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影视文学批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高校的教学中还处于思考与探索阶段,在民族院校中更是如此。在借鉴前人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述强化高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必要性,并最终探讨提高学生影视文学批评能力的途径,希望通过这样几方面的论述,和同仁们共同探索影视文学批评教学之路。
影视文瑙冷是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的历史远不及传统的诗歌、兑肩女文汉戈剧,然而,凭借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影视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迅玉孟发月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弃了影视文学,当代文学便显得残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影视文学批评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点。因此,加强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时展的寰导璧薯,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抚岑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丰目又寸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言,影视文学应该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人们对影视文学的认识非但不及传统的文学样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视艺术的了解。我们已有数以百计的交日本文学史和对各类传统文学体裁的研究专论,我们也刁尽乏影视艺术史、影飞见哩论甚至影视制作各个环布亏的专论,但说到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习究状况,则不免相形见细。当今的影视文学还处在年轻阶毛n,虽然影视文学批评的教学应该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鉴赏实践训练课上会发现:学生分不清戏剧艺术与剧本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景爹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差异,且在对剧本与藻丝视文学进行鉴赏时不能结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特点和要求;在鉴赏交流活动中,学生交流最多的是诗歌和刁、说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个同学涉及居鉴赏,基本没有涉及影视文学的鉴赏。即便涉及到影视文学,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层次学生通常会被作品情节的曲折、场面的火爆、人物命运的坎坷等吸引,为之动容和感慨,远未达到对影视文学内涵和意蕴“鉴赏”和“批评”的高度。更为尹龙重的是,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在7TH少观看电视作品,电影则更少,这样扎七鉴赏根本天访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大学生在影视文学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彦割京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视文等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影视文学批评既是一门艺术教育课,又是一门美育课。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通过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待点以及风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和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门课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学现状来看,影视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有时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越图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科阶段没有安排影视文学扎七评课程,本科阶段这门课也只是属于选修课。同时配备的教师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实际授课也很随意。对于严重缺乏影视作品积累的民族学生没能够做适当的引导,而是直接进行王里论讲授,这就如同从未看过《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吴孙蒲这一人物形象一样,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内容简单化。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各校对于影主见文学批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五花/又门,或者手巴这门设训一为影视基础知果,或者将计‘为影视作品分析课,甚至索性把它设计为影视作品又见摩课。问其故,都说因为缺乏一部比较成熟的教材作为设计程内容的依据。诚然,不拘泥于教材本应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学的-勇原贝,同样一门课程也允许有与众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总得有个规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无定法也并非随心所欲,不然,这些既缺乏目标规定性又缺乏讲授系统性的故法就会给该门课程的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联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视文学批评课的选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进行影片分析时侧重选择一些有代表胜的反应民族生活的作品,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灵活置能够以兴趣带动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化的问题,真正联系学生实际清况的教学探索很少。再次,影视文学教学的方式单调化。目前我们在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时,方式极类单攀调,基本忽视了影视文学独有的特点,而简单的将影视文学作品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教授,导致影视文学作品独有的感染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真正打动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极端做法就是大量运用现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学内容,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学作品的解读,用新技术代替对语言的,用图像和声音代替对文字的体认,学生的兴奋点往往只停留在视听尧乡觉上,只满足于声像画面带来的直觉衫习惑,感官的愉悦替代了}胜层面的思考追问,以肤浅的感性内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体验,批变万丈了看电影看电主见剧,成了一种休闲交是乐活动。综上,影视文导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学内容简单七、教学方式单调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除了加强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居文学样式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补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视文学的教学应该说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学、音乐亲留舀、美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特点尸手力口上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无仑是画面的动感、质感还是音响效果,都是相当出色的。影视文学暑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为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营养。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是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清的共鸣;它可以让学生发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表演房论等方式来提高鉴赏水平。在影视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者阶导以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加强,艺术品位也随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胜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应该把影视文学作品澳女学方文在文学教育的卫匡璧慈位置。
2.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提高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赏影视文学作品质己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又寸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夕读彭视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人的读解,并在址匕着鳌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悦。这就说明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沪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目标京允无异于一纸空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学生下门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和我们对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衫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经验素材积累,学生头脑当中会对影视作品的独特之处留下深刻印象,对人物形象的理助释更加彩磷夕火,特别提岁寸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其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通过影视文学扎七评教学来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刃见看影视作品已成为他们继学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径之一,而观看影视作品对其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初步刃爹成影响重大,所以,他下门的邓昨誉行为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而类似于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培育的大学生将来恰好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者,即未来的中刁、学语文教师,其清感态度和价值劝职寸中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异绮与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是一项有益于后展的、意义深远的事业。
四、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民族院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他人关于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归纳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简要概括为:观看与解读、扎叶乎与实侧劫大样层层递注、层层深人的环节,下面力口以展开论主。
篇2
关键词:影视编导;文学素养;理论与技术;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22-01
一、影视编导类专业及人才产生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为培养管理人才,国家设置了众多的管理专业,这其中包含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其分支艺术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为适应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设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经济、文化遗产等众多文化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传媒业迅猛发展,电视电影节目的需求量增大,培养专业的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人才,以及具备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在电影电视行业中从事相关媒体的编辑、导演与导播的人才,影视编导专业自此建立。
二、影视编导类专业的现状
1.文学给养的匮乏。对于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创作优秀的电视节目的所谓“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皆来源于深厚的理论素养,而这些基础思维的养成仅仅靠从各种史类的学习中获得是微乎其微的。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中讨论了当代文学史教学的三种对象和三个层面:“在对全日制中文专业的大专生、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学中,可以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①作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学习要远胜于对文学史的学习。可以说,影视编导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作的根基就应该从容纳生活百态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最丰厚的营养。
“好莱坞一直将古希腊神话当作素材资源库,生产不同片种的神话电影。”②无论是古希腊神话,还是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或是中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民族元素,都是好莱坞缔造的电影神话的重要一笔。当然,这也是庞大的文学海洋之于影视创作的冰山一角,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千丝万缕正是影视创作的基础和素材。从这个方面来说,文学之于影视编导的学生能更好的具备改编或者创作能力方面,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鉴赏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才是学好影视编导的根本。
2.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的失衡。如何平衡好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制作之的关系,是学好影视编导关键,成为一名专业素质较好的人才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工作创立坚实的基础。就现存的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看,增加文学作品鉴赏、视频制作实践和影视文学创作(剧本创作)的课程、参与剧本的创作、电影的拍摄这样的实践课,不能仅仅流于纸张呈现,形同虚设。我们的影视编导类学生具备的是简单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用到实际的影视制作过程中,使得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将弥补理论与文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作品艺术性的缺失。
三、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发展
目前各大高校均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前者导致评论者只会找影视作品的不足,而提不出相切实际的想法,后者则会导致因为缺乏理论素养而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编导的节目、拍出的作品缺少艺术价值,两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影视作品的道路越走越窄。反观近两年中国的影视制作作品,大量的抗日雷人剧和“怨恨电影”③充斥银幕和银屏。一方面是影视作品的产量与商业票房一路飙升,另一方面在这飙升的背后对作品艺术价值、艺术性的争议不断,“吐槽”不休;高票房的背后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日益严重,无论是中国本土创新的电视节目、电视剧还是电影都陷入了“质量”的危机,提升国产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也暴露了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亟须改进。从学生时代抓起,加强对影视编导专业学生文学素养、剧本创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量变”积累的过程,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用到实际的影视制作过程中,使得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弥补理论与文学素养缺乏所导致的作品艺术性的缺失,对从根本上改观影视的现状还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影视从业人员是一档电视节目、一部电视剧、一部影片的核心和灵魂,其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优劣,而这些作品又会通过神通广大的传媒网络传播给全国的观众,人才培养的优劣对全国的影视事业、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播都会产生影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其一,各个高校的人才选拔提高标准;其二,提高师资力量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上扬长避短。其三,加强理论批评家与影视创作团队的互相学习与欣赏,共同迎接挑战,挖掘、创新国产影视作品的本土特色,真正走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影视文化绿色通道。
注释: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文科专业;现当代文学;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1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4 [本刊网址]http://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已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专业的要求是重要原因。其中,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文本细读为基,泛读为纲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应用型文科专业来讲,培养目标并非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所以课程定位也应与中文专业相区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以作品选讲的方式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安排上,应减少“史”的内容,以文学阅读为主,“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特点的审美分析。”
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品,量多不说,单篇的篇幅也长。这给教学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课堂容量与作品量的矛盾。如果求多求全,有限的时间里每部作品只能泛泛而谈,其弊端是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戏文专业的学生本就较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阅读量少,对文学的兴趣不高,且现当代文学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一年级,作为初学者对文学鉴赏的路径并不熟悉,泛读不如细读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逐步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理论与方法。
以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为例,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值得讨论。例如潘先生一家到上海下火车后,因为人多一度走散,叶绍钧仅用寥寥用数句描绘了潘先生的形容情态,却非常引人寻味:“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不可能有逃难的经历,但都从电影或电视里获取过间接经验,或者有在车站、商场等人多的地方与亲友暂时走散的经验,设身处地或两相对比,不管是程度高或者程度低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一般同学都能够感受到他对妻子孩子的浓厚感情,肯定他的家庭责任感。此后教师再略加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潘先生“灰色”人生的成因,学生即能感受到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又能反思潘先生作为“教师”与“知识分子”性格上的缺陷与社会责任感的不足,从而思考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与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种细读的方式,利于程度好的同学在预习自学后进行二次思考,程度差的同学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课程而厌学。即便是对文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没有阅读原文的情形下,也能够慢慢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因此喜欢上文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非再单纯为修学分而完任务。当然,单篇细读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文本细读之前,可先对作家生平创作等背景知识稍作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作家有虽简单但较为完整的认识,形成纲要性的印象,为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也为学生解读作品提供背景知识。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人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人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三、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
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人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
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
篇4
【摘 要】文学“细胞”也就是文学鉴赏力。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在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文学鉴赏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应作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鉴赏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决定阅读的成与败。所以,鉴赏力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
1. 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好处多多 (1)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对母语的感悟能力。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努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探索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在使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智慧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塑造人的灵魂,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理解、体验、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
(3)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充分开拓思路,写作能力也会相应更快地发展起来。经常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是学生获得一种诗意体验的最好训练方式,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与过程,文学鉴赏与写作是文学的两端。文学鉴赏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借鉴的因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珍贵的写作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备良好文学鉴赏能力的人,能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与声气的活跃,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时代的评价及情感的变化,考察读者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及人生阅历的深浅。文学鉴赏与写作其实是互动的,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措施 语文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瑰宝的认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延续、继承和弘扬。但是近几年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和走向,有人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是艺术家、文学家对自身的生活状态、社会情感的体验及一种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外在表达方式,这样的作品在词句使用、段落分层、行文逻辑上都是触及人类灵魂的,是最能直达人的内心的。作者试图通过一种艺术世界、审美情境、典型形象、语言风格、作品意境来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文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世界,感知形象,体会意境,领悟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相似、相近事物进行同向联想想象,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夏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语感”能力的获得需通过进行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相近或两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果关系而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注意各种相似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反复的材料阅读与训练,进行合理性的拓展,引导学生突破常识性思维模式,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运用巧妙的导语,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兴趣是进入文学鉴赏的先导。运用巧妙的导语是正式进入文本鉴赏之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性,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
(3)创造一种情境体验,激感,情景交融。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优美的文学表现意境,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连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5
一、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的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甚至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以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存在着优势。如《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
二、消极影响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功,如果过度引用影视资源,忽视学生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影视欣赏课。一节课中如果引入的影视资源过多,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屏幕上,完全没有精力再去体会文本的深层意义。
另外,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会受到极大限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尤其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较为突出。诗歌是用精炼语言去表现丰富内容的,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添加的,如果用图画去讲解诗歌,学生对图画一览无余,对含蓄美的诗歌失去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缩小。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赌博、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可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引入影视资源要注意实效性原则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影视资源用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只有所选的影视资源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
2.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篇6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篇7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欣赏课程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根据我国教育现状,阐明了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并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旨在探析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影视鉴赏能力,升华人格修养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影视欣赏课程;教学实践;有效途径;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85—02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李春梅(1979—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影视艺术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除了能够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视觉需求外,其形式及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影视欣赏课程主要讲授有关影视艺术的理论知识以及对影视艺术的鉴赏技巧和方法,结合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与影视艺术亲密接触,在感知其魅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影视欣赏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影视理论的同时,赏析中外经典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要求“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996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开设“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犹如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魅力四射,是反映生活、了解历史的双面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影视欣赏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影视欣赏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影视欣赏课程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主要的电影流派、类型、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通过欣赏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影视作品分析能力,从而养成健康的审美心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积极健康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影视艺术审美观,了解电影、电视剧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及其发展、流变的历史,同时掌握影视评论的方法。本课程受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影视艺术类型化,亦可将“影”“视”分开讲解。如此一来,可使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便于深入讲解,学生则可以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三、影视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加强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建设,对学生的影视欣赏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显得任重而道远。这门刚刚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课程设置
由于相关教学理论的欠缺,教师在确定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课堂内容的把握上千差万别,甚至具有放任性,加之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课堂变成学生的休闲娱乐场所。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以一学期为单位,周学时两节,共计17周完成总学时。在这短短的34学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宜直接讲解大量的有关影视的高深理论,应将精心筛选的几部影片贯穿始终,力求使学生从影片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二)教学设备
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一套音响,从播放效果来看,通常会是身影不清、画面模糊,有时还会因播放器的不识别而耽误教学进程。要想使影视欣赏课程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了配置基本的播放设施外,还应配有供教学使用的摄像机、编辑视频的专用设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影视制作也能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三)教师素养
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电影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当然,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还刚刚起步,想要获得更多的教学收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设计要尽量深入浅出,在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将其中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四、提升影视欣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精选教学内容,筛选相匹配的教学资料,便于课堂上使用。例如,在放映《美丽人生》前,让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挖掘影片的内涵和深意。对课堂所需的电影资料加以剪辑合成,可以按场景分类剪辑。在片段播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好暂停的时间点,尽可能不影响美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以经典为主、国产电影为辅的原则,不忘弘扬中国民族电影文化,促使学生关注国产电影,在培养电影爱好者的同时,陶冶爱国情操。
(二)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感受和鉴赏经验,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开放、启发式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阐发个人独到的见解,尽量创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言说的机会。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鉴赏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的能力,同时掌握影视评论的方法。要善于利用影视类刊物,积极主动地了解影视知识,关注影视动态及影评信息,为课堂积蓄可用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应甄别影片,筛选适合课堂的资料。精心准备,灵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影片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发挥的良好平台。再次,教师应根据学情精选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经典影片,传递正能量,使学生从影片中获得人生启迪,终身受益。
五、结语
电影不像一些文学作品和专著,只适合某些人群去看,它的大众性与生俱来,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于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的演绎,“陌生”于电影的人性思考与社会意义,常常忽略其感染力、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影视欣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促使影视逐步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获取影视信息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甄别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从中吸取精华,有效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影视欣赏课程在高专教育中看似不起眼,却在潜移默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大作用”。身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更应该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结合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为影视欣赏课程开辟出一条适合高专学生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期人才。
[
参考文献]
[1]卞薇.影视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陈霞.重视影视教育,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学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峻冰.中国高等影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J].电影文学,2006(12).
篇8
一、两个目标
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给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开设文学讲座的两个目标。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小说以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诗歌的语言精练,寓抒情、说理于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意境当中……这些知识都可以在讲座里系统地讲授,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增长文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再创造、共鸣现象等,使学生自觉地在文学鉴赏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对作品进行想象、联想并加工、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二、三项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把文学欣赏纳入阅读教学的范畴,通常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学作品不分文体、不管内容,一律按阅读段来分析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本来十分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开设文学讲座就是要还文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去欣赏、体味文学的柔媚之光。这样,在开设文学讲座时必须遵循人文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和专题性原则。
1.人文性
文学就是人学。除小部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某些历史事件(如高尔基的《母亲》反映的是1906年的俄国工农运动)外,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或优点(如《项链》反映人的虚荣心,《一碗阳春面》反映人的同情心和给人的帮助)。这就决定了文学欣赏就应以人为本,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分析,自然地引发人文思考,自然地将人和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蕴含在一部小说中的作家对人和人的生活的感受、发现和认识,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以作家对人生和对人的处境和命运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去震撼读者的心灵。”如,在分析《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时,可以从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人手,推而广之分析:只要是人都可能有虚荣心,若不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需求和现实条件差异的关系,都可能会出现玛蒂尔德式的悲剧。这样,以人为本进行分析,学生便可以从分析人物中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自觉培育出高尚的人文品质来。
2.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在开设文学讲座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更容易从影视中接触文学,在音像世界里感受文学。他们渴望通过文学去感受正在跳动的时代脉搏,吮吸世纪之交的现实乳汁。而教材中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生活的现实相去甚远。这样,在文学讲座中要注意紧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现象,并作为讲座内容进行阐释。如,前段时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引起了学生对徐志摩的极大兴趣,但他们只纠缠于徐志摩与廖幼仪、林徽音和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清楚徐志摩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认为他整天只知道谈恋爱、追女人,无所事事。针对这个情况,我开设了一节徐志摩诗作鉴赏的文学讲座,以诗歌《再别康桥》、散文《巴黎的鳞爪》来分析徐志摩作品特点,结合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么多人重视他的原因,消除了学生对徐志摩的误解。形式的新颖可使文学讲座充满活力。在讲座中以教师介绍知识、学生阅读作品、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吸取文学知识。
3.专题性
文学讲座切忌内容零散,毫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以广博的知识来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学生的朋友,让文学讲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四个基本内容
1.以介绍作家生平为主
在开设以介绍作家生平为主的文学讲座里,可以选取教材中出现其作品较多、在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作家来讲授。如提起唐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诗仙李白”,但学生也只了解他的诗作想象丰富而已。对他的作品分析,在课堂上教师一般是具体篇目具体分析。那么,李白诗作中大胆奇特的想象、飘逸空灵的诗歌风格从何而来,绝大多数学生无从得知。在文学讲座中,就可以从他的家庭出身、经历讲起,讲他“谪仙”意识的形成过程,讲他蔑视权贵、孤高自许的性格……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李白生活的唐代是个集前代文学之大成的时代,要了解李白,必须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人手,合学生熟知的作品进行讲授。你看,江东最美的剡中,是道教徒李白最热衷的漫游地。李白数至越中,宣城的敬亭山是他多次盘桓处。在《独坐敬亭山》中,他写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游敬亭山并且相看两不厌?“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四五人,常闻此游盘。”(《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人数次游敬亭,原因就在于此山的神仙传说。李白的许多诗作中都反映了他的游仙意识。这样,在文学讲座上,学生可以对“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的李白有更深刻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李白的诗歌。
2.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为主要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无限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常会出乎教师的意料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地引导。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本文所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既然焦仲卿屈服于他母亲的意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么刘兰芝为什么还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而当太守的儿子前来求婚时,既然他是真心诚意的,那刘兰芝为什么还严词拒绝并且选择死呢?对于这些疑问,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时要注意它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品中反对封建婚姻这一主题。因此,在对文学作品鉴赏为主的讲座里,要注意作品产生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正确鉴赏作品,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3.以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阐释为主要内容
文学发展到繁荣期必产生大量的优秀作品,若能选取同流派或同题材作品进行归类鉴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识。如现代派诗歌是青年人热衷的内容,在讲座中,可以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溯源求本,让学生了解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和发展。
篇9
本文结合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通过体验、表演、分享、鉴赏等活动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
体验 表演 分享 鉴赏 活动体验
众所周知,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强,既要学习专业,又要学习文化,再加上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对正常文化课教学的冲击,文化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由不重视文化课到不愿意上文化课,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笔者结合艺校学生的实际,尝试着从活动体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在“体验”中激活语文教学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笔者在教《紫藤萝瀑布》时,也尝试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当时正好是紫藤花开的时候,把学生带到紫藤架下欣赏紫藤花,学生们看到一架灿烂的紫藤花,赞叹不绝。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美,领略美后,再欣赏《紫藤萝瀑布》。教学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眼中有优美的文字,心中有美丽的紫藤花,进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体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实,上课时借助音像、实物,让学生观察欣赏,直接感知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
二、在“表演”中激活语文教学
每个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所教的中专班有舞蹈、影视表演、声乐、器乐几个专业。在上课时,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巧妙地将专业与语文课联系起来,效果甚佳。
如教《孔乙己》和《拿来主义》时,文中的动词“踱”和“蹩”,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来体会用词的生动,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教《雷雨》时,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表演文中节选部分,体会矛盾冲突,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教《不自由,毋宁死》时,几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在演讲中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精神。教《春江花月夜》时,让器乐专业学古筝的学生弹上一曲,在曼妙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等经典的词都是可以唱的,就让学声乐的同学发挥他们的特长,将这些优美的词唱出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根据《雨霖铃》等诗词的意境,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利用艺术生爱表现的心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学生的专业特长,运用到语文课教学中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创新解读。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热爱语文学习。
三、在“分享”中激活语文课教学
《十八岁和其他》是作家杨子在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时所写,表达对儿子的理解、期望和深爱。高一的学生也正好处于青春期,这篇文章很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教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亲子共读”的分享方式。让父母在文本中画出最能打动他们心灵的句子,并给学生写一封信;学生则在父母所感所写的基础上,给父母回信,在班上把学生和父母的信进行分享,好多学生都流泪了。这一活动设计效果甚好,让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也让家长更深地了解了青春期学生的内心和渴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真挚而深刻。教《我的五样》这一课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上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要素,说出选择的理由,然后再进行筛选,留下最重要的一项,说出删除的原因。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学生注重理想和亲情的选择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内心深处的最宝贵的价值取向。在分享中,他们收获了成长。
四、在“鉴赏”中激活语文教学
艺术学校文化课堂相对沉闷,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因而忽略了课堂提问,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积极思考、质疑、发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没有师生间激情的互动,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教学的火花,教师教得也很无趣,学生听得很疲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结合艺术学生的学习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笔者上诗歌鉴赏课,完全是由学生运用平时训练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赏析。先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赏析,或者当场写简短的鉴赏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学生自己站起来赏析,可以是整首诗歌的赏析,也可以赏析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其中有好多精彩生成:比如说,我让学生赏析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学生赏析说:“李煜把抽象的愁形象化,把愁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写出他的愁之深,形象生动”,而且还补充了好多写愁的诗句。赏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赏析说:“‘梧桐’是一个很凄凉的意象,而此时‘梧桐更兼细雨’又在黄昏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李清照不知如何来形容自己心中的哀愁,‘这次第,也不是一个‘愁’能形容得出的。李煜的‘愁’还能形容得出来,还有一个度。而李清照的‘愁’是无法表达的,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多么精彩的回答!让学生大胆鉴赏,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潜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更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 英美文学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5-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用型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在此背景下,英美文学这样的人文素质课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冷落与轻视。很多同学觉得提升文学素养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没有相关性,由此认为文学课不实用且不具什么商品价值。然而,大学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1]不应该把自己单纯定位为社会与市场的适应者角色。笔者作为多年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为了改观学生的学习面貌,增强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一代,大多数同学醉心于当今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阅读文学经典。所以,首当其冲的是纠正他们对于文学的错误认识,让他们明白:“从本质上讲,文学并不是‘致用’的东西,而是一门‘致知’的学科……文学的‘用’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2]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历久弥新,长盛不衰;而网络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并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老师对学生的领导力并不是靠威逼和利诱获得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真诚而有深度的沟通,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学生深度的信任,由此引发他们情不自禁的追随与义无反顾的顺从。
在学生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之后,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之初给学生开列英美文学阅读书目,其中包括必读书目和扩展书目,大约每周一本书。难度上当然要循序渐进,先读语言简单一些的,然后再逐步冲击高难度作品。对于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可以借助一些简写本或中译本。“文学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没有读者的参与、解读和接受,文学不复存在。”[3]要学好英美文学,必须要大量阅读经典原著,通过阅读经典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思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先读什么,再读什么以及怎样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和质疑,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文字承载的信息。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要求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事先都会给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评论文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作品的感悟对前人观点进行评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文学鉴赏的能力,还能提高写作水平,使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4]
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是超越传统的一个体现,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综合利用听觉和视觉的效果,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久。有鉴于此,我们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对学生的视听器官产生冲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许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资源引入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多纬度地接触文学作品。“通过原著影视,学生不仅能学习文学名著,更能对英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了解。现代影视艺术具有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演员的生动表演、逼真的生活场景,它能把重大历史事件,细微的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谈情说爱等等社会习俗生动地展示出来。”[5]这些影视资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研究,继而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和欲望。需要指出的是,影视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终究代替不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悠久灿烂的文学资源结合起来,使文学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多媒体用于英美文学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形象化、可视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愉快地去学习文学知识,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全面的开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信权威、教师和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导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了和谐、融洽、宽松并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是平等关系、互动关系。
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每次讨论课之前,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文学材料的收集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我们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就一些关键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指导他们在课堂上做报告。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了他们组织材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讨论中,我们大力提倡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对课本中已有的知识、观点或教师的讲授大胆地质疑提问,并阐述怀疑的原因、依据及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生动地理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该学科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开放式教学,把文学作品看作开放性的对象,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定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感悟作品,进行独立思考,做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等。我们对学生的论文没有字数的要求,而是强调独立思考,思路开阔,观点新颖。我们积极发现学生带有创造性的批判思考,并且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经过我们的精心指导,有若干学生写出并公开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他们就会把写作当成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而后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四、挖掘人文资源,深化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许多文化的因素,记载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肯定和颂扬,记录着人类对完美人格与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背景知识的机会,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过硬语言技能的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较为理想的阵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分析、欣赏优秀的英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作品时,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所蕴涵的或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所表现的人文精神,然后让他们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秀的人文思想来塑造自己健康、完美的个性与人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质得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得到增强,还在文明修养、礼仪文化、伦理道德等诸方面获得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文学是人学,是语言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体,不仅给我们审美愉悦,更给我们以心灵的滋养。其间所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不断地深入开掘,从而大力弘扬并不断丰富、充实文学教书育人的思想内涵。
以上几点做法是我们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为搞好英美文学教学所做的一些改革与尝试。笔者认为,只有摆脱传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吸纳时代精神,创建新型教学范式,才能让该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文・白壁德著.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8
[2]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3]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6-48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 10-11
[5]刘仪华.高校英美文学与影视辅助教学[J].电影评介,2006(10):76-77
[6]关鹏.外国文学教学方法初探[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139-141
-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评估
- 下一篇: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