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医疗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医疗发展

篇1

这三个不同时期的确定,不是依据社区医疗发展的成熟度,而是描述社区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

在社区医疗发展初期,国家采取的方式都是,让社区医疗机构依赖其他医疗机构发展,特别是依赖三级医疗机构。目的是让社区医疗机构可以提高诊疗技术,为老百姓提供较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

当社区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有所提高,特别是社区医疗机构探索出自我发展路线(个体化的健康管理等)时,社区医疗机构开始进入独立期。他们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认为自身的诊疗水平有了提高,一些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给社区医疗带来颇为丰厚的利润,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来维持运营,便开始有意识地脱离大型医疗机构的帮扶。

但在逐渐独立的过程中,社区医务人员又会慢慢发现,很多时候患者所需要的服务是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大医院作为衔接。而大医院在发展中也慢慢发现,很多工作需要社区医疗机构配合,这时医疗机构间便进入了互赖期。

例如,车祸患者首先会送到大医院急诊科,待外科医生通过手术等方式对患者实施诊治后患者,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康复期。而大医院的床位相对来说有限,医生的经历大都放在治疗疾病上,很少顾及患者的康复,但患者的确有这方面的需求。大医院的医生发现,社区医生是最为贴近患者的医务人员,可以较好地帮助患者康复。社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也慢慢发现,有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症状很严重,超出了社区医疗机构的诊疗范畴,这时他们也需要大医院医生的帮助,才能得以解决。

篇2

1广州与高雄医疗卫生设施现状

1.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从广州市整体医疗资源现状分析,已达到供需平衡。全市整体水平与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较,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资源居中,医生数量居于高位,护士数量居低位。本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水平暂时仍低于北京,水平与上海相当1)。但从城市中心各区来看,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老城区医疗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密度较高,将医疗服务的区域更为集中化。每千人口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及医务工作人员总体水平位于前列;而新兴城区由于功能区及居住区相对发展缓慢而造成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导致偏远城区的居民无法及时就近的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品质较高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资源短缺、服务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大型医疗院所的服务压力,使得中心城区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空间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突显,而偏远城区的大型医疗机构因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止步不前。从目前状况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远远未能达到解决居民就近解决小病治疗及预防保健的设置初衷。

1.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

1.2.1以诊所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在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协调与区域统筹下,诊所作为最基层、最适宜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已经在高雄市住宅区得到良好发展3)。高雄市中心城区内,90%以上的医疗服务机构均为诊所4)。由于开设诊所的限制较为宽松;医疗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且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服务半径尽管有限但普及率较高,这也是拥有医师执照的医务人员愿意开设诊所,以及民众愿意选择诊所作为投医问药首选地的原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一旦新流感疫情大流行时,民众可以就近到诊所接受初步的治疗及快速筛查。

1.2.2严格控制数量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台湾地区整体的医院医疗服务量因2003年SARS之故皆有下滑趋势,各大综合医院的门诊数、急诊量也大不如前,加之台湾本土居民生育率普遍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选址、设计、建设时更为谨慎的考虑其今后发展的可行性。

2广州与高雄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分析

广州与高雄两市从地理上看都为南方较发达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良好且相对稳定。由此形成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分布的格局是顺应各自背景的:无论是由政府和规划部门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还是经济导向为主随市场体制而较自由态势发展形成的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都有各自空间分布的规律可循。

2.1按人口数量及密度分布两市中心城区的各行政区域中,医疗卫生设施的比例在历史悠久、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的城区中明显高于其他各区。如广州市的越秀区、荔湾区(人口密度达到3~4万人/km2);高雄市的三民区、苓雅区、新兴区(人口密度2万人/km2),前镇区、前金区(人口密度1万人/km2)等。上述行政区中的的人口较多且密度较大,居住环境成熟,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足以满足区域内居民需求,甚至某些城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出现医疗卫生资源过剩的情况而导致浪费。尽管两种分布现状和布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市的常驻人口、流动人口及周边人口,总体上看布局密度不相上下,但医疗卫生机构的类型分布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2.2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欠合理广州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数量及布局上集中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中,整合了人口密集区的资源。病人的流向也随之集中于此类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中。高雄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与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私人诊所极具竞争力,使得患者优先选择此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病人流向成正三角分布。广州市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但阻碍了较低级别的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高雄市诊所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就诊次数,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3两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

2.3.1广州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广州市大型综合医院密度较大,仅越秀区数量就达到25间。其中不乏医技精湛、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机构。通过医院综合水平评级的方式,考虑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医院规模及设备等条件将其划分级别。在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升级的同时,基层公共卫生设施也在努力通过对健康保护、疾病预防等方面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尽管现状服务水准未能达到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但政府正透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基层卫生中心、卫生所能够上升到新的服务水平。

2.3.2高雄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不仅医技精湛可与发达国家媲美,并且医疗保险制度因较为健全而享有美誉,更甚,医院建筑的设计也处处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能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品质,令医患双方在就诊过程中减缓紧张情绪,从而减少病患的痛苦,提升医师的看病效率。高雄市中心城区内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密度较低,特别是兼备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仅为两间,并且其中一间(高雄荣民总医院)还身兼南台湾地区紧急医疗救护的职责5)。尽管如此,医疗服务品质的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会通过医师技能的提升,医疗器材的更新,医院空间的完善等来不断使自身的水平保持在较高层次。两间医疗中心的教学、研究、医疗相互推动、不断进取,使大型医疗机构的实力日渐强大,逐步巩固自身千床以上医学中心的地位,这是范围大且覆盖面广的诊所不可替代的,其最终收益者是患者。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高雄市诊所的医技和服务质量同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由于规模小、医师与护理人员人数较少,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更易于管理,医师技能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之下也会不断提升自己,推出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患者。#p#分页标题#e#

2.4两市配置优劣势

2.4.1广州市配置优劣势(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广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配置由规划部门及卫生部门共同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具有良好的规划层面的组织架构。能够从具体现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一部署,做出较为合理的配置规划。其次,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建设,关于医疗卫生等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多次出台有关医疗保险、医患关系、医药政策等方面的法规、方针,还在逐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在现有医疗卫生设施的良好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基础,完善设施配置网络,从而更为完善医疗保障的体系。(2)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基础,既是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在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医疗体系下的基层卫生设施难以发展,成为棘手的难题,需从基层医疗的特色入手,注重医疗人才的保留。同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卫生部门应更加重视不同区域间配置的合理性。

2.4.2高雄市配置优劣势(1)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高雄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得到更为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和更新的医务人员、医疗器材、医疗环境等同样也是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吸引之处。其次,小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疾病治疗和护理。使得医疗救护流程更为完善,使患者能够有更为低廉且快速的医疗服务享受。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中,健康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督促了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在某些区域中体现出了过于偏重经济因素的导向性,存在着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健康保险制度保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其配置布局的合理性。

3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发展趋势建议

3.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1.1处于两极的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鉴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医疗卫生设施过于集中的局面,在对未来的布局规划中,应该优先从患者角度考虑,加强引导居民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概念。针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质量,出行时间等因素逐步完善(图1)。在医疗水平上强化水平高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分化两层就诊群体,为各级医疗机构营造良好的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图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善自身应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适当参考高雄市诊所的配置形式,不仅在数量上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并且能够协调临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特色,将不同医科的基础服务融入到整个区域内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3.1.2中间地位的医疗机构在大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中间层艰难前行的中层医院应视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及时分化和转型。参考高雄市处于中间层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的规模和运作模式,强化和完善某些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在患者进行选择的时候能够突显自身的特色。并且能够与区域中其他医疗机构达到协调和互补。

3.1.3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新建综合医院在选址上应考虑到同级医院的布局状况,在参考人口分布的同时,需有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预见性,兼顾周边现有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注重与老城区的设施拉开差距,避免在临近区域重复建设。其次,社区卫生设施通常服务于该社区中的居民,但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在考虑本居住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竞争的概念,成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面向社区及周边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3.1.4医院内部营建部门的强化高雄市除诊所以外的各类医事机构均设有医院内部的工务处(工务室)。其具体职能为负责“医院机器”内部从设计、施工、装修,以及后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改扩建等所有医院内部工程问题,并能及时与政府规划及管理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以维护医院持续发展。广州市内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设有管理医院建设的基建科,但此类科室多为解决内部建筑及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相关事宜,多数医院内部并无设置功能齐全的基建科,且各医疗机构之间并无关于医院规划及建设的横向资源共享。设置管理医院建设的部门,这在未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中是十分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减少医院营建的成本开支,更能够在日后医疗体改扩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功用。与此同时,该部门掌握着医院内部建筑使用状况、运营状况和供需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关系紧密,能够及时与政府卫生部门及规划部门协调工作,达到更好的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目的。

3.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2.1加强政府导向高雄市医疗卫生机构多为私营和财团法人的性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居少数。高雄市卫生署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医事机构的规模和服务内容,卫生署给予指导和建议,经核准后的建设及运营归医院自身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和商业竞争保证体系的运作,受政府相关部门调控的影响较少。但此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过度的商业竞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商业服务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看似适应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各阶层人群,过度的商业模式使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失去了公共的意义。政府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应作出适当的干预手段,对未达到开业标准或服务品质下降的医事机构采取限制服务的措施。

3.2.2完善健保制度,控制医疗卫生设施数量由于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在台湾地区的实施使患者减少就医支出,患者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面对价格下降时自然而然会增加医疗需求,但直接导致了民众频繁进出医疗机构,造成全民健康保险支出的巨大负担。因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拿药、看病,甚至是领取检验报告结果都需经过挂号环节,按照健康保险规定都需支付医师费用,这就导致了一病多看、长病短看的结果。许多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如诊所的快速发展与此类政策不无关系。卫生署在制定和执行健康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宏观调控影响,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统筹。#p#分页标题#e#

3.2.3医学中心仍需不断完善高雄市著名的医学中心包括有荣民总医院、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长庚纪念医院等(图3、4)。此类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医疗照护服务,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水平与合作,培育了德术兼优的医疗团队。他们将医学教学与医疗救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6)此类大型综合医学中心常常面临因医疗普及化、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等引起的亏损难题7)。因此,可以借鉴大陆大型综合医院的经验,善用自身的优势项目并重点发展,努力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发展特色医疗,争取政府资补助。

3.2.4中间层医疗机构需合理布局高雄市中间层医疗机构包括有区域医院和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多为有政府资金资助的医疗机构,而地区医院大部分为私人营业的医院,因此在规模和软硬件配套上弱于区域医院;8)但由于政府资助与私人财力的差异性,区域医院较重视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品质。由此可见,高雄市中间层医院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医学中心,但此类医疗机构的配置情况多集中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区,缺乏政策导向性和规划指引性。政府及规划部门需及时对此类医院作出区域的统筹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中层医院的资源优势并合理分配。

3.2.5诊所的适量发展高雄市诊所类型的设施配置较为完善,诊所类型涵盖了所有医疗科系,在每一个行政区均有较好的发展。但由于诊所的私人化,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诊所商业化的模式。诊所建设同样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合理规划及配置,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有效的调配,避免某些城区没有诊所配置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而某些区域过度发展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图5)。

篇3

关键词:辽宁;发展;社区银行;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69-01

一、辽宁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2004年,浙江象山的绿叶城市信用社、义乌的稠州城市信用社、台州的泰隆城市信用社和银泰城市信用社成为社区银行的首批试点单位。试点单位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省虽然截至2009年底,共有18家注册资本金大多在8000万至1个亿之间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挂牌营业,其他形式的准社区银行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沿海先进省份及我省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社区银行总量少。根据辽宁省银监局对辽宁农村金融情况的粗略调查显示,农村金融环境很不乐观。例如,辽南某地级市共有525个自然村,而设在该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仅有90个,并且这些网点基本上是分布在乡政府所在地,村民存取款、贷款都非常困难。二是社区银行开拓市场的能力受限。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种类较少,业务结构不合理,主要靠贷款获取利润,中间业务比重低。目前,辽宁省的村镇银行一般只设一个网点,现代化手段缺乏,城乡居民存取款十分不便,吸储能力不强。此外,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无联行行号,一直未能接人人民银行结算系统,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只能使用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系统处理对公业务。三是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对贷款户的要求严格,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收入和资产担保的贫困农户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四是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社区银行的市场认可程度低。由于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尚未树立起品牌与信誉观念,社会公信度欠缺,农村居民对其持观望态度,心存顾虑,难以认同,影响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也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当前,辽宁省的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融资需求强烈。但当地政府融资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短缺问题,而村镇银行受自身经营规模和实力的限制,金融供给能力很弱,难以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双方不能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当地政府也就不愿更多关注其经营,更不愿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支持。五是准社区银行一一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仍然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辽宁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一个难题。2010年,只有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相对增长了,其他中小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均是负增长;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增幅比较看,仅有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高出贷款增幅19个百分点,其他中小银行在贷款余额均实现一定增幅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却是负增长或与年初基本持平,其增幅远低于贷款增幅。

二、辽宁发展社区银行的建议

1.紧紧围绕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全面加强管理的工作重点,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董(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董(理)事长、监事长和行长(主任)的职责与权限,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体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为保证决策的独立性和民主性,保护小股东的权益,董事会成员要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为更好实施董(理)事会的重大决策,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与监督,还应设立监督委员会(或监事会)、稽核审计委员会、信贷审查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同时,要建立与经营业绩和风险挂钩的干部管理,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完善的内控制度包括:建立并认真实施统一、严格的业务标准和程序;建立并严格实行统一、有效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系统,具有独立、高效的内部稽核审计系统,完善的内部报告及住处系统,以及重要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是以县(县级市)为法人单位且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这种产权组织格局要保持长期稳定,而不宜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以省为法人单位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少数直辖市除外)。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应鼓励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并购或者市场退出,而不应该是行政主导的产权统一上收。

2.改善农业发展银行运作机制,适当扩大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明确划分为国家指令性和银行自营性两类,并相应建立国家账户和银行账户,实行分账管理,专项核算。截止到2006年6月末,农业发展银行的国家指令性业务占82.08%,银行自营性业务占17.92%。

继续深化农业发展银行改革,下一步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于市场化基础上的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功能,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整合政策性支农资金,调整政策性金融运作机制,提高政策性金融效益。

3.探索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银行。适当降低社区银行的准入门槛,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简化农民、农村小企业的贷款手续。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以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成立真正合作意义上的资金互助组织。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测和管理,应配合银监会对“高利贷”、“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非正规金融活动依法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

篇4

关键词:社区医院;经济管理;改革;发展

医疗卫生的良好发展和周密管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何才能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事关重大,特别是再当前社会,看病难和看病贵是很常见的问题,而医院的医疗资源却相对集中,不能够同时满足大众需求,而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机构虽适合广大患者,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社区卫生机构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城市的医疗资源配置不是很合理、社区医疗资源与医疗的发展也就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和加强社区卫生体制,从而让社区医疗更加贴近患者,让社区患者有更加贴心与周到的医疗服务,从而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所以,对社区卫生经济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的予以重视。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当前的社区卫生医疗是出于一个不够完善的阶段的,存在这诸多问题。相关的医疗经费不够,也不能够科学地进行经济管理。 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最终实现优化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促进社区医疗卫生的全面改革和完善。

1、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1 社区医院运营系统不够完善

我国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现在还处在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善的经营体系和运行系统。就目前来说,政府投入力度还存在很大欠缺,严重制约了社区医院的发展,使得社区医院的收入要从药品,服务上的提高来弥补,造成了很多社区医院医药相对昂贵,服务相对较差,靠“药”养“医”。这样的发展方式,对于社区医院是极度不利的,对于百姓的健康也没有很好的起到医疗的效果。长期下去,必将造成社区医院将眼光放在利益上,而忽略对社区医疗卫生质量提高。

1.2社区医院发展滞后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有诸多问题存在于社区的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跟不上,经济管理理念也稍为滞后,相关的治疗及时也做不到位。虽然,社区的卫生服务一直在发展和改善,在此方面政府也给予相关的支持,但是在力度上也不够大,尤其还不能够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其重要性。所以社区卫生机构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形成完备的机制和体系。这样就会导致相关工作中权责划分,相互关系的模糊。在当前市场化经济的过程中,尽管医疗卫生属于公益和福利性的事业,但是在管理方面也需要市场化的运作,也就是需要加强经济的管理。如果没有有偿的市场化运作,我们的卫生机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很难维持下去,进一步更好的发展会更为艰难。

同时,在现在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还存在很大不足,对于医院经济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而变相的追求经济利益,只有将这些管理从认识上得以改变,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变这种情况,社区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2、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改革和发展策略

众所周知,有效的改革能够促进发展,对于我国我国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体系来讲,改革也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现代医学倡导对待疾病要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对于改革发展来讲,这样的预防性模式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通过以上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我们对当前形势下我国社区医院有了基本的认识,更清楚的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区医院卫生体系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冷静思考,找到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对于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和发展策略做下几点说明:

2.1 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体系,来加强医院的规范和治理工作,同时更有利于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力资助,这就要求广大医学工作者应该掌握更为全面的医学知识和能力,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更有利于社区医院的工作环境,也会有更多的患者开始信任社区医院,一方面缓解了大医院的医疗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区医院的患者数量,带动社区医院发展的同时,更大程度的提高了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医疗运营模式。

2.2提高管理 加大投入

对于社区医院的改=改革管理,政府工作应该予以更多的参与和支持,社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社区医院基本的经费来源,资源共享,需要依靠政府的积极力量。通过政府对社区的大力投入,来建成一套合理有序的发展体系,高覆盖,低成本的医疗系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

因此,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的管理要依靠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经费扶持。要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费做出合理的规划,合理调配经费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将有限的经费支出运用在合理的卫生服务上。在此同时,社区医院应该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费用承担应该更多的依靠政府来承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患者看病费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3政策扶持 健康发展

在积极有利的政策扶持基础上推行一套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得到政府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时自身又要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以便更好的同政策想结合,发展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双向转诊制度就是要依托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扶持,来建立社区首诊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实现社区医院同大医院的有效配合,大医院可以根据社区医院转来的患者给予相应的优惠或者补助,减免或者减少一系列患者检查费用,这样一来,社区医院同当地的大医院就得到了有效的结合,这种双赢互惠的医疗互动不仅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果,更充分利用了医院现有的资源,做到了医疗资源上的共享。在实行这种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还要依靠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管制度。其中这些卫生行政部门不仅对医疗机构进行公益性的财政支持,进行相关的统筹补偿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双方利益进行合理调配,以便更好的对社区医院进行管理,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运行。

2.4降低药价 规范管理

相关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显示出,当前的社区卫生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费用呈现出了不断上涨的趋势。在这些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药品价格的降低和控制,可以实现对医药的科学化管理。所以,想加强当前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 ,就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通过寻求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首先,对于造成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弄清楚,这其中,包括药品成本的提高造成的药品费用的增长。对此,有一些我们可以控制的环节更需要注意。例如,在价格管理的体系中所存在的诸多漏洞。如果医院没有相关完善的补偿机制,就会导致出现高收费以及乱收费的医药。甚至会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用药等等。所以,要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在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管。也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我们要努力的实现社区卫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其进入恶性循环。

同时,对于社区医院来讲,应该更多的注重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经营不光是以营利为目的,提高社区医院公众信任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对社区医院的认可。

2.5财政补偿 科学调控

财政补偿资金的科学合理应用,直接关系到社区医院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通过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实现财政补偿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推行全程成本核算制度来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众所周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和管理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相应的模式。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要对利润和效率进行实际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投入、价格以及成本和产出等问题,都要做出合理的考虑。

同时,要使社区卫生机构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就需要纪录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对其汇集,计算和分析研究。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过程中,关于不同范围与不同项目的情况下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最终,用科学化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该时期内医疗服务的成本,已经医疗服务的总体成本水平。通过该种方式的考核,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探究和反应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产生的不同消耗,从而更好的促进相关医疗费用的管理和分配,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控制成本,以及提高医疗机构经济效益。

2.6国家医疗保障必须与社区医疗挂钩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在全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就整体而言,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得到推广和覆盖,同时,这一改革背景的建立,也对社区医疗卫生经济管理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依照国家提出的相应制度管理约束,将工作通社区医疗卫生进行有机结合。对于社区医疗费用报销问题,要建立健全一套可行的办法,避免由于政策法规执行不当造成的患者报销难问题。

3、我国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改革和发展展望

对于我国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改革和发展,我们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完善社区医院经济管理体系,更好的推动整个卫生系统的发展。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扮演这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卫生体系的健康。因此,对于社区医院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得到解决。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完善,更是关系到社区依赖卫生机构的良好运行发展,关系到是否有合理质优的服务提供给患者和社会公众。就目前来讲,社区医院的发展不光要依靠原有的经营体系,还要更多更广的开发新生服务项目,提高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吸引了患者,通过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走访、健康咨询、保健服务等措施,让很多社区居民的疾病得以尽早发现,获得尽早的治疗,大大保障了社区人民的健康。

总之,我国社区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改革和发展在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学校、医院、个人的努力,使社区医院更好的向前发展。(作者单位:沛县卫生局)

参考文献:

[1]张宇,肖十力,张拓红. 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人力资源评价 [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3-123.

[2]卢祖洵.中、美两国社区卫生服务比较[J] . 中国全科学,2003,5:293-294.

[3]肖纯怡,程晓明. 关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和服务的分析探讨,[J] 2003,6:642-643.

篇5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篇6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医疗;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96-01

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最关键的发展全科医学和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则需要配备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保证高水准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将以往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学”的医学模式给改变了,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全科医学对社会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全科医学相关概述

全科医学整合了各种医学如临床、预防、康复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社区和家庭是全科医学的主要工作范围。它能有效的将个体与群体相融合,负责式的照顾来维护整体健康,注重强调以人为中心。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执行者,受过严谨的医学训练,是为个人及家庭或社区提供经济有效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要具备执着的科学精神,综合性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等素质。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对综合性及个体性的负责式照顾不断深化和强调;3)注重维持健康和防止疾病;全科医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以家庭为照顾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协调和综合性的服务等。

近年来,全科医学逐渐被世界家庭医学会组织(WONCA)引入中国,无疑是给我国医疗事业带来全新的气象。众多学者都十分肯定全科医疗模式,它能解决我国目前在医疗上面临的多种问题。如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改变等。也会面临以下几种普遍问题:1)一些地区的社区保健服务过于流于形式,相关功能没有充分发挥;2)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因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导致质量不均一。3)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4)没有深刻认识到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及发展中的重要性及规范性;5)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仅仅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没有达到防、治、保、健一体化。

2 全科医学的发展对社区的影响

首先,医疗费用因为高新医疗手段不可避免的有所激增;现在的看病就医比无病预防的花费差异较大,而全科医疗则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早期发现疾病并迅速处理,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模式。以此同时,全科医生提供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省去了大量去医院挂号排队的时间,病人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医疗的服务,节约了财力和时间,医院的成本效益也因此可以得到提高。其次,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同时增加。病人在医院外的状况仅仅依靠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观念及医疗服务体系是很难详细掌握的,宝贵的救治时间和一些突发疾病可以会因为不了解病史而错失良机,采用全科医学能全面有效的解决好这一现状,实现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单位的综合性及个体性的照顾。第三,很多疾病谱因特异性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发生改变。如慢性病患者,立足于家庭和社区的全科医疗保健模式是十分需要的,充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来跟踪了解病人病情,治疗方案也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做相关调整。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实施全科医疗对我国医疗事业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意义,全科医疗处于卫生服务的顶端,常见的健康问题是全科医学所处理的,大多数民众的身体健康用低廉的成本维护着,而全科医学也时常利用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能对一些慢性疾病有所预见,和专科医学相比,全科医学是保证患者健康的第一步,如果有更为严重的病情,全科医生还需协助专科来更为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寻求最佳诊治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全科医生还可大量,高效及经济的解决日常出现的一般健康问题,使专科医生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简单的病例上,可以更好的应用高科技医疗手段解决疑难病症。所以,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是互利互补的,对改善当前医疗现状和服务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的发展促进着社区医疗往积极的方向转变,对我国医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全科医生在我国范围还较小,有些全科医学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发展全科医学的关键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全科医生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建立合理的全科医生培训制度,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医疗。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6-01

全科医疗概念下的社区急救即是指在社区发生某类特别紧急的医疗事件时,在医院专业医疗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之前,由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采取的现场紧急救护措施。

1当前社区急救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院外急救事件都发生于社区。针对这些发生在社区的危重疾病,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较为分散,增加了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全面覆盖的难度,尤其在道路拥挤、共存多个急救需求以及对社区缺乏了解等情况下,更会显得鞭长莫及,救护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的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在配置、体制和行为标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此同时,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多数社区医护人员几乎未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医疗教育,基础理论和对危重疾病的认识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再从医院急救医生和社区医师的协同来看,由于疏于沟通,时常导致单方面独自应对复杂的社区救护事件,难以实现将社区和医院双方面的医疗资源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医疗救援[1]。

2社区急救的全科医疗特点

社区急救属于全科医疗的范畴,在社区突发危及重症的时候,社区全科医生采取的紧急救护需遵循全科医疗的基本理念,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最佳利益为准则,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同时,社区的全科医疗救护需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应在多使用合理安慰语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现场人员,让他们积极地有序地配合救护行为,防止家属因情绪过于激动而引发更多意外状况的发生。在医院的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候,需将患者的病史和之前的救护过程简明扼要地对他们讲述出来,同时配合他们做好剩余的必要院前急救工作。事后可适时对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和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随访,以此将全科医疗的双向转诊工作合理的融入社区急救工作当中去[2]。

3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问题。某些社区全科医生的思想太过保守,害怕担当责任,所以每每遇到危急重症的时候,几乎仅是坐等来自医院的救护,主动采取的救护措施极其有限。另一种误区就是过重看重利益得失,在明知自身救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让患者转院。以上两方面的思想问题都可能延误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

3.2协作问题。很多时候,良好的社区医疗救护都需要临近全科医疗站的全科医生以及院方医疗救护人员进行多方的协作,在患者病情危及的时候,若不能保持各方良好的联系和沟通,不能随时接收专业人员的远程指导,单凭某一位社区全科医生的一己之力很难取得高成功率的救护效果。

3.3技术问题。社区急救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科医生现场急救技术的高度。当前,多数全科医生的学历并不高,也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全科培训,难以胜任某些高难度的社区急救事件的救护处理。因此全科医生还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区院前救护水平。

3.4硬件问题。硬件问题主要反映在设备和药品两个方面。当前很多社区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配备不齐全、陈旧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严重制约了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急救的时候本来可以发挥的功效。

4全科医疗概念下社区急救的发展策略

社区急救之于全科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急救医学、积极培养技术全面和具备优秀应急能力的全科医生是完善院前急救方案和全科医疗体系的必由之路[3]。

4.1建立网络化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把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疗救护站与医院急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医院提供统一的人员调配和后勤保障管理,建立起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医疗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由全科医生负责信息的动态搜集和医疗初发事故巡查,并将所得信息与医院和临近救护站共享,以此实现对各种急症危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和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

4.2提高社区群众的基础救护知识。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大力加强对社区群众基础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对正规的救护方法比如初级心肺复苏等产生普遍的认知,以此确保社区的普通居民在紧急时刻具备一定自救、互救和他救的能力。该方法只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成为社区急救力量的有力补充和全科医生的有力助手。

4.3树立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全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诱发重大社区医疗事故的影响,更新急救观念,增强紧急心理干预能力,从维护患者根本利益和满足社区卫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强社区急救水平和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墡珠.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认识与发展[J].中国施用内科杂志,2012,32(4):245-253

篇8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医药卫生发展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建立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坚持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平等准入,完善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消除政策障碍,营造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良性发展的新环境。

正确引导,依法监管。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职业行为,依法维护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主要目标

建立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强化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全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比例争取达到50%以上。

二、准入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应符合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各县在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时,要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先考虑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应具备以下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500—2000人口,社区居民从住所步行10—15分钟即可到达;业务用房使用面积达到80—200平方米,配备与开展“六位一体”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设备、通讯、交通工具;按每500—1500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与执业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配备比例为1∶1∶1,其他人员均按实际需要配备,大专(含相当学历)以上卫技人员不低于80%。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应及时批准并发放相应许可。

三、强化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环境

(一)落实税收和价格政策。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使用的水、电、气、供热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同等待遇。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必须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

(二)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要按程序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范围,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执行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不得将投资主体性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核条件。

(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环境。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务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受投资主体性质的影响,享有与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等待遇。

(四)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各地制定和调整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应充分考虑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由卫生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凡符合配置标准和使用资质的不得限制配备。

(五)明确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采取招标采购等办法,选择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医疗卫生支农、支边、对口支援等任务。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遇有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执行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并按规定获得政府补偿。各地要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六)畅通信息获取渠道。要保障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策知情和信息、数据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权益。

四、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一)规范执业标准。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法规和相关规定,提供医疗服务要获得相应许可。严禁超范围服务,严禁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卫生行政部门要把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医疗机构校验和医师定期考核等手段,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执业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审核。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纳入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监管范围。发挥医疗保险对医保定点机构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二)加强技术指导。各地在开展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等专业人员教育培训时,要根据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统筹安排。卫生行政部门要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及适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协助做好社区卫生诊断、卫生干预和重点人群保健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开展州、县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工作,为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和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州、县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培育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加强医务人员执业道德建设和人文精神教育,做到诚信执业。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开展义诊等多种方式回报社会。

(四)建立完善投诉渠道。社会力量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采取行政诉讼及行政复议等形式,维护自身在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的权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向上级有关部门投诉,受理部门应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正式通知投诉机构。

五、加强领导,落实部门职责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县、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消除阻碍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配套政策性文件,放宽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范围,改善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环境,促进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管理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督,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拟订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价格部门检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标准合理收费。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指导社区居委会发挥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各种卫生服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项财政补助政策措施和财务收支管理办法,以保证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入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关政策;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办法及准入标准;促进参保人员到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部门:负责把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开展生育技术服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富裕*、人文*为方向,以居民健康和百姓满意为目标,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主线,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和可及性的发展方向,坚持优先解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和健康保障问题的发展思路,努力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区建立基础设施齐全、基本设备配套、人员素质较高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基本医疗服务下沉社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关口前移,着力减轻社区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居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建立城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财政保障机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明显改善社区基础卫生状况,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

具体指标:

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城市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达到70%以上;

3、按照建立学历层次较高、工作能力较强、整体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目标,通过强化培训和人才引进,完成100名全科医师、100名社区护士、50名公共卫生医师和50名社区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和队伍建设任务;

4、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5、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城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档率达到95%以上,建档管理率达到95%以上;60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建档管理率达到95%以上;

6、城市孕产妇管理率达到95%以上,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城市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

三、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卫生、财政、民政、建设、劳动、监察、审计、统计、药监、物价、市容以及各街道等为成员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

四、实施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原则。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收支分离原则。强化成本核算,完善预算管理,加强考核监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科学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和合理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三)坚持公益性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基本医疗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注重公平、质量、效率和可及性。

五、实施范围

辖区内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六、工作任务

(二)公共卫生服务关口前移,建立健全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口前移。按照每个社委会配备1名公共卫生信息员标准,全区47个社委会和6个行政村配备53名信息员,由街道聘任,培训上岗,统一管理,与全科工作团队共同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工作。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保所按照每个街道配备2名卫生监督人员、2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2名妇幼保健人员,加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络,夯实公共卫生网底,努力提高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一)社区卫生服务重心下沉,全面落实“六位一体”功能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重心下沉。全区现有5个街道,47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9万户和30万人口。运用网格地图管理思想,按照每800户居民为一个管理网格,每1万居民为一个管理片区,全区47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划分为均衡覆盖全区的30个管理片区、112个管理网格,将2名全科医生、2名社区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全科工作团队均衡分布在管理片区内,实行分片包户,以健康保健合同和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建立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慢性病防治、传染病管理、妇儿保健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原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上,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6个行政村设立全科医生工作站。全科医生定期下派到工作站,方便居民就近享受健康指导和服务。

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进家庭。按照安全、廉价、便捷原则,开展社区出诊、社区巡诊、社区康复指导和家庭病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以家庭健康保健合同为载体拓展社区首诊的覆盖面,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工作,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着力改变“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状况

成立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设立社区卫生服务财政专户,实行中心主任和财务人员派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财、物等管理,切断医务人员与经济创收、医药购销的利益联系,着力改变“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状况。重新调整和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收支结构,实行预算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所有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社区卫生服务职工工资和奖金由区卫生局和区财政局核定,考核发放。中心主任年收入探索试行年薪制,标准由区卫生局和区财政局统一核定,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完成任务情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考核后发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聘任期间暂停执行档案工资,严格执行岗位工资,以岗定薪,一岗一薪,岗变薪变。档案工资仅作为职工计发退休费、调资、晋级、调动、缴纳社会保险等的依据。

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推行全员聘用制、人事制。全面清理超编行政工勤人员和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技术人员。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聘用人员退出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建立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技术水平、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综合考核紧密挂钩的机制,并适度向关键岗位和一线人员倾斜,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实行基本医疗药物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努力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社区基本医疗用药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供。成立区社区基本医疗用药招标采购办公室,研究制订《*区基本医疗用药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在认真调研分析基础上,组织专家制订《*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用药目录》。按照统一用药目录、统一厂家品名、统一剂型规格、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管理、统一价格公示等“六统一”的要求,通过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社区基本医疗用药供应商和销售价格。

社区基本医疗药物零差率销售。辖区30万社区居民因常见病、多发病持居民健康卡到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购买《*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范围内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努力缓解居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五)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队伍素质

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建立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全科医学理念、综合业务知识和技能,能运用适宜技术、提供适宜服务的社区卫生人才,增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和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确定省人民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作为全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定点培训医院,在市第一医院设立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每周开展专题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3年选派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区卫生局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三级医院参加科室查房、专题讲座和短期轮训。积极鼓励和吸引三级医院高年资退休医师进社区坐诊和查房,充分利用和发挥三级医院下基层锻炼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指导作用,通过传帮带迅速提升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区卫生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加大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围绕改善服务、减少浪费、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运行考核机制和社区公共卫生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严格考核,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区人事局会同区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编制标准、人事管理和职工聘任等有关制度。

区财政局要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合理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和监督,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区建设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纳入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在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时,按城市规划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

区发改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区监察局、区审计局负责依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政府补助资金分配、核拨、使用,以及基本医疗用药招标采供和零差率销售实施全过程监督。

区药监分局负责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审核基本医疗药品供货商业公司资质并加强监管。

区市容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周边环境整洁,加强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区物价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的审定和监管。

区民政局负责将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和社区工作计划,指导开展社区动员和工作培训。

区劳动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开展工作。

各街道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动员,做好居民健康卡登记发放工作,组建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队伍并加强管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进社区工作。

(二)加强检查监督,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一是制定方案。区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区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区基本医疗用药集中采供和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区社区卫生服务人事管理办理》、《*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等。

二是严格考核。区效能办委托区城调队对社区居民开展满意度和知晓率调查,作为评估区卫生局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区卫生局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创新管理考核机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工作,重点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突出考核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和知晓率。

三是持续改进。区卫生局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定期深入社区、家庭,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和意见,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和修改完善,使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合理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调整现有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区卫生经费投入,用于公共卫生服务购买和基本医疗服务补贴,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投入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幅度。

八、工作安排

(一)调研筹划阶段:20*年12月—20*年2月

1、区政府组织卫生、财政等相关人员学习国家、省、市文件,以及外地的经验和做法;

2、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0*年三年经济运行状况调查,进行药品让利等测算,确定收支项目和财政补助数目等;

3、区卫生局在多方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拟订《*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估标准等;

4、区卫生局在认真调研基础上,组织专家制订《*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用药目录》。

(二)宣传准备阶段:20*年2月—3月

1、成立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制定操作流程和步骤;

2、确定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岗位和其他岗位数量,完成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职工聘任工作;

3、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IS系统;

4、成立区基本医疗用药招标采购办公室,按照统一用药目录、统一厂家品名、统一剂型规格、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管理、统一价格公示等“六统一”的要求,选定药品供应商,确定基本医疗用药价格,做好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的各项准备工作;

5、2月28日,召开全区动员部署大会;区政府与各街道、各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区卫生局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目标责任书;

6、设计制作和登记发放居民健康卡,通过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按照每800户为一个管理网格,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建立家庭保健合同,宣传社区首诊和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工作;

7、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全员培训;

8、完成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聘任工作;

9、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三)正式实施阶段:20*年二季度

1、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示基本医疗用药目录、进销价格和厂家规格等;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启动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和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工作;

3、区卫生局组织局机关干部实行分片定点跟踪督查工作推进和实施情况。

篇10

据丰台区卫生局副局长厉将斌介绍,“现在全区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城镇18所、农村5所)和1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城镇78个、农村49个)都已经能够开展特色中医诊疗服务,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设有独立的中医科,下一步丰台区卫生局决定将‘中医推进全科医学发展’的模式向全区的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

推广先从试点抓起

厉将斌副局长指出,“中医推进全科医学发展”的模式即是,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设的中医药治疗手段,融入到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等全科医学诊疗范围内,以此来扩大全科医学的内涵。例如:中医师与全科医师共同探索开展社区居委会定点“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科医师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劝慰,中医师辅以中药调节心神,疗效确实很明显。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重视解决由于工作、生活紧张而带来的“亚健康”问题,但“亚健康”是一个较复杂病种,形成的病因很多,西医的治疗方式比较单一,很难适应病种需求,而中医药具有多样性并适应多样性的特点,弥补了西医此方面的缺失。应用实践证明,可将人们的“亚健康”状态调节到正常。

为了规范中医药治疗,使中医药与全科医学紧密结合。丰台区卫生局充分利用并发挥区域内大型医院的优势资源,将社区医疗机构与博爱医院、佑安医院、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三大医疗机构”)大型医院捆绑在一起,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博爱医院负责社区医疗结构医疗、医护人员康复技能进修;佑安医院加强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防控培训、指导与转介;东方医院提供社区医疗机构中医特色服务的技术支持。同时,“三大医疗机构”在对社区医疗机构医疗、医护人员培训时,则采用“单病种实践传授法”。现阶段很多培训都是过多地讲解理论,但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践要远远高于理论,而“单病种实践传授法”则是针对某一病种进行剖析,从检查到诊断再到开方甚至到转诊,都有明确的治疗规则,何时采用西医治疗方式,何时可加入中医药的干预,这样就避免了社区医疗机构出现误诊、延误现象。同时,中医人员的加入也弥补了现阶段全科医师匮乏的现状。

实际上,丰台区卫生局之所以决定,将“中医推进全科医学发展”的模式向全区推广,源于从2006年即已开展的“中医推进全科医学发展”的试点工作。作为“中医推进全科医学发展”示范诊区的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右外医院(一级医院)转型的社区医疗机构,建立的中医科室解决了老百姓看病中不少实际困难,在社区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2007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此社区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量达到150117人次,其中中医门诊服务量为23118人次,占门诊总服务量的15.4%,平均月增长率约为26%。据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小年介绍,近两年来在大医院专家的指导和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努力下,目前,该中心已有15名专职医护人员从事中医特色医疗服务,其中包括5名“三大医疗机构”下派专家、1名中医博士、2名中医硕士、8名本科中医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加入弥补了全科医师匮乏的现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赢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日均门诊量达到60人次,次均门诊费用控制在40元。现阶段,中医门诊开展的针灸、推拿、气功、整脊、刮痧等特色诊疗项目,已逐步纳入该中心慢性病控制与治疗手段之中。

为什么要选择现在这个时机向全区推广“中医推进全科医学”发展模式呢?厉将斌副局长告诉中国社区医师的记者,今年4月北京市开展社区卫生中医药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开展中医药服务,在科室的配备和设备的配备上基本能达到要求,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做到设备和技能并肩齐行。因此,经丰台区卫生局领导商议之后,在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区推广中医学和全科医学联动的做法,“这也是对中药进社区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委钟孟良教授认为,用中医推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社区医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应当成为当前中医一个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也是带动社区医疗发展的良策。由于中西医学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在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上,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在社区医疗的建设中应当中西并重,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医疗建设之路。虽然,目前还有人才的培训、资金的筹集等困难,但最紧迫的还是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因此,丰台区‘中医推进全科医学’成功的关键是要把计划的工作落到实处。”

落实更要政策支持

要把计划的工作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医人才的引进:而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如何鼓励大医院带动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师及全科医师共同参与,毕竟社区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在医疗水平和技能创新上,与大医院相比还有很一段距离,诊疗的规范化更需要大医院把关。据了解,人才引进的开放性和科研合作将为此提供有力的保障。

据厉将斌副局长介绍,在中医人才引进方面,丰台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以往北京市在引进医疗人才上,必须具备正高职称,接收的医院对新引进的人才要进行半年以上的考核,才能正式享受人才引进的待遇。现阶段,中医人才的引进已经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只要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专业中医人才,都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获得正规的编制,享受社区医疗主治医师同等待遇。同时,丰台区财政局也加大了对社区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据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小年说,2007年区财政对该中心中医门诊的投入为68891.64元,中医门诊服务量为23118人次,平均每人次为29.8元。

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投入都已经为中医药进社区的发展开了绿灯,下

一步是如何使中医师和全科医师之间产生联动效应,此刻大医院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承担起指挥官和训练员的作用。有业内人士分析,吸引大医院带动中医师及全科医师共同参与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这样能够提高大医院自身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其次,通过与社区合作,能建立起固定的双向转诊制度,有利于双方业务上的良性循环。此外,根据2008年科技部“关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88个项目的批复”,“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项目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拨经费近4900万元,其中,老年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优化防治方案研究,国家拨经费高达629万元。钟孟良教授表示,针对“十一五”国家科技中的“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很多具有中医悠久历史及科研实力的医疗机构都在争先申请,并希望能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大型医院,中医和西医几乎没有重叠,各科见到的病例有其局限性,而社区医疗机构不分科,给科研带来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型医院当然愿意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带动中医师和全科医师一起探讨病种的治疗手段。

虽然有观点认为参与科研会加重本就不堪重负的社区医生的工作压力,但事实上,近两年内,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生纷纷主动申请区、市级的科研项目,并积极联系大医院力量寻求帮助。有不少刚分配到社区的大学生对科研课题的热情非常高,他们都希望能在社区一展身手。

专家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