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长快慢,当今科技不断创新,同样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将现阶段的高新产业与我国的农业相结合,就能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虽然有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但最终投入生产的却寥寥无几。这就需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这也是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大趋势。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形式主要是以小型私人企业或者农业个体户为主。由于是小型的私人企业和个体户居多,所以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仅仅存在有限的大型农业主体,这就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阻碍。农业科研成果本身带有公益化性质,其是为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而作贡献,这就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或者小型农业主体所能够承担的。所以,要想使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经济上的资助[1]。
2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研究成果与现实的需求不相符
农业科研成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出来的农业产品并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科研成果在追求先进、完美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科研成果无法转变为生产力。所以,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科研成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2]。
2.2资金问题
由于我国在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就资金问题已经给出明确的价格规定,不仅如此,还经常增加资金投入。但是,这些资金并不能满足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要的资金,资金不足就会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并且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
2.3基础设备不健全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地区,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一些技术设备并不完善,无法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因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今经济发展迅速,对于那些无法及时接收到外界信息的人员而言,已经跟不上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与现代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不适应。
2.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一般面对的是基层人员,即使这些工作人员下基层,但是他们的工作待遇并不是很好,工资比较低,而且工作条件不好。因此,有能力的人才早就投奔到其他行业中,这就导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越来越少,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这就使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素质比较低,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3]。
3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3.1增加资金投入
我国本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覆盖于各个县。所以,各个县都应积极配合国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所安排的工作任务。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并且政府积极参与调查,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每一部分资金,确保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细分,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负起责任。在工作前进行实地考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工作时根据需要安排好人员,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每位员工的责任感,共同发展,取得新成就[4]。
3.3建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
如果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将会形成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建一个服务体系,农业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且农业大户和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是这个机构的主要力量,政府部门也要大力支持这个机构的发展,鼓励其采用更好、更实用的方法将农业技术推广下去,并且定期对于农民进行培训[5]。
4结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投入资金,将每一部分资金都用于生产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应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晶,肖海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1):41-45.
[2]王新波.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J].法制与经济,2014(12):115-117.
[3]李楠,王祥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274.
[4]陈治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4(22):29.
篇2
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现行的很多制度还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其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使用权法律保障体系的缺乏,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关政策同样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做好土地流转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最近几年,各个地区关于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大胆的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了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为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传统农业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温宿县托乎拉乡为研究对象,就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的影响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就进行土地流转的途径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1 温宿县托乎拉乡土地流转现状
托乎拉乡毗邻温宿县城以西,土地面积71000亩,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种植有核桃,温室大棚蔬菜等。由于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托乎拉乡鱼米之乡的美名誉满南疆。近年来托乎拉乡扎实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七年以来,托乎拉乡流转合同127份,流转面积2925亩,其中转让780亩,出租2145亩。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托乎拉乡的农业发展不断繁荣。土地流转对农业发展和全乡经济发展不断产生积极影响。
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流转为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获得较高的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土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能够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带来丰富和充足的原料,能够吸引一大批的高科技企业,对促进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区的龙头企业会率先进行试验示范推动,建立试验推广基地,并以基地为辐射带,带动其他农户种植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农产品,并不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相反的农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之后,会利用自身的大规模土地资源,积极的投资建设农作物生产基地,带动一方的农户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初步的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的市场机制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完善农村市场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土地流转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其加深了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并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其他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极度的活跃,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收入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其次,农村的土地流转,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全面优化,将农民群众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小农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社会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延长了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相连;最后,土地流转实现了企业和农户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和培训,这对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专业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缩短了生产的时间。
2.3 创建特色农业,繁荣地方经济
土地实现了流转之后,土地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和使用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各个地区尤其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文环境出发,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本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进行开发,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将本地区内的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的农产品,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丰富,这样不仅保证了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利用,而且是能够实现地地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保证地区的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土地流转后,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其已经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用了对农业市场进行细致划分的需求,是土地流转之后效益最大的领域之一。
3 实现土地流转的途径分析
3.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要始终坚实自愿、科学、合法和有偿的原则实现土地流转,并建立完善的服务机构和部门,强化信息流通。建设覆盖乡镇和村集体的土地流转服务站网络体系,认真对土地承包和经营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促进土地流提供充足的信息。此外,还应该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各种程序、合同以及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提高土地流转的可信度和合法性,此外,在解决土地纠纷问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依法按照规定科学、有效的处理土地纠纷问题,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加快土地流转的环境。
篇3
随着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低碳”的理念从环境经济学领域脱颖而出,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低碳农业势必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低碳农业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发展模式。显而易见,公共财政支持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动力。
二、文献回顾
有关公共财政支持与低碳农业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Johansson Daniel JA和Azar Christian(2007)研究表明:欧盟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及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生产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英国对农民在自己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有一定的补偿费,如果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kg,补贴65英镑;德国对生态农业活动有具体的补偿措施。
我国在此研究领域,刘星辰、杨振山(2012)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通过具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肥料和废料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农业生产环节;加强技术研究,保护以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补贴,通过经济手段达到促进政策的有效性。熊冬洋(2011)提出构建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灵活采取各种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方式,进一步完善现行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张莉侠和曹黎明(2011)在探讨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低碳农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规范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行为、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与理解等角度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魏博洋、张严冰、王朝(2013)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以及德、美、日等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四点发展中国低碳农业的策略。
因此,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肥料与废料管理、低碳农业法律体系、低碳农业科研技术、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及环境保护为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影响因素
基于已经成熟的研究成果,农业科研技术投入、财政支农补贴及环境保护建设将是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低碳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应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并指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料以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的处置,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和环境保护支出EPt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财政支出来横向分析其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有助于控制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可促进低碳农业科学化的发展,例如土壤的碳库效应与固碳减排技术,加速低碳农业发展的步伐;环境保护支出可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保护效应。同时,运用VAR模型从“节肥、节耗、高效”三个方面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引起的动态反应,对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及环境保护三项公共财政支出作为横向研究指标。其次,选取1995―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施用量与农用机械总动力三项指标纵向分析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其中,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乘以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分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柴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汽油发动机动力,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电动机动力,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其他机械动力,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理论上讲,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不同的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人均碳排放和农药使用量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选择1995―2011年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三种具有“节肥、节耗、高效”代表性的方面来分析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VAR模型构造三个方程组成系统分析,第m个方程可表示为:
ymit=cm+Mym it-1+Fymit-2+umit
yit=(Iit,APSt,STt,EPt)是分别由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Iit、公共财政中的农林水事务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APSt、科学技术支出STt与环境保护支出EPt所构成的内生向量;i代表第i种低碳农业发展影响指标,分别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总产值I1t=GAP,化肥施用量I2t=CFA,农用机械总动力I3t=FMP;t代表年份;M和F是维数4×4的系数矩阵。
(二)结果分析
由于虚假回归等问题的存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
首先,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科学技术支出的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并对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选取的检验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检验,利用EViews 7.2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原指标的对数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中,DLNEP和DDLNFMP在5%的水平上显著,DLNGAP、DLNCFA、DLNAPS、DLNST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其次,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GMM)进行参数的有效估计。根据滞后2期的VAR模型三个方程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函数分析(图1、图2、图3)。
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脉冲响应函数来实现,而正交化通常采用Cholesky分解完成。Cholesky分解的排列顺序意味着后面变量同期和滞后期都受到前面变量的影响,而前面变量只会受到后面变量滞后期的影响。
图1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在第2期波动最大,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显著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提高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前6期内小幅波动,在第7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表现出负效应。这同时说明科学技术支出波动短期内会提高农业总产值波动。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对水利、农机、生态、科技、信息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提高支农资金比重。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向冲击,农业总产值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呈现小幅波动上扬,其滞后10期的累积响应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支出对农业总产值的波动具有正向影响。为加强黑龙江省环境污染防治,应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图2中脉冲响应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使用量前4期波动没有较大变化,在第5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为负影响,最后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短期内不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波动,长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前8期内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第4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表现出负的影响,但影响逐渐减少,直到恢复平衡。这说明科学技术支出短期内会引起化肥施用量的大幅波动,长期内则处于平衡状态。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化肥施用量长期内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对化肥施用量的波动影响不大。
图3第一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前2期呈现较大波动,在第2期波动达到最高点,随后影响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正效应。这说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图3第二行第一个图显示,面对科学技术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内没有较大波动,最后表现为平衡状态。事实上,科学技术支出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生产总动力。图3第二行第二个图显示,面对环境保护支出的一个正交化冲击,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期表现为正效应,在第3期的时候波动最大,达到最高点。这说明环境保护支出长期内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正向影响。黑龙江省为提高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到2015年建设农机作业区1 400个,农机标准化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亿亩。
最后,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运用方差分解分析了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数据处理结果如图4―图6。各图中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不同公共财政支持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贡献度(单位:百分数)。
从图4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持指标对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都是逐渐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最高达到35.58%;其次是环境保护支出对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总产值贡献率,最高达到19.69%;科学技术支出的贡献率较小,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13.77%。这说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低碳农业总产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科学技术支出与环境保护支出对其影响较小。那么,为低碳农业“高效”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将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化肥施用量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前期大幅度增加,后期缓慢增长,最高达到39.95%。科学技术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较大,在第4期达到65.98%左右,而环境保护对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影响波动较小,分别在2%和4%左右。这说明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节肥”方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支出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考虑农业机械总动力自身的贡献率,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对其贡献率最大达到41.81%,环境保护支出与科学技术支出对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率较小,分别在2.52%和2.88%左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及环境保护与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化肥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影响。结合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中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支出、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化肥使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从定量方面阐明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政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补贴,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世界各国保护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公共财政支持补贴。通过加大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等财政支持,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使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从而引导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
(二)加强黑龙江省公共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提高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的低碳农业科研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先进加工、节水灌溉、光合作用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及生物技术等。
篇4
相对于大田种植来说,团场温室大棚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近几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但是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不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水平。一是可以成立专门的温室大棚生产技术服务中心,明确责任,增强做好技术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将其纳入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另外,我们也可以以各单位技术员为成员,组成技术服务队,我们在加强技术服务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蔬菜技术推广的多元化组织形式,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抓好品种更新、病虫防治,使整个生产有序进行。二是依托经纪人,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通过经纪人跑市场,提供市场需求信息,逐步实现统一种植,实现规模化经营。三是可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强化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以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创业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工。
消除无品牌意识,应打好品牌名片
品牌是赢得市场的头衔,是产业发展的一笔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品牌概念,树立品牌意识。而要树立品牌,首先应该抓好基地建设,其次强化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第三就是要宣传到位。在基地建设方面,应该积极申报、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现场会、技术培训等营造产业发展的新理念,让广大职工认识到,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落实质量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用经济杠杆调整商品价格。这样才会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商品的品质。
不能一肩多挑,应走专业户之路
我团温室大棚的生产类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非专业性的。这些职工既有大田,又有大棚,精力较为分散,不能从事专业生产,种植技术始终处于低水平,不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另外一种是专业从事温室大棚生产的。这部分职工一般精力较为集中,技术水平较高。我团的定位是设施农业团场,专业种植是必由之路,只有引导职工专业种植,规模生产,才能极大地提高大棚的单产效益,才会有立足之地,职工才会一门心思用在大棚种植上,才会开动脑筋,发挥好聪明才智,才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实现“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突出特色”经营模式。
转变种植单一,应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思路
尽快转变过去温室大棚仅用于春季一茬育苗的生产模式,要做到大棚周年生产,取得高回报,这样不仅提高了温室大棚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在较快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实现效益。这两年团场在做好春季育苗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温室大棚综合利用的新模式。进行了“棚菇”试点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实施这项计划,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一棚三茬”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温室大棚的作用,从单纯的育苗到实现“早春一棚苗、夏季一棚菇、秋季一棚菜”种植模式。
瞄准大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
篇5
关键词:农业人才结构 农业发展 优化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89-02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不管是新兴产业的崛起,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都需要协调的人才结构的支持,农业发展亦不例外,这一基础产业要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合理的农业人才结构是前提,这也符合我国人才兴业这一发展战略要求。
1 我国农业人才结构现状分析
农业人才是指那些通过自身创造性劳动为农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例如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实用人才、农业乡土人才等。农业人才的努力创造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加快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然而由于构成人才结构的数量、文化、年龄、性别和区域的各要素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较少
(1)农业人才总量不足。截至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108.6万人,而我国农村人口截至2010年为6.71亿人,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村人口总数可说是沧海一粟,微乎其微,平均1000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名。(2)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乐观。通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可知,农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所占份额极小,2010年大专、本科农学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的1.79%,意味着在每招收一百名高校生时,其中农学专业的不足2人,且近年农学类专业招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1.2 农业实用人才文化程度不高
农业实用人才除少数农技干部外,其余主要为农业操作技能和经验丰富的农民,而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的比例占7.7%,受过小学教育的比例占37.5%,拥有初中水平的比例占48.9% ,即农业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或低于初中水平的占94.1%。受传统观念影响,农业实用人才中接受过正规、系统农业培训的人极少,即便有也只是短期、临时的培训。
1.3 农业乡土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受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农业人才大量外流。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留守农村承担主要的农业生产成为普遍现象。吴惠芳和饶静2009年对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进行实地调查表明:76%的妇女劳动力从事着农业生产,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妇女要在种养业中承担93.5%的劳务,农业生产逐步呈现出女性化趋势。其次,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青年人才不能实现充分补给,技能和“土方”的传递出现断层,人才青黄不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乡土人才逐步迈入老龄化阶段。
1.4 农业人才区域结构分布不均
从地域分布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度较大,而在偏远贫困地区则相对欠缺。目前农业人才资源的分布与财政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偏远贫困地区农业人才的引进受财政投入制约,造成人才分布的失衡,在第二次农业普查中,仅有17.3%的山区村落拥有农业技术人员,在贫困村这一比例为15%;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农业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中,2008年湖南澧县的涉农专业人才就有70%集中在县上,受单位工作性质和制度等条件的约束,只能在工作职能范围内被其它单位抽调借用,无法形成自由流动。
农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和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总体来讲就是人才在质和量上的缺乏,原本有限的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就更难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基础薄弱的农业产业来讲无疑是一大损失。
2 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
人才是农村发展、农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然而当前不乐观的农业人才结构将阻碍新型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有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体作用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较少阻碍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形成
目前,大多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是以粮食、油料等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2010年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68.4%,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多为分散经营。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技术的加工,产品的销售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格局,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产业的集聚。呈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此类技术的推广人才,由于乡镇基础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阻碍了农业人才向农村的流动;现有的村镇农机站、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因缺乏农业专业人才都形同虚设,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
2.2 农业人才文化素质不高制约农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人才普遍呈现科学素养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而农业人才在调整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环节上起指导性作用,现有的人才状况决定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不能形成知识和密集型产业。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来实现生产,整个生产方式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对人才的能级结构要求愈高,而人才能级低的农业,其劳动的技术结构也就单一,也就影响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高级化发展。
2.3 农业人才外流导致农业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弱化
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远低于外出打工,大量劳动力朝非农产业转移,而农村中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极弱,所以年富力强的农业乡土人才宁愿选择进城务工,以其劳务输出来获得家庭主要经济收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弱者和妇女,受自身体力和知识限制,大多只会对农业投入较少的资本和技术、使用较弱的劳动力和采用较粗放的方式经营和管理,有些农户甚至无力承担生产,出现土地抛荒现象,造成耕地浪费。原本收效较小的小规模农业在成为女性化、老龄化主导的情况下,长此以往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
2.4 农业人才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
农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为追求高回报和好条件,以学历为跳板远离农村,不愿学以致用担当服务农村的小科技员,部分选择转行换业,造成农学人才资源成本的浪费,而继续从农的人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农业相关的事业、行政单位,以致农业人才上层囤积基层空,形成市场中人才流动的障碍。在偏远落后地区缺乏新的活力注入农业,知识老化、专业单一的农民不能快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缺乏农业人才支撑作用的发挥,“三农”的核心竞争力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不具备引进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条件。
3 农业人才结构化优策略探讨
目前农业产业发展不乐观验证了人才短缺是致使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的根本事实,可见,要实现农业高速发展,农业人才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应将人才结构优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中,用人才结构提升农业地位,重点应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3.1 完善农业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1)建立战略性的农业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及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以农业持续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对现有的农业人才结构进行合理分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需人才的规格给予明确定位,分别制定人才引进的中、长期计划。(2)开发多种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公开竞聘方式从现有人才市场中招募取得农业相关从业资格证的人才;同时可与农业高校和专业部门签定定向培养协议,使输出人才与农业科技需求的知识对接。(3)引领人才扩展工作职能。为防止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及技术推广与应用过程的断层,引导部分科技研发和理论研究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在一线实践掌握农业生产动态的基础上充实自身研究,实现研究功能的同时兼具推广责任,指导农业生产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3.2 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植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
(1)创建人才示范带动模式。在农业科技下乡过程中,通过选拔方式每村确定一至两户为示范户,进行科技知识的重点培养,使其能以科技致富榜样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学技术的大军中,减少农业人才培养费用。(2)设立新型农业学科。传统农学专业以单纯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培养技术类人才为目标,结构相对较老化。应根据农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增加应用推广型、高技能型学科,使农业人才在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中真正能有武之地。(3)推行“产学交替”型模式。“产学交替”是指由高校与产业部门以产学合作教育形式的进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但这一模式在农业领域没有充分应用。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为“产学交替”的规模化创造条件,使农学人员切实享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酝酿出更多真知灼见,攻克农业技术难关。
3.3 稳定现有人才存量,留住优秀农业本土人才
本土人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这群人才,使其为农业生产所用。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施行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等制度,使土地集中到本土人才手中,稳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本土人才为本地农民,能够及时掌握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最新问题,并将难题及时予以反馈,有效缓解产业化的推广难度。(2)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稳定本土人才的收入,充分发挥其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实现土地经营效用最大化。
3.4 规划合理人才格局,正确引领人才流向
(1)可根据各级村镇实际发展需要,结合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编排一批富有挑战性的且关联性强的岗位,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农村,使其才尽其用的同时能为农村贡献一份力。(2)对于贫困偏远地区,发挥财政作用,设立引进人才的专项资金,改善农业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3)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可能不是农业专业人才,但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拥有较强的个性和创造力,将给农村植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新观念,引导、扶持农民进行生产经营。大学生村官最低服务期限为两年,而期满又会有新一批人员得以适时补给,为人才来源提供保障,但政府还应加大力度,扩大大学生村官覆盖率,使更多村落享受其服务。
参考文献:
[1] 赖李明.浅议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4,(12):136-137.
[2] 方天.农业经济管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137.
篇6
关键词:成县;气候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115-04
Influence of Climate Resources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heng County
Liu Li1 et al.
(1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ongnan City,Longnan 746000,China)
Abstract:For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limatic data and agricultural climate zoning data for 50a,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al climate zones of Cheng County are analyzed, in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n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including the use of climate resources 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forest,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energ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Cheng County;Climate resource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act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在成县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可以预防气候灾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气候资源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1 成县的地势与地貌形态
成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地,境内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海拔在750~2 377m。西北地势高峻,群山重叠,东南方为全县河流出境处,正南方有屏障型鸡山群领。故构成三面环山并以县城为中心的地势起伏的中部丘陵盆地区。山地一般高出河床500m左右,坡度多为30~50°。山脉多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整个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势陡峭。
成县的地貌形态可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是河谷冲积地,即漫滩、阶地、川坝等,其地面平坦、开阔,层状沉积突出,占全县总面积的6.5%;二是丘陵地,在成县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谷坡部分地段可达35°,间有陡坡悬崖,砂砾崖,丘陵顶部海拔虽高但地势平坦,占全县总面积的13.5%;三是中山地,其主要分布在境内北部和南部,均为石质山地,坡较大,土层薄,覆盖有林木灌丛,占全县总面积的80%。
2 气候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成县地处大陆腹地的中纬度地带,西秦岭南麓,冬季受来自北方和西北冷空气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的温暖季风的影响,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15.0℃,极端最高气温37.3℃,年平均无霜期205d;年降水量620.8mm,最大日降水量126.3mm,其中5~9月降水量470.9mm,占全年降水量的降水量的75.9%。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小相对湿度7%。年均风速0.8m/s,最多风向为N风。年蒸发量1 052.3mm。年雷暴日数6d。
全县气候水平差异,以东西高度基本一致比较,年均气温差1.2℃,降水量差110mm,农事节气差1个节气左右。其垂直差异以2 000m高山与其山麓700m左右的犀牛江沿岸平均气温差4.0℃,降水量差95mm,农事节气差2个节气左右。
成县气候具有以下特点:春季气温回升快,时有寒潮降温影响,伴有西北大风,偶有倒春寒,终霜期结束的迟早变化大,雨量偏小,有春旱,季末雷阵雨出现;夏季酷热,易发伏旱,多雷阵雨,时有大暴雨兼发洪涝灾害,时伴冰雹和大风,夏收期间有“芽麦雨”;入秋多连阴雨,秋末雨量逐渐减少,时有秋旱,早霜开始来临;冬季晴朗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干天气。
3 气候资源分区特点与农业的关系
成县为立体地貌,所以为立体气候,农业也为立体农业,其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特别明显。按《成县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西部易干旱气候区和南北山区气候区等3个气候资源与农业分区(图1)。
图1 成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3.1 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Ⅰ)
3.1.1 Ⅰ1 第一个亚区(Ⅰ1)为东河和南河流域的支旗、抛沙、店村等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海拔高度在960~1 0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2~13℃,夏季(6~8月)平均气温21~23℃,≥10℃的积温2 800~3 800℃・d,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总降水量620~720mm,该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常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蔬菜、水果、核桃等产业,应发展蔬菜、果菜、粮菜间作套种模式,发展“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万元田栽培模式,同时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该地区的干旱、暴雨洪涝、大风、高温风险较高,对蔬菜的设施栽培、水果和核桃生产影响较大。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同时应推广设施栽培,以提高经济产量。
3.1.2 Ⅰ2 第二个亚区(Ⅰ2)为抛沙河和洛河流域为主的店村、陈院等浅山丘陵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域海拔高度在98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5~12.5℃,夏季平均气温20.5~22.5℃,≥10.0℃的积温2 500~3 500℃・d,年日照时数1 300~1 500h,年降水量620~700mm。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区域适宜发展地膜大蒜、地膜洋芋,地膜玉米、冬小麦、油菜、核桃、樱桃等产业。应以地膜大蒜套玉米,地膜玉米套洋芋等多千田栽培模式为主,该地区的干旱、暴雨、低温冻害及连阴雨风险较高,对玉米、小麦、油菜、核桃及樱桃等生产影响较大。
3.2 西部易旱气候区(Ⅱ) 成县西部为犀牛江流域的纸坊、黄陈、苏元等一带。该区海拔高度为96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0~12.0℃,5~9月平均气温18.5~20.0℃,
≥10℃的积温2 200~3 200℃・d,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年降水量500~600mm。该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油菜及荞麦等小秋作物为主,以药材、核桃等为辅。该区年降水量较少,夏季易干旱,适宜发展玉米、小麦、油菜、小杂粮。由于易产生干旱,夏季局地强降水容易导致泥石流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中药材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防止山洪暴发。
3.3 南北山区气候区(Ⅲ) 成县南北为山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有大面积的次森林,植被良好。北部海拔一般为1 500~2 300m,主要有白崖山、海九山、牛兴山等,山坡度多为30~50°。该区年平均气温10~11℃,5~9月平均气温17~19℃,≥10℃的积温2 000~3 000℃d。南部海拔在1 800~1 900m,主要有天寿山、鸡峰山、龙凤山、尖山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与中不川坝地区明显明显分界。该区年平均气温10.5~11.5℃,5~9月平均气温17.5~19.5℃,≥10℃的积温2 200~3 200℃・d。南北山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核桃、药材、畜牧业为主,重点发展核桃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畜牧业。矿区应做好植被的恢复工作,杜绝人为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夏秋粮作物、核桃、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等产业,该地区的晚霜冻和低温冷害、暴雨洪涝等风险较高,对粮食作物、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
4 成县主要气象灾害
据民政局资料统计,气象灾害占成县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1%~3%,对成县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干旱、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大风、冰雹、雷电等时有发生,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要高度重视,搞好超前预防和临近防御对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4.1 干旱 成县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如春旱(3~5月),初夏旱(6月至7月上旬,伏旱(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秋旱(8月下旬到9月),秋旱(10~11月),冬干(12月至次年2月)等6个类型和时段,按其出现的地区、几率、强度和影响程度,其中春旱、初夏旱、伏旱具有普遍威胁,初秋旱只是在局地的纸坊、镡坝一带出现受影响。成县干旱出现的频率高(85%),干旱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为严重。1957年以来,春旱发生频率25%,春末夏初旱53%,伏旱35%,其中有达到少于平均50%以上大旱标准的机率30%,占旱年出现的86%,所以伏旱的威胁和危害最为严重。干旱出现时间长,并有时出现连旱(占23%),其中春夏连旱出现占18%,危害严重;秋旱多出现在晚秋,一般与冬季或初春相连。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标(GB/T20481-2006),统计计算成县1960年以来的干旱过程和干旱强度,共出现各类干旱43次,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其中,2002年7月初到中旬出现的干旱天气造成秋作物绝收1 070.33hm2,重灾9 283.13hm2;2006年5月出现春旱,6月出现春末初夏旱,受其影响,受旱面积1.27万hm2,其中重旱面积0.53万hm2,轻旱0.73万hm2,6.8万人和1.1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7月受上月春末初夏旱和当月1~20日干旱少雨天气影响,玉米受灾0.762万hm2,洋芋受灾0.19万hm2,大豆受灾0.67万hm2,荞麦受灾933.33hm2,蔬菜受灾1 200hm2,药材受灾800hm2,考烟受灾600hm2。
4.2 暴雨 成县暴雨主要发生于盛夏到初秋季节,由于强度大又集中的特点,特别对山区来说,就会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道路、村庄,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很大。如1995年9月7日黄渚暴雨引起泥石流成灾,造成经济损失1 058.37万元;2008年7月21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2009年7月17日城关、红川、宋坪等乡镇的暴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特别是2010年成县“8・12”特大暴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8 825(黄渚182 865万元)万元;致使23人遇难,15人失踪,210人受伤。成县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据城关降水资料统计,共出现暴雨40年48次,年均1.2次;1963年、1967年、1998年分别出现了4次,1990年出现3次,2010年8月12日成县黄渚镇8小时降水量261.8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成县县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28.1mm,从1960-2010年城关共出现暴雨为49次,其中大暴雨为5次。从地区分布来看,红川、黄渚二地年均1.3次,为多暴雨区,年几率达70%~80%;镡河、小川、二郎、纸坊等地年均不到一次,二郎最少,年几率40%~50%。并有东向西,北向南减少的地区分布特点。成县的暴雨有以下2种形式:夏季是短时骤降的强雷阵雨,夏末初秋是连阴雨天气过程中遇冷空气加强而雨量突然增大。在日量标准相似的情况下,往往过程量后者大于前者,因此成灾程度也是后者严重。另外强度的特点具有局地性,这是与天气系统入境路径和下垫面地形有关。
4.3 低温冻害 霜冻、寒潮、强降温是成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春季晚霜冻,可以使小麦、油菜及春播作物幼苗遭受冻害,初终霜冻强度除温度指标外,出现时间和当时农作物生长情况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终霜冻在同一温度下,出现早且冬作物尚未返青一般无影响,而出现迟遇小麦返青、拔节,油菜开花期则有严重影响,这就是说与作物各发育期临界温度有关。根据调查资料,初霜出现在10月上旬为重,中旬为中,下旬为轻(主要指山区),到11月出现则已无影响。终霜冻出现在3月无影响,4月上中旬地面温度>-2℃为轻,≤-2℃为中,若伴有寒潮天气为重,按此统计城关地区初终霜不同强度出现次数见表1。由表1可见,成县初霜基本无危害,山区有一半年份仍受影响。终霜冻无害4a,轻害7a,中害7a,重害2a,所以终霜冻的危害较大,10a有8a不同程度受冻害,其中重霜冻害有“十年一遇”的几率。
5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应以预防为主,必须加强以绿色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的超前投入,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5.1 增强生态意识,搞好全面规划 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要增强生态意识,允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问,拯救生态环境就是拯救自己的重要性。要坚决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按生态规划造林,是预防各种灾害的主要战略措施,耕地和林地要恰当配置。
5.2 优化资源组合 针对境内有着大面积荒山荒坡和闲置滩地及地埂等土地资源的实际,进行优化组合,培育资源,采取立体与分层次纵横相联系配置的措施,在向阳缓坡修建梯田,沟坡、梁峁植树造林,村边地埂种植牧草,沟道、河滩打坝淤地,田间道路一次性配套。在林地资源配置上,四旁、沟道营造用材林,缓坡地埂培育经济林,形成不同坡度及多层次带状、格网状和混交等多级资源利用模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综合农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土地资源优势及水热条件,流域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生态经济趋于良性循环,达到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经济稳步增长。
5.3 加强田间管理 对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尤其是对冬小麦影响较大的是干旱和洪涝。防御干旱主要措施包括适时增加土壤水分,防止干旱发生;实行节水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春小麦植株自身的抗耐性,减轻危害。
参考文献
[1]杨德保.农业气象灾害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J].科学经济社会,2003,21(3):15-18.
[2]王丽英.寿阳县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221-223.
[3]张艳,柯莉萍,张君隆,等.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威宁农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83-86.
[4]陈小宁.咸阳农业气候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44-47.
[5]黎章钜.山核桃栽培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3.
[6]贺春燕.甘肃省核桃气候适应性分区评价与种植区划[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77-81.
[7]王植,刘世荣.全球环境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9(3):350-353
[8]陈效逑,张福春,近50年北京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1):1-5.
[9]韩亚,于长文,刘雪峰.京桃春季物候期与气温之间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17-4528.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玉红 单位:开封市农村水利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5]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我们国家在得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也逐渐开始稳定且迅速的发展,而且我们国家还和世界各国之间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外交关系,这些方面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个问题非常的关注,对此,国家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这些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十分有效,而且这些政策的提出就是为了能够稳步地提升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并且能够较快地发展农村经济状况。
1目前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实际上一些传统的观念一直束缚着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作用,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得不到迅速的发展。对此,还因为我们国家农村居民经济管理以及发展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够及时地在农村得到利用,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始终进行的比较缓慢,而且与之前的理想状况等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1.2环境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纰漏
此外,影响我们国家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因素。因为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而且南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差距也比较大,有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的气候因素以及一些人为的因素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约束。同时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农村都处于山区当中,如果在山区种植树木,会非常的耗费资源,而且所取得的效益也不大,这样只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9
[关键词] 小型农业机械;农业经济发展;一元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既给农机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面对国内外生产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寻求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高效的优越性能成为了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特点。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而事实上,部分山区半山区因为诸多原因在机械化发展程度上与我国的整体实力还有较大差距,云南省亦是如此。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农业耕作方式从传统的牛耕人挖向机械化的转变无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各地自身因素的影响,以云南省山区半山区为例,大型农业机械受到地形因素的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而小型农业机械为西部地区的农机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本文将以水富县为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小型农业机械对我省山区半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提出一些建议。
二、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
1.小型农业机械的优点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小型农业机械价格低、重量轻,操作简单易学,单人操作,老人妇女皆可使用,维护方便;适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地理条件,如山地、坡地、丘陵等;对田块无要求,烂泥田、不规则田块等皆可使用;使用成本低,一种机器多种功能,换上相应刀具还可进行更多的作业,不受作物种类与农艺限制,可有效替代传统的牛耕人挖进行各种作业。
同时,小型农业机械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优势。以微耕机为例,用微耕机旋耕每小时可耕地600㎡,按每天工作6h,每年一台机器耕作时间45天计算,一年一台微耕机可耕地18hm2,而同样耕作时间前提下,牛耕仅能完成耕地3hm2,且劳动强度大,误农时。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型农业机械在生产发展中,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代替了人力,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了城乡发展,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致富,在农机化催生出了”土地托管”模式,出外务工农民将土地委托给农机大户进行管理,实现了双方共赢,都有了新的致富途径。譬如在水富县,微耕机每公顷耕作成本费用约为750元(包括油料费、折旧、维护费用、人工费用等),每公顷收费1800元,收益率约为60%,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充分节约了农村劳动力,产生了集约化效益。
2.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意义
(1)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我省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我省土地基本以个体经营为主,加之土地类型多为山地和丘陵,坡地多,坡度大,田块小;且伴有人多地少的局面,造成了土地规模较小,土地零散,不适合大、中型机械作业的现状,同时也因为农艺与农机的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农机化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我省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小型机械以其灵活的特点能够适应我省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并且其技术、价格、维修成本易于普通人群接受,适合在我省普及。
同时,在我省小农户具有生产经营的完全自主性,也因此带来了盲目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加上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缺少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分析能力,面对高额的大中型机械化成本,即便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对他们也是难以接受的。小型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在满足生产效益的同时让广大的农业劳动者从思想上向农业现代化方向靠近。
(2)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由于机械替代了劳动力,极大的缓解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在山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增加农民经营农机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金路子。
(3)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是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而在我省山区,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地农地状况,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小型农业机械无疑是一条新路。
(4)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山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充分利用了机械作业效率高这一优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惯,使农业机械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放了由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而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从而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
三、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1.水富县农机发展现状
水富县地处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从1986.4m到267m,耕地面积共计6461hm2,地势起伏不平,农地破碎,面积偏小,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长期以来,水富县农业机械发展受地域影响很大,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成为水富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针对水富县农机发展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农业生产情况,农机部门从2002年开始,引进适合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使用的小型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微耕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组合米机)、稻麦脱粒机、微型收割机等。以微耕机为例,拥有量从2002年的37台,发展到2010年年末的1224台,总动力从2002年的16.33万W发展到2010年年末的547.9万W。得到农民的认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逐步形成“购机为耕田,养牛来赚钱”的习惯,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欢迎。小型农业机械在水富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通过上文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较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一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二者的相关性究竟如何,本文将引入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论述。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从2004年到2010年的小型农机总动力为衡量小型农机发展情况的定量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对其与农业生产总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形式为:
其中,yi称为因变量,xi为自变量,代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εi代表各种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总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假定εi服从正态分布,即:,a,b称为回归系数。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相关系数是一元回归模型中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线性关系越强。
因变量:农业生产总值(Y),自变量:小型农机总动力(X),输入SPSS软件后,通过程序,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4056.903+27.778X
其中,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87,说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折线图如下图所示:
水富县2004—2010年小型农机总动力与农业生产总值关系图
在置信度P=1%时,小型农机总动力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7,二者相关性显著。同时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小型农机总动力每提高1万W,农业生产总值能提高27.78万元。
四、推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的建议
1.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小型农业机械的投入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人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我省山区,即使在小型农业机械投入成本较为低廉的情况下,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和种类,增加补贴资金总量,支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二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机化。要发挥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服务,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农机化。三要以项目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抓好农机化示范区、乡(镇)和设施农业机械配套建设。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燃油补贴、农机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等内容的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农机用油、机手培训、农机修理等给予财政支持,不仅让农民能买得起农业机械,还要用得起、用得好。
2.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建立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要建设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二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农机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项目,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机推广、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稳定和壮大基层农机化科技、推广人员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适应我省小型农机化发展要求的管理干部队伍。
3.改革土地经营模式
我省山区现有的耕地块数多、经营分散,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当前中央制订了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实行小范围联产承包或股份制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小型机械的质优价廉、用途广泛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将可以充分被挖掘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效益,有助于小型机械走进千家万户,为我省山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水富县统计局. 2004—2009水富县统计年鉴
篇10
1.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类型
1.1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污染的成本
化肥生产是高度能源密集型的,对水环境与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从相关统计的数据来看,农业化学用品、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废弃物使用都会污染到人体健康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1.2 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影响颇为严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3 农药的使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快乐一定的危害,农药流失对水体、生物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1.4 除了上文中的危害,农业种植中的有机废弃物对环境也产生了颇为严重的严重,尤其是对畜禽的规模化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引起的水土流失、河道淤泥等情况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另外,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情况
2.1 农业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与西方农业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的农业具有人口压力较大,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广泛新与持久性。
首先,人口压力约束
我国农业在利税上一直未养活中国人在努力,在达到温饱后人们对粮食产量的要求在不断降低,但庞大的人口压力仍使我国的农业担负重要的使命。国外的专家一直都预测我国的粮食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都在强大的人口压力下生存。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低,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均农业资源量在不断减少。
其次,精细耕作为主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精细耕作为主,主要是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与西方的资本密集型农业大国相比,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
最后,降水与耕地分布不均
农业用水是耗水最大的,由于我国地域环境的影响,灌溉是必须的,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仍是制约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2 化肥、农药等物品的使用威胁到环境的质量
巨大的人口压力使产量成为我国农业种植最主要的目标,为了增加产量,我国多数农业种植都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增加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在化肥使用中存在着品种不合理、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且施用水平在区域间十分不合理;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则存在乱用药,药太多的问题,导致植物中度现象十分严重;农膜则主要存在膜薄,地膜残留问题严重的情况。
2.3 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由于我国耕地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我国农业对水资源十分依赖,没有灌溉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根本无法存在,中国灌溉农田的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量的70%,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灌区面积产量是旱地的2.5倍,近年来,我国灌溉农田面积在不断增加,南水北调工程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的水资源都面临十分紧张的情况,地下水在不断减少,形势十分紧迫。
3.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我国农业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也有了明显改善,增加收入成为发展的最大动力。
3.1 机会成本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非农产业提供了收入较高的就业机会,包括城市就业机会与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很多农民放弃农业种植进城打工,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最主要的方式。
3.2 生产能力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量不断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为了限制农业对环境的破坏,除了使农业退出边际土地,至少不进一步将边际土地转为农用。同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坡地耕地变成草场或果园,增加植被覆盖量。
3.3 收入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产量目标与效益目标,产量目标体现的是社会功能,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剂人类生存,效益目标则主要体现了农业的产业功能,就是以效益与利润最为评价的标准,促使农业结构的转变。农业机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环境,除了增加了植被的覆盖面积外,也保护了环境,避免了魏国为了增加产量而损害耕地的情况。但同时增加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污染。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