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的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的认知

篇1

applied Statistics, and pointed out that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has pay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raining to students statistical applica-

tions ability. Owing to shortcomings of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in composition, the arrangement mode of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in materials, which includes seven elements of unity and follows the law of human cognition - Inductive deductive method,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cited cases,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model, con-

cept, exercise, case studies, statistical software.

【Key words】 applied statistics, materials arrangements, cognitive law

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作为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将统计学科上升为与经济学、数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成为非统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其广泛的学科,统计学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是统计思想和方法的集合。只有统计学教材上档次了,统计学教学才能上层次,才能培养出具有统计思维与统计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应用统计学教材建设情况评述

张晓庆(2009)指出:非统计专业核心课程的《统计学》教材,其建设目标定位应是以统计学学科知识为基础内容,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训练为基本目标,努力贯彻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合理规划教材结构,争取形成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系统完整、使用方便的综合性《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应用统计学》教材作为《统计学》教材的一个分支,更加注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该种类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实践能力,其教材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适用的范围、适用层次不断深化、细化

统计学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应的统计学教学不断涌现。如:张爱华的《通信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谢彦君的《旅游管理应用统计学简明教程》、李林杰的《经济应用统计学》、向蓉美的《网络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刘金兰的《管理统计学》、陈国英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谢邦昌的《生物统计学》、杨永年《畜牧统计学》、黄振平的《水文统计学》等,其中经济与管理类应用统计学教学出版的最多。应用统计学适用的层次涵盖了各类职业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如:粟方忠的《统计学原理》、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基础》、于声涛的《统计学原理》等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材;张开玉、张耀有、陈星的《现代应用统计学》、吴伯林、曹立人的《现代统计学极其应用》、张梅林的《应用统计学》、龚曙明的《应用统计学》、谢忠秋的《应用统计学》、王淑芬的《应用统计学》等适用于本科的教材,适用于本科教材的最多;吴喜之的《统计学?D?D从数据到结论》、马庆国的《应用统计学》、卫海英的《应用统计学》、赵玮、温小霓的《应用统计教程》、葛新权、王斌的《应用统计学》等适用于研究生的教材。

(2)案例教学成为发展趋势

案例教学在应用统计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把学生引导到实际事件中,通过个人分析和与他人讨论或辩论,针对事件中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追求的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传统的“书本教育”。如:张晓庆的《统计学》、赵振伦的《统计学?D?D理论、实务、案例》、谢忠秋的《应用统计学》、向书坚的《统计学》、袁卫的《统计学》、陈菊春的《应用统计学》等以引例的方式提出本章将要研究的内容或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综合的运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崔文田、徐青川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实践案例集》、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教学案例》、董逢谷、朱荣明的《统计学案例集》等以案例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3)统计软件成为必备工具

应用统计学教材越来越重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统计方法和统计信息现代化处理技术的实用型人才,EXCEL、SPSS等适用于统计教学的统计软件在统计教材内体现出来。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大多数计算机里都装有该软件,学习起来非常方便。多数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材将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重点编入其中,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近年来,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尤其是应用统计学的教材出现了上述三点变化,同时,教材形式逐渐向美式教材倾向,侧重教材的易学性与应用性。重视学生的统计思维与统计实践能力。

2、统计学教材编写的认知规律

应用统计学教材的侧重点应当是统计理论的实践能力。这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统计理论的掌握能力,一个是统计理论的应用能力,这两点都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的体现出来。笔者认为,能够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应用统计学各章节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素质与统计能力。

人的认知通常采用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归纳是由个别或特殊的具体知识出发推出一般结论,得到普遍原理的思维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归纳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这种方法整理科学事实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总结出定律和公式。另一方面,运用归纳法可以启发思路,提出假说或猜想,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因此,统计教学的编写也应当按照归纳、演绎的认知顺序进行安排。现有的教材,并没有重视人的认知规律来编写教材。主要体现在:每章的第一节就是关于这一章概念的定义、分类、作用等的介绍。案例应当是掌握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内容安排顺序应是采用演绎法的认知规律,案例应是先有案例目的后有分析解决,以此加深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

3、应用统计学教材编写的七要素分析

现以统计学中统计指数这一章的内容编写为例,说明统计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内容顺序的安排要与人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例。各小节应以引例开始,引例中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综合指数这一节,以某商店在报告期与基期销售三种商品价格与销售量:

提出:1)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变动方向?

2)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体变动方向?

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是为了引出什么是个体指数,什么是综合指数,什么是同度量因素,使同学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解决思路、解题模型。根据引例中的问题,寻找解题路径:问题1可通过以学过的综合指标中的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解决。问题2的解决思路是:由于这三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因此不能直接把销售量简单相加。但我们知道: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额。如果我们将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分别乘上它们的销售价格,把各种商品的销售额可以直接相加,得到销售总额。这样就使不能直接相加的销售量变成可以直接相加的销售额,为说明销售量总变动,用销售额进行对比,就必须把价格固定下来,这样得到的报告期销售总额与基期的销售总额的不同就是由于销售量变化引起的。由此得到综合的销售量指数。由此得出销售量变动方向或,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概念。对现实中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出相应的概念。通过上例可归纳出:同度量因素的概念,它是在编制指数时,为解决现象不能直接相加时引入的一个媒介因素,它具有同度量的作用和权数的作用。同理可以归纳出个体指数、总指数、综合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的概念,并进一步推导出指数的作用。通过实例教学,采用归纳认知方法,自然得出相应的概念与作用。

(4)习题。课后习题应采用先计算题后概念理解题的安排顺序。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采用归纳的认知方法,对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解题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后题应是对这些内容的加深理解。

(5)案例。案例分析题的安排应采用演绎式的安排。统计学的案例是检验学生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即由演绎到归纳的认知规律。因此,统计案例的设计应遵循演绎的方式,首先是本案例的教学目的,然后是教学要求、案例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解题过程、现实含义。

(6)统计软件。统计软件应当在习题的运算与案例分析中应用,不应以单独的形式介绍软件的应用,使同学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的统计工具应用素质。这是直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统计理论认知能力。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到统计学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归纳演绎法的认知规律相结合的模型(如:图1)。在这一过程中,遵循了人们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解决引例中的问题,理解统计理论、统计模型、统计概念的实际含义,通过习题解决强化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达到统计理论的应用,提高自身的应用统计能力。

4、结语

篇2

管理者绩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033)、吉林省社科基

金项目“吉林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环境研究”(项目编号:

2012B292)、东北电力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BSJXM-201114)、吉林市科

技局软科学项目“吉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43206)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人-组织匹配的三种形式及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城市的553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等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来探讨员工对以上三种匹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益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人-组织匹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位 工作年限

人-组织匹配的概念与测量

(一)人-组织匹配的概念

匹配,又称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人-组织匹配,是指个体特质与组织整体之间协调一致的状态(Gregory等,2010),它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Chatman(1989)认为人-组织匹配是人与组织在规范、价值观方面的高度契合和一致。Muchinsky和Monahan(1987)认为匹配包含两种类型: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体在目标、价值观以及态度等方面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具有相似性,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体拥有的独特资源可以满足组织的需要。Caplan(1987)则从人与组织互相满足对方需要的角度,将人-组织匹配分成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相匹配以及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相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指当组织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偏好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是指当个体拥有组织所要求的能力时,才能出现人与组织的匹配。

Kristof(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组织匹配的不同类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人-组织匹配的整合模型,指出人-组织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一致性匹配指价值观匹配,互补性匹配则进一步分成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Cable 和 DeRue(2002)以及Hinkle和Choi(2009)的研究也表明人与环境匹配是三维度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组织匹配的完整涵义包括人与组织在三个方面的匹配,即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

(二)人-组织匹配的测量

对于人-组织匹配的测量,本文选用的是Cable 和 DeRue(2002)的英文测量量表,并采用“双向翻译”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中文量表。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并已在美国工作8年的专业人士将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请英文专业的老师将其回译成英文,最后由专门研究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将其与原文进行了对比,来确保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从而形成了中文版量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人-组织匹配差异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范围涉及吉林、长春、成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石家庄等多个城市,行业涉及化纤、电信、汽车制造、IT等多个行业,共收回553份有效问卷。研究样本的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

(二)样本的T检验与方差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是利用来自两个正态总体的独立样本数据,来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种统计推断方法。给定显著性水平α后,首先需要利用F检验来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如果F统计量的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此时可进一步观察方差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如果t统计量的p值小于或等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反,如果p值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可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进行F检验时,F统计量的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认为两总体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此时需观察方差不相等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是对两组数据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检验,如果组别在三组以上,则需要采用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当只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该分析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型自变量时,则称为多因素方差分析。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推断总体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就要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如何,哪些水平的作用明显区别于其他水平,哪些水平的作用不显著。这就要用到多重比较的分析方法,多重比较是利用样本数据,对各个水平下的总体均值逐一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检验。由于所采用的统计量不同,多重比较有许多具体方法。方差相等时常采用LSD法比较,方差不相等时常采用Tamhane法比较。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年限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员工的性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员工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表11所示。置信度水平为95%,两两比较只列出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的结果。

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性别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是有显著差异的,要求-能力匹配则无显著差异。男性与组织匹配程度更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导致了男性更注重工作和事业,女性更注重家庭。因此,组织给男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报酬,男性也更认同组织给自我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虽然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工作能力与男性一样,都能满足组织工作的要求,但“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女性在企业中总体地位不高,影响力小于男性,从而表现出了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回报的不认同。

(二)年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4),年龄对所有测量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在认同组织价值观、组织供给与个体需求、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是不同的。从表5中可以看出,26-30岁的员工比较特殊,他们在所有测量变量上都与其他年龄组的员工有显著差异,与40岁左右或者年龄更大的员工差异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26-30岁的员工是8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性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经济转型及就业、住房等巨大压力使其处在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价值观有了巨大改变,这些可能都是造成80后员工不同于老员工的原因。

(三)学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6),学历对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因素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表7中可以看出,本科以下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方面要显著高于本科以上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年龄较大员工接受的学校教育较少,因而导致学历层次较低,但是这些员工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技能,在组织中可能也从事管理者的工作,因此对组织的整体认同感更高。

(四)职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8),不同职位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从表9中可以看出,基层技术工人在三种匹配程度上均与其他职位员工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目前工人的地位较低、待遇较差有关,在调查中得知,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很多工人的收入低于2000元,因而他们组织认同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工作年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见表10),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的感知是不同的。从表11中可以看出,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在价值观匹配、需求-供给匹配、要求-能力匹配等方面的感知都显著高于工作10年以下的员工。这可能是因为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时间越长,对组织的情感越深厚,认同感也更高的关系。同时,工作年限越长,工作能力越能得到提高,员工从组织得到的回报也越高,这与我们的认知是相同的。

管理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人-组织匹配的性别差异反映的可能是公平问题。因此,管理者应避免戴“有色眼镜”,消除“性别歧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也可以“委以重任”,发挥潜力。二是80后员工在人-组织匹配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何对新生代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三是制造性企业的产品质量往往与基层技术工人关系很大。基层技术工人与其他层次人员在人-组织匹配程度上差异较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于工作报酬和工作内容的不满。因此,提高基层技术工人的报酬,增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增强他们与组织的匹配度。四是员工在一个组织工作时间越长,与组织的匹配程度越高。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是企业管理者着重考虑的问题。五是人-组织匹配程度因为采用主观填答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如何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可能人性关怀更为重要,“海底捞”的做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Gregory B T, Albritton M D, Osmonbekov T.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 Fi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rol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10, 25(4)

2.Chatman J A.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3)

3.Muchinsky P M, Monahan C J. 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4.Caplan R D.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and organizations: Commensurate dimensions, time perspective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 31(3)

5.Kristof A L.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 1996, 49(1)

篇3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交谈艺术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92-02

教育的效能是由有效沟通的程度决定的。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班级事务的管理者,应注重在班级管理事务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若沟通顺畅,则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班主任的教育,自觉地服从班主任的管理,矫正不良习惯,也能促使班风、学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要掌握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基本技巧。

1.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尊重学生,班主任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才能进行愉快的沟通。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自己的,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事实上,这样的思维下的工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信任班主任,不愿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所以班主任要自觉地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要认识到班主任和学生虽然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同位置上,但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要求等摆到正确的位置上,真正尊重学生,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愿,沟通时宜采用商量的方式。正如魏书生所说的:“商量是一种平等。在商量中体现尊重,在商量中体现了平等,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平等地与教师交流,使学生和教师感觉你是一位朋友,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彼此的沟通。”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学生才会乐于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沟通。

2.以同理心进行沟通

同理心是指交流、沟通的双方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从而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和学生都能够以同理心的方式,去感受对方的意愿和态度,并有效地把这些传递给对方,就能体会到相互间的理解和诚意,产生温暖感和幸福感,从而营造出彼此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班主任以同理心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从学生的立场去了解学生,与学生产生同样的感受与体验。在师生的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越有能力清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遗憾的是,有的班主任习惯于以主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行为,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学生,很少采纳学生的建议和看法,极易导致与学生沟通不畅,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当学生感觉班主任不理解自己时,就会失望、沮丧,对班主任的信任程度降低,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的愿望会很快消失。

(2)班主任对学生没有同理心,就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很容易对学生过多地进行指责,这种来自于班主任的“你向信息”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受到伤害,从而与班主任形成对立。

(3)班主任不能真正以同理心对待学生,也就不能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问题就不能及时给予建设性的帮助。

3.摸清情况,有的放矢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各个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班主任只有准确地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家庭环境、个好等,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才会更有针对性,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采取“一刀切”或者主观独断的工作方式,肯定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抗拒心理,师生间就很难有有效的沟通了。班主任掌握班上学生的情况是有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学生的基本信息。平时应注意观察,了解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学生暂时的、短期的情绪波动可以采取关注的态度而不必采取行动;而对于某些学生出现的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等问题则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而产生问题的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地向班主任寻求帮助,这就需要班主任侧面地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了,比如这些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疙瘩在哪里,平时有哪些具体表现等。班主任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脾气、优点和缺点;然后分析他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时的还是一贯的,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意识问题还是认识水平问题;学生本人对问题的看法如何、态度怎样以及老师和同学的看法等等。了解、掌握了这些情况之后,班主任就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认真考虑一番,对于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与学生进行沟通,切中要害,谈话内容才能真正进到学生心里去,从而真正为学生解开疙瘩,解决问题。

4.运用交谈艺术

班主任应善于沟通,提高沟通的效能,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附和对方的谈话,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若能谈谈与学生相同的观点,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即使一定要反对某人的观点,事先也一定要找出某些可以赞同的部分,为继续对话创造条件。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开动脑筋,使谈话在尽可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认真倾听

理想的师生沟通是建立在相互交流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班主任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前,首先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倾听学生讲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眼睛要注视对方(鼻尖或额头,不要一直盯住对方的眼睛,那样会使人不舒服);从态度上显示出很感兴趣,不时地点头表示赞成对方;身体略微倾向对方;为了表示确实在听而不时发问,如“后来呢?”等;不中途打断别人的讲话;不随便改变对方的话题。

(3)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许也是必要的,正如油滑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班主任要想取得良好的师生沟通效果,就要学会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当然,赞美必须发自内心,应注意赞美学生的具体的行为和变化,而不要笼统地夸某个人好。

(4)讲求批评的方式方法,切莫情绪化

篇4

关键词 人造血管;织造方法;纺织基;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101-01

人造血管的开发和研制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而纺织基人造血管以较好的弹性、良好的纵向顺应性以及易于缝合的管状结构等优点[1],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人造血管的纺织结构特征与其植入体内后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而纺织结构的差异对血管整体性能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的织造方法及技术进行分析,为改善其应用效果提供依据。

1 纺织基人造血管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展

纺织基人造血管经过50年多年的发展,其织造方法已从单一的机织逐步发展到机织、针织、编制、非织造等多种方法。

最早商业化的人造血管采用了机织平纹组织,并一直沿用至今。机织人造血管机构紧密,强度高,空隙率低,无需预凝[2]。但其顺应性差、易散边、愈合效果不理想。因此,机织人造血管应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针织人造血管,针织人造血管结构较松,柔顺性好,不易脱边,有较好的缝合性。但由于空隙大,植入前需要进行预凝。

20世纪90年代腔内隔绝医学技术发展较快,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是超薄强纤织物与金属支架的结合体[3],其中织物部分可以用天然丝或合纤机织生产,也可用非织造方法生产含微孔的薄膜,如超薄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薄膜等。因为在手术时需要将人造血管经股动脉或肱动脉通过导管送入病变位置,所以要求人造血管必须控制在0.12mm内。同时,为了保证血管植入时不发生渗漏,织物的渗透率必须严格控制。对人造血管的织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结构特征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的强度、厚度、空隙率、顺应性等物理机械性能各不相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体器官移植。

内径大于10mm的人造血管一般用机织物或针织物制成。血管的管壁必须保持适当的紧密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孔洞。同时为了保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和较好的密封性能,人造血管一般都做成波纹状。内径小于10mm的血管,上皮细胞在内壁的生长可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故上述织造方法不适用。内径为6mm~l0mm的人造血管一般用具有微孔效应的聚四氟乙烯制成。内径6mm以下的人造窄腔血管,其内壁必须设计成微结构表面,使内皮细胞在表皮上依附,非织造织物的组织符合这一要求。如超薄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薄膜等。

2.1机织人造血管

机织平纹人造血管管壁结构紧密、稳定,且变形小。适用于血流速度较高的位置。平纹织物有较高的紧密度,具有较小的血渗透率,其经典渗水率为50ml/cm2・min ~500ml/cm2・min,植入前无需预凝。这种组织结构的负面特征表现为刚度大、易散边、顺应性较小,会导致血管堵塞,且会造成手术不易操作及缝合困难。

为了改善产品的性能,开发了拉绒产品,即在机织人造血管表面起绒,采用4/1缎纹组织或3/1斜纹组织交替织造,为了填充空隙防止渗漏。此外还通过加入纱罗组织来改善机织人造血管切边外的散边问题。

2.2针织人造血管

针织人造血管具有多孔结构,典型渗水率为1000~2000ml/cm2・min,使其与新组织能相容。针织人造血管的加工方法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种。纬编人造血管由于容易卷边;易发生纵、横向脱丝,造成缝合开裂等临床并发症;弹性恢复性差,植入后会发生缓慢的径向和纵向的蠕变。目前,此类人造血管已基本淘汰。而经编人造血管结合了机织和纬编人造血管的优点,成为目前临床应用中较多的一种。

经编人造血管大部分采用经平绒针织组织,与机织人造血管相比,它的顺应性较高,且不易散边,更接近于人体血管。与纬编人造血管相比,这种结构尺寸稳定性好,不容过度扩张;不会产生卷边和脱散,易于手术处理和缝合。

由于经编人造血管空隙率较大,可能导致移植后血液从间隙渗透出来。可采用内外表面拉绒的针织移植物来填充这些空隙。此外,为了加强纵向顺应性和径向顺应性,经编人造血管都采用波纹化处理并使用高温热定型,以保持人造血管的波纹状。

2.3 非织造人造血管

在小口径人造血管中(

过去较多使用的非织造人造血管是整体成型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 [4],但其顺应性较差,临床资料表明其通畅率仅为30%[5]。聚氨酯(PU)具有更好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良好的抗血栓性,与ePTFE血管对比实验表明,PU血管新生内膜厚度明显比ePTFE血管内膜薄。

3 结论

人造血管组织结构的研究是人造血管机械力学性能研究中得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人造血管的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相信人造血管的应用会越来越 广泛,对人造血管的数量与种类, 以及质量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S阿达纳.威灵顿产业用纺织品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贾丽霞,王璐,凌凯.人造血管的发展历程和方向[J].上海纺织科技,2003,31(3):53.

[3]张云,张柏根.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发展和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3):131-134.

篇5

一、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在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上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

中职类学生往往只有十五六岁,是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最为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使学生变得要么多愁善感、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容易激动暴躁内心的孤独寂寞使他们渴望着朋友、亲人、师长的关心和理解,而往往表现出来的却是对这一切的不屑一顾因此,如果不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让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教育理念,往往对学生的成长与发育是不利的。

(二)从生源上看

当前选择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好,积极向上的外,也不乏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往往不容易服从家长、学校教师的管理,性格粗暴或放荡不羁,有说谎、抽烟、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行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管理方式粗暴或过分溺爱、娇宠等,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监管,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从学校管理模式上看

当前的中职类学校,由于生源来自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学生选择寄宿学校,很多学生也是第一次住校,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往往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对于寄宿学校的学生,更应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

在我带过的一个名叫王建华的学生,报名时他一个人到校,在填写家长电话,他说家长没有电话,让他填一个可以联系到家长的号码,他说不知道到校的第二个星期他无故欺负其他同学,想将此事和家长沟通,他一直不给电话,为了找到他的家长,我和学生科主任带着他到他户口簿填写地址去找,他说他家拆迁了,没有地址,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将他到带乡镇劳动保障所去,办事人员根据信息,马上给他家长打电话,他的家长得知后来见我们,当孩子看到他爸爸的那一刻,眼泪留下来,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孩子马上变了一个人,不再有违纪的行为发生。

二、沟通方式的选择

(一)面谈

家长到校面谈是最好的沟通方法,可以详细交流,增进了解、增进互信但是,很多家长忙于工作,不能到学校来交流,有的家长甚至孩子毕业了一次都没来过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显然班主任家访也是很困难的事。

(二)电话联系

这也许是现在班主任们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这虽方便快捷,但也有实际情况出入根据实际情况,介于现在家长几乎都有手机,建立一个飞信群让家长加入,周末会将学生离开学校的时间、返校时间以及学校安排活动用短信方式及时告诉家长,家长只需要看短信就可以只知道学生的动向,这样既解决家长不想打电话又不会网络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也会单独给家长短信联系,这样学校和家长的沟通马上建立起来了。

三、沟通选择的策略

作为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时,首先要端正态度、和气,切不可态度蛮横、甚至训斥学生家长其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流,做到语言文明、把家长作为贵宾,维护其形象如此以来,家长会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化、同时,他们也能增强教育孩子的信心,自觉主动地加强与我们的联系和沟通。

我们与家长打交道,首先要搞清楚家长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家长与学生的关系等情况,只有全面地了解家长情况,我们才有针对性地做到对症下药,把握家长的心理状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设融洽的交流氛围,让家长融入我们创设的氛围之中,并积极主动地与我们共同交流,如此以来,与家长的交流就会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在与家长沟通时,切不可见到家长,就对其孩子全盘否定,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样会令家长反感,致使交流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首先要寄定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让家长一开始就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其次,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委婉地提出,并告知家长孩子小,思想等各方面还不成熟,出现类似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事情,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彻底改正,这样,家长会被教师的理解所感动,共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篇6

【关键词】劳技教学;同课异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49-02

【作者简介】张军,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江苏江阴,214406),高级教师,江阴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

教学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因为重复不利于师生成长。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学生、课程的完美结合,任何优秀的设计都不会适合所有班级的教学。作为一名劳技教师,丰富的班级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同课异构的条件,虽然不能异人异构、相互促进,但却可以进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实现自我提升。“一个人的同课异构”特指同一名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在平行班内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教学条件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不仅是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师,还包括共同的目标――让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而“异”应该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手段上面。“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实质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一、异建教学理念

【案例一】苏科版《劳动与技术》五上《尝尝我的手艺――水果拼盘》教学流程

导入―自学―教师示范(根据课本案例,教师按制作过程进行示范操作,课件配合)―学生操作―作品评价。

此设计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的劳技课堂教学案例。本案例可以看出教者的教学理念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制件水果拼盘的技能与技巧为目标。

【案例二】《尝尝我的手艺―水果拼盘》教学异构

教学中进行两次活动,项目活动一:1.尝试分块切(如苹果)与连接切(如草莓)。学生介绍其他切法。2.根据自己所带的水果进行各种方法的切、削、剥。3.同组合作互学,共享材料与工具,把切好的水果拼成小作品。4.展示小作品,评价拼、制的优点。

项目活动二:1.拼盘设计指导:(1)确定主题;(2)考虑如何制作;(3)设计图样。2.交流评议设计方案,取一学生的设计方案为蓝本供其他学生模仿制作。引导学生运用大刀均匀分切西瓜,选择窄刀顺着瓜瓤切割西瓜。3.修改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水果拼盘的创作,小组互相合作,共享工具、材料与资源。

此设计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教学案例。教者在教学中秉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在劳动中获得技术并形成技术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选择水果材料和切割工具,这是最基本的技术意识。在培养基本切割技能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切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培养。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制作水果拼盘的工作效率,使学生知道合理的设计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对学生进行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二、异创教学情境

【案例三】苏科版《劳动与技术》三上《制作摇头公鸡》教学流程

谜语导入,范作展示―观察平面图案,了解各部分的制作方法―分步制作,重点讲解粘贴与插接技能―评价总结。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手工基础。因此,在教学时,我由剪、刻的训练延伸至粘贴与插接的技能训练,逐步加大难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因为制作难度的加大,兴趣由高涨转为低落,最后,完成作品的学生不过半数。原因是教学情境不能自始至终地吸引学生。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对教学情境与重点部分(即第二、第三环节)进行了重新建构。

【案例四】《制作摇头公鸡》教学异构

情境异构:以森林音乐会为背景,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音乐会摇滚明星(公鸡),并在制作完成后参加音乐会的狂欢活动(学生自主表演节目)。

重点环节异构一:了解制作步骤,突出技能。

1.同学们,制作摇头公鸡需要哪几步?要用到哪些制作方法?(学生掌握了制作步骤与制作方法。)

2.在用到剪、刻、插、粘这些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结论:每个部件都要剪平滑,公鸡身体中间的山线要刻直再折叠;插接槽很重要,插槽小了,去不平整,会歪;插槽大了,去会晃动……

(学生尝试,教师适当示范。)

重点环节异构二:预设困难,进行制作。

1.在请这位“大明星”的过程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安全、掌握刻划的力度、要有耐心加细心、保持桌面地面整洁等。)

2.学生制作,教师相机指导。

在本次“异构”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森林音乐会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点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尝试,初步掌握技能,主动预设困难,并在实际操作中解决这些困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

从教学效果来看,异构后的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内趋力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一个层次更高的境界――它不仅使学习成为真正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

三、异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我就苏科版《劳动与技术》四下《缝沙包》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真正做到学习活动“因班而异”。

甲班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因此,我把《缝沙包》的学习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复习上一个项目所学习的“穿针”“打结”,同时利用模板让学生对“攻针”“回针”“缲针”三种基本针法进行了初步的感知;第二课时则引领学生利用三种针法来学习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沙包。)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在认知、理解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尽管已经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可是甲班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三种针法,因此,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除了加强巡视辅导,还利用多媒体设备反复播放拍摄好的缝制沙包的手部特写录像,让学生在疑惑时可以随时抬头,得到指点,这样教师也就“分身有术”了。

乙班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在教学苏科版《劳动与技术》四下《钉纽扣》后,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攻针和回针的缝制方法,这时,如果再教学攻针和回针技能,就显得“炒冷饭”了。但如果对这三种针法简而教之,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真正掌握,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较好学生资源来设计课堂?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生成果,针对讲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时补充,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在学生掌握了基本针法后,通过几个作品的比对,使学生发现不同针法的优缺点,从而在缝制沙包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篇7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有效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082

人与人交往,沟通是桥梁。好的沟通技巧和艺术能够提高师生间沟通的效率和成功率。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班级事务的管理者,更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尤其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让学生释放压力、稳定情绪、说出实情,而且能帮助学生矫正自身不良习惯,促使学生自觉地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促使班风、学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由此可知,有效沟通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是很重要的。那么,班主任与学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沟通中要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尊重,就是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自已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沟通,这里讲的平等主要是指人格平等、地位平等。我们所面对的初中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成人意识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往往想通过某种平台来展现自已的成人感。比如,对经常会碰到的人际交往困惑、男女生关系的交往和处理、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等问题都会有自已的想法。此时,如果我们不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学生交流看法,就会产生师生隔阂,学生许多真实的想法就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这只会给我们的班务管理工作带来障碍。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某个阶段的引导者、陪伴者,对学生的一生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换位思考,在情感上做到平等,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容易得多。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不仅能增进师生间彼此的亲近和依赖。还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消除疑惧心理,开诚布公地说出心里话,与班主任倾心交谈。

二、在沟通中应爱护学生,以诚待人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用心爱护学生,态度也应该是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爱和真诚的态度是获取彼此好感的桥梁,教师与学生沟通,更是如此。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够让学生从你的语言中感受到拳拳爱心,对他们的殷切爱护;同时班主任要求学生敞开心扉的时候,自己也应该向学生敞开心灵,要试图走进学生的心里。也要让学生走进教师的心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和教师的不容易。用心倾听学生的讲话,关注学生的情绪,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让学生信任你,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同时,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要真诚、亲切、有针对性,切忌刺激性言语。让学生自己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适时引导并提出批评,和学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师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有效沟通也会应运而生,班级管理也会容易、简单得多了。

三、在沟通中要注重对沟通结果的处理

沟通的目的是得到有效信息,得到这些信息后,要及时地处理,作出快速反应,若不及时作出应答或者置之不理,那么以后的沟通有可能进行不下去,自然也没有效果了,同时班主任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以学生的思想推理学生的一切,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适时调整自己;同时又要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个性特点,进行有准备沟通。当遇到沟通不畅时要多反思自己、多分析原因,找出新的对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能完全依靠过往的经验来处理事情,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都有难以确定的因素。

四、在沟通中注重与学生的爱的情感交流

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学生会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所以,班主任的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此,班主任在沟通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中间,去感受他们的每一丝情绪变化,让他们信任你。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也许,在教师眼里,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关爱的举动,微不足道,但对学生来说,却重如千金,一旦我们付出了,学生就会用他们那颗质朴、纯真的心来回报我们。

2. 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作为班主任若能够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班主任当做可以依赖的人,也就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在教育教学中以权威自居,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侮辱学生,即使他们犯了错,也不能简单地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

3. 严格地要求学生,不放纵学生。这里的严并不是单纯指严厉,而是指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对他们提出适当的要求,鼓励、鞭策他们,让他们不断进步。笔者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有些漫不经心,特别调皮,还时不时的犯点小错,但是他很聪明,头脑灵活,口才了得,只要他想做的,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于是,笔者就尽量给他创造机会,既然他的口才不错,那就发挥他的特长,平时但凡有什么大型活动,都请他策划兼主持,一年下来,他组织了学校的文艺汇演、班内的主题班会、爱心接力等活动,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好评,更可喜的是他在W习上也更努力了,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统计学;教学模式

统计学课程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要求,改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统计技能培养,以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主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目前高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来探讨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不同于本科教育,其教育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不像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以系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围绕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有效就业而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知识—能力—应用”,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有效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的特点,教学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开发与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高职统计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统计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与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

高职院校在制订统计学教学方案时,由于受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统计学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性不强。这就让教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统计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只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烦锁的统计学计算,忽略如何教会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特别是经管、会计、金融类学生,数学知识有限,对公式、原理、数据推理计算的理解和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听不懂、学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也就不重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只求考试过关,不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高职统计学实践性教材缺乏

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在使用统计学教材时仍然是偏重理论部分,统计技能应用教材的开发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统计学教材是对本科院校统计学教材的压缩和缩减,教材内容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应用”。虽然内容有所减少,但整个知识结构还是摆脱不了本科院校统计学理论教学的特点,缺乏实践应用性,这就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产生矛盾。由于应用型统计学教材的缺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计算,无法有效地通过经济统计指标案例分析、统计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以提高其实践技能。

(三)统计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授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处于主动地进行知识传授的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教学信息主要是单向传递,课堂上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虽说目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多,但很难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由于统计学教学资源的制约和课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时,只是按照课本内容,以统计学理论为导向,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统计方法展开讲解,填充式地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没有很好地贯彻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要求,即从统计学实践应用出发,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技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数据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一)围绕职业教育特点,加强统计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始终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进而从实际问题入手,以项目为载体,在实训中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活动,应用典型经济活动案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及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对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增加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行动的引导,而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指导。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情境设计,以任务驱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围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和改革统计学教学形式和手段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及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内容要丰富化,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以做和练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减少公式的推导和手工的运算过程。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他们的发散思维,变填充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在“做”和“练”中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数据、统计表转换成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形式,直观而简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经济活动统计指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景体验,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借助实际经济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教学内容,开发应用型的高职统计学教材

对于高职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本着实用性原则,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开发出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践性较强的统计学教材。在高职统计学教材中,加大案例分析和情境教学内容,把统计教学与实际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偏重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统计信息实际的应用。教学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做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去除统计学教学中抽象理论和原理的讲解、烦琐的公式和方法的推导过程,强化统计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统计学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紧密联系当前经济与管理最新动态,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及在相关领域有效应用统计结果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现行经济运行状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正确理解和判断目前经济运行基本态势,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源鸿.统计学的普及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292-292.

[2]任志远.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统计学[J].正德职业技术学院,2005,(1):16.

篇9

老人鼻出血的病因分析

临床实践证明,鼻出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鼻腔、鼻窦或鼻咽部某种疾病,或全身某些疾病的特殊性变化在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表现。

全身因素老年鼻出血患者多长期伴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且大多有>20年嗜烟酒史。其他如内分泌失调、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风湿热、血液疾病、尿毒症、肿瘤等。因血管不同程度硬化、管壁弹性减弱,构成既易出血又不易止血的特点。一般因感冒发热、饮酒、情绪激动、过劳、咳嗽、便秘、打喷嚏及擤鼻引起鼻出血而不易止血。一旦出血,量大且容易反复,严重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及失血性休克,可危及生命。

局部因素 老人鼻出血多数情况由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包括:①老年人鼻腔黏膜萎缩,湿润功能下降;②老年人鼻腔后端的鼻咽静脉丛扩张明显,血管脆性明显增加,外界环境的冷空气或干燥天气下易出血:④多因夜晚起床或受凉引起,且多发生在冬春季节;⑤鼻腔鼻安疾病等,如肿瘤、炎症,导致鼻腔黏膜受损,血管破裂出血;⑥鼻腔鼻窦外伤。

老人鼻出血的健康指导

一旦老年人发生鼻出血,首先应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如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前后鼻孔填塞,还可以采用鼻窦内镜下微波烧灼出血点及出血部位的局部填塞。患者应沉着冷静,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平时应以预防为主,措施包括:①保持房间的安静、清洁,温度要适宜。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适当开窗通风换气,温度宜保持在18~20℃。因空气过于干燥可诱发鼻腔出血,所以空气湿度应≥60%;②老人平日活动时动作要慢,勿用力擤鼻,对症止咳;③饮食要进一些易消化软食,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④老年性鼻出血病人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应定期防治原发病,必须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尤其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到医院就诊;⑤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的并发症,方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⑥有烟酒史的老人,应婉转告之不良嗜好对健康的影响,诱导其主动戒烟酒。

儿童鼻出血的病因分析 儿童鼻出血也有全身和局部两大原因。儿童鼻出血多为鼻部疾病引起,尤以鼻中隔Little’s区黏膜病变和鼻腔炎症为主要原因,特别是感冒后由于鼻腔高度充血而引起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出血。此外还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等,儿童自制力较差,经常挖鼻腔也可引起,而全身疾病中则以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儿童鼻部疾病出血一般有明显诱因,出血量少,多为单侧出血,常常可以自行止血。而鼻腔肿瘤引起儿童鼻出血极为少见,如幼年纤维血管瘤。当出现下列情形,应警惕血液系统性疾病:①鼻出血发作频繁,双侧鼻腔出血,止血困难;②常常出现皮下瘀斑及黏膜下出血;③肝脾肿大;④不明原因贫血、血尿、肾功能损害等;⑤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

儿童鼻出血的健康指导儿童鼻出血首先要保障畅通的气道和血液循环。儿童鼻出血的处理有指压法、化学烧灼、鼻腔填塞、激光疗法、电凝疗法、微波疗法等。

最常用且简便的指压法适用于家庭简单止血或院外处理,即用拇指和示指按压患儿鼻翼两侧10~15分钟,并嘱其张口呼吸,一般出血较少时可有效。此种方法痛苦少,疗效快,易掌握,不失为治疗儿童鼻出血的首选方法;但当不能止血时,则及时改用其他方法。在进行局部止血处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全身、内科的辅助治疗,给予止血药、抗生素,必要时输液、输血治疗。

另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①纠正患儿好动碰伤、挖鼻、揉鼻、好奇放置异物等极易发生黏膜损伤的不良习惯;②教育患儿不要偏食,多吃蔬菜水果,防止营养搭配失衡,多种维生素缺乏,避免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⑧如果反复鼻出血,可以鼻腔涂抹抗生素软膏。

本刊推介

《中成药医师处方手册》

根据我国基层医师的需求,经过2年多的精心编撰,《处方用药医师实用手册》的中成药卷――《中成药医师处方手册》已出版发行!汇总古今临床常用中成药800多种,为中西医师轻松活用中成药提供了必备的工具书。

篇10

关键词:任职教育 士官学员 专业认同 从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73-02

随着部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教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过渡到任职教育,士官院校大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岗位的任职需求。然而,在现实中,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无学习兴趣、因感觉学无所用而混日子的人不少,还有更多的学员在毕业那年就申请了退役……院校多年培养的学员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流失,而留下来的因学业不精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对所从事的专业和岗位的喜欢,提升从业意愿,是士官任职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涵义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秦攀博认为构成专业认同的有四个维度,其中认知是个体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情感是对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行为是个体在学习、择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做法;适切是个体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的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毛兴永发现专业认同能够有效预测职业决策困难,其中情感因子预测力最强,其次是认知因子。

从业意愿是学员愿意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任职岗位工作的意向。有关研究发现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因此从业意愿就成为士官学员毕业后选择岗位任职的关键因素。

二、士官学员专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士官学员的专业认同程度和从业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学员毕业后对所学专业工作岗位的喜欢和热爱,有必要进行专业认同感的提升。

(一)认知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提升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基础。个体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能够促进其把本专业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一方面,当学员对专业的了解较少时,就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无法调动内心的激情和热爱,因此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是形成积极认知的前提;另一方面,当学员接触的都是本专业的负面信息和群体时,就会对专业的岗位任职和发展前景进行消极评价,因此加大本专业的有关积极信息宣传和不断提升岗位任职的是程度是成积极认知的关键。积极的专业认知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升专业情感和学习效果,以至于毕业时选择本专业岗位的意愿就会更强烈。

(二)情感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发现情感认同受志愿填报、是否从事过本专业的影响,是从业意愿提升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和接触、主动选择本专业、在专业学习中体验到更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都能增强其从业意愿。曾经从事过本专业的学员对专业的态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他们一般会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学习,增加了对本专业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会带动学员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常也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强化学员的积极情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被逐渐调动,从而逐渐内化成对本专业的热爱以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士官学员是否选择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还要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大多数士官学员在毕业时即面临走留的选择,这也是决定他们是否选择相关岗位的主要原因。士官任职教育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多是属于部队的特殊专业技能,不能和地方的行业接轨,留在部队发展才有可能从事所学专业,但同时要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单位编制、本专业人员的多少等,要想一直从事本专业还要不断地参加学习培训、考取资格证书,这个过程中又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同时许多学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知和自身的发展规划,权衡利弊之后往往会做出退役的选择,因此能够主动选择从事本专业并能真的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学员数量是很少的。

三、增强士官学员专业认同感和从业意愿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保留专业士官人才,士官院校要和基层部队紧密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提升士官学员对本专业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从业意愿,增强技术士官主动学习的兴趣、留队任职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思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士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增强学员的专业认知认同感

1.学校加强特色专业的宣传,使学员在报考前就全面认识所选专业,学校在网页、杂志、报刊的宣传除了概括性地呈现学校整体情况之外,要着重设置专业的介绍,详细地介绍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学员就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而且能让他们更容易做到专业与个人匹配。

2.学校通过开展专业认同教育,提升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感。学员入学后,院校要结合学员的整体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展更加针对性的专业认同教育,引导学员全面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在学校、基层部队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学员对专业岗位和前景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3.基层创设相应专业任职氛围,增强学员学习和工作的衔接性。基层也要积极鼓励那些曾在技术岗位上任职的战士报考相关的专业学习,并尽量安排实习学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或任职,增加报考专业的针对性和学习工作的衔接性,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员的专业情感认同感

1.基层形成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视氛围。专业技术士官队伍是基层部队的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基层部队要真正形成尊重和重视专业技术敢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使学员在报考前就能切身体会到技术岗位的重要性和在基层部队的地位,从心中形成愿意报考并且愿意从事本岗位的强烈愿望,形成对专业的积极情感。

2.学校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转变任职教育模式。学校需要转变士官学员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管理型”士官学员培养模式转变为“岗位型、技能型、实践型”,为部队培养更多岗位急需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也可以缓解士官学员退役后的就业压力,从而增加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信心。

3.基层不断提升技术岗位任职士官的待遇,坚持公平选人。基层技术岗位的人才选拔要本着德能优先、有能力者居上的原则,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技术士官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不断提升岗位待遇和后续培养,增强其对专业的积极情感和在相关岗位任职的意愿。

总之,加强士官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就可以带动其行为认同和适切认同,提升对相关岗位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从业意愿,为部队培养和留住优秀士官人才做好准备,为士官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特点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