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篇1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以灾后恢复生产为主线,立足长远规划、围绕市场调结构、绿色发展提品质、强化科技促增效,大力推广关键实用新技术,全面提升秋冬季农业发展质量,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新发展,农业增产增效有途径。

具体目标:全镇秋冬播面积4.2 万亩,其中小麦2.2 万亩、油菜0.5 万亩、蔬菜1 万亩、其他经济作物0.5 万亩。

二、重点工作

(一)切实抓好秋冬季农业生产。

1 、稳定发展小麦生产。等村是我镇传统“一稻一麦”模式重点村,要科学指导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安排小麦播种时间,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多措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镇小麦种植面积不少于2.2 万亩。推广应用抗病(重点是赤霉病)耐渍的优质(专用)春性品种和抗性较强的优质专用品种,如宁麦、扬麦、镇麦系列。

2 、调整发展油菜生产。等相关村要紧抓退水后空档期较长的优势,恢复油菜生产,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农户大力支持发展“油――稻”或“油――稻――再生稻”的模式。选择优质双低、菜油兼用、花期集中且较长的油菜品种,积极推广轻简栽培,提升机械耕作播种水平,推广生产性较强的德油、秦油等系列杂交品种。

3 、恢复发展蔬菜生产。等村居的设施栽培和露地蔬菜基地要积极恢复生产,结合产业结构布局,指导农户和经营主体排好茬口、确定品种、及早准备苗种,坚持短长结合,提高复种指数,扩种速生叶菜,确保全镇蔬菜等种植面积不少于1 万亩。

(二)切实抓好秋冬季畜禽养殖。

1 、抓防控、保安全。扎实抓好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对存栏禽畜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3 种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免疫证明发放率、免疫建档率、牲畜二维码标识打挂率、免疫抗体合格率5 个100%,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完善年饲养500 头以上的养猪企业政技联系制度和包保责任制,落实监测排查、清洗消毒、生物安全、调运监管、禁用餐厨废弃物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庐城无大疫。

2 、抓治理,保生态。加快推进畜禽粪污染资源化利用,推动建立畜禽粪污全链条责任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肥料化利用。加强对畜禽养殖户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落实养殖企业和专业户“一场一策”治理方案,着力解决问题清单,确保全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5%以上,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95%以上。

(三)切实抓好秋冬季水产养殖。受损的精养鱼塘、稻渔综合种养设施及时修复补养;少数面积不大、无人居住的小圩口,相关村居可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围绕市场需求,投放大规格鱼苗种,适度喂养,确保春节前上市。

三、技术要求

(一)调整优化秋种结构。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510 ”产业提升工程目标任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加大农业招商引企力度,加强农业产业标准园建设,打造特色高效产业园和一村一品,着力构建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推广关键技术。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多抗适宜机收新品种,挖掘品种增产提质潜力。积极推广秸杆还田、深松整地、旋耕镇压等关键技术,突出适墒适期适量适法播种,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努力实现一播全苗和壮苗越冬。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力度,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速品种、栽培和机具的优化组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

(三)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围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烘干仓储等秋种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秋种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效对接,提高秋种产销一体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各村(涉农社区)和镇直有关单位以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扎实抓好灾后秋冬季农业生产,以秋补夏,努力降低洪涝灾害损失,夯实明年夏季粮油丰收的基础。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村各单位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今年秋冬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紧迫感。要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秋冬季农业生产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确保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二)强化政策宣传。镇农业部门要加大对支持淹没区灾后秋冬季农业生产政策宣传引导,提高扶持政策知晓率,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秋冬季农业项目的参保率。要加快扶持政策的兑现,保护和提升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艺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篇3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其中首要着力点就是产业振兴。在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供求失衡,产业竞争力持续偏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矛盾前提下,亟待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加快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结合培训内容,我将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几点建议谈谈我的感受: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解决生产发展规 模有限的同时,通过多功能拓展和 利用,深度挖掘特色农业蕴含的文 旅、历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加速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显著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浙江省户均耕 地不到 4亩,低于全国户均 7.5亩的 水平,从 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 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 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联动发展。目前,全省农村产业融 合已进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推进 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 的基础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 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形成 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 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 列产品;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 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 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 业综合体等大展宏图。

篇4

1 教育、科研、农业有机结合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数量众多,科研成果丰硕,但不重视成果在农村、农业的转化,忽视推广价值。农业科研单位应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无缝连接并建立互动机制,农技推广部门可设立“技术创新专员”,专职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并收集、筛选农业科研成果,作为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体系之间的信息交流“中转站”,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适用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2 以钱养事

制度创新,走农技推广服务市场化的路子。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花钱买服务”,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可减少政府供养“农技推广人员”的费用支出,也能提高合同方服务的积极性,政府为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服务“买单”赠送给农民。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农民对农技服务的满意度。

3 农技推广外包服务

目前,农民对农技推广外包服务的“自掏腰包”支付意愿并不高,政府仍然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若实行有偿的外包技术服务,重点应是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大田等粮食作物仍需政府无偿技术服务。农技服务人员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行为和市场竞争相结合,减少农民承担的风险,提高农民自愿自付农技推广外包服务费用的主动性。

4 农技人员“蹲点”

篇5

【关键词】 江西 人才开发 培养 影响因素 对策

一、问题提出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脊梁,人才开发有助于推动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用人之道。古语有云,尚贤者政之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不仅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一个地区或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本。2015年提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可见自古至今国家都非常重视人才,但是很多时候,一国或地区在开发人才之时,“手脚放的不开”,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从高校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并不符合社会需要。

江西坐落于鄱阳湖畔,位于我国中部地带,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古代文豪名人约有两百多名,革命英烈更是数之不尽,这篇土地孕育了如此之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用之才。而今却在培育和开发人才上相对落后,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江西有高等学校92所,占全国高等学府的3.69%,并且“211”工程高校仅有一所,全省无“985”院校。相对于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六个邻省来说,江西省的高校质量和数量都是较为落后的,这一点十分不利于江西省人才培育和开发。教育的落后是起步的落后,也就意味着还没“跑”,江西各方面发展就落后于周边省份,这对江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相对落后的江西省,人才培养和开发是打开江西发展“阻碍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才有可能使江西地区发展的更好。其实江西地区不缺天才,但从江西的科研水平和经济实力角度,可以侧面看出江西人才较匮乏,江西人才开发力度不够,效率较低。因此研究江西省人才开发对策对江西及相类似的其他省市都是有所帮助的。

二、江西人才开发与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有所异同,江西省的人才开发培养与我国其他省市也有所不同。江西地处中部,虽然农业发展较快,但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当地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落后于周边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高等院校

高等学府是许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但对于“象牙塔”数量和质量不足的江西来说,很多有梦想有能力的江西人为了追逐梦想放弃留在家乡,去到其它地区读书,更甚者读完大学后择优地而居,这就意味着在江西地区基础教育的外部效应较大,对本地的影响甚少。另一方面,江西高校教育质量也很难与周边地区相提并论,培育人才的能力不足,人才迁移率高,引进率却低,从而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恶化,循环往复,日积月累,江西高校人才的培育能力越来越差,其开发和培养效率越来越低。

2、地理位置

江西位于我国中部偏东南方向,地处长江中下游,东连福建和浙江,南邻广东,西毗湖南,北靠湖北和安徽。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致使江西发展较落后,人才不断流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师资力量。另外,虽然江西地区山清水秀,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其农林牧渔业发展较快,因此江西地区务农在家的相对较多,然而农村教育质量普遍偏差,农民对子女教育也较为落后,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江西高素质人才的开发和培育。

3、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在无形之中驱使着人们的行为。历经数千年的磨砺,赣文化在华夏文化的不断熏陶之下,发展成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江西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农业较为发达,适合出世的人们居住。但其优点也是缺点,鄱阳湖畔,三面环山,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人们安于本分,革新意识薄弱,无为思想浓厚。也可能是受到古代科举制的影响,这儿的人们本分勤劳,但创新意识不够,“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这些不良的文化观念阻碍着江西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在古代,江西的才人佳子众多,甚至高中状元的也有不少,受到科举制度的迫害,影响着一代代祖国花朵的成长。而今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子女还是学生的教育理念都相对比较落后。

4、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经济实力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影响着人才的培育和开发。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江西地区生产总值达14338.5亿元,约占国家生产总值(不包括港澳台)的2.28%,排名第20位。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江西省经济实力在全国偏中下,一方面其经济基础影响着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经济实力还影响着师资力量和家庭教育质量。

5、国家战略

一国的战略重心影响十分显著,它影响着各地区的方方面面。当然,对地区的人才开发和培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对江西省来说,地处中部,不仅周边地区相连地带发展较差,而且国家的战略倾向不是在东,就在西,夹在中间的中部地区既没有东部地区的本身优势,也没有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政策青睐。虽然一直在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但由于中部地区发展不上不下,国家政策对其也“不疼不爱”。对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而言,没有国家战略的支持,同时其本身经济实力又较弱。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江西地区不可能不缺乏资金,又怎能加大人才培育的投资,人才开发和培养实力自然不强。

三、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许多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其教育发展也相对较快。但由于上述及未述的种种缘由,江西地区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水平仍非常有限,针对以上所述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提高江西高校教育质量,增加江西高质量高校数量

开发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育,而相对基础教育来说,高等教育更能满足社会需要,对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效用更大。目前,江西省高等学校共92所,“211”工程高校只有一所。对于面积不小且人口众多的江西来说,高校的数量和质量有待增加和提高,尤其要在高质量高校的数量上下功夫。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和开发;增加高校数量,有利于普及一些技术和知识,对人才开发和培养也是有利的;而增加高质量高校的数量,不仅能满足高素质人才的诉求,还能满足高校对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质量高校的建设是江西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重中之重。但无论如何不能一味增加高校数量而忽视质量,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2、宣传开放、创新思想,培育江西创新型人才

在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思想开放,教育理念中注重创新,注重独立思考,注重自由发展,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性,而且想象力也较丰富。然而,我国受到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仍有残余遗留至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民的封建思想相对比较严重。而江西是以农业发展为傲的地区,务农人数较多,残余封建思想侵蚀较重,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制约着下一代的发展。因此,江西地区需要大力宣传开放、创新思想,尤其是在农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江西人才的培育和开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培育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壮大高校师资力量,促进创新型师资力量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培养和开发符合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而且随着知识外溢性不断扩大,创新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加速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3、提升江西经济实力,促进江西校企合作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是分级的。一般来说,人们要先实现生理和安全需要才可能追求上层需求。对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来说,经济是追逐其它事物的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很难触及高层次的追求。在中国,江西地区的经济实力是偏弱的,该地区的人们对经济发展极为渴望,只有经济实力提升上来了,地方政府和人民才可能将重心转向开发和培养人才上来。另一方面,促进校企合作是必要的,校企合作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犹如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重视江西人才方面的研究,提高江西人才开发和培养的效率

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才是社会前进的关键动力。而对于人才开发相对落后的江西地区,重视人才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还能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对江西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帮助。江西地区并非缺乏天才,当地人们的基因并不差,但现代培养出的人才为什么远不如古代?这与国家的战略重心有着一定的关系,沿海地区有外贸行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地区虽落后,但不缺国家的资助。而地处中部偏东南的江西,不受国家政策的青睐,并且其本身问题重重,难以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因此,应重视江西人才开发的研究,为江西地区寻找开发和培养人才的新出路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忠芳: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6).

[2]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3).

[3] 刘颖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域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6

       热点聚集

        (1)用十精神引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 无

        特约专稿

        (4)围绕主题主线 提高质量效益 全力推进发展和改革工作 杨庆育

        发展研究

        (9)坚定不移地推进核电发展 张跃

        (11)重庆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发展研究 纪跃华

        (16)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思考 无

        (19)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张新存

        (23)加强廉政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李小舟

        区域经济

        (25)加快荣昌县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谢金峰

        (27)推动垫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罗德

        (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渝北区城镇化建设 董蛟

        (34)构建渝北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评价体系探索 黄佳

        调查研究

        (39)巫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建议 张龙

        (43)重庆市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状况 陈阳

        统筹城乡

        (46)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及对策 李东卫

        (51)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转变 刁孝堂 袁先荣 周维旭

        (55)推进黔江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冯建华

        改革开放

        (58)提升贸易“含金量”是未来十年中国工作的重点 张茉楠

        (60)美国城市群发展对重庆市的启迪 甘红 陈昌明 黄立军 何奎

        信息摘要

        (64)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事选登 无

        无

篇7

【关键词】 内部审计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客观性; 内部审计职业谨慎; 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33-04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应对影响组织目标之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从逻辑上来说,一是能发现消极因素,二是能推动针对消极因素采取行动,通俗地说,就是能发现问题,并且还能推动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机制是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权威性都是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结论或建议就难以推动针对性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推动后续行动的内部审计是浪费资源。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对内部审计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有较深入的研究,也有少量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但是,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对于独立性来说,权威性可能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更为相关。本文拟提出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文献综述,梳理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相关文献;其次,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再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若干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的解释力;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审计权威性,二是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

一些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内涵。沈克俭[ 1 ]认为,权威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查出的问题,要有事实、有根据,评价要中肯,要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决策和监督提供公正、正确的信息。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 2 ]认为,具有使人信服的强大威慑力和声誉是权威性的具体表现。秦荣生[ 3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审计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审计组织作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无权进行否定。孙宁[ 4 ]认为,权威性体现为审计意见能得到落实。李景祥[ 5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的执行力。

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 2-3,6-11 ]。一些文献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例如,质量审计[ 12 ],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愿程度及领导重视程度[ 13 ,5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12,14 ],审计技术方法[ 5 ]。

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作为其权威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越高,内部审计越是具有独立性,从而也越是具有权威性[ 15-22 ]。

此外,一些文献还涉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特有损害因素及限度。一些文献认为,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报告其发现的问题,这实质上是指出管理部门的错误,因此,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透明地理解问题并推动问题得到整改,必须主动与管理部门协调好关系,如此一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第三,由于处于同一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可能损害独立性;第四,咨询服务需求的增加可能带来内部审计人员自我评估,从而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23-24 ]。阎栗和吴开兵[ 25 ]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独立性的提升可以增加组织价值,超过这个度,独立性过高,会造成内部审计与经营层(甚至是高级管理层)的对立,进而增加内部审计与经营层信息交换成本,影响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的发挥。

上述文献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权威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这个机制的建构要以效果为基准来作出相关抉择。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制度也就没有效果。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等,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保障了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上述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实线部分)。

(一)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对内部审计效果的影响

权威是对指令或安排的一种服从和支持,权威性就是处于权威的性状。内部审计权威性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结论和计建议,对于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人们可能会持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对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进行冷处理,实质上是视同其不存在;第二种态度,表面接受了,实际上不采取切实的行动;第三种态度,很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动。上述不同的态度,只有持第三种态度时,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才得到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才处于权威的性状。简单地说,内部审计权威性是指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相关方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应行动,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也就是发自内心地同意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二是行动,也就是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并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上述两个维度,行动比认同更重要。 不少文献以及IIA的规范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固然没有效果可言,但是,即使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也可能没有效果。表1描述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不同情形。

表1显示,有些情形下,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内部审计制度没有效果,其原因是,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形下,独立性、客观性并没有缺失,但是,内部审计的价值缺失。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仅仅注重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不够的,而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视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采纳及相关的行动、重视发现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然,如果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即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接受或采纳,由于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没有反映真实的问题,真实问题也未能解决,内部审计同样没有价值。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客观性不可或缺,但是,仅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不够,必须由独立性、客观性推进到权威性,后者包括前二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有很大的不同。民间审计只是对审计主题发表审计意见就可以了,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整改并不承担责任。内部审计则不同,发现问题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接受或采纳是内部审计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权威性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并且比独立性、客观性更重要。

(二)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既然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保障内部审计权威性呢?前面已经指出,权威性包括接受或采纳、行动两个维度,行动比接受或采纳更重要。接受或采纳的基础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越高,接受或采纳程度越高。接受或采纳对是否行动会有重要影响,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也会影响相关方是否采取行动,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地位越高,相关方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不一定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也就是在组织治理或高层中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岗位或机构。总体来说,直接保障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也就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机制是审计高质量和高组织地位(图1)。下面具体分析上述两种机制。

先来分析内部审计高质量保障机制。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图1)。内部审计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偏不倚,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或他人的不当影响而损害自己的职业判断[ 26 ]。怎么才能做到客观性呢?一是精神上具有独立性,没有利益冲突且不受他人影响,主观上没有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失去独立性,审计人员可能在主观上就有迎合某种需求从而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二是工作态度严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会因为工作不严谨而产生错误判断。三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会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产生错误判断。上述三个方面组合起来,就为客观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图1)。换言之,独立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客观性的保障机制[ 27 ]。

内部审计产品除了审计结论外,更有意义的是审计建议。一般来说,客观性主要是针对审计结论而言,对于审计结论来说,做到了客观性,也就具有了高质量。但是,对于审计建议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建议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其质量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审计建议实施后的成本效益比等,这些因素都是审计建议的质量维度,这些维度是客观性保障不了的,需要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经验,所以,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质量,一是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二是影响审计建议的质量(图1)。

接下来分析内部审计高组织地位保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层级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不只是代表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是代表本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所以,这个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就是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例如,如果由CEO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是由CEO来代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会从CEO的组织层级来选择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态度。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监督体系都是以卑临尊,这样做当然也有弊端,但是,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监督者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为被监督者的秩级比监督者高,监督者必须认真地收集证据,不敢轻率地作出结论。与以卑临尊同时存在的是领导监督机构的岗位或机构秩级很高,很多情形下是皇帝亲自领导监督机构,这样一来,监督者本身秩级不高,但是,监督结论或建议代表的秩级很高,这就为监督结论或建议树立了很大的权威性[ 28 ]。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否得到接受或采纳并推动相关行动,除了审计质量外,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层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动源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认同,二是威慑力。高质量的审计获取了认同,这为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基于认同可能有行动,也可能没有行动,所以,在认同的同时,如果再增加某种威慑力,则相关人员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独立性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组织地位是核心内容,组织独立一方面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不能低于审计客体,另一方面还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组织层级越高,威慑力越强,基于审计结论或审计建议的行动也就越有可能发生。所以,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又一个重要保障机制(图1)。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是广东核电公司集团与香港中电集团共同出资,其中广东核电公司占75%股权,香港中电占25%的股权。大亚湾核电站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建议执行力度非常大,审计建议回复率100%①,并且,还做到了三个“必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必须落实,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29 ]。可见,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很高。

这种权威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二是高层级的组织地位。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首批通过IIA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中国企业,其内部审计质量可见一斑。高质量的审计一方面基于其具有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规范,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完整的审计工作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从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到开展后续审计,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通过这些规范,为其审计质量提供了程序性保障[ 30 ];另一方面,其审计质量还源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这支审计队伍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并且还有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

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属于公司的一个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相比,并没有特殊的组织级别,但是,I导内部审计部门的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是为了让总经理支持审计建议的落实;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是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不经过总经理直接发出审计报告,每半年在董事会作独立报告,阐述审计活动和发现[ 32 ]。

综上所述,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层级是这种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因素,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权威性就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审计结论或建议,二是基于审计结论或建议采取针对性的行动。内部审计权威性与独立性、客观性具有差异,在有些情形上,可能存在独立性、客观性,但是不存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来说,权威性比独立性、客观性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提升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不能不重视独立性、客观性,但是又不能只重视独立性、客观性,而要更进一步,要重视权威性。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所以,需要从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多个维度努力来推进内部审计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克俭.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的准则[J].财会通讯,1984(S4):19.

[2] 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改变现行审计机关的行政隶属关系是保证审计权威性的根本出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4(3):63-64.

[3] 秦荣生.审计客观公正的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求[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3):31-34.

[4] 孙宁.依法落实审计意见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6):32.

[5] 李景祥.论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12):5-6.

[6] 钟文俊,宋建民.改革和完善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构想[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11):39-40.

[7] 朱靖娟.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9):20-23.

[8] 宋锐.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J].财经界,2009(6):142-143.

[9] 魏昌东.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定位缺陷与完善对策[J].学海,2010(2):164-168.

[10] 肖艳芳,汤英,邱元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委派制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5(5):7-9.

[11] 周利红.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12-113.

[12] 殷书元.浅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J].现代审计与经济,1995(4):26.

[13] 申香华,张喜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探讨[J].理财,1997(7):17-18.

[14] 张明仁.影响审计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审计,2003(2):46-48.

[15] 张学林.论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建立[J].财会通讯,1992(4):20-21.

[16]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17] 蒲育军.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8):83-85.

[18] 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

[19] 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0(3):48-53.

[20] 刘红梅.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1(1):88-93.

[21]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22] 李文文.产权范式的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J].中国内部审计,2014(6):31-33.

[23]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ors[R].Altamonte Springs,FL :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1.

[24] 颜晓燕,饶婧婧.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7):205-208.

[25]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2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8.

[27] TAYLOR M H. A proposed framework emphasizing auditor reliability over auditor indepen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57-266.

[28] 朱建磊.明代监察制度的制衡功能[J].文史杂志,2014(6):37-40.

[29] 施兵,董琳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经营管理做好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2006(7):28-29.

[30] 常琪.“防范”胜于“纠正”:记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2004(2):52-53.

篇8

关键词:县级质量监督;技术检验;

1、技术机构的改革发展目标

1.1立足基层,为区域特色经济服务

作为基层技术机构,具有贴近企业的优势。要结合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利用自身优势,从检测设备、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等方面实质性地介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以提供检验、检测、检定服务为切入点,逐步发展到帮促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为企业提品研发、工艺技术改进咨询等深层次的服务。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及检测手段,质量工作基础薄弱,技术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最直接、最便利、有效的技术服务。

1.2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技术监督检验机构性质上是服务性机构,尤其是基层技术机构,必须改变过去到企业就是监督检查的“官”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从根本上转变被动服务的传统服务观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需要,主动到企业“揽”服务,深入细致地为企业做好检测服务。既然把检测工作定位为一种技术性的服务,就必须有信用与过硬的服务质量。在推出服务承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指南,改善收样室的环境,以方便委托人员;同时通过定期检查检测人员执行服务承诺的情况,定期邀请委托单位座谈等形式,了解检测人员的检测行为,征求对检测工作的意见,全方位服务来扩大、增强技术机构在企业、社会的影响面,从而扩大服务总量。如遇到技术瓶颈,不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检验检测服务,可以通过本系统的信息网,联系其它检测机构上门服务,既能解决企业送检无门或送检不便的问题,又能了解市场分布,根据市场,调节机构检测项目设置。

2、技术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技术机构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多数技术机构尚未采取应对措施

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境外技术机构的进入;

2.系统外技术机构实力增强;

3.系统内的技术机构竞争加大;

4.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质监行政权力对技术机构的影响呈弱化趋势;(2)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2技术机构内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技术机构内部存在主要表现在:

1.体制陈旧、机制僵化;

2.检验市场条块分割、项目交叉、重复投资;

3.技术机构缺乏核心竞争力;

4.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陈旧。

3、加强质量技术监管的建议

3.1认清形势,强化责任

质量技术监管部门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式,切实把提高服务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将“质量振兴”放在战略地位加以部署,从而全面提高质量技术检测水平;努力在促增长层面取得新的突破,从而能够在检测技术上有所创新;积极调整管理结构,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效率;将工作中时刻心怀国计民生,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消费环境。

3.2打造公平的竞争平台

目前,质监机构的主要业务来自于承接公众委托,当然也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政府委托质监机构进行检验时,必须对所有质监机构一视同仁,如此才能够保证质监机构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同时政府还要强化宏观管理,积极推进资格审定、道德检查、纪律检查等工作,尤其是对一些进行违规操作的质监机构进行严厉惩处,为质监机构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3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国家政策、部门制度、技术指标的执行,最终都将落实到质监人员的身上,因此,质监人员的素质对质监工作的成效有着直接影响,想要提高质监水平,就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这是抓好质量技术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我国政府要提高对质监部门的重视程度,确保拔出的相关款项能够准确到位,这样质监部门才能够及时选购计量器具,保证质监的准确性。其次,质监部门必须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质检技能等方面,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将培训成果与定期考核制度挂钩,从而提高培训的成效。再次,积极构建质监单位的内部监督体系,杜绝现象的发生。

3.4切实确保质量技术监管工作的时效性

这里所说的时效性是针对一些季节性的产品,比如农业物资、服装以及饮料等等,过了特定的季节之后,这些产品或者销量减少,或者不再生产。这就需要质监工作必须在季节来临之前就要准备,季节开始之时,工作全面开展,检验完成之后,马上将检测的结果公布于众,从而使广大消费者能够在季节之内了解相关产品的质量信息,从而真正实现监督与管理的目的。所以,对于有些产品来讲,监管的时效性非常重要,这对质量技术监管工作能否有效为人民群众服务有着直接影响。

3.5认真做好质监工作,全面推进质量监管工作覆盖的面积

积极推进计量惠民工作,拓宽计量惠民领域,创新服务措施,启动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计量监督检查工作。突出农村食品安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双创”三防和病媒生物防治为重点,加强小作坊日常监管。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县(区)、活动、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6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向前发展所必须依靠的科技手段,同时,信息化也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质量技术监管单位必须要顺应这一形势,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质监信息有着公益性、基础性、庞杂性等特点,而且这些信息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这就需要质监部门或者购买现有的质量技术监管系统,或者开发一套完全符合自身监督与管理特点的监管系统。从而实现质监部门日常办公的信息化、电子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叶伟平.质量技术监督实效性管理浅析[J].现代商业.2010(11)

[2] 季任天.试论我国质量技术监督的发展趋势[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02)

篇9

关键词:收购机推广;经济效益;制约因素;建议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对收割机械化的渴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农业实现产业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把先进的农业机械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成为当前农村的迫切要求。

我县自95年开始,引进各类型的收割机19台,但到2013年底全县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只有5台,其中半喂合收割机1台,跟不上全县农机化发展规划。现就推广使用中的制约因素及其建议,浅述一下看法。

1 收割机推广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1.1 粮田园田化程度低 新昌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地处浙东丘陵台地山区,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地势不平,丘岗多,梯田多,田块小,机耕道欠缺,给园田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农户分散经营,田块较小,插花田较多,作物品种不统一,另外机耕路的不配套,造成收割机田块转移的时间大大超过收割的时间,发挥不了收割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着收割机推广。

1.2 农户经济承受能力差 收割机服务的地区大多是产粮区,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田块相对较大,有利于开展机收作业。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水稻机收价格虽然仅需130-150元/亩,比雇人力低100元/亩,人工收获耗时长且价格高,许多农民还是不能承受。因此,影响机割面积的扩大。

1.3 购机资金缺乏 目前购买一台国产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需5万元左右,半喂合收割机高达10-20余万元。虽然各级政府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大,我县又出台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配套政策》对购置收割机,在国家、省确定的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购置设备款20%的补助,既每台补助50%,但由于农民收入比较低,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农户难易承担,导致了购买收割机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收获机械化的进程。

1.4 机手操作使用不熟练 收割机手,年龄都比较大,文化程度低,虽然经过培训,但实践经验少,在使用中,稍有故障,就不能排除,要找县农机站技术人员帮助解决,影响了正常的收割进度和农民对机械收割的积极性。

1.5 收割机质量不够稳定 收割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使用中最怕出故障。我县引进的联合收割机,也出现了一些,如驱动轴断裂、转向不灵、驱动履带断裂等质量问题。由于收割机拥有量少,零配件供应缺乏,一旦出现故障,需到外地购买,甚至要厂方直接来修理,既耽误了农时,又影响机手的经济效益和收割机的推广。

1.6 土地流转难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私心重,自己不种的责任田,那怕抛了荒也不愿意流转给他人,固守着自己所谓的利益。土地流转不了,水稻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

2 建议

实现机械收获,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解放生产力,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提高工效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我县收获机械的推广工作,更好地为粮食生产服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搞好农村机耕路和园田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机耕路建设,是充分发挥收割机作业效率的基础。建议各级政府在实施土地整改项目时把机耕路建设作为重点基础设施来抓,加速园田化进程。为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创造好的条件,为机收推广打好基础,对今后的长远发展也是很有益的。统一种植计划和作物品种的合理布局,提倡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建议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提倡适度规模经营。

2.2 争取政府支持,制定增加农机投入的倾斜政策 争取政府支持,保证农机部门推广新式农机具所需经费。购买联合收割机时,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对机收的农户按田亩给予适当补贴,以增加农民采用机收的积极性。

2.3 合理选择机型 收割机种类较多,合理地选择机型,是推广成败的关键。要按照本地的经济条件、作物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地形地貌的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性能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性价比高的机型。我县的收割机,就是根据机型的技术参数,质量、价格、效率及售后服务,兄弟县市使用情况等诸多综合因素结合新昌的实际而选型的。投入使用后,各方都较为满意。

篇10

1 生产经营秩序中主要违法行为与产生原因

1.1 未审先推、推广终止使用的种子或在非适宜区域推广种子。

1.2 种子生产和检测中质量把关不严,质量不合格。目前有些种子经营单位的质量检测能力有限,特别是种子纯度需大田检验,实验室无法做到,造成种子经营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不合格的种子。

1.3 拆包销售散种子。主要是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每户均耕地面积小,种子使用量少,种子生产单位不考虑农民的需求,种子的包装规格太大,终端销售单位不得不拆包销售。

1.4 少数不法种业企业不顾及品牌形象,乱起品牌品种名称或涉嫌制造假种子。抓住目前农民购买种子时以品牌和品种为首选的心理,盲目推出新品种,或以品牌代替品种名称,如小麦“矮抗王子”涉嫌此种冒充它种(或非法套用其它品种审定号),假冒侵权、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

2 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2.1 市场监管不力,行业无序恶性竞争激烈。

2.2 种子市场执法管理部门插手经营。

2.3 农业综合执法条件有限,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3 种子市场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