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文化

篇1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政府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政府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措施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2.1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2.2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2.3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2.4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篇2

1.1制度健全,严格执行。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按照管理的运行职能,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2.1计划职能

狭隘的城市规划定义是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计划,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和土地两方面利用的计划。公共管理中的计划职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设立可行的任务和目标,用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为未来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指标等数据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三,得到相关法律通过后,城市规划就可以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详细规划,逐步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第四,城市规划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逐级按照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计划职能在城市规划的职能地位是首要的,它决定未来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方向。计划职能运行过程中,必须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项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2.2领导职能

在整个公共管理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始终负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规划权利和规划引导三方面。规划协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种相关理论,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目标;规划权利是指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进行组织、监督和指挥。通过规划权利来给社会主体提供公平、民主地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环境中来;引导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目标贯彻到具体建设项目中。

2.3组织职能

公共视角下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的组织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官方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应包括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各组织机构应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分工协作。在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我国远未达到良性运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行政干预过大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和决策机制不完善,比如对于城市规划的有些决策,还停留在个别领导片面、轻率拍板的情况。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使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比如,单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等。

2.4控制职能

由于事物的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城市规划也受限于领导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往往难以做到毫无纰漏,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城市规划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做到边做边改进,以上即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智能。城市规划控制职能主要由控制规则制定、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等三方面工作组成。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职能中的一种,必须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为了使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切实的规划控制规则体系。做到首先以法规建设为主,辅之科学的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和必要的行政规则,做到两手抓,使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工作有据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监督,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控制职能的重要环节。规划监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即依据“两证一书”制度,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事实依据等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使城市规划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另一类是对规划管理活动的监督,即通过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保障规划管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规划执法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市建设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须运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慑力的规划执法。

3总结

篇3

关键词: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

一、文化权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权利概述

笔者认为文化权利即为人们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就是获得文化利益的权利。文化利益设计生活的各方面内容,此处所指的文化利益涵盖了实现自我、展现自我、修身养性、接受教育等个体的权利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持社会关系、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共同利益以及尊重同质和异质遗产及文化等社会利益。

2.文化权利的意义

从国内外的时间来看,文化权利是人权事业得以保障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权利的保障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同等重要,重视文化权利的人权制度才是人道的、健全的。同时,文化权利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具备了基本的文化权利才能保障文化自由和全面发展。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系统的总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成为政府基本职能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建设服务型社会的关键内容。

二、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1.服务滞后

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存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式陈旧等现象,与现代化的公众阅读方式和数字网络的发展不相适应,掌上阅读、电子图书、智能借还等形式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纸质书籍在定时定点获取知识的情况下,虽然图书馆依旧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但是,若图书馆一味固守传统的阅读方式,对新的载体和渠道不予采纳,最终会导致大量读者的流失。

2.“孤岛”现象

在运行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存在较为普遍的“孤岛”现象,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理念相违背。实践证明,图书馆的有效辐射范围在30公里左右,因此,作为单体建筑设施的图书馆,其服务的智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削弱,使得较远的地区与中心地带相比,获得的服务出现“不均等”的现象。

3.体制行政化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具有行政化的特点,与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对特权色彩和行政色彩的持续强化,在某方面对民间力量具有一定的“排D”意味。而公共图书馆从本质上来看,是具有公益性的,应当坚持设置的初衷,体现服务的公益性。若民间力量建成的图书馆能够达到相应公益的价值,则应当享有和公共图书馆基本一致的待遇。

4.设施布局单一

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布局较为单一,与现代化人员跨区域频繁流动、社区化发展、人口在产业集聚地的大规模聚集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城市中单一图书馆的行政化建设,显然与外来人员、新建城区以及大型工业园区人员对公共阅读的需求不相适应,对所在区域的覆盖面积也相对有限。

三、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事业

1.创新服务形式

政府促进民主进程、实现公共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则为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与经济。政治、社会权利一样,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和基本权利。相关权利公约中对文化权利的规定中所包含的人权有:①对本人任何的艺术、文化、科学作品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的权利。②享受科技进步和应用带来的权益。③参加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应当转变服务的形式,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类因素使得其在生活物质条件、发展机遇、权利和利益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若是群体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差,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加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使得文化成果惠及全民。

2.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图书馆意识

图书馆和图书馆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为图书馆意识,它是社会或者个人对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认识的态度。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公民权利意识和图书馆意识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无论对社会贡献如何、才智如何、社会地位如何、社会都具有保障其具备发展所需的知识基本的权利。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应当不断规范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正当的文化权利。

3.建立并完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从知识信息的角度来看,需要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平等性,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的支持,同时,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应当摒弃传统的建设方式,从国家整体信息资源的高度惊醒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全体公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不断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最大化,为和谐社会的构造奠定基础。

4.保护文化多样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公民,因此其服务应当考虑到社会不同全体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表达的差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文化“趋同”的现象日益明显,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逐渐成为共识。图书馆对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和集藏是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领域,如何保障所有人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得到重视,并在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对现代化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图书馆建设的转型以及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图书馆应当把握时机,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4

香港政府推动公共艺术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时值城市面貌沧桑巨变,维港两岸高楼笋立,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相继竣工。此时香港公共艺术之发展,显得步履迟缓,尤乏点睛之笔以彰显城市风采。1989年,民政局下属之香港美术馆新馆举行户外雕塑比赛,6件作品获奖,是为第一次通过政府牵头征集公共艺术作品。同年,九龙公园内安置展示雕塑作品23件。1994年,市政局举办雕塑展,为又一大型公共艺术项目。1995年成立之香港艺术发展局,致力于资助各类香港艺术项目,包括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教育。1999年,“公共艺术计划”正式启动,定期举办,征集全港优秀公共艺术,安置于各种类型的城市空间中,以此鼓励各类机构、商业公司、个人参与支持公共艺术品之创作,以丰富城市景观。2001年,政府“康文署”下设艺术推广办公室,专门从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风景的设计。此外,政府之房屋署、市区重建局等亦有结合各类建设项目,委任艺术家创作置于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非牟利文化组织,如香港公共艺术、香港社区文化中心、“艺术在医院”、“文化葫芦”等亦积极参与。开发商及私人公司则以太古集团、香港地铁最热衷于公共艺术的发展。2003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香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公共艺术亦进入政府视线。2004年完成之《香港公共艺术研究》报告,是首份针对香港的公共艺术现状及发展的政府委托之专门研究,对当时香港的公共艺术作了普查,并对今后之发展提出展望。该报告指出,香港缺乏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议今后将公共艺术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中,并推行广泛的教育活动,以提高公共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水平。十年来,政府推动公共艺术初见成效,虽仍未形成城市艺术风景线,但亦妙作迭出,悄然点缀于街头巷尾,增添空间趣味,营造文化氛围。作品题材大都贴民生活,抑或包含纪念意义,阐释人文与地方之联系。例如,市区重建局于中环街市外墙所绘之“漫游中环”壁画,中有一巨型偃卧之漫画人像,寓意中环为香港之金融政治中心,驱车驱马,过客匆匆。然而,生活本当有张有弛,何不浮生半日,偷闲一刻?另外,艺术推广办公室在旺角上海街一历史公共厕所外墙绘上装饰性传统图案,颠覆了公共厕所的传统形象。另一方面,香港一向具有中西包容的开放城市心态,以及高度的民间文化自觉性,因此也出现了表现手法前卫、内容富有争议的公共艺术作品。这类作品大多出现在雕塑展览中,部分亦活跃于社区空间里。前者如2013年,西九龙充气雕塑展中展出了数件作品,其中PaulMccarthy的“狗屎”将一堆真实的狗屎放大250倍,且表现逼真。虽此作品非开“狗屎”主题之先例,但仍因其外观不雅,成为众矢之的。另一件作品,以“烤乳猪”为艺术表现形式,令游人穿梭“猪肚”。社区艺术典型者,有在社区收集旧物,将其转变成所谓艺术作品。围绕这些作品,往往疑云重重,意见不一,从而引发公众对于香港公共艺术的思考。例如,如何理解公共艺术?外观丑陋的作品是否是劣作?民间自发与政府主导的公共艺术差异何在?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政府当如何支持社区艺术之发展?香港的公共艺术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这些疑惑一方面反映出公共艺术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另一方面亦显示公共艺术教育之不足,相关知识有欠普及。

二、香港的公共艺术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来香港公共艺术教育有所发展。提供公共艺术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机构与课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文大学文化管理课程、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等。其中,理大设计系与中大艺术系,培养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学生作品在香港艺术展中屡获佳绩。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则从公共艺术历史及评论的角度,教授学生观察及评论公共艺术的方法。因该课程针对副学士学位学生,理论程度相对较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创意产业政策培养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区艺术”一课为该课程三年级选修课,阐释公共艺术之含义,介绍公共艺术评估之方法,引导学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审视公权力与纪念雕塑之关系,并培育学生策划公共艺术、管理公共艺术,为公共艺术设计场地,以及设计扶持社区艺术政策之实践能力,实为跨学科、系统教授公共及社区艺术之课程。该课程的另一亮点,是课程设计力求寓教于乐,形式生动,并且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创造性采用虚拟场景、实战演练之新颖教学方法。课程围绕一个虚拟项目展开:假设香港政府决计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会大楼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环。香港艺术推广办公室受命,规划并发展新中环之公共及社区艺术,委托三家咨询公司从事研究,提供咨询报告。在2013年秋季课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三家公共艺术咨询公司,分别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担当为政府提供咨询之重任。各组成员扮演不同专业角色,包括项目研究兼公司总裁、公共艺术规划咨询师、公共艺术管理咨询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共或社区艺术家等。课程分两部分,完成前五讲后,各组前往中环,展开中环公共艺术之调研,鉴别艺术品之类别,评估艺术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础上,发觉不足,从而提出新中环公共及社区艺术发展之目标。课程后半部分,配合各专题,公司成员各司其职,逐项完成公共及社区艺术规划、管理之咨询、城市设计,以及艺术品之创作。课程亦包含设计软件技术培训,学生学会运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设计,并制作艺术品模型。课程于期末报告会上达到,学生基于课堂知识,提出不少有益于启发本港公共艺术发展之建议,例如,创设公共艺术规划办公室、设立艺术家道德保护法、改革赋税以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香港雕塑公园和公共艺术长廊等。本课程与“项目委托方”艺术推广办公室合作密切,艺推办官员于期中亲临课堂,介绍业务,并出席学生期末报告会,聆听学生所提咨询方案。期末报告会与会者另有小区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等多人。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公安管理;文化;价值

虽然,目前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相当多,但真正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仍十分欠缺。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对于公安管理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公安管理文化的发展

作为政府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安机关在开展管理过程中往往拥有独特的理念、伦理规范及价值取向,而所有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了公安管理文化。随着公安管理手段及体制的逐步创新及改变,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动力不断影响着公安管理的行为,同时,也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逐步完成自身的发展。

(一)警务模式的更新为公安管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纵观国际警务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警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均从思维及价值层面上推进了警务管理文化的发展。我国警务管理理念因计划经济而严重滞后于治安及社会发展现实,随着近些年的借鉴与创新,公安管理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完善了公安管理文化。

(二)公安队伍素质的提升为公安管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终动力

公安管理文化通过渗透体制层,融入广大民警灵魂深处,并为其管理思想及行为提供内在动力,因此,管理文化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广大公安民警的素质水平,而广大民警文化素养的提升将成为推动公安管理文化发展的最终动力。

(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公安管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公安管理文化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市场竞争、责任、法治、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公安管理也必须构建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文化体系,以维护和稳定社会治安,满足群众安全方面的需求。

二、公安管理文化的价值

公安管理文化是公安管理传统模式层面上的新发展,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对于公安管理而言具有显著的价值。

(一)公安管理文化有助于公安管理效益的不断提升

最佳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即利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传统公安管理模式下,管理过程往往依赖于规章制度等硬性条件来实施,此管理模式利于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强制执行,过于强调机关权威性及规范性,而忽视了广大民警的思想、价值标准等软性因素,因而导致管理模式过于僵化,不少民警产生情绪,进而大幅度降低了管理效益。公安管理文化充分考虑了民警的情感、思想、价值、精神,以柔性管理模式来感召和引导民警提高对于公安管理核心价值目标及观念的认同感,并产生归属感,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公安管理文化有利于完善广大民警综合素质

公安管理文化提倡民警无论是在思想、价值方面,还是身心、素质方面均应不断提高和全面进步。民警素质直接关系着公安管理水平及质量,因此,公安管理文化为广大民警指明了发展方向,即树立公正、廉洁、为民、忠诚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强大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塑造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不断完善其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公安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公安管理文化提升公安机关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外部环境复杂程度的逐步增大,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模式也应不断调整,以维持其高效性,这也是公安管理文化价值中的重要体现之一。以公安管理文化为基础,公安机关可以以外部环境发展趋势为依据,制定同自身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规范来指导广大民警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推动公安管理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公安管理文化确保了公安机关决策的顺利实施

每位民警都有自身独特的情感和价值理念,而这些往往同公安管理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及冲突,致使许多决策很难得到高效的实施。公安管理文化为广大民警树立了一个共同理念,并制定了统一的行为规范,来指导他们的集体行为,使得每位民警都能够自觉执行决策,不仅确保了公安管理的高效性,更满足了民警们的心理需求。

三、基于文化视角下公安管理的思路

(一)培育公安精神,为公安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公安精神指的是公安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同职业特色相关的统一意识观念,此意识观念直接体现了最深层次的公安管理文化。具体而言,公安精神主要包括了广大民警的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精神及行为规范等共同意识,是一种内在文化。因此,应逐步培育和发展公安精神,以便为公安队伍的管理指引基本方向,并借助于精神文化来规范和约束民警的行为,同时,满足民警的个人精神需求,唤起其强烈的归属感,积极投身于公安管理工作中去。

(二)规范制度文化,为公安管理制度提供意识管理

制度文化属于意识化物质,不仅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还以物的形式加以构成。公安制度文化指的是管理及执法过程中所形成的同公安精神等意识相一致的管理模式,公安管理文化所有功能均需借助于制度文化方可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建设制定文化,将其不断渗透于各规章、制度及人际关系之中,以便为公安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意识管理。

(三)强化行为文化,为公安管理过程提供指导

行为文化指的是在公安日常管理及交往中,在民警个体及群体行为中所蕴涵并反映出来的所有文化内涵,其属于公安管理文化中的外显形态。为了强化行为文化,必须注重提升民警的外部形象,增强其凝聚力及战斗力,使每位民警都能欣然接受公安精神及制度文化的洗礼,逐步规范自身行为,为公安管理过程提供指导。

(四)发展物质文化,为公安管理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物质文化指的是公安建设水平及形态在经济、物质及技术等物质因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及相互作用下所遵循的内在规律。物质文化为公安管理文化的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因此,也是展现公安管理水平的基本评价标准。必须不断发展物质文化,以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推动民警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公安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艳蕾,周萍婉.现代行政文化探析[J].山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12-118.

[2]鲁世山,韩燕.军事的文化精神[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3]魏猛.试论文化视阈下公安管理的内涵、思路与价值[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1):83-86.

[4]张煜.试论先进公安文化的建设[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理论与实践),2003,13(6):40-43.

篇6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创建省级*文化明珠、市级金海岸文化网、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各1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4个,综合文化站3个。根据新颁布的建设标准,区级公共文化建设标准明显提高,区图书馆要达到4500平方米以上、文化馆要3500平方米以上;文博馆(展览馆)建设标准即将出台,新的标准绝对比现有的2500平方米多。因此,要加快区行政中心文化大楼的建设步伐,并要加大建设规模。务必要启动区文化馆建设,并完成区图书馆和文博馆的图纸设计工作。同时,要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广播村村响,有计划地新建一批电影放映厅、小剧场、歌舞厅。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二级中心;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

(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继续开展“共同的家园”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活动6次以上,跨区域活动2次以上。所有的社区、半数行政村建有一支以上业余文化队伍。各镇(街道)自行组织举办文化活动,街道不少于6场、镇不少于4场,其中确保一次是全镇(街道)性的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扶持和引导群众自主开展文化活动。重视少儿文化工作队伍和活动基地建设,开展少儿文化艺术活动。协调抓好老年文化活动。做好文化指导和培训工作。

二是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建设。建设“一乡一品”如瞿溪“二月初一”集会、泽雅“正月十三挑灯节”、南白象“宗教文化节”等。形成民间文化品牌,创建民间艺术之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若干民间特色基地或民间艺术馆。扶持、鼓励农村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

三是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创作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各类文化精品,继续打造和推出“*韵律三部曲”(即水碓古韵·舞蹈、塘河晨韵·器乐、罗山绿韵·声乐),使其成为市内外、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抓好群众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优秀文艺节目的创作和组台演出。

四是认真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图书馆的服务指标、馆藏标准、年购新书数量、自动化建设和特色文献数据库、网络化建设达到省先进水平。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普及率达到80%以上;省级“*明珠”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藏量不少于10000册,年购新书不少于1000册;市级“金海岸文化网”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藏量不少于8000册。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和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农村图书配送中心,各镇(街道)文化站建立农村图书配送分中心,各行政村设立图书流通站。

(三)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加强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策划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激励的机制和措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的改善与优化。

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各镇(街道)配备1名以上专职文化员,重点镇(街道)和2万人以上的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文化员。建立社区、村级兼职文化员队伍,力争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1名文化辅导员。将业余文化队伍骨干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范围。继续完善和加强文化员的量化管理考核,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根据省市文物普查办的统一要求,按照普查质量控制要求,10月份前100%完成我区范围的野外普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不发生珍贵文物和文化遗址损毁的责任事故和主要文物藏品被盗案件。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和文保单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全力打造地域文化金名片。根据省市要求积极做好新一轮的“非遗”普查和上报工作。积极收集地方文献,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提炼地方文化。

(五)强化文化市场管理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保护知识产权等活动,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文化经营活动,净化我区文化市场,市场良好率达到85%以上,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和谐发展。狠抓文化市场行政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管理,不断改进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篇7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所具备的收集、储存、整合及充分利用的功能实现对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化,最终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涵盖图书馆管理工作系统的改革、管理水平及信息技术创新、管理理念贯彻等多方面内容,是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使得管理工作变的开放而高效,对读者知识及文献等信息的提取与保存有重要作用,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及服务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信息化技术建设水平不高。在新时期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无序和复杂性特点下,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获取和储存较为困难,对图书馆信息技术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较多公共图书馆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及读者要求研发了自身的数据资源库,但这些数据库却只表现为对资源的检索功能,不能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得自身数据资源库技术功能单一。此外,公共图书馆现有的自动识别技术、海量储存技术及数据仓库技术等信息技术还有待改进,不能实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高效整合的目标。

2)图书馆数据系统之间协调兼容性差。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图书馆之间其数据库协调兼容性差。虽然馆际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在数据库建设方面都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库,导致各图书馆协调性差,知识数据库资源共享上效率较低,一些资源信息被重复提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除此之外,各图书馆检索系统存在差异,加之数据库质量的差异和网络稳定性的影响,使得在对馆际资源进行检索时会出现资源检索不到的情况,给文献资源的整合造成阻碍,一些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资源及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严重。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其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服务功能不断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量。然而,在其信息化管理深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被窃取的威胁,甚至对整个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例如:网络病毒、黑客、不安全登录等问题,都给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4)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不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和管理以及网络维护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尤其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网络平台建设及图书信息采集和编整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更加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特别是一些区域图书馆,其管理人员都仅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程序操作,对于出现突发问题时,不能加以应急处理,更别说后续系统的升级换代。人才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落后,给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带来了较大影响。

三、提示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

网络化服务平台是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必须依靠网络技术,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服务。因此,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图书馆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总分式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以总馆为主导,分设分馆,分馆主要负责检索及用户认证的服务。在统一完整的网络体系下,确保读者及图书馆信息安全,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图书馆要构建高效的文献检索及保障机制,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依托,为广大读者提供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获得满意的资源阅览服务。

(二)强化信息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主要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机构,在信息化管理下,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由此,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遵循实用为先的理念及合作同赢与特色化原则,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积极扩展图书资源,建构馆际网状联系,互通有无,并根据自身图书馆特色及区域文化特色,形成风格独特的信息资源体系。值得重视的是,在建立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整合馆内的信息资源,通过微缩技术、数字化储存技术实现馆内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并建立科学馆际信息资源联动机制达到馆际网状的联系与协调,促进各馆数据库及检索平台的兼容,从而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加大资金及设施投入

对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建立,应该在市场需求和读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具备多样性及深层次特点。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对自身发展方向加以定位,加强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信息化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网络资源的吸收与整合,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当然,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实施也必须有硬件设施做保障,要求图书馆加大资金及设施投入,大量引入配套硬件设施,保障资金的调配与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支持与投入,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充分保障。

(四)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提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毋庸置疑,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应该加大管理人才素质建设投入。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培养,主动参与进修和培训班学习,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方面应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多给与管理人员深造的机会,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同时,图书馆要建立同步竞争机制,对不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淘汰,促进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高校留学生 文化冲突 学生管理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留学生来华求学,海外学生来华留学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他们的到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留学生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高校招收留学生一方面扩大了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赢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留学生的招生工作,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层次的日益提高,对留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正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中复杂而重要的内容。

二、“文化冲突”的概念及留学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文化冲突的概念

所谓文化冲突,国内外学者有多种描述,但基本说法是一致的,即个人或者群体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而引起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由文化冲突概念延伸的留学生文化冲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留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在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重要文化要素方面的差异造成的矛盾。

2.留学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是留学生文化冲突产生的直接起因与重要的影响因素。世界文化丰富多样,但是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历史、宗教、语言、价值观等不同的组成部分。外国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比较注重群体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美国的文化则是倡导“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这两种文化主旨存在根本的区别。所以,当管理者在要求外国留学生在外出之前要告知什么时候离开学校、什么时间回来、和谁一起外出的时候,留学生往往认为这是在干涉他们的隐私。来华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各地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不同难免会造成文化冲突和摩擦。

另外,留学生对中国的客观认识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因素。部分留学生来华之前缺乏对中国直观的、全面的了解。甚至有些留学生通过某些扭曲事实的媒体报道来定义中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观点还需要一个认识碰撞和协调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产生留学生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留学生文化冲突的表现

1.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的问题

留学生来华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因生活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具体问题。国内的气候、饮食、住宿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往往使他们产生不适感,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留学生很容易产生思乡情绪和一些不稳定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往往会抱怨生活条件差,频繁到留学生管理部门指责管理部门,甚至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发生争吵。这种现象,我在工作过程中有切身感受。

2.语言障碍问题

这里的语言障碍既包括留学生自身的语言障碍,又包括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语言障碍。语言是交流的根本途径,语言存在障碍,无法进行交流,矛盾、冲突也就随之产生。另外,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冲突产生。这种冲突表现也属于语言障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表达上是含蓄式的,而许多西方国家则是直观式的。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容易使留学生产生中国人不真诚、管理者觉得留学生性情怪异的错误认识。同时,忽略语用的迁移也是产生语言障碍的原因之一。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留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同样如此。文化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由于管理者的语言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与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不同,因而加深了彼此间的语言障碍。

3.制度理解偏差造成的问题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对留学生的管理方面,每所高校都有一系列的政策、规章、制度。由于思维模式存在差异,留学生对这些政策、规章、制度常以其在国内的习惯思维方式来理解,由此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种情况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

4.精神文化冲突的问题

精神文化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的,多种不同同时存在,留学生与留学生之间在社会交往和日常交往中难免产生一定的冲突,管理者与留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摩擦。

四、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高校应从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和机制入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而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生活条件等硬件设施为优先考虑的管理思想,关注留学生心理需要,建立以文化为中心的适应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理念。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复杂工作,它涉及外事、招生、报到、体检、教学、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各招收留学生的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学生管理机制,科学配置相关部门,逐步形成一套权责分明、合作高效、协调运作、监控有效的留学生管理机制。

2.增强留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服务理念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教育服务理念是指导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过去,留学生管理人员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又因为从事外事工作,容易产生优越感,所以常被人们称为“管理干部”。今天,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全球化,留学生教育正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因此,留学生管理部门要转变角色,强化“以留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服务留学生的理念为指导,为留学生的发展着想,做好留学生来华的生活、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3.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留学生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留学生管理中,对于避免和解决留学生文化冲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切实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首先,管理工作者必须突破与留学生交流的语言障碍。留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留学生沟通的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是指既能与留学生交流,又懂得恰当地运用语用迁移与对方更好地交流。其次,留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差异是文化冲突的直接起因,因此,留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对对方文化和制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在管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时候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留学生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一些专门的知识,比如,外事礼仪知识、心理知识等,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方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提高管理效率。最后,留学生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定位和干预的能力。所谓文化冲突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同种族学生间的冲突事件,一种是中外学生间的冲突事件。不同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的文化相遇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留学生作为本国文化的承载体,会在骨子里捍卫本国文化和抵御外来陌生文化,如果不及时消除这种观念,加上外来势力的挑拨,留学生有可能会采取过激行为进行发泄,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危害。因而,留学生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对突发事件性质定位并进行有效的干预,避免冲突发生。

五、结语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种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所以留学生管理工作必然是一项涉及面广、充满矛盾、繁杂的管理工作。伴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外国留学生不断的增加,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更多的曲折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和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精心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留学生管理部门在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在满足留学生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以推进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宣贤.从文化冲突看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中国电力教育,2009,(4):179-180.

篇9

二、执行绩效考核工作,提高服务工作质量以绩效考核指标为标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工作职责,责任到人,通过检查、考核,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工作有效完成。

三、强化培训考核制度根据公司培训方针,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服务意识、业务水平。有针对性的开展岗位素质教育,促进员工爱岗敬业,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员工从服务意识、礼仪礼貌、业务知识、应对能力、沟通能力、自律性等方面反复加强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检查落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公司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四、结合小区实际建立严整的安防体系从制度规范入手,责任到人,并规范监督执行,结合绩效考核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小区住户安防知识的宣传力度,打开联防共治的局面。

篇10

1.设备、备件通常分为重要物资与普通物资,ABC层次分析法就是依据价格进行分解分类的。A类物资需要仓库计划员重点核实,此类物资要求单独备注,每周进行落实、检查其数量和质量情况,并进行该类物资的使用、保管情况进行登记。(A类物资通常不应备库,采取有限的订货量,杜绝浪费与长时间呆滞。A类物资一般占总库存的10-15%,但金额能占总库存的60-70%);B类物资是通常电仪备件、材料配件等,B类物资可采取适当的对物资进行加以核对、控制。(B类物资数量占总库存的20-35%,但金额能占总库存的15-20%)。C类物资是每个车间都需要常用大宗材料,物资仓储量可多、可少,有时候可以适当的偏差,使用周期较短,可以批量采购。(C类物资数量占总库存的50-70%,但金额却只占库存价值的5-10%)。因此控制好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也就是要严格控制好A、B两类。

2.物资材料、备件的需求分独立需求、相关需求。独立需求指常用材料、配件与实际物资没有直接连系,现存量是可有可无的。相关需求是指有关联的、成套性的,通常指一台机上所需带的项数,需配套存放一定数量与采购周期对应关系。

二、库存增加原因

1.申报车间对所申报的物资备件的检修出现偏差。对本月的维修计划编制不准确造成的到货后不及时出库等。

2.申报单位的计划不周全。由于技术不成熟、不完善造成的对材料所需数量的把握上出现误差。

3.库存管理方法不当。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库存增加。

4.采购员业务技术不熟练造成物资订货周期过长。

三、仓储量的控制问题

1.独立需求的仓储控制独立需求是指物资的实际用量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这类物资的控制主要是代储厂家、订货周期。定量控制库房物资数量。当某件物资数量为指定数量时,立即采取补充库房的方法来对物资调整供应。定量控制必须具备两个参数:增充物资的代储厂家与订货的批量。经济订货批量的原理是采购总费用发生最少。作为物资采购的源头,盲目的申报计划、过多的预存采购余量,势必导致库存积压,这就要求机动、生产、供应等相关部门对使用单位所申报计划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控制计划申报的准确率避免盲目申报现象。定期控制是按库存走势图,依照往年形势、周期T检查现存量,并随时进行补充,补充到最小库存量s。这种仓储控制不分代储厂家与其它供应商,只要求时间周期。每次订货量可多可少,而是根据当前仓储量I与规定仓储量s比较,补充的量为Q=s-l。但由于有一定的订货周期,在订货时还需加上到货期间的消耗量,这种仓储控制方法也要设立安全仓储量。针对C类物资(常用物资),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寻求有利采购时机,依据日常消耗量,适量加大采购量、充实库存,以求节省采购资金及采购成本。

2.材料、备件控制材料、备件的需求指物资的需求量存在相应的相关性。各使用单位应于物资到货后一月内领用(除有特殊原因或不可抗因素造成暂不领用的情况外),超过领用时限,一率作考核处理,间接强化使用单位计划申报准确意识,对确认采购的长周期、高价值物资三月内未领用的,重点考核;需要变更或取消的计划,上报单位应及时以变更通知单的形式进行及时的联系。仓储管理ERP系统通过对仓储物品的入库、出库和盘点等操作进行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的库管人员管理仓储物资,以达到降低仓储,减少资金占用,杜绝物资积压与紧缺现象,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四、加强库房环节管理

库存是生产所需、申报计划和物资控制的基础。是“以保持生产、维修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资、村料,包括原材料、设备备件和生产所消耗品等”。

1.设备、备件合理有效运用。要阻止各类物资僵化,保持现金流良性循环才能有利润。

2.物资的最小库存量,计划员对照以往生产所需的出库量,特别是不常用设备备件,不易购买过多数量,避免技术改进后设备备件积压。如有零库存物资,物资备库时也要分明ABC类物资后,进行备库,避免积压资金。

3.及时查看月盘点表掌握库存状况,认真分析库存现关,杜绝个别物资库存过剩、库存短缺及时弥补。

4.先进先出的原则,先入库的物资,在发放物资时优先出库,减少仓储物料质量风险,杜绝物资材料长时间不用,提高物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