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范文

时间:2023-03-15 04:1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听课评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听课;评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17-01

如今,许多学校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以期达到所有教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教师对学校定期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目的。

一、听评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听课前准备不足。很多教师将听课当成负担,甚至虚构听课内容,以应付学校检查。上课前,教师拿着听课笔记就走进上课班级,对授课内容都不甚了解,盲目听课。怎能感悟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又怎能有收获提高自我?

2.听课时投入不够。有的教师选择坐在教室的最后面,远离学生,忙着自己的事情。在听课过程中,教师也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只是简要地记录教学步骤和内容,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的教师只是随便看看,看着学生在小组讨论就觉得这堂课好,那具体好在哪儿呢?小组讨论就一定好么?结果也就在学生热热闹闹的讨论中结束了听课,再一想也不知道学习到了什么,收获甚微。

3.听课后反思敷衍。教师对听课就如走过场,一听了之,甚至连听课记录都没有。他们并不是把听课当成学习的机会,当然也不会真正用心地观察课堂,记录要点,听完课后也就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素材作基础来反思总结。如此恶性循环,教师只能沦落为一名教书匠而已。

4.评课不实。评课一般是教研组长或个别骨干教师发言,参评面很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表态。评课时,有的评课者碍于情面装样子,笼统地认为这节课好或不好,好在哪里说得不够具体,差在哪里又说得不够到位。不会分析利弊,能说的就只是一些套话,如这堂课总体达成度高,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参与积极,但如果时间再充裕些就更好了等。

二、如何弥补听评课的不足

1.听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应该带着预设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走进课堂,还可以边听课边比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中学到更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有的放矢,才能达到听课的实效性。

2.听课时记录翔实。听课教师需全神贯注,关注上课师生表情、动作和言语。要根据自己的听课目的观察和确定记录的角度和内容。记录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如何具体实施,教学重难点处理策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堂参与度,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最后是否学有所获。

3.听课后反思及时。听完课后及时回顾总结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听课者和授课者也可以沟通得失。就听课者而言,对照自己预设的教案,比较利弊,汲取授课者的精华,补己之短。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用心地学习钻研,推敲研究,思考总结,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评课要全面。开展评课时,大部分教师只是听众,并未亲自思考过该怎么评价一节课,因此笔者认为要组织教师学习如何对所观摩的课进行评价和分析。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课:

(1)从教学设计进行评课。教学目标制定是否明确适宜,重难点是否突出,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教学步骤和环节是否层层递进,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活动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又服务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2)从教学过程进行评课。教学目标是否贯穿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实施是否脉络清晰、合理严密并具有有效性;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语言是否规范简洁,逻辑性强又有感召力;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思维;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且具有可行性;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否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丰富多样又能优化组合、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面对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又能团结合作,是否会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3)从教学效果进行评课。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从目标达成度来看,最终是否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课堂氛围是否热烈而又轻松愉快,师生、生生交流合作是否融洽和谐,当堂问题能否当堂高效解决;学生是否思维活跃,是不是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真正学有所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听课、评课已成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更新教学观念、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在听课前充分准备,听课时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听课后深度反思,从听课活动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在开展评课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交流,大胆表达真情实感,借此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业务水平。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我们教师不仅要学会上好课,也要学会怎样听好课评好课,做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听课 评课 教学研究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课堂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课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

我们知道,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有五个要义:①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②它是一种学习活动(当然活动主题是学生),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③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④教师的组织活动有多种手段,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评价等;⑤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组织好这一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换句话说,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把观察的重点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加以评价。针对这样的新理念,我们必须这样听课。

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作为听课者,在听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的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听课者重点应该关注的是:①澡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此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⑤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⑦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二、应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法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篇3

一、 校本课程的听课

听课者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某种意义上的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应做到下面两点。

(一) 听课前的准备

听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全面了解校本课程的特点、整体模式、重点和现在课程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还应了解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的教师的特长与特色。这样便于听课过程中深层次思考——课程的设计、设想。说白一些就是听课者也要在听课前备课。

1. 学生的大体现状。比如“双基”情况、认知水平、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和敏感度。

2. 了解所听这节课在该校本课程中的地位、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3. 预想听课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切入点,包括(有的课程)同授课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指导。

4. 以学生身份学习、互动讲座的设想,做到有“备”而来,用个人“亲历”来研究校本课程。

(二) 听课过程中把握要点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听课者既要考虑国家课程的一般性,又要注意校本课程的特殊性。

1. 对教师“教”的方面要关注——该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学哪些知识,达到什么程度。②能力目标:形成或强化什么能力,完成情况如何。③情感价值目标:这节课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怎样进行引导的,效果如何。

2. 对学生“学”的关注:①学生是否积极参与。②学生是否乐于思考、讨论。③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何。④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⑤学生是否积极质疑,思维拓展怎样。

3. 在听课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如果我上这堂课如何教,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如何处理。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想的。

4. 课堂气氛如何,是否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情境是如何创设的,安排了哪些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采用什么样的多媒体手段,同教学内容是否吻合,运用是否熟练,培养学生哪些技能,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怎样进行评价。

5. 看教师上课是否有激情。能否感染学生,双边活动是否默契。

6. 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否有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了学校和由其衍生的教育资源,是否有创新、创造。

7. 看课堂教学是否真实、适用。

二、 校本课程的评课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都是课程,对其评价也要遵循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的地方,在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所在。唯有如此,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才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发展性的、前瞻性的。评课时要做到下列各点。

(一) 实事求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故而对评课者而言就是评价自己单位的事,目的是交流、共享、提高。所以评课要本着对课程开发和执教者负责的态度说真话、说实话、说直话,使执教者有真实的学习交流机会,使大家共同珍惜、尊重来之不易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另外,校外的听课者,比如上级领导、专业教研员、外校教师在评课时也要实话实说,要切中要害,补充校内人员特别是课程参与者思路的不足,帮助其克服固有思维定势,开阔视野。

(二) 心理相容

评课时主持者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使评课者与授课者之间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惺惺相惜,缩短心理距离,实现心理相容。授课者要抱着谦虚、讨教、共进的心态,充满自信地去接受、分析别人的评价,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评后认真梳理,加以反思。

(三) 有针对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重点要放在课程的开发上,主要针对课程的整体构想、设计特色以及授课者对设计者的思想、教材的目标、教材特色理解发挥等方面。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开发课程。

篇4

“听课”和“观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我们去听课时,总是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身上,耳朵也用在听教师讲课的声音上,这种“听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现代课堂教学,正由“教知识”向“教学法”转变,教师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只是担任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教、学双方互动活动的组织者。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包括了多种学习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和趣味展示。如果听课教师只“听”,已经无法完成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了,因此“观课”的理念应运而生。“观课”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也要用眼,还要用脑用心,不仅要看教师是怎么做的,更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动机,发现并体验他们的情感,要观学生、观课堂的生成,特别是优等生、中游生和后进生各个不同层次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这就要求观课者要做到观课前交流,形成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观课中应具备三种角色: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课后整理观察资料,通过反思交流,双方都“审视”自己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继而获得一种突破问题的贯穿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实现双赢。

“评课”和“议课”。“评课”是指评课者在全面分析课堂效果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是终结性、诊断性的评价,侧重对课的质量好坏下结论并作出判断。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课的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而“议”是议论、评说,含有共同协商讨论的意思。“议课”就是对教师的课进行协商、讨论,交流教学行为、能力、课堂设计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设想。“议课”是在“观课”的基础上,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分享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课”活动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作课教师主动提出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不能满足这一课的顺利结束,要通过对此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进行反思、重建和提高。

二、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的演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篇5

课即是课,与人的评价相关但是低相关,研究、改进教学是听评课的终极目标。听评课时,课堂教学上所反映的种种现象才是我们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课即是课,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更应当充分明确,因为听评课的老师都是自己工作的同事、成长中的同伴,在研讨交流中,老师对课的研讨应当凸显,摆在第一位,而对人的评价主要是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出发,是为课的改进服务的。

二、听评课有目标如何听评课呢?

一堂课是一个立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评价。课堂里有什么,有的是老师和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产生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看到,什么都评到。因而组织校本教研活动首先应当确定明确的主题,参加听评课的老师首先应当确定听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听课前教师应对主题目标进行思考分解,考虑为达到研究目标听课中应当记录的内容与方法,制定听课的策略,听课时按制定的目标方案记录、思考。这样课前有准备,课中有目标,评课研讨时自然能做到就课论课,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对课的研讨才能在各个角度里拓展、延伸。这样的研讨评课言者有据、听者有得,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师也乐意参加。我觉得听评课目标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听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合理,有没有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

(2)听策略。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教学辅手段等,课堂教学操作手段方面的思考。

(3)听学生。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考察,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学相关方面的探讨等。

(4)听艺术。课堂教学中反映教师教学艺术的内容,例:课堂生成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等。

(5)听思想。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方法等与新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的对比等。

(6)听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析是否适当,挖掘是否到位;教学中选择的教材材料内容是否精当,使用是否充分;“用教材教”观念是否得到落实等。

篇6

一、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作准备,事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个安排与预测,力避盲目性。一般讲,要坐到“四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的体会,还必须“备自己”,所以应该是“五备”。

1.备大纲。大纲者,教学之宪法也。整个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大纲转。所以教师对大纲一定要熟。对大纲不重视是要不得的。

2.备教材。讲到备教材,要抓重点,化解难点,我认为还应加一条,“找亮点”。所谓“亮点”?即教材中最能吸引人,学生必很感兴趣,兴奋起来的那个部分。堂堂课有“亮点”,串连起来,必定会熠熠生辉。

3.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对象,教学效果如何,全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否则,必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而失败。

4.备教法。教无定法,置宜而教,即为得法。要做到“置宜而教”,就必须遵循五大教学原则――量力性、循序渐进性、启发性、新旧知识结合性及师生互动性。尽管这些教学原则,已被许多人忽视,甚至遗忘,但是,我始终认为要想上好课,就得老老实实按这五大教学原则办,否则,是难的。

5.备自己。这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多年的观察提出来的,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把好如下三个方面准备好。

(1)备情绪。在上课前,一定要从情绪上“净化自己”,促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这个角色中去,要把什么不愉快、不尽人意的事,一扫而光,丢到脑后去,防止走神犯困的出现。

(2)备身体。课前应尽量休息好,站在讲台上,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我,体力充沛,精神饱满,能神采飞扬,就更好。常此以往,渐移默化,给学生印象肯定是正面的,也会有利于上好课。

(3)备装束。看似小事,实非如此。我常发现学生对此是会有兴趣的,会私下窃窃议论,有正确也有反应。教师从头到脚的装束,因职业的特点,应有别社会上的,以端庄得体,落落大方为宜。当然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各人审美观的差异,因而会有不同的标准与看法。

二、上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1.课堂上要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

《论语》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格而有耻”。意思:对老百姓进行教育时,应以正确的道德和礼仪,这样,老百姓反而会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反之,则后果相反。可见作成人的老百姓尚且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何况作为未成年的学生,当然更需要这样了。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肯定,鼓励学生,即使有不尽人意处,批评的方式方法尽可能注意些,更不要随便到班主任,甚至到家长处“告状”。

2.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要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但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还可能影响其今后职业的选项。教师在上课乃至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贯彻之。教师十分关注自己上课教的东西学生听懂、理解否,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我认为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教的东西学生喜欢,有兴趣吗,自己上的课学生喜欢,有兴趣吗,作为教师,自己被学生认可,喜欢吗。要时刻记住:教师,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所谓“缝补翅膀”就是培养兴趣。

3.课堂上要做到坚持“教,不为教”

这个观点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同样,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千学万学,学会如何学习”。还有人讲“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仅仅有知识的教授是不够得,应在教知识点的同时,教知识的规律,告诉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听课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交流平台

1.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非智力因素等。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

2.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四、评好课是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

目前评课重点是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有效贯彻。

1.实事求是的原则。评课要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

2.零距离的原则。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针对性原则。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

篇7

[关键词] 校长;课程改革;听课;评课

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回归”课堂。然而,走进这并不陌生的课堂,很多校长却感到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已失去了很多“话语权”,正在失去更多“话语权”)。教育的改革发展,赋予了课堂许多新的内涵。作为常规性的学校管理工作——校长听课评课,正经受着新的挑战,需要重新进行学识与能力的准备,尽快解决“课改中校长如何听课评课”这一问题。

一、理念更新到位:认知、把握新课程改革中听课评课标准的特点

校长若想有效履行听课评课的工作,首要的是掌握新的“听课评课标准”,把握其新特点。与以往不同,今天的听课评课标准具有一些新特点:

(一)多样性

新课改下听课评课出现了标准的“多样性”状态。目前比较流行的有这样几种标准:“三条标准”说——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四条标准”说——学科特点鲜明;教学理念深刻;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设计独特。“五条标准”说——看教学目标;看教学内容;看教学程序和策略;看教学素养;看学习状态和结果。“七条标准”说——看三维目标设计与达成;看创造性使用教材;看教学方式;看学习方式;看教学素养;看教学效果;看教学个性。著名学者叶澜教授的新课程评课标准得到普遍认同: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1] 由此可见,新课改下听课评课的标准表现出多样性的新特点。应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标准的多样性并不是一种混乱,让人无所适从;也不是一种异化,出现了“不适”的问题,而恰恰相反,它反映了教学的进步。这主要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已走进课堂,人们开始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按教育规律教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自然,听课评课也必然是“无定法”,不能一个标准、一个模式。

(二)先进性

新课改中听课评课由以往的只关注“事”到今天既关注“事”又关注“人”。“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由只关注“教”到既关注“教”更关注“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开始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些改变都是可喜的进步。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是“人的发展”,是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的活动(事业)。以往追求“效率”(升学率)主导的教育教学是“目中无人”,是对教育教学的扭曲、异化。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但其根本指向、意义在于学生的“学”,保证“学”的过程,提高“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教学工作的最大追求。否则,“教”的过程和水平再高超、再优秀也是无意义的,甚至是相悖的。

(三)整合性

新课改下听课评课从以往的单一视域考察发展到多元视域整合考察,由多元视域内容整合构成“立体式”标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综合系统,涉及人、物、事、时间等几个子系统的诸多元素及其系统内外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因此,新课改下听课评课需广泛考察到“多渠道视域”(广泛征询校长、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发展视域”(以发展的动态眼光看问题,不局限于一节课、一件事、一个活动等)“层次视域”(对新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等区别对待)等方方面面,并整合系统思维。

二、角色到位:确认、找到新课改下校长听课评课角色的科学定位

今天,重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是校长做好听课评课工作的前提。与以往不同,今天的校长角色富有了多元内涵。仅从听课评课视角看,校长应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校长是教师的教师

从“专业”视角上讲,今天的校长应具有较高的教育专业修养。校长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理论、实践经验、教育心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素养。此外,校长在所要听课的具体学科内容上应有一定的了解(准备),且尽可能“深”。当然,这不是要求校长精通所有的学科知识,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但需要精通某一二个学科,找到、找好课堂教学的感觉,触类旁通。

(二)校长是教师的领导

从“行政”视角上讲,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对学校承担着领导与管理的责任,对教师当然亦不例外。但对教师的领导与管理又有不同,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今天,校长在课堂教学方面不能仅停留在向教师提出基本的技术规范要求,而要特别把握好“方向性”。不但要准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不脱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要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保护、促进教师个性化特色教学。

(三)校长是教师的伙伴

从“情感关系”视角上讲,校长应是教师的好伙伴。“伙伴”有这样几个含义:一是由于共同的教育使命,校长与教师是一起共事的同事;二是由于组织分工不同,校长是学校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教职工兄弟姐妹中的“首席”;三是由于长期的朝夕相处,相互影响帮助,校长成为教师的“益友”。

(四)校长是教师成长的促进者

从“价值关系”视角上讲,校长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促进者。校长之所以把教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由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学校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办优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保证、提升学校的品位、品牌。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促进教师不断成长,是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

三、操作行为到位:科学、有效践行新课改下校长听课评课的“五个结合”

校长的专业素养提升、领导和管理角色转变显得尤为紧迫。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校长角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校长听课评课不妨从校长的特殊“地位”出发,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并有效地展开。

(一)规律性与个性的结合——考察“一般”与考察“特殊”

“规律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按听课评课的标准进行有效活动。笔者认为,听课评课可参照三维基本要素:一维是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二维是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是教师、学生。整合三维要素,综合、系统、全面地考察课堂活动,可看作是当下听课评课的基本要求(高于以往的单维考察),也可作为校长听课评课的基本功。“个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要充分关注教师的独特之处。今天,校长应格外关注教师的个性、保护教师的个性、倡导教师的个性。一是注意了解教师自身的基本情况;二是注意开发、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风格。这些应成为当今校长听课评课的新内容。

(二)问题性与激励性的结合——提出问题、发现“不足”与看到长处、发挥“优长”

“问题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能看到、找出教师存在的不足。听课评课贵在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既不能有“老好人”的思想,怕得罪人,又不能求全责备,以权压人,更不能抱有成见,先入为主。“激励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能充分肯定、鼓励教师的优长。教师特别看重别人给予的评价,尤其是对“优点”的评价往往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动力。今天教师的素质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相应地其需求也更高。今天,校长只一般性地看待教师上课的不足与优点是不够的。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成绩是成绩,不足是不足,以事实服人,这种传统的做法尽管不错,但已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新需要,很多教师感到这么做不够解渴。校长不但要继承传统的有效做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精细、有效的技术和策略,充分考虑被评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因人施评,方式灵活,争取达到“以事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有机结合。

(三)实用性与引领性的结合——考虑“眼前”、解决现实问题与考虑“长远”、规划未来发展

“实用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时能提出有操作性的、实际有效的建议和做法。校长听课评课切忌空对空地谈理论,照搬条条框框,这样的评课没什么意义。比如,下面这样的评课就是空洞乏味、大话套话的典型:“这堂课是一堂好课,成功的课。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课件运用适当,结构完整。这堂课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课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领性”是指校长能提出适合教师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建议,使其具有长远效应。校长听课评课若只就事论事,就不可避免停留在低水平层次(往往是普遍现象)。校长应主动预见教师的发展方向,及时发现教师发展的“生长点”,给予有力的引领。

(四)技能性与文化性的结合——考察“外显”的外在“水平”与透视“内隐”的内在水平

“技能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要考察教师的专业能力、技术等“物化性”修养。教师的水平更多地表现在知识、方法、能力、技术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充分关注的。在这些方面,校长通常做得比较到位。“文化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要重视教师的理念、境界、感情、品格等“精神性”修养。教师这些方面的水平表现尽管不像“技能性”的“物化性”修养那样外显,有时还很难断定,但却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性”素养才真正标志教师的水平、层次(而它往往被校长所忽略)。因此,对教师“文化性”素养的有效认知、判定理应受到校长的精心关注。

(五)研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深层次”的精细化研究与“包容性”的粗放化处理

“研究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工作主要应定位在“研究”上,主要目的是进行研究,而不是奖励、惩罚等方面。这是一种进步。过去校长把听课评课只当作一项管理手段,当作例行检查来对待,这是不够的。其实,听课评课是校长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主渠道和重要过程,否则,必然会游离于教育教学发展。事实上,校长不仅应该做好听课评课工作,还应该走上讲台,尽可能随班上课,即使不能跟班,适当讲课也是必要的。校长上讲台,是今天学校教学发展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校长不讲课,对教学就难有真情实感,而没有真情实感的领导和管理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开放性”是指校长听课评课不要轻易作“结论”(定论),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允许有争议的说法存在,即包容不完善,正视不同观点、看法。今天的听课评课的主要属性要求是研究性,不能用行政手段统一意见,也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有待完善”是听课评课的一条重要法则。

篇8

关键词:反思 经验 改善

听课和评课是校本研修的“常规武器”,各地多有采用,其实践经验异彩丰呈,我们应把听课和评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种形式,因校本研修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往往会想方设法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从而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当中,给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往校本研究的科研旅程,把“问题意识”上升到“课题意识”,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教师听课的目的是反思自己的教学

所谓反思就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站在“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自己所处的教学情境。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努力思考,以职业视角而不是以感觉、习惯、传统或情绪冲动的简单道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依据。因此,听课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服务。通常听课后的反思能通过批判性自我反思和教学行为的分析,挑战蕴含在自己实践中的信念、假设、审视自己的行为及思想生成环境,增强教师理性自主和自我意识,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在一种动态、开放、持续的发展状态。听课与评课的反思还会默许知识显性化的自我开发。听课与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反思寻找参照。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实践活动,再追溯到行为表现和活动结果中蕴含的深层次信息,如什么观念和理论在支配自己,导致现在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与教训等。

二、教师听课的目的是获取他人的经验

教师通过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来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一般来说,通过听课和评课学习他人的经验要经历三个层次。

其一是照葫芦子画瓢,全盘吸收。这种层次的老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程序、原则、方法还把握不准,盲目崇拜,缺乏分析、生搬硬套,只看花样,不重实质,只能永远踩着人家的脚印走路,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有所创新。

其二是挑选精华,为我所用。这种层次的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其他教师的课能有较深的感受,他们能分析其长处与不足,能把握住教学的巧妙设计、对动态过程的优化管理、对交流的互动与创新等铭刻在心,并以虚心的态度学习他人。 转贴于

其三,常言说得好:“不会戏的看热闹,会戏的看门道”其实就这么一回事,第三层次的老师,听的不是套路,而是其内在的精神。他们善于消化和吸收他人的经验,进行理论的创新。善于在他人身上发现他人的长处,用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善于在听课中积累他人的优秀经验,用它来不断地完善自己,他们往往很有主见,既了解学生更了解自己,善于从他人的教学或工作失误中找到自己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样的老师如同蜜蜂一般采花酿蜜,吸取他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经验,成就自己的梦想。

篇9

[关键词]听课评课 学生 教师 专家

[作者简介]张衷平(1982- ),男,黑龙江密山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y2014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51-02

课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为高校教学督导,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评课是教学督导了解和掌控教学情况、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如何听课和评课也是教学督导的一项基本功。

关于听课评课问题,多数高校教学督导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课堂教学需要统一的标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域不同,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教师水平和资历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果高校教学督导不能因人而异,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校的所有教师,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那么,高校教学督导怎样听课评课才能做到既帮助教师找出课堂教学问题,又不伤害教师的感情,既帮助优秀教师提高层次,又促进水平稍低的教师不断进步?笔者认为高校教学督导要学会换位思考,根据每名教师的具体情况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去听课评课,即学生视角、教师视角和专家视角。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是指高校教学督导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身份走进课堂,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一堂课的优劣。学生视角主要体现“四听”和“四看”。所谓“四听”,一是听教师的语言是否流畅悦耳;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清晰透彻;三是听教师的提问是否有趣、发人深省;四是听教师的总结是否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方便记忆。所谓“四看”,一是看教师的仪表、教态是否优雅得体;二是看教师的表情是否和蔼可亲,三是看教师的板书是否完整美观;四是看教师的演示是否科学规范、有吸引力。

用学生视角走进课堂,看到的是教师的现场教学情境,体验的是学生的感受,评课时反馈的是学生的心声,教学督导看到的是真实的学情。从教学督导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来看,用学生视角听课评课,容易拉近与授课教师的心理距离,更方便与授课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并把课堂教学研究引向深入,同时还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教师视角

教师视角是指高校教学督导以教师的身份走进课堂,用教师的眼光去审视一堂课的得失。教师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切合本地本校的学情,决不能生搬硬套。因为教材只是一个知识框架,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和恰如其分。全面是指教学目标要涵盖知识、能力、情感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具体是指该量化的目标一定要量化,该定性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恰如其分是指制定的目标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二是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分析教材处理是否得当。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还要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对教材的处理既要做到知识传授准确,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法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让教材变得通俗易懂。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好”。

3.分析教学程序。良好的教学程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分析教学程序主要看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看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是上好一堂课的主线,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水平进行设计,做到循序渐进,各环节的衔接都要科学准确、详略得当。二是看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结构既要有联系,又要有区别。教学设计思路侧重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体现纵向教学脉络的规划,而教学结构侧重于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和时间的科学分配,体现的是教学横向布局。

4.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教学方法要包括教法和学法。对于教法,所谓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一定要结合教材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法,无论选择何种学法,必须是学生喜欢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二是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多样化。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见多识广,教师必须构建多样化的方法体系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三是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适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但切忌牵强附会。

篇10

1.真实性。我们看待一节公共课,评价的起点是真实性,也就是看教学氛围的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点教学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难点在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对待讨论的知识点问题的互补性与争鸣性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维实际;看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框架内是否有学生课堂生成的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作为课堂中“平等首席”是否拥有足够的主角引导能力。2.实效性。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论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也不能按课本诸多方面的内容采取泡沫化,使学生难以接受,应根据学历层次,专业特点,以“实用、够用”(如,初级工,中级工应具备的知识)的视角出发,达到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并做到浅显易见,通俗易懂。要达到如此要求,就要看授课讲师,对教材授课内容的备课处理,能否明确教学目的,是否领会课程精神要点,并能否结合专业生产实践知识,通过梳导,取其精华,整理出合理、恰当的教学套路。并能通过教学过程,一节课下来,应能浓缩成一些“干货”。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洗涤,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这样务虚的东西,也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说,实效性的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尺。当然,对实效性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课一得”,更不能走繁琐分析和机械训练式的老路。3.创新性。一节好的公开课,总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耳馨悦目、意会深长的东西。一节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而是千人一面,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并在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独树一帜的追求,才能给人以启迪。以个性化知识点的应用讲解为例;教师在讲公开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如果只是仰仗参考书的支撑,自然也只能是照本宣科,按葫芦画瓢,或是鹦鹉学舌地去贩卖别人的思想,这在当今新世纪条件下;在公开课这种鼓励探讨,争鸣的平台上,已不可取了。而我们提倡,执教应敢于提出新观点,采用新办法,也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但能获取新的知识,而且能多方位地去思考、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4.和谐性。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其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是和谐的,评判一节公开课教学环节的和谐性,应看能否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看能否把握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关系。首先看教学步骤设计的相对明确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及主讲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既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自由放任。而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双方互动,适时地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步骤上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完成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旅程。二是看个性化与逻辑思维之间关系的处理:教师在尊重个性化观点的同时,既要倡导和鼓励个性化理解,又不能走向漫无节制的颠覆传统观点和程序,以消解一般知识点为快意的轻浮做法。三是看教材内容的删减与拓展关系的处理:针对教育对象,如何因人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好讲授的课目内容,做到授课内容既能突出知识基本点和重点,又能适时适量用活教材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并能使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用,管用、实用,够用进而拓展。

二.抓“五点”

1.切入点。一节课上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课时是否找准切入点。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其骨架显现,脉络清晰,学习氛围浓郁,所授知识学生易于掌握。一节课如果上的不好,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学生听了厌烦,开小差,打磕睡。一个课题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重点、难点又如何定位,没有一定的规则,关键要找准切入点,只有掌握学生、掌握教材、掌握市场要求,才能找准切入点。2.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应当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为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的,在传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对要点问题的分析做到透彻化,从而抢占制高点。还要站在宏观视野、动态视角上,去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并注意其序列和层次,梯度和坡度。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点。要紧扣学生心弦,采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轻重,谐趣幽默等教学手法,采取重点精讲,难点化易的教学方法,掀起师生互动,酝酿淳香的学习。4.动情点。教学讲台好比戏台,作为授课教师要象演员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讲课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动人的魅力去引领真境。5.幅射点。讲授知识的幅射点,既要合乎情理,又要出乎意料之外,为激活课堂气氛,便于学生接纳,对重点知识的运用,做到一般问题统一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做到凸现问题分散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并通过举一反三,以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三.倡“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