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发展农村林业产业,能够有效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提高农民自身收益,以及加快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农村林业产业链建设,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吸引林业资源深加工企业入驻农村地区,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能够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林业生产及以林业资源为基础相关工业领域转移,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也为农民职业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
贵州省有着占全国总量1.8%的森林资源,在全国各地区森林资源占有量中排名第十六位,但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在农村林业产业方面,不仅产业规模普遍较小,极少有规模型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也相对较低,工艺技术更新缓慢,林业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深加工企业匮乏,产品附加价值低,对林果等产品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且名牌产品数量不足,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林业产业发展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对短期效益的盲目追逐,导致在林业栽植过程中不注重混交林的培育,并且普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周期短、效益回收快的林木品种,导致林业结构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林业第一产业所占结构比重始终较大,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且第二产业仍以木竹加工等初级阶段为主,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产业虽然生态旅游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3.融资渠道狭窄,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和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的困境,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对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方面仍然较为乏力,所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作为农村林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由于对市场化环境下融资意识较差,以及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通过社会金融手段获取发展资金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林业产业资金链普遍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林业产业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甚至未能建立针对林农的信息服务机构,加之林农在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信息获取渠道了解运用较少,使得林农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加制约了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促进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1.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农村林业产业规模
当前贵州省农村林业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与林业技术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在着力加强农村林业产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的运用,充分挖掘疏林地和宜林地的生产力潜力,同时加大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以适应林板、林纸等工业用材林的需要。此外,还应鼓励广大林农大力种植当地珍贵树种,在增加林农收入的同时,提高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加强对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吸引高新技术型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厂,运用新型加工技术,深入挖掘林业产品的深层价值,增加最终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并着力打造名优林业产业品牌,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规模型龙头企业数量,全面推动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化发展
基于贵州农村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快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应针对第一产业发展中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予以改进,加强混交林的建设与树种的改良,降低纯林比重,同时兼顾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选种栽培,提高林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几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发挥贵州林业第一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第二三产业重视与投入,多渠道着手提高林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林业资源的初级加工向高级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使林业加工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植被景观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及配套服务一体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以服务产业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化发展。
3.加强对农村林业产业融资指导与信息服务
贵州省应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针对林农市场服务与技术服务,可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服务网点,给与农民融资方面、市场信息方面以及林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帮助农民利用社会金融机构等渠道进行融资,为林农提供新鲜准确的市场信息,并指导农民如何应对和化解市场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支持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总结: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时期贵州在农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现代林业科技与生产工艺的运用,并结合实际与市场变化趋势,对贵州农村林业产业就够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做好对林业产业融资、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激发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杨清群 单位:沙包堡办事处林业站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建议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世界环境的变化使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另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着诸多问题和压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更应该大力加强对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心。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是指一种由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业经济向具有一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6228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61万多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加247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24.97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3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额为948.7亿美元,增长30.8%。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贸易方面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以粗放式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一直依靠传统方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方式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市场的改善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完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资本始终是促进发展的主导力量。
3、农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经济形式也不再单一化,农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种植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中水、海产品出口比重最大。
4、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同时,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对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3、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但是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经济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损害着农民利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对工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对农业的投入差强人意。我国政府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问题严重。
4、外资对农业投入不足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
外商投资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对农业基本投入很少,回报率也不高。在农业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项目上,外资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农业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农业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特色优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
3、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总体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跟他们的生活条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关。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给农村带去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力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成为大型集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5、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我国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策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鹏飞、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2011(7).
[2]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3]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4]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经济发展,2012(8).
[5] 姜岩: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篇3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篇4
一、鸡西市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目前,鸡西市农业保险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种植业保险;二是能繁母猪保险;三是奶牛保险。鸡西市农业保险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助推,发挥农业保险的惠农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各乡镇和保险公司,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运行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截至2013年12月末,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为3,076.91万元,承保面积184.28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参保总农户数26,107户。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总计承保48,843头,保费收入为293.06万元;奶牛养殖保险总计承保20,921头,保费收入为1,098.4万元。
2.认真贯彻《农业保险条例》,执行好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为适应农业保险新形势发展需要,2012年11月国务院了《农业保险条例》,市政府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建设条件、工作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在乡镇设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站,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农业保险网络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目前,鸡西市农业保险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种植业保险亩保费15元,由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县财政承担不低于15%,投保人承担不高于20%;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每头60元,由中央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20%,县财政补贴不低于10%,投保人承担不高于20%;奶牛保险金额按照市场价值40%、50%、60%的比例确定,每头奶牛保险金额4000-8000元,平均每头奶牛保险费360元左右,由中央财政补贴30%,省级财政补贴30%,县财政补贴不低于10%,投保人承担不高于30%。
3.转嫁农业灾害损失,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保险公司确保保单明细到户、保险凭证发放到户、理赔款支付到户,保证保费补贴资金发挥效用,有效防范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不可抗力风险和经济风险。2013年种植业成灾面积达32.5万亩,理赔户数达7,411 户,保险赔付金额为2,863.5万元;能繁母猪赔付金额为181.9万元;奶牛赔付金额为536.68万元。
二、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机构少,且保险覆盖范围小。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概率偏高,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业保险,我市农业保险业务只有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鸡西分公司两家公司承办,农业保险公司的个数远远低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公司的个数。当前鸡西市农业保险的保障覆盖面不能切实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保险品种只有玉米、水稻、大豆、甜菜、烤烟等种植业保险,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险种仍显单一。
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发展后劲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通过保费补贴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二是通过费用补贴解决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费补贴以及为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基金这两种方式解决农业保险中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的问题。目前开办农业保险的公司得到的财政支持仅局限于部分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仍然缺失。如果遇上农作物受灾比较严重的年份,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将面临较大压力。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保率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实现农村农户经营制度基本稳定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四化同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农业保险服务对象以农户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保仍属空白。
4.农业保险公司未与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农业灾害损失的发生,使得农村信贷投入缺少保障,弱化了农户获得金融资源的能力。目前,农业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在支付保费、财政补贴的存取、发放理赔款等保险业务,尚未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的深层次合作。
三、对策建议
1.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发展,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现行险种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与农业保险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除免征部分税赋外,还应考虑税费返还奖励,如完成一定比例的农业保险承保金额可以享受相应的奖励补贴。对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有利于其加强自身经营建设,提高承受巨灾赔偿的能力。
篇5
海南岛具有天然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地流转可提高海南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休闲度假产品品质和质量,从而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一、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城乡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的态势下,海南岛依托乡村景致开发的休闲度假产品却有效供给不足,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滞后
长期以来,海南岛偏重于滨海旅游项目的开发,而借助乡村秀美景致发展休闲度农业的进度缓慢。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度假型的旅游产品需求呈上涨趋势,但海南旅游开发的不均衡结构导致依托乡村景致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的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投资人热衷于建设高档、大型的旅游景点项目,而中小型、经济实惠型的休闲度假项目开发较少。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农地流转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利用好热带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产业链过短,三产融合度低。长期偏重于吃住行,而忽视闲暇、娱乐、体验、康体等供给。偏重于岛外游客观光景点建设,而本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休闲度假产品不足。高低档酒店、饭店过剩,而农家民宿、乡村旅舍、汽车营地、惠民客栈等大众住宿缺乏。
(三)内生式发展能力较弱
内生式发展是指在整合区域内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及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海南岛拥有独特的热带资源,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从创新、创意、人才、资本等方面来看,内生式发展能力较弱。目前的特征表现为:一味追求开发速度、数量,而不重质量、品质及服务的提高。粗放式管理,投入不足,运营效率和科技含量较低,造成现有休闲度假资源后续发展不力、资源浪费及闲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及“软服务”不够强。
(四)农地流转动力不强
农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其他省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缓慢。在传统形态之下,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呈现面积少、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其承包土地有“恋土”情节,土地不仅是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还承载了农民非农产业失业、福利保障等功能,所以他们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放弃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地流转的预期收益不稳定,也是造成农地流转速度缓慢的原因。
二、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土地要素上
随着农地确权的逐步完成,在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及经营权“三权分置”下,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农地经营权或有偿退出农地的承包经营,以此达到相对集中农地,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保障集体、农民及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投资人可预期收益投资环境,激发国内外投资人投资海南岛休闲农业的信心和动力。
(二)金融要素上
除了投资人自有资金外,如今已经逐步探索和建立了农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处置抵押资产及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联社等金融创新模式,解决长久以来农业发展融资难、渠道少的问题,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逐步增大,投资人可以获取成本较低的政策性资金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开展网络众筹融资,如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公益众筹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海南岛休闲农业的投资。
(三)资源禀赋要素上
将现有存量休闲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加强资源禀赋系统性及整体性联动开发。在海南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各区域陆续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了一些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产业脱节及缺乏创意等状况。但因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所以在加速海南岛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此类旅游产品应该作为重要节点加以引导,促进资源整合之下构建创意休闲度假区。
(四)产品要素上
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及信誉,增加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的特征,就是农地流转的基础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特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三个产业的融合度,以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生态健康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享受闲暇、购买产品。
(五)消费者体验上
打造特色农业和创意农业,增强设计的可参与性,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消费者心灵上带来愉悦和留下美好回忆。加强景点布局,完善精品酒店、主题酒店、民宿等设施建设,增强消费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方面的美好体验度。不断创新特色产品,为休闲度假旅游注入新元素,形成生态、健康、养老、运动、产学研等休闲度假区
(六)人力资本要素上
人力资本的构成决定了休闲度假产品品质的优劣或有无创意、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设计、创意、营销、农产品研发等专门人才,加强对休闲农业涉及到的专门人才的引进或和学校合作培养,将为海南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人力资本基础。
三、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设计
经营主体上,以农地适度集中后的农户联合经营为基础,同时鼓励农民以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自营或委托经营、农民以农地入股和企业联合经营、涉农企业及工商企业流转农地自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产品结构上,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推出白领阶层休闲度假兼顾网络远程办公、老龄人口养老、二胎政策背景下的家庭休闲度假等a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利用“休闲度假+特定资源”形成产品特色,如“休闲度假+热带雨林”构成了热带雨林生态休闲度假产品,“休闲度假+黎族苗族中医药”形成了中医药养生休闲度假产品;产业结构上,围绕传统消费基本环节的吃、住、行及非基本环节的游、购、娱,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供给组合,提升三个产业的融合度。传统吃住行环节也有结构优化空间,如从高端星级酒店转向特色民宿和主题酒店上;区域结构上,东部、中部、西部逐步形成分级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域示范区和产业聚集区,资金、政策等优先向优质资源区域倾斜,形成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格局。在资源一般的区域,推动形成基本具备休闲度假功能及服务本地市民的休闲度假地带;营销结构上,以“互联网+休闲度假”思维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旅游,形成线上线下共融的平台。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利益协调
(一)设立监督指导机构
发展休闲农业涉及的农地流转有其特殊性,并非简单的契约双方协商交易过程,农地流转是政府(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使用者(经营权)在内的三方共同博弈过程,政府要建立农地流转方案,设立监督指导机构,给予流转各方政策指引;要形成健康有序的投入及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投资主体能公平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畅通权利维护渠道
建立和完善消费者争议的仲裁平台,维护消费者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当消费者利益受损时,畅通、便捷的维权渠道能快速处置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化解消费者内心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维护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形象。
五、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科学规划
政府通过综合性政策设计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布局,从而缓解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指导经营者转型或投资者投资政府鼓励领域,引导经营者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升级,降低无效供给。
(二)创新休闲农业管理手段
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差异化趋势,创新城乡公共管理理念及手段,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休闲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保障游客的知情权及合理引导游客。
(三)建立健全休闲农场评价体系
借鉴台湾等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构建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秉承客观、公开、公正理念,构建政府、消费者、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化线上线下参与的评价平台,按照程序评定等级,并完善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充分考虑未来旅游者增量因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预留适度弹性空间。在道路修建、休闲农业区域规划等方面,适度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留足未来拓展的空间,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弹性不足形成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培养专门人才
篇6
【关键字】:农村林业;突出问题;现状分析;有效措施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实,发展农村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林业的发展对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转型上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农村林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良好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突出性的问题。
1 农村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1.1 农村林业各地区发展比例失调现象严重
据调查统计,我国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而森林覆盖率却只达到了21.63%,远低于全球的31%的平均水平。[1]而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天然林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人工林所占的比重。从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上看,部分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广,其密度远高于国家相应标准。但部分地区总体覆盖面积却远远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林业发展极度不平衡。此外,我国森林总资源储备的不足、林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偷伐乱伐等现象的发生,对农村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
1.2 农村林业发展中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村林业发展仍需依靠政府指导,常常不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林业种植凸显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及林业的长远发展,只是根据某一时期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展种植,往往选择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对整个林业结构缺乏针对性的调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不良影响,进而造成农民利益损失,降低种植积极性。
1.3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科学合理化的管理体制
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的强制性上,缺少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性协调;农村林业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运行的经费相对较少,各部门在政策落实以及工作完善上缺少执行力,严重影响农村林业的发展;[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林业在技术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林农只能跟着感觉走,自己动手求发展。
1.4 农村林业发展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
在我国林业相关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即使形成了制度也是不符合我国农村林业发展的。例如,在林业税上,林业税不仅品种纷繁复杂且对于林农来说税负很重,并伴随着不规范的收税现象,在税费使用上仍存在不透明;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不彻底,有的并没有落实,有的地区甚至在享受着政策的好处却还没有种树。另外,由于农村生活比较闭塞,再加上管理部门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农民知之甚少,使得农村林没有增进反倒减少现象的出现。
1.5 农村林业发展服务化意识不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与全球化,更注重行业的服务意识。而农村的林业发展却距离这两方面很远,更不用提服务意识了。农村林业的经营,主要老当地的自产自销的经营策略,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对于林业深层次的加工更是远远落后与时代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可持续发展更难以实现。林农本身的服务意识就弱,再加上政府没有大力度的投入与指导,使农村林业的大规模发展陷入僵局。
2 农村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林业绿化覆盖率未能达到相应标准
就当前农村林业种植水平来看,种植覆盖效果不够明显,未能达到相应的标准。耕地、林牧场退化以及沙化趋势控制效果较差,部分地区仍旧水土流失严重,没有从根本改变粮食以及其他生产成本过高情况。[3]近几年的沙化以及荒漠化数据显示,控制力不足,控制效果有限,荒漠化的趋势并未得到良好改善。其主要原因还在农村林业发展过于缓慢,而水土流失的速度要远比建设的快很多。所以,在改变生态上没有太过明显的成效。
2.2 耕地与林木用地矛盾被激化
从古到今,我国的耕地使用面积就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部依靠耕地,正所谓“靠山吃山、靠地吃地”,节约土地的意识不足。进而激化了耕地与林地用地的矛盾。长时间以来,山区农民大量的砍树扩大耕地面积,又不注重保护,给植被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的局面,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背离。
2.3 产业化、特色化进程缓慢
随着国家林业种植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不容忽视。部分地区根据这些林业特色,进行了花卉的种植以及果树的种植等等,并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从产业化和特色化上看,未能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化结构,特色优势并不突出,规模也相对较小,进而导致推动林业发展助推力量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快速飞跃的根本需求。[4]
2.4 森林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带动作用
森林旅游业已经成为现下农村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但在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其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主要表现在:体制上没有打破国有经济垄断局面;在人才管理上,更是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才培养;建设资金的匮乏,在基础设施上还不够完善,在加上宣传力度的不到位,使得森林旅游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未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在处理上也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条文,有些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森林旅游业产品开发上不足够吸引参观者,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以及开发上不注重与人们旅游需求相结合,严重制约了森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5 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
就目前来看,我国山区农村能源主要还是依靠砍伐树木来获取,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有些偏远农村,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其他能源的采购困难以及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出现了无植被可烧的现象,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甚至出现难以恢复现象。因此,农村能源问题亟待解决,更是各地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
3 农村林业在今后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国家必须对现在的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并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管理体制,使之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杜绝农村林业管理上的不规范。农村林业管理部门更应根据本地区林业发展的特点,建立健全林业监管体制,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使林业管理过程有法可依,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保障农村林业政策以及管理落到实处。在监管体制中,明确林业监管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农村林业发展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林场进行监督,实现农村林业管理的合理科学性。
3.2 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林农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决定着林业发展的整个态势。因此,必须提升林农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才能够使林业在建造上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对林农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普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做好指导与培训,定时定点地为林农开展讲座,或者委派专家或者技术指导下基层,为林农进行现场的培训与指导。
结语
在农村林业发展中,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使之为生态恢复以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农村林业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活跃了农村市场,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促进农村林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前进为子孙后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家顺.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王洁.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
[3]刘宁. 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4]蒋志东. 浅析玉溪生态立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对策[J]. 云南科技管理,2011,01:34-37.
[5]方志. 新形势下中国林业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基于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基层的走访[J]. 林业经济问题,2014,03:285-288.
篇7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清远市,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和区域生产不够明显[1]。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成为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学科。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规范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现将各种论述归纳如下:
第一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即: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导向是市场,基础为广大农户,依据为加工企业,手段为科技服务,把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通过联结各个环节,使它们成为一个的产业体系,最后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地经营。
第二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专业市场带领农业龙头企业,而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基地,最后基地联接农户的形式,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制,对农业产业系列化的主要产业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依靠龙头企业建设起来,或者以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建设。它一个是综合性产业集团,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和教育、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在保障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产业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得经营体制,有如下基本特征: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企业化。产业一体化是关键,生产专业化是基础,产品商业化是前提,布局区域化是条件,服务社会化是重要特征,管理企业化是成熟标志[2]。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是增加产业,减少消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提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
2.1.1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清远市建立完善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农民有稳定经济收入。2009年末,全市有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9个,包括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个,比2008年增加14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个。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的76.1%。
2.1.2建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
清远市继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两大调整”战略和“一乡一品”活动,围绕“特色+绿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保持健康发展趋势,建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到2009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560个,比2008年增加39个,涉及种植面积58.2万亩,养畜量156万头,养禽量3362万只。
2.1.3创建前景看好的知名品牌
清远市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对品牌、名牌企业给予奖励,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资金,进一步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至今年6月止,累计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16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21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将于今年起启动;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
2.1.4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清远市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形成合作社引领农户抱团拓展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去年完成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33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27个)。
2.1.5农村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2009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2009年清远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此外,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6亿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4.0亿元,增长1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6亿元,增长17.4%。
2.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r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和成熟,并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诸多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
1.建社初期运转困难
多数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业务量少,社员收入不多,有的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未能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没有收来源,合作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运转困难,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数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之类的服务,少量合作社提供了一些生产资料供应及农机化服务,多数合作社不能开展为社员服务项目。
2.缺乏资金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是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社员以及本社的资金积累。而这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数额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服务型的组织,且很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较短,资金的积累相对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少或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艰难。
3.合作社贷款难
发展后续资金短缺 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存在信任缺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多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信任缺失造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信任感,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运营效率降低。
5.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政府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成立明确的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指导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还应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9
【关键词】
陕西省;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对策
在陕西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都处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威胁之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保险存在的意义及其职能
1、农业保险存在的意义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相应赔偿的一种保险。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农业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农业经济现实存在“弱质”状况,加之超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经营,造成了农业风险机制的脆弱性,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经济处于极度不确定性状态,客观需要创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分摊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现代农业保险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避险工具。农业保险有利于减轻农业灾害损失,稳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产品供应,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农业生产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农业保险的职能
农业保险是规避农业生产风险的有效工具,能够对灾害损失进行经济补偿。首先,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一种有效工具。农业保险具有补偿农业经济损失、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职能,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每年都要受到水旱、冰雹、泥石流、山洪、病虫害、瘟疫等袭扰,严重影响农业的丰收和农民的生活。农业保险则通过集合具有同类风险的众多农民,以合理计算分担金(保费)的形式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长、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有效工具,也是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农业保险具有补偿灾害损失的职能。在现代农业中,农业保险发挥如下的经济补偿职能:一是有利于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使农业生产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迅速恢复再生产,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运作,可以提高处置灾害或疫情的透明度,使真正需要救济的农民享受到农业补贴政策的优惠。三是农业保险通过专业的防灾防损机制,发挥风险管理优势,为巨灾风险的可预测、可衡量、可管理提供经验、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
二、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据陕西省保监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陕西省农险保费收入6 021.79万元,仅占财产保险总保费的0.7%。从承保面指标来看,2010年陕西省政策性繁育母猪承保18.27万头,占存栏数的21%;政策性奶牛承保4.88万头,占存栏数的11%;政策性苹果承保31.7万亩,覆盖率为3.7%;“银保富”设施蔬菜承保1.07万亩,覆盖率为2.4%。2011年陕西省新增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新的试点险种,但试点面积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截止2011年9月末,累计承保小麦140万亩,覆盖率为8%;累计承保玉米161万亩、覆盖率为9%。部分陕西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还未开展,花椒、烤烟、核桃等保险仅在部分市县进行承保。由此可见,陕西省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比较单一,与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补偿经济损失,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然而,目前陕西地区农业保险呈现的状况是:一方面农民面临的风险增大(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手中持有的货币不足支付保费;另一方面,面对需求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不愿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保险产品。
当前陕西省农业保险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减少;农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农业保险的经营长期亏损;农民不愿投保,农业保险业发展困难。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展了麦场险、种植、养殖等多个险种。在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视和推动下,农业保险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开办了麦场火灾、烤烟种植、地膜玉米、森林再造成本火灾、奶牛、生猪、养鸡等十几个农业险种,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农业险潜在风险很大,且涉及千家万户,承保、理赔均存在很大的难度。长期以来,陕西省农业保险经营大都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各大保险公司纷纷缩减了农业保险业务,加上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大背景下,部分县市取消了农业保险的政府组织,致使陕西省农业保险业务规模逐年萎缩。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是保险公司退出的主要原因。农业险陷入到“大做大赔,小做小赔,不做不赔”的尴尬境地。同时,目前很多农业保险险种的设计,大都沿用过去的老条款,缺乏新的内容,条款滞后,保障面窄,保险责任简单,无法对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农业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此外,农业险的保费设计不合理,也影响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业务的开展。近年来,陕西农业巨灾危机事件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巨灾事件在短时间内急速爆发,影响区域广,涉及人员众多,财产损失巨大,严重破坏本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2003年8月,渭河流域发生了2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给渭南地区的华县、华阴、潼关和大荔等县乡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102万亩农田成灾,100个村庄的19万间房屋倒塌,43万头(只)畜禽溺死。
三、陕西省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
在陕西省内的大部分地区,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参不参加农业保险无所谓,甚至在设有农业保险公司的地区,仍有一些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在他们看来,购买农业保险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农业保险还没有涉足的地区这种状况更为突出。即使是在一些以农业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也是只有当灾难事故发生并遭受巨额损失后,一些农户才意识到保险的必要性,投保人的淡薄意识阻碍着陕西地区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
2、逆选择问题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
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在农业保险中尤其突出。随着农户风险意识的提高,也有不少人投保农业险,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道德诚信的意识水平不够高,因此保险公司时常被农户的道德风险所困扰,同时逆向选择问题也令他们头疼。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是很强,而且农业险也非强制险,所以投保的覆盖率就不可能达到100%,这样就很容易发生逆选择的问题。农业养殖险比种植险的逆选择风险更大,导致农险理赔的难度和成本要比其他险种高出许多,因此在实际中造成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的情况发生。
3、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不足
当前在陕西省内开展财产险业务的23家保险公司中,但仅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财险、阳光农业等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且大多数没有把旱灾列入保险责任范围,由于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伴生性强和覆盖面广,且具有风险高、补偿低、需求高、供给低、保费低、赔付率高等特征,从事农业保险赢利能力差、易亏损,故多数保险公司都不太愿意过多涉足农业保险,造成了农村保险业务相对萎缩。
4、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缺失
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经营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特别是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后,农业保险的理赔金额很大。而陕西省目前还未真正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和农业风险基金,造成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缺乏。在巨大灾害面前,风险职能只能由农民和承保的保险公司共担。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建设的缺失,导致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5、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三难”问题
业务发展难、费率厘定难、定损理赔难是农业保险业务开展中的三项难题。农业保险业务收费低,宣传困难大,工作成本高,提取手续费少,影响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保费的收缴,因农业保险涉及面广,保险公司网点有限,交通又不便利,若挨家挨户去收取保费费时、费力,业务成本较高。其次,由于缺乏长期的农作物损失的可靠数据,费率厘定存在困难。此外,农业保险承保的对象十分复杂,大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潜在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理赔难度相当大。
四、陕西省发展农业保险的对策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政策引导
目前,保险公司涉足农村领域较少,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农民对保险知识了解甚微,甚至一些农民根本不知道保险为何物,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和宣传方式不合理造成的。针对此状况,在农村设立宣传阵地,营造保险氛围。一是保险公司可以与乡镇联系,在乡、镇、村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段,由保险公司投入建立宣传橱窗、版报等,定点不定期或定期宣传保险业务知识,把保险常识和最新的保险信息潜移默化传输给广大农民。二是在有条件的县、乡镇,保险公司可以与政府部门定期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保险,使农民逐步增进对保险知识的了解,提高农民参保意识。三是加强对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鼓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积极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合作体系,促进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转移风险,保障经营效益。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通过机制设计诱导农户参与保险,如果符合投保条件的农户不按规定投保,则失去相匹配的农业优惠政策扶持。
2、推广“以险养险”的经营模式
虽然农业险是公认的风险大、赢利小的高难度业务,但除农业险外的其他险种的经营利润空间还很大。所以,对于专业性的农险公司,推广实施“以险养险”的经营模式,通过一些有效益险种的赢利经营,可弥补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亏损。而对于一般的寿险财险公司,更是可通过其它各种险种的开发和销售来贴补农险。另外,对于农险基金,也可参照其他保险基金的运用方式,在国家的政策规定范围内加以有效投资,所得利润可作为农业保险基金用于农业险的赔付。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扶持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否则,无法真正发挥其经济补偿职能。对于陕西省来讲,农业保险应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模式,将农业风险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两大类别,商业保险公司无力承担的“农业巨灾险”一般由政府以农业巨灾保障基金的形式负担,商业保险公司可独立运作的“一般农业风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
3、逐步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
探索将农户参加保险作为获得信贷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保险公司、农户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农户在获得信贷支持后投入生产,如果因保险事故发生损失,由保险公司归还一定额度的贷款。这样可以使农民逐步走出农业贷款难的困境,减少银行支农贷款的信贷风险。在这种“特殊”的农业保险贷款担保体系中,保险公司利用其信誉、实力基础和风险分析机制解除银行对农民信贷风险的担忧,同时也使农户的经营行为得到更有效的指导,这有利于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在农业保险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可对农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参加保险作为贷款发放的条件之一;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时,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4、加大政府经济扶持力度
第一,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刺激农户的保险需求。农业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其他种植养殖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导向区别对待。 第二,对承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并根据其承保的业务提供费用补贴;每年进行财政预算,对巨灾保险专业公司的经营费用、基金赤字进行差额补贴;提供再保险支持。第三,建立农业保险发展基金,用以支付农业保险的各项补贴。
5、转变农业保险产品经营策略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时,要根据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保障需求以及农民的支付能力,来提供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对于传统种植、养殖业的需要,适时开办需求较为集中的险种,如棉花种植保险、烟草种植保险、收获期农作物火灾和水灾保险、渔业保险和大牲畜保险等,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灾害保障。对于重点领域的农业保险,例如,高新种植业和高科技养殖业,这些产业具有高成本高收益特点,应加强农业保险的技术含量,对于农民房屋、机械、家禽等财产保险实行“以险养险”的政策。
6、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及时兑现。“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正是这三高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而商业保险公司恰恰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自然不愿积极去开展这样的业务。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可考虑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或实行两类业务分账核算、分别考核的办法,这样做其优势在于既可以与商业性保险业务分开,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成本,开拓市场。
7、设立农业巨灾补偿基金
巨灾风险一直是农业保险必须面对的艰巨挑战。为使保险业务能够在农村得以顺利开展,应将农业的一般风险和巨灾风险区分开,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巨灾风险业务采取强制保险,可以通过农业巨灾财政出资或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建立省级巨灾保险专业公司,承担大灾巨损的经济补偿,并向农业再保险公司办理分保。巨灾保险能够对受灾的农户直接给予及时、快速、足额的赔付,转变目前巨灾损失补偿过分依赖政府财政的局面,并且通过专业的防灾防损机制,为农业的巨灾预测、衡量和管理提供经验、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田丽.城乡一体化中陕西农业保险支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钱志芳.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发展有效对接探讨[J].农村经济,2012(4).
[3]何爱平.灾害经济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4).
[4]姜君涛.浅析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篇10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层次分析法在云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权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