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背景

篇1

【关键词】 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实践;呼和浩特

1.“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解析

1.1 概念与内涵实质的矛盾

“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出现是基于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成区用地,监管难度日趋困难,希望以此提高空间管制绩效。但由于“非城市建设用地”概念本身存在缺陷,与现有国土规划体系关系模糊,当前对“非建设用地规划”的讨论还难以达成共识及转化为合适的行动策略。

1.2 多方利益主体博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营在部分地区被转化为单纯的土地经营。在土地财政的驱使下,一方面,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开发商等通过土地资源的运作(市场或非市场手段)来促进增长,形成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发展型政体(何丹,2003年);另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的引导,少数农民采用各种手段违规私自改变土地用途,以提高自身收益。政府与农民之间围绕土地问题的博弈,造成非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蚕食的局面,无法形成有效地保护和发展。

1.3 规划管理体制缺乏强制性

当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尚未形成法定层面的管理依据,规划的强制性力度普遍不够。同时实施细则、规划检测与监督机制的缺乏,都将大大削弱规划的战略意图和管理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与相关研究的出现可以视为是试图为城市空间发展“守住底线”,并有条件的“反守为攻”。

2.“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实践——以呼和浩特市辖区为例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心城的用地扩张是必然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或城市增长管理的目标绝对不是简单的限制增长,而是倡导和建立“精明增长”,防止和减少低效率、蔓延式的增长。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周边统筹规划是呼和浩特市内首次探索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与保护问题,实践的本身对于西部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现状概述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呼和浩特市辖四区与总体规划中心城之间的区域,平均每个行政村1291人,每百平方公里平均分布8.56个行政村。总体而言,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低,呈粗放发展态势;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乏力;乡村发展随聚落等级递减,高水平农村社区未能形成;村镇建设落后,集聚效益较低。

2.2 村庄发展与用地评价

2.2.1 村庄发展条件定量评价

规划区内的村庄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规模、耕地面积、经济状况、区位条件、公用设施、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业设施、社会保障等七个指标来评价村庄发展条件。由于呼和浩特市村庄发展条件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为了解决各指标不同量纲无法综合计算的问题,需要对各项指标的实际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是将各村每项指标标准化数值与该指标权重乘积相迭加而得到综合指数。

2.2.2 用地评价

根据用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矿藏及其他地质现象等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用GIS技术平台和多因子叠加的技术方法.综合考虑建设的经济、安全.生态和农地保护要求.选择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综合叠加分析.对规划范围用地的适建性和保护要求作出综合评价。因地制宜地划分出适宜建设的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需要采取简易工程措施或采取复杂工程措施后方可进行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土地。

2.2.3 政策制度定性分析

政策制度因素在城乡规划中的反映是政府作用而自上而下的城镇化。目前由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短期内并不能将辖区内蕴含的矿产、旅游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伴随规划引导、政府推动作用的不断深入,政策制度因素将强化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政府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布局等调控措施影响城乡的发展,对于呼和浩特市而言,休闲旅游资源在评价体系中给予特别关注。

2.3 规划内容

针对呼和浩特市辖区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发展趋势,围绕“保”与“调”两个主题,规划以务实客观的态度从空间与产业发展对整个区域进行安排。

2.3.1 分区发展策略

根据区域特质与城镇化发展趋势,规划首先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四大片区,即城镇提升区、城镇培育区,乡村协调区,传统风貌区。不同分区赋予不同的发展策略。

2.3.1.1 城镇提升区

该区用地发展应以存量整理模式为主,旨在通过已有建成空间的整理,并适时培育新的服务中心,起到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破解城乡二元矛盾、提升土地利用绩效的目的。为后续城市发展提供提升空间。

2.3.1.2 城镇培育区

该区用地发展应强化集约、节约利用的主题,坚持产业用地集聚、农民居住集中,通过集中集聚发展提升城镇化品质和土地利用效益,并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彻底治愈亦城亦乡、城乡边缘地带模糊等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顽疾。

2.3.1.3 乡村协调区

乡村协调区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由远离城镇主要发展区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组成,该区的发展要求是根据现实条件,逐步引导该区域集聚发展。

2.3.1.4 传统风貌区

该地区具有完好的农村肌理,同时地方特色浓厚,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未来利用自然的山区地形,开发文化观光旅游,以面向大众的文化旅游和体验生活为主题,发展观光性旅游业。

2.3.2 产业发展策略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地理特征和生产力要素流通的基本要求,以交通骨架为依托,对产业关联度高、结构相似、空间相邻、通达便捷的镇街进行统筹规划,引导生产力进行合理空间布局。

通过打造点状、线状、面状的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区、生态保育区、文化休闲区、都市农业区(体验型)、旅游渡假区,进而实现在不同空间发展策略的前提下,不同产业片区有序、协调发展。

2.4 实施对策与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关于村镇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并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着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通达工程,推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农业支持补偿机制,建议征收国家生态补偿税,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强化空间管制,突出强制实施的重要性,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但由于当前“非建设用地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规划类型不具有法定性,所以为了使规划形成的研究成果能够行之有效,必须将成果内容整合到相应的法定规划体系中。根据呼和浩特市规划管理的可操作程度,本文涉及的规划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统一纳入总体规划,以便于指导当地的保护与发展。

篇2

创新型人才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其行为和活动不能以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为前提,创新型人才要具备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某一领域中有所作为,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推动其终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应根据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其创新人格的养成。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去迎接全球化挑战。

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现阶段已经进入全面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与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北京在人才产业、人才环境、人才投入产出等方面有不小的差距。世界城市一般拥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了高效率的生产力,城市吸纳的高技术人才也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例如,纽约曼哈顿的商务服务业集群发展就源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要素支撑,曼哈顿的先进设施为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曼哈顿的居民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曼哈顿的收入水平也保证了金融服务的消费。

世界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都高度发达,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城市的核心产业。纽约、伦敦、东京约有50%的从业人员集中在这三大产业中,而北京的这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仅相当于纽约、伦敦、东京的1/3。从高端人才的质量来看,北京很难与其他世界城市相提并论,北京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科学技术领域)活动力数量为204人/年,而纽约、伦敦、东京分别为664人/年、410人/年和795人/年,高端人才的质量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

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只有高学历者才属于创新型人才,导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把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群体,对本科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质的培育;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世界著名大学的经验证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责任心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世界高等教育史的事实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仅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1.加强知识的前沿性,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引导能力

知识的前沿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步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知识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只有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获取新信息,捕捉创新机遇。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吸纳到教学之中,使所培养的大学生对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如北美的高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前沿性知识的传授,课程中经常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介绍最新学术思想,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专题讲座;又如哈佛大学迄今为止已吸引来自130个国家的5,300多名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还有一些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直接聘请该领域中的资深研究员进行讲授,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带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高校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引导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学术科研水平,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通过各种方式与岗位实务工作者交流、沟通,然后总结、分析、转化,转变为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改革教学指导思想、方法、方式,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教学方式,要适应世界城市背景下人才培养国际化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改革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着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如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加全球化和中国国情的经济学分析。在开放式、研讨性、创新性的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全球化时代创新人才需要的新要求。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施多样化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提问、讨论、发表观点等互动形式,把学习过程变为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3.科研引领教学,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教学科研互动和教学相长,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带进课堂。跟踪学科前沿理论的发展,不断更新拓展教学内容。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进行科学研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和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材编写、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研立项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把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研手段和方法等的内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学科中的问题和争议、前沿和热点。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4.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环境。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教育的实践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培养理论深厚与实际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大学课程并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具有能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新业绩的才能。高校要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从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提高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培育,要借助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锻炼,通过校企联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等途径,形成与课堂教学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美国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如享有盛名的微软、谷歌、雅虎等公司,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比尔・盖茨、杨致远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这与其所在大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合作精神和社会经验,学生带着工作经验及问题回到学校时往往会以更大的激情及更清晰的创新思维投入知识的学习之中。

篇3

[关键词1世界城市;演进;北京;策略

[中图分类号]D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4-0099-05

一、世界城市的内涵与演进

世界城市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大诗人歌德,1889年,他用“Welstadt”一词(德语“世界城市”)来描述罗马和巴黎在文化上的世界影响力。在英语学术文献中,“world city”直到1915年才由“城镇规划之父"Geddes在其巨著《城市的演化》一书中提出。1966年,英国规划大师Hall出版了名为《世界城市》的著作,书中将世界城市的特点界定为:政治权力中心、商业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高端职业活动中心、信息交换和生产中心、奢侈品消费中心以及艺术文化娱乐中心。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John Friedmann等人敏锐地“将城市化进程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了起来”,他认为世界城市”被全球资本视作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空间‘基点”’,因此,出现极化也就不可避免(Friedmann and Wolff,1982;Friedmann,1986)。结合wallerstein的“核心、、边缘”世界系统理论(Wallerstein,1984),Friedmann构想了世界城市的层级体系,包括:(1)位于核心国家的主要世界城市。含伦敦、巴黎、鹿特丹、纽约、东京等;(2)位于核心国家的次级世界城市,含米兰、维也纳、马德里、多伦多等;(3)位于国家的主要世界城市,含圣保罗和新加坡;(4)位于国家的次级世界城市,含香港、墨西哥城、曼谷等。自此,世界城市的概念开始在城市研究领域得到普遍承认与运用。

1991年出版的《G1obal City》一书是世界城市研究领域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Sassen在书中辨析了“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这一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世界城市概念没有突出时间上的特征。而全球城市的概念则暗示着一个独特历史阶段的社会――空间关系(Sassen,2001,p.349)”。简而言之,全球城市被视作:(1)世界经济中的关键控制点;(2)当前先导性行业(金融财务和各类专门的行业)的集聚地和市场所在地;(3)这些行业进行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创意)的主要场所。

Castells将世界城市的兴起归因于经济的大转型,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从商品生产形态转换到知识信息形态,大多数劳动者进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不再直接从事物质性生产。2000年,CasteUs进一步将新经济的特点总结为: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在信息时代,世界性的生产、消费、流通商业网络构成全球经济体系的宏观框架,在这一框架内,各类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原材料以及相关的管理技术知识)的跨国流动更加频繁、迅捷,而世界城市的出现正是此类要素流动在空间组织上的必然结果。

可见,这一宏观商业网络框架在空间上可以解构为包含两大类要素的系统,这两类要素就是日趋网络化的各种“流”以及引导、汇聚、控制这些“流”的战略性节点。因而,那些在全球经济中对企业及其财务运作有着强大控制力量的节点就可以被界定为“世界城市”(Hall,1966;Ffiedmann and Wolff,1982;Sassen,1991)。观察整个世界城市体系,可以发现,少数几个城市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领域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命令和控制”作用,集聚着大量的重要机构、组织及人员(中央政府、跨国公司总部等),而这些机构则高屋建瓴地指挥、控制着全世界商品的流动以及信息的传递。这些属性使得世界城市占据了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支配性地位,影响广泛而深远。

纵观世界城市的演进,以下几条规律始终不变:首先,世界城市始终站在最先进经济形态与商业模式的核心地位,能够对世界范围的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价格形成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其次,世界城市并非孤峰兀起,而是群山连绵中的最高峰,世界城市的根基在于其所处的国家与区域的发达程度及合理分工。

二、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合西方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可将世界城市的特点归纳如下:

1.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枢纽

按照传统的城市布局理论,城市是克里斯泰勒所称的“中心地”,也就是某一区域内商品及服务的交易点。然而,全球化促成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导致“世界经济通过城市并围绕城市来进行组织”(Clark,1996),区域通过与中心城市的合理分工与联系而被纳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因而,城市成为特定区域和国家内商品、服务、人员、信息与整个外部世界进行沟通的枢纽。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伴随着所在国家和周边区域的崛起从而逐步具备了世界城市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城市并非是城市本身的称谓,而是代表了所在区域乃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化程度。

2.全球市场体系的控制中心

国外大量研究文献将世界城市置于全球控制系统的顶点(Feagin,1985;Pacione,276)。随着各类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活动的流动性日益增强,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以及各类国际组织(IGOS)的“命令和控制”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而世界城市也成为这些重要组织和机构的集聚地(Peter JohnMarcotullio,2003)。跨国公司总部和高端生产业(金融、会计、广告、法律等)的聚集引发高收入国际精英的集聚(Knox,1995;Yeoh,1999;Hilland Kim,2000),在此过程中,金融企业、生产业的快速增加以及高收入职业群体的汇聚共同导致了写字楼以及住宅市场的快速发展(Sassen1991,185),世界城市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投资中心。

3.创新引擎和信息集散中心

经济学新增长理论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超越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保证产业效率的持续提升。在产品价值链条中,研发设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通过垂直分工体系,世界城市往往集聚大量的研发、设计、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和组织形成城市创新体系,源源不断地为下游的生产制造环节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今天,创新能力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竞争力。此外。

世界城市还是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机构(报纸、杂志、出版社)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如时装、艺术、设计、电影)的汇聚地(Hall,1966;Kong andYeoh,2003),从而成为全球信息交换和传播的中心。

4.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相应的治理模式

在以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下,高端人力资源便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为了吸引、集聚此类人才,各世界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型。从工业化时代各类要素围绕商品生产,忽视负外部性影响,转而注意优化城市环境,通过工业外迁、整治河流水系、改造旧城等措施以吸引高端职业从业人员,典型城市如芝加哥、伦敦等都经历了这一历程。此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软”环境,如社会稳定、管理上的国际惯例、大都市风格与氛围以及文化个性等。

5,社会结构存在分隔与极化的倾向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端生产业行业的成长往往也伴随着低收入、一般性工作的扩散,因此社会经济层面的极化现象日渐突出并最终导致居住空间的空间分异(Robinson,2002;Smith,2003)。其中,纽约、伦敦一类城市以金融保险等行业为主导,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本地的制造业及中间收入阶层萎缩,就业结构的一端是从事高技术专业性行业的高薪人员,另一端则是低技术人员,主要为专业人士提供各类生活服务。这一结构更加剧了社会分隔与极化的压力。

萨森还从生产模式变迁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城市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前是制造业主导,相应的生产模式是大规模标准化福特式生产,制造业乘数效应明显。继而带来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张及消费市场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加剧了资本的国际竞争,同时福特主义生产模式衰退。新经济的到来以及相应的产业组织模式逐步瓦解了产业工人阶层的工会组织及其福利谈判能力,世界城市中由此出现高端职业人群以及大量的无保障、临时性工作。

三、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照西方发达国家世界城市发展中的若干特点,可以发现当前背景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若干问题与挑战。

1.与高层级世界城市相比,产业规模与效率的差距皆非常明显

产业规模是城市总体实力的表现。而产业效率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

从经济规模上看,北京毫无疑问已经跻身第二层级世界城市的水平,与香港、大阪接近,并超越了新加坡与圣保罗,但与第一层级的水平差距尚十分明显。2005年纽约、东京GDP分别为9536亿美元、7755亿美元,2006年巴黎大区(法兰西岛)GDP为6427亿美元,而2009年北京GDP为1738亿美元,仅为第一层级世界城市的1/5到1/3水平。

效率方面,2009年北京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10075美元,然而距世界城市的公认标准尚有明显差距,横向来看,2005年纽约、东京人均GDP分别为49695美元、40159美元,2006年巴黎大区(法兰西岛)人均GDP为55652美元,第二层级世界城市香港2007年人均GDP为29991美元、新加坡2009年人均GDP为35515美元。北京效率水平相当于第一层级世界城市的1/5到1/4,相当于第二层级世界城市的约1/3,效率差距较规模差距而言更为明显。

因此,北京要想超越第二层级、进入第一层级世界城市行列,必须在提高效率上狠下功夫。

2.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周边环绕大规模贫困带

长期以来,北京发展呈单兵突进的态势,与周边区域发展联系薄弱,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甚至在环境、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持续“吸附”周边地区。亚洲开发银行2005年8月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指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京津市域周边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这种现象在国际化大都市周边是极为罕见的。时任北京市市长的也在考察张(家口)承(德)地区后指出:北京的发展,如果没有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岛,它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3.多项国际化功能存在不足。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

总体上看,北京影响力还主要局限于国内,与高层级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国际化功能上的差距还相当明显:(1)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在北京的集聚多为大型国企及国有商业化银行总部,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等,国际市场参与广泛、影响力大的高端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度较低。金融账面资产规模虽然异常庞大,但缺乏能够影响国际市场的金融交易市场及产品。(2)目前北京的国际组织总部只有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等少数几个,缺少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机构,举行的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也较少。(3)世界城市应当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汇聚之地,按照目前国际上的认识,一个学校拥有10%以上的国际学生才能够被认定是国际化学校。目前北京外国留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的规模与这一标准尚有差距。(4)以北京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旅游资源来看,国际入境游规模偏小。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每年的入境游客都以千万计,而目前北京年入境游客数仅为400万人次左右。(5)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视。首都传播媒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仍旧难以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老牌跨国传媒集团相提并论。

4.双重二元结构难题加剧,社会治理模式呼唤变革

当前,北京的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中除了要考虑本地人口外,还要考虑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双重二元结构”难题,即城乡二元结构、本地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二元结构。如何正确处理外来流动人口及本地人口在就业、住房、户籍、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维持良好社会秩序,防止出现社会极化与群体对立,都是北京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城市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5.古都风貌保护压力加大,文化身份危机日益浮现

世界城市除了要具备国际化高端控制以外。也需要具备文化上的个性。纽约、伦敦、东京、大阪等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体现地方特色。如大阪市基本构想及施政策略就提出:作为亚洲交流圈的基地、充满城市活力的大阪;人们集聚和成长、创造新事物的大阪;可以安居乐业、备受游客青睐、充满魅力的大阪等建设目标。

北京坐拥6项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闻名的古都。然而,近年来古都风貌不断遭遇侵蚀,旧城四合院传统建筑风貌区逐步被商业化的氛围包裹,北京的古都风貌和文化气质渐渐模糊。在后工业化的语境中,这种文化身份本应成为北京树立独特形象、吸引高端人才、推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其价值将

会不断显现。事实上,全球化与本地化并不矛盾,只有坚守个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融汇于此。笔者参与的"2009年北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意向调查”显示,居民心目中最能代表北京城市形象的场所依次是:故宫、天安门广场、奥运场馆、胡同与四合院、天坛。可见,在北京城市形象的构成中,传统历史文化形象仍占据着首要地位。

未来,文化身份的模糊会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造成愈加明显的制约。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策略与路径

1.区分问题层次。合理规划建设路径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然而,这些问题与挑战并非同等重要,因而就需要合理区分问题的层次,抓主要矛盾,找准现实突破点,合理规划建设路径与建设模式。

首先,北京推进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深刻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并融入到具体的建设目标之中:其次,要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建设模式和建设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北京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采取市场主导、政府规划的建设模式,加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带动区域发展;最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具体路径应当是:制造业中心――区域生产业中心(服务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综合型世界城市。

2.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先进合理的产业体系

综观国外世界城市的崛起模式,本文认为北京应当借鉴东京的产业发展经验,东京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同时生产业发达、国际化程度高,这些特点符合北京的发展特点。东京的经验主要是: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推动本国跨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并吸引国内大企业总部人驻;通过与周边区域的合理分工与联系,与周边制造业、生产业、科技资源、人才等形成一个巨大的复合体,借此带动整个都市圈的量能提升。

3.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市域协调发展

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行政体制障碍,通过建立高位、高效的合作机构和机制。扩展北京的空间影响力与控制力,提升京津冀的战略协同,促进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与有序布局,进而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人口的有序流动,最终把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成为世界级都市圈。

在市域内部,要继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抓好重点功能区建设、做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加强城乡接合部、新城和小城镇规划,促进城乡一体,为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相适应的宏观空间框架。

4.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相关国际化功能

针对当前国际化功能的不足,要坚持深化改革,争取在某几项功能上表现突出,进而带动整体国际功能的提升。主要工作有:(1)提升相关基础设施和商务服务水平,加大对世界500强总部及研发中心的引进力度;(2)适应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宏观态势,紧跟国际相关事务的演变,重点争取新设立国际组织落地北京;(3)增强软实力,举办高层次的重大国际文化、体育活动及国际会议。

5.延续古都文脉。革新城市治理模式

篇4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wo-oriented Society

摘要:从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全国规划界整体设计理念发生较大的转变,“两型社会”与生态型城市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主流思想。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重点介绍了“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型城市的相关规划内容。从“两型社会”与生态型城市的相关性角度,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后以生态型城市规划为主要分析内容,对其规划要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论述,明确生态型城市规划的规划原则及主要内容,希望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两型社会;生态城市;规划内容;适用性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2007, ratified in Wuhan City Circle and Chang Zhu Tan City Group as the national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It caused a grate change in design concept of city plann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Two-oriented society and Eco-citie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hinking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this passage introduces related planning content of Eco-cities, Two-oriented society as the background. From the relevance of Two-oriented society and

Eco-cities,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n, the passage analyses the planning of Eco-city as the main elements, discuses planning points and applicability, clears principles and main points of Eco-cities plan. Hopping it can be helpful to the city'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Two-oriented society; Eco-city; Planning content; Applicability

一.序言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要求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以节约资源,改善、打造良好环境为出发点。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高投入、低产出、能耗大、污染重的以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无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适值中国社会正经历第二次城市化,怎样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转向生活更美好、对自然干扰更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更和谐的城市化,成为所有城市近期必须明确的问题,就此,“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和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之路。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土地集约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包含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1]。

(二)生态型城市理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6]。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6]: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二.“两型社会”与生态型城市的相关性

(一)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是对可持续发展更为直观易懂的解释[2]。从资源节约的定量角度出发,引导城乡规划建设走集约化道路,通过对环境友好的定性约束,引导城市规划建设在实现充分集约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良好度的打造,这两个方面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共同构成“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型城市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居环境美好,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强调功能协调、产业结构合理、清洁生产、物质与能量实现循环利用、打造高质量自然与人文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途径的相似性

1.二者通过集约化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节约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是资源节约的具体内容,也是生态型城市理念的首要出发点。

2.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实现环境良好

宜工、宜农、宜居、宜游是环境友好的具体体现,凸显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的宗旨。在“两型社会”与生态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城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逐步打造生态型人居环境[3]。

(三)二者理念的互补性

针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如低效、高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失调等不和谐现象,我国提出“两型社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开启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但其只具备是指导性,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而生态型城市理念明确了具体的城乡发展模式,使“两型社会”具有了可操作性,“两型社会”理念也完善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体系,二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三.生态型城市的规划要点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确立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针对于城市规划、并服务于城市建设的,恩此其规划标准必须同时反映和体现城市规划内容和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并使两者达到很好的融合。

城市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其他(城市环境卫生及防灾等)、附录说明等六大部分,生态型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4]:(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6)人口适宜容量规划;(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8)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通过对以上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内容的对比,得出表1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结构[4]。

表1: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结构

表1中所表达的标准结构较为复杂,每一个标准将由一个指标系列构成,可以是绿地率等定量指标,也可以是空间格局生态化等定性标准。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1.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原则

不仅是生态型城市规划要遵守的原则,也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结构布局合理的城市,居民生活可以避开较为严重的干扰,出行时也可以增强安全舒适性,各种城市功能有序,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机体的正常运行。

2.产业结构升级,安全、清洁生产原则

生态型城市规划时要先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在未来长期内仍将是走加工制造业强国道路,各类城市的经济命脉仍将掌握在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中,但为了实现城市的生态发展目标,必须促使产业升级,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走长远发展之路。另外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调整产业布局,将对环境有影响的加工制造企业进行重新选址搬迁,集中布置,统一管理。对废物进行集中处理,一步到位,实现安全、清洁生产。

3.土地利用集约化与友好环境并重原则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生态型城市在规划中,除注重生态效益、打造友好环境外,还要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将用地指标的定量化控制与生态因素结合,制定生态型用地控制指标。二者并重,既可避免一味强调集约化使土地开发超过其承载能力,又能保证过分强调环境友好而造成的空间与资源的利用不足。

4.自然要素的连续性原则

以山脉、水体、林带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绿廊要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规划时应尽量满足通廊的连续性,增强城市空气流通性的同时,塑造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5.绿色交通系统优先原则

城市中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城市道路、交通通行环境、行人安全、大气质量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生态型城市在规划时要以绿色交通系统优先为原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公交导向发展,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公交的使用。

(2)有机的人行设施,如人行道及适合残疾人士活动的无障碍设施。

(3)便利的城市慢行系统,鼓励步行及自行车出行。

(4)设置生物燃料能源充电站,供环境类车量能源补充。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5]

生态型城市规划包括四方面内容:城市生命支持系统,人居环境、生态产业和环境教育。

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生态自然基质(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

(1)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2)能源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3)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1)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 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环境教育

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环保事业推向市场;

(2)创造合作的机会,如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

(3)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4)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

四.生态型城市规划的适用性

(一)新城建设

目前的新城规划已经开始注重新规划理念的应用,生态型城市规划理念在新城规划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运用。由于新城是在原始基地上进行建设,搬迁量很小,自然基底良好,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生态概念,可以使规划意图得到较好的实施,城市形象与景观具有级强的可塑造性,各项生态型城市规划内容也较易得到良好的贯彻。

(二)旧城改造

生态型城市理念并不局限于新城建设,在旧城改造中也可得到灵活运用。如在城市产业调整过程中,产业升级本身即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在“退二进三”与街区环境重塑过程中,也要引入生态概念。其中第二产业的外迁要合理选址,适宜集中布置,单向发展,避免工业围城现象的产生。对于旧街区的更新,可将传统建筑替换为生态型建筑,逐步改建,尽量增加自然要素与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要素的保存,使最能体现城市底蕴的旧城区域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发展。

(三)工业区建设

作为加工制造业的集中发展区域,以往的重生产轻环境的发展方式已被工业区发展所摒弃,新型的工业区发展模式从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清洁生产、环境和谐等角度开展规划与建设活动。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改变生产工艺和选择合理的生产模式,实现加工制造业区域的生态面貌。

结语:

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发展进步化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挑战的同时,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生态型城市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及具体的规划内容与实施策略成为规划技术人员必须直视的问题,也在理论层面对规划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具体的规划行为,已从对城市空间格局的过分强调与打造向以混合功能理念为主转变,更为强调城市的使用性,更为注重人行为活动的便捷,更为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此外,对居于城市中的人的要求也将提高,如转变传统思想、提高环境意识、更新生态理念、深化公众参与力度等,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生态型城市将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段宁,黄握瑜. 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与内容创新――基于“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创新思路[J]. 城市规划,2011(35):36-40;

2.刘奇志,何梅,汪云. 面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乡规划思考与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2009(2):31-37;

3.朱有志. 论“两型社会”综改区城乡统筹中的机制创新[J]. 湖南社会科学,2008(5):135-138;

4.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32):60-70;

5.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无忧考网:省略;

篇5

[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 多中心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7-061-03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北京目前面临的空间结构矛盾出发,在坚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根据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借鉴国际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经验,提出以建设“城市副中心”缓解北京空间结构矛盾的战略思路。

一、空间结构不合理越来越成为影响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扩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矛盾的根源。在北京发展初期,从交通运行效率或城市组织方式来看,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点。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空间格局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度,交通拥堵,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严重影响首都功能的实现,制约首都的可持续发展。

1.功能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

北京“同心圆”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使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北京二环内有20多个中央部级机关,100多个局级机关以及北京市市属的250多个单位;有西单、王府井、前门等多个商业中心;有故宫、北海公园等众多古迹和旅游景点。“十一五”规划中,北京市确立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4个在中心城区。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强化了中心城市的“磁力”作用,发展要素不断向核心积聚,对周围区域形成“虹吸效应”。一方面,中心城区的经济承载能力趋于饱和,交通、环境和各项城市设施不堪重负,商务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虹吸效应”造成“马太效应”突出,中心城区之外的城市区域与中心城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产业投资的吸引力不强,新兴产业培育乏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2.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

不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单中心”格局使北京城市功能集中在旧城及其周围,早晚高峰期间潮汐式的涌动使公交、道路设施超负荷运转,交通系统不堪重负。据统计,三环以里集中了北京市出行量的50%。北京市主干道平均车速比10年前降低约50%,中心市区主要路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零点公司所做的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出行所需的实际时间是交通顺畅时的2.2倍。北汽福田公司与零点咨询集团联合的“2008福田指数”显示,北京人上下班因道路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每月为375元,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北京尤其是中心城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北京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接近饱和,而郊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通过向“多中心”空间格局的演变,促进了城郊一体化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为提升。如表1所示,北京城市面积是东京的7.5倍、伦敦的10.4倍(即使剔除山区面积,北京平原面积依然是东京总面积的2.9倍、伦敦总面积的4倍),北京常住人口是东京的1.3倍、伦敦的2.2倍,但经济总量与这两个城市差距较大。普华永道的研究显示,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北京2005年的GDP总量只有东京的8.3%、伦敦的22%。由于北京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交通组织带来极大的压力,特别是北京地铁发展相对同类城市滞后,因此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要比东京、伦敦突出得多。

4.消除“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面临困难

北京在近几年的城市发展中,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工程安排等方面对非中心城区关注不够、投资不足,非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务服务设施都比较落后。根据《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6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三分之二以上投向中心城区(城八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投向非中心区域;中心城区(城八区)拥有的医疗机构数量、星级饭店数量大约是非中心区域的2倍,道路网密度是非中心区域的2.3倍。在不断强化中心城区地位和影响力的情况下,非中心区域在吸引资本、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根据北京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计算,2005年非中心区域常住人口中每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只有431人,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到城八区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设施落后、人才瓶颈等都是导致非中心区域经济发展难以步入良性循环的原因,这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消除北京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

二、建设“城市副中心”是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矛盾的重要战略思路

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的,而是逐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受多核心理论影响,多中心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建设“城市副中心”则成为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重要选择。“城市副中心”是一个仅次于城市主中心、承担城市诸多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

1.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国际特大型城市解决空间矛盾的重要经验

从国际城市发展来看,综合型大都市大都呈现由“单核心”向“多核心”发展的特征。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采取建设副中心,通过“一心”变“多心”的规划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东京三次实施“副中心”战略

1958年,为了缓解市中心区过度拥挤而引发的地价、交通、环境等问题,东京提出了“首都圈整备计划”,主要内容是建设新宿、池袋、涩谷三个副中心。

1982年,东京为了进一步疏解市中心的商务功能和商务压力,提出了“东京都长期计划”,建议将生活、周转功能和教育、研究设施向东京地区疏散,建设大崎、上野―浅草、锦丝町―龟户三个副中心。

1987年,为了进一步扩展商务办公空间以满足东京日益增多的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同时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东京通讯港,东京制定了“临海副中心开发基本构想”,开始规划建设临海副中心。

现在东京共有7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承担东京作为国际城市的某些职能。

(2)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副中心”战略

除了东京之外,伦敦、巴黎、华盛顿、莫斯科等国际化大都市也进行了或正在进行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转变。为了满足巴黎日益增长的商务空间需求,保护巴黎古都风貌,1965年的巴黎大区规划明确提出在巴黎设立城市副中心,以平衡城市布局,分散居住人口。巴黎在近郊建设发展了凡尔赛等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大大减轻了原市中心的负担。

2.北京应通过“城市副中心”战略解决北京面临的空间问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城市空间布局做了调整,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这对于改变北京“单中心”和“摊大饼”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推进这一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如何在实施中集中解决北京面临的空间结构矛盾,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根据区位熵在吸引要素聚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我们认为在“中心城”与“新城”之间增加“副中心”层级,形成“中心城―副中心―新城―镇”的城镇结构体系,更适合于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建设“城市副中心”对现阶段北京空间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是“城市副中心”定位更高,承载城市综合功能的目标更明确,能够与“新城”形成明显的层级关系,容易取得更高的区位熵,更好地发挥疏解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功能的作用;二是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副中心”,解决北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东北重、西南轻”的城市不平衡问题;三是“城市副中心”能够在规划、投资等方面体现出市级政府的主导地位,对社会资源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城市资源优化配置的引导作用。为了真正有效地解决北京目前空间结构的突出矛盾,建议在近期启动建设两、三个“城市副中心”,目标集中,资源集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成效,使“城市副中心”产生出明显的疏解城市功能的功效,真正改变北京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

三、建议北京启动建设三个“副中心”

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需要考虑四大因素:一是从整体上要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理念;二是要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矛盾,使北京城市空间整体上实现均衡发展;三是“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本身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包括交通、经济基础、人口规模、空间资源等,可以支撑副中心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城市副中心”周边有较广阔的辐射腹地,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虑,建议北京启动建设3个“城市副中心”,即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

1.在“石景山―门城―丰台”区域建设“京西副中心”

首都西南区域具备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基本条件。从空间资源看,石景山、门城和丰台西北地区约有150平方公里的空间资源。其中,在首钢涉钢部分搬迁之后,由石景山中部地区、首钢主厂区、门城永定河沿岸地区、丰台长辛店北部地区围合区域就有3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近19平方公里。这一大片宝贵空间资源可以承载“城市副中心”的主要功能。石景山近年来围绕CRD建设培育起来的北京数码娱乐、文化休闲产业等为该区域承担文化休闲功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石景山、丰台和门头沟的浅山区以及永定河贯穿其中,这些都为这一地区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承载“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休闲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

将石景山、门城和丰台西北所在区域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能够从城市空间战略上有力地推动石景山、门头沟和丰台的经济转型,使该区域承担更多的城市职能,拥有更大的经济容量,缩小与北京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能够通过强有力的辐射作用、更大的辐射半径,带动大兴、房山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首都西南区域的发展和提升。

2.在通州、亦庄所在区域建设“通州―亦庄副中心”

通州、亦庄所在区域建设“城市副中心”优势明显。通州、亦庄地处京津冀交接地带,是北京东部人流、物流、交通流的汇聚地,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承担桥梁纽带作用,具备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区位条件。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到2010年,通州新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0平方公里,亦庄新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5平方公里左右,为建设“城市副中心”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建设通州―亦庄副中心能实现通州和亦庄的优势互补,并进一步促进北京融入京津冀区域。通州“有城无业”现象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突出,城镇居住与工作用地比例失调,“卧城”造成的潮汐式交通压力巨大;亦庄“有业无城”现象突出,虽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尚未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新城。在通州、亦庄所在区域建设“城市副中心”可以使通州和亦庄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潜能,对于疏散中心城区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都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建设“通州―亦庄副中心”能带动大兴、平谷等区域发展,辐射半径大、力度强,同时还将成为北京融入京津冀区域的重要节点,对于北京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与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及北京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在顺义所在区域建设“顺义副中心”

顺义具备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基本条件。顺义95%的面积为平原区,到2020年,顺义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08平方公里,目前仅开发利用50平方公里,尚有近60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可开发利用,这为建设“城市副中心”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顺义拥有中国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京承、大秦铁路纵贯全境,已形成“六横”、“十二纵”、“三放射”、“六高速”的路网格局,交通优势明显。顺义初步形成了电子通讯、仓储保税、现代制造、物流配送以及航空服务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集群化产业发展格局,为建设“城市副中心”奠基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在顺义建设“城市副中心”将辐射带动北京东北部地区发展,不仅能克服顺义目前面临的“业强城弱”问题,增强对市区人口的吸引力,疏解中心城区会展、体育休闲、国际交往等城市功能,而且能够发挥顺义东临平谷,北连怀柔、密云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顺义空港资源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基础,强势带动平谷、怀柔、密云等所在的北京东北部地区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1.袁海琴。“全球化时代国际大都市城市中心的发展――国际经验与借鉴”。《国外城市规划》,2007(5):70―74。

2.胡兆量。“北京城市功能综合化的深层原因”。《城市问题》,2007(10):2―6。

3.石忆邵。“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型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城市规划汇刊》,1999(3):36―39。

4.付磊。“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趋势”。《现代城市研究》,2006(7):40―45。

篇6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摘 要: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创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与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发展提高是同步的,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有效的表达了大众情感,发挥了审美资源的共享。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人性化和多样化。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公共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具备满足城市公共空间中多样化需求的综合功能。未来,艺术家在创作中该如何权衡公共艺术价值与公众期待的关系将成为创作公共艺术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城市建设;公共艺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83-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课题“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3CB129);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现代城市中典型空间的犯罪因子分析及防御性设计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空间为例”(12YJCZH228)

一、北京、上海、深圳的公共艺术现状与城市布景

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人居伊.德波在一本名为《景观社会》的书中,提出社会景观即为城市空间布景的重要性和方法、方式。同时,他认为,社会正在用景观来营造一种新的控制。在当下中国,特别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中,由公共艺术作为主要元素的城市布景所发挥的“控制”作用日益明显。

从2013年初至今,课题组组织了3次大型的调研活动,走访了北上广深等城市。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北京798艺术区、王府井、三里屯商业区,还是上海南京路、徐家汇、陆家嘴,抑或是深圳华强北、东门街等标志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布景”,已经基本完成其“城市化进程中”这一特殊阶段的历史使命,以功能的复合性、多样性,体验的丰富性、变化性装扮着这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早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供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其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对商业空间中各种综合现象的“控制”手段,以新的方式积聚起空间中的场域感、精神感,对空间气氛的营造起到了极强的控制作用。如上海新天地的“镜廊”装置建筑,从概念上探索了“橱窗展示”在上海这座城市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呈现出上海居住者与城市景观间产生的文化反馈与共生关系。装置不仅仅追溯行人的移动轨迹,而且还将穿越装置的行进过程映射、旋转和反转在公众周围。行人的移动按序体现在3个不同的背景中:商店、地面和城市景观。一片大型的单片镜面安装在装置的末端,如同一个集中点,抓住整个流转过程,将其整合为一副运动的画面。设计者力图将环境、人的行为、文化控制到一个整体的画面中。无独有偶,在深圳的大梅沙海滨浴场,高达数米的创意天使雕塑与沙滩上栖息、大海中畅游的人群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极强的“海滨浴场感”。在北京,2008年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在全市集中建造一批雕塑、壁画、装置等公共艺术设施。为了纪念崇文门地区的胡同,在东花市大街的两侧设置了近二十幅反映当地商业人文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浮雕作品,并伴有文字说明,让置身此地的人们油然而生一种浓郁的地域感和历史感。随着对城市的改造,在一些城市中的老工业厂房,出现了诸如“798”、上海苏州河、成都坦克库等艺术区,还有像“一号地”“环铁”等许多新建艺术创意区,成为密集出现各种艺术形式的公共艺术重点区域,置身这些区域中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带来的冲击。

公共艺术已经在城市精神、文化生产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不但是艺术性的创造物,还是所在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所在区域的艺术格调。不但很好的愉悦了人们的心理,还很好的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在商业空间,还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有效的提升了周围环境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将公共艺术当作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来构建城市特色文化,借此来提升城市文明与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决定了文化价值创造与生活环境艺术的取向。如北京地铁站中的大型中国文化壁画、上海淮海路上的民俗雕塑、深圳荔枝公园附近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等从一定种意义上讲这些城市公共艺术不仅仅改变空间环境,更是通过改变环境空间进而影响公众审美意识。通过对环境空间的优化与调节将文化背景进行放大,直接关联到城市文明,创造出特色文化。因此,公共艺术品是对文化艺术形式的最好诠释。

(二)创造美好的文化环境,有效提升区域艺术品味

公共艺术通过人文情趣与诗意来充分表达艺术性,有效的调节了城市钢筋水泥的生硬和冷漠。公共艺术借助于不同的造型对相应的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调节、烘托和渲染,有效地提升了空间环境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近年来,这种公共艺术理念被逐步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实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环境质量。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审美形式为前提,通过独有的形式点缀环境、感染公众。

(三)很好的提升所在环境的指示性

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公共艺术具有强烈的空间强化感与提示性,有针对性的赋予了主题特色,并由此起到了周围环境的指示性,为公众传递信息与美感,起到了地标性的作用。我们常常听到“我们在世界之窗见面好吗”,这些就是我们当代社会中,公共艺术品的地标性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商业化已经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人群逐渐庞大起来,各种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各种各样的公共建筑也随之大量出现,人们在这种繁荣中变得越来越冷漠,公共艺术的出现,可以起到缓解人们的压抑心理、调整公众的审美情趣等诸多作用。

(四)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公共艺术品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

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等城市,一些公共艺术创作摆脱了传统的静态观赏的单一功能,随着新材料、高科技的涉入而变的多样化。交互性、体验性、智能性、参与性、随机性等特点的公共艺术品越来越多。在深圳前海,公共艺术品将拥有二维码,区内实现统一的视频监控,居民可以通过一些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观看空间中的艺术景观。在上海的一些智能社区,某些公共艺术品集成了水务、燃气、通信、供电、广电等个人信息供检索、查询或其他使用,甚至还设置了无线WiFi热点,成为具有强大智能功能的组合体。

二、当前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大城市突飞猛进,但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其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公共艺术的发展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

任何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约束与保障,政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艺术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当代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领域,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尤其在本世纪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内,在缺乏公众决策和监督机制的状况下,产生了一种新的主宰公共艺术的社会权利结合体,即所谓的“甲方”。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领域,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成为最大的甲方而拥有整个公共艺术项目实施的话语权。本来是属于大众的公共艺术被限定在利益集团的小范围内,进而以某些领导的个人品味为话语主导,以宝贵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满足了某些人的私欲。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构建主体的偏差,在公共领域中的位置和功能的错位,导致公共艺术“化公为私”的乱象频发,其过程的暗箱操作使权利寻租在所难免,与公共艺术投资相伴而来的往往是“吃回扣”等更有过之的损公肥私现象。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政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从公共艺术投资和所有权的根源上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化公为私”的不合理现象。除此之外,相关的项目运作政策、管理维护政策、公众参与政策都还没有得到积极制定和推广。

(二)公共艺术的“艺术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还存在着数量不少的“艺术缺位”的公共艺术。一些抽象的壁画和雕塑构思粗鄙,形式简陋,内容空洞。写实的人物形像造型失准、比例失调、面目可憎。许多公共雕塑是机械陳制和低俗的模仿,由工厂作坊按产品的方式批量生产,没有文化支撑,形式感泛滥,毫无艺术品位,公众的意见参与无从谈起。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整体的艺术规划,缺乏严格的公共艺术质量评判体系,也缺乏优秀的公共艺术家造成的。

(三)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公共艺术的发展不均衡

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艺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出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敬意。这些年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公共艺术在“大踏步前进”与科学发展理念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但由于城市不同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上有很大差异,比如上海松江、浦东、闵行等区的公共艺术建设就很不一样,深圳福田、龙岗、光明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也存在很大区别。城市较为成熟区域在大力发展公共艺术的时候,更多的相对不够发达区域却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基本上处于空白或者起步阶段。这些区域同步也进行了公共艺术建设,因缺乏较好规划,结果大都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没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缺乏任何社会存在价值。

(四)城市公共艺术管理部门管理职责不清,管理水平较低

城市中的普通住宅区和综合性的各类社区的建筑与道路一样缺少足够的基础性建设与维护,公共设施破旧不堪,周围环境相对较差。有些新城区无论是公共绿化水平还是公共艺术建设水平都很低,严重的还出现接近空白的状况。

实际管理工作中,不同的管理部门交叉管理,造成职责不清、资源浪费现象。这种责权上的错位,管理效率的低下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速度与水平。在诸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及业主委员会和相应的物业公司的城市管理部门当中,出现了各种管理上的懈怠与混乱。这就造成了各种公共事务以及相应的公共艺术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维护出现了错位。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其反映的艺术理念是个别人或者是投资方的理念,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会受到相关领导层的干预。这种公共艺术的建设实质上就是为了通过搞突击、走过场来实现的。其结果往往是既浪费了资金又浪费了土地和空间资源,不但未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意愿要求,甚至很难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实际的归属感。

三、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需要调整与修复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出现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城市管理者与公共艺术家需要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引导,才能有序发展,真正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制度保证是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前提(以北京为例)

当前,我国有《建筑法》《城市规划法》等诸多法律涉及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此外,还有由文化部与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此外,北京市还单独出台了《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该法规对北京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城市雕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要求,但是,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在相关的实施主体、细节等方面阐述不够清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具有较明显的部门与行业特性,在市场机制下缺乏足够的约束,造成执行力上的欠缺、管理上的混乱与建设上的无序。为此,我们建议在北京或其他大城市率先制定实施较好的公共艺术政策,由市发改委牵头,联合建设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组建省级公共艺术管理办公室(下称“公管办”),该办依据本市实情,研究制定符合每个区域的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并对本区域的公共艺术建设进行管理和推动。“公管办”下设公共艺术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可由政府、企业、高校、市民代表4方联合组成,形成轮换制度。其职能主要是研究本市各区域的公共艺术建设的整体实际情况及现状、公共艺术品的维护、管理、公共艺术的政策实施情况、本地区公共艺术家信息情况收集等,并且对政府投资的各项城市公共艺术政策进行审批指导,如资金规划与审批、项目运作情况审批等。同时,也对各民营性质的建筑工程涉及公共艺术的领域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公管办”设立城市公共艺术基金会,筹集社会捐款用于公共艺术建设。各地级市、县一级机构依据实际情况由建设局或文化局牵头成立公共艺术指导、实施、推动、审批委员会,依据省级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共艺术建设进行指导、推动发展。

(二)以人为本,调整理念,真正将公共艺术与公众意愿结合,将艺术的个性与公共艺术的公众性两者有机统一(以上海为例)

城市公共艺术是属于公众的艺术,有效地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以很好的提升公众的兴趣和鉴赏水平,同时还会推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水准。真正将艺术家与公众意愿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们欣赏水平的艺术佳品,将人与自然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融合,最大化的平衡自然生态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都需要设计者尽可能的提高环境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开发。《打电话的少女》是淮海中路上的第一座铜像,其主要成分为青铜,高1.70米,重约350公斤。铜像中的少女左手轻插胯部,右手执话筒,飞扬的短发、短裙展现着青春的灵动与活力。创作灵感来源于艺术家何勇对生活细心的感受,他认为打电话作为人们交流信息或情感的方式,与地铁这一交通工具有相同的成分,两者都喻意沟通与交流。打电话少女具有市民特色,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大众。该作品自然、生活化的造型,巧妙融合于周边环境,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她仿佛就是都市中的一员。2000年《打电话的少女》的被盗使得该作品获得公众极大的关注,大家忽然意识到这一描摹城市普通市民的艺术作品原来已经植根于环境当中,植根于文化和集体记忆当中,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三)突出公共艺术家的“桥梁”作用

公共艺术家需要肩负政府机构与投资方的双重责任,艺术工作者不但要接纳相关意见,还需随时关注民众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议。相关人士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是公共意识的设计者与执行人。这也说明,相关艺术创作家的工作属于“命题作文”。在这个动态的工作过程中,艺术家不能消极被动,需要主动出击,要对公共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进行充分采纳。艺术家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吸纳合理想法来改变思维获取灵感,通过艺术手段进行转换,其结果往往是别具匠心的优秀作品。要抛弃以往的闭门造车的思维方式,不断进行设计思路上的创新。当然,公共情趣的差异性会很大,必要时可以采取投票的方式来确定最后的设计方案。艺术家在整个方案确定过程中要研究需求,以城市文化氛围、历史背景为出发点设定方案框架结构,将合理因素加以充分发挥。这样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符合当前需要的人才,作品也禁得住历史的考验。同时,出色的艺术家必须忠诚于自己的设计事业,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不能因为私利而放弃设计思路,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才华与公众需求有机而又巧妙的结合,其作品也才真正符合时代精神。政府部门也应积极转变项目运作思路,由“主导”向“引导”改变。中央美术学院魏小明教授在广西北海做过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在市政府的领导班子对这个项目讨论中,市长对班子成员说:今天,我们这些当官的都可以提意见,但魏小明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因为我今天是市长,明天可能就不是了,但魏小明今天是艺术家,100年后还是,他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如果大众看到这个艺术品不好,会骂艺术家,不会骂市长,魏小明有责任将这件作品做好。这次座谈会后艺术家得以一直按自己的意愿做作品,并创作出了获得广泛好评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飞翔的女孩。这样的案例说明,在公共建设中,我们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将项目的主动权交给艺术家,任其“自由创作”。

(四)公共艺术机制和基金落到实处

公共艺术是民主的产物,要把公共艺术落实到实处,需要建立公共艺术发展机制,要使政府、资本、艺术家、公众达到互相博弈的一个平衡点。在有一种审查的机制的基础上,公共艺术基金要真正落到公共艺术建设的实践上。在这点上,国外已经有现成的经验,所有的基建项目都有一部分资金,预留出来进行公共艺术建设,并有一个机构专门进行管理。这个机构应该是由政府、艺术家、公众、投资商4方面的代表组成。公共艺术真正要做到实处,难度还很大,任重而道远。

篇7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翻建房屋建筑、市政公用等建设工程(国家另有规定的大中型工业、交通等建设工程除外)和混凝土构件、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监督,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管机关,是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以下简称监督总站)和区、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以下简称监督站),具体负责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工作,业务上受同级技术监督部门指导。

监督总站负责国家和本市重点工程以及其它重要工程和一、二级混凝土构件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产品的质量管理监督。区、县监督站业务上受监督总站领导,负责本区、县行政区域内监督总站监督范围以外的建设工程和三级混凝土构件厂产品的质量管理监督。

第四条  建设工程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含城市建设开发企业)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管辖范围向监督总站(站)申办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未经注册登记,市建委不予批准工程开工。

建设工程竣工,由施工企业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施工企业向监督总站(站)申报建设工程竣工质量核定。

第五条  施工企业和混凝土构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按照政府主管机关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工程施工或生产业务。按照建设工程和产品的技术要求配备相适应的技术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二、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落实质量责任制。

三、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总分包质量责任制。工程总承包单位对全部工程质量向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的工程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

四、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不得擅自改变设计文件。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

五、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标准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相关设备。不得使用无出厂证明和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无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使用。严禁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

第六条  监督总站(站)对混凝土构件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营业资格进行审核。产品出厂须附具产品质量合格证;构件应标明产品型号、生产日期并加盖检验合格证章,实施生产许可证的构件,须按照规定标明生产许可证编号。

第七条  监督总站(站)依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设计文件,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一、开工前,核查工程设计、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依法审查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责任制)的落实保障措施,审查办理质量监督注册登记。

二、施工中,监督检查执行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情况,检查监督施工质量,特别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主要使用功能部位的施工质量。

三、监督检查所使用的材料、构配件和相关设备的质量。

四、竣工后,核查施工企业申报竣工工程的有关技术质量资料,核定工程质量等级。

第八条  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督促施工企业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并参加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竣工的验收。

第九条  发生工程(产品)重大质量事故,施工企业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向监督总站(站)报告,由市或区、县建委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参加调查处理,属进行加固补强等技术处理的处理方案,应由设计单位提出或签认。

第十条  人民防空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由监督总站(站)会同市或区、县人防部门进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监督总站(站)负责处理。新建人民防空工程的竣工验收,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人民防空工程管理的规定。

第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不按照规定办理质量监督注册登记,擅自开工的,由监督总站(站)责令限期改正或停止施工,并由市或区、县建委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不按规定的范围承担工程施工或进行产品生产的,由市或区、县建委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处理。

三、在施工或生产中不执行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相关设备,造成质量不合格或质量低劣的,由监督总站(站)责令停工或返工,限期整顿,并视情节轻重处责任单位1000元以上1 万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处1 万元以上5 万元以下罚款;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 万元以上1 0 万元以下罚款。因质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单位负责赔偿,对单位负责人处5 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并由单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申报竣工工程,经监督总站(站)质量核定未达到合格标准的,对责任单位按该工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 元处以罚款,并限期返修,使工程达到合格标准。

五、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多次出现不合格工程(产品)事故的,由市或区、县建委给予降低企业等级的处罚,直至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属勘察设计质量不合格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移送勘察设计质量监督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法,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对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或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和混凝土构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须向监督总站(监督站)缴纳管理监督费。其费率标准为:房屋建筑、设备安装等工程为建安工作量的千分之二点五;市政公用工程为施工产值的千分之二;混凝土构件企业为产品销售额的千分之一点五;商品混凝土生产单位为产品销售额的千分之一。

监督管理费为行政性收费,列入工程总概算或产品成本。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城乡建设委员负责解释。

篇8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

发包方:(甲方)__________

承包方:(乙方)__________

资质等级: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监制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91-0201)拟定的。

-------------------------

(贴印花税票处)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

发包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91-0201),就本项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工程概况

1.1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内容:见“工程项目一览表”(附后)。

承包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工程性质(指基建、技改、合资等):________

批准文号(有权机关批准工程立项的文号):__________

1.3 定额工期总天数:________天。

1.4 开工日期(双方约定的符合开工报告规定的具体日期,以单位工程为准;群体工程以第一个开工的工程为准):本合同工程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开工。

竣工日期(以单位工程为准;群体工程以最后竣工的工程为准):本合同工程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竣工。

1.5 质量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合同价款:本合同工程承包造价为________元。

金额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 合同文件及解释顺序。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其组成和解释顺序如下:

1.协议条款;

2.合同条件;

3.洽商、变更等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纪要、协议;

4.招标承包工程的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和招标文件;

5.施工图纸和本市现行确定及调整工程造价的有关规定;

6.按可填单价的工程量清单承包的建设工程,甲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

7.标准、规范和其它有关技术资料、技术要求;

8.国家和本市关于施工合同管理的规定。

当合同文件出现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时,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下,由双方协商解决;双方意见仍不能一致的,按第三十条约定的办法解决。

第三条 合同文件使用的语言文字,标准和适用法律

3.1 合同语言:本合同文件使用汉语。

3.2 适用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有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均对本合同有约束力。

3.3 适用标准、规范:按国家和本市现行质量评定标准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执行。

第四条 图纸

4.1 甲方提供图纸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甲方提供图纸套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甲方对图纸的特殊保密要求和费用承担:______共10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

4.4 工程竣工图: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双方另行签订绘制工程竣工图的协议。

第五条 甲方驻工地代表

5.1 甲方驻工地代表姓名(任命书、委派书作为合同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社会总监理工程师姓名(如甲方委托监理公司监理时,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应在监理合同中明确,并将副本一份交乙方):_______

第六条 乙方驻工地代表(项目经理)

乙方驻工地代表姓名(任命书作为合同附件):____________

第七条 甲方工作。甲方按本协议约定的时间和要求,一次或分段完成以下工作:

7.1 施工现场达到具备施工条件和完成的时间:

7.2 将施工所需水、电、电讯线路接至施工现场的时间、地点和供应要求:______________并保证施工期间的需要。

7.3 施工现场与公共道路的通道开通时间和起止地点:________________满足施工运输的需要,保证施工期间的畅通。

7.4 工程地质和地下管网线路资料的提供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 办理证件、批件的名称和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 水准点与座标控制点位置提供和交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会审图纸和设计交底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协调、处理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和地下管线的保护要求及应支付的费用:________

甲方不按合同约定完成上述工作时,应按本协议条款第三十二条执行。

第八条 乙方工作。乙方按本协议约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8.1 提供计划、报表的名称及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 对施工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按工程需要提供和维修非夜间施工使用的照明、看守、围栏和警卫等。如乙方未履行上述义务造成工程、财产和人身伤害,由乙方承担责任及所发生的费用。

8.3 向甲方提供的办公和生活设施及费用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 对施工现场交通和噪音等管理的要求。必须遵守本市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交通和施工噪音等管理规定,经甲方同意后办理有关手续,甲方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因乙方责任造成的罚款除外。

8.5 已完工程成品保护的特殊要求及费用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 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和地下管线的保护要求及费用承担:______________

8.7 施工现场整洁卫生的要求。保证施工现场清洁符合有关规定,承担因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损失和罚款。

乙方不按合同约定完成上述工作时,造成工期延误,应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工期不予顺延。

第九条 进度计划

9.1 乙方提供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的时间:________

9.2 甲方代表(或总监理工程师“下同”)确认的时间:______________

第十条 延期开工

乙方不能按时开工,应在协议条款约定的开工日期5天之前,向甲方代表提出延期开工的理由和要求。甲方代表在3天内答复乙方。甲方代表同意延期要求或3天内不予答复,可视为已同意乙方要求,工期相应顺延。甲方代表不同意延期要求或乙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延期开工要求,竣工日期不予顺延。共10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

甲方征得乙方同意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后可推迟开工日期,承担乙方因此造成的经济支出,相应顺延工期。

第十一条 暂停施工

甲方代表在确有必要时,可书面要求乙方暂停施工,并在提出要求后48小时内提出书面处理意见。乙方按甲方要求停止施工,妥善保护已完工程,实施甲方代表处理意见后向其提出书面复工要求,甲方代表批准后继续施工。甲方代表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处理意见,或收到乙方复工要求后48小时内未予答复,乙方可自行复工。停工责任在甲方,由甲方承担经济支出,相应顺延工期;停工责任在乙方,由乙方承担发生的费用。因甲方代表不及时作出答复,施工无法进行,乙方可认为甲方已部分或全部解除合同,由甲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二条 工期延误

12.1 对以下造成竣工日期推迟的延误,经甲方代表确认,工期相应顺延。

1.工程量变化和设计变更;

2.一周内,非乙方原因停水、停电(地区限电除外)、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

3.不可抗力;

4.甲方代表同意工期相应顺延的其它情况。

乙方在以上情况发生后5天内,就延误的内容和因此发生的经济支出向甲方代表提出报告。甲方代表在收到报告后5天内予以确认答复,逾期不予答复,乙方即可视为延期要求已被确认。

12.2 非上述原因,工程不能按合同工期竣工,乙方每延期竣工一天,应交付的违约金额和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12.3 因乙方原因延误工期,工程不能按合同工期竣工时,甲方可认为乙方已部分或全部解除合同,由乙方承担违约责任,并按本协议条款第39条工程停建或缓建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工期提前

工期如需提前,双方约定如下:

13.1 按本协议条款1.4约定的开、竣工日期计算的合同工期总天数为________天,比本协议条款1.3定额工期提前________天、提前________%。

13.2 乙方采取的赶工措施及因此增加的经济支出:__________________。

13.3 甲方应提供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 乙方每提前竣工一天,甲方应支付乙方的奖励金额和计算方法:____________。

第十四条 质量检查和返工

检查和返工。乙方应认真按照标准、规范和设计的要求以及甲方代表依据合同发出的指令施工,随时接受甲方代表及其委派人员的检查检验、为检查检验提供便利条件,并按甲方代表及委派人员的要求返工、修改,承担由自身原因导致返工、修改的费用。

因甲方不正确纠正或其它非乙方原因引起的经济支出,由甲方承担。

以上检查检验合格后,又发现由乙方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仍由乙方承担责任和发生的费用,赔偿甲方的有关损失,工期相应顺延。

以上检查检验不应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如影响施工正常进行,检查检验不合格,影响正常施工的费用由乙方承担。除此之外影响正常施工的经济支出由甲方承担,相应顺延工期。

第十五条 工程质量

15.1 约定的工程质量等级(优良、合格)____。实行按质论价和奖罚对等,由此增减的费用支付:_____________。

15.2 违约责任:

达不到约定条件的部分,甲方代表一经发现,可要求乙方返工,乙方应按甲方代表要求的时间返工,直到符合约定条件。共10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

因乙方原因达不到约定条件,由乙方承担返工费用,工期不予顺延。返工后仍不能达到约定条件,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因甲方原因达不到约定条件,由甲方承担返工的经济支出,工期相应顺延。

15.3 双方对工程质量有争议时,按第30条约定的办法解决。

第十六条 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

16.1 工程具备覆盖、掩盖条件或达到协议条款约定的中间验收部位,乙方自检合格后在隐蔽和中间验收48小时前通知甲方代表参加。通知包括乙方自检记录、隐蔽和中间验收的内容、验收时间和地点。乙方准备验收记录。验收合格,甲方代表在验收记录上签字后,方可进行隐蔽和继续施工。验收不合格,乙方在限定时间内修改后重新验收。

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验收24小时后,甲方代表不在验收记录签字,可视为甲方代表已经批准,乙方可进行隐蔽或继续施工。

16.2 双方约定的中间验收部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条 试车(应按承包范围确定)

17.1 设备安装工程具备单机无负荷试车条件,乙方组织试车,并在试车48小时前通知甲方代表,通知包括试车内容、时间、地点。乙方准备试车记录。甲方为试车提供必要条件。试车通过,甲方代表在试车记录上签字。

17.2 设备安装工程具备联动无负荷试车条件(如乙方承包时),甲方组织试车,并在试车48小时前通知乙方,通知包括试车内容、时间、地点和对乙方应作准备工作的要求。乙方按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和试车记录。试车通过,双方在试车记录上签字。

17.3 双方责任:

由于设计原因(包括设备的选型)试车达不到验收要求,甲方负责修改设计,乙方按修改后设计重新安装。甲方承担修改设计、拆除及重新购置安装的经济支出,工期相应顺延。

由于设备制造原因试车达不到验收要求,设备由甲方采购时,应按本协议条款第23条执行。设备由乙方采购时,应按本协议条款第24条执行。

由于乙方施工原因试车达不到验收要求,甲方代表在试车后24小时内提出修改意见。乙方修改后重新试车,承担修改和重新试车的费用,工期不予顺延。

试车费用除已包括在合同价款之内或协议条款另有约定的,均由甲方承担。

甲方代表未在规定时间提出修理意见,或试车合格不在试车记录上签字,试车结束24小时后,记录自行生效,乙方可继续施工或办理竣工手续。

第十八条 验收和重新检验

甲方代表不能按时参加验收或试车,须在开始验收或试车24小时之前向乙方提出延期要求,延期不能超过两天。甲方代表未能按以上时间提出延期要求,不参加验收或试车,乙方可自行组织验收或试车,甲方应承认验收或试车记录。

无论甲方代表是否参加验收,当其提出对已经隐蔽工程的前一道工序重新检验的要求时,乙方应按要求进行剥露,并在检验后重新进行覆盖或修复。检验合格,甲方承担由此发生的经济支出,赔偿乙方损失,并相应顺延工期。检验不合格,乙方承担发生的费用,工期也予顺延。

第十九条 合同价款的调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工程承包造价可做调整: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条 预付工程款

预付工程款的时间和比例及开始抵扣工程款的时间和比例,按国家和本市有关主管部门现行规定执行。共10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

20.1 在合同签订后,甲方预付工程款的时间,比例及甲方按建筑(安装)工程工作量开始抵扣工程款的时间、比例双方约定如下:__________________。

20.2 甲方不按时预付工程款,乙方在约定预付时间10天后向甲方发出要求预付的通知,甲方收到通知后仍不能按要求预付,甲方从应付之日起向乙方支付应付款的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一条 工程量的核实确认

21.1 乙方按工程进度提交已完工程量报告的时间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 甲方核实已完工程量报告的时间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二条 工程款(进度款)支付

22.1 工程款(进度款)支付的时间和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 凡属本协议条款第19条发生的合同价款调整内容,导致合同价款增减时,其工程款(进度款)同期调整后支付。

22.3 甲方违约责任:

甲方不按时支付工程款(进度款),乙方在约定支付时间10天后向甲方发出要求付款的通知,甲方收到乙方通知后仍不能按要求付款,经乙方同意并签订协议,甲方可延期支付工程款(进度款)。协议须明确约定付款日期和从甲方计量签字后第11天起计算应付工程款(进度款)的利息。

甲方收到乙方通知后无支付能力,导致施工无法进行,乙方可认为甲方已部分或全部解除合同,由甲方承担违约责任,并按本协议条款第39条工程停建或缓建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甲方供应材料设备

23.1 按双方约定(招标发包工程按招标文件确定)的甲方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附后)。

甲方按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向乙方提供材料设备及其产品合格证明。甲方代表在所供材料设备验收24小时前将通知送达乙方,乙方派人与甲方一起验收。

23.2 违约责任:

甲方供应材料设备,乙方派人参加验收后妥善保管,甲方支付相应保管费用。发生损坏丢失,由乙方负责赔偿。

甲方不按规定通知乙方验收,乙方不负责材料设备的保管,损坏丢失由甲方负责。

甲方供应的材料、设备发生与一览表不符时,双方约定如下:

1.材料设备单价与一览表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设备的种类、规格、质量等级与一览表不符:______________

3.供应材料与一览表规格型号不符:________________

4.到货地点与一览表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供应数量与一览表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供应时间早于一览表约定的日期:________________

因以上原因或迟于一览表约定供应时间,由甲方承担相应的经济支出。发生延误,相应顺延工期,甲方赔偿由此造成的乙方损失。

经乙方检验通过之后发现有与一览表的规格、质量等级不符的(设备经试车后)情况,甲方仍应承担重新采购及拆除和重建的经济支出,并相应顺延工期。

第二十四条 乙方采购材料设备

24.1 乙方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采购工程需要的材料设备,并提品合格证明。在材料设备到货24小时前通知甲方代表验收。

24.2 违约责任:

对乙方采购材料设备与设计和规范要求不符的产品,甲方代表拒绝验收,由乙方按甲方代表要求的时间运出施工现场,重新采购符合要求的产品,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工期不予顺延。共10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

甲方不能按时到场验收,验收后发现材料设备(设备经试车后)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仍由乙方修复或拆除及重新采购,并承担发生的费用,赔偿甲方的损失。由此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24.3 乙方需使用代用材料时,须经甲方代表批准方可使用,由此增减的费用双方议定。

第二十五条 设计变更

施工中甲方对原设计进行变更,经批准后,应在变更前15天(重大设计变更前20天)向乙方发出书面变更通知,乙方按通知进行变更,否则,乙方有权拒绝变更。因变更导致的经济支出和乙方损失,由甲方承担,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施工中乙方对原设计提出的变更要求,经甲方和有关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乙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设计,否则,因变更导致的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工期不予顺延。

第二十六条 确定变更价款

根据工程承包方式及本协议条款第25条发生的设计变更、并按第22条中确定的工程款(进度款)支付方式支付工程变更价款:

26.1 乙方收到变更通知后5天内(重大变更10天内)提出变更价款报告的完整资料。

26.2 甲方收到变更价款报告之日起5天内(重大变更10天内)予以签认,无正当理由不签认时自变更价款报告送达之日起10天自行生效,由此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26.3 双方对变更价款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按第30条约定的办法解决。

第二十七条 竣工验收

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乙方按国家和本市工程竣工有关规定,向甲方代表提供完整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报告。按本协议条款第4条约定向甲方提交竣工图。甲方代表收到竣工验收报告后,在协议条款约定时间内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群体工程以单位工程为准),并在验收后5天内给予批准或提出修改意见。乙方按要求修改,并承担由自身原因造成修改的费用。

甲方代表在收到乙方送交的竣工验收报告后10天内无正当理由不组织验收,或验收后5天内不予批准且不能提出修改意见,可视为竣工验收报告已被批准。

竣工日期为乙方送交竣工验收报告的日期,需修改后才能达到竣工要求的,应为乙方修改后提请甲方验收的日期。

甲方不能按约定日期组织验收,应从约定期限最后一天的次日起承担工程保管责任及应支付的费用。

因特殊原因,部分单位工程和部位须甩项竣工时,双方订立甩项竣工协议,明确各方责任。

甲、乙双方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手续后,甲方于5日内按有关规定向质量监督机构申报竣工工程质量核定,取得《建设工程质量合格证书》。经核定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予返修重新进行核定,竣工日期相应顺延。

第二十八条 竣工结算

甲乙双方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手续后,应按照施工合同签订的承包方式,及约定的工程价款变更方式,由双方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群体工程以单位工程为准)。

28.1 乙方在竣工工程验收后15天内向甲方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

28.2 甲方自签收竣工结算报告资料之日起15天内提出审核意见并予以签认,取得《建设工程质量合格证书》后拨付工程尾款。

28.3 乙方收到工程结算尾款后15天内将竣工工程交付甲方。

28.4 由于甲方不能支付工程尾款,乙方可留置部分或全部工程,予以妥善保护,由甲方承担保护费用。该工程视同进入工程保修期。共10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

甲方无正当理由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后30天内不办理结算,从第31天起按施工企业向银行计划外贷款的利率支付拖欠工程款额的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

28.5 由于乙方不能按时向甲方递交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结算资料,造成工程款不能及时结算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在取得《建设工程质量合格证书》后15天内将竣工工程交付甲方使用,并承担工程保修责任。

第二十九条 保修

乙方应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进行保修。保修工作的实施,乙方在收到工程竣工结算尾款后,将工程交付甲方的同时,与甲方签订工程保修合同(群体工程以单位工程为准),并向甲方交付保修抵押金(或在结算工程尾款时抵扣)。

第三十条 争议

甲、乙双方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或者申请施工合同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调解。不愿通过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可以采取下列一种方式解决:

第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向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种争议解决方式:向________人民法院起诉。

双方约定按第____种争议解决方式解决。

第三十一条 违约

甲方代表不能及时给出必要指令、确认、批准,不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支付款项及发生其它使合同无法履行的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因其违约导致乙方增加的经济支出和从应支付之日起计算的应支付款项的利息等),相应顺延工期;按协议条款约定支付违约金和赔偿因其违约给乙方造成的窝工等损失。

乙方不能按合同工期竣工,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或发生其它使合同无法履行的行为,甲方代表可通知乙方,按协议条款约定支付违约金,赔偿因其违约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除非双方协议将合同终止,或因一方违约使合同无法履行,违约方承担上述违约责任后仍应继续履行合同。

因一方违约使合同不能履行,另一方欲中止或解除全部合同,应提前10天通知违约方后,方可中止或解除合同,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十二条 索赔

甲方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支付各种费用、顺延工期、赔偿损失,乙方可以书面形式按以下规定向甲方索赔:

1.有正当索赔理由,且有索赔事件发生时的有关证据;

2.索赔事件发生后20天内,向甲方发出要求索赔的通知;

3.甲方在接到索赔通知后10天内给予批准,或要求乙方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甲方在10天内未予答复,应视为该项索赔已经批准。

第三十三条 安全施工

乙方按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承担由于自身安全措施不力造成事故的责任和因此发生的费用。非乙方责任造成的伤亡事故,由责任方承担责任和有关费用。

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乙方应按有关规定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并通知甲方代表。同时按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处理。甲方为抢救提供必要条件。发生的费用由事故责任方承担。

乙方在动力设备、高电压线路、地下管道、密封防震车间、易燃易爆地段以及临街交通要道附近施工前,应向甲方代表提出安全保护措施,经甲方代表批准后实施。由甲方承担防护措施费用。

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施工,甲方应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承担有关的经济支出。

第三十四条 专利技术、特殊工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10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

第三十五条 地下障碍和文物

乙方在施工中发现文物、古墓、古建筑基础和结构、化石、钱币等有考古、地质研究等价值的物品或其它影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时,应在4小时内通知甲方代表。双方报告有关管理部门和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按有关管理部门具体规定处置。甲方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第三十六条 工程分包

乙方可按投标书约定分包部分工程。

乙方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后,将副本送甲方代表。分包合同与本合同发生抵触,以本合同为准。

分包合同不能解除乙方任何义务与责任。乙方应在分包场地派驻相应监督管理人员,保证合同的履行。分包单位的任何违约或疏忽,均视为乙方的违约或疏忽。

工程分包价款除双方另有约定,应由乙方与分包单位结算。

第三十七条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应以国家和本市有关主管部门正式为准。

不可抗力发生后,乙方应迅速采取措施,尽力减少损失,并在24小时内向甲方代表通报受害情况,灾害继续发生,乙方应每隔10天向甲方报告一次灾害情况,直到灾害结束。

甲方应对灾害处理提供必要条件。

因灾害发生的费用由双方分别承担:

1.工程本身的损害由甲方承担;

2.人员伤亡由其所属单位负责,并承担相应费用;

3.造成乙方设备、机械的损坏及停工等损失,由乙方承担;

4.所需清理修复工作的责任与费用的承担,双方另签补充协议约定。

第三十八条 保险(如有时)。保险内容、保险金额、由谁办理和承担费用约定如下:________________

投保后发生事故,乙方应在15天内向甲方提供损失情况和估价的报告,如损害继续发生,乙方在15天后每10天报告一次,直到损害结束。

第三十九条 工程停建或缓建

39.1 由于政策变化、不可抗力及甲乙双方之外原因导致工程停建或缓建,使合同不能继续履行,乙方应妥善做好已完工程和已购材料、设备的保护和移交工作;按甲方要求将自有机构设备和人员撤出施工现场。甲方应为乙方撤出提供必要条件,支付以上的经济支出,并按合同规定支付已完工程价款和赔偿乙方有关损失。已经订货的材料、设备由订方负责退货,不能退还的货款和退货发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但未及时退货造成的损失由责任方承担。

39.2 由于甲乙任何一方不能按所签合同履约,导致工程停建或缓建,造成的损失由责任方承担。

第四十条 合同生效与终止

40.1 本合同自订立之日起生效。

40.2 乙方收到工程竣工结算尾款、交付竣工工程,双方已签订工程保修合同,乙方向甲方交付保修抵押金后,本合同即告终止。

第四十一条 合同份数

41.1 本合同正本两份具有同等效力,由甲乙双方分别保存。

41.2 本合同副本____份。

第四十二条 补充条款

补充条款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项目一览表

单位工程名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结构

层数

檐高(米)

跨度(米)

设备安装内容

工程造价(元)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共10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

________工程甲方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

序号

材料或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单价

供应时间

送达地点

备注

合同订立时间: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包方(章) 承包方(章)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 委托人:

电话:电话: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帐号:帐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鉴证意见:_______

经办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证机关(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附件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1994本)说明

一、《协议条款》已将部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下称:合同条件)直接列入《协议条款》,一般工程如无特殊情况应据以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下称:施工合同)。

二、《协议条款》对由于建设工程内容各不相同不能使用共用条文的部分条款,如:工期、工程造价、承包方式等,按双方约定的内容签订施工合同。招标工程的施工合同应与《中标通知书》内容相一致,非招标工程应与《建设工程开工证》内容相一致。

三、《协议条款》主要内容说明:

(一)第一条1.3应填写定额工期总日历天数。甲方的提前要求,乙方应诺提前工期及其相应的条款则填入第十三条;

(二)第一条1.5“质量等级”。按双方约定签约应包括:“优良”或“合格”。并对实行优质优价、奖罚对等做了相应规定,按双方协议纳入第十五条;

(三)为了防止拖欠工程款,在第二十二条“工程款(进度款)支付”、第二十六条“确定变更价款”中规定了凡施工合同中发生的价款调整,导致合同价款增减时,其工程款(进度款)及确定变更价款调整后同时支付;

(四)第二十八条“竣工结算”。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工程竣工结算,应是承、发包双方契约行为,故工程竣工结算,首先应根据合同议定的承包方式,合同价款调整的方式,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有关调整工程造价的规定,由双方直接进行,符合合同签订原则,双方无争议时,工程竣工结算应生效,发包方应据以支付工程尾款。如结算过程中发生纠纷,按双方签约第三十条“争议”约定方式解决。共10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

(五)第二十九条“工程保修”。《协议条款》依据国家和本市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订。

执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1994本),合同终止时间以承包方将竣工工程全部交付发包方为准。同时,双方另行签订工程保修合同,由承包方向发包方交付工程保修抵押金并承担规定的保修责任。

(六)第三十九条“工程停建或缓建”。《协议条款》考虑了除由于政策变化、不可抗力外,承发包双方中任何一方违约,不能按合同履约所造成的工程停缓建。无论发生何种情况,双方均应按施工合同中相应条款规定,办理好工程停缓建书面手续,议定合理部位,结算工程款,将工程交付甲方后,双方所签订的施工合同即告解除。

四、施工合同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机构对施工合同签订不进行审查。

五、几个具体问题:

(一)“甲方(甲方代表)”,凡合同出现甲方,或甲方代表字样时,如该工程实行监理公司监理时,均含有总监理师职责,甲方应在工程监理合同中明确。

(二)凡合同中文字表现的时限要求为“________小时”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时限要求为“________天”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

时限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时限的最后一天。

时限的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24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

(三)计算定额工期总天数,应按北京市现行工期定额及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四)凡承包群体工程的,其工期、工程款支付、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工程交付甲方以及双方所签订的工程保修合同等内容均应以单位工程为准。

群体工程施工合同的终止,以双方签订的最后交付甲方使用的单位工程保修合同为准。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地处朝外大街,是一所具有82年历史的国家公立学校,也是北京市14所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2001年以来,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大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

三年来,在推进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陈经纶中学结合学校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深化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把宝贵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谐地统一起来,制订了《陈经纶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初步探索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针对原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俗称“三板块”课程)在逻辑上可能出现的交叉混乱和在教学实践中(如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估上)常常出现的操作随意甚至选修课、活动课流于形式等现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甚至有些课程还利用社会资源(如利用大学资源、外交使领馆区和CBD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文化的关系;(4)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同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强调兼顾以解决学科问题为研究主题的学科问题研究性课程和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逻辑主线的社会问题研究性课程两方面内容。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

学校根据现有的条件,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指南》,共开发了以下七大类课程。(七大类校本课程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有交叉。)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并对各类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组织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

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可以有学科竞赛,也可以有补缺补差。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各基础学科备课组。

(二)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以实验研究为主题)

内容选择:航模、无线电、电脑网络、软件制作、天文地理观测、环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

内容要求:引进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又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理科组和计算机组。

(三)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摄影摄像、园林设计、植物栽培、交际礼仪、时装设计、家政服务、应用医学、公共资源使用(如利用图书馆资源)、市场知识、营销模拟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教导处负责,全校教职工。

(四)体育技能类课程

内容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形式: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体育组。

(五)报告、讲座类课程

1.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2.教授(或名师)论学、与博士对话、面对名人、与高考状元交流等等。

3.心理导向课:以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取向辅导等为主题。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教师或部门:教导处,德育处,团委负责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

(六)艺术类课程

内容选择:文学,电影,电视欣赏,中西方美术欣赏,歌舞,乐器,雕刻,书法,绘画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课程招标,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音体美组为主,其他各学科组。

转贴于 (七)活动类课程

内容选择: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学生自愿参加。

负责组织的教师或部门:德育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办法》;教导处和教科研室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二)教科研室和教导处设计问卷,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放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准备好一两门拓展性课程专题,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和《课程说明书》,然后上交到教导处;教导处将教师上交的申请表汇总成《课目表(课程菜单)》和《课程说明书》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三)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期一般安排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可以安排两期,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期连接。

(四)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1)每周三第七、八两节课作为全校性集中教师指导、授课时间;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2)周五第七节课并延长半个课时(计15个课时),以便教师为学生周末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其他活动预先做指导;(3)周二、周四第八节课是教师专题活动时间,学生根据教师前面指导的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主题活动。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8个学时。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可获得一两个学分,要求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要至少完成15个学分,才能予以毕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选学两门拓展性课程,学期末交论文、报告、实物,进行成果展示,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教师授课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

(七)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建设了一支校本课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相应的校本保障机制。

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明确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确定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细化老、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教科研等。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总之,通过系统、有效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01年10月至今,学校已经开设4轮,共开发出七大类型118门校本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高考、会考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能开一门拓展课的教师有91人,申报开设两门以上校本课程的教师有41人次。学校每期高中一、二年级都各能开设四十多门的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鼓励下,不少行政人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在前两轮开设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学校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了由语文、外语、化学、政史地、现代信息技术、体育组开发的一套六本校本课程教材。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数学知识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技术”“日常英语口语与休闲英语”“生活中的物理”“摄影与欣赏”“FIASH多媒体制作”“无线通讯—业余电台”“网络设计”“音像制作”“古代小说欣赏”“近代世界名人简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等等。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学校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还利用社区、家长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延聘外教,与大学长期合作(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法、日、韩、德、俄和西班牙语等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还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协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科研院所的部分实验室、实验基地可以向学校学生开放;学校聘请专家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去。

陈经纶中学是“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在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拓展和培养,学校还聘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课。

学校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如:开展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多种研究性学习竞赛活动;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散打、游泳、田径、棋类等多个自主管理的学生体育俱乐部;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学生杂志社、广播站、记者站、金属乐队、动漫社、艺术团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发现之旅”影展、十佳歌手赛、现代舞大赛等特长展示活动。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一些项目由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参加“公共信息资源检索”校本课程的学生,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并学习了图书管理与图书分类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市场调查,他们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学名词与市场调查实况相联系,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的认识。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题技巧,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一的学生将拓展性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些学生结合数学课,对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相关论文。物理组教师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开设了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拓展课,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化学组教师的指导下,高二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无线电测向竞赛活动和市、区级化学竞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近一两年来,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四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五、校本课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建设既强调内容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篇10

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暂行规定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建设工程计价行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国家规定应当计入工程造价的其他费用。

本规定所称的建设工程计价,是指依照建设工程不同阶段的相关资料及有关规定、设计图纸、计价依据、方法、程序计算建设工程造价的活动。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造价编制、确定、控制及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建设工程计价应当遵循合法、公平、科学、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委托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

第二章 工程计价依据的制定

第六条 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包括:

(一)投资估算指标;

(二)概算指标、概算定额;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劳动定额;

(四)费用定额;

(五)工期定额;

(六)工程建设的人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台班价格;

(七)国家和本市制定颁发的其他计价依据。

第七条 本市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分为统一计价依据和一次性补充计价依据。

统一计价依据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根据国家的统一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并施行。

一次性补充计价依据由发包人组织编制并审核后,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备案。

第八条 建设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人工、材料、设备、施工机械台班的市场价格信息、调整系数、技术经济指标、典型工程造价分析、造价指数,引导调控建筑市场主体合理计价定价。

第三章 工程造价的编制与管理

第九条 建设工程计价活动包括: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投标报价,确定工程合同价,进行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调整工程价款,工程索赔,处理工程造价纠纷,进行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

第十条 建设工程造价应当由具备编制能力的单位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造价咨询企业编制。

复核和审查工程造价成果文件的人员应当为注册造价工程师。

工程造价的编制、审核单位和注册造价工程师、造价员对其编制和审核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造价咨询企业应按照规定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报送统计报表与经营业绩等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造价员应当在本人承担编制的工程造价业务文件上签字并加盖专用章;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当在本人负责编制、复核和审查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上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并由执行该造价成果文件任务的造价咨询企业或有编制能力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和造价咨询企业执业印章。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造价应当根据工程不同阶段的方案资料、设计图纸、计价依据、计价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编制。

(一)工程量清单应当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有关规定编制。

(二)招标控制价应当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预算定额、工程造价信息、费用定额、计价办法及相关资料编制。

(三)投标报价应当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施工组织设计、计价办法、本企业定额或参照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的预算定额、市场价格及相关资料编制。

(四)施工图预算应当根据施工图纸、计价办法、预算定额、工程造价信息、费用定额及相关资料编制。

(五)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应当以在市或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备案的施工合同为依据,以发承包双方签订的合同价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的价款调整范围内容及调整办法进行编制。

第十三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依据本市统一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进行工程计价所使用的计价软件,应当符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制订的标准格式要求。

第十四条 总承包服务费应当依据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列出的分包专业工程内容,按照招标人提出的协调、配合与服务要求和施工现场管理需要,在本市现行规定的幅度费率范围内由投标人自主确定。

工程竣工结算时,总承包服务费应当按照分包专业工程结算造价(不含设备费)及原投标费率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编制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投标报价时,安全文明施工费应按照本市现行费率标准计算,并单独列出,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

第十六条 规费是指依据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定必须交纳的费用,应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计算,并足额上缴,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

规费包括:住房公积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生育保险等。

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时,规费应按照现行有关规定计算;在编制投标报价时,规费应根据规定结合本企业上一年度缴费情况确定。

农民工工伤保险应按照现行规定计算,并在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投标报价中单独列出,开工前由发包人一次性拨付给总承包人,总承包人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第十七条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工程,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并编制招标控制价。

一项工程只设置一个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招标人不得故意压低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

招标控制价应当在招标时公布,公布的内容包括: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税金的合价。投标人对于招标控制价未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编制的,应在开标前五天向市或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投诉。

招标人应当将招标文件和招标控制价及其电子版一份报送市或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

第十八条 投标报价的总价低于招标控制价的总价(均不包括不可竞争费用):其中建筑和装饰工程低于6%,市政和轨道交通工程低于8%,或评标委员会认为投标报价组成明显不合理的,该投标人应就其报价的合理性做出详细说明,评标委员会对该报价应进行详细分析及质询。对高于招标控制价的报价,或过低报价又不能说明其合理性的,招标人有权拒绝其参与该工程的投标,以避免因低价中标后可能带来的重大履约风险。

第四章 工程价款的确定与结算

第十九条 工程发承包双方应当根据拟建工程的规模、工期要求、图纸设计深度及有关规定,正确选择合同价方式。施工合同工期在一年以内,并已经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工程,可采用总价合同方式,其他工程应当采用单价合同方式。

发承包双方应当依照招标文件、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订立施工合同,并于订立之日起7天之内到市或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备案,双方不得另行签订背离备案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合同、协议或补充协议。

第二十条 发承包双方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的支付标准、支付方式及时限、抵扣方式。

第二十一条 施工合同应明确约定安全文明施工费的总费用,以及该费用的支付时间、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合同对预(支)付计划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安全文明施工费的预(支)付按以下方式办理:合同工期在一年以内的,该项费用的预付应不低于其总额的50%,合同工期在一年以上(含一年),该项费用的预付应不低于其总额的30%,其余费用应当按照施工进度支付。

承包人应在财务管理中单独列出安全文明施工费,并专款专用。

第二十二条 发承包双方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主要材料、人工及机械价格变化的风险范围及幅度,以及超出约定风险范围及幅度的调整办法。价格风险幅度应在3%至6%区间内考虑。

第二十三条 发承包双方应严格执行本市的工期定额,当发包人要求的工期小于定额工期的,应按照本市的有关规定计算压缩工期增加费和抢工措施费。但压缩工期的天数超过定额工期30%的,视为发包人任意压缩合理工期,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承包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向发包人提交已完工程量报告,发包人应自接到工程计量报告的14天之内核实完毕。

第二十五条 承包人根据双方确定的工程计量结果,向发包人提出支付工程进度款申请,发包人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的14天之内,按照合同约定向承包人支付工程进度款和扣回工程预付款,若发包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应当与承包人协商签订延期支付协议,并办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未签订延期支付协议的,承包人可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延期付款利息,发包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二十六条 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变更及合同约定允许调整的内容涉及工程价款调整的,发、承包人应如实记录并即时签字确认,以发、承包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员签字确认的书面资料为依据调整工程价款,与工程进度款同期支付。

第二十七条 因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漏项或非承包人原因的工程变更,引起措施项目发生变化,造成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变更,原措施费中已有的措施项目,按原措施费的组价方法调整;原措施费中没有的措施项目,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措施费变更,经发包人确认后调整。

第二十八条 承包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向发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文件,合同没有约定的,其期限为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的28天内。

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时,应当书面签收。

完整的竣工结算文件包括:竣工结算报告书、施工合同、补充协议、招标文件、投标报价、中标通知书、设计施工图、竣工图、图纸会审纪要、施工组织设计、洽商变更、涉及工程价款的签证资料等。

第二十九条 发包人对单项工程的竣工结算原则上只审核一次,不得以审计为由进行重复审核及拖延工程价款支付。单项工程审核时限应当在合同中约定,若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执行《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审核应当在最后一个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审核确认后的28天之内完成。

政府投资工程的竣工决算审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工程竣工结算文件经发承包双方签字盖章,即应当作为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及办理竣工决算的依据。除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都不得对经发承包双方签字盖章生效的工程竣工结算再进行审核。

第三十一条 国有资金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工程,发包人应当在办完竣工结算后的28天之内,将竣工结算报告书及电子版一份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二条 对已经办完竣工结算的工程,发包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期限支付全部竣工结算价款。若合同没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其支付期限为办完竣工结算之日起的28天之内。

第三十三条 发承包双方发生的经济纠纷可先行协商;若双方协商不成,可委托调解;当事人也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直接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四条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发承包双方应当签订工程质量保修书,按照工程结算价(不含设备费)及有关规定协商预留质量保证金的比例并在保修书中约定,发包人可按照保修书的约定分次结算并返还质量保证金,当承包人履行完工程缺陷责任期内的保修义务,并办理了缺陷责任期终止手续,发包人应当于14天之内向承包人返还剩余的质量保证金。发包人不得拖欠和克扣质量保证金。

第三十五条 劳务作业发包人在取得工程进度款和竣工结算价款中,应当优先支付劳务分包价款,劳务作业承包人在取得劳务分包价款后,应当优先支付农民工工资。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计价办法的有关规定,监督检查建筑市场主体的工程造价计价行为。

第三十七条 造价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抽查和集中检查,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同一工程项目的发包人、承包人、造价咨询企业分别进行检查。

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证照和资料,对检查涉及的有关问题做出说明和解释。

第三十八条 工程造价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咨询企业资质证书、咨询合同;

(二)发包人、承包人、咨询企业的造价专业人员资格证书;

(三)工程造价计价行为情况;

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强制性条款的执行情况;

2.现行计价依据、计价办法的执行情况;

3.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的各项取费费率的执行情况;

4.工程建设的主要材料、人工及机械等风险范围及幅度的约定情况;

5.安全文明施工费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6.规费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7.压缩工期增加费和抢工措施费的计取情况;

8.工程预付款、进度款、质量保证金标准的约定情况;

9.工程量、工程款的计算、申报、审核、支付是否违反合同的约定和有关规定;

(四)其他应当检查的内容。

第三十九条 发包人、承包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进行约谈,责令改正,依法进行处罚处理,作为不良行为在市建筑市场公开信息平台上公示。

(一)委托无相应资质单位或相应资格人员编制、审核工程造价成果文件的;

(二)未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计价办法的有关规定计价的;

(三)未按照规定计算压缩工期增加费和抢工措施费的;或压缩的工期天数超过定额工期30%的;

(四)违反《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强制性条款规定,故意压低招标控制价或工程标底的;

(五)工程建设的人工、材料、设备、机械等价格未按照市场价格调整的,或施工合同未约定价格风险范围及幅度的;

(六)未按照规定计算、使用、管理安全文明施工费的;或未按照规定计算和上缴规费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

(七)未按照本规定即时签字确认涉及调整工程价款的变更洽商的;

(八)未按照本规定调整措施费的;

(九)未按照合同约定和有关规定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支付的;

(十)未按照本规定及合同的约定返还剩余质量保证金的;

(十一)劳务作业发、承包人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的;

(十二)未按照本规定办理招标控制价、竣工结算报告书备案的;

(十三)使用的工程计价软件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

(十四)未按照造价咨询合同约定支付造价咨询费用的;

(十五)发包人或承包人不配合监督检查的;

(十六)其他违反相关规定行为的。

第四十条 造价咨询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进行约谈,责令改正,依法进行处罚处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记分及积分处理。

(一)未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计价办法的有关规定计价的;

(二)承接工程造价编制、审核任务的咨询企业资质及人员资格不符合本规定第十条相应规定的;

(三)未按照有关规定报送统计报表与经营业绩等相关资料的;

(四)因造价咨询企业原因未按照造价咨询合同约定期限完成造价咨询业务的;

(五)使用的工程计价软件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

(六)在协助解决工程造价纠纷的鉴证咨询业务中接受当事人请托的;

(七)其他违反相关规定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 注册造价工程师、造价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进行约谈,责令改正,依法进行处罚处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记分及积分处理。

(一)未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计价办法的有关规定计价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相应规定的;

(三)在造价咨询活动中有欺诈、伪造、作假行为的;

(四)散布谣言诋毁同行并造成一定影响;或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侵犯同行权益的;

(五)泄漏从业单位技术和商业秘密,对从业单位造成一定影响的;

(六)其他违反相关规定行为的。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造价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根据情节轻重,依照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第六章 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