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3]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52-158.

篇2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快速的进行中,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成为世界上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通病,尤其是在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国际上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经常将我国的环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环境保护法、环境公约等,保护环境是国际合作的共同任务和共同目标。发展绿色畜牧养殖,进行绿色生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全、营养、高质量的绿色产品,是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中提倡的内容,发展绿色生产、绿色养殖、绿色产品是对人们的饮食的一种变革。绿色食品现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饮食观念、消费理念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和环境问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绿色养殖、绿色生产,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体现,因此发展绿色生产、绿色养殖,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是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业首要的任务。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不仅可以提升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国需要大力的发展绿色畜牧养殖,将我国畜牧养殖产品的质量提高,提高我国畜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绿色畜牧养殖离不开动物医学,所以在绿色畜牧养殖中,也需要保证动物医学的绿色发展,在畜牧养殖中将保证动物健康、合理使用兽药等,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的动物医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是动物健康的保证,也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实行的保证。在绿色畜牧养殖中动物的健康是第一要务,一切活动的进行都是为了保证动物的健康,只有保证动物的健康,在绿色畜牧养殖中才可以提升畜牧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促进绿色养殖的进行,所以动物医学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有效实行的保障。

2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做法及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发展中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在大力的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推行,绿色食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在农业种植、生产、畜牧养殖、生产中需要将环境问题进行体现,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绿色生产和种植、养殖。在畜牧养殖中,想要实现绿色养殖,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畜牧养殖场所必须没有污染,符合绿色畜牧养殖的要求,将绿色畜牧养殖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第二,大力的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并有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第三,实行制度化管理,保证绿色畜牧养殖的标准化发展。第四,合理使用兽药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中不仅要合理的使用兽药,还要对饲料的进行绿色推广。在畜牧养殖中同样也离不开饲料,进行绿色畜牧养殖需要使用优质饲料,将农作物的秸秆、青草等进行发酵,然后进行畜牧养殖中的饲养,不仅可以将农业生产中影响环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改善,还可以提高秸秆再利用。在绿色畜牧养殖中需要将青草和高质饲料进行合理的搭配,降低饲料的成本,同时降低饲料的使用量,对畜牧生物进行合理的喂养,对于食草动物来讲,可以提升其生产力。在饲料的使用中,可以推广使用应用价值高、绿色的饲料,促进绿色畜牧养殖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畜牧养殖管理,为畜牧动物提供一个适宜生长、舒适的环境,保证畜禽可以健康的成长。例如畜牧养殖需要为畜禽提供合理的光照、空气、生长温度等,提升畜禽的生产力,为畜牧养殖户提供更高的经济收益。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还有很多,在绿色畜牧养殖中,只有大力的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树立绿色养殖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畜牧养殖质量,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养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还有很多种,例如推广使用浓缩饲料,动物饲料喂养技术、动物养殖方法等等。当前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需要看清当前的发展形势,从绿色食品市场的角度出发,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绿色畜牧养殖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前景,想要提高绿色畜牧养殖质量,需要有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保证畜牧养殖中各项工作都安全、无污染、高质量,加强畜牧养殖管理,改善动物生长环境,合理的所用兽药,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提高动物的生存几率,在对畜牧养殖动物进行防疫时,需要按照国家动物医学标准、国家动物用药标准等规范用药,并进行防疫记录,严谨在绿色畜牧养殖中使用禁药。对有疾病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并严格的管理,做好畜牧养殖场所的消毒工作等,这些可以保证绿色畜牧养殖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是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发展的一个推动力,综合分析得出,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大力的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保证食品安全。

3小结

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将农村田园风景、自然生态资源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当地特色文化和乡间生生活,提供给人们一个体验休闲生活状态的农业发展形式。由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晚,相关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完善,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但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规划设计生态化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还能带动了农业的新一轮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2]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中国商贸,2014(07).

篇4

关键词: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樱桃番茄

沼液是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后的液体残留物,它不仅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含有丁酸、吲哚乙酸、维生素B12等活性抗性物质,因此有着促进作物生长和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双重作用。梅州具有丰富沼液资源,实现“猪――沼――菜”良性生态循环,将沼液引入到农业种植体系中,不但可以利用沼液达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防止因为沼液排放造成的污染,而且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其产品可以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符合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近2年来,梅江区成功地采用该技术栽培台湾千禧樱桃番茄,667m2产量3500kg,味道甜美可口,品质上乘,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1 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的基本概念

无土栽培是不用天然土壤,而是把作物种植在一定的容器内,定时、定量地供应营养液,配合科学的管理技术,使栽培作物能够正常生长,获得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是现代农业的一项高新技术。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质或营养液,用有机固态肥或液体有机肥替代化肥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是一种无机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高效益,低成本无土栽培技术。如消毒鸡粪固态肥栽培系统,沼液栽培系统,鱼菜共生系统。

2 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的特点

沼液不仅是理想的有机速效肥,而且经过厌氧发酵后,其中含有大量的菌丝体,对蔬菜中多种病虫害有抑制作用,它不仅可作为主原料来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还可以利用沼液中所含的有效的N、P、K及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成为无土栽培营养液最佳替代品。用沼液取代营养液作为养分来源进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达到降低成本、节省能源、物质循环利用,为发展生态农业,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无土栽培优化模式,其特点是:①用沼液取代传统的无机营养液。②操作简单,对人员素质要求不严格。③节省投资,降低成本。④对环境无污染。⑤产品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3 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规程

3.1 配制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基质

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基质原料资源丰富,可根据当地的有机原料,农副产品资源选择基质,如蔗渣、椰壳、锯末等,都可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并加入一定量的蛭石、砂等无机基质来调整基质的物理性状。有机基质与无机基质的配比可按体积比,可由2:8至8:2,如砂:椰壳(5:5)。每1m3基质可供栽培面积8~10m2。基质均需进行发酵处理,办法是每1m3基质加入一定的尿素(0.5%),并浇透水使基质含水量达到80%,用塑料薄膜盖严,在30℃温度下约20天左右即可。

3.2建造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设施系统

①保护系统:在塑料薄膜大棚内进行。②栽培系统: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可采用基质栽培槽,如选用砖、

木板、塑料制品、聚苯泡沫等制成的槽。③滴灌系统:沼液滴灌系统可分为3部分,首先要分别经过20目的初级过滤池和80目的次级过滤池,然后再经过120目的叠片式过滤器,并通过气、水联合定时对过滤器进行反冲洗,以实现沼液的无堵塞过滤。通过沼液科学配比后输送至田间滴灌系统。

3.3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操作管理

3.3.1沼液管理。①基肥:在混合基质时,定植作物前,每1m3基质中加入12kg有机肥,如消毒鸡粪、生物肥、鸡粪+豆饼(2:1)等。②追肥:苗期每4天喷1次沼液,清水1:2,共5次。生长期每5天滴1次沼液,清水1:1,共3次,每5天滴1000倍腐植酸液体肥,共3次,间隔轮换。结果期每5天滴1次沼液,清水2:1,共6次,每5天滴500倍腐植酸液体肥,共6次,间隔轮换。为保证沼液的养分、浓度稳定,每10~15天用电导仪对沼液进行测定电导率(EC),一般苗期EC为0.65ms/cm,生长期EC为1.25ms/cm,结果期EC为2.5ms/cm。

3.3.2水分管理。滴水时间及滴水量视作物种类、基质含水量、天气状况、作物生长而定。定植前1天,应把基质浇透。定植后,晴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约10~15分钟,阴天每天1次或隔天1次,以基质达到下层有水、中层湿润、上层干爽的程度为最好。

4 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沼液有机无土栽培使用的沼液来源易得、成本低廉,经计算每年使用沼液,大约需14t鸡粪×80元/t,连同沼气池的折旧费合计款1000元,比传统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可节省2000元,同时节省营养液配制所需设备投资3000~4000元。

我们于2012年6月5日至2012年11月9日在梅江区长沙绿得鲜蔬菜基地进行了沼液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台湾千禧樱桃番茄试验,试验表明,利用沼液有机无土栽培,667m2千禧樱桃番茄产量要比施化肥增产358kg,按售价4.6元/kg,增收1646元,同时节省肥料、农药的费用,使用沼液后不仅产量、果实品质有明显的提高,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Vc含量提高,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667m2千禧樱桃番茄可节支增收2400~2800元。

将沼液引入到农业种植体系中,不但可以利用沼液达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防止因为沼液排放造成的污染,而且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完善了养殖业、沼液、种植业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另外,由于沼液养分的利用,可减少有机肥和化肥投入,变废为宝,为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提供有效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篇5

关键词 籽用西葫芦;科研;产业;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6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102-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也在悄然改变。西葫芦籽的食用价值正逐步得到人们认可,已成为休闲、营养、保健的重要食品之一。籽用西葫芦产业的迅速发展,必将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白城市籽用西葫芦研究在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研发的西葫芦籽油、休闲炒货、西葫芦条等初试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生产概况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半干旱特殊农业生态区,具有发展籽用西葫芦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国内籽用西葫芦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白城市籽用西葫芦生产的起步和发展。2009年生产上开始试种获得成功。2010年种植面积开始扩大,至2013年累计推广面积1 600 hm2以上,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2 白城市籽用西葫芦科研概况

2.1 育种研究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是吉林省西北部半干旱特殊生态区唯一一所从事农作物育种的单位,于2007年开展籽用西葫芦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

2.1.1 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并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对优异性状材料进行分离、提纯,结合抗性筛选,选育自交系,配合力测定、选育优良杂交组合,经试验、示范、审定,推广优良品种。

2.1.2 引种试验。筛选适合白城市种植的籽用西葫芦品种。

2.1.3 研究成果。“籽用西葫芦引种及品种选育”项目于2013年通过市科技局鉴定。筛选出2个适宜在白城地区种植的籽用西葫芦杂交种;选育的白籽1号籽用西葫芦杂交种,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2016年完成的“籽用西葫芦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并成功申报了吉林省科技成果。

2.2 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几年的栽培实践和技术研究,现已总结出适宜在白城市推广的籽用西葫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栽培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品种选择、播前种子处理、籽用西葫芦生长发育适宜土壤、吸肥、吸水规律等。为了生产出安全绿色食品,施肥遵循的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1]。按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执行。白城市十年九旱,春季干燥多风,难抓全苗。遇特殊年份,西葫芦开花期雨水大,结实少,烂瓜,造成减产。为了保墒抓全苗、抗旱、防涝、 防烂瓜、保结实,采用地膜覆盖、大垄双行、高垄栽培等技术确保稳产高产,并采取放养蜜蜂及人工辅助授粉等方法来提高结实率[2]。针对近2年雨水异常,在籽用西葫芦开花期阴雨连绵,致使西葫芦结实率低的问题,除了上述技术,还采取大棚育苗移栽的办法使籽用西葫芦开花期提前,避开降雨集中的时期,以确保授粉结实不受或少受雨水影响。这些栽培技术措施在籽用西葫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使农民种植籽用西葫芦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也为籽用西葫芦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3 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几年的籽用西葫芦引种试验与栽培技术研究,对白城市籽用西葫芦生产中发生的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病毒病、细菌性缘枯病、蚜虫等所有病虫害都能进行有效的防控[3]。并总结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原则是“优先采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态防控、生物防控,辅助使用化学防控”。通过选用抗性强的品种,深耕翻、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实行大垄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加强田间管理等方法改善和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籽用西葫芦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4]。化学药剂防控原则是“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白城市籽用西葫芦稳产和生产出安全、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保障。

2.4 加工技术研究

白城市籽用西葫芦种植时间比较短,加工技术刚刚起步。加工企业只有1家,年加工能力1万 t。加工技术是将西葫芦籽清选,脱壳后,将炒货或直接将籽仁以一定的数量进行真空包装,远销到西欧市场。极少部分是在一些分散的小作坊加工成不同风味的炒货,作为休闲食品在本地销售。2013年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出西葫芦籽油冷榨技术,并研发出适宜大众口味的休闲炒货,并利用其附产品瓜瓢加工出西葫芦条。

3 籽用西葫芦产业发展前景

3.1 自然条件优越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半干旱特殊农业生态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这里的土壤、水质、空气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生态基础条件。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籽用西葫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3.2 充分利用中低产田

白城市耕地面积较大、中低产田面积较多,比例较大,籽用西葫芦根系强大,具有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中低产田种植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而且投入成本较低,效益相对较高。

3.3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内对西葫芦籽消费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及乡村扩展,需求量日益增加。国际市场对籽用西葫芦加工产品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因此,白城市籽用西葫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4 参考文献

[1] 刘金财,王凤龙.吉林省籽用西葫芦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5(19):31.

[2] 陶玲,孔祥伟.籽用西葫芦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1(2):34-35.

篇6

关键词: 旅游业;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9-0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五位一体的县份。全县总面积3 43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0.3%[1]。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实有耕地只有47.7万余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近9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45%[2]。到2005年末,全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2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多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长阳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长阳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业的直接补给政策和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调节城乡社会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3]。

作为 “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长阳在劳动力大量外输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些普遍较难解决的问题,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一致性、城乡房价悬殊大、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用工歧视现象等。

调查研究表明,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到总人口的1/6左右,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3,很多景区景点的农民在旅游旺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如住宿接待、餐饮、经营旅游纪念品商店、游船渡客等,而在旅游淡季时则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上述问题都不可避免。对于长阳这样一个有着优良旅游资源和广阔旅游发展前景的县城来说,发展旅游业是一条更好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二、长阳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长有发展旅游的有利资源条件

长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风光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流经长阳县城的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之美誉。在长阳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中,其旅游产品以土家文化和清江自然山水风光相融合,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武落钟离山(“土家族的发祥地”)、天柱山(“道教圣地中武当”)、巴王洞(“天下罕见奇洞”)、倒影峡(“鱼跃枝头鸟宿水”)等。

(二)旅游业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长阳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利用清江的石头资源,建立了奇石村和奇石苑,另外,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盆景村。这两个产业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实惠。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这些地方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长阳特色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长阳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占人口的51%,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向旅游者展示出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服饰、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习俗等民风民俗。长阳是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土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的三件宝,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撒叶尔荷已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而长阳巴山舞的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长阳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将为长阳的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促进长阳旅游业和长阳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长阳“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拓展和培育农业的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板块,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积极支持农民从事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大力发展以家庭手工业、运输业、家庭旅馆、农家乐休闲以及奇石、盆景、根艺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村镇,实现旅游增收[4]。

长阳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针对长阳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其对接和互动。

三、长阳农村劳动力向旅游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一)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长阳县政府比较重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并于早些年在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是,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却一直存在令人困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平均年龄高,缺乏后备力量;另外,有的人员旅游旺季从事旅游,旅游淡季从事农业或外出打工。这样的人员状况显然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是中青年,年龄大约在20—35岁,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在长阳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这些劳动力如果能向旅游业转移,一则可以提高长阳旅游的人员素质,二则可以为长阳旅游发展准备充足的力量,三则可以更好的传承长阳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长阳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产业本身又是一个关联带动效应很强的产业,将会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无疑会为长阳的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更好的解决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更好的实现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增收。

四、长阳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长阳县政府一直以来将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放在并驾齐驱的位置,现实情况也证明旅游发展和当地的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旅游市场带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长阳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境内山峦起伏,气候温暖湿润,呈亚热带气候特征,且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呈立体分布状况。独特的地理状况和地形分布,使得长阳的农业发展有别于湖北其他的县市,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柑桔、球白菜、碰柑、茶叶、银鱼、刁子鱼等经济作物。旅游业的发展为这些经济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很好的销路。“三峡苕酥”、“蔬菜果酒”、“长阳茶叶”、“高粱酒”、“干银鱼”、“干刁子鱼”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了长阳有名的旅游产品,游客不仅可以在长阳尝到这些原滋原味的绿色食品,还可以带回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品尝。长阳旅游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产品的销路会随着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更好、更宽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无疑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农产品市场带动旅游市场的扩大

一直以来,长阳都是以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产业支柱,在政府实行旅游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情况下,也是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这也符合长阳的现实情况。目前,长阳农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知名的品牌——高山球白菜,现已销往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扩大了长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另外,清江鱼在湖北市场上销售状况良好,每斤可卖到40多元,省内的很多客人从认识清江鱼开始知道长阳;长阳的奇石、盆栽产品销往全国各个地方,让省外的客人开始认识和了解长阳。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同时带来了旅游市场的开拓,推动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的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继续发展,将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也将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结语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是长阳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而作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村,长阳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民增收确实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徽在.一叶轻舟-漂-富一镇──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旅游业的调查[J].山区开发,2000,(2).

[2]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为农民增收献计出力[EB/OL].news.省略2006-08-30.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保障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R].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6,(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income in Changyang county

ZHANG Rui-lin

(Wuchang branch campus,Middl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Farmers ' inco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he key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 Wa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ur, "into the factory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ity, not leaving from the soil" path of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Key words:tourism,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 income; labor force transfer[责任编辑 王 佳]

篇7

【关键词】九三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现状;前景

大豆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它具有经济价值专用性较强的特点,其产量、蛋白质和油分形成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选择以发展绿色、无公害大豆为主攻方向,利于高产、高油、高蛋白质形成的生态区,建立大豆优质非转基因大豆核心保护区建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区,位于九三农场管理局境内。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过度地段的漫岗地带,海拔288.1m,北纬48°52′,东经125°17′,该区域属东北高寒高纬度地带,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土,土层深度30-60cm,土壤有机质含量5.6%,PH值5.35,碱解氮19.83mg/kg,速效钾196.4mg/kg,气温条件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4℃,降水量500-600mm左右,有效积温1900-2270℃左右,属四、五、六积温带。无霜期在100-120天左右。

1.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区生产现状

1.1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区大豆生产特点

多年来,九三农管局始终坚持“非转基因、绿色无公害”的理念进行大豆生产。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高油型,高蛋白专用品种,建立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基地,使大豆品质显著提高,同时也为垦区绿色大豆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大豆种植上,充分发挥规模优势、良种优势、农机装备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标准化作业优势,使大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形成了适合本地区的较为先进的栽培模式—大垄密植栽培模式。紧紧抓住高产增效技术不放松,及时进行实用新技术的综合组装配套。总结出了北部高寒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模式,提出了缓解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措施,积极拓宽大豆增产技术应用领域。近年来重点引进推广了大豆“大垄密植”栽培和精量点播技术,推广田比一般生产田平均亩增产45。

2012年全局全面推行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播后苗前封闭土壤处理,100%实行统一供种、供肥、供药,采用GPS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秋起垄、秋施肥。全生育期中耕四次,机械、飞机航化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杀虫剂三遍。在工作中坚持做到“六狠抓”即狠抓“三秋”工作,狠抓农时标准,狠抓人员素质,狠抓标准提升,狠抓措施落实,狠抓管理到位。产量提高到每亩210,实现平均亩效益254元。

1.2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核心区的生产情况

垦区“六五”期间平均亩产73,全国平均亩产80.2,低于全国生产水平8%。2011年垦区平均亩产181.1,全国最高年份亩产124,高于全国最高年份平均生产水平46%。

2010年九三管理局大豆播种面积133227 h,平均亩产200.2。2011年九三管理局大豆播种面积126959 h,比2010年大豆播种减少6268 h,平均亩产207.4,比2010年增产3.6%。2012年九三管理局大豆播种面积98793 h,比2010年大豆播种减少34434 h,平均亩产215.5。比2010年增产7.64%。虽然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大豆种植面积,随着单产增加,大豆总产量减少也是有限的。

2004-2012年九三农场管理局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1.3农业机械设备情况

九三管理局在农业机械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农机现代化步伐。应用卫星导航,GPS定位,和信息数字监控等现代科技设备。全局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47台,大型收获机643台,配套农具7500台件,农用飞机场8处,飞机航化作业面积达80%以上,农机田间作业综合作业率达99%以上,保证了大豆在种、管、收全程标准化作业。全局还拥有粮食处理中心和种子加工厂33座,全封闭彩钢板机库4万平米。已建成25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机装备区,喷灌已覆盖40万亩非转基因大豆标准基地。

在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上,九三粮油分公司每年可加工绿色非转基因大豆60万吨 。

1.4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区内的大豆农业科学研究机构

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内有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九三综合试验站,开展大豆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大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每年承担多项农业科研及示范任务,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九三科研所大豆育种研究室,成立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重点进行高产、抗病、特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九三科研所已育成品种25个,累计推广面积5200万亩,增产大豆15.6亿斤,创社会效益19亿元。

2.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核心区生产优势及发展前景展望

2.1九三局非转基因大豆核心区生产优势

2.1.1地缘优势

九三局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旱地农作物生区。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风,夏季暂短炎热,秋季降温快,冬季漫长寒冷,有利于减少病源菌和越冬虫卵数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最高温度36℃左右,最低温度-38℃左右。年≥10℃积温在1900-2270℃,无霜期100-120天。年降雨量500-600,多集中在7、8月间。这个气候条件利于油分积累,属于绿色高油大豆产业带,非常适合发展大豆产业。大面积土地属全国著名的黑土地带,黑土腐殖质含量高,潜在肥力高,素以土中之王著称,气候凉爽湿润,土地集中连片,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大豆生产,有着极好的种植大豆地缘优势。

2.1.2机械优势

拥有迪尔、凯斯等大型拖拉机、精播机、喷药机、收获机,拥有配备卫星定位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等,现已成为全国大型现代农垦企业之一。雄厚的机械力量可保证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

2.1.3种子优势

各农场种子公司通过对生产用种的统一加工、统一包衣、统一标识及包装,进行统一质量标准供种,以主导品种推广应用为重点,强化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实现产品均质化。

2.1.4科技优势

从2006年起九三局参加农业部大豆科技入户工程,在原有的科技推广体系和方法基础上,实施 “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科技推广新模式,活动效果明显。农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带、科技园区,落实大豆高产攻关展示田和新品种、肥料、植保、栽培等大区对比示范试验,不但给我场大豆高产提供有力保障,而且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展示九三局大豆生产重要窗口。

2.1.5统一优势

各农场实行农艺措施“六统一”,即统一轮作、统一耕作、统一栽培方式、统一作物品种及种子用量、统一施肥用量和施肥配比、统一化学除草药剂配方和剂量,通过实行农艺措施“六统一”,确保各项农艺措施高标准实施。

2.2九三大豆非转基因核心区发展前景展望

(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植物蛋白的需求越来越多,大豆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物资说,没有发达的大豆产业,就没有现代化的畜牧业和食品工业,但近10年来,我国大豆产业一直徘徊不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振兴大豆产业。

通过对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大豆及产品的意识提高,非转基因大豆产品的需求也随着增多。打破传统加工方式,使大豆产业的逐渐扩大延伸,加大深加工项目的研发,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是保护我国大豆及制品最有效的绿色盾牌。以往“九三”牌非转基因大豆油,施名国内外。2010年-2012年举办了三届中国大豆节,还邀请国内外大豆生产、营销、和科研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参加,通过展览、交流等宣传九三大豆非转基因产品。九三管理局注册了“豆娃”牌商标,研制了非转基因大豆休闲食品,豆制品,卵磷脂,等大豆深加工产品,销售非常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这样就从低端种植业向高端的加工等方向发展,大豆的效益也有很大提高。

(2)做到六个坚持,坚持农业投入品管理标准化,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坚持农艺农机全程作业标准化,坚持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化,坚持专家指导服务标准化。坚持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大豆单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2012年大豆单产提高幅度在3.6%-4.0%。

(3)我国大豆应充分利用非转基因的优势,努力拓宽国外市场,扩大大豆出口份额,以新的空间减轻进口大豆的压力。在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美国,非转基因食品大豆销售价格较油用大豆高出35美元/吨左右。国际市场对非转基因大豆需求旺盛,特别是欧盟各国和日本,消费的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而且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要高出转基因大豆15-20%,并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已逐步形成了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牌效应和价格优势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是我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的传统市场,对我国高蛋白大豆的需求也比较稳定,抓住这些机遇和市场,这样无疑为非转基因大豆出口提供了非常大的潜在市场空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大豆期货市场,也为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提供了机遇。

(4)培育和推广专用型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对于用于榨油用途,选用高油大豆品种。用于豆制品加工的,选用高蛋白的品种。这样可达到非转基因大豆利用最优化。因为九三非转基因大豆品种都是为我国自己育成品种,这样也可排除“洋大豆”心存排除异己垄断中国大豆市场的用意。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桂平市;旅游产业;竹柳产业;发展前景;以及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6-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剧,国家社会发展和国民的日常生活对纸张和工业手工艺品的制造板材原料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在国家发展六大林业项目工程之后,生产木质原料的任务就落在了人工林项目上。加上近年来速生木材原料的来源大多数都是来自杨树、桉树等,近几年来,竹柳树才崭露头角,加上竹柳树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自此,竹柳产业的发展前景可谓空前。

1 中国竹柳产业现状

1.1 什么是竹柳树

竹柳树为杨柳科植物,是一个多元杂交速生的一种树种,具有竹和柳两种属性的落叶乔木,其生长力比较迅速,最高可达二十多米,竹柳的树皮起初为绿色且表面比较光滑,其树冠呈塔状分枝较早且分布均匀。同时竹柳还具有不空心、不黑心、木质细密、色度均匀,自然白度高,纤维柔软,高织力强,燃烧时发热量高等特殊性。

1.2 竹柳树的特点

1.2.1 高密度 竹柳可以适应高密度种植方式,作为板材原料林来种植,平均一亩地可种植七百棵左右;如果作为造纸原料,平均一亩地可以种植三千棵;如果作为育苗基地,竹柳树的种植量可达到每亩地一万颗上,所以说,竹柳树在土地利用价值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1.2.2 生长周期短 一亩地的种植数量在七百棵左右的时候,在肥料水源等管理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四年的生长周期能让竹柳树的平均直径达到二十到三十公分,高度可达二十五米,单株的材质面积约为0.4立方米。

1.2.3 抗公害能力强 竹柳树有着其他树种不具有的优势,他可以在盐碱地上种植,具有一定强度的抗盐碱能力、抗旱抗涝能力、抗寒抗病能力、抗弯抗拉能力以及抗剪等高抗公害能力,同时竹柳树本身对竹柳树吐锈病等病虫害也有着很强的抵抗性。

1.2.4 适应能力强 竹柳喜欢阳光,耐寒性强,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以及零上四十度的高温状态下、无论是低海拔还是高海拔都可以正常生长。加上主流根系比较发达,萌芽能力较强,所以其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1.2.5 工业用途较广 由于竹柳树有着不黑心不空心的特性,所以其材质的自然白度在百分之六十,木浆的获得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同时,其材质纤维柔软,木质细腻,是建筑材料、工业包装造纸材料的首选材质。

1.2.6 观赏价值高且防风沙性能强 竹柳可以种植在道路两侧,也可以作为公园别墅区的风景美化林,竹柳树是一种很有观赏价值的观赏树。根系发达的竹柳树能做到固土护岸防风固沙,是沙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种树种。

1.2.7 经济效益高且具有一定的套种性 据统计,竹柳的综合效益是速生杨树的二十倍左右,其生长周期是杨树的五分之一。如果每亩地按照四百棵种植的话,其行距为一米五,第二年可以在行距之间种植作物。如:在林下养鸡养蝉,种植食用菌等。

2 桂平市竹柳产业发展前景

桂平市坐落于广西的东南方,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因为北回归线贯穿了其中部,所以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是大概是21.4℃,湿度大概为82%左右,雨水非常充足,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一年内的平均日照时间为1700个小时,年无霜期通常要保持在339天以上,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桂平市的森林资源也非常的广阔。

全市约有一百多万亩的耕地使用面积,有适宜种植各种经济林果的山丘岗地三百多万亩,水域面积高达三十三万多亩。这不光促进了桂平市的发展空间,也直接的促使桂平市林业空前的发展。

2.1 城市绿化发展前景

竹柳具有一定的空气净化效果,其本身美观度较高,加上桂平撤镇变市以后,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区总体规划五次,其中加大力度对城市绿化的建设,其中以种植竹柳树为主。

2.2 工业发展前景

基于工业发展对木材以及纸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桂平市大面积种植竹柳可以促进工业产业的稳步发展。再加上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大面积的种植使用竹柳可以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从而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3 旅游产业需求

桂平市所以一个旅游名城和佛教圣地,又有着北回归线上被称作绿色翡翠的龙潭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在旅游改制方面,竹柳起到了一定的环境改良作用,众所周知,竹柳可以平衡土地营养使用环境,所以,在旅游区内种植竹柳势在必行。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全区林业产业总体规划

积极地开展针对竹林产业现状的走访调查,将各种产业加工现状以及生产销售的情况作出调查,根据其特点做出科学完善的全区林业产业整体规划,可以有效的促进竹柳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3.2 增加林业基地产业,扶持龙头企业高速发展

积极地增加竹柳产业基地产业,开垦新的林地,确保竹柳产业快速发展。将当地大型的以竹柳产业为主的企业作为龙头,与其他形式的林业组建起更大规模的一体化集团,积极地开发原料林业基地,使其产量可以跟得上企业生产加工规模的需要。

3.3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步伐,提高竹柳综合利用率

将传统的产业结构与桂平市特有的竹柳产业模式相结合,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创新的研发由竹木造成的胶合板、建筑用胶合板、以及装饰用贴面板等等方面将竹柳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起来,形成产业规模。

3.4 行业加强管理,市场行为规范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在新项目立案之时,就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先考虑的因素,经过多方严格的论证,才能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充分的考虑到原材料在市场上的前景,切记不可盲目的抄袭,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在没有经过政府部门审核、合理的规划、严格的论证就提出的项目,在政策上一定不能支持,造成后期的损失。

3.5 实施优惠政策引导,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最大程度的去争取我国在西部开发时的政策支持,以及各种资金的投入,结合原有的贴息贷款、项目资金扶持、地方产业保护资金等等渠道,一起将桂平市的竹柳产业发展壮大。还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激励企业转让一定的经营权、合理的出让部分股权、进行兼并重组等等多种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投资,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4 结束语

随着桂平市撤县设市以后,桂平市坚持一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将农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支柱,其中,着重强调的就是营林为主,加快林业发展脚步,对种植结构做出了有效的挑中,对单一种植林和地产种植林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在防沙固土方面,桂平市计划未来的几年中,在浔江、郁江、黔江三江地段,建立68.7公里长32.5公顷的林带;在油麻、麻垌等乡镇建立大规模的农业林场。通过在一九九九年之后展开的珠江防护林,快速生长高产林,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展开的大会战来看,桂平市对竹柳树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展开大面积种植竹柳方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谭家玉.美国竹柳系列报道之八:全国一千万亩“高峰竹柳”大造林参与者名单暨育苗联合体名单[J].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1,(06).

[2] 孙俪.他是如何从10万起步到年产过亿的·——访北京天豪竹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峰[J].生意通,2011,(04).

[3] 李永义.巫岗村有了“绿色银行”[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08).

[4] 谭家玉.60岁老人10万元起步,他的事业万里常青[J].致富时代,2011,(07).

[5] 孙丽.高峰竹柳:速生的“绿色银行”[J].农家科技,2012,(2):55-56.

[6] 孙丽.高峰竹柳:速生的“绿色银行”[J].农家参谋,2011,(12):51-53.

[7] 宁作斌,王宏霞.竹柳在大庆地区的引种栽植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2,(2):195.

篇9

关键词:绿色农业;意义;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8-1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是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绿色食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绿色农业”这一概念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提出的,2003年10月召开了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提出了开展“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及“绿色农业”运动,建立适合亚太地区发展现状的“绿色农业体系”,建立区域性组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以更好地推动亚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各国代表和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的赞同。这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根据我国国力、农业生产状况、发展前景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提出来的,是在总结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各国农业的成功经验和弊端的基础上,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产地的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生产出安全、优质产品,保障人体健康,同时,兼顾稳产、高产,改善农业整体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2 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意义

2.1 发展“绿色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安全”

农业安全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三项主要内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既包括数量上的满足又包括质量上的保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食物基本自给。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不能大量进口粮食。并且,由于大国效应,我国进口多的产品,世界价格必然大涨,仅仅是这一因素就足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供给,在数量上一定要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农业作为一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模式,它具有生产力高的特点,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也就是绿色农业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人体健康的目标,在质量上要严把关。生态安全就是要实现生态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牺牲了生态环境,彻底消灭农业的“生态赤字”。“绿色农业”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粮食和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零公害、零污染、零废弃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2.2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已经进入WTO,在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各种绿色壁垒花样百出,因此,绿色农业的提出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才是我们的出路,与此同时,要大量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成功经验,这样我国农业才能在国际农业舞台展现光彩。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大大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以绿色农业为前提,不能是用资源与环境换取的“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就是要通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不仅仅是生产初级产品,而是要通过附加值增加产值,即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加效益,同时能够吸纳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发展绿色农业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兴办绿色农业加工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立绿色农业物流体系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和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绿色农业”主要突出“绿色”,即“绿色”生产模式和“绿色”的消费观念,用现念引导农民,用现代文明影响农民,培育了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民主意识,建立和完善了民主决策群众监督的机制;培养了知识型农民、技能型农民、管理型农民。这些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而是希望整个农村的全方位提升,因此,人员素质的提高就尤为重要。

3 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3.1 提高人们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办法,大力提高人们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创造一个“绿色”社会环境。在我国,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不够,其中不乏一些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甚者一些技术人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进行物质生产,而更应该提倡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2 抓好全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生产

绿色农业必须抓好全程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有:产地的环境条件,包括加工产地的环境;产品,初级产品和最终的加工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产品包装、运输和销售的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和终端的副产品、废弃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再利用。

3.3 组建农村科技服务站网

篇10

关键词:郑州市;都市农业;甜糯玉米;前景

为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消费和休闲食品需求,郑州市根据本市实际,提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项目。鲜食甜、糯玉米的品质优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实行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前景广阔。

1鲜食玉米产业现状

1.1研究现状

育种方面,河南省鲜食玉米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单位不多,审定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糯、郑甜系列。加工技术方面,河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技术研究起步晚,所做研究少,大多从国外或外省引进。栽培技术方面,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外省引进糯玉米品种并试种,2000年以后主要是对本省郑糯、郑甜系列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1.2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全省范围都适宜种植鲜食玉米。河南省鲜食玉米的种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面积不大,零星分布。鲜食玉米销售主要方式:农户主要以鲜穗销售为主;“公司+农户”主要以产后加工为主。河南省鲜食玉米产后加工主要以速冻保鲜为主,产品为速冻玉米穗和甜玉米粒罐头。

1.3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育良好,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河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主要以饭店、超市、快餐店、菜市场为主,消费群体主要为城市居民,而广大农民对鲜食玉米的认识比较少,消费水平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鲜食玉米消费市场还处在开发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甜糯玉米育种基础,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目前河南省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hm2。糯玉米种植面积更小,只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甜玉米加工企业只有双汇、科迪等,且加工规模较小。另外河南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对于产后保鲜、籽粒速冻、罐头加工等技术研究较少,加工技术大多靠从国外和其他省引进。河南在鲜食玉米的市场开发上也比较落后,产品单一,渠道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发展对策

3.1加强研究,丰富品种

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是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河南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其中糯玉米有白糯和黄糯,甜玉米品种有普甜、超甜和加甜等。2005年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郑黄糯1号,适合做籽粒深加工,能生产罐头和速冻籽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2003年审定的郑超甜2号,抗性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随着我省甜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增多,将越来越有利于河南省甜糯玉米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加大对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扶持力度,以加快产量高、品质优、穗型齐品种的培育。另外,密植甜糯玉米也是今后育种的方向。鲜食玉米密植不仅可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也可以获取较高群体生物产量以作青贮用发展畜牧业。

3.2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甜糯玉米由于受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隔离,小规模种植体现不出其效益,要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近年来,河南省的甜糯玉米种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并加强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把种植质量关,促进甜玉米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据推算,农户每种植667m2甜玉米,产鲜穗约3000个,产值1200~1500元,扣除生产成本600元,可获利600~900元[1]。

3.3强化管理,科学种植

一是要严格隔离。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其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当该隐性基因表现为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甜玉米的特性。因此,在种植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严格隔离,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发生花粉直感现象,降低甜糯玉米品质。二是要精准播种。甜糯玉米播种时要做到:保证种子质量高、整地精细、适当浅播。三是要合理施肥。甜糯玉米主要是以鲜穗和加工玉米籽为主,所以应推广无公害规范化栽培,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制为主,收穗1周内不打农药,确保生产出的玉米有良好的食用风味和贮藏品质[1]。

3.4完善标准,安全质优

甜糯玉米生产相对集中,主要在加工公司的基地和大中城市近郊,以便于对其进行品质监测。要重视甜糯玉米的田间检测和产后检测。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栽培技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确保甜糯玉米安全优质。二是加强甜糯玉米鲜穗的质量监测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测。三是加快质量认证步伐,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按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加快我省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5精深加工,提高收益

3.5.1提高保鲜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

甜糯玉米采收期比较集中,要发展壮大甜糯玉米产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甜糯玉米收后保鲜技术。甜糯玉米深加工主要指对籽粒的加工,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罐头和速冻玉米粒。通过加工转化,拉伸产业链条,解决甜糯玉米鲜穗的季节性生产过剩,减轻市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河南省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甜糯玉米深加工水平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5.2加大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

鲜食甜糯玉米收获后,秸秆的还处在生长旺期,其营养含量十分高,是极其优良的饲料,可将鲜食甜糯玉米部分效益转换成秸秆养殖业增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增加甜糯玉米的产业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3.6培育市场,发展物流

市场流通方面,一要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甜糯玉米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信息,开拓市场。三要做好物流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为甜糯玉米的集散、交易、转运提供良好的条件。

4前景分析

4.1用途广阔

鲜食玉米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集果、蔬、饲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型玉米。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是普通玉米的5~10倍。甜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籽粒中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都高于普通玉米,并含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制成谷物饮料、玉米火腿肠、玉米罐头、玉米真空油炸籽粒,既易消化吸收又营养健康。玉米鲜食有预防癌症病变、防治便秘、防治肥胖病、健脑提神、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2]。甜玉米中亚油酸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3]。玉米花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4]。此外,糯玉米中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吸水性,其凝胶透明度高而且稳定,是造纸、纺织、酿酒、建筑等工业的重要原料[5]。鲜食玉米的秸秆和穗轴可作为燃料,苞叶可编织成坐垫、地毯等工艺品。玉米秸秆还可以生产食用菌[6]。鲜食玉米茎叶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3]。甜、糯玉米集食用、蔬用、药用、饲用等性能于一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2符合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冲击,这就给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鲜食玉米作为新型农作物种类,其经济价值比水稻、大豆等高6~25倍,在国内外有巨大市场。同时,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种植。此外,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容易推广。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又缓解了大宗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3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在郑州发展甜糯玉米产业有明显的优势。

4.3.1条件优越

郑州市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甜糯种植玉米。与此同时,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通通讯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成为发展甜糯玉米的理想基地。

4.3.2市场巨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养殖大省,郑州是其省会,甜糯鲜食玉米和副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鲜穗、籽粒加工产品可以销往南方或出口国外,鲜食甜糯玉米将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4.3.3劳力丰富

甜糯玉米在我国主要以食用鲜穗为主,发展甜糯玉米生产和加工将是我国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甜糯玉米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有较强价格优势,因此,郑州有进行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

4.4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前景

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包括甜糯玉米科研、繁育、生产、加工、秸秆利用等各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整个产业链条收益受损。总而言之,郑州市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可以走加工型玉米产业化新路子,首先培育鲜穗消费市场,再以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推动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为甜糯玉米品种及系列产品的发展做好规划,组建零售市场网络,进而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可以和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降低风险。其次是对甜糯玉米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只有完成甜玉米的加工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甜糯玉米的产业化。甜糯玉米鲜穗收获后植株可以饲养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可签定秸秆回收协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此外,还可以开辟玉米采摘园。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能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繁、推、产、加、销各方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有机整体,齐力助推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郑州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产出高、效益大,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郑州新兴绿色产业。

5结论与讨论

河南省甜糯玉米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育种滞后,种植规模小,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少,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二是合理规划,规模种植;三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是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五是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六是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郑州市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将会使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更加有序健康。一是政府应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二是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给予贷款优惠支持;三是尽快制定鲜食玉米收获后加工工艺、技术和厂房等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从多方面保证鲜食玉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必须适时调整行业政策,特别是对优良品种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特优品种成果转化,推动鲜食玉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恒.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3]于锦梅,徐福海.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41-242.

[4]许新新,詹勇.玉米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53-54.

[5]张功礼,柳金山,陈志性,等.关于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前景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0(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