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思想政治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思想政治的论文

篇1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 根本

一、相关资料评述。

从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看,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的分析与对策及实现途径的研究是重点;从列举出的问题看,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相关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的缺乏是主要问题;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上看,教育者思想观念滞后于现实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设计和行为实施未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是主要矛盾;从实践上看,不能正确看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辩证关系,误用其他教育要素的问题,是造关怀缺失的现实因素等。

(一)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基层政治工作需要人文关怀》[1]指出,不注意个体的层次需求及个人期望值,不尊重个体自身情感体验,人文教育相对贫乏是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表现,提出,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生活、生命和健康的细心呵护,即是要关系体贴基层官兵的生活、身体健康,积极改善基层的生活环境,在工作实践中时刻把官兵生命放在首位,科学施训。其次是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关爱教育,以关爱为主线,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爱情感为先导,发展个体的关爱能力,使官兵形成个体关爱品质,塑造理想人格,形成积极的生活氛围。

随着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加强,在如何实现人文关怀的问题上,《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与人文关怀》[2]论述了军队政治工作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认为二者相异且相融,各有侧重,互相促进,认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时代的人文关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前景。在发展与创新中强化政治工作人文关怀,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官兵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养成,增加人文知识含量,丰富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推进政治工作方式变革。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措施建议。

《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思考》[3]从应具有的观念、素质和觉悟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在转变观念方面,要强化“服务”观念,弱化“教育”观念,强化“社会性”,弱化“政治性”,强化“履行育人使命”观念,弱化“完成工作任务”观念。在人文素质方面,提出教育者具备人文素质是落实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外化。

(三)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的学理探讨。

人文关怀的新发展表现在确立以人为本的建军理念,注重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和疏导,积极为官兵提供法律服务。在谈及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的时候,提及重共性轻个性、重理性轻情感、重主体轻客体、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在分析缺失的原因时,对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和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因素加以分析。在思考与对策中提出了指导思想,提出坚持关爱个体生命安全与培育战斗精神的统一、坚持关心官兵的切身利益与贯彻军队宗旨使命的统一、坚持促进官兵长远发展与当前发展的统一的基本原则,把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关注官兵合理需求、理解官兵个体差异、维护官兵正当权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人文关怀的基本内容,选择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优化军营人文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途径。

(四)从人文视阈下看待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

第一,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总体的思想和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表征着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观);第二,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价值目标;第三,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引导人的原则;第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基点;第五,加强机制建设,改进工作方法;第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与本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应达成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

二、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展望。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成为推动人文关怀的难得机遇。

从教育者来看,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都显不足,这就从根本上对作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形成了制约;教育者的教育在教育后就会受到教育对象的积极检验,使教育效果受到严肃的考验等。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向性所产生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树立宏观教育视角,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观念,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基础,但更需要启发和诱导。启发式、诱导式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平等的教育,显示出对人的尊重。要让每个人都真正觉得部队经历是一种财富,那么就需要从整个人生来着眼教育,实现历史发展和阶段性的统一,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此时此处的眼前需要。教育既要灌输理论,又要引导官兵自己运用理论去解决思想问题。因此,必须给予更为广泛的非政治领域以表示足够的重视。

(三)有助于重新设计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提升教育实效。

从教育理论看,教育对象与教育主体在核心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是居于平等的地位的。教育者对人文精神的探究无疑有益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但是也要看到教育对象的探究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二者由于环境的同一性和发展的终极性,因此有着诸多的交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元素的增加为二者融汇推进提供了最佳平台。

三、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要实现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阶段性和根本性的统一。

(一)促进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阶段目标。

现代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反映在过程中,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应当将其生活的期间当作自身思想由沉淀到成熟的一个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内涵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二)为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这一目标,第一个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必须是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整个发展历程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第二个前提是人文关怀的目的是实现官兵的社会化,即使他们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固然需要教育者用到诸多的学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运用仅仅是手段,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好地“融化”于日常的普通行为互动中,引起受教育者的主观认同、感情共鸣。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2]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6-0075-0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关联和内在契合度,对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思想、人生意义等终极性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而人文关怀,则是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完善人的人格和个性为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具有理论渊源上的统一性,二者都是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出发,以的人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1.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关怀对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相联系。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来研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由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个体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法探究人的个性问题。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73每一个现实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离开人的联系和关系,就无法理解人的社会生活,无法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开发,都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29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不仅要塑造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人的社会性,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只有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看作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4]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维护人的尊严、关怀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在的全部学说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执着追求。可以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源头。马克思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前景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它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劳动和人的异化。强调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只有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充分彰显了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正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关注人的道德情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丰富和拓展。

2.以人的个性潜能充分发展为关怀目标。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每一个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6]330由于劳动改变着人本身,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公开展示,“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7]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人从片面的发展向自由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关系日渐丰富不断从较低层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能够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价值,通过“致力于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9]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0-02

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文关怀通常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上,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倡导主旋律与主流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一定位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很容易陷入说教中,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是把学生吸引过来。

因此,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二个层次:方法课。

教师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如果不能对他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任何作用,他是不会感兴趣的。这种行为虽然有些功利,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他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他们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这个帮助就是能用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他们在现实以及未来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人文素质课。

通常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内涵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许多方面。大家都承认思政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往往忽视一点,那就是,思政课其实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对政治理论难以理解,课堂上一讲理论就心生厌倦,昏昏欲睡,甚至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跟随教师思考,就越来越缺乏思辨能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尴尬处境。要改变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识,注意发掘思政课的人文资源潜力, 明确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集合了多门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师单纯按照规定的教材内容来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自行设计教学内容,探讨当前国家、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是开展辩论,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吸引学生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贯彻了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思政课作为方法课,人文素质课的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与时代相结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当下的中国,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怀疑历史、戏弄经典、颠覆传统、社会冷漠、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追求,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要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太恰当的思想、行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尽量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人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讨、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学生登讲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色彩, 使以往严肃、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变成充满人文精神、追求自身理想的一种实践形式,这种形式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不再仅仅是灌输枯燥的政治理论的过程,而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 教育者” 和“ 被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是平等的。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 教育者” 只不过是暂时的。所谓“ 教育者” 事实上也必须是“ 受教育者”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能是“单向”的,更多的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二是注重精神陶冶,切忌僵硬说教。正如前文所说,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信念以及品德,最终将这些思想、信念等转化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行为。而人的思想、观念、信念、品德形成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的是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激发。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通过情感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的共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对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尤为热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四是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组织辩论赛、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甚至有时可以是模拟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自身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

(三)教学效果考核的人文化

传统的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的一张试卷,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得到分数。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考核方式必须与其定位相适应。因此,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考核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各项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提升,单靠一张试卷或一本作业是无法完全反映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讨论甚至是私下与教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二是考核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更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擅长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重新审视,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葛茂林.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4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发展; 见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7-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或前沿问题。以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黄蓉生、余仰涛等专家学者为先锋代表,陆续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相当深入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一些中青年学者包括博士生们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有学术见地的学术论文,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可喜局面。本文试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六个方面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浅显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前辈和同仁。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四化”争论问题

1995年4月,教育部原思想政治工作司在中南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暨学科建设会议”。会上,我作为中青年代表,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问题作了一个专题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我侧重从规范化、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即所谓“四化”的角度,阐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尽管当时的发言难免存在言辞不缜密甚或偏激的地方,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当时的主观动机是纯洁的,愿望是良好的。那次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不小的震撼和争论,给会议注入了新的学科发展的理念,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造成了一种好的风气。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继续朝着“四化”的方向迈进。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在“四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十分坚实的步伐。正如张耀灿教授所描述的那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关怀下,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专业刊物有近百种,出版的论著上千部,几万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投入于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工作。[1]我也非常赞同郑永廷教授的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10年,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与我国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难免带有较为明显的“”的人为痕迹。借用生物界的生长规律来比喻,我们在庆幸身体快速增高之时,仍需对身体结构和营养生理供给系统保持必要且清醒的头脑。就是说,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异常理智地看到,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并非光明无限,道路平坦。从“四化”的角度看,学科规范化问题并非“学士――硕士――博士”这一表象,即便是全国所有的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校都有了博士点授权,也未必就表明该学科的学术建制达到了规范化要求。这个学科的发展在学术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本学科独有的“概念群”、“范畴群”、“原理群”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后面的相关阐述中,我将更详细地阐发自己的这一看法)或构筑起来。

解析已有的多种研究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上的种种解题,几乎都只是涉及了学科化问题。客观公正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化问题是解决了的,而且是解决得非常成功的。以往,这个学科不被人瞧得起、受歧视。如今,随着学科化问题的解决,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是学术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学术风气将会更加健康宜人。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原创性”问题

我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我多年来苦心琢磨的问题。什么是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就是一种限域,一种特殊范式,一个独立疆界。它是一个学科之所以成其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支撑体。原创的意义在于原始,在于“独有”,在于与众不同。一个独立的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范式而具有自身特有的限域。进一步讲,没有了自身特有的限域,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学术性“自在物”还不是很多,移植的、借用的甚或预制的材料明显要多于自在的、本原的材料。当然,作为社会科学,一种学科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材料来搭建自己的学科建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移植的、预制的材料过多,学科的规范化就必然会弱化。从学科理路上讲,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独有的学术限域,也就还没有真正地从学科群中获得“独立”。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拥有相当丰富的原创性学术资源的。从概念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问题”、“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论教育”、“精神资本”(也有学者使用“思想资本”)、“精神控制”、“精神管理”、“精神动力”、“精神优势”等,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意义,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的自在的知识材料;从范畴层面上讲,诸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与接受”、“灌输与疏导”、“言教与身教”、“教化与感化”、“自律与他律”等,几乎都能够作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的解释;从原理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教育、改造、转化原理”、“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原理”、“外化与内化互为因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换原理”、“精神动力发生原理”、“思想关系互动原理”、“人格魅力发挥原理”、“精神优势构造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原理”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内不可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原理事实。但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中,虽然对于这些原理的诠释不乏精辟之处,但整体上的研究仍然还很薄弱(主要在于体系元素间的逻辑关联性不足以令人信服)。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原创性并非那种凭空生造的、随心所欲的杜撰,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活性资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资源。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资源不仅日益活跃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疆域,而且也异常活跃于人们日常的思维和研究者的研究思维中,问题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学理性的阐释和学术性构建。

言论至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艰苦的原创性探究,除了从经验层面上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从知识层面上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相关性外,还需要从智慧层面上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精华,绘制一幅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图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

前所论及的学术建制概念,其真实含义就是学科属性问题。换句话讲,亦即学术归属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纳入更多研究者们的探究视野。因为在一些学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归属问题已经不成问题,没有研讨的价值。其实不然,前所论及的一些相关问题事实上都与此有关。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问题。

目前学界的公认看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理论一级学科领域的,属于学科现象(暂且这样界定)。但从严格意义的学科属性来讲,这种划分还是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的。我一直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看作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因此,它的学科属性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交叉学科。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它的政治学特征多一点,还是教育学特征多一点,似乎并不影响它实际归属于哪个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似乎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实。在我看来,这个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学术文化。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知识起点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智慧落脚点问题。究竟把何种原始概念作为知识起点、把何种原理作为内生原理,其智慧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很显然,学科属性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领导的管理水平问题或某个官方文件的提法问题。学科分类实际上是精密科学。这里暂且不论现在的事实分类,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简单公式应该是“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因此,它的基本功能实际上就是两个,即:政治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其他拓展性的功能都是源于这两个基本功能的)。无论这个学科发展的未来命运如何,只要这个学科还存在,这两个基本功能就是永恒的。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

知识系统问题既与学科属性相关,也不完全相关。从学术理路上讲,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问题。搭建学科体系的支撑体可以是为数不多的血缘性学科,但一个学科内的知识系统却可以是旁征博引型的、多质体兼容的。就是说,知识系统与学科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古代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实际上包容着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知识系统。即便在现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系统。政治心理学、政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则是各有其核心知识要素的分支学科。

为什么要特别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呢?其因有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知识系统的核心知识要素还没有成为“结构要素”,这些要素带有明显的人为规定性,相互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是现有的知识链条缺乏实际的“链的功能”。就是说,从某个知识点整体关照该知识系统的客观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迄今为止,人们除了可以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来喻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还没有找到更多的或更适合的概念做到这一点。

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除了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谓“原理”、“史论”、“方法”)外,实际上应该包括五个序列,即教育学系统、价值学系统、接受学系统、管理学系统、技术学系统。所谓教育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有概念群、范畴群和原理群等;所谓价值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价值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等;所谓接受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包括接受机制、接受因素、接受场际等;所谓管理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化问题,包括社会气质效应、文化环境效应、综合管理效应等;所谓技术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问题,包括策划技术、决策技术、组织技术、领导技术等。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问题

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承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记忆问题。就是说,不是为着记忆它们,把它们印记在思维的屏幕上。知识功能的发挥在于内化,即在于转化为学习者的本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倘若一个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会使用知识,这仅仅表明他还只是一种记忆机械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说到底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这个学科具有独有的看家本领。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也将会持续很久。但是,学者间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我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也为此潜心探究多年,形成了一些看法。依我之见,所谓看家本领,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职业本领或职业技能,这种看家本领是这种职业的绝活。我把这种职业本领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事理论教育与教学;第二类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三类是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和管理。在这三类职业本领中,每一类都有其特殊的技能要求。

在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或许注重了对于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精心修炼,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职业技能的要求却缺乏现代技术学的规范。我们只是大致地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而我们不仅缺乏系统的训练或锻炼,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技术传授。对此,我曾在多种场合以驾船渡河为例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船只是过河的一种方法或手段,有了船未必就能过河,因为这还取决于其他许多因素。划船的技术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会划船与不会划船,指的是懂划船技术和不懂划船技术,这在过河这个事实上的结果将是很清楚的。值得研究的现象则在于会划船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当而导致翻船,以至于最终不能过河。这就是说,要完成过河的任务,仅仅找到了船,但没有找到船夫;或者找到了船夫,而船夫的划船技术生疏了,势必要影响过河任务的完成。转换其义,解决了一般方法问题,但没有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或效率未必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技术问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熟练了,才算真正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绝活。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我一直是看好的,充满信心。首先,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要政治还存在,只要教育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存在。按照的学说,政治是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政治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融合,政治与文化一体化发展,事实上昭示着未来政治将日益以一种价值转换的态式继续存在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基础;其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将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而不断得到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问题(即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是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新和最优状态。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理所当然地也永无止境。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永远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再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之路依然是综合性。随着综合性的日益加强,这个学科的知识兼容性或包容性也会越来越强。可以预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将在大量吸收和消化其他相关和相近学科知识的条件下,变得越来越强盛、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科学。

注释

①具体参见: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②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6

1 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的目的和意义

1.1 时政是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时事作为教学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新颖,富有吸引力;丰富,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和单薄;真实和生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说服力。而这些优势与思想政治课内容形成互补。把时事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增添思想政治课的时代特色。

1.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1.3 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传播党和国家重要政策的使命,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总是通过一些重大时事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学习和宣传重大时事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事辅助教学把思想政治教学与时事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2 选取时事的基本原则

2.1 选取大背景,突出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眼明、手快、脑灵,及时把握重大时政热点,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其意义在于借助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乘机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为鲜活的思想认识。如讲《大力发展生产力》一节时。正值我国"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我便向学生讲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 时政热点要贴近教学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

首先时政热点应该是贴近教材的。教学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变化都是对课本知识和自身能力的考查。选取时事材料应该考虑的是时政热点是否有利于引导出知识点、解读知识点。若选取的时事政治材料不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则再好也要舍弃。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与时事紧密结合,要注重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选取最典型的时事热点。

其次,时事热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展的实际。在时政选择上要注意热点问题的新颖性和时代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选择最新的热点,便于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备课选材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思辨性,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需要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2.3 时政教育应该取得正面、积极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比较偏激。

因此,首先坚持正面的时政热点案例的使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正面素材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对于负面事件,都必须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在讲市场调节时, 肮脏、恐怖的地沟油; 令人震惊的麻疹患儿被误输过期药......源源不断的新闻,层出不穷的现象,是典型的消极材料,即"阴暗时事"。 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社会,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容易偏激,而教师基以广阔的视角,多角度的逆向思维、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审视"阴暗时事",引发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在有效调节的同时,具有充分认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局限性,必须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的必然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长处的必要性。从而想方设法开发其光明意义。

3 时政热点与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形式

3.1 利用最新时事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如我在讲授高一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借用用最新时事2012年8月15日,苏宁、国美、京东价格战,思考国美苏宁为什么发生价格战,结果会如何?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设计问题,层层递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2 课堂练习分析时事,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一课应对反倾销时,在阅读材料后,问为什么外国会对中国提出大量的反倾销调查?思考副耀玻璃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会取胜?激发学生思维,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3.3 撰写学生小论文。

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点评时事新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我鼓励中学生尝试撰写小论文。学生通过认真地收集整理时事材料,对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表达富有个性的观点。学生小论文《拷问地沟油》, 《对小区停车情况的调查和思考》等等,我把学生的小论文汇编成册,充分保护了学生的思想火花。

4 时政热点的运用要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不能把时政教育当做讲故事,只讲热点事件,不分析,不与教材联系,否则就失去了把时政热点引入政治课堂的意义。

其次,对时政热点的评析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得认识和感悟,结合课本知识全面揭示出蕴含的政治观点和原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评价;新思考

教学评价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用,“是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检验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①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主要有两大评价对象,一个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也即课堂评价;一个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业成绩的评价。针对传统教学评价制度的弊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新课程提倡“以学评教、以学促教”,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的终极目标。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更加强调“发展”二字,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更加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新课程要求,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要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其放在首位;要更加客观、综合的去评定学生,在强调综合性、发展性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评价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学科德育被知识挤占的现状,提升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的价值地位,改变学生的关于思想政治学科只是一门副科或者是高考必考科目、生活无用科目的思想观念。在宏观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推进的,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在各地施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思想政治学科传统评价体系的一些弊端。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也就是高中生必须要面临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以及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的存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在施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指标、内容的空泛化,没有将评价理念具体化。出现这一问题,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地学校积极响应课改,按照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各地学校的各个学科评价体系也都竞相进行改革,并确立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也适时建立。

但是,一方面高中的高考压力,导致学生评价依然是传统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的评价体系成了一个框架摆放在文件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己都对新的评价体系不重视,这也就使得评价指标只停留在大纲上的概括文字;也没有根据学校、班级、班级中的每一个主体-学生的情况,对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细化、具体化、实践化。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尤其是教师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目标制定过大、过空,对学生评价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评价标准统一化,忽视了个性化。在实际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强调学生间的平等性,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统一化,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异,也就形成了一些俗称: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要有所不同,在保证根本理念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一套不同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体系也强调要关注个性化。

然而在实际的评价中,往往都是不分层次的统一化评价,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操行评定手册上几乎一摸一样的评语。由于教学惯性的影响,教师通常会将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评价标注运用到整个班级,这就忽略了其他层次学生的情况。对其他层次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高要求、高标准,在实践过程中难以达到,就会削弱这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习的激情也逐渐减退。还有的教师照搬照抄其他班级成功的评价体系,没有根据本班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评价系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没有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往往就是一眼定评价,例如在本科教育实习中,笔者就曾对自己班上一个染发中等生抱以不正确的评价。

再次,评价停留在表面,忽视了评价的内化。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的看法,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评价的最终归宿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顾着对学生进行评价,却忽视了学生对评价的内化,忽视了引导学生掌握自评的方法并进行自我评价。在高中阶段,要想法设法激发高中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就要促使教师的这种外在评价积极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的评价,进行自评,找到自己的学习道路。评价的表面化除了教师忽视了去转化,还有就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有重大影响。学生能否接受外在评价,除了其中主要的评价客观实在性以外,就是评价者的评价方式是否让人乐于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这都是为你好”的心态进行评价,评价方式简单、直接,甚至有点粗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情感,致使学生只是表面接受了,内心里却是反抗而不进行内化。

最后,评价孤立化,忽视了评价的整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要求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就需要协同配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评价,将以往单独个体评价进行整合。在日常教学中,不乏有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事情,与其他科目无关;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一切教育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了;家长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一般只关心孩子的成长,往往认为只有成绩优秀、考入理想的大学就是教育的最佳效果。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孤立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评价之间孤立、教师与家长之间评价孤立、学科与学科之间评价的孤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家长之间信息的断裂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就出现片面化。评价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靠单一的评价个体去完成这项工作是很艰难的,只有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整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体系也在逐步的推行,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或者主观的因素的限制,使得对学生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以上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评价体系施行过程的反思以及发现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解决和完善: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评价标注细化、模块化。在遵循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逐步的细化、模块化评价指标,恰当处理好高考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把评价的内容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泛,否则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一个空壳子,毫无意义可言。评价指标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六个大维度下进行细分,例如:学业成绩、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表现(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学习的状态、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样性等)、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等等。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的教学,一个政治教师任教多个班是常有的事,所以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切忌一套标准通用各班级。除此之外,高中政治教师还有认真去解读三维目标,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正确认识。只有真正了解了三维目标的含义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评价落到实处,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评价标准层次化,改变一套标准适用于学习能力层级不同的学生群体的思想与现状。目前为了追求对学生的平等看待,消除歧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来对待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做是没有主见的平等。高中生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实际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层级采用不同的标准,例如: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将一份试卷的试题分为三个层级即容易题、中等难易程度的题、难题,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做不同的题(学习能力较弱的只做容易题、学习能力稍微较好的做容易题和中等难易程度题、学习能力强的人做中等难易程度题和难题)。对学生评价的分层化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这就为评价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也只有这样的分层化,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抓住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励与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化才是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注重评价的内化,运用有效方式方法积极地促进学生在内化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思想政治教师要想实现评价由外向内的转化,就必须保证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评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的了接学生、理解学生,运用同理心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声音,并给出有效的反馈。通过这种方式融入学生,建立互信有爱的师生关系,才能知道学生心里所想之事,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的背后,才能使自己的评价切实有效,最终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要多与学生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把“我觉得”、“我认为”变成“我们觉得和认为”,通过这种平等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师,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愿意并相信教师的引导,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成长。政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第四,整合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使各主体的评价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政治教师要积极地与各科教师进行交流,吸取不同学科的评价精华为自己所用。同时这种评价信息的交流可以达到对学生的更全面的了解,也会使得自己的学科评价更科学有效。学生有着多重角色,不仅仅属于校园集体的成员,更主要是家庭生活成员,因此家庭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也是重要一环。政治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交换理念与经验,让家长更科学的评价自己的孩子,使得双方评价形成合力。高中生是一个未成熟的群体,对他人尤其是同伴的看法很重视。他们渴望在同龄人中能够崭露头角,希望来自同伴的肯定评价。所以政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互评,让他们一起参与进评价中来,相互评价,相互提高。

新课程改革精神下的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本的、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教育方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做到以爱为基点,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理解学生,从细微之处去评价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注解:

① 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绲.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0.

参考文献:

[1] 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绲.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0.

[2] 李淑华.高中新课程:更有效的评价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3] (美)波帕姆(Popham, W.J.);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4]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篇8

培训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构建我校教师的终身学习框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我校的师资水平,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群体。

二、目标与任务

1、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按照上级对教师的具体的要求,以校为本,组织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和谐进取"精神。

2、注重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把学科知识的更新、拓展放在教师发展的首要位置,努力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

3、以新课程培训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加新课程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形成新的教学观。

4、扎实推进教师的基本功培训,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达标培训为手段,同时加强教师"粉笔字、板画、钢笔字"的基本功培训。

5、加大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力度,采用"专题讲座,教研论坛,个人自学"等形式。

6、以人为本,加强教师心理教育培训,既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解决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为教师的教学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7、立足长远,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来管理、规范我校的管理行为。使我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生管理效益。

三、管理办法

1、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边步安为组长,郑飞为副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具体培训由教导处负责。

2、加强管理与督查

学校对教师培训实行过程管理,纳入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系列。

四、具体措施

1、教导处牵头,系统组织本校教师举办新课程知识以及现行初中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理论讲座,着力提高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2、坚持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实践情况,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学习,主要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分教研组组织学科业务学习,指定学习书目,交流学习心得,同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与指导。

3、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发挥校园网与学校资源库的功效,不断充实,完善网络设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

4、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教学教研活动,并加强管理,做到"学有收获,学以致用",而且教师培训要求后能在本组业务学业论理中交流经验体会。

5、开放学校图书室,学校定期购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图书,并向全体教师提供书目,要求每期教师至少精读一本理论书刊,定购一本专业的教学杂志期刊,并作出相关读书笔记。

培训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服务于课程改革,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教育行为。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点,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快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5、以教育科研改造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向学术型、科研型的转变。

三、具体目标任务及措施:

(一)教师全员培训:

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

方式:讲座、研讨会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教研时间。

(二)新课程标准培训:

目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容: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以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时间:每周业务学习、各教研组活动时间。

(三)教师信息化培训:

目标:要求教师实现"四会":会文字处理,会制作简单的课件,会上网查阅、下载资料,会收、发电子邮件。同时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会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方式:

1、定期开展教师电脑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培训。

2、采取定期练习及考核的办法相结合。

(四)教师读书活动:

目标:要求40周岁以内的教师每月读两本书;40周岁以上的教师每月读一本书。

内容:优秀学科书籍。

方式:教师自学与集体组织相结合,并组织读书沙龙、读书征文、"书走动"起来等活动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

(五)教研与科研活动:

目标:通过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全体教师中的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能手要占教师总数的10﹪—15﹪,骨干教师要占教师总数的60﹪,中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达到50﹪,中青年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内容:

1、每学期集中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坚持教师要走出去、请教师走进来的教学活动。

3、开展"人人上一堂好课"的活动,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教学评优活动。

4、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每次活动时家长、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训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关于师训工作的文件政策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评好课"为师训工作的重点,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学习型研究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重点工作:

1、加强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

2、继续开展"拜师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熟。

3、落实好常规听评课活动,坚持听课后及时评课,学校提倡跨年级听课,鼓励、支持、拓展校外听课渠道。通过听评课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授课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高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强班主任师资队伍建设。

5、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本年度,除将继续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档案建设,全面完成其它立项课题的结题和推广工作,并积极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切实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配合市教育体育局局继续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阔其视野,提升其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并充分调动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根据局要求,建立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指导、考核,项目领引,帮助骨干教师完成每年的目标任务,并负责上送年度考核结果。

2、自加压力。各类骨干教师要按照自身实际,制订一个向上一个层次目标的成长计划书,从师德水平、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对照条件,分解目标,按学年度制订自己的成长计划书。

3、引入竞争机制。对于高层次听课活动、展示活动继续采用申报制,学校择优批准。凭听课反思、学习体会、上翻版课等报销外出活动的费用。

4、组织各类活动。组织各类研讨、沙龙活动,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5、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梯队,重视名教师培养工作,做好市级学科教改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培养、推荐工作。努力培养一支"师德修养好、业务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发展潜力足"的事业型、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培训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xx相关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为行动纲领,贯彻xx县教育行政工作会议精神,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学习型、研究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 优化一个群体。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优化学校教师群体,建立一支能自主善合作,乐学习勤钻研,有格局有情怀的教师队伍。

2. 锻造一个团队。关注内涵发展,抓好青年教师读书研修组,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读书、写作为路径,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3. 打造一个品牌。重启“桂苑论坛”,搭建研究、分享、学习的平台,把“桂苑论坛”打造成县内外的一个高端活动品牌。

4. 培养一批骨干。通过系列活动,培养更多会上课、善研究、能写作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引领更多教师的成长。

三、主要举措

1 .读书学习打基础。精心组织教师全员读书和分享,提升教育理念和学科素养;认真组织业务学习,力争每次业务学习有针对性、有重点、有成效。

2. 重视教学基本功。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的培训,组织开展“三字一话”、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教学随笔(反思)的培训和竞赛,夯实教师的基本功。

3. 坚守课堂主阵地。坚守好课堂这个主阵地,通过学科组、备课组的优化建设,促进合作与分享;通过骨干教师(党员教师)示范课、新进教师亮相课、生态课堂研究课、生态课堂尝试课的观摩、研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承办各级教研活动,促课改,促成效。

4. 科研课题为抓手。以“过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为追求,以省市县立项课题和县微型课题为抓手,定期、常态化开展过程研究,在研究中促实践、促反思、促成长。

5. 丰富活动搭平台。精心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演讲、“桂苑论坛”、教学研究、基本功竞赛、专业写作等丰富活动,练师能,提素养,兴文化。同时加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管理,对外出培训教师统一安排、登记,要求外出听课、培训的老师通过汇报课、汇报讲座、学习随感等方式与在其他老师分享。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制订《xx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明确校本研修目标。

2 .组织教师暑期阅读成果检查和分享。

3 .收集、检查、评比教师假期完成的读后感和教学随笔。

4 .组织县级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二次培训活动和白板应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

6 . 组织本学年第一次“桂苑论坛”活动(顾新红《如何提升班会课实效》)。

7 .结合教学部门, 开展“生态课堂”项目推进专题研究。

8. 顾xx名师创新活动(一)

9. 青年教师读书组第一次活动(交流暑期阅读成果)。

十月份

1 .组织“我与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教师)征文演讲活动。

2 .组织本学年第二次“桂苑论坛”活动(“核心素养”语文学科论坛) 。

3 .召开课题主持人会议。

4 .青年教师研修组第二次活动(关于教育案例写作:丁xx)。

5 .结合教学部门,开展“生态课堂”项目推进专题研究。

6. 顾xx红名师创新活动(二)。

十一月份

1 .组织教师参加“金帆杯”教育科研活动。

2 .举行教师封闭式教学设计大赛。

3 .承办县“真学课堂”项目攻关成果展示现场会,展示“生态课堂”项目推进研究成果。

4 .顾xx名师创新活动(三)。

5 .组织本学年第三次“桂苑论坛”活动(“核心素养”数学学科论坛)。

6 .青年教师研修组第三次活动(关于教育论文写作:外请专家)。

十二月份

1 .全体教师专业阅读(必读书《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考学。

2. “生态课堂”课题结题。

3 .青年教师研修组第四次活动(关于读后感写作:张xx) 。

4. 组织第四次“桂苑论坛”活动(“核心素养”英语学科论坛)。

5. 顾xx名师创新活动(四)。

一月份

1 .20xx年度教师研修情况考核、评比。

2 .结合教学部门,评比优秀备课组、教研组、优秀师徒。

3 .评选“教科研之星”、“读书之星”。

4 .制订教师假期研修方案。

5. 写好教师研修工作、名师创新团队工作总结。

培训工作计划(五)

20XX年是我的个人转型发展、稳定发展的起步之年,是坚持加快熟悉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认真履行岗位职能,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努力推进企业创新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以加强学习为根本,加速提升岗位技能水平;以遵章守纪为重点,努力确保人生安全无隐患;以勤奋工作为主攻方向,树立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以拓展兴趣爱好为追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崭新的战斗姿态,崭新的精神风貌、崭新的工作作风促进企业实现建设精品化矿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目标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为使目标如期实现,要切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明确奋斗目标。

俗话说"意识反应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因此,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

今年要突出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二)加强认识,转变工作角色。

面对当今教育教学需要,今年当务之急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认清",即转变工作角色,认清工作形势。为此,一方面要加强认识,提高意识,要从大局意识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牢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既来之,则安之"的观念,警惕"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积极融入教育教学发展的大潮中。

(三)实事求是,重建职业规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目标。因此,一方面要本着实事求是、适当超前的原则,重新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出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然后将三年发展目标逐年、逐月进行分解,让自己对职业成长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随着目标的攀升与实现,努力实现因能择岗、因长择业,因绩提升,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把目标植根脑中、牢记心中、常念口中,从而使自己目标明确,不断鞭策自己,并力争做到三月一回顾、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确保目标不流于形式,促进各项目标顺利进行。

三、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

学习是历史使命,是时代要求,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贯穿个人工作的始终,要通过学习达到"身强体健"。因此,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思想政治一直是我国国家企业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更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更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使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服务社会。

(二)强化岗位技能学习。

岗位技能是教育者发展的生命线。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起步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岗位技术水平。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队班领导对自己工作的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熟悉队班内各项规章制度。

其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三,要向"书本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领导学"和虚心听取大家的指导和教育,而且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内容、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同时要采取多途径和方式加强与各级各类人员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各项交流畅通无阻; 第四,要不折不扣地参加集团、煤矿和队班组织的各项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积极参加检测评估,完成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充电,真正做到干中学,学中干,活到老,学到老,逐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勤奋工作,积极回报学校。

立足本职,踏实工作不仅是教师回报社会的最根本方式,而且也是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事业,做事业先做人,做人和做事是一致的,做人和做事,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它为教育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搭建了成才的平台、奠定了成功的希望。因此,只有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都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

五、拓展领域,实现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