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工作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篇1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汇报

通过一系列优化经济展环境的举措,干部职工党员思想观念明显转变,“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第一竞争点”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保护区形象”的理念正在树立;干部队伍中谋发展、抓项目、优化环境的劲头在加大,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形象明显改善。我们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促优化。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处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工作。并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定期研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切实把优化环境工作抓紧、抓好。,

(二)强化服务促优化。当前社会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服务。为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深入开展,紧紧抓住“优质服务”这个牛鼻子,不断提升环境建设的层次,增强环境的竞争力。

1、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召开座谈会、发放联系卡,听取呼声,解决困难,使服务经常化、制度化。

2、快速、及时、高效解决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在我单位不存在投诉的热点、难点,也没有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如果一经出现、发现我们会对待投诉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问题能独立解决的决不推脱,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配合的及时协调、快速解决。赢得大家的赞誉和信任。

(三)教育整顿促优化。优化发展环境,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优化发展环境,需要全民都参与,上下齐努力。因此,教育整顿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线,积极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公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群众中开展讲文明、讲诚信、讲法制,关心环境,建设环境,维护环境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采取电化教育和集中讨论等形式,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的宗旨、党性观念和永葆先进性的教育,培养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党员干部作风整顿。通过学习教育、集中整顿、完善制度等措施加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力度。达到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的目的。

3、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干扰保护区运营的行为。我们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针对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大局稳定、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为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专门成立了治安巡逻大队,开通了投诉举报电话(0457—3617711)。

篇2

一、转变思想,重点项目居委会干部全力以赴。

我居委会内有大唐电厂和第二自来水厂两个大型项目。加快这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对于建设好新和居委会,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居委会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小组,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全心全意推进项目建设。如:第二自来水厂在征地拆迁阶段,所征地中有几百万的大型砖厂及大型养殖场,征地拆迁难度相当大。我居委会全体干部全力以赴,千方百计,甚至动用个人关系上门做思想工作,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征地工作。

二、竭诚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我居委会对企业实行居委会干部的责任制,企业遇到困难,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到现场,面对面了解情况、协调矛盾、处理问题。如:今年7月12日,第二自来水厂周边村民因被征耕地遗留问题与第二自来水厂发生矛盾。居民上工地要求解决待遇问题。我居委会得知情况后,立即成立了纠纷调解小组,日夜加班,开群众会,挨家挨户做居民思想工作,最后促成双方达成协议,确保了重点工程顺利进展。

三、积极配合,加大打击力度。

篇3

根据邢转方式检查办通〔〕2号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心组织,做到“三个加强”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为了贯彻落实好省、市关于开展监督检查《实施办法》,我委制定了市发改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办法》,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孙学良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英普、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孙绍锋为副组长,各主管副主任为成员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孙绍锋任办公室主任,监察室负责人为副主任,各业务科科长为成员,并按照职责进行任务分工,做到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按照分工负责,相应部门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2、加强研究,打好基础。为深入推进监督检查工作,委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召集承担牵头任务的科室(单位)认真学习研究《实施方案》,对其中任务要求逐条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孙学良主任要求,要吃透精神,摸清实情,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并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以此为抓手,推进科学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在强化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各牵头科室(单位)通过系统工作会、座谈会、专题会等形式迅速进行安排部署,为深入全面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3、加强谋划,精心组织。为使《实施办法》更具操作性。我委根据牵头的三项重点任务,逐一研究,认真分析,并与工信、环保部门充分沟通和协商,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关于节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关于开展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各专项检查方案,同时制定了年度检查计划,对各个检查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印发了县(市)区及有关部门。

二、深入推进,做到“一清四结合”

建立台帐,摸清底数。对我委牵头的三项重点检查任务涉及到的主要指标、产业、企业、项目实施、重点任务等内容逐一分析分解,建立台帐,摸清底数。对“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面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四个一”战略实施涉及到的产业、领域、主要任务等,一一例举,分门别类;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落实情况涉及到的项目,分别建立台帐,同时,对三项重点任务需检查的重点内容,进行分解细化,对检查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

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全市上半年万元GDP能耗同比降低3.6%,低于全年计划目标0.53个百分点。新老“双三十”县(市)中,县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增长7.64%,形势比较严峻,县、县、市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已经达到年度目标,县、市接近年度目标。其它县市区中威县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已经达到年度目标,任县接近年度目标,桥西区、桥东区、开发区、大曹庄管理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较好,已经达到年度目标,县、县、县、县、县、县、县、县万元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尤其是县、县和县,同比分别增长22.5%、12.7%和9.55%,形势相当严峻。

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改项目完成情况

年使用国家专项资金项目14项,其中产业振兴项目5项、中小企业项目5项、电子项目4项。总投资174967万元,完成投资132098万元,占总投资的75.5%,其中使用国家专项资金488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到位,除瑞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外全部完成投资。年使用国家专项资金项目14项,其中重点产业振兴项目7项、中小企业项目7项。总投资124944.21万元,完成投资104694.38万元,占总投资的83.8%,其中使用国家专项资金3570万元,专项资金全部到位并完成投资3550元。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思路及重大举措情况

结合我市实际,努力把转发展方式体现到各项具体措施上,确定了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为突破口,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为抓手,以创新技术为动力等重大举措,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上下结合,完善机制。

发挥牵头部门牵总作用,与配合部门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形成牵头部门抓总,配合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调,整体推动的工作机制;先后与工信、环保、物价等共同牵头部门多次协商沟通,在方案制定、人员选配、工作环节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与相关配合部门进行协调联系,明确任务和分工,建立畅通的联系机制。同时,加强与县(市)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做到检查方案一致,工作进度协调,信息沟通顺畅,形成集中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动态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与县(市、区)相关部门建立了项目建设月报制度和项目进度季通报制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点面结合,深入督查。监督检查工作进入重点检查阶段以来,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先后与工信局、环保局牵头,由相关部门配合,分别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和节能减排政策落实情况。涉及到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抽查,采取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召开座谈等形式,对相关项目的实施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对09、10年使用国家专项资金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的28个项目中的10项,在资金到位、支持方向、审批手续、实施进度、完工验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督查;“双三十”县(市)上半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采取现场督查和集中调度两种方式,分别对严格考核奖惩制度、科学分解节能目标和措施、实施重点节能技改工程、节能目标完成等重点内容进行检查。

奖惩结合,实施考核。在节能减排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中,为使任务更加明确,责任更加具体,根据省下达我市“十二五”和年的节能目标任务,依据各县(市、区)发展潜力和能耗情况,经过科学测算,对各县(市、区)的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将全年的耗能总量分解下达到每个企业,做到区域全量化,企业全覆盖。同时,为卡死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制定了考核问责实施办法,奖优罚劣。

查改结合,注重实效。在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的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做到边查边改,注重工作实效。针对部分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改项目进展缓慢的问题,和企业、项目单位认真分析原因,查找制约因素,提出进意见,并在融资等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快资金落实进度;针对部分县(市)节能目标完成欠佳,甚至有的县(市)GDP能耗不降反升的问题,建议并督促相关县(市)建立能耗会商制度,并加大节能工程实施,但使问题尽快解决,节能工作尽快实现改观。

三、存在问题

1、在整体工作方面,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还不够紧密,工作部署不尽一致,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市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和培训,对各阶段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2、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体实力弱、经济结构不优、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需下大力气解决。

3、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方面,主要是有些项目由于各科原因进展缓慢。

力达织带有限公司年产70万平方米高强交织织物运输带芯项目目前进展速度稍微缓慢。总投资13702万元,目前完成投资9650万元。原因:一是因利益分配问题与项目合作方英国芬纳公司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二是因通胀压力银行承诺贷款未全部到位。力达织带有限公司承诺在年底前实现项目试生产。

瑞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因土地问题,项目进展缓慢,国家拨付资金尚未使用。

4、节能措施落实方面。主要是有些各县(市、区)节能减排工作方案,落实不到位。有些县(市、区)虽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企业,但分解不够细化,目标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除“双三十”县市外,大多数县(区)没有建立能耗会商制度,没有及时掌握能耗动态,有些县(市、区)工业能耗不降反升。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委将继续按照省、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监管,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1、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监督检查,明确分工,突出重点,制定计划。

篇4

一、重服务为民营企业开绿灯

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该公司开通了电力“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服务,凡涉及用电问题,该公司以发展大局为重,该减的减、能免的免。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全县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可靠、放心、宽松的供电“大环境”。如:20__年初,该公司针对“五得利、邯雪、大名府”等三家面粉加工业的用电需求,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35kv专供变电站,为其提供了充分可靠的电力供应。目前,该县有规模加工企业46家,日加工能力己达1.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6%来自面粉产业,面粉加工能力、产值、利税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幅度。

随着三大产业规模扩张和链条延深,集群发展态势明显,20__年以来,该县在县城东侧建立了工业园区,园区内的得利城、香油城、华正塑编、邯雪面粉扩建、康源烤花生等7个总投资6.5亿元的特色产业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原沙堤35kv变电站不能满足工业园区的电力供应,园区领导找到电力公司领导商谈电力供应问题,该公司领导当场表态,电力跟着项目走,不但要办,还要办好办实。20__年6月份,该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在园区内建设一座35kv变电站,专供园区内多家民营企业的电力供应。目前,该园区中澳美佳食品、三胜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玉米果糖、大蒜深加工、蛋鸡产业化等8个总投资6.3亿元的特色产业项目己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强电网为新农村建设夯基础

公司是国家中型企业,年购电量近4亿千瓦时,担负着大名县工农业生产和79万人民生活用电任务。面对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该公司牢记牢记服务宗旨,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和实施城农网改造的机遇,坚持速度和质量并重、新建与改造并举,倾尽全力建设一流电网,使全县电网布局和供电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近几年来,公司抓住机遇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756.5万元,实施了一、二期农网、城网改造、机井通电等工程的实施,该县形成以4座110kv变电站为核心、18座35kv变电站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县城10kv配电网实现“手拉手”供电,所辖35kv变电站双电源比例67%;18座35kv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供电能力显著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99.6%,电压合格率达到99%以上。20__年,公司完成购电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电量比农网改造前增加了3.4倍,基本满足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需求。一个结构坚强、运行灵活、安全稳定的现代化区域电网已经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电力保障。

三、系群众集中财力办实事

篇5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4.7亿元,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39000元,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96.4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7.2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4:35.5:64.1调整为0.4:32.7:66.9。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6666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1800人的122.3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71人,占全年目标任务5500人的223.1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63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050人的128.49%。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2人,占全年目标任务400人的173%。发放小额贷款1.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低于市控制4.0%的目标。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亿元,下降2.9%。粮食总产量12572吨,下降14.4%。其中夏粮总产量7732吨,下降1.9%;秋粮总产量4840吨,下降28.8%。油料总产量1560吨,下降5.6%;蔬菜总产量40800,下降21.7%;水果总产量275吨。全年肉类产量1503吨,下降26.9%;蛋、奶产量分别为544吨、3464吨,分别下降24.4%、32.1%。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599公顷,下降17.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05公顷,下降13.8%;油料种植面积760公顷,下降8.4%。

全年生猪存栏6900头,下降18.8%;生猪出栏14750头,下降33.1%;牛出栏396头,下降26.7%;羊存栏300头;羊出栏850头;家禽存栏5.8万只;家禽出栏30.4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3.4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共47家,下同)完成增加值50.47亿元,增长3.1%。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1.04亿元,增长9.8%;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0.36亿元,增长13.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4.29亿元,增长3.3%;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6.19亿元,下降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9.79亿元,增长8.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0.20亿元,下降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64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3.83亿元,增长0.5%。分行业看,纺织业完成增加值0.56亿元,下降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增长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0.15亿元,增长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3.4%;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78亿元,下降23.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2.8%;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5.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增长13.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服装产量1295.3万件,增长2.2%;印染布产量2888.9万米,下降2.8%;塑料制品产量7659吨,增长16.4%;磨具产量6.9万吨,增长12.7%;矿山专用设备产量13.8万吨,下降27.5%;火力发电量433012万千瓦时,增长1.1%;自来水生产量31713万立方米,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1.9亿元,增长1%;实现利税总额24.1亿元,下降24.5%;实现利润12.9亿元,下降32%;产销率为98.7%。年末亏损企业5个,亏损面10.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6亿元,增长200%。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3.3%。具有建筑业资质的170家建筑业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76.67亿元,增长4.3%;签订合同额521.37亿元。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4亿元,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4亿元,增长17.5%。其中,城镇项目投资完成39.7亿元,下降4.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7亿元,增长23.4%。民间投资完成175.3亿元,增长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7.1%。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5.7亿元,增长23.4%。其中住宅投资117.9亿元,增长27.0%。房屋施工面积1147.2万平方米,增长7.3%,其中住宅772.2万平方米,增长4.7%。房屋竣工面积70.1万平方米,增长33.0%,其中住宅58.2万平方米,增长29.0%。商品房销售面积163.8万平方米,下降18.2%,其中住宅152.5万平方米,下降17.7%。

2014年我区共有省市重点项目41个,列入考核开工竣工、年度投资、协调服务与建设环境的项目26个,总投资369.5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38.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4.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3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33.00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4.03亿元,增长16.3%(其中大个体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49亿元,增长23.5%)。全年贸易企业完成商品销售额(营业额)358.25亿元,增长14.6%;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323.40亿元,增长14.5%;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4.85亿元,增长15.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引进域外资金159.0亿元,增长11.6%;合同利用外资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下降59.9%;外贸出口总值完成2.6亿美元,下降24.1%。

七、财政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7.84亿元,增长6.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7.83亿元,增长6.79%。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税收收入完成259340万元,增长3.54%。其中,增值税完成27105万元,增长17.39%;营业税完成90766万元,下降7.65%;企业所得税完成31594万元,增长8.09%;个人所得税完成12174万元,增长14.67%;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23313万元,下降3.23%;房产税完成13003万元,增长17.68%;印花税完成7495万元,增长3.15%;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9164万元,增长3.09%;土地增值税完成40608万元,下降10.67%;耕地占用税完成4118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8948万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完成12988万元,罚没收入完成3001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9万元。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5.47亿元,增长10.66%。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986万元,增长21.76%;公共安全支出6893万元,增长7.43%;教育支出36119万元,下降9.21%;科学技术支出2723万元,下降14.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933万元,下降0.94%;医疗卫生支出20248万元,增长5.47%;节能环保支出930万元,增长112.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3600万元,下降3.33%;农林水事务支出3443万元,下降1.66%;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6083万元,增长40.10%;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0万元,下降85.61%;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171万元,增长30.69%;住房保障支出29502万元,增长343.31%。其他支出33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区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4项;市级项目84项,获得科技经费2500余万元。全年完成科技成果6项,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区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778件,增长15.6%。其中授权量1274件,增长44.9%;发明专利61件。全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275项,技术交易额5.1亿元。

年末区管普通高中1所,招生485人,下降7.4%;在校学生1411人,增长7.71%;毕业398人,增长34.4%。普通初中19所(其中公办12所,民办7所),招生6167人,下降3.9%;在校学生18798人,增长3.6%;毕业5372人,增长21.6%。普通小学44所(其中公办40所,民办4所),招生10057人,下降0.3%;在校学生56094人,增长2.5%;毕业8595人,下降2.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92所(其中公办6所,民办86所),在园幼儿25014人,下降4.9%。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31人,增长0.4%;小学专任教师2281人,增长8.6%。

九、文化、卫生

年末全区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各1个。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15个,增长8.2%;床位4819张,增长1.9%;卫生技术人员5211人,增长3.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239人,注册护士2176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6人;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31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9人;保健委员会办公室1个,卫生技术人员6人;健康教育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个,工作人员8人;乡镇卫生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54人,床位6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卫生技术人员516人;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卫生技术人员186人;标准化村卫生所25个,卫生技术人员75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743174人,其中女性363410人,非农业人口594539人,城镇人口667965人,城镇化率为89.88%。年平均人口737771人,出生率10.50‰,死亡率3.00‰,自然增长率7.50‰。

篇6

湖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老区。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转”字解放思想,引领各级干部下决心与粗放经济决裂,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敢于舍一时、得一世,舍小利、得大利,舍生产、得生态,舍“三高”、得“三低”,舍经济效益、得社会效益,舍数量、得质量,舍显绩、得潜绩,站在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长远负责的高度,抓调整、促转变,使发展方式转得主动,转得有效,转得有力,转得坚定。

提升产业促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经济领域的又一次深刻革命。其核心在于结构升级、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我们按照“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坚持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并重,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并重,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层次升级并重,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初步改变了我市工业无龙头、无块头的局面,工业经济三年在全省进了三位。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培植特色、壮大骨干、承接转移,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食品饮料、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31个,聚集企业1750家,已有7个产业集群进入了全省重点行列。二是抓园区建设,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推进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要素保障向园区集中,把工业园区逐步打造成企业聚集区、城市新城区、“两型”示范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打造成调结构、促转型的示范区。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0个,规划面积2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1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912家。黄梅大胜关山工业园、罗田经济开发区、英山怡莲工业园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武穴田镇工业园被列为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试验区,团风工业园被列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是抓改造提升,着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我们围绕推动产业规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减排、竞争力等“六个提升”,做强传统产业,重点抓好纺织、建材、食品三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像纺织产业,我们不是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纺织业,而是不断调整纺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特色纺织业。比如龙感湖的霞客公司、力达纺织、允胜纺织、卓尔公司等企业,大力开发环保色纺、花式纱、棉纶混纺、高精梳纯棉纱等新型纺织品,改变了传统纺纱的单一特征,着力构建加工、纺纱、织布、成衣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城乡统筹促转变

我们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来抓,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双向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转型发展。

一是坚持“三化”互动,建设新型城乡关系。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我们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推进“三化互动”,始终坚持产业兴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以现代服务业提升城镇化,建设新型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统筹推进城镇带与产业带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大力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有效对接,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产业上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做到共建共享,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建管结合,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盘活城镇建设的资本、资产、资金、资源上做文章,走多方融资之路。加大了城建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科学规划城区的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把城区建设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推进老城区与新区对接、城区与园区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城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功能。开展了“四城联创”活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上升,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

三是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做好城乡建设、村庄建设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着力打造长江沿线、大别山腹地沿线、京九沿线以及公路沿线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带,突出抓好一批重点集镇、口子镇和中心村建设,推进城乡联动。认真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特色村庄建设和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启动了200个特色村的示范工程,完成了846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改造农村危房8600户,有57.96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积极探索村庄建设整治的模式和方法,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扩大消费促转变从长远看,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从现在的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这几年我们在扩大消费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市场体系建设,保持了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篇7

关键词: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路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l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第三,规范权力的运行,并推进政务的公开。在人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此外,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放心,也让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和积极。

篇8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王同志、徐同志,国务院办经济局副局长彭同志,省发改委主任郑同志出席汇报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同志主持,市领导陈同志、黄同志、洪同志、邵同志、丁同志、徐同志、钟同志、卢同志、杨同志、黄同志、叶同志、林同志等参加会议。

在认真听取于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所作的工作汇报后,彭同志对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在中国改革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在改革开放和对交流合作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开展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国务院刚刚批准的《海峡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经济特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今年是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先行先试,推动两岸交流迈上新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调研组此次来厦旨在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深化认识,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彭同志强调,要深刻认识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首先,有利于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机制化。有着独特的对优势,一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有利于发挥在海西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二五”对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创造更多更好的改革经验,在海西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一步探索。围绕推动两岸合作发展的主题,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改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对全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于同志简要汇报了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努力当好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对优势日益凸显、社会和谐程度较高,较好地履行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提供先行先试平,有利于探索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在海峡经济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于同志表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具备坚实基础和较好条件。

一是有对交流合作的先行优势。载体平越来越丰富,两岸往来越来越便捷,双向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过程中,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探索创新对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

二是有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实践的扎实基础。较早在实践中探索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9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抓经济、靠科技,抓科技、促经济”的原则,坚持把科技创先的重点放在人才上,以加大投入为启动点,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科学技术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两年来我镇科技进步工作汇报如下:一、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程度。作为科技进步的行政推动力,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年来,我镇始终将科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列入议事日程,调动班子成员积极性,发挥政府班子集体力量,明确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职责,做到科技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一起抓。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镇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增收幅度不大;工业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后劲不足;林业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面临这样的困难仅依靠量的扩张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坚持实施科技兴镇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几年来,镇班子成员先后就我镇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赋予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思路新的内涵。在处理关系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还注重发挥科技顾问团的重要作用,认真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近两年来,先后科学地作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对集镇实施整体经营开发,规划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制定工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这些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1、以科学的发展观念部署科技工作。一是在研究确立全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镇”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三次以上办公会议,专门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始终将科技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镇人民政府每年与分管领导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强化落实,严格考核,形成了全镇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2、以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镇始终把科技项目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论证、严格筛选,认真实施。同时坚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以企业和农村为重点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在科技向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传授和推广给农民,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档次、科技含量和产量。如推广较为成熟的**片马铃薯、西红柿等项目。西红柿、马铃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3元。目前,全镇农业科技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1%,农业已开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方向跨越。二是确立技术创新示范户,做好带头作用。如**村的三元杂仔猪生产基地,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为了增加科技投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争取经费,保证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坚持把科技三项费列入预算盘子,优先考虑,重点保证。两年来,我镇科技三项费均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二是制定优惠措施加快科技进步。如20xx、20xx年为了鼓励农民进行生猪养殖,在动物防疫方面就采取政府多头财政投入的措施,减轻村民的负担。

5、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开发,采取综合与单项、骨干与普及、课堂与现场、项目与生产四结合的办法,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一是建立科技人才库,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编制了乡土人才登记册。同时,还采取组织科技人员到村组示范、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篇10

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为确保包村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我局坚决执行包村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逐步将包村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轨道。一是建立包村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包村工作任务,并将包村工作与年度考核挂钩;二是建立包村工作汇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包村工作汇报会,研究包村工作中出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三是加强经常性廉政勤政教育,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增加乡村集体和群众任何负担;四是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检查调度、经验交流、总结点评和表彰奖励等制度。

突出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在包村工作中,我们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把察民情、解民难、帮民富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驻村工作全过程。一是今年共下拨扶持资金5万元,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二是村里共改造了精养鱼池120亩,我局包村工作组多次到现场,协助村里出主意,想办法,与村民一道解决实际困难,目前,这些改造后的精养鱼池已发挥效益。三是“七一”前夕走访慰问了村支部10名特困党员,并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

开拓创新,推动组织建设

多年的包村工作实践证明: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支部。帮钱帮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建好一个村领导班子。今年正值“两委”班子换届,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了选举公平、公正、公开,协助广大村民选出了自己信任、拥护的好班子。二是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协助村里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学习、会议和议事等规章制度,做好村务公开工作;三是搞好教育培训,协助村支部开展好“”,扩大了党员干部视野,扎实开展“三培两带”活动,帮助村干部提高素质,增强为群众服务水平;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重视沟通,倾情村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