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路运输;管理;可持续发展
1 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概念热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运输行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物流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强调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加强公路运输管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大研究课题。我国作为版图最大的国家,在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运输行业方面,我国公路运输市场发展速度稳中有升,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旅行的需求提高了;另外一方面是由于电子商务市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越来越规范,对公路货物运输需求提高了。公路运输的优化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加强公路运输管理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十分必要。
2 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1)公路运输管理
公路运输是在公路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担短途客货运输。现代所用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因此,公路运输一般即指汽车运输。公路运输管理是指通过对公路运输的人力资源、技术发展、资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来优化公路运输的一套体系。
(2)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理解概念需要引入对比的方法,绿色经济对应的概念是传统经济,其主要差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安全和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来获得发展的,属于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持生态环境、利好人类安全和能源节约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形式,属于平衡式经济。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在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时,应当承认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不能剥夺后代人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中国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2.2 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介绍
总的来看,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保持在3%-4%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也保持在8%-9%的高增长速度,我国在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维持了低通胀的水平。人们的旅行需求的增大引致普遍对汽车需求增大,人们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引致对货物运输的需求,最终导致公路运输发展速度较快,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2010 年,我国公路运输汽车保有量将接近 3 千万辆,2020年将达到7千万辆。但是我国用于公路运输的汽车多为传统汽车,其尾气排放较大,环境污染严重,且其消耗材料为不可再生资源。在铁路运输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也较为匮乏,且综合素质并没有优势。
3 公路运输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公路运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传统经济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安全和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来获得发展的,属于损耗式经济。虽然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保持在3%-4%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也保持在8%-9%的高增长速度,我国在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也维持了低通胀的水平。但是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恶性消耗、人与自然非和谐相处为代价的,这种经济的增长不可持续。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持生态环境、利好人类安全和能源节约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形式,属于平衡式经济。这种概念下,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需要进行转型,新能源汽车需要在满足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环境友好、对能源友好、对人类健康友好等。国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支持来鼓励公路运输管理的发展,在宏观方面进行引导、在微观方面进行落实,强调汽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从而可见,对于公路运输,传统汽车属于传统经济,而新能源汽车属于绿色经济模式,在发展企业行业的同时利好环境和社会能源安全。
4 加强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汽车与可持续观念相悖。由于公路运输使用汽车的性能和技术等问题,使得公路运输对环境有一定破坏效果,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目前传统汽车污染严重,为其排放量较大;另一方面,目前传统汽车消耗资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的资源有一定耗损,加大能源安全危机。
第二,公路运输管理的人力资本不足。我国公路运输管理领域人力资源存在员工素质水平不高、优化进程较慢等问题,这与为公路运输管理领域输送人才的通道所存在的问题高度相关。我国公路运输管理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是为公路运输管理领域传输人才的各种通道,包括成人教育、大学本科、网络课程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2)加强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公路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持环境友好有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本文针对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方面建议,从而有利于完善我国公路运输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第一,公路运输中引入新能源汽车。在当前石油资源日益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的国际形势下,发展电动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是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现状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公路运输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纯电动汽车不是以不可再生的石油等能源作为动力,而是以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纯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是以车载电源来带动驱动车轮行驶。因为纯电动机汽车属于环境友好型汽车和能源节约型汽车,因此公路运输中引入如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将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优化公路运输管理领域的人力资源水平。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人员分配和专业结构对公路运输管理的日常运营和经营效率之间存在重要关系。第一,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本地公路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视。地方政府应该以本地的公路运输管理发展规划和所需求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数量规划适合当地公路运输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战术。第二,应该合理增加公路运输管理的招生数量,提高生源比例。第三应该,加强对公路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第四,优化公路运输管理薪酬制度,激励优秀人才。
5 结束语
随着全球污染指数的不断提升,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强调绿色环境的重要性,减少尾气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各国的一大研究课题。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推动节能减排的发展,我国在政策方面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支持力度十分巨大。本文首先介绍公路运输管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分析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我国公路运输领域存在的两大问题,分别是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匮乏;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提出了引入新能源汽车和优化该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在实践方面对我国公路运输管理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口号,要求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和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呼应,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调整相应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近些年来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何种经济的发展,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适应。
(二)有利于林业经济自身的发展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不仅仅可以为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更主要的也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细水长流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不断的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林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当下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还相当的不成熟,大多数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的发展状态。另外企业的发展规模都相对较小,缺乏技术含量,在进行林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总是会造成许多的原材料浪费和资源浪费,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粗放型、低水平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结构形式和生产模式只会严重的阻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直线下降
由于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乱砍滥伐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绝大多数植树造林的树种也相对单一,树种的死亡率相当高。再加上树种的产期较低、效益低下,进而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不断匮乏,最终必然也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林业体制改革
缺乏相应的林业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故而,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许多政企不分、职责不分明以及林业经济发展受阻的现象产生。林业体制的完善可以更好的对林业经济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而这种体制的缺乏势必造成林业经济发展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三、我国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配置人才,促进林业经济高速发展
林业经济要想更加集约型的发展一改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生产方式,首先就要对这一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科学的配置。这就要求广大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科学的人才配置,建立起一个专业的个人人才平台,为林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可能。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对整体行业的规划。2.企业也应该不断的对人才进行升华培养,包括对其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的培养。3.大量储备高水平、高学历、专业能力高的人才队伍。确保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林业发展创新。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多的空间和可能。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条例
我国林业发展之所以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产生很多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做为保障以此规范林业企业的发展行为。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法律制度和法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更好的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努力的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林业发展当中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条例,确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当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本着环境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由于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还不完善,因此一定要不断的对此进行优化,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经济产业结构。针对传统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市场对策。同时要加大引进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尽可能的缩短生产周期,引进新的原材料和树种,确保树种数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进。最后还应该加大改革的步伐,引进和创新新的产品,努力发展服务性项目和产业。
(四)建立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
建立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权衡林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表现,也就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重要展现。建立起来的林业经济生态评价体系,应该是客观、科学的,并且人们现在已经逐步的认识到林业经济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效益。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应该找到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切合点,使得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于林业相关企业,应该不断的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和科学发展观相继提出来的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首要要求和根本依据。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这种思想的学习和普及,从根本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可以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当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所取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语
要想更好的将林业发展起来,首先应该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现状,将其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化。同时还应该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可以确保林业经济不断发展,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取相应的社会利益。当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本着环境优先的原则,将社会利益和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89-02
0 引言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3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篇4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24-01
自2009年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房价飞涨。房价涨幅调控声音不绝于耳:2010年1月份出台“国十一条”、两会后又重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投机性购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应声回落,相反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一边是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一边是房价的持续上涨。房价的这种“愈调愈高”的态势已经将政府的调控措施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于房地产市场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在这样的问题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又应该采取哪些宏观的调控政策呢?
1.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
但是,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2.3金融基础体系与房产发展有待于完善
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须加强科学性规划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5.结语
篇5
关键词: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能源问题是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50%以上的能源是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中国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力来解决能源问题,能源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未来能否解决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一、我国能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约占9成,这样的能源结构设定是不合理的。这三种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如果开采过量会陷入能源危机,不利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能源开采过剩,利用率低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主要资源,被大量开采,造成开采过剩,且价格偏低,无法体现煤炭的稀有性,造成了供给过大造成浪费,同时开采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非可再生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
3.节能观念薄弱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价格偏低,无法让人们重视这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另外,在许多人意识里,我国是资源大国,能源储备丰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能源的任意浪费,使人们的节能观念薄弱。
4.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煤油气的三荒现象,这正是由于我国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没有做好提前的计划和控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一些地区陷入能源危机。
二、实现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就是利用科技技术,使我国使用各种能源的比例趋于合理。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对煤炭能源的依赖。首先要调经经济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和发电用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使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结构达到合理[2]。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能源结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品生产的数量,从而忽视了效益和质量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粗放,投入和消耗和生产效益不成正比,并且高耗能的产业占绝大多数,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能源的浪费[3]。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转变当前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找到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路线。
3.加强科技投入
面对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当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因此加强科技投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减轻煤炭能源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已经研发出洁净煤技术,将煤炭液化再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煤炭在使用时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消耗后废弃物处理方面仍然要加大科技投入,并实行推广,让环境可持续发展。
4.将节能放在优先位置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基本国情的限制,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人均能源不足,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用加大能源外延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前期确实一定程度上使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随着后期资金、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弊端和缺点不断被暴漏,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不能采用大量消耗能源走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须保证开发和节能双管齐下,优先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随着能源的不断发展,对能源消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终会陷入能源危机甚至能源枯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等,其优点是可循环利用且无污染。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因此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出台,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加快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曾不同程度地突然出现煤碳、石油等资源的短缺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采集和消耗也突然变大,而提前没有搞好计划和预测。其实能源陷入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能源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应急机制。考虑到这方面,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能源经济预警体系,抓紧能源源头,可以及时发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前就给予阻止,从而确保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能源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我国的能源经济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等方法都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
参考文献:
[1]薛俭.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设计[J].生态经济,2011,05(10):32-33.
[2]杨俊,王庆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23(09):52-53.
篇6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作为煤炭能源大国,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资源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发,完全的工业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便意味着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式不能再是以往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目前在国内,存在着许多中小型企业,为了追求企业自身的利润,不注重技术的提高,依靠单纯的生产模式。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安全事故问题的出现,实现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制约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目前制约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煤炭的回采率低,导致能源浪费,同时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煤炭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对国计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这便意味着煤炭的利用率直接影响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煤炭能源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据统计,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仅有145吨,这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水平。因此煤炭是否能够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到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煤炭平均回采率仅30%,相当于采1吨扔2吨。开采方法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是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许多小型的煤矿企业仍然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开采的过程中挑肥拣瘦,以消耗大量的资源换来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些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煤炭资源处于地表之下,在开采的时候为了不破坏地表,往往采取的是开掘窑洞。但是不合理的挖掘往往会造成地表下陷,破坏了土地资源。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会触及到地下的矿井水等,这些水资源尚未胫骨处理变直接流向周围的地表、河流,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煤炭的开采之后在燃烧的时候,必然会释放出一些有毒气体,大气环境也带来了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我国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达40万公顷,平均每开采万吨煤地表塌陷达0.2公顷。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矿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未经完善净化就被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开采矿工的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经营者的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煤矿基地事频发。多数煤炭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不择手段。用较低的薪资聘请不专业的开采工人,在开采的过程的中不注重技术方法,盲目开采,没有合理的开采计划,必然会引起乱挖乱采,这不仅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另外,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到煤炭的开采率和有效地利用率。在这些不合格的中小企业中,煤炭经营者的素质低下,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用员工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惨重损失换取高额的利润,这些都给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据国家安监局煤矿事故统计显示,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5%,但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了全球的近80%。矿主没有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没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生产方式落后,不能保障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导致事故不断发生。煤炭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却并未带来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这也是制约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生产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很突出。近年来,煤炭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忽略了潜在的产能过剩、供需矛盾正在逆转的形势。当前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总量较为宽裕,许多企业依然的保守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经营粗放。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有限的煤炭资源的不到合理的利用,只是完成了短期的利润追求目标,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对其利用过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发展相关企业,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会加快煤炭资源的枯竭。这种粗放型的煤炭开采导致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过低,同样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对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开采。煤炭作为初级产品,在原煤本身的利润开发空间是极其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发展相关的煤产业,在增加煤炭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利润。对原材料深层加工,在整个生产和生活循环的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尽最大的能力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依靠环境而生存发展的煤炭经济,更要树立环境成本理念,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表面繁荣。在发展煤炭经济的时候,一方面必须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和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
2.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人才培养,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提高,把安全生产放在发展煤炭经济的首要位置。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新型设备及新型开采方法是保持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办法。改进煤矿开采技术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以此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回采率。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来指导开采和管理。利用法律手段来把保证煤炭开采和生产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政府及行业组织要加强安全监管,督促煤炭企业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发展接续产业。要实现煤炭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一些关系全聚德重大原则。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从行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切忌急功近利的投资和盲目投资。其次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要以单一的开采煤炭来提高经济效益,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注重市场需求,振兴和发展煤炭相关产业,形成一条良好的产业链,使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煤炭利用率的提高并举。再者还应当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加快采矿设备更新改造,增加原煤入洗率,实现采矿的现代化。
篇7
一、前言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我国现在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十分低的国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如建造三北防护林等,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我国少林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最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现的雾霾天气足以说明这一点。不仅如此,我国自然资源对人民生产生活的支持力也越来越下降,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了。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使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在此情况下,大量植树造林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森林一般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再加上管理不善,人民为了生存往往滥砍滥伐,甚至是掠夺性砍伐,只伐不种,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经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要探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演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包括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又称为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很多森林就是在这一阶段遭到破坏的。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人们看到了本文由收集整理滥砍滥伐的恶果,开始痛定思痛,谋求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著名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1998年对天然林开始进行保护,2000年重新定位了林业,2002年提出六大工程、五大转变,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林业。这些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明确指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和前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提出的如出一辙。
三、我国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端
我国当前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单一。
我国现在的林业生产采用的模式大部分还是粗放型、密集型生产,林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十分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
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严重。
当前全球的森林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也是如此。本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就堪忧:总面积不到世界的百分之四,森林蓄积率百分之三,人均森林面积占不到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人均森林蓄积率更是低至世界的八分之一,我国森林覆盖率约是世界森林覆盖率的百分之六十。在如此堪忧的情况下,我国由于疏于管理,很多天然林木还是被乱砍滥伐,老林、老树的比例越来越小,在中幼林当中,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些人工林大部分只有一种树木,特别容易死亡。我国森林正处于低产期,而我国林业却还是低效益,这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
我国林业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我国对林业经营体制早就开始了改革,但进展十分缓慢。林业经营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经营模式阶段: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职责不分明,政企不分,缺乏竞争的意识。另外,政府对林业的支持也不足,林业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弱势,用于林业的资金十分少。
四、通过改变经营管理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兴林
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进行发展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林业经济的科技含量,这是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第一、在林业经营模式上进行科技创新。建立起的经营模式应该是效益为目的,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企业为主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与信息手段,推动林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林业科研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科研路线。林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要用来指导林业生产,科研与生产建设绝不可脱节。鼓励林业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独立或合作创办林业企业的形式,加快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第三、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首先,改造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制造业,通过高新技术提高木材生产、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培育良种壮苗,并进行推广,改变森林树种的结构。再次,对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研究,完善对森林生态系
统的检测。
(二)鼓励发展生态产业
我国林业生产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市场机制是无法调节这一矛盾的:我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但我国人口依旧在膨胀,而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却一直没变,生态系统依旧很脆弱。这些因素已经在越来越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鼓励发展生态产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生态产业是基于科学的生态原理和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产业。生态产业既顾及了环境的承载力,又顾及了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往往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生产系统进行糅合,从而使能源可以多层次高效率的使用,使资源和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企业通过控制两个生产系统的速度和稳度,实现生态负效益转化为生态正效益,变废为宝。应发展四个方面的生态产业。一是绿色食品。为市场提供各种无污染、原生态、少人为影响的瓜果以及以瓜果为原料的副食产品。这主要是针对林业中的果树林而言。二是生态城镇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的林业资源,发展能耗低、废物能够当地资源化的生态旅游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管理。三是对废弃地进行生态垦殖。在荒山、荒坡、矿区废弃地等未被开发或已经被破坏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利用一定的生态技术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其后发展林业或牧业,然后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庄园。四是建设生态旅游工程,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三)对林业经济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和优惠。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区域经济 可持续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环保与节能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给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可靠保障。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概述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循环经济是遵循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再生资源的模式进行发展的,具有资源开采低、资金投入少、利用率高和污染物排放量较少等特点,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促进生活环境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控制生产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垃圾生成,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将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给环保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系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两者有着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片面的注重工业生产效益增长,致使大量空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出来,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给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发展循环经济,提倡低能耗、环保和维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实施环境污染有效控制策略,对工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产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达到提高我国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最有效利用率,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让垃圾变废为宝,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变废为宝产业不断发展,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可靠保障。
(三)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最初的粗放型转变到了集约型,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化建设中,
社会发展对生产力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推动区域经济向着生态、环保型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注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使资源有效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二十一世纪,我国要不断创新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建设中,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减少,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不断变小,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市场竞争力,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认识,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环保和节能意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以给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同时,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从真正意义上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成功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氛围,给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加强管理,创新发展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管理,监督生产工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断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工业生产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一体化发展。例如:建立监督考核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加大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宣传力度,用绿色GDP来评估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国家扶贫政策、奖励政策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率真正提高,给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投资,提升科技水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根本上控制生产污染物的产生,避免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回收可再利用物品,减少垃圾生成,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注重垃圾产业投资,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循环经济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运用先进高科技技术,创新投资机制,与国际接轨,使节能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等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工艺快速形成,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给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冯德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冲突协调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常永智.经济区域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生态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人口问题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使我国经济发展养老保障的负担更加沉重,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人口素质有待提升。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但是,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水平及年限相对较低,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再次,我国人口的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仍呈上升趋势;最后,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较慢,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资源问题
首先,水资源问题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用水量大幅增加。而我国水资源存在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储量却不高,有些地区出现矿产资源短缺的现象,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再次,我国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许多地区缺乏经济用地,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
3.生态问题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水土流失问题,而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物污;其次,我国荒漠化形势严峻,部分地区的荒漠化缺乏治理,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再次,植物被破坏,我国部分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严肃的生态问题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4.经济社会问题
首先,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比重过高,但是却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我国农村人口较多,而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农产品收入不高,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其次,我国的工业仍然不够发达,工业总量相对较低,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生产活力不足,导致我国工业效益不佳;再次,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其他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服务业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效率和附加值太低。同时,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在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而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科技开发等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1.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制度和体制创新,积极转变职能为区域经济可持m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同时,政府应建立公平竞争秩序良好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政府应加强人文建设,实施诚信教育和文明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最后,政府应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序性和合法性,为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强区域合作
首先,应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应按照区域经济现状合理规划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企业的组织机构,加强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进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其次,积极加快共同市场建设,推动区域市场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同意开放的经济市场,并积极维护市场秩序;最后,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强路网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输条件。
3.加大投资力度
首先,政府应积极拓宽投资来源,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模式,积极争取国际财团、民间资金、金融机构及外国政府的资金支持,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投资结构,为此,我国应加大招商力度,建设多元化的招商项目,提高投资份额。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确保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加快项目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重视项目建设的质量,使区域经济的项目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推动清洁生产,鼓励生态经济的发展,创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其次,我国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破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为此,区域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政府应重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监管,提高经济效益。
5.重视人才培养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培养专业化特色人才,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次,区域经济发展应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为此,相关企业应组织员工定期参加技能培训,完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志刚.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理念[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梁强,王文杰.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1).
[3]张磊,高志刚.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有关新疆生态经济问题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8(8).
篇10
关键词: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石油型县域是指主要依靠石油资源作为建城的基础或发展的依托,15%以上的劳动人口以直接或间接从事石油资源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1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依靠石油资源获得的行政区域。
我国典型的石油型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通常在一些大型石油型县域经济周边,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所辖的肇州县、山东的东营市所辖县市、陕西吴旗、志丹等县市、新疆的库车县等,数量为460多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21%。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
从石油资源储量以及开采加工的程度来划分,石油型县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目前中国约2/3的石油型县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目前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客观要求。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由两部分协调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系统要素本身固有的“内禀自然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要素的反馈制约作用。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轨迹可用S型Logistic曲线来表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受到石油型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石油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禀增长率(科技进步率)和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逐渐枯竭的石油资源、县域环境容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直接制约着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长期以来是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这种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过于单一、布局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石油资源的储量、品质和环境条件决定着县域主导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周期。因此,石油产量的递减首先就影响到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形势日趋严峻。例如,胜利油田近10年来原油产量以每年60万吨的速度递减,大庆油田每年减产幅度为150万至200万吨,仅2003年石油产量的下降就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79.8亿元,县域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单一产业结构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于石油产业“一柱擎天”,长期忽视对关联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例如盘锦市,其油气采掘业的GDP一直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对油气采掘业的高依赖程度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门类狭窄、加工深度低、产业链短,尽管油田以外的地方经济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全市经济增速也只能达到7%至8%左右,在全省14个市排名中已跌落至最后一位。
石油资源的粗放式经营造成石油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到2020年,我国GDP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届时石油供需缺口约2.5亿吨。同时,年均9%左右的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促使石油需求量年均递增约12%。而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期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加工的力度与广度。在目前粗放式经营和低效增长方式下,对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加工,会更加恶化石油型县域生态环境。主要表现是草原植被大量破坏,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日益扩大,城市地下水下降和水体污染等。例如大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油田植被,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制约县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石油型县域经济的区位偏离和分散布局直接导致了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分散管理,社会化管理程度低。随着石油减产和企业减员增效,居民收入下降、城镇失业率增加,每年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直接影响了这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大庆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5.6:1。
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从Logistic曲线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容量。因此,本文提出石油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石油产业结构、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功能转型。其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大庆肇州县为例,第一阶段应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将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阶段应完成资源型县域向综合型县域、自我服务型县城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全面建设小康县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核心在于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改变县域对石油资源的过高依存度,实现单体石油资源优势向多元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其思路是立足石化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对石化产业的改造,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可采储量三轮资源评价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而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不足5%。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很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石油资源,能够为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赢取充裕时间和资金支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实现碳中和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