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启示

篇1

关键词:财政分权;激励扭曲;产业结构;转移支付

一、 引言

20世纪以来,为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财政分权在世界各国普遍施行。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区域居民公共产品等偏好具有信息优势,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和地方基础设施供求状况的优化,促进地方环境投资增长(Oates,1972、1977;Adams,1997;Tiebo-ut,1956)。另一方面,财政分权正面激励效应的发挥需要充分健全的配套机制,如社区民主、地方自治等诉求表达和监督机制,但现实中大多数国家难以满足,尤其对民主法制尚未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财政分权信息表达传递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寻租现象严重,导致财政分权的“激励扭曲”,种种制约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Felbinger,1984;Frisken,1991;Treisinan,2002)。

1994年中国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以及我国“晋升锦标赛”的地方官员治理模式,刺激了地方经济的竞争性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Qian & Rol-and,1998;Blanchard & Shleifer,2000;张军等,2007;周黎安,2007)。但是财政分权体制的激励扭曲,引致地区间税收竞争,使得地方政府为吸引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投资而放松环境规制,极大忽视区域居民对环境公共产品的强烈偏好,导致“三废”快速增长、环境容量超载,事实上加剧了我国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

二、 文献综述

诸多发达国家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实践较早,对于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内在机制的研究也较为成熟,主要从财政分权与地方环境规制、财政分权下的越界污染等方面进行阐述,国内研究主要从财政分权下的激励扭曲角度看待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

对于财政分权与地方环境规制问题,Felbinger(1984)和Frisken(1991)发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行为,不仅造成环境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以及无效率,还会带来工业的重复建设以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政府进一步降低区域环境标准。Lopez和Mitra(2000)认为财政分权下的政府寻租行为,也会使得区域环境质量下降。Sigman(2007)指出,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受到税收分成的激励弱化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中央或者地方政府不愿内化外在的污染成本,对环境质量改善不显著。但Oates(1972,1977)、Brennan和Buchanan(1980)研究均认为财政分权会带来地方竞争效应,地方政府将被迫提高环境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对于财政分权下的越界污染问题,Adams(1997)、Helland和Whitford(2003)、Sigman(2005)认为,边界污染问题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升而越发严重。一方面,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受税收等体制约束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各州政府面临政治投票与税收的取舍问题,这涉及到受污染影响的区域居民与污染企业之间的选择与平衡,因此对于边界上的污染,地方政府往往采取放纵的态度。

对于财政分权下的激励扭曲问题,国内诸多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官员的努力向经济增长这一维度倾斜,造成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严重。一方面,财政分权的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对环境管制的努力,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杨瑞龙、章泉、周业安,2007)。沈坤荣、付文林(2006,2012)认为财政分权不当会加剧区域间的税收竞争,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等公共产品的偏好降低、投资显著不足,环境污染加剧。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下的税收竞争使得政府干预以及政企交易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地方环境污染程度。张功富(2013)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和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会以"区域竞次"来吸引制造业投资,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加之政府的不适当干预,企业的环保投资并未有效增加。郭志仪等(2013)认为,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在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工业污染则越加严重,其中政企间的寻租交易进一步加大了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此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抑制地方环境污染作用。

因此,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等国家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历史经验和相关问题进行回顾和阐述。在借鉴国际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 各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环境污染分析

1. 美国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逐渐演变成财政分权式的联邦制国家。反映联邦政府财政分权指标的集中率呈现下降趋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配比率也逐渐下降,财政分权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比为53.9%,州政府20.1%,地方政府占26%。1970年~199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将近9%,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重化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同期美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1)对地方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约束效应。第一,在联邦集权制的财政分权体制下,联邦中央政府通过掠夺式的行为,收缴州与地方政府大量财政收入,但是把支出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并未与财政收入相匹配,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了纵向的财政差异,造成公共资源的供给短缺。其中,1958年全国对市政排污系统的投资至少短缺69亿元,各州对地方排污管道的需求通常漠不关心。第二,地方政府的换届效应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一致,加大了区域财政收支差异,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扩大公共开支的意愿相违背,进而对环境公共产品供给造成约束。按照1982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国用于污染的消除以及研究开发支出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1979年的58.5亿美元和0.9亿美元,逐渐降低到1986年的45.4亿美元和0.2亿美元。第三,在财政分权下,环境规制意味着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需要内化外在的污染成本,但由于受到税收分成的激励,各州与地方政府进行环境规制的动力弱化,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低效、环境标准降低,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

(2)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固化,导致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重化工业意味着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1970年美国重化工业率高达57.4%,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重工化以及单位GDP能耗增高。以钢铁工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国钢产量超过全球的一半,1973年美国钢产量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3 680万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期,美国大型工业城市再次出现严重的烟尘污染与光化学烟雾污染。

再次,转移支付机制约束了污染的防治。一方面,在联邦制的财政分权转移支付机制中,地方政府对州政府补助金存在极大的依赖,地方政府财政总支出有三分之一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1975年~1976年,美国地方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33亿美元,财政赤字极大地约束了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支出。以圣路易城为例,1967年~1978年联邦的转移支付从1%提高至55%,加之转移支付主要用在社会保障项目,而公共福利所占比例一直不超过7%,这直接造成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另一方面,转移支付机制未能解决越界污染问题。由于越界污染的治理成本和收益归属于不同州政府,转移支付机制只是对本州的公共财政支出有直接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因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激励不足,使得单向外部性的越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例如,位于州边界的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量比位于州内部的企业的排放量更高,以及州内河流的水质明显比跨州河流的水质更好(Sigman,2004)。

2. 日本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日本经济在战后的1955年~1973年期间年均增长9.2%,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截至1970年,日本重化学工业化率达到62.4%。同期,日本从平衡预案的财政政策进入了赤字预算的财政政策,企业普遍实行低税率,造成财政收入以及支出规模偏小。财政政策调整与产业结构演化,使公害问题和自然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1960年~1970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9倍,而产业公害索赔受理案件数和酸化物产生量却增长了5倍和2.5倍。

(1)财政分权约束了污染防治投资。日本财政分权改革始于1949年的“夏普劝告”,主要是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有独立税源,明确划分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的事权,并且削减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实行地方平衡交付金制度(石见丰,2004)。1955年实施地方交付税制度,降低地区补助负担金,同时地方债相关费用也由地方税缴付,使得地方财源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国库支出金、地方债和地方交付金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得更加强烈。此外,福利国家理念增加了地方自治体支出的责任,增大了部分地方政府财力负担,必须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支出,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中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严重滞后于民间投资。以城市下水道设施等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为例,截至1966年日本城市人口中实际使用下水道的人数只占6%,直到1971年使用下水道的人口也仅有20%,加剧了城市河流与市郊海滨污染程度。

(2)产业结构重化导致污染加剧。日本财政分权体制刺激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重化工产业高速发展使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在原有的四大工业地带和太平洋条形地带集中爆发。1957年~1967年,重要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急剧上升,典型案例是“四日市公害”。四日市当时建成的三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排放了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截至1972年全市确认812人因此患哮喘病。针对污染,日本根据每个核定的污染地区的不同情况和“煤烟发生设施”的不同种类制定出不同的排放标准,都道府县知事可以勒令排放超标企业进行结构改革。但是由于受到地方交付税制度的约束,地方政府以增加税收为主要目标,对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积极性不高,对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转型动力不足。

(3)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弱化了地方对环境污染的干预。一方面,中央转移支付机制下,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事务往往倾向于减少投资,在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使用上,往往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使其转为其他的特定地方政府利益,造成政府对环境投入的缺口不断扩大。1967年~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预算增长了5倍,而国家预算只增长了1.8倍。另一方面,日本在地方授权上采取法律授权,使得地方财政权限保障受制于中央,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自主性治理能力的发挥。地方的公共投资倾向于产业布局建设,进一步约束了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支出,1955年~1960年环境卫生投资占行政投资支出仅有3%~5.6%。

3. 印度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1992年印度实施财政分权改革,使得邦、乡以及城区政治实体之间形成等级分明的财政分权改革体系。在税收体制方面,区别于其他财政分权体制的联邦、邦以及地方三个层级财政税收体制层次,印度在财政分权中仅分为联邦以及邦两级,但是在税收体制的设置很不合理,税收种类散乱,而且联邦占据大部分的税收份额,归于邦政府的份额较低,同时邦间设置的货物税严重阻碍了印度的贸易发展,进而对邦政府的税收形成了进一步约束。

(1)财政分权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匹配,降低了公共支出的效率。在分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事权过大,财权过小的状况。在财权与事权的严重失衡状态下,邦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事权所需支出,造成邦政府通过借贷等预算外途径解决日趋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造成了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增多,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等公共支出的效率和水平。此外,由于大部分的邦政府保留了实质性的管理权和财权,进一步束缚了第三级财政的自主性,加剧了环境基础设施的供给短缺状况。

(2)转移支付机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政公共支出的压力与约束。一方面,在较为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中,转移支付的数额应该由既定制度决定,既能解决财政支出的逆向选择问题,又能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确保公共支出符合要求。但是印度复杂的转移支付机制(一般依靠政府间的谈判决定,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使得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存在较大的波动,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短缺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了解不足,使得转移支付与地方需要严重不匹配,造成转移支付的资金低效率配置以及浪费。其中转移支付的分配比例指标主要基于各邦的经济指标,对各邦间的财政赤字重视不足,使得各邦间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加之邦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不足,进一步加大了各地方政府环境公共产品的投资短缺。

四、 国际经验对我国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的启示

1. 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税,有效降低环保收支的财政约束。环境保护税是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而开征的税种,是庇古税在环境领域的体现,这也极大地降低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支出的约束。其中国外对环境保护税类别主要分为一般环境保护税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税,1972年美国开征二氧化硫税、1981年德国开征水污染税、2007年日本开征环境税等等。环境保护税的征收,不仅有效控制了企业环境污染,以及国际贸易中环境污染的转移行为,也为政府的环保支出提供足够的保障。据此,我国可充分借鉴国外的环境保护税体制的设置,有效降低我国环保支出的不足。

2. 健全居民偏好表达诉求机制,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在环境保护方面,工业企业利益群体偏好与居民利益偏好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冲突,需要政府进行环境管制。借鉴日本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对地方环境保护的经验,健全居民诉求的表达渠道,使得地方居民的环境偏好与政府的环境规制与公共产品的投资相吻合,从而极大地改善区域环境状况。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区域内居民的环境偏好的信息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转移支付方面要充分考虑和平衡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支出的区域差异和支出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3. 构建有效的环境保护支出机制。在财政分权体制下,美国环境保护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三者形成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支出机制,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首先,政府的环境保护支出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县政府进行了有效分配,联邦政府的国家环保局(EPA)不仅进行宏观环保投入,而且还可以对州及各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进行有效的调控。其次,企业的环保资助、环保补偿等机制也相对健全。再次,非盈利机构、社区等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动力来源,对环保投资金额巨大。因此,对于我国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而言,要积极构建有效的环保支出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团体参与到环境保护投资中,为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4. 采取税收减免,促进环境保护和研发投资。从税收激励角度来看,主要可采取税收减免与税收优惠等措施,为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创造激励,降低财政分权下税收等对地方政府的约束。一方面,可充分借鉴国外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税收抵免政策,从而有效刺激企业与政府机构对环保研发的支出;另一方面,该政策可大力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对于环保有形资产的投资中,税收的减免往往会影响企业环境设备的安装与购买,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 Fredriksson P G, Svensson J.Political in- stability, corruption and policy formation: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7):1383-1405.

2. Oates W E, Schwab R M.Economic competi- tion among jurisdictions: 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 induc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8,35(3):333-354.

3. Sigman H.Transboundary spillovers and de- centr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5,50(1):82-101.

4. 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研究,2012,(5).

5. 徐现祥,王贤彬.任命制下的官员经济增长行为.经济学(季刊),2010,(9).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2-155-02

1 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

1.1 按污染性质分

1.1.1 化学成分污染

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是化学污染的两种主要污染形式。有机样品污染和有机试剂污染是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直接参与反应的只起到溶剂作用的有机试剂一般都会排放到附近的环境中,但是排放的量也和试剂的消耗量差不多。常年累计下,排放量就会越积越多。有机样品污染中有很多是有毒的有机样品,如农药、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等。无机物污染有重金属污染、强酸强碱污染等。其中还有一些污染不仅毒性强而且在人体中积蓄性也很强,比如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

1.1.2 生物性的污染

生物废弃物污染和生物细菌霉素的污染是生物性污染的两种主要污染形式。检验实验室的标本和检验用品都是生物的废物,比如血、粪便、痰、尿等这些就属于检验实验室的标本,而那些细菌培养基和实验器材等就属于检验用品。很多高浓度的微生物培养基和培养液等有毒的物质都是从生物实验室中产生的。

假如这些有害物质没有经过灭菌处理直接外排,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生物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很多的生物废弃物是无法分解的。如果是实验室的相关措施没有做好的话,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对于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的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危害和隐患的。

1.1.3 放射性的污染

放射性标记物和放射性标准溶液等都属于放射性物质废弃物。

1.2 按污染物形态分

1.2.1 废水

剩余的样品,剩余的样品分析液体,过了保质期的洗液和储藏液等都是实验室产出的废水。一般情况下,这些实验室的废水几乎每个实验室都会经常产出。废水之所以污染严重,主要是因其含有重金属、很多有害的物质以及难以溶解的物质等。

1.2.2 废气

做实验的时候会有很多气体从试剂和样品中产出,这就是实验室的废气。通常情况下,做实验的时候,如果产出的气体是有毒的,那么为了保护分析人员的健康都会在封闭的橱窗内进行。但是这样做的话,对环境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实验室产出的废气有甲醛、笨以及有机的溶剂等。

1.2.3 固体废物

剩余的样品、分析后的产物等都是实验室产出的固体废物。还有残留或者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体废物的成分非常复杂,生物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些失效的化学试剂,一旦处理不妥当的话,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2 防治措施

2.1 强化化学实验室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意识

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相关部门,一定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全面加强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都不要回避,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化学实验室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和难点,从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并且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认真分析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和难点,提出可行性办法和规范,并且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有关部分充分的认识到化学实验室最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并强化实验室对环境污染的防范意识,从而更好的解决化学实验室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2.2 建立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对于实验室而言,要有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要求每一个分析人员,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室产生出来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不会直接流向周边环境。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会对每一个分析人员和工作人员起到制约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执行下去,可以把制度挂在墙上,让工作人员和分析人员牢记在心里。这样长期下去,会让工作人员和分析人员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就会尽量减少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

2.3 全面做好化学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全面做好化学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就需要全面做好清洁分析和清洁的操作,要时刻保持实验室的卫生,并且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清洁的打扫,并且要做好实验室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分类放置和处理。

2.4 减少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排放量的方法

对化学实验室的排放量做出重要的分析,以便减少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量。比如:COD分析如果采用快速烘箱法,污染要少得多,效率却没有降低。一般来说,采用传感器、色谱仪等现代仪器分析要比化学法污染更少。对新仪器要充分熟悉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按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在做未知物料或性能不明的试验时,应从最小量开始,并采取一定的法治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尽可能的缩小规模,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如果能想办法在网上进行虚拟的实验那就再好不过了。

尽可能的废物再利用,如果能用淘汰的机器或者剩余的样品收集起来,为其他的实验做基础,那就会减少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尽可能的避免购买用不到的产品试剂,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样品和试剂的失效性,并且减少分析科研人员对试剂和样品的用量。从而更好的减少实验室对环境污染问题。

篇3

[关键字] 厂区 大气环境 污染物 监测数据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62-1

在对厂区的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时,应明确影响厂区大气环境的污染因子,以及相关的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状况,污染因子是对厂区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主要影响的,并且是潜在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污染物,一般多使用污染物的符合系数的计算法确定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并将占据较大比例的因子确定为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现实环境中的污染因子,然而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占据比例并不大,但会对厂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产生潜在深远影响的污染因子。由此,因重视厂区大气环境中的各项污染因子,同时对相应的污染物进行密切的监测,从而实现对厂区大气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

1厂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

某钢铁厂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应按照国家规定,实现对厂区以及生活区大气定点监测,其监测的项目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吸入颗粒物PM10和氮氧化物NOx等,在厂区的污染物监测过程中实行厂区与生活区大气环境的定点和定时监测,基于功能区以及所处地区的常年主导风向和厂区地址的分布特征,实时设置大气环境的监测点,并通过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搜集、整理、比较和评价等,客观分析出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分析

2.1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现状

厂区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应遵循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就厂区而言,应执行环境空气标准GB 3095 1996二级监控标准。根据此标准实现对厂区大气环境污染状况的达标程度进行分析:2008年厂区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并与相关的标准分析,明确到二氧化硫的大气浓度达标率为93. 7%,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2. 2%,一氧化碳的达标率为95. 3%,同比下降了2. 5%,氮氧化物年达标率为90. 3%,同比上升了6. 7%;而吸入颗粒物年度达标率为85. 7%,取代了TSP,成为了厂区内大气污染的指标。

2.2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分析

根据厂区从2007年至2008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报告为依据,并通过对厂区首要污染物的统计,明确了厂区内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季节变化分析,厂区大气环境主要污染受季节变化显示冬季:PM10为70,SO2为60,NO2为40,春季:PM10为80,SO2为60,NO2为40;夏季:PM10为70,SO2为45,NO2为35;秋季:PM10为60,SO2为45,NO2为32。从以上数据可了解到,二氧化氮在整年的API的平均值都小于五十,达到了国家厂区大气环境规范的标准,而吸入颗粒物整年的平均值大于五十小于一百,也达到了国家规范标准,二氧化硫在整年的变化而言,夏季呈现最低,API的平均值小于五十,其他季节则超过五十小于一百,也达到了规范的标准,厂区内不同季节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十分明确。

厂区内大气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示如下:吸入颗粒物的API的平均数值为春> 夏>冬> 秋;二氧化碳的平均值为冬季和春季数值较为接近,而夏季以及秋季的值相对较低。二氧化氮的API日平均值排序为冬> 春> 夏> 秋。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污染源的分布范围和位置决定的。夏秋两个季节从海边吹来的新鲜空气,并且从海面上吹来的空气污染较小且湿度较大,便于污染物的湿沉积,而春季和冬季季风多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浑浊,污染较大,并且较为干燥,由此可了解到,夏秋两个季节的污染程度将小于春冬两个季节。

3厂区大气环境污染变化趋势

明确厂区内大气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通过利用相应的模型,分析厂区大气环境污染原始数据,从而确定了相应的污染参数和污染因子,影响厂区内大气环境变化的关键污染因子见表1。

从同统计表中可了解到,对厂区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污染因子TSP(PM10)、SO2、NOx、SO3的污染指数在Pi> 1、a

通过使用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厂区内大气环境污染物变化趋势的预测,根据实际的预测结果可了解到。厂区内大气环境中存在SO2、NOx、SO3、TSP、O3五种主要类型的污染物,根据实际的预测结果可了解到,五种污染物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上升排序依次为NOx> SO2> TSP> SO3> O3,而降尘参数都小于0。则表示污染呈现了下降的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措施

1.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1.1大气污染物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1.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5年的12.8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24.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594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1.1.2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自9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5%,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地区、如西南地区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大,机动车尾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1.1.3我国室内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数可达11.1万人,门诊数可达22万人次,急诊数可达430万人次。

1.2我国水污染现状

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他污染等方面。

1.2.1工业废水污染

水在工业上主要用于洗剂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汽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及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据统计,一吨钢需水量30多吨;一吨石油化工产品、一吨纸或一千度电需水200或500多吨、而制造一吨人造纤维则需水1000多吨。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1.2.2城市污水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和物、蛋白质、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些污水会消耗接受水体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使水发臭变质。

1.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农业和农村在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

2.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分析

环境污染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2.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2.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如:随地吐痰、随处扔垃圾等。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于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3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限

我国污染物处理设施落后,处理率低,如城市垃圾、工业垃圾及城市污水处理等,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污水处理方面,不少城市污水处理厂有钱建得起,却无钱维持正常运行,除资金缺乏外,操作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掌握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处理过程和设备。在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资金缺乏、处理设施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污染物只能少部分得到处理。

2.4环保法规的不完善和环保部门的监管不力

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3.治理环境污染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一是把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克服地区和部门保护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对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树立环保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保障群众健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3.3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3.4增加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3.5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强化环境准入,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四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总之,治理环境污染,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科]

【参考文献】

[1]卢志平.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华夏出版社,2008(7).

篇5

【关键词】室内环境;室内污染;必要性;仪器分析

中图分类号: X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令其对居住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室内装修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可满足人们对居室环境美化、装饰、丰富应用功能的需求。然而各色型材的应用、大肆的装修在提升室内美观舒适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室内环境污染的问题。倘若人们长期生活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引起业主的身体不适、呼吸不畅,重则令其身患重病,久治不愈。所以仪器分析在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伴着时间的延续,室内环境化学污染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凸显。就现阶段而言,当前人们68%的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全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据调查显示: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000名白血病患儿中,有近90%的家庭近期装修过。目前中国每年因装修污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死亡的儿童约有210万,其中100多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还有报道显示我国每年因建筑装饰装修涂料引起的急性中毒约400起,有1.5万余人中毒。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其中35%为儿童。目睹了以上数字后,我们不禁不寒而栗,室内作为人们生存和停留的重要场所,竟然潜在“隐形杀手”,人体的健康遭到了如此大的威胁。尤其对无过多表达和思想意识的儿童。

面对室内环境的“隐形杀手”,有些是有色有味的,例如苯、甲醛、氨等,有些是无色无味的。室内环境是空气中有毒无毒有害无害的复杂气体混合在一起,人们很难通过简单的嗅觉和视觉判断。唯一准确和科学的方法就是检测。检测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并且复杂的工作。检测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质的和量的要求,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同的检测设备也会产生不同的检测结果。如果检测量不确定度过大,检测结果也毫无意义。因此,检测工作对于工作的质量控制非常严格。目前我国的室内环境化学污染检测工作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例如规范要求混乱,检测机构形同虚设,检测市场不规范,室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等等。虽然问题存在,但不能忽视环境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检测技术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准确的检测结果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数据,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室内环境的好坏,并为人们如何更健康科学的生活建立了切实的基础。这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一种进步,更是国家向前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长久居住的条件。

三.仪器分析在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1.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物质在光的激发下,其原子和分子所含的能量以多种方法与光相互作用而产生对光的吸收效应。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定量依据为朗伯-比尔定律。目前采用的可见分光光度计大多装有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设的一个线性回归方程A =MC+N的计算程序,只要输入标准试样的浓度值或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系数M和N,就可直接测定未知浓度试样的浓度值。

该法在环境污染检测中主要应用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甲醛含量的测定,如人造板及其制品、内墙涂料、木家具、胶粘剂和壁纸等。样品经预处理后用乙酰丙酮显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甲醛含量。不同材料采取不同预处理方法,如胶合板、饰而人造板、木家具等样品采用干燥器法;中密度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等采用穿孔萃取法;内墙涂料、胶粘剂采用蒸馏法,其目的均是为了让材料中的甲醛释放至蒸馏水中以便于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2.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汽对特定谱线(通常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该法在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主要应用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涂料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用离心分离后再进行酸萃取的方法对涂料样品进行前处理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这种处理方法操作复杂,样品不易分离完全,所得结果误差大,不同实验室间所得结果不易统一。因此,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中不采用该种样品处理方法,而是参照I S08124.3:199《玩具的安全性》中的处理方法,将涂料制成干涂膜并粉碎后用稀酸处理,再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测定。这也是国际上惯用的测定涂料中可溶性重金属含量的前处理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处理完全,不同实验室间测定结果容易统一,相对误差较小,是较为合适的测定方法。

3.土壤测氧法

室内氡主要源于地下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特别是在有地质构造断层的区域。因此,民用建筑设计前了解地表土壤氡水平十分必要。土壤氡浓度检测可采用土壤测氡仪进行现场检测。该类仪器主要由抽气泵和测量操作台两部分组成,抽气泵除了完成抽取地下气体或水样脱气任务外,还将起到贮存收集氡子体的功能。当氡气经干燥器被抽入筒内后,随即开始衰变,并产生新的子-RaA,它在初始形成的瞬间是带正电的离子。利用其带电特性,采用加电场的方式对其进行收集,使RaA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浓集在带负高压的金属收集片上,在经一段时间的加电收集后,取出金属片放入到操作台探测器内测量RaA的。放射性,其强度与氧浓度成正比,按下式即可直接计算氧浓度。

4.气相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这种分离技术应用于分析化学中,就是色谱分析。其原理是: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其中一相是不动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称为流动相。当流动相中所含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大小、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有长有短,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这种借助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技术,称为色谱分离技术。气相色谱法即是流动相为气体的色谱分离技术。

该法主要用于检测室内空气或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总挥发有机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污染物含量。样品经稀释后,在色谱柱中将待测污染物与其它组分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

四.结语

总之,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为营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的室内环境,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普及仪器分析在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有效治理,降低污染影响,提升室内环境整体质量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定国.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2] 王 新.从测不准原理到测量不确定度[J].中国计量,2009(48):54~56.

篇6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件;预防;应急处置;对策

化学工业在中国发展迅猛,化工产品不仅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一些化工企业急功近利,在项目建设上违反法律规定,出现先建设后环评、不环评就建设等现象,有的即使经过了环评,但对环境风险的评估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不强,且疏于安全管理,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预防和处置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故,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必不可少。

1项目环评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对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2004年12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要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3]。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可以预测不确定因素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严重程度及波及范围。从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物质(包括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火灾和爆炸、泄漏等次生/伴生的危险物质,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主要环境风险源的扩散途径(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发现事故隐患,找出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同时,通过源项分析和后果预测,确定事故产生的后果和发生几率,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一旦事故发生,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手段,使污染降到最小,危害降到最低。

2项目施工中落实环境风险防范

设施项目建设实行“三同时”是防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关口之一,项目建设中首先在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国家《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的具体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等按一般规定,污染源控制到废气治理,废水贮运,污水处理场(站)设计,事故应急措施,固体废物贮运与处理等污染要素精心设计。切实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和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标准[4]。环境监察部门加强对建设项目日常施工监管。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建设项目,施工中建设单位要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实施环境现场施工监管,重点监管项目施工中的污染防治,以及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情况,并将监理报告作为“三同时”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7]。环保部门开展项目竣工验收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所提出的执行标准和具体要求,对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重点进行现场检查和核查,如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验收并限期整改;对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厂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如达不到环保、安全、消防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3加强环境突发污染事件保障体系建设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首先,化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环境风险源特征等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明确本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建设有效的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体系,设立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控和指挥机构[5]。环保部门在督促、指导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并着重考虑设立环保现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专家组,明确职责,为企业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环保部门所属监测机构在掌握各化工企业主要污染因子的基础上,做好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应对准备,有针对性地配备相应的现场应急交通设施、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防护设施,培训相关人员,开展常态化演练,强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手段,及时准确提供监测数据。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明确分工,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在人力、财力、物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治安维护、通信、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4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很多都是因为安全事故而引发。由于化工行业原料或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且有毒有害等特点,如果安全出问题,容易导致爆炸、燃烧、泄漏等安全生产事故,从而引发污染事件[6]。因此,化工企业首先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安全生产技能。其次,化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制定安全发展规划,配套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问责制,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检查,杜绝违规操作,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行为者,安监部门要严厉追责。第三,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因设备因素引发的污染事故也不在少数,因此要加强对主要设备检修,监控检查,制定合理检修周期,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测,评估,监控,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实施危险源控制管理,建立巡查制度,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2]。第四,要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应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通过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改变旧的工艺和模式,降低设备及操作带来的不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做到万无一失。

5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强化环境现场监管

新《环保法》赋予环保部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顿等多项强制执行权。因此环保部门要敢于执法,严于执法,要铁面无私,决不能不作为,乱作为。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要做到“一厂一档”,建立健全各化工企业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摸清各化工企业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有针对性地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实行远程监控管理。要加强对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尤其要按照环保部的有关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规定,重点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开展巡查,要查看各项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应急防范设施是否存在隐患。对于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暗排污染物的企业,要严管重罚,决不手软。坚持管理与服务,教育与执法相结合的原则。既服务企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群众,同时要强化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尤其是增强企业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企业员工把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安全能够转变为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减轻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

6结语

当前,中国化工企业发展迅猛,污染事故频发,只有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防范措施,政府部门和企业切实履行各自责任,一定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作者:游大龙 阮强 胡涛 马哲河 罗李 单位: 1. 湖北省咸宁市环境监测站 2. 湖北省嘉鱼县环境监测站 3. 湖北省公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2]孔繁琦.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化工,2013(2):7-8.

[3](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S].2004.

[4]环发(2012)7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Z].2012.

[5]宋美华,张辉,韩璞.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几点思考[J].辽宁化工,2012,41(4):356.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措施;石家庄;大气污染;产业结构;

石家庄市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工业分布使得当地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污染源为PM10。笔者以石家庄2003~2012年监测的空气污染指数为基础,对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物类型、空气污染指数、污染原因及其季节的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科学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依据。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之上。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应组建环保部环境监测司,研究并出台《全国环境监测条例》,从法律上将环境监测进行定位,明确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制定要求统一环境监测数据与信息标准,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建立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验与准入标准,建立环境监督技术认证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的权威性,确定统一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对标准理解差异,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效率及质量。

2、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现有人员培训。(1)强化人员培训。通过上岗培训、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全员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切实增强实验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与使命感,自觉参与质量管理。(2)提高人员的能力水平。质量管理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监测业务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方法,还应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加强队伍素质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环境监测监管保护办法。(1)要确保资金的投入,尤其是要保障品质监管实验室的设施,保障检测仪器的购买。国家应当将这项资金归入到年度固定经费中并规定只能用在这一项中。(2)应当加强环境标准物质的开拓程度,尽早成立分析体系,尽量填补其他区域没有的标准样品,如生态、海洋、大气降雨、有机污染物等,扩增现今拥有的标准物质适合使用的区域,努力开拓探究途径、提升分析能力和水准、增快拓展的速度,从而符合环境监控和检测任务的要求。(3)应当更好的健全监控和检测准则,有体系地整理、修正和健全现今拥有的环境监控和检测准则,有规划地弥补全新的监控和检测区域中监测准则的空白。(4)应当确立环境监控和检测仪器设施准许进入的体系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尽量改善当前仪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品质好的与品质坏的混杂、精确性能和安定性能各不一样、检验的依据不一样、不一样的仪器之间不能够比较以及市场服务不符合标准等,所以就要做好监控和检测的硬件品质监管。

二、石家庄市环境监测的大气污染状况

1、年度变化。2003年1月~2012年底,石家庄重度、中度及轻度污染日天数呈减少趋势;重度污染从2003年的8d减少至2012年的0d,而中度污染天数从2003年的13d减少至2012年的1d,轻度污染从2003年的133d减少至2012年的41d。空气质量为良好的天数明显增加,从2003年的209d增加至2012年的261d;空气质量为优的日数也有所增加,从2003年的2d增加至2012年的62d。

2、季节变化。石家庄市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大多发生在秋冬两季,2003~2012年的55d中度或重度污染日中,发生在秋冬两季的有43d,占78.18%,仅冬季占43.64%;2003~2008年,石家庄市出现的重污染主要发生在秋季(11月)、冬季(12、1月)和春季(3月),共有14d,11月~次年1月、3~5月,这6个月出现的重污染天数占全年的100%,主要原因是石家庄市从11月中旬进入采暖期,燃煤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污染空气;而春季主要是沙尘暴所致。

3、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等级以Ⅱ级良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7、8月空气质量最好,11月~次年1月及3月空气质量最差。原因可能是由于夏季降水较多,对空气有净化作用。而冬季则由于城市从11月中旬进入采暖期,且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3月份可能因近几年石家庄的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呈增多趋势有关。2003年1月~2012年底,石家庄市重度及轻度污染日数呈减少趋势,说明石家庄市采取的一系列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是有效的。

三、石家庄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

1、发达国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治理大气污染的。第一,控制工业污染,推动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1968年,英国制定《工厂法》,规定了污染工厂的酸性上限浓度和烟雾浓度,并在相关法案的支持下,强制关闭或转移大型污染设施。第二,推进能源结构转型,鼓励新能源应用。1973年,石油危机倒逼发达国家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能源效率,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第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排放管理。

2、大气污染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与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调整生产力布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规模,重大建设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2)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严把新建项目产业政策关,不再审批钢铁冶炼、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炼焦、有色金属、电石及铁合金等项目。现有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金属、化工企业及燃煤锅炉项目按要求时限进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升级改造,逾期达不到治理要求的,实施停产治理或依法关停。(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中电科卫星导航、四方通信、先河科技等龙头项目。(4)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阶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综合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结束语

通过环境检测分析,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状况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季节性与空间性特征。由于空气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可诱发许多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兰红等.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1,

篇8

关键词:产业集聚;环境效率;雾霾治理

一、 引言

美国是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承受环境污染带来的惨重代价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全球环保浪潮从美国西海岸掀起,其风起云涌之势很快席卷了整个北美大陆。1970年4月22日,美国2 000多万人上街要求政府保护环境、重视污染,极大推动了环保行动。40余年过去了,人类环保行动在若干工业化国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污染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是有益的借鉴。克鲁格曼(2000)认为,经济地理学的任何有趣模型必须反映两种力量――使经济活动聚集在一起的向心力和打破这种集聚的离心力之间的较量。产业集聚通过集聚优势吸引了资源的大量集中,这种集聚优势可以简单的被视为集聚的向心力。然而,产业集聚不是任意和无限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拥挤效应、环境污染等离心力,从而使集聚走向分散或消亡。这里,我们从向心力与离心力的视角出发,对美国产业区域专业化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发现美国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是否存在影响,从而得出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有益的经验启示。

二、 美国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早在19世纪前叶,美国制造业中心在大西洋中部沿海地区和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产生了,纺织、橡胶、皮革制品、仪器等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传统制造业集聚中心。1880年之后,制造业集聚中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食品、烟草服装、家具等行业的集聚特征明显,极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范剑勇,2007)(见图1、图2)。

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一旦某个行业在某区域形成优势,就会通过累积循环机制使集聚效应加强,从而实现以该行业为中心,其他相关产业成为其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地,优势产业通过集聚优势吸引大量资金、劳动力、技术,形成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集聚向心力。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制造业集聚度不断上升,这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等向心力吸引了大量资本和迁移人口向制造业中心聚集的结果,极大促进了制造业集聚地的繁荣。但是20世纪20年代~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制造业集聚的离心力产生,阻碍了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公民对环保需求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公众压力,政府针对制造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20年颁布《矿山租赁法》,对联邦的采矿业进行管制;1963年颁布《清洁空气法》,对大气污染指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1965年颁布《水质法》,对水污染进行管制;1980年颁布《综合环境响应、补偿与责任法》,为废弃有毒废物的清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为经济增长速度趋向减弱的美国制造业带来另一个冲击,使集聚度不断下降,制造业集聚出现分散态势,见图3。

图3可以得知,1860年~1987年,美国的制造业集聚基本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集聚生命周期。使制造业集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包括集聚外部性优势的产生、规模效益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导致产业集聚度下降的离心力因素包括环境污染、企业规模无限扩大、对资源依赖度减弱等,其中以拥挤效应带来的环境污染最为突出。

三、 美国产业区域专业化与环境污染

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迅速发展的工业城市很快集中了大量企业、人口、建筑,创造了令人称赞的物质财富。但是,集聚效应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拥挤效应,带来大量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三废污染。

美国的许多制造业集聚均处于河流沿岸,如辛辛那提的制造业企业多建在俄亥俄河沿岸,匹兹堡的制造业多集聚在蒙农格亥拉河附近,圣路易斯的制造业则集中在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的交汇处,大量工业废水倾注到河流,使河水遭到严重污染,19世纪后期,新泽西帕萨里克河的河水污染死亡事件是当时河水污染的典型。据统计,1968年,美国河水中的污染物有80%来自工业(Ellics,1976)。Bob Hall和Mary Lee Kerr(1991)列出了美国各州废水排放排名前10位的州,其中污水排放最严重的州多处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水综合污染最重的地区分别为弗罗里达州、印第安纳州和西弗吉尼亚州,这些州以制造业为主,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废物没有经过专业化处理便倾入河水,导致这些地方的水污染非常严重。

美国是个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在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田纳西州等八个州内藏有18万平方千米的煤田,1900年,煤炭产量高达2.54亿吨,容居世界榜首,为制造业集聚提供了优越的一次能源基础。而这种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污染排放的逐渐增多必然使环境污染更加恶化,燃烧未完全的煤炭产生大量粉尘、煤烟等废气物,1900年,圣路易斯大约消费400万吨煤炭,曾与匹兹堡一样被成为“烟雾之城”;20世纪初,芝加哥、辛辛那提等城市的大气污染也极为严重,有资料记载,在这些城市中工厂生产时排放的煤气化为黑雾直冲云霄(吉尔伯特・菲特,1980)。1988年美国废气排放排名前10位的州的各指标的数据显示,人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州分别是西弗吉尼亚州和怀俄明州,空气综合质量最差的是印第安纳州(Bob Hall & Mary Lee Kerr,1991)。以印第安纳州为例,该州包括40多个镇,工业非常发达,以家具产业集聚为主;在印第安纳州的西北方拥有长达72公里的密执安湖岸,遍布钢铁,炼油、及机械工厂,这些重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使大气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此外,美国当时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极其严重(Bob Hall & Mary Lee Kerr,1991)。由于缺乏统一污染治理规划,工厂将炉渣、煤灰、废金属、工业废料全部置于地上,即便是集中运出工业区后,仍是将垃圾倾倒在空地、河里、海里,不仅使城市环境污浊不堪,又再次污染了水源。同时,制造业集聚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加使生活垃圾迅速增多,如纽约从1916年,每个居民生产1 625磅生活垃圾,500万人口回收的固体垃圾约487 451吨。1978年,纽约拉芙运河附近居民因已经废弃的拉芙运河是化学废物的堆放场而纷纷迁走,并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应有赔偿。在美国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数量排名前6名的州中,排放量最大的州为马里兰州,在该州西部有食品加工、交通器材、电器等产业集聚,在巴尔的摩则有飞机厂和造船厂等工业基地,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综合指数代表的废弃物污染最重的是伊利诺斯州,其中芝加哥是该州的主要工业集聚地,目前,芝加哥已是全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机械工业、电机、汽车等产业也形成了集聚规模,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过度依赖及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使伊利诺斯州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知,产业集聚虽然通过规模经济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增长,但是拥挤效应的产生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使产业集聚的离心力产生。尤其是从20世纪初开始,产业集聚度呈下降趋势,而此时的环境污染也开始逐步恶化,可以预测产业集聚程度与环境污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 美国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效率

在工业化进程向前推进、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升高的过程中,生态破坏和污染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关注的是,制造业集聚是否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美国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从图3得知,美国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呈“倒U型”曲线,20世纪20年代之前产业集聚处于上升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产业集聚迅速下降。1860年~1914年,美国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这极大促进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制造业集中在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以芝加哥为西线的区域内,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使经济增长迅速,尤其是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是,工业燃烧了大量的煤炭等资源,如1911年~1933年,芝加哥对燃料使用数量增长了一倍,带来了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数据的缺乏我们无从准确推算这一时期的环境效率是否得到提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产业集聚的迅速增长的确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影响了美国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产业集聚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集聚的扩散趋势更加明显。在此时期,经济总量和环境污染总量都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1961年~1969年,美国国民总值增长了4 122亿美元;与此同时,煤烟使匹兹堡因空气混浊而闻名,田纳西首府纳什维尔因大气污染被称作“烟雾乔易”,1969年6月伊利湖的克亚霍加河因严重污染而突然失火,烧毁了河上的一座桥梁。然而这一时期能源效率却展示了两种相反的结论,即在1960年~1975年鉴,能源消耗增长率持续上升;1975年~1987年,能源消耗出现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见表1。

表1选取1960年~1975年美国能源消耗增长率最快的前10位州作为样本。总体上看,1975年以前各州的能源消耗增长率很高,阿拉斯加州高达141.7%,排名第一位,排在第10位的路易斯安那州的能源消耗增长率也达到61.8%,此时虽然各州的产业集聚程度已经开始出现下降,但是能源消耗水平高居不下,说明产业集聚由区域专业化向多样化集聚过程中,能源消耗水平高、效率低下。1975年以后,密西西比州、怀俄明州、阿肯色州、爱达荷州、夏威夷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亚拉巴马州的能源消耗增长率均为负数,密西西比州从1975年前的95.3%下降到1975年后的-17.3%,这表明,产业集聚度的降低使产业规模减小,加之新能源代替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使用与推广都极大的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环境技术是寻求既达到产出增长、又实现污染最少的最佳组合,它衡量了在前沿环境技术水平下,生产效率的大小程度,因此,能源效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效率水平的大小。由此可以推断,在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美国环境效率存在着重大影响。

五、 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启示

启示一: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是提高雾霾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产业集聚具有自身发展的生命周期,当集聚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拥挤、污染、稀缺资源的高成本会使集聚趋于分散或消亡,这时需要通过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来增加经济效益、减小拥挤效应。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能提高环境效率,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减少雾霾污染的产生。

启示二:加强集聚内企业技术、知识、基础设施共享是进行雾霾污染治理的关键。产业集聚具有其他经济组织方式不具备的外部性:产业关联、企业合作、知识和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等。美国制造业集聚向心力的产生是集聚外部性发生作用的结果。在产业集聚内通过企业合作来共担环保节能风险,通过共享基础设施来减少政府及企业环保节能成本,通过产业关联共同开发使用新的环保节能技术,是提高环境效率、促进环境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进行雾霾污染治理的必要环节。

启示三:制定有效的环保节能政策是雾霾污染治理的有效保障。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表明,当污染使环境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就会极大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公众的生存环境。这将迫使政府顺应可持续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通过加强环境规制使环境污染减少,进而增加经济利润和公众的幸福感。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说,政府在制定环保节能政策时,必须顾及产业集聚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根据产业集聚的发展周期及环境污染特征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南庄陶瓷产业在陶瓷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制定的相关环保政策及其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Krugman, P.,Venables, A.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4):857-880.

[2] Eilics.Armstrong,Michaehael Robinson,and Sue- llen Hoy,eds.,History of Public Works in the United States,1776-1976, Chicago,1976: 410.

[3] 范剑勇.产业聚集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11):72-8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城市雾霾治理的内在机理与政策模拟研究”(项目号:15CJY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城市环境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项目号:14YJC790069)。

篇9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部分受害者得不到相应赔偿,阻碍了社会和

>>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谈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关于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思考 对于建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中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我国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之必要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 论我国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 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建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 对我国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承保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许谨良.财产保险原理和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96501.

[3]赵昊东.从国际对比看中国环境污染责任险[N].中国保险报,2015317(8).

[4]张雷.国内外环境责任保险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5]宫峰元,宫峰飞.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和环境治理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80222(5).

[6]马建堂.中国统计年鉴―2014[M/CD].http:///tjsj/ndsj/2010/indexch.htm.

篇10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成就;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保浪潮席卷西方国家,环境责任理论随着公民环境权理论的建立获得了极大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随之繁荣起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由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因投保责任范围内的污染环境行为而造成他人人身伤害、财产损毁等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提供保障的一种手段。

一、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推广中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连市率先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项新业务,2007年12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将它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推广,5年后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再次联合《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环境污染强制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1980年中国加入《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关于加强二恶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2010)、《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11)、《“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201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均以法规或政策的形式,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地方立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江苏省、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等均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做了相关规定。

二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配套技术规范制定有序推进。2010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环发[2010]8号),为科学量化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程度、合理确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费率水平,提供了具体和可操作的技术依据。2012年11月环境保护部以环办函[2012]1299号文的形式,向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3个经济综合部门提供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2年版)》,该名录为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银监会、安监总局等部门制定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税收优惠、安全监管和信贷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提供环保依据。

三是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2年,中国已在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相关试点,投保企业达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2008年至2011年,湖南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累计保额12.3亿,发生理赔54笔,赔款831万。保险覆盖的面包括化工、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砷制品、涉镉等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保险企业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各地除地方性法规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做出规定外,一些地方提出了鼓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配套措施。2011年11月四川省《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年年湖南省把环境污染责任险写入地方性法规,2012年6月广东省出台《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2012年年底、2013年年初陕西省等省份也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推进试点。

二、继续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且受害地域广、受害人数多、赔偿数额大、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如2007-2009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分别为462次、274次、418次;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278万元、18186万元、43354.4万元;污染事故赔偿事故罚款总额分别为927万元、807万元、2168.1万元。这些环境污染事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赔偿罚款压力,同时也给给受害人带来难以弥补的身心伤害,仅靠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手段已经远远不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国际上被普遍用来防治环境污染事故,是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污染企业来说,承担巨大环境污染损失赔偿和治理费用会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甚至使企业濒于破产,运用保险手段可以有效转嫁、分散环境污染风险,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发展。同时,为了降低保险费率,企业会想方设法降低污染危险等级和保险费负担,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对政府来说,企业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企业自身无力担负,政府往往承担着主要赔偿责任和治理任务,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如2009-2011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分别为4525.3亿元、6654.2亿元、6592.8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33%、1.66%、1.39%,仅仅靠政府增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是远远不够的。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可以减少政府负担,将事后的环境污染损失由财政补偿转变为事前的保险安排,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利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受害人来说,环境污染具有潜伏性、间接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受害人在取证时面临许多困难,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的漫长、较为繁琐的程序也会使受害人身心疲惫,无法获得及时、充分的赔偿,受害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利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及时补偿污染受害者的损失,降低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的不利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展望

继续推广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应对我国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市场监督机制作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试点过程中没有法律保障成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进中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承保方式、承保范围、费率厘定、赔偿限额、索赔时效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各类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认识不足,缺乏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专业技能等。因此,在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环境风险和环境救济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应加快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立法实践,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投保方式、承保范围、赔付率、保险费率、承保机构、索赔时效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应加强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激励机制、建立环境救济基金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进行补充,并加大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培训一批专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从业人员等,实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林.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2):249.

[2]王学冉.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上海保险,2012(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