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经济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篇2
关键词:五大连池市;经济作物;发展概况;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7-1
1 经济作物的概念
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2 经济作物发展概述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3 五大连池市发展经济作物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较大
对于经济效益好容易销售的经济作物,就会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与青睐,种植面积将会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就会带来种子的供应问题。当种子的供应渠道单一、不畅的时候,就会影响经济作物种植。下面是有关德国甜菜种子3418的案例。由德国研制的“3418”甜菜种子是五大连池市极具经济效益的品种。它的产量大、含糖量大、价格高,逐渐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因此被广泛种植。但是2010年由于德国制种产地出现失产现象,所能供应的种子只是2009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种子的供不应求,黑市交易逐渐频繁,假种子也多次出现在市场上。种子的价格上扬,影响了种子市场秩序。农户对于趁机涨价的现象十分不满,投诉不断。五大连池市相关部门为了降低农户的利益损失,积极联络其他品种进行替代。但是与3418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减底,价格不高,效益低下。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五大连池市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太高,引入种子渠道狭窄,预见性较差造成的不良后果。
3.2 盲目种植,形不成产业化经营
无论是对传统作物的种植还是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我国都存在种植的盲目性。农民缺少对风险意识的预判和对市场的调研。他们习惯了跟风种植,缺乏市场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分散,没有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这样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五大连池市也同样存在这类现象,从不进行市场调研,只是盲目的跟从。在高投入的情况下,低成本卖出。
4 促进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规律对资源进行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节,需要政府的监督、监管的。市场规律体现在商品上主要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规律对商品价值进行调节,即商品价格。但是市场规律不是万能的,存在功能缺陷和不足。因此,政府的调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1.1 完善市场机制
4.1.2 促进市场信心畅通,纠正市场的不合理分配
4.1.3 保证市场商品价格的公平
4.1.4 价格部门应当加强价格监管
4.1.5 农业部门应加强对种子特许经营制度的监管
4.1.6 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扶持种子、农产品的龙头企业
4.1.7 公安部门应严厉打击买卖伪劣种子的行为
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强有力的打击了市场黑市交易现象,保证了市场中商品的公平交易。这样经济作物在投入市场时,可以获得公平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4.2 建立经济作物专项网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于农民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建立供农民参考的网站是十分必要的。要把网站内容分成不同的版块,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农民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成不同的版块包括:专家有关经济作物的论坛、经济作物的市场前景、国际有关经济作物的专项座谈经验交流、经济作物病虫害的解答(在线解答)等版块。
参考文献
[1] 田锦善,贲显明,戴春红.甜菜品种的选择[J].农业科技通讯,2008,(3):96.
篇3
关键词:群众文艺;经济建设;关系;促进作用
引言
群众文艺的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究竟能够有何作用,往往会被认为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甚至有些肤浅的话题,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无法融洽的问题。对于经济建设而言,它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与个人财富的极大积累,但是发展群众文艺却需要不断耗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而且在群众文艺事业中的投入并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1]。这主要是因为文艺创作同其他的部门工作不一样,它需要较高的经济扶持力度,而且所产生的物质需要历经周折才能够取得经济利益。但是,我们知道,对于文化部门而言,其运转经费必须由地方政府批准,一些纳税者眼中,发展群众文艺就是在浪费资金,他们没有认识到发展群众文艺对于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导致在文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寻找赞助商总是困难重重[2]。关于群众文艺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曾经做了明确论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不仅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如果没有不断创新的文艺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的背景下,怎样发挥出群众文艺的社会效应,确保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相得益彰,需要我们去探讨。
一、发展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发展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只能齐头并进
曾经有人指出,发展文艺建设必须优于经济建设,这是由于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文艺建设在当今社会中将物质与文化消费融为一体。要想带动地方企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产品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含量、品位及个性,除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应该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如果一个企业地处文艺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发展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多,明显提升了企业的文化品位,其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也相应提升[3]。对于那些忽视地方文艺发展的企业,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利益,但是势必无法在经济建设中获得长远发展。而且如今我国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获得了极大发展,地区经济建设的优势逐渐开始向着文艺建设的方向转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正在越来越侧重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氛围以及拥有文艺作品的多寡。该地区拥有越好的文艺发展软环境,其企业发展越顺利。某一国家或者地区拥有较高的群众文艺发展水平,其在经济竞争中才能够取胜。如果缺少了群众文艺事业的支持,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提升会异常困难,即使有了一时的提升,也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总而言之,这些人的观点便是发展群众文艺事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有必要对现代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态势做好分析,认识到发展群众文艺对于经济的推动力量,加强推动文艺和经济二者的融合发展,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为经济发展做好保障。这些人之所以认为文艺建设优于经济发展,多是基于以上分析。以上分析看似非常符合我们生活逻辑,如果我们对其展开深层次挖掘时,很容易发现以上观点有失偏颇,其认识过于肤浅。如果将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比作铁轨与火车,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显而易见了,二者相互依存,齐头并进,在相互包容中获得发展,如果认为一方优于另一方,那么二者就会失去平衡,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出现,相信我们必定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
(二)发展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群众文艺作品为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4]。物质基础决定了群众的文艺创作属于上层建筑。通过这一辩证论,发展群众文艺创作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能动的而且效果巨大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发展的本质来看,群众文艺是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基础,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得出如下结论:归根结底,经济建设是人的活动,必须要受到精神文化的支配,群众文化如何便会导致相应的经济行为产生。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结构是发展群众文艺创作。因此,从特定的环境关系中来看,群众文艺创作和经济建设的结合,属于一种最本质的发展结构。针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做了指示,认为文艺工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如今我们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持文艺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原则。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此,必须将群众文艺发展放在政治策略的高度对待,才能够确保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群众文艺作品。对待国家政治的敏感性必须始终做出准确的鉴别,才不会迷失政治的道路,坚持国家政府部门关于发展群众文艺与经济建设的方针,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应。
(三)群众文艺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有机互动
如果摆脱了经济的有力扶持而单独去开展文艺创作,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势必没有生命力,而且内容空洞,只是枯燥无味的表面文学。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所谓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指的就是文艺创作过程中,必须与外界相联系,而不是闭门创作。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在生活中创造了艺术,这样我们的作品才具有激励、鼓舞的力量,才能够具备推动经济发展的实力。换个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摆脱了文艺的支持,那么该经济建设体系将会变得不堪一击,纵使获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也注定不能够长久发展[5]。一切物质发展的源泉都来源于精神动力,缺少了精神文化的支持,我们在日常的经济建设中势必毫无动力可言。通过大力推动文艺和经济建设发展,能够促使精神与物质文明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使得经济获得飞跃式发展。
二、发展群众文艺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找准群众文艺和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要想获得发展,需要经济建设的支持,同样也需要群众文艺的作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艺工作的有效性,主要是表现在如下两点:一是宣传教育功能,二是娱乐功能。群众文艺工作开展的主要宗旨之一便是注重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将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文艺的形式宣传出去,体现群众文艺为党和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相应地,人们对于文化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更高的要求,群众文艺的宣传力度必须增加,确保承担起宣传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发挥其娱乐功能。注意到我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要想做好群众文艺工作,解放与发展社会文化,首先就应该从转变思维开始做起,明确群众文化的多样化理念,寓教于乐[6]。充分注重群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不断迎合人们对文化更高要求的前提下,寻找群众文艺和经济结合的切入点,发动身边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活动,保障群众文艺在经济建设中促进作用的发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借助广场平台,促进经济发展
在发展群众文艺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意到对广场这一重要载体的应用。在广场这一平台的作用下,利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全面刺激出群众文艺活动的热情,在人口密集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艺活动。从这一角度看,广场可以说是拓展群众文化的一个有力平台。将活跃群众文艺与构建和谐社会所演绎出来的新气象推广出去,将其作为反映地区文化与经济建设的窗口,将其作为开发地区旅游的新增长点。例如,在我国某市区某一广场舞台上,每年都会有七十多场的文艺演出活动,充分表明了广场舞台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文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契机。群众文艺与经济建设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对于广场舞台而言,应该丰富群众文艺表演的类型,充分展现群众文艺多样性特征[7]。如今,众多企业纷纷对广场舞台这一群众文艺活动模式提高重视度,通过形式多样的演出将自身产品推向舞台,以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方式为切入点,借机打造与宣传自身的品牌效应,通过在广场舞台的演出环节中增加一些小活动环节,发放一些免费或者低价产品,以此形成广告效应,提高企业产品在群众中的知名度。我国一些地区群众文文艺活动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同群众文艺与经济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二者的结合,有效吸引大量群众前来,通过群众的共同参与,推动地区的经济建设。总而言之,群众文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对群众文艺的重视,也有效拓展了群众文艺的发展空间。不得不说,这是群众文艺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全面运用群众文艺,拓展企业文化
在我国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就使得群众文艺中一些潜在的活力得到充分挖掘。随之,一些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纷纷发展起来。就企业文化而言,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演出的形式,如果不加以发掘,那么势必无法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群众文艺所蕴含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它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不得不说是群众文艺在我国社会步入经济发展阶段所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企业+文化”阶段。曾经有人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中经常做一些歌舞表演,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实际上应该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优秀文化的支持,那么其很难取得长远发展。以上观点得到了全球比较成功公司的普遍认可。国外企业对于文化的开发、培养与利用过程中,与我国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对企业展开以及引导。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基本措施通常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计划以及纲领的制定,二是使命感的导向。这两种方式以刚性与柔性并用的形式,带动着企业的发展。从管理学角度看,这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但是通过组织发展的角度分析,往往认为具有柔性的使命感的导向难度更大,层次也更高。通过对众多企业的社会实践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如果到了关系企业存亡的时刻,企业文化的作用便凸现出来。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社会与工业文明的核心正在由以往的强制性管理向着文化转移。所以,群众文化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通过对企业的深层次引导,带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来调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使员工体验到自身在企业中的存在感,使得企业充满凝聚力与团结性。例如,某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为了打造群众文艺中的企业文化这一品牌效应,选取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公司进行合作排演,参加省级比赛,帮助企业在内部选择演员,并组织排练,公司方面被群众艺术馆的真诚性所打动[8]。通过这一节目排练,企业的生产不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其演员的工作积极性却大大提升了,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努力,这是典型的低投入高收益的手段。此外,由于这个节目在省级比赛中获取了二等奖,使得这家公司的名称被人所熟知,很多同行业竞争者也是对这一公司心服口服。综上,企业文化属于群众文艺的一股特殊力量,这种力量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要想切实推动企业发展,就必须要使群众文艺渗透到企业之中。
(四)应该强化两个扶持,加速推进两个效益的实现
所谓两个扶持,指的是思想扶持以及政策扶持。对前者而言,主要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探索等环节,应该予以充分的思想支持与引导,充分调动起领导与群众的积极性;后者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扶持,帮助文化单位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功能,确保其能够为经济建设服务。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牵扯到多方利益,所以难度极大,只有注重对领导和群众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强化两个扶持作用,在改革道路上达成共识,使得改革中拥有强大的推动力量,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渐形成和当前政治、经济相匹配的文化,激发出群众文化事业与产业中的巨大潜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两个效益”指的是社会与经济效益两方面。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化产品不仅是精神产品,同时它还属于文化商品的范畴。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形成经济效益,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不是以往的对立关系。针对文化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我们必须予以认同,支持合理的利润追求,同时反对将其当作唯一标准的做法。我们不仅追求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更应该注重其经济效益,确保二者兼顾,统筹规划,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印证。群众文艺同时具备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我国各地区群众文艺活动正在大力开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在广场舞台这一平台中积极宣传品牌,做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
结语
对于发展群众文艺以及经济建设重要性的问题,认为二者同时属于矛盾尖锐而且利益包容的产物,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二者的重要性下定义。我们只能说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文艺的发展属于一种较强的人文精神,它无法直接在经济建设中得以体现。但是,经济建设离不开群众文艺的作用,这也是群众文艺的人文动力所在,并且正在为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饶世坚.浅谈发展群众文艺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113-115.
[2]周健.试论群众文艺纵深发展的价值关联[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63-65.
[3]黄贵平.新时期背景下群众文艺活动的组织方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3):23.
[4]孙彦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大众文艺,2012,(21):197.
[5]仲呈祥.领悟讲话做好文艺批评工作[J].艺术百家,2015,(1):1-6.
[6]田雨,王东维.浅析延安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8.
[7]王社稷.浅析群众文化事业如何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6,(1):23.
篇4
关键词:会展经济 西安 发展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高效益、强带动、无污染的独特优势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正在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看好和重点发展的支柱性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经济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在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发展、地区繁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城和旅游都市,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把会展经济作为西安市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是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正确决策。
所谓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一般来说,只有当会展产业在一个区域的宏观经济体系中起主导和支柱性作用,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和资本增值的主要创造性力量时,才标志着该区域会展经济的形成。
会展经济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区别于现有经济形态而独立存在。一方面,会展经济是多种生产要素和多个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资本、土地、劳动、企业家才能等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还涉及知识、技术、信息、商誉、市场环境、政府行为等无形要素;不仅涉及诸多的自然资源,还涉及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以说,多种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是会展经济形成和运行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会展经济以特定的空间和区位为依托,任何会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空间和区位而独立存在,并受区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会展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的德国位居世界会展之首,每年世界上最重要的150多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在德国举行,世界四大展览中心有三个在德国,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北美是世界会展经济的后起之秀,美国和加拿大的会展经济都相当发达,每年举办各种会展活动近万个,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展模式和风格,其中会展活动最为著名的城市有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波土顿等。相对来说,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凭借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和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世界会展领域占有一席之位。
会展经济带动西安经济全面发展
会展经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是一种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一般来说,会展产业的利润率大约在20%-25%之间。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每年展会营业额达85亿法郎。素有“展览之都”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游客中,约有30%的人是参加各种贸易展览和会议的,有2万多个企业直接参展,有20多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在此签下订单。近年来,西安市通过举办国内大型的会展活动,各方面收益颇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展经济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国外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活动如果使会展场馆的直接收入是1,则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是9。我国上海市测算,上海展览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1:9,会展经济对上海的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同时,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培育新兴的产业群,而且还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必然使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客观上要求并促进了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改善和发展。其次,大量的客商在参展的同时,住宿、就餐、旅游、购物,带动“第三产业消费链”,为这些行业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再次,会展产业的发展,需要电信、广告业、印刷业、装饰业、咨询服务业为之服务,与之配套,使这些行业收益,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此外,会展活动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活动可为香港居民提供大约9000多个就业机会。
会展经济为广大工商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方面,企业通过会展活动展示自己的产品,特别是推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寻找新客户,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销售额;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各种会展活动,能够快速、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制定营销策略,提升综合竞争力。
会展经济在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更新观念方面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便捷性、集中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因而在推广新技术、展示新产品、新工艺、传播新理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会展活动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广大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从而起到论坛性作用。
会展经济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国内外都有不少的城市因展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西安发展会展业的条件分析
根据世界会展经济的发展经验,开展会展活动,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会展活动不但不能顺利地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大,而且还会带来消极影响。
区位条件
所谓区位条件,是指特定区域的空间位置、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是否满足会展活动的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会展活动的基础。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医疗和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地缘优势;西安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13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从而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西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经济实力
会展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能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强,以高新技术、旅游、军工、航天航空、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日益显化,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骨干龙头型企业快速增长,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经济和企业承载的保障。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与管理水平是影响会展活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会展活动成败的关键。近几年西安市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有影响的会展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总体上说还比较缺乏组织大型化、国际化、规范化的会展活动的管理经验。
专业性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型化会展活动的策划、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成功举办大型国际性会展的关键。西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居全国前首,但会展方面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会展经济的要求,制约西安会展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会展活动的开展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现代会展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就不可能举办一些技术性高、专业性强的会展活动,特别是一些与科技交流相关的会展活动,更要有足够的科技储备。西安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科技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对会展经济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于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建议
明确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要根据西安的实际情况,确定会展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是使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会展中心,中期目标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会展产业发达城市并驾齐驱的国内会展中心。同时要发展具有西安自身特色的会展经济,在会展内容上应有侧重,类似于广州的广交会,上海的国际会议中心,北京的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等,西安应以文化、旅游、高科技为重点,形成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以专见长,以专取胜。
以市场化运行方式经营会展业
在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专业性的中介组织、企业为主导,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忌以政代企,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适良好的氛围和适宜的环境,建立和完善审批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定运行规则和行业自律,加强展会硬件建设,加强宏观性调控和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并监督运行,使会展经济的发展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和内在规律。
培育本土中介机构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坚持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开阔视野,夯实基础,使西安的会展业能够稳定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01年第2期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立足生态立城、工业强城、三产兴城、安居旺城,加速推进创业、扩大就业、繁荣产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人气商气,快速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实行“一核、三轴、五组团”的城市总体结构发展策略:
“一核”,即宜春中心城:选择“组团——跃迁”的城市结构发展模式,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建设与老城区平行、功能相对齐全的新城区,形成多中心、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扩展区域。
“三轴”,即中心城——万载、中心城——彬江、中心城——西村城镇空间产业带:基于城镇空间和产业带的发展导向性和一致性,以城镇空间和产业带发展为契机,形成中心城——万载、中心城——彬江、中心城——西村城镇空间产业带,融入国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省“一核、二轴、三片、六区”总体布局构架之中,加速区域经济整合,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共筑“赣西经济板块”。
“五组团”,即温汤、彬江、三阳、湖田、西村功能组团:建立“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模式”,形成并完善各组团职能,走网络化城市空间“有序、多元、定向”的发展道路。在中心城区域范围内整合交通系统,强化交通轴线上各功能组团间的横向联系,组织调整与疏解原有中心城市在功能或人口等方面的压力,构筑城市主次中心功能单元组合合理结构。注重保持原有市域绿地空间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加强控制与维护功能组团之间的区域性绿地和中心城市的环城绿带,构建功能组团发展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相协调的复合型生态城镇拓展系统。
(二)目标任务
到20*年,中心城区重点通过“五增”渠道实现总人口再增加20万以上,具体如下:
1.增加在校学生。到20*年,中心城区学校(不含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在校生增加7万人左右,即由目前在校生总数8.6万人增加到16万人左右。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3.1万人增加到5.4万人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由1.4万人增加到2万人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5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由2.5万人增加到4万人左右(其中宜春学院增加1万人左右,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增加0.5万人左右);力争引进国内1所名校来宜春举办分校,增加在校生3000人左右。
2.增加企业员工。到20*年,宜春经济开发区内人口力争由目前的3万人增加到10万人左右,其中“农转非”2万人左右,就业人员由1万人增加到7万人左右,流动人口1万人左右。
3.增加三产从业人员。到20*年,中心城区力争大型超市增加5个以上,大中型专业店增加10个以上,四星级以上宾馆增加3个以上,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增加2个以上,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增加5个以上,金融、信息、广告传播、文化传媒、休闲娱乐等服务产业有明显发展,新增三产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
4.增加落户人口。每年吸引规划区以外的落户人口1万人左右,到20*年力争增加5万人左右。
5.增加游客和流动人口。到20*年,中心城区年接待游客和流动人口达到200万人次,其中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三、政策举措
(一)做大教育事业,以就学聚人气
1.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所得收入,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所得收入,学校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收入,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养育服务所得收入,政府兴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所得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
2.对公办职业学校所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广告业、桑拿、按摩等除外)所得收入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建立教育事业三产发展专项资金,对上述三产项目的发展予以扶持。
3.对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的企业可以比照福利企业标准,享受国家对福利企业实行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开展技术转让、培训、咨询、服务、承包等技术所得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5.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增加学生数目标任务的,市财政按增加学生数每生一次性奖励学校公用经费100元。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从市外招收学生,连续3年每年从市外招生800人以上或连续3年累计从市外招生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政府予以适当奖励。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建成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政府予以适当奖励。
6.鼓励各种资本来宜兴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或分校,对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新建项目,在规划区内有偿划拨建设用地,教学用房免除所有规费。
7.鼓励现有民办学校新建、扩建校园,用地有偿划拨,教学用房免除所有规费,其他用房减半征收。鼓励现有民办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可优惠租用、购买学校网点调整后闲置的校园、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根据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的进度目标,适度超前新建中小学校,满足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
8.建立宜春市民办学校师资流动站,免费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服务,促进民办学校教师人才交流;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兼职,其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
(二)做强园区经济,以产业聚人气
1.围绕中医药及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鞋帽三个可关注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对现有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充分就业。加快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业、娱乐、餐饮、医疗、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二产配套能力。
2.到20*年,宜春经济开发区完成落户用工增人目标任务,市财政按新增人数每个落户用工一次性奖励公用经费100元。宜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业企业投资者,在中心城规划区内新增落户定居的,市财政按落户数每户一次性奖励公用经费1000元。
3.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承接、社会参与,实行资金来源、培训主体、培训方式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制。整合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资源,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袁州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培训农民的数量,为进城农民提供转移就业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按照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大力推行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认真落实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形成以培训为纽带,促进就业、促进发展的新机制。
4.建立鼓励就业的激励机制。继续抓好工业园区技工定向培训计划,对实行订单培训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由所在用工单位给予部分学杂费补贴。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鼓励城乡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经其介绍成功就业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市、县两级设立用工培训奖励基金,其中市本级奖励基金从市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5.鼓励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扶持对象延伸到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自筹资金不足的,各地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其提供担保支持;对新增岗位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职工总数50%以上的企业,认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地”,按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享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贷款贴息。对在工业园区创业的人员,有关部门要在经营场地安排、优惠政策落实、创业资金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本土扶持政策。
6.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关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其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凡在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满三年并与企业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且已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租住廉租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按个体工商户或自谋职业者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上年度在岗职工社会月平均工资一定比例的20%缴费;如进入园区或中心城区其它企事业单位就业,单位参保的,则按单位12%、个人8%进行缴费,缴费基数不变。
7.优化就业环境。对园区或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适当提高员工待遇,完善工资支付规定。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做响旅游品牌,以旅游聚人气
1.对我市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旅游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2.开拓本地市场,聚集市内人气。充分利用本地市场,做好“宜春人游明月山”、“宜春人游宜春”的本土文章。各县市要开通至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专线,发动市民游览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和市内其他旅游景区(点)。积极开展中心城区“一日游”或“多日游”。
3.瞄准周边市场,做旺一方人气。加大对本省及湖南等周边省区旅游推介力度,形成宜春旅游的中程旅游市场。组织全市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赴周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招徕游客。邀请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推介、宣传宜春旅游。
4.辐射远程市场,吸引四海人气。在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周边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延伸半径长度,扩大辐射范围,使宜春旅游叫响全国、走向世界。加速推进宜春明月山机场筹建工作,充分利用动车组停靠宜春和武吉高速公路途经宜春的有利条件,通过宣传营销,吸引上海、浙江、湖北、广东等地的游客。突出我市“月亮情之旅”的主线,发挥禅宗、温泉品牌的优势,大力开发境外旅游市场,吸引境外尤其是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游客。对开发境内外旅游市场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5.举办节庆赛会活动。继续筹办好月亮文化节,打响月亮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把招展引会工作提高到招商引资的高度,支持向上级部门争取将商业性会议举办地放在宜春,鼓励我市的名牌产品经销商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年会、培训会、论坛会吸引到宜春召开。对引进会展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会展规模的大小和影响力,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6.对旅游企业给予长期的人才培训、培养支持,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对业绩突出的旅游企业,给予企业和相关人员一定的奖励和支持。
(四)做新城市内涵,以宜居聚人气
1.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13579”绿色工程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
2.加快宜阳新区建设。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实行有偿划拨,免收市权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型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3.坚持“便民、规范”的原则,按照城区人口增长规模,适当增加便民服务点数量。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和环卫保洁岗位,优先录用新进城人员。
4.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调整现有公交网线,开拓“三轴五组团”公交线路。使公交线路里程由现在的380公里发展到460公里以上。
5.加大住房供应量,建设高、中、低档住宅,满足不同阶层对住房的需求;继续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推进力度,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供应。
(五)做活服务产业,以商贸聚人气
1.调高增值税起征点。销售货物的起征点幅度由销售额2000—3000元提高到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1500—2500元提高到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幅度由每次150元提高到200元。
2.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1)对在宜春市范围内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一般纳税人,以及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由年应税销售额100万元以上调整为30万元以上。(2)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由原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上调整为60万元以上。
3.宜春市范围内直销连锁经营企业可统一缴税。在宜春市范围内,对跨县市区经营的直销连锁经营企业,实行统一采购配置商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化管理和经营。对总店和分店实行由总店向所在地主管机关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简便管理模式。
4.对列入国家、本省鼓励类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工商、税务上给予倾斜。凡落户在宜春中心城区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手续过程中,除国家核定的工本费外,免收其他所有费用。
5.鼓励农民进入中心城区务工经商并落户。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的农民仍维持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至少10年不变,允许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自由流转。凡在林改后山林经营权属已落实到户的林农,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的,仍维持其山林经营权至少10年不变,享受山林经营、管理、受益权益。
6.发展总部经济。凡国家和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企1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的其它国内外企业(不含房地产企业)在宜春中心城区新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等分支机构,工商登记、税务注册在中心城区并实行独立核算的,根据税收贡献大小,在财政支持、土地供应、信贷扶持、职工住房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周边地区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在宜春中心城区设立总部和建设职工生活区、培训中心等,土地出让金、报建规费减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优惠。
7.多方引进文化产业经营项目。采用招商等方式,吸引高档次的娱乐项目落户中心城区。鼓励和支持文化经营户到宜春经济开发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宜阳新区、袁州新城开办文化娱乐场所。
8.强化政策扶持。财政建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建大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四星级以上宾馆,并将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份的50%,由财政预算安排列入专项资金。对符合规划要求且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对投资者一次性给予投资额1%的奖励,此项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在市场开业后兑现。开业后3年内免征工商管理费。建设用地实行挂牌出让后,政府按其实际缴纳土地出让金的5%给予奖励,报建规费属市权范围内的按80%征收。
9.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引进国内著名医院来宜春开办分院,对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新建项目,在规划区内有偿划拨建设用地,医疗用房免除所有规费。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医疗卫生专用车辆免征车船使用税。以全面覆盖中心城区街道社区和城市居民为目标,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民营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承担国家公共卫生职责时的经费补助,以及人才培养、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政策。
10.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
*.着力培育和壮大现有大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四星级以上宾馆。对年纳税额达100万元以上的上述重点商贸服务企业,年纳税额与上年度相比超出20%的,给予超出部分10%的奖励。对现有大型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四星级以上宾馆进行升级改造,且改造投资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对投资者一次性给予改造投资额1%的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投资改造报建规费属市权范围内的按80%征收。
四、配套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工作。同时,根据增加在校学生、增加企业员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增加落户人口、增加游客和流动人口等任务要求,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相应的人口五年倍增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委员会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要求,找准定位,把握重点,根据总体目标,制定科学的年度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抓好分解落实。各县市区尤其是袁州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大局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现宜春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目标而共同努力。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要结合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强化制度保障,细化操作措施,落实相关政策,狠抓工作推进,确保完成任务。
篇6
建设低碳城市社区,保护城镇生态环境
低碳社区的建设不仅能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创建出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运用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环保交通技术,来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扩大“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低碳”宣传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中,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漏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以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在产业生产中要采用生态工艺、物料的闭路循环和多极利用的方法与“无废料化设备”,实行废物的能源化、资源化,实现三废零排放,进而形成资源加工链。建立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做到生态化管理和服务。
优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
对于污染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中心城市应尽快淘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如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生物制约等高技术产业。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并综合利用,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扶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必须以低碳产业为支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从“高增长、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高增长,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篇7
关键词:园林;园林景观;园林城市1 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背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
2 目前园林景观的现状与发展
当今,园林文化不再像过去时代里的那样只是个别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项奢侈品,逐渐变成为大众所用的一项公共必需品,而实用功能、类型等方面也逐步从只考虑人类本身转向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共存。园林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也逐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并开始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原本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下永续利用的园林思想,只能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论及内在原因,在文明形态学的范畴内,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盛衰,同时也是沿着曲线向前发展的,它的变化不仅受到相邻文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界媒介以及文明内部所需遵循的盛衰规律的影响。这样说来,衰败只是一种必然,转向何方的兴盛才是需重点考察的部分。当园林艺术沿着曲线波形发展到时间轴上标注着“现代”的这个坐标点时,受到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逐步向包容性、交融性发展,文明盛衰曲线也相互影响,逐步趋同。所以,从整个园林艺术的发展来看,各种文明所反映在园林艺术方面的表现形态不断地波动起伏,各自经历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这4个阶段之后,伴随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它们波动的频率产生了共振,到目前逐渐彼此同化,走向交融与相互包容。
3 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①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②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③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④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4 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首先,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其次,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最后,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8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日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
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3、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篇9
区县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区域间相互恶性竞争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非常明显,有的以纺织业为特色,有的以珍珠业、袜业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产业著称。这种特色化发展避免了各地恶性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各区县园区只能依据资源和招商引资情况确定化工、机械及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发展定位同质化,产业链短而不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还没有形成,导致招商变抢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竞相降低的廉价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园区带动成效不明显。
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应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是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平台。更具体地说,园区是中大型企业创业平台,专业市场才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平台。只有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体系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平台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民营经济才能大发展。
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
(四)着力功能配套的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物流发展是专业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有形的和无形的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专业市场发展不起来,或者发达不起来。因此,要着力打造物流运输平台;大胆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配套平台载体建设,强力服务县域园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
篇10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3]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