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污染源;甲醛 ;氡
中图分类号:X505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造成了对大气、谁、土壤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地球上生命的安全。大量新型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上的广泛使用使室内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容易导致人类的身体健康的危害,因此在建筑施工和室内装修装饰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室内空气污染源的认识,把握好施工中的多个环节,对室内空气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和预防,才能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污染源的产生
经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取钱检测出的有毒物质大数百种。它们分别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中和工业生产的建筑产品的多种材料中。尤其是氡、游离甲醛、氨、苯、总挥发性有机物质被时常检出。
氡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常在矿藏开采和建筑施工中放射出来。室内空气中氡有80%—90%来自地基的土壤和岩石,特别是地质断裂的区域,工程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尤其是掺工业废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花岗岩。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它的来源主要是室内装饰用的胶合板,细木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广泛使用的以甲醛未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等水溶性胶粘剂,对建筑装饰此案料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的多种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等水溶性处理剂,其它含有甲醛的向外界散发的壁纸、化纤维地毯、地板衬垫、泡沫塑料、水溶性油漆和涂料等。
苯是一种无色且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易燃等特点,长存在于多种溶剂型的胶粘剂、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稀释剂或添加剂等。
氨是一种挥发性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阻燃剂、砼外加剂。会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从砼中缓慢释放出来。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常温下能够挥发成气体的多种有机物的总称,种类多成分复杂,而且新的种类不断被合成出来,具有多变性,由于单独存在时浓度低,不予以逐个表示。常见的除醛类外还有:苯,二甲苯、甲苯、三氯乙烯、氯甲烷、二异青酸酯类等。总归所述所有有毒有害物质集中都存在于工程地点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室内装修所使用的多种建筑当中,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对人类造成的污染危害
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有68%的人体疾病与室内污染有关。其中氨、苯化合物未强烈的致癌物,如:肺癌、肝癌、白血病、皮肤病,甲醛未可疑致癌物质和导致胎儿畸形的物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刺激人的视觉、嗅觉和呼吸道器官、皮肤引起流泪、咳嗽、气喘、皮肤过敏;
长期接触表现为头昏、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思维及判断力下降;
致人眼胀、咽痛、头晕、憋气、恶心;
长期接触严重的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引起内分泌失调。损害人的神经,出现头晕、头疼、嗜睡、乏力、胸闷、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
损害肝肺器官,免疫功能失常。
所采取的对策
、提高思想认识。人生活在自然界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和多种有害物质接触,但是要尽可能地远离污染源,在思想高度重视,应对有毒有害物有全面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有害物质,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控制措施。应在建筑施工的勘察、设计、工艺、材料四个方面进行
勘察。首先要对建筑物的场地的土壤进行检测,对氡的含量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并根据明确指标确定该地能否使用。其次是采取封闭、减排的方法不让其向外放射,或者在土壤中注入其它化学物质使其发生衰变减弱排放。
在设计时要严格执行《规范》控制标准,合理地设计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要采取国家标准装饰装修材料,即使合格的材料也不要大面积使用
在施工时要合理优化施工方案,明确材料标准,选择无污染的施工工艺。
(1)要严把材料进场关,杜绝不合格材料。在材料进场时要检验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的检测报告,执行的标准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国标、是否规范。重点检查材料的放射性标准,有害的物质的释放是否超标。
(2)要把好材料复检关
对进场材料无验收报告的必须进行复检,特别是强制性条款,大面积使用的材料,如:使用面积在200m2以上的花岗岩应进行复验。室内装修采用同一种人造板或饰面板面积在500m2以上的应对不同产品进行有害物质复验。
(3)施工过程的控制
一是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尽量不在室内加工;二是及时清理装饰的废弃物;三是及时处理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装饰材料;四是采取劳动保护措施。
通过上述工作和有效措施可以使室内环境得到改善。
治理
为了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环境治理环境是最有效的手段。
加强通风。在装修装饰完工后,不要急于居住,而要隔上一段时间,至少一周时间开窗透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有害有毒物质排出室外。
化学治理。使用化学光触酶制剂,甲醛去除剂等药物进行治理消解甲醛等有害有毒物质,清除污染;
物理处理,用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有害物质;
室内摆放绿色植物,如:吊兰、芦荟、虎尾兰等使其吸收室内的有害物质。
总之,经上所述,只要采取措施有效得当,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就能得到改善,有毒物质就能得到很好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徐创霞;卢晓煌;廖志华;周知;;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2] 于韵;;内墙涂料中VOCs释放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3] 董波;沈念俊;都嘉琦;;芦荟、仙人球等植物净化室内装修污染的研究[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
篇2
论文关键词 环境污染侵权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分配 因果关系
一、环境污染侵权概述
环境污染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换进程出现的,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从而侵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法律事实,这种事实包括潜在的危险。环境侵权包括环境污染侵权与环境破坏侵权,由于环境破坏侵权与一般的民事侵权的证明责任相同,笔者将着力探讨环境污染侵权。
二、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
解决环境污染侵权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须明确两点,首先要确定分配的对象或证明对象,其次将这些证明对象进行分配,亦即确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问题。在确定证明对象时,主张损害赔偿的原告需对权利产生的要件事实进行证明,而归责原则对要件事实的构成至关重要?。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法规范的基础。因此,在研究环境污染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时,先对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进行讨论。
(一)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
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经历了一个从过错责任到过失客观化再到过失推定以致最终的无过错责任的发展过程。无过错责任是指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就应该承担责任。现代工业生产的排污行为使得生产活动本身具有高度危险性,污染事件时常发生,造成了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加之现代工业污染往往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普通公众难以对企业过错进行举证,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无过错原则也为各国环境法所普遍采用。我国也在《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以及各项单行环境立法中确立了环境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减轻了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处于弱势的原告的举证责任,对企业等排污单位也起到了警示作用,督促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减排治污。
(二)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某种致害行为构成具体的侵权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符合这些的条件,行为人才应承担责任。
责任构成要件是由归责原则所决定的,归责原则决定了责任构成要件的内容。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形下,多数学者认为只需二要件,即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也有的学者持三要件说,认为除了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外,还包括致害行为。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意思上并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有另外一种三要件说,认为除了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外,还需致害行为的违法性。就环境污染侵权而言,需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违法性。笔者赞同后一种三要件说,认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损害事实的存在;(2)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3)加害人实施的加害行为具有违法性。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法理
证明责任是法律预先规定的,当某一事实真伪不明时,一方当事人所承受的不利负担?。所谓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指法院在诉讼中按照一定的规范或者标准,将事实真伪不明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划分?。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诉证据规定》)则主要是借鉴了德国著名民事诉讼法学家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同时考虑了某些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性而对该类案件证明责任分配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罗森贝克的规范说理论,实体法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权利根据规定、权利障碍规定、权利消灭规定。权利根据规定是对提出民事权利请求的当事人有利的实体法律规范,其他两种规定是对反驳民事权利请求的当事人有利的规范?。具体而言,提出诉讼请求的人就权利产生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反驳诉讼请求的人就抗辩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就权利产生事实不存在或者没有发生不承担证明责任。超过实体法规定范围的事实与证明责任无关,不发生证明责任分配的问题。根据罗森贝克的规范说理论,事实要件的存在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因此,法官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必须先对事实予以确定,才可以决定应适用的法律。在案件审理中,当事人主张权利存在或者不存在,都必须先对有关案件事实进行举证,才可以决定适用或不适用某一法律规范。
四、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一)损害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
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损害事实,不仅包括与一般侵权相同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还包括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权益损害。从损害形成时间而言,环境污染侵权具有连续性、累计性的特点,因此造成的损害既包括现实损害,也包括损害危险。无论是何种损害事实,笔者认为,都应当由原告加以证明。
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财产损害,往往可以用金钱加以衡量,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个方面。直接损失是指既得利益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可得利益的损失。由于财产损害可被量化,司法实践中举证也较为容易,因此对财产损害举证采取客观真实标准,力求精确,以维护公平。人身损害是指对被害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的伤害。尽管人身损害通常会连带产生医疗费、误工费等财产损失,但人身损害是对受害人人身权益的损害,与财产损害有本质不同。环境权益损害是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对人们生活舒适度的不良影响。环境权益损害涉及的通常是多数人,不同的人对环境污染的忍耐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证明环境权益损害的时候应以一般人的承受标准为参考,证明采用盖然性标准。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
在该类案件证明责任分配过程中,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分配是关键。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必须对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加以证明。如果要求公害的受害者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必须科学地严密地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害事实是由被告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那么原告必须具备高度的科学知识和做大规模的科学调查,这对于一个普通市民是极其困难的。在环境污染的场合下,与受害者相比,加害者通常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科学知识的企业,而且企业者作为从事危险作业者本来就负有防止危险的职责,所以在证明构成危害原因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外界的事实时,就必须得转换因果关系中的证明责任的一般原则,将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到被告方。被告必须积极对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则存在免责事由进行证明,否则,就必须承担不利后果。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原则。这种按照一般原则本来由己方承担的证明责任,在特殊的案件中法律特别规定了由对方承担的做法,被称为“证明责任的倒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告无需承担任何证明责任,原告仍需要证明损害事实的存在,但这只是一个初步证明。此时,法官即可根据盖然性的标准推定被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即转移给被告。这时,若被告主张不存在因果关系,则需要按照严格的证明标准承担证明责任。
(三)免责事由的证明责任分配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决定是否构成侵权责任,而免责事由则决定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环境污染侵权的免责事由由谁证明,立法有明确的规定。《民诉证据规定》规定免责事由由加害人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作了进一步补充,规定加害人应当对免除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均应承担举证责任。环境污染侵权的减免责事由通常有三种:(1)不可抗力;(2)受害人过错;(3)第三人过错。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行为都属于此处的不可抗力,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可抗力造成环境污染后,行为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污染扩大,方可免责。否则不能全部免除加害人责任。我国环境污染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对于加害人的过错,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无需加以证明。作为免责事由的受害人过错和第三人过错,被告则应予以证明。受害人和第三人过错越严重,加害人承担的责任越轻;受害人和第三人的过错越轻,加害人承担的责任越重。
(四)复合污染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有些环境污染侵权是由单一加害人所造成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损害是以多个企业的事业活动为原因力而发生的所谓的复合污染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当由受害者搞清各个企业对损害发生的原因度,并按其作用度算定损害赔偿。但是,要搞清复合污染侵权中各企业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度,对于受害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篇3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 危害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民安居建设的不断提速,现代人在室内度过的时间日益增加。同时,室内装璜越来越考究,由室内装修引起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死于哮喘病,其中35%为儿童。另据调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由于污染问题,有33 000人患上白血病,而这些人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儿童;我国1~5岁儿童哮喘患病率更是高达85%。显然,儿童由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对室内环境污染更为敏感。下面主要介绍室内环境主要污染对人的危害。
1.1甲醛对人的危害
甲醛是无色、无味、具有强烈气味的刺鼻性气体,略重于空气。易溶于水,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源很多,污染浓度也很高,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来源之一。甲醛是原浆毒物,能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这些均可能由于甲醛的致敏作用。甲醛会减弱儿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染色体异常,增加孕妇异常妊娠和胎儿畸形的机会,可以造成儿童鼻咽不适、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亦可造成儿童皮肤过敏,眼角膜、结膜充血发炎。
1.1.1室内甲醛的来源
室内甲醛来源主要是建筑材料、装饰物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产品。甲醛在工业上的用途主要是作为粘合剂。各种人造板中使用了胶粘剂,因可含甲醛。另外甲醛还可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等。
1.2氨对人的危害
氨是一种气体,熔点-77.7℃,易被液化成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因极易溶于水、对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氨,可引起侯炎,声音嘶哑。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而引起窒息,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昏迷和休克。由于它是无色无味,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却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积累,长期吸入高浓度氨最终可诱发肺癌。
1.2.1室内氨的来源
写字楼和家庭室内空气中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速度,国家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另外室内空气中氨也可来自室内装饰材料,比如家具装饰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用氨水,氨水已成为建材市场不可缺少的原料。
1.3苯对人的危害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香气味的液体,沸点为80.1℃,能与醛、醚等互溶,微溶于水,苯的嗅觉值为4.8—15.0mg/m3.甲苯、二甲苯属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具有易挥发、易燃、蒸汽有爆炸性的特点。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寻梦、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本化合物已经被世界组织确定为强致癌物质。女性对苯及同系物危害较男性敏感,甲苯、二甲苯对生殖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育龄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紊乱,苯可导致胎儿的先天性缺陷,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西方研究,在整个妊娠期间吸入大量的苯的妇女她们所生的婴儿多有小头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生长发育迟缓缺陷。一般认为苯毒性的产生是通过代谢产物所致,也就是说苯须先通过代谢才能对生命体产生危害。苯可以在肝脏和骨髓中进行代谢,而骨髓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进入体内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曾经有人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周血白细胞数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常性苯接触工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布高于非苯接触组,且制苯车间观察人群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作业环境苯浓度的增高,白细胞数有降低趋势,淋巴细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趋势。这些均证明低浓度苯对作业人群的健康有损害,尤其要注意对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1.3.1室内的苯来源
室内环境中比苯的来源主要是燃烧烟草的烟雾、溶剂、油漆、染色剂、图文传真机、电脑终端机和打印机、粘合剂、墙纸、地毯、合成纤维和清洁剂等。甲苯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香水、洗涤剂、墙纸、粘合剂、油漆等,在室内环境中吸烟产生的甲苯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据美国EPA统计数据显示,无过滤嘴香烟,主流烟中甲苯含量大约是100~200ug,侧/主流烟甲苯浓度比值为1.3。二甲苯来源于溶剂、杀虫剂、聚酯纤维、胶带、粘合剂、墙纸、油漆、湿处理影印机、压板制成品和地毯等。
1.4室内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挥发性有机物,常用VOC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Compound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总挥发性有机物有时也用TVOC来表示。沸点在50℃-250℃的化合物,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Pa,在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一类有机物。按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八类: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 VOC的主要成分有:烃类、卤代烃、氧烃和氮烃,它包括: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烃化合物等。挥发VOC的危害很明显,当居室中VOC浓度超过一定浓度时,在短时间内人们感到头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严重时会抽搐、昏迷、记忆力减退。VOC伤害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居室内VOC污染近年来已引起各国重视。挥发TVOC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使皮肤过敏,使人产生头痛、咽痛与乏力,其中还包含了很多致癌物质。
1.4.1室内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来源
室内的TVOC的来源主要是建筑资料、室内装饰资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分发出来的。如建筑资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热资料、塑料板材;室内装饰资料中的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地毯;生活中用的化装品、洗濯剂等;办公用品主要是指油墨、复印机、打字机等;此外,家用燃料及吸烟、人体排泄物及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也是影响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来源的主要要素。
1.5 结束语
在装修工程中,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应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应注意把好材料关;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把好工程验收关;进行必要的检测,做好验收的相关工作。还要养成平时多通风。
参考文献:
〔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GB/T18883-2002.
篇4
【关键词】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新需求
当前,我面临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角色不到位的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绿色经济建设,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严重的阻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的问题解决。面对这些困境,面对这种严重形势,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就有其存在的新需求。这些新需求具体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我国环境污染犯罪的罪名体系的新需求
随着1997年我国刑法典写入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到目前为止,我国立法机关仍未对其进行修改,环境污染犯罪者对实施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观态度纷繁复杂,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犯罪构成是过失,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这样必然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犯罪构成的争论,从而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名调整的需求。
在我国的执法与司法实践中,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的行为方式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多次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尤为突出,每次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可能只是受到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每次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处触犯非环境监管国家工作人员环境污染刑事责任制度,非环境监管国家工作人员环境污染刑事责任制度对其无法进行否定性评价,每次环境污染行为无法被该制度评价为行为无价值,但是,多次的环境污染犯不是刑法意义上的累犯,累犯的每次行为都是被刑法评价为行为无价值。司法机关面对这种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污染损害极大的多次的环境污染行为束手无策,使多次的污染环境犯罪分子逃脱了刑事责任的追究,逍遥法外,使这些污染环境犯罪分子充分利用非环境监管国家工作人员环境污染刑事责任制度在这方面的漏洞,放弃一次性的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而采用多次的排污,避免触犯该制度规定的刑事责任,降低违法成本,规避法律风险,获得了违法利益。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多次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归入我国的现行刑法的环境污染犯罪的罪名体系中予以评价。
二、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构成体系的新需求
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升级,国际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工业文明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刺激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随之也带来了排污企业不断增长,造成排污行为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危害后果严重性增强、排放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态越来越复杂,加之某些负有环境监管职责和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国家工作人员为谋求不正当利益而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者变相履行职责,使环境污染不断恶化升级,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承载能力的范围,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我国未将污染环境危险行为归入非环境监管国家工作人员环境污染刑事责任制度予以评价,这样导致实施污染环境危险行为自然人和单位有恃无恐的、最大限度的获取非法利益。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这些情形纳入我国的现行刑法的环境污染犯罪构成体系中予以规制。
三、我国环境污染犯罪的刑罚体系的新需求
排污企业的一反侦查能力的增强,以及环境污染本身特殊的危害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不断深化,有一些排污企业为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降低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i,如,排污企业将没有通过处理的且未达到国家排污标准的污物,擅自排放到土地、水体、空气中,将导致正在或者潜在的环境污染。为了达到偷排的目的,排污企业的反侦查能力的不断增强,排污企业采用多种手段,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排污企业公开设置一个排污口,这个排污口平时并不排污,只有环境保护部门检查时象征性的排放达到国家排污标准的、经过处理的污物,同时,另外再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秘密的、不易发现的排污口进行日常大量的排污,而且排出的污物都是未经处理且没有达到国家排污标准的污物。其二、排污企业公开设置一个排污口,平时排放小部分达到国家排污标准的、经过处理的污物,应对环境保护部门的临时突击检查,另外再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秘密的、不易发现的排污口将大部分的污物排出,而且排出的污物都未达到国家排污标准。这样导致环境保护部门很难发现排污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增强了排污企业的反侦查能力,增强了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增加了环境保护部门和司法机关打击惩罚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难度。
四、两高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解释的新需求
在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都有权各自依据两高的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解释惩治环境污染犯罪,通过两高的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解释的指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打击惩罚环境污染犯罪的能力水平和司法评价的效率、准确性,但是,我们会发现出人意料的司法处理结果。如,对于一般公私财产的损失而言,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立案的量化标准可以是直接损失也可以是间接损失,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的量化标准只能是直接损失,这样会导致大民检察院依据立案的间接损失量化标准做出的处理结果不能被人民法院的司法评价程序所认可,其原因是人民法院只能依据定罪量刑的直接损失量化标准做出的处理结果,这样会造成两结果之间发生偏差或者矛盾,从而阻碍了公正的司法评价。这种现象的存在违背了我国法制的统一,错过了许多本应予以惩治的环境污染犯罪,因此,我国应当针对这种现象建立相关的制度予以规制。
五、面对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同案异判和同案异罚,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的新需求
从我国建国以来首次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追究环境污染犯罪的刑事责任的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人的盐城水污染案件折射出,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同类案异判ii和同类案异罚的现象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而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望洋兴叹。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它将会导致我国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制度的形同虚设,无法达到环境污染犯罪者对其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后果产生悔改意识的目的,无法达到社会大众急切要求司法机关严厉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期望的目的,从而使社会积怨增多,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到环境保护秩序。因此,我国急需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规制这种现象。
注释:
i赵晓红,方渊,刘娜.论环境执法中“违法成本低和执法成本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31):95.
ii央视《新闻1+1》:《中国首次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判决环境污染者》,央视网.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蒋兰香.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郭建安,张桂荣.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M].群众出版社,2006.
[4]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杜澎.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可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一、认真阅读教材,认识环境污染
新教材中很多章节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并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成因、危害,特别指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利用学科教学,进行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思考与交流”活动以及图片的认识和“资料卡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认识含硫、含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及其化学控制的原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讨论在化学实验以及化工生产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提高“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珍爱生命、爱护地球等矿区人民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实验教学,掌握环保方法
教材中介绍了化工生产中尾气回收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例如:金鼎锌业公司冶炼厂硫酸车间利用硫化锌焙沙产生的二氧化硫来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四、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环保措施
通过化工生产实例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节约能源,调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煤、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2)加强环境管理,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3)回收可利用的旧物品,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如可光解的或微生物降解的塑料。(4)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森林等。(5)强化环保执法,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做好“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云南冶金集团志》.2006年5月
2.《中国环境报》.2007年3月
3.《中学化学教与学》.2006年3月
篇6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环保条件评估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96-01
1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1 污染范围广
目前我国几乎东部与西部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在2006年国家环保局的调查中,我们共发现了82个违反“三同时”制度与环评制度额项目,范围涉及到了22个省市,其中还不存在不是严重违规的项目。
1.2 污染行业多
现在我国出现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发生在工业领域,其中,石油、化工以及电力等行业是污染的重中之重。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针对127各石化类项目展开了风险排查,共有20个项目由环保总局直接进行排查,其余107个项目交给地方环保部门进行排查。在调查结果中,共发现12个项目存在重大环境隐患。
1.3 污染企业多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存在污染情况,因为能源、原材料等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因此这也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是主要涉及污染的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智能投资一些规模较小的化工项目,因此与国有企业相比,污染程度也会相对小一些。而事实上,很多外资企业之所以会先写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转移污染也是重要目的之一,因为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对内项目环保要求非常高,智能将污染严重的项目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生产。
1.4 污染种类多
环境污染的种类非常多,例如“三废”、粉尘、噪音等。在环保部门查处的各种环保违法项目中,废水排放超标是最严重的,设计的行业也是最广的,企业数量也是最多的。化工、火力发电等项目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严重污染环境的废气,例如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此外,水泥、采石等项目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2 环境污染的后果与原因分析
2.1 环境污染的后果
现阶段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环境污染的范围非常广,现在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滇池、太湖等内陆湖泊已经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松花江等江河水域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苏南等农业产区,一些化工企业随意排放工业废水,其河水已经发黑,沉积的工业废料多年堆积在水稻田中,耕地已经很难复耕;其次,人民群众的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废水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会直接污染人的饮水来源,进而造成各种健康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的,这些已经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一旦被人饮用,就会使人的身体健康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不治之症;第三,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受到影响。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因为环境污染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如果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群众对社会的满意度就会持续下降,这样必然会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2 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环保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从“先污染,后治理”到“先发展,后治理”的方针变化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然而在这样的方针引导下,直接造成了现在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后果;其次,环保部门权利受限,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正因为存在意识上的偏差,很多地方政府处于对业绩的考虑,纵容企业非法排污,而环保部门也形同虚设,其权利根本得不到发挥;第三,建设项目中不够重视环保条件评估。项目决策阶段更容易出现环境污染项目,这主要是因为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对环保条件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目前一些省份对环境评价制度执行的比较好,但是对规划的环境评价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够。
3 重视项目决策与规划评估中环保条件评估的作用
3.1 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性
要想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对经济发展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认识,真正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认识到环境污染本身存在的不可逆性;其次,不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经济发展并不是非要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只有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2 将环保业绩纳入官员考核的同时为环保部分赋予相应的权利
我国应该充分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将环保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成为考核政府官员业绩的一个方面,在工作中改变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方式,将环保、生态等要素纳入到政府业绩评价中。此外,还应该赋予环保部门充分的权利,如果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不予以审批,同时各规划的出台也可以同时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这时环保部门应做到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3.3 建设项目环保条件评估的内容与程序要严格
首先,在建设项目评估工作中充分意识到环保条件评估的重要性,实施“一票否决制”,环保条件评估如果不通过,这个项目就不能投资建设;其次,环保条件评估与技术条件等方面的评估同时进行,如果产品方案确定了,那么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也将随即产生,因此环保条件评估应立即进行,不能等项目建设完成再进行环境保护,事后补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再次,将环保费用纳入到建设项目总投资中,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应将环保设施相关费用纳入到项目经营成本中,将环保设施构建费用纳入到总投资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如果加入环保费用之后,本来可行的项目变得不可行,那么投资者则应该重新考虑项目是否值得投资。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的范围非常广,涉及的行业、企业都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环保条件评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深入研究环保条件评估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应该将环保条件评估工作放在项目开始投资建设之前,主要在项目决策阶段对环保条件进行严格的把关,意识到环保条件评估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严格控制。才能通过环保条件评估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继宏.化学及其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化工,2013(12).
[2] 张新文.张国磊.协同治理: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江汉学术,2013(6).
[3] 朱军.基于DSGE模型的“污染治理政策”比较与选择DD针对不同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J].财经研究,2015(2).
篇7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污染治理;治理途径
绿色化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化学科学知识,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展现的效能是非常理想的。因此绿色化学也成为很多学者和专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1绿色化学的内涵和种类
绿色化学是指以不具备环境副作用或者具备小环境副作用为契机,实现对应化学品在众多领域中的应用。从当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其种类可以划分为:其一,生物技术;其二,催化技术;其三,膜技术;其四,高级氧化技术;其五,微波技术;其六,超声波降解技术等。当前在很多领域和行业都应用到上述的技术,由此展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因此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绿色化学技术来应对。
2绿色化学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当前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其治理的目标不同,由此达到的对应的治理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确定绿色化学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路径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对于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探究。具体来讲,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内容:
2.1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也有一段历史,其应用环节不同,应用效益的呈现也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其一,在大气污染控制环节的运用。为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可以以煤炭生物脱硫技术应用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可以使用生物浸出法,也可以使用表面处理浮选法,还可以使用微生物絮凝法,甚至可以以非生物乳化技术和煤炭生物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煤炭的高效脱硫。其二,在水污染控制中的运用。对于城市生产生活中工业废水而言,在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循环冷却零排放技术或者热水锅炉零排污技术,使得再生废盐水,煮炉水等可以得到循环利用,以达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效果。其三,在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中的运用。此处我们援引城市垃圾处理的案例,可以使用热分选煤气化技术,也可以使用固体废弃物电力气化技术,还可以使用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不仅无二次污染,还可以处于较低的运行成本。
2.2绿色化学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当然我们需要看到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人们对于绿色化学技术的认识还存在偏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还不是很深厚,在确定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时候,看不到绿色化学技术的效能,也就没有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环境污染治理的人力资源比较缺乏,实际的市场宣传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这也是影响其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和调整,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绿色化学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的问题,其实就是要求高度重视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运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还需要积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结合实际不同污染源的性质,找到其化学属性和运行规律,由此切实找到技术研究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绿色化学技术体系的构建,保证为实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其二,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同时,将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化学实现途径作为重要内容,保证能够在绿色化学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切实的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保证在此方面具备优惠政策,使得更多的治理方案倾向于选择绿色化学技术来进行实际工作;其三,高度重视绿色化学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团队的构建,强化高校绿色化学专家,国家科研机构,环境污染治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绿色化学技术在执行的时候,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进而更好的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进行;其四,注重绿色化学污染治理的产业化发展,从绿色化学产品到绿色化学环境污染治理方案,鼓励国内成立以绿色化学为主导的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企业,使得其成为专业的绿色化学环境污染治理推广者;其五,严格依照国家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实现绿色化学技术方案的合理调整和安排,保证实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综合考量实际应用领域的不确定因素,由此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以发挥绿色化学治理方案的生态效能;其六,注重绿色化学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标准和规范的建立,针对于不同领域不同治理方案,实现对应步骤的科学界定,保证实际绿色化学技术环境污染治理行为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关乎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关系到绿色化学科学的生态效益发挥。我们对此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积极学习绿色化学技术,并且尝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保证绿色化学技术方案生态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蒋达华,任如山.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01:36-38.
[2]郑明.浅议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J].甘肃高师学报,2009,05:42-44.
[3]刘斌.绿色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09,08:185-187.
篇8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
【分类号】:TU992.3
0.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虽然在我国防治工业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实施下,这一工业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受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力度的不足,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依旧是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力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工业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形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特有的严峻性。目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区和城市之中,我国的很多农村城市也在蔓延。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已经很小,此时,企业若依旧不顾一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必定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迅速的崩溃。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逐步开始考虑的问题,绿色意识逐步的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承担起了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责任。同时,受我国所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影响,工业企业降低包括排污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是工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实现。从这些问题出发,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的力度,是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表现;是企业打破绿色壁垒,建立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
2.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
2.1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的不足
工业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实施上,企业领导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误差,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环保行政部门的应付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领导不乏存在钻环保法和管理上的空子与漏洞,逃避企业在环境保护义务上的履行。同时,很多的事实也表明,工业企业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在环境污染管理工作上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还促进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取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着工业污染程度的加深,使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虽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人们的期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多方因素有关,其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影响分析,工业企业是需要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负责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差,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依旧非常严重。
2.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体制上,初级加工企业占据着主导,以此导致大量资源消耗的产生。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还不是很高,设备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这就导致着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依旧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在GDP能耗比率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依旧比较高。
2.4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实施,然后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上实施[2]。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法的构建上来讲,我国环保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并导致着可操作性的低下。虽然,我国的环保制度针对工业所需要履行的职责和禁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并没有给予法律责任上的具体明确,导致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足。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环保目标责任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其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并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和引导,那么,从经验性立法向导向性立法的转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加强,注重对目前不完善的环保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2]。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程中,环保体系中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内容的具体化,在环保制度的执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有效的防止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蔓延。
3.2推广优质新型能源
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所需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最小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废物的排放,还能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大力的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性能源结构向天燃气、电力等优质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强能源领域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在地下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上,秉着慎取慎用的原则,多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在满足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能源消耗对工业的企业环境的污染程度。
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工业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自觉的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以自身行动带动全体员工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上的加强。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规章制度,以条文的形式激励企业员工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最后,加强企业全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以便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的融入。
3.4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企业,经过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可以最大化的改变我国工业当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同时,技术的创新,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层次、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程度的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更高、更快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完善环保力度、推广优质新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强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绿色节能生产中的水平,改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群文天地.2011,(16):207.
篇9
关键词:环境保险;风险社会;校正正义。
2010年12月底,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有100多名儿童被检查出血铅超标。这些血铅异常的儿童的家附近有两家电源厂,经怀宁县政府2011年1月6日通报,初步认定博瑞电源有限公司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超时违规试生产,是造成此次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论者查知,血铅是指铅中毒,主要影响儿童的智能行为和体格生长,而且铅毒性作用待发现时已经难以逆转,其隐匿渐进的病理特点使其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性更大。一镇之中如此多的儿童被检查出血铅超标,将对孩子的身体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损失,这引起了论者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后果的弥补或预防的法律措施的思考,危害既已发生,社会对受害人能做的就只有想办法救济,使损害降到可能的最低,论者拟就建构我国环境保险制度再做思考。
环境保险制度对于目前环境法学界的人士来说并非新鲜的概念,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引起的全国各界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讨论后,虽有一些单行法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对环境污染损害补偿进行规定,并部分地区也开始环境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但是,历经数年我国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保险制度,基于此种情形,论者试图从该制度的法理理论根据出发阐述该制度建构的必要性,并就环境保险制度建构的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拙见。
1 环境保险制度的概念。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环境保险”。关于环境保险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环境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insurance)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它由公众责任保险(comprehensive general liability,CGL)发展而来[1]。环境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在各国的名称不一,但总的说来,是指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其实,具体的定义对于制度的建构来说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建构的深层次原因。既然是保险,那环境保险也要符合投保的一般条件,需要具有可保性、保险利益且是因意外污染事故造成的赔偿责任,因为非意外的事故责任将被视为除外责任,而不具有可保性。
了解了环境保险的概念,环境保险制度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有学者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质上是一种赔偿污染损害的财务保障机制。通过众多排污单位分别缴纳的污染责任保险费,积少成多,用以补偿个别企业因为污染事故给少数人造成的损害,既可以使环境污染责任分散化,还可以使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有所减轻,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依论者浅见,环境保险制度是一套关于环境保险的设置、运作和落实的整体机制,它以环境保险这一险种的设置为前提,目的是要很好地使环境保险充分发挥其设计初衷,有效地激励或敦促被保险人预防或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在污染发生之后为受害人提供适当及时的救济,将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2 环境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对环境保险制度的伦理基础、经济基础的论述已经很多,论者尝试从法律理论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这或许能对我国环境保险制度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启发。
2.1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或许能为我们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和态度的转变有所启示。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是一种现代化的风险,“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3]。贝克认为的“环境风险”是在工业社会系统地伴随着财富的社会生产而必然产生的,它在本质上与财富不同,是指完全脱离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与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引致系统地、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4]。可见,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一种人类自负的结果,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开始受到来自环境的无声但激烈的反抗,此时人类才开始思考自己对环境的破坏或过度影响。
在现代社会,环境风险还具有“飞去来器效应”,它以一种整体的、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事故,诚然,这些事故把环境的恶化或者其隐患以鲜活的生命作为代价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值得关注和解决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有忧患意识并发现其中深层的危机。一个个事故的点状的发生,就可能是环境问题成面、成片发生的前奏,别国的危机同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在环境风险面前,没有贫富,没有老幼,没有先进或落后,从全球的视野看,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的人最终都将感知环境风险,都将成为受害者,无一例外。所以,环境风险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没有任何人能被“豁免”,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应该有应对环境风险的意识。他人深受环境污染所害之时,也应有危机意识和同理之心,共同为人为的环境灾难的损害的减小而努力。这一点可以成为环境保险制度的社会理论基础,因为环境保险制度的设计目的就是集众家之力,解一家之危,这正是现代社会环境风险的“飞去来器效应”所要求的。
另外,从个人的角度考虑环境风险的“飞去来器效应”,我们还可以得出个人的环境义务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环境风险的制造者,同时又将会是环境风险的承受者,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环境、预防环境风险的发生,在环境风险发生后有所作为。也就是要有“责任感”,这也可以成为环境保险制度的伦理基础。
2.2 校正正义。
实现正义是立法和制度设计中所要考虑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评判一项立法或一个制度的合理与否的根本标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两种。其中分配正义所强调的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相同情况相同对待,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而校正正义则是一种基于平等的正义,在处理环境风险的问题上,造成污染的一方与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一方之间虽然在经济或政治地位上有所差异,但是,在环境保险制度的设计中应该将双方视为是平等的,因而适用校正正义的原理。在污然损害的补偿上,谁造成了污染的损害就应对受害一方支付相应的补偿,承担投保的义务,这才是正义的。
将校正正义作为环境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制度设计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正如有学者所说:环境法律制度的有两条利益和意志主线,一是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意志;二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和当事人意志。一个理性和健全的环境法律制度,应该是这两条主线的结合[5]。在环境保险制度的设计中需要处理好社会整体与国家,社会成员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这实际上就需要运用校正正义的理论作为支撑。
3 环境保险制度的现实基础。
环境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其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对措施的贫乏和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机制的缺陷是建构一套完整的环境保险制度的现实基础。
3.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人类环境法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前的古代环境法时期,18世纪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近代环境法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现代环境法时期[6]。人类对于环境风险的应对措施也由把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分离转变为将两者结合综合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据我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05%;2006年和2007年,全国总共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269起,平均每两天一起;2007年、2008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别达到462起和474起,平均每天1.3起[7]。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对化石燃料等能源的使用进一步增多,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环境风险的高发期。控制环境污染,构建合理的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其中,构建我国的环境保险制度是题中应有之义。
3.2 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机制的缺陷。
认识到目前我国对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补足或改善。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和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的,但是,民事诉讼需要支付高额的诉讼费用等,这对于已经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受害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加之受害者多为普通民众财力精力有限,所以民事诉讼的救济途径往往无法落实。据权威部门估算,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以数以千亿计,而赔偿数额却少得可怜[1]。进一步考虑,受害者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重危害后果。论者将从造成污染的企业或政府部门的角度和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角度分别探讨我国现行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机制的缺陷,以论证构建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环境污染制造者的补偿动力不足。
首先,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尤其缺少污染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再加上执法不严,对排污者客观上形不成压力。在执法过程中污染赔偿的责任绝大部分往往由国家和社会承担,企业压力不够大,缺乏参加环境责任保险的动力。我国《保险法》第42条第2款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该法第49条规定:“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该法第51条还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从我国现行保险法的规定来看,责任保险的责任风险最终会通过保险制度由各个投保的企业所投的保险费经保险公司以保险金的名义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这种将风险分化的方式是符合风险社会理论的。
其次,从企业的逐利本质考察,企业现在不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法律规定的缺漏,很多环境责任没有被纳入强制保险范围之内;保险费率高,加上存在侥幸心理,于是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目前保险费率的厘定是否合理,也对企业投保的积极性存在影响;除投保外,是否还存在其他责任承担形式?那些责任较投保更严厉,也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对比的结果,同样是道德风险问题。所以,没有建构出健全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企业的利益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量之前,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将会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而举步维艰。
最后,从保险人的利益考量看,承前文,我国目前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以千亿计,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虽然较一般的责任保险已经很高,即按行业划分,最低的费率为2.2%,最高的为8%,但是相对于巨额的保险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另外,企业投保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保险人承保环境污染保险需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因而,在构建完善的保险机制之前,保险人的积极性必然不高。如何协调企业、保险公司、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实现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及时有效的补偿,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正是环境保险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2)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追偿实力欠缺。
面对现代化的副产品——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全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但是,对环境污染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企业或政府部门应该为受害者提供足够的救济。因为就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和双方占有的社会资源来说,受害者往往处于劣势。我国现有的救济途径主要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调解,而这两种途径都是需要高额的费用支出的,受害者本已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重创,往往无力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失去追偿能力。另外,我国现行的环境责任保险以自愿性的保险为主,大多数企业因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参加该保险,使无辜受害人得不到公平赔偿的现象普遍存在。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模式,实行政府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制度。
4 我国建构环境保险制度的若干建议。
前文中论者就我国构建环境保险机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我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存在的若干缺陷,在这一部分中,论者将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建构环境保险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在提出建议之前,首先来分析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补偿中存在的利益冲突以便为环境保险制度设计、运行和落实提供必要的前提。承前文,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设计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企业、个人、部门等的利益);污染责任主体的利益与污染受害者的利益;污染责任主体的利益与保险人的利益。这三对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正是我国环境保险制度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们涉及到我国环境保险的性质、环境保险的承保范围等问题。其中,对于环境保险制度的运行和落实有决定意义的是污染责任主体与保险人之间利益的均衡,这主要涉及到的一点便是在任何保险制度的设计中都需要着重考虑的道德风险问题,论者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对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4.1 我国环境保险的性质。
我国环境保险的性质问题正是解决环境保险制度设计中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互矛盾的问题。美国的环境责任保险是由公共保险发展而来的,环境保险并非一般的商业保险,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具有社会性、不特定性、潜在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作为商业保险而存在。论者认为,中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应该区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而具有政策保险的性质。国家应该建立或者规定由特定的机构专司环境污染责任的判定、赔偿数额的确定以及保险费率的厘定等事务,其中要正确处理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诚然,环境责任保险的具体运作可以交给商业保险公司,但是由于环境保险涉及的利益重大,所以,政府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是正当的。“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模式,实行政府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制度。在产生环境污染和危害严重的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而在其他污染相对较轻非行业,政府则给予积极引导,仿效日本提出一些有益的‘行政建议’利用政府的威信使企业自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1]
4.2 我国环境保险的承保范围。
环境保险的承保范围要根据对可保风险的划分界定。根据“可保风险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为其根本特征”的定义,我们一般将污染划分为突发性环境污染和渐进性环境污染两类,突发性环境污染当然具有可保风险的三个特征,无疑属于环境保险的承保范围。至于渐进性污染,由于其污染的发生及其危害性是逐渐被发觉的,所以,其可保性曾受到一定的质疑。但是,论者认为,虽然渐进性环境污染的危害是逐渐被发现的,但是其危害一旦发生也和突发性污染一样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应该被纳入承保范围。
4.3 我国环境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规避问题。
在环境保险中,道德风险可以说是环境污染责任主体功利的利益考量之后可能导致的必然结果,这是企业的逐利本质所决定的。有学者认为,“最理想的道德危险控制模型是给予被保险人的生态环境危害行为以与其未获得保险时相当的激励和威慑。但这种最理想的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只能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以尽可能趋近这一目标。从理论上分析,大致有两条途径:其一,运用保险费率制度有效地激励被保险人的行为;其二,使被保险人部分地暴露于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中,保留责任制度的一定威慑力。”[8]因而,我们在环境保险制度设计过程中对道德风险的估算和预测,以厘定合理的得以规避道德风险的保险费率自然成为重头戏。另外,根据风险社会理论,让环境污染责任主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伦理和社会责任,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给社会及他人带来的深重灾难最终会波及自身的生存,使他们具有环境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主动承担起缴纳环境保险的义务。
5 结论。
论者从环境污染责任者的社会和伦理责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构环境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并就其现实基础加以阐述,目的在于唤起社会整体对于环境风险的充分认识,环境保险制度只是一个补偿机制,最根本的是要预防环境污染的惨剧频繁发生,因为,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对地球每一处的环境灾难,全人类的每一个人最终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参考文献:
[1]陈冬梅。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若干思考[J]. 环境保护,2006(1):22~25.
[2]熊英,别涛,王彬。 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构想[J]. 现代法学,2007(1):90~101.
[3][德]乌尔里希 贝克。 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A]//薛晓源,周战超。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德]乌尔里希 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
[5]王彬辉。 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0.
[6]张梓太,李传轩,陶蕾。 环境法法典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7.
[7]杜萌。 中国水污染事件频发,刑事立法缺陷致制裁难[N]. 法制日报,2009-6-11.
篇10
关键词: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建议
畜牧业作为我国产业类型的重要组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发展而言,畜牧业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在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牧生产在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亟需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加以解决。最大程度解决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为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就2016年的畜牧业发展成果分析,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取得了转型上的巨大成功。随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畜牧业生产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均有巨大提升,改革政策成效显现,总体畜牧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并向着结构性发展的良好趋势前行。畜牧业发展获得了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质量安全较优等良好成绩,整体基础不断夯实[1]。但同时可看到的是,畜牧生产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在相关问题应对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期缓解环境危机。但在具体解决方式上,主要为提高环保门槛和划定禁养区,导致了养殖场户退出多、进入难,禁养多、转移难的局面,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亟需研究出更为稳妥有效而具体的应对办法[2]。
二、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畜牧生产在取得重大成绩和突破的同时面临着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污染。
(一)大气污染
畜牧生产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体现在大气污染上。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市场对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畜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畜牧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随着畜牧动物数量的快速增加,生产当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就不断增多。动物呼吸与消化均会产生有害气体,如动物消化食物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排入空气中便会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影响。同时,动物排出的粪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污染性的浮尘并伴生污浊气体,造成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3]。此外,畜牧生产中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均会产生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大气漂浮物,造成大气环境纯度的下降,饲料同时会因有关酶的作用而产生异味气体,严重影响大气质量水平。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问题不断恶化,对大气环境造成更大破坏,对人类生存生活空间质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水体污染
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体现在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生产中动物排泄物的不合理排放。畜牧生产中对于动物排泄物未作合理处理,而动物排泄物当中含有诸多氮元素和磷元素,过度排放到环境中容易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水体环境中出现水生植物的疯狂生长,过度消耗水体氧气造成水体含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缺乏足够氧气而大量死亡。同时,动物排泄物如长期堆积会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在渗透作用下进入土地当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致病菌造成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不仅会对周边动物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遭受巨大威胁。地下水体循环周期较长,一旦发生污染造成的后果相对严重,很难获得污染问题的解决。
(三)土地污染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大类别为土地污染,畜牧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造成土地环境的巨大破坏。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大部分沿用传统,在畜牧垃圾处理上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垃圾多随意堆放和丢弃,造成土地的巨大污染,长期将导致周边养殖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动物排泄物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随意堆放,如排泄物总量超过土地自然净化能力,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必然不断恶化,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动物排泄物当中的寄生虫进入自然环境不断异化繁衍,将会造成地区内农林生产的巨大破坏,给地区内农林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造成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畜牧生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处速增长阶段,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生产管理方式仍相对落后,生产管理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畜牧从业者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认识到盲目的畜牧生产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部分从业者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多无视环境问题,即便想要解决苦于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只能任其恶化;此外,我国畜牧生产大环境仍有巨大进步空间,畜牧生态经济理念仍较为新颖,尚未推广普及,需要政府加大推广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实现畜牧生产生态化、长足化、健康化,才能逐步摆脱畜牧生产中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走向一条生态环保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四、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建议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是大问题,需要政府和畜牧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除了不断推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落实相关政策加强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整治,还应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让畜牧从业者认识到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积极主动投身到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当中,为畜牧生产的生态化、健康化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
畜牧生产场地选择的好坏决定了生产效果的好坏,也决定了其对于环境造成污染的轻重。对于畜牧经营者而言,应当首先提高对畜牧生产的科学认识,明确畜牧生产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眼前利益,还应看到其对于周边环境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巨大影响。具体选择中,应首先远离工厂和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区域,以最大程度降低畜牧生产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防止生产管理不当引发严重的后果;其次,应当以林地、鱼塘和农田等邻近区域作为首要选择,以满足生态化养殖的需求,为畜牧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优势条件。
(二)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
生态化畜牧生产是畜牧生态经济的根本主张之一,以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实现畜牧生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打造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畜牧经营者应当通过多方研究,在政府生态化畜牧生产主张引导下不断强化养殖方式,强化生态效用,通过建立五大产业全面发展的稳定生态养殖系统,以不断消除畜牧生产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借由政府的力量,通过各大产业的有益合作,打造完善的生态养殖系统,一步步落实环境污染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如对于动物排泄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通过处理加工再应用于淡水养殖,帮助渔业的有效发展,或应用在生态种植当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还可建立沼气池以处理排泄物,沼气可用于生活生产,沼渣可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其它产业的有益发展。
(三)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
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很大部分源于生产卫生管理的不到位。为此,应当重点落实畜牧生产的卫生管理工作,做好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卫生处理。提升畜牧生产的卫生质量。畜牧经营者应当规划好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好畜牧生产中的重点问题。在饲料生产制作上,应当合理选择并搭配好饲料,使得饲料能够在动物肠道内有效发酵,不产生过多气体,不对大气环境造成相应破坏。在饲料的使用上,做好饲料的堆放管理,避免长时间堆放,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在圈舍的卫生清洁方面,应当做好动物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将排泄物妥善处理,并对圈舍进行清洁处理,保持内部干燥通风,以消毒剂和除臭剂等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虫,保持动物的卫生健康。
结语:
我国畜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得到不断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大,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对于畜牧生产经营者而言,应当科学选择并规范管理畜牧生产场地,研究并应用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方式,并重点落实畜牧生产当中的卫生管理问题,才能多方位消除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成军.畜牧业面源污染及防控对策[J].乡村科技,2016,(18):57.
[2]赵武,赵四霞.畜牧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与科学应对方式[J].当代畜牧,2016,(08):25-26.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公共危机管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