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概念

篇1

一、医学应用统计学的四个步骤

1.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设想和计划安排。 统计设计就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试验因素、受试对象和观察指标,并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决定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来获取原始资料,并对原始资料如何进行整理,以及整理后的资料应该计算什么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的预期结果如何等。

2.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获取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是统计分析结果可靠的重要保证。医学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本文由收集整理一是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报告制度,定期逐级上报的有关报表。如法定传染病报表、出生死亡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报表要完整、准确、及时。二是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如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卫生监测记录等。三是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它是根据研究目的选定的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搜集资料有明确的目的与针对性。它是医学科研资料的主要来源。

3.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反复核对和认真检查,纠正错误,分类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过程如下:一是审核:认真检查核对,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分组:归纳分组,分组方法有两种:一是质量分组,即将观察单位按其类别或属性分组,如按性别、职业、阳性和阴性等分组。二是数量分组,即将观察单位按其数值的大小分组,如按年龄的大小、药物剂量的大小等分组。三是汇总:分组后的资料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汇总,整理成统计表。原始资料较少时用手工汇总,当原始资料较多时,可使用计算机汇总。

4.分析资料。分析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统计分析包括以下两大内容: 一是统计描述将计算出的统计指标与统计表、统计图相结合,全面描述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二是统计推断使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通过样本统计量进行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以达到了解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才是最终的研究目的。

二、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

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就是区分事实和偶然性。我们需要比较组间差异,并检验干预的效应。

在对试验进行分析时,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当记住,统计方法仅仅是一种帮助我们解释试验中所获得的数据的工具。它们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试验的最终结果。而且像任何工具一样,使用统计工具必须小心。计算机可以产生一些或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是只有研究者才知道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已参加培训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选择统计学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没有足够知识的人而言,有强大功能的统计软件包可能导致致命性的错误。

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其正确性。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分析、试验的结果尤其是结果的发表,正确性都是其核心。有两种正确性:内部的和外部的(可推广性)。

内部的正确性就是在设定的试验范围内结果是准确的,使用的方法和分析经受得住检验,数据和相关的医学文献均支持研究者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

外部正确性或可推广性决定了试验设计是否能够允许所做的观察和所得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人群。试验人群的选择决定了最大可推广范围,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讲座的其它部分已经谈到过。如果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女性、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分层,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将临床试验的结果应用于普通人群。另一方面,受试者的选择也将决定研究和结论可应用的人群范围。例如,如果在临床试验中选择年龄介于5~10岁的儿童,那么该试验的结果就仅能应用于该人群。如果选择4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受试者,那么试验结果就只能应用于这个人群。

现在我们将要讨论如何看待一些类型的数据。首先是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这是评价后果的指标,当比较暴露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时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值比主要用于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主要用于队列研究。

让我们首先看一下相对危险度。数据显示是如何得到一个相对危险因素的。表格被分为两行两列,第一列是发病,第二列是未发病。我们看一下发病是否是暴露于危险因素的结果或者未暴露于该危险因素。暴露组发病数被标为a,暴露组未发病数被标为b,非暴露组的发病数被标为c,非暴露组未发病数被标为d。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发病率除以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即(a/(a+b))/(c/(c+d))。这就是相对危险度。用来计算比值比的表格结构与上表相似,但是计算方法不同。仍具有这样的自变量,暴露于危险因素或未暴露于危险因素与发病或未发病比较。即a和b,与c和d。但是比值比与相对危险度不同,它是由(a×d),即病例组有暴露史×对照组无暴露史除以(b×c),即病例组无暴露史×对照组有暴露史。比值比即(a×d)/(b×c)。

在解释关联性检验时,我们如何使用比值比和相对危险度?实际上非常简单。当比值比或相对危险度小于1时,这种危险因素与疾病呈负相关或该因素是保护因素。比值比和相对危险度等1时二者无关联性,如果大于1时,二者均证明为正相关。

篇2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方法 数学学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52-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工程数学课程,也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初学这门课程时感到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及对概率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及严密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数学方法的培养

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数学能力的形成紧密相关,所以怎样进行数学方法的培养就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何加强数学方法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从思想上提高对数学方法培养的认识,把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方法都纳入教学目的。这不是出自形式的考虑,是为了从总的方面不会忽视培养数学方法的教学,促使在备课、讲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到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2.备课时既要注意数学知识也要注意数学方法;数学知识,如概念、定理、公式,都明显地写在教科书上,不会被人忽视,而数学方法如同有机体中的生命现象、化学元素的性质等,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要提倡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有关的数学方法,留意从知识中发掘,提炼出数学方法并明确的告诉学生,阐述方法的作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例如契比雪夫不等式的证明,不能停留在证完题就了事的地步,也要告诉学生,把原来不明显的不等式,一步一步转化成明显的或已知的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证明不等式的求差法、求比法、放缩法、利用著名不等式法等等,都是符合这种基本思想方法的。

3.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方法的优越性。例如已知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f(x)=■e■,-∞

4.互相关联、前后照应,注意同一方法在不同教材内容中的作用。有些教学方法,如换元法、特殊值法、待定系数法,不只是使用于某段特定的教材内容,而是适用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在不同性质问题的解决中,遇到了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加深对这种方法作用的认识,提高运用方法的技巧。

5.对不同类型的数学方法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宏观性的数学方法,应着重理解期思想实质,认识到它们的重大作用。例如常见的三种对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我们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题目(看题目要求是对哪个参数进行假设检验)选择统计量从而进行假设检验,要求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对此类题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并且加以应用。

二、如何组织学生

我们要求数学教师成为学生群体和个体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者、有效学习的调控者和良好学习条件的提供者、从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此,组织学生不仅要约束、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组织学生的几个关键字是:策划、调控、慎惩、公平。

1.教师策划可预见的课堂规则和惯例,安排清楚连续、节奏明快的教学程序,授课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充实,信息量大,这样学生都投入的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也就不去违纪了,例如玩手机,上网等。

2.创设适合学生的物质和心理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合理的座位安排、学习小组的划分、课后兴趣小组的讨论等等,这样可以预防一些问题的产生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导向,用强化的策略督促学生维护课堂规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调控、正面引导,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激发思维,参与到有趣或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的状态上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

4.教师应当公平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差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对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分析其相关的因素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时,因为思维方式和概念都跟高等数学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初次接触统计学时,一般都认为这门课程是枯燥、复杂、无趣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细宝,王丽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傅丽芳,邓华玲. 高等院校概率论数理统计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大学数学,2008,24(1):13-16.

[3]王永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第4期:89-91.

篇3

【关键词】 概念同化方式;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方式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种能力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概念自身结合了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有效地利用小学数学概念,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有效地分析,对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进行严格地把握,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

在美国教育测试中心(ETS)的一次考试中,论述了有关“大圆小圆问题”的问题:有一个直径为3的大圆,还有一个直径为1的小圆,使小圆与大圆外切于一点,小圆贴着大圆进行不滑动的旋转移动,回到原先相切的位置,问,小圆旋转了几周?该中心定制的标准答案是“3圈”,然而,小圆实际上“自转”了4圈!以这个例子为基础,可以很好地解释概念教学中“定义”与“表象”的关系。

小学阶段的百分数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意义和读写以及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对于相关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解百分数概念的本质,是学习百分数的关键部分。百分数是分数的下位概念,获得概念,主要可以利用分数概念的联系,换一句话说就是利用同化方式,将相关的教学进行展开。

理解百分数的概念不仅就是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要逐渐得到深化,将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行论述。总之,主要是借助于倍、分数、比的类比,将百分数概念进行有效地深化。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利用概念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具备这个方面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基础以及生活经验基础,这样才会采取最有效的教学决策。从认知特征出发,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存在着在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当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念,可以采取逻辑推理,也需要一定的具体的事物支持。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有关百分数概念的时候,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概念,之前学过的分数、倍、比等,为百分数概念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形成一定的抽象认识,也进行了实际应用,这也是理解百分数概念的基础。除此以外,百分数都是因为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就可以看见。学生生活的食品和衣服当中各个成分含量都涉及到百分数,还有有关软件的下载进度和游戏当中的能量值都涉及到。利用丰富的生活情境,可以为学生认识百分数的提供丰富的有效素材。

三、以概念同化为基础,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

可以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百分数的相关概念进行引入,将学习目标不断分析,建立出新旧概念之间的有效联结。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身边的相关百分数进行搜集,让学生明确在生活中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百分数的名称进行直接地引入。针对概念同化的教学,主要就是以研究型学习方式为主要内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去思考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去将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有效地引入,这是学习概念同化的基础。将概念名称进行引入,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百分数概念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引导,结合概念名称和分数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可以初步联结百分数和分数。

将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迁移,对于概念的外在属性可以有效地认识。对于百分数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可以有效地对比百分数和分数的结构,以新旧概念便捷为基础,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学习百分号之前,普遍都会读写百分号,但是学生并没有清晰地认识百分号的本质,有效地对比新近知识,让学生在理解分母的意义的前提下,逐渐去理解百分号,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定义表述出发,对于百分数的本质可以充分地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定义当中的文字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例如:A是B的300%。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比,A是B的3倍、A是B的600/100、A:B=3:1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发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最后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结论的总结:百分数和整数以及分数的确具有一定的联系,主要是将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行有效的表达。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主要针对小学六年级学习的百分数的相关概念进行有效的论述,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充分利用概念同化方式,可以整体思考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辉亮.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33-234.

[2]赵东金.小学几何概念图形表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5:71-74.

篇4

关键词:通信工程;CDIO;教学改革

1.GDIO工程教育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T_程教育理念,这是一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新模式。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基础知识扎实,个人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国际工程人才。CDIOT程教育模式制定了充分细化的标准大纲,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

2.通信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各层次高校中,开办通信工程这一专业的多达255所。然而我国的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

2.1固定单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知识体系

通信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涌现出来,这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根据行业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我国的通信专业教育中,受限于固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限的教学成本,教师往往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和教学仪器,难以与业界保持一致的知识体系更新,这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更加突出。例如,现代交换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仍选用10前出版的陈旧教材,讲授落后的电路交换技术,使用陈旧的程控交换实验箱等,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最新的交换技术相关知识,与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要求脱节。

2.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信行业中,存在人才缺口大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的矛盾。(1)通信行业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训能力有较高要求,特别是一些高新产业,如通信软件行业,既要求从业人员精通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移动通信软件开发技术。(2)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偏于理论,学校重视学术能力培养要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出的毕业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导致大量的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通信软件人才缺口已达百万级别。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重视理论基础知识讲解,轻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毕业生在工程动手能力方面无法满足业界要求。

2.3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

近年来,通信行业的组织架构从传统的三角形等级结构逐步向灵活的相互沟通结构转变。三角形等级结构分为一般员工层、管理层和经营者三层。而灵活的相互沟通结构以团队结构为核心,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以团队方式解决问题,适应通信行业以团队协作为核心的组织架构。

3.基于GDIO模式的通信专业教学改革

CDIO培养大纲着重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适合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本文以CDIO理念为基础,研究通信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制定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制定者的主观愿望,需要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只有立足于工程实践需求,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向企业调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指导课程体系设计。通信工程企业要求毕业生既要熟练掌握通信系统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成为与企业“短过渡甚至无过渡”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基于CDIO的通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需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突出实践环节。以移动通信技术这门课程为例,理论和实践学时采用“1:1”配置方案,实践环节教学既可以借助试验箱和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系统运行原理,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户外移动网络信号测试,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参观移动设备维护管理和移动通信网络布设方案等。

3.2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CDIO相比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加重视以项目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这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通信工程专业有意识的朝着产、学、研的方向发展,通过校企项目开发合作,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但是,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存在2方面的问题:(1)教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承担理论研究工作,工程实现则交由企业完成,这种合作模式无法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2)教师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受限于工作地点和时间,并未充分交流,无法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和需求,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校企双方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项目,最终不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导致大量项目最终的成果有限。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从3方面着手改进这种合作模式:(1)加强专业教师关于CDIO培养模式的教育,定期组织高水平的通信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组织教师参观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需求。(2)教师以理论指导实践,切实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工程实现部分,掌握和提升实践开发能力。(3)在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期间,安排教师回归企业,与企业合作人员同工同酬,真正做到“合作开发”。通过增强教师与产业互动,提升教师的工程开发能力,为培养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3.3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

篇5

我国各类企事业组织几乎都在使用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系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信息系统等,但往往运用的效果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

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抽象、空洞、深奥、庞杂,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不知道有什么收获。

MIS课程授课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涉及面宽,备课难,找恰当的案理更难,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感性认识,在讨论课上难以与教师互动交流。有的教师讲授其他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 MIS 课程教学上却有失败感。

二、原因分析

1.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MIS 课程以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是一门融管理实务与信息技术运用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跨多个学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很强,实验过程较复杂、较专业。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动态发展性、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前沿性以及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的应用性,导致缺乏社会生活与工作感受的学生理解困难,感觉抽象而空泛。

2.教师方面的原因。高校普遍缺乏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应用数学、决策科学等基础,又熟悉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开发经验的复合型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擅长讲授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管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管理专业背景的师资由于普遍缺乏计算机知识,讲述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此外,教师大都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历,对企业 MIS 规划、开发、运用和管理等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是授课教师一个人决定MIS 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以致于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对授课内容未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与实践需要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讲授而缺乏案例,课堂教学要么不够生动,要么抽象空泛等现象屡见不鲜。任何一个讲授MIS 课程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水平都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教师缺乏MIS项目规划、开发、管理的经验,由一个教师全程负责MIS 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3.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数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有待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的能力较差;三是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原因多样,比如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太难,不好学,或缺乏实践环节,无法感受 MIS及其运用的真实性,或学生不打算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等。

三、引入协同教学方式,改革 MIS 课程教学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MIS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分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课程教学内容与 MIS实际应用分离、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缺乏整合,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总之,缺乏具有协同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可行的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笔者认为,协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MIS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所谓协同教学,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或其他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课程、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框架一般是共同设定学生认可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学习评价和总结提高。协同的规模可大可小,协同的人员组成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校内教学、实验人员,也应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专业人员,以及外校同行,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改变班级授课制下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的状况,可以有效发挥教学团队各个教师的教学专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效能;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94-02

在过去,研究者了解了大量关于如何改进个别学校的案例,但国际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努力维持改进,以及使得这种改进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学习不再是个人的学习。整个学校共同体的工作和学习需要共同来承担责任,找到最好的方法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尽管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改进学校有积极影响,但对学校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了解,以及研究它们的存在、操作和效果依然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如何创建和维持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研究之重点,但对专业学习共同体概念阐释及有效性表征的论述是研究之起点。

一、定义“专业学习共同体”

专业学习共同体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不同背景下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解释是不同的,但有其广泛的国际共识,即一群人通过持续的、反思的、协作的、包容的、以学为本、促进成长的方式共享和批判反思他们的实践,并且作为一个集体企业来经营。霍德把过程与预期结果融入到“学习者的专业共同体”中作为一个整体,认为: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断寻求和分享学习,并作用于他们的学习。他们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利益而提高教师作为专业人士的有效性[1]。因此,这种安排也可被称为共同体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因此,这个概念使得人们关注于学校可以从内外部方面促使教师之间的相互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的发展。

1.概念的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来源。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调查、反思和学校的自我评估概念相联系。上世纪早期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明显地提出了某些关键特征:教育实践提供了数据、主题,并以此形成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该是学校和课堂研究人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部分。从欧美上世纪70年代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开始,一系列的项目和活动出现在“思维学校”,“问题解决学校”以及“创新学校”。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转移到学校的自我检讨或自我反思。“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在教师职业和学校工作中所出现的术语。例如,霍德所引用的“学习共同体”是与通过共同体服务,信息通讯技术和其他共同体学习的学习相关的[2]。相比之下,开始于1980年的“专业共同体”主体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为了教学而作为中介的学校和部门。学校之间显著的差异来自于学校自身的优势还是其专业共同体。由此表明,即使在同一地区的同水平的教育部门下,教师的创新性和学习机会也是存在差异的。在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框架中,要强调我们的信念,如果没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及参与工作的良好环境,就不能期望教师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更有效地教授学生。“专业学习共同体”术语表明了我们的兴趣不仅仅是师资共享的独立行为,而且是建立一个全校性的、协作的、包容的、真实的、持续的文化,并专注于严格检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成果。教师课堂外的活动与教师自身对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

2.分解概念。出现于“专业”和“共同体”之间的词语“学习”,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工作场所是关于学习的特定研究,研究的主要重点是教学以及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区分“学习丰富”与“学习贫乏”学校。并不是所有专业共同体对有利的改变或改善都具有指导作用,因为拥有雄厚师资学校的专业文化或是“传统共同体”(倾向于工作协调,注重传统),或是“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合作去改造实践并分享专业成长)。核心概念是共同体。其重点不仅仅是关注个体教师专业学习,而且是关注同一共同体范围内的专业学习,即学习者共同体和集体学习的概念。韦斯特海默根据当论家对共同体的探索,强调了最常用的五个特点:共同的信念和理解;互动和参与;相互依存;关注个人和少数人的意见(共同体成员共享利益和彼此承诺,并不总是“同意”);有意义的关系。学校共同体概念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渗透到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的生命中[3]。共同体重点强调相互支持的关系和发展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聚焦于专业人士与专业精神,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面向客户和专业自主的。学校积极建立专业合作文化,应该把关注点从关注个体(如绩效工资、职业阶梯等)转变到发展学校(如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包容性应该包括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应是全校性的学习共同体,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应包括学校内所有利益相关者。

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性表征

篇7

关键词:CDIO;统一建模语言;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13-04

一、引言

面向对象方法是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事实已经证明,它适合于在各种问题域中建造各种规模和复杂度的系统。“统一建模语言UML”主要讲授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培养计算机专业人员必备的分析设计系统的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偏重专业知识,且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表演,缺少互动和讨论,更没有学生参与,难以达到启萌与诱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创新能力的效果,更谈不上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内容的单一使传统知识与实践应用间的链接载体匮乏无力,缺少可操作的可视度,自然就缺少那种知识交迭中碰撞出创新灵感火花的导火线,致使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3)教学结果过于看重考试成绩,缺少结合形象思维、构思表达和创造设计这种综合能力的考核和测评。

因此,急需一种更加合理的教学理念,以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000年10月以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四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组提出全新的CDIO(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Operation)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指出对应四种能力培养的CDIO大纲(四个层次)和检验CDIO改革程度的12条标准[1]。将工程教育视为一系列的服务性工程产品制造过程,并以层次化的架构来组织师生的学习活动。MIT的《航空工程和设计导论》课程运用CDIO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小组要自己动手努力完成一项飞行器设计专题,通过实际项目使理论与实践结合[2]。清华大学顾学雍教授将CDIO运用于“数据结构及算法”和“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通过运用课程中所学原理创造出具象的产品,不但渐进式地加强了运用抽象知识创造产品的能力,也理解了更深层的数据结构和信息处理的理念[3]。CDIO在课程中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

二、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

就课程本身而言,统一建模语言UML授课内容是枯燥的系统分析设计理论,授课对象是一群没有系统分析设计应用环境的学生,他们因为无法直观地认知课程内容与工程技术的连接关系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课程的教学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学生、教师、学习风气等。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学校所教的各项工程技术和原理是获取学历而不得不去攻克的关卡,这种学习态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动机。学生的真正问题恰恰是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到对课程的理解与学习。许多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不知道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应用,在安排学习时间的决策上,经常是被动地受到同学和教师的影响,教师要求严格,花的时间就多。这种态度使他们不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的整体目标。课程的考核是以期末的考试得分为主,这也错误地将学生的学习重点指向了考试的分数。

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工程价值观为突破口对课程教学改革作探索,采用合适的产品来连接抽象理论知识与具象产品,帮助学生体会到抽象知识的工程价值,提高学习兴趣;确定评分手段使其尽可能与提升素质的目标保持一致,并将这些考量纳入具体课程活动中;系统地帮助学生培养个人及群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主动地发掘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找到贯穿全部课程的学习策略。倡导尊崇工程与科学素养的价值观,让学生对工程师的本质有所认识,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价值观。

(一)课程教学的构思

明确“统一建模语言UML”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作用,确定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表1给出了各种CDIO能力在课程中的培养情况。

表注:对于表中第二列所列技能应对照CDIO大纲全文来理解。目标栏内以A,B,C,D来表示对此条能力要求达到的程度,A为最高要求,无要求则留空。接触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提及但没有训练和测试要求;训练指有明确要求并有测试项目;应用指在教、学中有所应用而不论是否曾给与相关训练或考核。

专业理论是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需要进行分类的,而工程实践则是综合性的。传统的基于知识的设计不符合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知规律进而影响工程能力的发展,而基于项目的学徒式设计又缺少对知识的关联和深层的理解。将项目设计、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知识点之间通过项目相互关联,培养个人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的能力,构成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培养思路。

按照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围绕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内容设定为三部分:专业理论知识、由个人完成的简单项目、由小组协作完成的综合项目。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提高专业技能;通过简单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专业技能转变为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通过综合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体验在企业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的全过程,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理论知识讲授和简单项目实施同时进行,边学边练,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尽快做到学以致用。理论知识的讲授要能指导简单项目进行,启发学生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简单项目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完成,设计学生的个人作业,强调不同作业之间的相关性,前一次作业是后一次作业的软件基础,让学生体会到产品开发的连续性,产品开发的过程与产品同样重要。这种作业的设计手法,可以通过实践向学生传输可持久化的工程理念。通过项目的完成及得到的产品,学生可以体认到抽象知识的工程价值,真正做到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专业技能。

简单项目完成后紧接着实施综合项目,这样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项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环节的安排要基于工程学习理念,以创造产品为导向。在小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用整合与划分——“分而治之,合而击之”的团队协作思想,培养学生的人际能力。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平时不仅要做好自己那部分工作,还要与本组同学沟通,从而使各自的子系统可以互相兼容,在学期末的时候把所有的子系统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利用课堂及课外时间积极与其他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这种相互关联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工程师需要培养纵观全局的可持续设计能力的理念。图1为教学模式示意图。

(三)课程教学实践

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按照前面的设计我们将项目分为三类,一类用于理论知识课堂讲授,该类项目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启发性,各知识点尽量应用同一项目进行示例,这样既可以对简单项目实施做出示范,也可以启发学生对知识点关联性的思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前需要按照教学目的,结合示例项目内容列出相关概念和案例要点,特别是要准备两类问题。一类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基础问题,另一类是在示例项目中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如存在的问题、适应的具体应用环境和改进建议等。教师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详细讲解,过程中不断对用到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第二类是由个人以作业形式完成简单项目。课程初始由教师给出项目问题域的描述,描述尽量清晰,难易程度和课堂示例相当,主要用于知识点的应用和巩固。作业之间要有相关性,如第一次作业要求学生完成需求分析,给出例图;第二次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系统用例的描述,学生必须要调用第一次作业的成果,来完成第二次作业的指定功能,让学生形成工程持续性的价值观,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类是综合项目,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自组团队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完成的项目,要比简单项目略微复杂和详细。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提供项目的详细材料和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要记录,阶段成果要在课堂上以分享的形式向其他小组介绍,介绍完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给出建议,展开讨论。

课程考核:学习成果应反映在工程技术而不是分数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相关规范、实际工程、本学科前沿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科前沿知识可通过笔试来评定;实际工程能力可通过个人简单项目产品和小组产品来综合评定;各种CDIO能力通过过程记录、汇报、讨论、课堂表现进行评定,最后给出学生全面的综合评定成绩。

(四)教学过程评价反馈

内反馈环节是在批改作业后,通过个人简单项目的进展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据此制定单个知识点教学过程的改进措施;外反馈环节是通过分析期末学生考核的结果、后继课程的评价等,发现整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据此改进课程的教学过程。图2为教学过程反馈机制示意图。

三、总结

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统一建模语言UML”课程的改革是可行的。在教学中采用“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有效贯彻CDIO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四大能力。以产品为导向的渐进式项目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掘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抽象知识的工程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工程价值观,从而纠正为学历而学的错误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了保证教学确实达到教学目的,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反馈,通过广泛评估与评价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总之,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统一建模语言UML”是可行的,以渐进式项目为载体,采用“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效果是显著的,对学生工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dward F.Crawley,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M].2007.

[2]Jens Sparso.TOWARDS CDIO-BASED B. ENG. STUDIES AT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C].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MIT,Cambridge,Massachusetts,June 11-14,2007.

[3]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4]胡雄心等.CDIO模式下模电授课模式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4(30):106-108.

[5]姜桂荣.工程图学CDIO立体动态教学平台的探索[J].教学研究,2008,6(31):539-541.

篇8

1.要把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上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而不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会直接去复习重点而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心理统计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解基础概念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把握的基础上,是对基本概念的整合与深入,如总体、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基础概念是房屋的地基,重点、难点如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是房梁,地基与房梁都很重要,不能拆开,心理统计学的这种特点是由统计学科的逻辑性决定的。在心理统计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很好,最后的考试成绩却不好,理解的也不好。经总结发现这些学生就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课堂上的所谓“表现好”只是记忆的表现,知识没有经过加工进入长时记忆,从而产生了一种学生在课堂上好像是对知识理解很好的假象。所以在心理统计学的课堂上,学生一定要放弃在高中时只重视重点、难点那种学习方法,要把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打好。

2.加深对统计符号的记忆与理解心理统计学也是一门符号学,对不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记忆与理解是很重要。心理统计学课程越到后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运用专业术语越多,用符号也越多。如果学生忘记了前面学习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后面的课就听不下去。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统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时要放慢速度,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中来,对后面的教学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注重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使用的条件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心理统计学问题时,经常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使用什么统计方法。如在解题时学生经常不能判断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关样本t检验。究其原因还是对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样本t检验的使用条件不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各种统计方法使用前提条件的重要性。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什么心理统计学方法是对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体现。

三、注重及时复习

篇9

成人继续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对象。他们在专科阶段已系统学习过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工作经验。由于社会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逐步树立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们深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愿望。许多人在实际工作已经遇到了诸如不知该用何种统计方法、计算什么统计指标来处理相关数据的问题,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他们在继续教育阶段的学习目的也更明确,不以广泛学习理论为主,而是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3]。但多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往往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侧重于形态、功能记忆而淡化了逻辑思维和数量概念,在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困难。他们在继续教育阶段对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和提高的目标就是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医学统计资料而非广泛学习理论。

虽然成人教育的学生许多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医学统计学,但学生学习效果差,老师授课难,是许多教师的普遍感受。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达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目的,应根据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统计学的授课目的进行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课堂教学以教师按章节讲授为主。由于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较少,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是专科阶段课程学习的重复,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能领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到了实际应用中仍然不能确定用哪种统计方法。

根据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统计学的授课目的,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提高教学效果。

PBL教学模式强调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淡化公式推导和计算,从而使学生不断自我更新知识、自觉的实现终身学习[4]。与传统的LBL教学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5]。这与目前社会所提倡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目标一致,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尤为适合。

1.1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在实施PBL教学法前,将该方法向学生做简单介绍,获得学生配合。每种统计方法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按提出实例,归纳问题-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几个步骤来学习。

1.1.1收集和筛选实例教师向学生介绍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工作步骤,了解学生在医学统计学的大致水平。向学生征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进行筛选,根据所要讲授的章节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每个章节准备2~3个问题,其中1个作为案例进行讨论,其余用于练习应用。

1.1.2提出实例,引导提问,归纳问题教师根据每章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举出1个收集来的问题。由学生主持,讨论解决该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需要理清的问题。教师在一旁启发指导,控制讨论问题的方向。

例如:欲比较市区和郊区幼儿园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调查了市区和郊区各3所幼儿园,结果见表1。问市区和郊区幼儿园的儿童超重肥胖率有无差异。

由此问题理出需要掌握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学检验?什么是总体、样本?所提供的资料是总体还是样本?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这种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这种方法对资料有什么要求?如何进行检验?等等。

1.1.3学习教材,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关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相关章节。并提供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分头查阅参考文献,寻找答案。

1.1.4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根据教材学习和资料查阅的结果,各人将学习成果共享,相互补充,得到各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整理,并对其中所用到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有:总体、样本、计数资料、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公式、χ2检验条件和校正公式等。最后,提出1~2个课前所收集到的问题,供学生练习和应用,以作为巩固。

1.2PBL教学法的优点教师在整个PBL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概念、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其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有下述优点:目标明确: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目的都很明确,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强,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每单元的案例都来自学生的实际工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意识到统计学离他们的医疗实际工作并不遥远,也并不可怕。培养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2计算工具的改革

统计学学习中学生最感吃力的是公式推导和大量的数学计算。既往的教学以计算器为计算工具,许多教学学时用在了计算上,学生成为计算工具,影响了重点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继续教育对象许多已经过多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淡化了逻辑思维和数量概念,医学统计学学习中涉及的公式推导、复杂计算难以胜任,这一缺陷表现的更为突出。

改变以往的计算方式,以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为计算工具,从而使学生摆脱繁琐演算的束缚,把注意力集中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统计思维的建立。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从医学实际问题引出统计学概念和方法,侧重于不同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设计类型,深入浅出,统计计算则由统计软件来完成。

几种权威的统计软件中,SPSS界面友好,以窗口式操作为主要方式,与SAS、STATA等以编程为主要操作方式的统计软件相比,更适合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医学生。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计算。SPSS软件辅助教学的要点如下。

2.1数据的录入格式教材所列数据类型多为整理加工过的数据,而自己搜集的科研数据应该如何记录,用什么统计方法,是许多学习过医学统计学的人依然会碰到的问题。往往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数据类型和格式尚能应付,而实际工作中的科研数据就不知如何处理了。对于已有医疗卫生工作经验的继续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在医疗卫生和科研中所积累的数据通常不是经过归纳整理的、以教材形式出现的数据格式,而是病例的积累。如何把实际医疗和科研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和统计学学习的统计分析方法联系起来,需要掌握数据库建立的基础,数据录入的标准格式。

SPSS软件对其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统计分析时无需进一步加工就可直接进行分析,也可以整理成教材中的数据格式再做分析。如表1原始数据的标准录入格式见表2。

为了反映地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可将原始数据标准记录格式的第4、5列整理成表1所示的格式,与教材提供的数据格式一致。

掌握实际工作中原始数据的标准录入格式是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把统计方法和实际工作相联系的关键步骤。通过学习数据库的建立,原始数据的录入,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认识不仅停留于做题和考试,而是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病例积累相结合,从而有的放矢,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和认识。

2.2输出结果的解释以统计软件作为计算工具,不需要繁琐的计算,只需编程或窗口式操作即可轻松获得计算结果。因而输出结果解释成为统计软件辅助教学的关键。

篇10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概念抽象、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收集分析数据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兴趣不浓,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应用类比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量。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类比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69-02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为基础,研究医学领域随机现象,分析数据规律,并推断特征的应用性学科,对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医学统计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2]但目前医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效果不是很理想,并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统计学知识的时候,经常发生统计方法使用错误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及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数据枯燥无味并且计算复杂,并且与高等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笔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目前教学《医学统计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应用类比教学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能力。

一、《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1.高等数学基础薄弱,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运用能力差。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概率论是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学生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理解和运用能力上都比较差,所以在教学《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中,根据教学目的,老师在教授所用到的公式和方法的时候,如综合指标中的变异指标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抽样估计中的不重复抽样;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的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及估计标准误;以及动态数列分析等等,只能侧重点介绍应用,无法再次详细介绍公式推导过程,因此学生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硬使用,无法深刻理解统计推断的意义。

2.《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抽象难懂。《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方法论的根基出自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部分概念源于此,这些概念抽象难懂,如随机事件及概率、同质与变质、偏态分布与正态分布、总体与样本、抽样与抽样误差、总体推断与假设检验等,这几个概念都是基础的概念,但是却难以表达,不同于《高等数学》中严格的逻辑推理型思维,学生要在短期内接受并形成统计学思维,进一步的应用,是非常困难的。

3.医学统计学涉及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枯燥乏味。医学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最后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收集整理数据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兴趣下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数据的收集却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认真做好这一步,才能有效地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二、应用类比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

针对以上《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难点,笔者经过多年的该课程教学经验,应用类比教学法在授课中进行尝试。类比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新的思维方法的教学,通过类比,大大地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热情,激活原有知识结构新的生长点,促进知识迁移。[3]

1.应用类比推理来解释《医学统计学》中所用到的公式和方法,问题类比推理也称为类比问题解决(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或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analogical transfer),它是通过已经解决的相似的老问题(源问题)方法去解决当前的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靶问题),[4]医学统计学这些生硬难理解的公式,可以通过这样的类比得以解决,如对相关系数公式的理解,可以转换为余弦函数的内积运算,我们把两个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就叫做“相关系数”,通过这样的列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公式的要点和推算,对深刻理解统计推断具体重要的作用。

2.类比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本、动画、声音三种媒体对抽象难懂的概念处理,让抽象过程用动画表达出来,如在概率实验中,采用了随机分配印有5个数字兵乓球(分别为1、2、3、4、5)给一个家五个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儿子)的方法,生动地表示为五人分别获得1、2、3、4、5兵乓球的概率。随着抽样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20%的概率,将抽象中(1、2、3、4、5)的概率分别用在标准1~100%的长条上运动的箭头表示。[5]使用这种多媒体的类比课件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形象突出,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3.通过类比教学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和分析的能力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第二课堂带动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的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查找和阅读参考文献,深刻知晓获取数据的重要性,数据是进行科研工作的最基础的材料,医学生提高了获取实际数据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基本技能和素质,[6]才不会感觉数据收集及分析过程的枯燥无趣,运用类比教学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如类比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选择合适自己收集到的数据的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感受程序语言在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建模上的优越性;类比各种医学统计模型,通过比较,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医学统计学各类数据合适的统计方法。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挖掘领域得到了科研工作者前所未有的青睐,而医学统计学作为一门医学生最基本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医学研究论文都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思维,为了培养杰出科研型医学人才,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笔者运用类比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在稳步提升,而且在类比教学中,教师也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提高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科研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

[2]潘发明,丁宁,范大志,等.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初步实践[J].安徽医药,2014,18(1):210-212.

[3]陈红俊,孙天山.类比: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J].化学教与学,2014,(2).

[4]畅娜丽.数学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