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不仅要求一个企业要达到排放标准,而且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排放总量是否符合地区环境容量的允许限度。控制污染的上策,是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把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后,再去净化处理。所以,在大中型新建、扩建企业,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从建设期的可行性研究到厂址选择,要搞好环境影响评价,使厂址选择和工业布局更加合理,防止对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在建设过程中,要搞好总体设计,确定合理的工艺流程、产品结构、原材料路线和环境保护措施。这样控制污染才是既经济而又有效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事后处理污染,单纯依靠排出口处理技术,耗资巨大,经济上难以接受,而且难以根治。以我国污水控制为例,全国日排污水量已超过10亿吨,如果不加控制,到2020年,全国污水将达到每日20亿吨,按传统的二级处理费用每吨300元计算,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显然是我国经济条件不能负担的。因此,控制污染,必须从事后处理污染,转到预防为主的道路上来。
把预防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各种关系,使污染治理单项工程处在比较理想的优化状态,才能减少治理费用。这样,不仅使各项治理技术工程在我国财政能够接受的条件下,得到有计划的实施。而且由于处理污染物的负荷减少到比较理想的程度,治理技术工程建成以后维持运转的各种条件,如人员配备、能源消耗、设备维护检修等都比较合理可行,减少企业过重的经济负担,无疑将能保证治理技术工程得以顺利运行。
二、回收资源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以回收资源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在处理工业排泄物的技术路线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在净化工艺技术和净化装备上采用现代化技术,更重要的是采用无废物工艺,建立无废工业企业,组织无废生产联合组织。所谓无废工艺,实质上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的资源和能源而增加产品的产出量,从而减少排泄物的产出量,这是主导的而且也是最积极的措施。
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紧张,资源日趋枯竭,很多国家把“资源再利用”作为一项重大经济政策提出,而且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资源再利用”也越来越为国际上认为是划时代的环境保护对策。因此,当前控制污染措施的重点,首先应从技术改造、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三废”入手,即从生产的内涵入手,在简单再生产中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非排不可的,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我国现有工业企业的“三废”排放量大,正说明我国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大。同时表明资源的再利用的潜力也是很大的。“三废”作为资源利用是隐藏价值的再实现,虽然这种再实现并不总是可以无条件地达到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一旦存在以及政策对头,其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各工业部门的实践都证明了,在国家奖励综合利用,实施企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提留办法的鼓励下,调动了企业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资源潜力,扩大资源来源,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节约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企业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
企业防治与区域防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讲,一个区域的环境系统工程是地区、城镇、企业环境系统工程的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或者说是大系统和小系统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企业防治是区域防治的基础,就控制一个区域污染来说,目前主要是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一个企业的污染防治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环境质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全部企业的环境质量,也基本决定这个地区或城市的环境质量。从这个意义讲,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源防治,无疑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它为区域综合防治奠定基础。但是企业的污染防治,又必须在区域综合防治的统一规划下,按区域对企业的要求进行,这样既是最经济的又是最有效的。因为一家一户的单独治理污染,往往投资大、效果差,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可能单独治理,而区域综合防治可以合理利用区域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可以调动全区域的力量,发挥地区优势,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集中处理某些共性的污染物,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通过各地区进行区域防治的实践,企业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有以下几种:
第一:合理利用区域环境容量。各地区的环境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环境容量也不相同。因此,在控制污染的对策上,有着比一个企业更为广阔得多的选择余地,可以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目标,实行分阶段的总量控制,在各阶段规定各污染源不同的排放定量。这样,有助于使企业污染处理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集中处理污染物。在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在同行业和不同行业中,往往产业相同的污染物,在地区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跨行业、跨地区集中处理这些污染物,发挥社会主义专业化协作的精神,克服一家一户的分散治理的那种经济不合理、技术上困难重重、环境效果差的弊病。例如分散的电镀工业的含铬废水集中处理,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整个地区的铬污染,而且可以把各种含铬废渣、废液综合利用起来,制成化工原料,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又如一些剧毒废渣,一时无法利用,分散处理,技术上有困难,也不经济,可以由城市建立统一的毒渣库,以地区为整体,可以传递“三废”资源信息,打通供需通道,建立供需关系,使行业间、企业间、工、农、牧业间“三废”的再资源化成为可能。
篇2
区别对待说。该说认为,不同情况应做不同对待,特殊情况下加害人即使未违反法律规定也应当承担污染环境责任。上述学说对于违法性要件的不同理解源于《民法通则》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一致。国家环保局《关于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复函》中指出,“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法定条件,就是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并使其他单位或个人遭受损失。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将有无过错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标准,作为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至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是环保部门决定排污单位是否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和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而不是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责任的界限。”
二、对违法性的认识
从法律效果上来说,违法性要件不要说与广义违法性要件说本质相同,对受害人保护最有力,区别对待说和违法性要件必要说对受害人的保护依次减弱。鉴于我国《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将环境污染行为违法性规定为侵权责任的成立要件,广义违法性说中的实质违法说认为侵权责任成立以违法性为必要条件,与《侵权责任法》规定不符。笔者认为,关于污染环境行为是否应当具备违法性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首先,污染环境的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法律并不禁止排污行为,而是对其规定一定的标准,要求排污者在标准内排污以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造成污染。其次,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必定会加强科技创新以降低排污成本,这在一定意义上鼓励了科技发展。因此,可以说排污行为是一定程度内容许的危险,虽然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其本身不具有违法性。但这并不代表排污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就无须承担侵权责任,即使排污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但致人损害的,也应成担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不是过错责任,而应是一种危险责任。
危险责任,是指从事某种危险活动,或者持有、经营某种具有危险的物品、设备的人,在因其活动或物品、设备造成他人损害时,无论过错均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随着社会发展,危险活动日益增多,即使人们尽到注意义务,目前的科技水平也难以阻止或预防损害的发生,也就是说,为了弥补过错归责原则的不足,危险责任逐渐发展起来。危险责任的设立并不是禁止危险活动,也不是为了惩罚加害人,而是本着公平原则,由伴随危险产生的利益的受益者来承担风险,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依此来实现公平正义。因而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并不是危险责任成立的要件,因为这些危险活动是为社会发展所容忍的,因而判断其违法性是否为环境污染责任构成要件是没有必要的。
篇3
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地位,近些年,针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研究成果较丰富。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为了能准确地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张婷等、张薇薇等对该区域水质进行评价;Yang等利用信息熵确定权重的集对分析法,客观地评价了北京市大气环境风险。在现有评价方法基础上,Yang等、张先起等利用信息熵确定综合评价法中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改进TOPSIS评价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水质,大气污染依然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同时,环境污染评价的区域选择重点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在空间上,尚未充分揭示整个城市群的环境污染现状。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较单一,缺少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
2环境模型的应用
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之一在于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环境模型是应用环境系统分析方法解决环境污染控制问题,将既有的数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问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抽象,以反映事物的更为本质的运动规律与特征。在京津冀地区,He等将校准的三维水体富营养化模型应用于北京官厅水库管理方案的研究分析。但由于数据的局限性,缺乏对方案预测的长期效果进行验证。Jia等利用多种类藻类生态动力模型研究北京市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比之下,模型法在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中应用更广泛,它能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模型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污染源解析方面。然而,模型法的不足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时所做的假设和简化会产生一定程度偏离事物原来特征,使模拟结果与实际产生差异,同时,模型法因其对数据要求较高而很难广泛地推广。
3污染规律探索
3.1水质污染特征
在京津冀地区水质污染研究中,一方面是以海河为研究对象:邹志红选取海河水系2004年~2006年4个断面的432个数据,运用两阶段模糊法对影响京津地区主要水源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水系总体仍属于劣Ⅴ类水质,京津地区总体水质随季节波动规律明显,控制污染势在必行。张婷等、陈水蓉等研究表明海河水系局部水质呈恶化趋势。另一方面针对小流域的研究:在北京市,主要针对密云水库及其流域的水质污染规律研究。张微微等研究表明,空间上,密云水库上游的污染风险大于下游出口的污染风险,而且潮河流域TP和TN污染物质对库区TP和TN污染发生的贡献大于白河流域。于一雷等研究表明,密云水库的总氮、硝态氮含量全年几乎都低于3条河流,其中潮河的总氮、硝态氮含量最高,其次是白河,最低的是清水河。除此之外,针对北运河水系的水污染变化特征也有涉及。北运河各排水支流水质均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耗氧型有机污染物及NH+4-N等。在天津市,李国峰等、叶飞等对天津地区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金钟河、北塘排污河、黑猪河、大沽排污河等主要河流的水质评价及水污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分析表明,枯水期水质最差,58.3%的河流为劣Ⅴ类水质。在河北省内,相关研究最少,彭乾等利用2010年民心河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研究区水质状况总体较差的结论。总结起来,在京津冀地区水污染研究及趋势分析中,研究重点集中在北京,其次是天津,河北省涉及较少。研究结果都反映出该区域内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且有恶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3.2大气污染特征
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研究中:一方面针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分析,Li等、Zhang等、Sun等针对北京市CO、BTEX、NO2、O3、PM10等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表明由于奥运会前后采取了控制措施使北京各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邵平等对张家口市区大气典型污染物NOX、SO2、O3和PM10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Zheng等分析了天津市PCBs的浓度变化趋势,表明其污染浓度高于中国大部分城市,且存在季节差异性。除了针对单个城市的研究外,赵普生等、王丽涛等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区针对区域PM2.5污染情况分析,前者表明,京津冀PM2.5污染较重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年均浓度均超过了100μg/m3;后者研究表明该地区霾污染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冬季最为严重,其次是夏秋季。然而,孙志强等针对奥运时段北京及近周边区域空气污染观测与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夏、秋两季北京和近周边地区首要污染物均为颗粒物,北京大气中细粒子浓度受周边影响严重,而NOX有向周边扩散的潜势,夏季臭氧则表现出区域污染的特征。该研究再一次强调了区域协同防控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在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中,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Chen等以ArcGIS为平台,通过克里金插值得到PM10、NO2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模拟分布图,之后,赵文慧等基于同样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变异性,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尽管如此,地统计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空间预测的应用较少,地统计方法内容丰富,因此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Liao等推荐地统计方法在大尺度空间大气污染物的空间预测中,效果更好。为此,可考虑其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应用,其结果会更合理。
3.3污染源解析
目前,在大气污染研究中关于“源解析”的成果较多,它解决了污染物“从哪里来的问题”。Kong等利用化学质量守恒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天津市不同季节PM10、TSP的污染源解析;而Huang等基于MM5-CAMx-PSAT模型对北京市SO2污染进行源解析。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分析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它很好地解决了污染物浓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水质污染影响因素方面,张婷等影响白洋淀水质的关键自然因子是入水量,包括产业和产业结构两方面的社会因子对白洋淀水质有很高的相关性。张微微等研究表明密云水库流域主要是以TN和TP污染为主,可能与该区域平均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畜牧业产值比重增加有很大关系。郭婧等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北京市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缺少生态补水是河系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叶飞等对天津市的8条主要河流:海河、北运河、潮白新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蓟运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天津市河流主要受工业污染。
与水质环境污染源解析的研究相比,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已较丰富。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天气类型交通条件、政策法规、排放标准、交通控制措施、能源结构等,并且通过改善此类因素都会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关于污染因素的研究比较充分,但京津冀地区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也有少量涉及,河北省十分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若将以上两个研究方向的成果有效结合,将为有效地减排、控制污染物浓度提供重要依据。
3.4环境与经济关系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使能源、资源、环境、经济成为研究的热门词汇,同时,在环保研究领域他们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王志华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然而,国外的学者从方程的建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等方面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改进与应用。改进后的模型在京津冀地区的研究中涉及较少。在“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李林等基于排放清单和环境质量模型分析了北京市能源利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Cai等基于“能值”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能源强度、资源结构、环境压力、资源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中,“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判断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尺度。例如,解海静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对北京密云水库的变化特征;Lin等利用对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Zhu等对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能源驱动的。
然而,国家既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使我们会产生疑问:节能对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确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存在,其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关于这个问题,陈操操等对北京市1980年~200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状态,体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的外生变量。然而,针对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从而无法支撑此理论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适用性。
4思考与展望
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本文在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相关研究中的不足,总结出今后在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研究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范围方面:在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北京市展开的,而针对河北省、天津市的相关研究不足,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时间维度上,以2008年奥运会为主体的研究较多,时间跨度偏小,规律探索缺乏说服力。在时间和空间角度都不足以充分地揭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环境污染时空变异的总体特征。
(2)研究方法方面:该区域环境评价及预测的方法研究中,主要依靠多元统计方法,集对分析法等,方法较单一,已不能满足目前该地区复杂的要求,应引入更多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如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信息熵法,ANN神经网络等。在大气污染评价的研究中,利用传统指标(PM10、NO2、SO2等)的研究较多,但涉及到经济指标、环境政策、科技投入、产业结构等因素的研究较少,诸如EKC模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等只仅在个别地区的研究中应用。对于LUR,Kriging,EKC等模型的研究中,缺乏数据有效性检验,导致说服力不足。
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关系;福安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02
对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改变二者关系的探讨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学者依照质量守恒的原理,对二者意义加以梳理分析。接下来,又有科学家对其给对方施加的影响做出了深入探讨,主要分成两个观点,其一是经济增长一定会造成环境资源需求抬升,同时也会导致废弃物排放量的提高,则经济发展必然造成资源的大量损耗与环境的不可逆转式破坏,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出其承载能力时,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会崩溃。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因为经济的增长,人们更乐于接受服务性产品,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将会减轻,从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大幅度减少,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良。两种观点侧种点不同,然而都说明了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改变二者之间确实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一、福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本情况
(一)福安市城市概况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位置,是闽东地区的核心地带。福安市东西方向距离为37公里,南北距离方向距离为80公里。该市为我国的绿竹笋之乡,同时也是典型的船舶修造基地,沈海高速公路及福泰高速公路等在本市越过,让本市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福安市目前总共有5个乡、13个镇、4个街道,市总人口数量70万。福安市处在鹫峰山脉和太姥山脉间,地势按照从北至南的方向倾斜,东西侧偏高,中间部位偏低,属于南北走向的谷地地形。福安市为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为湿润温暖状态,四季明显、夏季雨量集中。
(二)福安市经济增长情况
福安市近些年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增速明显。2014年,福安全市总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1.5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而言,超过2013年10.8个百分点,已经连续6年表现出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另外,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13812元,较2013上升了6.4%。
(三)福安市环境污染情况
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及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处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船舶制造行业,以及轻化工行业是主要的污染源所在。1998至2000年间,福安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顶峰,2001年开始逐步减少,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却一直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一直到2013年,废气和废物排放量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却依然没有到达最合理状态。尤其是在重复建设问题上、过度竞争问题上,都显露出了环境污染治理难的弊病。
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一)基本理论
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两项内容各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比如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首先,某个地区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时,便会出现城市扩张、农业用地减少的情况。同时,在经济结构发生变然变化的同时,传统的环境结构势必出现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当第二产业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是极难控制的。而站在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考虑,首先,可能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其内在各项要素是一个整体,而当受到不同影响时,每一要素也都有各种可能的表现。再者,生态环境能够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只要被合理应用,便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自身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才具有现实意义。二者的关系,指的是两个体系在运动形式上产生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之下,造成彼此影响的现实情况。所以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其本质也就是经济发展下各要素,如人口变动、区域结构调整,以及人群生活水平变化和环境污染各种可能性间的影响之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也就是在当地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到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不走其他地区失败的老路。
(二)关系指标体系构建
首先,要确定经济增长指标体系,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包含了人口增长、经济总量增长、生存空间扩张、生活水平提高等多项内容,所以经济增长指标需要从经济自身、人口变动、空间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并力争达到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其次,要确定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水质、大气、土地、生物以及资源等都不能被忽视(具体如表1所示)。
(三)分析方法与讨论
篇5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国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尤其是一些依靠丰富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地区。目前我国主要以煤炭作为工业的能源基础,煤炭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煤炭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等问题对我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这种增长方式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因此,在目前资源环境的约束下,转变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绿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以及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期对我们进一步减少污染和遏制资源浪费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文对大同市2007~2012年绿色GD进行实证分析,统计和分析大同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且利用恢复费用法对污染物进行货币化的核算,从而得出这些污染物的损失占GDP总量的比例。
2.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有64个,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城市,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性城市分布最多,其次是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据统计得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开采总量为38.96亿吨,2011年的原煤开采总量为45.7亿吨,原煤开采总量呈减少状态,煤炭资源逐渐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能耗消费总量为2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综合能耗消费量的近2/3。而且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稳步增加,煤炭资源大省的煤炭产量还在上升。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为42902.86亿元,我国总的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近1/1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为42902.86亿元,其中,煤炭工业生产总值的和为18315.75亿元,占煤炭城市生产总值和的1/3多。可见,煤炭资源型的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依赖性很大[4]。
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大多处于轻度污染与重度污染之间,各地雾霾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改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大同市是我国最大产煤地区之一,由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有“煤海”之称。
大同市多年来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以及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综合利用,使得采空区面积迅速增加,地面裂缝加速形成,严重影响了地下水水质。大同市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
3.大同市绿色GDP的实证分析
3.1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福利水平和外部经济效益的高低[7]。
3.2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污染损失进行货币化
根据大同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特点,选取了大同市典型的污染物,对环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值进行了统计和计算。并利用间接的方法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具体采用的是恢复费用法,通过计算这些污染物的治理费用来计算环境污染损失。本文参阅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王磊《中国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与应用》一文,固体废弃物、废水、烟(粉)尘、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分别为每吨225.78、2.44、2248.08、4219.73元。计算出大同市2007~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
3.3具体分析
通过计算各项治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项污染物从2007年到2012年对城市污染的影响,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1)大同市在2007~2012年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含硫煤燃烧是大同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
(2)废水的排放量虽然总体上比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建设,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开采造成地表破裂,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
(3)粉尘排放在污染物中的排放比例居于第二而且总体上居于逐年下降的状态。说明大同市对粉尘、烟尘的排放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4)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时在2007~2012年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大同市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1年新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为了更形象的反应污染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计算得出大同市2007~2012年需要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损失占大同市GDP总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同市在2007~2012年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近些年国家和大同市不断倡导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与是分不开的。
4.实现大同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对策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解决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4.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将环境保护纳入市场竞争的范畴中,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将环境保护转换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作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考虑环境治理成本,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保证企业能够真正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以此来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
4.2构建财税政策
企业要承担环境污染,这种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采取关闭和征收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来限制企业为了盈利,对环境所造成的无节制的破坏。
4.3提高人民的环境思想保护意识
人们和企业还是普遍的“经济人”,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一方面,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不仅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部分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在农作物成长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这些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大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1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环境污染状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到农村可持续发展。
1.1水环境污染突出
农村河流污染呈不断加剧的趋势,沿河堆放垃圾,畜禽养殖业三同时执行的不够完善,环保治理设施停用或不用,生产企业偷排生产废水,造成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部分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物指标也很大。
1.2存在资源能源浪费现象
农作物秸秆焚烧或抛弃于沟渠河道两侧,还田率不到三分之一,人类粪便长期堆放,随雨淋带入自然环境,利用率不到60%,污染空气、水质。户与户之间分散的承包地土地界限不能利用,房屋乱搭乱建占用有限的土地。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程度达,利用率低,流失率高。
1.3“脏、乱、差”现象明显
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污水乱泼、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等现象仍较为普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现实写照。沿河堆放垃圾,加剧了农村环境恶化。
1.4乡镇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
一些畜禽养殖户分散在农村,大多数缺乏环保处理设施,有的虽然有环保处理设施,但是环保处理设施闲置不用,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造成了农村地下水、空气的严重污染,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
2形成农村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
2.1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影响
长期以来,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在大多数农民在生活、生产方式中形成的不良习惯依旧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严重影响农村水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
2.2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依旧粗放,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提高,但人们只着重解决生活等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忽略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质量问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2.3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环保涉及到政府农经、水利、畜牧、林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存在着交叉现象,导致许多企业规划不合理,选址不当,特别是没有统一监管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使农村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3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组织宣传队进农村、进学校、进工厂,深入集市采取制作展板、印发宣传单、悬挂横幅、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加强生态村建设,提高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
3.2合理布局,把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的发展的规划中
重点放在农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兴建文化健身广场,村容整治等加强生态村建设,农村废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减量,通过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措施,解决农村污水、垃圾的的环境问题。同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让其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
3.3制定法规,加强引导
在农民节约资源、能源和回收农业废弃物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引导,提高认识,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回收农用旧地膜、包装物、塑料袋、农药瓶等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3.4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4结语
在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应着力解决农村经济与环境的问题,牢固树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篇7
论文关键词 环境污染侵权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分配 因果关系
一、环境污染侵权概述
环境污染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换进程出现的,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从而侵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法律事实,这种事实包括潜在的危险。环境侵权包括环境污染侵权与环境破坏侵权,由于环境破坏侵权与一般的民事侵权的证明责任相同,笔者将着力探讨环境污染侵权。
二、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
解决环境污染侵权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须明确两点,首先要确定分配的对象或证明对象,其次将这些证明对象进行分配,亦即确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问题。在确定证明对象时,主张损害赔偿的原告需对权利产生的要件事实进行证明,而归责原则对要件事实的构成至关重要?。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法规范的基础。因此,在研究环境污染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时,先对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进行讨论。
(一)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
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经历了一个从过错责任到过失客观化再到过失推定以致最终的无过错责任的发展过程。无过错责任是指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就应该承担责任。现代工业生产的排污行为使得生产活动本身具有高度危险性,污染事件时常发生,造成了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加之现代工业污染往往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普通公众难以对企业过错进行举证,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无过错原则也为各国环境法所普遍采用。我国也在《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以及各项单行环境立法中确立了环境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减轻了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处于弱势的原告的举证责任,对企业等排污单位也起到了警示作用,督促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减排治污。
(二)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某种致害行为构成具体的侵权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符合这些的条件,行为人才应承担责任。
责任构成要件是由归责原则所决定的,归责原则决定了责任构成要件的内容。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形下,多数学者认为只需二要件,即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也有的学者持三要件说,认为除了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外,还包括致害行为。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意思上并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有另外一种三要件说,认为除了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外,还需致害行为的违法性。就环境污染侵权而言,需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违法性。笔者赞同后一种三要件说,认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损害事实的存在;(2)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3)加害人实施的加害行为具有违法性。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法理
证明责任是法律预先规定的,当某一事实真伪不明时,一方当事人所承受的不利负担?。所谓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指法院在诉讼中按照一定的规范或者标准,将事实真伪不明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划分?。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诉证据规定》)则主要是借鉴了德国著名民事诉讼法学家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同时考虑了某些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性而对该类案件证明责任分配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罗森贝克的规范说理论,实体法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权利根据规定、权利障碍规定、权利消灭规定。权利根据规定是对提出民事权利请求的当事人有利的实体法律规范,其他两种规定是对反驳民事权利请求的当事人有利的规范?。具体而言,提出诉讼请求的人就权利产生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反驳诉讼请求的人就抗辩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就权利产生事实不存在或者没有发生不承担证明责任。超过实体法规定范围的事实与证明责任无关,不发生证明责任分配的问题。根据罗森贝克的规范说理论,事实要件的存在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因此,法官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必须先对事实予以确定,才可以决定应适用的法律。在案件审理中,当事人主张权利存在或者不存在,都必须先对有关案件事实进行举证,才可以决定适用或不适用某一法律规范。
四、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一)损害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
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损害事实,不仅包括与一般侵权相同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还包括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权益损害。从损害形成时间而言,环境污染侵权具有连续性、累计性的特点,因此造成的损害既包括现实损害,也包括损害危险。无论是何种损害事实,笔者认为,都应当由原告加以证明。
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财产损害,往往可以用金钱加以衡量,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个方面。直接损失是指既得利益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可得利益的损失。由于财产损害可被量化,司法实践中举证也较为容易,因此对财产损害举证采取客观真实标准,力求精确,以维护公平。人身损害是指对被害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的伤害。尽管人身损害通常会连带产生医疗费、误工费等财产损失,但人身损害是对受害人人身权益的损害,与财产损害有本质不同。环境权益损害是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对人们生活舒适度的不良影响。环境权益损害涉及的通常是多数人,不同的人对环境污染的忍耐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证明环境权益损害的时候应以一般人的承受标准为参考,证明采用盖然性标准。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
在该类案件证明责任分配过程中,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分配是关键。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必须对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加以证明。如果要求公害的受害者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必须科学地严密地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害事实是由被告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那么原告必须具备高度的科学知识和做大规模的科学调查,这对于一个普通市民是极其困难的。在环境污染的场合下,与受害者相比,加害者通常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科学知识的企业,而且企业者作为从事危险作业者本来就负有防止危险的职责,所以在证明构成危害原因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外界的事实时,就必须得转换因果关系中的证明责任的一般原则,将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到被告方。被告必须积极对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则存在免责事由进行证明,否则,就必须承担不利后果。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原则。这种按照一般原则本来由己方承担的证明责任,在特殊的案件中法律特别规定了由对方承担的做法,被称为“证明责任的倒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告无需承担任何证明责任,原告仍需要证明损害事实的存在,但这只是一个初步证明。此时,法官即可根据盖然性的标准推定被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即转移给被告。这时,若被告主张不存在因果关系,则需要按照严格的证明标准承担证明责任。
(三)免责事由的证明责任分配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决定是否构成侵权责任,而免责事由则决定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环境污染侵权的免责事由由谁证明,立法有明确的规定。《民诉证据规定》规定免责事由由加害人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作了进一步补充,规定加害人应当对免除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均应承担举证责任。环境污染侵权的减免责事由通常有三种:(1)不可抗力;(2)受害人过错;(3)第三人过错。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行为都属于此处的不可抗力,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可抗力造成环境污染后,行为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污染扩大,方可免责。否则不能全部免除加害人责任。我国环境污染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对于加害人的过错,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无需加以证明。作为免责事由的受害人过错和第三人过错,被告则应予以证明。受害人和第三人过错越严重,加害人承担的责任越轻;受害人和第三人的过错越轻,加害人承担的责任越重。
(四)复合污染中的证明责任分配
有些环境污染侵权是由单一加害人所造成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损害是以多个企业的事业活动为原因力而发生的所谓的复合污染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则上应当由受害者搞清各个企业对损害发生的原因度,并按其作用度算定损害赔偿。但是,要搞清复合污染侵权中各企业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度,对于受害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环境保护
说到“环境保护”,不少人可能不屑一顾,认为是套话、老话。的确,环境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各种现象表明确实有再提的必要,因为现在仍然存在只顾发展,不顾环境的现实。学生必须在接受化学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渗透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类为了让环境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在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可使环境越来越适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也造成了人为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而,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正式向环境问题宣战。在中小学课程里,要适当编写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可见开展环境教育,也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高认识,勇于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大责任
从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植被减少、生物种群灭绝、有毒化学品等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这一任务,就落在我们化学老师的肩上。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提高认识,提早动手,加强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已编入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如《一氧化碳》、《硫和硫的化合物》、《硝酸》、《金属的冶炼》、《石油和石油产品概念》、《煤和煤的综合利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等章节中均涉及到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内容。这也迫使我们不能不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化工产品、化肥、农药、杀虫杀菌剂、装饰材料、塑料等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让学生学习一些环境保护知识,多了解这些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及危害,以便主动地去预防或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及自身的毒害。
三、进行环境知识教育的有效举措
(1)利用中学化学教材,讲解环境保护知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有着某各内在的、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化学元素,人体本身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及海水中这些元素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可以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如钙、硒、铬、锌等元素与视力的关系;铁与人体的健康;镁、锌与人体的健康;远离铅污染;买环保电池,防止镉、汞污染;选无磷洗衣粉,别让江河湖泊再流泪;氟、碘与人体健康;氯与生命的关系等等。也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和污染现象,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光化学烟雾等的形成和危害,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初步确立起环境问题的确严峻的思想。
(2)利用各种活动开展环境知识教育。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7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还有“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结合这些活动,可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讲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环境质量调查报告”、参观了解当地的“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清理街道和校园的卫生死角”等活动。
篇9
一、我市当前突出的三类农业环境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
我市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据2008年统计,全市化肥施用量为519946吨,农药有效含量使用量1532.23吨,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977.07万亩次,远远超过安全上限。此外,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推进村种植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此类污染十分严重。
设施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农膜年使用量4733吨,其中地膜3096吨,使用面积47329公顷。农膜回收率仅为35%,此类污染在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人居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曰俱增。
3、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载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市污灌面积已达2。余万亩,约占总灌溉面积的10%。
二、我市农业环境污染的本质和成因
1、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我市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4、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
三、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应从环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制订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等方面的环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和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次,要对农村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投入与收费机制;第三,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环境法律制度应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以加强预防性环境管理,强化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2、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先导作用
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按照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注重区域环境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
3、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要大力倡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合理、高效、协同、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避免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要加强绿色农业栽培等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农村推广体系的重建,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强国家的强制性。
4、加强农村污染治理的集中化和市场化导向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条件,一般聚居点的人数要达到500人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在规划引导人口适当集中的基础上,相应引导乡镇工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园区集中,使人居生活环境污染和工业、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变为可行。
篇10
关键词:室内装饰;环境污染;技术要点;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23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经由媒体及相关部门的宣传,装修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也逐步意识到了环保装修的本质性和重要性,从而越来越重视住宅和办公场所的室内环保问题。
一、室内装饰环境污染的来源
影响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最主要的还是属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气态有机物甲醛、苯类芳香烃;还有一种重要的化学污染是放射性污染。它们大多数是由于人们购买了不合格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品和家具所致。
1、气态有机物污染
气态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甲醛以及苯类芳香烃,与室内其他有机污染物相比,它们对人们健康影响最为突出。它们具有较强的挥发性,这些有害物质在室内释放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室内人群过多暴露于这类污染空气中,人们身体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尤其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室内气态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 胶粘剂,如酚醛树脂、聚乙烯醇缩甲醛、脲醛树脂; 隔热保温材料,如脲醛泡沫隔热材料; 人造木质板材,如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细木工板、木丝板; 涂料,主要是含醛类消毒防腐剂的水溶性涂料。
2、放射性污染源
室内装修产生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地壳中的Ra (镭)、Th(钍)、K(钾)。Ra 在衰变中释放Rn(氡)及其离子,对人体造成危害,Rn是室内放射性污染的主因。专家研究表明,氡是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19 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天然石材、水泥、砖、砂石、石灰等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元素,不少品种的花岗岩严重超标。
二、室内装饰环境污染的控制要点
1、施工前控制
施工前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阅读和审查,指出不利于减少室内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案,并向设计单位及建设单位提出修正和完善意见或建议,以便选用更合理的设计方案。
2、施工单位控制
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及施工作业管理人员资格进行审核,尽可能用资质等级高、经过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相关施工业绩和经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装饰施工队伍,避免使用资质等级低、技术水平差、环境意识淡薄、专业化能力低、没有相关业绩和经验的施工队伍,以免造成返修加重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3、施工方案控制
对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审查,重点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材料、成品、环保控制方案和相关技术措施进行校核,并对校核结果进行评审。评审合格方能组织施工。以此避免因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最终给室内环境带来的污染。
4、施工材料控制
核验进场装修材料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为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同批材料的检测报告,并在装修材料使用前,将样品封样后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使用人造板或饰面人造板时,必须在使用前提交游离甲醛含量或游离甲醛释放量检测报告,并检查其检测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使用水性涂料、水性胶粘剂和水性处理剂时,必须在使用前提交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游离甲醛含量检测报告,并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工程使用溶剂型涂料时,必须在使用前提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检测报告,并核查其中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工程使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时,必须要求提交放射性指标检测报告,并核查其中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三、室内装饰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
1、加强装饰装修材料产品质量标准的细化工作
提高产品技术指标,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国家应该加强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细化工作,提高防止产生污染的装修材料的产品技术指标.实行生产装饰装修材料的行业准入制度。为扼制室内装修“隐形杀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制定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已于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引入了室内空气质量概念, 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臭味”的要求。但标准的一些化学指标依然偏低,可能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质有一些还未提及。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细化、强化标准,同时强化行业准入机制,整顿市场秩序。
2、完善装修设计
在室内装修设计上,如果能合理地突出采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另外,如果能合理布局室内结构、利于流通空气,也能有效降低室内污染。虽然在装修过程中极大限度地使用了绿色、无害、环保的材料,但是也难以保证装修后一定没有污染。因此经过装修的居室,需要通风至少半个月后才能人住,且人住后也要经常开窗换空气,保证室内的新鲜空气。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居室内每换一次空气 就能除去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若条件允许,还可使用室内空气净化器,经常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消毒并净化,而在流感的高发时期,还可使用熏醋的方式来净化空气,以保证人们居住安全。
3、坚决取缔没有资质的闲散装修队
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坚决查处没有装修装饰资质的闲散装修人员,维护装修市场的正常运转,杜绝装潢市场的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闲散装修人员与建材市场销售人恶意串通的,应给予严厉处罚。
4、选择优质的装修材料
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应慎重选择装修材料,尤其要到正规的大型建材商场购买。并在购买前了解产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经过确定合格产品后,才能购买使用。如在购买地板砖、石板材之类材料时,应向商家索要放射性检测报告,并注重地板砖的分类,只有A类地板砖才能用于室内装修:家具则尽量选用藤制品或实木家具等纯天然家具,而少买人造板材及有强烈刺激气味的家具:在购买涂料及油漆时应查看产品包装上的“中国环境标志”证书或国家、省环保产品的认可证书等,并注重其标志的可靠性,是否与产品相符合。
5、合理选用植物降低污染
通过植物来吸收室内装修带来的有毒气体,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降低污染方案。如龟背竹、一叶兰等都能消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吊兰能吸收室内超过80%的甲醇等有害气体;芦荟也能吸收甲醛,而米兰、腊梅等则可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兰花、腊梅及桂花等植物的纤毛能够截留并吸收空气中的漂浮微粒与烟尘等。紫罗兰、桂花、玫瑰、石竹以及茉莉等花卉不仅能带来居室内的芳香,让人的精神愉快、放松情绪,这些植物气味中存有的挥发性油类物质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另外,各种各样的仙人掌都能吸收居室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但是植物对空气污染的处理能力较弱。整体处理的时间较长。对付严重的环境污染不适用。因此应与其他多重方案综合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结束语
总之,针对室内装修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最根本的就在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只有改变现有的、世俗的审美判断标准,按绿色建材的概念去装修室内,提倡不搞过度装饰,这样才可以保证室内环境,也为国家环境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桂娥.议室内装修污染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01)
[2]熊星星.浅谈室内装饰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0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