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发展地方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发展地方经济

篇1

【关键词】云南省 桥头堡 国际大通道 经济发展

一、引言

素有“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省,是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和四川省隔江相望,与广西、贵州、相连。此外还与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接壤,毗邻泰国、孟加拉、柬埔寨等国家。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连接我国西部其他省市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重要枢纽。云南作为西部大省之一,面临着经济欠发达的困境,为了促进云南省的快速发展,国家适时提出了建设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及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这就为云南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云南省如何利用机遇进行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及安排。因此,文章就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的优势和桎梏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和策略,以期破解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云南经济发展现状

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下,云南省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根据云南省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4543万人增至2014年的4713.90万人,增长了170.9万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5692.12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2814.59亿元,增长了125.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从2008年的12570元/人提高到2014年的27264元/人,增长了117.9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地方经济在总量和人均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根据云南省统计局的相关信息了解到:近些年云南省的第一二三产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均高于第一二产业。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云南省的投资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对外贸易环境也得到了优化。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为例,《云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2014年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了11073.86亿元。云南省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可以从全省对外贸易方面来解释,201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96.22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17.1%。2008年全省的进出口总额为95.99亿美元,六年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08.59%。云南省投资贸易的主要对象包括了东南亚、南亚的国家,从云南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的投资、贸易额来看,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目前,云南省只有唯一的一个特大城市:昆明。自然在经济总量、投资、外贸等方面,昆明都是云南最具优势的城市,这样就造成了昆明市“独大”的局面,不利于全省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近几年来云南省总体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我们也发现,云南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省内区域间发展差距明显;对外开发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等。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的情况,抓住机遇,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解决发展困境,使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接下来文章就对云南发展经济的优势进行分析,以期在国际大通道建设和桥头堡战略实施的机遇下,云南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解决本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突破发展桎梏,从而促进云南省地方经济协调健康的发展。

三、云南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云南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就自然因素而言。云南省主要具备了三个优势:首先是地理区位优势,云南省内连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外接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了连接我国西南各个省市和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重要中心地区。第二是资源优势,由于云南的地质构造复杂,其金属矿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云南省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美称。云南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除了有“锡都”美誉的个旧和东川的“云铜”外,云南省还有丰富的锌、锗、银、钾、钴、镍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为云南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云南经济的起飞。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刺激点,因此,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切入点,旅游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是云南经济发展可以借鉴的一点。至于发展旅游业,云南省也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除了自然环境的优势外,云南省有着其特色旅游资源,利用其多民族特点,把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人文历史相结合,发展观光与休闲相衔接的新型旅游。

除了自然条件的优势,云南省拥有发展的社会机遇优势。2009年,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提出,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为了结合云南实际发展情况,落实桥头堡发展战略,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进滇中经济圈的建设,建设沿边经济带,构建内外联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对内对外合作水平,深化“走出去”的战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在此背景下,云南省经济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也为云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能性。国际大通道是云南连接国内外的枢纽,包括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它是一种集多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传导体系。东南亚、南亚人口数量众多,各种原因综合影响,使得它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介入较少、跨国公司较少的地区,这些特点都显示着这些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使云南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联系加深,往来更加频繁。在此过程中会促进云南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桥头堡战略和国际大通道建设为云南发展带来了机遇,利用本省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云南省当前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有地理、资源、旅游等自然优势及国家政策支持,但是其发展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不协调、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问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云南省发展地方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抓住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机遇,完善云南省与国内外地区和国家的交通、能源、水利等设施的建设。在国内交通连接的基础上,要积极构建连接印度洋、东南亚、南亚等地的交通枢纽体系。泛亚铁路、公路、输油管道、通商口岸、机场等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够保障云南省与国内的其他省市地区及南亚、东南亚的国家能够保持交通、信息等的有效联系和对接。从而为云南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结合地方优点,发展特色经济

云南省各个地州资源禀赋差异,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各州市可以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以西双版纳为例,作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城市,西双版纳可以依托其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借助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发展主要针对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国家的国际旅游。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及滇西北根据自身优势可以分别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清洁能源和石油化工产业、普洱茶和红茶等生物产业、水电密集型产业及旅游产品加工产业等。

(三)积极推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外贸易

孟中印缅(BCIM)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推进,为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外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南省应该依托国际大通道及桥头堡战略,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在农业、工业及服务业上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技术创新带动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创新外资引进的方式及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引进外资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用外资弥补国内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缺口,促使云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利用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战略来促进云南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外,还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合作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和努力。

五、结语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当今世界,对外经济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了。云南省利用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大通道建设和桥头堡战略的契机下,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及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联系和合作,结合云南省发展的现实,建立可持续性的合作机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融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

[2]卢永忠,蒋小华.依托国际大通道发挥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作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09).

[3]蒋兴明.桥头堡战略下的云南经济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4]白恩培.加快建设桥头堡推动云南新跨越[J].求是,2010(22).

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为;管理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发展

一、地方政府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国的行政区划来讲,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并对中央的政策精神进行上传下达,执行中央的各种经济政策,并努力实现自身特色经济的构建。从作用上来看,地方政府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的整体经济是由多个经济区域组成的,每一个经济区域中都包括了各级地方政府,从根本上讲,地方政府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很难得到快速的推进,也就谈不上快速增长。

2、地方政府促进了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国家的总体经济政策在地方得到了良好的贯彻和执行,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许多经济政策都是依靠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推进来完成的。所以,地方政府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地方政府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由于地方政府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政府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局面。因此,我们在理解地方政府作用的时候,要看到其为国家整体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积极的发挥这种积极作用。

二、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原因分析

1、利益因素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各经济经营者运用自身掌握的物质、经济条件, 通过经济活动的实践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这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动力机制。同样,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特殊利益的代表机关, 也存在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 存在着追求政绩的政治利益, 同样是在面对各种经济环境中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去调节自己的经济行为。

2、权力因素

地方政府作为中央管理地方事务而设置的下属行政机关, 中央政府拥有许多对地方政府的管辖控制权。地方政府的这种行政隶属地位决定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被动性、服从性, 中央政府经济行为则具有一定的主导性、权威性。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必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令, 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并且中央政府有权监督地方政府的工作, 有权纠正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为。

3、信息因素

如果说利益因素使行为者愿意有所作为, 权力因素使行为者能够有所作为, 那么信息因素则可以决定行为者怎样作为, 决定行为的效果。在满足利益因素与权力因素的条件下, 行为者能否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反应的速度与效果如何, 就完全取决于行为者能否得到事件变动的信息以及接受信息的速度和信息的可靠性程度。

三、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特点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地方经济行为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从目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必须在中央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下发挥作用

从目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来看,不管地方政府的体制改革如何进行,都必须在中央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任何脱离中央经济政策的行为都是不合适的。这就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和体制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使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更加明确。

2、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促进了中央经济政策的改革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在某些时候是中央经济政策的一种探索,可以从结果上为中央经济政策提供结果反馈,为中央经济政策的改革提供素材和思路,使中央经济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所以,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中央经济政策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3、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为中央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的依据

通过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分析,以及经济发展结果的判定,中央经济政策会适当的做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为中央经济政策的制定直接提供了基础的依据,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在中央经济政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目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来看,要想有效优化政府行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对地方政府进行分工,明确县级地方政府职责

要想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在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中,对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和细化,明确哪些职责由县级政府负责,哪些职责由上级政府负责,明确了权利和责任之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更有着力点,更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2、 县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要跟随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随之调整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县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必须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步调一致,必须要紧紧跟随国家的经济政策而行,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发展中突出自己特色,及时在发展中做出调整,保证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3、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规范经济行为,并构建县域经济体系

目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关系到了区域经济及总体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县域经济应在规范经济行为的同时,努力构建县域经济体系,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良好的整体架构和系统发展,提升整体发展质量。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地方政府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必须及时优化地方政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保证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准确有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性,要保证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的总体经济政策,并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改革和优化,最终实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茂才;;加快县域经济大发展 促进转型跨越迈大步 [J];前进;2011年09期

[2] 吴志远;屈超;;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功能异化问题探讨—以江西为例 [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刺激着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采,能源的大量滥用,都使得我国社会环境问题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大量的自然资源被严重的浪费,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群众强烈的需求着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对我国社会群众的经济效益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但是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坏,鉴于此,积极开展低碳环保经济,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念,逐渐转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现阶段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还较为落后,很多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群众,多是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较低的农村地区居住人口,农民对于自身的发展,只单一的集中在可视的经济效益增长上,面对具有长期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极为的忽略,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无法贯彻落实。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北部以及西南部,还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1],现代化的发展极为的落后,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了解,同时对于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不重视,经济发展目光较为短浅,加之很多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将工厂搬至农村地区,造成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业科技水平发展落后。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给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国的一些行业领域进行着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上,还有很多是在依赖传统的农耕技术,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且环境污染严重。对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极为基础的阶段,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并不了解,无法利用新型的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且降低农耕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所以,就现阶段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利用极为的匮乏,无法真正体现出农业科技所能带来了实际效益,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的投入较少,使用率较低,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缓慢,使得农耕活动无法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以及质量,导致一部分农村居民,为提高经济收益,盲目的利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的污染。

二、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数量庞大,但是人均所占耕地的比例极低,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农业经济改革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2]。首先,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全力研究新型的化学肥料,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区加强宣传与推广,以此降低傳统化学肥料造成的农业污染,为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其次,要树立经济循环发展的科学理念,要将丢弃的农业废料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过度浪费的情况,比如有些农业生产活动可以与畜牧业进行合作互助,将日常的农业生产废料进行收集和加工,投放到畜牧行业中,转化成养殖户的饲料,然后利用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经过有效的发酵,作为人工肥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整个过程真正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还可以将农业生产废料进行收集发酵,逐渐转变为沼气等能源,减少木材、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开采。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是低碳经济催生出来的有效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农业经济就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的是自然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弱化了自然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也逐步的将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高,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生态农业经济要求着农户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在此,农业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进农业经济发展中。鉴于此,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对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测评,从而选出适合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要树立保护环境的发展观念,依照农业开发基本原则,对农业资源做到有序的积极开发和利用,要打击违法的农业资源开发活动。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采用研制出的新型化学肥料,从而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健康食品,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社会不断提倡生态建设以及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调研当地的绿色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利用生态农业经济,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将农业生产活动与休闲观光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观光农业经济,一方面降低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模式,使得农民依靠农业生产活动,拥有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的经济收入,同时观光农业的构建,也逐步的改善了传统农村脏、乱、差的生态环境,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到了实处,为我国城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低碳经济是协调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群众的生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分析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慧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限购松绑;房价下跌;相关行业;技术管理;调整结构

一、引言

2008年经济危机之时,政府曾以4万亿投资撬动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领域,带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5年的畸形繁荣。直到房价涨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2010年,政府出台了史上最严格限购政策并快速推行全国各地,房贷政策也相应收紧,导致房产产景气指数一再下滑,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均呈现负增长房价大幅度下跌,从三、四线扩展到一、二线。而房产与中国经济紧密相关,GDP贡献度占整体五分之一,而房产投资每减少5%,GDP将被拉低0.6%左右,面临经济“硬着陆”风险,2014年6月,各地政府纷纷放开限购政策。但由于限购、限贷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改善性需求被遏制,房价并没有预想中反弹。相应的,在房产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与之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家装、房产中介等紧密相连的行业都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纷纷受到房市寒流的影响倒下。曾经有人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明显地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减少门窗需求8万套,减少2万套左右的卫生洁具需求。

那么随着经济发展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的减速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经济新常态带动的房地产业发展新常态下,各房企该以怎样的姿态积极适应潮流的发展;与房产相关的各行各业在进入微利时代之后,又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生存下来。本文将会以理性的态度和判断提出在房地产经济新时代,对房企和各行业提出一些建议

二、主动求变,实现房产经济稳定软着陆

2.1 国家转变房产调控思路,房企引进技术管理型人才

自从房地产市场发展进入新常态――日趋成熟和理性,国家房地产调控思路也在发生转变。“去行政化”减小国家调控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建立房地产适应新常态的长效机制【2】,将房地产涉及的金融。土地、税收和住房保障等方面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组合。在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更加重视政策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确保包括金融、土地、税收、住房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工具目标,形成政策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

加快引进技术加管理型人才。在经济转型的社会结构中,技术管理型人才更能利用专业知识进行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加强对成本的控制。通过高技术型人才对市场积极的探究调研、营销策划并结合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同时这些高技术人才也更能掌握网络的能量利用一些软件,如VR虚拟仿真技术,能模拟工程项目设计情况,在三维场景中任意漫游,人机交互,这样很多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能提前察觉,有利于管理者设计者规避风险。

2.2 关注微观区位选择,积极进行多元化转型

如今不再是拿地便造房的暴利时代,各大中小房企应应用知识,加大对其自身物业管理的投入,根据商业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选择标准【3】,让所建筑的区位达到最佳的用途,从短期来说,好的区位包括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齐全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和市场口碑;从长远来看,微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宏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面对生存困境,面对供过于求的高库存压力,房企普遍采取减少拿地,变通营销策略,降价生存。这对于大部分房企无疑是割腕卖肉,苦不堪言,但是更具有生存智慧的方法便是积极进行多元化转型,规避政策风险,用互联网思维化解行业危局。如2012年下半年,万引爆地产互联网营销的新风潮,联合淘宝推出“账单抵扣房款”的活动。

三、各行业应勇于创新,摆脱依赖,方能长远发展。

3.1 积极拓宽业务面摆脱损失,摆脱对房产政策的依赖

之前连续五年的房产经济繁荣让很多房产相关行业尝到了甜头,也不愿意从房产业转移到其他行业,导致行业从业者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就算政策几经变化也仍然对房产业心存幻想。而随着调控的深入,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也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进行重组,市场份额也会重新分配和集中。但是外因从来就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内因。所以想要在这轮洗牌中存货下去,必须要积极调整心态,摆脱对房产经济的依赖,摒弃暴利心态,苦练内功,实现战略转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想要做百年老店,就要做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能抗周期抗风险,做出属于自己真正的优势。

要主动拓宽业务,如钢铁、水泥行业除了要投入到道路建设等行业中,更要把眼光放长远,把业务拓宽到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提高技术核心。而房产中介企业则需在最低迷的时候坚持挺进。组建高技术和能力的销售团队,如朱泳强“在别人撤退时,慢火熬出人脉”【4】,坚持和客户联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认真为客户服务,多多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及时为自己充电。各家装企业可以通过抱团促销的方式,和装饰公司合作推销产品,更广的拓宽自己的业务。

3.2 夹缝生存出新招,低碳经济助生存

行业的规范整合往往是通过大量“新陈代谢”并且在大环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生的。如应在“工装公司”和“地产公司工程部”的家冯总开建新的业务。家装行业应该将服务提升一个档次,推出针对不同房源,不同户型的装修业务;也可以针对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等推出低端装修业务,或者提供全程化一对一服务、2次装修施工业务等。更加细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家装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而对于建材行业来说,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绿色环保建材家具商机却是无限的,加强新品的研发和推广,比如选择新型环保的防水材料等。不断深挖渠道,通过多与客户交流创造更多适合市场的产品,抢的更多的市场份额。

结语:房地产市场从“过紧”走向“常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房地产商品本就是应有其商品应有的规律,房地产市场也应是一个正常的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而不是一个暴利的市场。国家不会再出现非常规的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在这场新的战役中,智者存,弱者亡。房企和各相关行业应紧密关注国家政策,发挥智慧开源节流,增强实力,方能长久立于市场中。

【1】 丁卫国 西方经济学原理

【2】 邹士年 2015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调整,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篇5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共赢的辩证关系,要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但还存在高校认识不够深、主动性不够高、地方政府对高校的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任等的问题。高校科技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协调发展高等学校是社会知识、科技创新的主要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驱动器,它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中心。从现实来看,它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及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着类似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目前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当前,高校承担的社会职能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地方经济并为之服务,成为众多高校完善自身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早在19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便提出,要用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高校要为社会服务,首先就得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因此高校的科技发展尤为重要,高校的科技发展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现代高等学校是社会的引擎,与现实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把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从而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以促进社会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直接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因此,首先要明晰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发展理念,选择适当的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一、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双赢的辩证关系。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高校科技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如此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之间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双方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1.高校科技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高校科技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1)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摇篮”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技术支持的;而地方高校可以面向地方经济来发展,它可以为地方和企业培养亟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人才与技术的“摇篮”。(2)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高校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储蓄充足的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因而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3)高校科技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后盾和依托高校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自身的科技优势,是地方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使地方经济可以在科技创新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2.地方经济发展保障高校科技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1)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经济支持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需要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来帮助解决,而高校解决课题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多种获得科研资金的渠道。(2)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丰富的材料与课题来源社会需要是教育的动力,是科技发展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客观上来说,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很多课题机会。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一些学科率先得到发展,成为带头学科;一些学科加速了自身的分化,形成学科群;一些新的学科建立起来,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以及综合学科不断崛起,从而促进了高校科技发展。(3)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可以根据地方企业的市场效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确定科研方向,进而定向培养高校科研人才。(4)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用武之地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地方的经济与市场,才有用武之地,只有在地方企业的参与下才能推向市场。地方企业就可以利用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市场效益,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没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此外,由于地方政府的一些原因,高校的科技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1.高校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够(1)高校的认识不够深对于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大多数高校往往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高校不必重视社会服务。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应该坚持顶天立地的方向,上要“顶天”,下要“立地”。“顶天”,就是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立地”,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所以,高校要切实认识到:既要注重学校本身的科研水平,又要注重应用自身的科研水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高校的主动性不够高受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出现明显脱节。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因缺乏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仅注重科学研究,从而忽视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尽管部分高校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当代,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依靠科技和教育,而高校教师往往习惯沉溺于学科理论基础的研究,忽视了学科对现实的应用。因此,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有待提高。(3)高校的服务能力有限高校在科研工作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如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方式上存在问题。同时,高校内部的科技、文化、人才资源优势也缺乏有效整合。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校的科研发展,进而也制约着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4)高校不够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高校科研多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缺乏目标导向,开展科研的主动性远远不够,科研队伍力量较为分散,甚至很多科研工作主要还是为职称申报而服务。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能力有限,能出的成果偏少,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实质的经济效益还不很明显。2.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发展推动有限(1)地方政府对高校的重视度不够政府企业等在一些重点的攻关项目上,采取的往往是对外招商引资,没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和科研资源。因此,高校在科研投入、科研立项、合作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2)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同,能为地方高校提供的资金或物质的支持都比较有限,这便导致,高校发展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不利于激励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政府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任由于高校的科研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在市场上的发展缺乏经验,因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缺乏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导致政府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任,也就削弱了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励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高校科技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1.地方政府要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地方政府要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如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鼓励风险投资;建立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并根据转化成绩优劣确定对高等学校科研支持的力度和方式;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和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技术、人才、信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市场等,为高校成果向地方转化、高校人才向地方汇聚提供政策平台。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加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2.高校要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形成了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而缺少对市场、对地方经济的了解,更缺少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因此作为高校,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站在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思考,要树立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观念。为此,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只注重内部科研,而与社会脱节的传统思想,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质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高校要调整科研定位并注重成果转化目前,很多高校在科研方面往往只片面强调的水平,却很少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高校的科研定位应扬长避短,把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不断增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另外,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四、结束语高校科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在高校科研的过程中服务地方经济,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科研的发展,如此协调发展,才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可以更持久地走下去。对高校来说,应把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其科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应该借助地方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将服务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地方政府也要为高校营造利于科研发展的平台,激励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常运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孙鑫君,霍妍.在服务地方中提升高校科研能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篇6

论文摘 要:我国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教学资源不足,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不明确,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改革迫在眉睫。地方院校应从合理定位、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等方面改革法学本科教育,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办学之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国法学教育空前发展。到2011年,我国现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700所,法学专业在校生40余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的办学成果。另一方面,与规模扩大成反比的是,法学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率低等问题日渐突出,法学专业已从几年前的“香饽饽”变为“就业老大难”专业,这在地方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对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剖析,试图寻找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方向。

一、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之困惑

1.教学资源明显不足

地方院校与部属重点院校相比,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反映在法学学科,就是与校内其他学科相比较,也属于弱势群体,教学资源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师资配备与图书资料两方面。

就师资而言,大多数地方院校法学院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少。尤其是近十年来借高校扩招东风而“升本”新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这些地方院校,师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升本前的专科教师,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离本科教育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偏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法学专业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有的学校生师比竟高达25:1。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院校追求“大而全”,盲目上专业,随后投入却跟不上,尤其表现在图书资料方面。很多学校法学专业图书很少,加之法学学科分支较多,所需专业资料更是让图书采购人员无从下手。仅是经典法学原著一项,在众多地方院校图书馆或资料室中都并不多见。

2.办学定位不明确

法学本科教育何去何从?应将法科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才?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服务面向应该如何定位?这是近年来理论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少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培养计划中,把“法学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力图将办学定位与重点高校看齐,意在培养学术型人才[1]。这显然忽视了自身办学历史、生源情况及教学资源等客观实际因素。事实上,就地方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而言,以司法考试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地方院校所明确且践行的办学方向。

3.服务面向不清

高等学校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其主要任务。换言之,高校办学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那么,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服务面向应该如何定位?是主动应对地方需求,还是消极、被动回避这一问题?目前看来,由于不少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性质较为模糊,且受历史因素影响,其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尚显不足,市场意识较为淡薄。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很少主动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部门的需求,服务面向模糊不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必然导致其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从而不断失去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失去其应有的市场份额,危及其自身的发展。

4.教学模式滞后

办学定位不明确,反映到教学上亦是问题不少。很多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办学思想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司法考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少学校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忽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是近年来在司法考试的“检验”中,这些学校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屡屡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之必要性

1.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生存发展,决定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往往以学生就业状况为重要考核指标。而法学专业更具有特殊性,其职业要求往往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前提,如此一来,学生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也就成为检验学校法学教育成败的标准之一。目前,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空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已成必然。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我国法律职业缺口仍然较大,现有法律职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在各地方院校所在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而言,这也是其生存发展的机遇所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调整自身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人才,将是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纸面上的法,更要了解和把握现实中的法,培养学生的法学使命感和法制建设情怀。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讲授,既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对于师资力量较弱、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地方院校来说,转变办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负责任的表现[3]。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转贴于

三、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方向

1.明确培养目标

现阶段,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这三个层次的法学教育,有着各自的历史使命和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法科人才的要求提高,法学专科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并将逐渐淡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放大和就业压力的巨增,致使很大一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从事理论研究的法科学生数量并没有太大变化。而作为基础性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对其定位历来众说纷纭。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法学本科教育理应归属于通识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是其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法学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密不可分。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无论是从事具体法律事务还是从事学术研究,相关教育与职业发展都与法律实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到地方院校,其培养的法科学生除了极少数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司法考试走向社会,从事各种法律实务及相关工作。因此,地方院校应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科建设方向就是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保留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职业教育成分,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由此指导并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2.确定服务面向

服务面向也是高校办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地方高校大多为省属高校或省市共建高校,其性质决定了必须要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任务。因此,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与支持的可能,明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具体到法学本科专业,则必须放弃盲目追随重点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办学思想上突出鲜明的“地方性”,结合地方实际,主动承担为当地培养法律专业急需人才的任务,主动融入本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科技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占据其应有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强化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充分利用地方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服务”与“依托”方面努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2]。这样就可以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不断获得地方更大的扶持和资助,进而扩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3.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形势下,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当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改革的关键点。地方院校在确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后,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区域特征,结合法律及相关行业特点,分析职业和岗位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合理设置课程,优化并确定教学内容。在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完整性的同时,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增加应用性内容;要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还要把法律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4.改革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法”,由此培养学生的法学使命感和社会建设情怀。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但效果参差不齐[4]。对地方院校而言,如何克服当前案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足,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应有功能,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实践教学。法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应用型法科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为此,地方院校在反思并重整案例教学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发展水平,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诸如见习、实习、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开展法律咨询及服务等方式,多方面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解释进而使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

总之,地方本科法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为此,地方院校应从合理定位、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等方面改革法学本科教育,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办学之路,扩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学科专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复新.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72.

[2]唐华生,何霖.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研究[J].西华师范学报,2006,(4):92.

[3]张建文.叙事民法学的构想与路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4):152.

篇7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化学和生物专业 办学特色

1.前言

专业办学特色是一个专业明显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是在长期专业建设过程中积累和培育形成的,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带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出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往往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与老的本科院校相比,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没有竞争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很难找到发展的空间。地方本科院校培育专业办学特色要紧紧依托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核心,坚持产学研结合,努力促进产学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环。化学和生物专业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心科学”,它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化学和生物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从学科专业发展出发,容易找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点,为培育专业特色打下基础。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快化学和生物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及改造,我们先后深入地方,针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针对“什么是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办学特色?如何进一步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办学特色?”进行思考与探索。在专业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教育特色、教学特色、教学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路和设想。

2.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办学特色要找准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

2.1地方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

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这类地区虽然经济十分落后,但资源十分丰富,往往有一些特色的资源,如特色的矿业资源、特色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加工资源,地方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达到快速提高地方经济水平的目标。河池学院所在地河池市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特色矿产资源,建设成为广西最大、全国有名、世界有影响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创建河池有色金属研究开发中心、有色金属循环经济示范区、高新技术材料加工制造区、初级矿产品冶炼区、矿山开采区等,实现锌、锑、铅、铜、银、铟冶炼规模全区最大。通过加强与大集团、大企业和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推动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向“高、精、深”的高端产品延伸。重点发展信息记录材料、敏感材料、纳米材料、非晶态金属材料等高新材料精深加工产品。兼顾发展黑色金属及非金属工业,开发硅、锰、铁、煤等黑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不断完善医药产业体系,建设天然药谷和中草药基地,培育壮大中医龙头企业,建设河池新特药品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以岩黄莲注射液、喜树碱为重点的医药产品品牌。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建设特色农产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绿色、特色食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扶持天然禽料、天然色素、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企业,建设广西最大的制丝、制绸及丝绸制品企业,扶持养蚕业,等等。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为地方院校化学和生物专业培育办学特色创造了条件。

2.2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征。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2.2.1人才需求具有行业多和面广的特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贫困地区除了仍然需要补充一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之外,在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电工电子、化工冶炼、计算机应用、服装、建筑、烹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食品加工、物流管理、选矿、探矿、制糖、地质等重点专业,急需培养高级职业人才。

2.2.2人才需求具有多层次特征。在重点人才需求专业中,人才需求出现多层次化,除了一些从事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外,同时需要一批懂技术培训、善管理的中层管理技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懂技术、懂操作的生产技能人才。再则是需要对原有工人的职业再培训,人才需求层次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

2.2.3人才需求具有每类人才需求量小的特征。人才需求的行业多、层次多,但是每类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量不大。以教育这一块为例,对化学、生物教师的需求仍然存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人员编制问题和考试杠杆问题),每年化学、生物教师的需求量很小,特别是生物教师。

2.2.4人才需求出现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的特征。用人单位特别企业对人才需求逐渐从知识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实习背景,重视学生的一专多能。

3.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办学特色要找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点

根据化学和生物学科专业的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找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点。通过对接,可以带动学科专业建设,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达到高校办学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双赢”的目标。如何进行对接?一方面可以利用化学和生物专业的技术人才及仪器设备资源,满足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资源开发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逐步向食品加工方向发展,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能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人才。针对贫困地区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跟不上,农产品加工率比较低,受市场需求影响比较大等问题,结合做大做强农林资源型大工业加工发展,在农业优势产业上做文章。同时可以利用校企共建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实验室,主动涉及发展中的资源产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4.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化学和生物专业办学特色的对策

办学特色的培育取决于最终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以及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大小。办学特色需要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靠发展优势学科来体现,靠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来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地方性院校的责任,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充分调查论证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学科渗透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应用环节,从而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

4.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是要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要经常下到企业,不下到企业去,教师就成不了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过硬的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4.2校企合作开发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服务地方经济为调整办学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切入点。要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化学和生物科学专业,在新专业的建设和旧专业的改造中,施行校企合作,合作双方共同制订和组织实施合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建设产学结合试验基地,实现专业建设条件互补,教师队伍互补,教学和生产实习互补,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互补等六个方面的优势互补。保持专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发展同步,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4.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全面对接。

紧紧抓住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根本,可以使化学与生物专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使办学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可以使实践教学从根本上得到加强,更可以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实际和区域资源状况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能否真正地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开发应用型人才。应该在与企业合作建设基地方面多开展一些工作,积极探索与自然保护区、农科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4.4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直接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要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发与研究实验室和重点建设学科这个平台,采取“院地结对帮扶”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将一些实验室直接建到企业和乡镇。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技术、设备等优势,直接为企业和村农服务。充分利用化学和生物专业设备,寻找企业,院企共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宗旨的检测及化验培训中心,为工矿企业、医疗卫生、外贸、高校、地质、石油、农业、食品加工及环保等厂矿企业提供理化项目的检测服务和相关化验人员培训,直接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4.5调整科研方向,找到科研新的兴奋点,实现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服务地方经济,必然需要大量实用的先进技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要将科研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围绕地方经济搞科研,在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将我们自身融入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将大大提高。要进一步明确和调整科研方向,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新工艺、特色中草药提取、农副产品深加工、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形成科研特色。目前在地方院校自身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用其他高校的科研优势,大力开展合作研究,或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桥梁,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达到提高地方院校科研水平的目的。

4.6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发展圈。

产业可以促进科研,科研可以带动产业,科研可以带动教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圈。如何使“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采用选取特色明显的产业,与地方共建研究所,对该产业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研究特点,从而进行深开发。我们应根据地方院校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基层,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河池市人民政府.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广西:2006.

[2]刘旭辉,覃勇荣,郎耀秀,等.适应桂西北经济发展的化学专业调整改造构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2):48-52.

[3]陈超球,刘旭辉,陈敏.“专升本”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河池师专学报,2003,23(4):51-56.

[4]吴志鸿.论师专化学专业实施创新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2001,21(2):35-38.

[5]吴志鸿.试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师专化学素质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1998,18(2):34-37.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年鉴-2005[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7]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草案)[J].大学化学,2005,20(6):30-42.

[8]张辉,郭桂英,江山.新升本科院校结构性变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2,6(3):14-17.

[9]张元勤.注重专业建设,确保西部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0):61-64.

[10]刘春.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科研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3(5):439-442.

[11]兰文巧.新升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问题刍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1(1):105-107.

篇8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地方经济;对接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流语言之一,诸多国家对英语教学工作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重大发展,但面对国内高校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压力,多数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处于劣势状态。因此,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的对接,创办出自身的英语教学特色,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的实用性与基础性十分重要。然而,从当前的英语课程教学情况去分析,其成效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实用性不强,对于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基础性教学与训练过多,而对于学生对于所学到的英语知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或者流利的表达出来等则缺乏足够的重视。换而言之,即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英语教学并未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并未有机的结合,所谓的英语人才多数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而地方经济由于差异性的特征,更使得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机制等无法适应时代潮流,这一状况如果不加以及时改变,则将会对我国的英语教育造成重大的消极影响。

另外,目前我国的英语人才规模还远未达到社会的实际需求量,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涉外或国际旅游等行业更是急需英语人才的大量补充。然而,根据实际调查发现,虽然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培养出了相当一批英语人才,且这些英语人才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与较强的英语专业能力,但是却无法灵活应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面对岗位的职业要求根本无法胜任。这种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的现象,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教育浪费及人才浪费,更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所以,针对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与教育价值。

二、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与地方经济对接的必要性

实际研究表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高校英语教学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高校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地经济的强有力支撑。从某种层面去讲,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则高校的教育规模也就更为壮大。高校所培育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只有社会吸纳更多的人才,高校的教育发展步伐才能更为顺利。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又可以间接的鞭策高校的英语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进而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英语教学同样如此,当按照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在社会就业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高校就会对自身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解决策略,这不仅有助于高校英语教育更加的现代化与先进化,而且也是对人才的负责的表现,只有与地方经济无缝对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三、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途径

(一)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产学研相结合机制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与企事业单位的有机结合,因此,各高校应积极邀请专家与学者的指导,广纳意见与建议,对英语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搭建、专业知识教学等方案进行调整,并对其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行论证。同时,要与相关用人单位或企业共同制定英语人才的培养规格与目标,真正将产学研落到实处,使得英语人才的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

(二)加大实践教学模式的力度

当前应用型高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验设备基础,比如,语音室的基本条件要尽量完善,配备齐全的计算机等软硬件设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应用型高校还要充分运用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建设多样化、现代化、全面化的实践基地,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从一定程度上讲,实践英语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能够很好的改变学生只会读、写不会听、说的“哑巴英语”现象,这对英语教学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更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三)创新英语听说能力的测试方式

我国当前诸多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能力测试不科学,无论是测试的相关内容还是测试的形式都与英语的实际应用相脱节,测试出的结果根本无法将学生的听说能力真正的反映出来,测试的实际效用不强。因此,高校可以对英语的语音以及口语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与当地教育部门协商,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英语口语、英语语音与英语听力的测试形式及测试内容,真正的发挥英语听说能力测试的作用,促进英语人才的听说技能与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对接。

地方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应用型高校英语的教学成效,而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又可以促进地方的对外贸易建设、文化进步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因此,现代化的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应该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应用型、实用型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案,构建中西文化兼具、英语基础技能、英语专业素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综合素质强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春燕.地方经济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2]李婕.高职公共英语ESP职场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依托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3]黄家红.新形势下的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毕节学院和毕节试验区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地方金融体系 安徽省 地方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徽金融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为安徽金融业整体发展增加了生机与活力,地方金融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助推器。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将是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地方金融体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就安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地方金融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体系。全省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城镇商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150多家。安徽省正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地方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本质意义就是履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相比全国性金融机构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

(一)综合信贷支持方面

地方金融的服务范围集中于特定行政区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本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提供保障。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对市政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支持往往高于全国性金融机构。

(二)税收方面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总部设在本地,对地方税收的支持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三)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是其永恒的宗旨,往往会根据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更为细致的金融服务。如银行代缴费业务等。

(四)财富贡献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通常是省属企业或本省的居民,因此其价值增长保障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建立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调动地方金融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措施的不断加强,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的全面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等因素,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地方金融机构比较其他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因此,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

安徽省内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徽商银行虽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城商行序列的前列,但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竞争力还不强,差距还较大。另外在全国60多家证券公司中,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在同业中竞争力、影响力都处在中等水平,而其他非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更加滞后。龙头企业的缺乏,致使在安徽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缺乏对地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

迄今为止,安徽省尚未系统出台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有一些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在扶持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政府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安徽省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还是按照一般国有企业的考核办法来操作的,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确定和干部任用,也是按照国有企业的做法执行的,这对金融业这一特殊领域而言,是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的,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地方金融业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平衡

地方金融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无论是占全省GDP还是占第三产业的份额均较小,对安徽省的经济影响力较弱。

三、对建设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的相关措施建议

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建立起多层次的地方金融机构,还包括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使金融真正成为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现对构建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地方金融的扶持和指导

地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协调和服务,目的是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环境,这种协调服务包括促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经营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和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整体环境,为金融体系发展创造外部条件。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信息传递、社会信用环境创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适时出台支持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其次,要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和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奖励,可以考虑设立金融创新奖励基金,激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开发金融新产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要求,履行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政府的战略意图通过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得以实现。第四,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帮助和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信贷投放

当前,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的一批项目陆续落地,资金需求旺盛。众多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融资压力大增。大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受平台管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资金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调度财政资源,用足用好本地资源,引导包括城商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有效规划信贷安排,合理有效的开展信贷投放,以保证我省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合理匹配。同时,建议加强和改进政银企对接的形式和力度,让地方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到政府战略性重点项目中,争取早投放、快投放、早见效。

(三)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有效整合

目前我省的地方金融资源分布广、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在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可以先探索建立地方金融中介协调组织,统一协调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专长谋求共赢。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此举不仅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安徽地方金融资源,完善金融体系,改变安徽省地方金融资源的现状,同时也可为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支持力。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设安徽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通过组建安徽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性金融力量,从而改善地方金融环境,增强区域内金融体系活力,提升安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辐射吸纳能力,对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新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地方金融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地域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原因,目前安徽省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的金融人才都相对缺乏。因此建议政府的主管部门着手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以吸引有志之才、培育可塑之才、使用胜任之才。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皖工作。建立优秀金融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把本省的金融工作者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的方式来培养优秀金融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干部交流机制,安排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到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或各地市挂职,也可以安排政府的干部到金融机构挂职,打造一支熟悉经济和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郑兰祥.门志路.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11年02期下.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0 引言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当前,高校承担的社会职能日益凸显,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地方经济并为之服务,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完善自身职能面临的重要课题[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六安市所属的唯一的地方性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人才集中、设备齐全、信息灵通和学科优势。近年来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引导教学教研的内容向经济建设倾斜,加强科研与地方的现实联系,为六安市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人力、智力、资源服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宝贵资源,如何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1.1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稳定对话机制 协调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及时互通信息。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适应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实验室更新、完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情况、科研进展情况,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稳定对话机制,定期就经济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发现二者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协调发展。

1.2 创建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基地 地方政府在支持高校教育方面,为本区域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或岗前培训,应面向本区域高校相关专业设立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实践基地,创设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集中到基地参与实训、实践[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六安地方经济的联系,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全院各系实验室与社会开展双向社会化服务项目,例如:每年协助六安市军分区、辖区人武部完成国防生军校生选拔心理测试,完成应届毕业生直招士官生以及冬季义务兵应征心理测试项目;退役军人安置培训“碧桂园”项目;加强与六安市人社局合作,完成不同行业从业资格证、上岗证的考核项目;承担了国家农民工岗前培训项目;六安市银行系统业务培训考核项目;国家计算机等级考核等项目。

1.3 加强高校与地方的高层次人才交流 拉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为促进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提供人才保障,可培养出两栖型人才。我们要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高校教师等理论研究人员要与社会上有实战经验者展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共同联手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这是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1.4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系统” 加强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的收集,依托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让高校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教育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即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中介,双方及时进行信息沟通、状况反馈,从而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1.5 加强和完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学院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各个系甚至不同专业都建立了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房,并且软、硬件、人才的投入每年均保持持续的跟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障各计算机实验室运行、维护和更新。这些实验室除了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外,根据社会需求,接受社会化服务,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2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信息技术专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1 高校机房富集的技术人才和比较完备的软硬件条件。院内信息系各个实验室、建筑工程系实验室、经贸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机电系数控实验室等等,与本省、市众多企、事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研发体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发展地方经济可以利用的资源宝库。

2.2 近几年,我校每年有近四千名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高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其中大部分留在六安或安徽其他地方,为地区输入了人力资源。

2.3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学校科技工作者在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技术、虚拟制造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六安市行风万人评”“六安市园林规划建设”、“平安城市建设”等一系列课题。

2.4 高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举办、承办各类考试活动、培训项目、学术会议等,实现技术共进、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计算机实验室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我院做为省示范高职立项院校,开放教学机房,实行科学化管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学院的职责[3]。开放式教学机房作为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学员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学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与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