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
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5%,GDP增长目标比2011年目标调低0.5%,这是几年来国内生产总值首次下调,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下调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更好地平稳增长,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地发展,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与十二五的发展目标相衔接,更好地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牢牢地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在经济发展"好"与"快"之间,把"好"字放在先,保持经济持久稳定增长。
一、片面地将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增长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GDP是表现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是表现经济增长的总量与速度的关系,它不能表现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不能表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能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能表现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发展的指标,因此,不能将GDP的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出现了GDP总量的增长与失业增加、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情况同时存在,这是由于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地追求GDP总量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物价的控制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经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式增长;社会分配不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GDP总量的增长呼唤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呼唤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着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GDP的增长,解决GDP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关系,2011年我国GDP增长为9.2%,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金砖四国相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破坏性代价,谋求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协调。
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实现GDP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今年,为了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水平、更长时期的发展,政府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定在7.5%,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扩大内需、稳定外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式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控制CPI指数,使人民能够共享GDP增长的成果,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保证经济平稳运行。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产业与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优势产业、前沿技术产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自动化、集成工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产业、智能化、网络化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进行分析,将GDP总量下调,可以稳定经济增长,防止因为经济增长过快或过热导致物价全面上涨,提高粮食、食品、农副产品的产量,增加市场供给,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输入性成本、结构性成本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国经济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东部沿海经济积极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持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内产业升级,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2
审读反映山西省顶着经济负增长的压力坚决实施结构调整的长篇通讯《“壮士断腕”誓转型》,山西省委、省政府那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摸着石头过河”的敢试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如同一组组抢抓发展机遇的生动画面,吸人眼珠,令人赞叹。是啊,如果全国都像山西省那样敢调敢试,真抓实干,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奋斗目标,何愁不能实现。
山西省此一轮结构调整和其他省市区一样,都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滑等新形势、新背景下进行的,碰到的新难点、新问题较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如何面对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经济负增长。山西省正确对待负增长,顶住压力,全面实施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他们的实践说明,保增长与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绝不能因为加大力度保增长,就放松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忽视质量和效益,延缓落后产能的淘汰,推迟战略性兼并重组的实行。有的同志说的好:“保增长是眼下的迫切任务,但我们所要的增长是干干净净的增长。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那种高消耗、高污染、‘带血’的GDP增长,也不应得到鼓励。”中央去年底迅速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及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促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为推进结构调整创造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山西省调结构的实践还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善的方案和措施,更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只有把决心和实干结合起来,才能把经济结构调整落到实处。从他们的实施效果看,调结构,不仅仅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也是实现经济社会较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我们坚信,当我们经过调整挺过难关、走出困境时,新的发展必将更加健康、更富活力、更具可持续性。
篇3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政绩观;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25- 02
城镇化是一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标志着城镇化不仅是支撑我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动力,也暗示着城镇化将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要求。但对于我国多数地区而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共同的决策难题——如何处理加快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如何处理现有传统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的关系,如何处理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得当,极容易导致区域发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或者进一步加剧对资源环境的损害,这显然背离了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并非城市人口或城市面积的简单扩张,而是产业结构、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质性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第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新型城镇化得以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政绩观是对如何履行政府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发展模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带来的只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一些地方出现的以“拆—建”的方式换取GDP增长的现象,城市建设中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乱上项目等现象实质上都与政绩观不端正密切相关。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是要转变发展理念,消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顾的传统观念,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方向进一步深化认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目标,不提哗众取宠的口号。这样才能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转型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第二,注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是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转变,即不再是以往的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而是以创新和效率的提高作为主要推动力。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产业和第二产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能简单地仿效某些城市“退二进三”的做法,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盲目追赶潮流,引进和发展一些新兴产业,与本地区市场条件、人才基础、产业基础不相适应,造成城市发展的“空心化”。
因此,无论发达地区的城市转型,还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都应重视“以技术创新提升存量”的发展理念,即针对本地区已有一定基础的行业,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区已积累的人才、产业配套能力、市场渠道等优势条件,重点采取以下3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本地区行业内部企业创新的动力,引导产业向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度化转变,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二是利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励产业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促进“废物”的再利用、零排放,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之路。三是加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区域聚集创新要素的能力。通过加大对行业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的支持力度,构建区域性的创新服务平台,将工作重心置于优化本地区的创新发展环境、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上,以此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城市化的内在品质,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将加快城市化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规模的简单扩大,城市化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作支撑。如果超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就有可能演变为冒进式的城市化,不仅会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也会激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奠定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弱化对城市化率和速度等目标的追求。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财政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更应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来推进本地区的城市化。将提高城市中心地区的功能、提高重要交通节点的容积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各种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应充分发挥中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努力做到用规划来指导和约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事务。着眼于城市品质的提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特别重视对旧城区以及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实现城市建设向精细化和高品位转变。这不仅显著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扩大了城市容量,防止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无序蔓延式扩张,推进了城市的集约紧凑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Janamitra Devan, Stefano Negri,et al.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Growing Cities[J]. McKinsey Quarterly,2008(3):107-116.
篇4
【关键词】 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 控制方法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工程建造中,控制成本很大程度取决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其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工程筹备、设计、施工以及竣工后的收尾工作,但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从设计的方案、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1 工程造价的概述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造成本,包括工程建造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安装费用、设备仪器费用等相关费用,是工程建造过程所耗用一切费用的总称[1]。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建造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如何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建筑企业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 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
基于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对该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企业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该阶段的控制,可以明确工程各个部分的投资情况以及资金分配合理性,实现建造资金的有效控制;同时通过该阶段的控制可以实现经济和技术的结合,确保工程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控制资金的投入量,总体减少工程造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应当从设计阶段出发,考虑影响设计阶段造价的因素,包括对设计方案、限额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优化管理,实现细节中降低工程造价,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推行设计招投标制度
招投标制度是市场经济下现行的重要竞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成为企业实现最大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工程设计采用招投标制可以提高设计人员的竞争意识,促使设计人员提高设计水平,结合技术和经济优化设计方案。工程设计包括技术设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内容,在设计阶段实行招投标制,应当将三方面内容并重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每个细节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设计思路,确保工程建造技术先进,产品效果美观,工程项目质量保证,投入资金成本最低,后续施工建设耗用费用最少[2]。因此,在招标定标中应当注重考虑设计构思的创新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技术的先进性,从成本、技术和质量三方面对设计进行优化方案,对设计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造价。
3.2 实行限额制度优化设计
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实行限额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建设资金的浪费。限额设计是指设计人员按照批准的投资限额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不超支预算规定的限制投资金额[3]。通过设定投资资金管理目标,在设计阶段将责任分工细化,将各个资金管理分担到各个专业、工序或相关单位。
限额设计包括纵向限额设计和横向限额设计:(1)纵向限额设计贯穿整个工程的各个工序,包括设计方案初步确定阶段对工艺流程、关键设备、主要建筑、方案总图和各种费用指标设计,通过综合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劣,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质量保障的可行方案;同时还包括对施工图的限额设计,重点控制工程量,进行投资分解,对施工分段进行有效分批设计,在每个细节上进行金额设计,通过每段的限制实现总额的控制。(2)横向限额设计主要包括对工程涉及的相关单位建立经济责任制,明确各施工单位或审批单位的工程责任,各单位分工细化管理建造资金,实行奖惩制度,实现建造资金的科学有效管理,控制设计费用,减低工程造价。
3.3 运用价值观念优化设计
价值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意义,工程价值即是对产品功能最大的发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工程设计阶段引入价值观念,对设计方案不断的优化,实现工程低成本付出,高效益回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优秀的工程设计方案体现包括在技术上的创新、经济上的效益、资源上的合理利用、结构上的科学配置、施工上的便捷、工程外观上的美感,因此在设计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就应当从工程价值出发,从发考虑经济因素,对设计方案不断的优化,使得工程达到最理想的设计效果,实现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3.4 加强设计监理力度
工程设计监理即是对工程设计阶段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是对设计的原则、标准、可行性方案等进行审核监督的过程,包括总体方案的合理性、资金规划的科学性、施工方法的安全性等一系列相关的审查管理内容,对不合理的方案提出改进建议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各项专业的使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工程设计的优化。设计阶段监理是指工程师对设计阶段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论证项目投资的可行性;(2)确定有效的设计方案; (3)通过价值理念,挖掘潜能,节约投资成本;(4)审查工程概预算; (5)控制工程造价[4]。可见,通过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不但可以减少业主盲目决策,还可以对设计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优化工程设计,避免设计单位在重大决策上可能出现的设计失误,实现工程设计安全合理、经济可靠,最终达到科学控制工程造价。
4 结语
总之,工程造价关乎企业的命脉,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不但可以减少建设资源的浪费现象,优化资源的配置,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基于设计阶段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应当在工程设计阶段通过招投标制、引入工程价值、实行限额设计、加强设计监理等有效措施,对设计全过程进行优化方案,达到保证质量和技术的前提,减少资金投入,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郑春艳,薛艳辉.浅谈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J].山西建筑,2010,08(05):66-67.
[2]何辉,程忆平.浅谈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及措施[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0,14(02):32-33.
篇5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富民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质监部门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重大的考验。如何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这是我们质监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市场的竞争最终落脚在质量的竞争上,一个地方只有质量上去了,市场的份额才会大,企业、产业和地方竞争力才会强;只有质量上去了,农产品才能解决“种得出、卖得好”的问题,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因此,实施“质量兴湘”战略,提高质量总体水平,既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发展差距,取得市场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源头抓质量
在一些干部和群众眼里,质量监督就是打假,其实打假只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治标之策,核心还是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质量监督体系,以达到标本兼治、长治久安的效果。
质监部门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切入。一是用好政策。主要是用好生产许可和3C认证这两项强制武器。对涉及人身安全和产业政策的重点产品,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我们要做的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建立起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和劣质产品市场退出机制,把好许可准入关和质量安全关,不让不良企业进入市场。这是从源头抓质量、抓安全和调整产品以及产业结构的有效举措。二是坚持制度。自1985年以来,国家对产品质量一直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制度,2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该制度是非常管用、有效的。我们将加大对重点产品、问题产品的抽查频次和抽检力度,及时质量信息公告,引导正确消费,让劣质产品失去生存空间。在实施监督抽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少企业并不是想生产低档次的产品,而只是迫于技术不过关、工艺不成熟,因此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产品和企业,不能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而要变行政执法为行政指导,做好帮扶、转化文章。三是建好网络。现在假冒伪劣问题出现了制假现场边远化、制假手段现代化、制假行为隐蔽化、售假渠道多元化等趋势,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督网络,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实时在控,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除了企业自律,还必须严格他律:一要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的分类监管机制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促使企业保证产品质量;二要有机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组织专项整治,开设“打假110”,形成整体合力;三要建立社会化的监管网络,兑现打假举报奖励,建设质量信息员、质量监督员和打假协管员队伍,构建起群防群治的立体网络;四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总之,要形成一个“质量振兴人人有责,假冒伪劣人人喊打”的氛围,这样质量工作就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安全是最大的和谐
监管食品、特种设备和烟花爆竹“三大安全”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形象,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敏感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其实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安全就是最大的和谐。维护三大安全,这是质监部门的职责所在、根本所系。怎样监管?笔者认为,主要是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层级负责、重心下移”的要求,树立“三种理念”,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监管的理念,构建动态监管体系。安全工作其实是有内在、必然的规律的,只有摸清了底细,找准了问题,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而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就是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要按照“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的要求,分行业、分类别全面摸清湖南省质量安全的底数,逐家逐地建立质量安全动态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管。
二是树立依法监管的理念,构建三方责任体系。搞好安全工作,必须要用强化安全责任的意识和措施来促进监管到位,依法落实生产使用企业的主体责任、检验机构的把关责任和质监部门的监管责任,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而落实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又是确保安全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措施,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督促,促使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指数。
三是树立有效监管的理念,构建应急救援体系。防患于未然,有备则无患。在安全问题上谁也不能说大话、说硬话,必须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建立起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坚持“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强化法制、依靠科学,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加强基层、全民参与”的原则,按照“五个第一”(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作出判断、第一时间进行处置、第一时间报送信息)的要求,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战性,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理机制,经常组织救援演练,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技术机构要“多条腿走路”
质监部门所属的技术机构是法定的政府公共实验室,是为地方经济、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检测服务的技术平台,应该而且必须为地方的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消费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以满足产品检测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重点要解决“路往何处走”、“钱从何处来”、“力往何处使”三个问题。
首先是明确技术机构的发展方向。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检测紧握产业手”的原则,围绕地方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品,上项目、上设备,“十一五”期间筹建好农副产品、烟花爆竹、棉花苎麻、汽摩配件、石墨产品、消防产品、家用杀虫剂、煤质分析等8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30个省级检测中心。形成技术等级分明、空间布局合理、设备配置优化、地方特色明显、专业项目互补、服务领域宽泛、适应湖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检测技术保障体系。
其次是加大技术机构的资金投入。质监部门的技术机构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身并不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要发展必须坚持“多条腿走路”。按照“定位中介化、项目特色化、投资多元化、管理企业化、效能最优化、形象品牌化”的要求,使技术要素进入市场,通过服务增收增效;充分利用大型企业、大专院校、职能部门的检测资源,通过整合来扩容提质。最后是拓宽技术机构的服务领域。对应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好质量检验、计量测试、特种设备检测公共平台和企业质量基础信息平台、标准咨询服务平台、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平台等六个平台,并充分发挥人员、设备、技术的优势,为企业广泛提供原料把关、出厂质检、技术改造等检验测试和标准信息咨询服务,为实现湖南质量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篇6
【关键词】公路;安全管理;经济效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U4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6)14-0192-02
众所周知,工程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公路建设与养护同样要求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保证,这也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性要求。安全管理公路,就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公路建设与养护的施工安全条例,完善制度,实现管理层面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制定施工紧急预案,以提高应对紧急施工问题的反应速度,保证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在工期要求内保质保量竣工。与此同时,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就目前的公路建设与养护工程状况来看,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长期都处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之中,在实际工作中要兼顾二者、平衡发展,实属不易,需要谨慎处理。
1浅议公路安全管理
1.1公路安全管理概述
近年来,随着繁荣的市场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公路交通是一种便捷的短途运输方式,也是一种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运输方式,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公路建设与养护的施工安全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与其他工程相比,公路工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复杂,气象条件也会因地域不同差异较大,施工过程常常遇见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公路建设与养护,需要多工种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露天的工作环境也会影响到施工安全和进程,等等。这些都会危害到公路的安全性,因此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最大程度地规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1.2公路安全管理措施
考虑到公路施工的危险性,以及公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公路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呢?第一步,就是要制定正确合理有效的管理规定,为了保证管理规定的科学性,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责任制原则、预防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动态管理原则、奖惩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效果性原则,这些也是公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1]。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还需要自觉遵守实行。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应该强化参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施工知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定期举办安全施工演练,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设施层面上来说,施工单位应该定期维护、更新施工设备,做到在硬性技术要求上不留后患。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处于迅猛发展之中,各种工程设备也应该借此东风,不断更新,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障安全。但是,事物总有它的两面,高性能的设施的运行也更加复杂,只有保证了设备自身的安全,才能用它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要科学使用施工设备,避免因不当的操作造成的机械受损,避免危险操作造成的人员安全威胁,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安全的管理来预防和规避。但是,这项管理工作又需要多方配合,例如施工人员高度的自觉性和较高的工作素质,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合适的施工环境。
2浅议公路经济效益
公路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公路工程的经济意义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如何分析经济效益呢?我国通常是利用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和经济效益费用比这三大参数来分析经济效益的。通过这些量化的计算和统计,就能够很好地为公路建设收益提供分析数据。关于经济效益,大致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种类:依据效益发生后受益的范围,可二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依据效益作用的方式与效果,可二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依据效益表现的形态,可二分为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2]。经济效益的考察范围有方面,即运输成本降低的效益、运输时间节约的效益、运输事故减少的效益、运输里程缩短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提供就业机会的效益、治理环境污染的效益以及提高运输质量和信誉的效益[3]。我国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具有诸多影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1)公路工程的利益相关部门很多,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这些部门的效益,牵连之多,足见它的重要地位[4]。(2)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力促进者,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活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3)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经济效益也是运输系统的经济收益的其中一个部分。公路的效益提高,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益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另外,公路工程也有它自身的独特意义。它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工程,追求的是要实现地域间的通达,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提高要求,利用公路积极主动地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外部效益,它不为投资人所获,作用于普通民众,这同时也可以说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无形效益。
3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
企业建设工程的目的,最终都会落到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上,这无可厚非,企业原本就是盈利性组织,公路施工单位当然也是如此。我们当然知道公路工程具有极高的危险系数,应该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但也不能一味地自缚于安全保障之中,降低了经济效益。毕竟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任何工程都进行不下去,施工单位也无法长久发展。理想状态下,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的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应该呈正比例关系,就是说安全管理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能投入更多财力来加强安全管理。总之,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并非完全对立,不必牺牲一方去达成另一方。因此,施工企业在制定安全管理规范时,要总和考虑这两个方面,保证安全的同时,计算好成本及收益,控制好施工进程,使之调和统一。
3.1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前文对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分析中来看,二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安全管理中,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都需要安全管理来保障,所以施工的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这是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安全措施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无疑给了企业更重的成本负担。这样一来,加强安全管理,似乎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当这些措施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能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量地竣工。一旦投入使用,经济效益随之而来。反过来看,如果安全管理不过关,施工过程中隔三差五地因为安全事故而暂停施工,这样会使施工进程遭到严重的滞后,施工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后期收益也达不到预期。而且,为了处理这些时常发生的事故,工程成本会不断增加,远远超过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实施安全管理时,充分考虑成本投入,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住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度,实现安全与效益的双赢[5]。
3.2公路安全管理中的经济效益
若要保证施工计划的顺利进行,按期完成施工进度,建设高质量的工程,就必须在公路的安全管理上下足功夫。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就应该根据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安全管理规定,并采取相关措施。这样下来,施工过程就可以按照工程设计如期进行,企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能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无形利益,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深远的影响,而高质量地项目成果也能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有形利益。因此,完善的公路安全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3.3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的措施
为了达到理想中的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状态,使公路的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就必须权衡双方,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建立能有效预防紧急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对于参与施工的人员,要定期展开培训,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保障技能。这些措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管理资源,还需要科学地对公路工程和公路养护的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地评估,这样可以兼顾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达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我国的公路建设与养护中,还不能很好地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这两者一直都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这种现状还有待我们逐步改善。因此,企业必须严肃对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妥善地处理安全问题,力争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112~113.
[2]刘承龙.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2014,07:57~58.
[3]张春礼.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5(13):141~143.
[4]宁晓.浅谈公路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11(04):24~25.
篇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调控目标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对前三个目标逐步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过去外汇短缺时期,出口创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有效途径。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一转变,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加之国外资本大量流入,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固然有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格局变化的因素,但在更深层次上则与我国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面对这种情况,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必须对症下药,坚持从国情出发,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多方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最重要的是,通过政策杠杆和产业引导,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外贸增长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我国外贸规模已经很大,位居世界第三,但出口效益和质量还有较大差距,这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外贸中的反映。要采取措施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先进技术、重要原材料、关键设备进口,稳步扩大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上,引导跨国公司把更多高端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还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出口,增加进口需求。要通过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稳定消费者支出预期;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通过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应当看到,国际收支失衡是国际国内多种原因造成的,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目标明确,政策对路,方法适当,就一定能在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矛盾方面有所成效,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8
为什么当我到达日内瓦时满目所见皆是繁荣景象,而几小时航程后所见到的拉哈尔却遍地贫困?为什么西欧、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地方人们非常富裕,而生活在穷国的50亿人民要遭受贫困之苦?
我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还没有灵丹妙药可以帮助穷国走上富裕之路。
只有当所有的经济主体具有正确的激励时,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政府的激励引发了技术采用、对设备的高质量投资和高质量的教育,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援助者面临正确的激励,将资金提供给那些具有良好政策的政府,使其资金取得良好回报,而不是将资金提供给那些具有恶劣政策的政府,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穷人获得良好的机会和激励(这要求政府福利项目对穷人增加收入采取奖励而非惩罚措施),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存在严重政治对立和冲突而是达成投资共识时,繁荣才有可能出现;只有当一个可问责的政府充满活力地承担起公共品(如健康、教育和法治)投资时,广泛和深人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
为了解释贫困国家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失败,我讲述了一系列不当激励的例子。由于政府的一些政策(如高黑市汇率溢价和高通货膨胀)对投资实施惩罚,私有企业和家庭就不愿意投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需要对穷人的收入实施补贴,但政府往往不去提供这些补贴;相反他们采取了惩罚经济增长的政策,因为多元化的利益集团进行争斗,着力于进行再分配而非投资。援助者往往出于政治考虑对那些没有实施改革的政府提供援助,这样就恶化了受援国政府的激励。内部派别对立的政府没有足够的激励向穷人提供补贴和公共卫生、教育、通讯以及交通服务,而这些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指出问题相对容易,而要提出解决方案就困难得多了。要取得进展,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激励,对于政府、援助者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第一,政府必须有良好的激励。一个国家的政府面临着创造私有部门发展的激励,还是掠取私有部门的激励?如果是在一个利益集团对立严重而又缺乏民主的社会,基于不同种族或者阶级的各利益集团进行着恶性的竞争,那么,答案可能就是后者。在这样的社会里,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腐败,但是可能意味着利率要低于通货膨胀率(从而意味着民众的储蓄遭到掠夺),或者是高出法定汇率数倍的黑市汇率(从而意味着出口商的利润遭到洗劫)。
在一个具有良好制度的民主社会里,制度可以保护少数利益群体的权利,可以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体经济自由,那么,政府就面临着适当的激励去发展私有部门经济。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政府并不会去窃取财富,他们致力于提供基础设施,他们还会向穷人提供帮助。
第二,援助者必须有良好的激励。如果援助机构不受约束的话,他们可能会陷入官僚政治决定援助贷款的泥潭,发放贷款而非真正对穷人提供帮助将会得到奖励。所以,解决方案是形成一个公开的“援助竞争”,每个政府基于其历史表现以及可信的、公开的许诺争取贷款。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美好的前景,国际援助机构提供援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来年的预算,而是将援助资金提供给那些真正有助于穷人发展的地方。
第三,私有部门必须有良好的激励。个人和私有企业有时会面临不良的激励,因为政府的政策会导致其投资成果受到掠夺。即便是社会整体上存在良好的经济增长激励,穷人也可能面临不良的激励,因为一个人的生产率依赖于其合作伙伴的生产率,而穷人的合作伙伴往往也是穷人。如果在穷人提高收入时对他们实施奖励(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福利项目那样实施惩罚),那么这些穷人面临的激励就会得到改善。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美好的前景,穷人们将会像富人一样对激励做出反应。
如果说在经济增长探索方面没有学到其他东西的话,研究贫困国家的经济学家至少应该抛弃我们以前的一些傲慢态度。
研究贫困国家繁荣之路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描述贫困国家的问题,但是要找到解决贫困的办法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所提供的建议其实并不是一张具体的药方,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更多的资金才能达到目标。但一定不能放弃探索和研究,要知道,没有什么比放弃更悲哀。
篇9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业财融合;财务管理
一、引言
业财融合是新形势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加快业财融合的步伐,为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会计信息包括所有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果的数据、消息、资料等。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以业财融合为抓手,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业财融合视角下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
1.有利于财务管理转型升级业财融合体现了精细化管理要求,要求财务部门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分析、资源配置等财务工作,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协同。财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业务实际情况,通过收集和整理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与业务数据相结合,进行全面分析,为高校经济管理提供依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在财务审核前置的同时,财务审核的参与程度更高、业务更广、沟通更顺畅,也能及时发现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促进业务活动更加透明规范,提高财务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2.有利于加强监督预决算收支信息作为高校信息公开清单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教育资讯网站会在第一时间,汇总和对比各高校公开的财务数据,分析财务运行状况和预算收支情况。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传递,有助于社会公众监督高校事业发展和效益情况,也有助于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财政部门也可以有效监督高校财经活动,全面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优化资源配置。
三、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1.预算管理与高校发展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各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任务目标。但是,由于高校的事业规划与财务预算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预算数据和报表等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足。首先,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很多高校仍然采用增量预算法,没有详细分析业务工作情况,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各业务部门在申报预算时,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财务保障能力。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的沟通和反馈机制。2.会计信息系统不完善现阶段,很多高校没有建立综合性的信息系统,也没有整合财务数据信息和业务数据信息。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提取难、对接难,不利于财务部门及时采集和整理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部分高校没有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完善,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升。制单录入往来债务债权人信息时,系统未设置唯一代码,制单人手动添加可能存在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级”可能录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或“教育部”等,造成债务债权人的会计信息缺失、不准确。在填报政府财务报告汇总往来信息时,需要依靠人工操作,进行大量的查询、补充、转换、合并等工作,影响财务报告的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项目管理不完善,相关信息设置不完整,资金来源、项目性质、部门属性等会计信息缺失,导致在财务分析过程中,难以直接提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3.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财融合对高校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成为财务专家,还要努力成为业务专家,从财务专业角度对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决策。但是,大部分财务人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由于财务人员对业务工作的了解不足,造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足,财务分析缺乏实质性内容。甚至还有少数财务人员在制单时,完全依赖财务系统设置的会计规则,造成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质量较差。4.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难度。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加上财务系统还在不断完善,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一是新旧制度衔接存在问题。财务人员对相关制度的理解不透彻,在数据信息转换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二是业务处理难度加大。没有完善的财务系统设置作为基础,面对错综复杂的业务,财务会计分录和预算会计分录的对应关系很容易出错。三是各合并主体的核算标准存在差异,报表模式难以统一。四是内部交易事项合并抵销困难。虽然政府会计制度对抵销工作进行了明确,但是合并主体多、资金来源渠道多的高校,不能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梳理和分析,不了解内部交易事项,可能会出现合并抵销不充分的现象,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比如,某事项只有一方确认,或者确认金额不一致、科目不对应、记账期间不同等,直接降低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高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1.实行业务导向的全面预算,提升预算数据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制度设计,加快预算管理体系建设。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需要所有部门都积极参与,从而理顺预算工作与高校管理体制、业务工作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各部门以业务为导向,将预算与业务有机结合,先有业务后有预算,确保财权和事权一致。另一方面,明确资金分配标准,立足高校发展规划,强调业务驱动,将核心资源分配给增值空间更大的业务项目。此外,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分析支出数据,帮助业务部门了解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为业务部门解决预算执行问题,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预算设置,为业务部门提供预算执行预警,从而有效控制风险,推动业务部门顺利实现工作目标。财务部门采取的这些促进业财融合的措施,可以提升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和可靠性,避免预算频繁调整和随意调整,保证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首先,积极推动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建立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综合性信息系统,清除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屏障,突破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时传递数据,进而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其次,将业务数据进行有效加工整理,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流程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财务系统与国资系统协同,开展财务和资产数据的对接和管理;财务系统与科研系统协同,定期接收科研项目的立项、调整、变更信息。根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业务预测和分析,使整个业务链条更加妥当、流畅,更好地实现高校财经活动的实时控制、信息共享、数据跟踪和情况反馈。最后,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系统中的基础信息设置,加强财务控制,建立高效的会计报表体系。提高财务系统的适应性和匹配度,设置不同维度的信息模块,便于进行多层次的财务研究,发挥大数据优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3.加快财务人员转型,提升综合素质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将数字变成数据,把数据变成信息,不断向管理型人员转变。财务人员不仅仅需要积累足够的财务经验,还要深入了解业务流程,积极主动对接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利用专业分析能力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做好财务预测工作。项目在决策过程中,财务人员可以提供决策意见,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方案,同时规避各种风险。财务部门要加强培训学习,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业财融合。财务人员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加强数据分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建设性意见。4.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且维护资产安全,通过财务报表真实地反映财务运行状况。高校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尽可能地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以X高校为例,X高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首先,X高校依托教育部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系统,能够及时识别各项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控制关口前移,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预警,包括大额资金、内部交易、分拆报销、频繁交易等风险点,逐步建立了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处理机制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X高校实施会计委派管理,加强学校对整体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监控,委派会计对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环节进行审核,进一步加强经费管理和风险防范,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后,X高校以合同管理、采购管理、预算管理、财政专项管理等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5.高度重视决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高校财务决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过程复杂,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像预算工作那样受重视。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决算工作,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决算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业财融合和财务分析的参与者,以及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甚至可以说,决算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高校业财融合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决算管理人员要做好账务清理和账务核对工作,熟练掌握政府会计制度的准则、解释和指导意见,并且有效运用到报表编制和财务分析工作。决算管理人员不仅要会使用会计语言,还应该拥有决策能力,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让会计信息在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高校的决算合并主体,建议使用同一个财务系统,明确不同抵消事项的相关标准和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进行唯一代码标注,进而实现财务报表的自动化合并,从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五、结语
高校加强业财融合,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随着财务管理转型,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到财务决策制定,还是高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高校应该以业财融合为切入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数据支撑,实现经费效益最大化,真正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赫鑫.大数据背景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商场现代化,2021(07).
2.王瑜.高校推进“业财融合”助力“双一流”建设.教育财会研究,2020(05).
3.褚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业财融合一体化建设.中国总会计师,2019(11).
篇10
一、经侦基工作础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经侦基础工作在各地有不同的内涵,通常包括经侦情报信息资料、经嫌调控、阵地控制、经侦特情、调研工作、业务档案、经济犯罪信息库等。我认为经侦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工作机构(人员)的规范化;二是执法规范化。
(一)基础工作机构(人员)规范化。由于经济犯罪案件属于智能型犯罪,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在目前经侦警力普遍较少的情况下,大部份县级经侦民警都投入侦查破案中,没有精力专门投入基础工作,有的虽然设立基础工作人员也只是挂名,就是说基础工作都只浮在表面上,只有设立专门基础工作人员(机构)专门从事基础工作,促进基础工作规范化,从日常办案实践中搜集线索、信息并运用到实践破案中。
(二)执法规范化。[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经侦基础工作包括210情报人员建设、阵地控制、经嫌调控、调研工作、业务档案管理等工作,其中对210情报人员物建审批、阵地控制的物建及季度考核、经嫌(重口)人员的列控及撤销审批、重口季度考核以及基础工作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必须规范化,从列控(物建)条件、审批程序、考核办法,到档案资料的填写、录入、管理,都必须统一格式、规范操作。
二、加强经济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建议
在犯罪日益呈现智能性、隐蔽性的今天,各类与犯罪有关的人、事、物、线索的信息积累是提高打击犯罪的新的增长点,基础工作就是要通过特情、经嫌列控、阵地控制等工作收集有关经侦情报资料,但目前各级经侦部门还未把经侦情报资料收集工作重视起来,虽然已经有“经侦执法台帐”,但数据不全,人员信息、案件信息零散,我认为加强经侦基础规范化工作就是要在日常侦查办案实践工作中加强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建立经济犯罪信息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把受理、初查、侦办、移送的各类案件进行信息化处理,录入计算机,形成经济犯罪案件信息库。各级经侦部门要打破只搜集立案案件信息的观念,因为当前“如实立案”工作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地方仍存在案件不破不立的现象,一些跨省跨区的经济诈骗案件因侦查难度大或因投入多、产出少而迟迟未侦,久不立案。其实恰是这类案件最有信息价值,为今后的大范围串并案件提供线索。
(二)通过侦办案件,大量采集经济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形成经济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库。随着经济犯罪跨区域作案、流窜作案等特点的增强,一定数量的经济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将给侦察破案带来很多方便,起到加速案件侦破的效果。经济犯罪嫌疑人信息库应包括两类人员的信息:违法犯罪人员和经嫌人员。目前很多经侦部门仅搜集采取强制措施的违法人员,一些因涉嫌经济犯罪问题被指控或审查,因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未被打击处理而又不能排除嫌疑的人员,以及在经济活动中有不良信誉,经常有上门催要货款,涉及经济纠纷的嫌疑人员都应作为重点人员或经嫌人员搜集并录入数据库。
(三)建立易发案单位或部位信息库,也可称经嫌单位信息库。尤其是要把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福利企业、校办企业、乡镇企业以及纯粹从事贸易活动的公司的法人代表、经营地址、工商注册、税务申报、注册资金、营业范围、银行帐户等基础信息采集起来,形成信息库、便于查询,为实践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从事贸易活动的公司都有经济不规范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来意拖欠货款,有的高进低出,有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对这类单位信息搜集调控,有利于分析和掌握案件动态。同时可对一个时期管理相对薄弱的新生单位搜集相关信息,比如当前的房屋中介部门、托运行业等。
(四)充分运用经侦信息资源以及在逃人员、出入境、旅馆住宿人员等基础公安信息资源,开展“网上串并案件”、“网上追逃”、“网上管理”工作,服务现实斗争。各级经侦部门要有“大信息”意识,积极开发以犯罪嫌疑人、嫌疑单位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犯罪案件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全国联网。要不断提高情报分析、研判、处理能力,善于在分散、隐蔽的情报资料中发现问题,发掘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基础情报信息人员主动将最新信息及分析、研判情况反馈给侦查部门,使静态情报迅速转化为有效的进攻武器。
(五)发挥特情耳目管理工作优势,建设一支高精尖的经侦秘密力量。经侦特情在搜集犯罪情报、提供侦查线索、贴靠侦控对象和追捕逃犯等方面有关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侦查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要注重在重点企业、易发案的单位、商贸密集地区、大市场等部份以及金融、证券期货、保险以及中介机构等发案较多或易于发现犯罪线索的重点行业和经济领域建立阵地特情,及时掌握动态情况。根据实践需要,物建一批有利用价值的高质量的经侦专案特情,积极探索一警一情,一警多情,一案一情的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实现碳中和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