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评价机构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安全评价机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煤炭行业具有较强的资源约束及环境约束等特征,且属于安全约束型行业。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构建本质安全文化,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情况与行业特点,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思想、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等借鉴过来,构建符合煤矿企业实际状况的特色本质安全文化。该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煤矿企业的特点,详细探讨了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D791;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25-02
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够深入,依然采取表面的标语和口号,没有采取科学建设流程来具体指导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具体来讲,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核心为风险预控,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贯彻下去,构建切合实际的安全生产价值观与安全生产行为准则等。
1 我国煤矿企业的特点
1.1 复杂的工作环境
相较于国外主要发达产煤国,我国煤矿地下开采较多,具有不断变化且错综复杂的地质环境,煤矿工作环境比较危险。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国有重点煤矿的35%以上为复杂地质构造,阴暗、潮湿的作业环境中,很容易出现火灾、水灾以及瓦斯等潜在危险。
1.2 较大的管理难度
煤矿有较多的生产程序,在采掘工作基础上,物质运输、通风、排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有序安排这些工作,否则正常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我国煤层没有较好的赋存条件,煤层厚度存在着较大变化,有复杂的水文条件和严重的瓦斯灾害,导致我国煤矿复杂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组织过程中,需要对诸多专业门类进行协调,具有较强生产连续性,如果某一个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生产任务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1.3 整体素质不高
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数据,虽然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呈现上升态势,但是依然不符合预期目标。我国煤炭工业从业人员中,有超过60%左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只有10%左右的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由此可知,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缺乏主体专业人才,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2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研究树立
该阶段主要是煤矿本质安全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的研究和树立。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环节。
首先,规划准备。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负责机构、负责人进行明确,科学安排作业日程,详细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充分考虑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特点,对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等分别制定,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目标,那么就会有差异化的工作侧重点。其次,调研沟通。将企业内外部调研工作切实开展下去,领导、专家等积极协调和沟通,结合确定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分别确立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建设主要是重视现场管理工作和环境建设,保证机器设备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受影响。对安全投入适当增加,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与新装备等积极引入进来。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则主要是严格控制职工行为,对构建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科学地完善,以便促使职工工作的作业环境足够安全,监督监控管理水平,对人的不安全因素有机预防,避免出现违章作业问题。安全管理文化建设则是要对规范文化进行强化,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制等构建起来。安全观念文化建设则是要对心态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强化,通过培训教育等措施的运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指导作业行为,能够自觉规范的杜绝违章作业。相较于传统安全文化理念,本质安全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其始终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管理优先以及行为控制等原则。最后一个环节为树立媒介,结合实际情况,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手册》科学制定,且将其他安全文化媒介建设起来,如本质安全文化宣传手册、本质安全文化员工手册等,积极利用网络、光盘、书籍等一系列载体形式。
2.2 培育强化
该阶段主要是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进行培育和强化,借助于教育、培训及宣传等措施的运用,将本质安全文化理念灌输给广大员工,促使本质安全文化得到有计划、分层次的导入。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这些环节开展。
首先为安全宣传。在矿井生产全过程、经营全过程中都需要贯穿安全宣传工作,要全方位展开宣传内容,将引导教育、安全规定、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涵盖过来。要积极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将各种场合、机会等利用起来,促使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包括安全文艺汇演、安全生产文艺晚会、安全漫画等。要将醒目的安全宣传横幅、牌板等醒目的设置于矿区内,对安全生产宣传街有机建设,保证矿区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渗透安全宣传工作。
其次为安全教育。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将多样化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等利用起来,有机宣传和教育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方面的知识。煤矿领导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综合运用事故案例分析、岗位练兵、脱产学习等方法,提升职工培训有效性,促使职工安全意识、自保互保能力不断增强,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从人文条件角度保证安全生产。虽然安全制度、措施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但是学习教育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教育学习持续开展,促使职工安全意识得到持续性提升。
最后则为安全管理。将法制管理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管理手段、文化建设手段等综合运用过来,对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将安全管理体系科学规范的构建起来,促使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得到实现,且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改善和调整。通过安全管理的实施,规范职工行为和操作习惯,遵循规程及要求作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构建
具体来讲,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评价就是对本质安全文化特点根本上把握,保证与文化管理实践所契合,对文化定位准确把握。行业不同,在文化塑造时也有着不同的重点,相较于其他行业,媒体行业对安全文化有着更大的需求。因此,评价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要对企业安全文化状态全面了解,对现有文化和未来环境及发展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合理评估,将企业存在的文化短板找出来。只有将安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方可以准确定位企业本质安全文化,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企业建设管理。要注重开展量化评价,企业文化测评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已经加入了企业文化定量评价方面的内容,具体实践中要有机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分析评价阶段内,要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给逐步构建起来;借助于考核工作的开展,转变员工观念,树立典型先进模范。借助于考核,帮助全体员工将实施企业文化的长期行为塑造起来,且实施深化本质安全文化的过程中,由组织监控逐步取代过去的宣传引导,要在全员考核体系中加入安全文化引导、认同、巩固等内容。
首先,在具体操作评价中,需要保证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是具体的;能够衡量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效果,且全员参与到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中。其次,在建设成效评价中,对煤矿本质安全观念、行为、管理、物态文化的建设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估,如对煤矿职工理解和执行本质安全文化理念的状况认真检查,判断管理制度是否矛盾于树立的文化理念等。最后一个环节则为信息总结,对煤矿各个层面的反馈信息有机收集,科学分析和总结,如员工是否认同本质安全文化理念、是否改变了员工行为、是否改变了企业管理风格及管理方式以及实施本质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员工是否履行了规定的责任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相较于传统安全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和优势,更加深入可行。在具体实践中,要紧密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方案,构建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逐步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伯冬青.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2014,5(10):123-125.
[2] 孙新虎.建设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的实践与探索[J].煤矿安全,2014,6(19):77-79.
[3] 程同军.构建特色安全文化打造本质安全矿井[J].中国煤炭工业,2014,6(18):234-235.
[4] 王文博,梁松杰,陈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7(11):133-134.
篇2
1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现状
由于煤矿生产系统中蕴涵着人-机-环境组成的作业单元和空间分布极其复杂的灾害系统,所以煤矿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不同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引起事故的因素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和制约。对于具有特殊情况的煤矿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安全评价就不能只是依靠传统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因此,完善现行的评价方法和探究可行的新方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当今,我国煤矿安全评价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实践中,对煤矿的安全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现状分析的较为初级的阶段,利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也比较单一。综合国内的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技术方法仅局限于定性安全评价法以及定量安全评价法。由于现阶段,相关的实验数据以及安全事故统计材料难以获取,因此大多数煤矿的安全评价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定性评价。如果没有科学详实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的评价所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很大随意性的,更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在一些很难统计具体数据的方面,如:煤矿生产系统的瓦斯温度、员工工作能力、煤矿综合管理等方面就更是如此。我国的安全评价起步较晚,主要还是在学习西方国家成熟的理论方法,但在安全评价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发展很快。由于前几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我国许多行业管理部门都制定了自己的安全评价方法或者标准,广泛开展了企业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另外,我国煤矿企业安全评价同其它行业相比,在进展上上基本同步,但是跟其他行业相比,研究的规模和深度相对落后。实际上,目前煤矿安全评价中用的最多的方法很多都是借鉴其它行业应用已经较为成熟的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专家现场观察询问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事故树分析法(FTA)、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等。
2煤矿安全评价方法应用
目前,对于国内外煤矿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分类的话,一般主要可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估计”安全,定量评价是“计算”风险。通过对潜在危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建立使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
2.1定性安全评价法的应用
定性评价方法是我国煤矿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国实践管理人员最常用的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现场工作和管理人员的经验与判断能力对运作系统的工艺路线、设备设施、内外环境、管理以及人员等方面的安全运行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安全评价人员根据经验、思考和判断,对生产现场的设备设施、操作管理、施工人员、环境、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定性的指标,如:事故等级、类别、事故发生诱因、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规范等。经常用在煤矿安全评价的定性方法有:故障假设分析法;初步危险分析;专家评议法,又称预先危险分析(P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等。另外还出现了诸如FTA、ETA等半定性、性半定量地分析事故诱因及内部联系、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确定煤矿安全评价指标和危险状态等方法,必要时,还通过相应的软件建模,利用常模参照方法,实现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化。煤矿定性安全评价过程简单、便于掌握、容易理解,但评价质量主要依赖参评价人员的专业背景、经验和经历。参评人员的这些差异会造成标准不统一,结果差异大,同时由于评价结果不能给出量化的指标,不同类型的对象之间安全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2.2定量安全评价法的应用
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评价方法是定量安全评价。定量安全评价法是在大量事故资料统计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获得的指标,通过指标体系创建一个数学模型,对煤矿中的环境、设备、工艺、设施、人员和管理等影响因子代入模型,计算出安全评价的定量指标。比如灾害因子的关联度、事故发生的概率、伤害范围、危险指数、破坏程度等。定量评价方法主要的优点是依据计算结果较为科学,更趋理性,减少了人为偏差。而且评价技术具有科学性,这样就能使评价的最终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信性和指导性。定量化的安全评价是考量煤矿的安全生产程度和预测危险发生几率,强调“相对安全”,但不能“绝对安全”。在改善安全时考量企业本身实际的经济能力和生产状况,给企业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在决策过程中适当地分配与优化企业有限的资源,从而减少事故和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煤矿安全的定量评价方法可分为模糊评价法、指数法、概率法以及神经网络评价法等等。此外,经调查我国的学术和实践成果,模糊概率评价法、煤矿安全评价伯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安全预评价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了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模型等是我国采用较多的定量分析模型。定量分析安全评价法有效地避免了定性分析法的人为因素较大的弊端。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煤矿风险基准,准确概率的煤矿概率评价技术还不能进行,另一方面煤矿安全定性评价工作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过程中需要手工完成相关的计算和报告编写,尚未实现安全评价计算和编写的自动化。
3总结
篇3
关键词:煤矿安全体系;煤矿安全生产结构;层次分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法制建设,在煤矿行业建立健全了安全体系、安全法规,彻底扭转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1]。1979年6月,煤炭部颁布了《煤矿安全工作试行条例》、《煤矿安全监察试行条例》。1980年2月,颁布了《煤矿安全规程》。1983年2月颁布了《煤炭工业统配煤矿职工安全培训试行条例》,1985年颁发了《关于在改革中加强安全工作的几项决定》,1992年能源部又颁发了《煤矿安全规程1992年版执行说明》,这些法规和执行说明,对于建立健全安全监察机构起了重要作用,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管理和法律约束[2]。建立煤矿安全体系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建立的煤矿体系是否符合实际的煤矿安全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而这种验证方法大多是通过评价方法来完成,建立煤矿安全体系评价来对安全体系的合理度进行量化评价,有助于对当前安全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以便能够更好地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性。
近年来,关于煤矿安全体系评价方面研究得较多,而且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创新[3-5],文献3是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对煤矿安全体系结构进行细节化评价,强调安全生产体系的精确化,文献4是采用SEM方法建立煤矿安全体系评价,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安全体系结构的量化分析,但是缺少层次感与脉络性,文献5是对煤矿生产安全体系中防尘系统的评价。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煤矿安全体系评价,该方法层次感强,而且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具有可调节性,便于对整个体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
1 煤矿安全生产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强调生产的安全性,安全性是第一要素。如何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指标,需要从煤矿安全生产的结构入手,保证煤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方可提高安全生产指标。从煤矿安全生产的组成结构来看,主要可以分成六个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本文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划分为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和排水六个方面,这是从功能结构来划分,而每一方面又可以再细分,比如防瓦斯安全、通风设施安全、强电布线安全和隧道顶部安全等。在安全结构分析中,尽量考虑到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一个要素,这样做是尽可能地全面地完成煤矿安全体系评价,同时也为层次分析结构做准备工作。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矿安全体系模型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它能够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多目标问题的求解,而且可以设置可变的权重系数,根据实际需求,实现多目标的决策方案[6]。
首先对层次总排序合成表进行简单分析,因为它介绍了不同层之间的权重表示关系。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开始需要建立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AHP下,一个复杂的问题将被分解多个元素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元素又按内在的属性及关系被分到不同层次,在层次划分过程中,遵循一条准则:“上”支配“下”,上一层次对下一层次起支配作用,这也是检验模型结果建立得是否合理的标准。概括来说,AHP模型主要分为三层:
最高层:也即目标层,一般而言,在AHP模型中,该层次的元素个数固定只有一个,是分析问题的主要目标及预订结果。
中间层:也即准则层,从层数数量来说,中间层的数量最多,可以跨越多层,主要是分析问题的相关限制条件及建立模型相关准则。一般而言,中间层的元素个数不是特别多。
最底层:要素层或方案层,主要是影响问题的直接要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而且为了实现数据分析,这些要素和方案必须先经过量化。
AHP采用递阶层次结构来建立模型,一般而言,一层元素最多为20个,层次数量最大值没有明确规定,因为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层次数量与问题的复杂度有关,同时也与分析的精确度有关。复杂度越大,精确度要求越高,所建层次数量相对较多,反之,层次数量较少。
2.2 模型建立
考虑到煤矿安全体系评价的复杂度与精确性,本文AHP模型建立3层结构,参照煤矿安全体系架构图,第一、二、三层的元素个数分别为1、6、18个。煤矿安全体系的层次分析结构图如图2所示。
从采煤系统a1、掘进系统a2、机电系统a3、运输系统a4、通风系统 和排水系统 六个方面来考虑,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煤矿安全体系评价系统合理度的评价模型。文从采煤系统、掘进系统、机电系统、运输系统、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五个方面考虑排队系统的合理度问题。首先,建立了指标层次结构,求出各指标的数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再根据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构造出与之对应的判断矩阵;然后,通过该矩阵我们可以求出各指标的权值;最后,将归一化后指标值与对应权值乘积的和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即煤矿安全体系评价指标的合理度。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值,将各项指标与其权值乘积的总和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I,即合理度。上述提到的煤矿安全评价指标六个方面的侧重点并不一定是平均的,可以根据评价模型的侧重点来决定每个方面的权重。
3 结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煤炭生产安全体系评价模型的建立,先对煤矿安全生产结构进行了分析,对煤矿安全生产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介绍,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煤矿安全体系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具有权重可调节性,层次分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宏,张典龙.新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J].煤矿安全,2012,(03):187-189.
[2]闫冰.煤矿安全评价体系探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11):384.
[3]张建平,王珍,路聚堂.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J].煤矿安全,2012,(01):190-192.
[4]薛文战.基于SEM的煤矿安全体系评价分析[J].中州煤炭,2012,(10):23-25,33.
篇4
关键词:煤矿通风;影响因素;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D163+1
文献标识码:A
煤矿瓦斯、煤尘、火灾是矿井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煤矿通风对防治煤矿瓦斯、煤尘、火灾(自燃)起着本质的作用。如何做好煤矿通风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判断出煤矿通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改善矿井通风,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煤矿通风安全评价
1.煤矿通风的基础资料评价
煤矿瓦斯、二氧化碳等级鉴定、开采煤层的自燃发火性、开采煤层的煤层爆炸性鉴定结果,是反映煤矿存在该方面有无灾害的基础性资料。《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矿井每年要进行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经省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报省级煤矿机构部门备案。鉴定应包括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绝对涌出量。《规程》第151、第228条对煤层自燃发火性、煤尘爆炸性做了规定。
2.煤矿测风的评价
煤矿测风工作是通风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测风数据一方面必须真实、准确,同时测风地点要全面,能反映出通风的状况。测风地点应包括进、回风井,主要进风巷、回风巷,采(盘)区进、回风巷,采掘用风点进、回风巷,可能漏风区域如:风门、风桥、密闭等;低风速区域: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上隔角,角联巷道等。
根据矿井测风数据,计算矿井各用风地点的风流风速。煤矿井下风流状态要求为紊流,紊流可将井下有害气体如瓦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随风流带走,紊流状态要求井巷中的风流风速必须大于《规程》规定的最小风速。同时由于巷道风速低的特点,低风速区域也是瓦斯容易积聚的地方,是管理重点。井巷风流风速过大,容易造成煤尘(粉尘)的飞扬,必须低于《规程》规定的最高风速。
漏风是矿井的必然现象,通过测风,要计算矿井外部漏风、内部漏风。内部漏风又分直接进回风间的漏风和漏到采空区的漏风。外部漏风,直接进回风间漏风影响矿井的通风效率,而漏人采区的风量,对于开采有自燃发火性煤层的矿井将是严重的自燃发火隐患。
3.煤矿通风系统的评价
煤矿通风系统要以保障煤矿井下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为出发点。煤矿的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并列式、对角式、分区式等。要根据通风系统的特点,识别留设煤柱或岩柱是否满足该矿通风系统的要求;判别各种通风设施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是否符合要求,矿井负压是否符合要求;矿井的风机、反风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判别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角联部位,特别是煤矿多水平生产,多井口进风的角联,分析、保障角联井巷中通风稳定的措施。
合理的采(盘)区通风系统是保障采掘备用风地点实现独立通风、通风稳定的条件。如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穿整个采(盘)区,高瓦斯、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区,开采容易自燃的煤层,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低瓦斯开采煤层群,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盘)区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
回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有上行、下行通风之别,由于煤矿瓦斯较空气轻,上行通风风流与瓦斯自然流动状态一致,便于带走瓦斯。因此《规程》规定大于的煤层必须采用上行通风,要采用下行通风,工作面的风速必须大于1m/s。
漏风是矿井的必然现象,通过测风,要计算矿井外部漏风、内部漏风。内部漏风又分直接进回风间的漏风和漏到采空区的漏风。外部漏风,直接进回风间漏风影响矿井的通风效率,而漏入采区的风量,对于开采有自燃发火性煤层的矿井将是严重的自燃发火隐患。
4.矿井自然风压的评价
自然风压是由于井巷风流温度差,井口高低差别,造成风流密度不同而形成的。自然风压有时可以帮助矿井通风,有时可以阻止矿井通风,因此评价时要根据矿井的特点计算矿井的自然风压,结合矿井的负压、供风情况,作出自然风压对矿井影响程度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矿井系统中角联存在的影响。
5.通风管理评价
要对矿井的通风管理机构,通风的日常管理制度,反风演习制度,技术资料,系统变更保障通风稳定的措施等进行有效性评价。
二、评价结论的阐述
根据上述内容进行评价、计算、判断,对下述问题作出结论:(1)影响矿井通风的矿井灾害因素。(2)井下各用风地点对保障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因素。(3)矿井开拓开采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因素。(4)说明矿井低风速区域、高风速区域。(5)对矿井漏风地点、大小、危害性质作出说明。(6)矿井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影响程度。
三、改进煤矿通风的建议
(1)对矿井开拓布置的建议。(2)矿井通风系统改进的建议。如:减少角联,从系统上减少漏风的措施,保证风流稳定的措施。(3)低风速区域、高风速区域应采取的措施。如低风速区域瓦斯重点检查措施、设备管理措施,局部通风,加大风机,加大风筒直径,改变接头方式等措施;高风速区域重点降尘措施。(3)采空区漏风的改进措施。(4)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对角联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目的是为如何开展煤矿通风评价提供有效的方法,通过评价找出煤矿通风存在不足,并保留评价过程全部信息,为改善煤矿通风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煤炭安全形势;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评价制度
1 引言
“十一五”期间,国家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医药卫生、基础建设、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十一五”即将结束的重要阶段,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力争在2015年之前使我国的各项基础建设和医药卫生、教育工作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切的推动力量就是能源,在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是最重要的能源,而煤炭的生产和利用的安全就是这其中最最重要的方面。
2 现行煤炭安全形势、分析与结论
2.1 现行煤炭安全形势
长期以来,全国煤矿通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安全综合治理、重视安全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等,促进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如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曾连续多年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度递减,1994年以后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2以下。但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与限制,全国煤矿事故多、伤亡重、经济损失大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致使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徘徊在六七千人左右,为居于全国个行业之首。
2.2 煤炭安全形势分析
煤矿事故统计
据煤炭工业经济运行中心的统计数据,在1990~2000年的11年间,全国煤炭公生产煤炭126.83亿 t,共死亡66196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5.22.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煤炭52.16亿t,事故死亡6357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1.22;国有地方煤矿产煤22.77亿t,事故死亡10329人,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4.54;乡镇煤矿产煤50.62亿t,事故死亡4767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9.49。详细情况见表1-1。安全状况最好的一年是1992年,全年共死亡4942人,当年全国煤矿共生产煤炭10.61亿t,百万吨死亡率为4.65。
3 现代科学管理制度
3.1 传统安全管理制度与现代科学系统管理制度的引入和对比
安全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职工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其中安全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按时序和方法的改革,把管理总结成为两种对称的管理方法:一是传统科学管理(简称传统管理);二是现代科学系统管理(简称现代管理或系统管理),这是指企业管理的发展,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以下是这两种管理方法的对比:
3.1.1 传统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内容
(1)特点
主要是依靠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凭借经验知觉,靠强制命令,办法是人管人,工作以事后为主。
传统安全管理,虽然能总结事故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起到促进生产作用,但有其局限性、事后性和表面性,在当今新要求、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及时实施与推广应用上显得不足,或无能为力。
(2)内容
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②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群众监督、国家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③职工的工时、休假制度,对女工和未成年的保护。
④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登记、报告、统计、分析。
3.1.2 现代安全管理制度的特点和方法
(1)特点
主要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注重系统化、整体化、横向综合化,运用新科技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强调要素(法规、机构、队伍、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管理,办法是完善系统,达到本质安全化,工作以事前为主。
系统管理,是从全系统的危险认识入手,通过对系统本身的分析、检测、评价来认识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使系统优化,达到最佳安全程序。
(2)内容
①系统危险性的识别,做到防微杜渐。
②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后果预测。
③事故原因和条件分析。主要是“事前”分析。
④针对系统做可靠性或保障率的分析。
⑤用人机工程的控制,要研究人际关系和最佳配合。
(2) 安全评价制度的引入
为了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人们就要摸索事故发生的规律,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危险性或一直危险性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就必须对存在的危险性有充分的认识,在充分解释危险性存在和发生事故可能性的基础上,在对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再看看究竟会有怎么样的后果,是否需要制定什么技术、管理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危险性会得到怎么样的消除或抑制,这些需要反复的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制度就是安全评价制度。
4 结论
本文简述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煤炭安全的形势、现代煤炭科学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评价制度,综上要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管理体制,力行现代科学系统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的方针,企业和监察机构,职工和群众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划分责任制,才能使我国煤炭安全形势得到一定的改观,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
参考文献:
[1]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手册》委员会.《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手册》[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3
[2]景国勋,杨玉中,张明安.《煤炭安全管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6
1公众视野中的煤矿安全严峻形势
煤炭行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居于支柱性地位,但是煤炭行业也是生产事故多发的行业之一。根据有关数字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矿难每年死亡人数在7000左右。21世纪以来,死于矿难的人数虽有所减少,但是频发的矿难依然令人触目惊心。新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发生的矿难都在2000起以上,死于矿难的人数也在3000人以上。煤炭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关系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表1为2007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情况表,由此可见我国的煤矿安全的严峻形势。矿难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必然经历的转型阵痛。纵观一百多年美国煤炭生产史,其也有过矿难频发的痛苦经历,但如今煤矿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安全的产业之一,其劳动安全性甚至好于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2010年4月10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官方证实4月5日发生的煤矿爆炸事故已导致29人死亡,这是美国1984年以来伤亡最严重的一起矿难!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计,我国矿难死亡人数占世界矿难死亡人数的80%。中国2009年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892,美国是0.018。表2和表3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矿难死亡人数的比较。表1可以看出,我国煤矿行业事故的频发和死亡人数的众多。表2、表3可以看出,我国煤矿行业的死亡人数远远高于美国、俄罗斯、南非和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矿难频发的公共管理深层次原因
我国的煤矿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现阶段我国研究矿难的学者纷纷从人性、腐败、地方保护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矿难发生的诱因。然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经济利益的驱使、安全意识的淡薄和监管职能的缺失是当前矿难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2.1经济利益的驱使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一段经典的描述,“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如果有了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使用;有了20%的利润,它就会活跃起来;有了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而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为了300%的利润,它就不惜冒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由于煤炭行业生产的高额利润,尤其对于那些较落后但有煤矿资源的地区,大量甚至超负荷采煤成为顺利完成财政指标、提升官员政绩的首选。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超限开采、超负荷运转,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不顾;一些小煤矿则把煤矿当做摇钱树,非法经营。有些已取缔的小煤矿也出现关闭———运营———关闭———运营的怪圈。我国企业的安全员,大都是兼职,难以顾及安全生产,不要说他们不敢管,也没有人听,久而久之,不少人都忘了自己是安全员。事实证明,本应是煤矿安全监管者的县乡级地方政府,往往直接或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作为一些地方的主要产业,违法违规经营的煤矿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也能解决税收问题,非法小煤窑一旦关闭,地方政府就会出现财政危机,甚至连有些职位的工资也发不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大量非法的小煤窑继续存在下来。
2.2道德水准低下
因为矿难频发,黑洞洞的煤矿吞噬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年来,国内有“血煤”之说————“不要滴血的煤”、“不要带血的GDP”。“血煤”是新词,更多隐含着一种道德谴责。德国的煤矿工人每天都能听到一句温馨的问候:“祝您平安升井!”这种意识深入人心对德国煤矿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所欠缺的恰恰是这种对矿工负责的意识。矿主以及煤矿主要负责人都把矿工看作赚钱的机器,为了利益可以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全。河南义煤集团巨源矿难发生前,矿方曾接到瓦斯超标报告。
矿工魏毅说,矿难发生前,瓦斯监测员到魏毅所在的采掘面进行检测,发现瓦斯超标,提醒矿工必须停产停工撤人。但是,“(瓦斯监测员)走了过后,我们矿方经理就说‘干’,他说‘还是干’。”就这样,魏师傅和同事冒着危险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直到下一班工人前来接班。升井后,魏师傅把井下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然而,等到矿方再组织人员下去核实检查时,矿难突然发生。按规定,矿工下井必须配备救命武器“自救器”,但大部分煤矿为了节省成本,根本就不给矿工配备,矿工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自救器。此外,入井登记也极不规范:按规定,矿工下井必须带上身份证、入井证等证件,但不少矿工下井并无证件。管理不规范、配备不完善,归根结底就是矿方相关负责人道德水准低下,对生命的漠视,对矿工的不负责任。
矿工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工作也不到位,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到,有些矿工因井下瓦斯探头经常报警影响其采矿作业就用塑料袋蒙住探头。有些矿工看到瓦斯显示器显示已经达到临界值仍视若无睹。矿工是采矿作业的实际操作者,也是对煤矿安全状况最为了解的人。如果矿工能够严格按照规则采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很多矿难则能够避免,矿工不按规则操作也是导致矿难发生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矿方和矿工的安全意识都比较低,矿方是为了获利,矿工则因为没有受到专业的安全培训,没有安全意识。这些都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死角与隐患。
2.3监管职能的缺失
我国在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也依法建立健全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格局。自1999年国务院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实行垂直管理以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经多次调整,逐步形成由国家、省级及其区域三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成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但是,从矿难频发的事实证明,监察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在煤矿行业的准入方面,政府就拥有发放许可证的垄断权力。我国法律规定,探矿和采矿必须具备六种证书,才有资格“开张”,这就使许可证成为稀缺资源。一些煤矿没有达到开采的准入条件,但是在煤矿行业高利润的现实面前,企业就会通过向掌握公权力的部门寻租以达到其目的。这些部门涉及到工商行政、安全监察、煤炭管理、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这就增加了企业寻租的成本,一些私营中小型煤矿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成本内部化。这些得到“好处”的政府官员在客观上由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者变为纵容者,官员与矿企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我国法律规定必须对矿山进行严格监管,但是由于监察部门和检查员无法保持独立性,监察职能弱化,反而为官员腐败提供了条件。
美国曾经也是一个矿难频发的国家,但是美国围绕煤矿安全生产,先后制定了10多部法律,例如:1951年,伊利诺伊州一个煤矿导致119人死亡,直接催生了1952年《联邦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1968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导致78个矿工死亡,又直接催生了后来的《联邦煤矿健康和安全法》的产生,安全标准越来越高。由于国情和具体情况不同,我国仅仅制定法律还不够,还要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切实从微观细节抓好各方面,使各环节共同发挥作用,以确保矿业安全生产,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公共治理的措施与建议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而言,在法律制定方面,立法部门要严格制定煤炭行业的进入标准与建设管理要求。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具体详细的行业要求与安全指导工作交给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去做。关于矿难的事故赔偿,可以交给第三方市场完成,保险公司平衡矿方与矿工的利益杠杆。矿方可以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医务保健人员负责矿工的身体检查与健康救治。
3.1加强煤矿行业准入与建设管理
矿业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务院授权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分配实施统一管理。煤矿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矿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和矿长未依法取得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的,煤矿不得从事生产。擅自从事生产的,属非法煤矿。开办煤矿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有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开采方案;②有计划开采的矿区范围、开采范围和资源综合利用方案;③有开采所需的地质、测量、水文资料和其他资料;④有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矿山设计;⑤有合理的煤矿矿井生产规模和与其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煤矿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评价,其初步设计应当按规定编制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应当包括安全条例的论证、安全设施的设计等内容。煤矿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包括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煤矿建设项目施工前,其安全设施应当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竣工投入生产或使用前,其安全设施和安全条件应当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验收合格。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按照设计或者新增的生产能力,实行分级负责。
3.2建立工伤保险赔偿制度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国家。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使雇主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工伤事故与职业危害风险,达到保护员工安全健康的目的。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第三方事故保险制度,一些私营中小煤矿会通过各种方式把事故后果转嫁给政府和矿工家属,政府承担赔偿责任,和家属签订“生死合同”,矿主通过转嫁责任,极大地减少了其违法行为的预期成本。经济发展的成本不应该让“残疾的工人”或“贫困的寡妇”来负担。维特教授有一句经典的话:“防止铁路事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公司董事捆绑在每一辆火车的车头处。”要有效地降低现代工业体系的风险事故,关键在于让最有能力预防事故的主体承担起事故的成本。针对我国矿难事故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提高矿难事故的赔偿数额。同时,还应该建立并完善第三方事故保险赔偿机制,交通行业也是事故频发的行业。汽车保险制度的建立,保险公司出于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和风险的需要,除了加强自身的经营业务管理外,必然会加大事故车辆修复工作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维修质量管理的水平。同时,汽车保险的保险人从自身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联合汽车生产厂家、汽车维修企业开展汽车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研究汽车安全设计新技术,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而促进了汽车安全性能方面的提高。同样的道理,保险公司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必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矿企在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必然会对其安全投资状况、矿难事故发生概率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对安全投资状况差、发生事故概率高的矿企收取较高的保险费,对安全投资状况好、发生事故概率低的矿企收取较低的保险费。保险机制的建立客观上促使煤矿企业加大安全方面的投资,也有效维护了矿工家属的合法权益。矿难发生后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不但可以有效维护矿工及矿工家属的利益,而且还可以真正实现对矿企的惩罚,从而达到降低矿难事故的目的。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通过保险制度的完善来化解矿难赔偿、救济问题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
3.3重视尘肺病的预防与防治
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让人们揪心,然而,实际上有一个比矿难更可怕的死亡阴影正笼罩在矿工头上,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头号职业病的尘肺病。世界各国都没有特效办法治疗尘肺病,唯一的办法是预防。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管理,经常坚持使用综合防尘措施,把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尘肺病是可以控制的。
首先,建立健全综合防尘机构,组织和配备防尘专业人员,做到定岗、定人、定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尘管理制度;领导重视,严格监督检查等。其次,研究和实施各项综合防尘措施,如加强通风,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统,采煤工作面应进行煤层注水;湿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爆破时应喷雾降尘,出煤时应洒水;采煤机、掘进机作业时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载煤时必须喷雾降尘等防尘措施。
篇7
【关键词】 四川小煤矿 职业卫生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随着煤矿经济形势恢复性好转,职业卫生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实现了职业卫生状况的总体稳定,但四川煤矿的职业卫生形势仍未实现根本性好转。本文就目前四川小煤矿职业卫生现状、存在问题、、有效整改的对策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煤矿职业卫生现状
1.1 法律法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式的发展,国家又相继颁布了《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职业病防治法等等,成为了目前煤炭行业职业卫生执法依据[1]。
职业卫生工作职责分工以来,四川省安监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的要求开展对煤矿职业卫生的监管工作。同时针对四川省职业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包括煤矿)组织编写《四川省职业病防治条例》。
1.2 管理体制
传统职业卫生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是在人们活动中采取安全措施或事故发生后,通过总结教训,进行“亡羊补牢”式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侧重追究工人的操作责任,忽视创造本质安全的物质条件;(2)侧重事故的追查处理,忽视事故发生前的潜在危险性分析,是一种被动的事故管理;(3)凭经验和感觉处理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没有由表及里地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去深入分析研究,是一种表态的、定性概念多的安全管理;(4)没有在设计、基建、生产等环节的技术评估中纳入安全评价;(5)没有把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挂起钩来,缺乏对安全经济学和危险损失的研究;(6)没有重视人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的研究。
近年来,四川省加强了职业卫生管理一体化工作,现代职业卫生管理的特点是:(1)变纵向单科为横向综合,推行全面安全管理;(2)推行安全预测,做到预防为主;(3)推行系统安全工程逻辑分析;(4)推行反馈原则指导下的安全评价;(5)推行本质安全。
2 煤矿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2.1 法规不配套,没有处罚细则
煤矿安全监察新体制已经建立7年了,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是一个框架性的大规范,不可能在每一个细节上对其性质作出界定,适应法律法规上都作出很详细的规定,再加上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专家毕竟实践上有局限,还有许多没有考虑到的东西。
目前执法的主要依据有:《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等,无法与四川省煤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2 煤矿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矿职业卫生管理是煤矿经营状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质量为本”的理念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四川省的煤矿安全管理,一方面,正在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迈进,在控制职业病事故,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尽人意,问题多多。
2.2.1 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企业被推向市场后,人员多、负担重、负债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对安全的投入。部分企业领导存在重生产、轻安全思想;特别严重的是某些地方煤矿经营决策者都是农民出身,实行矿长责任制以后,很容易急功近利,缺乏从后劲着眼的人才培训和储备战略。
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安全处于从属地位。
2.2.2 职业卫生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层次不高
煤矿工作风险大、报酬低,难以吸引人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管理层次难以提高。
现今煤炭企业的职工,大多是农民工、轮换工、合同工、协议工和临时工,他们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专业技术,心理上缺乏市场考验的能力、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
2.3 四川煤矿职业有害因素危害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煤矿井下粉尘、噪声、振动、高温、高湿、不良、有毒有害气体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2]。
2.3.1 粉尘
在煤矿井下回采、掘进、运输及提升等各生产过程中以及煤矿地面煤台和发运站大部分作业中,几乎所有的作业操作(如打眼放炮、清理工作面、装载、运输、转载、顶板管理、翻罐笼、给煤机、振动筛以及卸煤机等)过程中均能产生粉尘,煤矿工人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可引起各种疾病,如尘肺病、肺气肿、尘源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危害最大的是尘肺病(矽肺、煤肺等)[3-6]。
2.3.2 振动与噪声
长期接触手传振动与噪声不仅会引起局部振动病和噪声性耳聋,而且会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异常心电图、异常脑电图、高血压等。这些身体状况异常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是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7]。
2.3.3 高温高湿
工人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主要的生理功能改变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损伤、肾脏功能下降。高湿的工作环境则使工人的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同时也容易诱发皮肤病[2]。
2.3.4 不良(姿势)
不良(姿势)对工人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空间狭小,工人经常在不良(姿势)下工作,不适当的强迫性或工具很容易引起工人的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2]。
2.3.5 有毒有害气体
采掘过程:井下采煤和掘进过程中,煤层或岩层中存在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便用逸散到工作场所。
放炮过程:井下采煤工作面炮采和掘进工作面放炮过程中会产生炮烟,炮烟的成分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和氨。
2.5 职业卫生事故频发
近几年来,四川煤炭工业一直在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强调“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尽管如此,职业卫生事故频发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8]。
职业卫生事故频发的原因:一是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问题突出;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三是行业管理弱化;四是煤矿安全投入不足;五是煤矿安全科技水平低;六是煤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七是煤矿安全法制建设亟待加强;八是职业卫生资金投入不足;九是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3 加强煤矿职业卫生状况的对策措施
煤矿职业卫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法律法规、科技进步、行政执法监察、工伤保险、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力求使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1 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监察工作效率,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
为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有关执法部门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需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高行政执法和安全技术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煤矿安全监察要突出重点、分类监察、量化考核指标;要建立起促进企业和地方政府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新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
3.2 强化煤矿各级领导、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责任
应通过职业卫生宣传教育等措施,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 ,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要建立职业卫生责任体系, ,科学地进行责任分解,使每个岗位、每位职工都明确自身的职业卫生责任,建设企业职业卫生安全文化。
3.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状况的好转
煤矿灾害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应大力开展安全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煤矿防治粉尘、毒物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装备,并为保证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建立高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基础。
3.4 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都在基层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产生,都是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管理办法。各煤矿要深入实际,善于归纳总结、提炼职业卫生管理的好经验、好方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以便再运用于实践,使煤矿的职业卫生工作的管理层次、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邓舜发.煤矿安全监察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煤矿安全,2004,35(1):4-6.
[2]刘卫东,张岩松.浅谈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及防治.当代矿工,2006,12:24-25.
[3]侯传之,张秀娥,葛铭.煤矿接尘矿工的健康状况调查.中国辐射卫生,2006,15(2):233-234.
[4]张铭强,廖俊强,丁小青,等.三明市某煤矿粉尘和气体危害分析.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30-1931.
[5]方新.新建大型煤矿粉尘危害现状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1):15-16.
[6]李津,林青,李希彬,等.煤矿地面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调查.中国职业医学,2002,29(6):62-63.
篇8
【关键词】生产安全 评价风险 预警风险
煤炭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极其重要的资源,而它在国家经济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大部分的生产都有安全隐患, 而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危险随时都可能爆发,因此,煤矿业是一个有极大安全风险的行业。然而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所以判定煤矿是否能安全生产及如何保障煤矿能够安全生产、减少、预防煤矿业发生安全事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科学、规范的评价煤矿业的安全生产,不仅能方便消除影响生产安全的因素,减少煤矿业的事故发生,更有利于提高煤矿业安管水平,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安全的状况的措施,最大地减少煤矿的生产风险,保障企业及人民的安全。而使用工程的方法对煤矿生产系统中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和分析,判断出风险的危害级别,从而设计风险预警机制,也能有效的减少煤矿业危险事件的发生[1]。
1 风险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技术
影响安全生产风险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设备因素。例如没有按国家规定购买必须的正规设备,没有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设备运转不正常,设备空间不能够满足正常作业的条件等都属于设备风险因素。
(2)环境因素。矿井周边的因素,或是自身处于危险的地质条件下造成,例如粉尘、岩石层、地热等的因素造成。
(3)人员因素。人员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比如说人员操作时行为不规范甚至违章操作,或是危险发生后存在的错误指挥等和处于不安全状态,比如说酒后工作,心理异常时工作。或是带病工作。更甚者出现无证上岗,专业技术不合格却依然上岗等。
(4)管理因素。例如岗位设置不健全,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差,安全管理制度不合理,实施不到位等。
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主要依据风险的识别、管理、煤矿的营运的状况及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风险评价方法分为定量、定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三类方法。常用的评估安全风险发生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安全检查表法、LEC法、事故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BP 神经网络、主观评分法。下面简单列举其中的几个方法: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局部评价法(每次安检都将整个矿井作为对象是不现实的)。根据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出发,要对整个系统或区域作出综合评价,至于作业地点或作业区域的风险也要作出的科学评价[2]。
事故树分析法是当今为止理论最为完备的风险分析方法之一,但在应用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本事件的概率很难确定。
模糊评价就是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判断某一事物所处的状态,而这一事物有可能会受到多因素影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状态进行评估,来确定煤矿哪些工作需要改善,煤企业整体处于什么状态。把模糊评价方法用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把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综合起来作为反映煤矿整体状况的指标,根据各个因素的不同重要程度和对评价来确定煤矿整体的状况[3]。
另外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与LEC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结合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样,它不仅满足了对区域评价的需要,也满足了对煤矿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构成了点面结合的安全风险评价法。
安全检查表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安全系统工程的定性分析方法。为将不安全因素和潜在危险及时找出,对检查对象提前进行剖析,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查明子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对比有关方面的分析结果,仔细考虑,将需要检查的项目和要点按顺序编制成表,以避免漏检和实行检查,这便是所说的安全检查表。但作为一种单纯的定性分析方法,安全检查表法有例如主次不分、等同罗列的缺点。
神经网络基本上大部分采用 BP 神经网络。BP 神经网络由输入、隐含、输出层组成。数据由输入层到隐含层再到输出层,在到达输出层以后和希望值相比较,如果不在误差范围那么就进行反向传播,也就是误差反向传播。反向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其权值和阈值,最终得到符合输出精度要求的数据。良好的持久性和适时预报性让BP 神经网络在进行非线性数据处理、函数逼近和模式分类方面拥有着显著的优势。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无法数据化的风险按照排出来顺序来区分的一种分析方法。所有煤矿生产系统的风险管理是矿业生产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
3 煤矿井下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影响煤矿井下安全的风险因素很多,因而,系统发生不安全事件很可能是多个风险指标共同导致的结果,而不是某个指标未达标或者超过限制而引起的。所以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覆盖到井下安全风险的各方面,而且彼此之间能够及时的联系并准确的反映出系统的安全状况。
科学性原则:科学的体系能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定性与定量结合会使对安全风险水平的衡量更加科学和完善,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设计的指标要定义清晰。二是要指标体系的使用性要长久,还要考虑现行技术水平与未来的扩充。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此评价体系分为六大指标体系:技术设备风险体系、环境风险体系、人员风险体系、管理风险体系、煤矿固有风险体系、事故及职业危害风险体系。该体系是根据存在风险及原则建立的。
4 煤矿预警机制
煤矿安全预警管理,指煤矿安全管理机构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预警对象进行日常监测,在监测的基础上预见事故可能出现的趋势,将确切的信息发送给其他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提前了解事情的状态,运用已知的安防知识与经验来研究对策,从而使用特定的方法控制不安全状态,排除存在的隐患让其恢复正常状态。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从宏观和微观来协助煤矿业的管理工作,微观层面上结合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潜在危险,宏观层面让工作人员分析并控制危险行为。
4.1 预警的定义与所在的意义
以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作为依据,结合现代化各种工具,收集各类数据的状况,同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评估、分析、监测,制造出不同阶段的安全预警信号。
建立一套煤矿风险预警的可操作体系,包括技术层面的也包括管理层面,建立一系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流程、方法等。根据所统一的识别指标揭示出煤矿生产中的事故和发生风险前的不良征兆,对可能或将要发生的事故风险预警和防备,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故进行分析、纠错。
4.2 预警方法的选择
总的来说,有三种分析法,一是综合分析法,二是聚类分析法,三是判别分析法。
4.3 预警体系的建立
预警技术能有效的预防事故、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对风险预警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经分析得出得到如下四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人力的预警体系。影响人力的因素有人力资源、工资、人力投入效率等。而人力资源是构成的基础因素,招收的员工的素质高低也决定着风险的大小。另外,薪资与人力投入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薪资太低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或是离职、人力投入太大而出产率太低都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的重要因素。
(2)人力投入度和工作效率的预警。煤矿运转由机器操作的程度级越高的话,那么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越小。现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机器的作用很是重要,发生危险的机率也很小。在机器运行稳定的状态下,有效的安全投入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
(3)管理效率的预警。注重日常的预警是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一块,它能判断出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所以,安管效率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制度的完善程度,二是发生违反制度的机率,三是组织协调能力
(4)环境预警。矿井工作的环境也是风险预警中的很重要部分,矿井内的平均风速、温度的监测,巷道最小行人宽高度、粉尘浓度都需要及时的监测。
4.4 安全预警建立
(1)建立预警系统。为了防止出现可能的安全风险,故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来识别风险、管理风险。这个机构需要收集、处理与风险预警数据。同时也要向相关的上级提供风险的防范信息。
(2)建立风险触发的系统。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识别,对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辨识是风险触发系统所需要做的工作。该系统不仅能对风险有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检验,也能对它可能导致的其他风险进行检验。该风险触发系统能同时将各种风险预警指标融入其中,最终得出一个总体的结果,作为风险防范的依据。若将其做成软件会更方便实际操作。
4.5 预警层次划分
为了防患于未然并准确的达到预警目的,故需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警体系。可从单一预警到局部预警再到系统预警展开,三个层次互相联系,从不同层次描述系统处于的安全状态,能有利识别各类隐患和事故诱发因素,通过分析最终确定应发出的警报,并提出有效对策。
4.6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为预警提供基础保障,煤矿企业若能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那么便能更为有效的实施预警分析和提出预控对策。为了保证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转,通过运用定性到定量方法,综合各个防治部门成立一个煤矿安全风险的预警部门,预警部门是该企业的风险防治的最高部门,并找出一个最终负责人。把生产里的风险置于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下,使生产活动在有序均衡的远离临界态,保证煤矿业的安全生产。
4.7 安全风险应对系统
应急处理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损失,是预控中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当日常的态预警的防控措施怒能阻止系统向超临界态转化,灾害可能会变得无法避免,那么此时相关人员需立刻采用应急模式以防止事故造成更大损失。如果系统恢复到可控状态,应急模式立即结束,切换至常态预警模式继续执行日常预警活动。
在风险预警系统确定了预警程度的基础上,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的预警程度提供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根据法律、案例推理等一系列的方法,结合领导层的决策、专家的理论以及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分析,把处理相应预警程度的对策集中存入预警对策库中。那么一旦预警系统发出了预警警报,预警对策库就可以立马给出相应的预警防控措施,并把这些信息上交给相关的预警管理部门以供参考。
结语
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我国的煤矿存在大小并存、所有制形式不同懂得并存,造成管理难度大,加上从业人员素质略低,煤矿开采难度大,而目前的开采技术还不能安全的满足深度开采的需求,煤矿形势依旧严峻,煤炭业仍属高危行业,加强对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尽力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矿井安全风险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其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所以要完美的完成这个研究并能将它运用于实际,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的运用应综合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进行运用,建立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一般程序与机制。本文提供了煤矿风险预警的一般程序,具体包括: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价与风险预警。建立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在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程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包括了风险监测系统、风险信息识别系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风险的应对系统。[4]
参考文献
[1]张志镇,高峰,许爱斌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3):379-384.
[2]李凡修,梅平.多元联系数模型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8(1):163-166.
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费用;会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煤矿安全费用会计问题状况
纵观煤矿安全费用会计处理实践与发展变更不难看出,其表面层次包含两类争议问题。即安全费用应由成本实现计提还是由税后创设的相关利润效益中提取。还有一类争议焦点为安全费用提出后应成为所有者权益或是负债列示。其中前者称为矛盾焦点问题。我们认为,由成本中进行计提,虽然可形成良好所得税优势,可在煤矿单位发展经营水平良好的状况下扩充提取,并可有效实现煤矿单位平衡补充效能;然而,通过实践操作,却会形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体现出显著的会计问题。首先,该计提方式同企业新型会计要求标准体现了不一致性,会引发煤矿成本不真实、信息失真等不良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决策管理则会形成负面影响。同时,由成本之中进行安全费用计提用于专项储备的管理模式,还会令计量资本资产操作面临困难,并会引发煤矿单位实施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现象。体现了该操作模式对煤矿单位实施资产综合管理的不良影响,尤其在煤矿单位不断扩充发展规模,实现企业重组集成建设的状况下,倘若评估资产相关事项,则会形成显著资产盘盈问题。同时,由成本计提安全费用还会令国内外企业依据各异准则进行相关会计利润分析统计,并令股东权益体现偏差,对于我国以及国际市场会计准则趋同则体现了偏离差异。无法令我国煤矿企业具备良好的海外市场扩充发展与筹资提升能力。煤矿生产是一项任务繁重、危险性极高的行业,令企业需承担显著的面向社会安全管控职能。其相关责任应由股东担负,而倘若由成本计提安全费用,则会形成安全责任更新为消费者负担的趋势,进而引发责任划分不清,管控不规范,难于令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到位、优化管控效果、创建良好安全管理机制的不良问题。再者,该计提模式没有体现显著的优惠特征,不能良好的体现我国对煤矿单位提升安全成本投入形成的优惠所得税策略实践效果。实际上仅仅是将所得税交付推后,并在缴纳时期体现优惠,而没有在数量层面体现优势价值,因此无法营造安全投入保障体制并发挥显著作用。
二、煤矿安全费用会计问题科学处理策略
1.引入税后利润安全费用计提模式,实施科学处理
针对煤矿安全费用传统成本计提方式的不良弊端问题,我们应优化更新计提模式,引入税后利润计提策略,契合煤矿安全生产综合需求与新型会计准则规范。应用该模式可有效解决煤矿生产管理中投入安全资金有限问题,并可抑制税后利润的管理分拨水平,对煤矿单位发挥安全管控职能,推进其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创建极为有利。同时该模式充分契合会计准则创新内涵,可有效杜绝煤矿单位不实成本现象,对其科学决策提供良好辅助作用,并可产生对其资产计量管理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推行税后利润计提安全费用进程中,应依据规范应用范畴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安全评价、技能教育、应急演练相关费用支出,应在当期损益中进行清晰计入,形成费用管理科目。对于应用安全支出储备构成固定资产事项,应基于在建工程进行支出汇总,当工程完工符合预期目标时,则可将其归为固定资产,并应依据相关要求进行折旧计提,纳入成本费用之中。
2.规范煤矿安全费用使用与会计管理
煤矿企业安全费用主体用于对矿井相关通风设备的引进、维护与更新投入,对矿井监测体系的投入优化以及抽放体系的相关费用使用与改造管理。还包括对消防灭火、矿井防水、机电设备安装防护、供配电体系设施、矿井提升设施设备安全管理、防尘体系与他类安全生产投入的相关费用。为确保该项费用体现优势应用价值、发挥核心服务能效,应依据专户核算、专项拨付应用的科学管理准则,严格管理、规范监督。对于年度结余安全生产费用可另计结转至下一阶段的应用。而当年度安全生产费用计提相关费用不足时,则应依据正常费用成本途径将其纳入当期费用成本之中。实施煤矿安全费用会计优化管理,可提升其价值化应用效益。因此实践管理中应依据相关财务管理规范,遵循企业提取、相关政府单位统筹监督、符合生产需求、可靠透明应用原则实施优化控制。煤矿单位应科学创建安全费用会计内控体制,清晰安全费用计提与应用实践流程、管理责任与应用权限。对于费用的计提应用应通过相关审计单位、财政部门与监管机构的统筹审核。每年度还应在会计财务报告中,对相关安全费用的计提与具体应用效果、标准实施真实、准确、全面的披露,提升其科学应用效能。
3.依据会计准则优化煤矿安全费用会计处理
煤矿企业安全费用的有效应用,应依据会计准则优化会计处理。基于煤矿生产高危行业属性,应依据相关国家规范,将安全费用计入产品成本或损益之中。同时应纳入专项储备相关科目。在煤矿单位实施安全费用提取应用阶段中,应基于其支出费用属性,进行专项储备的快速有效冲减。在安全费用提取用于防护体系构建、设备设施维护引进阶段中,应将其纳入产品成本,也就是制造费用相关科目之中。煤矿企业应科学依据新型会计准则与处理规范,对税负增加相关矛盾问题进行处置,优质发挥安全费用应用服务长效职能,并关注煤矿企业实践发展利益,令其会计准则实现同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体现优质管控应用效能。
三、结语
总之,基于煤矿安全费用实践应用、计提、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会计处理状况,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引入税后利润计提模式、规范煤矿安全费用使用与会计管理、依据新型会计准则优化煤矿安全费用会计处理,才能真正提升安全费用应用效益,令煤矿各项生产环节得到有效安全保障,进而实现规范、有序的生产管理,创设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建[2004]119号).
[2]张东.煤炭企业安全费用、维简费用新旧会计处理的比较及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篇10
【关键词】通风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企业和居民对煤炭的消耗也在逐渐增加,导致煤炭开采量的增加,然而在煤矿开采作业中,各种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风不达标造成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指的煤矿通风是,为了保证井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改善施工环境,而提供新鲜空气的措施,并保证能够在发生火灾时进行有效控制的安全措施。
煤矿通风是保证矿井和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基础,通风安全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通风安全工作,才能降低矿井瓦斯和其他粉尘的浓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影响矿井通风的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二、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通过表1可以看出,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管理机制和装备设施,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进行简要的分析:
2.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井下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的深度越深,井下的温度,瓦斯压力也会不断升高,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同时,伴随着煤矿瓦斯的涌出,瓦斯与煤的突出现象越来越严重,高瓦斯突出的矿井在不断增多。实际生产中,有一些矿井通风工作做得很差,导致井下通风能力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通风措施,同时还存在着超负荷生产,外部采风率及有效风量率不达标的现象;另外,通风设施不到位,开采布置不合理,防尘设施易出现煤尘堆积等也是造成通风系统不完善的原因。
2.2人为因素
这主要是煤矿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不够,不重视通风工作造成的,安全管理的技术十分落后,整个煤矿的安全系统不能逐步得到提升,总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去总结,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煤矿的应急救援设施不完善,甚至没有,当事故发生时,不能有效的处理,导致生命财产不能及时得到救援,造成灾害的扩大。管理者由于安全意识的薄弱,随意分配非专业人员从事通风工作,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导致事故频发。另外,受到利益的驱使,为了保证生产指标,施工人员通常忽视安全问题,铤而走险,当设备需要更新和修复时,不能及时投入资金。企业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也不到位,通常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安全技能的目的。
2.3政府监管
我国煤矿安全体系的制度法规还不完善,造成了一些煤矿非法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益,无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对于这些违法现象,政府的监管也不到位,惩治不够。
2.4装备设施
井下的防尘设施不到位,造成煤尘的堆积和飞扬,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爆炸。另外,井下的监控设备和仪器仪表不完善,经常发生故障,造成检测数据的不准确。
三、矿井通风安全防范措施
只有加强煤矿通风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3.1加强各方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人为因素是矿井通风安全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真正避免安全事故。各级政府和相关矿井监管部门,也要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提到首要位置,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将矿井通风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2完善矿井安全管理体系
在矿井安全工作方面,必须建立完善,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健全机构,保证在生产实际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安全生产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同时,基于安全问题,还要加强各级政府和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管力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对于有问题的矿井,批评教育的同时更要要求停产整顿,直到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为止,必要时进行罚款等法律惩罚。作为煤矿企业,要完善自己的通风安全检查机制,保证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的同时运作,把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3.3提高矿井安全装备设施水平
煤矿生产必须配备有合格的安全生产系统,同时配有专职的安全监测人员,对井下环境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通风系统要及时完善,保证其稳定可靠的运行,通风系统要随着井下的情况实时调整,严格控制串联通风。在实际生产中,要重视局部环境的通风,避免局部通风机的无计划断电。
3.4建立矿井通风评价机制
该机制用于实时跟踪和监测矿井的各种数据,通过分析,对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危险的因素进行排查,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的煤矿行业在不同作业环境下,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具体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根据通风体系的稳定性和矿井安全进行划分的评价机制,例如煤矿测风评价和煤矿通风基础资料评价,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式,煤矿企业都要在安全评测通过的前提下进行生产。
四、结束语
矿井通风系统是整个煤矿安全的核心部分,本论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分析了影响矿井通风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是真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环境、管理者、施工者和相应的物力都要协力配合,这样才能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刘亚威.关于煤矿通风安全评价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4,(24).
- 上一篇:毕业设计概况
- 下一篇:石油化工安全经验分享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