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的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业主方索赔;合同管理;业主方索赔

1.引言

索赔是企业利用客观性、合理性、合法性及双赢性,获取补偿的经济活动,是企业防止效益流失的重要的造价管理工作。施工索赔管理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一项最重要而比较困难的任务。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会选择良好时机进入中国的承包市场。这不仅给我国施工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而且也给我国业主对工程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大多数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索赔已成为许多承包商的经营策略之一,并作为保护其自身正当利益、弥补工程损失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中标靠低价,利润靠索赔”旁证了承包商索赔管理的战略战术,也充分显示了业主索赔管理的压力之大,任务之紧迫。如果我国的业主不能进行有效的索赔管理,不能采取相应的反索赔措施,必然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因此,提高索赔意识、加强业主方索赔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2.索赔产生的原因

按索赔事件的性质可以将工程索赔分为工程延误索赔、工程变更索赔、合同被迫终止索赔、工程加速索赔、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索赔和其他索赔[1,2,3]。

工程延误索赔。因发包人未按合同要求提供施工条件,如未及时交付设计图纸、施工现场、道路等,或因发包人指令工程暂停或不可抗力事件等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承包人对此提出索赔。这是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类索赔。

工程变更索赔。由于发包人或监理工程师指令增加或减少工程量或增加附加工程、修改设计、变更工程顺序等,造成工期延长和费用增加,承包人对此提出索赔。

合同被迫终止的索赔。由于发包人或承包人违约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等原因造成合同非正常终止,无责任的受害方因其蒙受经济损失而向对方提出索赔。

工程加速索赔。由于发包人或工程师指令承包人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引起承包人人力、财力、物力的额外开支而提出的索赔。

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索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特殊风险以及一个有经验的承包人通常不能合理预见的不利施工条件或外界障碍,如地下水、地质断层、溶洞、地下障碍物等引起的索赔。

其他索赔。如因货币贬值、汇率变化、物价、工资上涨、政策法令变化等原因引起的索赔[3]。

3.业主索赔管理的基本内容

合同是双方行为的最高法律准则,也是索赔与反索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业主角度研究合同条款,有利于提高业主索赔意识,加强业主索赔管理,对规范业主合同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索赔产生的原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业主应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防止自己违约,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尽可能减少干扰事件的发生。如果发生了干扰事件,业主应立即着手研究和分析合同依据,收集证据,为反驳承包商提出索赔和自己提出反索赔做好两手准备。所以,业主索赔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积极防御索赔、积极反驳索赔、积极进行反索赔三个方面 [4]。

业主索赔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主动预防承包商提出索赔。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界定承包商索赔的合理性、合法性,尽可能减少合同索赔事件的发生。业主需要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防止自己违约,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使对方找不到索赔的理由和根据,避免自己陷入到被索赔的被动局面。

其次,在承包商提出索赔时,业主应当针对承包商的索赔报告,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以便进行反驳。业主在进行事态分析时,要认真对照合同文件及法律法规,从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客观的可能性分析,从而从判断索赔要求的合理程度。客观评价、慎重对待,找出理由和证据,分析报告的合理性,合理否决承包商的部分或全部索赔权,证明承包商索赔要求或索赔报告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和合同规定、没有合同依据或事实证据、索赔值的计算不合理或不准确等问题,反驳承包商不合理的索赔要求会索赔要求中不合理的部分,从而减轻自己赔责任,使自己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

最后,业主在进行积极防御与反驳索赔的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态度进行反索赔。根据工程实践过程中发生的索赔事件,业主反索赔可分为下列几个类型。①工期延误的索赔;②工程缺陷的索赔;③承包商违约导致业主提出终止合同的索赔;④承包商其它违约时的索赔。

在我国的很多建筑工程,业主提不出或不能很好的提出索赔,与其企业管理水平、索赔意识差、控制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搞好工程索赔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工程的管理,还提高了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业主加强索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在实施项目合同的过程中,业主首先应当建立自己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负责人,业主的项目经理代表业主解决项日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虽然大量具体的索赔管理工作由监理工程师负责完成,但业主的项目经理仍应负责处理以下诸项重要的工作:

①预防或尽量减少索赔事项的发生

在工程承包施工过程中,索赔事项虽然难以避免,但为了业主的利益,项目经理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索赔事项发生,或把它减少到最少。因为任何索赔事项均意味着工程项日的建成时间将会拖后,工程投资将会增加。防范索赔事件的发生、杜绝不健康的施工索赔的发生,是业主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预防和减少索赔事项,首先要有一个较好的勘察设计,使工程项目开工以后不出现不利的施工现场条件,不发生意外,不进行设计变更。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工程变更,严格控制工程范围(scopc of Work)及工程量方面的变更。第三,严格按合同办事,迅速及时地处理合同纠纷,按时支付工程款,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和质量问题等等。

②尽量减少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Variation, Chanses)通常都会引起工期延长及成本增加,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致施工索赔。因此,从业主的利益出发,应使工程变更减至最少的程度,尽量不发生工程范围方面的变更。因为任何工程范围的变更,意味着工程的性质和作用已超出了原定的合同范围,会引起施工单价的变更,甚至需要重新签订合同。

③及时解决索赔争议

承包商的索赔要求首先由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核,并提出处理意见,供业主考虑决定。监理工程师在审核索赔报告书时,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或国际惯例,抓紧进行;对承包商合理的索赔要求,予以支持;对其不合法的或过分的要求,予以解释和否定。业主在收到监理工程师的审核建议后,应抓紧研究决定,及时予以解决。

5.结论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市场中的施工索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认真对待和搞好建设工程施工索赔工作。业主和承包商对工程索赔管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我国工程索赔经验丰富的承包商而言,业主的索赔管理水平相差悬殊。从理论研究看,大部分理论资料是从承包商的角度来谈索赔管理,对业主索赔研究的缺乏;从实践经验看,我国业主的索赔管理处于初级水平。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的原因和程序,对加强工程业主方的索赔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

参考文献:

[1] 任学强, FIDIC 合同条件下业主索赔的权利与程序[J], 国际经济合作, 2007, (5): 56-58.

[2] 郝林, FIDIC 施工合同应用技巧[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3] 何昌云. 业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索赔与反索赔管理[J], 山西建筑,2007, (1): 259-260.

[4] 阮文良. 基于新版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的业主方的管理研究[D],2008.

篇2

关键词:业主方 项目管理 市政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34-02

近些年来,政府为扩大内需,采取积极的财政策略,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规模,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得到蓬勃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的参与主体诸多,有业主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供应商、建设项目总承包方等。业主方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等总集成者和总组织者,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水平对建设项目的成功开展起到关键决定作用。我国的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尽管项目管理的研究已初见成果,但真正结合我国工程现状的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项目管理中,拥有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把项目管理的知识转化成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项目管理的知识才能在工程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本文将探讨在我国国情下的业主方项目管理的知识要素、知识载体等项目知识体系,以解决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项目管理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案,指引市政工程实践。

1 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模型构建

1.1 业主方项目管理模型构建思路

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一般界定为: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或项目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业主或受业主委托的代表业主利益的咨询方,为实现业主的预期目标,运用所有者的权利组织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策划、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管理工作[1]。通过分析不同项目的管理知识体系,现总结出业主方项目管理的基础模型应包含三个维度:(1)项目管理框架,用于介绍项目生命周期、组织对项目管理的影响、项目的利益相关方;(2)项目管理过程组,包含启动过程组、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监控过程组与收尾过程组,共计42个子过程构成;(3)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涉及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这九大领域。通过上述三个维度,结合市政工程具体实践,现提出构建业主方项目管理模型的思路如图1所示。

1.2 业主方项目管理模型的内容

业主方项目管理的基础模型包含业主方项目生命周期、业主方职能、业主方管理要素这三个方面。在明确项目管理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业主方参与工作的各要素,对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体系进行集成。

(1)业主方项目管理生命周期。无论项目的规模、类别或负责程度,所有的项目都呈现出项目启动、组织和准备、工作执行、结束这样的生命周期结构[2]。选取工程建设行业的通用项目生命周期,同时从业主角度出发,可将项目管理的内容结构分为项目构想、项目定义、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项目确定五个实物板块和项目决策、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收尾四个时序阶段。结合工程实践,将业主方的项目管理生命周期分为项目的定义与策划、项目计划与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收尾四个阶段。

(2)业主方的项目管理要素。基于项目管理的九大管理要素,结合工程的具体特征和我国建设工程的相关法规,从业主方角度重新识别工作内容,将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要素划分为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这三个核心目标,物资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这五大项目过程的资源投入,现场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合同管理这四大项目运行保证手段,综合管理。这十三个管理要素按照目标、资源投入、保证手段、综合协调分为四个层面,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3)业主方的管理职能。PMBOK将项目管理过程划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个过程。鉴于此,从建设工程业主方角度出发,汇总分类各管理过程,形成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核心职能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1.3 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模型

基于“项目作业―阶段产出物―项目产品”这一项目产品价值链[3],借鉴国内外建设工程业主方的项目管理经验,梳理并优化项目管理各流程,提出了业主方项目管理的基础模型。模型主要以产品价值链为主线,同时以业主方项目生命周期、业主方项目管理要素及业主方管理职能三个维度构建成为一个立体三维空间图。

2 市政工程的业主方项目管理体系应用

2.1 市政工程项目的现状分析

结合相关文献与工程经验,现总结市政工程项目有如下特征:市政工程项目的主要产品是给排水设施、城市桥涵、地下交通等市政建设的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需满足施工场地的狭小、工期较短、施工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环保文明等要求,在施工工艺、方法、程度上均有特殊要求;一般由政府或其相关部门作为项目法人,进行市政工程的业主方项目管理;因拆迁征地等原因,市政工程须与附近单位。居民进行必要协调工作;市政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多、综合性强,管理难度较大。业主方应以系统的方式思考问题。集成各阶段的管理,促使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我国,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项目中业主方的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如业主的项目管理意识较为落后、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项目投资建设与管理机制仍不完善;项目决策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业主方的管理素质整体不高;工程建设片面重视实施阶段,忽略前期策划与后期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性。

2.2 市政工程业主方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基于前面的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基础模型,结合市政工程的实践特征,分析对应三个维度,进而对基础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得出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体系。

(1)市政工程业主方的项目生命周期。通过分析市政工程的业主方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管理范围,得出业主方在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核心管理要素如表1所示。

(2)市政工程业主方的管理要素。本文总结出市政工程中,业主方的主要管理要素包含进度管理、目标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和安全管理这十项管理工作。

(3)市政工程业主方项目管理职能。业主方职责为定义项目目标并传达给各参与方,确定总预算,选择咨询、设计单位,采购设备、物资,支付各类账单并进行各项决策。

上述三个维度以产品的价值链为主线,构成了一个闭合立体空间,界定了需开展的各项作业,并形成作业清单,对整个市政工程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中的业主方项目管理问题的现状,从项目生命周期、管理要素、管理职能三个维度从业主方角度构建市政工程的项目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市政工程中业主方的管理效果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邱苑华.项目管理学: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光电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兴趣驱动;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25-02\ 一、现阶段光电工程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有价资产,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数据应用的基础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1]。但是,多年以来光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一直注重数理基础的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相对较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一是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不了解光电专业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紧密联系。二是学生在行动上没有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多数学生仅仅靠上课听讲,课下并没有有效地复习,因此学习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多年以来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新时期学生的兴趣点把握不准,致使学生认为该课比较枯燥,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随着光电工程方向各种数据的积累,相关单位迫切需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为此,本文从光电工程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方法

(一)兴趣点的发掘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他便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力求揭示其中的奥妙[2,3]。现阶段学生的兴趣点都直接或间接的源自于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热点,变化迅速,此起彼伏。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网络热点事件,解析热点事件背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光电工程方向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明白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是学生兴趣点的启发者[4],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网络热点事件,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学科特点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境界,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二)兴趣点的培养

要使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形成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良性循环,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有用”,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有用。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光电工程方向的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物理以及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光电方向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紧密联系。学生行动上没有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多数学生都是仅仅靠上课时候听讲,课下也没有有效地对课程进行复习,致使学生兴趣点全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学生具有一定兴趣后,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获得信息进行思考,同时,转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对学生思考后的问题进行解析,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问题驱动阶段,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点能较长地维持,关键是培养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恒心,有毅力,这也是每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重要方面。学生能学、爱学、会学,便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兴趣变化大,做事缺乏恒心,情绪易于变化,因而很多事做起来不能持久。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持学”,不断地鼓励,适时地点拨,有意正确引导,长时间维持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兴趣。

三、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实施

(一)基于任务的兴趣强化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给定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任务中学习,能够大幅提高学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的兴趣[5,6]。实施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学习[7]。

随着近年来光电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数据也大幅度增加。因此,可以利用光电工程领域实际数据管理需求,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解决。为此笔者将过去科研项目过程中生成的光电工程方面的数据以及一些需求作为学生兴趣强化的任务。在过去的十年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内多家光电工程研究院所的数据库管理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可以很容易得到大量的不同难度的任务。

以通常的光电工程领域的数据为例说明典型任务的构建。通常光电工程领域的数据主要是图形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图形数据一般是指一些简单的、规则性的几何形状。图像数据是指图画、照片之类的静止画面。视频数据是指动态图像,由一系列静止图像组成的序列,也是一种时变媒体。一般的视频数据中还包含音频、图形、图像或文字等视频数据。因此如何对光电数据进行分类,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模型抽象。如何设计数据表和字段。如何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等方面都可以分解出一系列的任务,供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

(二)课程考核

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平时成绩作为补充。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必备技能,计算机实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考核要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平时学习中要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包括每次学生完成任务所得到的评价和上机测试。学期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是包括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上机完成任务情况、任务总体完成情况、课上反映情况和上课出勤情况五个部分,占总成绩的一半;考试成绩是学期末进行考试所得成绩,也占总成绩的一半。另外,试卷考试内容也不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试卷中减少了理论性、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加大了综合应用内容的考核。

通过笔者所在学校对光电工程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两年的试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且有一批学生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为基础申请得到了国创项目的资助。通过笔者课后的调查回访,发现兴趣驱动教学方法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乃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利,韩卫媛.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0:114-116.

[2]Shen Bo,Chen Ang,Guan Jianmin. Using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erest to predic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7,75(2):89-108.

[3]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03:119-124.

[4]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7-112.

[5]李占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12):52-53.

[6]岳淑玲.任务驱动法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0:149-150.

篇4

公共管理”在上世纪七十年源于英国是把市场竞争机制引;C政府使公共管理以市场规律运行目标在于改变政府的官僚主义以及低效率的运作方.建立低廉高效率高利益的政府“新公共管理”被誉为是“管理改革运动是政府真正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不二途径”。

“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是,把公众作为至尊顾客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关键,这种理念彻底改变了政府与公众的相对关系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与公众处于平等地位甚至是“卑躬屈膝”的服提供者公众是与政府比肩甚至是高于政府的享受至尊服务的顾客政府必须根据顾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并且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上追求最高标准以公众,满意为最终评价

新公共管理坚持行政权力及行政行为服务于公众并不只是公众获利政府也能从中取得相当利益比如高比例的公众参不仅能够对政府的财政有贡献:而且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凝聚力事实上:新公共管理,就是由英美政府为改变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并不是公民首创新时代分政府的执政水平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政府不对自身加以改变其执政寿命可能不会与传统公共管理相比新公共管理,的差异性表现为.主体是经纪人而非全理性的行政人;是涉及政府4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企业以及#通公民的和谐共荣不是只有政府在获利.通过竞争激励机制而非管制4束机制追求提供服€的质量而不是按计 划实施公共政策.最后结果由公众来评价而不是上级总的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执政市场化。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任重道远任课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以为政府改革培育出合格的接班人,改变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政府和市场的需求为基本依据现在的高校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行政管理经济法律等五花八门的知识但些知识有些已经陈旧.是关于传统行政管理的?与新公共管理关系可谓是南辕北辙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政治倾向的课程目的是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培养合格的人才而现在政府改革急需新观念新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必须据此进行重新设置可以增加一些对西方政府运行模式的介绍以及行政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所获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需要有向别人学习的谦虚精神再者说即使是与传统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的传授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有欠缺的大量的知识在学生就业时却无用武之地成为国家if政人员概率很低且现在的公务员也要求实干型人才.成为企事业管理人才则缺乏相应的知识积淀比如’统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识。

所以必须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率具体来讲??可以将本专业细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关于行政方面的可设立公共部门行政决策与方法新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与策划等课程.另一个是企事业方向的可设立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行政管理的就业方向使其成为-门1重实践的课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行政管理专业描述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具有丨f政学管理学及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以及社会团体中从事#理工作可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只关注了第一句话而忽略了第二句话只是注重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却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髙校行政管理专业可以把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当中通过对情景的模拟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k理问题的能力€践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从枯燥难 解的理论中走出来使学生在活生生的事实中领悟理论的意义灵活运#所学到的知识学校还应当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模拟招聘或模拟面试,让学生投入角色在毕业前找到就业的感觉在角色扮演之后学生需^面试进行思考总结一方面反思自己表现的得失另一方面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对面试进行考量,深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要集中找一些西方政府施政的行为让学生对新公^管理有切身的体验因为即使能够k政在政治改革之下,“官,,也不再是官不再是坐在办公k里遥控所有行为’的劳心者新公4管理下的官不仅劳心也要劳力需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所d要培养学i树立起作人民公仆的意识3&革考试方式在传统行政管理教学中采用的是k试教育下的考试方式?学生必须通过死d硬背实行知识的强制记忆才可以k关新公共管理下重视的不是学生记忆的强弱而是其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求知者高校必须实行行之有&的考试制度

对考k制度的改革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可以适当开卷允许学-带参考资料评卷时允i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具有创造性和研€性的答 案此外可以用小i仑文的方式取代考试,教师布置一些探讨性?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课下査找&料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内容与时俱进’在开卷考试时不考知识点的G忆可以寻找一些新公共管理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题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新公共#理的很多东西都是尚k摸索之中.没有明确的答案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可d提髙新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力在布置论文教师可以提出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案例和问题给学^充裕的时间寻找答案?提髙学生对新公共管理内容的掌握和在新公共管理k野下处置问题的能力

篇5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2、本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当广泛,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培养目标;就业;公共事业管理

本文系石家庄铁道大学管理教育创新高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相关专业的调整和改革,于1998年开始建立的旨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专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是面向应届高中生招生的本科专业之一。要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弄清楚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同属管理学类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它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工商管理是以私人企业为管理对象,以提供私人产品,获得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管理。所提品性质的不同是两个学科的本质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同是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两个专业,行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的管理,而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它是把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覆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甚至涉及到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志愿性公益性组织以及部分中介机构和委托机构。

从一个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来看,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行为,代表政府意志,具有强制性;工商管理是以企业自身利益为核心的管理,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而公共事业则处于两者之间,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微利事业,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以提高社会水平和质量为宗旨的组织或部门。

(二)国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特征。公共事业管理是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但是,在西方国家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中,并无“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名称,他们对该类人才的培养是与其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背景相一致的。比如,美国学者菲利浦・科特勒认为,整个社会组织划分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由于西方国家公民社会发达,诸多的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由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较少。因此,西方公共管理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就是非营利组织,这些非营利组织涉及文化娱乐、教育研究、健康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发展与住宅、法律宣传与政治、慈善中介与志愿、国际活动、宗教、商业与专业协会等。这样,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即据此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门类等。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西方国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之一,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由于公共事业涉及社会领域广泛,公共事业管理渗透到了除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之外的其他一切领域,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办学空间。从全国情况来看,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包括师范类、医学类、体育类、科技类、农林类、财经类、综合类等各种高校。由于学校的性质与类型不同,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学科基础来举办该专业的,使得各学校在专业方向的设定上各有侧重,形成了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专业方向。有些方向实质上是对较早之前的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一种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较好的大都是依托所在学校原有专业优势而设置、有相应专业方向的院校,而那些既无原有专业依托又无学校名气支撑却办起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正经历着培养目标难以确立、培养方案难以稳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毕业学生就业困难以及第一志愿招生难以保障等困境。

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两点建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国外引入到蓬勃发展,再到目前面临的毕业生就业困境,正承受着一段磨难过程。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而是要以发展促进矛盾的解决。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定位要突出特色。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课程设置应服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遵循统一的专业规范。要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为核心,各门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有机配置形成有机整体,在保证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体现其专业规范的基础上求特色。专业特色是一个学科专业的优势所在,是一个学科专业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许多卫生、教育、体育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由卫生管理、教育管理、体育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学科定位清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所培养人才被社会广泛认同。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办学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如农业类院校可以定位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院校可以以教育事业管理为主,财经类院校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原有的财经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知识又具备公共部门财务专业知识的新型管理人才。

(二)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当前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其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高等院校扩招速度超过社会岗位增加速度,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能正视现实,勇于竞争,不怕挫折,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合理进行职业定位,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其次,必须正确进行职业定位分析,了解公共事业管理涵盖的范围,在多领域、多层次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不要盲目追求高薪水、高福利、高社会评价的职业,要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具体业务做起的思想。

近年来,扶贫开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慈善救济等公共事业的新领域不断出现。越来越宽泛的职业范围为该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社区服务,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都有越来越多的公共组织在提供医疗、保健、文化休闲、养老、绿化、环保等社区服务。只要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永宁.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篇7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52-02

一、引 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并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4年迅速增加到327所,至2005年已有500多所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在内)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笼统,难以体现专业个性特点。到目前为止,有关该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各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在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培养对象规格层次的定位不准确,对培养对象所适宜的工作领域的界定过于笼统,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缺乏专业特点等。2.课程体系庞杂,专业特色不明显,校际差异较大。本专业普遍存在着指导思想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的现象,由此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例如,某工业大学将课程体系高度概括为3大类:经济类、社会类、管理类;有的学校课程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文、理、工、管、经、法、政、社等大学科的内容;有的学校课程设置中大部分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类课程,把本专业视为面向社会的经济管理。3.专业方向越位。根据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准确理解,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过于狭窄,但不少高校却偏离甚远。从一些高校在本专业之下设置的方向名称就可看出问题来,这些方向名称有:行政管理、政治学、物业管理、房地产管理、环境经济。以上方向中,行政管理是与公共事业管理并列的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方向,犯了逻辑性错误;政治学是属于法学门类的学科,而非管理学门类;物业管理与房地产管理是属于工商管理学科,而环境经济应是经济学专业的方向。

国外高校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此相应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门管理”、“第三部门管理” 等所谓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但鲜有专门针对“非政府部门管理”或“第三部门管理”设置的本科专业,一般只在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如美国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的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从国内主要研究结果来看,争议最为突出的是高等学校培养该类专业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致使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定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大量本科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在哪里,不明白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究竟有那些分工。认为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是专业人才,没有实在的东西,成了“万金油”,而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造成学生就业难。该专业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网站将其列为中国高校十大最差专业之一,专业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对前途感到渺茫。

为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7 日至29日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泉州市举行。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六十余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关于专业方向问题,会议认为:由于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五花八门,各有不同的办学层次、办学基础和优势学科,因此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方向,应根据学校的不同而体现特色,这种特色应建立在本学校原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之上,例如财经类院校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原有的财经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知识又具备公共部门财务专业知识的新型管理人才。但遗憾的是,由于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大多关注专业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问题,本次会议没有就综合类院校如何在专业方向上体现特色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来看,江西师范大学是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唯一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专业,第二批和第三批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学校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大学、白城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潍坊医学院和云南大学,其中除了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属于综合类院校外(且这两所院校属于1999年首批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试点院校),其他五所院校都结合本校特色突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自己特色,或是卫生事业、或是教育管理、或是体育经营管理特色。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一个专业的设置应该是基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其办学规模、专业方向等必须与之相适应。但就目前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看,突出问题是招生规模太大、专业特色不明显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人才实际需求相互脱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重点突出“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即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把专业知识本位与职业能力本位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从基本流程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理论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基础之上、研究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人才必须具有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由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交叉渗透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学校必须建立适应多层次、多方向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建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保障体系。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应针对各种公共管理部门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加强专业能力训练和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选修自由度,提供更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适应更广泛的就业需求。各办学单位要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例如,由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范类),可将教育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教育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农科类高校依托农业学科优势,主要培养面向农村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也有其发展空间,符合当前我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当然我们不是说专业方向定了位,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就好“销售”,就能向自己的专业领域输送人才,我们必须严肃且慎重地思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味按照“特色”模式培养实用技能型的工具性人才,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操作应用能力,就限制了他们将来的就业领域或转向其他行业的潜在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所以,本科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既不是培养直接的现成的公共组织管理者或公共商务服务人员,也不是仅仅培养“拿来即用”的实用型人才,而应该在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基础上,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即使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课程设置上具体表现为,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思想素质,培养其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决策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即解决问题、执行决策方案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再深造学习,成为理论研究型或学术性人才,又可以通过一定的职业技术准备走入社会,参加生产和工作,还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和进一步学习,成长为中高级管理人才;或者可以不太困难地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转行学习和工作。

总之,各高校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势在必行,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充分调研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序的进行,确立可行的模块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 李燕凌,杜宝贵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6).

[2] 宋琪,方永恒.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李跃平,黄子杰等.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8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1-01

自1999年我国高校首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招生至今,高校开设此专业的数量已达上百,但由于发展较晚,依然属于较年轻化专业,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公共事业管理现状加以分析与反思,只有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以明确定位,才有助于专业的发展。

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 特指的专业是指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成一种教育实体 这个实体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其任务是对高深的专门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教与学 由此,高等教育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 而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与学科分类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 专业建设则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专业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而优质的专业建设是的前提是对专业准确定位。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和认知的不足

公管专业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出现和发展的时间相对短暂。对大多数人而言,甚至还很陌生,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高校内部,常有人把它与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等相混淆,认为它是培养新型政府官员或企业管理者的学科,这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是不足的。高校为公共领域量身培养的管理人才得不到认可,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公管专业的存在,就院校公管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得不打破专业界线进入企业或自谋职业。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建议

1.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底如何定位,先要看它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由1999年至2004年的课程调整,同时通过清华、北大等名牌高等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培训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高校对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领导干部公共的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素质的培训以及对国家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改革提高建设都起着主力作用。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MAP教育中虽然有非政府高层人才,但政府公务员比例占了80%。因而就目前情形不难看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但各级党校也承担着培训轮训各级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理论骨干的重要职责。因而就目前国内专业教育体系情形分析可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感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气;名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任务除了为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公共精神与现代公共管理水平服务之外,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师资培训服务,为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接接受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提供根本性的有利条件。因而,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对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本地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因此,专业在定位时应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城市人才需求状况及城市现有人才培养措施与规划等做扎实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在调查与研究中一方面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与有关的城市部门、单位一起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问题,在定位先期即确定学生的出路问题,因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应将培养出具有公共精神的本地建设者作为与时代社会发展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结合就业的专业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外,还有一个目标是为非政府组 织(或说非营利性组织)培养管理者。但是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不但数量少,而且运营体制不健全:不是登记困难沦为非法,就是政府依附性强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由社会管理的目的;不是没有专业人才、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就是有人才有理念却找不到经费支持,无以维持而处境维艰。实际上社会却希望自己的事务由自己来管自己来做,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负担 ,另一方面管理和服务更能体现和实现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愿望,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社会资源。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不仅仅是为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者与服务者,而是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非政府组织的创立者,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者、分析和制定者。因此简单说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换界面狭窄的情形,可将培养非政府的创造型与服务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而由于企业中也存在非专业对口就业情形,就需要结合企业业务内容,可定位培养目标位:具备西安的公共管理理念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企业化就业人才的培养可注重设置公益性企业的专业课程与产业链强的产业或企业管理类课程如公益性企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通讯管理、电力管理、公交管理等,又如文化产业管理类的旅游管理、创意产业管理、动漫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博物馆管理等相关专业相关课程。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发展

1.突出专业特色。灵活把握培养方向非常重要,如何发挥优势,如何办出特色,向哪个方向输送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立足之本。例如,由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 业(师范类) ,可将教育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教育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农科类高校依托农业学科优势,主要培养面向农村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有其发展空间,也符合当前我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民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依托民族学和社会学学科优势,培养面向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专门人才,这也有利于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优化课程设 置现阶段。

2.优化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加以优化,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课 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他课程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解决专业课程设置的杂乱局面。

3.拓宽就业口径、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两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针对该专业的许多核心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理、行政学等进行单科性课程实验。另一方面,必须开展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即通过创立仿真模拟实验系统,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模拟实验实训环境。同时高校科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面。

篇9

关键词:高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8-02

自从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之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落地生根,截至2010年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原国家教委在专业目录中将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目标的实践也未尽人意。因此,需要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对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四所高校所进行的专业调研,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模式,以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还未有清晰的界定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基本范畴的理解,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原国家教委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这些范围主要涉及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范围。但是目前国内出现的新型组织形态,如非营利机构、公益机构、第三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是否等同于事业单位,还未有定论。因此,将公共事业管理范围限制于“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是否能够全面有效地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不仅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课程建设,也对于我国培养适合公共事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向纷杂

基于已经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校的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依靠原有的办学基础。大多数学校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办符合自身情况的专业,虽然该专业的名称全国是统一的,但是各高校专业的办学方向是纷杂的。例如,上海电力学院的特色为,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优势,同时结合学校电力专业背景。上海理工大学的特色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点,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有关的人力、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的通才,偏向于研究型。杭州师范大学的特色为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及实践能力的人才,其学生就业定位于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学校、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并能从事教育学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特色为,挂靠医药专业背景,其中又分为三个子方向: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药事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子方向的划分特色突出,与该院现有师资等资源有效整合。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

2003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提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课程规范意见,但由于尚需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征求全体委员意见再行修改,因此没有形成正式文件下发。著名专家娄成武教授指出,这个专业脱胎于行政管理专业,规范后的专业课程应立足于政治学、经济学两个学科基础。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也有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立足于管理学的学科基础。从目前的学位授予就可以看出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偏好与不统一。例如,大多数院校将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授予管理学学位,但也有一些学校授予教育学、法学等学位。课程设置的不统一,妨碍了全国性的深度专业建设,至今全国尚未有明确的专业硕士点成立。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高校的师资基础为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方向,真正的专业教师几乎没有,而转行的教师太多,整合的程度比较大;从总量上看,教师人数偏少,职称学历结构偏低。此外,由于大多数老师是因工作需要才转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因此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也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也致使在课程设置上大多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等同,这也极大地妨碍了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专业设置理念

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位尚存分歧,但一般而言,都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子领域,即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附属领域,其目的是较为集中地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在公共事业组织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和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要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绩效,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范围界定,公共事业涵盖范围不宜太过于狭窄,既应该包括科、教、文、卫、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应包括非营利机构、公益机构、第三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新型组织形态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和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范畴;随着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肯定地预期社会将需要大量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以上海为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缺口较大);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务,虽然目前还不十分成熟,但是其前途是光明的,必须坚定继续办学的信心。基于上述考虑,必须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建设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本专业横跨管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二)关于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从专业发展方向来看,本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研究型人才为辅。伴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之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区建设)必将对专业人才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兴办这一专业必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专业基础。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培养目标也是定位于适应相关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必须注意要灵活设置培养方向,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是本专业建设的立足之本。

通过考察四所高校,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有一个清晰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如上海电力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向社会,立足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电力市场需求,主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够了解中国能源及电力范畴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既懂公共事业管理科学、又懂能源及涉电行业的电力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等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定位。虽然定位不同,但相同的是方向明确,必须较好地结合自己的既有资源,这一点在就业时优势凸显。同时,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高校不具备优势资源,专业特色又不够突出,缺乏专业师资优势,那么专业办学规模就不宜太大,否则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关于专业学科建设

本专业建设应当遵循“以学科基础指导课程设置,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完善学科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为学科基础,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也不能等同于大公共管理,应该广泛地吸纳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要打通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抓好基础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将其整合为一体的新学科。

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应该包含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政治学、领导科学、公共经济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原理、社会学、社区管理、应急管理等,对于某些课程的重视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决定,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相适应,应该力求专职师资队伍素质的精良而非数量的优势,关键要注重教师的职称学历,特别是要注重知识结构,对于教师数量本来就稀缺的学校,可以通过引入适当方向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对已有一定数量教学队伍的院校,可以采用进修、访学、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应注重邀请公共事业单位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或举办专题讲座,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四)关于专业教学计划

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体现办学特色等因素的考量,对于专业教学计划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范围本身的宏大同时结合学生的就业出路,在教学计划中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模块与分流设计”。如上海电力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电力事业管理”、“项目管理”模块;杭州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教育管理”、“外语教育”、“汉语教育”模块;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药事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三个子方向的划分,等等。这种“模块与分流”一般应该设计在大学三年级,供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二个,这样专业比较容易突出自身的特色。

在课程科目选择上,如上文所述,在保留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其他课程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加以添置,使其特色突出。在课时设计上,尽量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数达到平衡,尽量使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比较紧凑合理。

在毕业论文设计上,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定量分析与定型分析相结合的论文,强调突出实践性;论文应注重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定量研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写作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五)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养成是该专业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则是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由于公共事业管理牵涉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校在理论教学环节方面都下了较大的功夫,可以说理论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绝大多数,但在总教学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必然压缩了实践教学的时数,因此,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第二,增加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理论课教学一般不会有大量的物质消耗,但是实践教学则需要购置相关设备、材料,有时还需要借助相关的交通工具,租用实践基地等等,因而需要较多的物质投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基于长远的考虑,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第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这限制了该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很多院校没有专门的专业实习基地,即使有些院校建设了一些实践基地,也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加强与公共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就业能力。第四,从观念上加强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态度决定行为,观念指引行动。一些院校的师生没有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或是出于避免麻烦的考虑有意回避实践环节,致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明显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同时,由于国内缺乏实践的培养和氛围,使专业教师往往也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虽然在教学方式与手段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则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实践教学的观念,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树立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培养出更多的知识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可冒进也切忌气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其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把握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教师提高、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 谭宁.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些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

[3] 王丽霞.“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4] 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的危机及其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

[5] 娄成武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

[6] 张晓霞,李春茂.高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 李燕凌,唐玉凤.100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中国农业教育,2004(1)

篇10

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包括学校整体氛围和资源条件、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投入意愿、学生基本素质和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针对影响因素和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特殊性,提出准确定位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与优化教师综合素质、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拓展教学平台等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国家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我们将其学科下设的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专业统称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前该类专业在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中已经普遍化,这服务于高校或院系扩张的目标,也迎合了政府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态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政府改革日益推进,地方愈加重视社会服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新的服务领域出现,需要培养更多的社会管理人才。但是从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竞争力较弱,就业难度较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离“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还比较遥远,且受传统人才需求观念的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体现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差,需要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张德江[2]认为教学中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学习自、学生学习状态、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学等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素。冯国境[3]等发现学生更加关注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课堂气氛营造、形象气质和普通话标准程度等因素,希望从所选课程中提升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更关注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与实践、生活以及社会动态结合,授课过程是否能够提供新知识、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的备课内容是否丰富等。借鉴他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根据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特殊需求,本文认为影响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整体氛围和资源条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其整体氛围影响学生对学习、就业甚至价值观的看法。不同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成长氛围不同,一些学校整体学习氛围浓厚,图书馆、教室平时座无虚席,一些学校图书馆教室空空荡荡,考试抄袭作弊严重。不同气氛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存在差异。前者勤奋求实,后者认为为达到个人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学校资源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平台。表达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对公共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养成。学校的各种社团、假期实践活动等为公共管理类学生参与校园社会、处理校园公共事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

(二)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投入意愿

专业教学人员是直接与学生互动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知识储备能力、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公共管理类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处理综合管理实务的技能,而且要具备正直、公平等公共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公共管理的基本精神素养,以德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公共管理专业性质要求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属于“双师型”教师,既要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很多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教师群体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本身专业积累不够,且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教书,实践经验缺失,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对教学投入意愿不足的现象。高校对专职教师的考核尤其是职称评审更加重学术成果,职称晋升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术地位挂钩,教师薪资与申请项目挂钩。在教学和科研存在冲突,且科研会给教师带来更高收益的情况下,教师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而忽视教学环节。

(三)学生基本素质和需求

首先,学生的基本素质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本来的基本素质体现在生源质量上。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西部地方院校,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弱势专业,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生源质量逐渐下降,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学生文化积累本身较差或属于调剂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高,沉默寡言、不善于思考。这给教师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教师精心设置的很多互动、启发性的教学无法实施,教学效果差。其次,学生的需求偏差影响教学质量,一些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与高等教育的目的存在偏差。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门槛低,少部分学生选择公共管理专业是“混得文凭”,而不是将获得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作为其目标。这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成长。

(四)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模糊、宽泛,缺乏个性。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高级应用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方式缺乏个性。同时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中的“应用型”缺乏足够理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片面注重应用性。

(五)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学习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满意程度,也反映了培养人才能否迎合社会需求。首先,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理论知识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涉及各类相关基础学科,这很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宽泛,学生感觉什么都学,但什么都没学到。其次,公共管理类课程还涉及到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积累和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虽然目前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但是从现实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林强等[4]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课程安排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满意度比较高。由此可见,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存在。而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使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表现不足,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及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一)准确定位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5]。很多高校以此作为其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模板,这种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本校专业培养特色。根据对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学生口头沟通、判断与决策等实践能力较差,掌握的基本能力低于工作岗位的平均要求。因此要坚持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加强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很多学校将公共管理人才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从就业来看,直接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系统就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另有其他学生选择到企业工作或继续深造。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的输出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要坚持“多元化”“多维型”的培养目标。这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机会,为“多维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和发展条件。再次,根据专业性质,公共管理人才要拥有公平、公正等公共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要求,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提升与优化教师综合素质

1.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仅传授学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因此渊博的学术知识和良好的品行对高校教师缺一不可。教师的自私自利可能传递给学生的是为达到目可以不择手段,教师上课经常不准点会影响学生形成无视规则、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比较高尚的人品、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今后大部分可能从事各种公共管理岗位,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以及公正平等公共精神。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要注重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培养。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并在平时的教学交流、生活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首先,要建立帮扶机制,提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很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其在专业素质上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具体教学能力和技能方面有欠缺,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这些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而教师本身可能很难意识到相关问题。因此可以建立帮扶机制,采取老教师一对一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教学指导,以及学院邀请教学经验丰富者对青年教师进行教案编写、多媒体应用、授课技巧、仪态仪表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些措施使得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技能,进入成熟的教学角色。其次,加强对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很多公共管理类教师一毕业进入高校教书,缺少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技能提升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教师招聘时,侧重选择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与政府单位、企事业单位合作,教师和各单位管理工作者互相兼职、互相学习,通过这种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引进具有丰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兼职,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

1.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要避免课程设置过于宽泛的问题。在国家规定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社会及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更换,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集中在某几个专业方向,从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增加选择。其次,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激发需要实践教学环节予以支撑[6]。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在专业课程课时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根据专业特点,在多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课时环节,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程中的实验课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实践能力,如通过教学基地实习、毕业实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研训练、竞赛活动等。

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采取翻转课堂、室外调查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主题辩论、项目研讨等。通过这类灵活参与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语言表达、综合应用和思维创新等能力。

(四)拓展教学平台

通过正常教学安排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及应用分析的机会,但是现实问题往往比课堂案例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及学院拓展更为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第一,与地方政府、城市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学生顶岗锻炼的机会,使学生更有机会面对实际管理问题,提升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分析决策能力。第二,拓展科学研究平台,鼓励学生主持参与各类项目。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课题,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学校和社会各类科研项目。通过参与和主持课题项目提升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拓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往往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往往看重学生的学生工作及社会实践经历。因此,学院要鼓励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社团管理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暑寒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兼职体验机会。通过多种社会实践平台,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管理,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作者:韩娜娜 朱颖 单位: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海基,傅勇.高等教育质量观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评价与管理,2006,4:33-36.

[2]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11-13.

[3]冯国境,郦水清,徐秀琦,等.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因素的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6:968-975.

[4]林强,曹凌.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