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起因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起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问题 对策
一、乡镇企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预报统计,2003年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366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5960亿元,营业收入146000亿元,出货值13870亿元,实现利润8550亿元,上交税金27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9000亿元,从业人员年末数达13500万人。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出口创汇的近五分之二、工业增长值的近二分之一、农村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一强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发展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在乡镇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乡镇工业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防止污染,不仅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外在压力,而且也应该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目标。乡镇企业防污治污刻不容缓。
1.对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对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科学知识的缺乏,有些乡镇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及环境的利益,不经环保部门的审批,乱占耕地,随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1)水污染。一些乡镇企业废水的擅自排放,造成水污染情况严重,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江苏某镇,由于水污染造成5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水稻受灾面积达到1500余亩,主要表现为水稻苗无分蘖,无次生根、呈葱管状。
(2)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乡镇企业中的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生产企业引起的,目前好多地方的噪音都超过了55标准分贝,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3)大气污染。
2.影响人体健康
乡镇企业往往从近期经济效益考虑问题,那些因污染和治理困难大而被城市淘汰的产品在乡镇却得到了发展。因企业本身没有防护处理设备,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除污染周围环境外,还造成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对乡镇企业中环境污染严重并明显损害人群健康的电镀、印染、水泥、土法炼硫、炼焦、油毡、土法炼汞、炼锌、炼砷、炼铅等行业的调研,我国部分乡镇企业是在严重的浪费资源、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查表明,被电镀厂污染的居民区,15天急性病发病率为10.9%,而对照区只有3.8%。
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
社区作为非正规的环境监管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受到社区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价值规范、环境保护参与成本等诸多变量的限制。
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乡镇企业处于教育程度最低的农村社区,农民不论在文化层次还是经济水平上都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往往是很模糊的;另一方面,家庭的成员很可能就是制造污染的乡镇企业的员工,由此也会导致农民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妥协和默许。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
不合理的乡镇企业布局。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是人们对乡镇企业分散的最一般描述,这使得污染源过于分散,导致了污染扩散的广泛性,增大了污染的治理面。分散于乡村的小企业受经济实力所限,多分布于小河、小溪、小湖或水塘旁边,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过于分散,还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
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更新概念,提高认识
企业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运行,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的发展则应为进一步保护、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应使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2.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1)对污染源实施严格治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关闭了一批“十五小”企业注,要加强对“十五小”企业的监管,定期进行跟踪检查,有效遏制“十五小”企业的死灰复燃。
(2)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乡镇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乡镇一级政府的机构应有相应的环保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同时还要制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依法强化监督。对乡镇企业执行“积极引导,支持发展,治理整顿,控制污染”的方针。
(3)建立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噪声或产生固体废物者,按照法定程序就排放污染物的具体状况,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和注册的过程。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排污单位应当履行排污申报登记的手续。
参考文献:
[1]张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J].环境保护,2002(12):34~35
[2]黄新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福建环境,2002(6):38~39
[3]王秀:依靠科技智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J].科技,2001(5):33~34
篇2
1.1事故类型
1.1.1大气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中很多设备都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运行,存在着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风险,一旦反生事故,大量的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将快速扩散至空气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必须对污染物类型、强度及影响范围通过应急监测进行判定,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1.1.2水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焦化工艺段在生产、贮运、装卸过程中,存在着泄露或爆炸事故的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大量原料、产品损失、大量的含有危险化学品的污水排放,导致水体的污染;同时一些企业如果违法偷排将废水排入周围的地表水体也,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污染途径分类
污染途径主要分为直接污染和次生/伴生污染: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发,这类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设备(包括管线、阀门或其它设施)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仪表失灵等,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弥散在空气中,此时的直接危险是有毒物质的扩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事故发生后,通常采取切断泄漏源、切断火源,隔离泄漏场所的措施,通过适当方式合理通风,加速有害物质的扩散,降低泄漏点的浓度,避免引起爆炸。对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边沟等限制性空气应采取覆盖或用吸收剂吸收等措施,防止泄漏的物料进入,引发连锁性爆炸;次生/伴生污染主要是指在焦化工艺段内化工生产阶段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或遭遇火灾会产生新的的污染物;此外火灾事故严重而措施不当时,可能引起爆炸等连锁效应,从而引起重叠事故。
2应急事故的监测布点及人员防护
2.1大气环境污染事故
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主要根据应急事故的类型,结合当时气象条件,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设立监测点进行采样,在事故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点必须设置采样点采样。钢铁工业的大部分事故主要为煤气泄漏,为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采样点应在事故现场的最,配合相关部门监测泄漏到大气的污染物浓度。
2.2水环境污染事故
水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主要结合事故单位排水走向,周边河道分布情况,确定布点采样,主要可在应急事故池或监控池内、泵站进出口、事故收纳水体这三处设置监测点位。
2.3人员防护
在钢铁工业发生的环境应急事故中,需要对一氧化碳、氢气、甲烷、苯系物、氰化物等进行监测,这些物质不仅毒性很大,还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窒息,因此监测人员应配置正压呼吸器、防化服等防护设备,并应听从安全、消防部门的命令,决不可擅自进入区域进行监测,待确认监测地点安全后,再进行监测。
3结论
篇3
关键词:低碳环保;环境监测;有效监督
引言:
要想实现低碳环保生活,就需要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损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监测对低碳环保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人们要想快速实现低碳环保生活,就应该提升对环境监测的认知,明确环境监测与低碳环保生活之间的关系。
1环境监测的职能及意义
1.1环境监测的职能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监测样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探索环境变化情况,它的职能特征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它的基础虽然是统计学,但是也融合了社会科学以及自然中一些精华成分。第二,它的职能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在环境监测完成之后,对产生的有关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水资源、大气、噪音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具体情况,在了解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对其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环境治理及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低碳环保生活的规划提供科学性参考依据。
1.2环境监测的意义
低碳生活的目的就是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好,人类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测。影响低碳生活环境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汽车尾气、硫化物等,对环境实施监测不仅能够让人类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督促,进而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让人类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也可以认为是对人类行为进行提醒及监测的一个过程[1]。
2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低碳环保生活要求人类在生产及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养成低能耗及低能量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基于当前环境情况,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工作当中,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和低碳环保生活之间的关系,尽自己最大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遵守相关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1环境监测为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提供可能
从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是对社会进行服务,防止环境污染,而对于低碳環保生活而言,它是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环境监测为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提供了可能。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的生存环境,根据低碳环保生活中的有关规定,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对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例如水资源、大气、土壤、噪音等,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判断其是否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的有关标准。另外在进行环境监测评价之后,也要制定相关策略,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有效控制,提升环境质量,为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2.2环境监测可以对低碳环保进行有效监督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影响低碳环保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基于这种形势,也产生了一些环境体系评价方法,比如环境监测就是一种典型、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对低碳环保生活进行有效监督。具体而言,某地区一旦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环境监测部门就必须马上到达污染现场,在了解污染情况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评估,并进行应急监测工作,对污染物的性质、影响程度、所属类型、散播速度等进行充分了解,之后与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另外,监测人员在对污染物样品进行分析后,要合理提出治理建议,为环保措施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在必要时,环境监测部门也可以对社会大众公布监测结果,让人们了解环境污染的起因、影响、治理措施等,使他们能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便于对他们以后的生活行为进行约束,进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比如,在一些大城市中,由于存在很多工厂及车辆,产生了严重的雾霾现象,利用环境监测,可以了解大气中PM2.5、CO2、SO2等污染物的浓度,对空气质量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将分析结果传达给环保部门,让其采取相关措施,对大气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和防范,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2.3环境监测始终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中
比如在生活当中想要建设一个工程项目,那么该工程项目在经过立项、分析、规划、设计等一系列过程后,在开展施工活动前,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对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有效分析和监测,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以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的相关标准。在进行施工活动时,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将监测结果和施工之前实行对比,了解项目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另外,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环境监测人员依然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对项目可行性再一次进行全面分析,比如对其污染物排放实行有效评估等,进而决定该项目是否可以继续运行。由此看来,对于低碳环保生活而言,环境监测是始终存在的,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目的,而环境监测又是实现低碳环保生活的有效手段[2]。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环保生活得到了多数人的青睐,而环境监测可以为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提供可能,并始终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当中,具有极强的监督职能,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进而约束他们的生产及生活行为,对环境进行保护。另外对于一些相关部门来说,也要在了解低碳环保生活和环境监测关系的基础上,对监测技术进行不断研究及创新,确保监测水平,为低碳生活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张昊泽等
参考文献:
篇4
1.1规范使用应急监测方法
环境应急快速监测可以选择的方法较少,目前常用的快速仪器法大多不是标准方法。因此,需对方法进行规范。对快速测定仪器,要按照仪器技术规定进行性能评价验证,编制出仪器的校准、操作使用规程。对实验室分析方法,则要尽量采用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要经过方法确认,达到要求后才可以用于应急监测。在需要快速出具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则可通过质控、加标回收等质控手段来验证当时检测方法的性能。分析方法不完善或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
1.2建立一支具备应急能力的监测队伍
各级环境监测站应设立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对应急过程中的监测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和调度,明确分工,要严格按照环境应急监测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地重点危险源及危险品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因子、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实战演练。组内的应急监测人员应经过应急监测理论、样品采集、仪器操作、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1.3规范管理应急监测仪器
在满足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的前提下,首选快速、直读、携带方便的现场监测仪器。另外,要做好仪器的技术评估,选择准确性好、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应急监测仪器应编写作业指导书,每台仪器有专人对它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并按规定对仪器做好期间核查工作,保证所有再用仪器设备处于良好有效运行状态。同时,应定期用标准物质对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管等进行性能检查,并做好记录。
1.4科学制订应急监测现场监测方案
应急监测方案是在突发环境污染后,需要采取应急监测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由环境监测部门编制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用于指导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的实施方案;是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应急监测方案的制订必须遵循“完整、合理、可行”的原则。方案制订人员应最快到达现场,立即根据事故主体现场踏勘和有关资料以及定性分析结果,确定受污染的环境介质、主要污染物和检测项目。根据现场污染分布、环境条件合理布置监测点,形成针对性强的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小组成员根据应急监测方案,分工明确,各尽其责,采样、分析、数据审核、数据传输等过程有条不紊,才能使得整个应急监测既快速又准确地将监测信息提供给决策部门。同时还要通过对监测方案中包含的污染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起因,周边环境和社会信息、监测点的布设,采样因子、频次,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及数据报送流程等内容的严格审核来达到应急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
1.5保证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
为了不让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浮于形式,使其切实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应将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制度化、常态化的开展。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让各监测机构的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对应急监测系统进行监督,及时发现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
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是指在实施应急监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质控措施。下达质控措施时应考虑污染事故现场实际情况,下达合适的质控措施,并要根据现场监测内容的调整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1现场监测质控措施
现场监测质控分为出发前准备阶段质控、现场监测和采样质控、现场实验室分析质控三部分。其中,出发前的准备阶段质控主要是检查核实,避免在应急监测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忙中出错。要根据应急方案来检查核实携带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监测分析的记录表格、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定性定量所需要的资料和标准物质等是否正确和齐备。应急监测的主要手段是现场快速测定。现场监测质控主要措施是监测前仪器校准和现场监督复核。监测前对快速测定仪器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并在操作过程中避免因违规操作引起系统误差,应在监测时保证至少两人进行监测,其中一人负责监督复核。
2.2现场采样的质控措施
现场采样和监督都是应急监测的核心部分。采样人员应按照应急监测方案做采样前准备,应熟悉应急监测有关的技术资料。现场采样时,应保证样品的时空分布能够代表污染物分布、波动和变化规律,以保证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容器应按规定进行清洗,容器不能吸附或吸收待测组分且不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必要时应采集现场空白样品和质控样品;采集的样品保存应符合《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1-2009)中第2条样品保存规定要求;样品要有唯一性标识,标识应符合《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1-2009)中第3条样品标签设计规定;要详细记录现场相关信息。
2.3样品实验室分析质控措施
应急监测转移至实验室分析后,质量控制应按照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同时还应考虑到应急监测的实效性,尽量采取一些适用性强、可控制准确度高的方法,如全程序空白、平行样、加标回收等。对实验室用水、试剂、实验器皿、环境条件都要达到实验分析要求。通过空白实验、分析方法检出限、绘制校准曲线、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分析等质控手段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
2.4应急监测现场质量监督
应急监测现场质控还可以通过质量监督员现场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督内容包括:
2.4.1采样和运输过程的监督:对采样断面、点位、频次、采样设备、采样时间、样品数量、加入保护剂、样品保存、样品标识和样品交接流转过程进行监督。
2.4.2现场测试过程的监督:监督是否按监测方案和仪器操作规程使用仪器;数据是否达到要求;现场质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2.4.3实验室分析过程的监督:监督样品是否丢失、污染;监督标识是否正确;监督样品分析记录等。
三、结束语
篇5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体系;要求我们制定关于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要求我们将环境会计的内容列入会计核算内容的范围;要求会计信息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在内。而我国目前在环境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尚未起步,也没有将环境会计列入会计内容的先例,因此本文拟就与环境成本内在化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浅的分析。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环境成本的确认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环境成本的发生起因于环保
环境成本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我国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二)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
由于计量是会计的属性,因此作为环境成本也必须是可计量或可估计的。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而有些需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费用,则需要通过合理的估计。环境成本的确认是环境会计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会计的核算。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内容分类
(一)按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类
1.事前环境成本。事前环境成本是指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事前予以开支的成本。具体包括:环境资源保护项目的研究、开发、建设、更新费用;社会环境保护公共工程和投资建设、维护、更新费用中由企业负担的部分;企业环保部门的管理费用等。
2.事中环境成本。事中环境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包括耗减成本和恶化成本。耗减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耗用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成本;恶化成本是指因企业生产经营恶化而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的部分,如水质污染导致饮料厂的成本上升,甚至无法开工而增加的成本。
3.事后环境成本。事后环境成本包括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恢复成本是指对因生产遭受的环境资源损害给予修复而引起的开支;再生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使用过的环境资源使之再生的成本,如造纸厂、化工厂对废水净化的成本,此类成本具有向环境排出废弃物“把关”的作用。
(二)按环境成本的形成分类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
2.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污染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成本。
3.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
4.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
5.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
(三)按成本分摊期限的长短分类
1.长期环境成本支出。长期环境成本支出是指因环境问题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需持续支付的费用,如企业每年向环保局支付的排污费。
2.短期环境成本支出。短期环境成本支出是企业为环境问题一次性支付的费用,如企业的环保设备支出、一次性支付的矿山开采权等。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环境成本只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加以控制。会计核算体系则应根据环境成本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1.科目设置。设“环境成本”,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2.账务处理。本期发生的仅与本期相关的支出,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本期发生的不仅仅与本期相关的支出,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预付待摊。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的,发生时借记“待摊费用——环境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摊销时借记“环境成本”,贷记“待摊费用——环境支出”。当摊销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时,“待摊费用”改为“递延资产”;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贷记“环境成本”。
(2)预提待付。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贷记“预提费用”;付款或结清时,借记“预提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贷记“环境成本”。
四、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一)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一个杜绝,两个坚持,三个到位,四个达标”。即杜绝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坚持环境“三同时”制度,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工作必须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做到废水、废气、废渣、噪声达标排放。在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在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主动性支出(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动性支出(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已发生的支出和将来发生的支出,将它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管理费用等)的组成部分,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同时,设立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涉及能源、废弃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三)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
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而采用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
(四)政府对环境成本控制的支持
1.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如浙江绍兴纺织印染带来的污染曾相当严重,后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排污处理工程,1998年底全县排污网建成,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企业也只需交纳一定的费用,比原来的排污费少得多。
篇6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9、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12、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 节能减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83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82-02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主要聚居地[1],是城市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主要载体,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今世界已有约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然而,人们在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现代文明的同时,却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副生物”,人类在创造充满理想追求的城市文明奇迹时,却以牺牲他们的生存空间为代价的。
要实现城镇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局面,其中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1 城市建设的范畴和原则
1.1 城市建设的范畴。广义的城市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处理厂、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公共娱乐场所和旅游景点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1.2 城市建设的原则。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环保理念。城市建设从政策的出台、总体规划、区域开发到具体建设项目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规划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价,如果不违背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绿色政策,即可实施,否则不与通过。
2 城市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在城市建设各种文明的进程中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概括起来可划分两种类型,即第一类(原生性)环境问题和第二类(次生性)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划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2.1 第一类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泥石流、水灾、台风、火山爆发、干旱等是导致城市破坏性的灾害。
2.2 第二类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力引起的,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如臭氧层耗损[2]、温室效应及气候变暖、酸沉降危害加剧、生态系统简化、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淡水资源危机、海洋环境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另外还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沙尘暴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恶化又诱发和加剧洪涝、干旱、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如矿产资源的乱采滥开,完全改变了地形与地质结构,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沉降、海水倒灌等灾害;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建筑设施倒塌等事故出现;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崩溃、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源区滥伐林木、破坏植被,导致大范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湖泊泥沙淤积、泄洪能力下降,致使洪水发蓝的灾情加剧,98年三江特大洪涝就是例证。
2.3 城市(第二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3.1 人类认识和价值观上的缺陷。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肆意索取。其实则不然,自然环境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同时对人类活动具有约束能力,人与自然应该和平共处。
2.3.2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城市要发展经济是基础,盲目上马污染严重的企业,如大型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冶炼厂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噪声,使城市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大规模的房产开发使城市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混乱、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和灾害的发生。
2.3.3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失误滋生环境问题。①城市规划片面地依赖于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其编制的目标或依据,增加效益而贪大求全;②城市规划方法不当导致城市建设的盲目性;③城市规划学科的自身局限性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等。
2.3.4 基本法律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着薄弱环节。有些单位对其排放的污染物宁罚款不治理,宁破坏不保护。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是防治环境污染的保障。
2.3.5 科学技术发展既是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起因,也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过程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环境,直接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然而,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新的发展和应用。
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又是矛盾的。城市建设使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变得便利和快捷。但城市建设的加快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搞好环境保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动员全体民众积极参与,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应当将集中供热、燃汽化、集中供水、地面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节约用水用电的同时,要注重建筑节能、节能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使居民生活在有利于工作、方便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
4 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措施
除了人们必须端正认识,重新树立新的环境价值观,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强有力的方针措施,保持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性,将城市环境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积极探索城市规划的学科途径。尽可能避免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讲实效,在城市建设中全面推广“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节能减排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1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做到功能完善、经济使用、外观优美大方、有特色,还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使城市留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则需解决好城市布局问题。
4.1.1 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能否保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畅通,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机能有效发挥,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除了取决于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之外,还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密切相关。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1.2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地理、地质条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根据其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4.1.3 功能区划分明确。在布局上,要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工业区要大分散、小集中,按不同的工业类别形成组团式结构,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应设计绿化隔离带,防止产生污染和干扰。
4.1.4 保证交通运输的畅通。道路是城市的骨架,要保证交通运输的畅通,不产生由于车流量过大而造成的污染,同时还要为发展城市轻轨、地铁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留有发展空间。
4.1.5 防止“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筑物不能过密,尤其是居民区、商业区更要防止由于建筑物密度过大而产生的“热岛效应”,或由于玻璃幕墙而造成的光污染。
4.1.6 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对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建筑群落、历史文物等人文资源以及珍贵的树木等自然资源要特别注重保护,体现其(包括扩建、改建、新建)原有的文化底蕴与城市风貌。
4.1.7 注重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是“城市之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起着改善净化环境、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美化等举足轻重的作用。
4.1.8 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合理选择位置,科学地确定处理能力、处理效率、以及最终去向或用途等。
4.2 单体设计、建设、运营中的环境保护。在单体设计、建设、运营中尽量节能,据统计使用保温材料可节能15%,使用环保产品避免室内环境污染。做到选置美,外观设计美,内部结构美,外部环境美(建筑与环境协调美、绿化美等),内部环境美(装饰美、材料美、布局美、色彩美、家具美、和谐美、绿化美等)。
4.3 水、暖、卫设计、建设、运营中的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供水、供暖、供冷以及卫生间等配套设施,要充分考虑节水、节能。单一的供水系统转向分质供水两套系统,一套餐饮,一套浇花、冲卫、拖地冲路;据统计,三口之家一年可节约31吨水。集中供热供冷可节省大量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另外,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的大力推广,应有便于垃圾分类的投放地点和器具,规划出集中收集分类垃圾的区域和空间,既要方便投放和环卫部门清运,也不影响美观,更不能污染环境。
4.4 注重公众参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进行发展所遵循的总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全民参与、群力群策是必要的,城市建设才能代表公众的心声。逐步建立和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听证会、发调查表、明查暗访等),共同把城市建设好,把环境保护好。
5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目的为了达到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环境保护三者高度和谐,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在城市建设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有效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增长,把城市建设得更加清洁、舒适、优美,适于人居。
参考文献
1 周波.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
2005,138(3):142~144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
版第三次印刷:200~203
3 周学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探悉[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5,22(1):33~35
4 孟庆华.谈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J].山西建筑,2005,31(17):14~15
5 王.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
篇8
关键词:化学危险品、环境污染、影响 、陆地、水、大气
中图分类号:TQ0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由火灾的成灾机理可知,任何一起火灾的发生,无论其起因如何,都是由于可燃物的燃烧所致。所以,要防止火灾的发生,首先的措施就是对可燃物质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然而,在所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当中,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最大的物质就是各类具有易燃性、强氧化性和易爆性的危险品。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世间的化学物质突飞猛进的增多,在这众多的化学品当中,85%以上的都是具有易燃性、强氧化性和易爆性的危险品。从全国的火灾统计分析看,危险品火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见,危险品防火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和亟需加强的,其防火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也是亟需研究、探讨和落实。
(一)、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1、影响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因素
世间的物质是复杂多变的,其火灾危险性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在给物品确定火灾危险性类别时,就不能只考虑其本身是否可以燃烧的难易程度一种因素,而应当综合考虑其各种危险性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后果,以及影响其火灾危险性的各种相关因素,这样才能保证火灾危险性分类的科学性。通过归纳分析,一般认为影响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物品本身的易燃性和氧化性
(2) 物品的可燃性、氧化性之外所兼有的毒害性、放射性和腐蚀性
(3) 物品的盛装条件
(4) 物品包装的可燃程度及量的多少
(5) 与灭火剂的抵触程度及遇湿生热能力
2、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分类方法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根据物品本身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将各种物品按天干顺序分为5个类别: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戊类。
(二)危险品的定义、分类
1、危险品的定义
危险品系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
2、危险品的分类
根据其主要危险特性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项,以便于科学而严密的管理和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危险货物国际海运规则》(2000年版)和我国的《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6944-1986),按照物质的主要危险特性,将危险品分为以下九大类:
第一类爆炸品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三类易燃液体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固体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剂
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
第八类腐蚀品
第九类杂类
危险品的种类繁多,性质不同,危险性大小不一,而且一种危险品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危险性,常常具有多重危险性。如二硝基苯酚,既具有爆炸性、易燃性,又有毒害性;一氧化碳既有易燃性又有毒害性;氯气既有氧化性又有毒害性;如果不掌握危险品的这种多重危险性,就容易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中顾此失彼造成事故。
(三)化学危险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以及危害
1、化学危险品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探求和发现科学奥秘,生产出愈来愈多的新产品,使得世间的化学物质突飞猛进的增多,据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对多年化学品的统计分析,新发现的化学品以每年1000-2000种的速度增加,如果不能保障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的安全,就不会避免一些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及犯罪分子利用其危险性进行破坏活动,这些化学品若被释放到环境当中,必将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如危险品分类当中的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此类物品都是指对人体特别有害的物品,当毒害品进入人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搅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短时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此类危险品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的案例当属日本东京地铁沙林纵毒事件[1]1995年3月20日8时许,以东京地铁霞关站(日本部分中央政府机关所在地是东京的政治心脏地带)为中心的日比谷线,九之内线和千代田上五列地铁列车和16个地铁车站遭到沙林毒气的袭击,共有5511人中毒,其中12人死亡。东京消防厅先后派出了340个消防队,1363名消防人员到场,负责救护伤病员,分析有毒气体,清洗及中和有毒物质等任务。沙林毒气的毒性之烈是举世公认的,它是一种强烈的致死性、速杀性毒剂,其毒性比人们通常谈毒色变的氰化物还要高出500倍,比窒息性毒气的芥子气、光气等强15-30倍左右,它致死剂量小,致死速度快。
2、化学危险品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之间经常互为外在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土壤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还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存库,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土壤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已成为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3]。
2.1 土壤的主要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有盐、碱、酸、F 和Cl,以及Hg、Cd、Cr、As、Pb、Ni、Zn、Cu 等重金属和Cs、Sr 等放射性元素;有机物主要有:有机农药、石油类、酚类、氰化物,苯并(a)芘、有机洗涤剂、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污染物的分类主要依据污染物的物化性质、存在的形态、范围和广度。 按土壤污染物的理化生物特性分类(1) 物理:热、辐射等。(2)化学:CO_、NO_、CnHm、、O2、RP、RPO4、RNO3、RNO2、亚硝胺、氟化烃、多氯联苯(PCB)、过氧乙酰硝酸酯(PAN)、As。(3)油类、重金属、稀有金属、可降解的有机物。(4) 生物:病菌、病毒、霉素、寄生虫及其卵等。(5)综合:烟尘、废液、致病有机体等。
篇9
论文关键词 环境污染 公共环境权益保护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然环境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领略着大自然同样的风采。然而,近些年来环境污染不断增加,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我们人与自然在极不和谐的相处着,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
为了在立法上更有力的打击这种破坏坏境的行为,经过众多法学专家和环境保护有关人士的多年努力,终于将公益诉讼制度在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诉法》时纳入其中,《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却成了新《民事诉讼诉法》的最大亮点,也了了几代法律人不断追求公益诉讼的心愿。然而新《民事诉讼诉法》实施10个月以来,环境公益诉讼屡遭尴尬,大多以主体不适格驳回,没有一起胜诉案件。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近日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各地法院在多起公益诉讼中均已“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不适格”驳回了该会提起的多起环境公益诉讼。“即便是在新民诉法实施前,中华环保联合会在设有环保法庭的法院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没有一起因主体资格不适格而被法院拒绝立案的。”马勇说,今年即新民诉法生效后,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法院未受理一起。有专家担心,如果有关司法解释再不出台,环境公益诉讼或面临全面倒退。
一、环境公益诉讼所面临的困境
本文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这一制度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后,粗浅地提出了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设想,从原告资格,举证责任、调解制度、和诉讼费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此项制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在我国发生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例有很多,下面,笔者将举出一例,来进行探讨。2013年2月,在江苏??阳发生一起池塘污染事件,被告高某将工业用途的剩余污泥倒入池中,导致整个村庄恶臭难闻,村民每天在惊恐中度过,有些村民十分害怕,因为不知池塘中含有什么物质。全村人的生活秩序不能保证。有关部门对污染的池塘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各种指标均超标。在原被告双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调解,在调解的过程中,双方就是否存在环境侵害为焦点,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最终被告承担的责任和检测所用的费用共计70多万元。
(一)原告资格的范围较小
修改后的《民诉法》有两种主体资格不足以使该项制度完善。公民这一主体并没有列入到诉讼主体中。还有哪些主体可以列入到其中?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只有在这部法律中有这一规定,即主体被限定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中。从现实需要来讲,的确原告范围应该不断扩大,因为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会积极踊跃地提讼,面对立法的缺失,我们法院也无能为力,因为毕竟是法律无明确的规定的,其次就是检查机关面对环境侵权应该持的态度,是置之不理还是主动提讼呢?最后就是环保机关的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吗?让它作为原告有什么弊端吗?的确,它是一个不错的诉讼主体,无论从诉讼地位还是从它的职能方面来说都是符合条件的。所以说在立法上还是有空间可以去填补。
(二)管辖法院不明确
在我国的法律中,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管辖法院还不明确。但是这一司法实践中做法到底是否符合理论要求?是否具有其合理性?现实中由谁来管辖这一案件呢?虽然??阳法院在管辖这个案件时就是中级法院管辖的,但是也不能说就是正确的,不过的确现实中很多类似案例都是由中院管辖的,人们也认为中院管辖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到底合不合适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三)是否适用调解原则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用了调解的方式解决了案件。但这种方式是否能达到真正的公平正义呢?原被告双方达成协议,被告赔偿数额达70多万,但是这虽然解决了原被告双方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结果不一定,就满足公益诉讼所要达到的效果,因为毕竟公益诉讼所要取得的社会效果是让大家都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所以,调解与否,值得深思一番。
(四)诉讼费用的问题
案例中当地的农民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但是环保组织却一无所获。这种局面是很容易挫伤原告的的积极性的,虽然在此案例中,是原告胜诉,被告承担了败诉的费用。设想一下,如果在本案中原告败诉了,那诉讼费用按照一般的民事诉讼你程序应该是原告方承担,如果这样的话想必环保组织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可能不会提其讼了。
二、关于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
(一)原告资格
篇10
关键词:环保意识 渗透 Fireworks教学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不久前播出一期节目叫“中国江河水”,看了这个节目,我了解到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很多地方已被污染得很严重,而且有些支流已干涸了。作为中国人,看了这个节目真是深感沉重和心痛。不单单是中国,目前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平衡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因为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是如此的重要(比如我国就要开始禁用塑料袋,提倡用环保购物袋了),所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学校是培育环保意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指导者。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生命教育。
这学期我所教的科目是Fireworks(一种针对网页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Fireworks学科实施环保意识教育切入点并不像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比较明显,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学科和“环保”教育之间找不到相融的区间,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在Fireworks的课堂教学上也能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很好的载体。
那么,在Fireworks学科中又如何进行“环保”教育呢?下面我就谈一点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加强自身学习,掌握较多的环保方面的知识
为了能更好地在所教学科中渗透环保意识,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环保知识,掌握“环保知识”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作为教师,自己都不知道环保方面的知识,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其次,由于现在学生的某些观念与我们以前很不同,要考虑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做到“润物无声”地渗透“环保”教育,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渗透环保教育而一味地要求学生保护环境、要珍惜生命是行不通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而且其渗透也是表面的、肤浅的,不如通过一个个事例让学生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只有当学生内心增添了环境保护意识,他们对环境的爱护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认真解读教材,选好教育切入口
Fireworks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能渗透“环保”教育。但是,只要我们用心,认真解读教材,存在相当部分的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教育的载体。因此,认真解读教材,找准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口,可以使得“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
(一)在学习“工具箱中的位图处理工具”时,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在Fireworks的教材中,有两节是介绍“工具箱”中的工具的作用及应用的,在讲课和学生做练习时,一定要用到一些位图图像的。而这些图片就可用到有关环保方面的图片。比如,教师可抓住中国江河水被污染的情况,并向学生说明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同时向学生展示几张江河水被污染的真实图片,很多学生看了都觉得触目惊心,要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否则后果将是非常的严重。然后很自然转到教学上,叫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处理:把水“变”得清澈些或把水“变”得更浑浊。又比如:教师可抓住“沙尘暴”这一自然灾害,给出一些关于沙尘暴的小资料:如起因、危害等,并给同学们看了沙尘暴来临时的照片,最后给出防止沙尘暴的方法,然后再转到教学上作为图片处理的例子:制作沙尘暴的效果图,这样衔接比较自然,同时在给同学们介绍课外知识沙尘暴时,更对同学们进行了要保护绿化、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人文教育。
(二)在学习“矢量绘图”和“动画的创建”时,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我觉得教Fireworks这一科时,在布置实操练习时,若能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会学得更快,掌握得更牢。贴近生活实际,其意图就是要学生知道学习要为生活实际服务。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在学完“矢量绘图”这部分知识时,我在布置实操练习时,就叫学生绘画一只胖胖的可爱的熊猫和一只美丽的鸟儿,在分析评讲学生的杰作时,我不忘提醒学生说:如果人类继续破坏森林,不保护好森林和环境的话,这些美丽可爱的动物也会保不住了,当大部分动物都灭绝之后,我们人类的末日也快到了。
在学习“动画的创建”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其中的一个实操练习是:将他们以前画的熊猫变成“会眨眼的熊猫”,将小鸟变成在丛林中飞翔的鸟儿。使学生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热爱大自然。
(三)在练习“网页设计”时,渗透环保教育
在Fireworks中,有一章内容是关于网页设计的。在教学生练习“网页设计”时,我叫学生设计一个网页,主题就是“环保知识”,其中有几个文章一定要有,标题分别是:十大环境祸害威胁人类、地球上能危及生命的11种污染物、什么是白色污染、我国的生态破坏状况怎样、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如果不懂,就上网找资料。通过这个作业,使学生懂得更多的环保知识,懂得环保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三、正确把握学科教学和环保教育的关系
“环保”教育与所教学科整合的把握是重要的,一味注重“环保”教育而忽略了本学科本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样,一味注重学科的内容教学而放弃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载体同样也是可惜的。在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科学的知识,也要培养他们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