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管理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管理的要素

篇1

关键词:民俗文物;征集;利用管理;主要问题;对策

民俗文物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生产而传承下来的实物资料,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部分内容。物质民俗包括衣食住行、交通、生产、工艺制作的实物资料;社会民俗包括家庭、社会机构、民间团体、节日活动、岁时礼仪的实物资料;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习俗、、道德礼仪、诸多禁忌、民间文学、游艺表演和口头传承的文字记录资料。民俗文物价值重大,涉及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既反映经济基础中的社会关系,又反映上层建筑的制度建设和意义形态。目前我国没有综合性的国家民俗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在民俗文物保护工作中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故而无法全面地、有效地开展民俗文物征集和保护。

一、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民俗文物征集被忽视,征集范围和界定标准模糊

我国拥有物品随葬的古老风俗,上千年的随葬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文物。长期以来,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丧葬物品的挖掘和保护上,而忽视了民俗文物的征集与保护。与具有传世价值的古代的陶瓷、书画、玉器等文物相比,民俗文物是流传在近现代的实物资料,人们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加之许多民俗文物本身工艺粗糙相貌平平,故而其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相对较低。在这种认知下,许多博物馆未将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摆上重要议程,导致我国大量的民俗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它们流失、损坏甚至成为绝品。

又因《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没有对民俗文物的范围、种类、定级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地方博物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不知应选择哪些民俗文物实物资料入库,模糊不清的征集范围和界定标准增加了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难度,导致博物馆的征集工作出现混乱和不足。

(二)征集缺乏科学性,实物材料获取方式单一

民俗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属性,应及时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征集和利用工作。目前,许多民俗文物瑰宝还沉睡在乡野民间,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不见。一些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的调查和规划,无法全面掌握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所征集的民俗资料缺乏典型性、配套性、完整性。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些鲜活载体的民间艺人大多步入古稀之年,民俗资料的收集刻不容缓,资料转瞬即逝,文物工作者们要把握时机充分准备。

收集民俗实物资料,是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民风中最优秀的品质和美德传承下去。在民俗资料的征集过程中,一些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方式十分单一、局限于物质实体资料、文字文献资料的收集,导致了诸如民俗事像、民间技艺、民间传说、武术演式、戏曲唱段等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流失,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受到折损,无法全面、生动地展其独特的魅力。当今数字化网络时代,观众对博物馆展出资料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往单一的物质实体参考和文字资料说明的形式已经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重收轻展,文物利用不足

民俗文物征集后,一些博物馆只是将文物登记建造入库,在文物利用管理却在疏漏,没有对文物进行规模化、特色化的展览设计。民俗文物的真正价值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其传承和蕴含的无形的民俗文化,它是人们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和某个地区的风俗人情文化的重要渠道。若无法通过文物展览向公众传递民风民俗,文物本身将失去收藏价值。博物馆重收轻展的做法,严重导致了民俗文物资源的浪费。

二、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思路,做好抢救征集工作

首先,我们要转变认知上的偏差,高度重视民俗文物抢救征集与利用管理的工作,充分认识到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的价值。其次,国家和地方博物馆应合作发力,调动政府、企业、团体、个人等多方力量开展民俗文物征集活动,鼓励个人向博物馆捐赠民俗文物。由国家成立专项民俗文物基金,地方博物馆可以申请征集资金,民间工艺和技艺的艺人可领取生活补助专心培养技艺的传承者,从而有效地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和技艺。同时,文博单位应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民俗文物知识,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进行宣传,从而树立广大社会群众的民俗文物保护意识,尽可能减少民俗文物的流失和消亡。

(二)制定民俗文物征集保护的法律法规

文物局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相关法规,让民俗文物征集与利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规章条例中,要明确民俗文物的征集范围和分类方法,可采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划分方法,同时借鉴历史、革命文物的鉴定等级方法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让我国民俗文物征集保护工作拥有理论依据。统一、标准化的工作语境下,有利于防止文物征集工作的混乱,同时便于各级博物馆之间的通力合作。

(三)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充分收集民俗资料

民俗文物征集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即要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制定征集计划,明确文物征集的对象和范围。博物馆在开展征集工作前,应组织地方政府、民俗专家一起开讨论会,对某一民族或地区的民族风俗和文化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指出该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讨论会上应认真梳理出相关民俗资料框架体系,确定好征集大纲和征集计划。萍乡博物馆每年定期对当地及周边地区进行民俗文物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制定每年的征集计划。在征集过程中,萍乡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灵活使用录音、摄影、摄像等形式收集有形与无形的民俗文化资料。

(四)培养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民俗文物工作者中缺少民俗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应该培养大批精通民俗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博物馆可以结合高校成立民俗文物人才共培计划,为热爱民俗文物保护事业的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就业的机会,共同加深民俗文物研究,形成业界和学界良性的交流和互动,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民俗文物工作。各级博物馆可以开展民俗文物工作交流会议,通过吸收和借鉴各方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馆中民俗文物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文物局可以成立民俗文物鉴定班,让在职人员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博物馆人才的整体素养。地方博物馆可以联合社会团体力量,向社会公众开设民俗文物学习班,广泛地培养人们对民俗文物知识的兴趣,为民俗文物事业的发展孕育大量的潜在人才。

(五)鼓励民间收藏家联合办展,多样化呈现民俗文化魅力

博物馆由于人力、经费、场地的限制,无法广泛大量地收藏民俗文物,一些精品、孤品、绝品散落在了民间收藏家手中。为了全面地向公众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博物馆应主动与民间收藏家合作,采用联合办展的形式,充分利用民间收藏家手中的民俗文物资源。联合办展在当今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可以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度,又可以更好地呈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萍乡博物馆经常邀请拥有藏品的民众一起参与到展览中,如陈列早期的邮票、画册、报纸、钱币、家电等物品,让拥有民间工艺和技艺的艺人现场表演,透过多样的呈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民俗文化作为活态艺术的魅力。

(六)打造地方陈列品牌,推动地方民俗文化旅游

在民俗文物的利用管理方面,博物馆结合地方政府,要主动打造地方陈列品牌,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推动当地历史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要突出地方民俗的特点,如在展品陈列中让观众动手制作工艺品、每天固定安排短小精彩的民俗表演、以纪念品形式向观众售卖民间工艺制品等。萍乡博物馆为打造自己的陈列品牌,设计了《昭萍之光―――萍乡自然、历史与人文陈列》的方案,通过民俗文物的展示让公众领略萍乡的自然风光、历史风韵、人文风采、经济风貌、民俗风情,以求真实地反映世代萍乡人独特的生存状态、人文传统和人文性格。目前,萍乡博物馆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成功地打造出一部物化、形象、生动、浓缩的萍乡志。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环境下,我国民俗文物的征集与利用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文物工作者应积极转变陈旧观念,加强对民俗文物抢救工作的重视。我国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俗文物相关的法规制度,让民俗文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全面拯救濒危民俗文物,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民俗文物知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民俗文物征集。同时,要积极地培养民俗文物研究和实践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民俗文物保护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地方民俗博物馆要拓展眼界,利用民俗文物打造地方历史文化品牌,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事业,以民俗为窗口,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和社会常识,对民众进行文化熏陶爱国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庆大霉素 自体动静脉内瘘 感染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主要是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终身替代疗法[1]。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内瘘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2],也是其生命线。局部炎症可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观察和护理其生命线,控制感染,尤其重要。肾内科对4例自体内瘘术后伤口感染,使用庆大霉素换药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9年至2011年4月行自体动静脉成形术后伤口感染共 4例,其中1例由外院转入,1例是糖尿病患者,年龄在35-55岁之间。

1.2 护理方法:先用2.5m无菌注射器抽取庆大霉素备用。按常规伤口换药法处理感染伤口,即用碘酊消毒,范围大于无菌敷料覆盖面,用抽取好的庆大霉素取下针头,滴2-4滴至伤口处,用无菌敷料覆盖,将剩余庆大霉素滴在敷料上。最重要的是有庆大霉素的敷料一定覆盖在伤口处,然后再用覆盖敷料,用胶布固定好,这样使伤口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有利于伤口愈合[3]。

2 结果

1例是糖尿病患者连续4天经过上述方法换药,其余3例连续3天换药后伤口处未见分泌物,发红,肿胀,未诉疼痛,伤口愈合好。

3 讨论

感染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敏感,其主要成分由小单孢菌所产生,为一种多组分抗生素。庆大霉素作为局部外用抗生素,具有安全、简单的优点。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伤口感染,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加上庆大霉素取得了显著效果,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黄彩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吉林医学》2010年第21期.

篇3

作者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进行审视,在对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的涵义进行分析后,从理论上对其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警察体育风险管理理论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字:

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警察队伍整体素质要求的提高,警体训练在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风险。为保证警体训练活动的持续开展和警察队伍的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把警察体育训练管理作为管理项目,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警察体育训练这一项目中,建立了以全过程、全部风险、全面组织为特征,以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为四大支柱,以逐步构建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最大限度解决警体训练增强警察队伍战斗力与警体训练过程自我减员的矛盾,使得警察体育训练既能把自身训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又能最大程度地通过警体训练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实战能力。

1.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涵义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个主体、各层次的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警察体育训练看似一节课或一次次训练的片段性过程,但每节课或每次训练都是环环相扣,且训练过程需要各个训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相互协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总体而言,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1.1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这是从时间跨度层面上的管理,即从警察体育训练的筹划、开训、训练过程、结束汇报阶段等整个过程中,对于其各个阶段的不确定的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监控反馈,实施有效的全过程预防、控制,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1.2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警体训练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时,都要充分预测、列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警体训练的风险库,不能有遗漏和疏忽。这是在空间上的全面管理。

1.3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各视角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警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如训练计划、训练效果、时间安排、器材保障、人身保障合同、技能运用等;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控等全过程;采用的对策措施也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训练人员配置、组织体系、训练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概述

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2.1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要素分析

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见图3-2):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管理过程之中。内部环境是指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人”和“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即教官和受训警察的人品、性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环境中的抗压能力等。“物”的环境是指训练中的硬件保障和器材供应、使用的情况,是硬件环境。内部环境是推动训练过程可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管理过程中其他要素的生存基础。目标设定是根据警察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及内部环境,管理和训练部门确立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要确保管理和训练机构有一套确定目标的程序,并保证已确定的目标与训练的任务相一致,而且符合的相应较低风险要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是识别警察训练的各种风险、确定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对相应风险采取科学对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受训者对潜在的风险苗头进行及时控制,灭火于未燃之际;信息在训练的组织管理中各个层面被需要用来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其需要适时地确认、捕捉和交流。交流也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出现,自上而下地贯穿于整个过程。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整个警察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过程的宏观、独立的监督控制,其在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正。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独立评估二者的结合来完成。这八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警体训练风险管理这一有机体系。内部环境是整个管理的平台,内部环境中“人”的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影响决定了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具体风险管理战略和流程都要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再控制和再完善,以保持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俱时性。

2.2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

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的构建,主要由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的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构成。目标体系制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因此,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制定是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基础。制定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公安实践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细化、科学化。总体来说,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风险事故发生,在保证警体训练质量的同时,保障训练的安全顺利进行。而具体目标体系的细化和构建,要通过实践调查、科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科学论证。在构建好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后,针对公安工作和警察训练的实际,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标准、指标体系等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图3-3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构成图

2.3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生存基础和坚实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体系和要素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这一平台的支持下运行的。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主要内容“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训练资源设施配备的管理环境;软件环境主要是指整个训练的人文管理环境(见图3-3).警体训练的硬件环境主要有:训练器材的充足程度、质量及安全性能;训练场地的安排设置、使用情况、受损程度等;训练资源的供给情况,如视频影像资料的配备学习、训练技能知识网站的浏览等。警体训练的软件环境包括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2.3.1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与灵魂,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文化包括训练知识技能、训练制度规定和意志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警察训练知识技能的合理安排、适当宣传、快速整合、深入实践,来促使公安民警对所学知识技能及相关风险防控知识做到学前有兴趣、学中有动力、学后得益处;通过制定实施训练管理的制度规定,使得受训民警增强纪律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加深受训队伍的整体实战意识,同时为受训人员树立法治观念、减少“人治”的可能性寻求一个可靠平台;通过训练前动员、训练时培养、训练后总结,重在培养受员民警不屈不饶、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敢于克服战胜困难等积极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培养他们自我防控重大风险、减少中小风险、处理个别风险的意识。

2.3.2风险管理组织是全面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组织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等。警体训练中风险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不仅仅依靠教官和受训学员的高度重视和相应处理,更需要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警体训练风险的管理和运作,平时负责本系统的日常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突发风险事件出现时进行应急管理。目前我国警察体育训练的主要基地通常是各地警察培训机构和警察院校培训部门,其管理的领导通常为机构或院校负责培训工作的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直接管理受训民警,而警体训练过程中直接的管理者就是教官、受训民警(自我管理)、带队辅导员或队长以及相关后勤工作人员,间接管理者包括培训机构领导和其他间接辅助人员,这些管理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管理起到不同作用。借鉴各国警察培训管理和体育训练管理的经验以及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当前警体训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成立警体风险管理中心,主要从事突发风险事件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以下部门并赋予相关职责(参见图3-4)。

2.3.3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是风险管理科学化和常规化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和执行实施者,是风险防控的最核心力量,因此,对不同岗位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适时、针对性的培训,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修课。警体训练中的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训练中心领导、直接管理人员、教官及训练辅助人员,在对其进行培训过程中,重在强化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辅导培训,并对相应风险防控进行模拟演练,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风险管理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涵义包涵全过程管理、全部风险管理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三大方面。

3.1.2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3.2建议

3.2.1根据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这三个方面,从制度上、人员安排上和管理者的素养上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从源头上降低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2从管理过程上,注重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警,在掌握风险应对方案的同时,强调“防”的意识,做到“不发生风险就是最好的风险管理”。

3.2.3进一步深入研究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警体训练中风险管理的量化和细化,深入了解和掌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风险发生的动态临介点和预警红灯区。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等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115-118.

[2]凌平等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风险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2004(6):4-6.

[3]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96-597.

[4]田文学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119-121.

[5]秦燕.重大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探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5-28.

[6]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王和.奥运风险管理的中外比较[J].首都经济,2003,(7):14-15.

[8]杨辉.奥运风险与中国体育保险[J].中国保险,2004,(4):14-21.

篇4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0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1.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

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见表1.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选项过程如图1所示。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与学分分配详见表2.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

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

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

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2.3.2.4运动技能技评

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3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5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体制机制不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税收负担过重、专业人才短缺、对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认识模糊等问题,从经营城市理论视角来看,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应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城市主体;尝试专业化托管模式;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注重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等对策,以促进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营城市理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体育是一项改善民生的事业。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是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运营管理者们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在其运营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容易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如何找准并解决这些难题,急需进行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党的“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也必然深受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影响,需要采取突破性思维,创新工作思路,采取突破性措施,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局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经营城市理论视角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问题与对策展开研究,旨在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回顾与实践探索

(一)对“经营城市”的界定

什么是“经营城市”?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少争论。文献调研表明,既有学者从广义与狭义来界定,也有学者从经营城市的内容、经营城市的目的来划分。如:饶会林等人认为广义的经营城市是指城市对有形、无形的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企业外部经济进行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策划、营销和评价的经济行为;狭义的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所辖公共部门对公共财产(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物质财富和资产、国有流动资金等)的生产、供应进行资本化和产业营运的经济行为。[1]于洪平等人从经营资产的角度,认为经营城市就是为促进城市发展,把城市的土地、生态环境等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实现其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李丽萍、彭实铖等人从经营资本的角度,提出经营城市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在改善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建设的同时,提高城市自身的价值。[3]刘维新等人从经营生产要素的角度,认为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中政府所控制的生产要素推向市场,经过市场交易,为城市积累资本,赢得财政收入。[4]可见,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城市的经营主体把具有商品属性的城市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实现其最大效益。首先,划清城市构成要素属性是“经营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具有商品属性的要素资源应运用经营手段,对于非商品属性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公共项目,就得政府投入,不能推向市场。其次,得把握好“经营城市”的目标。第三,虽然经营城市是政府行为,政府在经营城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经营城市的主要主体,但经营城市的主体是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形成协同共治的局面。

(二)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属性的认识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属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比赛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活动场所。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萨缪尔森(P.Samueison)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认为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而私人产品具有绝对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是大多数公共产品都只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因而只能称作为准公共产品。而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场馆大都属于准公共体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弱和非排他性强的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之列。因此,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场馆,可借鉴经营城市的理论去探讨和分析。

(三)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借鉴经营城市理念进行运营管理。如长沙五城会赛事场馆从规划设计之初就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面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在规划设计中既考虑赛事举办需要又考虑赛后运营需要,规划建设了体育馆、网球俱乐部、体育公寓小区、摩天轮游乐中心、城市商业广场等一大批体育和商业娱乐设施,集竞技体育比赛、全民健身、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场馆赛后运营的烦恼。同样,南京以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运用“经营城市”理论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场馆设施建设运营困境,为国内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除此之外,武汉、北京、深圳、上海等更多的城市将公共体育场馆作为经营城市的构成要素,对其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升了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纵观上述实践可以发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政府在出台政策、财政资金拨付、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能否充分调动社会、市场和个人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积极性;三是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规划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重视公共体育场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四是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进展缓慢

近年来,在《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的通知》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逐步向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经营方向转变,但多数公共体育场馆仍为省市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性质没有改变,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而非按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徐文强(2007)调查表明,我国有53.4%的公共体育场馆为传统事业单位,有29.8%的公共体育场馆为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尽管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由于地域条件、功能定位、硬件设施、经营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公共体育场馆采用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额管理”、“差额管理”仍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事业、产业主体不明晰,使用权与经营权无法完全分离,常出现职责不明、盲目发展、相互掣肘、协调不顺的局面,造成宏观失控,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现象。现有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在场馆开发中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扰,各类制度不健全。主要是用人、分配、考评、激励以及投入产出、成本核算等制度体系不够完善,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管理混乱的局面。

(二)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认识模糊

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质,我国《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国家法规有明确规定。但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运营中,存在对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定位不清晰问题,给体育场馆运营造成较大影响。一方面利用纳税人的钱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坚持公益规划,遵循公益性优先的经营模式,不能完全遵循企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往往经济效益不佳;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的财政补贴比例不断减少甚至“断奶”,公共体育场馆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生存下去,必须通过招租、办展会、修建停车场、宾馆等方式创收,形成一种“副业”支持“主业”格局。上海市场馆协会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30家主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收入中,通过演唱会、房产物业经营、广 告等非体育活动的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72.12%,而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只占27.88%。这样的经营创收势必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影响场馆的公益性。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治理和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城市政府参与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全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知全能政府”。城市政府在配置资源时不计投入,轻视回报,粗放经营,导致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质量差、利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是公共体育场馆供给远远滞后于人们快速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深层次原因。就目前来看,城市政府认为当前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城市政府部门仍习惯于旧的体制和做法,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很普遍,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官本位意识浓厚,仍然企图用强制性权力对公共体育服务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涉和控制,这种违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强制性管理,必然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产生尖锐矛盾。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国有资产法律建设滞后,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存在虚假评估、低价转让、关联交易、代为清偿债务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且愈演愈烈,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五)经营范围狭窄,无形资产开发潜力巨大

陈元欣博士对全国161个大型体育场馆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有超过80%的场馆以大型赛事、健身活动和运动训练为主要经营内容,而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绩效不佳,仅有少数体育场馆开发了冠名权。

(六)专业人才缺乏与冗员过多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行业(系统)长期以来是比较封闭的,体育管理部门始终坚定地维护体育部门的大一统体制,坚持体育事业自身的运行机制而导致体育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安置就业,为解决就业,体育系统干部、退役运动员、复转军人及部分领导家属等都挤向体育中心,另外再加上专业的场馆设备维护人员,导致场馆工作人员过多,甚至有的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多达好几百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部分人员往往学历水平较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技能缺乏、专业素质水平不高及国家金饭碗的思想意识浓厚,对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质量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想引进懂体育、经营管理、法律等专业人才非常难,另外又由于工资待遇等因素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经营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对策

(一)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

立法先行,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是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前提制度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1982年施行,2004年修正)第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法层面构筑了中国全民所有制的法律体系。同时,宪法也规定了人民享有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等等。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法律是实现任何经营的必要手段,以契约形式确定政府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公共体育场馆坚持民营化改革方向,借助合同方式落实责任,提供了基本依据。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另外政府是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如果公共体育场馆进行服务外包,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规划、监督、管理等,但要防止政府逃避责任,将所有重要权力及责任转交给社会。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财政投入至关重要,即使在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较为理想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鉴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要求和工程建设投资大、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显著、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各地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中可以考虑建立由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资助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具体包括列入计划的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社会赞助、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及场馆缴纳的税费等。“发展基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掌控,专款专用,以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维修的良性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城市主体

公共体育场馆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名片,政府是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规划者、场馆资产开发的组织者、场馆经营管理的监督者。可以说,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不再是行政命令干预经济运行,而是通过建设良好的法规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来调节和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如果政府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既是“掌舵者”,又是“划桨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和公正,也很难提高市场活动的经营效率。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首先,政府要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城市主体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进一步加快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相关立法工作,制定并实施《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对现有制度和地方法规过时部分进行调整和补充,逐步完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规范城市经营主体的行为,消除因人为因素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产生的垄断行为。其次,政府应特别重视私人投资主体公共体育场馆经营行为的执法和监督工作,严厉打击经营过程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以此维护市场秩序和提供城市信用度。第三,还要建立政府职权的约束机制,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权代法的行为,保证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经营管理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认清公共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尝试专业化托管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孰轻孰重之争问题,说到底是对其性质认识不清造成的。关于公共体育场馆性质的讨论,李明提出,公共体育场馆就是一种“国有资产”。资产的经济性质是经营,而进行资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营利,把公共体育场馆视作“事业单位”的做法是违背其经济性质的。当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公共体育场馆为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社会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必须进行经营,实现它的首要职能。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简单地讲,公益性与经营性并非矛盾、非此即彼关系,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公益性是经营性的实现目的,而经营性是实现公益性的有效手段,两者互为有益补充。随着经营城市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完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一些创新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也不断涌现,其中专业化托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受到了极大关注,在英国、澳大利亚已被广泛采用。所谓托管模式,就是投资方(多是政府)以资金入股,不参与设施的经营和管理,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把企业的法人全部或部门财产委托给具有法人资格、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有偿经营管理。专业化托管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企业专业优势及企业规模竞争力,对企业利益主体进行改造,达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6]比如,英国谢菲尔德国际设施管理集团就是采用专业化托管运营模式成功的典型。它是英国管理体育休闲场馆设施的专业公司,谢菲尔德市14所大型体育、休闲及娱乐设施都归其经营管理。谢菲尔德国际设施管理集团所管理的设施资产达到25亿英磅;公司拥有700名员工及每年超过400万的顾客,每年承接超过1500个各种类型的活动,被授予过全英休闲管理的最高奖。国内的江苏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采用了该模式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专业化托管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以实现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专业化,减少冗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同时对“积极探索多元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也有着积极意义。

(四)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针对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做出明确指示,即“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需要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深入学习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细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相关政策文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开创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局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五)注重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

从经营城市的界定来看,有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客体,但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同样是经营城市的客体。发达国家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成功经验显示,公共体育场馆很大部分经济效益来源于场馆无形资产(冠名权、广告权、豪华包厢及知识性无形资产)的开发,美国的体育场馆90%以上都进行冠名权的交易,而且收益不菲,像美国休斯敦的某体育馆冠名权达到了每年1000万美金。目前,国内对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诸如冠名权的开发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成功的案例很少,但对于场馆广告权的开发已成为部分场馆的主要收人来源。建议公共体育场馆在运营中借鉴社会上运作比较成熟行业的先进经验,聘请具有文化策划、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经理人或管理团队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运营,以拓宽公共体育场馆融资的渠道,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于洪平.城市经营的内涵与政府职能转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15-19.

[3]李丽萍,彭实铖.试论城市经营的本质[J].城市发展研究,2003,10(2):62.

[4]刘维新.经营城市的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2002(8):28.

[5]陈元欣,王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17-21.

篇6

〔关键词〕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14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063-02

信息与能源、材料已并列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资源。毫无疑问,信息正在改变着世界,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其既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信息生产者等各种要素。体育信息资源应是经过人类组织的、有序的、可存取的体育信息的集合。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便捷。面对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扑面而来的各种海量体育信息,加强体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提升各省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

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的发展较快,但主要受图书情报学科的推动,不像其他发达国家和发达省份,更多的是依靠管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学科来推动,这也是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管理还处于一般水平的主要原因。目前吉林省的体育信息资源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各类体育信息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演绎体系。同时我省的体育信息资源的著作还停留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概述性归纳,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并且各体育学科的研究与现实存在脱节,多是概念与思想的阐述,缺乏实证与案例的讨论,很少将理论层面的内容结合实践问题和应用来具体展开。由于体育学科本身不如经济、管理等学科受到重视,再加上经费不如其他发达省市投入的多,造成体育信息资源网络维护和管理的技术人员短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创新不足,没有专人负责体育类数据库的建设,以致造成数据库覆盖的体育学科不全,共享性较差等缺陷。

2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

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扩大各省内高校和图书馆的纸质体育文献,包括各类中外文著作和期刊;以及扩充虚拟馆藏,包括电子出版物和体育数据库的建设等。

近年来,省内各高校和图书馆的体育文献不断出现纸张老化、破损等情况,投入大量经费购进计算机、存储、扫描设备等,对大量的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供人们利用。但是由于各类机构之间缺少沟通协调,没能对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做出全面统筹,所以出现了各机构之间进行信息数字化处理重复的情况,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开发的特点

3.1体育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与集成化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体育信息需求层次的变化,体育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媒介类型上看,除了传统的文本和数据外,还包括多媒体、超媒体等信息,从时空属性上看,在传统实践序列信息外,空间信息的处理日益重要。同时不同类型的体育信息往往集成在一起,一个体育信息系统往往包含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

3.2体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环境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不断创新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信息技术环境来看,近几年来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普及,同时一些新型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包括3G网络、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智能网(Smart Grid)等,这些技术内涵和用途并不相同,但以上的技术环境变化导致信息资源数量极度扩张和计算资源极大丰富,将使未来体育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从信息技术上转到信息内容的管理与开发上。

3.3体育信息资源研究机构、人员单一

吉林省从事体育信息资源领域研究的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科研人员等,而行政、企业单位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检索”、“体育信息系统”、“体育信息网络”等几个方面,注重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研究,并且吉林省没有专门的体育信息资源人才的培养单位,这些都限制了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工作未来的发展。

3.4特色体育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作为高质量的学术、商业、政府和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直接联机检索有关数据库,根据社会对体育数据库的需要,结合吉林省特色冰雪项目制作成独具特色的冰雪运动专题数据库、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数据库和我省各年龄层群众体质监测数据库等,为广大群众提供网上下载的便利。

3.5体育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

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是吉林省体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高目标,其中包括:通过整体规划与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建设相对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宽,利用方便快捷的书目信息网络,实现网络公共查询、联机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功能,建立迅速高效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

4吉林省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

随着数字化革命的深入,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的信息汇聚地。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覆盖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小到微博大到数字图书馆都在互联网中兼容并蓄,吉林省对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来源于网络协作型信息资源和网络免费学术资源。

4.1网络协作型信息资源的利用

网络协作型信息资源指由用户在特定的网络开放平台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分享、协作加工等一系列行为后而产生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一些协作型网络百科、互动问答平台和在线文档分享平台等。通过以上的平台可以帮助用户较为系统地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解决搜索引擎等其他途径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以及日常工作学习中所需的体育文档资料。

篇7

关键词:儒家文化;管理思想;体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K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05-03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活动有着极大的启示。挖掘、探寻儒家管理思想的源流,吸取儒家文化精神中的现代价值,推动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体育管理的融合、交汇,对体育管理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1.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尊贤尚能管理思想

儒家认为,人作为万物之一而生存于天地宇宙之中,具有超然万物之上,最为天下贵的卓越地位和尊贵价值。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主张尊贤尚能、知人善任的管理思想。从“尚贤”方面而言,儒家智者深刻的洞悉了“管理之道,归于用人”的至理;从“择贤”方面而言,儒家主张选拔若干才、德兼备的人,《论语》中有“无求备于一人”,只要在品德方面大节无亏,在工作能力方面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并且忠于职守,勤于任事,即使有某些缺点该选拔的扔选拔,该重用的仍重用;从“用贤”方面而言,古时就有“知人善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原则,因才任使,像对器具一样,什么样的器具派什么样的用场。

2.儒家文化中的经、权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谋略最突出表现为尚“权变”的思想。力主“执经达变”的管理方略,不变的是“经”,“经”是管理的目的和原则,以“经”作为判断事物的准绳,仁、礼合一的仁道原则构成了“经”的内涵;变化的是“权”,“权”是管理过程的具体操作运用,以“权”来达到最好的决策。“执经达变”是管理的策略,其特点和追求在于实现和谐的管理境界。儒家主张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管理应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决策,采取措施,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决策的确立还要对管理要素的全面考虑基础之上,不拘泥于某种模式,亦不排斥某种模式,而是根据某种情形做出合适的选择。

3.儒家文化中礼、法相济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视“仁政德治”的管理思想,但在强调“道德礼仪”的管理方法的同时也主张采用“政令刑罚”的管理方法。孔子主张“德、法并用”,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提出“礼”、“法”相结合的治国思想,“治之经,礼与刑”,认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比单纯的法制有更多的优越性。礼实际上也包含了法的内容,在《荀子o.王霸》中有“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仲长统也强调“德教与刑法并用”,《群书治要》中指出“情无所指,礼为之检;欲无所齐,法为之防,越礼宜贬,逾法宜刑。”晋朝的袁淮言:“夫仁义礼之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故曰本之以仁,成之以法,变两通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礼、法相济、恩、威并施对于管理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可弥补只有一种管理方法的不足,两者相互补充,使管理机构得以高效运转。

4.节用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节用”思想。孔子谈到治理国家的措施时,明确地提出了“节用”管理思想。荀子在《儒效》中有:“凡事行,有益于理(治)者,立之;无益于理(治)者,废之。”《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强本节用,开源节流,能过实现民众的富裕,增加国家的财富。元代金履洋人为“天地自有无穷之利,有国家者亦本有无穷之财,但勤者得知,怠者失之,俭者裕之,奢者耗之。故传之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也。”

5.行政管理思想

在制定为政的方针政策时,儒家智者认为管理者应把握管理工作的总纲领,掌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分清工作的主次,而不是去处理日常小事或从事被管理者所应从事的事情。荀子指出“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曰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急也。”及“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儒家特别重视管理中的责、权一致的理论,“正名”思想就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儒家所主张的“君君”、“臣臣”是指作为君、臣的道德和才能,君主和臣吏要各守其位,各行其权,不能逾越这种责、权一致的思想,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虽然儒家的行政管理思想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层,但仍对现代体育管理具有极大的启示。

二、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体育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是现代体育管理中的核心

以人为本、尊贤尚能的价值导向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体育管理的新动向。体育事业要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认真的选拔、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能动性。体育的发展需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的领导者,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队伍,更需要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还需要有大量事业心强、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运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与管理部门“大胆选择,着力培养领军人物”有直接的关系;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对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有较高认识的教练员密不可分。优秀的教练员必然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宽运动员的培养渠道,建立国家、社会、集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尽所能。人是体育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在体育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才能科学、合理的任用人才,并且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把握管理的“经权观”是现代体育管理的取得成效的保证

借鉴儒家的“经、权”管理思想,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两大发展战略。针对两大“计划”在不同时期内体育发展的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计划、策略。为实现特定的奥运目标,根据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准确预测,确立以奇材制胜、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选材方案;确立以新制胜、以特长制胜的训练原则,探索科学的训练规律;竞赛中有效的发挥本方的潜能,运用心理战的竞赛策略,采取有效的战术抑制对方。为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研究,构建全民健身内容体系的,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并构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因此,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管理战略的制定,到教学、训练计划的制定,管理者都需要做出合理的决策使之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3.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是体育管理的必经途径

儒家的“礼”与“法”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运用于体育管理领域,对体育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这些法令、制度对于保证必要的体育管理秩序,调节体育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把体育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体育管理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必须健全体育法规、制度。此外,体育法规、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特点决定了在体育管理活动中只运用法律的方法难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体育组织人员进行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能提高组织人员的素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人们的精神动力,管理效率必然会得到很大提高。在体育竞赛中用法律、规章制度来维持公平竞争是外在的、强制的,而用道德来维持公平竞争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有的运动员、教练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体育的法规与职业道德,做出一些越轨的事情,如使用兴奋剂、假球,黑哨等现象,运动场上蒙上了一层行为失范的阴影。还体育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已刻不容缓,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建设,把体育中的失范行为纳入到合法的轨道之上,同时使体育的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发挥体育法规与道德对体育的规范作用。现代体育管理应遵循“礼、法相济”的管理原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将“礼治”与“法治”相结合运用于体育管理之中,对各项体育管理活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节俭办体育的理念

在体育管理中要本着节俭的原则,注重管理的效益。在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把全部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体育事业中,投入到体育事业的财力是有限的。因此,体育管理者需要本着节俭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将其用到最需的地方,发挥有效的作用。我国对于足球事业的投入可谓之大,可我国的足球事业屡屡让人失望,体育管理者要重新审视“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财力,促进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给举办地留下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长远的财富,国际奥委会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理念。雅典奥运会节俭的举办却依然给雅典带来了五十多亿的经济赤字,增加了雅典人民的经济负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我国带来机遇与挑战,应探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树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体育大国形象。在体育场馆建设本着节俭的原则,尽量节俭开支,对于奥运会后将面临资源的闲置和场馆的维护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奥运会留给北京的是一笔财富而不是一种负担。体育管理者应本着节俭的原则,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之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5.加大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

我国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是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体育结构单一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体育大国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举国体制出现了许多弊端,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体育管理者应借鉴儒家智者在行政管理方面成功的经验,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体育行政部门应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责、权、利相一致,每个在岗人员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顺利实现管理目标。此外,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级体育管理者要确立“敦本务实”的思想,以确保体育管理改革路轨不偏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方向,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小结

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尊贤尚能的管理思想、经权管理思想、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节用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运用于体育管理领域中,对于体育管理的各项活动以极大的启示。使我们不再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而是挖掘、探寻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韩冬.曹莉.孙晋海.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汉超.中国竞技体育得益于五大管理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

[5]孙洪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7,(5):27-29

[6]刘英辉.葛菁.古代管理思想对体育管理的影响[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8):26-28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管理;思想理论;体现

高校体育教职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归纳体育管理的经验,并总结为固定的管理模式和规律,这就是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体育管理思想理论,可以促进学校的体育管理体制建设,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从而使学校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

1.整体统一思想理论在高校体育

管理工作中的体现体育体系主要包含单位组织运动、团体运动以及竞技比赛运动这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现代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同样属于一个整体,整体和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外在条件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要想在学校中落实体育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目标,教职人员必须明确管理目标,采用整体管理原则,按照一定步骤,使管理工作可以从上到下逐层实现。同时,在管理系统中,要将各个人员和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进行逐层划分,从大型校园体育活动到日常体育教学,都要采取整体管理方式。在日常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职人员应引导学生以参加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等方式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体能素质和体育专项技能;同时,学校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也必须依靠日常教学为支撑。

2.人本主义思想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路是要以人为本,让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在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教职人员实际胜任本职工作情况,根据其胜任能力为各个岗位安排人员。比如,安排高级管理职位时,应挑选责任心强,拥有较高管理素质且具备全局观念的工作人员;安排中级管理职位时,应选择性格温和,擅长与人交际,能够妥善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安排低层次管理职位时,应选用熟知开展和组织体育活动方法的工作人员。通过合理调配校内体育管理的工作岗位,可以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3.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式,制订适当的管理目标,并随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在明确了目标之后,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为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建立运行方针,并运用方针计划落实高校体育管理目标。体育管理工作的过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在实践中,管理人员在对校内体育系统进行控制管理时,应积极改变自身管理理念,采用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积极处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反馈,这样才能达到工作目标。

4.经济效益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当前我们正处于追求经济高效运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将效益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树立效益意识,将效益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在开展工作时以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作为首要追求。经济效益理论是指在体育管理中,将管理过程创造的效益与学校的整体效益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将二者作为高校内部开展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当前,在政府“全民健身”方针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制订了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体育活动成为其重点。综上所述,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可划分为整体统一理论、以人为本理论、动态教育理论以及经济效益理论。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理论可以指导广大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职人员对当前的体育管理工作开展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效率,使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司振艳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陕西 西安 710055;2.长安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4)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场馆建设数量的增加,各类场馆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也日渐展现,如何利用生态学的观点解决场馆社会开放的管理问题、优化体育场馆的产品服务属性和功能目标定位,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生态化的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针对可持续发展中体育场馆生态管理的困境、演进与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体育场馆;生态管理;困境;优化策略

The Dilemma,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Stadiums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Feng1LV Yong-an1CHEN M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wide Fitness Programs, the strengthen of fitness awareness and increase of stadiums number,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 types stadiums are increasingly trend, how to use the ecological view to solve the stadiums management problems about open to the public, optimizing the services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targeting of stadiums. the important thing is scientific, ecological management when the stadiums open to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light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Key words】Sports stadiums; Ecological management; Predicame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体育场馆作为训练、体育教学、竞赛和开展其它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的举办场所B。因此,如何综合利用体育场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研究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每年各级各部门都会投入建设一定的体育场馆,但是场馆的区域性、实用性、面对群体的差异性,以及管理观念的差别、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场馆的管理运营机构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利用生态学的理论重新审视这些困境,可以摸索出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政府及场馆运营机构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将体育场馆做齐做好提供决策依据。

1体育场馆与生态管理的相关概念

体育场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身体锻炼和各种文体活动的专业性场所,它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体育场馆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整体,包括体育场馆的数量、种类、规模、装备、布局和形态等,搞清楚这些环节对认识体育场馆的管理有重要作用[1]。在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程序,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2]。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管理的实施者是人,管理的本质是控制、协调、和组织。

在美国查尔斯·布彻尔,马奇·克洛迪编写的《体育运动管理》一书中认为场馆管理不仅包括有效的安排、运行、维护设施、而且有时也包括更新的运营机制以满足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体育设施包含体育场馆,那么对于体育场馆管理的概念,我们也未尝不可借鉴体育设施设备管理的概念[3]。张保华编著的《现代体育管理学》一书中这样写到:场馆管理是计划、管理协调、评价场馆设备每日的使用过程。这些任务包括了很多方面的责任,有场馆的市场推广、提高比赛水平、设备维修保养以及员工的雇佣与解聘。这个概念包含了场馆管理的职能和任务,能够较好的概括出我国现在的场馆管理模式,但其侧重点放在了经营上,没有从场馆的多种类,度职能进行分析[4]。徐本力所写的文章《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将体育场馆的管理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建设管理,主要指场馆建设规划指标的量化标准;二是保护管理,主要是检查和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侵占和破环现象;三是场馆利用管理,主要指场馆向社会开发利用的问题[5]。

而场馆生态管理(Stadium Ecological Management)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的原理,按生态学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去系统规范和调节管理者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使场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的系统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在传统场馆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场馆生态管理的理念,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线性、理解性”管理(似乎对被管理的系统有全面、定量和连续的了解)转向一种“循环的渐进式”管理(又叫适应性管理)。其次,生态管理非常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认知到所有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彼此问的复杂影响,只有用整体论和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场馆管理的所有内容,谋求场馆管理、经营、运行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才能促进体育场馆管理实体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管理(Ecological Management,也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但由于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管理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发展中。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它跨越了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系统论等学科领域。伯尼.帕克豪斯(BonnieL.Parkhouse)在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场馆运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不仅能够成功举办体育赛事并为观众提供组织完善的服务,还可以使顾客感到快乐。大型体育场馆拥有好的管理水平就能够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6]。日本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各级体育行政主观部门管理和委托经营管理两种形式。民营体育场地设施都是私有的,他的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场馆设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直接实施。在欧美许多国家,大多数的体育场馆的经营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场馆能够顺利运行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繁杂,而且很不规范。在管理方式的分类上,有的将管理方式分为: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统一管理、单位间协作管理和个人责任制管理等。有的则分成本部门直接经营、个人承包经营、集体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联营等[7]。

3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普遍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有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内部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8]。但是在场馆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政府对体育场馆开放的政策不清晰责、任认识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健全、风险认知不到位、评价意识薄弱等障碍,各体育场馆在管理理念、背景、主体、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及适用范围等要素方面存在差异,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与措施,呈现多样性、动态性、混合性的特点。由于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单一,缺乏体育经营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市场运作,市场开发的实践经验,因此总体改革进度较为缓慢。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进来说,很多知识大都是来源于经济理论,现在很多对于体育场馆管理的研究都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场馆特点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1)公共体育场馆最主要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彻底,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存在着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营项目开发不均衡,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3)管理模式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下对体育场馆的财政支出已不能满足场馆发展的需要,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的管理模式急需改革。

4体育场馆管理的生态思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生态”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处关系[9]。体育场馆要实现生态管理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传统管理方式为生态思维管理方式。

4.1利用生态学观点,转变管理思维和模式

我国现有体育场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场地出租和房屋出租,场馆的经营仍是简单地依靠场馆的地理位置、场馆的可利用场地等固有资源,体育场馆运营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体育市场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现有经营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为来的竞争。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已成为体育场馆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体育场馆生态管理应从赖以存在的经济需求向社会需求的转变;既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轨,又要体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生态管理思维。

4.2构建完善的场馆生态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后期的经营管理,在前期规划设计中,还要避免今后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各项目独立经营的局面,使场馆与项目、场馆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密切结合,各种功能综合配套。场馆应与周围的附设项目配套建设,主场馆要与附属设施共同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系统,这样,其所附加的边际成本才会被这一系统工程对外开放所增加的经济效益抵消或减少。从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趋势看,要在保障体育设施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取向,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以扭转单纯由国家投资建设和提供后期设备更新、维修费用的局面。假如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组成专业的体育设施和标准化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整个场馆的前期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施工,乃至竣工后的经营管理,则是较理想的管理模式。因为这样的专业化公司可以凭借其熟悉体育领域业务,掌握体育设施标准的优势,较好地避免政府或社会其它企业不熟悉体育行业而管理体育场馆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从生态哲学出发建立起生态思维,即养成从环境、结构、功能的系统角度考虑体育场馆的生态管理和场馆的生态发展,构建“环境—结构——功能”的生态管理体系,从而让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的统一,促进体育场馆管理实体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5场馆生态管理的优化策略

5.1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生态化

生态管理要求应对所有场馆管理人员进行生态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各级管理者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应当具备基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10];同时在场馆管理过程中不应以场馆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应把场馆运行的可持续性纳入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决策中,注意场馆管理过程中介质生态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场馆管理所依赖的生态理论的有序性。

5.2体育场馆管理效益的生态化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按利益获取的最大化经营场馆,而忽视了软性的生态化观念,但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我们认为管理者除了获取收益之外,更需要建立和维护他们的社会赠与责任,不仅让本单位员工从场馆中获益,更重要地要使场馆面向社会感。因而我们认为管理的效益不仅是指场馆经营的直接收益,同时也指这些收益对整个社会利益、对社会发展有着长远影响。脱离了基本的生态价值观,其管理的成果也只能是短暂的,甚至会产生“负效益”。

5.3体育场馆管理的观念生态化

很多场馆经营管理者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等、要、靠的思想根深蒂固[11]。由于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财政差额拨款,面对转制后的新环境,普遍感觉压力大、困难多、信心不足。从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场馆经营管理者心理上有畏惧感,观念上还不能适应体育场馆转制新形势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革新观念、拓宽视野,认清传统管理模式与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区别,利用生态化的观念进行管理,将对体育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5.4体育场馆管理形式的生态化

利用生态管理的理念,实行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企业化管理,实行产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将体育场馆产权划归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权划归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经营权以政府委托经营的方式,交给体育场馆运营公司(如体育场馆管理集团,包括体育产业经营公司、场馆物业管理公司、体育场馆运营企业等)。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公共体育场馆改革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

6小结

可持续发展中体育场馆的生态管理与管理者的生态学思维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面对诸多的场馆管理问题时,必须发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针对场馆本身的软硬设施配备,充分发挥适应性管理的功能,从生态学的角度系统规范和调节管理者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针对场馆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偏差,及时运用整体论和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场馆管理的所有内容,谋求场馆管理、经营、运行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才能促进体育场馆管理实体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20(5):43-48.

[2]付明萍,楼方芳.试论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管理[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5-27.

[3]茹秀英,宋玉芳,王军,等,译.体育运动管理[M].1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5.

[4]张宝华.现代体育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93.

[5]叶加宝,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42-43.

[6]张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9,26(4):413-415,460.

[7]吴碧红,施文忠,刘宝亮.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108-115.

[8]雷厉,肖淑红,付群,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0):11-15.

[9]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

[10]王艺兰,蔡路路.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53-59.

篇10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在企业管理的领域中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在教育领域中王继华认为“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独具的,支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它以教育生产力为基础,教育文化为核心,教育经营力为重点,一所学校想在竞争中胜出,提升校长的职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

付新彦认为是指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人才为中心,以三大功能为目的,将三者有机整合的综合能力。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体性;难模仿性;动态性;延展性;增值性。李婷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袁青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独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是资源、知识和能力等要素的整合;是体育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所具备的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实力。综述所述,笔者更倾向于“依托各自学校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协调自身的不同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获得在竞争中持续获胜的内核能力。”这一界定。

二、培育与提升途径

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募集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综合运动馆的建设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院系的投资模式来进行建设;在师资力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上,要科学规划、脚踏实地,在建立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政治素质高、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硬、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资源共享,建设体制完善、管理科学的教学实验中心,为正常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以上的途径和策略而言,笔者认为是属于一般性层面的,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其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1.以品牌、文化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体育教育专业

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同样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也需要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品牌的建设。“一流的大学并不是所有方面都一流,但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方面。”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不拘一格的品牌效应。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特色,社会发展,竞争对手的变化和发展,明确比较优势之所在,综合利用院校内各种资源,进行学科专业力量的优先配置,以人为本,练好“内功”。

2.以教学、科研管理为抓手,做实做好体育教育专业

大学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教学和科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学术性是大学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大学的基本社会价值;科研水平的高低是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主要载体。

3.以引进、培养人才为切口,做足做强体育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