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篇1

关键词 机插粳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江苏涟水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042-01

水稻是涟水县两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2万hm2,涟水县以实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涟水县国家级20万亩优质粳稻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机插粳稻标准化生产,全县机插粳稻标准化生产面积由2010年的0.24 hm2增加到2013年的1.2万hm2,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3.1%,大力推广机插粳稻标准化生产是涟水县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稻米的需求不断提高,水稻标准化生产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总结出水稻机插秧标准化栽培技术,使水稻标准化生产与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在涟水县得以运用和推广。

1 产地环境条件要求

基地稻田要选择通透性能好,土壤耕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1.2%~2.0%,pH值5.5~7.0,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地块。用水经抽查监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GB5084-2005的标准。空气要清洁,要求四周无工矿企业污染源,远离医院和主要公路干线等污染源。

2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粳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其生产地的光、温、水和土壤条件,选择抗逆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粳稻品种,如徐稻5号、连粳6号、连粳7号等。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 d,种子经风选、筛选和清水漂浮后进行药剂浸种。浸种药剂可选择浸种灵、恶线清等,一般用10%浸种灵2 mg对水10 kg,搅拌均匀后浸种5~6 kg,浸48~60 h[1]。

3 培育壮苗

3.1 秧田准备

机插秧的秧田选择应相对集中,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活的田块。秧田、大田按1∶(80~100)比例留足秧池田。播前10 d精做秧板,板宽1.4~1.5 m,长度视田块需要和大小确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 cm、深20 cm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秧池沟深30 cm,围埂平实,埂面一般高出秧床15~20 cm,开好平水缺。播种前2 d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充分拍实,使板面达到“实、平、光、直”。

3.2 适期播种

播种期应根据大田栽秧日期和预定的秧龄而定,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5~20 d,尽量做到不插超龄秧。每盘用种量130~150 g,折合大田用种量52.5~60.0 kg/hm2 [2]。

4 整田插秧

首先用旋耕灭茬机耕翻土壤,若前茬作物秸秆还田,灭茬深度为15~18 cm。灭茬后进行干整拉平;其次上水耙地,耙地力争田平如镜、面无杂草,达到秧苗插后寸水棵棵到,高低误差不超过3 cm。合理浅插,插秧应坚持不栽深秧,力求浅插,一般插入泥中2 cm。大田基本苗应根据所用品种和栽培要求而定,机插常规粳稻一般27万穴/hm2左右;每穴3~4根苗,基本苗为75万~105万根/hm2 [3]。

5 水浆管理

薄水插秧,水层深度1~2 cm,有利于清洗秧爪,确保秧苗不漂不倒不空插。寸水活棵,栽后及时灌寸水护苗活棵,水层深度3~4 cm。栽后2~7 d间歇灌溉,适当晾田1~2次,切忌长时间深水。浅水促蘖,活棵后,应实行浅水勤灌,灌水深度以3 cm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复,达到以水调肥、以水促根、水气协调的目的。适时搁田,高峰苗达到预期穗数80%时自然断水搁田,反复多次轻搁田,直至全田土壤沉实不陷脚,叶色落黄褪淡。水层孕穗,水稻孕穗、抽穗期需水量较大,应建立浅水层。间歇灌溉,灌浆结实期实行间歇上水,干干湿湿,直到收割前7 d断水[4]。

6 肥料运筹

肥料运筹原则:优质粳稻栽培肥料运筹应做到“前期早追施,中稳不疯长,后健不早衰”,实行配方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节氮增磷补钾加硅添微肥,大田施用氮肥270~300 kg/hm2、五氧化二磷67.5~90.0 kg/hm2、氯化钾135~180 kg/hm2,其中氮肥运筹按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6∶4;禁止使用硝态氮肥作追肥,大力推广叶面喷施微肥、生物钾肥、有机液肥等[5]。科学施用基肥,机插秧苗小、前期需肥量少,应降低基肥所占比例,磷肥全作基肥,氮肥30%和钾肥50%作基肥。合理施用分蘖肥,栽后7 d施1次返青分蘖肥,施尿素75 kg/hm2;栽后12~15 d再施1次分蘖肥,施尿素75 kg/hm2,同时注意捉黄塘,促平衡;栽后18 d左右视苗情可再施1次,施尿素45~75 kg/hm2。穗肥以促花肥为主,于穗分化期施用,即叶龄余数在3.0~3.5叶施用,具体施用时间和用量要视苗情而定,一般施尿素150.0~18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保花肥在出穗前18~20 d,即叶龄余数1.2~1.5叶时施用,一般施尿素75.0~112.5 kg/hm2。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多施,反之则少施[6]。

7 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有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瘟

病、稻曲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粘虫、稻瘿蚊等。坚持“以选择抗病良种为中心,保健栽培为基础,辅以药剂早防,同时注意保护好天敌”的原则,综合、全面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防治措施上,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水稻秧田期移栽前,要喷洒1次农药,将主要病虫害集中扑灭在秧田里,严防带入大田,扩散危害。科学管理水肥,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恶化病虫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以水调温,控制田间小气候,并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7]。及时检查防治,在水稻分蘖盛期和破口期进行田间检查,及时发现病虫中心,并喷药防治,可防止危害蔓延,避免病虫害的大发生。对穗颈瘟、稻曲病、稻飞虱、螟虫必须在破口期重点防治,防止造成危害。 在药剂防治时,必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及具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的农药。一般情况下,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可先用消菌灵;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防治纹枯病[8]、稻曲病用井冈霉素、粉锈宁;防治立枯病可用敌克松;防治螟虫可用5%锐劲特加杀虫双或5%锐劲特加三唑磷;防治稻飞虱可用吡虫啉。

8 参考文献

[1]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2] 王玉清,刘红梅,舒勇,等.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12-113.

[3]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4] 张俊,王爱冬.水稻塑盘旱育机插秧栽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3, 54(5):12-13.

[5] 姜明波,翟顺国,潘晓波,等.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9):31-32.

[6] 彭春瑞,罗奇祥,张巴克,等.水稻免耕栽培综合配套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28-30.

篇2

一、毯式钵体育秧特点:

1、播量少,个体营养面积大,可育出带蘖壮苗。

2、叶龄大,秧龄足,干重大,充实度高,初期生育好,生长进程加快。

3、生育旺盛,无滞期长。在移栽时,钵育苗延长育苗日期,生育依然前进,不老化,追肥时仍可育出壮秧,而盘育苗延长育苗日数,即使追肥,生长停滞或钝化,移栽后表现明显。

4、钵育苗抗低温活性好。试验证明钵育苗和盘育苗移栽后在12度条件下,经21天调查钵育苗干重增加70毫克,盘育苗只增加27毫克。

5、钵育苗带蘖率高,米质好、产量高。钵育苗分蘖成穗率高,分蘖成穗节位多,出穗期提前4~5天,可保证结实期间所需的温度,成熟度好,产量高。所以尽量使钵育苗在秧田分蘖,使其成大穗,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提高结实质量比确保粒数的作用更好,因而品质好、食味佳、产量高。

6、移栽时钵育苗带土,不伤根,无植伤,因此无缓苗现象,分蘖早生快发,前期生长旺盛,吸水、吸肥能力强,生长健壮。

7、钵育苗每穴2~3株,生育整齐一致,前期呈分散型生长,分蘖能力强,有利于光合作用。

8、抗逆能力强,在寒地稻区,井灌区栽培也能健壮生长,分蘖力强,表现良好的耐冷性、抗逆性。

9、根强、茎粗、抗倒伏。由于钵育苗水稻根系发达,对地上部分的固定和支持能力强,抗倒伏。

10、钵育苗健壮、易稀植、省苗,移栽效率高。

二、技术要点:

1、选用优质的480~524穴毯式钵体育秧盘。

2、置床采用“双调酸”,即置床平整后,铺上一层过筛拌匀的营养土。保证盘土厚度2厘米,按常规标准摆盘、浇水。

3、播种方式采用电动机械播种器播种、覆土连续完成,保证每盘播芽率95%以上的芽种120~125克/2。

4、采用“三膜覆盖”保温措施,保证正常出苗温度,做到出苗齐、出苗快、均匀一致。

5、秧田管理:严格按“三化”栽培和“优质米生产技术标准。重点水分管理,防止秧苗干萎。

6、移栽时期、密度:移栽最佳时期为5月15~25日,适宜采用30×14厘米规格,移栽深度以钵体与泥面相平为准。

7、适当减少基肥用氮量,“三看”施肥,适当增加接力肥和穗肥的施用。稻瘟病防治三遍以上,保证水稻安全成熟。

8、水层管理:移栽时采用花达水,浅水增温促分蘖,适时控蘖凉田,间歇灌溉壮根,18℃度以上深水防冷害,保证齐穗30天以上停灌。

篇3

【关键词】三化一管;栽培指标;产量指标

0.前言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之一,水稻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的首位。播种面积在世界产稻国中位居第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000-3100万公顷,产量占谷物总产量的43.4%,由于水稻产量高而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增,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导致种植户收入下降。因此,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摸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成为当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1.内容与方法

1.1土壤质地基本概况

胜利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东北边陲,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多年老水田,有机质含量为3.76;PH值5.5;速效磷19ppm;速效钾143ppm;速效氮232ppm; 速效硅210.1ppm。

2012年4月气温稳定,对播种、出苗影响不大,5月插秧期、返青期气温高水稻生长较快;6月分蘖期天气晴朗, 促进水稻分蘖,7月5日大雾,水稻处于扬花期,多雨引起病害;7、8月温度高水稻长势良好,在8月29日受台风“布拉万”影响,部分水稻有倒伏现象。 9月上、中旬在水稻成熟期出现长时间降雨、高湿对水稻的正常生长有一定影响。

1.2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要点

供试水稻品种: 选用标准是,熟期适当,高产优质,抗病耐肥,分蘖力较强和矮秆叶直立。较强分蘖力和矮秆叶直的株型,才适于插稀长密的需要,而高产优质和抗病耐肥程度,更是确定技术标准的重要根据。由于品种的主茎叶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性状,且同生育期高度相关。可根据公式:主茎叶数二(全年≥10℃活动积温—407.6531)/165.2102,计算适于当地熟期叶数的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4月5-10日播种,5月15-18日进行机械插秧。采用9×3,试验区面积为10000。 目标产量为850Kg/亩。

1.3取样及测定方法

全田随机抽取3点,每点1进行调查分析,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对株高、有效分蘖个数、无效分蘖个数及相应叶龄进程进行田间调查。同时对水稻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对比分析。按此公式进行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5%成熟时,全田实收进行测产,收获时,扣除边际1米,以避免边际效应,减少误差,采用久保田实施直收。

2.栽培技术措施

2.1旱育稀植培育壮苗

合理稀植是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是增产的基本前提。根据设计,空育131播量为175-200粒/100cm2,其它品种按照机插秧播种量播种;苗床土及覆盖土要增施腐熟的农家肥,以增强苗床的透气透水能力,标准是手握成团、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观指标是肥、细、松、软、厚。提倡选用菜园地,实行水稻育秧、蔬菜种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又能培育壮秧、壮苗,缓解用地茬口矛盾。为保证秧龄、并且带蘖下地要抢早播种,采用三膜覆盖育苗,水稻播种后采用三膜增温时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覆上防寒膜,或采用炭火炉、液化气炉等增温。4月15日前播种的秧田采用三膜增温技术。

本田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设计产量800公斤每亩,施肥量30~35公斤,尿素(46%N)10-13公斤,磷酸二铵(18%N、46%P2O5)10公斤,氯化钾(50%KCI)10公斤;N:P:K比例为1.4:1:1.3,要提高钾肥用量,逐步使氮:钾达到1:1 ; 增施基施旺生物有机肥35公斤,生物硅肥5-10公斤。

苗期管理的原则是前期以保温为主,中期以控温为主,后期以炼苗为主。温度管理方面,播种至出苗期以保温为主;出苗至1.5叶期,温度控制在28℃,1.5~2.5叶期,温度控制在25℃;2.5~3.5叶期,温度控制在20℃.如超此温度及时通风炼苗,可在早晨7点前以后卷帘通风,通风口先小后大,下午3点以后盖膜保温。

水分管理方面,要控制水分,促进根系发育。采用微喷浇水,掌握“三看”,每浇必透。插秧前一天,做好“三带”,(带肥、带蘖、带药)。

2.2及时插秧、合理密植

根据多年栽培经验,5月15日-5月25日为水稻高产移栽期,结合我局5月份气温情况、所选地块土壤肥力情况以及计划产量,确定插秧时期为5月15-18日, 5-7株/穴,达到平方米基本苗数150株以上,确保平方米有效穗数不低于850穗,插秧标准为早、密、浅、正、直、匀、满、齐、扶,插后同步补苗。

2.3采用浅、湿、干灌溉技术

合理灌溉是增产的重要手段,实施合理灌溉,能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根据水稻生态需水和生息需水的要求进行灌溉,灌水的原则是:前期灌水以浅水层为主,目的是促进分蘖不过盛;中期灌水以晾田或烤田为主,目的是控蘖、壮杆、蹲节、防病、促转换;后期灌水以浅水间断为主,目的是以气养根、保蘖、活杆成熟。

2.4严格叶龄跟踪、结合氮肥后移技术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应用氮肥后移技术,根据叶龄进程以及叶色变化进行施肥。根据土壤条件以及目标确定全年施用46%尿素12Kg/亩,基蘖穗肥比例为:3:(2:1):(2:2);64%磷酸二铵8公斤/亩全部做基肥施入;氯化钾肥10Kg/亩,基肥施用40%,穗肥施用60%;增施硅肥5公斤/亩。自分蘖期开始,配合健身防病每隔一周喷施农丹叶面肥一次,亩施用量为125ml叶面喷施。

2.5综合防病、虫、草,预防为主

除草剂选择以安全高效易操作为主,如瑞飞特、阿罗津、农思它+草克星。水稻病害以预防为主,防病的时期也相应的提前,第一次施药在6月19日,采用75%三环唑25g/亩。第二次施药在间隔2周后的7月2日施用,选用药剂为稻瘟酰安,施用量为45ml/亩。之后在齐穗期以及灌浆期各喷施一次。

3.结果与分析

综合分析,水稻要想获得高产必需保证有健康壮苗,合理的田间管理里,充足的肥水,合理的光照,适时地植保管理,经多点采样数据综合分析, 600-750穗/亩,产量在670-730公斤,900穗/亩,产量是865公斤;合理的基本苗数,充足的有效分蘖保证了足够的收获株数,适当增加收获株数,保证了合理的增产。

4.结论

利用开闭式卷帘通风大棚结合三膜覆盖技术,采用微喷浇水,可有效提高苗床温度,打好培育壮苗的基础。应用“三化一管”技术,并根据气象信息,及时早播、旱育壮苗大苗,插秧期确保在5.15日-5.25日内,坚决不插6月秧,灌溉采用井水增温,浅湿干灌溉模式;防病要及时,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病;在施肥上采用配方施肥、氮肥后移技术,进一步提高作业标准,才能达到稳产、高产。寒地水稻获得超高产的基础是拥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并有适当的穗粒数,因此我们要在提高插秧质量,加强田间管理上狠下功夫。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杨庆文称,转基因水稻研究获得成功始于1986年,纵观转基因水稻的发展历程,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展水稻遗传改良主要集中在抗虫性、抗病性、抗除草剂、抗逆性、高产和优质性状。转基因水稻研发流程:

1 通过分离并克隆的方式得到需要转的基因,如Bt抗虫基因

2 对需要转的基因进行修饰,如增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 将修饰好的基因加到转化的载体中,准备用于转基因

4 使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转基因,如农杆菌介导法

5 对转化完的材料进行选择,选择已转入基因的材料

6 进一步培养已转入基因的材料,最终获得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

转基因就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转基因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使优良基因跨物种交流,对于农作物而言,能够实现对品质、抗性和产量等性状进行定向、精确的改良,使依靠常规育种技术达不到的目标得以实现。转基因作物可以在产量、抗逆性(包括抗病、抗虫、抗寒、耐盐碱、抗除草剂等)和营养品质等方面较传统作物品种有显著改进。

■几种常见食品分类方式释义

消费者在市场上最常见的食品分类方式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严格来讲,无公害是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从本质上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

有机食品是一种国际通称,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是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期限为一年,价格比普通食品一般高出30%至80%。

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衍生物;其他食品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如绿色食品对基因工程技术和辐射技术的使用未作规定。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通过这种技术人类可以获得更符合要求的食品品质,但可能造成遗传基因污染是它的明显缺陷。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关系

篇5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试点;建设效果;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04-02

2011年,自巢湖市被列为农业部全国农民田间学校试点县之一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在省农委的扶持和指导下,由中科院地理所农业政策研究室组织,以水稻、草莓为主导产业,开展了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和农民田间学校试点工作。

1 建校情况

1.1 开办15所学校 我市先后开办了1所草莓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14所水稻农民田间学校,共计开班60期,参与培训学员376名,累计培训1 336人次。2011年9月开始,我市在炀镇草莓产业基地,建立了草莓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由10名辅导员共同完成需求调研和课程设置,确定了25名学员,由炀镇的4名辅导员开展培训工作,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进一步熟练和掌握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法。2012年3月底,在银屏镇率先开办了1所水稻农民田间学校,4月10日在银屏镇吕婆村召开了农业部农民田间学校试点启动仪式,并在6月水稻移栽前,先后开办了13所水稻农民田间学校。

1.2 建立学校组织机构 15所农民田间学校均挂牌开班,选择镇文化站、村会议室、农户家等作为培训场所,建立了学校组织机构,确定了镇负责人为校长、村组负责人为副校长,联系人或重点农户为班长。学校组织机构、班组制度、教学宗旨等都制作标牌悬挂上墙,并建立了试验田,每个学校开展了5~6次活动。

1.3 开展师资培训 由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抽调10名技术骨干,作为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进行培养,负责农民田间学校的具体培训工作。2011年8月选派8名辅导员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校参加了为期10d的农民田间学校试点专题项目师资培训――农业部第七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为加强示范校的技术力量,同年10月炀农业综合服务站又选派了2名辅导员参加了农业部第八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2012年4月,结合举行农民田间学校启动仪式,邀请北京市相关专家对10名辅导员进行了第2次提升培训。

1.4 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方法 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小组讨论、试验、示范、观摩、田间系统分析等。

每个田间学校均建立了试验田(IPM田)和对照田(FP田),IPM田还树立了标牌,注明品种、技术等,用于开展田间系统分析、技术示范和学员观摩,并在水稻生长季节开展5~6次的农民田间学校活动日,在活动日,辅导员带领学员到试验田和对照田进行观摩,开展田间系统分析,讲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就品种、栽培、病虫防治等进行小组讨论,开展栽植密度、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方法等试验和示范。

2 主要做法

2.1 成立项目领导组,建立联系人制度 成立了由市农委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农委、农技中心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组。同时,建立了市、乡联系人制度,市农技中心确定2名人员专门负责联系工作,每个试点村确定1名辅导员牵头组织,并在村内选择1名熟悉本村情况、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农户或村干部作为联系人,负责召集农户和协调工作。

2.2 确定试点村 中科院地理所项目组利用电脑随机抽取了4个乡镇、28个行政村,并确定了14个项目村开展农民田间学校,14个对照村不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其中2个镇各有3所农民田间学校,另2个镇各有4所,通过调查对比评估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2.3 开展需求与效果调研 根据种植户最多的原则,在28个行政村中每村选定一个村民组,进行农民田间学校试点。项目组集中对28个试点村民组进行了水稻生产前期情况调研,根据水稻种植户名单,随机选择农户,并在征求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在14个项目村印发了参加农民田间学校的邀请函,并与每个项目的25个农户签订了培训意向书,基本确定了培训学员。2012年3月和9月,在中科院地理所项目组的组织下,分别对28个试点村的所有210个对照户和354个拟参加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2.4 开展生产记录 中科院地理所农业政策研究室制作并印制了28个村的水稻生产管理记录簿,用于记录水稻施肥和打药等田间管理情况,并分发给各乡镇辅导员,由辅导员分村逐户对564个农户进行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登记填写,提交中科院,作为后期项目评估的依据。

2.5 确定培训内容 通过连续3次调研,我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施肥不科学,表现在施肥量过大,基蘖肥过重,穗粒肥较少甚至不施;病虫防治盲目,表现在(下转10页)(上接4页)多数农户不能识别病虫害,生态环保意识淡薄;栽培管理不科学,表现在移栽密度不够,烤田不及时、断水过早;自然灾害频繁,表现在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同时,农户对高产、优质品种需求迫切,特别是抗倒伏品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制订了主要技术培训内容:

(1)施肥。根据测土结果,控制总量(主要是N肥),合理施用穗肥,增加钾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2)植保。努力让农民识别“三病三虫”(稻曲病、纹枯病、叶瘟、穗颈瘟、稻飞虱、卷叶螟、螟虫),掌握科学防治方法,提高综防意识和水平,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3)栽培。推荐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及时烤田,改变“后期断水过早”。

(4)积极应对异常天气。通过选择优良品种、调整播栽时间,防止和避开低温冷害、干旱和高温热害,加强灾后田间管理。

3 试点效果

(1)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使辅导员掌握并运用农民田间学校的分组、田间系统分析、需求调研等技能与方法,推广农业技术和指导农户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员通过参与式培训,初步掌握病虫害防治方法、品种选择方法、栽植管理措施等生产技能。

(2)据调查,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根据试验田示范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病虫防治次数减少了1次以上,减少成本12元左右,且产量有所提高,平均每667m2增产25kg左右。银屏镇吕婆村张尚来户,通过参加农民田间学校,掌握了水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与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接对,遇到不懂的或难以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及时请教技术人员或辅导员,还把学到的技术主动向其他农户宣传讲解,如今成了本村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粮食种植大户,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4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项目村是选择种植户最多的村组,部分村组农户种植规模小、种植积极性不高,对培训兴趣不大,村组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

(2)农民田间学校工作量较大,对辅导员的要求较高,每个乡镇2名辅导员要开办3~4所学校,难度较大,水稻生产关键农时较集中,有时培训不能及时到位。

(3)学员随机选择,种植规模、种植积极性和接受培训兴趣及能力都不一致,加上当前我市土地流转较快,已确定的学员没能全部参加培训。

(4)田间试点工作量大,人、财、物需有保障,文件上安排在试点项目和农技推广项目经费中列支,而试点项目经费没有明确,同时农技推广项目经费全部都有固定的开支和用途,也无法为此项目列支经费。虽然通过中科院项目组的努力,争取到了中化集团的开班资助,开展学习的用具和辅导员补助初步落实,但交通、场所、办学设施、学员补助等费用都没有落实。

5 措施与建议

(1)农民田间学校是一个成功的技术推广模式,既能促进农技人员服务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应全方位推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重视与支持。

(2)在选择学员和确定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地点时,要根据调研过程中掌握的农户、村组的积极性等情况,科学选择地点和学员,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和邀请种粮大户及中介服务组织参与。

(3)在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从下到上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做到有人管理、有人联系、有人实施,同时,落实办学经费,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

篇6

一、秋收工作安排

1、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现象,精心组织,保质保量地完成秋收生产任务。由于秋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大队长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单位的全面情况,及时督促种植户在收获作业中坚持按照《香兰农场*年农业生产技术规程指导性意见》,技术标准决不能放松,决不能因为土地的分散经营而影响秋收作业质量。在农时上突破“抢”,质量上追求“高”,收脱进度上力争“快”,安全生产上坚持“保”,要做到总体工作心中有数,技术服务、指导到位,当好种植户的“婆婆”。生产部门要随时检查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秋收生产任务,为监企分开的第一年的农业生产打一个漂亮的秋收战役。

2、认真细致地为农户排忧解难。各单位大队长要深入群众,一方面带领农户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同时也要统一、协调、公正地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作重点,一个一个地去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地抓落实、出实招、干实事,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3、合理安排,周密部署,确保秋收劳力充足。各单位统筹安排,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今年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特点,加强领导,强化指挥,统一协调,及时帮助种植户安排劳力,合理调度机车作业,并在作业报酬上采取灵活的方式,收取机车转让费。

4、全面督促有机户进行机车全面检修,为秋收工作做好机械准备。各单位领导要从大局考虑,统一协调调度机车作业,并根据今年水稻承包的特点,提倡部分水田采取机械直收,大豆全部机械收割,充分发挥大型机械作业优势,为有机户提供作业量,增加收入。

5、及时为农户做好晒场、仓库的准备。秋收在即,各单位要抓紧对秋粮场地的准备工作,为农户秋粮储备做好物资保障。

二、下步农业生产工作安排

1、切实做好水稻后期田间管理工作。督促种植户要把水稻田间管理重点向以长穗期和结实期为中心的后期转移,并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天气不利等原因对水稻造成的影响,坚持间歇灌溉,养根保叶为重点,以促早熟、防病害为中心,灌浆到腊熟期继续间歇灌溉,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温透气,养根保叶,活杆成熟。克服侥幸心理,积极做好稻瘟病的药物防治工作,确保水稻按期成熟。齐穗后时间超过30天以上停灌排水,争取8月末完成排水工作。

2、大田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不能放松。要以抗低温、促早熟为主,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积极督促种植户做好大豆病虫害的田间调查与防治,必须按照监狱“农业技术规程”的要求,做为常规措施应用。玉米要广泛应用放秋垄、拿大草、割除田间空杆、扒皮晾晒等促早熟措施,保证大田作物按期成熟。

3、目前,我地区降雨频繁,各单位要认真做好防汛、排涝的思想和物资上的准备。提前做好排水渠系的清理和挖好低洼易涝地块排水沟,做好农田排涝工作。发生大的降雨后,要及时组织人力进行田间调查,发现田间积水,及时排除,杜绝涝灾的发生。

4、开展农场土地资源的清查工作,建立健全农场自然资源管理档案。为有效配置和管理土地资源,秋收结束后,由生产管理中牵头,各大队配合对全场土地、林地、荒地等自然资源,运用gps进行测量,彻底核查。按地号、类别分别建立起土地档案,并标明地号位置、土地形状、土质状况等内容,以保证农场土地资源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5、努力做好下打租金的收缴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租金回收手续,与种植户签订还款协议,落实还款计划,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清理回收,绝不允许形成新的拖欠。

6、做好秋粮销售工作。各农业生产单位在秋粮销售过程中,要本着等同市场价格农场优先收购的原则,挖掘潜力,大力扶持农户做好秋粮的销售工作。

7、做好畜牧防疫工作。20*年是多事之秋,各种疫病流行,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户经济收入,农场提倡舍饲圈养,阻断传播途径,杜绝各种疫情在我场的传播。为保证牲畜的安全越冬,各单位要大力扶助养殖户做好越冬饲草的准备工作。

三、明年工作初步打算

1、全面做好秋整地的准备工作。根据农场土地承包合同,截止20*年12月31日承租合同期满的土地,一律实行秋翻、秋耙,并做好大豆、玉米的秋起垄和小麦地的秋施肥等工作,水田秋收结束后,做好翻、耙、旋工作,严禁白茬越冬。

2、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经济效益。20*年农场为大力扶持养殖业,出台了一些如贷款支持职工饲养奶牛,为养殖户提供闲置的厂房等优惠政策,并享受汤原县、农场的一些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相关政策,不断拓宽养殖渠道。各单位要广泛做好宣传、落实政策工作,20*年养奶牛数量列为大队考核指标。

四、进一步做好农场资产、资源的管理工作

1、根据《土地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

篇7

1 顺应发展形势,用强劲的手段推进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大势所趋。自2007年以来,铅山县政府坚持把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工作摆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用全新的思路抓谋划,用严格的责任抓推进,形成了系统、科学、高效的建设格局。

1.1 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部署 铅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县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业、畜牧、工商、质监、卫生、环保等10余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及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抓落实;相关单位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主动为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县形成了齐抓共建,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1.2 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实事来办理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铅山县农业局制订下发了《铅山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先后建立完善了基地建设投入品管理及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多次召开全县基地建设动员会、推进会、协调会,强力推进基地建设,并在人员、资金、物资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同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从操作规程制定、科技指导培训、基地环境监测,到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与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每个标准化基地有责任单位、有联系领导、有技术指导力量,确保了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2 强化标准意识,用规范的生产推进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基础和保障。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农业局坚持健全技术标准,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生产基地化、基地生产标准化的路子。

2.1 着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采取组织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等办法,着力提高农业科技素质和生产水平,促进了基地建设的标准化。一是教育培训促动。依托铅山县农业局科技下乡活动和阳光工程培训班,定期举办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农村科技带头人。200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0场,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手册5万多份,保证了基地每个农户都是一个“明白人”。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通过示范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先后培育了典型的江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铅山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公司、铅山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铅山巨丰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宏宇农业开发公司、河丰芋豆专业合作社、紫溪红芽芋标准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汪二西瓜专业合作社、十里河白莲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先进典型,采取组织经验交流会和电视媒介宣传等途径,大力推广他们的典型做法,让广大农民学有目标、干有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促进了基地建设标准化。三是干部帮带推动。建立了“一个基地,一套技术服务班子,一月一次技术”,铅山县农业局先后组织中、高级技术人员骨干,分别联系一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农艺农机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引领农民提高基地作业标准。在帮带干部的推动下,广大农户都自觉采用良种良法,实行标准化作业,提高了基地建设水平。

2.2 着力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靠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来保证,标准化的生产靠规范的技术标准来支撑。几年来,铅山县农业局把制订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组织最强的力量,采取科学的方法,高水平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规程制订,并严格按照技术规模规范生产全过程。截至目前,完成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铅山县绿色食品原料红芽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西瓜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韭黄生产技术规程》、《葡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白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15个栽培技术规程。此外,还制订了测土配方施肥、优质稻、双低油菜、西瓜、蔬菜等12个生产栽培技术标准,并印制了《铅山县绿色食品基地生产使用手册》4.5万份册,发到了每个基地农户手中,生产技术人员严格依照标准指导,基地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基地采标用标率达100%。

3 突出质量安全,用严格的监控推进基地建设

保证基地产品质量是基地发展壮大的关键。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过程中,铅山县始终坚持用强有力的监控办法,加强基地建设全程监管,保证了基地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

3.1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按照有关要求,制订了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通过铅山电台、科技下乡、宣传单等多种有效方式,向农民和销售商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指导农民科学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化肥,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二是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探索基地投入品专营模式,在全县选定了10家资质好、信誉高、守法经营的商店作为基地农资专营店。以17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资商店为网点,实行生产资料许可证制度,统一供应生产资料,严禁剧毒、高残留农药购进和销售,从源头上切断了违禁投入品的购销渠道。三是加强市场整顿。坚持集中整治与经常查处相结合,对各农资经营摊点实行全面监管,从严查处经营限用农资产品行为。2007年以来共查获假劣种子3500kg、肥料300t、农药500kg,处理违法案件100起,有效控制了违禁投入品的使用。

3.2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 一是健全检验检测体系。2004年6月成立铅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多次扩编增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4名,助理农艺师1名。完善检测设备,提高了检测能力。先后投资10余万元建有检测室100m2,购置1台CL—B111四通道农药残留检测仪、电子天平、电势恒温水浴锅、电脑、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空调等检测仪器。二是严格规范日常例行监测。重点对河丰芋豆蔬菜基地、强龙蔬菜基地、清流顺达蔬菜基地、鲁赣蔬菜基地和 超市、学校、酒店实行严格的例行监测,检测结果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发给有关部门和领导。2007年以来,共累计抽检农产品样品8160个,合格率均为97.2%。

3.3 强化基地环境保护 主要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乡村清洁工程。以发展沼气为重点,先后投资2700万元,建成沼气池9000口。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工程。2007年以来,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9万hm2,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三是环境治理工程。全县新增造村1.28万hm2,管护公益村5.72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3.7%。先后依法关停10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企业,对一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治,有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改善标准化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净化了农产品的产地环境。

4 注重效益提升,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地建设

农业标准化基地的产出效益是基地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近年来,铅山县调整发展思路,跳出基地抓基地,按照抓产业的理念抓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做强龙头,引导加工搞活流通,叫响品牌结合起来,提升了基地效益,加速了基地建设。

4.1 支持基地与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把基地建成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第一车间,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加价收购、利益返还等形式,反哺基地农户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惠互补。目前,全县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标准化基地实现了对接,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升级。

4.2 坚持基地建设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相结合 针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要求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的现实矛盾,铅山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共担市场风险。目前铅山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5家,覆盖全县17个乡镇。合作社成员户数为1756户,出资总额3982.82万元,带动农户近2.2万户,占农户总数26.5%,户均增收2000余元。如铅山县紫文蔬菜专业合作社、河丰芋豆专业合作社、江天蔬菜合作社、天鑫绿化苗木合作社、汪二西瓜专业合作社、鹅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河白莲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建基地、闯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带动一方、致富一片的民间组织。

篇8

1.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

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 ~ 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2.主要成效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1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升 通过示范县创建,项目区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及广大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实施县示范产品相关产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县从未发生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2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增强 通过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大发展,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如:柳河全县范围内30万亩水稻所产大米,全部被国家工商局确认为“姜家店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舒兰市以华丰米业公司生产的“平安牌’大米为先导,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上有效整合,带动发展了“米贼”、“御鼎贡米”和“舒禾牌’’等新兴品牌,“丰珠牌’’舒兰贡米2000 ~ 200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名牌产品;前郭县“德佶牌”、“二马泡牌”大米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敦化、珲春、和龙等市的“三品”规模及数量得到不断扩大和增加。各标准化创建县建设的核心示范区示范品种均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

2.3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中,27个核心示范区农民共增收15亿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标准化示范县三年的创建期内,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比创建前平均增长30%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县基本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同时生产基地实现了种子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强化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4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在项目实施期间,各项目创建县加大了农产品监控力度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并采取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辖区域农产品加大抽检数量,扩大抽检范围,适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内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开展拉网式排查高毒、高残农药的销售使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将投入品检查信息采取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杜绝了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主要做法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3.1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示范创建县(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均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充分调动了市、乡、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3.2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依托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项目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如:柳河县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了5个文件,完善了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示范县创建工作给足了政府扶持。

3.3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各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印发农业标准化知识手册和利用农业信息的网络体系,做好项目示范区建设中的标准化技术指导、质量标准、产品市场状况等信息服务工作,为核心示范基地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强化法制管理,加强技术标准、产品检测检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产品质量的监控。联合工商、农业执法、质检等部门,切实抓好肥料、农药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测检验工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把科研、培训与生产结合起来,把试验、示范与推广结合起来,把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各项目县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实现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4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肥料,杜绝为追求产量而过量用肥现象;实行种植技术标准化,推广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4.存在问题与建议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一是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必要前提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二是示范带动作用有一定局限性,标准化项目很受基层农业部门欢迎,是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但每年数量太少,难以平衡;三是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品种过于窄,从种植业来说,应统筹考虑食用农产品,而不应局限于蔬菜、水果;四是要加大对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省一级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县级农业部门项目实施人员,急需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篇9

(伊犁州农村能源环境工作站,新疆 伊宁 835000)

收稿日期:2015—02—02

摘要:结合当前伊犁绿色、有机食品工作开展现状,围绕高端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加大龙头企业牵动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培训宣传力度等7个方面展开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对策探讨。

关键词 :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发展对策

伊犁河谷地处新疆西部边陲,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和工业生产的“三废”等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几乎没有,发展潜力巨大[1]。结合这一战略目标的推进,本文就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1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1.1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情况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明显。经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创建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1个,面积22.3万hm2,占全州耕地面积(40万hm2)的55.7%,占全疆总认证面积(48万hm2)的45.8%,是全疆认证面积最大的地州,涵盖小麦、玉米、大豆、春小麦、双低油菜、油葵、水稻、马铃薯、甜菜等农作物。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原料基地1个,面积133.33hm2,作物为水稻。

1.2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情况

伊犁河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是从2005年开始,近8年时间内获得无公害认证的合作社有29家,获证产品140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24.2%。获标产品实物总量26.43万t。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有18家,获证产品29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10.88%,获标产品实物总量22.52万t。获得有机食品证书的企业1家,产品1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1.4%。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12个,占全疆总认证数量的21%。

2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伊犁州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目前有15家,其中,企业12家,合作社3家,仅占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0.9%,认证率非常低,而认证企业大多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弱。比如全州绿色小麦面积达到7.53万hm2,年产量36万t,而绿色面粉加工企业只有1家,年加工量3万t,加工率基本上在8.3%。再加上部分绿色、有机产品包装不精细,与绿色、有机品牌的要求不相符,由此导致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充分说明伊犁州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少,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也说明企业研发能力弱,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2.2企业(合作社)认证绿色、有机食品的积极性不高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企业除需改进硬件设施以外,还需要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并且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等必要措施。但以目前情况来看,产出并不高,没有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很多产品的价格与没有认证的产品价格趋同,导致企业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2.3企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从伊犁河谷已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来看,既有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生产经营的单位,也有少数不讲诚信的经营者。大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有些企业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技术支持,没有记录或记录粗制滥造,虽然这些仅仅是少数,但负面影响很大,直接导致消费者对绿色、有机产品认可度降低。

2.4市场监管体系薄弱

绿色、有机食品监管主体涉及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畜牧、药监等多个部门,无法形成管理合力。监测机构又分散在不同的部门,还没有一家具有国家级监测资质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各县(市)也仅能开展基本的速测工作。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2.5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推广的投入较少,导致生产一线缺乏有效的新技术,缺乏有效的高毒、高残农药的替代产品,而我们的生产者又对产品质量的维护意识不到位,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会优先考虑使用新型的低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其次是机构建设不健全,工作经费无保障。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正式的机构来开展。再次是政策激励作用不凸显。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必须提高生产技术标准,加强管理,由此使种植生产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生产者(特别是合作社的生产者)由于知识、技术、设备、资金的欠缺,自我补偿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降低种植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种植的积极性。

2.6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难

目前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投入品法规,规范和约束的主要是农药、兽药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对农药、兽药安全使用,合理使用规范的较少。同时安全、高效、低廉的替代农药研究滞后,据调查,少数高毒、高残农药的市场占有率高,零星的农资销售网点,大多以盈利为目的,造成禁售、限售农药屡禁不止,少数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仍有禁用农药在销售使用。

3发展伊犁河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

3.1高端规划

打造伊犁州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要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瞄准世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前沿,从伊犁州生态资源整体入手,从基地、龙头、品牌、园区等角度全方位对伊犁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进行深度规划。

3.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保持适当的资金投入增长幅度。建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二是加大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市场前景看好、有较强牵动作用的高新、特色和出口创汇项目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流动资金与固定资产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给予贴息支持或补贴,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基地农户的牵动力。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对在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生产过程中,承担示范推广任务的基地和农户,给予适当补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绿色食品质量。四是加大对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监控工作的支持力度。侧重扶持重点骨干加工企业配备自控自检仪器设备,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开展的质量(包括产品与产地环境)抽查检测经费和新申请绿标产品的申报经费给予补贴,提高质量监控能力和水平,维护绿色食品质量和信誉。

3.3优化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生态环境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工作力度,持续开展“碧水蓝天”、保护“母亲河”等公益活动,推动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设建制镇和较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并通过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市)处理等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三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综合技术,推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四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每年度在重点区域(工矿企业周边的农田)开展一次环境监测,切实保护农田不被污染。

3.4加大教育培训宣传力度

在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会禁止和限制一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当有新的技术和方法时,需要对生产农户进行培训,使标准落到实处。农民既是生产的实践者,也是生产的受害者,只有约束和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才能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但农户的种植模式、种植习惯是多年形成的,不易接受和改变,需要各级管理部门组织有效的培训教育,使农民逐步接受规范化生产技术要求。同时,要在伊犁河谷掀起宣传绿色、有机食品的热潮,协调和发挥各宣传部门的作用,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让消费者接受绿色、有机食品。

篇10

1.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1.1农机与农艺的含义

农机与农艺虽均属农学领域,却分属于不同的农学子学科,其中,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而农艺的内涵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农机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应用管理技术;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从其定义中就可以看出,农机唯有适应农艺,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1.2农机与农艺的内在联系

无论是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包含着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两个方面,它们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机与农艺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不同技术水平的农业生产工具必然与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相适应;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必然需要一定的生产工具去支撑。农艺的进步,必然要求相应地革新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必然使农艺技术得到革新、完善和提高,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与农艺技术的结合比较简单,农艺技术主要表现为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并没有严格的作业规范,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所用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与农艺技术的结合就比较复杂了,农艺技术升级为更加精确的完整体系,农事作业有着严格准确的技术规范,对农业机械性能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用的农业机械有较高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在我国,随着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不断突破,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加快,必将促使现代农业机械和现代农艺技术更加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

1.3当前我国农机与农艺之间矛盾的表现形式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和“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许多地区的农民还难以摆脱手工劳动,这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进步的影响因素。 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农机必须适应农艺的要求,为现有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服务。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农艺应该按照机械化的要求进行改革,不便于实现机械化的农业技术就是落后的技术。而当争论涉及到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间套作等传统高产经验与机械化之间的矛盾时,意见分歧更大。这是以人畜力作业为手段的生产技术向机械化作业为手段的生产技术转变时,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表现将更加突出,农机与农艺之间依赖关系将更加紧密。就我国目 前来说,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机与作物的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与作物栽培技术之间的矛盾;农机适用范围的有限性与农艺条件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功能的固定性与农艺规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作业效率的有限性与农事作业的适时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技术的时代性与农艺技术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等。

2.农机与农艺结合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机农艺结合过程中存在农艺多样性导致农机研发生产困难,农机企业小而散,维持了农业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农机与农艺研究结合不紧密,农民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农机农艺相结合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2.1农艺多样性与农机的单一性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特点,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即作物布局区域差异性很大,各地区种植方式包括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等众多方式。种植制度的地区差异,以及不同品种生物特性的差异,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2农机企业小而散与农艺的高要求

目前,我国农机工业处于加快发展时期,但是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在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更多农机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些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个方面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比,因而只能分割市场,把目标定位在农户需求而市场竞争压力小的农机产品上,特别是适应某一特定区域农艺要求的农机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维持了农业种植制度的多样性。

2.3农机与农艺学科研究结合不紧

农机和农艺分属两个不同学科,在调研过程中,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农机研制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制度,研究不同作业要求的机械,二者结合研究的情况较为少见。为增加产量,农艺部门研究出套作、间作、密植、稀植等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机械化的难度。笔者在对稻麦轮作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和装备配备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遇到农艺问题时,很少与农艺部门联系合作,解决农机农艺结合问题,有时直接将农艺问题归为农机问题,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4种植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耕作制度,深深影响着我国农业生产。实行后,我国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散农的生产局面,受生产资源的约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更多注重生物技术,轻工程技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

3.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3.1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密切沟通协作,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努力推进。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定期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加强示范引 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

3.2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的持续发展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结合发展,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

3.3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水稻生产方面:以育插秧为重点,加快形成和完善区域性育秧作业规范,并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在油菜生产方面:以播种、收获和秸秆处理机械化为重点,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

3.4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技术的培训

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没有农业技术要求,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没有农机培训做保证,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农机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县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操作人员,他们在生产中,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二者缺一不可。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这一特点,要把对驾驶员复训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从而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技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增强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使学员真正懂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让学员掌握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把培训教育的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才更受农民的欢迎,更有活力,更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体现农民教育的特点。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3.5围绕农机农艺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从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良好氛围。 农业与农机工作者以实践为基础,加强生产中的技术交流,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宣传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发挥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的作用,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 在不同层面上集聚农机与农艺科技力量,推进农机与农艺一体化进程,夯实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二是积极寻找结合突破口,推进农机科技创新。重新考察论证农机农艺结合点,树立大农业观念,培养农机农艺结合人才,拓宽农业机械化领域和内容。同时,将现有的推广站、农机学校及民间农机技术力量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农机和农艺专家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围绕科技攻关,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机械化作业体系,以市场拉动农机科技创新。三是深化粮食生产中农机农艺结合的成果,逐步实现农机农艺由结合到融合再到和谐的递变。四是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主体。继续巩固、完善现有的乡镇农机站,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

3.6积极引进开发适合农艺技术所需新装备、新产品

农艺技术的改进离不开适宜的农机配套装备,农机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艺要求来选购,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所以,对已有成熟的农业机械,也需要农艺的适当改进或调整来适应机器功能的要求,即农艺与农机相互配套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兰,张海涛.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3).

[2]陶柏青.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之探讨[J].浙江农村机电,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