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政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一)能够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农民只能出售初级产品。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主体分散,信息不灵,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压力。而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从而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三)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够实现机械化,并与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这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四)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参与到农业经营中,增加就业,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已进入标准化、品牌化阶段。而我国农产品实行小规模分散经营,形不成稳定的质量和供货能力,产生不了知名品牌,很难参与国际竞争。要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营销能力,需要由龙头企业牵头,把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紧密联合起来,并加大广告宣传策划,这样才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这一目标尽快实现。

三、目前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汇总

(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1.直接资金投入和财政补贴方面

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并且逐步增加。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并增加资金规模;在小麦、大豆等粮食优势产区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2.税收管理方面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所得税。为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精加工的增值税政策进行改革。对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所产生的有关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

3.金融信贷方面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 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二)提倡开展区域经营,发展特色产业

当某一地区众多家庭农场依据资源和生产传统集中对某一产品进行持续开发,便形成了具有地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适应地域优势和市场化的要求,以布局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为方向,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品。农产品市场和加工布局、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检验等服务体系的建设,都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理权益。

(三)要建立多种市场服务体系

1.生产服务体系

(1)农业生产资料管理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要保证货源充足、质量达标、价格基本稳定。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2)耕地保护体系

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进一步推广测土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设立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

2.流通环节服务体系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务,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信息服务体系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快改革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农业信息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立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进一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服务体系。

(四)加强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作用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和改革的精神。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实验研究,建设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补贴规模。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篇2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整合财政性资金,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依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经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对我市的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业发展基金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优质现代高效农业的各项政策,积极筹措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安排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三农”,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本意见适用于市本级财政每年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含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资金)。

三、农业发展基金的补贴对象及内容。补贴对象:是指符合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各项政策规定的各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补贴内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设施农业生产、产后加工处理设备、规模畜禽养殖、新型农机具推广、科技示范推广、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村绿化造林及有关涉农服务体系建设。补贴标准: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在全年农发基金总额以内,结合我市实际,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内容,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财政资金补贴。

四、农业发展基金补贴项目的申报。年初,项目申请单位、个人应认真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有关财政扶持政策的规定,并结合相关项目实施细则、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补助办法等相关规定,选择符合补贴要求的项目向财政和农林、农机、水利、农发等相关部门进行申报,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书及必要的附件。市财政局会同农林、水利、农发、农机等部门对项目立项进行初审确认(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编入项目目录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对有投资主体投入,符合我市农业发展规划的农业园区项目,逐步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试点。对产业特色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好、符合我市农业总体规划和布局的示范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优先立项。

五、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的核定。市财政局根据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收集上报的补贴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有关单位涉农服务资金需求进行汇总,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在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额度内进行基金使用计划编制,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确定。基金使用计划实行一年一定,原则上项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六、每年农发基金中预留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及重大农业灾害、突发疫情的处置。具体项目和补贴金额由分管市长召集财政、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研究确定。

七、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和拨付。根据年初项目资金的安排计划,项目实施完成后,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验收,结合对项目的考评验收意见,下达补助资金,并由市财政局将补助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镇(区)财政所或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调整项目资金使用范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严禁任何单位和部门截留、挤占、挪用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需要实行资金报帐的实现财政报帐制管理。

八、农业发展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市财政局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项目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市财政可停止拨付项目资金、限期整改或中止项目执行、并收回项目资金。

篇3

    1、制度保障

    1.1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政府要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福建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等,以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要把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除了中长期规划目标外,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明确投入渠道,做到切实可行。

    1.2 建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省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低碳农业碳排放强度评价、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等。

    1.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制定以有机碳含量为基本指标的耕地地力升降的财税奖惩条例、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施用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商品有机肥等)生产、运输、利用制定集成式的激励政策及措施。

    2、经费保障

    2.1 加大财政扶持 在财政安排中,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逐步探索形成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在土壤保护和改良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与改善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等。

    2.2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柱和导向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①制定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项目、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低碳农业项目、低碳农业示范园、低碳龙头企业,给予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以促进低碳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 拓宽投入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同时,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建立低碳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外资、台资赴闽投资低碳农业技术和项目,促进低碳农业对外、对台的合作交流。

    3、政策法规保障

    3.1 健全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分别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施行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促进循环经济法》,这2项法律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制保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还应考虑就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排放物等问题进行立法,制定专门规范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今后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制定与修订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过程中要融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如应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福建在遵循现有法律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福建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3.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①鼓励企业参与低碳农业发展,完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如:对企业采取低碳农业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激励等。②出台政策优惠措施鼓励低碳农业发展,如新增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的补贴转自LUNWEN.1KEJIan.com品种,对增施有机肥、能源和资源节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实施低碳补偿等。

篇4

农业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加工原料,现代的常规农业给人类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但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合成化肥、剧毒性农药等是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物原材料,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理性农业等应运而生。有机农业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2有机农业相关文献的定性分析

2.1关于有机农业

由于国情和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各国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欧洲主要强调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而非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美国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则注重生产过程的细节,不要添加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主张进行轮作、秸秆等废弃物还田,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和耕作力。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他生产细节和欧洲、美国相似,认为有机农业要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2关于有机农业效应分析发展

有机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卢祥元等认为有机农业宏观经济效应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利于出口贸易方面;微观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加市场需求或者降低有机农产品价格[3]。杨小科指出,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年度报告,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面积还是单位劳动力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业企业。有机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收益,而且给非农产业部门带来好处,产生诸多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碳储量和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黄国勤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另外,有机农业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有机食品可以提高妇女的现金收入和地位,在生产过程中妇女将目光投向市场,会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知识和技术,使妇女从生育中解脱出来,使妇女少受常规生产所带来的农药等身体上的伤害。

2.3关于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田春英从要素禀赋视角来看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总体上看国内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3种:技术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分别适用于中、西、东部地区。高振宁等从组织模式、生态模式对有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主要有国内目前较为普遍的“公司+农户”模式、各地陆续出现的“农业大户”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较多的“农民协会”模式。李长钦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对比有机农业中与小农户有密切关系的三种组织形式即小农户集体、社区支持农业、参与式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

2.4关于有机农业认证体系

认证体系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保障,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单方堃认为,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重塑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认证制度的完善,建立获得国际互认的有机认证制度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有机农业认证制度。罗海波通过研究认识到:台湾地区通过管理当局培育与推广、建立法律规范、发挥民间力量、制定详细责任、实施科学惩罚等措施,推动有机认证体系不断完善和国际化,对促进台湾地区有机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为上海建设有机认证体系提供好的借鉴。

2.5关于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方志权等认为发展有机农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努力建立一种综合、健康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生态实现自我调节,农业资源实现再生利用。重视生产者、科研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以建立社会群体对有机农业的信任度,在加强有机生产者了解有机农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大众对有机农业在环境及社会发展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沈善奎等提出了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合理确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和布局,严格有机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的观点。李登中等提出要强化有机品牌招商,以现有的有机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包装有机项目,结合各种重要的交易会、展览会等打好有机品牌战。杜相革等提出要配套检测和认证有机食品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及与国际相符的有机农业标准,加速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国际化步伐。全面监督和管理有机农业的整个过程,建立有机产品认证的追溯制度,确保有机产品的质量,对违规者进行责任追究,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和完善有机农业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有机农业。政府通过科研基金或者补贴等来弥补有机农业研发带来的正外部性,使其内在化,鼓励企业和个体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研发。

3相关文献对有机农业的定量分析

3.1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劳动力使用量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通常情况下会比常规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包宗顺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发现,对于使用30%的农业劳动力富余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来说,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将提高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且可能增加家庭收入;而对于同样是占30%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十分短缺”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的农户来说,对农业劳动力利用的影响就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现有家庭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减少外出务工等非农就业时间,补充有机农业生产用工的不足;三是雇用季节性临时工以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用工的不足。

3.2有机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有机农业生产对于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尹世久等对世界及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得出结论: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期,生产者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价格溢价,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来讲,从常规生产转向有机生产,生产者收入提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者来讲,从长期来看,从常规农业转向有机农业,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是不乐观的。HirokiUematsu等通过研究发现得出虽然有机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生产收入,但是由于其花费的成本较高,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比常规生产收入高太多。因此,在分析有机生产方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的结论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影响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

温明振就有机农业所占区域与外部因素如GDP、农业人口比重,农业生产指数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回归模型与中国各省市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程度,都与GDP以及农业人口比重相关;与农业土地面积、人均GDP、农业生产指数、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性不大。李锁娜通过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经济因素、环境质量因子构成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7.8904%;第二主成分主要与人口及农业发展类因子密切相关,表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也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21]。DorisL·pple等用社会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来控制社会影响和技术限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爱尔兰传统农民在转向有机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有机生产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农民的自身素质以及政策补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HildeBj·rkhaug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OLS和空间回归模型对挪威有机农业进行研究,得出邻域效应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即一个自治市或区的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受紧邻市区的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影响。MeikeWollni等通过调查洪都拉斯拉巴斯州的数据,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影响农民转向有机农业生产的因素,不同于以前的研究,作者多加入一些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农民从邻域得到的信息越多,采取有机生产的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生产技术外溢与采用有机方式的可能性成负相关。

4结论与展望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汉源县特色经济果林面积达2.21万hm²,包括苹果、甜樱桃、花椒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6万hm²,建成9个“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示范区”,推进金花梨、黄果柑、高山蔬菜等,建成粮经复合产业基地4万hm²。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亿元,比2015年增长4.1%。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推进了汉源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农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一些诸如销售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此,对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很有必要[1]。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和农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下,对于农业产业调整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汉源县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70%,维修整治堰渠1798km,完成土地整理项目5万hm²。建成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66万hm²。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产品2个,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2个,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通过专家组核查。但是,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中,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仍旧不高,农业产业调整中结构不合理,抵御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不强。虽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国家充分给予农业政策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汉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半是栽种果树,很多农户把农田都改成了果园,种植业比例扩大,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逐步缩小。致使较多的经济作物涌入市场,容易引起价格波动的现象,增加种植户的种植风险,不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关于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不够,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业发展不平衡,给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影响农业最大的因素是周边自然环境,在很长的发展时间内,经济作物的种植都存在较大的风险,一些地区农业信息相对闭塞,不利于农民快捷地掌握关于农作物种植的一些技术、市场价格等相关的资讯[2]。

2关于农业产业调整的主要措施

2.1深化改革,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创新人才、技术力量、地域发展等因素影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完善小规模土地流转、土地资源的整合使用体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种植大户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融入市场。激发农民种植的活力,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坚持个体经营与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模式,建立健全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从而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全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2.2因地制宜,走地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汉源县的地形以高山河谷为主,较多人口和资源短缺制约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高山地区环境恶劣,没有较好的农业的发展基础,在此自然因素的制约下,要充分结合因地制宜的方针,发展属于汉源县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根据地形特点及气候特点,结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种植有针对性的农作物。大力发展红富士苹果、黄果柑等经济果林,将果树的开花期充分利用起来,打造精品的春游路线,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深入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树立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理念,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利用高山地形,根据海拔、地形、气候等依次推进,大力发展集河谷坝区、中低山区、高山地区的因地制宜型农业经济产业带。

2.3发展农旅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结合旅游发展思路转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引进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观念,结合农业的发展优势,打造立足于生态、着眼于自然的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大力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充分结合,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建立生态旅游农业的乡村旅游的新格局。也可以开展梨花节、品果节等一列活动,加大宣传,树立汉源旅游品牌,逐步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形势[3]。

3结束语

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要遵循农产品的生长规律,对市场需求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预测,以市场为基础,在国家政府相关农业政策的扶持下,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当地的地区优势积极创新,打造极具当地特色的环保生态经济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参考文献

[1]蔡辉,谢明强,李翊权.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5(03):205.

[2]常江育,吴晓燕,何丽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09):47-48,51.

篇6

余欣荣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了今天和未来能否更好地保障老百姓吃饭,决定了我们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决定了广大农民能不能够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部署,《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余欣荣介绍,《规划》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主要包括“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战略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包括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保障性措施。《规划》要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四个区域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五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装备的支撑,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重点加强产业融合,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区域结构,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型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三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组织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提升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五是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重点是推进产业精准脱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余欣荣表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明确,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贯彻、组织好实施。

问: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们知道“十二五”期间已经出台过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请问“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的情况怎么样?这次又出台了新的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规划,与“十二五”相比,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的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基本顺利完成,粮食产能、农民收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一些反映现代农业进步的重要指标提前完成,这些成就为“十三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一轮规划,我们既保持了“十二五”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谋篇布局,贯穿到农业现代化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是突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围绕着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突出底线思维。我们讲的底线思维,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有几个基本的或者是根本的遵循,重点是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这次规划又在目标上有新特点。一是突出了结构调整,设置了玉米、大豆、棉花等种植面积,以及畜牧业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等结构调整指标。二是突出可持续发展。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再不能够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这次《规划》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任务,提出了7个专门指标,其中有6个是约束性指标。三是突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出了全国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农业保险深度等指标,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相信经过五年的努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城乡人居环境会更“绿”,农业将更具有魅力,农村将更具活力,亿万农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问:近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但也出现了诸如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增产不增收等结构性矛盾,中央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问《规划》在这方面有怎样的部署和安排?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存在问题;甘肃酒泉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65-02

现代农业内涵与衡量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阶段。笔者试图借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酒泉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探寻制约酒泉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提供科学依据。

1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主要设置由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要素、科技支撑要素、劳动力素质要素、产业化发展要素和产出效能要素等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表1)。

1.2综合评价方法

1.2.1指标权数的确定。指标权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该权数的确定主要来源和参考于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课题组“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和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托课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参数值。

1.2.2评价指标的计算。一是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实行封顶计算,指标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只按标准值计算。二是计算各个指标的达标率。即反映各个指标达到标准值的程度。

1.2.3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计算。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分总和即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是衡量和判断现代农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判断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与现代农业发展标准值的差距。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达到70分可以认为现代农业达到初级发展水平,达到80分可以认为达到中级发展水平,达到90分可以认为达到高级发展水平[3-4]。

2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1综合测评结果

总体来看,2009年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分数为一级指标各得分值相加。即:现代农业综合分数=13.31+18.71+12.85+17.20+20.77=82.84分,即目前酒泉市现代农业处在中级发展水平,与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相比,还相差7.16分。

2.2一级评价指标测评结果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5个构成要素来看,除产出效能要素的达标率为66.51%最低外,其余4个要素达标率均超过80%,其中科技支撑要素的达标率最高为93.81%,其次为物质装备要素的达标率较高为87.04%。可见,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同时表现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又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

2.3各项二级评价指标测评结果

从各项评价指标来看,2009年达标率除森林(草地)覆盖率最低外,其余达标率均超过80%。达标率超过90%的有7个指标,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比重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标率分别为95.11%、90.88%、91.43%、95.00%、95.00%、91.85%和90.28%。其中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95.00%,说明现代农业科技加快了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5]。达标率在80%~90%的有每667 m2耕地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农产品加工率、劳均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7个指标,达标率分别为80.43%、80.02%、88.78%、83.00%、81.25%、87.56%和80.13%。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产品加工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2个指标,测算结果显示这2个指标的达标率相对较低,增加速度也不快,由于限制因素较多,短期建设见效缓慢,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投入推动其发展;农村用电量达标率也相对较低,是由于酒泉市的农村用电量与标准值相比偏大,造成比值偏小。与实现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将是今后酒泉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3结语

2009年酒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酒泉现代农业建设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酒泉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快,已经达到现代农业中级发展水平,其中有7项指标达标率超过90%,已达到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而且有7项指标达标率在80%~90%,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目前酒泉现代农业呈加速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一特四化”的迅速推进,酒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望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必将实现现代农业的高级发展水平[6]。

此次评价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代农业评价范围及指标体系的设置中,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出的15个二级指标,在一定程度无法完全代表酒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其评价结果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指标权数的确定和各项指标的标准值目前没见到权威性的规定,该研究在参考一些学者和专家研究标准的同时,结合酒泉农业发展的实际而确定,在数值上存在不均衡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以上研究成果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实证分析基础之上,但仍然是一种初步的阶段性成果,所提供的数据和结论有很大局限性,仅具有在特定范围和特定阶段的参考价值。

4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7.

[2] 魏国强.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经济实体实现河南农垦科学发展――关于河南农垦改草发展的思考[J].种业导刊,2009(5):5-6.

[3] 彭电子.现代农业催生职业农民[J].农村新技术,2010(5):78.

[4] 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 万宝瑞.农业软科学研究新进展(1999-200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篇8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篇9

为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确保粮食风险基金及时足额到位并拨付到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粮食风险基金的资金效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12号)的规定,现将粮食风险基金资金到位及拨付办法通知如下:

一、各级财政必须把应负担的粮食风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确保粮食风险基金专户有足额资金对企业拨付,中央对地方的包干补贴款按季均衡于每季第一个月底之前拨付到各省(区、市)财政厅(局)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地方自筹配套资金也必须在每季度第二个月底之前按季足额拨付到专户,市、县财政负担的风险基金由省级财政先行垫付;中央财政按季考核地方自筹资金的到位情况,如不能按时到位,中央财政在每季度结束后的第一个月将相应扣减中央对省(区、市)的资金调度款,并由中央财政直接划拨到省(区、市)财政厅(局)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

二、对粮食购销企业拨付的粮食超储利息费用和省级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继续实行按季拨付当季补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15日之前将本季度的粮食超储利息费用补贴和省级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拨付到粮食购销企业。为防止预拨发生问题,财政部门应尽量按实际超储库存数量拨付补贴,即:粮食购销企业实际发生多少合理的超储库存,财政部门按政策规定的标准拨付相应的超储补贴,具体方式为:3月15日之前拨付上年12月和当年1、2月的补贴;6月15日之前拨付3、4、5月补贴;9月15日之前拨付6、7、8月补贴;12月15日之前拨付9、10、11月补贴。

三、凡财政部门不能按上述规定的拨款时间开具拨款单拨付粮食购销企业超储粮利息费用和省级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而且农业发展银行专户上有资金的,授权省级农业发展银行根据基层行提供的应补企业的利息费用数据,将财政应拨补的全部利息和应拨补费用的80%直接从专户划拨到企业的开户银行。拨款后请及时通知省级财政部门清算。

四、为避免粮食购销企业实现的超储粮利息费用和省级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金额与财政部门拨付的补贴资金出现大的缺口,粮食部门必须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粮食购、销、存的实物数量。财政部门在拨付当季补贴资金时,应对上季的拨付情况进行清算;年度终了后,及时进行全年清算。

五、各级农业发展银行要提高粮食风险基金汇拨效率,在农业发展银行收到财政或粮食主管部门开具的粮食风险基金汇付凭单后,必须在3日内(节假日顺延)将资金如数划拨到收款企业。如因农业发展银行汇拨不及时造成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由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篇10

关键词: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61-02

一、财政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一)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1. 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目前忻州市财政对现代农业资金支持的主要方式是直接补贴,补贴的种类很多,且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至今较为稳定的农业补贴为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2010年全市财政共下达各级各类支农资金2.5亿多元。其中市级财政直补农业9000万元,以奖代补高效农业3000万元,畜牧业补贴3000万元,农机补贴500万元,市域内玉米保护价收购补贴1500万元。

2. 以奖代补。农户和农村集体完成政府鼓励发展的项目后,政府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奖励,这样不仅对上项目者有激励作用,而且直接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又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还能防止虚报冒领、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

3. 财政资金入股与财政贴息。财政部为了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采取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业以入股的方式进行投资,以鼓励和扶持其发展。定襄县农业龙头企业纪元玉米产业有限公司,去争取到财政部2550万元的入股资金。同时该企业由于规模符合财政贴息的条件,财政部门每年对其贷款利息进行补贴,金额从50万元到70万元等。

4. 推行财政支农资金的转移支付和对农户补贴公示制度。对农户的良种补贴、棉种补贴以及救灾救济和扶贫等投入进行实地公示和网上公示,发挥广大农民直接监督作用,减少财政拨付资金的流失。从2004年至今,所有补贴的流程以及补贴金额逐渐为农民所熟悉并深入人心。忻州市全辖各市、县政府把实现农民稳定脱贫的着力点定位在发展高效农业上,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些扶持政策主要有,为鼓励农民发展蔬菜温室大棚,部分县作出了每建一座大棚补助一万元的决定。截至目前,全辖已新建蔬菜温室大棚26000多座。

(二)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情况

1. 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本地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去年以来,忻州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认真实施“支农惠民行动计划”,截至去年底,忻州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5.3亿元,服务农户42.08万户,农业贷款额较上年初净增28.10亿元,农村工商业贷款较年初增加5.14亿元,其他贷款较年初增加3.23亿元。信贷投放量的不断加大,强有力地支持了农村“调结构、促转型、保增收”目标的实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2. 农业银行积极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农业银行以“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为基本方针,采取积极主动的营销策略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截至去年底,共考察涉农企业260户,向上级行申请贷款23990万元,已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94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1230万元。农行忻州分行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工作领导组,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忻州分行关于开办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市推进实施。目前,全市共发放惠农卡14895张,发卡数在全省排名列前茅。惠农卡的发放和农户小额贷款办法的实施,为农民贷款和加速资金流转提供了方便。

3.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现代农业力度加大。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持,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有关政策,投放在储备和收购粮食的流通领域以及与粮棉油生产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截止去年底,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储备贷款余额达到108568万元,占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总额的32%;收购及调销贷款9806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9%。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有力支持和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

二、财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薄弱且发展不平衡

忻州市全辖13个市(市、区),东六县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普遍设有分支机构,配套齐全。虽然金融机构林立,但由于各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业务收缩,整体服务功能弱化,特别是对“三农”的支持,微乎其微。西八县金融机构撤消,业务萎缩。现在只有信用社在农村是“一枝独秀”。而信用社由于自身实力较弱,或受某些政策的限制,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出现供求失衡。另外,农村金融结算网点缺乏、渠道不很畅通,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定襄县的锻造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有70%转销出口;原平市的水果贩运;五台县的建筑包工,也是遍布全国大江南北,还有越来越多的劳务输出等等。这些产品市场的不断增加和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对金融结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用社基础设施薄弱,网点覆盖面底,网络不很健全,“信用卡”使用不畅。全市13个县,185个乡镇,1950个行政村,200多万农村人口只有327个信用网点。滞后的结算手段与分秒必争的商业竞争不能完全适应,致使很多商户舍近求远找银行开户,造成商家、信用社不对接的尴尬局面。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缺位

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看,政策性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忻州市现有的四大商业银行主要负责全辖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业务,缺乏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事实上仅是国家粮棉收购资金的信贷和管理银行,其解决的是财政资金问题,并非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融资问题,因此,对于解决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无济于事。

从国外经验看,农村的商业银行基本提供短期贷款。因此一些国家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如美国的联邦土地抵押银行。但是目前农村短期贷款的融资渠道基本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农村信用社体制落后、资金有限,难以解决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

(三)申报项目起点低,获贷难

由于忻州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现代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体规模较小,很难获得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性扶持。目前各大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全部集中在省一级金融机构,忻州市的农副加工业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很难获得较低利息的中长期贷款,即使符合贷款条件,但贷款审批的环节多、时间长,不能满足急需资金的农业企业。

三、对财政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加速资金运行“高速路”建设,加快财政补贴的发放

针对县级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的速度较慢的问题,人们银行国库部门采取点对点的模式,将农业补贴直拨到各农户的手中,意味着财政部门发放的补贴资金不再通过其他金融机构中转,加快了财政补贴的发放速度,为农民及时使用各项惠农补贴款提供了便捷。农业银行尝试推出“惠农卡”,同样加快了资金的到户速度。鉴于目前农村信用社担当支农主力军的角色,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网点,实现农村信用网点的全覆盖。进一步改进结算方式,畅通结算渠道,加快农村结算高速路的建设,使农村资金流转加速畅通。

(二)细分金融机构市场,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支农力度

现代农业具有综合性和长产业链条的特点,需要不同方位、层次的资金支持。各大商业银行应对生态农业中生产周期长、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优势,通过政策性优惠贷款,扶植处于起步阶段的生态农业项目;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发挥网点和人员优势,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稳步拓展设施农业等生态农业项目。(下转第33页)

(上接第62页)金融机构要对政府生态农业规划中的重点推动项目予以资金配套跟进,主动参与项目的前期考察、总体规划与后期开发全过程,力争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使用,完善财政贴现或担保资金方式,发挥财政款项对信贷资金的投向结构调节和规模放大作用。

(三)加快涉农贷款审批进度,进一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借鉴国际经验,设立或发行专门支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绿色基金”、“绿色债券”。例如德国生态银行、波兰环保银行、英国环保建设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对促进农业、环保生态项目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对需要短期的、紧急贷款的中小企业,应该加快贷款的审批进度,简化贷款的审批手续,从而能够更大程度的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