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乡镇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乡镇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农民增收;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16-01

农村城镇化简称“城镇化”,主要指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以及农村社会形态向社区等城市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以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数的比例表征该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如果比例增高,说明城镇化水平相应提高。大力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可有效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构建社会、经济结构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着力解决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问题,以及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1 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从我国多年来农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产品收入、外出务工等经济来源。然而近年来,农产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原因是从事种植生产劳动强度大却往往收入微薄,而农民到城市务工却可以相对赚取更多酬劳。因而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民中务农的人数不断减少,大量的土地被闲置。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加快发展城镇化速度是有效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1-2]。

1.1 城镇化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同时每年还在继续增加,只有通过发展城镇化,才能使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农民才能实实在在提高收入。

城市需要大量的服务行业人员,比如饭店需要服务员、家庭需要家政人员、建筑工地需要建筑工人、城市的清洁需要清洁工等。城市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岗位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城镇化可以有效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丰富农民经济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1.2 城镇化可以节约土地,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农村城镇化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用于农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首先,城镇化使得大量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进入城市生活居住,改变农村一家一个小院的生活方式,进入城市集中的楼房居住,从而节约出大量的耕地。其次,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都优于农村,这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城市集中居住形式与农村传统居住形式相比可以节省将近80%的土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规模化农业生产,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3-5]。

1.3 城镇化发展可提高农产品的需求度

城镇化发展促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居住,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会刺激城市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提高。老百姓的吃、穿、用、住等各方面需求水平也会提高,特别是饮食需求会大量增加。城市农产品数量和种类需求的增加也间接给农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当产品供大于求时,产品的价格会下降,而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产品的价格就会升高[6]。当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原有的农产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也会有一定的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1.4 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从我国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促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原来城市的近郊,现在都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地区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这样的发展过程,使得原来的农村居民,逐渐变为城市居民,同时享受到城市的各种便利条件和设施。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会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从而有利于农民找到更好的工作,社会也会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2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充分吸收劳动力

城镇化的发展会增加许多就业岗位。比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第三产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会促使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使务农农民大量减少。同时城镇化的大范围推进也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也有利于使农民的收入增加速度与国民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农业人口来填补劳力的匮乏,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促进第二、三产业高速发展,因而不断提高城市化率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7-8]。

2.2 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虽然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这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就是一个由户口引起的综合问题。只有对当前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让农民不管在何地,都能够享受到与在家乡一样的待遇,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福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那么农民才能够安心地在城市工作。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聘用农民务工人员相关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水平,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

2.3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有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入城市就业的范围比较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转移。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越强,对城镇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农村教育,开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为农民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提供平台,提高城镇化发展的效率。政府应加大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扩大农民就业面,加速农民向城市的转移[9-10]。

2.4 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道路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各地需根据实际发展水平与区域特点确立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健康协调发展[11-12]。

3 参考文献

[1] 曾健民.发达国家农民增收政策及效果评价[J].经济纵横,2002(7):41-43.

[2] 廖丹清,郭慧伶.城市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79-81.

[3] 郭非凡.加速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0(11):147-150.

[4] 李宏岳.城镇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1(4):60-61.

[5] 朱照阳.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J].安徽农学通报,2009(8):11,52.

[6] 林锋峰,魏远竹,谢志忠.福建省城市化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8-121.

[7] 彭腾.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3-15.

[8] 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2):45-50.

[9] 范力勇,赵美夫,吴明.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土地供应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1(16):289-290.

[10] 赵玉红.促进辽宁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2012(6):105-106.

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思考;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推进土地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强化考核等措施,土地流转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流转特点来看,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已由过去的转让、互换为主逐步向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灵活多样形式转变。从流转用途上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用于建设粮食功能区和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也有部分结合了观光农业,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虽然我县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流转行为欠规范、规模流转难度大等问题,需在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流转行为、深化政府服务等方面深入思考,积极引导,努力推进。

二、推进我县土地流转的思考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现就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开展以下思考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土地流转认识。大力宣传我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让广大农民提高对土地流转的正确认识,能依法有序地开展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户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整村整组整畈集中连片流转。

2.严格依法有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1)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合同使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内容包括:一是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方享受优先承包权;二是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三是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由双方协商并逐年递增;四是合同应明确流转期满后,续约或不续约的条件。

(2)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各村要落实专人,妥善保管土地流转合同,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清册,及时记载土地流转情况,并做好土地流转合同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

3.深化政府服务,夯实土地流转基础

(1)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工作。在二轮土地承包及完善的基础上,按省市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基础。

(2)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管理制度。根据淳安县实际,建议对集中连片2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且签订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使农业经营主体有向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物,为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提供支撑,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4.建立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制定和完善有效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1)开展土地流出农民就业培训和援助制度。建议加强对土地长期流转农户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帮扶创业就业,促进流转农户转业转岗。对长期全部流转土地的农户创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对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大龄人员(男55周岁、女45周岁以上)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经乡镇证明,县人社部门审核,按相关文件规定享受县有关扶持政策。

(2)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专项用于补偿因经营主体无法履行合同给流出农户所造成的流转费损失。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县、乡镇两级财政土地流转风险补助资金、村土地流转风险准备金和土地流入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保证金组成。县、乡镇两级土地流转风险补助资金由县、乡镇两级财政分别按一定标准安排,并列入县乡年度财政预算。村土地流转风险准备金由村按一定标准提取,并上缴乡镇统一专账管理。土地流入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保证金按一定标准向村集体交纳后,由村上缴乡镇统一建立专账管理。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大对仲裁机构建设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仲裁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

5.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土地流转平台

(1)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增强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保障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确定专职信息员,负责做好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和招商工作,促进土地供需有效对接,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2)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各类产权资源流转进入农村产权公共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建立县和乡镇分级办理机制,规范产权交易流程,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与指导。

6.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土地规模流转

(1)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按照“主体职业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培育发展高标准、高效益的家庭农场,积极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并给予资金扶持;二是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以“管理民主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为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督查和指导,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

篇3

大乌江镇是于1999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后开始新建镇,辖9个村,现有9483户35296人。经过县、乡两级的努力,乌江北岸已初具规模,现城镇区人口1000人左右,城区街道仅有不足300米的公路街道。20__年建成了乌江码头,并对乌江航道进行疏通,箐口、凉风处于镇政府两端,且已具备一定的集镇规模,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两头拉中间的格局。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大乌江镇要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刻不容缓。但大乌江镇的城镇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镇时间短,起步晚,“人气”、“商气”不旺。大乌江于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镇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建设较其他9个乡镇而言基础最差、起步最晚、时间最短(其建设是在只有几户住户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还没有集镇发展必备的“人气”、“商气”,城镇效应未能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制约了大乌江的发展。由于建镇时间不长,城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到20__年底,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人口仅1000人左右,仅有不足300米的公路街道,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市政设施条件差,吸引力不强,难以将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不能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

2、自身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加之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小城镇建设后腿。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针对大乌江而言,资金投入是城镇建设的瓶颈。大乌江镇历史以来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烤烟面积逐年减少,“支柱”不“支”的现象日益凸显,乡镇企业屈指可数,财政税收主要靠农业,现行的财政体制又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干部职工工资,无力再搞建设,特别是在搞原凉风镇的城镇建设后,原有的市政建设在新建大乌江镇后已不适应新城镇建设的需要,增加了全镇的财政负担,对于一个地方财政收入仅200余万元的乡镇来说,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搞城镇建设举步维艰。

3、遗留问题多,影响了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大乌江镇政府所在地,有诸多的遗留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如204省道改道用地纠纷,使10余户农户部分或全部耕地被占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又如20__年修建大乌江镇集镇南岸街道大堡坎,造成回龙场村民组16户耕地共43亩无法耕种。诸多的遗留问题影响了政府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而使城镇建设受到极大的限制。

4、缺乏产业支撑,小城镇建设发展动力不足。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的城镇所在地由于还没有建立适合发展的支柱产业,全镇始终没有脱离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规模偏小甚至是微不足道。屈指可数的几个乡镇企业分布在凉风村,驻地分散,对新的城镇地来说影响了集镇的规模化,从而使城镇化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

5、缺乏主动权,城镇建设失去主动性。受资金、土地的限制,城镇建设显得被动,缺乏主动性,在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城镇建设用地全部被县国有投资公司控制,在建设用地上没有自,不论是资产置换还是土地开发融资,想搞城镇建设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加快大乌江镇城镇建设的建议

1、改革我县现行土地征用体制。鼓励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建设、经营城镇的道路,以拓宽融资渠道。要促进大乌江镇的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改革现行土地征用体制,把城镇建设用地部分或全部放权于乡镇,由乡镇在建设中结合现行市场自主、合理地搞好城镇建设用地的开发,使乡镇灵活、自主地实现土地开发融资,更大限度地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小城镇建设上来,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滚动开发。同时也使乡镇在独立操作中能自觉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以土地融资、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城镇基础建设资金,以缓解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2、加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大乌江的城镇建设仅靠自身的力量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建设任务。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区别于其他乡镇,在建设资金上加大对大乌江集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逐步有所增加;同时建立大乌江小城镇建设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并努力通过管理办法的制定来规范使用方法。其次,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政策上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共同投资,全方位调动小城镇建设积极性。

3、出台优惠政策,增强小城镇聚集程度。聚集效益是小城镇的一个本质特征,小城镇经济效益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发展小城镇要重视聚集人气,把重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上来,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贾在本地落户,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小城镇的质量。结合大乌江乃至全县的实际,建议可以通过几种形式进行小城镇人口聚集:一是在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时,可以用自动选择的方式让搬迁户选择进城镇地;二是进行构皮滩电站的移民搬迁时,鼓励移民户迁入;三是从户口、土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迁入城镇建设区等。

同时要充分发挥集水陆运输于一体的优势,着力聚集商气,以水陆两运货物和农副产品交换等为主体,逐步建设商贸区,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凡在大乌江镇投资经营的企业、商贾、住户在一定年限内实行税费先收后返,鼓励广大城乡经营户和外地经商人员到大乌江投资、经商和落户,进一步吸引一批市场效益好、有产业带动效应的企业到大乌江投资兴业,以聚集“商气”,从而带动和促进城镇建设。

篇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篇5

富乐镇位于罗平县最北端,地处三县(区)交界。东临富源县富村镇,南连罗平县老厂乡,西至麒麟区东山镇,北与富源县竹园镇接壤。距县城97公里,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辖桃源、必米、法本、乐峰、新沙河、鸡场、半坡、阿洪、红岩、河外10个村民委员会和天水、富乐、菜园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有耕地面积35304亩,其中水田5770亩,人均耕地0.8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5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8万亩,其中:烤烟面积1.5万亩,油菜籽面积3.3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4元。

二、富乐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机具购置加大投入,党委、政府“强基础,重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决策引导,农村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从小型微耕机到大中型耕地机,富乐镇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跨越式发展。截止今年7月底,全镇微耕机从原有的16台增加到今天的296台。全镇现有大中型旋耕机37台,现有排灌台(点)12处,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1.25万千瓦。全镇机耕机整率达43%,机播、机收已在逐年推广,尤其是烤烟地、油菜地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三、富乐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农机具维修保养不到位

“有机户无田种,无机户种田难”。这种现象使得农机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议鼓励无机户把农田“托管”给有机户,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机大户变成种粮大户,让有产业的农民不再为自己的几亩田操心,轻装上阵,专心自己的产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保养,在农忙正准备作业时“趴窝”,也降低了机械利用率,建议农业机械销售商增加售后服务,特别是享受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农机具,不是“一卖了之”就完事了。

2.农机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加强。

富乐镇现目前还没有正规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单兵作业,个人结算,各自为战。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够,制度不完善,建议本着农机户自愿,组建有特色、小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组、本村的闲散田为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国家农机购置惠农补贴指标偏少。

因国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这两年气候干燥、土质变硬,牛耕比较困难,所以现在农村购买各类农机具的热情持续高涨。以今年第一批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例,全镇有34位农户申请购买大中型耕地机,而落实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购买大中型耕地机农户只有18人。建议向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倾斜农机具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普补”,以实际购机、实地作业、服务周边农户,得到认可后,再“以奖代补”奖励购机户,间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

4.乡镇农机公益服务中心力量单薄。

乡镇农机人员是负责基层农机推广的最前线,为千家万户服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烤烟移栽机等新技术,要求农机与农艺的高度结合,这些都对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增加农机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定期组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系统提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篇6

【关键词】数字财政;管理系统;问题

为提升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近监管的优势,推进财政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山东省财政厅率先在全国构建基层财政数字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乡镇财政资金无缝隙全覆盖监管为突破口,涵盖了了乡镇财政所有业务,确保惠农资金和财政业务在阳光下运行。

一、实行“基层数字财政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及原则

1.重要意义

推行基层数字财政建设,有利于保持县乡两级财政信息化同步应用,实现财政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

基层数字财政建设实现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有利于推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和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

通过基层数字财政建设,用程式化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理财观念和管理方式,树立和巩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观念,为推动乡镇财政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支撑。

2.基层数字财政管理系统建设原则

(1)技术规范

政府可以在财政应用基础上构建支撑平台,对各类编码标准、原数据管理、基础信息维护等实施统一,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关系,规范数据口径。

(2)设计模式

可以在系统设计模式中结合预算编制执行,促进资金监管方法多元化发展,以全过程管理资金与项目作为纽带,将资金监管、基本信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作为系统主要内容,以地理信息技术、数据集市技术等丰富资金监管展现形式与监管手段。

(3)部署方式

在系统部署方式上,可以将软件版本统一,将省厅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财务部门设为系统用户,实现软件功能设计统一,分别将其部署于省厅、区县中,省厅与地市用户访问省厅服务器,区县与乡镇访问区县服务器,实现下级服务器数据自动汇集至上级服务器功能。

(4)未来扩展

必须为系统预留数据接口,便于未来业务扩展,立足基层财政管理现实需求,考虑其未来发展潜在需求,设计系统时为方便其与业务系统数据集成或扩展开发,需要预留数据接口。

二、当前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一年来的运行,乡镇财政所的规范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新旧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受数据库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原来乡镇财政所使用的账务处理系统、补贴发放系统、税源管理系统等系统内的数据无法导入新系统,造成乡镇财政所还需要两套系统共同运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软件的部分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预览功能、打印设置功能等操作起来相对比较麻烦。

3.安全性及保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系统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很容易造成密码泄露或被破解,建议增加密钥一类的管理工具,增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当前系统普遍存在利用率不足的问题。系统在设计时,几乎将乡镇财政的所有业务均纳入其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账务处理系统普遍应用,而其他系统尚未使用或不能使用,造成大量资源闲置。

5.系统操作中存在监管方面的漏洞。例如在账务处理系统中,一名财务操作员就能完成编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等所有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监管,并且记账撤销、凭证修改比较随意,看起来是方便了操作人员,但一定程度上不能正确反映会计记账的真实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基层数字财政管理系统”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系统运行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指导,适时组织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系统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确保“基层数字财政管理系统”使用规范顺畅。

2.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设置操作权限,加强监管,防止出现操作员权限过大,过于随意的现象。

3.建议在系统中完善报表系统,能满足不同口径的统计需要,真正实现财政部门能随时从数据库中查询需要的分析报表。

4.基层数字财政管理系统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级财政部门多做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业务科室和乡镇财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软件开发商提出需求建议,不断完善基层数字财政管理系统,使其更好的为基层财政服务。

篇7

关键词 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发展建议;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140-01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具体要求,为了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全面认识目前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全面推广农机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将宿州桥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桥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基本现状

1.1 基本情况

桥区地处安徽省北部,面积2 868 km2,人口1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耕地14.2万hm2,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区共设置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个,现有人员18人;乡镇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8个,有人员112人,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2 队伍建设情况

1.2.1 人员队伍数量。截至2016年6月,全区县级以上农机推广现有人员18人,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12 人。

1.2.2 学历职称结构。目前全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在岗人员中,按学历划分,统计结果见表1。按职称划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1.3 经费保障和条件建设情况

目前,全区2个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28个乡镇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全部是自收自支单位。当前环境下,基层农机推广逐步向公益性职能定位,人员工资待遇主要来自于区农机局统筹规划、协调解决,目前只能维持工作人员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保障其收入的稳定性,业务办公经费更无从谈起,对农机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严重阻碍作用[1]。

根据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办公场所十分紧缺,全区30个中只有1个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相对齐全,包括电脑、打印机、摄像机、土壤分析仪等,并配备1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1辆东方红-802拖拉机、1辆福田954拖拉机、1台全方位深松机、2台振动式深松机以及2个翻转犁。此外,还配备了玉米精少量播种机3部、小麦宽幅精少量播种机2部等新机具。

目前,24个桥区乡镇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拥有房屋产权共计占地面积2 800 m2,站均占地面积为116.67 m2;其中,2个机构借用公房,共计建筑面积30 m2,站均建筑面积为15 m2;理财2个机构租赁办公房,共计建筑面积24 m2,站均建筑面积12 m2;全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均无培训房。乡镇级推广机构有14%的办公条件尚不能满足正常开展工作所需,对农机技术推广造成了严重影响[2]。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来说,桥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受教水平偏低等问题。其中,45岁以上员工的比例高达65%左右,学历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只有27人,占比 20.8%。

2.2 人员知识水平、专业技术低

目前,桥区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在新人补充方面十分匮乏,现有员工老龄化、低学历等问题逐渐凸显,在创新方面缺乏新型力量,2000年机构改革时,一批专业学校毕业,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农机人员提前退休,使本来就不够强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农机科技推广的动力,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从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3]。

2.3 基层农机推广缺乏经费支持

当前,之所以农机技术推广资金不足,主要是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机技术推广方面不够重视,极少部门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具体要求对农机推广进行扶持,更有甚者觉得农机推广部门可以忽略不计,在资金扶持方面存在严重忽视等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很多新兴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很多创新项目就很难开展推进,严重阻碍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无机械、无设备、无场院、无一间办公室的也尚有1/3。

3 发展建议

3.1 从财政预算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规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内容,“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职责,为了保持国家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稳定推进,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财政补贴,应当采取措施保障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因此,建议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充分重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事业,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全额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切实推进农机推广事业的长足稳健发展[4]。

3.2 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依托上级农技项目,健全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办公条件优越、服务设备齐全、充实农机力量的目标。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离不开充足的财政经费支持,通过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先进的试验设备等手段,解决当前农机技术推广相对滞后等问题。建议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能够将农机技术推广提至议程,积极拓展推广渠道,加大经费融资力度,保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运转,将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稳步发展。

3.3 建设好乡镇农机化技术服务中心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一项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社会的公益事业,需要配备具体的农机具、交通工具等,因此为其设立单独的办公及库房环境十分必要。在机构改革中,要保持乡镇农机站的相对稳定,对平调、侵占、变卖乡镇农机站财产的,要做出妥善处理,当归还的坚决归还,当补偿的应该补偿。政府部门要经常指导乡镇农机站的工作,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 参考文献

[1] 许从建.界首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发展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5(2):13-15.

[2] 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安徽省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现状[J].农机科技推广,2015(3):22-26.

篇8

关键词:乡镇;财政;必要性;问题;措施和建议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财政,乡镇财政所的体制与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它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于百姓,是我国各项财政补贴政策的具体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它工作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央对农村各项政策的效果。

1996年前,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的一部分,作为县(市)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员隶属财政局。派出所、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电管站、供销社、信用社、粮站,财政所,通称七所八站。1996年人事关系下放到乡镇政府,2004年河北省实行乡镇机构改革,取消了乡镇财政所机构,成立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将乡镇财政所的编制并入其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权属于乡镇政府,有的县(市)将乡镇财政所的人员编制上划市(县)财政局。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改变,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的补贴力度的逐渐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退耕还林、一事一议,能繁母猪补贴等等,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在财政所工作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只出不进,退休、调动等原因造成人员减少,近十多年的时间,各乡镇财政所的人员结构进一步老化。人员招聘实行逢进必考,因为没有人员编制新录入人员不能进入财政所工作,现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只有2-3人,只能维持乡镇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国家对农补贴政策的加大和财政所人员的减少成反比例发展,已经严重地影响国家补贴政策的执行程度。

2010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重点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河北省财政厅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河北省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就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岗位设置及人员,财政资金业务管理、队伍建设等务方面进行了要求。但增机构,增编制属于省委编制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各地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对,而实际上,乡镇财政所没有工作机构,人员入口没有,新招录的工作人员不能从事财政所工作,补充不了新鲜血液,直接导致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员不对口,这一实际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处理,乡镇财政所工作难以顺利地开展。

乡镇财政所的地位,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政府的收支情况,支出单据实行政府联签,由于联签制度实行四方会签(党委书记、镇长、纪检书记、主管副职和手人签字),支出票据在多方签字后到财政所报账,对于一些不合规的单据只能是核实原始票据的真假,对于不合理的支出,只能保证票据的合规性,不能保证支出的合法性。

一些涉及财政、民生、投资及重大支出事项由乡镇党委、政府联席会上决定,党政联席会制度由党委、政府组成人员参加,而涉及财务方面的支出事项,由于大多数的领导不熟悉和了解相关财务法规制度,如果作出不正确的决定,财政所不能提前知悉有关事项,只能是事后诸葛亮,采取措施弥补相关失误。

建议和措施:

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建立健全与事权相配套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明确乡镇财政所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从根本上解决机构和编制问题,从省级层面,要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编办要明确要求,一是要成立独立的乡镇财政所机构,确定乡镇财政所的独立编制,行政事业编制均可,二是虽不增加机构,将乡镇财政所编制垂直上划市(县)财政局,人员由财政局统一管理,这两种编制模式。

只有有了独立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数量,才能建立起一支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说,世间一切事物起决定因素的东西是人,所以说人才是关键,实行公开招录,招聘对口专业会计人才,补充新鲜的血液,吸引更多的会计专业的年轻人才,加入乡镇财政所干部队伍,乡镇财政所对于乡镇的各项支出单据实行事前财政审核制度,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由财政所在实行四方会签前由财政所会计审批前审查。

由于乡镇财政所在河北省机构编制中没有设置机构,但是在乡镇政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市直各单位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如公安派出所,国地税,工商所都是副科待遇,领导相关单位的工作,而乡镇财政所长是科员待遇,无法领导同样级别的同志,另外由于同样的身份不能参加乡镇的党政联席会对于一些涉及财政、投资,支出重大的事项,不能提出客观公正的建议,可能导致决策的偏差和失误。所以提高财政所长的政治待遇,为副科,参加乡镇党委、政府的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乡镇政府的发展贡献财政所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明确乡镇财政所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职能,对乡镇财政所在以后的工作和人员配备及如何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乡镇财政干部队建设是应该在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当中充分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确保在乡镇新时期下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燕.当前我国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124-124

[2]朱晓茹.XXX财政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篇9

【关键词】乡镇经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乡镇社会经济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主体,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近年来,信阳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乡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从总体上看,全市乡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深层次来看,全市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乡镇企业较为薄弱。上个世纪末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曾经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力、加快信阳城镇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后来,历经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和产权改制三个阶段,企业性质、职工身份、管理机制发生改变,乡镇企业逐渐萎缩,举步维艰。尽管目前各地在招商引资,但真正落户乡镇的企业项目不多,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较为薄弱。

(二)第三产业较为封闭。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一级的第三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镇区临街住户利用房子改办服装店、杂货摊、小餐馆。但是,本地中青年人大多外出,外来的流动人口有限,消费能力薄弱,多数店铺每年除一、二个月的旺季生意外平常都是淡季,全年经营性收入水平较低。

(三)务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乡镇经济的最大亮点、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2013年,信阳市外出务工总人数达240多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外出180多万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务工总收入320余亿元,其中农村外出务工收入近200亿元,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成为支撑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乡镇自身条件的限制。信阳市部分乡镇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功能不全、城镇品位不高,再加上人才奇缺、资源匮乏、交通闭塞,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市场信息反馈滞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和规范的合作组织,种植模式、产品结构、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多数农户都是自产自销、自负盈亏,少数地方靠天吃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政府想改善投资环境、发展乡镇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人口结构及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20-30岁的年轻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知识匮乏,长期在外打工农业生产经验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发展现代农业缺少冲劲和闯劲,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对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只能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乡镇经济发展服务的资金信贷、信息咨询、政策服务、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滞后。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乡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工业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撑,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乡镇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板块农业。一是要发展一壮大一批优质稻、林果、蔬菜等农业板块基地;二是要以产业化带动高效增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三是要创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必须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等路子。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做好信息、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城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各类乡镇要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镇的城镇建设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城镇工业园区的经济实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现有市场设施配套完善与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兴建一批贯通城乡、辐射周边的中心集镇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状大流通企业,有效调节乡镇经济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素华.乡镇经济发展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 17-18.

篇10

有的村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瘫痪,灌溉能力不足,为了种植水稻,利用水管抽水灌溉,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并没有真正解决水利系统“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由于投入渠道分散,运行环节繁多,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从农业发展实际来实施项目,项目监督和评估难度加大,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难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力和效率。在项目安排上,标准农田建设等这样的项目偏少,没有也不可能在一定区域性内全面实施。在项目落实上,受已有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一般都落实到生产条件好的乡镇、村,真正急需改善生产条件的村却得不到项目支助。在项目实施上,并不考虑农田设施的后续使用和修缮,加之大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存在一边建设排灌设施,一边被作业机械破坏的现象。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的严重局面,切实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乡村组织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有待发挥。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环节。农村税费改革前,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基于其行政性的公权力,组织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退出农户生产环节,使农田灌溉丧失了组织基础与体制的支撑,农户的思想很难统一起来。何况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力外流现象严重,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劳动力的妇女,难免使“一事一议”流于形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水利结构失衡,不同性质的水利未能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重点是对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的防灾加固,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费用就更微乎其微。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农村基层水利设施产权不明。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感。要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建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建议县、区要从耕地开垦费专户划出10%—15%,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修复,并对农田水利所需节水机具及材料、用水、用电等实施适当补贴。

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同时,按渠道的大小分类进行维修、维护。

建议县、乡两级承担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复等投资应以乡镇为主,合理确定县级与乡镇投资的比例。此外,可通过部分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商业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农田水利建设。

统一规划,实施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发展计划。建议由水利局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做好全县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并明确部门和县、乡镇的责任。水利局要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督促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