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化学元素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的化学元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三化学;元素化合物;有效复习;复习模式
复习课的立足点不是所有旧知识的重复,要努力把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织成网,不搞题海战术。元素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容易感知,但比较繁杂,容易混淆。针对这些特点,本文探索了这部分知识复习时的教学模式:
一、复习模式之一――板块复习课
以学生归纳知识网络、整理练习为主,教师梳理归纳为辅。主要环节有:
1.梳理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整理知识框架的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布置任务,进行练习,讨论展示,互助释疑。
3.穿插巩固,点拨拓展――结合展示情况,对自己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点拨,个别释疑。
4.达标测评――教师以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举例:复习课《盐和化肥》】
第一步,先听写盐的化学式(老师不报具体物质的名称,只报盐的统称,学生演板):
(1)4种钾盐;(2)4种钠盐;(3)4种硝酸盐;(4)3种铵盐。
先不报物质名称,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由金属离子想到配什么酸根离子,或由酸根离子想到配什么金属离子,然后应用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订正后由学生归纳出盐的概念。这种操练,有利于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盐的概念的再认识。
第二步,继续听写化学式(换一个学生演板,给予适当的化合价要求和名称提示,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5)6种盐酸盐;(6)5种硫酸盐;(7)6种碳酸盐;(8)1种磷酸盐。
通过演板,暴露问题,能让基础更差的学生及时补上,落实好“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盐的俗名、用途等更容易的知识也由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提出问题:这些盐中哪些溶于水?哪些难溶于水?
指导学生查阅溶解性表,边查阅边总结规律;然后复习记忆口诀,检查背诵情况,记住一些重要的盐和碱的溶解性,这将对提高解题能力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是学生一进入高中马上要学习的“离子反应”的知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第四步,盐的检验和鉴别方法的学法指导。
(1)查阅教材和笔记;(2)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3)写出反应原理。
盐的检验和鉴别方法的学法指导:结束后,学生自己总结要顺利地学好这部分内容,需要具备哪些基础?只有自己体验过的才有深刻印象。
总之,对待教材采取重视基础、回归课本和提高能力相结合,对待学生采取辅尖和扶差相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这种复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容易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模式之二――专题拓展课
这一阶段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学生化学成绩提升一个层次,它既不是板块复习课的简单重复,也不能流于形式,专题的选择要注意几点:
1.专题选择的原则: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专题选择的特征:要具专一性和针对性。即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赋予相关内容浓缩而成;又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考命题的热点来选择专题。比如,针对一些实验设计、实验评价、新信息题等能力题学生无从下手,可以加以总结,对症下药,给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
3.专题的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也可以由教师选出专题,然后让学生编写讲解要点、提纲和练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
总之,专题复习课可对板块复习课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三、复习模式之三――试卷讲评课
这种课例,可让学生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应试技巧,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学业成绩。主要环节有:学生自审分析,互助释疑;教师重点点评,强化拓展;师生互动提问,释疑归纳;达标测评,反思得失。一般以下列内容作为讲评重点:
(1)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对应的知识点;(2)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3)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4)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5)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6)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
一般会以中等生的卷子为依据,讲解他们的失分情况。立足“透”字,一个题决定要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讲透,二要展开,三要有跟踪练习。切忌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的时间,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篇2
关键词 水的组成 化学元素观 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首先应当建立起“化学元素观”。然而,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是伴随相关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的。要在相关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组织教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为此,笔者以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展开讨论。
1 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化学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化学核心观念之一的“化学元素观”具有统摄性和持久的迁移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把握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提供思考框架,为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指明思维方向。具体来说,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观念的基础,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建立认识框架。因此,化学元素观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元素本身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二是从元素角度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等。借鉴梁永平先生关于“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基本理解如下,见表1。
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在不同阶段,基于不同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元素观不同,其认识层次也不同。如以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事实为支撑,“水的组成”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纯净物并将其分类、归纳,是“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可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学习纯净物的分类,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从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概念,由此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依次实现对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不仅如此,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物质的性质,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纯净物的性质要受到组成元素的影响,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其性质未必相同,这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因此,化学上还要依据物质的性质、结构对纯净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是学生后续要学习的内容。
2 从化学元素观看“水的组成”及其教学价值
“水的组成”属于人教版教科书(2012版)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从“化学元素观”的角度看“水的组成”,就是把该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中去考量,思考“水的组成”与“化学元素观”的关系、“水的组成”处于什么位置,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
“水的组成”涉及较为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化学元素观”之间存在的实质性联系可以用“水的组成”知识层级图来体现(见图1)。
“水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借助电解水的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知识,重在认识电解水实验的实质和水的组成,感悟通过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并从物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纯净物的分类。显然,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水及其变化,而且能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认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根据电解水实验以及对生成的2种气体进行检验,证明水在通电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以揭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第二,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依据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认识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第三,根据电解水实验,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纯净物可依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依据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第四,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性质差异,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其元素组成有关,组成元素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第五,结合之前学生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启发学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组成水的氢、氧元素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物质,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不变的认识;第六,利用电解水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不断分解物质直至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成分为止,于是就得到了元素的游离态,即“单质”,这是人类研究和认识物质组成的经验方法,通过此实验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水:水还可再分,即水不是元素;第七,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分析,为水的化学式——H2O提供了事实依据,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本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打下了铺垫。可见,“水的组成”是发展学生“化学元素观”认识的重要载体。
3 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
“化学元素观”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围绕“化学元素观”来展开“水的组成”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与化学观念认识发展等有整体考虑,让具体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发展提供支撑,使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伴随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
3.1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的核心,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对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价值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要从知识教学转向化学观念教学,就需要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的教学具体化,与此同时,需要兼顾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此,在“水的组成”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搭建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念认识发展的整体框架,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能体现“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具体化为教学任务,以此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索,明确教学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考虑,“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整体思路设计见表2。
3.2围绕“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发展对化学观念的认识。把教学任务转化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是通向理解、发展化学观念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有必要思考应该提出怎样的引导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化学观念教学中,引导性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的、能体现化学观念的关键性问题,是统领课堂、推进教学的主线索。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化学元素观”关键内容的教学任务转化为统领课堂教学的引导性问题(见表2),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引方向。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要利用引导性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去反复认识、体验和感悟“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元素与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学反应”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3.3将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转化为“手脑并重”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活动体验来完成。活动设计需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方式要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引导性问题相一致,要针对教学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手、脑并重的多样化活动。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的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如任务1中的问题1的设计,学生已经学过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利用学生已知的这个反应可以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启发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以及如何推测水的元素组成等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个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水分解的产物来推测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事实证据。电解水实验是学生学习“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元素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活动设计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解水实验、电解水生成的2种气体的检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以实验事实为证据,根据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水电解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并获得相应的结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三是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分析、比较、总结与概括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念性认识。如问题4和活动4的设计,你知道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吗?根据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水分解前后各物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关注具体事实的识记,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物质性质关系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把握具体知识的本质所在,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篇3
1、调制香水的原料很多,按传统分类,一般划分为人工和天然两种。
2、天然原料是通过物理分离方法,例如蒸馏和提取,从生物或动物材料中获得的物质。最终得到的原料与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以一种浓缩的形式存在。这些精练香精通常含上百种不同化学元素。
3、人工香料是经过化学反应获得的物质,原料通常是石油或松节油。一些人工化学制品可以从自然中分离或只能以人工合成方式产生。 自从由化学反应可以获得人工香精的技术产生以来,大量的人工香料随之诞生,而它们各自的纯度各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耐热金属材料;机械性能;蠕变极限;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航空、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等许多行业中,鉴于材料经常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工作,因此常常需要使用耐热金属材料。从耐热金属材料的工作环境来看,耐热金属材料应该具有两方面的性能,即金属材料的高温化学稳定性和高温强度。而对于耐热金属材料来说,应当认真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针对原因而采取措施来提高耐热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1 耐热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在常温下,塑性发生变化是经过位错来实现的,因为晶界强度较高,使位错运动面临比较大的阻碍,因此常温下,晶粒越细小,强度越高。在高温下,温度越来越高,晶界的强度越来越低,因此材料的强度也跟着降低。在晶界强度和晶内的强度一样时,晶界强度决定着材料的强度,这时的温度就命名为等强温度。由此看出,温度越来越高,金属会从穿晶断裂转化为晶间断裂的方式,当晶界越来越多,断裂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变大,金属的强度变低。跟着温度的提升,金属的变化状态和失效状态和在常温下相对比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金属的变形行为、金属的耐久强度、金属的受力松垮行为等,这些都是对耐高温金属原料的机械能力发生影响的几个范围。
2 蠕变极限的影响原因
2.1 蠕变极限影响原理
就耐高温金属原料来讲,它的机械配件需要在高温度条件下工作,所以必须对这些耐高温的金属原料要求很高的机械能力,譬如规定它具备充足的冲锋强度、坚韧或者很好的连接性和生产性。金属原料的强热性对于耐高温的金属原料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耐高温金属原料在高温度下它的每个配件机械能力,例如金属原料的顺从强度、疲劳强度、硬度等都要比在室温下有明显的下降。对于耐高温金属原料的强热性最重要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它的蠕变能力。蠕变极限就是耐热金属材料在高温极限下,引起金属材料出现一定变形速度的应力。把试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同时加载一定荷载,长时间后就可以得到蠕变伸长率-时间曲线,如通过对不同温度以及不同应力试样,从而得到多条蠕变曲线。
对耐高温金属原料来讲,它发生蠕变也是必须的,譬如那碳钢举例,碳钢在温度到400度之上就会有明显的蠕变行为。就一些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的金属配件,譬如说锅炉的炉管,因为蠕变就会是炉管的直径变大,同时管壁会变薄,最后导致炉管的爆炸;还有蠕变会导致汽轮机叶片和气缸之间空隙越来越小而造成损坏。所以,就耐高温金属原料,高强度和蠕变特点是确定耐高温金属原料机械能力作用的元素,就耐高温金属原料,必须要求材料具备高热强性和强大的抗蠕变能力。
2.2 提高蠕变强度方式
耐高温金属中可以再高温下长久工作,具备很强的蠕变能力和很高的强度,说明此材料具备很好的耐热性,根据研究,这些金属中都含有较高的铬和镍。金属材料中含有高量的镍(Ni)、铬(Cr),会具备很好的耐侵蚀性、耐高温度性和耐氧化性。通过增加碳含量后,鉴于其固溶强化作用使耐热金属材料强度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在耐热金属材料以铬、镍为基础的化学成分中掺入适量的钨、铌、钼以及钛等元素,因为金属材料的组织为面心立方结构,因此在高温下金属材料仍有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蠕变强度。
3 化学元素的影响原因
就耐高温金属原料来讲,原料含有的金属成分对他的机械能力有着重要的决策作用,因为耐高温金属原料要在高温度下长久的作业,所以为了保证耐高温金属原料的有效性能,需要往金属原料中加入一些成分。例如,在耐热金属材料中加入钼,可以有效地使金属中的晶粒得到细化,从而提高金属材料的淬透性和热强性能,使耐热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以及抗蠕变能力。另外,在耐热金属材料中加入钼,不仅能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还可以抑制金属材料由高温引起的脆性。另外,在金属材料中常加入铝元素,通过加入少量的铝,同样可有效地使金属中的晶粒得到细化,提高耐热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同时因为铝具有抗腐蚀性以及抗氧化性,铝在耐热金属材料中的掺入,可有效地提高耐热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不起皮的性能以及耐高温腐蚀的能力,但是铝的过量加入又会对耐热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热加工性能以及切削加工性能构成影响。化学成分可以提升耐高温金属原料的机械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化学成分如果加入到原料中,会对耐高温金属原料的产生负面作用。这里有几样化学成分对耐高温金属原料的机械能力作用尤其显著。
3.1 锰元素(Mn)。锰在金属材料中大多数起到脱氧剂的作用,其可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或者硬度,同时由于提高了金属材料的淬性,从而改善了耐热金属材料的热加工性能。但是随着锰含量的不断增多,将会减弱耐热金属材料的抗腐蚀能力,降低了材料的焊接性能。
3.2 硫和磷元素。在耐高温金属原料中硫和磷这两种元素属于有害成分,这两种成分的增多会导致耐热金属原料的脆性增加,使金属原料的塑性能力下降,就耐高温金属原料的链接能力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4 焊条对金属机械性能的影响原因
因为耐高温金属原料要长久的在高温度下作业,要保证金属原料有效的抗高温能力,就需要往金属原料中加入一些成分。如焊接材料与原材料的化学元素有较大差别,若金属工具在高温度下作业,就会造成金属连接地方因为一些成分的蔓延情况致使金属连接的机械功能降低,譬如说碳成分在连接线周围的蔓延。所以,在因金属工具的连接才选用链接原料时,需要保证材料的焊接功能和其母材料是一样的。所以为了确保耐高温金属原料的机械能力,焊接金属的化学元素必须要与母材料一样。
5 提高耐热金属机械性能
从以上的耐热金属材料影响本质来看,细化晶粒在常温下是提高金属材料性能的好方法,但是对于高温金属材料则是不适合的。所以,在高温下工作的耐热金属材料常采用下列方法来提高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5.1 耐热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最基本是取决于原子间的结合力,原子排列越紧密,基体的机械性能也就高。
5.2 耐热金属材料晶粒越细,蠕变发展的越明显,粗晶粒钢的蠕变速度较低。因此如在金属材料中加入B、Re和碱土金属,可以与S、P等杂质生成稳定难熔的化合物,减小了S、P杂质对热强性的影响,以达到纯化(净化)晶界目的。
6 结束语
在很多企业中譬如说航空、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等,这些行业中材料都是在比较高的温度背景下运行,所以必须利用耐高温的金属原料。在耐高温的金属原料的运行背景下,耐高温的金属原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性能,金属原料在高温下具有稳定的化学性和高温强度。必须要仔细研习解析耐高温原料的影响元素,才能根据原因运用适当的方法以便提升耐高温金属原料的机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影响耐热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几种主要原因,如蠕变极限、金属材料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焊条的焊接工艺等,针对这些影响原因,提出确保耐热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相关措施,旨在能给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艳秀,杨小勇,叶萍,等.材料化学成分对耐热金属材料的影响初探[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12).
篇5
一、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非常多,只要我们在备课时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与该知识点相联系的、同学们熟知的、生动的生活事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钠的化合物”第二课时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时,设计了“为什么在做烙饼时常在面粉里加一些碳酸氢钠(小苏打)?蒸馒头时常在发酵过的面团里加一些碳酸钠(苏打)?”等问题,以激发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以及探索它们在上述应用中的原理;又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提问:“煤矿矿难产生的原因有哪几种?其中瓦斯爆炸中的‘瓦斯’是什么物质?”第二课时设计了“打火机中的燃料气是什么物质?液化气的成分是什么?”以激发学生学习了解烷烃知识的兴趣;再如教学“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础化工原料”时,向学生展示食品专用袋和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中青霉素的结构式,设问:“食品包装袋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的主要原料来源是什么?”“青霉素结构式中的环状结构叫什么?你知道它的来源吗?”等等。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不仅可以解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而且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以新闻材料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与材料、能源、现代科学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密不可分,因此新闻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与化学有关,因此,在了解新闻时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把与某些化学知识有关的新闻整合到课件里,上课时作为情景材料展示给学生,从中找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对该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把“嫦娥一号”发射的实况展现到学生面前,然后问学生:“嫦娥一号升空的动力是什么?这类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学生立即回答出使嫦娥一号升空的动力是燃料的燃烧。这时我们让学生列举几个常见的燃烧反应,进行分析找出特点,就可自然地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又如,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时,将同志视察山西大同煤矿的新闻资料展现给学生,然后提问:“新闻中所说的电煤是什么物质?它与电能和化学能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煤把化学元素能与电能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的探究,等等。上课结束时,我们还在布置的课后学习中要求学生去参观灞桥火力发电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我们感兴趣时刻都能学到化学知识。
三、以科学发展史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有趣的化学史实十分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史实引进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组织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时,我们设计了问题情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你知道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给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谁?它制出的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什么?”又如,在探索“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时,设计了问题情境:“第一个将化学元素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科学家是谁?他用到哪些材料?你想不想也像这位科学家那样亲手试一下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再如,进行“苯”的教学时,设计了问题情境:“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哪位科学家在什么情境下提出来的?”等等。
四、以同学们熟悉的化学知识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用熟悉的化学知识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中探求新知识,能投入更大的热情,学习效果会更好。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首先让学生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一些与条件有关的化学反应,如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氧气、氢气和氯气、铁丝与氧气、铁与水蒸气,等等,再提问:“为什么这些反应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条件呢?”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又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热能”时,首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比赛的形式列举以前学过的、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放热现象的化学反应(写化学方程式),然后提问:“反应过程中有没有吸热现象?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放热现象?”诱发学生对反应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产生兴趣,等等。
五、注重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篇6
关键词:氦同位素;地质;应用
一、引言
氦(He)元素是极其不活泼的元素之一,它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零族。因为其化学性质极其不活泼,不参与任何化学反应过程,所以在自然界中氦元素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不受任何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氦同位素有着巨大的变化范围,3He/4He=10-1-10-4;不同成因和来源的氦,其丰度和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这为氦元素在地质化验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另外,氦气随着地壳构造活动、地层应力变化、地热事件变化和迁移活动等而发生很强的扩散和释放,如地震活动会造成岩石释放大量贮存在其内部的氦气。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岩石、流体矿物质等内部含有的氦同位素比例可以得出地质变化的重要信息。
目前,氦同位素己经成为了地质科学家研究地质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氦同位素研究可以得出区分地内、地外物质,陨石起源,判别石油天然气成因;另外,氦同位素研究还是划分陨石类型,陨石暴露年龄,示踪陨石撞击事件,区分地慢类型,地慢流体成矿原因以及追踪地层深处大断裂活动的重要手段。
我国对于氦同位素在地质化验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成熟的技术,更没有先进的仪器。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氦同位素气体样品分析地质矿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氦同位素在石油、天然气化验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氦气同位素化验为例详细介绍了固体样品加热-熔样分析方法,并简单列举了氦同位素在地幔化验中的应用。
二、地质化验中氦同位素的测量方法
氦同位素可以分析气体样品进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固体样品,但固体、液体样品和气体样品的处理方法及进样方法是不一样的,但首先都要采用基本相同的方法把氦惰性气体纯化和分离。下面我们以氦气同位素化验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固体样品的加热-熔样分析方法。
2.1样品的处理
对于固体样品,处理较多的就是单矿物或全岩样品,它们都可用于氦气同位素分析,但在处理之前一定得保证样品新鲜、有代表性。对于这类样品一般采用压碎法分析,首先将大块样品破碎至直径在6mm以下的小颗粒,用蒸馏水冲洗三遍,以除去样品吸附在表面的杂质。再将样品放至丙酮液体中,用超声波超洗20-30分钟,以便彻底除去样品裂隙和表面中的有机质等杂质,清洗后将样品放置在105℃的烘箱中烘干。最后,称取500mg左右的样品六份,分别装入样品装样器中,将装样器接回系统,抽真空,检查真空情况,确保系统密封良好。当样品为细粒或粉末样品时,应该先用铝箔包好后再放到树型装样器中。缠上加热丝,于100oC,加热去气24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固体样品中的碳酸盐、硫化物等成分在加热熔融过程中会分解成大量的活性气体释放出来,从而影响惰性气体的纯化分离。
2.2空白样品的处理
为了消除前次测样的记忆效应,同时检查整个系统运行状况,还应该在测试样品之前先测量系统的空白本底,以便扣除空白本底对样品测量结果的影响,当然,空白本底测量与样品测量过程完全相同。样品测量的程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3He的本底为2×10-17cm3STP,4He的本底为2×10-11cm3cmSTP,本底的3He /4He比值为1×10-6。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底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2.3氦同位素的质谱测量
测量样品之前首先测量标准气体,并根据标准气体的测量结果计算样品的氦同位素比值和氦含量。标准气体是由大气纯化制成的,并利用大气进行了多次标定。该质谱仪原来只配备了氢和氦的测量程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新研制了Ne、Kr和Xe的测量方法,扩大氦气同位素的研究范围,提高了该仪器的使用效率。
样品的氦同位素质谱测量程序与标准气体的同位素质谱测量程序基本相同,但样品的氦气含量和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大,有时杂质气体较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里不在赘述。若样品的He含量太低,空白的影响不能忽略时,则需要进行空白校正。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固体样品的氦同位素标准,我们对标准气体进行了多次测量。仪器自动给出的3He/4He比值的分析精度为1%-5%,根据6次重复测量结果计算出的重现性。
三、氦同位素在地中国大陆质化验中的应用举例
氦同位素是地质化验中研究地幔交代作用、划分地幔类型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人们在东南太平洋地幔研究的逐渐成熟,科学家门开始关注重视大陆地幔研究。氦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地幔源区的氦同位素特征,也就是说慢源包体和高压巨晶与寄主玄武岩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国的大陆地幔源包体和高压巨晶的3He/4He比值普遍较高,大部分与MORB值相似,这说明大气和陆壳物质的污染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同一地区不同地幔源包体和高压巨晶的3He/4He比值和3He含量明显不同,说明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幔源包体和高压巨晶。
黑龙江鹿道地区辉石巨晶的3He/4He比值((l.16-1.51)×10-5与地幔源包体中橄榄石的3He/4He比值(1×10-5)基本一致,而歪长石巨晶的氦丰度((0.67-0.81)×10-8和3He/4He比值(2.6-4.5)×10-6均相对较低。安徽女山地区辉石巨晶的3He/4He比值((l.05-1.12)×10-5与MORB值非常相似,与之相比,石榴石巨晶的3He/4He比值((2.3-3.3)×10-5相对较高,氦丰度(0.37-0.39)×10-5相对较低。海南定安地区高压巨品的氦同位素组成与地幔源包体明显不同。辉石巨晶的3He/4He比值为((5.7-12.4)×10-6,明显高于地幔源包体中橄榄石的3He/4He比值。石榴石巨晶的氦同位素组成最为特殊,3He含量的变化范围MORB大大超过了4He含量(0.92-6.12)×10-8的变化范围;石榴石巨品的3He/4He比值明显高于辉石巨晶和橄榄石包体,最高值达9.71×10-4。
四、结语
氦气同位素以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广泛的分布范围、较强的扩散和迁移能力以及巨大的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地质化验中重要而又独特的示踪剂。但我国氦同位素研究起步较晚,以前仅建立了气体样品的氦同位素分析方法和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研究资料,要想使氦同位素研究获得更好的应用,还需要广大同仁的努力。
相信,随着人们对地质化验工作的重视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氦气同位素会在地质化验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1. 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 B. 蒸馏水 C. 雨水 D. 自来水
2.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 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D. 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3.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 湿衣晾干――分子不停地运动 B. 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
C. 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变大 D. 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4. 下列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 二氧化硫、石油B. 水、啤酒C. 氢气、高锰酸钾D. 水银、空气
5. 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A. Cl2 B. 2N2 C. Cu D. CO2
6. 航天飞船常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 B. +3 C. +5 D. +7
7. 2007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下列用水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① 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 ② 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③ 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 ④ 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 ⑤ 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8. 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通过这一实验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 原子核质量较大 B. 原子核体积很小
C. 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 D.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
9. 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氦-3,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下列关于氦-3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B. 相对原子质量为2
C.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D.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0. 下面这幅卡通画形象地展现了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钠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
B. 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 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
D. 钠原子和钠离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1. 下列关于NaNO2、Na2O2、SO2、O2等四种物质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氧气 B. 都含有氧元素
C. 都含有氧分子D. 都含有2个氧原子
12. 哈尔滨某化工厂曾发生爆炸,大量泄漏的硝基苯(化学式为C6H5NO2)造成松花江大面积水体污染。下列关于硝基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硝基苯是氧化物B. 硝基苯由碳、氢、氮、氧4种元素组成
C. 硝基苯分子由14种元素组成 D. 硝基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6分)
13. 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酒精(C2H6O)由______种元素组成。a体积酒精与a体积的水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的体积小于2a,原因是______。
14. 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x的值为______。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______(填编号)。
① 核电荷数 ② 相对原子质量 ③ 电子层数 ④ 最外层电子数
15. 某省已经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利用农作物发酵生成的葡萄糖(C6H12O6)分解可以得到乙醇。葡萄糖是由______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其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______,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为乙醇和另一种常见气体,该气体是______。
16. 如果我们呼吸的清新空气需要用金钱来购买,如果清澈的水是来自我们的眼睛,那我们的生活还会这样充满快乐吗?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以“我们周围的人喝的是什么样的水”为主题,开展一次科学调查活动,请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紧扣上述主题,围绕生活用水的质量和水污染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1) ______;(2) ______。
17. 填写下列表格。
三、简答题 (共12分)
18.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相等”关系,例如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相等,请再举两例:(1)______;(2)______。
19. 下面是部分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填序号。
(1) 上述粒子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
(2)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有______。
(3) ⑤与⑦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20. 下表是某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8年4月的全省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中的一部分。
(1) 主要污染指标表述的文字中,涉及到的化学元素有N、______等。
(2) 属于重金属污染的河段是______(填编号)。
(3)造成总磷超标的主要来源可能是______。
(4) 水中的藻类生长繁殖过快能导致水质恶化。已知藻类含有化学式为C106H263O110N16P的物质,上述哪个河段最有可能出现藻类大量繁殖?______(填编号)。
(5) 请你提出一种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共10分)
21. 某生产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的企业,作了一个大型户外广告,内容如右图所示。
(1) 碳酸氢铵中氮、氢、氧、碳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 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01%)。通过计算判断该广告属于______(填“虚假”或“真实”)广告。
(3) 每袋该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______kg。
22. 为了消除碘缺病,我国政府规定某地区居民的食用盐必须加碘。右图为广东盐业总公司生产的加碘盐的部分标签。
(1) 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 从“食用方法”推测,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______。
(3) 为确保碘盐中碘的最低含量,1 kg碘盐中至少应加入碘酸钾______mg(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一、1. B 2. D 3. B 4. D 5. B 6. D 7. B 8. A 9. D 10. D 11. B 12. B
二、13. 3 分子间有间隙,当水分子和酒精分子混合后,相互渗入对方分子的间隙里,混合溶液的总体积就会减少 14. 10 ② 15. C、H、O O CO2
16. 饮用水是否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哪些因素能够引起水源污染 (或:如何开发利用水资源 节约用水的措施有哪些)
17.
三、18. 略(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19. (1) ②③ ⑤ (2) ③④⑤ (3) MgCl2
20. (1) P、Hg (2) B (3) 大量使用含磷的洗涤剂 (4) C (5)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先集中处理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篇8
关键词:引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5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发课程资源,巧设情景,精彩引入,已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初始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有效的课堂引入环节是一种创造,也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可以承前启后,建立知识的联系,顺理成章地进入主题内容。设计巧妙的课堂引入方法,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开始,可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教材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引入课程。
二、已有研究基础
目前,针对课堂引入环节的研究主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对课堂引入方法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如王杰航[1]提出,课堂引入的十个实例:复习引入、作业引入、目的引入、悬念引入、游戏引入、趣题引入、史话引入、故事引入、实践引入、讨论引入。
第二类是对课堂引入要求及注意事项的研究,如夏炎提出了评价课题引入是否成功的4个标准:引入是否自然合理,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引入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和教材贴得更近;引入能否使学生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在操作层面上,还是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引入能否让学生面临一个似曾相识、己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尚缺理性认识的问题,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2]。
第三类是对课堂引入活动设计的原则及途径的研究。如钟华文[3]通过教学实验,提出课堂引入设计的五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这些研究,都指出了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师在引入环节所用的素材,创设情境,主要涉及了教师的活动。很少有考虑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往往成了教师活动的附属品,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研究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不同类别(如元素化合物、概念原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中选取典型的教学内容,分析出课堂引入环节的作用,引入环节的时间安排,从而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
三、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
1. 对课程内容的分类
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化学变化,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化学式与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燃烧和灭火、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2)身边的化学物质,涉及空气、氧气、制取氧气、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碳-6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活中常见的盐。
(3)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涉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水的净化。
(4)化学基本计算,涉及利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5)STSE教育内容,涉及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爱护水资源、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化学肥料、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
2. 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作用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顺序也有所不同,引入环节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对于化学概念原理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样的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引入环节一般起到的作用是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来为概念的形成服务。
对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一般是按照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的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针对这样的内容,引入环节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物质的用途。
对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一般是按照一个大的主题,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引入环节,最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明确主题内容,来给学生布置任务。
对于化学基本计算,简单的计算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技能,形成从化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化学计算能有什么样的用途,能帮助学生解决怎样的问题。
对于STSE教育内容,主要是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化学在这些领域的重要用途。引入环节主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
3. 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时间安排
由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引入环节的作用不同,时间安排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化学概念原理内容、元素化合物内容、STSE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时间稍长一些,一般安排在5-8分钟,对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化学基本计算内容,引入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注意,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减少,控制在3分钟以内就能达到目的。
4. 典型教学内容引入环节学生活动的设计
在上述五类教学内容中,笔者选取了典型的、学生比较关注的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水的净化、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进行了引入环节的学生活动设计。
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引入环节,安排8分钟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的小组对比实验:
(1) 冰在加热的条件下融化成水;
(2) 加热水至沸腾;
(3) 用滴管向事先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滴加蒸馏水,滴水生火。
学生会观察到水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变化,看到棉花滴水之后突然起火这个神奇的变化,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引起认知冲突,并从不同的现象来引发学生对于本质的思考。前两个实验中,水仍然是水,没有本质的改变,而在第三个实验中,水从原来的灭火转变为生火,肯定是有新物质的生成。从而自然而然地初步形成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入环节,安排5分钟的学生活动,设计了学生的小品表演:楼房失火,如何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如何在火中逃生这一系列的表演。让学生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同时给学生以安全教育,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危险。
在水的净化引入环节,安排3分钟的学生活动,提出探究的主题内容:如何使身边的协和湖水变成直饮水?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提取出杀菌消毒的作用,但不清楚起作用的物质及杀菌消毒的原理。从饮水机的净水原理中可以想到活性炭以及其他小颗粒对水的净化作用,但不能准确描述出吸附作用、过滤作用的名称。进而产生兴趣,自发地去查阅资料,进行过滤、吸附等实验。这样的学生活动设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原理,化学能够很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变为学生,使学生自发地去探索,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的引入环节中,安排3分钟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来交流讨论课前的小任务:搜集各种补钙产品的标签,通过阅读标签的各项内容,如何确定其中的Ca含量,从而为妈妈选择一款经济实惠的补钙产品。学生首先要会读标签,找到与“量”相关的各项内容,如净重、含钙量等,思考之间的联系性,如何从一片钙片到整瓶钙片。不是生硬地介绍几种利用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类型,而是将这些计算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用途。
在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引入环节中,安排8分钟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分别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身份,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煤家族主要介绍产生的历程、组成元素、煤的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石油家族介绍石油的产生历程、组成元素、石油的分馏。天然气家族主要介绍顶梁柱甲烷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样的角色扮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四、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在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引入环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设计,而对比班则是常规的教师活动为主体的引入。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学生的访谈情况,发现绝大多数(95%)的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引入活动,很希望一直有机会进行这样的活动。他们认为“让我自己来课前调查以及课上展示,特别有成就感;学习起来很有意思,在看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我感觉化学真的很有用啊,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说明在引入环节中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很有必要。
五、研究不足及展望
虽然引入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类型还是比较少,主要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小组的展示与交流、学生的角色扮演,在学生活动的类型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此外,对于学生活动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杰航.初中数学课堂引入的实证研究[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43-45
篇9
[关键词]生命科学、本质、发展、应用、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132-01
一、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思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生命科学领域更是尤为突出,生命科学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早已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大千?生命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虽然在形态结构和行为活动上表现得千差万别,但生物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是高度一致的。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和生命大分子在化学组成都是由C、H、O、N、P、S等化学元素和4种核苷酸、20种氨基酸、糖类、脂肪等基础生物大分子组成,这些成分是生命构建和一切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所有生物体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的生长;所有生物体都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后代,由于受基因控制和基因改变的影响,生命的繁殖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被称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从宏观角度看,地球上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直至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
生命科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
医学领域:1929-1943年,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二战后期几百万人的生命,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遗传学领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的神秘面纱。
生命科学领域:1997年2月,首例哺乳动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农业领域:转基因棉的研制成功,害虫防治的突破发展。
环境领域:“超级菌”的研制成功,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海上石油污染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种复杂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光靠有限的医学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好多人因此丢失了生命,基因工程的出现给医学领域带来了曙光,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出某些特殊的基因和世界上难找的蛋白质,比如说,科学家利用转入转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大量胰岛素,大大缩短了胰岛素的生产周期,治愈了更多的胰岛素病人。基因工程还生产出了大量的基因产品,如人的生长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对人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命科学更使势不可挡,雄居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四大科学之首,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当之无愧的带头学科。国际核心期刊生物学占着越来越多的比例,世界优秀科技成果评选总不会离开生物学的最新成果,无论从这些还是从对人类生活及思想的影响来看,生命科学都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核心,最为炙手可热的领域
以下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生命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山东,医学专家为60岁的刘为荣换了心脏。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做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刘为荣是年龄最大的“换心人”,现在他像正常人一样安排起居。
在上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出第一批高质量的新流感裂解疫苗。流感裂解疫苗不仅接种保护效果好,而且临床副反应极少,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接种,最受市场青睐。
在日本,东京齿科医科大学和大日本印刷公司借助特殊的印刷技术,成功培育出与人体血管原来形状相同的毛细血管,有望用于治疗心肌梗塞。
在美国,其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宣布,他们已绘制成功首张狗基因测序草图,显示狗与人类的基因数量大致相同。这一成果有助于人类对与基因相关的疑难病症的研究。
在新加坡,科研人员发现经高温和超声波加工处理后的动物骨骼植入人体后,可能不会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这为异体骨骼移植带来了新希望。
在韩国,研究人员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荧光鸡,使转基因鸡蛋在食品、制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进了一步。
以上这些告诉我们,生命科学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它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篇10
1. 挖掘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资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1)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从学习水污染的原因入手,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节约用水,以及如何避免和防止水污染。保护水源环境,才能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等基本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禁止在水中排放油类等有毒废液、生活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还要自觉遵守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提倡废水处理循环综合利用等法律责任,提高了学生对《水污染保护法》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的认识。
(2)在《空气》的教学中,从学习空气污染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一年四季中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空气污染指标,了解大气污染和有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及其不良后果,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保护法》的认识。
(3)在《化学肥料》、《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中,从学习土壤污染入手,教师列举大量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并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和播放有关视频,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了解使用化肥和农药、塑料、废电池等对土壤的污染,使学生认识到造成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渔业等资源破坏的原因,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法》的认识。
2. 挖掘有关矿产资源的教学资源,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燃料与热量》的教学中,从学习金属资源和化石燃料入手,让学生了解我国有限的矿产资源(如,铁、铜)、了解综合利用煤和石油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禁止任何个人进入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等法律内容,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法》的认识。
3. 挖掘有关食品安全的教学资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中,从食品中某些化学元素的过量问题、在食品中掺杂有害物质或有害元素等问题入手,了解福尔马林对蛋白质的变性、过期的发霉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从而使学生了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法》的认识。
4. 挖掘有关消防的教学资源,增强防火意识。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播放由电器的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火灾、由煤气泄露而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因燃放烟花爆竹或随意丢弃烟头而发生的火灾、在火灾现场因不懂得自救方法或不熟悉消防器材的操作而发生的各种事故和恶性后果等视频和有关图片,各种惨痛的火灾事实(尤其是对人体的伤害)能强烈的震撼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顺利引导学生学习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对易燃易爆品的存放和使用等常识。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自救常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配合学校的疏散演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灭火能力。
二、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学习法律的意义
1. 利用举行小型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以《爱护水和节约水的做法》为主题,使学生明确爱护水的理由、深刻体会水污染的严重性,并检讨生活中浪费水的做法、交流节约水的方法,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我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主题列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种问题。如,一次性餐具包装袋里面发现头发、买到过期或变质食品、食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有被改动的痕迹、随意提高某些专营商品的价格(如2011年3月份发生的哄抬食盐价案)的违法行为等问题展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展开交流,讨论依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学生身边不曾注意到的违法行为等实际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我的“低碳生活”》为主题,列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全球气候变暖而尽一份爱心,交流为此所努力采取的力所能及的各种各样好的实际做法,供全班学生评价和效仿。
2. 利用开展辩论会,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以《使用塑料的好处和坏处》为话题,开展辩论使用塑料对人类的各种有利面和不利面,从而使学生体会白色污染的危害、认识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及其必要性;以《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话题,开展辩论二氧化碳对人类的有利面和不利面,使学生认识物质的两面性,学会尽量克服物质的不利面而多利用物质的有利面,并让学生了解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做法,培养自觉依法做事的社会责任感。
-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
- 下一篇: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