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点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网点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网点发展趋势

篇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银行却在今年如火如荼地风行起来。究其原因或许可以用光大银行电子银行总经理李坚的一句话来说明:“现在网点贵得一塌糊涂,几乎每次续约的时候房租就要翻一番,但我们不得不续,因为没得选。”

网点贵、网点少,让商业银行把目光投向了可以替代柜台网点的VTM上,以VTM上的客户自助服务和远程客服协助替代传统柜台服务。而长远来看,智能IT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将掀起一轮对银行柜面业务替代的风潮。乘着IT技术大发展的东风,智能银行也自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不愿缺席的一场盛大赛事,它也被视为商业银行在寒冬中挑战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绝佳的、甚至是惟一的机会。

让VTM变成微网点

柜台网点少是商业银行最显而易见的短板。光大银行电子银行总经理李坚告诉记者:“像工农中建这四大国有银行,它们的网点非常之多,所以用户不会觉得去网点办理业务很麻烦。但光大银行在全国只有700多个网点,虽然在北京有50多家网点,但你抬眼望去,基本看不见光大银行网点。就算我们发力建网点,也不可能超过工农中建。”那在这种局面下,商业银行又凭什么去挑战国有银行?

此时,智能银行就成为商业银行的决战利器。智能银行最核心的应用就体现在VTM上。其有效弥补了商业银行网点少的短板,成为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份额的新机遇。

李坚认为:“给用户最好的服务方式就是面对面,而不是只通过电话交流,所以我们就在VTM机上提供了自助视频服务,让用户感觉到我是在跟一个人说话,而不是跟一个机器说话,这样沟通会更顺畅,用户体验也才最好。我们已经在武汉、海口等城市进行了试点,提供给首都国际机场的VTM设备也将在一个月内投产。接下来计划先在重点城市部署200~300台。”

李坚透露,目前光大银行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如果政策上允许,光大银行在北京市的6000多台ATM机都将逐步实现具有网点服务功能的可视化VTM机功能,可以同时满足更多用户的业务需求,免去了运维柜台网点的高成本。如此算来,成本不升反降,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也更高效便捷了。

全天候“金融便利店”

IT技术的大发展也给智能银行的迅速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伴随着远程协助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加强,智能银行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年呈现出爆发态势。广发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布局这一领域,IT智能应用犹如一股旋风席卷全国,这股旋风的引领者当属广发银行。

2011年5月25日,广发银行率先在广州推出了由国内银行全面打造的智能终端网点,从此,可视化的一对一服务不再是VIP的专享特权。2012年7月5日,广发银行又在北京金融街支行推出了24小时智能银行,可以提供全天候的远程人工服务:自助开户、自助申领储蓄卡和信用卡,未来还可以实现以往只能在银行柜台办理的大部分传统业务和银行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据广发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关铁军介绍,目前广发银行的电子渠道替代率已超过80%,预计明年将在重点一线城市布放一批VTM。

关铁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广发银行5年战略规划中,我们将在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发展区域,按照客户需求和战略部署,有序拓展智能银行的铺设数量。”在她看来,未来智能银行的发展趋势是更好地融合本地客户自助操作和远程座席协助服务,给予客户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增加与客户的互动环节,不断扩展功能范围,以替代传统柜台的大部分业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处理业务。智能银行的推广,不仅在于推出一台智能设备,还需要银行后台整体性变革的全面配合与保障,必须涵盖组织架构、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风控合规等多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逐步建立起‘一点接触、多点服务’的立体式、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产品的一步步升级和优化,广发银行正逐步将智能银行打造为体验更佳、更加人性化的7×24小时‘金融便利店’。”关铁军说道。

抛弃“银行本位”

被问及智能银行进展时,李坚反问记者:“什么是智能银行?我现在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会把我认为智能的东西放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让用户体验更完美。”智能银行应用正在引领国内银行服务进入一个“客户体验为王”的阶段。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在城乡两条线大规模新建服务网点的“网点为王”阶段;以及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新崛起的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推崇的“标准化服务”理念的“服务为王”阶段。如今,智能网点真正做到了把国内银行业由“银行本位”的服务,转变为“客户本位”的体验。

“我对电子银行的要求是,我们必须在每一项功能上都要比其他银行更好、更贴心,别的银行三个步骤能做完,那我们必须两个步骤做完;如果大家都只能做到三步,那么光大银行的展现方式要更符合用户的习惯、体验更好;即使不能样样都比其他银行好,起码也要做得和其他银行一样好。”李坚说。

在各大银行,电子银行部作为智能银行的先行军,一方面要时时体察银行用户习惯的细微变化,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这些习惯和智能银行发展的趋势对研发部门提出具体的业务要求和技术要求,其在银行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什么是VTM

提起ATM,我们都知道这是用来存钱、取钱的。而提起从ATM发展而来的VTM,很多人却都会感到陌生。作为ATM功能的延伸,VTM不仅能够查询、存钱、取钱和转账,而且还能够进行发卡、销户、挂失、存款证明开具等传统的银行柜面业务。同时,通过VTM上的视频会议系统,用户能够和银行客服人员进行对话沟通。银行客服人员也能藉此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判定,并为用户提供贴身一对一的可视化服务。

VTM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在国外,其多被称之为Video Teller Machine。而在国内,除了将其简称为VTM外,中文我们一般将其称为远程柜员系统或者虚拟柜员系统。

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客户是银行效益的源泉,是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他们选择空间不断扩大、购买渠道不断扩宽、消费心态和购买行为也趋于成熟,因此客户再不会对某一银行或产品盲目地保持绝对忠诚,客户要求银行更多地尊重他们,并对服务及产品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的需求。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银行由过去关注“产品”,逐渐转移到“客户”上。客户关系管理正是在这个理念的驱动下形成的一整套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技术。

滨江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该行在管理客户关系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滨江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试图找出上述各种问题的答案。

一、滨江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1、成立新的支行:2010年以来,滨江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申请并成立了唐区路分理处、泰山路分理处等分理处。2年多以来,新网点业务迅速发展,客户存款占全行总数的近10%,滨江商业银行正计划逐步开立新的支行,增加营业网点,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2、扩大了营业空间:鉴于目前过少的营业网点和有限的营业空间,客户在认知银行的渠道上受到限制,滨江商业银行在这个方面也做出了努力。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分析,在海风地产售楼部、城西、城中、城东、高新区等若干滨江市内人流量大的摆摊设点,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并向客户宣传银行的品牌、服务,增加了与潜在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扩大了银行在滨江市民中的认知度,并广泛地收集了市场信息。

3、实行了外部交叉营销策略:客户在滨江商业银行中请贷款、存款和办理中间业务时,必须向银行提交真实的企业/个人资料,这些数据一方面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客户的需求,作为市场调研的基石出,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将这些用户资源与其他具有互补型的企业互为开展营销。

二、滨江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客户分析落后于环境的要求:滨江商业银行是省内唯一的城市商业银行,享受省内一些政策的倾斜,尤其是近三年的连续盈利,使滨江商业银行的工作重心仍集中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而对于服务广大市民还没有列为工作的重点,因此没有开展系统的客户细分工作。客户的信息分布在各个分支机构及部门,没有指定的部门进行收集整理,没有对客户全像的清晰认识,没有进行科学的客户分类,不了解各类客户对银行的价值,因此在推出产品及服务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针对性不强,不仅造成一定时间、精力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服务渠道单一: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服务渠道是否畅通和覆盖面是否广,直接影响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滨江商业银行的服务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遍布全市的120多个营业网点,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分布不合理,在网点布局上,由于各支行及营业网点由原来的城市信用社转变而来,城市信用社网点分布是按行政区域而不是按经济区域划分的,因此存在着一定区域内支行及营业网点密集度过大,甚至出现“邻居式”的不合理网点布局,而有的区域却没有营业网点的现象,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营销工作有待完善:滨江商业银行成立五年来,其营销观念还停留在产品的推销阶段,没有建立起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营销机制,各行、处营销观念淡泊,基层行之间不能形成共同的营销理念,各自为政,致使滨江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广告促销手段,开展了一系列优质服务活动,如微笑服务、限时服务、承诺服务等,但由于落后营销观念的制约,在没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产品然后进行大范围的营销宣传,造成产品及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既增加营销工作的成本,又增加了产品失败的风险。

三、滨江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对策措施

1、极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1)树立品牌形象 在金融服务行业,响亮的品牌不仅代表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代表能够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24]因此滨江商业银行在从事客户服务时,在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的同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偏好,进一步丰富服务的形式和内涵,凸显服务特色,打造品牌形象。

(2)建立客户档案,做好客户分析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户细分。开展以各网点为阵地的"走千家、进万户"活动,由各管辖行市场营销人员及其它员工,利用工作或业余时间对各网点周围300米范围内的常住居民、个体工商户等展开走访活动。准确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掌握其经济实力和金融需求,建立客户档案及客户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突出服务特色。

2、创新产品及服务

滨江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总体策略是确定重点行,抓点带面;确定重点客户,抓大户带一般客户;确定重点发展业务,抓重点带整体。以构建本外币一体化的体系,实现本外币联动为目的:一方面把在滨江商业银行办理人民币存、贷款业务且拥有外汇经营权的现有客户群的外汇业务尽可能纳入滨江商业银行办理,全面挖掘客户的综合金融资源,然后再开发潜在客户资源,通过为其提供快速高效的“绿色服务通道”,使其成为滨江商业银行的忠诚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借助滨江商业银行外汇资金快捷、高速的汇划速度的优势,打造“外汇资金清算快车”的品牌形象,起到了立体式全方位宣传作用,反过来以外币业务带动本币存贷款业务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宋逢明. 加强两岸银行金融业交流 推动海峡和平发展——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1): 7-13.

篇3

外资银行的市场优势,在于其多年国际化品牌的树立与影响,以及高效优秀细致的服务;但是由于受到经营网点少的制约,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限制,这也是要求外资银行不得不采取包括参股、合资等方式,与大陆的商业银行开展合作。

正是基于资源及业务范围有限的考虑,外资银行对客户群体的选择也不得不受到影响。

1.外资企业。外资银行目前最重要的企业客户多为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或外国公司。据调查显示,现有外资银行的企业客户中,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占其全部企业客户的60%,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5亿元之间的占35%。这些企业客户大都是外资公司或外国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或子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经营效益良好,加之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成为外资银行稳定的客户来源。外资企业在选择银行时对本国的外资银行存在较大的倾向性。

2.个人客户。由于对外资银行的了解不足,外资银行的个人客户主要集中于外资企业员工、有海外经历的国内人士及家属。这类人员一方面对外资银行非常了解,另一方面有海外收支的需求,是外资银行首先发展的客户群体。

3.外资银行所关注的国内客户群体。一类是具有走向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型国企。此类客户管理和风险控制较好,资金透明度较高;第二类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此类企业和外资银行已有长期往来,业务合作有所深化;第三类是一批新崛起的资信良好的民营企业。第四类是发展集中在城市的富裕个人群体,资产在3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的个人客户是外资银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在已成为外资银行客户的人群中,时间超过三年的比例不足30%,而近两年才使用外资银行业务的人却超过了70%,这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外资银行并成为其忠实的客户源。

作为外资银行尽管在产品上、服务上具有很强的优势,然而仅有这样的优势,在服务网点上却具有明显的劣势,它直接制约了更多的个人客户选择外资银行作为服务商。为此,银行卡的优势显露无疑,它以其通存通兑,以及网络银行的科技优势,更借助银联网络方便客户开展业务,还可以以卡为介质,开展商户收单、持卡缴费、销售基金和理财产品等利润不菲的金融业务。银行卡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外资银行网点不足的劣势,成为外资银行吸引并维系忠诚客户的重要武器,这就是为什么外资银行一直极力要求发行银行卡的原因所在;而进一步就是为了开展个人消费信贷而发行信用卡。

在信用卡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对个人用户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控制优势突出,特别是具备一整套完善的信用卡理论,他们发行信用卡将对中资银行的客户层面影响比较大,首先是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户,其次是中国的高端客户。另外,很强的产品创新能力也会对产品单一、卡片设计同质化的中资银行产生冲击。虽然银行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但向外资银行开放信用卡市场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东亚银行、花旗银行的借记卡成功发行,外资银行加快了发行信用卡的步伐,一些银行推出的一系列个人信贷产品,例如渣打银行的“现贷派”、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等个人无担保无抵押小额贷款,不仅从申请到审批整个流程就是信用卡审批的流程,而且还具有手续简便、利息较低、还款周期长等特点;市场反响很大,这为之后发行信用卡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

1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2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转(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篇5

无论是在银行、超市、商场,还是在高速公路上,甚至是办公室里,很多人可能都不会对隐藏在角落里的摄像头有过多关注。而这些摄像头,尤其是摄像头背后通过网络连接的设备却正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随着设备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为其应用扩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安防”自1979年提出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的安防行业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有数据表明,仅2005年我国安防产品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60亿元, 2001年~200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0.8%,已建有100多万个各类风险等级的安防系统,每年新建和改建各类风险等级的安防系统超过20万个,仅金融营业场所就有5万多个,住宅小区有1万多个,全国有2千多家报警运营服务企业,入网总用户已达100多万户。而随着我国“平安城市”建设的深入推动,我国安防市场的需求将近一步提高,预计到2008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安防市场。而数字视频监控是安防领域伴随数字化而来的新兴细分市场,据了解,国内专注于数字监控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每年销售额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以较早进入该行业的蓝色之星为例,其年销售额以100%~120%的速度增长。

安防产品的使用发起于公安系统,在金融行业中得到繁荣发展。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各银行网点发展迅猛,外资银行也纷纷涌入,这对银行业的安全防范提出了旺盛的需求与苛刻的要求。一方面,银行的应用环境由于现金流量大、业务交易繁忙,在营业大厅、柜员、ATM及银行楼宇内都有较大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有明文规定,银行监控要符合公安部标准,必须采用实时连续的数字录像设备; 柜员制采用一对一方式,每台DVR的使用年限为5年,金融行业每年将面临20%的DVR产品替换更新。除金融行业外,公安部、文化部、各省人民政府也相继对娱乐场所、文博及体育场馆、交通系统等出台了安全规范性法规与标准,安防市场呈现出直线性、规范化增长,并由公安、金融等传统领域向城市建设扩充,具有强烈的应用需求。

近日,在由蓝色之星和希捷联合举办的“巅峰防守,视频监控应用论坛”活动上,蓝色之星总经理肖刚指出: “早期,视频监控产品多采用传统的模拟技术,画质粗糙、录像滞后、大量磁带存储、人工手动查询,严重影响监控质量,无法充分发挥监控效用。2000年之后,视频监控产品由模拟化时代步入数字化时代,与 IT产业、电信产业紧密融合,压缩存储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都应用在视频监控产品中,产品功能与质量得到本质提升。同时,视频监控整体解决方案伴随产品技术的发展、应用需求的提升,也成为最新的行业发展方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是全世界安防产业的必经之路,未来阶段,安防产品不仅发挥安全防范作用,智能预警、自动报警、联网报警将成为安防产品的最新功能。

篇6

一、德国全能银行的历史沿革

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巾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之所以采用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德国《银行业务法》的规定,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贴现、信托、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金融租赁等金融业务。不仅涉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还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在德国,零售业务的高成本和低盈利能力一直困扰各大银行,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前者由于其高盈利性,成为各大银行争夺对象,在竞争中,银行越来越强调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裁缝式、顾问式服务并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虽然零售业务自身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一项价值巨大的资源——零售业务销售网络。零售业务银行网络不仅可以为银行和保险业的融合与制度创新服务,其对于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必不可少。

二、德国全能银行的主要特征

(一)业务领域的充分多元化。从业务范围看,全能银行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和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各类证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项目融资等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从业务审批上看,德国银行申请得到的业务许可证上所标明的业务范围包括上述所有内容。可以说,全能银行具有充分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一多元化经营特征使得全能银行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可以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从另一方面看,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二)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从德国全能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全能银行较为普遍的特征之一是,除了在境内外设立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行和代表处之外,全能银行集团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普遍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或控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这些专业性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双重银行体制下会被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三)几家大的金融集团垄断国内金融市场。德国的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其市场由几家大的金融机构主导(类似于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而这些大机构几乎清一色依附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德国资本市场几乎被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及商业银行这三家所垄断,尤其是德意志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不但占据了国内的首要份额,而且在国际证券的全球发行、包销、金融产品的开发与交易、企业并购、财务顾问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

(四)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全能银行具有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结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能银行和其自身股东相互持股。例如,德累斯顿银行集团的主要股东为安联保险公司(安联持股22%),但是与此同时,德累斯顿银行集团也持有安联保险公司10%左右的股份。正是依靠这种集团外部的相互持股结构,德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体系中独创了“整体金融服务”的经营理念。例如,将保险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合并开发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和全能银行共同进行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的推销和服务。另一方面,与世界上大多数银行体制不同的是,德国的全能银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债务类有价证券和股本类有价证券,并作为股东机构,参加非银行部门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股东权利。

三、全能银行的主要竞争优势

(一)资金优势。全能型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依托,具有聚集大量资金的能力。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全球性的业务,银行需要动用巨额资金,因此对于没有足够资金为基础的投资银行,很多重要业务将难以开展。显然全能型银行在资金融通、资本基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国际性的收购与兼并事件日渐增多,不仅要求投资银行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而且要求投资银行以雄厚的资金为企业购并融资。如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同时资金优势也带来了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如瑞士银行公司高薪聘请芝加哥金融衍生工具专家;美国富达投资公司每年用于信息系统扩充的资金高达5亿美元,以促进传递渠道的高科技化。

(二)网络优势。全能型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可通过控股组成财团从而拥有众多的客户,而且其商业银行部分已经形成全球性销售网络。如德意志银行公司以全球网络为后盾,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证券承销、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衍生工具、股票包销、资产管理,以及组合投资管理等综合性的跨国金融服务。当然这些全能型银行在直接进入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别国资本市场时,往往会受到一些限制。这时一般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投资银行来达到目的,在该国建立新的业务基地,并向这些子公司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三)范围经济优势。全能银行业务范围较广,能够同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经营成本低,在保障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有独特优势;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挑战中,表现出较高的应变能力、灵活性及较强的竞争力。

(四)成本优势。由于全能银行业务范围广泛,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一般而言,在费用或投资水平确定的情况下,银行某种业务量的增加,将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全能银行的流行模式是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融人一体化的架构之中,形成所谓的“金融超市”(或称“金融百货公司”),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提供时,其成本将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全能银行所具有的成本优势无疑将使其竞争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全能银行通过全面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与银行之间更加相互了解、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也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抗风险优势。全能银行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和收人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他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即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利润收入,这就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使银行经营活动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此外,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系统优势,拓宽业务领域,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地位,增强了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这是专业性很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做到的。

四、近年来德国银行业的主要变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的全能银行也出现了某些深刻的变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强盈利性成为共识,银行兼并重组此起彼伏,银行业间的整合和竞争不断加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并购战略,实现业务整合。欧元的正式启动和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意味着欧洲原先分隔的各国孤立的小型市场的进入障碍不复存在,代之以容量巨大的统一市场,其发展潜力巨大,更适合“巨无霸”型的大银行进行经营运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应对美、日等国金融集团的挑战,追求金融业的整体效益。德国等欧洲的各大商业银行不断上演合并与重组。

(二)实施经营战略调整,突出业务强项。德国四大银行是德国全能银行的代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全能化发展战略十分相似,都强调尽可能从横向(地域)和纵向(领域)拓展,而且有很强的跟从性战略的特点。在新的竞争态势下,这种全能化的战略正逐渐发生变化。德国大银行之间兼并重组的尝试以及内部的调整和变革,所体现的正是其对自身发展状况及外部竞争环境的重新评估和对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分析新世纪德国各大银行的战略,趋于一致的似乎只有一条,即先成为欧洲银行,站稳欧洲市场,这是由欧洲统一市场的大背景所决定的。除了实力最强、也最有实力继续强化全能性全球性的德意志银行外,其它德国大银行都相继放弃了简单的全能银行发展战略。德累斯顿银行在两次合并的尝试失败后,加快了向高盈利的投资银行方向发展的脚步。德国商业银行则根据自身实力和特点,从实力较弱的投资银行领域退出,而进一步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同时大力发展起步较早的网络经纪业务,以突出局部的竞争优势,并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的大金融机构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结盟,避免由于规模较小而被吞并的危险;抵押联合银行则强调自身“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将发展重心放在其根据地——德国富裕的南部巴伐利亚地区及奥地利等中欧地区,并通过兼并奥地利银行进一步强化其区域性发展战略,并向东欧市场拓展。

(三)变革管理构架,缩减经营网点。德国银行业非常发达,其弊端则是网点过剩。到本世纪初德国有各类银行3000余家,网点近6万,平均每1400人就有一个网点。为了提高银行的资本盈利率,德国各大银行对网点都相继进行了调整,三大银行的合并尝试,其初衷也正是裁减国内过剩的经营网点,降低营运成本。同时,伴随着经营网点的整合,德国大银行对内部管理框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管理模式上,德国大银行正趋向于集中化,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等支撑技术的飞跃发展,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和管理得以加强,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共享,集权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同时采用扁平型或矩阵型的管理结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如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从客户经理层次到最高董事会层面之间只有部门经理和主管行长两个层次,这种扁平型的结构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大大加强。德国大银行对内部管理构架进行不断变革,力求取得“集权”和“分权”的“双赢”,——方面是借助高技术的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从而在“集权”的同时减少管理层面,避免集权制下机构趋向臃肿的弊病;另一方面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对票据管理、后勤支撑、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部门实行统一集中化管理,采取一站式服务减少整个业务流程的环节。

(四)重视个人零售业务。首先是零售业务的分化。基于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德国各大银行都将个人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块:即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大客户”和一般小客户。前者由于其高盈利性。成为各大银行争夺的对象,在竞争中,银行越来越强调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做的裁缝式、顾问式服务并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其次是零售业务的价值重估。虽然零售业务自身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一项价值巨大的资源——即零售业务的销售网络,因此如何利用这一资源,捆绑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价值重估的关键。零售业务的销售网络不仅可以为银行和保险业的融合与制度创新服务,对于投资银行业务也具有重要价值。

(五)重视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德国混业经营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德国大银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原本就不存在进入障碍,但发展并不迅速。近年来受美国影响,德国股权文化蓬勃兴起,资本市场膨胀,投资银行业务获利匪浅,成为德国各大银行的宠儿,无一不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在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结构上,德国三大银行也都进行了调整。德国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都以投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导向,将投行业务中的资产管理与个人金融业务进行捆绑。德意志银行坚持全能化的扩张,而德国商业银行则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传统银行服务的补充。德国银行顺应市场变化,积极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直接结果就是证券业务收入占银行业务总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

五、德国全能银行对我国的启示

(一)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集团化发展。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在条件成熟时,我国的银行业要吸收与借鉴这种银行混合金融体制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集团化发展。

(二)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德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战略是通过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扩展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网络机构,通过收购其它国家的银行拓展现有的海外分支机构,并且与其它银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从松散的协作到固定的联盟,以及收购、合并等。目前,我国跨国银行组织结构和功能基本上还停留在海外分行和代表处的层次上,扩展余地极大。我国的大银行可借鉴德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实力,制定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网络金融;利率市场化

一、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利率市场化。2012年6月,我国迈出了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措施主要是存款基准利率从3.5%下调到3.25%,但存款利率也可被各银行最高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转型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无疑将进一步加速,这将直接促使金融业价格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将难以维持银行的持续发展。

2. 民营资本准入的放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到了要“落实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实现“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金融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其中的主要措施就是中国牌照管制被放松,加快民营资本准入限制的改革。这一措施将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影响,意味着将来会有不同类型的银行有效开展和壮大,对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较于门店式银行最大的便利在于快捷、方便。

以上几个方面势必在不久的将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传统经营模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已经显得难以为继,改革银行的经营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的困境

1.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

首先,在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扩张的程度使得各自都已经拥有了上万家银行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的2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2.4万,数量规模明显扩大了17%。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从2009年1.3万增加到2013年末的1.4万,数量规模也明显扩大了7%。交通银行则是从2009年营业网点2600左右,遍布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到2013年末,有2695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国203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快。工商银行发展更加迅速,从2009年的16,232家分支机构到2012年末,规模已经跨越全球六大洲,17,125个境内机构,383个境外机构。

其次,在资产上的规模扩张速度尤为惊人。表1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资产规模情况表,其中工商银行资产2013年相比2009年同比增长60%,建设银行同比增长66%,农业银行同比增长79%,招商银行同比增长94%,华夏银行同比增长97%,民生银行同比增长126%。这些数字表明,这五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迅速。

2.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以信贷为主。

商业银行传统产品结构是以信贷为主要产品这是其特征之二。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其对应的资产占据了银行总资产的将近一半的比例。表2是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各自的信贷产品相对应的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为例进行的分析。

表3分别用英国、日本、美国与我国银行从2009年至2013年的利差进行对比。

从表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利差在全球来说属于中上水平,甚至利差可以高达3.6%。

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根据利差收入所得,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其中五大国有银行的利差收入到2013年占总收入的76.54%,11个股份制银行到2013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84.28%。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是靠利差收入来获得主要的盈利。

4. 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结构是以大企业客户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追求大客户。根据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存在“20∶80”的定理,即80%的利润靠20%的客户产生,而这20%的客户都是银行的大客户。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客户,大部分是大企业,或者公务员一类稳定的客户,而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则成了一道巨大的门槛,难以跨越。

5. 传统模式下,风控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其中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重要的风险把控方向,中国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多次调控利率,也警示着商业银行不可忽视对市场风险的把控。

不管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都需要形成风险控制系统,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建议

1. 面对国家利率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势不可挡,而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下来,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敢于走在前列。

首先,是要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改变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之间的比例。从我国的招商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看出,他们最先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面对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转变业务的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为了大大提升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中间业务,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到其他中间业务发展来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通过业务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策略的改变,可以发展零售产品与批发产品等非信贷产品,可以有效地转变对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差收窄的不利情况。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息措施,制定好利率,从而更有利于竞争。

最后是要竖立海外扩展的目标,发展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对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影响,如若发展海外的市场,那么也是给商业银行一个新而大的生存空间。

2. 面对金融管制的变革,从招商银行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是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严格按照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进行风险控制。不单单是只关注信用风险,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控制。招商银行对自身的风险体系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在后期加强了对其市场风险的重点把控。

其次,是改变经营策略,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得益于产品策略和经营策略的改变,不再是将目标放在信贷产品这一块,而是立足于非信贷的产品。

最后,是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未来随着金融牌照的管制放松,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都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商业银行更要加快创新步伐。如招商银行跻身于P2P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在其他业务上的创新,都给招商银行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一个大的危机也是一个大的机遇。商业银行要做出以下几点的转变。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中,面对互联网金融日趋火热的势头,商业银行要敢于向前走,争取涉足这一领域,占领线上的数据和市场。最先发觉P2P模式的大好前景的是平安银行,陆金所的火速发展让其他的商业银行纷纷看到了机遇,不少银行都有跻身P2P领域的想法,只是由于承担的风险,各大银行都还是谨小慎微。而未来,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会进行托管P2P平台资金,从而涉足这一领域。

商业银行转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了,可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平台,对各自网站、手机APP的维护做好,转变固有的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方式,提高各自的非利差收入。

其次,是管理上的转变。不仅仅是人才的大力培养,还要在部门管理上进行协调,很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最后,是在业务经营上进行转型。显然原有的经营获利方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调整,不再以信贷产品为主要产品,而是转向除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上。努力做到专业化、综合化的经营发展。

从国外银行转型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实践来看,一是要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保持原有传统业务的优势,重点发展其他业务,例如零售业务、批发业务等等。二是要转变盈利方式,提高自身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来盈利。通过不断缩小存贷款利差的空间,提高非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其利润来源。三是提高银行差异化竞争能力,给自身的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产品以及客户等都要有正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有利于降低由于业务雷同而造成的多余的成本的浪费。四是提高创新能力,改变其在创新方面严重滞后的问题。五是改变风险管理的模式,提高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立中.我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J].新金融,2008(04).

[2]易茜.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2(07).

[3]齐凤君,王景会.浅议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3(11).

[4]李国平.中国银行业:繁荣与危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01).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4302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局面,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存贷款不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以2008为例,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然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资金供求失衡,资金大量外流;政策性金融薄弱;农村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金供给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调整缺少资金;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农村金融环境;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功能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及主要原因

1.1农村资金供求失衡,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使农村资金需求呈多方位的刚性增长态势。然而,现有的农村金融却远远跟不上发展。一是随着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基于利润率的考虑,调整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已纷纷撤出农村,仅在县城设有营业网点,基本上收其贷款权,由此大量资金外流,由农村流向城市。二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家承担农村的金融供给,由于农信社的商业性动机,其资金也部分流出农村,转向城市。

1.2政策性金融薄弱

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除财政资金和商业信贷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应发挥其对“三农”特有的扶持作用。但实际上,农业发展银行将业务范围的重点放在粮棉油的收购资金的上,对“三农”信贷资金数量却很少,严格限制贷款条件,还没有开展对“三农”的一系列政策性金融业务。

1.3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缺少市场竞争主体。规模效益和风险制约等因素使商业金融银行较为困难地向农村居民提供服务,民间借贷又不具有正规性,农村信用社成为唯一正规金融,在政策保护下垄断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在向分散的农村居民提供服务时,农村信用社以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会开展寻租行为,致使农民借贷成本增加,甚至正常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和商业性,直接影响了利率水平。由于农村信用社追求高额利润,致使大量资金外流,将贷款利率浮动的定价权力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用以改善财务状况。四是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和服务整体滞后。由于缺少竞争主体,农村信用社缺乏创新理念,服务理念滞后,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乏金融创新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4民间金融的现状

现在,民间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间金融缺乏法律保护,不具备正规性。其提供的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资金的借贷上。民间金融的运营模式,存在着各种潜伏风险,阻碍了民间金融的发挥。主要表现为:(1)借贷风险大,容易产生债务纠纷。(2)借贷利率较高。(3)组织结构松散,影响效率。(4)民间金融由于得不到法律认可,并未纳入了政府监管体系,一定程度上会干扰货币政策。

1.5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在一开始,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全体社员对信用合作社只是名义上的占有,事实上由国家控制的。所有权不清晰, 无人对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负最终责任。这是农村信用社呆账坏账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治理结构和监管上也存在着缺陷:(1)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后,不良资产率和资本充足率虽有明显改善,但是“一农支三农”的重任和经营实力还相当有限,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2)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落后,产品种类单一。比如农村信用社没有全国统一的联行系统,虽建立省内联行体系,却跨省汇划业务必须借助其他银行,中间环节多,资金不能及时到账,未能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的优势。

1.6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农村金融环境

(1)农村金融的政策环境不宽松, 像利率自由化、市场准入和退出等金融政策仍然偏紧,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2)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差, 赖账的行为时有发生。农村对金融环境缺乏认识, 一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民拖欠债务, 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也是,虽然这仅仅是少数现象,却严重破坏了农村信用环境。

1.7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农业保险为其提供服务。但是,农业保险却发展滞后,跟不上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农业保险滞后,无法保障“三农”经济平稳增长,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大。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2.1分类指导农信社改革, 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农信社改革需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性,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对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的农信社改革,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要简单的套用现代银行的模式去改革;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应继续进行股份制改造, 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其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省联社应尊重县联社和信用社的法人经营权,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所属关系, 保持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 严禁省联社办成行政性管理机构;重点发展个人理财、担保和金融咨询等中间业务, 加快联网, 实现联合经营。

2.2引入有序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高其金融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其金融创新理念,在保证其原有的“存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其他中间业务。争取办成民主管理、社员入股、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商业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整体优势,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要完善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在保证粮棉油的收购正常进行之外,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的深加工、农村道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业务范围,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引导作用。四是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或小额信贷(贷款)公司,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辅助功能。五是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借贷,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补充作用。

2.3推进业务创新,为农村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合理设置服务网点,使农村经济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金融创新理念,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要积极开展商业票据、银行票据、金融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努力拓展银行卡、网上银行等业务,宣传金融知识。在保证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应农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既要满足存贷款服务需求,又要满足各类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和理财服务需求,还可以提供保险、汇兑、结算、信贷、证券等金融服务;既要满足一般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又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在做好小额贷款的前提下,推出联保贷款、联合贷款、龙头企业贷款、社团贷款。对农村理财、办教育医疗改革、医疗改革等金融需求,积极开发相应金融产品。

2.4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引导资金流向“三农”

一是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建设的贷款力度。二是小额信贷公司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满足农村对资金多层次的需要。三是农村信用社加大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力度。四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定每年的农村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在扣除准备金和备付金后,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存款用于本地。五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减免税与存贷款比例联系起来,促使资金回流农村。六是政府部门出资设立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三农”。

2.5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机制

(1)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政府直接出资设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或政府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在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或引进国外涉农担保机构等,以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备的农业保险间接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财政、保险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三方共同出资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等形式,进行农业保险或用于弥补农业保险损失;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独自从事涉农保险业务,政府对其实施政策优惠。

篇9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盈利 中间业务收入 线性回归

一、引言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我国经济调控思路发生历史性转变,将把逐步重点放在供给体系的改善,来创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与驱动力,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持续健康成长。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不断凸显的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通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处于经济与金融系统中核心位置的商业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以及民间资本效率的进一步优化,一些新型金融业正悄然形成。新型金融业不仅带来了全新的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还在销售渠道、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对身处转型时代的传统金融服务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在这个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业应该如何加快转型、推动变革,适应新时代要求,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非常热门而又亟需思考的话题。当前我国银行业过度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以分业经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粗放式盈利模式。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到不得不进行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红利又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商业银行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不断创新,提高营能力和服务等综合能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现状

(一)各大银行在收入构成上差异

银行收入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据以往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重要引擎。而在非利息收入中,中间业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它的比重很大程度决定着银行转型的效果。中间业务比例越高,证明银行正逐步摆脱传统银行业,改革的成效也就越明显。[2]本文先从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这两方面初步来看待收入上的差异。

1.收入增长分析。

图1反映了近七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趋势,1、总体上来看,自2010年以来16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1~2012,2013~2014这两个阶段尤为明显,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已经降到了10%以下,徘徊在7%左右。2、将5大商业银行与总体情况相比,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面临着相同的金融环境,但除了2009年之外,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长率都略低于总体水平,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增长要高于五大商业银行。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五大国有银行一直排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前端,但显然近几年后劲不足。面对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利润增长空间正在逐步衰退。所以五大国有银行应当加强紧迫感,对于自身的发展做好考虑与准备。

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银行业201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1.3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但较之2013年和2012年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图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自2011年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下落。在繁杂的竞争市场,面对各式各样的客户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创新业务,发展出更符合社会进步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收入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利润结构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利差收入,二是利差收入中的公司业务。根据图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最近两年年均达到17%了以上,特别是民商银行,在2013年高达28.23%。而根据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非利息净收入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大多保持在40%以上。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仍过分依赖利差收入,必须加快转变业务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开始,尽管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只占据小份额,但非利息利息收入的比例有大幅度提升。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有一定成效的。另外从图中我们也可看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等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非利息收入增长很大,但相对国有银行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二)各大银行在资产质量上的差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排名前三甲,这三家银行都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乎意料的是,前五名中都没有五大国有银行,且排名均靠后。以农业银行为例,2012年与2013年的不良贷款率都达到了1.3%以上。对于以上情况,五大国有银行应当及时改善,在贷款方面科学严格地进行审查,降低风险。

对比2013年与2014年的数据,其中只有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不变,其他商业银行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原因,使得我国银行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大银行为了争取贷款,都放低了借款标准,使得不良贷款比例增加。在2007年~2013年间,总体的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3年~2014年出现反常情况,不良贷款率都有一定的增加。在不良贷款率起点较高的情况下,竞争环境又十分恶劣,应当严格控制,不然持续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必然会造成较大风险。

(三)传统商业银行特征

从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更多的储蓄客户更加愿意把他们的钱存到利率更高的金融理财产品中。对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来说,这些理财产品优势更多。在这举出它的两大优势:第一,它们的利率较高同时它们的定期期限较短。第二,它们的手续更加方便,对于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来说,省却了大量的时间。[5]虽然,我国各大商业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2013年有所缓慢,但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势头仍足。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所呈现的特征:(1)从总体上来说,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且品种单一。现在的以物理网点展开的存储业务有成本高,效率低,与市场联系程度不高等缺点。(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2010年,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达到51.9%。但是,这比例仍远远不够,国际全能型商业银行这一比例为40%以上。显然,我国商业银行离这一比例还有很大差距。(3)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中间业务收入比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区别。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响应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国有银行以前的经营模式必须改善,以获取更多的市场。

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趋向分析

直至当前,利差收入依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银行依靠利差生存的模式受到明显冲击。存贷利差的空间逐渐减小,利润也随之减少。当前,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银行间的同质性竞争都非常激烈,各银行间的经营特色并不明显。[6]创新、转型成为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基于以上的理解,及相关资料和方法的综合整理,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究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前文已经从理论基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的对比中探讨了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接着本文要用数据方式来进一步对它们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构建净利润与中间业务、净利息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选择

首先,由于我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已超过整个银行业的55%,同时,另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Y产规模在银行业的占有相当重。其次,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和精确性这三方面考虑,本文选取2010第二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16家商业银行财务数据作为模型的研究对象。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对国有五大银行与其它7家股份制商业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此,我们综合考虑,选取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资产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选取净利润为被解释变量Y。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展开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们以五大商业国有银行2010第二季度至2014第四季度的数据分析过程为例,探究中间业务收入与传统利息收入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本文设定的回归模型如下:

在公式(1)中,Y表示净利润,β0为常数项,X1表示银行利息收入,X2表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X3表示营业成本,X4表示资产总额,u表示随机扰动项。

考虑回归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如表2可知,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先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选择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一元回归方程,以此为基础,然后逐个引入其它变量。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保留的变量X1,X2,X4,X5及回归方程:

从方程(1)中我们可以看出:利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0.202个单位;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1.365个单位。而中间业务收入的系数1.365要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系数0.202,这表明中间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拉动效果要大于利差收入。这更加证明本文前面的观点,要通过加大中间业务的收入来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

2.11家股份制银行的回归分析。

对11家上市银行的分析与上文相同,得出方程:

从方程(2)可以看出:利息净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0.029个单位;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1.632个单位。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系数1.632要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系数0.029。

(三)小结

将上文三个方程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发现首先,中间业务收入系数都大于利息收入系数,证明中间业务收入对净利润的拉动效果都要大于利息收入。其次,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系数要大于国有银行的系数,说明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于净利润的拉动效果大于国有银行。

对于资产总额,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呈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相同。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其盈利能力越高。但是资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管理费用,会增大成本,稀释其利润。所以,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水平同时减少资产的不良运用。

从营业成本看,其系数为负,说明银行的净利润随着营业成本的增长而下降。商业银行的收益受到收入与成本的共同影响,要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就应该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控制成本。

总的来说,不管是五大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拉动净利润的幅度要大于利息收入的拉动效果。两类银行各有优势,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机制更加灵活,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竞争,更快地适应来改变自己的困境。但国有银行资产更加庞大,网点分布广大,加上国家的支持,过去一直在吸收存款方面远远领先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哪一类银行都不占有绝对的市场。

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建议

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今天,竞争市场愈发激烈,各大银行纷纷呈现“百家争鸣”的形态。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重重困境,但是从长远来看,仍旧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可以以国际大型一流银行为模范,学习它们的经营与转变模式。针对以上几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多元经营是商业银行面对新时代的重要举措,同时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优化自身经营,平衡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十三五”期间,国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将大力支持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以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偏弱,而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能力并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供给侧改革中要求扩大有效供给,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将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

(二)提高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提升员工素质、控制成本支出、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等来提高总体的经营效率。利用好大客户数据,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建立不同的营销战略,将客户细分,通过提高服务最终提高竞争力。在新时期,管理效率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本质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提出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效率提供新一轮的发展动力,使其就此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融合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创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产生,将传统金融往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化等趋势变革,互联网金融也逐步成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新生力量。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顺应时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李俏.中国上市银行盈利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23-25.

[2]李忠林,王习武.A股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分析[J].商业银行,2013,17:61-62.

[3]熊皮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56.

[4]西拉等著,吕刚译,国家、金融体制与经济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18.

[5]DEMIRGUE-KUNT A,HUIZINGA HREGULATIONS.Market Structure,institutions and the Cos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NBER Working Paper Serious,2001,(9890).

[6]林婷婷.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01-102.

[7]李鲁新等.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33-34.

篇10

1 使用创新发展模式在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中的必要性

大数据的价值是难以预测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无法预想的价值存在。在互联网金融中,大数据为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的创新从控制风险、市场透明度、客户需求等几方面带来了新型模式。

1.1 通过集取、分析很多数据来精准营销

互联网平台上面会存在很多的数据以及很多客户,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和客户,加上关联性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对于服务和产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反应,以有效地提高转化客户率,让互联网金融营销业务更加的有效、更加精准。另外,互联网还有一个增长很快的客户金融群体,可以促使普通、传统的金融企业快速地改变自己老旧的观念,实现传统、普通业务的升级、转型。

1.2 高价值社交商业链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

在以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为主流的背景下,社交网络的功能之一有产生、传播互联网金融客户信息,由搜索引擎实现搜索、排序以及组织功能,再由数据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信用评估的根据;另外,商务电子平台利用买卖家间的交易信息来窥探他们交易、决策、浏览以及搜索中的有用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找出他们的潜在需要,判断市场发展走向,同时监测平台上各商家的经营境况,设计出针对性比较强的金融互联网产品。比如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一例,完成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跟社会化媒体两者的合作,商业社交链出现了,为金融互联网公司带来了细节性、全面性更强的支撑数据。

1.3 运用大数据实现风险挖掘来控制创新方法

金融互联网公司中借助大数据的挖掘,实现评估信用系统的建立。其中,互联网金融业中,控制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与阿里巴巴相似的风控模式,即利用系统中电商的交易数据以及支付数据来构建出封闭系统中的风控模型以及信用评估;二是大多数中小金融互联网公司将数据发送到中间征信公司,利用征信公司达到有效分享征信信息的目的。如征信公司从线下小贷企业以及P2P网贷企业中手机动态大数据,为金融互联网企业提供借贷重复查询、查询不良用户信息、查询信用等级等服务。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迎合我国已经互联网全面普及、信息消费全面升级的境况,满足了使用客户想要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的要求。当代信息科技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迅速,让那些无法在银行传统贷款的个人和一些小微公司得到利益,让传统的银行能够在良性竞争的刺激之下,跟上科技、时展的脚步,带来优良的服务以及产品。

2 在大数据下金融互联网发展当中存在的瓶颈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存在众多便利与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难题。伴随着金融互联网产品与发展方式的改革,有一些不具有合规合法机制的金融互联网企业出现,比如一部分P2P平台监管能力、风控力度缺乏的状况之下,带着“创新”的幌子违法集资、挪用公众存款,导致一些难以忽视的金融风险问题。

2.1 通过大数据获取客户私人信息引发安全、隐私问题

伴随着个人财务以及健康状况、购买喜好、所在位置的大量数据的被收集,还有信用状况、交易金融习惯以及持有资产情况等信息,金融消费方以及机构投资方可以得到更低价格、更合乎需求的金融类服务,可以增大市场配置中金融能源的功能。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以及全社会管制的基础信息设施中,越来越外向、越来越一体化,对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将形成更大的风险,大数据引发和将要引发的隐私问题都超过了普通的身份确认风险的范围。

2.2 大数据技术没能替代人类的逻辑思考以及价值判断

通过人类之手设计得出的产品,大数据的工具性还是没办法让大家消除成见、隔阂,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另外,大数据技术当选择性覆盖这一难题还仍然存在。举个例子,社交媒体作为我们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时不可替代的信息源,但是,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城市人以及年轻人;在波士顿的StreetBump应用程序统计城市路面坑洼情况,通过驾驶人员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来收集到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得到的样本可能会导致贫困和年老市民聚集区数据状况的丢失;另外,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得到的大数据,对于其信用评估不能简单地被运用到金融信用当中;还有一个是收集的数据量越大,就会带来越多的“数据噪声”,会引发一些消极影响。

2.3 通过大数据开发的交易工具和金融产品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大数据能够为金融带来的一个创新是高频交易,其在交易中占了很大的部分。但是,高频交易也会引发一些难题,比如大量抛售等。但是,如果在大数据中有一个数据点发生错误的时候,将很可能会导致“无厘头的暴跌”情况发生,如2013年4月23日,美联社的推特账号放出的一则消息是假的,称奥巴马在某个地方遭遇到了袭击,这使得股市出现暴跌的状况。如果监管机构不尝试改变、调整监管市场的模式,将会出现制度的制定没法应对新情况。

3 对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下发展、创新方式的摸索

3.1 打造核心为垂直搜索的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

在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渠道价值。大数据技术能够把产业链上的公司聚集到一起,搭建起产业联盟的平台,汇集了多类产品、多类金融服务,让客户可以享受垂直搜索功能,让客户能够对比挑选出自己最合适的一项。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了全面、精准的行内资讯、金融产品给客户,为金融互联网企业提供金融产品的智能化销售类服务,满足、挖掘客户,有效解决交易过程中不对称的信息难题,实现资金供需两方的有效交流、利益共赢以及对接业务。在拥有自身品牌以及积累大量用户群之后,金融互联网服务平台将变成众筹融资、网贷、基金、信托、传统商业银行等重要的销售渠道。

3.2 互联网金融的C2B模式的发展

C2B模式中,客户的主导性是很重要的,应该将客户作为核心,通过分散聚合将大量用户聚集到一起,变成一个大型采购集团,改变B2C模式中原来“出价一对一”的境况,让所有客户都可以以大批发商价购买物品,减少客户的购买本钱。金融互联网企业还能够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客户需求、行为习惯,为客户定制了适合自身的金融服务以及产品,满足金融业务中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增强用户个性化体验,形成金融互联网中更优越的C2B模式。C2B模式现如今是互联网金融业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风险控制、监管约束、资金门槛、金融服务成本等。

3.3 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互联网民营银行方式

互联网银行运用的是移动互联端,资本大体都来自民间,给个人以及小型的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普惠服务。互联网银行运用中介优势及相应的网络平台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利用已有的客户群体以及产业链来发展形成金融供应链,进行大数据分析,构建媒体社交,并与传统普通银行开展差异化良性竞争,在服务质量、流程上显示自身优势。互联网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介质、空间以及时间等限制,更加网络化、更加多元化、更加蓬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