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发展形势 调控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对政府的调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正确原则,会导致在判断宏观经济时出现分歧,从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充满随意性、盲目性,无法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说,相关部门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形势,促进个人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政府部门经济调控更具有效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讲,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并且农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难以跟随城市发展步伐。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期间存在着大量风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
(二)经济增长方式不优化
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加方式,所以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变。对出口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国内出现消费不足的情况,投资过大,会提高货币供应量,让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1]因而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最大限度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提高消费的比重。
(三)宏观调控政策较局限
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会干预市场,其自身稳定性不强。二是在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后,很多领域并未涉及。三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只要政策出现偏差,会导致经济面临严峻问题,风险很大。例如,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就业率低的问题。其中通货膨胀表现在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就业率低表现在每年超过10%的大学生难以正常就业。
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将惠农政策落实到户
对于当前农业灾害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价格上涨等问题,必须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惠农政策,尽快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如粮食补贴政策、农用机械购进补贴等。二是针对农业受灾地区,必须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增加受灾地区生产恢复资金。另外,在干旱地区要建设饮水、增雨工程,保障群众生活资金,帮助灾区平稳渡过难关。三是及时下发财政预算中的当期支农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资金配套能力。四是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科学合理调整粮食的储备,确保粮食能够正常供应。
(二)控制高耗能产业扩张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新的项目投资数量庞大。[2]针对这些现状,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投资效率。一是资金来源方面。对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要进行严格限制,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投资金额加以限制,从而实现高耗能项目数量的逐渐减少。二是金融信贷方面,针对产业过剩行业、高耗能产业和新开工项目,要对其审批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不断规范贷款条件。三是土地使用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要合理使用土地审批权,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三)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
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后续政策力度,同时将退出机制的准备做好。这样既可以加强通货紧缩的预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能够让币值更加稳定,避免存在中长期风险。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结构还有很多缺陷,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政府项目、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创业项目、中小企业却无法得到资金扶持。因此,要加强对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深化改革,花费更多精力去打通金融梗阻,让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得到满足,让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发挥。
(四)财政政策要减税富民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来看,有着企业和人民税费水平过重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在我国GDP中政府收入比重很高,部分税种税率有待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我国财政负债相对安全,在经济复苏时期,要实行减税富民的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实现企业和人民税费的降低,从而刺激人民进行消费。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充满活力,并获得快速的增长。
三、结语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在对其进行完善和调整时,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为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经济形势,科学判断宏观经济走向,以政府主导为前提,对现有问题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走上稳定长远的道路。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国家政策;房地产;经济波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也是一种商品,房地产的生产、流通、消费就是商品的生产交换的经济活动。房地产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逐渐繁荣,房地产经济活动是由房地产生产、房地产流通、房地产消费等多个环节的活动组成的,国家的政策变动会对房地产经济活动的一个或者多个环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产生波动。研究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分析房地产经济的波动,能够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表面上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下也掩盖着很多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刚经历过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和房价的虚高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更加剧烈,房价和其实际价值大大背离,同时也超出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这造成了房地产经济表面繁荣而内里问题重重的状况,现阶段房地产经济的泡沫现象,国家的一些政策的相继出台等都使有买房需求的人持有观望态度,这部分人的增加降低了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条件,形成的房地产经济增速减缓的趋势,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正经历结构性转变。
二、国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国家的信贷政策分析
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关于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政策是国家2013年11月18日公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2013年第一期开元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也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可以有效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国家在近几年也加大了信贷资产证券化措施,去年9月30日央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
(二)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的表现
国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房地产是有力的,旨在增强房贷资产的流动性以增加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能力,它给盘活房地产融资市场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三)房地产业的应对策略
房地产企业在这项政策下也可以通过改变住房建筑类型,推进廉租房、普通住房等类型房产的开发,推进房地产产业的整体结构和资金结构进行改革。房地产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要调整自身,改变房地产也投机行为,控制房地产价格,加强对房地产各个方面的管理。
三、国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国家的货币政策分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其他各档次贷款以及存款基准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相应调整。同时,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线不变。国家出台降息降准等措施旨在利用货币政策为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二)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的表现
国家的降息降准政策的出台能够刺激整个经济市场,减缓房地产业资金链紧张问题,从而改变房地产经济的回落现象,现在的楼市市场已经出现了回温趋势。
(三)房地产业的应对策略
房地产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优惠政策,改善资金链紧张问题,加强财务管理,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迎接房地产业的新的发展时机。
四、国家土地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国家的土地政策分析
国家8月27日公布了《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放松了境外购房的个人条件,还取消了“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的规定,为境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便利。
(二)土地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的表现
新的土地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稳定市场,避免楼市价格下降过快,外资的进入会给房地产经济注入新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复苏。
(三)房地产业的应对策略
《通知》的使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开放外资进入房地产领域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好事,房地产的销售市场会逐步扩大,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做好外资进入市场的准备,做好房产售卖与外籍人员的措施。但是也要做好外资不能大幅度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准备,因为外资的进与退还是有很大的主观原因的。
结束语:
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房地产业的发展是重要推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大敏感程度的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变革、政府发展政策以及地区发展政策等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以上政策因素同样也被称为政府对我国房地产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性措施,采用该政策措施,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各领域,由此会对房地产经济波动产生直接性影响。所以研究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对促进房地产经济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淑琴.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4,12(10):74-78.
[2] 张雪莲. 浅谈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9(02):9-11.
[3]卓娜,昌忠泽.浅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3(06):70-73.
篇3
[关键词] 虚拟经济;研究综述;实体经济;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虚拟经济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只不过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1998年以前,经济学中还很少使用“虚拟经济”这一概念。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来,我国掀起了对虚拟经济研究的浪潮。国内学者以成思危、刘骏民、王爱俭等为代表对虚拟经济的内涵、特点、作用、发展阶段、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合到我国发展的实际研究的较少。目前学者都是从什么角度去研究的,笔者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所帮助。
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
1.从发展阶段上看。目前在西方虚拟经济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而在我国,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2.从发展规模上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小,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金融衍生品发展程度更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各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存在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也使计算每年我国虚拟经济的总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虚拟经济成交额占GDP比重结果不统一。
3.从内部结构和发展质量上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但规模小,而且实力弱。表现在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为主,融资结构不合理,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银行存在大量呆坏账,资本市场不成熟;股市、债市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较低,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发展也不均衡,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金融市场不规范,交易的透明度较差,市场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薄弱。
二、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
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虚拟经济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也不是被动地决定于实体经济。当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时,它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
1.理论方面。不少学者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不匹配,虚拟经济制约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王千(2006)提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叶馨蔚(2009)认为我国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只占6%左右,而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远未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在我国不存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双向促进机制。
2.实证方面。学者们结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构造模型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
冷奇(201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虚拟经济在中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贺晓波等(2010)通过构建我国“虚拟经济指数”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动态比例,认为二者的动态不一致性,可以用“分离”来描述。刘思峰等(2011)采用Logistic模型发现1996-2008年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大部分时间处于非完全协调发展状态,反映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的特征。王洪波(2012)应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1992—20lO年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离程度在逐渐扩大,二者之间并未实现均衡发展。程广琪(2012)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严重的背离关系。
靳峰(2010)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虚拟经济增长与实体经济增长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莹莹等(2010)利用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中国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存在协整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灰色综合关联度高,没有出现实质性分离情况。董俊华(2011)应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法得出我国虚拟经济的增长和实体经济的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三、虚拟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研究
孙宝文等(2005)提出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看,应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防止虚冷实慢、虚热实伤、虚过实祸。“实为核心、虚实并重、双向治理”应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缪匡华(2006)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越是虚拟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的适度干预。不仅需要有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调控。王健(2007)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对宏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证券化率高与间接融资率高并存、虚拟经济发展吸引国际流动性进入、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股市与楼市出现“跷跷板”关系、流动性过剩与资金流出并存等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为了实现宏现经济稳健发展,我们要采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徐京平(2008)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存在“虚拟不足”的现象,即虚拟经济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总量和规模上达到平衡,实现虚拟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四、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对策研究
1.优化虚拟经济内部结构。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重视外汇市场建设,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业务;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2.保持虚拟经济适度、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如何发展才算得上适度发展?李薇辉(2009)认为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本国市场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要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适度发展时要注意以信用制度为前提,以实体经济作支撑,不断规范金融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及加强金融监管。
在产业选择上,虚拟经济要以高新产业、高增长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对象,重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并为之提供虚拟化支持;在区域产业调整上,虚拟经济发展要有助于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撤出,转入新兴产业和低成本地区(王斌等,2008),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3.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成熟,在监管方面仍然需要重视。马桂婵(2006)针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现状,提出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找准市场监管的重点,不断加强监管的手段。卢仁远(2010)还认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创新与建设,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为防止政府监管权力泛滥,还要完善以社会舆论为代表的监管者再监管体制。
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方面,王光泰等(2009)提出要想制定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最佳比例,必须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已有的预警指标体系时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结构的特点。为使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达到预警、指示的功效,可以证券、房地产、银行等几个主要的虚拟经济板块为对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并设立各项指标的警戒点,当接近警戒点时发出警报,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同时向决策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李薇辉(2009)认为在当前金融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最后贷款人应进行全面综合的风险分析和监控。中央银行应强化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组织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专家及时综合分析金融市场发出的各种信号,特别是要加强对跨行业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分析,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可承受虚拟程度系数为主要标准的虚拟经济预警系统。
4.完善金融创新。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创新缓慢。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应支持并鼓励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同时,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规模控制,完善相关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缪匡华,2006)。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正确认识虚拟经济,认真研究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等观点。
五、总结
虚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虚拟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规范和发展虚拟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必须将虚拟经济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以上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
1.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发达。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存在问题,更好地结合国情找到发展对策。
2.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但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数据选取上不同,最后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相悖。还有是在数据选择上学者大多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而且采用的研究数据如股票市场总值和GDP的比重,股票筹资额等指标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以资本市场来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缺乏说服力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所囊括的范围在逐渐增大,因此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必须综合考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所涉及的各类指标。
3.多数学者谈到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具体到怎样才算适度,如何适度发展研究的甚少。
4.目前文献对虚拟经济系统的风险研究也很不够,未具体测算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泡沫膨胀率。还有学者提出为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应建立虚拟经济预警体系,但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研究的不够深入。由于应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构建的预警系统不同,实际应用效果及对背离情况的解释不同,所以还需寻找更好的预警系统研究方法。
5.总结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研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向促进机制的建立、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系统各层面造成的影响、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率测算、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分析等应是未来重要的研究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王千.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15、22-24
[2]叶馨蔚.浅谈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J].中国商贸,2009(4):209
[3]冷奇.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124-128
[4]贺晓波,许晓帆.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2-14
[5]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4):53-57
[6]王洪波.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12(6):25-28,88
[7]程广琪.简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2(5):18-20
[8]靳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关性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10(1):76
[9]周莹莹,刘传哲.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及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0):79-86
[10]董俊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1-144
[11]孙宝文,马衍伟,朱军.双向治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治本之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40-44
[12]缪匡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40-41
[13]王健.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4-9
[14]徐京平.虚拟经济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9-81
[15]李薇辉.论我国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2-67
[16]王斌,朱丽红.虚拟经济积极效应分析与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8(20):15-16,85
[17]马桂婵.略论我国虚拟经济的监管[J].求实,2006(z4):164
篇4
关键词:财政压力;结构性减税;宏观经济效应
引言
如今我国处于财政压力较大的状态,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针对当前的日益严峻的内外经济环境问题,为推动经济的高度发展,恢复国民经济往日的活力,我国推出了结构性减税政策,通过对该政策的落实和推广,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稳步运行。
一、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原因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改变固有的经济模式加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正不断变化,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来稳定我国的经济形势。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我国在顺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前提下的出台的经济调控手段,能够有效缓解国家的经济困境,还能够降低经济风险。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多个行业的经济增长。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状况的稳定对国家的整体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不仅可以稳定经济情况,还可以稳定我国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各行各业能够顺利运行,居民收入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增加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政府为了让人们都有房可住,利用减税、调税、免收个人不所得税等宏观手段对税收的内容进行改革,居民的收入也因这些举措而得到了改善。结构性减税可以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增加对外贸易额,使“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得到充分的落实。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的经济秩序,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终极目标。
二、结构性经济减税宏观经济效应
(一)推动中小型企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促进了企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转变。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来说,结构性减税为他们减轻了税费方面的负担,沉重的税费对于发展状况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压力是非常的大,结构性减税政策使中小型企业恢复了活力,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促进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长足发展。结构性经济减税利用有增有减的税收调整形式推动中小型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速了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带动国家经济增长来源的转变。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平衡好政府、企业和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好利益方面的调控工作是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由于中小企业是劳动者选择就业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能够充分反映出就业市场的活力,所以降低税费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保障居民的就业情况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促进经济发展
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极大的成效,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的整体需求不断上涨,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状况有着促进作用。在进行调整企业结构时,税收收入是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时,应将工作重点定位到税收结构调整工作中。为了保证出口情况的平稳运行,我国对出口关税进行下调,甚至对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全面取消。在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时,还要配合税费制度的改革共同整治乱收费问题,对各类税费问题进行重新的规划,并依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从制度上缓解国家财政收入和结构性减税之间的矛盾,在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居民的经济做出最大限度的保障。
(三)为居民提供福利
一直以来,我国的居民收入情况都存在不均衡分布的特点,中等收入的人群处于少数,收入过高和收入偏低的人群占了很大的比例,贫富差距因此显现出来,收入分配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改善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國家通过对个人所得税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性[1]。在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时,先拓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在分类别对个人所得税的总额进行计算,最后以家庭为单位交纳个人所得税,此政策的落实,从根本上缓解了居民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不影响国家整体税收收入的情况下为居民的经济收入提供保障[2]。
结论
综上所述,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我国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能够给企业和居民同时带来较大的收益和福利。有助于恢复我国经济活力,同时也能切实提高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实现和谐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雪璐,郭永芳.欠发达地区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及地方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01):99-103.
篇5
利率市场化西方国家的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一)利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通过价格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价格的变动背后利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需求收益减少,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程度相应也会降低,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反之,价格会因为利率的降低而上升。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利率在促进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投资和储蓄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改革的必经之路
1.与世界相接轨的需要
从我国加入WTO和其他世界性组织开始,外国资本流入我国已成为必然趋势,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增强。
2.我国市场改革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一直努力行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国有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发展、各种要素市场需要以资金市场化为前提进行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优化配置,需要资本流入更加便利,带动了信贷资金的快速发展。
二、国外不同类型的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一)拉丁美洲国家激进型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拉丁美洲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于仓促,并没有考虑本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条件,反而对本国经济起到了冲击的作用。以阿根廷为例,宏观经济发生巨大波动,1980年后GDP发生大幅度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负增长;因为利率的市场化,其波动政府无法控制,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国内资金供不应求,最终导致部分国内银行破产,继而于1981年爆发经济危机。在此之后,政府取消利率市场化,重新进行管制。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宏观经济发生大幅度波动,利率起伏过于频繁,从而限制资本投资与发展,导致经济衰退。但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促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后,美国经济逐步趋于平稳发展。
三、国外利率改革对我国的经验
(一)选择正确恰当的时机
拉丁美洲各国的改革均是在经济处于近乎崩溃的状态进行改革,但是结果适得其反,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进行改革。
(二)完善金融市场结构,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市场的完善会衍生出许多新兴金融工具,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避免利率市场化之后经济出现无序状态。
(三)完善监管体制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的监管不应放松,市场化和政府适当管制相结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采取渐进性的推行模式
拉丁美洲各国的激进型改革方式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还带来了许多衍生性问题。对于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更加适合渐进性改革,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后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一)风险较大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容易出现银行风险扩散,导致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新型金融工具无法得不到更新,发展缓慢,进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财富的增加。拉丁美洲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证明,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为此,我国应逐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制度的实施应逐步扩大直到覆盖全国,与此同时实施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其次,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存款保险费率。
(二)地方融资受到原有体制的限制从而受到影响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实施公益性等收益率较低的项目时,所需经费基本依赖财政拨款进行补贴。利率市场化推行之后,原有的财税体制会对地方性融资产生阻碍,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局面。为此,我国应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适时配合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状况,使地方融资不再困难,可以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三)利率的快速上升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较为紧缩,但在我国存在一部分对利率敏感性较低的主体。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上述部分的主体会因为不及时导致利率的快速上升,对我国利率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进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发展。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在改革完全推行之后政府应该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对利率敏感性较低的主体提供较为平稳的发展平台,不仅仅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国民财富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
[2]吴士金.利率市场化案例与影响[J].资本世界,2011.
[3]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与推进路径.
[4]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59-176
篇6
>> 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金融支持对策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甘肃省临夏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及对策分析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基于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运用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甘肃省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激励研究 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财政政策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对甘肃省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谈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国家支持甘肃省园区循环经济 下达补助资金4.84亿元[EB/OL].http:///new/184_900_201301/25su138149760.
shtml.
[4]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5] 张志强.我国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0,(3).
篇7
当前社会发展中,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能耗的活动场所及居住环境,即为绿色建筑,旨在实现建筑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最低层次影响,完成对相应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此层面的意思来看,又可将绿色建筑视为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也是未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相比于日本、美国等,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加之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等的助推,将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和谐高效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在起初发展阶段并未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基于对其理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管理方面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一套良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且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限制了其发展,影响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应作用的发挥;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不够,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没有全面的树立绿色建筑经济的观念,并且很多人也并未充分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最后,仅有单纯的技术理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综合来看,建筑企业才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绿色建筑经济并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砌,转而应当结合实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相关的要求,这样才能真真正意义上促进其发展。
3、促进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了真正意义上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有效地宣传工作是前提,应当确保宣传工作具有针对性,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有力宣传,进而促进大众绿色意识的提高。
3.2完善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始终扮演着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更有效促进新时期绿色建筑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当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这种措施,让绿色建筑经济经济的发展更趋于稳定,此外,为助推其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对绿色经济的资金补贴水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高效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3.3实施政策税收。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谓的政策税收可分为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两种,其中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对于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具有积极意义,综合看来,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与优惠政策税收在实施方面的目的是一样的,仅仅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即可,所以,相比于补贴,这一政策形式更具执行性;除此之外,强制性政策税收在收费方面表现出高强度和高标准的特点,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来,非绿色建筑产品存在不经济性,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减低产量方面来看,这种税收方式的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具体实施方面,借助于政府的调控干预,有效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加之合理的资源配置,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使得相应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得到完善,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全面促进其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任何新事物的崛起都是受到一定抵制或排挤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针对此,应当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依次为基础,有效发挥其标杆作用,具体实施中,结合所在地经济的发展现状,来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借助其代表的榜样理论来引导市场建筑发展潮流,最大化发挥其标杆作用,明确政策导向,有效消除市场风险,以此来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及建设者进行吸引,有助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对其的有效推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结合市场化发展的支持,全面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最近,各方围绕中国的经济数据争得不可开交。
那几个数字真就那么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小小的数字反映的是大大的经济全局,是透视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核心密码。大家关注经济数据,其实是在关注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准确与否。特别是当下,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全球经济仍旧在低谷徘徊,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乃至一般公众,都迫切希望据此能判断中国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未来走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外界对于那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怎么重视、怎么苛求都不为过。
既然那几个数字担负着破解经济发展谜局的重任,那么,数字的准确性就至关重要了。反映宏观经济趋势的统计数据互相偏离,会使政府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出现偏差。
怀疑统计数据是需要理由的,正如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公众的关注和批评有利于改进统计工作,不过,国家统计局“没有看到他们的依据”,“对经济学家而言,仅是简单对比、随意猜测、主观估计恐怕不够。”
事实上,公众怀疑经济数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出于如上述统计局官员所说的“随意猜测”和“主观估计”,也不是在“简单对比”情况下作出,而是源于社会大众直接的生活感受,有点事实胜于雄辩的意思。其实,怀疑未必需要理由,真正需要给出理由的,是提供数据的一方。
公众对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提出质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年初,社会对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统计数据都曾有质疑,后来证明这些质疑并非盲目臆断,而恰恰是由于统计部门统计口径与采样对象存在缺陷而造成的。
相关部门有必要换一个角度审视公众的质疑。如果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统计数据在公布之后,还会给社会留下“随意猜测”的空间,且还要以公开“解疑答惑”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作出回应,这本身是否在某种意义证明:至少在社会公信度方面,我们现有的统计工作就存在缺陷?所以,对相关统计部门来说,反思才是应有的态度,而不是回避与搪塞。要反思为什么自己的统计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总会受到来自社会多方的怀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面对社会对自己工作提出批评的时候,政府部门更不宜采取“拒绝”的态度。当你对错误批评关上“大门”时,也就等于把“真理”拒绝在“大门”之外了。
篇9
关键词: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
现代服务业以“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三大服务方式,创造需求,引导城市消费。相比传统服务业来说,具有三大特征,即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我国现代服务业包括: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餐饮、商品零售、医疗保健、住宿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管理服务、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批发、金融、物流、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结合江苏经济的实际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行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房地产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医疗和文体业,社会服务业。
一、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7年以后,江苏引入外资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调查显示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外资的利用比例比较小。依靠第二产业,来带动江苏经济发展。当下正逐渐形成以“第二产业、服务业为主”的新局面。
江苏服务业发展迅速。2000年至2013年,江苏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7%上升到37%,每年平均上升7.69%,年均增加就业43.78万人。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31.4%增长到42.3%,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具有阶段性,2000年至2007年从3.3%上升到5.8%,2007年至2008年从5.8%下降到4.6%,2009年至2010年处于平稳期,保持在4.9%。2011年下降到4.6%。2012年至2013年均下降到4.0%。究其主要原因,2000年以后,江苏工业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三产业;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江苏第二产业增长到峰值,后来缓慢下降,服务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表1是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重点描述第三产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居于前三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7131.45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6421.65亿元,江苏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江苏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身环境的约束
高技术劳动力供给不够,一是有些人才供大于求,二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从事会计、广告、国际贸易等高级专业人才很缺乏,究其主要原因是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引进机制。
(二)传统体制环境的约束
部分行业形成历史性垄断,造成效率、服务水平、创新力不足。一些行业市场进入门槛高,例如电信、铁路、教育、卫生公共事业等行业。有些则形成长久以来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状态,注重其社会公益与单位福利的一面。
(三)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江苏省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低下,使得服务业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吸收外资,同时制造业加工贸易规模的增大,对服务业产生挤兑效应,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其开放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并没有实行高效率的开放。许多服务业领域外资严重不足,服务业中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工商服务业。尤其是高科技服务业,尤为严重,这就造成了服务业难以像制造业那样迅速发展。
(四)内部结构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偏少,传统服务业偏多,生产业分工不细,生活型服务业不健全,突出表现在苏中、苏北服务业发展滞后,苏南服务业发展稍快,南北阶差逐渐增大,从南到北成阶梯型分布。地区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对江苏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现代服务业力度
优化环境,增强服务业发展力度,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江苏部分服务业财政投入不足,重复纳税。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依法减轻服务业的税费负担,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引导资金规模,重视薄弱环节,实行财税优惠,关注关键领域,建设服务业载体,促进新型业态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资金投放重点,督促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扩大资金规模。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金融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多渠道筹措资金,降低门槛,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解决服务业的水、电、气、土地等四个方面不合理价格问题。切实做好政策的衔接,纠正问题,督促检查,界定和落实,确保政策实行的连续性。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倾斜于国家鼓励类的生产业。强化政府的高效管理,建立信息系统,健全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诚信环境。着力解决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推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向高层次发展。
(二)突出战略地位,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产业。首先,看清楚生产业高利润特点;其次,生产可以培养出好的服务体系。江苏在金融、教育等许多领域拥有资源禀赋,人才优势是生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江苏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培育出大量人才。国家对生产业有明确的支持政策,而江苏的产业结构在不段升级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江苏发展生产业重点措施:充分认识生产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完善生产业的业态,大力发展各种新型的生产业,最终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生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生产服务业示范项目。
(三)增强吸纳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现代服务业趋于国际、网络、一体化,江苏要抓住这一机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进跨国服务机构,把握国际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做好项目储备,抢占先机,研究策略,应对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外资,拓展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发展空间,当现代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其可持续发展。
(四)增强辐射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
按照“集中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加强集聚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树立服务业集聚区品牌特色,形成错位之趋势。完善服务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政府积极引导,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大力培育企业总部经济,把科学规划作为前提,打造企业总部基地,把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裴长洪.利用外贸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裴长洪.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04).
[4]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03).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竞争;现状
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类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房屋的建设、转让、租赁、维修、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房地产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分类方法,房地产业可分为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
近年来形成的房地产热吸引着众多投资,房地产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冒出来,急速增长。企业数量的增多引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寻找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对企业、行业进行分析。目前,学术界及企业界研究企业、行业的文章非常多,但大多数的文章只是概括性的提到房地产业现状,采用数据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相对较少,本文收集官方数据对目前房地产行业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分析有助于对我国房地产业现状进行了解,也有助于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分析。
1 房地产业的重要作用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是增强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产业。由于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房地产业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
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房地产业是构成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增长发动机的主要拉动力量。我国自1998年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从1998年到2007年,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3614.23亿元上升为25288.8亿元,年均增长24.14%;房地产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3434.5亿元上升为2007年的11854.3亿元,年均增长14.76%;高于年均国内生产总值12.8%的增长速度。房地产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和带动消费对GDP 的拉动,1998—2007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为4.07%~4.75%,近十年平均比重为4.49%,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下图为房地产业投资、增加值与GDP增长对比图。近十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见表1。
1.2 房地产业带动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房地产业除了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外,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通过前向效应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制造、金融等产业,通过后向效应带动装修、家电、金融保险、仪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兴旺繁荣能够有力的带动很多产业的兴旺繁荣。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关联度达1.416,其中对金融保险业和商业的带动效应最大,为0.145,两者并列第一,而对建筑业的关联效应为0.094,居第二,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值相近。所以,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或者其他困难时,通常都会采取相应的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政策,以发挥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这一特点来拉动经济增长。
1.3 改善人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民生问题,而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加快城市住宅建设,解决人民住房紧张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活需要的基本需求。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近十年,全国新建住宅和人均住宅面积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十年新建住宅面积和人均住宅面积详见表2。
1.4 房地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加大
财政收入是衡量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企业上缴税金近十年持续增加,从1998年的139亿元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1660亿元,房地产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比重由1.41%上升到3.24%,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加大,在财政收入中占有较重要地位。房地产企业税金占财政收入比重见表3。
2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1 投资方面
房地产投资的总体规模逐年增大。由1997年的3178亿元,逐年增加至2006年的25289亿元,增长率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1997年12.74%增长为2007年的18.42%,增长5.7个百分点,详见表4。从商品房投资类型结构看,普通住宅比重稍有上升,从1997年87.3%上升为2007年的90.7%;经济适用房所占比重直降,从1997年的13.4%下降为4.5%,尤其是2000—2007年的七年间,更是下降达15.7%;办公楼所占比重稍有下降,而商业用房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基本维持不变。表4为1997—2007(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比。1997—2007(2008)年按用途分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见表5。
信贷比重有所降低,但对银行的依赖度依然过高。从1997年起国内贷款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态势。从1997年的23.9%下降为2007年的18.7%;自筹及其他来源资金的比重从1997年的63.61%增长为2007年的79.56%,资金结构有所调整。但国内贷款额自1997年以来持续增大,2007年超过7000亿元,为1997年的近8倍,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见表6。
2.2 销售方面
销售量持续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持续上升,200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是1996年销售面积的近10倍,达到7735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量从1996年的6898万平方米增长到2007年的70136万平方米,增长了10倍。2007年商品房销售额接近3万亿元,为1996年商品房销售额的21倍。近年商品房屋销售情况见表7。
房价大幅攀升。1997—2007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年均增长187元。2004年、2005年全国商品房平均房价大幅攀升,1年增长400元/平方米左右。商品房价格从1997年到2005年增长了1171元,其中2004年和2005年增长了809元/平方米,占69%。2007年较2006年增长了497元/平方米,占1997年以来商品房价格增长的27%。商品房价上涨是综合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包括土地价格上涨、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人工价格上涨、新建住宅品质提升、中低位商品住房供应比重下降、投资和投机性购房的拉动、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等。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三十年,属于新兴起的产业,存在较高的利润,同时宏观调控措施总体上抑制了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推动了价格增长。由于我国政府的土地出让制度造成房地产进入壁垒和房地产产品完全差别的内在特性导致房地产市场不完全竞争性,形成垄断竞争市场;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房地产产品的差别性,加强了房地产商的市场力量,提高了他们进行垄断定价的能力,进行产品定价时更多的是基于消费者的保留价格而攫取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这是当前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全国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见表8。
2.3 开发方面
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7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7年的44985万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236318万平方米,增加了191333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房屋建筑面积见表9。
2.4 区域发展
东部、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城市相比中西部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经济发达、资金相对宽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这些优势使得东部的房地产业在起步阶段就走在中西部房地产业的前面。2007年施工房屋面积东部省份占全国的55.6%,竣工房屋面积东部省份占全国的54.3%,均占有一半以上比例。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减少,土地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和竞争加剧,一些房地产商投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投资的最优区域发生变化。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扶持,西部地区宏观经济的发展正在享受着高速增长的回报。2007年全国分地区房地产业情况对比见表10。
3 结 论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热度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本文总结出房地产业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带动性影响经济增长、改善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断加大等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房地产投资的总体规模逐年增大;信贷比重有所降低,但对银行的依赖度依然过高;销售量持续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持续上升;房价大幅攀升;开发规模快速增长;东部、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通过本文可有助于对我国房地产业现状进行了解,也有助于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分析,本文总结出的数据可以供以上分析研究做参考。
参考文献:
[1]向为民.中国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的量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9):114-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王重润,崔玉平.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107-108.
[5]魏润卿.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地位的考究[J].学术探索,2008(2):56-61.
- 上一篇:工程施工消防保障措施
- 下一篇:公共交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