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问题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体育经济在近些年来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当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体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在经济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成为带动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经济的发展涉及多个方面,能否实现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缺乏专业化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从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当前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是造成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缓慢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我国体育经济的总量较小,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地方性的政府将体育经济视为副属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从根本上给予相关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当前仍然以传统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对体育经济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没有给予充足的税收及政策优惠,使得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因此其面临的发展压力及问题不断增多。

1.2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各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国内的需求市场较大,但是由于产业发展政策并未向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倾斜,使得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显得相对孤立。另一方面,体育经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因此使其供需失衡、行业内各企业的发展成本高居不下等问题。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市场品牌,多以代工为主,因此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制了我国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缺乏先进的体育经济发展经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摸索前进,当前,人才的竞争是各行业各企业竞争的关键,同样是一个行业逐渐走向高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的高端体育经济发展人才。其在对体育经济发展指导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难以使得我国体育经济与其他产业经济实现协同发展。同时,我国在发展体育经济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在仅有的借鉴中存在盲目照搬的现象,使得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步伐显得十分缓慢。

2.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前所述,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对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正确引导体育经济朝着高效化的路径发展,使其成为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2.2强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体育经济发展环境体育经济的发展涉及各个行业,目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很不完善,因此必须要通过强化相关产业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发,进一步完善体育经济的发展环境。其一,要鼓励体育产业内的企业通过创新来建立强势的品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率,增强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实力,降低其运行的成本。其二,政府部门要通过实施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强化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使其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力量,进而有效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2.3充分吸收和借鉴体育经济发展的经验鉴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全面吸收和借鉴体育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可以从我国当前其他产业的发展来总结和摸索体育经济自身发展的经验,使其能够充分根据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经验,其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使其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二要对国外体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以“扬弃”的原则对其进行吸收,充分结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

3.总结

实现体育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强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体育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出发,充分解决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我国体育经济商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

[2]邵继萍.我国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篇2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经济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中国全面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PM2.5爆表、雾霾天气持续升级,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拷问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就如何深化发展做了如下阐述。

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解决问题、创造新局面的过程,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基于战略性发展的科学考量。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快速,但发展中“滞后”、“不接地气”、“不景气”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1.改造升级滞后,新型环保行业“难产”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强调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视域下的新兴产业缺乏绿色亮点,而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又滞后。在发展乏力、改造滞后的双重困境之下,我国新型环保行业“难产”问题显现,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提速、增质,培育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绿色核心技术“不给力”,发展势头不强劲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但绿色核心技术“不给力”,造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研发脱节的问题。我国在绿色核心技术领域,着力“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以光伏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为拳头的绿色产品,但绿色产品“海外热、国内冷”的局面,造成绿色核心技术产品远销海外,高耗、高污染产、低技术产品在国内生产与销售,这就造成核心技术“不给力”的现实情形。

3.绿色就业岗位不景气,绿色就业创造乏力

绿色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直接相关。绿色就业岗位“低端、量少”的现状,反映出我国绿色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限、高端就业岗位创造较少。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培育,绿色工作就业窗口正在不断扩大,但工作岗位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岗位为主。与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相应的工作岗位,如退耕还林、造林等工作,无保障、临时性的工作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与落实。

三、新时期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绿色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夯实l展的3个着力点:一是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步伐;二是依托完备的法律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依托核心技术发展,强化绿色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因此,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

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我国应强化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并引导绿色经济市场秩序。首先,环保部门应强化执法检查工作,对偷排乱排污水等企业应强化惩罚力度;其次,强化宣传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社会对绿色经济缺乏认识,民众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缺乏。为此,应进一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参与性;再次,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污染治理将更看重源头控制和污染预防,要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规划环评必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2.建立适合实际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绿色经济的发展环境,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如何在政策导向的同时,建立适合实际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是进一步优化发展条件的重要举措。首先,我国应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基础之上,制定修改节能、减排的管理办法,从实际出发、从节能环保着手,鼓励开发与利用清洁能源;其次,制定配套政策,扶持企业走绿色经济的发展之道。当前,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应抓住时代契机的同时,也要紧扣政策方针导向,从产业转型、绿色环保着眼,构建具有绿色经济特色的道路。

3.全面深化绿色经济核心技术发展

核心技术是支撑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技术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自主创新,在于强化与国际之间的合作,进而在节能、再生等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竞争力的技术体系。首先,我国应强化与国际间的合作,通过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高校之间的全面合作交流,助力我国绿色核心技术的发展;再次,我国应坚持以自主创新发展为导向,强化技术探索、研发。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发新的核心技术,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夯实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面临改革发展、环境恶化等多重压力,由此引发了“绿色经济”发展的长远考量。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强调绿色经济的战略推进,应紧扣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植根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技术创新,全面部署、统筹谋划,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赵蕊.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及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21).

[2]耿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6(13).

篇3

关键词:山东省;民营经济;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山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入民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成效最突出的时期,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截至2006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个数超过55.5万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2500多家。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制造业中小企业中,山东省以272家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山东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了全省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安排了8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小企业完成了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山东民营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发展环境、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存在差距。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环境上,某些政策性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

尽管与前些年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大为改观,对民营经济除了在认识上不断破除清规戒律外,还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给予鼓励和扶持。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在某些行业和领域,或者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或者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在民营企业的创办和经营过程中,审批过于复杂、摊派过多,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有的地方“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吃拿卡要”时有发生;有些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落实力度也不够。这说明,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有很大的潜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融资难、土地供应紧张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影响较大

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大多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做大以后很难依靠自身积累继续发展。就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备,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据金融机构统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中,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贷款仅占1%左右,与其创造的增加值比率极不相称。另一方面规范建设用地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发展影响凸现,土地供应紧张使部分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项目被迫调整投资计划,出现大量项目停建、缓建和迁建现象,使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并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营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1、民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且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普通。

2、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基本限于本地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上项目起点较低,能挤进国家高新技术的项目少之又少。

3、人才缺乏。大多数私营业主和个体户都具有头脑灵活、能吃苦敢闯的精神,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私营业主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视野狭窄,不能及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训人才,造成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缺乏。

4、管理落后,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相当普遍,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企业缺少创新。此外,民营企业在政策法律观念、资信、劳资状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使得山东省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

(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整个山东从经济发展上看,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沿海地市最为发达,西部地区最为落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1、民营经济总量差距拉大。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民营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省的47.1%,民营增加值最高的青岛是最低的菏泽的65倍,差距比2004年扩大24%。

2、东部半岛地区发展快,西部偏远地区发展慢。凡是在东部沿海或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其民营经济单位数量多、从业人数多、营业收入高。

3、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市、县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不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造成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低下,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二、加快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要将国务院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04]24号)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创新机制入手,营造公开、公正、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环境。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制度,对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确实做到政务公开;在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可实行“一票式”收费,真正使投资者进一个门就能够办完证、交好费、办成事。

2、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坚决杜绝执法行为与部门利益挂钩的现象,实行检查、收费、罚款报请制度。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进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要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山东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较少,满足不了融资的需求。今后,应设立不同种类的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市、县都应设立一个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担保机构。一方面,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公益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这样的担保机构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管理,担保机构可以盈利,但不分红,并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成立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经政府认证资格后,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同时,政府要对这类中介评估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分期分批将各种中介机构进入政府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评估提供优质服务。

(三)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营企业的需要,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见面会。大力实施人才租赁和人才办法,为民营企业拓宽用人渠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制定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培训班,让民营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市场经济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等。

(四)发挥优势,缩小地区民营经济差距

造成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差别。这既是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地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有利政策,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发挥各地优势资源,努力扩大民营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周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92).

2、綦刚长.山东省平度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6(7).

3、苏春红,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山东与浙江的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篇4

关键词:藏区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四川省境内、青藏高原东南部,又称康巴藏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稳藏必先安康”的说法。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决定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特殊的战略地位。但在历史、自然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康巴藏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基本情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三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全州经济发展以农牧业为主,工业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所辖的部分农牧业县域基本达到了温饱型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增长呈现较慢发展的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介绍,以2011年上半年为例,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州生产总值(GDP)为49.78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5.18亿元,增长13%。而四川省2011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370.6亿元,增长14.8%。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7.7亿元,增长18%;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88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0元,增长20.1%。同省内的其它民族地区相比,差距也逐渐在拉大。

二、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

甘孜自治州的自身生态环境就较为脆弱,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发展程度不高,目前能向各个市场提供的主要素材是土特产、木材等初级产品,而这些材料的来源又是以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加之长期以来环境监管反面力度不够、生产方式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居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对经济稳定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缺乏发力点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传统农业占主要比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产业链缺失,缺少农业深加工产品;农业生产还是以原始耕作为主,农民增收缓慢;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产生不了规模效益;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经济发展缺乏发力点,对外开放程度不足。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形成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并不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客观因素,使得招商成本较高;各县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但规模不大。另外,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较大,涉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发展的战略策略还有欠缺

照搬硬套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深层次研究不够。作为西部欠发达县,在查找分析与先进区县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上下的功夫不足,照搬硬套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与自身现实以及形势的不断变化不尽合拍。在制定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对如何发挥好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

发展目标求全责备。对自身产业优、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导致把握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不够,工作部署均衡用力,陷入了“什么都搞一点、结果都不突出”的尴尬,因而,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发展理念传统守旧。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起来,政府在调控经济运行时还程度不同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方法,出现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越位。

三、完善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

1.初级产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

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发展程度不高,目前能向各个市场提供的主要素材是土特产、木材等初级产品,通过对这些初级产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既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又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转变当地农牧民创收方式

甘孜藏族自治州各地农牧民都有在固定季节集体采挖土特产的习俗,这对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已经不堪重负。转变当地农牧民这种破坏性的创收方式,应该因地置宜最大程度发挥本地现有的优势。甘孜藏族自治州各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贡嘎山景区、海螺沟景区、田湾河景区、木格措景区、伍须海景区、二郎山景区、塔公景区、泸定桥、德格印经院、塔公寺、白利寺、理塘寺等风景名胜古迹,海螺沟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稻城亚丁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境内寺庙林立;康定的跑马山、木格措蜚声海内外;丹巴有美人谷的美誉,还有“千碉之国”之称;泸定铁索桥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德格印经院是藏文化的宝库;德格、石渠、色达是格萨尔的故乡;塔公草原让游人留连忘返。应大力发产旅游服务产业链,让更多的当地农牧民投入到旅游服务产业链中,通过开办民居接待、餐饮服务、旅游产品开发等方式改变他们传统的创收方式。

(二)调整产业,挖掘经济发展发力点

以2011年为例,甘孜藏族自治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37.9:37.5,可以看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产业结构,还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发展变化中,离现代化社会还有一定差距,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为第一产业比重在10%以下,而第三产业应高于第二产业。甘孜藏族自治州应选择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第一产业中的生态农业,第二产业中的生态能源业,第三产业中的生态旅游业。其中应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分是农牧地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也能快速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开发潜力极大,大力发展能源基础行业可以对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近几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行业被普遍认为是朝阳产业,应成为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话道出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现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对外招商成本较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形成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并不多,针对这些情况在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的情况下,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引进业界一些技术成熟的龙头企业,既带动了经济发展,又能让当地农牧民通过与企业合作,增加收入。其次,应对甘孜藏族自治州内的本土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之能尽快成长起来,成为本地的龙头企业,形成规模,走向产业化道路。

(三)发展的战略策略应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1.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思路上,应该以本州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结合当前各级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按照经济工业化、农业特色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经济模式外向化、发展主体民营化的目标,以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努力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

2.发展目标不应过于求全,应立足于本州州情,深入透彻地对自身产业优、劣势进行分析比较,制定发展目标时应准确把握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从而拉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3.应借鉴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调控经济运行时应积极转变思想,科学地作为,积极地作为。努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培育和造就正常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滦县 经济 增长 文化 差距 教育

滦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唐秦的腹地,西北距北京200公里,西南距天津136公里,西距唐山50公里,南距曹妃甸92公里,东距秦皇岛82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却不能掩盖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某种程度上唯GDP论,经济运行效益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滦县一直在发展房地产事业,房价甚至高于某些市级城市。房价涨了,但是百姓腰包的钱并没有涨多少,面临着购房难的严重问题。为了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化的号召,不断加快旧城改造,形成了典型的“城中村”,百姓搬进了楼房,没有了原来的农田,再也不能下地干活。住进了城市,却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靠类似清扫大街这样低级的工作来维持生活,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这些“城中村”的人已经被城市边缘化了,给社会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滦县投资了很多大型项目,其中大型商贸城项目投资建设3万平米以上,商品的价格却高的惊人,百姓们望而却步。久而久之,这样的豪华商场变得门可罗雀,最后不得不转让或者关闭。

二、片面地振兴文化产业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支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号召,滦县以她的文化根基——滦河,展开了行动,主打旅游牌子,创建滦州古城,建设文化强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说文化产业,就只关旅游产业,在几年时间里,各种文化景点拔地而起。

三、县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滦县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县域内各地区差距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很快,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优惠和鼓励政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发展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这样的发展模式无形中拉开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县域这样一个小范围内,差距太大,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嫉妒,富裕的地方必然会吸引大批的劳动力,贫穷的地方丧失了优秀的劳动力,这样,极有可能会形成“马太效应”,给社会的安定也会造成一些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教育问题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1)最近几年,只有少数的新生教师被聘请,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偏高,思想观念落后,而且教学积极性有所减弱,年轻的教师受到年老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进行攀比,教学质量急剧下降,高考上榜率几年来也是呈现下滑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不足,很多中小学校只能招代课老师来解决一时之需,代课老师大多数是学历低甚至没有学历,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

(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生‘学会’的教师多一些,教学生‘会学’的教师相对来说太少了;不少教师分析知识尚能到位,研究学生却远远不够,难以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大量教师不能依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反思。教师业务提升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僵化,唯学生的考分是瞻。

2.教学设施不完善。除了县城的一些学校外,各个乡镇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没有暖气、没有空调,也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可以供老师们查阅资料,而所谓的“远程室”里也根本没有电脑可供远程教育。在教室内学生上课用的课桌椅,除了非常破旧之外,数量也严重不足。

五、解决对策

1.清楚唯GDP论。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将政府职能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上来,其核心是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广泛支配权,将原由政府承担的本应属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权力交给市场。使政府不再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导者,而是经济建设的引导者与宏观调控者。针对目前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建立以注重民生,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评价体系,以此作为评判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基本标准。

2.全面挖掘文化元素,发展文化产业。我个人认为,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不单单是靠建立一些旅游景点,修复一些文物古迹,打出一些口号就能实现的,应该充分地挖掘那种植根于民间,烙印在人们心中的文化,这样的身边文化才不会苍白。

浙江东阳市的木雕文化就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例子。东阳是传统的木雕之乡,木雕在全国首屈一指。前些年继承了传统手艺的木雕师傅多外出打工,本地木雕产业一直得不到发展,这两年该市提出要在农村建立木雕产业基地,几年内,冒出了上千家木雕文化企业,迅速形成产业。挖掘这种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加以提升,得到的是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双丰收。

3.政府对于县域内各地区予以均等的扶持,让其均衡发展。政府要全面看待整个县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相对不足的地方给予大力的支持,避开资源不足这一缺陷,从其他某方面来引导百姓致富,比如在这些地区建立一些微型企业,从增加就业这一渠道带动民众的积极性;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优惠政策,让其自主创业。逐渐缩小经济差距。

篇6

[关键词] 地铁;准公共品;外部性;地铁经济

[中图分类号] F57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59-02

一、地铁与城市经济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伦敦地铁,这是第一条地下铁道,从1856年开始修建,1863年投入运行。伦敦地铁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有12条线,165个车站,总运营里程超过420公里。地铁为伦敦的公共交通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世界公共交通发展的趋势。纵观世界地铁发展历史,地铁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目前已有地铁的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在建的:沈阳、大连、青岛、苏州、无锡、杭州、福州、武汉、成都、西安、郑州、哈尔滨等城市。从地铁的起源地以及我国地铁建设布局可以看出,地铁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对于一些地上交通已经饱和的城市来说,地铁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地铁的建设与经营

(一)地铁的准公共品特性

1.地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公益性。如果地铁没有满员,增加乘客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城市地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竞争的。

2.城市地铁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城市地铁对乘客提供无差别的服务,但如地铁过于拥挤甚至超载的时候,乘客的消费利益就会下降。此时可以通过售票限额进行控制。但是城市地铁毕竟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不能通过任意的涨价来排除乘客对地铁的消费。基于地铁准公共品的特性,目前我国修建地铁的资金靠政府投入,国内地铁的投入平均每公里的造价4亿以上,北京、上海、广州地铁每公里的造价达到6亿~8亿,其中主要成本是用在进口设备方面。

(二)地铁的经营特点

1.地铁沿线的商业开发具有放大性和网络性。城市地铁建设伴随而来的商业机会增多,通过广告、物业和智能卡服务的开发等途径可以增加城市地铁的衍生收益。连锁店和品牌店在地铁站的开设等现代营销方式,使得伴随城市地铁网络发展而发展的地下商业网越来越壮大。

2.城市地铁运营具有时空局限性,盈利空间有限。由于采取固定营运时间的方式,城市地铁不会像其他行业一样通过加班加点生产更多的产品。地铁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运行轨道上进行运营,时空收入受到限制。

3.城市地铁权益有放大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地铁通过对大量游客的吸引,使票款收入不断增长。而且地铁洞体可以使用百年之久,地铁资产的升值空间巨大。

三、地铁的外部性与产业带动性

(一)城市地铁的外部效益

城市地铁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相比,其外部效益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效益、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1.消费者效益

(1)减少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城市地铁比城市公共交通能够提供更舒适的乘车环境,城市地铁也可以利用其快速、准时的特点,减少乘客的疲劳时间,从而实现减少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

(2)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地铁快速、准时、容量大可以大大缩短乘客乘坐地铁的机会成本,增加了乘客时间节省的效益。

2.区域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效益是指城市地铁的建成通车,能对周边地区经济开发产生波及和促进效应,区域经济效益主要有:

(1)沿线不动产增值的效益。城市地铁的建成通车,一方面可以提高沿线居民和企业的可达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其他居民和企业入住,增加城市地铁周边房产的需求,从而使沿线的不动产增值。

(2)节约用地的效益。由于地铁具有大运量的特点,吸引大量居民选择乘坐地铁,从而可减少地面道路建设,明显地节约土地。这对目前土地越来越稀少的城市更加重要。

(3)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效益。城市地铁因其准时、高速的特点,以及大运量的承载吸收了大量乘客,大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对城市公共交通部门来说也减少了对公交的配套设施费和道路维护费等大量费用。

(4)减少失业的效益。城市地铁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批劳动力,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的门槛不高,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3.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城市地铁建成通车后所产生的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的效益。社会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节约能源。与其他公共交通和汽车相比,城市地铁每一单位运量的能源消费量是前者的3/5,是后者的1/6。在能源问题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地铁可以为能源的节约作出很大的贡献。

(2)改善环境质量的效益。城市地铁与其他的交通方式相比,因其建设在地下,可以隔绝地面环境的噪音,而且城市地铁为电力带动,能防止空气污染,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3)改善城市布局。因地铁路线的永久性和固定性,城市地铁交通路线的规划,可以改变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城市布局更好发展。

魏光艳:地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二)地铁的产业带动性

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到建设、制造、运营,是一个复杂、庞大、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经济是一个城市中最有市场和前景的基础设施,它将是国家新兴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因为它会为通讯、广告、建材、机械等几十个相关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地铁工程为沿线商业效益显著、区域关联程度高的地铁经济打造强力辐射和拉动作用,进一步激活了城市资源。据测算,地铁建设每投资1个单位,可拉动相关产业2.6个单位增长。

以上海为例,上海9号线一期大大拉动了松江新城的楼盘价格,尤其是新城东面的一些楼盘。上海地铁运行里程有230公里,地铁每天有将近360万的客流量,从而带动了巨大的地下商业资源开发商机。上海就有不少随着地铁开发而出现的地下商城,如中山公园的龙之梦购物中心。

四、发展地铁经济的建议

地铁交通的运营管理是一副重担,“安全、可靠、高效”始终是地铁运营的关键词。但因为发展步伐太快,我国地铁交通也曾出现一些问题,诸如上海的地铁8号线乘客踏空摔伤事件,6号线拥堵现象。因人口较多,人较偏好乘坐轨道交通等具体情况存在,对于轨道交通应该给予其发展和完善的时间。对地铁经济发展的建议如下:

1.投资与运营方面。吸收多元化投资,如通过地铁经营公司上市筹集建设与运营资本,将民间私有资金合法吸收。这样,既减轻了国家基础建设的负担,又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2.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2010年国家又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项目,可见我国对于地铁建设的重视。必须做好地铁相关产业建设的规划,形成地铁与房产资源联合开发模式。目前,此模式在日本和香港等地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3.地铁的跨城建设。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跨城间的汽车交通,不仅要与货运车辆争夺道路,而且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跨城间的火车交通要受全国时刻表的限制,循环周期长,车次少。地铁的跨城建设,可以加强大城市与其卫星城市的经济联系,人员的交流,更可以方便跨城工作组的日常生活。如人们可以选择“住在苏杭,工作在上海”的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泽成,李志青.地铁经济—上海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3(6).

篇7

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 变革 协调发展

以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自,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并且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农村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关于农村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作为政府工作的难点出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关于农村的银行以其他相关的机构的改革和农业水平的情况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1.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3年以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迟缓。1993年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国家的政策发生变化,由以工业发展为主开始向发展农村经济转变,这样国家大趋势的变动会带来农村经济增长的较大的变动。第二,工业生产的带动,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机器设备的投入会减少农业的繁琐性,提高农村经济的总量。第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旅游业、对外贸易的增加都会加大农村经济的总量等等。而且2008年农村经济有小幅度的回落,由此可以得出,经济危机不仅对金融业有冲击作用,对农村的实体经济也有很大的减缓发展甚至是使其倒退的作用。经济危机的到来对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冲击作用,导致农村经济总量的减少。

1.2 我国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最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的发展十分缓慢,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是非常显著。在1978年以后,我国关于农业的在金钱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始有起色,并且相应的服务体系开始健全。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4年我国农村的银行以及相关的机构开始有所缓和并逐渐的恢复。第二阶段是1985年~1993年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并逐步扩大的阶段,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9年的金融变革补充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在此阶段规范了农村的金融市场。最后是从2000年开始,金融方面的调整开始加深并不断的发展。这时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2.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虽然政府正在尽全力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缺乏技术和资金,没有能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导致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第二,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是文盲,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而且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

2.2 我国农村在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其次是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方没有关于贷款的相关措施,我国的政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说根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门的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在进行金融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主要采取的措施

关于农村金融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在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建立和健全贫困地区的银行及相关行业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于贫困经济的帮助。第二,走新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增加基层的收入。第四,实施科教战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应该看到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是现有的农村银行及相关的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因而,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整和改革,农民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金融的基本常识,加快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汤志江,康绍大.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J].财政金融2010,10,6(8):59—63.

[2]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河北省农村金融调查[J].华北金融,2010,1,18(4):23-26.

[3]蔡玉杰.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16(1):67-69.

[4]李春友.解决农村金融缺失和错位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J].现代商业银行,2008,5,23(5):90-92.

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就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民生福祉,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际效果为基准,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3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的同时,寻求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何新梅 单位:泸水县六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乔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1(6):54-56.

篇9

1、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而的含义: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等。

2、房地产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但是,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3.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3.3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4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

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房地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逐步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的创造。一方面,政府应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房地产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各项明细的实施规则,尽量做到法律、条令、规则之间能相互配套,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原则优胜劣汰,提高开发商的素质,使房地产项目与人口、源、环境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减至最低。

篇10

关键词:非公制经济;问题;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在曲折中前进,并且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占据了大半 GDP,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其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而伴随其发展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满足社会需要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期间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生产力结构呈现出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长期的任务,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单靠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需求复杂多样,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包揽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能够繁荣城乡市场,满足各类消费层次需要。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以纯粹的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是很难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即便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很难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只有当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之后,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才有了现实意义。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所产生的”所有者缺位”的难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难以提高。而且公有制经济本身还要兼顾许多非市场的社会目标,即允”政策性亏损”,这很可能会被用来掩盖一些实质性的亏损。所以,在现阶段这种”所有者缺位”的公有制经济占社会经济主体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难以达到理想水平的。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因为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而且目标相对单一,所以单纯就资源配置效率而言,非公有制经济要比公有制经济高很多。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不足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造成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管理制度落后

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一般是固守业主制度,不能适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改进和创新;另外,非公有制经济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虽然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公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制度供给上,总会倾向于公有制经济,而对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非系统性的、次国民待遇问题,从而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非公有制经济仍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此外,我国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主要是一些单项的法规,这些法规只是规范某类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和活动,仅仅是对一些具体行为活动加以局部调整,而没有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高度对非公有制经济加以规范和立法。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通

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主要表现是:在官方金融方面,产出与支持不对称;在民间金融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而难以发展壮大;在其他金融服务方面也很欠缺。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律制度实施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首先,在法律制度上,要进一步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使其财产和正当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其次,在政策制度上,要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同等权利,实现平等公民待遇。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投资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实现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公开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二)深化金融制度改革,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发展民营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加快推进非公企业资信等级的评定工作,为非公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为非公有制企业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创造条件。

(三)加强企业体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非公有制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要想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创新产权制度。适应社会化发展需要,建立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将企业体制从家族式逐渐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做到权责明晰,科学管理。对不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在家族式企业中适当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力度

非公有制企业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引进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保证他们的贡献和收入相适应,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