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南昌;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无休止地使用化石能源,使得CO2排放量剧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统计资料显示:地球大气中的CO2含量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迅速上升,到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几乎已成直线态势,以至于导致了温室效应、气候紊乱、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面对种种环境威胁,各国开始思考如何从传统的“高碳”发展路径中解脱出来,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道路。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迅速受到了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低碳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衡量一国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主要看这四个方面是否具备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更没有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城市低碳转型和发展。文章正是基于此现实需求,在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南昌市为切入点,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构建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套科学的并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低碳经济的有效评价。
南昌属典型的中部城市,其“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每年成倍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大量“三废”的排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与南昌类似的发展困境,以南昌为典型进行指标体系的检验,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此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其城市群建设的日益推进不仅给南昌市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带来生态转型的压力。本研究对南昌市进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可以为衡量南昌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提供有效途径和工具,以期为南昌的经济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政策建议,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先行实验区。
一、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建立是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环节,必须按照科学性和实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动态性、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根据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文建立起包含三层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①目标层:本文设计的目标层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该评价值是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的综合反映;②为了进一步反映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准则层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四个准则层,包括: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反映城市社会和自然资源的丰裕度,技术水平用于反映城市整体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对于环境治理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投入;消费模式反映城市市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以及市政府的施政理念,发展阶段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③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在指标层共设置了28个指标,其中资源禀赋准则层共6个指标,技术水平准则层共8个指标,消费模式准则层共6个指标,发展阶段准则层共8个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准则层的各个准则层进行分析,找出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影响。
二、数据计算处理和评价模型
1.数据计算处理
文章数据参考《南昌市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大多数指标数据能直接从年鉴中获取,少部分可参照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出(见表1)。通过查阅年鉴和综合计算,得出2000-2010各年份的指标数据。由于该评价体系选取了一些负指标,且这些指标数据都不可能为0,所以采用倒数法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
三、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南昌市资源禀赋评价
根据南昌市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对资源禀赋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X1)与人口密度(X2)、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X1)与可开发水力资源所占全市水力资源蕴藏量比重(X4)、人口密度(X2)与可开发水力资源所占全市水力资源蕴藏量比重(X4)、森林覆盖率(X5)与水资源总量(X6)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在0.8以上,分别为:0.8319、0.8508、0.8575和0.8925,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的结果提取出两个主成分,且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6.72%,说明提取的主成分已涵盖了大部分信息,基本满足了解释需要。据此计算相应的主成份得分系数,分别命名为“社会资源因子”与“自然资源因子”,根据各因子得分与方差贡献率可以得出:
社会资源因子的得分函数: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资源因子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南昌市水电等清洁能源比重上升,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而自然资源因子,一直处于剧烈波动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受水资源总量的波动影响,从图1可以发现,2009年自然资源因子得分一度探底,但在2010年急剧攀升至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通过查阅《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发现:2010年属于丰水年份,与2009年相比,降水量增幅达71.8%,高出历史平均水平29.41%,降水形成的地表及地下水总量也随之剧增,自然资源丰裕度也相应得到提高。这说明南昌市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潜在的稀缺性,虽然南昌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储量丰富,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杜绝滥采地下水、污染地面水,浪费生活工业用水的行为。
总体上看来,资源禀赋综合得分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南昌市社会、自然资源整体上不断发展。
2.南昌市技术水平评价
与南昌市资源禀赋水平评价方法一致,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整体科学技术因子和节能减排技术因子,并通过准则层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昌市技术水平的综合得分,据此绘制出南昌市技术水平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示意图(图2):
由图2可知:整体科学技术因子得分在逐年提升,说明近些年来,南昌市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建立高新开发园区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南昌市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节能减排技术因子得分,在2000-2003年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在2003-2007年期间,却陷入了停滞,2007年以后甚至迅速下滑至低谷,到了2010年有所回升。究其原因:2000-2003年,南昌市政府逐步转变发展思路,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高新低碳科技发展以及工业三废处理的投入,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引入了大量低碳产业,并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使南昌市的节能减排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03年,南昌市的整体节能减排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于是,2003-2007年便陷入了停滞。但是随后的2007-2009年,随着南昌市城区面积迅速扩张,工业企业大量入驻,相关的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工业企业扩张的步伐,所以整体节能减排因子出现了急剧下滑。到了2010年,南昌市政府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节能减排因子得分在2010年有所回升。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相协调。
从技术水平综合得分看来,2000-2010年南昌市科学技术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南昌市整体科技实力是在不断提升的,但需要继续保持对科学技术产业的持续投入,促使南昌市高新科技产业良性发展。
3.南昌市消费模式评价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居民低碳生活因子和政府低碳施政因子,并通过准则层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昌市消费模式的综合得分,据此绘制出南昌市消费模式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示意图(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居民低碳生活因子得分持续上升。这表明近几年来南昌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宣传到位,低碳生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南昌市居民出行等生活方式不断向低碳化靠拢,呈现良性发展态势。而政府低碳施政因子得分先从高位下降,于2006年触底后逐渐上升,这说明在2000-2006年期间,政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采用了粗放型的招商模式,高新科技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一并引进,虽然加大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能耗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了低碳施政水平的下降,到了2006年,政府开始着力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对企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低碳施政水平才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施政方针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坚持低碳经济不动摇,环境与经济的大旗并举,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从图3中可以发现,南昌市消费模式的综合得分是在不断提高的。这说明自2000年以来,南昌市整体的消费模式是朝着低碳消费模式靠拢的。
4.南昌市发展阶段评价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社会发展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并通过准则层评价模型计算出南昌市发展阶段的综合得分,并据此绘制出南昌市发展阶段主成分及综合得分示意图(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因子得分持续上升,很好地契合了南昌市的发展现状,这说明,2000年-2010年,南昌市社会不断发展,正朝着一个成熟的现代都市发展。而经济发展因子先快速上升,于2004年达到高位之后,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这与南昌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市化进程延缓有关,南昌市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迫在眉睫。
从图4看出,南昌市发展阶段综合得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说明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南昌市社会经济整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5.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对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四个准则层因子进行分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求出各个准则层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出2000-2010年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层的综合得分。
(1)确定准则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在层次分析软件yaahp0.5.2软件中建立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图5):
CR=0.0132
从而得到准则层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的权重分别是:0.1622、0.2811、0.2301、0.3266。
(2)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准则层权重和各准则层的得分,进行线性加权,即:
图6中细点线分别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以及发展阶段四个层次的评价线,粗黑线是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线。可以看出,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不断提高。这说明:尽管南昌市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调整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南昌市低碳经济仍然呈现出一个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从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分析结果可知:南昌市低碳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评价的结果与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是相契合的,这说明本文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2.政策建议
通过对各准则层的分析,发现南昌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从现存的一些问题出发,结合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设“节水南昌”,塑造“绿色南昌”
通过对南昌市资源禀赋水平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水资源总量具有潜在的稀缺性,“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这就要求政府重视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根本上防止水污染的发生。一是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尽快修订出台南昌市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标准,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二是要按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严格取用水的管理,严禁私采地下水,严格水资源论证和排污口设置的审核,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此外,南昌市政府应当通过对鄱阳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城区等措施,来切实提高南昌市的“绿色面积”,增强碳汇能力,建设一个“绿色南昌”。
(2)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监管力度
通过对南昌市技术水平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节能减排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滞后,赶不上工业企业扩展的速度,所以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势在必行。在城区积极建设生活污水及生活废物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排放,并提高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以减少环境污染。在工业企业要建设工业三废循环清洁系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此外南昌市政府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来切实加强监管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计划,促进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对不能按照计划节能减排的企业进行惩处。
(3)发展清洁能源,扶植低碳产业
通过对南昌市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分析可以看出:清洁能源以及低碳产业对于南昌市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南昌市政府要研究制定扶持新能源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洁净能源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对风能、太阳能、水电能以及地热能的研究和开发。与此同时,在城市有序地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推动小汽车主要燃料向压缩天然气转化,推广汽车利用醇类燃料、合成燃料、生物柴油、替代燃料及电动汽车技术;在农村应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推广能源作物种植,大力推广沼气,提升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
(4)宣传低碳理念,推广低碳生活
通过对南昌市消费模式中居民低碳生活因子的分析,发现南昌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消费理念对于低碳城市的推进具有积极影响,低碳经济与每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经济能否顺利推行,关键要靠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政府要积极宣传提倡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市民知道什么是低碳,如何更加低碳。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发挥导向作用,比如:选择有条件的社区作为南昌市低碳生活示范区,在建筑节能、绿化建设、垃圾利用、资源再生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让市民广泛地参与进来。
(5)转变发展思路,坚持“低碳施政”
通过对南昌市消费模式中政府低碳施政因子的分析可知:政府的发展思路是否正确决定了政府的决策效用,更决定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南昌市政府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崛起之路,抛弃以往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GDP的高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念,树立起“低碳促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科学协调的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6)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通过对南昌市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南昌市产业结构升级较为滞后,城市化进程迟滞,如果不加以重视,会给南昌市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隐患。所以,南昌市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淘汰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促进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南昌市政府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在城区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和各类人才的落户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由此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这样能创造出一个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43-46.
[2]谭志雄 陈德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行动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69-75.
[3]王淑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策略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9.
[4]高玉娟 王兆君 洪亚军:库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J].水生态学杂志,2009(1):138-141.
[5]李晓燕 邓 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82-85.
[6]韦欣仪:贵州与周边省区科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1(5):30-35.
篇2
一、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体现,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工商管理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管理职能,还可以扩充工商管理的内容,保证经济长期的发展。下面笔者对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1.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工商管理可以维护市场经济更好的运转,其对经济市场的规章制度有着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工商管理可以保证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性,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更加健康有序的执行。在当前社会,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体系,工商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稳定的发展,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活动有着正确的指引,这可以调节企业之间利益的平衡,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2.对经济发展的调整。
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调整作用,在市场环境不断变更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管理制度出现了改革,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经济发展措施进行优化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市场环境下,工商企业需要做好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改进,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企业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不能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工商管理可以抑制不良风气的形成,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工商管理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制度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调整作用,实现了技术的创新,管理理念的革新,是企业经济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工商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也出现了变化,这也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下面笔者对工商管理发展历程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1.管理范围的扩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企业的类型也更加丰富,这促进了工商管理范围的扩大。为了更好的私有企业进行管理与检查,工商企业制定了“六道检查”制度,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使得工商管理的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更加规范。工商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经营的过程中,杜绝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2.管理系统规范化。
工商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系统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单一的管理监督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管理需求,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以及有完善管理流程的管理队伍是促进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工作更好进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也是必须的。
3.管理方式多样化。
管理理念和方式随着社会观念等的不断进步在发生改变,管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行政方式,而是包括了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管理方式上的多样化。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和处罚也实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市场经济长远目标的达成。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工商管理保障企业主体地位。
工商管理在经济的持续深入大改革过程中,能够加强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一些大型的行业集团在地区跨度以及行业延伸上都较大,企业之间的自主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再明确,从而出现强制关系的发生,通过政企分开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地方政策束缚的发生。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综合商业模式,将各种形式下的企业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工商管理的通过这种干预性的引导来进行企业发展的辅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商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工商管理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品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公益性的法律讲桌,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建立消费者保卫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大众的监督功能,从而引导企业的发展走向规范、高效的现代化道路。
四、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的新要求
1.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工商管理的内涵。
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各个方面面貌的改变,其中对于工商管理的内涵基础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改革的平稳推进,都是在相应管理制度的保证下,工商管理能够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净化风气,调节产业结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于工商管理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经济发展规范工商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体制的不断规范化。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相关体制的完善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来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健全,能够改正原有体制中的缺陷。
五、结语
篇3
作者简介:牛壮(199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我国的经济法学已经诞生了许多年,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理论流派。设立经济法的初衷就是为了社会服务的,经济法能够使用各种经济方式和法律方式对社会的财物分配进行规范,促进社会和谐。那么,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又是什么呢?
一、经济法的发展历程
经济法的产生背景是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垄断时期,由于市场强烈的排他性和利益至上的原则,垄断性企业一旦出现就会操纵市场,破坏市场平衡,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出面使用强制措施来调节经济运行,维护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法来源于古代的财税法,又不同与财税法,从根源上来说,经济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产物。
二、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论基础
当代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的,不同阶层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系,也有着难以调和的冲突。要让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能够得到调节,让他们能够在共同的社会中发展,是经济法的重要使命。人类的整体利益想要得到保障,就需要一个稳定运行且保持着发展势头的社会。维持稳定就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和平相处,经济法的存在是和平相处的前提[1]。
三、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逻辑进路
(一)市场失灵有损社会整体利益
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决定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良性发展的,充满垄断的市场会失去发展的活力。而长远来看,市场经济迟早会产生垄断,导致市场竞争体制失灵。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失灵必然会压抑创新,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导致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市场失灵直接导致了公共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商品价格不能反映供需关系、经济结构无法优化等等现象,长远来看必将导致社会倒退[2]。
(二)国家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要解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一切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国家进行干预。国家的强制性力量可以进行市场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垄断企业的形成,并且在市场缺乏活力的时候投入力量进行支持。在社会经济运行出现困难的时候,只有国家有能力拯救市场,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力量来说。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法都能够有效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3]。
(三)经济法为国家干预提供法律手段
在市场失灵,社会经济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尽管国家是最合适的干预人选,但是国家的一切行动都要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经济法就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依照经济法获得干预经济的权利。经济法不但可以防止政府缺位的情况,还可以防止政府越位的情况。有了经济法的保障,政府既可以在市场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伸出援手,又可以防止政府过度的干预经济。
(四)经济法的法益结构凸显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许多法律部门与经济法一样,都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任务。但是任何的任务都有主次之分,当两种任务发生冲突时,经济法永远优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因此从法益结构上来说,经济法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4]。
四、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策略
(一)强化经济法立法以及运行宗旨
要让经济法更好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需要对经济法的立法工作更加重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法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法律很难随时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情况,需要随时立法、随时修订,保证经济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强调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宗旨,确保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的强势地位。
(二)将经济法中最为基本的准则加以宣示
不同的法律有不同法律规范,有裁判规则和政策基准的分别。政策基准是政府把维护社会利益进行法律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将经济法中最为基本的准则进行宣示,强调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联。
(三)强化经济法对社会整体的调节
经济法对于社会整体的调节主要用宏观调控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经济运行走势,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社会的资本进行合理的引导,及时根据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吸纳外来投资,鼓励市场扩张。合理的宏观调控能够起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
篇4
大家好,值此全国第12个税收宣传月来临之际,很荣幸参加 讲比赛,宣传倡导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主动纳税的新风尚,提高全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形成一个严肃、规范、有序的纳税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聚财出力。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诚信纳税,构筑企业信用品牌》。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对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诚信纳税则是衡量企业商业信誉的标尺,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它预示着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诚信纳税的企业才会赢得较高的商业信誉和更多的商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但要依法纳税,而且更要提倡诚信纳税!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五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是十堰市知名的老字号商业企业,五商的发展历程是十堰商业经济发展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2年,五堰商场的前身五堰商店——十堰市第一家国营商店诞生了,她历经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伴随着车城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
30年来,五商始终坚持服务车城、服务十堰经济,全心全意为车城人民提供满意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一九九六年,五商在全市首推亲情式服务,确立了“五堰商场真诚服务”、“让顾客满意是我们永恒的服务宗旨”的企业信条。
30年来,我们时刻把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作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理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五商公司在十堰市首批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人为本、诚信兴商、顾客至上、服务兴企”成为企业至高无上的质量方针,优化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
五商公司凭借自己30多年来在车城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金字招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依法经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依法诚信纳税。20xx年,五商公司被湖北省国税局授予“湖北省百佳纳税人”荣誉称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给予五商很高的荣誉,五商集团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诚信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消费者满意商场”、“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五商公司还被国税局授予“20xx年度纳税先进企业”、“诚信纳税单位”,为十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在市各级领导和国税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以总经理韦建中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外塑形象、内抓管理、与时俱进的结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场呼唤诚信、企业呼唤诚信、人民呼唤诚信!五商公司将以更加真诚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实现其诚信经营、诚信兴商、诚信依法纳税!
依法诚信纳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赖于千千万万纳税人的积极参与,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诚信为本,操守持重,通过诚信守法的自觉行动,促进和推动诚信纳税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十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诚信构筑企业的信用品牌,树立企业的信用形象!
篇5
关键词:机遇 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1-01
一、前言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必须要加入世贸组织,迅速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但是,在入世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入世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1.1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有助于不断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入世之后,国际化的准则将帮助中国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今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思考。同样,中国只有不断完善健全本国经济体制,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才能帮助中国更加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行列中去。
1.2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引领中国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汇中,中国作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受益于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同时,各种外来竞争压力的加剧也迫使中国不得不去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1.3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各国尽可能的降低贸易壁垒,相互开放本国市场,允许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自由配置和流动。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发展将面临国内外两方面资源,多个市场,为国内有实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聘用更优秀的高端人才,借鉴更高端的科学技术,寻找更加廉价地经营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产、研、销发展网络,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占有度。
1.4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助于中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推行霸权经济和强权政治,维护着国际间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但是,随着中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尤其是这些年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度也是不断增强,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言语权,为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将有权利参与到国际经济规则的修改与制定,此时对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向进程的影响将不可同日而语,从而更加有利于推进世界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国内企业竞争实力与国际企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之间要降低贸易壁垒,倡导各国贸易自由化发展。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一些原本受到高度保护的产业及新兴产业很有可能将遭受到重创,甚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于灭亡。此外,随着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快,世界资本平均利润将趋向一致,这就是说,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完全失去价格优势。同时,受制于资源成本、环境污染的约束,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必将大幅提高,将进一步削弱其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 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削弱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使资本主义市场中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因素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全球性经济危机,08年美国市场崩盘带来的全球性的危机灾难就验证了这个问题。同时,随着我国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数量的快速增长,贸易摩擦和金融风险也急剧增多,这样也会影响到国内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等,都会强加给他国。无形中增加了本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削弱了本国对经济调控的能力。
2.3 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加大,贫富差距日趋明显
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完善,这种贫富差距不平衡的现象就会波及到成员国内。比如:在跨国公司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相当数量的企业因无法生存下去而倒闭,下岗员工在无有效再培训、冉就业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
2.4 政府对经济规制的制定有待加强,要求将更加规范
世贸组织地加入,要求各国政府在职能规范、放松管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虽然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提供稳定的多过最惠国待遇保障。但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迎接外部激烈的竞争,政府经济规制、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重要因素,在竞争激烈的情况甚至是关键因素。政府规制成本与效率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美国“新经济”与政府放松管制、改进服务有很大关系。
三、结论
总之,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J]. 商场现代化.2010(18).
[2] 张纪凤,黄萍.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2).
[3] 刘信一. “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经济学专家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观点综述[J].思想战线.2011(01).
篇6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和完善期)和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关键词:中国金融 国际金融 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结构开始了制度调整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制度变革的发生时期,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的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的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显著特点是形成“一行三会”格局,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则统一监管全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并负责协调三家监管委员会的工作,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调整运行的时期,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转折期,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和发展模式再创新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且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度调整和寻找解决方法,积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挑战。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危机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机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实体经济进入严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全球经济金融进入了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运行的宏观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开放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总体运行平稳;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009年无疑是中国金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金融逐步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国际金融市场逐渐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维护金融稳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金融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化的完善时期。“十二五”时期,只有继续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危机应急处置机制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改善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改进金融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国际金融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当主要矛盾和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积聚了新的积极因素之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成熟运行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更多地体现出经济社会成熟发展的特征、成功的运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国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管理理念等不但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会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从中国参与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及制定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程度依次划分为参与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这是中国金融转型路径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结论
虽然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证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既保证了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
但是必须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金融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已开始日益凸显,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解决。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国金融资产规模迅速积累,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衡量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结构布局、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固有的问题,阻碍了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从而难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的经济转型以“渐进”而闻名,金融转型更为渐进。但是这种过甚的渐进,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效率,客观上要求提升金融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谭迎庆,聂建康.建国60年金融转型的进程―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0)
2.国家统计局.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R].国家统计局,2008
3.许莎雯.“进化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展望[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2009[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作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协调着国家内部的经济运作,另一方面促进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经济干预手段,与其他需要实质性操作的政府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主要是依赖自身管理行为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以一种监督和管理的形式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纠正市场经济不正当竞争,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上,不仅为我国各企业的发展了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更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扫清一切阻碍。
一、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在探讨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前,我们先要知道,工商管理的含义。工商管理的全称是工商行政管理,主要是以研究营利性组织的经济活动状态为主要目的。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是否科学有效,其涉及的范围广泛。以无形监督和有形监督两种方式确保着市场经济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对经济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予以及时惩治和规避。
2.工商管理,作为当今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伴随我们的时间其实并不见短。早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周朝时代就已初见雏形,即使后来朝代更迭,权名更换,它的特殊性和功能性决定了它的地位不容撼动,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它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谈论任何发展都是缺乏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交往频繁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制度加以指导和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的职能,是强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3.工商管理的改革和完善需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的繁荣与否受制于工商管理的工作是否到位,两者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息息相关的。工商管理不能是脱离实际的机械运作,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据当下市场环境灵活应对。当整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时候,企业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便需要从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出发。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发展,工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推动。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成就、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想适应复杂的经济趋势,并在世界市场里占据一席之地,没有工商管理的协助是很难办到的。尤其是在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矛盾越显突出的今天,市场机制本身就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的经济体制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这项举措的实施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纵观经济体系中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在管理系统的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不断演变、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它不仅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健长久的发展,强而有力的监控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在某些程度上,还为推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市场经济的高效有序运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2.工商管理不仅在完善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规范市场环境、控制市场主体的准入上也起着监督作用。工商管理就像一个检查关卡,在稳定经济大局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监管中做到严进严出,将一切不符合工商管理制度的单位拒之门外,防止不法企业流入经济市场搅乱整个市场的秩序。这不仅保障了合法企业拥有一个良性竞争环境,也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有条不紊的前行。
3.在工商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保证内部控制顺利进行,需要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多项工作当中,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顾客是上帝,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买不买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能够有效的控制经济发展风险,使社会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平稳的前行。这不仅对企业起着一种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更是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把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工商管理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企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意义,也对控制我国经济发展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由于工商管理不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困扰。工商管理作为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手段,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充分认识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运用。对维护社会经济市场秩序的长治久安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都有着重要意义。是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朝静.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商贸,2013,(27)
[2]赵振明.探究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息,2013,(21)
[3]陈文秀.探讨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经济视野,2014,(1)
篇8
关键词:海南金融;发展历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24-04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以来,海南经济在波折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南金融也潮起潮落,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既有大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有大风险造成的损失,更有大复苏中潜在的机遇。海南省金融业在过去的20年中,所经历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凤凰涅、浴火重生的过程,在中国金融史上成为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标本。为借鉴其标本意义,必须厘清和分析海南省金融业20年的发展历程。
一、海南省金融业2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
笔者认为,海南省金融业20年的发展,与海南省经济发展是互动的,虽然没有十分清晰的分界线,但从两者的互动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大发展、大风险、大调整、大复苏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发展阶段
1988年建省办特区后,海南提出了“超常规”发展经济战略,经济决定金融,海南省金融业也顺应这一“超常规”发展战略,成为了全国金融“试验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金融服务实现新的突破。率先推出人民币投资基金、房地产投资券等金融品种,率先实现现汇管理,实行结售汇的外汇留成并成立海南外汇调剂中心,较早推行企业贷款《贷款证》管理制度,较早成立证券交易中心。二是资本市场运作实现新的突破。由于较早获得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的优惠政策,曾创造过中国资本市场的“两个第一”: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上市和第一家民营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融资,为海南省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链条。三是组织机构体系实现新的突破。资本市场的运作引发单一的银行体制和变革,城市信用社、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除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外资金融机构3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1家,股份制银行3家,信托投资公司类金融机构20家,城市信用社25家,农村信用社联社19家等。[1]当时海南人曾不无骄傲地对外说,银行的密度全国最高,银行多过了米铺。金融业超常规发展在促进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指导思想和风险意识的偏差,海南省金融业繁荣的背后风险不断累积。
第二阶段:大风险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以疯狂发展的房地产泡沫风险带来了金融的大损失。由于受海南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吸引,海南掀起开发热潮,特别是岛外热钱催热了房地产集中开发,当时人口仅700万人的海南,吸引了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云集,炒地皮、炒项目、炒楼盘等不正当房地产经营行为泛滥成灾。从1990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出现连续四年急剧膨胀的态势,1990-1993年各年比上年分别增长143%、123%、225%、62%,最高年投资额高达93亿元。[2]在这一过程中,海南出现资金“洼地”效应,大量资金聚集房地产开发,而投资海南房地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机构投资,其中以银行资金为主,一方面,银行发放大量的房地产开发性贷款和土地贷款;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自办公司实体或绕规模贷款投资房地产。由于大量发放贷款,在资金短缺的海南省金融机构中一度出现金融机构资金拆借热。据统计,当时进入海南的资金70%投资了房地产业,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70%来自银行贷款,形成了疯狂发展的房地产泡沫。[3]由于1993年宏观清理整顿和银行清理违纪违规资金的影响,疯狂的房地产泡沫破裂,1994-1997年海南省房地产投资急剧滑落,各年下降幅度为-33%、-35%、-58%、-53%,1997年跌入谷底,全年完成投资不足8亿元。1998年末,在海南空置房、半拉子工程和闲置土地上资金沉淀总量达800多亿元,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压资金就有430多亿元,房地产信贷不良率高达80%以上并居高不下。[4]留给银行的,除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就是盘根错节的债务纠纷,海南省金融业违背市场规律的超常规畸型发展风险全面暴发,遭受房地产泡沫的重创,金融运行陷入困境,并由大发展进入大风险、大损失时期,海南成为全国金融的“重灾区”。
第三阶段:大调整阶段
1995年海南省经济跌入谷底,金融业也在大损失中进入大调整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清理、整顿和规范。重点包括:一是调整金融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体制。将国家专业银行改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以“一分一脱一剥”为代表,即农发行从农行分家,农村信用联社与农行脱钩,将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各商业银行采取撤、并、迁调整经营网点,有的还对县域支行实行内部降格,有的甚至整体撤离县域支行。将投资银行重组,作为光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分支机构。将部分信托公司改组为商业银行的分支行,主要以富南、蜀兴、浙琼、华夏、吉亚等信托投资公司改组为海南发展银行的分支行,南华金融公司改组为深发行海口分行;将银行改办的信托公司和证券部与银行脱钩,将无法转让的信托公司和证券部撤销,共有507家信托公司退出市场。启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二是营造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人行海口中心支行致力于金融安全区建设,省政府建立以自身为主金融机构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创建机制,净化法治环境,打造诚信海南,完善投资机制,优化服务质量,为金融业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三是处置积压房地产。1998年12月,在中央的支持下,海南开始了处置积压房地产全国试点,海南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优势,进行法律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操作创新,使政府、银行、企业、法院四个轮子一起转,海南500多宗“半拉子”房地产重获生机,不但改变了外界对海南金融高风险区的看法,也带来了国内外资本对海南发展的信心。[5]
第四阶段:大复苏阶段
经过持续多年的调整,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处置,并在调整中推进金融创新,特别是随着大部分金融机构进行股改,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创新金融管理理念,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改革效应显现。同时,依托省政府“一省两地”发展规划和实施的“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平台,海南省金融业也实现了突破性增长,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明显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业总体上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阶段进入加快创新和发展阶段。至2007年未,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73亿元,比建省之初增长了33倍,各项贷款余额1228.04亿元,比建省之初增长了14倍。[6]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最高时期的80%,下降到15.51%,2007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实现净盈利7.27亿元,除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均实现当期盈利。辖内金融公共基础设施已经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金融预警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等都已发挥很好的作用。2005、2006和2007年海南省金融机构存款与GDP之比分别为143%、148.5%、152.3%,海南金融随经济发展逐步成长。[7]同时,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看好海南,一大批国内金融机构已与海南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诺贝尔获得者尤努斯领导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也与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在琼中县开展小额信贷试点。2008年3月份,24家外资银行进入海南开展市场调查。海南省金融业正呈现强势的大复苏,可以说海南省金融业迎来了健康发展的春天,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海南省金融业20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海南金融20年,就是面对一种凤凰涅、浴火重生的过程。当这个凤凰浴火中展翅腾起的时候,它闪烁的光芒,其实照亮的是我们的眼睛,凤凰涅是残酷的美,同时也是希望的美。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程,海南金融化茧成蝶,不断收获着蜕变的美丽,并为全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和启示。
启示之一:须确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金融的发展必须是有效的发展,而有效的发展必须是风险可控的发展。海南省金融业之所以从大发展进入大风险、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急功近利,不能准确把握金融发展规律。近几年来,海南省金融业出现大复苏,主要是因为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并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工作。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海南金融发展的全过程。
首先,实现有效发展必须统一对金融增长方式的认识。绝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应是带来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也就是取得较高回报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发展与增长内涵不一样,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结构没有优化,质量没有提高,这种增长有可能是无效的发展,不但增长难以持续,而且会背上新的包袱。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速度、结构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因此,海南省金融业必须着力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和谐统一,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其次,实现有效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风险防控与业务有效发展的关系。风险与发展是矛盾统一的辨证关系。风险遍布在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与角落,如若在业务经营中一味回避风险,则发展也将离我们而去;但同时,也不能以发展为理由而忽视风险的存在,“谁忽视了风险,谁将最终承受风险带来的恶果”。因此,必须尊重金融发展规律,尊重客观环境,不能搞无效益的规模扩张,制造历史包袱,牺牲未来的发展。
第三,实现有效发展必须统一对业务经营结构调整的认识。随着金融机构将经济资本增加值考核指标的引入,对贷款或资产规模扩张形成了硬约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资产负债业务收入进入不稳定状态进而影响收益的稳定。新的经营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海南金融机构必须及早调整经营结构,确定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全面发展、存贷利差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理念,努力实现经营战略的转变。
启示之二:必须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海南省金融业曾经辉煌发展,一个主要原因是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多种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建立了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金融组织体系,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但经过大风险、大调整后,许多金融机构退出海南市场,目前,海南省经济的加快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与金融体系的单一性和功能缺损矛盾日益突出。
海南特区经济的振兴急需重构和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海南省金融组织体系,一是要借助发展海南特色经济之机,制造条件,积极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落户海南,建立地方特色的商业金融机构。二是要利用快速发展的海南优势,吸引外资银行进入海南开设分支机构。三是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通过省内金融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金融管理水平。四是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注资改组或改制,对全省农村信用社232家法人社分别进行渐进性重组改造。五是进一步规范引导和管理民间金融行为,支持尝试开办县域性的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组织,发展面向不同客户、面向不同市场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以形成海南省更加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架构。
启示之三: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在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海南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先行者,1992年全省上市公司曾高达23家,位居全国第三,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海南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近年来,海南资本市场发展与全国背道而驰。据了解,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在规模上获得了跳跃性发展,2006年至2007年全国新增A股上市公司近200家,海南却未增加一家,至今,上市公司仅为21家。资本市场发展不足,不仅与大特区的形象不相符,也与海南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对称。同时,目前海南直接融资比例仅5.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需求的增长和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较突出,1995年全省存贷比例为100.1%,而2007年降至65.5%,企业间接增资较为困难,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加快筹资步伐是解决海南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为此,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首发、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途径募集发展资金,把海南建设成全国资本市场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8]
启示之四:必须坚持推进金融创新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海南省金融业2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金融发展离不开机制、制度、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为推进海南省金融业的可持性发展,必须推进金融创新。
一是改进创新环境。要提高政府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切实重视金融发展问题,出台鼓励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措施,改善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要加快推进金融综合化经营进程,适当放松金融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交叉性、复合型金融产品创新;要努力提升创新的监督效率,监管部门要简化创新性业务的审批程序,放手让创新业务按照商业原则自主定价。
二是提升创新动力。要完善创新组织体系,加强对金融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研发公关;要增强金融机构分支行机构创新功能,强化基层主体的创新意识,使市场需要能及时反馈给各金融机构总部,激发整体创新热情;要优化创新流程,建立以客户发展、客户需要到业务创新和反馈的一整套操作规范,形成从了解客户到满足客户的完整循环,增强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
三是提升创新效率。要坚持金融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金融科技创新带动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增强创新效率;要强化敏锐把握市场机会,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产品研发设计,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要进一步推动票据、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努力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要创新产品的售后服务,注意跟踪调查和质量改进,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要加强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建立制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防控风险,加强市场约束、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促进业务规范发展。
启示之五:必须加强合规建设
合规管理被普遍认为是银行抵御风险、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海南省金融业20年发展中的波折,就是因为没有把合规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经营全过程。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海南省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建设透彻的“合规管理”,在运营管理的每个细节和环节上始终坚持以是否合规来判断和决策,进而将合规管理的理念浸润到金融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
一是抓高层合规。作为各级金融领导干部必须对合规管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做到懂合规、知风险,身体力行、带头遵规,亲自抓合规管理工作,真正体现合规从高层做起,进而带动整个员工队伍规范经营、规范管理、规范操作。
二是抓制度建设。合规经营能否得以落实以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制度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因而,金融机构要从强化风险管理、规范业务操作的角度出发,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废止,要确保所有业务都纳入制度管理范畴,制度控制要渗透到各项业务的所有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不留任何死角,统一全行的各项业务操作,确保业务管理制度化,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是抓制度落实。当前,金融机构合规管理面临的趋势正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对制度执行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的业务流程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要求,相应的新流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流程为中心的合规管理要求合规建立在持续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上,以确保各项业务每个环节的操作和管理都有明确的合规操作指引,真正将合规管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传导给每一位员工,使员工能够高效、严格地执行制度。
启示之六:必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这是资金按市场原则自由流动规律的结果。金融生态好,商业评级就高,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权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就会有更多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反之,资金流入就会减少,并引发资金外流,削弱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海南省金融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遭受重创,成为金融的高风险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金融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几年来,由于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海南金融业重新走上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前,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加快转变观念,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转变和优化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搭建政银对话平台和银企沟通平台,努力改善金融生存与发展的经济环境。
首先,政府应尊重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支持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为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自觉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支持银行依法维护债权,坚决打击不良企业的逃废债行为。要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制法规,没有健全的法制环境。
其次,司法机构要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建立对逃废金融债务的惩戒制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从而改善司法环境,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要继续推进“信用海南”建设,将信用体系建设列为海南软环境建设工程之一,深入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对全省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确保实现“质”的转变。要建立全省金融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各类信用信息采集。建立全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市、县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评价。
参考文献:
[1][3]王俊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J].今日海南,2008,(3).
[2][4][5]林克昌.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八年奋战结硕果[J].海南经贸,2008,(2).
[6]王丽娅.海南省金融业发展存在的的问题与机遇[C].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8年4月.
篇9
关键词:民商法 功能和作用
一、民商法意义
近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民商法律制度并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的发展需要,所以当面临一些全新的问题的时候,民商法制度的建设显得非常薄弱,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势,需要根椐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民商法相关制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完善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对于民商法的需要。
民商法是应用于市场社会的法律,它主要是站主体平等的这个层面上,主要是对商品关系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维护民事为主体的在商业活动中财产和人身权利,是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和保障国家人民经济利益的安全。其本质是对公法保护,主要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权利,我们的经济法主要是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重要核心,帮助行政法和民事法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法的本质是以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它是平衡协调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催化剂。
二、民商法的功能与作用
1.确认商事主体性,推动商业公平竞争
商事主体性,也称作是商事法律特征的主体性,商事主体主要以商业主体为核心内容,以照商业发展规律、商业运行原则,将从事商业的集体、个人活动全部归纳到商业法的范畴之中。规定公平、平等、相等商业利益关系,并对以个人名义独立从事商事行为和以企业、集体行为进行商业活动的状况集中规范。我国在商法的发展中,自始至终保持引导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商事活动的变化和新增,民商法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完善,其中,商事主体性一直贯穿在商法之中,主导商业活动,并成为民商法的灵魂,使民商法自身的独立性得到提升。回顾民商法的发展历程,当代民商法是近代民商法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当代民商法的最大特色是根据国情融入国际商事法律,新的民商法在继承中世纪民商法起源的商事习惯法优点的同时,将民商法在新的发展中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民商法的最大功能和作用就是推动商业的公平竞争。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民商法的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中,核心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遵守民商法为基础,积极推动商业市场的合理化公平竞争,使政府作用、法律作用在经济市场的进程中得以发挥。“日月无偏私,广照人间世”。只有民商法对经济市场发挥出强劲作用,才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发展才能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2.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障商业交易的安全性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诞生、成长,这是民商法发展的规律。可以说民商法是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法律,民商法的发展是根据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商业经济的速猛发展会带来民商法的速猛发展。从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看,现代商法不再是单独追求维护商人特殊利益的法律,而逐渐完善成规范商事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商法不但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要服务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交易安全性的要求。
3.民商法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经济与民商法有着密不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民商法的发展,另一方面民商法服务于经济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为,民商法的属性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民商法的制定、内容、性质、特征及发展和变化,几乎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一个阶级在经济上的支配地位,必须要于在政治、法律上的统领。民商法的制定必须是维护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经济是民商法的源泉和诞生地。民商法服务经济。民商法被制定之后,它是主动的,是积极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民商法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为经济基础服务。
民商法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法律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延伸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因地制宜,因企制策,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与企业常态沟通机制,完善服务商业工作机制。体现民商法在对主体调整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公平,注重对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归属的调整,加强调人格的独立,强调社会商业的平等发展,是立足于民事主体的个体权利,以权力为本位的民商法。以商法的价值追求目标,便于提高商业服务效率,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总之,在经济市场条件下,人们对自我权利、利益的观注度越来越高,有了明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法治的要求更加强烈。民商法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人们在享受民商法保护的同时,更要求他能一步维护和体现人民利益。因此,民商法一定要以人为中心,以治法为基本理念,以权利为基点,以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为手段,以责任制度为保障,构建科学的法制化市场,使市场经济获得一个完整的法制基础以及成功的法制模式,是民商法以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J].现代商业,2008.11
[2]王歌雅.经济帮助制度的社会性别分析[J].法学杂志,2010.7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民商法;法制体系;法律制度;市场经济
可以说民商法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的一个先驱条件,而民商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主体间流转过程中势必要起到规范性的作用,规范交易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是经济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法律条款逐步改善,不失过去条款中经典的部分,也要汲取国际上先进的思想,二者结合不断创新,从而来完善我国民商法制度发展和研究,也是提高我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手段。
1 民商法学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民商法
民商法包括民法和商法。民法是基本法,商法是特别法。民法注重交易过程中存在保障性的安全,商法注重交易过程中的迭代效率。民法主要包括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侵权行为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商法,包括商主体法和商行为法在内的,主要涵盖公司法、企业法、保险法、票据法、破产法、海商法等范畴。
1.2 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民法与商法都属于私法范畴,二者密切关联,共同为调整商品经济而存在。在应用商法的一切准则中也保持着与民法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法与商法差异性的比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首先,在社会经济下所服务的主体范畴不同,其中,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产生了商法规范,商法是必须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为依附关系,随着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程度提高对商法的要求也在提高。民法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演变出来的,关于与日常生活过程中社会个体间交易安全性,在生活过程中不断提升的需求逐步产生出来,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民法产生的必然因素,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而适应。随着商业演变现代商法除了最初维护商人特殊利益的法律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商I组织和商事活动法律规范,在未来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为把市场主体和保障交易安全,民商法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在商品经济环境下的价值体现不同,也就是价值方向上的差异性。商法专注的价值目标更直接,在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幅度倍数增加为方向,追求最大化,显著的功利性质,经济学领域更突显,商法更多的事服务于从事商业运营的商人主体,商人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以营利为导向的目的决心,商法保障的是安全性和执行效率,因此注定目标的专注。民法呢,侧重与精神层面,服务主体自身独立特性和受遵守程度更明显,相比商法来说道德性是他的特性,伦理色彩浓厚,民法更专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行为,以及个体财产在交易已转后的归属关系,强烈的人格独立性和个体权益更受关注,是以严肃性为本的私法。
再者,服务个体对象的差异性。商法关注的是个体间的商业关系,民法则关心民事关系。商事关注与利益最大化,因而以营业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在营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化关系,这些主体都具备经营性单位这样的抽象概念,呈现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等价有偿行为基本要求。商事同时又是对社会关系定的具体存在的生产经营的概括,它的具体特性和深层次特性非常明显,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本质。民事关注个体间的平等关系,社会关系的总体,在从事各项民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范围,除了具备同商事的有偿社会关系之外,还包括了财产关系、人事关系、等价有偿等经济关系。不同国家的民法在社会关系中反应的法律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其中对财产关系的关注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他与不同社会条件中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不会存在特有内容。
1.3 民商法的功能与作用
民商法的本质是作用于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它是以主体平等为本源的基础上,民商法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物,关注于服务主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行为保护,应用法律工具对国家人民经济利益进行安全性的保障,进而规范性这些经济交易的过程,坚守以整体社会的经济利益为重要核心,同时协助行政法和民事法,解决他们无法涉及到的社会经济问题。是管理国家经济的法律,为使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安全保障、主体公平的发展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2 民商法学的发展现状
2.1 民商法学的发展历程
在建国初期,在国民经济迅猛增长的时期,势必需要一种规范化来权衡和保障运行,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个体间的交易量增加,急需一种制度来保护交易个体和交易本身的安全,民商法的不健全已经成为瓶颈效应,只有不断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才能直接或间接的保护利益本身,民事关系和商事关系行为准则。我国民商法学不断发展人大法学院功不可没,在人大法学院的带领下不断进步和完善,是发展市场经济和稳定国民安居乐业至关重要的保障,只有在健全的民商法学的前提下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先后创建了民法学专业,和商法学专业,为社会提供大量人才,为完善民商法这块的空缺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源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