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发展

篇1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dominatingtrait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intheyear2004andthefirstseasonof2005.Then,itplaysimportanceonthestrengtheningonthemarketincreasebydeepeningreformation.Lastly,itdemonstrateshowtoregulationeconomybythegovernmentfromthreeaspects.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销售经济结构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增速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30%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7和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是1996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31355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0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50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616亿元,增长13.6%;餐饮业2063亿元,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增长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24亿元,增长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93.1亿美元,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23.8个百分点;出口1558.9亿美元,增长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165.8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415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3%;轻工业增长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13.0%、9.1%和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57.5%、23.9%和34.1%。汽车生产增长1.6%,其中轿车下降2.8%。

5).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1%,居住价格上涨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款余额为26.9万亿元,增长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篇2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虽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受其制约,仍在险境中求发展。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金融体系趋于成熟

近年开,我国的金融体质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方面,外国金融机构和合作伙伴相继被引入,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机制也得到加强,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向海外扩张。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我国的监管部门采用的监管手段和措施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人为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越来越科学。例如在控制房地产信贷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认同金融机构在自有资金方面的比例标准或者最高负债指标。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进入更广阔的实体领域开展业务。

(二)增速放缓下的经济转型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共识,2010年以来的季度GDP增幅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下降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7.9%,2013年第一季度也仅为7.7%。此轮经济增速放缓,政府并没有出台刺激计划。而是坚持经济结构的调整,从重规模到重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公平。

(三)“十二五”明确政策导向

我国开始进行由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转变。“十二五”规划为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到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要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城镇化率要由目前的47%提高到51%;科研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要由1.8%提高到2.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新的五年规划嵌入了至少五个相互关联的重要转换环节:由于劳动成本上涨,全球经济市场份额已达到足以限制进一步扩张的程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放缓不知何时是尽头,因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或供应链条结构会有所调整;从投资、出口到国内消费等方面重新实现需求平衡;接纳快速城市化的人口,确保实行的激励措施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变化的有序进行;建立必要的机构以实现包容和机会平等;在维护全球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承担国际责任。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对证券投资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促进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新的投资机遇。下文将从证券市场发展趋势以及证券投资机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层次更加多样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优秀中小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上市,从而补充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在我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证券化是未来经济转型中关键一环。另外,市场中的投资机构,产品种类和渠道种类都会更加丰富,从而满足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

2.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加强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机构投资者最终会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也开始验证这一点。QFII、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等大规模进入证券市场,逐渐成为市场行情变化的主导。随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加深,投资者将有机会选择境外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同时也能投资海外的机会。

3.证券产品种类更加丰富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投资领域的开拓,各类机构投资者根据自身特点,打造丰富的证券产品族,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各色投资需求。客户方面将更加注重理财和保值。在产业方面,农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都期待更多的金融创新。4.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凸显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政府不再进行刺激和扶持,实体经济更加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兴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将为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提供助力。证券投资等金融服务将与人民生活、工作和发展产生更加紧密联系。

(二)证券投资的新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决定了不同产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证券投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增长方式与影响机制也将不断改变,而相关证券投资机会也会发生一定转变。证券投资者需审视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把握市场机遇,洞察投资导向,不断发展自己。未来的投资机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领域:能源领域。目前该领域还处于初创期,整个产业链中的投资空间较大。新能源行业覆盖广泛,包括煤电一体、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等。因此,对于该行业的一些能够降低成本的工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或极具特色且能够广泛商用的民用产品,都是具有投资的机会点。民生领域。新农村建设将带来三方面的投资机遇: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及服务于农村消费的企业、技术或产品。从更长远看,城镇化带来的城镇消费潜能的爆发,将为众多面向县及以下区域的企业带来机遇。科技领域。通信与互联网领域是科技方面投资的热点,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统产业的变革,以及新兴的产业带来的新产品和服务,极具投资潜力。其中移动终端应用将带来众多投资机会。

篇3

明年世界经济展望

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明年全球经济仍将延续复苏势头,但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发达经济体过高的公共债务、脆弱的银行体系,以及缺少重大技术创新。从当前主要观察指标看,最近几个月全球经理人采购指数(PMI) 持续回落,特别是新订单指数较为低迷;经合组织(OECD) 经济领先指标显示,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将在下半年回落;从商业周刊工业品价格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海运指数运行态势看,实体经济需求依然不强。

世界经济复苏差异依然较大,汇率争端更趋复杂化。各国复苏前景存在明显差异。由于缺少支撑经济走强的引擎,美国经济将可能持续缓慢复苏。日本、欧元区经济前景仍较为脆弱。亚洲经济整体增幅可能为6.7%,中国则仍将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复苏,将进一步加剧世界各国的经济争端,特别是汇率争端。今年下半年,美元和欧元不断贬值,而人民币、日元、澳元、泰铢、新加坡元和巴西雷亚尔等货币兑美元的汇率连续创下历史新高,各国开始密切关注汇率动向,加大对汇率市场的干预。

全球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大宗商品价格逐步走高。在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将继续实施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11月美国政府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宣布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同时,日本也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发达经济体创造的流动性可能再次流入金融市场,而不是实体经济,这将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

全球贸易将呈现温和增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会影响到明年全球贸易增长,贸易增速可能会有所下滑,但在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的带动下,明年全球贸易仍将保持温和增长。在发达经济体国内需求不旺,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情况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先后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这将使得明年全球贸易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会不断升温。除了加强对汇率干预外,各国将会竞相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本国产品的贸易保护。可以预见,明年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为复杂。

明年我国经济走势分析

经济增长进一步趋缓,增长动力更趋平衡。明年经济增速会略低于今年,就其原因主要在于投资、消费和出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虽然出口、消费和投资的增速明年都可能有所下滑,但相对于出口,投资和消费将更趋稳健,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平衡,经济结构更为合理。

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物价指数可能会创新高。考虑到明年影响物价指数走高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强化趋势,预计全年通货膨胀压力仍较大。具体来看,影响明年物价上行的主要因素有:粮价上涨、猪肉价格反弹、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的成本上升以及环保、价格改革推动的成本上涨。综合以上分析,明年新涨价因素增多,物价指数有望继续上涨,再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上调,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考虑各种因素,预计明年人民币小幅上升的趋势不变。明年全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极有可能通过人民币小幅升值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如果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都出现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未来主要经济体博弈的加深,明年人民币面临被动升值的可能性较大。明年我国出口除主要受经济放缓影响外,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也将影响出口进一步回落。

货币政策更趋稳健,信贷规模将有所缩小。在明年经济增长逐步放缓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的背景下,继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正逐步下降。预计2011年货币政策将围绕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健康增长来展开。从信贷来看,考虑到我国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对信贷投放规模的影响,明年信贷规模将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收缩。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提速。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国家将把更大的精力放到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在明年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将加快提速。

宏观经济走势对我省经济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面临收缩。明年我省固定资产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发生改变,但全球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灾后重建工作的结束、国家财政货币政策调整、房地产的紧缩调控等,将可能使我省固定资产投资面临较大收缩的压力。

节能减排面临更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增加节能减排量化指标,提高节能减排标准。受发展水平制约和产业结构影响,我省明年节能减排工作将面临更大压力。

制造业经济效益面临下降。面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经济增速的下滑,明年制造业将面临成本上升、需求减少的双重挤压,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难以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其利润空间被压缩,经济效益面临下降。

承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产业将加速向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市场规模较大、综合成本较低、产业协作配套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转移。这将加快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

明年我省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注国家政策调控和市场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目前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正进一步增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也充满变数,国家政策调控取向和市场变化对我省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力促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明年可能在用地、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和举措上将不再那么宽松,包括对房地产监管、税收、信贷等方面也可能出现新的调整。因此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可能的调整趋势和市场出现的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继续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落实和创新各项发展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正确把握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领域,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西部大开发、藏区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抓紧筛选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多储备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加强项目储备,争取明年投资规模稳定增长。

推动灾区发展振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发展条件,优化提升灾区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灾区“造血”能力,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对口支援省市产业转移,将灾区产业合作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要把管理好通胀预期放到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物价稳定。加大粮油食品、生猪等重点物资的价格波动监控和供求协调管理力度。加强价格预警,针对可能出现价格异常波动的商品,预先进行价格干预。落实好各项惠农支农措施,支持蔬菜、生猪基地建设,增加市场供应,降低通胀预期。

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近年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到与银行信贷波动相关的12个宏观经济指标的无量纲指标,并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我国1990年以来各年银行贷款对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的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影响贷款促进经济发展有效性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宏观经济环境与结构因子”和“利率与通胀因子”,并对有效性较大和较小年份的经济指标和货币政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由此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信贷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宏观经济发展

引言

要素供给、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金供应则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是信贷规模的更快膨胀,信贷占GDP 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对经济增长在规模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信贷占GDP比重的加大是否意味着信贷资金的经济产出效率在不断下降,或称信贷效率趋于下降。其变动趋势由哪些因素主导?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究竟是随着信贷规模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张而提高还是降低?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把握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本质关系,为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促进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是分析系统变化轨迹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在经典的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用一个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全局变量,同时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轨迹(傅前瞻,2008)。Bernanke和Blinder(1988)指出,GDP与信贷的关系比其他变量更密切,信贷也比其他货币量更能作为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谢平和罗雄(2002)的研究表明:贷款余额变化既是经济规模变化的原因,同时又是它的结果。宋汉光、张超群(2010)则基于浙江宁波地区的经济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从信贷比GDP的角度进行实证检验,解释了该比率持续升高的原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分析

我国的GDP、信贷余额及货币广义货币供给近年来呈快速、同步的增长趋势,信贷的增长对GDP的增长有拉动作用。2010年我国银行业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为历史最高,达119.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贷与GDP比率波动比较大,在1990-1994年间是下降的,其后两年开始上升,到1996年又开始下降直至趋于平稳,显著上升发生在2000-2004年,2005-2008年又经历了下降的过程,并降到100%以内。2008年之后有一个显著的上升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我国实行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货币供给量快速增加,同时信贷也随之大幅投放。

(二)我国信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衡量我国信贷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储蓄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我国学者对这几个因素都有过详细说明。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因素外,相关因素还有:

1.经济货币化程度。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程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信贷可支持的范围不断扩大。货币化进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金融深化程度和经济制度变革。前者可用M2/GDP来衡量;后者在此主要指信贷政策的调整,信贷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里主要用基准利率和M2来表示。

2.进出口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使得因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超过实际需求,这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从而产生较大的信贷融资需求。可用外汇储备和出口总额分别衡量外汇占款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其他因素。在这里还把其他一些关系金融业和宏观经济的数据作为指标来衡量信贷波动情况。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直接来源于存款,居民储蓄率会对银行的放贷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贷款的需求以及贷款对投资额变化的作用大小。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上文的论述,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选取年末各项贷款余额L、国内生产总值GDP、金融业年增加值F、货币供应量M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国家财政支出总额G、外汇储备FER、股票发行额M、经济货币化程度M2/GDP、基准利率R、通货膨胀率π、储蓄率s共十二个因素作为变量指标。数据主要从各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收集整理,数据范围1990-2010年。通货膨胀率π由π=CPI-100计算得。

(二)实证分析

由于所选12个指标的量纲不完全相同,故运用SPSS20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原始数据标准化之后的矩阵,用S1至S12分别表示标准化后的各项指标。然后对标准化矩阵中的1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矩阵的特征值以及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输出结果见表1、表2。

1.KMO和Bartlett检验。KMO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显示,所选数据的KMO值是0.756,大于0.7;近似方差754.161;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达到显著;都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检验结果。对12项指标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各指标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皮尔松(Pearson)检验。GDP与通货膨胀率和基准利率两个指标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7和-0.267。而GDP指标与其他9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显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此外,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比较强,表明指标间存在信息重叠。因此,有必要用主成分法来消除这些变量之间的共线性。

主成分分析后的结果见表1,前两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分别为9.705和1.655,均大于1,所以提取两个主成分。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为80.872%,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为13.790%,两者的累积贡献率为94.662%(>85%),表明前两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基本上包含了所有观察变量的信息。

由检验结果的成分矩阵可知,M2、L、GDP、G、I、F、FER、s、SM、M2/GDP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R、π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下面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12个变量。记第一个主成分为F1,第二个主成分为F2。

F1=0.3199*S4+0.3196*S1+ 0.3196*S2+0.3185*S6+0.3148*S5+ 0.3132*S3+0.3122*S7+0.2907*S12+ 0.2869*S8+0.2789*S9-0.0994*S11- 0.2067*S10

F2=0.0423*S4+0.0332*S1+ 0.0449*S2+0.0656*S6+0.1194*S5+ 0.1156*S3+0.1429*S7+0.1961*S12+ 0.1031*S8-0.2726*S9+0.6996*S11+ 0.5744*S10

F=0.8543*F1+0.1457*F2

公因子得分回归方程在1%的水平上显著,2个公因子得分系数也均在 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相关的检验表明该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综合得分F的具体数值见表2。每年的F值变化轨迹总体是上升的,表明我国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逐年提高。

3.实证结果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F1包含了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政府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储蓄率、外汇储备、金融深化和股票发行额等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储蓄率等变量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政府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应全社会的投资情况,外汇储备反映对外贸易状况。因此,可以将主成分F1重新命名“宏观经济环境与结构因子”综合指标。主成分F2包含了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主要信息,这些信息与一国的货币政策和物价水平相关,因此,可以将主成分F2重新命名为“利率与通胀因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信贷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得到的用来衡量信贷供给的综合指标F能较好地符合现实情况。我国信贷供给的上升主要是由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共同引起的,同时信贷供给受到财政政策和社会投资热情的显著影响。外汇储备与信贷供给也显著正相关,也验证了前文的分析。根据实证分析,信贷余额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成负相关。利率的上升使得借贷成本上升。而随着通胀率的上升,通胀预期的加剧,政府会通过各自方式来打压物价,而降低信贷供给是方法之一,这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在未来几年,我国信贷供给会继续上升,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效率也会上升,但速度会放缓。

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发挥信贷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看到通过信贷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是可行的,但边际支持率是在下降的。在保持信贷供给的稳定性的同时,实施信贷投放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发挥信贷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的调整作用,控制信贷对过剩产业、高能耗产业的支持,使之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建立制度完善的金融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严重依赖间接融资,我国应健全现行的金融制度,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从制度上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运作,减轻银行的放贷压力,更好地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创新型企业中去。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是影响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在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前,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然后,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构建合理的利率结构,逐步实现我国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市场化以及利率水平决定机制的市场化,使利率真正发挥信贷供求的的价格调节指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前瞻.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Bernanke,Ben S.and Blinde,Alan S.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2)

3.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3)

篇5

关键词:DEA方法 宏观经济 多目标规划

在经济研究中经常要使用一些评价方法,然而有的方法在使用时由于权重难于确定或很难发现存在明显的显式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运算结果缺乏可靠性、客观性,而DEA方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因此DEA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从1986年以来,仅在全国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DEA方法在经济研究中应用的论文就有1000余篇,目前,DEA方法在经济评价问题中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概述了DEA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近年来DEA方法在经济评价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指出了DEA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经济效益研究、产业结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个重要方向上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DEA方法在经济效率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DEA方法以其严密的公理形式,证明其与经济学的Pareto有效性等价,并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指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DEA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Macmillan(1986)首次将DEA分析方法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并用DEA方法来评价中国主要省市的效率,并且以DEA评价结果为基础,对无效的地区行为进行分析。Chames在1989年用DEA方法来评价中国省市宏观经济状况。随后DEA方法被纷纷引入到其它区域经济评价工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Bannistter和Stolp用DEA方法测量了墨西哥不同区域制造业的效率,发现区域效率、区域工业集中度和生产规模间的关系。Sueyoshi在文献[3]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国省市工业技术问题。Patricia和James同样以文献[3]为基础,证明区域间的合作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DEA方法在经济效益中的应用

1998年,P.L.Brockett,B.Golary,Shan Li以文献[9]中的数据用DEA方法评估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的17个国家1979~1988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2003年,Victoria Shestalova的文章应用DEA方法评估了OECD的11城市制造业20年间的生产效率评价,主要从技术的有效性,分析各地区制造业的生命力。文献[5]应用DEA方法评价中国某东北省市的宏观运行效率,并给出其评价指标及结果。周子康等人利用DEA方法,建立了评价泰国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依此判断泰国的经济资源配置是否有效,进而综合判断泰国宏观经济的真实走势,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讨泰国金融危机的成因。2004年,刘大为等人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用数据包络分析(DFA)方法对30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投影分析找出了非DFA有效高新技术开发区今后的改进方向。

(三)DEA方法在产业结构中的应用

文献[6]在文献[3]所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其简化后再细化,评价了1999年我国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对第二产业经济的影响。2005年张晓林等人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基于DEA-MODM的价值网络组构模型研究。夏锦文等人运用DEA方法分析产业的发展状况,从定量的角度对衰退产业进行判别。文献[7]运用DEA的理论与方法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优选,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当前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徐华锋等人采用DEA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利用DEA相对有效性评价数学模型,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几个不同调整方案的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及生产效率做出合理评价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DEA方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006年武玉英等人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建立DEA模型,评价北京近10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得出北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而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与组合优化度,兼顾规模效益与技术有效性,同时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文献[8]运用DEA方法对2002年山东省地市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对决策单元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供了有效决策信息。2006年聂萍等人阐述了DEA方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定义与内涵,提出了4个方面的复合系统为产出的DMU概念,运用该方法,对安徽省近6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进行了评价比较。吴高艺等人将DEA的思想和模型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中,并以广西为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DEA的有效性,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这种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关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DEA方法在绩效研究中的应用

1999年崔南方等人探讨了DEA在评估业务流程绩效、选择流程重构方案和连续改进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方法和步骤,为解决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的业务流程的评估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文献[9]运用复合DEA方法,提出了测度和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方法,此方法为企业评价、跟踪和实时监测其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彭国甫等人在2004年运用DEA综合模型评估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政府绩效,特别是对比小同政府部门之间绩效的相对关系有着天然的优势。侯启娉介绍DEA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进行高校科研绩效的实证研究,说明高校资源投入及科研产出成果的技术效率,表明方法能有效衡量高校教育多种投入与多种产出的复杂关系。

(六)DEA方法在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马占新等人在2001年以DEA方法为基础,对同类事件的风险状况给出了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给出决策单元可能降低到的最小风险层次,为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2006年陈运辉从分析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因素人手,利用DEA思想建立了对风险投资项目多指标决策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应用。文献[10]基于Nomal/Worst DEA概念下的DEA模型,在输入和输出指标上的选取,既区别于一般的DEA模型,同时又克服了DMA类信用评估方法在选取判别定点上的缺陷;而分层层次的选择更能体现实际的特点,因此该模型在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评估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操作性。

二、展望

DEA方法是评价一类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单元的十分有效的方法,2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评价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DEA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一)复杂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这同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在应用DEA方法评价复杂系统时,该方法既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能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复杂系统的评价方法,而且对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问题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篇6

[关键词]奥运经济宏观经济商机

随着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奥运经济”一词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毋庸置疑,四年一度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扩大品牌效应、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城市在奥运中追求的目标;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言:“更高、更快、更强”。

历史上曾经有过类似于“奥运经济”的词,叫“奥运景气”,韩国和日本因为举行过奥运会,曾经出现了奥运景气。与此对应的一个词叫“奥运泡沫”,指在景气过后对有些国家的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它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出现过。“奥运经济”、“奥运景气”和“奥运泡沫”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更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不仅从微观商机的角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更全面、更平衡。

一、奥运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关系

奥运会本身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有3方面的积极作用:

1.奥运会能够增加内需

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下滑阶段,生产过剩而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大,投资机会不足,IT泡沫的破灭和“9·11”事件加剧了这种态势,估计全球经济在近一两年内不会明显复苏,美国经济也可能长期低迷。在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增加了一部分新的需求,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重大的事情。当然,这部分需求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它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东京的基础设施、场馆建设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韩国更是这样,因为汉城占韩国经济比重很大。由于北京占中国经济的比例不是太大,所以奥运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需求不会造成很大的景气。

2.信心的增强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对于经济的增长来讲,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增强。申奥成功以后,很多媒体的分析报道中有一个大的因素没有提到,即中国人自己和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信心的增长,这种信心是整个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因此申奥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利于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3.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

一套规则实际上是一套法律制度,与加入WTO一样,举办奥运会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不仅仅是体育竞技,商业也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进行。规则和体制的建立,不仅能克服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对中国经济也有长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研讨奥运经济时应该把它的规则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奥运带来的商机

1.加大广告开发力度

体育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产业,就必须成为成为盈利的事业。目前来讲,体育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赞助。从商业角度看,赞助是广告效应。论奥运经济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论奥运经济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论奥运经济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因为人们对体育有很大的关注,所以做广告业是能盈利的,商家可以得到很大的广告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收入确实是体育产业收入的一个渠道,还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2.让体育成为由参与者付费的事业

人们在吃饱喝足以后的健身、娱乐已成为生活和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人们愿意为它付费。这笔付费包括间接的付费(广告付费)和直接的付费,应该是体育产业盈利的来源。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提高奥运会后场馆的利用率

由于大型体育竞技活动的频率比较低,这就涉及一个场馆利用率的问题。有的城市历史上只举办过一次大型的运动会,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有很少的几次利用,如何使它有收入流是一个问题,这是体育经济里面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2.提高奥运经济建设的透明度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讲,存在一个怎么使这次奥运经济办得更加透明、公正、减少腐败的问题。由于奥运会是一个很大的商业投资机会,涉及大量的公共工程,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如何使投资体制更加完善、使公共投资体系更加完善是一个问题。

3.防止奥运泡沫经济

奥运经济在中国不像日本、韩国包括澳大利亚那样占很大的成分,但也要注意避免“奥运泡沫”。因此要现在开始做计划,把一些奥运所需要的投资在时间上拉得开一点,不要等到2007年和2008年集中投资,这样整个奥运期间经济都会比较平稳,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一两年,可以多做点事情,进行有关场馆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4.正确处理奥运经济和其他经济的关系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和旅游设施,存在一个如何应付大型活动和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本身有一些设施,到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有大量的一次性需求。开始规划时,应该把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旅游事业考虑进去,把北京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大都市和旅游中心的特殊地位考虑进去,避免盲目投资,互相参照,做出长期、合理的商业投资的决策。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新航路的开通,商品交换变得日益频繁,交易半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产生了巨大的财富,由此产生了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商品交换,而贸易顺差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应鼓励出口而抑制进口。但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发展,英国迅速走向富强,尤其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新兴产业资本利益的代表,威廉•配第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对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赋税论》深刻阐明了税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威廉•配第认为,税收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租用。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实现资金在各领域的合理分配,从而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社会财富。同一时期,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发表著作《经济表》,强调利益来源于农业,并对国民经济结构做了系统描述。随后,古典革命的爆发极大促进了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率先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并指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提出深刻的见解,并对现行政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为后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凯恩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主要标志。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陷入困境,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难以给出大萧条合理的解释,更无法提出有效的经济措施使经济回暖。这种情况下,凯恩斯适时地提出了应由国家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总是小于储蓄,因此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而资本主义市场不能自动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因此,需要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扩大需求,以政府的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种政府带头刺激消费的行为有利于带动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生产,使市场达到供需均衡的状态,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来自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就业量的多少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等于商品总需求价格时的商品需求量。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即供过于求时,资本家就会降价或减少生产,进而造成员工的失业。而在短期内,商品的成本变化幅度小,因而商品的总供给几乎是不变的,这就会造成商品价格的下降。因此,是总需求量,也可以说是有效需求量的大小,决定着就业数量。一旦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出现失业问题。另外,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这三大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倾向规律解释了这样一种状况:当收入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从而降低消费的百分比,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投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即投资越多,收益率越小,当收益率低于利率时,投资者将停止投资转而进行储蓄。另一方面,利率又取决于流动性的大小,人们对流动性的追求,会造成利率的上升,这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不足会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大量失业,从而爆发经济危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利用宏观调控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产物,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而这次的“凯恩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2.2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很可能就是导致这次“滞胀”出现的根源。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由此得以迅速发展。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是,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稳定经济,而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干预。货币主义是非凯恩斯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强调: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而国家的干预打破了这一均衡,必定引发经济的动乱。同时,货币主义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决定了物价水平,影响了经济活动的进行。因此,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货币政策的提出为国家解决“滞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货币主义下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大量数学方法的使用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促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技术因素作为学术研究的新手段,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趋于整合。首先是传统各学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其界限逐渐模糊,基本形成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其他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确立和博弈论的应用,为统一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在探究其微观基础的同时一直遵循着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基础很可能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就此走向融合。另外,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完善,这一理论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各国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将进一步丰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然而,尽管新模型能更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却难以取得新进展。随着市场机制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例如收入分配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完全,在经济进步的背后还存在思想突破的困难。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进行经济调控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另外,宏观经济学的运用还有一些前提条件,这就存在着适用性的问题,也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本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利用。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首要的任务。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完善,并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宏观调控实践。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进程。在此严峻背景下,中国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极大改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启动四万亿资金强力拉动内需,这些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4结语

篇8

一、从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一)内容上的发展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纵深发展、横向扩张以及模型建立三个方面。从纵深发展角度来看,凯恩斯提出流动偏好相关理论,费里德曼则在该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货币需求的函数;索洛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这对将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费尔普斯对预期的通货膨胀纳入到政策分析当中,让人们对长期与短期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横向扩张角度来看,舒尔茨与刘易斯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将时间连续性纳入到了动态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中,为制定连续性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增强了经济政策的可行性。

从模型建立角度来看,国民账户相关体系是由库兹涅茨与斯通共同创建起来的,它为科学分析与预测经济政策提供了数据参考。希克斯与蒙代尔建立了一般均衡相关模型之后又对其进行了修正,以便对经济政策进行更清晰的分析。克莱因建立了很多相关模型,并在分析经济政策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充分运用。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高失业与高通胀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于社会上,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随后费尔普斯在该曲线基础上融入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一因素,提出了新菲利普斯曲线,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上的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当中是一个比较显著的进展。在数学工具的帮助下,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们认识、分析以及判断经济现实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纵观历年来的诺贝尔奖可以发现,应用数学方法所带来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创立了经济计量学并推动了其发展,二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对国民经济相关统计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例如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拉格纳·弗瑞希与简·丁伯根两位学者创立并发展了经济计量学;1975年获奖者佳林·库普曼斯在经济计量学中对数理统计学进行了应用;1989年获奖者特里夫·哈维莫在经济计量学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分析法,并将其运用到经济预测当中;库兹涅茨建立了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随后斯通将这一核算体系转变为具体的应用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分析的科学性。

与此同时,一般均衡相关理论逐渐成熟。希克斯、德布鲁和阿罗三位学者对原有的一般均衡相关理论进行了改进,使经济理论变得更加科学缜密。随后克莱因创立了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的相关模型,并对一般均衡相关理论与最大效益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希克斯创建的一般均衡相关模型可以用图示来更清晰的展示经济政策实际的应用效果。

二、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推动国家经济增长都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因此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在研究时应当找出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有效对策。目前大多数增长模型都是着重从某一方面来对技术进步展开探讨。日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应将对经济增长过程进行解读作为研究重点,以便从政策层面为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目标提供有效支持。

(二)宏观经济学相关研究会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指的是提高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实用性,通过分析卢卡斯、詹姆斯·托宾、蒙代尔、普雷斯科特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为制定出更加科学精确的经济政策,他们都嘗试了很多不同的办法,并对各种条件下政策可能与政策后果做出了比较。另外,很多经济学家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的优势,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三)预期在未来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1995年,卢卡斯获得诺贝尔奖使得理性预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对经济政策中时间的延续性进行了研究,这是考虑到预期因素的一种具体体现。费尔普斯在菲尔普斯曲线中加入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一因素,合理解释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两者间的关系。结合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萨金特与西姆斯建立了宏观经济的模型。加入预期因素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因此预期必然会越来越重要。

(四)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将成为热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增强,国家内部和外部所要面临的均衡问题给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各国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实施开放政策,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所以在开放背景下对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政策进行研究将会是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郑贺.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宏观经济理论[J].管理学刊,2012(01)

[2]吴海民.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04)

篇9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微观经济学而言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该书一出版就在西方经济学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把他的理论比作一场革命,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如果按照经济学史的角度,那么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古典宏观经济学、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1.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是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萨伊市场定律是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它包杨含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产品生产本身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博我调节作用,不可能出现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三是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在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依旧都属于经济学。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还未明显分开,二是古典宏观经济学总量的分析方法不够全面,没有依据真正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三是以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为前提依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

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货币危机开始,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到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工商业,经济危机开始大面积爆发。经济周期波动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重点,比如,还有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的"经济循环论〃,以及对国民收入、经济周期的研究等,带动宏观经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初步建立阶段。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真正的诞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凯恩斯却能运用切实有效,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理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逐渐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萧条的危机,这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诞生了。在美国,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货币政策稳定商业周期。

4.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时期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于石油危机的两次爆发和美国经济发生停滞性通货膨涨,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所以非凯恩斯学派在这一时期陆续涌现。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一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在经过吸收、批判和科学的借鉴,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是以马克思经济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另外,我国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我国还不能全部的接受现代宏观经济及其理论,所以我国在应用和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还不够成熟。

我国经济体制应该善于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经济问题。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像由最初的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而不会出现产品过剩的问题的理论,不断发展到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景气循环〃经济学主张,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借鉴宏观经济学的精华,从而能够切实的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

三、结语

篇10

一、当前国际和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

(一)全球经济复苏逐渐明朗

从发达国家经济数据上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逐渐摆脱经济“负增长”的局面,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5%(按年率计算),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第三季度GDP分别取得0.4%和0.2%的增长,日本分别在第二、第三季度实现2.3%和1.2%的增长。这些数据表明,在经历了经济衰退的痛苦阴影和各国政府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之后,世界经济正在慢慢地走出衰退的边缘并出现温和增长的态势。

目前全球经济先行指标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步转强的势头,世界上主要各大经济体的该数值由2009 年一季度的最低点开始同步回升。美国的制造业PMI 指数由衰退时最低点32.9%上升至12 月份的55.0%,欧元区则由33.5%上升至51.6%,日本由29.6%升至53.8%。许多行业的景气度正在不断回升,经济出现逐步扩张的趋势。另外,股市强劲反弹和非美元货币走强等诸多因素,都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这些现行数据表明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局势正在渐渐明朗。

(二)中国经济反弹态势明显

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分季度数据来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6.1%、7.9%、8.9%,而四季度市场预期的GDP增速约为10%左右,经济增速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的趋势。2008年我国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0.6%、10.1%、9%和6.8%,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V型复苏趋势。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2009年11月达到了55.2%,已经连续九个月位于50%的临界点之上。根据笔者所作的调查和相关机构的估计,12月中国制造业PMI有可能达到56%,创近年以来该指数的新高,其中制造业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接近历史高位,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保持着平稳向好的态势,制造业强势也有望在2010 年得以继续延续。

具体来看,三驾马车都跑起来了。

从固定资产投资上来看,2009年截止11月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168634.2亿元,同比增长32.1%,而2008年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8738.3亿元。另外,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和实施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随着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区域规划的实施,中游的机械制造行业、上游的钢铁行业去库存化和增长态势非常明显,部分公司今年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加之区域规划的制定,低碳经济的扶持,预期将有更多行业受益,并以此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消费上来看,消费需求持续释放,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39亿元,同比增长15.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其中,城市同比上涨0.4%,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3.2%,非食品价格下降0.7%;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4%。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9%,比1-10月降幅缩小0.2个百分点。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积极的汽车消费政策和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汽车销售和家电销售出现大幅增长。可以说,中国已经开始摆脱通缩态势。

从出口上来看,笔者实地考察了东莞的制造业和深圳大鹏海关。12月份,中国进口了6216万吨铁矿石和2126万吨原油,反映市场对经济复苏看得越来越清楚。 钢材单月出口334万吨,比预期要好。未锻轧铝、集装箱、集成电路、彩电以及家具等出口也很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值出口量在12月都创历史新高。服装及衣着附件的12月出口值环比23.0%,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同比-4.8%,强于2009年2-11月。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在12月的出口值创历史新高,同比25.1%。 鞋类在12月的出口值同比-2.4%,为2009年4月以来最高。12月制造业PMI进口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2.5%和52.6%,分别已连续5个月和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目前,进出口环比增速都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此外,美日两国在经历危机时都发生了非常明显削减产能过程。目前在回升阶段,美国经济实际投资将继续快速上升,经济将比预期更强劲。2010年出口,将更加值得看好。

二、国际和中国经济仍存在一些隐忧

(一)世界经济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在我们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我们仍然要注意一些经济发展的外部隐忧,来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发达国家经济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复苏基础还比较薄弱。

1.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09年10月,美国失业率达到10.2%,达到近26年来的新高。尽管11月的失业率10%相对上月有所微降,但是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实体经济的产能利用率低的表现,这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略显不足。

2.国际金融体系仍很脆弱。最近发生的“迪拜世界案”590 亿美元的推迟支付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不断地深入和演变。现在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一旦发生支付危机就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价证券、股票、衍生工具价格下降,从而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二)中国经济的增长隐忧

在我国促销费、增投资、扩出口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下,短期内扩大内需、确保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同时掩盖了一些问题和隐忧。

1.通胀的风险正在上升。截至2009年11月末,中国新增贷款高达9.21万亿元,同比多增5.06万亿元,不仅远远高于2008年全年4.9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政府年初设定的2009年5万亿元新增贷款的全年目标。CPI由负转正并出现上涨趋势,而银行系统内存在着的超额流动性也将导致这一过程更加明显而迅速。同时,我们现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的低估将引起进口成本的加大,使企业成本增加引起通货膨胀。一旦中国的通胀率迅速上升,这将导致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快速出台和严厉执行。

2.政府投资引发国进民退。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共15.5057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8%,而非国有部门的投资仅增长29.5%,差距非常明显。然而,政府加大投资是在面对危机的情况下出台的,短期内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而长期来看政策的持续性和效率无法得到保证。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将导致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特别是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进民退很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供给水平的增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的财税体制就是以轻国民消费,而重投资为前提的。将国家的大量的税收用于投资,在应对危机初期是很有效果的。然税收主要集中用于大型国有企业上,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也是消费难以根本提升的原因所在,值得我国财税工作深思的。

3.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在欧美国家中大肆抬头。自去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至今年12月初,许多国家政府已累计推行297项贸易保护措施,多于全年工作日。有关报告明言,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明年,中国将很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