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风险

篇1

关键词: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

经济的发展建设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加强环境的治理,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只有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建设中,应该重视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这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施,我国因为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较晚,所以很多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可以说有些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评估,一些污染因为在短时间内出现,并且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主要对环境风险评估的主要模型展开探索,希望促进今后环境更好的发展。

1 建立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

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风险评估模型,需要从多方面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才能综合性的考虑污染程度以及对可能产生的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在建立起风险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是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污染风险影响因子体系,并且对因子进行分级以及对数据加以进一步的提取,在因子体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提取,在其中选择最适合的因素构建起来的因子体系才能够与实际情况相互一致,并且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应急风险策略,遵循以防范为优先的准则,这样才能将风险现状进行有效的消除,对潜在的风险加以有效的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需要在智能化以及专业化的基础上,并且尽可能的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工作带来一定的保障。数据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数据采集为首要前提,这项工作是十分复杂的,所以更加应该运用现代科技才能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统计,对于污染面积不是很大的部分,那么其影响因素也就相对较少,这样可以采用增加图片的方式对评估模型加以进一步的完善。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如果等级越高,那么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也就愈发严重。

在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过程控制中,应该注重污染物的释放问题,需要事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要对石油等重大风险源进行有效的识别,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在开发区或者是一些区县层面上建立起相应的重点源控制体系,对于突然出现的污染事件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起区域的应急方案,在预警、响应以及报告甚至是后期的处置过程中,都建立起专门的、具体的方案,采用分级预警的方式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应急预演,这样各个部门才能实现紧密的联系。

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该尽可能的降低暴露的风险,因为一旦出现受体接触,那么就会造成风险因子的加快流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还应该采取合理的应急疏散方案,做好撤离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将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对于居住区以及学校等地区,这些都是十分容易受到暴露的区域,将暴露的受体数量以及规模都得到合理的控制。一些受体是无法进行搬迁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隔离带的方式进行保护,做好相应的应急疏散方案,这样即便是遇到危险情况,那么也可以将隐患降到最低,尽可能的做到有效的防护。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差异特征。基于环境风险系统,通过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的调查分析,可评估风险源的危险性、受体的脆弱性和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性,并据此开展环境风险分区。避免在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能量型灾害易发区域布设风险源或运输危险物质,以减少诱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险。避免在商住区、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区域、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附近以及上风向、水体上游的区域布设风险源或运输危险物质。对于已布设的危险源,应设法搬迁或关闭,减轻布局性风险。针对不同分区的风险特征,抓住形成风险的主要因素,将风险防范策略落实到具体分区。

2 加强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建议

2.1 建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一个环境污染风险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预警以及统计分析等,监测系统要小红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利用气象卫星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建立重要环境污染因素的监测系统以及数据模拟系统,并能够迅速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提高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率。风险源是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风险源的存在是环境风险发生的先决条件,在危险物质的生产场所、贮存场所和污染排放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在易发生爆炸、泄漏、非正常排放的控制单元和工艺环节安装压力、温度、浓度等指数的监测、报警与控制装置,做好监测监控工作,减缓风险源的危险性是降低风险最直接有效的策略,这也是防范优先于应急的主要原因。

2.2 完善定损理赔体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定损理赔体系,明确企业的责任,将环境污染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时,相关部门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与环保部门等的交流,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传输与共享,以此实现更好的风险评估。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和快速索r,索赔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保证公开与透明,提高环境污染索赔与治理的效率。

结束语

风险防范体系系统地给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前的预防策略和应急准备策略,强调防范体系的区域针对性,能够为企业和地区决策者提供切合实际的管理指导意见,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环境污染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与配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努力与奋斗,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机构之间协调配合,才能保障环境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对我国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出现恐慌。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污染为代价,因此最近几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从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河流中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社会的危害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危害进行概述,并重点对突发性水污染的应急措施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减小或消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危害,避免造成次生环境灾害,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1、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概念。指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对于水体进行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不仅仅是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国家的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事件,目前一般指的是在工业中污水的排放。

2、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类型。对于污染的情况以及污染所持续的时间,将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我们称为急性事件,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在水体中,第二类事件就是慢性事件,由于长期的排放最终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事件,我国慢性水污染事件占我国水污染事件的80%以上,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水体的赤潮就是长期排放营养物质造成的,不管是哪一种污染的类型,都在短时间内对当地的人们造成了生活以及生产上面的威胁,同时对于生态系统也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3、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特点。目前的许多例子表明,突发的水污染事件主要包括以下特点,首先不管是由于什么来源引起的污染事件,均涉及到非常多的领域,几乎涉及到所用的领域,而在同一个领域中,生产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污染的可能来源。对于一般的水污染而言,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规律的进行排放,因此在控制的过程中容易掌握时间的周期性,而对于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而言,偶然性是比较大的,由于不清楚突发的时间,因此在控制上非常困难,对于社会危害更大。目前在我国比较严重的危害事件主要是包括在沿海或者是河流工厂中大量有毒物质的泄露,这样的工程主要集中在化工厂以及很多石油的加工厂。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于隐瞒或者是应急措施不当不仅仅是打破目前的生活状态,甚至会导致人员的伤亡,这些后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

1、威胁生命与健康。中国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高达63%,水中的藻毒素会对人体造成身体危害。水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对于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居民的生存环境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直接接触到有毒水体的人员会出现中毒以及死亡等现象,对于核污染等难以治理的事件的,对于人们的健康威胁是长期性的。

图1. 2003-2008年不同污染物污染事件所百分比

2、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突发性的水污染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是无需置疑的,和企业的经济损失相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需要后期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进行治理,这样的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图2. 2003-2008年不同来源污染事件所占百分比

3、造成社会不稳定。突发性的水污染会造成周边居民的心理阴影,例如长期在这样的污染影响下生活,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而某些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会着造成人员的伤亡,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对于严重污染的地区,人员的搬迁率较大,以及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而涉及到水体流域中国际问题,甚至会来带国际间的纠纷。

4、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于重大的污染事件而言,一定会造成水体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最为明显的就是水体中大量鱼类的死亡,另外由于生态的污染,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自身修复需要长期的时间,而人工的修复又需要大量的资金。

四、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评估和管理

1、强化水质与水量的统一检测

我国目前存在的状况是水资源比较短缺以及水污染比较严重,从污染的角度上面来讲,水的资源量以及水污染的量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例如在污染量的排放相同的过程中,如果水流量比较大,那么相对而言对于河流造成的污染则较小。因此对于突发水污染的检测而言,在检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需要考虑排污量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对于水体本身的水流量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检测的过程中,对于水体的水文检测是非常关键的。

2、构建完善的评估和应急管理体系

在污染事件发生以后,能够第一时间科学评估事件性质、危害,并第一时间启动相关环境应急预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于妥善处置突发水环境事件至关重要,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估和应急管理体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事件发生后,相关的部门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检测措施,对于水污染的评估需要做到科学准确,对于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检测和水污染评估的作用。在对水污染应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水污染的应急检测应该做到细节的列出,这样能够保证整个过程的可操作性,比如假设是企业超标排污造成的污染事件,就可以采用“溯源法”第一时间锁定污染源,并第一时间切断污染源。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对于仪器的准备、人员的调动以及特殊专家等的调遣,都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在进行人员的整合以及配备上面尽量保证合理性,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优势,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行。

图3、构建完善的评估和应急管理模型

3、实现检测方法的创新

我国水质的检测基本上都是实验室检测位置,不管是对人员的选聘还是对于仪器的操作都应该做到准确,对于水体的检测,包括河流和湖泊的检测,都是围绕实验室的相关要求在展开的。当发生比较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时,如果仅仅是依靠实验室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那么在周期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样对于检测的时间以及检测的周期会产生非常大干扰。在应急检测的过程中,不能和平常一样对于所有的采样点进行分析,那么会导致检测结果偏慢,因此在现场检测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对于重点污染的位置需要做到紧急的检测,适当的时候对污染物进行鉴定,对于特殊要求的仪器和设备需要紧急的进行配备,并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保证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其中的一种检测方法见图4。

图4、检测分析仪示意图

4、积极应用检测信息系统进行水质量评估

目前的检测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信息化管理,那么对于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化管理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我国水污染检测效率以及提高检测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检测系统上除了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以外,对于其他地球信息系统的使用也是非常常见的。而全球定位系统就首当其冲。使用GPS系统,在水体污染的检测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确定污染的位置,根据污染的位置以及水流的状况确定可能扩散的位置,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安排和管理工作。另外,进行实际检测以及应急处理以后,需要注意的是及时的评估,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及时的评估有利用管理的实施,同时正确评估管理有利于水的合理使用,对于居民的正常生活会到来一定的帮助。

五、结束语

总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是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非常重大的问题,回顾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效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可以减少突发性水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持社会和谐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对于政府和环保部门而言,对于突发性水污染以及类似的污染事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芳,王炜亮,成杰民.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构思[J].环境科技,2010(1).

[2]宋献光,杜惠文,李昆.环境应急检测的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

[3]张晓健.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的反思[J].绿叶,2009,(3).

[4]林盛群,金腊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与决策[W],2009(1).

篇3

(一)逆向选择、柠檬市场与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不足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中,保险人和污染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污染企业对其自身的环境风险状况拥有的信息多于保险人。如果保险人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细分市场,就无法制定出真实反映投保人风险状况的费率,市场就会缺乏效率。逆向选择最终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细分市场和差别定价能力不足等原因,保险公司采取平均定价法,导致环境污染风险低或者风险控制有效的企业退出保险市场,而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则积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致使保险市场失败。由于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问题破坏了保险风险分担和大数法则的运用,保险公司出于自身经济利益不愿承保柠檬市场中的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

(二)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与污染企业投保意愿不足

西蒙(1947)认为行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因此不能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是有限理性的,由于环境污染损害的突发性和影响的渐进性,污染企业有时并不能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损害后果的严重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影响。污染企业不能完全意识到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降低了其投保意愿。投机性和逐利性使得机会主义盛行,降低了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意愿。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环境污染事故是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成为一种额外的成本,出于逐利本性,企业很少自愿投保。

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一)责任保险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

市场机制本身不具备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效应时会造成市场的失灵,使市场机制在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特定领域难以发挥作用,导致保险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定为强制保险,作为一种经济干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与维护社会公平

除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外,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另外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它能起到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降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概率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而且能在污染事故发生时充分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了这种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的保障。

篇4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的防治环境污染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产生是治理环境问题,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环境污染责任险能够有效的分散企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环保生产,有效的保护环境。但是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我国实施的历程比较短,环境污染责任险推行存在诸多的困境,通过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其推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环境污染责任险;困境;对策;保险法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概述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内涵环境污染问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巨大,一些制造类的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而一旦被确认需要承担污染责任,则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散企业的责任风险,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损失,让环境污染受害者得到有效的赔偿成为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责任险是环境侵权行为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业务活动,造成损害而应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或者治理责任为标的责任保险形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能够分散企业活动的风险,在污染事故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能够让受害者得到有效的救济。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作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责任保险的一种类型,是以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的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免去被保险人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支付巨额的赔偿金,能够有效的保障被保险人的生产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受害者可以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获得及时的赔偿,通过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金的方式,可以节约成本且减少纠纷,有利于环境污染事件的解决。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也加大,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事故高发,当前许多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而破产的现象较多。因此,需要利用保险工具有效的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效的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但是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不是强制责任保险,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1、企业参保意愿不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于2008年开始试行,如今已经快有九个年头,但是国家一直并未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强制性保险要求企业购买,如2014年深圳市进行调研,深圳作为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城市之一,2008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以来,深圳的企业中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数量较少,仅仅为300多家,而深圳的企业有上千万家。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业务增长率远远低于其他新险种的增长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参保企业中,依然有部分的企业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值得购买。自然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负外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由于污染环境成本低且处罚力度不够,企业并无保护环境的激励,反而会为了追求低成本和高收益而做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当前企业缺乏安全意识,而且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上存在宣传不足,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侥幸的心理,一些企业认为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件,自然有政府在背后买单,而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定并不明确,并未建立一种强制性的责任保险,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第52条仅仅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并未规定企业必须投保,因此许多企业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并未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我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保险机构配套体系设计不完善我国的许多企业不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仅仅在于国家并未推行强制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而我国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时间也比较短,虽然不断有地区在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有不少的保险公司积极的响应国家的政策而设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品种,但是从当前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上看,存在保险产品单一的现象。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并未明确。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要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而且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的规定上并未明确。由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为投保对象,许多企业缺乏参保的积极性,从保险的增长率上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业务增长率过低,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开展专门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而我国只有几家保险公司如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保险公司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保险业务与保险条款,我国多数的保险公司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种观望的态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风险过大,而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在当前法律制度都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保险公司的损失,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存在单一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害后果难以预计,而我国缺乏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立法上并未明确,导致保险公司为了减少业务损失,往往缩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仅仅设计以第三者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作为保险给付标的保险产品,在这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中,保险公司的风险容易控制,而且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损害事故,保险人赔付的范围也比较明确,容易确定具体的金额。在这种情况下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际上与一般的损害保险制度进行等同处理,无法凸显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特殊性,对于企业如何在污染事件后恢复生产、治理被污染的区域等方面的赔偿标准并未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面临的风险比较高,而且金额难以估量,因此保险公司很少会涉足这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评估机构与标准存在差异。我国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并不完善,特别是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来说,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受害人的身体发生损害或者财产遭受损失,保险人需要赔付时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评估,而当前的评估机构不一,每个机构采取的评估方法存在差异,对于环境污染损害的评估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评估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国内缺乏评估标准,地区之间的评估机构资质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化的评估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善后存在较大的争端。保险公司在对投保人进行承保前需要评估风险,而不同的评估机构评估采取行业惯例的方式进行评估,导致投保人的保险费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设想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行的是无过错原则,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当前的环境保险是一种索赔型的责任保险,也就是说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发生的对被保险人环境责任索赔的事件,保险人都应当承担给付义务。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索赔型的环境责任保险能够有效的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在企业的存续期间,企业可以一直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的分散企业的风险。

1、推行强制为主、自愿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规定是国家鼓励,原则上是一种自愿投保的模式,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上看,企业不愿意投保,而环境污染事件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损害,因此对于环境高危领域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如美国、德国是推行强制投保的方式约束企业,而英国与法国采取的是强制为主、自愿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我国应当采用强制投保为主、任意保险为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模式,通过立法对一些具有较高环境污染风险的行业作为强制投保的对象,要求企业必须要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类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对于一些污染低、风险小的企业采用自愿投保的方式,有效的防治我国的环境污染。

2、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是企业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不愿意购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不健全。因此,我国应当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1)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当前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构,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比较少,我国的许多保险机构从风险与利润的角度上不愿意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与业务。因此,我国应当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我国可以通过政策规定规模大、资质好、配套设施健全的保险机构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建立行业统一的保险费率标准、开发多元化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从而有效的规范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2)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企业不愿意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险人的承保范围过窄,仅仅是对第三者的环境污染人身与财产损害进行赔偿,这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其他的保险存在相似性,无法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护环境、减少损失的效果。因此要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切实的提升企业的参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殷茵.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运行机制的探讨[J].江西科学,2013,(2).

篇5

社会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保障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资金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保人通过投保此险种把向第三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受害者就能及时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补偿。如2008年湖南株洲市的环境污染事故赔偿案中,湖南平安产险公司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将1.1万元赔款送到村民手中,为污染受害者及时提供了经济补偿。截至2011年10月,湖南省已有32家投保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已决、未决赔付金额合计近370万元。二是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建立将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超赔部分及应急处理费用的垫付提供资金保障,使受害人能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救济。我国尝试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是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设立开始的。为减少因特大溢油事故导致巨额清污费用总是由国家财政负担,财政部和交通部在今年的5月11日联合出台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令船舶油污损害的救济与赔偿有了资金来源。

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督促者

企业投保环责险后,保险公司从自身风险的控制角度出发,必然非常注重参与投保企业的风险与隐患排查的监督。一是事前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投保前都要严格选择投保企业,要求投保企业要依法通过环评审核、环保验收、环保安全检查,还要确保环保设施运转正常及相关配置符合规定,具有严格的环保控制制度。二是事中的风险检查。根据企业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物品目录,分析寻找可能造成污染的根源。保险公司还会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为投保企业免费提供防灾防损专业知识方面的业务培训。三是事后的减损赔付。对于企业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会第一时间介入,积极协调有关各方做好事故认定、赔款支付等善后处理。保险公司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风险控制举措,落实了监督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

促进作用。一是实行有差别的费率制度。根据投保企业的碳排放量的年度预估额度,实施有差别的费率。如《南京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各档基准值均不超过2.0%,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等级等因素可在该档次的基准费率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系数不超过50%。二是实行保费浮动机制。南京市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投保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续保时保险公司应当对该企业给予下浮优惠,最大不超过10%,累计优惠不超过30%。对未按规定做好环境污染防范工作,且投保期间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续保时保险公司可将费率上浮,最大不超过12%。费率杠杆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风险责任管理,促进了参保企业降低污染排放量,增强了企业治污积极性。

环境保护扶持政策的推动者

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过程中,各地相继都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以引导企业参保,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目的。如四川省环保厅下发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企业污染治理补助资金挂钩,对参保企业在污染治理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将是否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企业绿色信贷、环保评先创优等重要审查内容之一。深圳保监局在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实行“四挂钩”政策:一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效,作为对其年度综合评价考核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二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通过环保核查的基本要求。三是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发放环保专项资金的优先考虑因素。四是将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效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环保季度公报向社会公开,并推动媒体报道和宣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在推动环境保护扶持政策的同时,实现了倒逼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企业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社会管理的辅助者、创新者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关系管理、信用管理的三重功能,更好地辅助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财产险公司具有衡量和分析风险的专业知识,具有数理分析的数据基础,因此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保险公司可配合安监、环保、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强化和规范防灾防损工作,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降低污染事故损失,提高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差别费率及保费浮动机制也促进了企业开展污染事故防治、降低污染风险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 环境污染 保险市场

一、引言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又被称作绿色保险,是继“绿色信贷”之后推出的第二项环境经济政策。这使得以往企业通过污染环境来获利对社会产生负的外部性,但却丝毫不承担任何损失和责任的局面彻底改变,它不仅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责任社会化,还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却是以牺牲了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了全面的工业化时代。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开始逐步退化。我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每年都会发生几起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之重,地域分布之广,受害人数之多等,使得绝大多数的企业难以独自承担,有时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而后续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则因巨大的成本问题成为政府负担。

二、文献回顾

在这种背景下,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环境经济领域学者的关注。KennethS.Abraham(1988)研究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范围,指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一项新兴的险种,在法律制度、保险范围等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进而才能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作用。Howard C Kunreuther(2008)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实现社会的效率,而罚款等行政方式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保险能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环境风险的规避。BenjaminJ.Richardson (2002)提出了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环境责任保险中实施的必要性,探讨了强制模式在实行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式。Vito Fragnelli、Marian Erminia(2002)则认为环境污染风险责任对于单一的保险公司而言太大,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几家保险公司共保环境污染风险的份额分配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以加拿大的保险公司为例进行了模拟数据研究。

国内研究方面,陆幼尘(2008)结合法学、伦理学从环境产权资本化理论的角度进行论述,构建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基本框架,建议从法律制度、政府监管、市场安排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架构我国强制环境责任保险的制度。滕静(2010)认为虽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推行面临许多问题,在全面推进中还面临着认识不到位、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实施的相关标准和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等诸多问题,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使环境污染事故中多方共赢,应尽快在全国推广。刘艳(2010)认为我国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环境责任保险与环境责任之间的互动关系、环境责任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和保险人的代位权等问题。贾爱玲(2012)通过分析美国、德国、法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提出加快立法步骤,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议采用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方式,认为先承保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待时机成熟再承保累积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分步骤界定承保范围,建立保险集团并加强对保险机构的扶持,严格限定赔付限额。

一部分学者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选择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游桂云(2009)选取了四个角度探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模式,分别是保险制度效率理论、市场条件、国际比较、相近业务提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建议我们应当借鉴农业保险的经验教训选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模式。粟芳、赵超(2010)认为实行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有利有弊,应当将强制性和任意性两种模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保险模式。谢朝德(2011)提出分步走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采取的发展步骤,应当先承保突发性的环境侵权行为,等制度完善时再承保持续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应采取强制与任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强制保险模式,对于环境污染较轻的企业实行任意保险模式。陈冬梅、夏座蓉(2011)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认为自发性环境责任保险市场难以建立,可以考虑实行间接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模式。并提出环境责任保险是主体,民事侵权责任制度是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基础,政府支持是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补充。

还有部分学者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制度角度出发,例如轩伟(2008)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中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中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直接目标是解决巨额环境损害赔偿问题。陈美桂、侯旭华(2011)建议从侵权赔偿责任、政策激励体系、经营原则、巨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等问题的立法需求出发,确立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制度。而游桂云、鞠铮(2009)等则利用B-S模型研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创造性地将银行的存款保险看作是银行资产价值的一项看跌期权,从而可以利用B-S期权定价模型,从而对保费进行定价。于晓梅(2012)还运用静态博弈对政府环保部门、潜在污染企业和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相互博弈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了政府环保部门强制潜在污染企业缴纳环境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并且政府要给予承保环境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一定的补贴是最合理的决策,而且证明了发生事故的概率在企业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模式、法律和模型四个方面,尽管他们各自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研究都表明,环境风险的防范、污染事故的理赔以及相关措施的激励都是我们今后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该研究的重点。

三、结束语

根据环境风险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研究,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应对环境风险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环境管理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保险机制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任务。运用保险工具,以社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发生;有利于迅速应对污染事故,及时补偿、有效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有利于借助保险“大数法则”,分散企业对污染事故的赔付压力。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则是政府和企业有效的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制度的引入将对完善目前风险转移机制,激发环境污染者在改变生产模式、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借助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能够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促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应用经济学位点建设项目(2011XWD-S0202)、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重点项目“中国环境责任保险研究”(CX2014SP12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2]安树民:环境保险在中国的可行性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2000,12.

[3]石俊贤,林智明,冯志豪(台).环境风险与保险专题报告:企业环境污染责任负债与环境风险&FMEA软体操作,2004,1.

[4]马丽娟.欧洲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J].I,,2005,3.

篇7

关键词:涉铅企业 环境风险 固有风险率 模糊综合评判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0-02

涉铅企业已被我国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整治的行业之一,涉铅企业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也频繁发生[1]。因此,对涉铅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既能确定涉铅企业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力,对不达标的企业重点监控,力求避免铅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还是保险公司制定保费额度的参考,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该文利用风险评价理论及模糊数学的知识,根据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因子建立涉铅企业环境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环境风险分级标准,以便为国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涉铅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 涉铅企业环境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1 风险评价理论介绍

1.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1.3 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因素

影响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易发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类型。铅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应用,在铅冶炼、铅蓄电池、废铅蓄电池回收、铅印刷等企业也广泛使用铅金属或含铅矿石,由于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生产要求、生产工艺等不同,也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所以其企业类型也不一样,其引发铅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也不相同。

(2)企业规模。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安全环保资金投入,安全管理的机构建立、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配套不一样,因此一般中小规模企业较大企业更易发生铅污染事故。

(3)生产工艺。不同的生产工艺导致铅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也不一样。有的企业生产工艺先进,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较少,其发生铅污染可能性不大;反之,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较多,其发生铅污染可能性就较大,即涉铅企业发生铅污染事故的概率与其生产工艺密不可分。

(4)其他因素。涉铅企业发生铅污染事故的可能性还与其生产设备、生产条件及员工素养有关。生产设备、生产条件较好、员工素养较高的涉铅企业发生铅污染事故较小,反之则发生事故率较高。

以上6个因素与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要用数学函数精确描述它们之间关系是十分困难的,为此用模糊数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后果的严重度确定

根据计算结果,再由表3不难看出,该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固有风险率为0.415,风险性等级为三级,即有显著风险,为了安全需要进行整治,从而降低其风险性。

2 结语

该文根据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模糊数学工具,提出一种涉铅企业环境污染风险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操作方便,过程具体、结果准确,做出的结论科学且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行政主管部门对涉铅企业的分级监督管理,防止涉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但是,该方法中某些因素的选取、权重值的分配、一些关键数据临界值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供给 需求 对策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环责险存在问题

(一)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产品定价经验数据不足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保险公司经营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经验积累,对于相关产品的经营技术比较落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较之其他险种的产品设计难度更高,技术更加复杂,需考虑的因素更多。导致保险产品设计难度较高。加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保险公司中开展时间较短,缺乏事故发生的历史数据,精算师产品定价难度较高。此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本身也有着保险可保性不足,保险责任风险差别较大等内在缺陷。

(二)保险公司承保意愿薄弱,缺乏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环境污染责任险自身具有公益性的特征,保险公司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其提供的社会成本会高于给保险公司带来的经济成本。此外,在我国进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于绿色经济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对于绿色经济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关注力度较为欠缺,缺乏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支持。

(三)风险赔偿责任较大,缺少完善再保险支持

再保险对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分散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样具有巨额赔偿责任的保险产品,只有通过再保险的合理风险分散,分担巨额赔偿责任,才能维持保险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再保险市场不完善,因此,导致原保险公司自身风险较大,导致对于风险的承保意愿较小。

(四)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多方面沟通机制

环境污染责任事件的评定涉及多方面的沟通协调,环保部门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事件的处理,保监会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监管评定,保险公司对于环境污染事件的理赔处理,以及对污染事件的评定,需要涉及较多机构与企业。但与此同时,缺乏相应的多方沟通机制,多方对于相应的责任评定沟通不畅,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困难。

二、从需求角度分析环责险存在问题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缺乏法律基础

我国现有法律分布较为分散,以倡导性条款为主,缺乏严格的法律赔偿的规定,缺乏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的专门性立法。新《环境保护法》涉及到环责险的仅有第52条的鼓励性投保条款,另外,过多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投保不是长久之计,推动环责险还需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内在动力。

(二)宣传力度不足,企业投保意识薄弱

推动企业积极主动投保形成内在激励是环责险长效发展之关键。就我国环责险试点开展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力与宣传力度,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尚未形成“污染者承担”的意识。而一些支付能力欠缺的企业更愿意压缩包括保费在内的经营成本而放弃投保。面对较窄的承保范围、较高保费、严苛的条款、以及未推行强制投保模式,致使企业主动投保意愿较低。

(三)公民损失追偿意识淡薄,法律观念缺失

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基础是有完善的经济追偿制度,而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公民对环境污染问题习以为常,当受到环境污染侵害时,很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正是公民维护环境权意识淡薄,对于环境污染企业难以形成环境治理压力,排污企业免于承担经济赔偿与环境恢复责任,因而环责险需求不足。

三、环责险发展对策分析

(一)规范相应法律体系,完善强制投保法律基础

我国应尽快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体系,使制度运行有法可依。第一,可参考国外立法先进经验,增加明确细致的规定条款,以列举方式明确涉及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完善强制投保法律基础,政府提供环境污染企业强制投保名录与相应处罚规定,增强法律约束力。第三,以《环保法》为基础,逐步完善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内的配套法律设置。在时机成熟时,可另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专门法律,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二)健全政策扶持制度,帮扶环责险市场成长

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过程中,对于产品自身公益性的特点,应对保险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以提高保险公司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意愿。对承保的保险公司进行财政补贴,从供给端提高产品的提供。当保险公司在产品经营稳定时,相应的政策扶持可以逐步退出,从而起到对于整个保险承保产业线的扶持,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完善产品设计,进行差别化费率定价机制

在当前对于被保险企业统一定价,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既降低了投保企业的投保积极性,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因此,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逐步完善,对于投保企业进行风险差异化定价。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面对不同企业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相应的保险费率与保险保额,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产品设计更加合理可靠,提高产品整体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四)提倡绿色经济,提高企业投保意识

在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的背景下,提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国家倡导的重点。2015年下半年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中,强调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因此,需要加大对于相关企业绿色经济的宣传力度,从需求端提高企业的投保意愿。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由于环境事故波及面通常很广,因此事故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往往巨大,但肇事企业因无力赔偿或逃脱赔偿,最终使得污染成本由政府和受害者来承担。如2005年11月吉林中石油所属的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导致苯类污染物泄露[1],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对松花江流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沿岸居民生活生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但停产损失和治污费用却没有得到相应赔偿。事后肇事公司仅被环保部门处以100万元罚款,向吉林省政府支付500万元善后款得以了结,而国家却在随后5年里为此累计投入高达78.4亿元的环境修复资金。实际上目前我国发生污染事故后,民事赔偿实际上只承担直接财产损失和应急处置费用,大部分生态损失是没有承担的。为了分散企业污染赔偿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者,尽量减少社会和国家的损失,积极推动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及特点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所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就是以企?I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受害人)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2]。在这种保险机制中,排污单位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保险人)预先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则根据约定收取保险费,并承担赔偿责任,即对于排污单位的事故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保险人保人向第三人赔偿或者支付保险金[3]。渐进性环境污染是指在污染企业合法生产经营的情况下,产生的环境损害,具有价值正当性。渐进性环责险具有公益性、强制性和无过错的特点。

2.我国推行渐进性环责险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公民的环境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维权诉讼也越来越多,并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会保持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较高的法律成本使得企业不得不重视起环保问题,采取措施来降低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主自身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主观上愿意为环保问题买单,一旦发生不可预期的环境事故时,也想承担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责任,因此就产生了通过投保渐进性环责险来降低风险、承担环保义务的需求[4]。

但目前我国现有的环责险试点都是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承保,对渐进性环境污染还没有覆盖,而渐进性的环境污染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固体废弃物处置领域,因此渐进性环责险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

一般来说,社会需求主要由保险企业、政府部门和投保企业的三方面需求构成。其中政府希望通过渐进性环责险制度的推行可以把风险有效的转移到投保企业和保险企业,而企业接着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同时保险公司从企业和政府处获得经济收益,而企业也能得到政府相应补贴[5]。保险企业、政府部门和投保企业三方风险及利益流动关系如图1所示。

2.1保险企业需求

在渐进性环责险制度没有推行之前,保险企业不承担风险但也没法获得经济收益,由于保险企业自身是通过承担风险来取得收益的,所以其希望通过建立环责险市场来获得利润。在传统财险和人身保险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责任保险尤其是新责任险种市场更具吸引力[6]。同时承保渐进性环责险也有利于保险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增加企业社会声望。

由于渐进性环责险的经营需要较高的成本,保险企业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7]。保险企业经营环责险具有外部经济性,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较大,而环境风险的复杂性、损失评估等的高难度性,容易造成保险企业自身的边际私人收益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企业经营环责险的供给量通常小于社会最优需求量。因此,为充分调动保险企业的积极性,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地政策支持。

2.2污染企业需求

随着我国对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以及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8],促使企业管理者重视环境风险管理,从而有效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污染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后果有:第三者赔偿、生态环境恢复赔偿、刑事责任和罚款、停工损失和声誉损失。其中第三者赔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赔偿属于可保风险,可以通过投保渐进性环责险的方式来转移风险。

在三方关系中,污染企业的博弈策略是希望能够以合适的代价规避风险,通过在政府部门处获得政策支持以降低保险成本,然后在保险公司进行投保降低风险,最终达到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控制的预期。同时污染企业投保环责险后,保险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对投保企业的污染防护设施和排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整改以达到环保要求,能够尽量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或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内。

2.3政府需求

没有推行渐进性环责险时,政府等于承担了三者关系里最大的风险。由于环境污染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往往巨大,以往仅对肇事企业的罚款是无法承担受害人赔偿和环境修复费用的,而这之间的资金缺口往往由政府来承担,这给政府造成了很大负担,也等于使用社会公共资源来给污染企业买单,造成了巨大税收浪费[7]。因此政府部门期望通过推行渐进性环责险制度促使企业在环境风险管理和应对上投入合理的成本,切实降低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隐患,借助市场力量来发现和降低自身环境风险。

3.我国环责险的现状分析

环责险作为责任保险新兴的险种,我国范围内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具体规范,现有规定大多是出现在别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环境因素的条款,仅仅这些依据确定了我国现有环责险制度的基础。除此之外对环境责任保险的直接规定基本处于空白。

全国首例正式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赔偿案例发生在湖南株洲。2008年7月,株洲一家农药生产企业购买了平安保险公司的污染事故责任险,投保额为4.08万元。2008年9月,该企业发生氯化氢气体泄漏,污染了环境污染事故,保险公司接到企业报告后,支付了1.1万元赔款。目前我国理赔数额最大的环责险理赔案例是山西长治的苯胺泄漏污染浊漳河事故。2012年12月31日,山西长治潞安集团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事故[9],造成浊漳河挥发酚超标。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理赔要求后立刻前往调查事故原委,同时做好事故专家鉴定、保险资金赔付等准备,最终企业共获得405万元赔款。从2007到2014年,我国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根据环保部公开的信息显示,到2014年4月包括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0家企业已经投保了环责险、具有风险保障能力,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电力、医药、印染等行业。虽然目前投保的环责险均属于突发性环责险,但很多投保企业也同时存在着渐进性环境污染风险,因此未来渐进性环责险市场潜力巨大。

4.域外主要国家渐进性环责险制度介绍

4.1美国渐进性环责险现状

美国的环责险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环?险制度最健全的国家之一。美国环责险的发展是伴随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而进行的,一方面环保制度完善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污染责任风险越来越多,增加了对环责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环责险制度的发展,从而不断满足风险企业的新需求[10,11]。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出台并修改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其中不仅有多处要求有关企业投保环责险的规定,而且严格的责任制和处罚也促使企业积极投保环责险来降低生产运营中的环境风险。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环境污染诉讼案例的激增,法院对保险索赔的判决以及对环境保险条款的司法解释,从开始的仅认定突发和偶然性污染事故转变为纳入了渐进性污染,这对环境保险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购买环责险成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的规避环境风险的可行办法,这客观上为环责险市场创造了大量的需求,也刺激了美国环责险的建立和发展[12]。

4.2德国渐进性环责险现状

德国的环责险采用财务担保的制度。根据德国《环境责任法》规定只有通过政府或金融机构担保的企业可以获得环责险豁免,其余所有企业都要具备环境风险担保。由于政府一般只对公共投资提供担保而银行则很少会对普通企业提供担保,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德国环责险以强制险为主[13]。同时在1992年12月10日对《环境责任法》进行修改后,渐进性环境污染不再被列为保险责任免除范围,因此保险公司提供的环责险同时承保了突发性和渐进性事故。

同时德国环责险制度的保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1965年之前,德国的环责险只承保突发性污染事故引起的损失,将渐进性污染引起的环境责任损失列为除外责任;从1965年起,开始承保渐进性水污染造成的损失;1978年后,又对大气和水污染导致的财产损失予以承保。现在德国环责险也包括对因特定设备影响环境而引起的人身伤亡、健康受损或财产损害提供保障[14]。2007年,德国依照欧盟的环保责任法令ELD的规定推出环境治理保险,主要承保对土地、水域及生物圈等造成损害的治理责任,旨在避免环境损失、治理已造成的环境损失和赔偿相关费用。

4.3法国渐进性环责险现状

法国环责险采取的是以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模式,其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两个阶段: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法国的环责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没有专业的环责险,一般责任保险单上通常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臭气、光害及温度变化等环境损害造成的损失列为除外责任,只在必要时在一般责任保单下对突发性大气污染或水污染事故附加承保。1977年后,法国多家保险公司共同组建了污染再保险联营(GARPOL),设计了环境污染特别保单,保障范围不仅涵盖偶然、突发性环境事故赔偿责任,也将单独、反复性或持续性事故引起的渐进性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包含在内。GARPOL设立了技术委员会来加强核保和核赔体系控制。

4.4域外国家环责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上述对国外国家环责险制度的经验考察,不难发现一些在制度上的共同点。首先,在保险模式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采用强制责任保险的模式。其次,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发展较早,相对成熟的国家中,保险的范围实现了从只承保突发性环境事故到对累积性或渐进性事故所引起的环境损害也开始承保的转变。第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环责险广泛经营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国外国家的制度经验,取其精华吸取宝贵经验。

5.我国推行渐进性环责险的发展建议

5.1健全环责险的法律体系

要改变我国环责险制度发展落后的局面,亟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没有专门的环责险条例,法律中关于环责险的规定也寥寥无几,环责险的试点主要是依据环保部和保监会联合颁布的指导意见展开的。我国于2013年初开始进行的环责险强制试点效果并不显著,一些划归在试点范围内的企业并未投保。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指导意见的法律强制力较弱,在赔偿的原则、主体、范围、标准、举证责任、请求时效等方面也缺乏明确的规定,企业即使不投保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发生污染事故后可以不赔偿或赔偿很少。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为环责险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5.2实行以强制性为主、任意性为辅的保险模式

考虑到我国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环责险的社会公益性,以及发达国家强制性趋势加大的因素,我国的渐进性环责险制度应该实行以强制性为主、任意性为辅的模式。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任意性为主的模式,除了法律法规强制规定需要投保油污责任险和在强制性试点范围内的企业,其他企业都有自主选择是否投保的自由。因此,为了刺激环责险的需求,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加大强制性的力度,在一些污染严重的环境领域、渐进性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行业内,通过政策法令的形式将渐进性环责险规定为强制性保险,要求所有企业必须投保。

5.3加大政府对环责险的扶持力度

环责险的发展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予以扶持。首先,加大环保宣传和环责险知识普及,提高公民和污染企业对渐进性环责险的了解。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和污染企业充分认识到环责险的重要作用。其次,分别针对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制定激励优惠政策,提高双方参与环责险制度的积极性。例如,环保部和保监会联合的《强制试点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安排环保专项资金或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时,对投保企业污染防治项目予以倾斜或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然而,目前尚未出台针对保险公司的财政支持政策,保险公司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完全带动起来。再次,加强环保部门与保险行业的互助协作,为渐进性环责险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环保部门、保监会和保险公司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合作,建立资源、技术共享平台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在风险数据积累和技术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可逐步扩大渐进性环责险的承保范围。

5.4建立环境污染巨灾保障体系

由于环境侵权具有对象广泛性的特点,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危害地域广、受害人众多、损失数额巨大。为了提高环责险保险人的风险负担能力,应对巨额的污染损害赔偿,需要建立环境污染巨灾保障体系。环境污染巨灾保障体系可通过设立环境污染专项赔偿基金、巨灾再保险和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途径实现。环境污染专项赔偿基金可由政府划拨一部分财政资金和保险公司提取一定比例的保费共同设立,用于弥补重大污染事故的资金缺口或垫付应急处理费用。巨灾再保险能够将风险在不同地域、甚至全球范围内分散,提高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

篇10

关键词: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危险化学品

目前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为12.628万公里,位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34.59亿吨、货物周转量13312.41亿吨公里。同时我国内河流大多承载着生产生活用水、发电、蓄洪、灌溉等功能;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作用更为突出,城市生活、工业、服务业、公共事业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都与水资源密不可分。航运是高风险行业,内河船舶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经常导致大额损害赔偿。污染损害强制保险是内河船舶污染风险的良好缓冲。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建设相当重视。相关部门尝试用“责任险”的方式,引进市场力量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监管,同时分担和降低企业风险,保障污染受害人的合法权益。2013年环境保护部就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文件《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13]10号)。2015年1月的新实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5年12月交通运输部颁布《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修订)》,并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该《管理规定》第二章、第十一条:“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投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担保”,从制度上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的责任保险进行了强制要求。

1设立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污染事故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其中事故单位作为投保人,保险公司承担对事故损失方的赔偿责任。环保责任险可以分为强制性保险和任意性保险。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内河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须参加强制保险。可以看出,目前参加强制性保险是解决内河船舶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必选选项。而王康(2006)认为,就环境责任保险而言,持续性环境侵权的责任保险应属于强制性保险,突发性环境侵权行为的责任保险应属于任意性保险。实际上,面对目前航运业经营环境的实际困难,企业难有动力投保这一新兴险种。例如江苏省曾于2007年率先推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目的是通过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规避和转移船舶污染赔偿风险。但由于保险公司和船舶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相关配套激励措施难以发挥作用,政策并没有能够得到持续有效推行。内河航运企业部分规模较小、事故风险承担能力较弱。污染责任险的投保会降低一部分利润、增加航运业的营业负担。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整体航运业的健康稳步发展。首先,内河船舶运输公司中有许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甚至有很多的单船公司和夫妻船。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正规、相关安全防污染措施执行不到位、风险较大的特点。强制保险可以增加这些企业的安全投入成本,降低其从事危险品运输等高危行业的意愿,提高危险品运输行业的门槛。其次,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保险公司出于减少自身经营风险的目的,会积极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这是对行政监管的重要补充,并将会为监管部门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翔实的信息。

2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国际公约建设情况

针对船舶污染环境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设方面,国际公约一直将强制责任保险作为重要手段。如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在处理船舶污染风险方面就多采取了多种责任保险措施,形成不同层次的风险防控。其手法成熟,有很多经验可以为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所借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CLC)是一部针对散装货油船舶事故污染损害责任的公约。该公约1992年11月通过了《1992年议定书》,于1996年5月30日生效,目前已有96个国家加入。我国是该议定书的缔约国。CLC公约规定,载运2千吨以上散装货油船舶的船舶所有人必须进行保险或取得其财务保证,有关当局向符合要求的船舶颁发证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LLMC)于2009年3月9日对我国生效。该公约要求1000总吨以上的外国籍船舶,必须持有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1000总吨以上的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和1000总吨以上的沿海运输船舶必须持有直属海事局签发的《证书》,证明进行了保险或取得其他财务保证。《国际海上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损害责任及赔偿公约》(HNS)。HNS公约强制运输有害有毒物质的船舶的所有人按照责任限额确定的金额进行保险或取得其它经济担保。由此可见,为了提高经营人抵御风险的水平,并保障事故受害方的权益,为重大事故风险损害进行强制保险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做法,并已有较多采用。针对船舶污染损害赔偿问题,IMO的做法更加完善和系统——是从持久性油类到有毒有害物质,从保险(或财务担保)到基金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全面的强制补偿制度建设。

3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国内相关制度建设情况

3.1《环境保护法》

新《环境保护法》第52条规定针对船舶污染环境赔偿强制保险领域进行了规定,针对海上船舶污染赔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2007年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推动环境污染保险的试点,并与2013年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在环保法的修改过程中,根据控制环境风险高发、频发的实际需要,环保法增加了环境保险的规定:新《环保法》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一新增条文表明新环保法注重依靠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进行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环保部将继续会同中国保监会推进环境责任保险;今后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一是要鉴别、筛选高风险的企业,拿出相应名单;二是逐步完善风险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规范、方法、指标;三是推动地方环保部门、保监机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携手推进。从中可以看到,新环保法推行环境保险制度目的在于通过这项制度的建立控制我国环境污染风险水平、合理分散环境风险,并通过保险机制满足环境风险损害的补偿或部分补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经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针对我国境内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做出了规定。其中关于保险的方面有:第五十七条“……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副本应当随船携带。”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以及《危险化学品名录(2010版)》,包括持久性油类(原油、燃料油等)和化学品并进行内河运输的船舶应进行强制保险。为了达到该条例的要求,所有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需要参加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或者进行财务担保,参保人为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该条例虽已施行,但目前内河船舶污染保险工作还刚刚起步,与条例要求的危化品船舶全部取得强制性保险尚存一定的距离。依据我们对目前内河运输危险品船舶的投保情况的调研,基本上海事管理部门对内河船舶污染责任险没有强制性要求,各大船公司的投保意愿不高,只有少数重点航段的运输危险品船舶投保(且均为附加险)。此项业务在相应保险公司的业务中占比很小。

3.3《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

2013年底,《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于2015年12月15日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1)老版《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中没有对赔偿的制度建设进行说明,只是从财务担保上提出了要求。

(2)《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的第七章“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对内河散运危险品船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第四十八条:“通过内河运输散装液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取得船舶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保证证书”;第四十九条:规定了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的财务担保的额度标准;第五十条:船舶所有人应“向船籍港的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保证证书”。

(3)新《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第二章、第十一条:“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投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担保”。但没有明确相关管理内容,“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4)《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危险品的内河散装液体运输船舶提出了保险要求,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所有内河危险品运输船舶的强制保险要求相比,范围要小。而新的《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相一致。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的分析,强调了目前内河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建立的法理基础。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国内外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还是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看,内河船舶污染损害环境强制保险在我国的推行是必然的。为了应对船舶环境污染强制保险实施发面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加强内河危险品船舶运输风险、保险激励制度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并实施新的方式方法,推动内河船舶污染保险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由于内河和海上的上位法不同,内河保险机制与沿海船舶污染赔偿制度目前应是两套机制。内河保险机制应单独设置,不具备完全照搬沿海制度的可能,但可互为借鉴。目前法律法规与现阶段内河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之间尚存在几个缺乏衔接的环节。建议在《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配套的保险管理规定中能够明确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管理方法的内容,为管理和执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年鉴(2015版),交通运输部;

[2]王康,论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与价值[J],特区经济,2006,(12):303-304;

[3]蒋丽英,保险之手如何“治理”环境污染,苏州日报[N],2014,12,17(A06版);

[4]IMO,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2005;

[5]危敬添,《HNS公约》及其2010年议定书[J],中国远洋航务,2010,(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