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村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建议;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00-01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西吉县作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对西吉县发展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1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县域总面积3 144 km2。主要地貌类型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年平均气温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全县辖3个镇16个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 9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其中回族占52%,农业人口占94%,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县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58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地域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2.1 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文化、科技素质低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1-2]。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业生产化程度低
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农民靠单打独斗,使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4 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机械化普及推广率不高。过去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5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债务多
尽管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3]。农村债务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3.1 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3.4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
培养农村亟需的实用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亟需的实用人才队伍[5]。
3.5 积极做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
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
4 参考文献
[1] 于武盛,杨培奇,崔焕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5):69-74.
[2] 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4-65.
[3] 张秀生,陈先勇,王军民.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必要性;重构思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本身的多种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完善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而改革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加强协作,从自身改革出发,加强宏观调控,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共创一个竞争有序、合作有益、监管有力、运行有效的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有限,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1.大型商业银行农村物理网点缩减,支农作用弱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国有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林毅夫,2003),金融物理网点大幅度缩减,以甘肃省为例,工商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78个减少到2006年的50个;中国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11个减少到2006年的3个;建设银行县辖办事处、分理处由2000年的194个减少到2006年的98个(查祥德、陈秉谱、杨清,2010);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县域网点为零。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巨减导致其农村金融供给大幅度降低、支农作用弱化。
2.农村合作性金融自身问题严重,支农作用乏力。一是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县及以下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并,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以2007年为例,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比41.5%,而农业银行县域网点1.31万个,占比仅为10.6%(脱明忠、李煦燕,2009),垄断不仅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导致了过高的均衡价格,金融抑制明显;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多方面问题,产权不清晰、股权设置不合理、硬件设施不配套、内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层次低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信用水平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惜贷”现象;三是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的问题更为严峻,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资金供求存在巨大缺口,发展令人担忧。农村合作性金融的这些自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3.农村商业金融发展缓慢,支农作用微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绝对数量依然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由于规模所限,供给能力远远不足,支农作用微弱。
4.政策性银行政策不合理,支农业务单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目前主要局限于政策性信贷,提供政策性信贷的专业机构也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而其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收购,其他诸如对农村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和对农业技术研发提供贷款等方面均未涉及,实质上已退化为单一的“粮食银行”,相当于“粮食储备和收购系统”的“出纳员”(白钦先,2006),支农业务单一。
5.其他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支农力度不足。如小额贷款公司、租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在农村发展迟缓,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抵押物评估不便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离不开农村市场的低收益性,但也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如过高的准入门槛加大了其进入的难度。
(二)非正规金融异常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异常发展,2007年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农户借款的渠道来看,正规的借款占到了52.6%,其中,信用社借款占41.9%,非正规渠道占到了47.4%,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占到了45.9%,可见非正规金融所占农村融资市场份额巨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非正规农村金融无序运行,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缺乏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度,“一刀切”的管理形式在很多时候抑制了“积极型”非正规金融支农服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资金外流数量巨大,非农化现象严重
农村金融缺乏资金双向流动渠道,以工促农的目的难以达到。根据黄季焜、Rozelle和王红玲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284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0.4%,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最重要渠道。1994-2003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超过8000亿元。2007年农行、农发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四类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储蓄存款总额大约在12万亿元以上,而当年全部涉农贷款大约只有5万亿元左右,农村资金净外流有7万亿元左右(马九杰、张永升、李歆,2009),如果再加上通过财政、保险等其他渠道形成的资金外流,则整个农村资金外流的数量将会异常庞大。
篇3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6-1
1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深入调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村级班子过硬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善谋事、肯干事、能成事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并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快,班子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越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高。
1.2 发展路子选得准
发展好的村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都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选准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
1.3 资源条件比较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村,大多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而资源相对匮乏、没有特色产业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基本都是空壳村。
1.4 发展环境较宽松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了领域,给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进一步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1.5 村级财务管得严
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他们在千方百计拓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的同时,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资制度,坚持开源节流不动摇,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多。
2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我市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为土地经营型、资本运营型、资源开发型、兴办企业型、服务创收型。
2.1 土地经营型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走依法利用经营土地资源之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进行正确的引导、扶持。合理兴建群众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地处偏远的资源,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
2.2 资本运营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房产等设施,要采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盘活,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2.3 资源开发型
要从分开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最终还是增加村集体收入。
2.4 兴办企业型
鼓励具备能力的村兴办企业,通过开发合作等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2.5 服务创收型
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围绕村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如可采取入股合作分红形式。就是要引导村集体以资金注入、资产入股等方式带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合作社产业项目建设。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可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以上就是我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多年来我市各村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优势,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茂军,许相慧,李桂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措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
[2] 黄莉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富民强村步伐[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3]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4]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 龚欣一.新时期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法制与社会,2011,(08).
[6] 步芬清.推进股份合作制发展村集体经济[J].江苏农村经济,2011,(04).
[7] 洪猛,黄诗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8] 郑有贵.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缓难题[J].村委主任,2011,(14).
[9] 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2009,(01).
[10] 高富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1] 张贵龙.创新农村镇级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J].上海农村经济,2012,(08).
[12] 张平.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浅谈土地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通讯,2006,(05).
[13] 高伟.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2,(08).
[14] 黄诗铭.发展壮大城郊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2005,(09).
篇4
[关键词] 农机合作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46-01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农机标准化作业抓手,全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着农机技术的高效推广,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影响到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规划下,就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优化,促进服务质量提高。
1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2014年末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305099.86千瓦,在册各类拖拉机1049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57台,小型拖拉机5641台,配套机具12325部。稻麦联合收割机1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1台,棉花收获机47台。大中型机具配套比1:1.34,农机装备向质量、环保、效益型转变,结构更趋优化。在2015年,农机推广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首先,整个春播期,应用拖拉机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播种小麦14700亩,棉花32030亩。机播作业的效果非常明显。此外,拖拉机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完全显现了出来,起到了预期的示范作用。
其次,棉花全程机械化工作 。今年新引进棉花收获机50台;引进180马力拖拉机3台;大型机采模式精播机32台;高地隙拖拉机3台;安装农机自动驾驶卫星定位导航仪5套。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60.81万亩,精量播种75万亩。
第三,枸杞采摘机研发工作 。已经研发枸杞采摘机样机2台,并在去年秋季试验采收的基础上又做技术改进、完善和后续的接收、转运、升运等部分,计划在秋季进行采收试验。
2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机合作社的整体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而且自身的主体结构也过于单一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等等,使得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全面落实,也就导致了农机服务的单一性,出现了农机农忙时不够用、农闲时闲置的状况;其次,精河县地区的农业种植大多是以棉花为主,而在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方面,推广的力度和范围明显不足,农民的成本投入和劳动强度并没有降低;第三,该地区的农村自然路段安全隐患多,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农机设备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第三,农机技术推广中,对于新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较少,采购欲望不高。例如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就是一种新出现的技术,它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部分农机手对使用和操作卫星导航系统并不是很熟练,而且在基站建设方面,各个基站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源不能覆盖到所有作业区,影响到推广效果。
3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服务质量
农机合作社在新形势下,要遵循“农业生产,农机先行”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棉花全程机械化这一中心,制定各项合理策略并将其落实到位。具体来讲,首先,对现有的农机合作社部门进行健全优化,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的组织分工,将各自的职责细化,明确分工,确保各项管理的高效化;其次,对于新的农机设备进行及时了解,并将相关技术第一时间向农民宣传,让农民群众了解到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所在,在认知上接受并愿意采购,同时农机合作社也要提高在农机推广过程中的服务水平,实行全过程服务模式,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围绕春耕备耕工作召开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把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全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1)加强人员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参加业务培训,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组织农机管理、培训、技术推广人员赴乌市等地考察学习,增进技术人员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2)不断加强自身的行风、政风建设,积极打造“和谐型”机关。(3)深入开展赴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困难。(4)进一步加大了事关群众利益的人事任免、干部评优、重要决策和财务收支等情况的公开力度,坚持大、小事上会讨论制度,让群众有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力求办事公道、公正、公平,不断提高行政效能。(5)积极推行AB岗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3 做好基础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发挥项目实施的带动作用,抓好棉花和枸杞产业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加快枸杞采摘机的田间应用步伐,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推广普及自动驾驶卫星导航技术。对于农村自然道路也要加大日常巡视和监督监管力度,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为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4 总结
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实现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创新推广
1 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
1.1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基层农机推广发展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思想观念落后,农机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的问题;农民的平均知识水平有限,普遍眼光不够开阔,认识不到农机的先进新,影响了农民后备军对农机的接受;部分乡镇政府消极作为。
1.2 发展速度缓慢
1.2.1基本国情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没有改变,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1.2.2农民购买实力
普通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以购买农机,尤其是高端大型农机,抑制了基层农机的推广工作。
1.2.3地形地貌
我国地缘广阔,地形复杂,农业经济丰富多样,对农机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大型综合性农业规模有限,限制了农机推广的规模和类型。
1.2.4国家政策
我国实行,农户耕地面积狭小,生产经营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土地使用权不断流转,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农机推广环境愈加恶劣。
1.3推广机构存在的问题
1.3.1推广模式
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对农机的接受,收效有限的推广成果也限制了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1.3.2农机推广建制
1.3.2.1推广机构不健全
乡镇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往往体现在农机推广建制上,是否有专门的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是否设立有农机推广站以及良好的办公条件。机构若是不健全,农机推广功能将会弱化;农机推广站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专业人T及资产流失将大大增加农机推广工作的难度甚至出现无法正常开展推广工作的现象。
1.3.2.2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机推广面向的农村,然而乡镇并没有基层农机推广部门资源的调配权,使得基层农机推广收到多方限制,供需存在“时差”,推广成效大打折扣;调配权上的不接地气使得基层农机站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农机站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能专人专用,影响了整个推广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
1.3.3农机推广设施差
大多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设备设施条件差,无法开展正常的推广示范,难以让农民眼见为实,降低了农机的说服力度,影响力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农机推广机构资产流失,调度困难,给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4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
在进行农机推广工作普查或受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时,由于其工作人员往往是受指派,无法保证其对农机业务的专业水平,影响了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和落实,难以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农机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恶劣的工作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且人员结构不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后备力量不足。
1.3.5农机推广机构的功能弱化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推广经费不足、推广设施差、推广技术支撑不足使得基层农机推广机构难以独立履行其基本职能,徒有虚名。
2 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
2.1培育先进思想理念
开展普遍基层农机推广重要意义教育,提升我国农民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水平,深化农机先进性作用意识;加强政府农机推广管理部门的学习教育,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提高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推动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
2.2建立健全农机推广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农机推广建制,配备专职专用专门的技术型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设立农机推广站以,完善办公环境,提高办公设备性能以及能够适应推广试验、示范的设施设备;完善机构结构,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防止资产资源的流失和滥用;适当放权,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工作考评,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用权为农机推广办事却又不敢滥用权力办坏事,实现推广服务提词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的制度化、自动化处理;通过制度建设,挖掘支持农机推广的项目和实现方法,使得农机推广工作市场化,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活力。
2.3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推广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提升业务人员操作能力和理论更新;培训业务员与农民交流的能力,提升业务员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基层农机推广的能力;加强农民理论学习培训,培养新时代农民,培育农民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农民掌握学习的诀窍,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2.4 创新推广手段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农机推广交流平台,提高农机推广水平,逐渐由传统的推广方式中解脱出来,建立专家号解说平台,分享技术资料,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农民经验理论、实践能力的自我更新。
2.5 创新推广方法
立足农民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建立较高端的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实现农机推广示范专业化、现代化、数据化发展,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水平。
3 结语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对于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农机推广工作既是当今三农工作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何娟.浅谈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农村机电,2016,03,183
[2]龙启林.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创新措施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04,7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挑战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多数是由统分结合和双层经营模式构成,这种经济体制替代了大锅饭式的集体化经济体制,当前农村已经成为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他们可以独自决定应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并且能够独立处理好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为了发展生产,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中生产管理的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2产业结构的变化
当前农村产业已经不再单一化,已经逐渐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逐渐形成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发展形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逐渐成为多方企业的服务中心。
1.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当前形势来看,农村生产逐渐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由过去的统购派购为导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经营方式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逐步转化为由生产到再生产的一体化流程。
1.4农村和农民的本身条件的变化
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时期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商品生产的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比较缺少商品生产知识,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传递慢,因而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但应变能力差;四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严重影响商品流通,进而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但要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这些新形势、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经济体制不够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再加上国家政府出台的农村经济扶持政策的实施,也同样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中可以看出,其中仍旧存在多种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包括,农村经济体制过于简单,并且管理模式混乱,不能够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新形势下农村经济体制的漏洞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其工作效率。
2.2土地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多数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明确的土地机制,因此,争土地产权问题多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明确的土地机制能够制约这种情况,导致这类情况越发严重。再加上当前农村部分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这就导致农村多处土地荒废,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健全的土地机制,这就导致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3对农村资金扶持力度小,使用效率低
虽然说当前国家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农村种植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较小,尤其是资金的投入。因此,农民不能够扩大种植面积,也就是说,农民收入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同时由于农村分布较为分散,在资金分配方面也就分散开来,这使得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降低其使用效率,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浪费情况严重。
3新形势下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
3.1增强对农村产业的经济管理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必须做好农村种植等产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点对于乡镇产业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再继续采用所有地区都用同一个制度来管理的模式。要针对每一个地区经济特点和当前发展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管理方式,要适应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第二,更改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以往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与企业往往共同持有相同的管理权,这将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将政府与企业分开,使它们各司其责,管理不同的区域和范围,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乡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第三,要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工作抓起,可以利用实行分层承包制和岗位责任制来达到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第四,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采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然后对其进行中正确的引导,促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3.2完善农村市场的组织化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进步,农产品逐渐形成市场化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从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入手,通过采用促销和推广等方式来突出市场组织调解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农村作为一个中心市场的重要性。
3.3做好农村经济管理的咨询工作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农村经济经济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答,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够有效帮助农业经营者对农业工作方案的制定,同时还能帮助其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今社会是多变的社会,企业必须做好自身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才能够稳住脚跟。另外,咨询工作人员也要掌握国家当前的动态和发展形式,这样才能够及时将国家政策和计划传达给农业经营者,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要在保障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合一,使其经济效益有效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提升农产品自身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3.4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的激烈的竞争,每个商品生产者要求得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
结束语
由全文能够总结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将其发展情况和其所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在一起,才能够研究出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方面要将国家政策和法律作为工作开展的标准,做到只有以这个为标准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还要将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只有做好乡镇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
篇7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收缩与信贷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相关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为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较差的现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已成为必要。
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结果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金融改革增添了农村信贷市场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资金负担。政府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与制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呆帐,如行社脱钩过程中的资产分割与划转,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历史包袱”是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难题,以当期成本去解决“历史包袱”是件痛苦的事情,震动最小的办法是绕过最难的改革,留待今后处理。
二、农村金融经营现状及经济学分析
(一)目前农村金融状况及原因
1.资金严重外流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存贷差连年增大,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农转非的现象严重的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为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结果使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用社的信贷资源来发展农村经济。
2.信贷配给严重
中国农业银行自实行商业化转轨以后,对农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贷款制定了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导致对农村经济主体信贷的大幅减少。农村信用社作为社员自愿入股,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多年来由于产权、组织管理以及经营水平等方面的弊端而无法实现良性运行,难以发挥经济合作的功能,尤其是近几年来过于注意商业化经营,忽视组织内部社员的融资需求,片面强调信贷的抵押和担保,在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户个体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演变成了变相的信贷配给,造成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总量有所下降。
3.金融服务形式单一
农村资本市场业务单调,无论是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目前发放的多是短期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中长期融资服务很少,虽然部分农业产业化主导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经过改制成为农业类上市公司,其股票在社会上发行和交易,这类公司目前还是少数,迄今为止,还没有农村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农村地区进行股票等有价证券经纪的机构也极为缺乏,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根本无法延伸到农村。
(二)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趋利避亏是理性经济人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农信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法人而导致的商业化倾向,与政策性定位之间存在了相应的冲突。当前,农信社肩负支农的政策性任务,而其本身,面对的农村信贷市场却是低效的,成本高而收益小,附加相当高的风险,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不断萎缩。
根据国际经验,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原高于其他贷款,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支农贷款利率与支农成本不相对称。由于农户贷款的户数多,额度小,手续烦琐,从而需要信贷员对每一位贷款人员的家庭背景、经济现状、贷款使用以及还贷前景作全面调查取证,导致工作量度倍数激增,增加了相应成本(管理成本及运营费用),与此同时,农信社所面临的风险却是相对于其他业务而加增的。由于农户贷款受自然及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以及相关贷款人的信用不佳甚至有意赖帐而导致风险暴露严重。当前的农信社的贷款利息不足以补偿支农信贷的成本与风险。
目前,农信社的负债结构也不近合理,定期存款占比较大,筹资成本的较大与贷款收益较小形成极不健康的竞争经营格局,同时,由于政策性定位,农信社对某些的优势项目也无权涉及并直接导致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
由于农信社的区域布局及组织形式等的特点,将农信社与“三农”政策相关联也的确具有相关客观合理性,但作为金融系统中弱势地位的农信社,在无有国家政策性引导及相关财政贴息或其他支持手段,仅凭其一己之力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三、发展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二)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三)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四)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五)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武,基层央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海南金融,2006,(8):76-78
[2]丛 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 农业经济[J], 2004,(5):35-36
[3]凌涛,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思路:也谈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 [J],金融研究 ,2001(7):60-66
篇8
摘要: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本文根据国发二号文件精神,结合六盘水的实际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浅析怎样主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六盘水市农村覆盖率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市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市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市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市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市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市、乡服务,帮助市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六盘水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市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2]吴珺,何民捷.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08,(11)
篇9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社区”一词最早由斐济南・滕尼斯定义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这一定义用在我国的农村社区上同样比较贴切。我国农村社区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当前很多地方也开始了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仍推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1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将村民自治制度引入法律轨道,为农村社区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当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还不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仍是一种缺乏参与、缺乏合作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管理方式落后,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4个方面,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等形式来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推动农村事务的公开。然而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尽管采取了这一自治模式,实际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多地区村委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未定期召开村民会议,一些村务活动常常是部分干部说了算,未做到及时公开,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无法保证村民的自治权,村民自主这一民主制度就没有落实到位。
1.2 农村社区居民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本应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参与积极性,“面对农村社区推行的政治民主建设,村民广泛存在着村民政治冷漠现象”。从主观因素来看,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限制,缺乏民主观念和参与热情。从客观因素来看,受我国几千年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民形成一种“唯官是从”的习惯性思维。尽管当前赋予了农民自治的权利,但很多农民仍然认为作决策的应该是部分干部而不是自己,对于农村社区重要事务他们更愿意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意“出头”,甚至对于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事情,也选择忍气吞声。
1.3 农村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农村社区缺乏规划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社区建设无法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资源闲置和流失,使我国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 农村社区由管理向治理变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而治理理论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治理模式不同于管理模式,它要求各主体能够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理念同样适应当前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1 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了,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权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参与意识,这为推动村民的自治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民间组织的进入,其中经济性的民间组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为实现多元共治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2 政府政策支持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政治基础
过去农村和农业为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国家开始扶持农业。2003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在税费收取基础上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扭转了乡镇政府乱收费的状况,缓和了干群矛盾,也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必然要作出新的调整,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基层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协同社区居民、企业和非政府部门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实现多元治理
过去农村社区是一个封闭而同质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量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打破了封闭而同质的农村社区结构,增加了农村社区的流动性,使农村社区结构逐渐向开放性、异质性和流动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当前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同时面临着发展问题和秩序重建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社区的有序建设,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农村社区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3 实现农村治理转型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要求从根本上改革之前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的治理改革,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3.1 优化基层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忽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正之前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发挥好政府在整个治理系统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相关政策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实际,使乡村社区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乡镇基层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手中的权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对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最后,基层政府还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并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民主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村民自己依法管理村务,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最终依靠村民自己达到善治。在村民自治条件成熟的地区,基层政府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保障群众的自治权。在一些自治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村民权利的宣传,增进村民对自治的了解,逐步推进自治制度。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治理的好处,才能带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财物的进入
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物资的支持,然而当下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服务体系配置不齐全,难以吸引人财物的进入。因此,围绕农村社区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就变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组织加入农村社区的治理行列中,从而针对农村社区提供更多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建设效率,节约社区建设成本。
3.4 鼓励农村社区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新形势;村委领导班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3)03-304-02
1 我国农村现状及村委领导班子面临的问题
1.1 我国农村现状
1.1.1 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产业发展不平衡。各种因素制约着农民的增收空间:房地产的发展,退耕还林的实施,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自然灾害影响等。
1.1.2 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推广科技下乡需要全面普及。只在少数发达地区才有农村文化活动室,农民在空闲之余不是读书看报而是麻将、扑克,继而赌博成风。
1.1.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大多数自然村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水来就淹;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除了有些获得政府补贴建成水泥村级公路的,其他的都是泥浆路,路面窄,路况差。
1.1.4 惠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农民没有基本保障。惠农政策虽然是实施到农户,但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得不到实惠;农村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得不到救助。
1.1.5 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缺少资金,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小,很多农产品都了现货销售;二是缺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不够完整;三是地方品牌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2 新农村建设中村委领导班子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2.1 政治思想素质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
2.2 致富能力
具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的能力。
2.3 组织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村委领导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2.4 组织保障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增强村委领导及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村委领导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使村委领导真正威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 新农村建设中村委领导班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文化偏低,年龄偏大,领悟能力相对较弱有的村干部素质不高,班子协调性不强。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一般,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对发展经济素质能力不强,个别村干部思想狭窄,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有些村干部虽然考虑过集体经济,但观念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致使企业办不成,项目上不去。
3.2 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除了家务事,公事就变得无所事事。
3.3 工作能力较差
由于缺乏各种技能培训,大部分村委干部科技素质低,致富办法少。缺思路,少办法,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过多强调客观条件。
3.4 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责任感不够农村自从土地承包制后,土地资源分散,村里原有的荒山荒地处于放任状态,使村里失去了经济实体,断绝了经济来源。因此,集体资源流失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5 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行政村没有任何积累;村干部待遇低,工资少,从而导致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差,思想惰性大,工作得过且过。
3.6 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
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起步,有些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不高,加上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有能力有知识的干部得不到重用而只能无奈地另谋出路,这也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一种制约。
4 加强村委领导班子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村委领导的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增收致富。实践证明,要促进农村快速发展,关键是在于农村要有一个好的村委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处在最基层的村委干部逐项落实,为此,每一个村委都必须通过民主选举,选好一班人,在选准带头人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的、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
4.2 提高村委干部的科技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含量一是乡镇要经常组织村干部培训,通过培训充实理论知识,达到提高村干部队伍科技素质,增强思想觉悟的目的;二是加强农村干部能力建设,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逐渐改变有的村干部惰性的坏习惯;三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村于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增强政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四是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有利于带领和帮助群众致富;五是推广科技下乡。加强各种实用技术的知识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村干部学到市场、信息、经营方面的本领。2009年全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全面铺开,水稻、蔬菜、甘蔗等农作物各体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村入户,以及畜牧业养殖技术的培训,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保障,
4.3 团结党员和村民代表,壮大领导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用实际行动关爱老乡亲。一是在工作中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通过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如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以此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二是党员和村民代表是十部联系群众的扭带,要充分利用这一扭带,使党员和村民代表成为上级政策、村务工作的宣传员,各项工作的先行人,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三是完善农村教育培训阵地的建设,改善农民受教育培训的条件,广泛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充分发挥村委班子的引导作用及服务功能。
4.4 加强村委领导班子的民主管理,提升村委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是基础,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是充分发扬民主,不断提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始终保持高度民主的丁作作风;二是抓好自身建设,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充分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强化工作机制,规范村务制度,建立建全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处,把村委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支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主针政策、廉清勤政,奋发有为的新农村领导集体。
4.5 完善村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村委干部后顾之忧
为了进一步调动村委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和改进村委领导班子的建设,发挥广大村委领导十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在坚持和完善村委领导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实行村委干部工资正常增资制,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建立农村十部报酬补偿机制、另一方而还要完善奖罚机制,实行村干部目标责任制。村委班子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任.必须明确村委干部的工作职责,建立民主制度,增强村委班子的生机与活力、
4.6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着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之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地理优势、市场行程和传统习惯进行规划调整,如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村委领导班子要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二是推广家庭农场、土地转租和流敞土地集中种养等,充分把每一寸土地利用起来。
- 上一篇: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下一篇:实体经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