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到来有了变化,人们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规划调整,通过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加强并丰富了有关的管理概念。
一、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所以说,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农业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现今发展形势、政策方针、社会环境等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形式及目标,计划协调农村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使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二、现阶段的管理现状
新形势的社会下,农业经济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社会发展结构不适应,而且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一些管理上的缺陷给还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忽视
我国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拥有一系列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但是落实的效果差,制度到地方农村后并没有的到人们的重视,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偏低,对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结合不到位,国家下发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没有渗透到管理人员的思想中。
3.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
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结构单一,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产业化发展得不到满足。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管理的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其不断的发展。
1.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
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走上了轨道,这种管理模式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部分,这种管理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对深加工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得到改变。
2.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了变化,其中也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科技手段转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不断加强我国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够将我国的农业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3.产业化管理
产业化的形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产业与其他组织合作,能够更加迅速的扩大发展,其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高速度的发展,通过将这些联系起来,产业机制整体性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带动农业产品发展,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更加标准。
4.管理制度改革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存在有很大的意义。管理制度的改革仓噺能够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清除,使发展更加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就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对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在管理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
1.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对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将管理的内容规范化,将管理职责分配到人,做出相应的部署。并且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学习,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到管理的意义,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建立完善
在对农村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再去根据规划内容一步步发展,所以在规划时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得出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制度,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制度让人们心中对农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农业结构的转型得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然后要解决农产品的方面,利用加工手段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最后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业经济加以提高,使农业生产更加安全,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对群众利益完善维护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机制,能够有效的将矛盾、权益、利益等权衡协调,得到统筹,使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制止损害利益的行为。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群众服务部门的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的利益。
4.对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
管理队伍的思想水平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果,对管理人员的挑选与后期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具有高业务水平、超强责任感、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管理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业务管理水平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明确国家下发的各种农村经济政策,适应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
5.对农业经济实行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经济增长,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能够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农村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使整体效益提高。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体系,全面推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世界经济;耦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独立发展多年,人们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与重陆轻海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两者的关联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各国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与之相适应,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战略、直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一、传统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
从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17世纪欧洲国家从海上掠夺开始了崛起之路,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演变;19世纪沿海国家借助近海之便发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15世纪的经济和技术大发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动开展起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化转变。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中心沿海布局的态势明显,从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再到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如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运的辐射半径大大超过河运和陆运,海运技术的突破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早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贸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贸易的主体之后,更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开放条件下,各国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国家的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运输是传统海洋经济的主要部分。因此,传统海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耦合
20世纪60年代,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海洋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以海洋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经济诞生。现代海洋经济的诞生是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传统海洋经济并非直接对世界经济发生作用,而只是通过海上交通强化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互动。现代海洋经济则不同,它逐步摆脱了陆地本位的束缚,直接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世界经济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往往是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元。(2)制度推动作用。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地位逐渐提高的趋势。沿海国家纷纷提高了海洋问题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海洋科学报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发展来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日本出台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术为先导,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政府的积极干预使海洋经济发生跳跃式发展,同时也为其适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工业―技术革命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纳入“资源”的范畴。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要多,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农作物,海洋储藏的矿产资源和可燃冰能够使用一千年,海水经过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和开发陆地资源相比,其经济成本小,边际收益大,因此海洋开发成为许多濒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海洋经济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网络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术很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讯、游艇、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扩散效应强,极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沿海国家首先崛起的产业。
这是一种有别于间接传导机制的直接传导机制,具有几个特点:(1)直接性。现代海洋经济是知识经济、资源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动力,效应大、时滞短。(2)有序性。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补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3)自发性。这种机制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推动,还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三、现代海洋经济的世界经济属性
(一)现代海洋经济的本质属性
结合历史和当前趋势来看,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要验证“海洋经济就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论点,就要从两者的本质属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态势,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海洋经济也是开放经济:(1)海洋具有空间开放性。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洋,各个国家通过海洋互相连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从而控制了世界财富。(2)海洋资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资源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成为跨国界共享的资源,还有些海洋资源归属不明确,沿海国家围绕其产权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3)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之海洋开发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共同行动。
同世界经济相一致,现代海洋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1)政府间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海洋大国之间从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转变;(2)远洋渔业、海油开发等产业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资源、资金和技术瓶颈;(3)众多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采取全球化生产方式,建立起物流、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跨国战略联盟。总之,现代海洋经济在对外关系视野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现代海洋经济的开放性是探究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生耦合
海洋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和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这种态势只能更加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共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世界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中,对外贸易增速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高速流动,只有开放的经济领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海洋经济就是如此。开放性是现代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共有的属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一属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决定了两者耦合发展的态势。
其次,两者耦合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反映在世界经济上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世界经济的基础正从资源向资本、知识和技术转化,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现代海洋经济无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源。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现代海洋经济非但不会脱离世界经济,两者的关系还会更加紧密。
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耦合演进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现代海洋经济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说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对其地位和价值的理性认识。只有认清两者的耦合规律、发展态势,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2007.
[2]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轮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5-78.
[4]红.现代海洋经济及其特点、趋势初探[J].资源与产业,1999,(6): 41.
[5]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15):9-18.
[7]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8]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篇3
相关热搜: 广告学 广告学教学 广告学专业
2011年,发展广告学在大陆悄然兴起。一群学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多次聚集作专题研讨。参与讨论的学者,已涉及大陆的近10所高校。从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来看,意见尚见仁见智。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究竟是什么?应建构起何种科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应采取何种科学的研究路径?概言之,发展广告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又应如何努力达成这一目标?因此,发展广告学是发展视野下的广告研究,其现实背景是世界广告发展的不平衡,其核心问题是后发达国家的广告产业如何实现对先发达国家广告产业的赶超。资源与制度是发展广告学的基本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建立的两大基点,国家案例研究、中国案例研究,是中国发展广告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研究路径。
一、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
在既往关于发展广告学的讨论中,学者多以为发展广告学是建立在“发展”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重点是研究广告与广告学发展的问题。而笔者常为此疑惑。“发展”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的概念,如此理解发展广告学似乎过于抽象。广告与广告学发展问题的研究,本就是广告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何以再提出发展广告学这一问题。因此,关于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的确定显得十分重要。
(一)发展经济学及其他“发展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这时,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和落后国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快速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发展”这一词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
在诸种“发展X X学”中,发展经济学创立在先。20世纪40年代,罗森斯坦罗丹发表的论文《东南欧工业化问题》和曼德尔鲍姆的著作《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使发展经济学登上历史舞台。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分支学科”。它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发展经济学的创立,旨在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因此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
随后,“发展”理论范式和更多的具体学科发生了结合,于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在不同学科领域内部形成如发展社会学、发展传播学,发展新闻学等学科,都是借鉴了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学术概念而尝试建立的。如:发展社会学就是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给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道路上予以指引;发展传媒学关注了传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媒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发展新闻学则关注于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间的问题。
它们的问题我们可以置而勿论。但就发展广告学而言,毫无疑问,所借鉴的依然是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特定学术术语。
(二)关于发展广告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目标的思考
发展经济学里的“发展”不是抽象的、无边界的,更不是泛化的,而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后发达国家所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的一种关照®。我们有必要明确,当某一概念作为学术概念来使用,并上升为学术术语时,必然有其特定学术范畴与学术内涵的规范。
当我们使用发展经济学“发展”这一特定学术术语,在当今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来讨论发展广告学问题时,我们是否可以指认:发展广告学的特定学术内涵,就是讨论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力图解决的也是世界广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
对发展广告学及其研究与分析框架的思考,我们依然可以回到发展经济学的问题上来。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
从20世纪40年代起至今,发展经济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1.关注资源与资源配置问题
在发展经济学初始阶段,经济学家们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多归于资源问题。资源占用的不平衡,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假设和基本研究结论。资金、基础设备、人力资源等资源的占用不足,被认为是经济欠发达的重要原因。研究强调了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人的驱动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只要占有充分的资源,经济就会快速发展。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成长,经济学家发现资源的占有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在取得资源的占有后,资源配置问题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角。通过研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最致命的要害是没有效率,因此,如何提高经济效率水平,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广泛注意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能稳定均衡发展。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假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是理性经济行为,其资源要素是流动的,供给曲线富有弹性,而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它将资源没有优化配置的原因,归结为竞争的不充分,以及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而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多结构”性,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计划去干预经济,应加大制定发展计划,提倡由政府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以避免市场失效。他们认为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前提是政治方面,而市场机制的均衡力量不会自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所强调的,是政府制定的“计划”,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未受到学者注意。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人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信息不完全、高交易成本、市场不完善、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规模报酬递增、多重均衡和路径依赖等现象”,市场失灵的范围超出了之前认为市场可自动调节或通过政府干预的程度。因此,这一基本研究结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于是,发展经济学进而关注制度问题,力图从制度层面来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关注制度问题
对制度问题的关注,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目前正经历着的一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实践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和制度上的缺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政治体制、土地制度、金融机制等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等模式推进,就能实现充分的市场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和不足的存在,它们成为了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让发展经济学从中得到借鉴。在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以制度要素、知识要素为核心,借用各种技术性分析工具对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虽然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和创新、产业结构变化、人力资本投资等资源因素仍应得到关注,但研究发现,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要素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制度要素包括:“政府的组织与运营能力、社会的政治适应性、公平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规范与非规范的交换协议、激励机制的设计等等”®。经济上成功的国家往往拥有一个有效的、稳定连贯的制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制度创新、设计来满足它们相当大的制度需求弹性。
资源与制度,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的两个核心基点。
(二)关于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的思考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与分析框架可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框架建立的重要借鉴。
1.资源问题的分析
同为资源问题,但经济发展资源与广告发展资源的资源要素却是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关注的资源问题,重在传统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土地、人力、资本等重要的生产资源要素。然而就广告发展而言,最基本的资源要素却是经济资源和市场资源,即经济总量与经济潜量,市场总量与市场潜量。其他还有企业资源、媒介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正是上述各重要资源要素占有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国各地区广告业发展的不平衡。
其实,世界范围的广告研究,早已开始关注类似的问题,诸如各国各地区广告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就是诸多资源占有的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资源问题的分析,毫无疑问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2.制度问题的分析
正如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经历的一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占有优势,并不必然形成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这里有一个资源创新与资源优势转化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制度。广告发展同样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除美、德、法等国外,以英国为代表的广告业的发展,日、韩包括台湾广告业的发展,印度、巴西、俄罗斯广告业的发展,都值得我们从制度层面去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广告制度造成了不同的广告产业发展现状。制度经济学以为,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制度安排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制度问题的分析,同样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维度。
资源与制度,同样是发展广告学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建立的两大基点。发展广告学诸多问题的讨论,都应置于此研究框架与分析框架之中。
三、发展广告学的国家案例研究
在梳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历程时我们发现,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最基本的研究路径。
(一)发展经济学的国家案例研究
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当我们在解读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涉及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及对这种差异的解释。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外部环境条件都有所区别,因此很难把全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纳人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结构中讨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经济学家就开始注重所谓“类型学”分析,即:“对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学家试图在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抽象,以此来修正过去研究存在的缺陷。
这样的研究就是要求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与实践相结合,实证的案例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功能、市场与政府失灵和发展的政策效果研究将成为今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这种描述性与阐释性的研究,都是宏观层面的。需要指出的是,当经济学从微观走向中观、宏观时,经济学依然遵循和谨守其实证研究的传统。发展经济学中的国家案例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实现着传统经济学实证研究传统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延续。
(二)发展广告学的国家案例研究思考
如前文所提,发展广告学重点研究的是世界广告发展不平静的问题。假如这一前提成立,世界广告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似乎也应成为发展广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研究路径。唯其如此,方能有效规避如此宏观问题的研究过于空疏化,方能有效实现宏观问题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接,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话。
在中国内地发展广告学问题正式提出之前,诸多内地学者就已开始着手于世界广告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案例研究,譬如:美国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日、韩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港、台广告业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等®。这些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研究,将成为今后发展广告学研究继续深人、拓展的基础。当然,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但内地学者在此方面的努力,却是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的。
四、发展广告学的中国问题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自然是发展广告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并非像有学者所主张的只应注重中国问题的研究。一个学科的建立,自应有世界普适意义。如果发展广告学只专注于本国问题研究,那就失却其本应具有的更广泛的学术价值。
发展广告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是发展广告学典型的国家案例研究。只有各国学者都重视本国经验的研究,才可能为发展广告学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资源与实证经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世界广告研究,较少有学者展开本国广告业的发展研究,在这一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欧美的广告研究,引领着世界广告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上,仅局限于“广告本体”,对广告进行“产业”层面的研究,至今阙如。中国学者近年的广告研究,从“广告本体”推进到“广告产业”,并在全球视域下,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着重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此应视为中国广告学者对世界广告研究的一大贡献。中国广告产业研究起步于2004年,通过对广告产业相关研究论文整理后发现,至2011年底,中国广告学者就此问题在广告学、传播学的重要期刊上达413篇。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广告学者对此关注最盛。学者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广告产业发展升级、产业结构、产业制度、产业竞争力以及广告市场研究这几方面®。广告产业的研究既回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广告研究的范畴,丰富了世界广告研究的内容。
1979年,大陆广告市场重开,30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至2010年,大陆广告市场巳居世界广告市场第三位。2012年,中国广告市场营业额同比增K了30%以上,突破4000亿元®。然而大陆广告产业却存在低集中度和外资化倾向等严重问题。大陆广告产业的现状是: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的本土广告公司面对着强势的外资广告公司的竞争。经计算,大陆2010年广告业行业集中度CR4-15%,CR8=22.41%,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113,这些数值都表明大陆广告市场是低集中度的竞争型市场。
这样的产业现状为学者们多从制度安排的层面来检讨问题,并着力探求大陆如何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超越提供了研究背景。广告产业的研究既回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广告研究的范畴,丰富了世界广告研究的内容。大陆学者此一领域的研究努力及其成果,堪称世界广告研究的一大重要贡献。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贸易战略 趋势
一、前言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及时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运用科学的制度来促进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前进,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要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想使我国能够得到不断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将其进行完善,在学习其他国家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运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落后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世界市场贸易走向的严重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促使我国的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经济贸易。同时,在较开放的世界经济市场当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发展态度,并采用积极的发展方式,将更方面的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无法确定国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出现了越来越明确的世界市场分工和更加自由的经济贸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极大的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涉及的范围,导致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加到世界经济贸易市场当中来。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深度,导致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会对我国的国内市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国际市场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各种贸易压力,我国在促进自身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矛盾,其中包括促进最优化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实现和对国内经济市场发展进行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另一种影响。近年来,我国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和科学水平,同其他科技国家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贸易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共同发展在区域化中得以实现。然而,相应的经济矛盾也会随之产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促进贸易经济优势在我国企业中的体现。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优势。然而现阶段重大的变化发生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当中,这是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现阶段主导地位在市场当中的体现主要是知识产业。所以,我国在促进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必须优化和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发展形势,促进对全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探索。
(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企业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条件,还要将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同时,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国际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来促进和发展本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加强同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将他国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并结合本国实际,对技术实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贸易形势的丰富。
(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能够建立科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促进公平性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法律和政策要能够有效的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提高国际市场中各项经济贸易活动能够公平进行,减少其他国家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侵犯和损害我国的正当权益。
四、结论
伴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都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加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市场竞争当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国内企业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我国要积极抓住挑战和机遇,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2]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篇5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国际生产关系的改变。谋取超额利润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本动力。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依据 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使得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利益相近的国家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付诸应用,促使世界生产力飞快发展,国际贸易明显增长。经济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彼此渗透的现象益见普遍和深化。由于一些国家的人种、语言、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较为接近,逐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借以谋求获得各自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各国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朝向地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地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个成员国的经济结为一体,形成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通过条约的形式,结为紧密程度不同的经济联盟,建立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允许成员国的商品在本地区中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地区性的专业分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一体化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国家间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它是由多个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所构成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各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构筑部件。正是许多区域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才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的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深入、科技进步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的格局下,要素跨国自由流动数量增加、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致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相互依存性愈来愈强。它是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互相往来、紧密联系的的现状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各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它反映的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量,是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二者的共同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的一种经济联系,在形式上是生产、贸易、资本、金融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总体概括,指的是一种状态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国际上各个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它反映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从外部争取更多的利益的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在形式上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实质是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使参与其中的国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使经济利益相近或经济互补的国家结成为一个个的整体,对内对外采取共同的政策,行动步调一致,这样可使成员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为各个国家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提高成员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和必然趋势,是各个国家以单独国家或以某一区域经济集团成员的身份,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加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各国经济上更加互相依赖,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全方位。这些实践活动的直接影响就是促使在地理上具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更加自觉地结成各种各样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联盟。所以,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愈演愈烈的特点和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各个国家更加开放,促使各个国家看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努力寻找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位置;会使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配置,最终提高全世界的生产力水平,也会使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依据
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态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成分占支配地位。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即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以国际专业分工为基础,以国际交换为纽带,并把其他各种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世界经济体系。既然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那么,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活动中起支配作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直接表现为资本对于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逐,并且不以国家的、民族的界限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必然要超越民族的国家的界限而以世界做舞台。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制度,资本主义的任务就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更加充实这个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一个庞大的贸易、金融与投资的国际经济体系。到这时,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让本国现有的工业和农业获得进一步的繁荣;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破国家界限,扩大到世界范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强制采取各种政策极力进行经济渗透,广泛拓展贸易市场,从而不仅使社会生产关系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且更进一步促使其发展成为广泛的国际生产关系,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服从追逐超额利润的要求,国际垄断资本不断进行克服其内在矛盾的尝试,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性集团化正是这一尝试。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和超国家垄断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主体。经济上的超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已经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具有国际性质。超国家的垄断形式采取各种国际组织形式,运用各种国际经济政策手段,积极的规划进而迅速的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国际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高度发展,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得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追求增值仍是资本的的生命力。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一样,但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各国无论自主还是被迫都会走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道路。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和各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
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正在对世界政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经济区域化取得的成果、解决的问题不仅仅限于经济范围,而且在政治外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壁垒逐步降低直至清除,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资源将在其成员国和产业部门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将会提高,从而降低成本,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欧盟”统一市场使其成员国GDP提高,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改善其成员国政府的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亚太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以来,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这同制成品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加强这种趋向。因为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区域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为了绕过集团的贸易壁垒,在其它集团建立基地,以分享集团化带来的利益,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相互投资和企业兼并达到巨大的规模就是例证。为了加强科技方面的竞争,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正在加强联合科研。如欧盟正在进行一系列联合科技研究项目。同时,跨国集团的联合科研也在发展,主要是美日欧之间,目的是为了相互取得最新科研成果,不致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也在加快,发达国家已经吸收和正在吸引人才流入。
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二)消极影响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欧国家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并从传统产品、农业产品转向保护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诸如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加强非关税壁垒;加强管理贸易。这些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仅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限制一项就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大幅减少。
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尤其是像APEC这样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南北矛盾会依然存在。从全球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会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集团内发展中国家对集团的依赖性进一步加深,集团外的发展中国家将处于更加孤立的困难地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
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例如在欧盟进入第三阶段后,货币政策将由各国转交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执掌,这就要求成员国完全放弃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和回避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影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甘士杰,黎国昆,蔡志云.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对外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在这其中,对外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尤其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产品出口幅度大幅下降,经济面临衰退危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保证我国的对外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取得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现状
对外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受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考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难,在复杂而又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出口贸易额实现稳定增长。在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6年实现了18%的年均增长速度。尽管收到世界金融危机和“甲流”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并呈现出连续负增长的现象。但我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资和将出口退税率提高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大环境的带动下,2010年我国经济强势复苏,继而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与次同时进口商品在世界进口商品中所在比例的提高,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
进出口贸易在结构上实现了持续优化。2010年1-0月,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出口额超出2006年全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跃居世界首位。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升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外需求的持续增长,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中,我国的加工进出口贸易额整体增加5.5%,与2009年相比,下滑1.6%。
注重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引进外资,连续18年位居世界发展中国家之最。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高幅度增长。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在这其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生产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在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中,加工型生产企业依然占较大比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这个大企业生产链的低端。同时技术上缺乏创新,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竞争力不足,依然靠低成本来开拓市场,获得利润,没有定价的话语权。
贸易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施压于人民币汇率,使我国在对外经济中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在对外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不利条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所坚持的一个战略选择。
合理调整外向型产业结构,发展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高成本生产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加大新材料、新能源的探究与使用;其次,政府应适度进行调控与干预,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对企业的生产与民间投资进行扶持,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来参与竞争,建立完善的竞争格局,防止盲目投资和一哄而上;第三,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所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引进来”,不仅仅是先进机器与技术的引进,更是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引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更多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与制作技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引进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为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增添力量。坚持“引进来”的发展战略,要鼓励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并为之提供政策与物质的支持,改善外商的投资和外企的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序氛围和条件。此外,应加强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应适时引导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和方向,紧跟时代变化,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及时向企业提供行情信息与变化态势,制定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以及危险事件的能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再者,企业在自身经济能力通告的同时,形成一条独立完善的产业链,出击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今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应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一起,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
四、总结
在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国现有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的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中,加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略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失衡;原因;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对世界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中美两国而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从2010年开始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系,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在对美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同时,由于美国政策原因,使得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不断加剧,制约了中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具体表现
中美建交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中美贸易合作为双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国从中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材料,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中国从美国获取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在4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7000多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90倍,由此可见中美贸易关系密切,依存度高。但是,在中美贸易中,由于贸易结构、贸易政策、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双方贸易失衡现象加剧,贸易失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美贸易差额不断增加。2018年是中美贸易摩擦最为激烈的一年,而这一年也是中美贸易失衡相对严重的一年,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总额4700多亿美元,进口总额15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达3200多亿美元,其中,仅8月份,中美贸易差额就达到700多亿美元。而且在中美贸易中,中国连续多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这也引发了美国的惶恐,并由此引发贸易摩擦等问题。
其次,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在中美贸易当中,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体现之一指贸易产品结构,中国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属于世界超级大国,在世界中处于第一位,这就导致中美贸易中,双方贸易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美国主要向中国输出电子产品、科技产品、机械等高端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包括服装、粮食、纺织品等,双方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再次,贸易方式存在严重失衡。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初级加工然后进行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而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高端产品为主,如高端设备、技术等。加工贸易方式的差异性,导致贸易失衡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美国经济发展存在失衡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贸易是建立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对于美国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注重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大多移到海外,这就使得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结构存在失衡性。同时,美国在中低端产品方面的需求多以进口为主,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中低端产品生产为主,尽管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但是现有阶段对美国高端技术、产品需求有限,此外,美国消费模式较为超前,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在对美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也导致中美贸易存在失衡问题。
2.双方贸易统计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美贸易中,双方在贸易统计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中美贸易交易额统计结果存在差异性。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采取的是船边交货价衡量方式,没有将货物离岸前的装卸费、运输费考虑到贸易成本当中,而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离岸价统计方式,这就导致双方在统计过程中存在1%的费用差。在进口商品统计过程中,由于中美计价方式不同,美国以到岸价为主进行核算,而我国则以离岸价为主进行核算,由此存在10%左右的进口差额。同时,在统计范围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没有将保税仓库中的产品纳入到进口商品当中,美国在进出口产品确认方面以是否在境内为主,这也导致两国贸易产品统计存在差异性,使得贸易失现象突出。
3.贸易管制导致中美贸易失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试图通过政策来对美国对外贸易进行干涉,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严重威胁到了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为此,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对高技术产业进行限制,避免高技术产品、设备流向中国。而高技术产品拥有较大的附加值,中国对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大,如果美国放开贸易管制,贸易失衡问题必然不会存在,甚至美国会在中美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美国通过贸易管制来抵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无疑导致美国经济面临困境。这种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影响到了两国的贸易平衡,所以要想实现贸易平衡,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4.受中国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影响
中美贸易失衡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政策密不可分。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策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家政策导向下,经济能够紧跟政策发展需求。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我国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由此使得我国产品成本较低,在中美贸易中极具竞争力;其次,为了刺激出口,我国制定了各种出口优惠政策,同时,加快沿海地区的开放力度,构建自贸区,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对美贸易中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应对措施
1.树立全球价值链发展理念,做好角色定位
贸易失衡多是由于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在中美贸易中,双方必须要对贸易失衡问题进行认真对待,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定位,要树立全球价值链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美国而言,要放眼未来,从大局出发,不能过于注重一己之利,毕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想要通过技术封闭来维持自身霸权地位已经不再现实,美国应当认清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技术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此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要坚持全球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
2.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深化贸易交流
中美贸易失衡加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针对贸易统计差异性产生的失衡问题,中美双方应该加强贸易合作,通过贸易交流深化来构建统一的贸易统计方式。首先,双方要在贸易统计方法进行协商,尽量形成相对一致的结果,这样能够避免由于统计问题而产生的失衡问题。这就要求两国要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深层次联系,在详细分析两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方法的选取,为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其次,双方要加强贸易合作,通过深化合作来扩大贸易范围,尤其是美国要敢于打破贸易限制,加大技术产品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范围的扩大毕竟为美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入,也能够从根本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这不仅仅需要一国的努力,还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进来,只有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好详细分析,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3.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中美贸易中,我国之所以经常处于贸易顺差,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的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具有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面临枯竭,如果不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那么,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必然会陷入困境,在对美贸易中将处于弱势地位。对此,我国必须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避免将精力放在中低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在对美贸易中的数量就会大幅下降,高技术产品贸易将会提升,中美贸易失衡也会逐渐消失。所以我国政府要不断提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力度,从多层面出发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强,降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量,循序渐进改变当前的局面,以更好地对抗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4.避免政策干预,优化市场机制
在中美贸易中,我国之所以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与我国政策干预密不可分,一方面,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在贸易保护影响下,得我国市场开放水平有限,市场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经济全球化从本质来讲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须要放开政策干预,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开放市场,让我国企业充分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在这方面我国代表性的做法是“一带一路”倡议,不过该倡议的良好实施并非我国一国所能够决定的,还需要沿线国家的大力参与与配合,这就需要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升各国的融合深度,更好地推进该战略的实施。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力度的扩大,我国市场的成熟度也将提升,在中美贸易中也会给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实现中美贸易的均衡化发展。
篇8
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在目前的社会中还没有被完全接受,从本质上讲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一系列改变。但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对企业赢利十分有效的手段,涵盖了新兴产品以及产业的发展和推广的一种全新生产能力,如今人们对于创新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体来说就是以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手段来代替企业原有的管理方法以及制度。人们主要将创新分为企业制度方面的创新、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和企业技术方面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是保证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内部和谐的保障条件,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够生存的最主要的核心条件。可以说企业管理创新不但加强了加强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本质上面促进企业的管理效益达到最高。
2对国有企业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正在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过渡,经历着较大的转型,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重视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使企业走向知识化,以此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营型的企业管理逐渐代替了生产型的管理,国有企业逐步走入市场,进行自主经营,不再受国家的重点照顾,这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着市场经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逐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国有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思想,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对管理进行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会受到其它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家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经济体。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通过管理方式方法的变化,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一)思想观念方面。是指企业市场经济意识、忧患意识的适应性欠佳。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旧对计划经济体制有较强的依赖性,思想观点仍然停留在企业应该包办一切的阶段,不能以市场竞争的理念指导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挑战,遇到问题就采取避让态度;重视收入的提高,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发展等其他方面问题的关注;满足于目前的生活和企业现状,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从国有体制改制而形成的,多多少少会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痕,也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中的人员一直很难消除掉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需要相适应,最终导致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具体表现在:(1)企业员工不以市场为第一导向,而以完成领导的预定任务为目标,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企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2)企业管理机构较为繁冗,制度规章繁多,没有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权责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等等影响了企业的发展;(3)国有企业管理者很多决策以追求政绩为目标,政治色彩浓厚,缺乏民主性,导致企业目标而不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决策不能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严重阻碍了企业持久发展。
(三)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的培养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加强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但是,从最近几年的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足,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多数企业虽然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和培训计划,并与企业经营战略进行了有机结合,但如果企业不能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不能很有效的实行,那么会导致企业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更不用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了,使得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四)企业管理机制方面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的灵活性欠缺,激励不落实的偏多,且激励手段单一,激励制度的进行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承诺的激励多,落实激励的少,被动的激励多,主动激励的少;而且在分配过程中导致的不合理现象却比比皆是,而且没有有效的纽带能够把企业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有些国有企业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了腐败现象发生,阻碍企业的发展。
4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进行管理理念创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有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此外,还要推进企业人文体制的构建,通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并对员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定期对员工进行专门的管理创新培训,提高管理创新意识。强化企业现有管理层的创新管理理念,重视管理的民主化,建立拥有理念领先的管理团队。在这些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顺利进行企业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有效运转的准绳和标准,企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对目前的体制进行有效重组,加强民主化制度建设和员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强化制度落实的原则性,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建立起新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直接和有效,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目的性更强,创新的管理制度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三)进行管理手段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重视管理的信息化,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国有企业管理中,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运转速度,使企业间的交易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经济体系和有关的规则发生变化。国有企业应通过引进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网络信息系统,积极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的创新改造,以便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施企业中长期战略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篇9
[关键词]改革红利;经济发展;市场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27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不仅经济总量的排名逐步提升,而且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我国的综合实力水平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升,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改革,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使很多人走上了致富道路,不仅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改革红利的释放,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企业发展面临极大困境,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极有可能陷入“人口诅咒”的陷阱。因此,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使更多人享有改革红利的成果。
1 改革红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红利是指改革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并配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比率。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好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释放改革红利,目前来说,改革红利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旧改革红利行将消失之日,就是原有改革的优势潜力耗尽之时,此时必须推出新的改革措施,才能保证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的出现。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社会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等,说明我国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适合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改革红利就是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农村地区实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在城镇地区,推动食品、服装、住房等从计划供应到市场供应转变,逐步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在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的同时建设一批百万级人口大都市。在企业界中,从厂长负责制的探索到现代公司制度的设立,实施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对民营经济由禁止到限制再到鼓励,建立包括银行、证券、基金、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释放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活力,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 改革红利与经济发展
2.1 经济发展是改革红利的体现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同部署”。这充分说明,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因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间,我们要改变以前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粗放经营,在优胜劣汰的基础上,加强机会公平、权利公平,更好地与国际相接轨,以利于深化改革开放。
真正的改革能够让更多的人获利,通过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全体人民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想真正享有改革红利的成果,必须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而在释放改革红利的过程中,由于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的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革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同时也需要改革相应的政治体制。
2.2 经济发展会促进改革红利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主要实行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两大支柱包括国有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在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中,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一些行业中还存在垄断现象,因此国有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于城乡二元体制,要最大程度实现改革红利,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若城镇化转型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将会推动城镇内需消费,逐渐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同时会推动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出现,缩小贫富差距,使利益关系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推动改革进行,真正实现公平。
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出口;贸易依存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12-02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陈安娜(2014)的一文中,认为铁路运输由于其成本、能耗以及运力优势,对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经济带国家和地区联系、密切区域经贸往来意义重大。我国高铁出口所必须考虑的需求问题同“一带一路”概念息息相关。玛雅(2015)认为“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促进了高铁及核电等大项的出口,将装备工业同劳务出口两大领域有效结合,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资本输出优势,使高铁国际化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能力。同样的,李前(2014)认为高铁输出为“一带一路”带来相关基础设施、劳务等合同,对中国获取资源及货物出口、巩固与别国经济联系更具战略意义。因此高铁输出和“一带一路”之间互为因果,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中国高铁在国际上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范亚舟(2014)认为中国高铁优势主要在于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低成本和建设高效率,并指出政府主导,使得中国高铁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全面资源,获得价格优势。400公里每小时以上的高速度,以及令别国望其项背的运营里程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优势之一;庞大的外汇储备也能够为资金短缺的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对于高铁建设的东道国来讲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目前,中国高铁的技术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列车“大脑”技术获得国际认可,轴承国际化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
一带一路国家对高铁的需求是中国高铁国际贸易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与俄罗斯、泰国、印度、伊朗、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高铁项目合作,这些国家对高铁具有战略性需求,对高铁需求的原因体现在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对高铁技术的需求与对中国的贸易依存。
首先,一带一路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需求,新古典济增长理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系统,能够在交通通信与分配领域影响交易、搜索、装载、运输货物的效率,在相应领域中会产生内部收益,能够促进技术与信息的扩散与人力资本的提升,在长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在于结构效应、环境效应、成本效应等方面。结构效应指通过加速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结构升级,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铁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来产业链的拓展,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当地投资环境与设施条件也会随之提高,最终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整合,会形成以高铁为中心的商业娱乐产业集群,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环境效应指基础设施的建设会以保障社会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为目的实现环境的改善。根据破窗理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地区,人们反而会破坏周边环境,造成恶性循环的负外部效应。而高铁基础设施的兴建将有效缓解这一状况。成本效应指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一些东南亚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很完善,缺乏高速高效率的货运客运手段,高铁能够高速安全构建当地交通网络,充分发挥成本效应,在长期降低交易成本与运营费用。资本吸引效应指基础设施投人会对资本投入起杠杆效应,基础设施越完备,吸引当地资本投资的能力就越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充分引发资本吸引效应,随着资金投入,制造业一服务业产业链会日趋完善,以高铁为中心的商贸业与旅游业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以高铁线路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边际成本递减,边际生产力递增的集群效应下,又会形成更大的资本吸引,形成一种螺旋耦合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综上所述,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各国经济发展疲软,一带一路国家急需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铁的建设正能够缓解这一问题,因此国际对高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态势。
其次,一带一路国家对高铁技术具有重大需求。中国对外出口高铁不是只对高铁车组的出口,而是涉及到基础铁路建设、基础车站设施建设、高铁技术出口、后续维护服务等方面,对高铁技术的出口在中国高铁出口中占有重要一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铁技术普遍较为落后,对高铁技术有迫切需求。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通过要素报酬不变、干中学与知识外溢、人力资本的积累、研究开发(R&D)消除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规模报酬递减。一带一路国家对高铁技术的引进也会发挥技术的内生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一方面,高铁技术的引进会发挥干中学的知识外溢效应,在技术引进学习的过程中,增加物质资本的企业能够通过技术的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干中学会形成知识外溢效应,一个生产者的学习会通过知识外溢传递给另一个生产者,提高行业生产率。一带一路国家通过对高铁技术的学习与知识外溢过程在长期能够实现自身铁路交通网络的更新换代,通过发挥技术的内生效用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增长效率,促进国家产业升级。综上所述,由于意识到高铁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与带动作用,近年来一带一路国家对高铁的需求较大。
最后,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存促进了其对高铁的需求。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主要通过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等影响经济增长。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东亚与中亚国家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等与中国的能源资源与矿产贸易将为本国带来大量贸易收益,提高国民收入。东南亚国家低人力资本的低端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可以发挥国际贸易的替代效应,提高国内核心制造业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诸多促进作用,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对能源资源、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较高,同时作为世界工厂又有价格低廉的制造产品,因此一带一路各国与中国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依存,高铁的运营能极大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提高贸易规模,进一步强化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实现国际贸易的共赢作用。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关系扩大了对高铁的需求。
三、中国高铁自身优势
对于国际对高铁的高需求,高铁的供给也是影响高铁出口的重要因素,中国高铁作为后起之秀,在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等众多老牌巨头的竞争下与许多国家建立了高铁合作项目,必然有其自身优势。中国高铁自身优势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优势、制造成本优势及技术优势。
首先,中国高铁具有人力资本优势。人力资本包含两方面,高铁制造业劳动力与高铁技术工程人员。一方面,中国高铁人力资本具有广度优势,高铁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在高铁车组与零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日本、德国高铁制造商,能够在高铁出口上取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中国高铁具有大量高技术工程人员和高级服务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本深度上占据优势。高铁具有较高技术要求,在铁路线路改进、车组车型设计、安全性能、通信与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技术要求较高,对人力资本的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经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培养已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高铁技术工程师,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铁人才的输送提供了重要保障。高铁作为一种中高端、现代化运输工具,需要大量的乘务服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国在乘务人员的培养上也累积了大量人力资本,乘务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在人力资本的深度上得到了延伸。综上所述,中国在人力资本的广度与深度即人力资本成本与素质上具有优势。
其次,中国高铁具有制造成本优势。中国高铁造价相当于国际业内高铁造价的1/2到2/3,取得如此价格优势的原因在于中国大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减和产业链的集中。一方面,中国高铁在大批量生产的成熟技术下实现了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递减。截至2015年末,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实现了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中国高铁造价的低成本也归功于产业链的集中。高铁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涉及铁路道桥建设、铁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车组通讯信息、车组车体制造与零件分工、高铁维护等多个产业,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中国高铁网已覆盖大部分城市,产业链已经高度整合,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的规模效应实现信息人员技术的共享,大大降低了边际成本。综上所述,中国高F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依托规模效应的标准化制造与合理的产业链整合具有制造成本优势。
最后,中国高铁具有技术优势。中国高铁经过早先对德国与日本高铁技术的引进,不断学习,实现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运行速度上得到大幅提升,超越了其他国家的高铁技术,其中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持续运营时速达350公里,是中国高铁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杰作。另外,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施工、装备制造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组团出海的实力,对于不同地况的道桥工程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目前世界上具有实际高海拔和高桥隧比例施工经验的高铁承建商只有中国,同时项目不到四年的勘察、设计、施工周期,目前也只有中国承建商可以做到。因此在高铁出口的施工技术方面,中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综上所述,中国具有高铁车组与线路施工建设上的技术优势,因此在国际高铁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经济系统性因素
中国高铁出口不仅是一带一路国家需求与中国高铁供给优势的结果,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世界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系统内部要素的变化,通过国际贸易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技术扩散效应及区域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高铁的出口。
首先,中国高铁出口是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资本、信息、商品、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对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高层次的需求。拉纳德的运输和贸易的平方法则认为,随着运输工具速度与运输质量的不断提高,若运费减少一半,供货距离就可增大一倍,市场范围可增大四倍。因此随着贸易领域的全球化,对交通工具的速度要求与成本要求日益提高,高铁的发展正顺应这一趋势。综上所述,中国高铁出口是贸易全球化下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需求。
其次,中国高铁出口是技术扩散的结果。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作为在市场的营销生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高铁作为一种高技术集成的系统性产品,目前处于产品成长期阶段,这一阶段需求量与销售量上升快,生产成本下降幅度大,因此利润水平增长快,同时高铁产品的技术会通过贸易等方式外溢,技术的扩散效应越来越强。因此,中国高铁出口是高铁产品生命周期的必然过程,技术外溢与扩散趋势已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