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中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中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中的理论

篇1

关键词:管理主义;威尔逊;泰勒

1基本概念

管理主义又叫做“新公共管理”或“新治理”,是人们努力追求善治的一种趋势。在政府管理方面,它是政府变革的一种治理方法,是政府在面对公共问题时所使用的新理念、新技术;在理论方面,它批判以传统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模式,是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塑,即“以调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政府自身的管理手段、过程和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期政府管理社会和自身失误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努力。”管理主义的基本内涵有:重视市场机制,强调选择和竞争,主张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强调结果和产出,注重成本;反对官僚制,建立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和扁平化的权力运行模式,强调公务员的政治责任;仿效企业管理的方法,学习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哲学;以“顾客导向”为服务宗旨;主张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非划桨”;强调战略管理、系统思维和对组织外部环境的控制;重视“企业家精神”。这些内涵集中体现了两点: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和摒弃官僚制的发展。

2管理主义的理论演变的三个阶段

2.1萌芽期:管理主义理论的渊源

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从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单权力中心的等级体制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强行政责任。因此,他认为行政管理应该学习企业管理的原则。管理主义提倡行政理性,主张经济、效率和效能。因此,威尔逊在提出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时说:“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其次要搞清楚政府要怎么做才能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基础上完成这些任务。”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立法过程及政策的制定;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是政策的实施过程。政治与行政是相对分离的,不是绝对的分离,要想加强民主、提高行政效率就要使政治与行政相互协调。威尔逊和古德诺起初的研究去向是关注行政组织的管理效率。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公共行政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组织结构、科学管理和组织效率等问题上。在20世纪初,韦伯提出的官僚制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官僚制通过层级节制的等级体系进行控制,实行专业化的标准,具有很高的组织严密性。由于专业技术和详细规定,展现出了精确、迅速、协调、节约、高效等优势。非人格化秩序的确立,保障了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管理严格按照规章执行。韦伯把行政管理与效率问题紧密结合,认为行政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追求效率,充分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管理观念。

2.2发展期:传统管理主义理论的发展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提出的,但它对于行政管理而言同样受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有助于使“效率”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而被人们普遍接受。法约尔认为管理实际上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20世纪30年代后,许多学者的倾向逐渐转变为效率是公共行政的首要目标和指导原则。管理主义就是强调经济、效率、效能。怀特认为:“公共行政的目的就是在官员和雇员的处置下,对各种资源加以最有效率的利用。”古利克在法约尔的五管理要素上发展为七要素POSDCO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他认为效率无论在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厄威克把法约尔和泰勒的主张加以总结归纳总结出了对一切现在组织都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目标原则、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原则、单头领导原则、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原则、授权原则、权责相符原则、明确性原则和控制幅度原则。传统管理主义的确对政府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它过分强调效率至上的原则使得民主政府的运行受阻。而且官僚化的公共行政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各国纷纷提出“政府再造”,新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

2.3成熟期: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

新公共管理理论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它的基本理念有: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绩效评估;强调人力资源的管理。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管理人员是高度专业化的和通晓如何管理的个人,因此,它认为公共官僚制的不良绩效不是缺乏管理能力和不履行职责的结果,而是“坏制度”的结果,是繁重的、不必要的管理方式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采取的方法就是“让管理者来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所提倡的“顾客导向”“员工授权”“结果导向”“企业家精神”等,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因此,我国也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模式,使我国的行政改革更加科学化,更加专业化。

作者:康祝婷 柳飞 何帆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毕宇飞.管理主义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0,9.

篇2

关键词: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政策建议

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由于公共管理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必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提高公共管理的整体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基础,也是提升公共管理效能的关键环节。

一、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一)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的内生动力

公共管理是一项以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参与主体的庞大系统的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人和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社会功能、增强社会活力等活动,使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动力,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参与,公共管理就丧失了重要的活动主体。

(二)公共管理的科学性需要公众参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公共管理又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公共管理的科学性的标准应该是满足人作为基本社会成员的需求,促进人作为社会主人公的全面发展。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能够整合社会中不同层次的利益,从而帮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政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公众的意见反馈则是政策是否具备科学性的重要标准。满足最广泛民众的意愿、促进社会最大程度上的和谐发展才是科学的公共管理,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就是广泛的民众参与。

(三)公众参与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公众广泛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促进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之间实现动态的平衡,一方面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另一方面实现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力的良性互动,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稳定。与此同时,公众参与可以为不同的主张和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化的协商途径,形成适度的共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有了发声的渠道,社会上不同的利益能够达到动态的平衡,从而促进各种矛盾和分歧的化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健全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根本保证,广泛而深刻的公众参与能够反映不同权益主体的利益和价值。然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仅有政治上的认同是不够的,作为法治国家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可操作的程序规范,同时,关于规划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够健全。参与的主体、参与的内容、参与的途径和参与的形式均没有相关的规范和条例加以明确规定,致使许多公众参与沦落为符号和口号,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和价值追求。

(二)公众参与的普遍性不足、自觉性和主动性较低

近年来,我国公众参与已经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及社会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公众中广泛存在着一种“与我无关”的思想,公众参与的能力与参与要求不相符合,参与效率低下。有资料显示,真正出于自主意识自愿主动参加的公众参与行为很少,一般都具有随大流的从众性。大多数公民缺乏公民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他们认为自己仅仅是公共管理的对象,并没有意识到自身也是公共管理得以科学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众参与成本偏高

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要花费自身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虽然会得到一定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毕竟要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工作、爱好和利益,同时又缺乏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的物质补偿,这部分成本成为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一道障碍。虽然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积极热情、无私奉献、爱好公益的人士,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公众来说,参与公共管理的成本是他们决定是否参与公共管理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公众参与的基础性制度、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公众参与的支持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程序性制度是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支持性制度则能够进一步均衡和协调各方面的制度。同时,有关部门要对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公众参与的主体和范围、公众参与的过程和形式、公众参与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出现问题和纠纷的解决方案和处理办法等。使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化程序进行,并且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公众参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得公众参与制度化、法制化。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律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保障,绝不能只是符号和口号。

(二)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首先要让公众知道自己有权参与公共事务,这是在合法地履行自己的参与性权利,如公众有权利要求政府提供公共安全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充分就业保障、社会医疗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保障等,同时也是履行义务,如公众有义务检举揭发危害公共安全的组织和个人、有义务维护公共安全和环境卫生,逐渐让公众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当成一种习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发挥引导性、支持性作用,通过开展公共教育、组织公共宣讲、扶持公共组织等教育、宣传、组织等方式促进公共参与意识的提高,提高公众的政治素质,从而提升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

(三)降低参与成本、适当提供物质补偿

提高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成本收益率,降低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成本,政府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切实解决公众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和问题,对公众提出的要求和意愿予以积极的回应。在提供一定公众参与的物质补偿的基础上,重视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满足感,通过提高公众参与的成本收益率来激发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绝不是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唯一主体,只有依靠公众广泛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公共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公众是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主体,公众参与对于公共管理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学者要重视对公众参与的研究,认真分析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完善法治的、科学的、民主的公众参与公共管理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提供强大的动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许玉镇,杨冠一,论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法律保障,行政与法,2014(3):15-20.

[2]王琳,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6(2):14-16.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行政行为

一、公共管理中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法律行为。行政行为有着自身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不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所作的行为,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非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或者非针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事实行为,一般都不属于行政行为的范围。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职权行为对包括自身在内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或义务的作用力、影响力。探讨行政行为的效力问题,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进步与完善。

二、行政行为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仍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在行政机关执行命令时,行政相对人不仅不服从,有时甚至暴力抗法,还有些则置若罔闻,这就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执法的效力,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行政机关之间的执法冲突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更加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最后,法院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着、正义的化身,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判工作,然而有些法院为了缩短办案期限,提高办案效率,往往不能公平的对待当事人,从而使公民成为牺牲者。

(二)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能得到顺利的执行,这就不能使国家更好的进行行政管理

行政机关要想顺利的实现行政行为的内容,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在多数时候都是要依赖于法院的。拿违章建筑来说,如果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复议、诉讼期间,不停止施工,这样下来,等到法院还没作出强制

执行的决定,违章建筑却早已竣工成型。而强制执行将更加困难重重。由此可见,行政行为的内容的得不到实现,往往因为在生活中行政行为的执行力遭受各种阻碍,从而失去了行政行为的实际意义。行政行为的执行力得不到保障,就不能有效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更不能有效维护国家权力的威严。

(三)行政机关不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

作出一个行政决定后并不按规定执行,有时还随便任意的更改,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降低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就不能建立一个诚信的政府。如果行政机关本着诚信的基本精神严格实施法律法规所作的规定,依据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力,自然就会促进国家的进一步行政管理。

三、实现公共行政行为的对策

要保障行政行为的实现,首先,重中之重就是进行体制改革,为行政行为效力创造一个稳定的氛围。

(一)重构现行公共管理中的行政行为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就是行政行为的灵魂,如果行政行为丧失了效力,那么它本身也就丧失了意义,要想实现行政行为的效力,必须建立起经常性的法律机制以便对其加以控制,从而保障新体制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公共管理提供法律环境

绝对的权利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扩张、膨胀式行政权的天性,所以要把行政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的限制,必须加强相关立法的完善。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立法现状而言,主要应该在制定法律时设专门章节对行政行为的效力问题作出具体详细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定,参考与行政行为效力的相关联的理论,一条一条的修改相关的法律规定中不适当的地方。如果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严重的落后于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个阻碍作用,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科学又完备,与这个社会的生活水平相适应,那么这个法律就肯定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行政管理也会更加顺利。

(三)加强监督,促进公共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要想最终变成现实,其着力点和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及依法行政,只有首先坚持依法行政,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不断地培育和发展广大社会公众的法律的思维、法律的意识和法律的行为,努力建设法治国家。在前段时间我国行政法迎来了二十四年以来的首次大修,这次大修修改了很多内容,有很多亮点,使我们的行政法更加的完善了,但是俗话说得好,徒法不足以自行,我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困境的破除和解决,不能仅仅依赖于一部科学完备的法律条文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法律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效用,保持生存的土壤,法律才能将其制定的初衷,制定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给人民以公平公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大业。

篇4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它可以提供部分公共产品,提升公共管理绩效,促进社会自治和秩序稳定等,但目前政府在第三部门的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政策上的滞后。

本文从公共政策管理的视角,运用学科前沿理论,在综合分析、评判第三部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第三部门的功能、困境及发展趋势,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第三部门发展的路径选择,特别强调公共政策管理的作用及其体系设计。指出:第一,第三部门作为公共政策一方主体,仍需政府的监督、引导和管理;第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决策的主体,拥有资源优势,以及坚持公共性的政策目标和价值取向,它对暂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政策对象第三部门承担着管理的职责和义务;第三,政府对第三部门的管理应符合现实需要,即有度、有序。

本文的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是相当有限的,存在着不足,今后将在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第三部门的属性、产权、运作机制和制度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开拓。

关键词:第三部门,政府,公共政策,管理

前言

 1.1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民主、法治与开放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公民共同治理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走向深入、社会转型进一步地展开,以及公共管理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三部门正在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第三部门问题研究也由此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问题和前沿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还是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第三部门为基石的公民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第三部门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的政府,其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也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积累了大量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基于这样的资源优势以及它作为权力掌握者的优势地位,政府仍然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主导力量,这也意味着政府对社会转型负有更多的责任。“一个好的和负责任的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定位,促进社会前进,同时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计划地培育公民与第三部门的自治能力,并引导、规范社会的自治活动,从而选择性地逐步退出直接控制的社会领域,实现政府有效治理基础上的社会转型。”’

但是事实上,第三部门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总体呈现弱小态势,真正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等,这些问题都跟政府管理上的不到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是政府对第三部门的管理缺失,包括信息的缺失,制度体制上的缺陷,以及管理能力的不足等,二是政府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本论文以第三部门为研究对象,对于正确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功能,预防、缓解、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进而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对于推进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等,无疑都是一个极富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同时,政府仍然担负着管理社会,包括对第三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监管的职责,本文选择了从政府公共政策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第三部门及其治理路径,这对于政府实现与第三部门的互动即以政府改革中进行的角色转换来促进第三部门的成长发育,并以第三部门的良好治理框架来推动政府加快职能的转换,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2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三部门”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列维特  (levitt)1973年首先提出来的,尽管从‘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40硕士论文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世界范围来看,第三部门的产生由来已久,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各个国家在对第三部门的称呼、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学者在这类概念上也是见仁见智,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偏好,对此形成了以下一些称呼: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民间组织 (civilgroup)、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vo)、公民社会 (eivilsociety)、第三部门(thirdse。tor),也有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汪玉凯等)。

因此,本文之所以选用“第三部门”的称法,一方面也是沿用部分学者的见地,另一方面是因为本文认为单独用“志愿性”、“非营利性”、“民间性”等来指称这一类部门,都是不太精确的,正如奥斯本所说:“我们没有更好的名字,只好称它们是‘第三部门’。”‘

篇5

关键词:战略管理;局部与整体;困境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11-02

一、盲人摸象:游弋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不仅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也是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示范性效果下的产物。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浪潮,以钱德勒、安索夫、斯隆、明茨伯格、波特等人的著作为代表,这股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如今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此同时,战略管理本身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来,也包括我们称之为的“战略管理的悖论”。战略悖论是指在战略构成的要素中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矛盾。

目前的战略管理悖论主要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1)局部与整体;(2)现实与理想;(3)竞争与合作(4)市场环境与能力;(5)理论与实践。本文为了体现一定的针对性,主要从局部与整体这个悖论出发,具体阐释如何明白其产生的缘由及存在的形态以及如何找到战略管理悖论的消减之道,这些问题对重新认识和调整战略管理有一定的意义,也正是本文所努力探讨的问题。

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论述:“我们对战略形成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没有人具有审视整个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只是紧紧抓住了战略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而对其他难以触及的部分一无所知。而且,我们不可能通过简单拼接大象的各个部分去得到一头完整的大象,因为一头完整的大象并非简单的局部相加。不过,为了认识整体,我们必须先理解局部。”明茨伯格这段话中就道明了战略管理中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的矛盾,战略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建立起对整体的系统认识,找到把握全局的方法,进而概括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我们无法想象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规划是在无法正确认识整体的情况下形成的,那么战略管理无法达到预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模糊的整体战略目标细化为明确的局部目标时,也会出现局部叠加不等于整体的结果。正如西蒙所言,人只有有限理性,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我们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尤其是要满足集体要求的时候,只能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走出战略管理悖论的困境需要正视各种悖论,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悖论并不是错误的,悖论的存在促使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人员不断反思原有理论的缺陷,并且促进战略的管理理论的推陈出新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二、整体与局部的悖论:经验性的还是逻辑性的

如果我们和莱布尼兹一样,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对于上帝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逻辑性的,即问题需要借助意义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反之,我们了解一个问题的方法只能通过实践获得,那么这个问题就是经验性的。如上文所说,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的局部与整体的悖论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目标与人的有限性相矛盾;第二,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模糊性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不能确保与局部目标的叠加相吻合。

笔者认为这个悖论的第一方面是逻辑性的,因为根据波普可证伪性的观点,“人是全能全知”的这一观点是可以证伪的。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只具有有限的决策能力和选择能力。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继承并发展了巴纳德关于人的决策能力有限性的思想,在1947年出版的《管理行为》中对“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单独一个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任何较高程度的理性。由于他所必须寻找的备选方案如此纷繁,他为评价这些方案所需的信息如此之多,因此,即使近似的客观理性,也令人难以置信。”人的思维活动机能的有限性,人的记忆能力时间的有限性,人的知觉范围和活动范围的有限性等都足以在逻辑上证明人的有限性。康德认为,在人类理性结构中先天地存在着导致逻辑悖论的必然性。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这样表述到“当理性一方面根据一个普遍承认的原理得出一个论断,另一方面又根据一个也是普遍承认的原理,以最准确的证明得出一个恰好相反的论断。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性迫使自己泄露了自己隐蔽的辩证法。”从本质上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最重要的是需要战略思维中理性与逻辑的结合,战略制定者必须有战略规划所需的全部知识经验,另外还需有预见力、创造性等艺术层面的元素。但是,由于主体理性的有限性,战略制定者不可能设想出所有的方案,预见其结果,并对各种战略的优劣进行理性的排序,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方案,因此,战略管理悖论的出现在所难免。

篇6

Abstract: Highway engineering develops fas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nd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s trave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requirements on highway engineering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under the premise of meeting people's requirements is an urgent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management priorities.

P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管理重点;经济发展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management;importance;management priorities;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45-02

0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的背景下,我国公路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过程中,人们最关心的仍旧是工程的施工质量。当前公路工程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忽视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管理,而片面重视经济效益。提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从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重视施工管理,并掌握施工管理的重点,有的放矢,做好管理工作。

1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 确保公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只有在公路工程建设中重视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避免在工程建设中出现重大失误,才能提升工程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以及圆满竣工。公路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投入使用,而公路工程的质量是市场检验的对象,因此,质量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工程质量的提升则需要依靠对公路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施工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人员健康安全问题,监理不到位,无法保证施工质量,极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因此,施工管理对公路工程项目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2 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公路工程与居民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品质优秀的公路工程在竣工投入使用后不仅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居民加快日常生产、贸易节奏。由此可见,公路工程作为连接城市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与国计民生相挂钩。对公路工程施工进行高效管理,能够提升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道路给人们带来的不便,方便人们出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高效的施工管理不仅会对我国交通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1.3 提升施工单位的管理能力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一方面确保了工程质量,保证了人们日常出行、生产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兼具复杂性与系统化特点。企业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积极实施施工管理能够帮助企业于无形中不断累积统筹管理的经验,丰富企业管理手段,拓宽企业全局管控的眼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2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管理重点

2.1 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来讲,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也相当重要。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是后续进行施工管理的前提与基础。施工前期的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后期施工的情况。故此,有效落实前期准备工作是当前施工企业在着手进行施工管理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公路工程在进行建设前,会提供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都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施工企业必须加以重视,综合各种施工因素,权衡审夺各方各面的利弊,确定最终的优选方案。针对公路工程施工中可能会用到了各种原材料,施工企业也需要实现进行全方面宏观把控,根据施工流程和施工环节针对各个不同的施工阶段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施工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制定行之有效的紧急方案,以便于及时解决问题,降低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只有夯实了公路工程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面面俱到,才能确保后期施工管理的有序开展,才能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按规定圆满竣工。

2.2 强化施工管理的科学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水平在各个行业、各方各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科学性也被极力重视。科技手段的发展进步以及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要在施工管理中切实发挥先进科技水平的作用,强化施工管理的科学性,提升施工管理效率与质量。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进行管理的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具有高效、容易操作、专业性强的优势,主要围绕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展开详细分析。换言之,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无疑为企业构建了一个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方便施工企业在项目工程管理中更好地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基础性管理,提升各级管理效率,确保工程项目有序进行、圆满竣工。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复杂的管理对象。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公路工程的施工效果。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内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直是当前公路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施工单位要综合公路工程的施工概况、施工进度、施工工艺、监理情况等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务必保证人尽其用,做到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深层挖掘人员的潜力,切实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要做好对劳动力的统筹安排,根据供需要求,尽量达到劳动力供给与公路工程项目不同施工环节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进而确保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总体实现平衡,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人尽其用,才能达到提升施工管理质量的目的,才能切实保障施工质量。

2.4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公路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带来了许多问题,片面重视经济效益忽视质量以及忽略对施工的管理导致建设效果不甚理想是当前我国公路建设所出现的最大弊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做好基础管理工作,重视项目测算、评估的作用与地位,明确测算、评估的权限,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切实提升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必须从意识上重视管理基础工作,重视签合同、评估项目等基础型工作,自觉做好项目测算与评估工作。同时要构建一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展开专业评估。承包经营合同的签订必须有法可依,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基础工作,比如指导、考核、检查与监督均要进行认真对待,以此为后期施工环节的有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3 结语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施工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重点,如此,才能确保施工有序进行。在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相关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上文在分析公路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施工管理重点,以供同行参阅。

参考文献:

[1]夏木英,许箫梅.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重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11):188-189.

[2]张建青.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重点[J].建筑技术开发,2016(03):103-104.

[3]余华明,曾斌华.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重点[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23):82-83.

[4]张露泽.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重点[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1):56,59.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施工安全;企业管理

一、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工程施工的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施工现场,可以说,施工项目是事故发生的发源地。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是否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否满足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改进或更新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

(二)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分析事故的原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非正常行为,施工机械、物料、生产对象等生产要素都有释放和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百分之十左右的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不可抗拒的和原因不明的在百分之五以下,由此可见,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我们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依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思想上简单化,依赖性,选择性。经验主义,简单的推断和马虎的工作态度。第二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操作水平,熟练程度不一致,操作水平低,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就会较多的出现不安全行为。第三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如超体能,超负荷上岗,饮酒,内心压抑,精神过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反应迟钝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安全的行为。第四是由于外界环境刺激出现行为偏差。第五是非理智行为的原因,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投机、逆反、赌气等心理支配,在生产中表现为违章作业,冒险蛮干,违纪现象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那么,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和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三、安全施工的管理措施

认真落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是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落实安全管理决策和目标。针对上述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制定安全措施:

第一是建立各级安全领导机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安全员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在各自范围内要求安全生产;制定并采取预测各个施工阶段、施工环节存在的危险源,制定危险源控制方式;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检查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班前安全生产交底工作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来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做到有效可控。

第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是进行人的行为的控制的重要办法和手段,项目部要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素质的高低安排相应的岗位。并让操作者在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能了解、掌握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接受安全技能训练后能逐渐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获得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减少操作中的失误现象,并能自觉的坚持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在接受安全教育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劳动岗位。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技术制定安全教育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是坚持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发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重要途径,是消除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防止事故伤害,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各级安全组织必须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各方位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必须果断的消除,不留一丝隐患。安全检查应采用多种形式,如专业检查、突击检查、定期检查和节假日前后检查等。安全检查的重点是劳动条件、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安全卫生设施以及人的工作状态等等。通过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现场、查隐患、查危险源、查事故处理、使安全管理自始自终贯穿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

第四是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利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生产的不安全的行为中,由于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坚持自己的操作习惯等原因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必须根据操作的具体对象制定操作标准,对操作者反复训练,达到安全生产目的。在施工开始时,要把施工方案设计思想、内容与要求向操作者充分交底、反复交底,这也是安全教育的过程,同时也确定了安全技能教育的时间和目标。

第五是建立安全信息化管理和视频监控系统。在信息化系统内建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化平台,将项目安全目标计划、安全专职人员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安全培训、重大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等,通过信息化管理通技术,有效的整合安全管理资源,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强化了安全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增强了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实现了对项目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提升公司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特别是安全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管理,使全体员工提认识到项目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在哪些施工过程中,有效预防风险。另外,通过安全信息化视频系统,对各施工工地采用了视频监控技术,特别在安全要求高的高铁建设以及高风险施工过程中,自动采集、计算机监控技术,对危险源即时监控,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

第六是正确的处理事故。一旦发生事故,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总结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情节处理责任人,要做到“四不放过”。使每个职工引以为诫,对未遂事故也要同已发事故一样对待,要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制定整改措施,整改要落实到人。第六是建立安全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推行安全管理的手段,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不重视安全生产和酿成安全事故的要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使全体职工明确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表面工作和形式,而是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联的,从而加强在思想上对安全管理的工作的重视。

总之,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前提,作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做好动态和静态的检查安全,在尽可能的保障施工设施不受损坏的同时,努力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环境,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正常的进行,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东平.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施工合同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71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施工合同管理的范围

建筑合同管理的业务面很广, 每项业务都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每项业务之间又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业务范围包括:进度控制、图纸和规范、工程施工设备、材料、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条件、安全检查、现场会议、合同变更和索赔、工程风险的合理负担、工程验收、劳务和分包合同的管理、仲裁和纠纷的协调处理、档案资料管理等。但是,建筑施工合同管理是有重点的,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工程进度控制

工程进度涉及到业主和承包商的利益, 计划是工程进度控制的依据, 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是保证施工工期的前提条件。工程进度的控制主要是审查承包商所制定的施工组织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检查, 当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不符时, 及时提醒承包商, 帮助分析查找原因, 适时指导承包商调整进度计划, 并监督和促进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二)工程质量控制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 也是管理的核心工作。做好质量管理和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明确职责, 实行分级管理。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做到承包商自检、监理员检查和现场监理工程师抽查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 内外连成一体的质量管理网; 健全各类测验表格,使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督促承包商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把好质量管理关;加强监理,严格按规范施工。在日常管理中, 监理要做到严格按质量标准办事, 做到单项工程准备工作不足不批准开工, 未经批准的施工图纸不得使用, 未经同意不得变更工程设计, 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 未经试验或证明不可行的施工方案不准采用, 上道工序未经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未经质量检验认可的工程不可计量等。

(三)工程付款控制

工程付款控制是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是各项工作按合同规定程序进行的保证。通过进度付款对工程投资随时加以控制;另一方面通过付款对工程质量控制具有很强的否决权。

二、目前,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决定施工合同管理的艰巨性。目前我国建设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建设交易行为尚不规范,使得建设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

少数合同有失公正, 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 有的还签定了“ 阴阳合同”, 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从目前实施的建设施工合同文本看,施工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对发包方制定的,其中大多强调了承包方的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偏少,特别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 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处罚办法。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 不平等合同条件等问题,也给索赔工作造成了许多干扰因素,再加上承包商自我保护意识差、索赔意识淡薄,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受损害者往往是承包商.

违法承包人利用其它承包商名义签订合同或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签订合同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不法承包商在自己不具备相应建设项目施工资质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承包工程的目的, 非法借用他人资质参加工程投标.并以不法手段获得承包资格, 签订无效合同。还有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 一些承包商为了获得建设项目承包资格, 不惜以低价中标。在中标之后又将工程肢解后以更低价格非法转包给一些没有资质的小的施工队伍。这些承包商缺乏对承包工程的基本控制步骤和监督手段, 进而对工程进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些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 谁都可以签合同, 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 或有制度不执行, 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 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3.专业人才缺乏

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索赔;理论研究

引言

由于工程项目具备施工规模较大、周期较长,一旦工程变更的现象发生,将会引起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本文笔者对工程变更以及工程变更索赔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以此来优化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索赔问题,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

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施工成本进行决预算,所以对于任何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其实就是提高工程预算水平。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设计图纸正确的科学的计算工程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合理的编制施工图预算,在施工完全结束以后,还要根据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等等来编制竣工决算。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是每一个具体施工阶段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设计到竣工的整个过程当中,所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既是有必要的又是十分重要的。相关的造价管理人员,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或进行竣工决算的时候,都是依据相关的建设方案以及设计图纸完成的,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纸来展开施工,所以,造价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计算工程量变更时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高估冒算,对工程的实际效益产生影响。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都穿插着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实际的工程造价结果会受到各项技术以及经济决策的影响,比如说建设过程当中技术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对各种机械设备的选用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结果。根据实际的建筑工程造价来看,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对于工程造价影响程度最大的一个阶段应该是投资决策阶段。它对工程造价会造成接近百分之九十的影响,因此务必要重视这一个阶段的造价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其中的决策阶段的造价工作又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部分,所以必须要做好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因为工程造价管理是以设计作为基础和前提的,设计就是在经济和技术的前提上,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安排和规划,先进的技术,合理的经济设计,都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从而节省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所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够真正的提高造价管理水平。

2 基于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索赔分析

2.1 工程变更产生原因

2.1.1 缺少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控制

随着建造工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不免出现恶性竞争,比如缩短工程施工周期、忽略材料质量进行盲目压价、项目款项不按时发放、施工依附垫资等情况,都将无法保证建造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物质与资金不对等交易、预算超出额度、无法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力求利润的最大化,出现采取低价招标而无法严格审查投标方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转包现象的出现。承包者以低价中标,却不能忽视自身利益,只能利用索赔谋取利润,这样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极其不利。

2.1.2 工程量计算误差

只有全面、准确、清晰的图纸数据才可以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在工程建设前期阶段,如果出现对地形、气候变化、地质特殊等勘察不仔细,都将影响工程量的计算。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外部条件的实际情况变更施工步骤、技术、设备机器、方法,都会引起工程量的变更。造成工程变更的原因多种多样,也可能是施工图不同于合同书中的要求、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变更无法及时呈报现实情况等其他原因。

2.1.3 设计的变更或修改

工程设计是需要综合考虑的过程,需要注意可行性、国家和行业的要求标准、安全质量、建设周期、材料在不同外在环境下的预估、施工环境的外在因素、实用性、美观性等多方面考虑。例如,工程设计被人忽视而采取设计周期的缩短,多数会出现考察数据收集不全面,设计上有缺陷,以上因素都将导致设计上的变更和修改。

2.2 工程变更的类别

工程变更包括工程量的变更、工程项目的变更、工程进程计划的变更、施工要求的变更等。若以变更起因可以划分出非常多的分类,例如:发包人的指示发生变更;设计图纸时出现失误必须修改设计图纸;不断变化的工程自然环境;在新知识技术的影响下调整施工方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的改革等。

3 工程变更索赔的控制及管理

3.1 预防措施

3.1.1 提高设计环节的经管

在设计筹备阶段,通过明确工程质量、成本、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设计方案,最大可能的减少设计方面的更改,使设计图达到建造的合理标准。

3.1.2 完善工程变更的程序

在工程项目招标中,部分单位利用低成本招标策略中标,如果中标,他们会通过各种工程变更向甲方提出索赔。为了避免施工方故意提出的变更要求,必须规范工程变更程序并严格控制变更的各个方面。这不仅减少了因索赔变更不合理引起的问题,而且确保了甲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3.1.3 加大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实时监督

制定预算明确确定将要产生的成本,并安排好具有经济价值的均衡点。如果需要更改项目,请遵循正式程序,以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和支出。同时,为了避免项目中的纠纷,对合同采取提升管理,尽量避免纠纷。

3.2 工程索赔措施

3.2.1 按照索赔程序进行索赔

首先,索赔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积极对待和填写索赔意向书,并向被索赔方提交索赔意向书。当被索赔方收到索赔意向书时也应当及时审查意向书的内容、记录文件、查阅合同的相关条款等。同时,索赔双方需要就索赔问题进行沟通对接相应的工作。

其次,在索赔事件发生直至索赔成功,需要对整个索赔过程以及影响力对应记录,记录如下:索赔产生的原因、施工现场状况、施工变更内容、材料使用情况的登记文件等等,以上内容需要文字以及影像资料的录入保存。

3.2.2 正确看待工程索赔,提升索赔意识

索赔是法律以及合同授予的合法权利,应增强索赔意识并重视索赔,擅长索赔并建立索赔管理机制。基于合同之下的工程索赔,需要对合同的基本条款和条件有深入的了解,并仔细搜索和确定索赔机会。在发生索赔后,有必要专门分析的不同的索赔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2.3 收集有关索赔资料,根据事实为依据进行索赔

工程索赔需要以合同为凭据,合理正当的索赔理由是索赔的基础。在进行索赔中,需要收集并整理关于索赔的资料,只有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进行分析,才可以确保索赔工作可以顺利实行。

结束语

综上述,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部分,是指对工程设计环节到整个工程的竣工这一过程进行管理,包含以下几方面:编制预算、经济性论证、投资管理、招标投标、确定承包价格、工程造价评定、施工期间资金运作等等。在施工过程中,即使有合同中约定好的建造金额,但是多数均为预估价格,当遇到设计图纸发生修改、项目增减、工程量的改变以及一些其他客观环境因素都会引起工程成本的变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安全管理 管理重点 管理措施

1、当前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投入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不断的追求经济效益,这时就出现了重效益轻安全的情况。有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连最基本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员都没有配备,根本谈不上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控制。还有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设备技术改造当中,很多施工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条件得不到改善。

2) 安全责任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通常水利工程具有较长的施工周期,在短期内没有安全事故出现,从而导致很多施工单位忽视安全问题。

3) 过于注重经验,思想固化。部分施工单位习惯于经验,没有形成安全生产的全面认识,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决安全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点以及核心。

4) 制度流于形式。在有些施工现场,安全责任制度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2、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

2.1 针对危险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

基于水利工程庞大的特点,通常具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对具体工程项目来说,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首先识别危险源并将工程中的重大危险源确定出来。对危险源的识别可以从其形成的要素、分布的地点以及发生的时间和状态来进行排查。以危险源对安全施工所带来的影响的大小来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将重大危险源确定出来。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的危险源有: 石料场的开采、高边坡及洞挖工程、使用爆炸置换法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高水头压力和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品有毒腐蚀品、可能给附近设施和居民造成影响的工程以及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危险性的交叉施工活动等。在将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确定出来之后,所有参与方都应该严格履行合同中的安全责任。施工单位应该针对自己所涉及范围内的危险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项施工安全措施,同时要做好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交底工作。在进行危险源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按照规定做好巡视和检查工作。在所有参建方针对危险源所做的安全措施得以实施之后,做好验收工作,以保证安全措施得以真正实施。当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其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不强,加上工种的多样性,其适应安全以及应变能力不强,这些都或多或少增加了安全隐患。基于此种情况,为了降低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对于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等。通过培训为他们的安全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施工人员更好的遵守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领导小组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建立起安全监督激励机制,对表现好的施工人员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进而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安全意识。

2.2 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想要保证整个施工的安全,必须要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①要重视安全教育,使得所有施工人员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②要制定好安全制度并使他们严格遵守。③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交底来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教育。④严格落实持证上岗的要求。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管理,通过安全教育,不断强化所有参与到施工中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根本上改善施工人员以前被动的安全意识为主动安全意识。通过技术和制度及教育,可以确保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对施工安全要求以及安全控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持证上岗可以避免由于无证上岗引起的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2.3 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中,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具有时间长、涉及面广以及跨度大等特点,也是对管理的效果进行检验的时期。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不但要统筹兼而且同时要抓住重点。①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要做好对重大危险源以及关键施工工序这两个关键要素的管理控制。对这两个关键的安全要进行重点管理,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安全。② 要坚持标准化管理,将安全管理贯穿整个施工的全过程当中。所有项目的施工都要严格按照安全注意事

项和安全措施要求进行,保证所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地点和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杜绝盲目施工造成安全隐患。 ③ 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作为安全管理的落实点,也是事故出现的地点,因此保证安全施工,必须要做到安全施工。要不断建立并完善安全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安全隐患和违章操作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3、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施工企业要针对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的责任制: ①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企业内部组织机构。通常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必须要依靠结构来支撑,想要使得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使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就必须要保证组织合理、功能优化以及职责分明的企业内部组织。②要不断建立并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企业在完善经济责任制时,将安全管理的方法作为经济责任制考核中的重点进行考虑,即就是要将安全管理与经济挂钩。③要加强工程管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要不断健全管理工作制度,实地管理人员的职责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对工程中的一些隐蔽部位、重要程序以及关键部位,管理单位应做好验收工作。④要规范并健全审批程序,对承办人员的综合情况要进行审核,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等,要做好检查验收,要把好工程安全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进入施工现场,进而从源头上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⑤要严格执行验收和审批程序,对于一些隐蔽工程以及关键工序等的施工要进行检查审核。⑥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对水利工程的验收工作,并达到安全管理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具有施工时间长、涉及面广以及跨度大的特点,因此其安全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在安全管理中,要针对其特点,做好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所有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的人员都要参与到安全管理当中,将安全管理贯彻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将所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行为和状态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翠芝,邝霞.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