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篇1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货币金融 政策 中部

近期,世界经济继续调整,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已有所放缓,发展方式面临转变。应对新形势,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格局也在转变,特别表现为货币金融政策调控思路、节奏和重点正发生积极变化。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区应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中部崛起。

一、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发展新动向

(一)货币政策开始倾向于短期操作和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

自2012年8月以来,在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我国一直未采用降低存准和降息等宽松操作,货币调控开始倾向于央票发行、逆回购等短期操作和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如差别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等。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调整趋势,但货币金融领域仍处于较热状态,1~5月份,广义货币M2增幅始终处于15%以上的高位,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增速,1~5月份人民币贷款总体增加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多增279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高达9.11万亿元,比同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当前“冷经济、热金融”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已明确表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看,我国通过降息等手段增加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可能的调控方式是将短期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调节短期资金供需,以及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等。

(二)加快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实体经济缺血严重;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空转”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近期国务院和央行多次提出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具体要采取的举措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明确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现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将有所加快,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要加快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今年6月19日,总理在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等。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将研究放宽金融业特别是社区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可能会改变以往设立金融机构时的股东性质限制,以及只能以大银行作为股东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硬性规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玻璃门”有望打破。

(四)强化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多样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形成的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攀升,据中金公司近期测算,目前我国广义信用的影子银行规模已达到27万亿,约占当前GDP规模的一般。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居高不下,大量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难以起到给实体经济输血的作用,同时也集聚了多样化风险。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膨胀,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强化对银行非标准债权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客观上将起到银行去表外杠杆化,以及规范整顿银证、银基业务等作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等问题,近期审计署对36个地方本级政府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情况加剧。伴随地方财政收入减收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正不断加大,平台贷款违约将由从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监管将更加严厉。

(五)加强对企业开放和“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近期国家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加大开放力度和“走出去”。今年3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进口信贷业务以及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等工作。从这些政策措施看,未来我国金融政策将更加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中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06年我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虽然经历2008年以来是世界金融危机,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缩小。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表现的共同特征是: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社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加快趋势;城市群发展发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趋势。

相比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仍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地方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还很薄弱,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集聚的风险在加大。以安徽为例,截止2012年,安徽拥有金融机构网点数近万余家,但结构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从资产总额来看,省直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地方金融资产总额的98%,银行类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总额的89%,金融机构大多都集中在省会合肥,为县域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存贷比49.6%,有16个县不到40%。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发展,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快速增加,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明显,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债务风险集聚,不利于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加快改善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效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快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三、当前形势下中部地区可采取的现实举措

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已从以往“收收放放”的调控思路,逐步转变为将短期政策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合理构建,更加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其中蕴含了重大机遇。中部省份应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积极采取一些现实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中部崛起。

一是加快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针对地方金融发展不足现状,中部省份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中央精神,中部省份可在地方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村镇银行组建要求等方面争取国家改革试点,改变以往不尽合理的政策限制,促进中部地区地方金融发展大繁荣。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中部省份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性问题是融资成本过高问题。对此,中部省份应顺应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趋势,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调整,合理安排贷款结构和期限,科学设计风险控制和规避方法,适度降低市场利率水平,更大力度支持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对特定领域的金融支持。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偏重于原材料产业和重化工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外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钢铁、化工、建材和新能源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中部地区表现尤为严重,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崛起。对此,金融政策应有所倾斜,如制定金融支持调整过剩产能的相关措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

四是积极做好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整顿的相关政策,严控违规违法融资的同时,各省还应加大政府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力度,将优质资产注入融资平台,提高政府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对于融资平台风险监管,还需避免“一刀切”模式,针对平台资产负债状况健康、还本付息安排有保障的平台公司,应积极协助其加快业务审批核准进度,稳步扩大融资规模,重点助推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有实力的“走出去”主体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中部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政策,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2).

[2]张利.安徽省地方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7).

[3]曹亚楠,李欣欣.金融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探讨[J].青海金融,2012(1).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一部分地区,民间借贷愈演愈烈,更有甚者已近乎“疯狂”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个人及企业的融金压力,但是由于监督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其不稳定性及风险性增加。因此健全其监督与管理制度,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结合实际对民间借贷的监督与管理的现状及改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借贷;融金压力;监督制度;管理;不完善

关键词:民间借贷;融金压力;监督制度;管理;不完善

一、民间借贷监督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民间借贷监督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对民间借贷管制过严

1.对民间借贷管制过严

由于民间借贷的高涨的阳光化呼声国家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同时也增制了一定的法律法规,以使民间资本进入正规的金融市场进行尝试,以适应民间借贷的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仍是一片空白,如基金会等新兴起的民间借贷、私人钱庄等传统的民间借贷、合法的民间借贷等,更有甚者对于其业务经营、市场退出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度的监督与管理竟无从谈起。所以,监管当局对于民贷的监管模式采取“轻事前管理,重事后管理”也就没什么令人诧异的了,其实质无异于用“堵”的方式对资本市场的运行给予保护。民间借贷的监管模式使民间借贷成为了非法打击的对象,其结果是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当然实体经济的落后发展必然对于金融体制所取得的一定的改革成果有相当的损伤。多年来在政府的一贯打压以及歧视之下,民间借贷始终被认为是灰色金融处于非法的边缘地带。

由于民间借贷的高涨的阳光化呼声国家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同时也增制了一定的法律法规,以使民间资本进入正规的金融市场进行尝试,以适应民间借贷的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仍是一片空白,如基金会等新兴起的民间借贷、私人钱庄等传统的民间借贷、合法的民间借贷等,更有甚者对于其业务经营、市场退出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度的监督与管理竟无从谈起。所以,监管当局对于民贷的监管模式采取“轻事前管理,重事后管理”也就没什么令人诧异的了,其实质无异于用“堵”的方式对资本市场的运行给予保护。民间借贷的监管模式使民间借贷成为了非法打击的对象,其结果是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当然实体经济的落后发展必然对于金融体制所取得的一定的改革成果有相当的损伤。多年来在政府的一贯打压以及歧视之下,民间借贷始终被认为是灰色金融处于非法的边缘地带。

2.民间借贷法律体系不完善

2.民间借贷法律体系不完善

民间借贷虽说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于中国古代,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其发展更上一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体系更需完善,但是目前法律对于民间借贷的立法过少并且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滞后的法律,使其对于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第一,《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是着重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范围有一定的缩减。第二,有些法律法规的制定过于泛、过于宽,造成法官在判断过程中很难区分,给其划定界限,所以难以把握,这些就表现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与“非法集资”上。第三,一些新形式的民间借贷缺乏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根据。第四,有些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制定不合理以及矛盾之处,并且民间借贷缺乏统一科学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民间借贷虽说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于中国古代,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其发展更上一步,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体系更需完善,但是目前法律对于民间借贷的立法过少并且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滞后的法律,使其对于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第一,《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是着重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范围有一定的缩减。第二,有些法律法规的制定过于泛、过于宽,造成法官在判断过程中很难区分,给其划定界限,所以难以把握,这些就表现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与“非法集资”上。第三,一些新形式的民间借贷缺乏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根据。第四,有些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制定不合理以及矛盾之处,并且民间借贷缺乏统一科学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二、完善民间借贷监督与管理的措施

二、完善民间借贷监督与管理的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民间借贷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民间借贷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数据显示,一些或大或小的借贷危机以及借贷所带来的民事纠纷不容忽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于民间借贷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当然这与其本身的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民进借贷的本身特点有关。所以,为推进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民间借贷,国家对于民间借贷的合同,营业税、利率等方面准则的明确以及合理科学的法律法规的适时推出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客观上而言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合理的民贷而言,为民间借贷公开正名和确定其经济上合法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数据显示,一些或大或小的借贷危机以及借贷所带来的民事纠纷不容忽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于民间借贷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当然这与其本身的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民进借贷的本身特点有关。所以,为推进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民间借贷,国家对于民间借贷的合同,营业税、利率等方面准则的明确以及合理科学的法律法规的适时推出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客观上而言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合理的民贷而言,为民间借贷公开正名和确定其经济上合法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加强地方监管机构在民间借贷领域监管力度

2.加强地方监管机构在民间借贷领域监管力度

引导企业加强发展相关的科学业务以及建立日常的民间借贷监督管理监测体系,同时加大对民间借贷数据及信息的反馈及收集是作为地方监督管理机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地方监督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彼此之间在工作上的协同合作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以便对民间借贷的相关数据及状况进行更好地、全方位地监测,并且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措施推动发展规范化、科学化的民间借贷。

引导企业加强发展相关的科学业务以及建立日常的民间借贷监督管理监测体系,同时加大对民间借贷数据及信息的反馈及收集是作为地方监督管理机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地方监督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彼此之间在工作上的协同合作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以便对民间借贷的相关数据及状况进行更好地、全方位地监测,并且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措施推动发展规范化、科学化的民间借贷。

3.发展具有积极效应的借贷组织同时打击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借贷组织

3.发展具有积极效应的借贷组织同时打击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借贷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借贷在不断的实践与运用中越来越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比如在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合理的金融发展、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及对不足的正规资金进行弥补上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对于能够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民间借贷组织及机构进行打击合并不是良策,但是任由其发展不受约束也无法符合金融管理的宏观经济要求。所以唯有将其收入金融管理体系内,加强管理,加以改善利用,兴其利除其弊,使其变为一种公开借贷组织,对于宏观的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必须从严打击那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民间借贷组织、机构及活动。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即对于正常的经济发展、金融秩序、社会稳定及有一定威胁的。一般来说,这些民间借贷组织、机构及活动是违背法律而为的,也就是犯法的。这些行为中有我们常见长闻的非法经营业务、经营非法业务、金钱上的诈骗、洗钱、不合理地动用公司资金、转移非法的收入等等。上述种种犯罪活动,不仅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所有权,而且给自身代劳牢狱之灾,更有甚者侵犯了国家的管理制度及利益,所以必须严厉打击。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借贷在不断的实践与运用中越来越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比如在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合理的金融发展、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及对不足的正规资金进行弥补上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对于能够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民间借贷组织及机构进行打击合并不是良策,但是任由其发展不受约束也无法符合金融管理的宏观经济要求。所以唯有将其收入金融管理体系内,加强管理,加以改善利用,兴其利除其弊,使其变为一种公开借贷组织,对于宏观的经济目标的实现是有促进作用的。然而必须从严打击那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民间借贷组织、机构及活动。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即对于正常的经济发展、金融秩序、社会稳定及有一定威胁的。一般来说,这些民间借贷组织、机构及活动是违背法律而为的,也就是犯法的。这些行为中有我们常见长闻的非法经营业务、经营非法业务、金钱上的诈骗、洗钱、不合理地动用公司资金、转移非法的收入等等。上述种种犯罪活动,不仅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所有权,而且给自身代劳牢狱之灾,更有甚者侵犯了国家的管理制度及利益,所以必须严厉打击。

三、结语

三、结语

民间借贷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好了将有效地缓解中小型及个体经营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其发展提供更宽更广的舞台,使其无后顾之忧,同时也为民间增加了一种投资方式,可想而知,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发展,民众的资金得到了稳固以及增长,也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带来了契机。当然其弊端我们也看到了,稍一不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小视的。所以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加强其管理与监督,适时地将制定法律以引导规范化、法律化的民间借贷,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民间借贷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好了将有效地缓解中小型及个体经营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其发展提供更宽更广的舞台,使其无后顾之忧,同时也为民间增加了一种投资方式,可想而知,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发展,民众的资金得到了稳固以及增长,也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带来了契机。当然其弊端我们也看到了,稍一不慎,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小视的。所以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加强其管理与监督,适时地将制定法律以引导规范化、法律化的民间借贷,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 飒:浙江中小企业再次面临生存大考[J].法人,2011,(6).

[1]张 飒:浙江中小企业再次面临生存大考[J].法人,2011,(6).

[2]姜海燕:对冀晋蒙10市民间融资情况的跟踪调查[J].华北金融,2010,(4).

[2]姜海燕:对冀晋蒙10市民间融资情况的跟踪调查[J].华北金融,2010,(4).

[3]王淦银:对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11(09).

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14-1

1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目的

1.1 转变就业模式,通过创业来创造和带动就业

这是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农民工的传统的就业模式是把土地交给留守家人料理或者转包给他人,放弃或暂时放弃农业劳作进去城市,由熟人或亲戚介绍到某地工作,或者自己寻找工作。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模式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现在的农民工就业模式问题,使农民工就业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1.2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的高失业问题

据估计,黑龙江省农村某些地区的失业率高达90%,仅仅从事工业耕作而没有其他工作的人口也计算在失业范围以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高失业率是黑龙江省农民就业的最显著的特点。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1.3 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发展农村实体经济

首先,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增加本地区内的工作种类的多样化水平;其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使得以往被利用的资源更具活力,而以往被忽视的资源则能得到新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新的价值;最后,新企业和新岗位的出现是农村实体经济的重要代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以其现实存在与真实产出为基础,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承受经济冲击的能力。

1.4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创业过程,能够增加农民获得收入来源的渠道。农民一方面可以到新企业中工作,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在新企业创建后,会形成对新企业的配套服务行业,如餐饮服务等,也会增加农民的服务性收入。

2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内容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内容是对政策进行研究的最核心的部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2.1 转变对农民工创业的传统观念

从观念上改变对农民工创业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民工创业的重要性。通过政府文件、新闻媒体等在舆论上宣传和支持农民工创业,对农民工创业的杰出人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观念上的改变,是促进农民工创业的必要准备。

2.2 对创业资金来源进行支持

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瓶颈就是创业资金的匮乏。因此,在促进农民工创业上,应降低农民工创业的贷款利率,对农民工贷款实行低息贷款,对信誉良好的创业农民工实行无息贷款政策;延长创业农民工的还款期限,在普通贷款期限上延长一倍的时间或设定一个还款期限,在该期限内,由创业农民工自由选择还款日期;降低对创业农民工贷款的准入门槛,适当放宽对贷款的财产抵押政策或者对创业农民工有乡镇或县级政府进行抵押担保,由原来的财产抵押转换为新型的政府信用抵押,对创业农民工进行贷款服务。

2.3 调整农村土地政策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可由当地政府出面,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统一规划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所用土地由政府出资购买,然后平价或者低价卖给创业的农民工,解决厂房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只要核实农民工的创业方案,也可允许农民工按市场价格对农村土地进行购买,由政府进行担保和监督。如果农民工购买土地后不是用于创业,政府有权收回土地,并对其进行处罚。

2.4 对农民工创业进行财政政策支持

促进农民工创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对创业农民工进行财政政策支持,降低创业成本。首先,可对已经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工创办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这些企业的营业税、公司所得税等;其次,对农民工创办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2.5 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工创业信息平台

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这种公共品应由政府出资提供。政府应当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工创业平台,让农民工创业的模式和经验“走出去”,把关心农民工创业的资金、信息等“引进来”。首先,政府应当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咨询办公室,从行政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治地位,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工作纳入到正常工作中;其次,聘请专业人才建立农民工创业网站,并对网站进行维护。在网站上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个人先进事迹和成功案例等,并在网络上开通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预审通道,以帮助农民工及时了解创业信息和进行创业后的资金贷款申请。

参考文献

[1] 胡继红.湖北省农民创业现状及促进农民创业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

[2] 陈军民.农民创业的特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河南省200个创业农民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

[3] 曹康,李青阳.农民创业现状及产业发展相关性研究――

基于长株潭地区农民创业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

篇5

(1)事企不分,企业负担沉重。虽然该局推行内部企业化,但事业和企业职能依然并存,许多属地化管理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投入的事业费自治区政府已确定2004年底为基数再不增加,而离岗内退职工的增资部分越来越大,每年局里要从企业收益中至少要拿出2000多万元来弥补其空缺。离退休人员管理费用也逐年增大。以“企业养事业”负担极其沉重,改革发展收益的绝大部分被用来解决上述问题。由此直接制约着地勘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以企代事,人才短缺。由于推行企业化管理,自治区编委也核定其事业指数。人员流动按企业机制运行。每年很难吸纳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其他省市地勘单位依然是事业编制,唯独内蒙古是企业化管理,在人才流动方面,没有吸引人才的优势。再加上前十多年地勘行业低迷不进人的空档,技术人员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地质勘查工作。

(3)资金匮乏,后劲不足。虽然近几年有色局地勘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把主要部分用于弥补事业费不足方面,没有形成多余的自有资金。地质勘查投入主要依赖于合作企业。目前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社会资金投资地质项目大幅减少,已开展合作的项目,有的拖欠勘查费,有的停止投资甚至要求退出合作,自由矿权的重点项目大部分投资受到阻力,有许多地质勘查项目搁浅。由此为以“打工做劳务”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勘局来论,地勘经济发展受到了明显制约和影响。使得生产经营活动和找矿成果转换战略的实施遇到了地勘单位改革以来未曾遇到的严重困难。

(4)地勘单位产业化、实业化还未形成。地勘产业就决定其企业化会很艰难。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有经营,要有产品,要实现产、供、销,实现资本的运转周期。而地质勘查属于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的产业。如果实现不了勘查、开发、冶炼一体化,就很难作为企业在市场运作。如果实现不了经济实体、实业化,就很难实现循环经济。目前有色局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风险勘查项目进展缓慢。具有开发开采的矿山还没有形成。政府支持的冶炼项目刚刚启动,还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相当长的建设期,投资回报依然是在企盼之中,而目前困难的局面看不到缓解迹象。地勘单位产业化、实业化没有形成,企业化就难以实现。

二、发展地勘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内蒙古有色地勘局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地矿局、煤田局共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尽快着力研究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现实问题已势在必行,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立地勘单位事业地位随着全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分类定性工作还在继续(有些省市已基本完成)。据了解,全国除外,地勘单位依然是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笔者建议有关部门要好好研究,应尽快确定地勘单位的事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地勘职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确保这支队伍健康成长,同时也能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从而也增强了地勘单位的凝聚力。对加快地质勘查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2.加快推进地勘单位内部企业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地勘单位企业化管理,是一种必然选择。而目前地勘单位只能模拟企业运行,即在管理上、机制上、经济运行上按照企业机制构建和运行,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增强单位经济实力。在加快地勘工作进程中,不断增强实力,培育地质市场,培育经济实体。在拥有大量的矿权和矿产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开采项目,逐步实现探、采、选、冶、加等一条龙的产业化。企业化才能由量变达到质变,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地勘企业,达到“四自”(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标准。

3.健全和完善地勘基金地勘工作,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一般没有实力的企业很难从事矿业投资。即使已有了对地质勘查风险投入的合作企业,遇到当今这样全球性经济下行,也不得不停止投入。笔者建议政府建立地质勘查基金。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一个地区地质勘查工作不受影响,正常进行的地质勘查项目才不会因资金不到位而受到制约。目前的政府地质项目的管理基本上就属于这样的勘查基金,但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时,还应建立地质勘查风险基金借贷机制,使一些地勘单位的自有项目有机会申请风险勘查基金的贷款,应允许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融资、筹措资金用于地质勘查。从而可以确保地质勘查项目不因为资金欠缺而停止,地勘经济才能得到又好又快发展,以利于加快地质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篇6

关键词:信托;海洋经济;海洋信托基金

近年来,随着国人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意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海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即便如此,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设置,使金融资本市场和海洋经济有效结合,促进金融手段的创新,是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必由之路。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金融困境

目前,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执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政策,在具体资金支持形式上,海洋经济的发展注重以项目为依托,广泛通过政府投资、信贷、保险、风险投资、国际机构资金援助、政府财政拨款、减免税收、增加补贴、企业融资等多种公共性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但实践证明,海洋经济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领域,也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回收周期长、专业参与性高的产业;同时生态环境、社会公益性和效益外溢性的脱节,导致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在收益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金融投融资手段,难以回避海洋经济风险的高集中度和不可控性,也难以规避成本收益不对称下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

此外,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造成了我国海洋产业的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现象。由此,设立并发展海洋信托基金能够有效动员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建设,能有效分散海洋经济风险改变生产经营者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的窘境,这是完善海洋经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海洋经济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资金收益不确定等弱质性,由此,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以此充分发挥着市场信用的作用,是对以银行为主要手段的间接金融的有益补充。

二、发挥信托投融资功能,助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

1.我国发展海洋信托基金的优势

海洋信托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交由专业的信托投资管理机构运作,由其专门投资于海洋产业或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的一种基金形态。海洋信托基金实质上是一种证券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投资基金集中管理、分散投资、专家理财的特点。相对于政府财政拨款、发展政策性保险、创新投融资机制以及开展金融合作等而言,海洋信托基金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有效的控制海洋经济中的各项风险;二是消除了资金的进入与退出障碍,有效对接了实业市场与资本市场;三是筹资手段灵活,筹集的资金规模庞大;四是能够有效补充技术人员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不足。

2.海洋信托基金能够满足民间投资的要求

相比其它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更适合做实业投资,也更符合《“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求扩大民间资本实业投资规模这项政治任务。信托公司是惟一可以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最广泛,实现方式最灵活,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当前,能够进行实业投资的金融机构只有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而且后两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证券公司虽然可以通过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方式进行实业投资,但是主要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并且投资行业和地域受到限制。保险公司进行实业投资则需要非常繁琐的手续,同时还受到很多限制。因此,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更符合我国“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的要求,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实业投资领域。

三、设立海洋信托基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域开局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曾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同时,我国“十二五”战略规划《纲要》中也曾明确要求“发展海洋经济”。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天津滨海、上海“两中心”,以及海峡西岸开发区,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由此,充分彰显了国家力求深挖我国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2.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3.设立并大力发展海洋信托基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设立海洋信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挖掘海洋经济生产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地位;集约利用海岛、岸线、海域等海洋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四、设立海洋信托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信托可以通过产融结合,促进海洋经济实体的大发展。

1.拓宽海洋经济的资金来源,形成更加合理的资本结构。信托公司可以通过组建专项海洋信托基金,运用更加灵活的融资手段(包括:项目贷款融资、雇员投资、结构性融资等),促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资产债务结构。

2.信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可以凭借经营范围的广泛性、产品的多样性、经营手段的灵活性和服务功能的独特性,通过服务的个性化和创新设计,组合运通投资、融资、租赁、财务顾问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海洋经济类企业的生产需求。

3.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将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将金融资源从过剩方向需求方融通。当前我国银行业对信贷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授权制度,导致对海洋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引进具有市场配置特征的海洋信托基金,将一定程度提高海洋金融当期的系统风险化解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综上,构建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海洋金融体系,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信托行业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利用信托投资范围广的优势,创新设计海洋信托基金,以此完成“十二五”发展海洋经济规划中“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子强:《海洋经济发展与陆地金融体系的融合: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核心》,《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 西南民族区域 特色经济 对策

一、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概况

依托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优越的区位条件,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对于促进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来看,西南民族区域第一、二、三产业色产业规模不断增大,效益日渐提高,特色产业对于促进西南民族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正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从第一产业来看,以特色农业、特色生物资源为基础,西南民族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正显示出其优势;从第二产业来看,以烟草加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特色工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从第三产业来看,以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为先导,西南民族区域第三产业的规模正逐步增大,对于西南民族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西南民族区域的云南、四川、广西、贵州、都将发展特色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同时,随着各省区特色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特色经济区域联动发展正日益加强,特色经济正成为西南民族区域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特色经济正成为西南民族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特色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日益明显,但随着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许多问题也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对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西南民族区域整个区域发展的未来,这些特色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1.资源条件及区位条件较优越,但未充分加以利用

从西南民族区域各省区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的资源条件来看,其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如矿产资源,西南民族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其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在全国来说均居前列;旅游资源方面,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也均具有各具特色的资源条件,并且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各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他方面的资源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及组合状况是比较优越的;从区位条件来看,西南民族地区的云南、广西、均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开展多方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从目前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对这些优势条件利用还不充分,其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还存在很大的发挥余地,区位及资源优势的未充分利用导致了该区域优势不优,特色不特的经济发展现状,这是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特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和效益还有待提高

从目前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从可利用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政策条件来看,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应该具有更强的经济社会带动效应与发展潜力,特色经济的规模效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从已有的特色经济结构来看,特色经济的发展还属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特色经济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加强。

3.特色经济的主体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特色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规模。一定的企业规模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的先决条件,只有规模效益才能产生品牌效益。不少地区特色产业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知名品牌。我国特色经济不论是覆盖面,还是在产业规模上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不少地区由于缺乏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和区域品牌。从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来看,企业规模也较小,企业竞争力还较弱,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其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特色不特,专业化整合度较低

西南民族区域许多经济实体的形成是建立在西南民族区域特有资源条件基础之上,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其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最终容易在发展中失去特色,造成企业的发展特色不特,效益不高的发展局面。同时,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的专业化整合是关键。这种整合,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支撑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但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在特色经济发展中,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难以建立,使得特色经济的发展专业化整合度一直难以提高,制约了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对策

从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来看,西南民族区域目前特色经济发展局面的形成源于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资源方面的、市场方面的、政策方面、区位方面的、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促进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综合考虑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才可能实现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及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互享成果,构建一体化协调机构

整个区域要发展,地方经济要搞好,就必须打破壁垒消除障碍。通过建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组织的协调机构来协商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有的地方有资源但没有资金、技术,有些地方有技术有资金又找不到合作对象。通过协调组织,协调各地之间的关系,让资金、技术带到当地发展,让资源都能充分的利用起来,真正做到互通有无。在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中,除了资源互享外,科技成果、人才等都能彼此共享,消除因行政手段造成经济发展障碍。

2.规范市场秩序,使特色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特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构建,有市场商品才有销路。因此,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市场。在培育特色经济市场时,重点要放在如何发现有特殊需求的市场。特色经济的市场由:国际、国内、本土市场三部份组成。由于西南民族地区针对特色产品的开发时间短,特色产品国际市场的开发难度较大。而国内市场由于各地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巨大,对特色商品的要求各有不同。从现实出发,西南地区特色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重视和培育本土市场, 随着本土市场的不断完善与饱和,自身产业不断壮大,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上,发展才有出路,特色才有优势。

3.改进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确界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的产权制度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和完善自然资源使用制度,使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坚持自然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原则,实行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化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4.培育特色经济的关联产业,使其在区域上相对集中,形成一个增长极体系

在发展特色经济主导产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关联产业的扶持和帮助。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尽可能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相互之间在信息、技术等方面能够及时沟通交流。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支持,主导产业也把从市场等各方面的反馈回来的资讯传递到关联产业进,使得以特色经济发展为主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同步发展,以“一业促多业,一点带多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5.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原有的特色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实现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且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标不能只求短期的或不讲效益的扩张,而是要求长期的、持续的、高效的、有利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此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升级,使其发展始终具有活力。在全球经济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出现了潮流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需求,由于特色经济大多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市场容量有限,市场需求变化快,特色经济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需适应这种要求,不断对生产和经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文长 李曦辉 李俊峰:西部特色经济开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2

[2]李俊峰:试论云南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J].学术探索,2002(2):132-135

篇8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满足生存需要的单一型消费结构向满足发展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结构的转变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期保持中高速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动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必须大力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一、我国消费结构现状

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支出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转型的时期。

(一)消费结构由单一型向多层次转变

随着科技水平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等耐用品逐渐普及,通信和交通消费成为消费新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据统计,2015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30.6%。原来的食品消费为主的单一型消费结构逐步过度到交通通信、旅游娱乐、医疗健康等发展型消费,消费结构呈现多层次消费结构。

(二)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显著存在

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但是城乡二元消费结构仍是我国一个显著现状。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3%,差距达到4.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差距比较明显,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显著存在。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加快

一方面,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基础上,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农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强农惠民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产业化条件优越,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区,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得到快速发展。

(二)工业结构将向技术集约化转变

在当今世界新的经济格局下,各国为谋求更好的经济优势纷纷提出相应的战略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提出“再工业化”。这也是顺应时展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点。

我国是工业发达国家,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面临产能过剩,创新能力提高难等问题,在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现状下,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因此,我国更要重视工业化进程,推动高、重工业化向技术集约型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

(三)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层次、消费结构也不断发生转变,原始的单一型消费向多层次消费转变,模仿型消费向多样化自主性消费发展,餐饮休闲、旅游娱乐、医疗健康等消费需求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端制造、高层次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扎,对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三、建议与措施

基于居民消费结构视角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促进中国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以此扩大国内需求

根据中国目前消费情况,中低收入者消费人群占比远远大于高消费人层,加上高收入者消费上升空间有限,因此紧紧把握中低消费者的消费空间对于扩大国内整体需求至关重要。要扩大中低消费者的消费空间,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发展适合中低收入消费者消费的产业。

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要改革工资制度,完善再就业制度,妥善安排下岗职工,使得消费层次向更高水平转变;对于农村居民,首先要促进第一产业现代化发展,保证农民收入来源,其次要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习惯,培养适度消费的观念,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

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既是满足我国高端制造,产业升级的关键性一步,也是适应未来消费者更高层次需要,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的动力。高科技水平和高创新水平的现代服务业才能适应现在经济发展,因此要建设生产业的集聚发展园区,促进相关生产业在发展园区内的集聚化发展。我国居民消费层次不断上升,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应该加快对应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的基础上,同时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三)有序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发扎已经遇到瓶颈,传统重工业占比过高,增长潜力不足,新兴产业地位尚不突出,在激烈的国际环境竞争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我国加快的发展的重要出路。一方面,要推进和深化传统产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应着力保障市场规则和秩序的公平公正,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动能,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依然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水平,促进技术外溢,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霞辉,李菲,陈惠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研究导刊,2008,02:1415

篇9

关键词:地方政府 经济 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相继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实践,我国的宏观调控也变得越来越成熟,颁布实施了诸多科学有效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挑战、新问题以及新情况,尤其是要将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的同步推进切实的把握好,要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要将预警机制尽快的加以构建与完善,要充分的发挥我国地方财政的作用,以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我国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的思考

所谓的宏观调控指的是在结合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前提下,采用以经济为主的有效手段,来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进行的控制、管理、引导及调节,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理念,同样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

由于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失灵与欠缺,进而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因此,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已逐渐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明确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的意义和价值,深刻的认识到政府干预的地位及性质在于对市场调节缺陷进行补充,在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功能的充分发挥。从总体上来看,政府引导和干预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作用的后果及方向,并非是将处于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作用加以取消或者取代,简单的来讲,市场是政府实施干预的重要基础,政府干预主要是为了对市场调节的失灵进行纠正,是为了对市场调节的缺陷进行弥补。

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当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全面的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对经济生活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将总需求和总供给间的平衡问题彻底的解决,进而所造成的市场失灵导致了总体宏观经济的失衡,使得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对经济的通货膨胀与周期波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就不得不借助于政府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的膨胀,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无法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对未来经济的变化加以预测,更无法切实的掌握复杂且多变的需求结构,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仅仅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所以就必须借助于政府所制定的经济计划来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以解决;除此之外,市场经济不能切实做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这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劳动和资本的流动相对来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市场垄断仅仅依赖于市场,并且对市场机制的破坏的重要内容就是凭借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来调整产业结构的,也正是由于运用经济计划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国家政府才能够实现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现状

地方政府要想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应当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通常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价值型条件,价值型条件是由存量国有资产和政府财力所构成;政策型条件,政策型条件是由调控杠杆、调控手段和调控政策所构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地方政府经济的调控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应当对价值型条件和政策型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具体来讲,也就是说由于现代的市场经济较为重视的是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所掌握的调控杠杆、调控手段以及调控政策,以及地方政府所具备的价值型调控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就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情况来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事权方面和财权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发生了许多较为明显的变化,所以,适当的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掌握和了解地方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现状所必不可少的。

1.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利得以加强。地方政府能够在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前提下,来制定出与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合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本地的具体实施意见。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于分税制来获取一定的税收政策权利和财政支配权力,而且还能够调控这些新增的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把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加以区域化和具体化,制定出与自身资源条件相符合的产业政策等。

2.地方政府在增量国有资产的掌握方面得以增长。近些年以来,我国的中央政府部门相继对各地方的专项补助办法及财力转移支付办法进行了规范,促进了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权得以明显的增强,能够借助于社会集资方式或者间接投资办法来参与到投资活动当中去;一些地方在所获取的国内外捐赠资金与援助资金的用途和数量上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地方政府手中所掌握的增量国有资产也不断的得以增长,这些资产在调节不平衡经济、发展基础性事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地方政府的调控机制不断灵活化。地方政府在税收杠杆方面,可以在我国统一的税收政策所允许的范围来适当的调节部分地方的减免税或者税率;在财政补贴杠杆上,我国的地方政府能够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来实施贴息补贴以及价格补贴;在信贷杠杆上,近些年以来,大大降低了我国地方政府对地方信贷银行的干预,地方政府能够在中央银行所规定的结构及信贷范围的基础上,将信贷应当支持的产业重点加以提出。

(二)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1.调控能力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撑,财政体制有待于完善。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国便已经对分税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分税制的目的是为了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中央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能力。虽然实施分税制之后,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得以不断增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我国地方财政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财政列支列收政策缺乏规范性。在确定地方和中央财政分配体制以后,进而逐渐出现了各个地区之间相互争夺重点企业、争税源的不良状况,并且还存在着严重的互拉税源的恶劣现状,各个地区之间互相攀比各自的优惠政策,最终导致地方企业对减免税的要求越来越多;事权财政不匹配。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和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财权及事权出现了严重的不一致性,地方政府部门所负责的重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及建设工程等重要事项,都迫切的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财力。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事权尚未下放而财权已下放或者下放是否到位的问题,比如在地方企业退休员工的社会管理职能方面,实际的事权却没有切实得以下放,地方政府依然不得不承担数额一定的管理费用,使得地方财政资金被挤占。

2.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研发能力不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与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知道,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耗的降低、资源的节约,可以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是推动规模收益递增、综合生产率及重要要素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十分滞后,缺乏必要的研发能力,技术上基本上处于应用和引进的层次。

3.政府职能的转换尚未到位。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地方政府的职能仅仅限制于对市场机制缺陷的弥补、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持以及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然而在很多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当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诸多需求均不相符。在我国分税制的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具有自我发展目标的经济实体与行政实体,一方面有着自身较为独立的经济利益,同时这种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方经济的繁荣及发展为当地政府的非经济或经济收益提供了诸多机会,同时充分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此外也为地方政府公共环境的改善、社会福利及劳动就业等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然而,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地方政府没有完全理顺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随着城市建设支出的加大,地方政府在有效的财力状况下,不得不仅仅凭靠举借债务来对巨额支出的迫切需求加以满足。地方政府通常将城市的建设与改观放在首要位置,不断的加大对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但是却不能将这些建设性资金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当中,城市建设资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贷款,或者来自于政府担保下投资公司的银行贷款。所以,城市基建投资的不断增长往往伴随着非常高的政府债务。

加强地方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效措施

增强预警机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往往是在经济过冷或者过热的情况下才实施宏观调控,并且在情况较为严重时才对经济实施调控,极易导致政策力度实施过猛,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极易造成宏观调控的过度,进而严重的影响下一次的经济波动。如果能够预先了解经济运行趋势,或者可以对经济运行拐点加以合理预测,那么就能够有效减少或者避免调控失误。所以,地方政府应当切实将宏观调控的良好时机把握好,重视预调节的运用,在制定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时,应适当融入必要的预见性措施,以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掌握未来经济运行的趋势。

保持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同时性。现阶段,虽然在资源配置当中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宏观资源配置当中,以往的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依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不仅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符,并且对宏观调控制度的创新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全面保证小康社会实现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当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的进行制度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及时的将行政性资源配置加以突破,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来实施引导性、价值化及间接性的宏观调控手段,重点突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同时进行,健全和完善金融运行与监管体系,促进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

处理好发展和增长的关系。将发展和增长的关系处理好也就是要在短期稳定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还应当尽快的将中期稳定供给问题解决。如果想要切实将财政金融风险化解,并且将拉动经济处理妥善,那么就应当培育出消除财政金融风险的机制因素和制度基础,不能仅仅以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加深为代价来促进短期的经济增长。由于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属于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实行这把双刃剑的时候,必须严格的把握好尺度,在保持财政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来探寻经济指标增长的策略。不仅应当从宏观方面将该管的管理完善,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还要重视市场机制发展的势头。经济宏观调控应当切实围绕经济发展的要务来进行,将推动发展当作调控经济的作用点。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宏观调控的手段、方式及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革,从根本上处理好发展和增长的关系。

总而言之,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能力虽然有了一定加强,但是总体上来看,经济宏观调控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地方经济市场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正视自身宏观调控方面的缺陷,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以促进地方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王飞成.面对食品价格上涨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分析—以“兰州拉面限价风波”为例[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12)

2.左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

篇10

这样的情景对涂庆华并不鲜见,作为江西国旺集团CFO,休息对他而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涂庆华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忙并快乐着”是他内心真实地表达。

江西国旺集团是江西省内基础型现代农业企业的标杆,作为公司的CFO,面对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数次转变,涂庆华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和再实践,在新时期的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投融资管理方面积极突破,协助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很大的成效。

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国旺来说,涂庆华对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可能只是一小步,但对基础农业类公司而言,它却可能是一大步。

转型“三事”

在企业战略调整和规划上,涂庆华向董事会提议并筹划将江西国旺实业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改组,对现有的产业下放更多的经营自,通过集团化的集权和分权,全面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利于企业战略发展,依靠庞大的自有基地,切实带动当地的家庭型农庄,向工业化的农产品深加工转型。

在集团信息化建设上,涂庆华果断支持董事会切换财务电算化体系的要求,并建设集团内微机局域联网,将以前只与数个财务相关部门相连的财务电算化系统,改为扩展性更好的用友电算化系统,进行各部门全面的电算化联动,为集团公司的决策提供最及时的财务数据。

此外,涂庆华充分预计到工业化转型中将出现的更多融资和投资管理的需求,着手组建集团公司专业化的投融资事业部,并提请董事会聘请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主管公司的日常核算业务。

架构重构

涂庆华力主推进企业集团化管理架构建设,解决企业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公司在生产规模成倍扩大的情况下,公司整体经营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营管理架构等矛盾,造成深层次的问题始终存在,作为公司的CFO,涂庆华清楚,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扩大,各种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财务管理滞后、资金效率低、不能很好的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等。

因此,推进公司管理架构的调整,是巩固现有农业产业化成果的迫切需要。宏观上,国旺实业调整公司管理架构,是一项紧迫工作。微观上,国旺集团依靠自身种养基地,带动当地农户,走上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道路,是经营发展目标的主线;同时,国旺集团调整管理架构,处理好投资人的关系,是保持农业产值的稳定、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调整管理架构是突破口,通过集团化运作,切实地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是民营集团公司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可以为将来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在涂庆华看来,财务管理水平的好坏,是公司集团化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成功实现由基础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的转化,首先将面临的是管理水平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核心是财务管理水平是否能达到要求。

涂庆华认为,成功的集团化运作就是两个字:“收”与“放”。没有哪个环节能离开会计的作用,不是不需要,而是变得更重要了,只不过社会的发展,赋予该职业更多的内涵。

在“放”的过程中,通过下放经营自,依据并整理企业经营中多年历史积累的财务数据,参照横向的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制订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各下属公司努力挖掘自身产业的潜力,逐步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在“收”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进行及时的全面预算控制,进行效益实现的全过程跟踪和控制,会计核算要从根本上改变事后记账,为事中的财务控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尽可能精准的投资效益分析,依靠经济为杠杆,统一调配有限的资源,避免盲目投资和低回报的无效率投资,变事中的财务控制,为事先的财务监督。

积极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