”、财务届末审计等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其组织审计力量的方法大同小异。通常在镇政府和农经部门双重领导下,成立“村级审计领导小组”,具体执行则由各乡镇农经人员和会计中心的会计人员组成若干审计小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从各村抽调农村审计员(往往是中心成立前的各村会计人员)。所以,村级审计的主要力量其实是会计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虽说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支持,但中心及村级审计人力不足的情况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共享性配置的格局。村级审计项目小组中,组长是中心主任,中心工作人员是审计成员。会计中心自己来审计由自己所的会计账簿资料,不符合审计独立性要求。而让从各村抽调的会计人员去审计镇中心的财务,更是缺乏权威性。在独立性和权威性双重缺失的审计制度下,审计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这样的审计组织方式也使会计制陷入一个僵局:即谁来对会计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笔者认为,在对村级财会制绩效评价中,单纯的财务指标(如财务成本降低率、村民降低率等)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村民满意度、会计流程、中心工作人员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从目前的村级审计机制看,其人力及专业水平角度都不可能对会计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也无从对完善会计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由此可见,会计制与当前所运行的村级部门审计机制不仅不存在制度上的推动作用,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三)两种制度的职能怎样在监督性和建设性上各有侧重?
会计制名为村级财务核算,实际则具有鲜明的监督性。中心为政府机构,保证了监督的权威性,其运行方式也确保了监督的日常性和持续性。通过监督,会计制有效地解决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问题,杜绝村干部乱开支、坐收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法行为。而对于促进村干部积极理财,为村级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等内容提供专业的改进建议,中心却很难深入地进行。笔者在赴各地中心的调查中发现,一个中心几十个行政村的财务核算,工作量非常大,中心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普遍表示无暇再顾及会计核算以外的工作。应该说,从制度设计的初衷、制度运行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看,会计制以监督性为主、建设性为辅的目标定位是切合实际的。
村级审计由政府职能部门主管,实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所以兼具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现代组织的内部审计职能是保证和咨询,并且其职能强调应从监督和保证向咨询与建设性转变(IIA,2003)。经管部门和镇政府开展的村级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监督型向咨询建设性转变。由于审计人员具备专业方面的优势,加之通过会计后的会计核算资料相对规范,审计重点完全可以从传统的重在账簿审核等的财务合规性审计向为各村提供内部控制、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等转移。这样一来,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在监督性和建设性职能上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达到有效的制度衔接和制度平衡。
三、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关系的对策
(一)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
会计制(村账镇管)虽然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并证明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村级会计管理体制,但因其在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它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王振,2004)。而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威胁,决定了它在政治上不可能走得太远(李守铎,2005)。笔者认为,适时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是一种可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高度集中,并且有内部控制、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助于村级财务管理及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注入先进的专业思想,从而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治理风险。同时,村民自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则合理获取报偿,这样的委托关系合法有序,真正体现村民自治。
由会计师事务所村财务工作,不仅可以避免社会各界对会计制与村民自治存在矛盾的质疑,亦可避免“村财乡管”模式中乡(镇)政府越俎代庖的行为,避免“村财乡用”以及权力寻租导致腐败的问题。而对于现有的会计中心,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改制办法,令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改制现有的会计中心,形成独立的村级审计服务中心
村财务记账改由社会中介后,原镇会计中心可改制重新挂牌成为独立的“村级审计服务中心”。原有的人员,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可作正常转换,并得到更好的利用。原会计人员既熟悉村级财务业务,又具有审计专业基础,现有的硬件继续得到使用。应该说,改制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原有的中心在财务监督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审计的管理咨询职能。村级审计服务中心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财务审计部,主要履行改制前经管部门内部审计的传统业务;一是管理咨询部,为各乡镇提供非盈利或有偿低价管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达到村级会计的合法、专业、经济与合理性,又实现村级审计的权威性、专业性、实效性。
(三)现阶段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关系的具体对策
本文上述提出的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以及将现有的会计中心改制为“村级审计服务中心”的设想,能有效地化解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之间重复监督、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失等问题,有效提高制度间的协同治理效应。但一项政策制度的改良需要成熟的时机。笔者认为,上述设想更适用于当农村社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财力难以全面支持会计制以及村级审计机制的情况下渐进施行。现阶段则应从以下方面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以确保两项制度有效地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最佳协同效应。
1.明确会计制和村级审计的职能定位,避免职能混淆而导致制度效率降低。会计制以监督性为主,以建设性为辅;村级审计则应以管理咨询为主,监督为辅。进一步,应在工作观念的转变及专业技术的提升等方面对村级工作人员和村级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会计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应有严格的分离,不搞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一套人马、两套班子的情况,以避免村级审计流于形式。同时,对村级会计制的绩效评价应予以制度化、常态化。村级会计制的评价主体可考虑利用村级审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知林.村级财务治理新机制:村务(财务)监督委员会及其制度的学理解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3] 王振.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变迁[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李守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集中核算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EB/OL]. audit.省略.
篇5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主要是人工核对账表,手工计算,或者进行些简单的比较分析等,很少能看到实施分析性复核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可以说,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运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的匮乏。
尽管我国审计界在制订准则等政策性要求时已参照国际审计准则,但从切实指导实践的角度看,我国迄今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论研究仍很贫乏,除了在审计方法的研究中偶尔涉及、在审计教科书中有些简单介绍外,几乎属于空白。注册师协会编写出版的指南中,分析性复核部分的很少,许多重大尚未提供具体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未对分析性复核做出具体描述,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性复核得不到有效指导。
2.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
分析性复核多针对数据而展开,实施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大量的较为复杂繁琐的计算,手工劳动工作量极大。因此,灵活运用技术性分析方法必须借助计算机手段的支持,首先将大量的业务数据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形成分析的数据源,然后借助于计算机建立各种技术分析模型。虽然商业银行计算机办公条件已经具备,但没有一种适合工作需要的审计软件,面对越来越多的庞大繁杂的业务数据,仅仅依靠简单的办公软件和半手工操作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审计技术手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分析性复核的运用。
3.审计人员的素质尚需提高。
分析性复核技术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经验,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审计理论、数学统计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事多年会计、信贷等具体工作,经验较丰富,也能够进行简单的业务分析,但精通审计理论方法及数理统计并能有效运用的人员并不是很多,对分析性复核的理解及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根本不了解分析性复核这种审计方法,迫切需要提高审计人员应用分析性复核这项具体技术的技能。
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分析性复核
建设银行开发并推广应用的非现场审计系统,是面向审计人员的应用软件,它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接口、强大的数据计算。可编程的数据审核分析,以及多方位的数据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审计人员分析处理复杂,多样的数据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笔者认为,非现场审计系统基本从技术上解决了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运用的手段问题,为进一步有效应用分析性复核拓宽了道路。
1.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是使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确定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为审计计划提供支持。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解、量化计算等策略,对反映业务经营各个方面的基本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加权平均后形成被评估对象的总体风险,为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重点,制订审计计划、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提供依据。
2.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前准备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指出高风险领域之所在,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可使审计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效果。
非现场审计系统对分析性复核在审前准备阶段的运用提供的技术支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借助于审计数据接口,非现场审计系统中,收集存储了大量的账务数据,为审计准备阶段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方便。第二,非现场审计系统中,提供了生成指标定义和生成机制,用户可以自由组合算子,定义审计分析需要的各种派生指标。相关基础账务报表数据导入到系统中之后,系统自动计算出派生指标,供审计监测、分析使用。系统可以使用的算子包括:
(1)代数类算子:如+、-、×、/、ABS、SIGN;
(2)时间类算子:如月均、季均、年均、比上月、比上季、比上年、月初,季初、年初;
(3)账务类算子:期初借贷方余额、本期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贷方余额。这些算子的组合,基本可以覆盖审计人员在性复核过程中指标的需要。
第三,系统还可以通过列表、曲线图、饼图、柱状图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具体展现,使得观察数据更为直观、方便。
例如:在责任审计中,审前准备时通常要搜集整理大量的被审人任期内所在行的主要综合经营指标及可持续能力指标等,并分析其结构及趋势变化,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支持。我们可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审计监测”模块中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监测指标”,提取包括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考核利润、中间业务净收入、各项存 (贷)款占比、增量存贷比。余额存贷比、不良贷款率、贷款利息实收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综合经营情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责任审计所需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只要现场审计人员需要,可随时获取不同币种、不同时间频度、不同机构的任何时间段的指标数据,还可对指标进行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等,对分析结果进行列表、曲线图等多角度直观展现,并通过分析各指标变动情况,提出异常信息,确定审计重点领域,为具体审计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提高现场审前效率。
3.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查找模型以及城综网数据查询子模块,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有效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审计实施阶段,可以将分析性复核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阶段,分析性复核提供的证据可能多数只是一些佐证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实对某一事项的具体认定。但并不审计人员利用这一技术,因为使用分析性复核可带来人力和时间的节省,特别是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执行该程序可以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非现场审计系统提供的问题查找功能,实际上是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操作平台。审计人员利用系统提供的分析工具,运用对比分析、变动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提炼自己的数据分析套路,将自己的审计思路数学化、模型化,便于计算机自动、快速、大面积地分析被审计单位资料中的重要比率及其变动趋势,发现其异常变动情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借助于这个功能,审计人员可以摆脱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例如,在“表外授信业务专项审计”中,根据保证金,手续费与相关授信业务之间的关系,可以利用非现场系统建立“保证金比率的异常”及“手续费率的异常”等问题查找模型,只要保证金比率或手续费率与标准有差异,系统就会自动提出,使得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再如,审计年度内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付息率与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相符,可据此判断一年期定期存款付息率基本正常,无需花费过多精力逐笔查实。因此笔者认为,问题查找模型可以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施阶段的有效运用提供技术支持。
篇6
关键词:大中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动因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作者简介:
杨驰(1981一),男,四川崇州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礼波(1965-),男,四川剑阁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副研究员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动因
(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民营企业产权主体相对较少和产权关系相对简单,民营企业具有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的特点,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所具有的市场空间也相对较为局限。在企业内部主要实行家庭成员管理为主,其家庭成员既是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表现出企业整体上的责权利高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能力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风险,经营中面临的道德风险很小。随着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也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如民营企业的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出现弄虚作假、隐瞒、欺骗、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加大。另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后,民营企业由完全的家庭成员管理过渡到家庭成员管理和外聘人员管理相结合、甚至完全的外聘人员管理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使得内部审计的建立有了客观的依据。正是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因此引起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的分离,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成为必然。
(二)民营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完善的需要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财产的所有者)与人(财产经营者)的利益存在着差异,加之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受托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人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也将损害到委托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委托人必然会对受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是否如实履行受托责任或虚报业绩等问题进行监督。但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时,委托人就难以对受托人进行有效监控,这就需要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具有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以帮助企业的所有者监督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受托责任的履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有利于对人的受托责任进行检验,也越有利于人解脱受托经济责任。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偏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等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就是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目的在于监督和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可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评价管理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及时『生特点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反映内控制度的缺陷和弱点,从而及时、客观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客观的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使公司现行内控制度能围绕提高或增加企业效益而运行。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误区很多民营企业主对内部审计存在着认识上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不理解,主要有两种错误认识:由于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人、财、物方面应该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利,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不少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停留在制度层面,对开展内部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把审计错误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事情,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也能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企业内部没有必要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机构,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正是在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许多民营企业缺乏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部审计人员,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伙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和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凭着对商业和市场的直觉和勤奋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对财产固有的排他性,即使企业规模扩大这些人也仍然居于企业高层管理位置。大多不理解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清理账目,这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加之我国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缺乏专业教育和训练,甚至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其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做指导。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大多数民营企业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内部审计的内容仍然停留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损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也不尽一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类型: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侧重员工的考核和评估,而忽视了企业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总经理办公室,隶属于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这种设置
则可能为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舞弊埋下隐患;将财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合并,由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负责,这样导致监审合一,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专职审计岗位,而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上述这些模式的内部审计设置情况,对发挥内部审计的某些方面作用有一定考虑,但是在独立性、权威性及监督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缺陷,无法全面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完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伸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落后的审计技术及审计手段提出了挑战。而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审计手段大部分仍局限于手工作业,没有计算机审计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去,缺乏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吸收和利用,会使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丧失其应有的效率,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完善的措施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首先,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民营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在客观上需要监督机制。审计并不是局限于外部审计的例行行为,内部审计更是作为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而存在,不仅可以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且内部审计同时兼具管理监控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可以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公司治理提供预警作用。其次,授予内部审计合理的地位和权利。民营企业家要重视内部审计,要赋予内部审计人员更高的地位和权利。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要在合理层面上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对董事长负责,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由董事会直接选派和任命,其经费和人员薪酬由董事会根据其业绩进行确定。这样内部审计将独立于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种高度的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带来高度的权威性,使其可以充分检验管理人员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提高民营企业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任务的完成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效率高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弄虚作假,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等。其次,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需要,长期聘用适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避免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出现缺少专业人才的情况。当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审计业务不多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这些技术性强业务时,可以从企业内部临时地借调或从外部临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活动,以辅助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再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持续保持和促进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胜任能力和积极创造性,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地掌握国家、行业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持续胜任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促进制度建设的重要职责。最后,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民营企业要为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民营企业要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等,还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定期地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通过选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去高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深造。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鼓励和提倡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使其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素质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增加组织价值的根本保证,企业应设计良好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加强已有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 绩效审计 公共资源
一、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依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政府机构、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的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目标是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性、效益性和经济性进行监督。“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不但要求我国政府要审计公共投资产生的效益,还要求政府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考虑经济发展需要,更要慎重考虑投资的环境资源效益,从而有效遏制各种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
政府绩效审计来源于受托责任关系,政府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进行审计,但是政府与以赢利为目的企业不一样,对政府的评价应该主要注重社会效益,而绩效审计则是政府公共受托责任能否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尹平在《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指出“政府审计的范围是以公共资源来界定的,只要使用和管理了公共资源,审计机关就有责任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审计属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范畴。
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披露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承担责任。
1.对员工的责任。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合同法》来确认和维护。对员工利益的保障程度主要从企业是否按时足额的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员工的人均所得以及获益率等方面来进行考核。
2.对环境保护的责任。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迫切的要求企业提供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在我国,大多数的电力和金属等高污染企业更应该重视环境的保护。所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力争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慈善事业,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所做的一项承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从企业是否愿意进行慈善捐赠以及对捐赠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来考核。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分析
1.数量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逐年增长。1999年至2012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1999年至200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不多,企业以及公众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还相对比较低。200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同年9月深交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倡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伴随着各种政策和指引的出台,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报告32份,2007年77份,2008年121份。而到2009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井喷”式增长,共了617份。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2010年710份,2011年1 001份。报告数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11年增长率超过30%。2012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现高速增长,比2011年同期增长超过六成。2012年前十个月了1 337份社会责任报告,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520份,增长63.6%,是继2009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出现“井喷”之后,报告数量再次出现较快速度增长的一年。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上升,但是通过观察2010-2012年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从报告的企业性质来看,2011年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占比58%,不过较2010年的78%下降明显。而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报告称,2012年,国企社会责任指数仍领先于民企和外企,民营企业其次,外资企业居末位。可见,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领先。
2.披露现状分析。2008年1月,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工作,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还不完善,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观察2010-2012年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履行不一致。尽管大多数的企业都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是披露的内容信息含量并不高。大多数的企业报喜不报忧,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内容就大肆宣扬,而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利的内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涉及。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自愿性较差。瑞典、日本等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政府的强制推行密不可分。同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也离不开政府的努力。研究2012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中,近400家公司有强制披露要求,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了103份社会责任报告,大多数不在强制披露要求内的民营企业披露意识不强。可见政府的强制要求依然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动力。
第三,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不规范、不科学。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央企业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中央企业制定了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很大部分中央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同时,很多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撰写不规范、不系统,存在人为的偏差和选择性阐述,有意绕开负面新闻和重大事件的反馈等,扭曲了社会责任的本质,不利于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提升和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与信赖。
三、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互动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动力来源于政府部门,对于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来说只有一小部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而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也是出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并非自愿。这些都导致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不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通过检查和检测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并对企业提出相关的建议,政府履行绩效审计离不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问题,政府通过绩效审计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信息披露,更好地利用公共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我国国家审计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应当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践探索,不仅要更多开展绩效审计项目,还应注意将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站在更高层次,更多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企业生产方式、对员工、社会的福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果企业的经营中存在危害社会的隐患,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危害严重的应该给予处罚。通过政府的绩效审计一方面可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
(二)政府应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针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质量不高的问题,政府应该推动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制定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时,不要贪大求全,可逐步推进,例如可以先制定出一些原则性较强、通用性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新能源利用等指标体系。通过设计的评价指标既有利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可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篇8
(一)
农垦企业集团,大多是在农垦(农场)局的基础上改制后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它在发挥农垦企业的总体优势,增强农垦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农垦企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以及促进理顺体制、转移机制、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一批经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农垦企业集团,在改制后已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能够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健全集团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地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建立集团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看,各地农垦企业集团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显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与新《会计法》和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与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机构不全,权责还难以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那样地分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本应分别履行公司的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从而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组织机构。
二是政企依然难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农垦企业集团大多保留着农垦局的政府管理职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继续履行地域性的社区稳定职能,承担了社区经济负担的义务。要实现集团公司财富最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稳定目标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不稳定则难发展,影响了重点目标的实现。
三是法人层次太多,容易造成失控。在农垦系统,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的企业,有的多达六个层次。由于层次过多,跨度太大,所以容易失控,使大量的投资资金难以控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四是内控制度不全,会计监督不严。各地农垦企业集团虽不同程度地陆续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与健全和健康地运行尚有差距。从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到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报告制度控制,在许多重要环节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还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五是考核不尽科学,奖惩未能对应。集团对子公司经理、子公司对其全资企业厂长的经济绩效的考核,还缺乏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容易出现能奖不能罚,负盈不负亏的不对应问题;容易出现盈利时强调个人作用,亏损时强调客观原因的现象。
(二)
针对上述现象,根据新《会计法》的要求,结合农垦集团的特点,就建立健全农垦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集团内部的会计监督,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要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贯彻新《会计法》的自觉性。
作为《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责任主体的农垦系统的各单位负责人及领导班子,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会计法和财会知识,充分认识作为责任主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带头贯彻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在学习、贯彻过程中,要突破部分领导认识中的误区,克服思想上的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例如:有的领导认为,只要我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就行了,工作这样忙,那有时间系统学习;也有的领导认为,我授意、指使会计人员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等等。凡此种种,都是错误的认识。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充分认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只有通过全面的反思,才能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和单位自身各方面的危害性。从而,就能主动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的自觉性,通过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任用人员、健全制度、加强内控、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得到具体落实。
2、要理顺体制,转换机制,提高建立健全集团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农垦局改制为农垦企业集团公司后,在继续社区稳定的政府职能的条件下,可先进行政企分设、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为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创造条件。凡属于行使政府职能这一块的人员经费和用于医院、学校、社区基础性设施和社区稳定的必要资金,象上海农垦那样,由财政局核定拨款,交农垦局专款专用,为集团公司减轻社会负担。在此基础上,按照摸清家底、清产核资后的集团公司国有净资产,经财政、国贸部门授权后经营;集团总公司与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其全资、控股企业之间,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出资人制度,集团总公司拥有对被投资子公司(或企业)产权代表的任免权、重大投资的决策权、财务预算审批权、收益分配权、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权和内部审计权等;同时,可比照江苏农垦,由集团公司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并比照试点企业集团,继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用于弥补国有权益的不足;此外,还可象部分省市那样,经房地局、国资和财政部门批准,向农垦集团公司注入土地使用权,以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核销历史遗留的不实资产,以利于农垦企业集团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经济、抓发展。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求子公司进一步加大企业改制、转制的力度,减少管理层次,解决法人层次过多、搞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过少、注册资本总量小于实收资本、容易流失国有资产,以及债多、人多、出血点多等问题,真正按照市场的需要转换经营机制。
此外,要按照科学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先进做法,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能相分开的内控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子公司、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指导意见,形成集团总公司内部、子公司内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的会计监督体系,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证管理系统循环畅通,实现集团总公司的战略目标服务。
3、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的力度。
当前,先要按照集团总公司本部(即母公司)的功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结构体系。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可通过招商引资、转让股权,由地方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派出股东代表和董事人选、监事会主席等方式,解决股东会与董事会合一,董事会中无外系统代表和独立董事,监事会对同级董事、经理层的经济行为不监督等问题。然后,要建立完善议事规则,明确“三会”和经理层的各自权限、职责。根据授权批准控制的要求,明确集团公司及所属子公司、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范围和相应的职责,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具体要求。对于重大的对外投资决策、筹资用资、贷款、资本支出,以及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资本经营、资产经营等重大事项,需经特别授权。对于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着眼于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和经济效益的审计。对于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重点放在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如果制度订得齐全,而实际又不执行,也是徒有虚名。
4、要加强考核,兑现奖惩,严格实行内部会计监督。
在考核中,要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发展速度指标和运行质量指标相结合,以运行质量指标为主;非经济指标与经济指标相结合,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避免因发生重大失误而使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因为即使实行奖惩对应的控制制度和风险抵押承包方式,实际上个人也难以承担重大损失)。在兑现奖励时,要留出风险留抵金,待任期终结审计确认绩效后,才能予以全部兑现。还要建立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和管理审计制度,及时释放风险,防止问题累积。
篇9
根据《关于年深化农村税费工作的通知》(发号文件)、《办公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办发号文件)、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市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财采购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⒈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⒉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⒊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⒈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⒉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⒈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⒉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⒊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⒋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⒌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篇10
关键词:高校 资产经营公司 财务 管理
教育部提出的“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指导意见,为全国高校产业化规范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许多高校都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来专门负责经营性资产管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指在资产经营整体管理框架下,为实现资产经营公司的总体财务目标而成立的经济实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校办企业投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投资考核等业务。财务管理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关键,在财务管理上,许多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还根据校办企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一)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指高校资产经营子母公司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财务机构、独立进行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其中,母公司以委派财务人员这一间接管理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子公司除具有银行账户及资金调配使用权外,还具有财务管理决策权。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子公司在财务决策上具有一定的权利,可以避免因母公司盲目决策而带来的财务风险。缺点是如果子公司财务管理不善或者管理层道德缺失,会给母公司带来直接影响。
(二)指导下的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
指导下的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指由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总监负责企业财务指导、定期进行财会审阅工作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中,财务总监不仅要负责财务指导和管理工作,还要参与到公司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战略管理、成本预算、风险控制中去。这就要求财务总监要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资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三)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势而建立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模式,这一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消除财务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集中等问题。这一管理模式的重点是: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是分层的;资产经营公司具有决策层和财务管理队伍的人事任免权,经营公司本部和下属控股企业都要设立参数统一的财会账簿,统一会计科目、人员权限和业务流程;子公司经营事项归本部统一指挥,子公司要认真履行内部沟通制度,并按法定程序来办事。
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优势难以体现
许多高校虽然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但是许多经营性资产并未划转到位,加上高校财务审批程序冗繁、复杂,致使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业务开展困难。再则,就目前来说,许多高校在资产经营收入来源上主要是固定资产和设备出租收入,缺乏极具竞争力的科技核心资产。再就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虽然在法律上属于独立的经济实体,但是在校企相连、行政干预严重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的资产经营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都不具有独立性,这难免会影响公司的经营能力和资产利用效率,致使公司的经营优势难以体现。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高校在资产经营财务管理方面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有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采用的都是传统财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绝大多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都缺乏完善的财务考核、奖励机制。有的公司虽然制订了基础性的财务管理规范,但是在投资、运营、收益管理上过于粗糙,在公司项目立项、评估、分析、决策上都缺乏责任控制要求和明确的效益评价体系,公司财务管理诸多事项都无章可循。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许多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人员都由高校管理部门统一委派,这些人员往往是从其他财会岗位上转移而来,要么是直接公开招聘的财会人员。由于待遇不高,编制受限,因此,资产经营公司的财会岗位往往难以吸引到优秀的财会人员,许多财会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管理手段、管理意识都极其落后,难以满足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需要,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也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完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在资产经营公司建设上,高校要顺应“产学研”发展需求,建设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成立由校长或主要领导领头的高校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其专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由分管副校长担任的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准确把握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寻找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结合点。同时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依靠固定资产和设备出租收益的资产经营模式,以增加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收益。再则,具有一定资产经营管理经验的高校还要结合当前资产经营公司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策略,确保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济独立性,在财务管理上建立严明的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二)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应借鉴同行业指标体系、结合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现状,就公司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财务效益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对校办公司的综合实力进行科学估量,然后设计合乎自身发展实际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施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由学校委派财务负责人主管企业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参与资产公司重大投资决策,并对财务负责人进行监督、考核。建立科学的分层财务决策体系,让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共同参与到财务控制中来,完善资产管理内控、报关和清查制度,实行资产经营财务目标管理制,明确各级负责人、财务人员在岗位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标准,以激发起内在工作动力。
(三)重视财会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关键。因此,高校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及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要重视财会人员队伍建设,首先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并针对财会人员定期开展针对性的财务培训,以拓宽财务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设契机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同时以事前控制、事中跟踪、事后追责的财务内控制度为基础,要求财会人员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做好财务信息核算工作,做好财务分析报告,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最后,将竞争管理、监督管理等市场化管理手段与公司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财务会计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构建学习型财务组织,为公司财务管理注入活力。
(四)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加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监管是优化资产经营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鉴于此,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提高风险应对意识,实施预算控制体系,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保送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同时进一步优化公司重大经济决策审批程序。此外,资产经营公司还要强化公司资产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公司负责人、财会人员进行任期、年终经济责任审计考核,以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一方面重视财务外部审计,由专业的审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负责财务审计、审查、备案工作,对公司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约束和监管。
综上所述,有效的财务管理对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资产经营公司只有遵从市场规律,从实际出发,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和监控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夯实资产公司的发展基础,实现增产增值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冉茂盛 .高等学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10(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