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经济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

1. 区域文化的内涵

在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价值观念、人文心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文化总和。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内容丰富的概念,人类学家泰勒曾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区域文化是具有一个地域特色的文化,概括性来看,它主要具有综合性、共享性、区域性、创造性等特征。其中,综合性是区域文化的基本特性,既融理论、时间、发展于一体;共享性是指这种文化是可以传播和共享的;而不同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具有的明显的区域性;区域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进而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百色市区域文化是一种壮乡文化,具有民族的特性,文化内涵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在百色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基本关系分析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个较大的子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人在历史过程中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所产生的结果,它都是人本质的一种体现,都是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从社会发展的研究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即使在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资源禀赋方面非常的相似,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单单从经济因素方面是解释不通的,我们只能从文化因素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即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约束的关系。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这种相互促进和约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区域经济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为区域文化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同时,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是由区域经济来决定的。而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者制约上,一般来说,优越的区域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区域文化则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百色市区域文化也一样,其民族性、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同样,区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一些价值观、财富观等也会与现代经济基本准则存在一些矛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区域文化对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区域文化为百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分歧,并且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人们在利益追求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文化来指引。文化可以说是人们共同认同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可以让人们在复杂的谁会环境中把握住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人们经济价值观念、意识的正确性,使得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区域文化要持续有力地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百色市区域文化显现“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质朴憨厚”等民族气质,这种民族心性和气质代代相传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发展,作为一种精神上和智力上的力量一直影响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2 区域文化对百色区域间经济融合的影响

区域文化形成后,以其独有的方式对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等产生影响,使得区域内的人们以这种文化来标榜自己,区域文化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带有明显趋于特色的文化模式形成后,在较长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这使得区域文化具有了独有的特征,人们才可以向外界展现自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对于区域间经济的融合则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区域内的人们认可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之后,就很难接受和认可外界其他的文化,而这种对其他区域文化的抵触是会影响区域间的交流的,进而影响区域之间经济的融合发展。

3.3 区域文化差异对百色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区域经济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和区域文化的差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甚至用这种差异性来对百色市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进行解释。百色市的12个县区中,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的出现除了资源禀赋、发展机制等不同之外,区域文化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并且区域文化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3.4 区域文化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大

区域文化可谓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百色市越来越重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方面的重大促进作用,通过对外宣传自己独居特色的区域文化来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区域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投资商和游客,提高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区域文化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增大,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4. 区域文化促进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究

4.1 确保经济政策制定与文化政策推行同步

科学、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是符合当地的文化发展情况的,因此,要做到更好地运用区域文化来促进百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文化政策的推行要保持同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在文化上也比较封闭,导致人们在对新事物方面接受程度相对于发展地区都比较差,在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推忧域经济的发展,就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文化政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破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

4.2 加强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要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百色区域文化建设,使文化的力量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首先,通过强化区域文化建设,可以改善区域内的民风,让区域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从而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其次,文化底蕴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保障,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丰富区域文化底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此外,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是有着这深远的意义的。百色固有的先进生态环境理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源泉,也是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4.3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在区域经济推动过程中充分的发展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发展的细胞中,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发展中的方式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种,内化主要表现为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构建,从而坚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信念;而外化则体现于科学社会制度的建立上,通过建立科学的社会制度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约束的关系,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提高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使区域文化最大程度的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区域文化推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2] 刘孙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今日南国,2009.01.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可以快捷的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互联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1.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探讨

互联网最初的发展仅仅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后快速的扩展到一些科研机构,成为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机构在互联网领域的介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网路的功能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深入到了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互联网直接相关的网络购物,网上商铺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购物的重要方式,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形式。

互联网自从进入到商业领域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成就,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区位优势在网络经济中显示出很多的不适应,区域经济中一些经济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才能够构建起新的区域区位优势,确定新的发展模式,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2.互联网的发展给区域经济造成的冲击分析

2.1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区域经济中的区位概念淡化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聚集经济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区位因素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正在被削弱,区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在是简单的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而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很多时候都需要网络技术来推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对于区位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能够在全球任何领域开展,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正在被淡化,互谅网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大。

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对外交流都比较顺畅,这使得企业原先的区域优势被削弱。企业通过内网,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很好的协调企业,沟通也更加的便利,办事的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外网,通过自身的网站能够获得订单,对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经济活动跨国界、跨区域变得更加的容易,区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2.2 互联网下区域经济的范围被重新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等。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区域被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里坐标,这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互的联系,传统积极生产过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区域经济的范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为资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一些要素,如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新的经济要素如知识、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经济要素的流动通过网络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网络世界没有地域和国界的差别,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也早就超过了二维的地里空间,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动态化的一些特点,这使得传统经济范围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组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区位的概念。

3.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3.1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这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高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创新性,并且有着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一些特点。高新技术的这些特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目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创意产业和远程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重要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要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渐向着信息服务等一些高端领域进行发展,逐步的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2 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还有效的改造了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向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的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更加便捷的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促进资源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谅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向着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区域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更加的区域高级化。

3.3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在网络时代区域空间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区域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网络技术的推动,创造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之需要建立网页就可以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处在地域偏远的中小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4.小结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产业,使得原有的一些产业也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大的优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本文主要就互联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了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在发展中理解和应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令超,翟永龙.互联网发展对我国GDP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2009(09).

[2]赵利华,曲日涛,宋海燕.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的应用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3]张越,李琪.互联网对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6).

篇3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指出韩国税收在社会公平分配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完善我国相关税制具有借鉴意义。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采用累进税率,可以很好地贯彻税收公平的原则。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下文考察韩国宏观税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所得税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人民收入发生变化,购买力就会发生变化,也就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收入效应来说明税收的这种作用。这里的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主要是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进行划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韩国直接税和间接税分析

首先是韩国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韩国的直接税所占比例大于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且呈增加的趋势。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

其次,分析韩国企业所得税情况。图2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看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图3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分析韩国的增值税情况。图4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增值税的纳税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首尔厅的收入相对明显外,其他地区的增值税收入基本都差不多。因为韩国的增值税是消费型的增值税,且增值税是间接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不明显。

图5表明了2004年韩国分道(省)和广域市(直辖市)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也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韩国的地方税主要是由财产税制组成的,属于直接税,也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如图6所示。

(二)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分析

表1表明了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把韩国的企业按照收入分类,分析一下到底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

从图7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企业群缴纳的税收明显高于收入低的企业群。

本文依照收入规模进行分类,以100亿韩元为标准,分为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分析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结果发现,1000亿以上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79%,1000亿以下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21%。高收入的企业群多纳税,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1000亿以上法人纳税人数却只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1%,而1000亿以下法人纳税人数却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99%,少数富裕的企业群缴纳了大部分的税收,说明韩国的企业所得税起到了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而也能起到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优化税收制度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是不分地区经济差异、统一税率的生产型“增值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税负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原材料基地,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严重制约了西部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改造,导致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另外,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增值税税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在西部地区客观上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如果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西部地区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税收抵扣,也符合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吴朝霞.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优化及策略[J].经济师,2007(10)

2.王盛尹.我国的税收负担:现状与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篇4

(一)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专业建设是履行高校职责、实现目标的基本载体。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将加速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服务的,区域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的大批人才,从而使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将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大力发展的助推器。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而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使命,即为区域产业转型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即使一个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也会逐渐走向退化,需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地方高职教育做出协调发展响应并作为驱动器,把地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纳入到区域产业结构的规划中,力争保持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通过高职教育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产生高度耦合作用,区域产业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智力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保证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因此,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职业结构也产生不断的变化,与区域经济紧密对接的高职教育就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增长极。

(三)区域经济的增长决定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到该地区的办学规模和层次。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宗旨,在为区域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会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内容、手段,不断优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重视技术研发,先导性地开发前沿或潜在的专业,使自身处于不断变革与调整中,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使其有能力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而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必然要在区域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高职院校生存的价值所在,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其获得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各方面支持的重要保障。

二、专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应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耦合。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什么专业是受经济产业结构所决定的,专业必须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专业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技能性人才需求情况来设岗,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将造成很多原有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消失,许多新技术领域、新职业、新岗位的涌现,这就使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在今后10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革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得到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也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状态走向紧密对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为职业院校输送了充沛的人力、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互作用,并推动着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均以适应本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目的,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设立了与社区服务相关的专业,各社区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均立足于社区,以社区的长短期需要及就业趋势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所有资源,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当地社区情况相吻合。这种方式体现出各类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也体现出失业人员、转岗人员学习新技术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其专业结构调整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服务程度越高,高职教育发展就越持续,发展空间就越广阔。

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设置原则

(一)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

学校开办专业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专业设置的稳定形成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也关乎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个专业从调研、设计、筹办,到办成雏形、规模、特色,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相当的时间和过程。所以,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设置和调整专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

(二)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高职教育以专业为基石,以职业、岗位为先导,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并因此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但若专业设置采取多年一贯制,则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急剧变化,新兴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必然要求高校遵循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结合学校自己的办学资源及学科建设,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在主干专业、长线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与之相关的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以及热门专业,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

声誉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办出有特色的专业是学校的关键。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科学规划,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培育优势,竭力形成特色专业,以特色取胜,进行有重点的发展,并以培养的人才为评判依据。在专业建设中,通过培育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做到“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要依托若干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发展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最终优化整个学院的专业结构。

(四)要坚持拓宽专业口径

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线,是高校专业设置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宽口径专业指所设置的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泛的职业岗位,能带来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复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若专业划分过细,尽管针对性较强,但是不利于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科技开发的背景下,学生只会某种特定的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更需要的是适应性强的,具有广博知识、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

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优化若干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发展设置专业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宏观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到了推动作用。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人才培养目的也主要是服务地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及时跟踪区域产业需求的变化,灵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使专业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驱动模式日趋完善。除此以外,在宏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契合的大框架下,更需要注重加强微观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的适时吻合度。例如,作为省示范院校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密切结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地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形成了灵活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构建了以省重点品牌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省重点专业群4个,这些专业都是与区域内信息、机电、模具、物流、旅游、纺织、服装、管理、创意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龙头专业。学校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从而实现了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培养有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机遇,提升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基础是专业设置,它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市场的一个重要纽带。随着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必然导致区域内劳动力类型需求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战略性调整,增强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和活力,通过适当下放专业设置权,允许高校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当增设一些专业目录外的专业,并对一些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专业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树立全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从省情、地情出发,不能仅考虑当下某专业就业形势宽松、社会需求大就匆忙设置某专业,应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态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科学地、辩证地分析某专业长远的发展趋势,使专业设置始终保持超前性,既可以实现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三)以专业设置论证为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的区域适应性

专业设置、招生等是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最基本的权力。依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为依托,根据江苏省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明确规范专业建设制度,依据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引导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促进学校专业结构的有序变迁。首先,通过规范工作程序进一步改进学校专业评审方式,定期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用人单位、学生、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以及其他高校的代表参加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评审工作,对拟设置专业的人才需求、办学定位、专业结构现状以及未来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寻求新的专业生长点,形成学校专业发展优势,推动全省范围内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及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形成,使设置的专业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其次,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库,至少每年一次有关全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布点及学生招生就业等情况的相关信息。强化高职专业柔性管理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为学校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实时匹配,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地方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另外,积极推行专业退出机制,运用优胜劣汰原则,依据综合评估结果,对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给予“黄牌”警告,限期进行改革、调整乃至淘汰,形成专业发展的动态反馈机制,以促使高校更加重视专业内涵建设,以便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以区域经济特色和企业资源为源泉,打造“双师”型师资品牌

篇5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不能缺少职业教育的保障。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协调发展。文章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加以探讨,指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1、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1]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区域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职业教育向区域输送的优质劳动力能够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职业教育能够使区域劳动力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制约,因此,职业教育向区域输送的优质劳动力能优化区域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限制

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受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影响。一方面,经济实力的高低决定了可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的多少,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支撑;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高低决定了可用于职业教育人才的多少和质量。因此,足够、优质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支撑。其次,职业教育专业的结构受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所需的劳动力类型和劳动力素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对于诸多发达国家而言,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了同本国国情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职业人才培养框架。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职业人才培养框架仍然存在缺陷,无法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指导。目前,国内相关人士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例如,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构成、职业院校的科研方向等。这些争议常常造成职业教育缺乏明确方向,无法制定正确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合作缺乏前瞻性的规划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发展作为推动,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才能使企业的技术不断优化、产品不断升级、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保障企业从职业院校获得更加匹配的实践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保障高职学生掌握并提升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亟待强化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其教学宗旨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专业化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基础理论的教育则只需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因为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理论基础的薄弱,部分毕业生在升本后发现学习较为困难,最终造成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困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升本之后,会出现“断层”问题。首先,升入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匹配的专业,只能选择相近的专业就读;其次,升入的本科院校有与其匹配的专业,然而在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对于研究性院校来说,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同职业院校存在明显差异,使得职业院校学生不得以将所学知识加以调整,甚至完全抛弃,造成“断层”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专业化岗位进行了细分,使得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如此,就要求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纯正的职业化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同本科院校形成零缝对接,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对实践型人才的高质需求。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究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指导,从而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健全应当由相关主管部门做到领导,由教育界专家、企业专家等作为构成人员,一同进行研讨和制定,从而确保制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权威性、实践性。与此同时,在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并不多,并且大都是纲领性的、原则性的内容。因此,应制定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使职业教育拥有权威性的法律保障。

2、健全校企合作模式

所谓校企合作,是由政府机构作为带领,由职业院校、企业一同参与的互动行为。为了使校企合作能够无障碍的开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均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需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征以及职业院校的特色,从而开发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途径。职业教育同企业的合作应当参照所处区域的经济水平以及职业院校的特征,开展多元化的途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不断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探究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满足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3、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

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需要有政府机构与承认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机构应当充分发挥其带领作用,从而为成人高等院校的举办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成人高等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顾客为导向”的教学宗旨,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成人高等院校应当广泛收集国外成人高等院校的成功教学经验,并使其同我国的国情相融合。除此之外,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能力的开发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如此下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将显著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操作人才。文章从“人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缺乏前瞻性的规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亟待强化”三方面剖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水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卢兆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4:162-163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复合型英语人才;人才培养

英语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对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既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又具备一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创新型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关注英语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应用型。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校英语教育有很大关系。高校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从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因此高校加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区域经济的发展急需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如旅游英语人才,涉外法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等。

二、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除英语外的一门专业知识,能够运用英语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能够用英语去从事商务活动。(2)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复合型英语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泛的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需要在一个群体中工作,因此高校应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过多地注重了语法知识,写作及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对于口语,听力,翻译的训练不足。很多毕业生虽然具备良好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但是在和外商交流方面困难重重。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差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英语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活动较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课堂教授的知识主要是教材内容,期末考核主要考察课本知识,缺乏实践能力考核,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较小,考虑问题的思维不开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应建立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注重传授知识,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调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2.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教学系统的关键环节,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英语专业课外,应该有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英语课程,如商务翻译、文秘英语、旅游英语、模拟谈判等,这些课程可以采取选修课的形式,高校应鼓励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商务翻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活动与实践相结合,组织课堂实践,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强化英语知识在多领域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有力于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使毕业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3.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每课设计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与提问的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介绍一个主题,通过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个话题的了解,并且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话题内容可以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材料等,教师可以选择报刊、广播、网络中的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的课外英语材料,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能力。

5.教师应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建良好的英语语言氛围。例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晚会,邀请外教或留学生参加,鼓励学生与外教进行交流,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把所学英语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高校及其英语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高校应做好对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的了解,积极培养更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栗玖玲.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7(8):107~108

[2]马凤春.复合型的英语人才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1(8):44~45

篇7

【关键词】 教育 社区经济 协调发展

社区经济作为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分变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所谓社区,不是狭义的单单指一个居民居住区或是某一类群体,而是广义上的指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共同利益联合在一起的地缘性区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区经济的崛起是过程,具有必然性。社区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表现为社区内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同的社区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需要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系统。因此,要站在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与研究社区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实现社区经济与教育的协调、互动、可持续发展。

1 教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1.1 社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社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一个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区公众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水平。此外,社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也会对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速度和规模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发展需要社区经济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政策优惠。

1.2 教育对社区经济的影响。社区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表现为社区内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同的社区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时,需要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系统,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支持。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已成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2 教育与社区经济互动发展问题透视

2.1 学校相对封闭,企业自身改造力度不足。由于教育、科技、经济在体制结构上的脱节,形成学校长期以来的封闭局面,并造成以下弊端:一是学校不熟悉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及市场需求,不能灵活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和企业在协作的实施阶段、方法和目标不同;三是学校由于本身研制条件和实验装置限制,提供的技术往往是不完善的,往往缺乏生产工艺试验和必要的工程设计,不能将技术直接应用于企业。

2.2 高新技术产业化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入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由于法律环境、收益保障、税收、导入与退出渠道等存在的问题迟迟形不成规模,难以启动科技创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对有一定市场基础的校办或联办的高科技企业还未能出台有效的金融支持政策,这些企业无法通过发放优惠贷款、提供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获得金融支持,更谈不上对这些科技企业在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可以这样说,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使教育在融入社区技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了“剂”。

3 促进我国教育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进行体制内创新,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与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站在加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尖端科技,培养高层次创造性、国际性人才,从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集中力量加强国家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但此类大学的发展不应影响地方教育体系的建设,其合并与调整应以原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为主要对象。此类大学服务面向全国,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属国家办学,归教育部管理。

与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社区性、地方性教育。此类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我国就大都市圈社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社区性教育,属综合性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大学,为跨省、区、市共建学校,由国家宏观调控,由共建各省、区、市联合管理。该层次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应紧密结合所在社区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主要面向社区内招生,科学研究要致力于服务社区经济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地方性教育,多为教学型大学,完全由省级政府举办,归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面向省内招生,服务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

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直接为社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大力发展教育。此类教育为省、自治区下属的地级市或直辖市下属的区级政府举办,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多为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

3.2 企业应重视学校科技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紧密合作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通过科技振兴企业。企业界的各级领导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推动企业和学校的密切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社区大中型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决策时,要主动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参加咨询和论证,以使学校明确企业的科技难题关键所在,及时修正自己的研究方向。校企紧密结合,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壁垒。

3.3 制定激励学校与社区经济建设有效合作的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产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国家要加强制定政策行政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改变政出多门的状况,还要收集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以保证政策文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建立和完善学校与社区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径,实现学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共同探索加强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扩大企业自,增强企业依靠科学技术的活力和实力;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本身要建立、健全、完善和加强对学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于社区技术经济建设的激励措施,建立必要的奖励制度,报酬、奖励和荣誉要贯彻责、权、利一致的原则。要充分保护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那些在高科技产业化中做出贡献的人先富起来。通过政策法令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保证学校与社区技术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本研究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课题xyz125-005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帆.试论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肇庆学院学报,2002(3):

68

2 李亚青.教育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科学管理研究,2002

(4):73

篇8

关键词:西部;航空产业;带动作用;产业结构

西部航空产业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速度缓慢,无法起到对西部经济发展应有的带动作用。目前,面对国家的支持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西部航空应当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地发展。根据我国及国外的经验,航空产业的发展必将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作用

航空产业属于产品附加值高、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产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带动作用。据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统计,在当时基本还是计划经济和航空产业处境困难的情况下,其投入产出比已达1:4。最近几年,我国以及西部航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总产值约740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目前,世界航空工业每年销售额约3500亿美元,其中北美和欧洲占到90%以上,约3150亿美元。欧洲航宇工业协会成员2002年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其中出口398亿,占53%,其订货额已达3170亿美元(约4年的工作量)。美国航空工业2002年销售额达1480亿美元,波音公司1997~2001年共销售2695亿美元,其中民用飞机1670亿,占62%。航空工业出口是美国对外贸易一大优势,出口顺差1990~1996年达1898亿美元,2000~2001年为574亿美元。俄罗斯航空工业最近5年,出口达80亿美元,仅2002年就达32亿美元。

美国强大的航空工业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运输、通用航空、航空服务业的发展,高峰年各种飞机达28万多架,其中民用运输飞机9000多架,通用飞机24万多架,扩大了内需和就业,扩大了航空工业市场,全面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据统计,2000年美国民航业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为8 000亿美元,约占GDP的8%。民航业及相关行业直接和间接雇用了约1000万个员工,占美国员工总数1.352亿的7.4%。航空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催化剂与驱动力之一。美国华盛顿州的航空产业是其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它引领、带动了该州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航空产业通过产业关联,为该州共创造了285000个工作岗位,占全州就业总人数的10.5%。

由此可见,发达的航空产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直接带动作用是何等之强。

近二十多年来,种种原因导致西部航空产业本身发展缓慢,对国家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但若西部航空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能够获得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不但能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从中受益。

2000年末,我国拥有客运飞机527架,货运飞机10架,预测到2020年客运与货运飞机总数将分别达1700架和250架。如果这些飞机均为国产,即使以一架飞机平均造价3.5亿元人民币计算,航空制造业的产值也至少将达6000亿元;按航空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带动比1:4计算,GDP将增加24000亿元,将能带动众多行业及高新技术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2 西部航空产业对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带动作用

一种新型号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除航空制造业外,还涉及到许多相关行业和数千个部门和企业。在美国,一种新的中型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可直接带动1000多家大型企业和10000多家中小型企业,并能辐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1飞机制造配套关系带动作用分析

以西部制造的某小型运输飞机为例,全机共有24151个零件,5781项标准件,这些材料费用约占全机价格的9%,其中金属材料的50%在西部地区采购;标准件制造虽以主机厂为主,但还需13家配套厂商供货;成品设备由全国114个配套承制厂制造,其中西部地区约占40%左右;随机器材种类繁多,仅地面设备就涉及很多配套单位,其中西部地区约占30%。

飞机生产需要一系列配套的通用制造设备和各类检测设备,并要设计制造一系列专用工艺装备和仪表、照明、计量等设备。这些设备的采购和生产,涉及到很多相关企业,其中有一部分在西部。

由于航空产业能直接或间接带动电子、冶金、化工、材料、机械等众多行业的发展,所以在一些发达国家被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牵引车”产业之一。

2.2航空服务业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分析

航空服务业是航空产业的下游产业,是航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部的航空运输业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旅客吞吐量约占全国的1/5强,货邮吞吐量约占全国的15%。快捷、方便、舒适的航空运输,促进了物流、人流的加速流转,也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通用航空可为农、林、牧业提供大面积、高效率的除草、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多项服务,不但使其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产量达到新的水平,而且省劳力、省时间、省投资,非常适合西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广东省在1964~1991年共投入3.5亿飞播造林427.18万公顷,1991年清查时已成林130.25万公顷,尚未成林23.47万公顷,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0%增加到47%,增加活立木蓄集量2735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250元计算,估价68.4亿元,其投入效益比为1:20。

3 西部航空产业的技术扩散对相关行业带动作用分析

20世纪航空方面的重大发明创造,如雷达、喷气发动机等,都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资料显示,日本航空工业的技术带动效应是汽车工业的3倍。航空产业技术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且多为高新技术,因此,航空技术向其他行业转移、扩散,可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个产业的发展,使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并能创造出新的产品,提高竞争力。航空技术目前在多个领域,例如在高速列车、汽车及零部件、压缩机、燃气轮机、纺织机械、复合材料制品及交通部门的地面设备等非航产品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4 西部航空产业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分析

4.1西部航空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根据统计资料,我们计算了若干工业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果显示航空制造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比较高。

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某一经济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产品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

产的需求推动作用越大。依据1997年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电子版)计算得出有关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如表1。

从上表可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558,可理解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出每增加1亿元,对其他部门的需求为1.558亿元。在所选的10个部门(行业)中,影响力系数排列第一的为航空货运业1.971,第二为航空客运业1.948,第五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1.558。因此,从总体上看,航空产业对相关经济部门产品生产的需求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感应度系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经济部门因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生产发展对其需求越大。依据1997年陕西省投人产出表(电子版)计算得出有关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如表2。

从上表可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186,可以理解为各部门均增加1亿元产值时,对航空航天制造业产生的需求为0.186亿元。在以上所选的10个部门(行业)中,感应度系数排列第一的为航空客运业3.371,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航空货运业的感应度系数虽然比较小,分别为0.186、0.162,但也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对航空产业总体的需求程度。

4.2 航空产业对旅游业、物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航空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云南省自1990年以来,各著名景点陆续通航,不仅加快了西南地区人流、物流的流转速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该省旅游总收入从1995年的61亿元,发展到2002年的290亿元,增加了3.75倍,直接、间接从业人数达160.5万人,使云南真正成为了我国的旅游大省,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4.3 航空产业对西部相关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贵州安顺市和西安阎良区的发展过程是航空制造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典型案例。数家大型航空企业在安顺市和阎良区落户后,安顺市和阎良区的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周边的餐饮、教育、交通等眼务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安顺市和阎良区已成长为具有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密集型城市(区)。

5 航空产业对加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分析

5.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努力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但是,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三次产业间的比例欠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落后于东部地区。二是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水平低,表现在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而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阻碍了产品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西部产业结构之所以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技术水平落后。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供给能力大多集中于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领域,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的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致使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

5.2 发展商新技术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供求状况,通过理顺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得到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开发新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使产业结构中代表先进技术的新产业成长壮大,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之上,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档次。

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以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结构的优化,可心培育出一批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的新产业,因为升级本身就意味着技术层次的提高和附加价值的增长。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

高新技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所起的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通过直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二是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5.3 航空产业应当成为提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先导

技术创新、科技革命永远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但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创新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系统过程: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知识被获得,被转化使用,并在使用中被更新放大;产业升级又带动要素升级,在新旧产业更换的过程中,要素从衰落的产业进入到新型产业中,为新型产业的形成提供可靠的基础;新型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它们在用新的技术或新的经营方式满足新的需求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新型的产业部门,并成为提升社会产业结构级次的先导。

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资源影响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地区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是产业整体素质的技术基础。区域竞争力指标之一就是区域科技实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是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前提,也是区域科技实力提升的墓础。

航空技术外溢能够加快非航企业技术水平提高步伐。航空工业对于高技术的需求连续不断,各种研发工作的产品――高新技术首先应用机制造,其次会向不同领域扩散,于是相关企业的运用这些新技术,提高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竞争力增强,进而增强区域竞争力。大力发展西部航空工业就是要让这种技术提升作用在一定的技术平台和技术转移渠道上更为通畅地从航空工业流向更多的制造业领域,使航空高新技术对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带动作用最大化,有力地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正如前面所述及的,航空产业作为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仅会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和产值等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航空产业高新技术扩散、技术升级,众多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整体的升级。

西部地区因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形成了航空这一优势产业。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西部应当及时抓住发展航空产业这样的先导产业部门,以取得快速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效果,从而全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少波.大力发展创新技术,调整西部产业结构[J].机械

制造,2004(2)

[2] 课题组.我国制造业布局与西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研

究[R]北京: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2003.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评价[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

[4] 王钢林,武哲.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航空工业[J].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 刘大响.跨世纪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和建议[J].世界

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6).

[6] 梅金平.区域创新与西部经济发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

篇9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关系 影响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区域经济

在对区域文化非常多的观点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狭义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是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对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特定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是有所选择的,而区域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以及市场空间,又决定了它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性。然而当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有文化产业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及文化的促进能力,而文化产业达到相应的水平,也要在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来取得丰富的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甚至自然条件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而比如像水分、光照、土地热量、和灾害频率等这些自然条件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又会受到什么因素所影响呢?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以及劳动等这些因素所制约。区域经济反映出了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单只反映在一些指标数据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关系

首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仅是相互促进而且是相互约束的一个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文化和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作为人本质的一种体现,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都是人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知道,交通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太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却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仅仅只靠经济因素来解释的。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此解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由此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区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孕育着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也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文化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优性的区域经济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即使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绩效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区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所带来的。

文化模式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

文化模式的这种特殊方式作用,不但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更让地区经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最终会让区域经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就这样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所谓的特色经济,一般包含特色产业、特色技术、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特色经济区域。

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中可以充分的说明了文化观念的更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的开始。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文化,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团结凝聚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内经济合作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有两方面的基础支撑: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经济和文化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中国存在很多亚文化,比如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有着不同的较为开放型的亚文化。还有较为封闭的孤岛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山西的山地文化,很封闭、守旧、保守、保护性强、排他性强。盆地文化也是一样,自娱自乐,像成都就是这样。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亚文化形成均受其要素禀赋、自然区位环境、历史环境、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不同亚文化反过来对他们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影响到经济、经济影响到文化,但不是决定性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温州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个体私人经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来发展地方经济,珠江模式则是指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模式的趋同不是要超越地方文化,有些地方文化与全球化市场文化一致,不存在超越的问题,有些不一致,也不一定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文化,需要他们自我觉醒,因为如果要发展必须跟其他地方交流,必须开放,必须减少保护,必须要吸引外地资源,在交往当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对文化做出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竞争、制度竞争、改制与市场冲击,对于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五、结束语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是形成之后又有相对稳定的过程,经济过程本身变化比较快,而且在动态特性上非常明显,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发生变化,在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可能会有。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在越来越小了,世界文化的差异就凸现出来了,所以更要重视文化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必然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要素提到规划议程上,没有文化的规划是不完整的,是欠缺的,并且文化要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我说可以包容多种文化,走向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谭希培.邱建明.论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5(3)

[2]徐李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5(2)

[3]欧人.关于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来往和发展关联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通过这种密切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而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大重点就是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再在此基础上用各种方式让国内的区域经济布局情况更加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也更加和谐。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东部、中部和西部相比较

东部地区多靠海靠湖,有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而在历史上很多首都、主要贸易港口都是建立在东部,从历史、地理条件来看东部地区在一开始就有发展优势,相比之下西部较为一般,且在历史进程下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中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一般,加上位处内陆中央,历史上战争的忧患、不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中部地区遗留了不够好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地区更是生活环境较艰难,资源不丰富、与外来地区交流不便且少、地形复杂建设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二)沿海和内地相比较

在过去,地理因素很大地限制了区域发展情况,但在全球化经济、高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地也可以通过飞机这样的手段轻易到达,但当前内地的发展比不上沿海地区,一方面有地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外来劳动力促进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知名度都不够高使得内地一些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收益不算太高。除此外也有人才的因素,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薪资水平高或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这也容易导致了内陆人才外流沿海地区,使得内陆的发展水平停滞在原地,而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却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不平衡不协调。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

(一)趋荩呵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提高

过去由于地理、资源、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但总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高的,而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人发展的愿望、乡土情怀的重视等新因素下,落后的区域在发达区域的帮助下也渐渐发展起来了,虽然差距仍旧较大,但从总的来看,原本经济水平落后的区域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原本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没有落后于经济发展,两者都努力发展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毕竟经济发达区域不会停下脚步等经济落后区域,而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经济落后的区域也会大步向前,发挥经济潜力,这样你追我赶相互进步,最终距离会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协调。

(二)特征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中西部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相关的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的铁路建设、旅游城市开发等政策,除此外还有东中部相互支持发展的要求。中部是在历史上有过良好发展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适合加强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等需要资源发展的行业,以及开发部分旅游业。相较之下西部比较荒芜、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政策,需要在资金、技术、资源的共同帮助下缓慢地进行发展。

(三)特征二: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就跟学习不好除了自己努力有时候也需要学习好的同学帮忙一样,经济落后的区域光有政策的支持和本地居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在这种时候,经济发达区域可以给予这些区域发展的经验,并引导、鼓励该区域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一大特征就是由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目前有形式:一是派遣先进干部到中西部参与当地管理、建设工作,例如将现代农业耕作、运作方式传授到当地,或是帮忙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给出经济发展建议等;二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捐款希望工程,建设像学校、公园、道路等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工程,同时还可以派遣相关人才辅助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建设的速度;三是高校派出师范学生下乡支教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同时高校或社会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或社会人士为落后地区做出一定服务。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分建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乎的是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要求,而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外,还有些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第一,明确对发展有待进步的中西部城市的投资发展方向,类似于因材施教,比如张家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农业,确定发展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第二,重视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需要人才的辅助,所以不应该吝啬于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投资;第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像“珠三角”这样发展快的知名区域。

四、结束语

要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一天的工夫,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各方因素的结合,就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长期和谐发展,就区域自身来说,区域经协调发展可以改善中西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感,所以今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仍旧需要关注和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