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基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基础知识点

篇1

统计图

(一)意义

*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 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篇2

一、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统计基础知识在和生物、社会、医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中形成多个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共同属性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与处理数据,在这些学科中统计知识发挥其数量分析方面的作用,这也让其成为人们定量了解大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也使其成为中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随着我国市场对引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对人才的竞争也呈现了上涨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基本要求,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也需要面向市场,适应当前市场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国际化经营下中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新时期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让广大中职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并建立统计学思想,在实际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当前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备课、编写教案。对每一门课程来讲,是上好该课程的关键。备课包含准备教学内容、方法与对象。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准备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充分了解将要教授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是明确基本的指导思想。而教材则首先考虑到的是教材选择方面的问题,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来讲,首先是应该选择针对该层次教学的专用教材。编写教案是针对具体教学的详细教学计划,其包含教学的目的、重难点、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可以采用文字、程序等。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相关的计算公式及其计算过程,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此外,还应该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来讲比较差的特点,将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梳理,降低知识点的难度,进行有选择性教学,杜绝由于知识过于烦琐,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导入在教师开展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是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入学习中来的一种方法。科学的导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情趣,决定课程教学成果的好坏。课程导入的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导入,例如在讲授“调和平均数”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案例:某水果市场的某种水果,早上的水果价格是1.5元/斤,中午水果价格为1元/斤,晚上水果价格降为0.5元/斤。如果某人在早晨、中午、晚上各买一斤水果,其平均价格为多少?这里谈到的“算数平均数”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到了“算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经过简单的计算之后,就能得出答案。上面谈到的案例引导方式,是让学生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使用教学的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介绍,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师通过对案例整理与归纳,积极引导学生提炼并掌握具体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例如在教材中谈到了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问题,这里实际上更重视的是实际的运用,并且是对大多数的企业所使用的办公软件的Excel表格的处理能力,对该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分析方面的功能和统计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实践机会,熟悉该软件的使用技巧,掌握好使用统计计算与统计分析的能力,让广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广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切实体验到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统计的基本方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通过让广大的学生积极参与,在锻炼广大学生的思维、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广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调查”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较为简单的市场调查,让学生从调查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最终得到调查结果。

此外,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计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验设计的方式来实现。统计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实践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而统计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关键是对数量分析,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为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教学工具。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对调查问卷与调查方案进行设计,让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学校内展开实际的调查活动,从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确定,然后到调查样本的选择、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输入到计算机内对资料进行整理,最后到调查结果的编写,调查结论与体会的形成,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就能亲自体会到参加统计的调研、整理与分析的全过程,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在开展统计学教学的时候还是强调以实用为主,开展统计工作的能力锻炼,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四)改革考试内容,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

考试是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考察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针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考察,一般是采用闭卷的方式来进行,该种考试方式对维系教学的秩序与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关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原来的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将运算能力的培养看成是最主要的培养目标,教材内的例题是让学生如何去使用提供的公式来进行计算,这使得学生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背诵概念与公式,并且大量的做题,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广大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技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对统计基础知识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考试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出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推理能力,特别是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考试的形式也需要采取教学内的答辩、讨论以及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学生成绩考察方面,还按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交的作业等开展综合性评定,这样利于在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应采取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革考试内容,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式,提升统计知识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动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慕威.统计学教学方式方法之探讨[J].文教资料,2006(16).

[2]胡桂华.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王珂珣.浅谈高职院校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篇3

[关键词]统计教学 高职学生 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由理论型转向实践型、单一性型转向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学院《统计学》教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课程改革探索如下:

一、《统计学》课程改革探索

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基于统计员工作岗位的项目教学,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培养目标的改革。《统计学》培养目标本课程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教学设计依据,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教学创新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为课程建设宗旨,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具体目标为:

(1)知识目标: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2)能力目标: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以“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如我院统计学课程是基于统计调查员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同时采用项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整本书知识点采用一个大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如我们以《关于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调查报告为背景,课本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实设计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Excel表5个模块来进行,进行情景设计,而且前4个模块正好是统计工作的4个步骤。知识得到整合,知识“框架“形成;使学生每学习一点新知识,都能融入这儿框架当中,在加上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师应改变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教法,变成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具体可进行以下操作。

(1)教师提出问题。比如讲问卷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简单问卷,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设计,出现的问题可以讨论、查询或向教师请教。(2)教师指导阶段。学生完成自学后,要求学生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某组学生设计问题:你的父母职业?问题没法回答。教师针对经常出现错的地方教师要重点讲,对于难点教师要反复讲,直到学生真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变主体,教师变主导。指导学生对所要求掌握的东西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3)总结梳理。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后,教师对小节要进行总结,章节进行整合,与工作过程融合,继续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4)布置课下预习和实践活动,进入下一节课程学习,如此反复,知识日积月累,学生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4.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统计学》课程高职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教学内容改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内容设置是按调查员工作设置,课本知识可以看作一个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实设计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Excel表5个模块来进行,进行情景设计。

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对于统计课程大多院校课时40、54、或60课时不等。仅靠课内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环节。所以教师应上课期间布置作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如上完统计调查这一章,布置学生针对每组课题,课下搜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比如可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搜集一手资料实地观察超市商品陈列,顾客衣者打扮,或者让学生亲自设计问卷,再进行调查。从选题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调查、到资料的汇总整理等,小组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不仅提高了设计问卷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针对每组研究课题进行二手资料调查,比如网上搜所引擎的使用,校内网站科研网的利用,图书馆有关图书的查找等。增强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

二、对高职学院的建议

1.加大校内实训投入。为了巩固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真正提高,高职学院应改革教学手段,以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如校内如微机室,统计模拟室等。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工具,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如我校建立计算机实训室,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如统计工作过程,这就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训活动,从二手资料的收集、统计问卷的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调查报告的形成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体验了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

篇4

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总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知识成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实验组学生的总成绩及临床应用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

2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发放254份问卷,回收25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95.3%。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专业特点、增强临床应用、教学方法新颖、理论联系实际、沟通协作能力等项目上两组学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程序应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实验组学生对病例导入式教学的认可程度较高,病例导入式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临床应用、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方面获得学生更好的评价。

讨论

本研究从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总成绩及临床应用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基础知识成绩两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病例导 式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明显优于LBL教学法。同时,从调查结果可知,实验组学生对病例导入式教学的总体评价较高。8项调查内容里有6项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只有在护理程序应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项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我们今后要注重把护理程序应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合在病例的准备与讨论学习中。有报道显示,现阶段多数医学院校尝试将理论课内容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PBL教学比LBL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学生对PBL教学不易适应,学生对进行教学的疾病没有真正的全面认识,只是片面的了解,无法抓住重点等。说明现阶段PBL教学法还不能完全取代LBL教学法。LBL教学法的优点在于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教师授课知识全面。

PBL教学法的长处是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综合两种教学法的优点,使得授课知识更有深度和广度,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学者提出,从对我国医学教育实践的适用性上看,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Method,CM)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资源状况,也有较PBL更好的教学质量的监控性,在教育观念上案例教学法更易于被医学生所接受。已有学者将病例导入式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应用于临床见习中。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课时,可以作为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种供选形式。

篇5

关键词SPOC;混合教学;西医内科学;思维导图;微课;MOOC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6-0110-03

1引言

西医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科学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内科疾病的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目前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分析病情、解决实际具体病例的能力。目前教学多采用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此种方式优点是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讲述大量知识,保证教学的进度;不足之处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缺少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思维启发培养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1]。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意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此种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相对于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来说,SPOC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境,将资源和教学方式混合,督促学习者对课程的有效投入,保证了网络课堂学生学习的真实性与学习效果[2]。这种在线学习教学模式改革了传统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本文通过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运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为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应用参考。

2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8级三年制中医专业1班、2班学生共125人作为研究对象。1班64人,為观察组;2班61人,为对照组。两个班初期入学时是按照高考入学成绩平行分班,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教学方法

1)观察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SPOC混合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包括三步。

①课前任务。教师重组课程结构,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视频、图片、文本、思维导图等,设置讨论、测试等;学生登录平台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包括观看教师准备的知识点讲解视频,完成自我测试题,参与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讨论。

②课中任务。教师进行课程导入,利用案例分析、项目驱动、探究式教学法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研讨。各小组选出代表参与活动,表现形式不限,可以是口述、板书、借助PPT课件、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师总结并给予评价,再提出新的问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归纳、梳理与总结。

③课后任务。学生进行知识点梳理,教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干预和辅导,对学生作品进行考核评价。教师鼓励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或微课视频,学生相互观摩作品、制作习题。这也给了性格内向、不善表现的学生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课中反馈信息,进一步指导拓展知识,优化教学流程。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结合病例讲授,按照大纲内容授课。

评价方法

1)理论考核。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笔答考核,分为基础理论、病例分析两部分,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临床病例分析处理能力。

2)问卷调查。学生当场独立并匿名填写“教学效果评价表”,了解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问卷从提升学习意愿、提高自学能力、掌握理论知识、锻炼沟通能力、锻炼临床思维、培养团队精神、锻炼临床技能等七个方面进行等级评价。满意度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记为5至1分。共发放问卷共计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100%。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均数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理论考核成绩:对理论进行笔答考核统计由表1可知,观察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基础理论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问卷调查结果: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并统计由表2可知,观察组在提升学习意愿、提高自学能力、锻炼沟通能力、锻炼临床思维、培养团队精神、锻炼临床技能这六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掌握理论知识方面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4讨论

西医内科学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是临床医学中的综合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SPOC教学模式的实施,基本过程是依托教学平台,变革传统的“课内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SPOC是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不限于校内)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实质是将优质MOOC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借以翻转教学流程,变革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既能充分发挥MOOC的优势,又能有效地弥补MOOC的短板与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课前线上观看学习资源(如微视频、PPT课件、病例等),在线单独或协作完成知识的认知;课堂上通过小组汇报、讨论、解疑、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进一步巩固知识内容,并通过教师引领查阅相关前沿资料,达到总结提高的效果。

SPOC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面授活动结合,重组教学结构、重构教学流程,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基于实践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增强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参与式学习,提高教学质量[3]。SPOC模式借助文本资料、图片、动画、动静态视频等多种表现媒体上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既通过线上交流实现在线提问、讨论,又在线下课堂通过师生面对面探讨的形式,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情感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临床思维能力,增进学生从医信心。

SPOC混合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自我学习的管理者与知识创新的实践者[4]。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初步学习过程放在课前环节,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第一环节的知识认知、初步思考提问;第二环节即课堂面授,不仅理解记忆知识,而且要联系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就初步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第三环节即课后阶段,督促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就目前医学的新进展新方向查阅资料、了解医学进展前沿、深入思考,完成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自主创新的飞跃。学生在此种学习模式下一步步进行自主思考和知识构建,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可促进形成探究意识,更具有创造力。

SPOC混合教学模式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亦提出新的挑战,促进教师从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与自由讨论的组织者[5]。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现状是班级学生数量众多,师资队伍相对缺乏,教学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要精力从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释放出来,用于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实现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细化与梳理,对在线视频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对课程难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帮助学生解决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6];及时处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特点,给出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情感方面的支撑与鼓励。

本研究显示,两组在基础理论考核得分、问卷调查掌握理论知识方面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体现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方面的效果值得肯定,可以做到很好的知识讲解传递。观察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在授课方式评价,在提升学习意愿、提高自学能力、锻炼沟通能力、锻炼临床思维、培养团队精神、锻炼临床技能这六个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示SPOC混合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分析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在学生长远的学习成长中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篇6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化特点凸显。根据2002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讨会报告,目前我们收集的数据需求呈指数增长,而数据分析的需求呈二次增长,但统计的专业人才呈线性增长并且目前统计学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邵启满教授“给当今毕业生的建议,就两个字:统计”。我们当前的数理统计课程的教育还处于“非常狭窄的计算机时代前的统计学”,严重滞后于不断发展中的现代统计学。大部分的研究生教科书内容仍然是从统计量到点估计,继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基础知识的呈现及统计方法的推导。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以理论推导为重点,注重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演绎证明,而对于实际应用较多的现代统计方法缺乏介绍,忽视与各种统计软件的结合。因此,我国工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实验数据处理手段较为低级,对异常数据缺乏理性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往往在学完数理统计课程后,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推导,但进入科研工作碰到实际数据时,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仍然一筹莫展。这也是促使我们教学理念转换的主要原因,研究生数理统计课程应以现代统计应用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领会统计思想,还应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根据计算结果作出正确的推断,给出合理的解释。

2教学变革的尝试

由于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生普遍对数理统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较多的统计知识呢?我们教学变革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2.1教学内容的调整为了避免重复学习,我们对原来本科时已经学习的统计量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这部分内容只简单复习,温故知新,不再细讲。而对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中应用较普及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我们补充了生物医学方面的实例,运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运行结果详细讲解。对于教材未介绍的非参数检验和实验设计部分,补充几种常见的统计方法。对于较复杂的多元统计和现代统计学部分,我们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分组、问题探究、成果汇报、反思和完善几个步骤,完成学习内容。

2.2教学方式的改进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回避复杂的推导、运算和证明,强调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以及统计方法的运用,同时注重和统计软件的结合。统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没有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利于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如果仍然当成数学课程,注重统计理论中定理和公式的推导演算,而缺乏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及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补充了生物医学方面的实例,通过数据分析,提高他们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为后续PBL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准备。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Matlab软件,而且工科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自学一门统计软件(如SPSS、R等)或使用Mat-lab,对所有的实例在软件中实现数据分析。软件输出的是数值或图表,并没有详细的解释、分析和结论,学生必须结合数据背景知识,应用所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推断,最后给出结论和合理的解释。

2.3考核方案的变革注重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试。考试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促进学习而已。因此,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评价,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有自主学习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我们将PBL案例分析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各设置为50%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际数据分析的能力。

3结合PBL教学模式

统计学的飞速发展要求研究生掌握必备的统计基础知识外,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具有不断学习现代统计新知识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等方面已被广泛认同。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统计学的发展以及软件的学习交叉,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并不轻松。在研究生教班开展PBL教学的有利条件是:①教班人数较少,分组进行问题探索可以实现。②学生对数理统计课程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③现代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紧密联系,但医学工程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在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编程方面具有优势。④教研组在数模竞赛培训和本科毕业设计中积累了一些素材,可以将内容完善成PBL问题。我们引入PBL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3.1前期准备推荐一些统计应用的网站和书籍。简单介绍前沿的方法和知识,补充回归、相关、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实验设计等内容,对于随机模拟、MC-MC方法也举例说明。教师将原先积累了一些实例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选题,组成学习小组(每组5-8人),确定分工。我们将多元统计分析和传染病预测的案例编写成4个问题,提前半个月交给学生,等他们分组确定后,分别给予一定指导。

3.2问题探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找文献、学习算法,围绕选定的问题进行准备。通过交流和讨论,将各自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运用这些知识重新分析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附有详细统计算法和计算结果的论文报告交给教师。

3.3成果展示和汇报各组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质疑,开展课堂讨论。教师预先阅读各小组的论文报告,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针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每个小组的报告给予建设性意见和评价。

篇7

关键词:螺旋进度教学法;计算机教育;高等中医院校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41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121-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iral Progress Teach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Computer Teaching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I Xing, SHEN Jun-hui, CHEN Guo-yong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spiral progress method and traditional method used in computer teaching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s of spiral and traditional.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ould have a course examination. Results Students in spiral group got better scores than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group (P

Key words:spiral progress teaching method;computer teaching;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计算机教育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医药信息化以及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中医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基础》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研课题(XJY12048)

门课程,对其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授课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以及上机实验内容多以知识点的验证为主,缺乏实际应用。为此,笔者将螺旋进度教学法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并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本次教学试验表明,PBL符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利于让学生有效接触教科书内外的知识,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学能力,释放了传统学习中机械记忆的压力,能充分思考和应用自己的智慧。但本次采用PBL时,与计划学时数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在后续教学中将尽可能在讲授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适当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姜萍,杨振宁,商庆新,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104-105.

[2]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3-08-12;编辑:梅智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中药03班和04班学生,各47名,03班为螺旋进度教学法组(以下简称“螺旋组”),04班为传统教学法组(以下简称“传统组”),2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使用《Access2010中医药数据库实例教程》[1]教材,任课老师相同。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传统组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常规讲解,螺旋组则将教材所有章节的知识点按难易程度划分为初级和高级2个阶段进行学习,不同之处见表1。2组上课方式均为机房上课、每人1台电脑,考核成绩计算以(理论成绩×60%)+(项目成绩×40%)。

表1 教学方法2组比较

教学方法 螺旋组 传统组

知识点划分 将每章的知识点分为“容易”和

“较难”2个层次,分别通过2个

阶段来讲解 按教材章节原有的知识点顺序讲解

多媒体运用 Blackboard教学平台 PPT

项目实战 分两个阶段做同一个项目,第一阶

段实现项目的基本功能,第二阶段

对第一阶段的项目进行升级改造 按章节做项目,每章学完后,利用该章节所学知识点完成项目的一个模块

1.2.2 评价方法 本学期教学任务完后对2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发放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内容为其对所在组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必要性和学习效果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螺旋组平均考试成绩为(79.02±6.79)分,传统组为(73.45±6.4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6,P

2.2 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94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2组教学效果比较见图1。可见,螺旋组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及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方面均优于传统组,而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2组差别不大,这可能是由于2组在教学中都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另外,对螺旋组学生单独进行了2项问卷调查:对教学方法的兴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感兴趣的学生有40名(85%),表明大多数学生乐意接受螺旋进度教学法;对将螺旋进度教学法引入《计算机基础》课堂必要性的调查显示,43名(92%)学生认为“有必要”,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螺旋进度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表示认可。

图1 2组教学方法效果比较

3 讨论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istics course in the big data era, sums up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a variety of issues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and also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大数据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Statistics;educational reform;big data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162-03

0 引言

统计学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来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在政府、社会、经济和科学中帮助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1]。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决策、思维等带来革命性改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进行大数据分析,统计学技术和思想方法的使用必不可少。而统计学也一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科目之一。高校有必要继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知识差,将统计学等同于数学,无兴趣学习

在独立学院,部分学生基本知识差,学生与外界接触甚少,而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加之统计学中有着大量的计算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抽象,难理解,觉得枯燥,缺乏兴趣。并且,财经类独立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文科学生,有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一看到数字和公式就头疼,大一、大二期间数学挂科率高。还没有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先对学好统计学失去信心。

1.2 懒惰,依赖性强

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很难清醒地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自然对来自学习的压力往往采取一种逃避或者应付的态度,学生的学习观念在大学期间需要转变,很多学生还抱着高中时代的学习理念,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不教,就不学,甚至一个知识点还希望老师讲解很多遍,才能理解。

1.3 动手能力差

由于学校在教学设备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陈旧,计算机房不够用,部分学校课程班级过大,一个班级人数过多。少数教师对实验的规范性操作不重视,在实验中操作随便,不知不觉中造成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的随意性,不注重规范化操作。不注重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涂改实验数据或抄实验报告,压缩实验时间和不注重规范性等。

1.4 为了统计分析而分析

不注重统计分析前提条件,忽视数据来源背景以及忽视数据结果解释和决策。难于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统计学问题,忽视数据图表和分析结果的解读,淡化了统计学的使用价值。

1.5 传统教学,灌输式教学

老师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学生主动思考时间过少。教学只是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塞满了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探索活动。学生就像是知识容器,被动接受灌输,成为教师权威的服从者,接受教师的驯服。

1.6 教师知识更新较慢,知识面不够广泛

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致使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旧有的教学经验还可能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屏障。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教师用陈旧的知识和方法去应对与时俱进的教育事业,无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无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人。

2 作者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1 理清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统计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统计学使用大量的数学知识,研究理论统计学的人需要较深的数学功底,使用统计方法的人要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数学与统计学都是研究数量规律的,都要利用各种公式进行运算。数学中的概率论,为统计学提供了数量分析的理论基础。但统计学与数学又有区别,从研究对象上看,数学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统计学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则总是与客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从研究方法看,数学主要是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而统计学则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主要是归纳法。统计学家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家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或实验去获取数据,研究时不仅要使用统计的方法,而且需要大量专门领域相关知识。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用智慧的大脑从假设的命题出发推导出结论,而统计学家则需要深入实际搜集数据,并结合实际问题,经过科学的归纳才能得出有益的结论。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统计课程避开了繁杂的数学推导,重视应用,所以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不用过于焦虑。独立学院学生需要鼓励,需要老师同学一起建立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这门课程。

2.2 如何克服懒惰和依赖性强。

教师不能保姆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乐意地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全程参与、自主探索,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所有。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与群体交流。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获得新的灵感,从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努力拓展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与家长联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家庭访问、开家长会、举办有关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书面调查问卷联系、电话联系。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批评意见。适当地向家长提出教育学生的具体要求,并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要求的善意与合理性。

再有,部分大学生自身心态浮躁、目光短浅、性情懒惰、不思进取。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们从被动要我学习转化成我主动想要学习,然后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设置主体性氛围浓厚的课堂教学,让他们从主动的我要学转化成我能够学。

2.3 如何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现代化科学的发展,上机实验在统计教学中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加强对上机实验课的组织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采取个别问题单独辅导、普遍问题集中辅导的方式,以强化操作技能。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操作,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可以选定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并动手操作。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后,教师可把实验目标适当提高,比如,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能独立完成规定项目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给出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平时的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

2.4 重视案例选择以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阅读

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非常重要。比如在讲解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时,对案例反复甄选,最后不使用大家常用的身高和体重的案例,这个案例看似实际贴近生活,但是笔者认为它毫无乐趣,不足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笔者给出案例《面包店季度销售额统计分析》,此案例是根据具体的学校周边的环境改编的一个案例。学校周围有几家面包连锁店生意一直红火,分析面包店季度销售额是否与周边学校学生人数有关。数据如表1所示。

实验要求如下:

①用水平轴表示学生人数,纵轴表示季度销售额,绘制散点图。并做相关分析。

②建立估计的回归方程,使这个方程在知道学生人数时,可以预测面包店的销售额。

③应用残差分析检验模型的假定条件是否满足。是否有异常值。

本实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以直观感受数据是否要做回归分析。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第三个问题主要是对回归模型使用的前提条件进行验证。

本节知识点使用4个课时。2个课时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本节知识点,最终目的完成此案例分析。2个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讨论本节知识点、案例和习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做有必要的提示,最终让学生感觉是自己一步步找到方法和原理完成本案例。熟悉统计分析主要流程,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完成统计软件(比如SPSS)输出结果的阅读。总之,在具体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强调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阅读,重视统计分析主要流程,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思想、方向。让学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将统计分析结论与相关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突出统计学的决策功能。

2.5 老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导地位为辅助者、组织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很难生存,至少难以较好地生存下去。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例如,作者在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个章节的知识学习时进行教学试验,部分班级采用“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课后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被称为旧的教学方式。另一部分班级,作者利用“20分钟介绍本章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录制的相关教学视频、PPT、相关网站、案例分析题及讨论题――90分钟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尽力完成教师课前提供的案例题和讨论题,教师答疑――60分钟师生集体讨论和解惑”,被称为新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高,与教师交流增多,注意力集中,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课后,就此章节我们进行了测验,对不同教学方式班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旧的教学方式下抽取的样本用“1班”表示,新的教学方式下抽取的样本用“2班”表示。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1班平均成绩80.82,高于2班平均成绩74.86.从表3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值为2.742,P=0.101,大于0.05,两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满足方差齐性。T统计量的值为3.581,P=0.001,远远小于0.05,因此两总体均值不同。两类成绩有差异。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2.6 教师应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

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事业。教师要做好这种最光辉、最崇高的事业,就必须学会终生学习,勇于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和发展自己,让自己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

教师可通过观看网络专家视频、参与培训、与专家和同仁互动式的交流、参与各项学术会议,参与各项教学比赛得到启发。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原来在教学中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可以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教师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把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

2.7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拓展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影响统计研究工作过程,改变统计研究思想和方法。教师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讨论统计学思想与大数据思想的结合与不同。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应对大数据对统计的挑战。具体统计教学注意的四个转变。①转变统计研究过程;②转变统计研究方法;③转变统计研究目的;④转变统计研究工作思想。

再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统计学。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非常庞大,结构复杂,在数据的应用过程中,对数据结果的解释,可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借助于Excel、PPT、SPSS、google chart api、D3、R、Tableau public、Qlik View等等工具实现数据可视化。课程教学中,这一系列的软件将会作为课堂发散内容。

3 总结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H.G.Wells说“对于追求效率的公民而言,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和读写能力一样必要”[3]。在高校中,对于统计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学校和师生都存在认识不足的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由于统计学与数学中的概率论的关系密切,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有些学生感到统计学很难学,教师也感到统计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懒惰和依赖性,提高动手能力,重视案例选择及统计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及时拓宽自身知识面,了解统计学发展前沿,结合大数据思想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与应用统计”研究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重构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5,32(2):3-9.

篇9

一、引言

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试卷分析,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1]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都呼吁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但试卷测试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试卷质量分析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环节。目前多数学科如数学和医学专业已经重视试卷成绩和试题质量分析,[2-7]]对世界自然地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研究较少,[8-10]贺丹君等从评价体系上对地理课程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未对试卷质量进行定量分析。[11]然而,《世界自然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人地相关性,具有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对《世界自然地理》试卷成绩进行定量分析,评价试卷的优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2007级地理科学专业57名学生的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试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能力,旨在为今后的考试命题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2007级地理科学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的本科生共57名学生的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卷。试卷由任课教师命题,试卷评判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进行,由任课教师评分。试卷卷面分值满分为100分,包括4种题型,26道小题: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包含15道小题,占总题目数的57.69%,共15分;第二题简答题包含5道小题,占总题目数的19.23%,共40分;第三题填图题包含4道小题,40个空,占总题目数的15.38%,共20分;第四题论述题包含2道小题,占总题目数的7.69%,共25分。

2. 方法

试卷分析主要是指通过收集一定量的原始数据,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运用测量学和统计学的理论,通过计算各种统计量数和绘制统计图表,对试卷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12]可以针对某一门课程,比较学生各成绩段的比例,分析学生成绩的分布是否合理,与试卷内容是否相关等。评价指标可以从教学大纲、命题、试题数量比例等方面来设定。

试卷质量的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对试卷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12]根据《教育测量学》的介绍,[13]本文主要选取难度、区分度两个指标对试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1)难度。试题的难度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13]

在编制试题时,难度分布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这样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试题的难度即考生对该题的通过率或得分率,对于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的试题,难度(p)就是答对(或通过)试题的人数与考生总数之比:

(1)

式中,r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考生总数。

对于满分量大于1分的试题,难度则是考生对该题的平均得分与该题的满分之比:

(2)

式中, 为考生对该题的平均得分, 为该题的满分。p值越大,试题越容易。因为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通常情况下,把平均难度控制在0.45~0.75之间比较合适。[13]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

(2)区分度。题目区分度是指检验题目对其学业水平不同的考生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的指标。[14]通过考试,学习好的学生得到高分,学习差的学生得到低分,则说明试题的区分度高;如果学生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考试成绩处于同一个分数段中,就反映不出学生学习水平,那么这样的试题区分度就低。所以一般采用比较方便的两端分组法来计算试题的区分度。所谓两端分组法,即当测试成绩成正态分布时,将考试总分进行排序,然后选出得分最高的27%列为高分组,将得分最低的27%列为低分组。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1,2,3,……n (3)

式中, 和 分别表示全体考生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中第i题的平均分; 表示第i 题的满分值。d≥0.40为优秀;0.30≤d<0.40为良好;0.20≤d<0.30为尚可,需改进;d<0.20为劣,需淘汰或修改。[15]试题区分度的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表2 试题区分度的评价标准

3. 结果分析

从2007级地理科学专业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的成绩分布来看,试卷满分为100分,客观题总分为35,主观题总分为65,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68.35,最高分为91,最低分40.5,标准差10.10,及格率为80.7%,不及格率为19.3%。

一是课程成绩分布情况分析。

(1)试卷总成绩分布:2007级地理科学班的57名学生,有39名学生成绩分布在60~79分内,占68.42%;有6名学生成绩分布在80~89分内,占10.53%;有10名学生成绩分布在50~59分内,占17.54%;仅1名学生成绩高于90分和低于40分,各占1.75%,见表3。通过绘制成绩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该班期末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见图1。教育统计学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也能够说明试卷设计是合理和具有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的。[15]本试卷总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试卷总体设计合理、可靠、科学。

转贴于

表3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总成绩分布情况

图1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图

(2)试卷各大题成绩分布。该试卷共四个大题,因为各题总分不一样,所以把各大题以100分为基准,对分数段进行折合计算,具体各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见表4。通过对各大题绘制直方图可以看出,单选题、填图题成绩分布呈偏正态分布,简答题成绩呈偏态分布,但是没有单选题和填图题严重,大体还呈正态分布,这看出就大题而言,单选和填图题设计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反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单选和填图属于识记类知识类型,本来就不好区分学生层次,所以总体看来还是符合实际的;简答和论述题成绩大致呈正态分布,能较好地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和智力水平,设计很好,见图2。

二是难度、区分度分析。从总成绩看,试卷难度为0.680,试卷区分度为0.402,表明整卷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总体来说试卷质量优良。在各大题中,难度都适中,区分度除了单项选择题为0.29,试题尚可,须进一步改进外,其它三道大题都为优良。结合2007级地理专业的学生为理科生的专业背景,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该试卷的论述题等反映综合能力的试题偏难,但区分度较好,适合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的有效性程度,见表5。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该试卷整体的命题结构好,学生总成绩和大部分大题成绩呈正态分布,试题难度适中,除了选择题之外,其他题型区分度很好。建议以后命题要严格按照教学文件规定的要求,不断完善命题工作,特别是选择题的要加强命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应该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不断改进命题工作,让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1. 试卷构成

整卷共四道大题,26道小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7:13;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世界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而主观题则是考核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试卷考试内容覆盖面较广,基本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部分教学知识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试卷试题综合了教学大纲的多个知识点,适当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试卷结构记忆类占20%,理解类占40%,简单类占15%,综合应用类占25%;试卷各类题型所占的比例均符合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则反映出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2. 考试成绩分布

由于2007地科班属于理科生,没有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所以本次试卷的命题不但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因此试题大约有70%是考察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及实际应用,也设计有30%左右的基本知识题,如选择和填图题。从总成绩来看,该卷的成绩分布是呈正态分布,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还是比较适应的,其分值大部分集中在60~80分,见图1;从各大题成绩来看,简答和论述题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试卷能很好区分学生层次和体现他们各自的能力水平,能很好达到测验目的,但是单选、填图题的成绩分布呈偏正态,虽然这两大题属于识记型,但是作为试卷设计,还是应该从科学性测验出发,更好体现学生水平为原则,所以在以后的命题中,会更加注重这两部分题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本次考试基本反映出学生对世界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说明命题者对试题难度等因素掌握得较好。

3. 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

难度和区分度都是判断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考生能力的程度。通过一次考试将不同程度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难度系数(p)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难度系数越小,说明试题难度越大。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45~0.75之间比较合适。[10]本次试卷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68,四个大题的难度分别为(单选题0.72,简答题0.70,填图题0.71,论述题0.62),不管是从整个试卷来看还是从各大题来看,本套考卷所有类型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62~0.72之间,根据表1(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来看,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比较合理,能区分学生能力。

区分度(d)是衡量试题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d值越大,区分效果越好。一般认为,d≥0.4,区分度极好;0.3≤d≤0.39,区分度良好;d≤0.19,区分度极差;所以试题区分度≥0.20即为可用试题,而区分度≤0.19的试题应该被淘汰。世界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有其特殊性,概念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尤其记忆各大洲的山脉、河流、湖泊容易记错,各周的地理位置不易描述,而且该级的学生是理科生出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待提高,诸多因素使命题者难以把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及区分度。在本试卷中,整卷区分度为0.402,各大题中,除了单选题的区分度<0.30(为0.29)外,简答题、填图题和论述题的区分度均>0.40(分别为0.53、0.48和0.52),而且简答题、论述题的区分度非常好(d>0.5)。通过试卷分析表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易难度良好,其分析结果为命题者今后的命题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今后对单选题和绘图题的区分度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判断题应淘汰或注意完善该题型的区分度。

4. 今后命题工作的导向

篇10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