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融资;自主创新;合理税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56-02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08年年底,私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在全部税收中占到了10.2%,个体私营经济则为1988.68亿元,在全部税收中比重达到3.4%,而在吸纳就业方面,私营企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5776.4万人。由此可见,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力量也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单位192.9万个,从业人员达145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3以上,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606亿元,同比增长18%,约占全省GDP的54.1%,上缴税金1019.6亿元,比去年增长34.5%,约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6%。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在人才、资本和技术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多层面拓宽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

(1)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由于民企的家族式管理体制,产权结构不清晰,大多数民企的业绩往往跟随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变数很大,这就造成被市场的参与者不看好,不敢对其投资。此外,民企中家族式管理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不真实,不被银行等投资机构看好,影响其信用等级的评估。银行对其进行评估时,往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同时,民企的贷款数额一般较小,时间很短,这种成本使得银行赢利很小,银行往往不支持对其进行贷款。所以企业中应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财务制度,聘用优秀的会计人员,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化,提高其信用等级,消除银行的忧虑,解决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

(2)提高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的能力。目前,民营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例如,企业发行A股,企业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经营状况要求连续三年赢利,发行B股、H股的条件更高。这些条件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虽然现在股票市场开通了创业板块,可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财务状况、信用状况阻碍了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民营企业应加强改制,使企业符合现代企业的规范,完善企业内部信用体系,使企业信用透明,积极准备上市。还可以通过兼并,购买一些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通过借壳上市,但要注意其风险。同时,民营企业应不把眼光仅放在国内的股票市场,还可通过海外融资,如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的融资市场。北京的新东方就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完成融资。

(3)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建设的方面,并没有学到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并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配套,政府的行政手段往往代替法律手段直接调控市场经济,而且,在法律实行中,政府执法人员往往也是有法不依。因此,河北省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明确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直接规定一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一,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拓宽客户范围,在注重大企业,大客户的同时,对小企业也要进行重视。第二,降低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由于民营企业资产能力有限,银行在对其进行放贷时,应充分评估企业的价值和前景,企业家的信用和素质,以及对企业进行实时的资产数据监控。同时建立长期的信用等级建设,对信用好的企业,可考虑降低其贷款抵押条件。第三,积极引进民有商业银行,推动华夏银行和招商银行这类以中小企业贷款为基础的银行在河北省各省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便利。

(4)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的比重。河北省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较低,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与覆盖面有限,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的资金应在担保基金上占绝对优势,必要时直接干涉担保体系,以国家信用为商业信用服务。但是不能扰乱市场经济,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的担保体系。在直接支持方面,可以考虑对遇到发展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税率的优惠。对于一些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企业、大量出口创汇的企业和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分别提供就业,研究与开发,出口补贴,促进其发展。

2 民营企业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构建促进发展的人才体系 (1)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往往是一个人的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各个重要部门大多是任人唯亲,排斥和不信任外来人才,造成人才很难对企业形成认同感,这就造成了在民企中难以人尽其才,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在民企中的中高层人才在企业中工作年限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长的也不超过5年。因此,民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思想,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人才招聘、培训、工作设计到激励体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需要。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家族内部成员还是家族外部成员,在工作岗位的提拔和降职上一律按工作能力和业绩选择,由于家族式管理的特殊性,对于能力不够的家族成员,可以保留其股权利益,再从关键岗位上撤下。企业形成科学的工作机制,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董事会制度,也可引进职业经理人,各个部门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建立和企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包括人才资源机制、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培训与开发机制等。

(2)培育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注重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对员工产生凝聚引导的作用,使其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民营企业要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民营企业家往往不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其具有很高的市场灵敏度和拼搏精神。但是现代经济证明,一个没有文化、不能跟上时代思想的企业家是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家应加强学习,接触新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思想知识,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3 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民企自主创新。政府的财政支持最能直接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根据河北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现状: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对其进行资金投入。其次,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好发明者的知识产权。最后,政府加大对民企自主品牌的采购力度,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规模。

(2)建立为民企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技术中介组织是指通过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业务的中介组织。政府应培养各种技术中介组织,使企业自主创新时节省资源,同时改变其单打独斗的局面,降低其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3)为民营经济发展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表彰奖励自主创新能力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使其得到认同感,鼓励其开发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企业的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进行法律规范,为民企的自主创新创造法律基础。

(4)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办民营科技产业园区。民营科技产业园区的建立,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并节约成本,易形成集聚优势,利于科技开发,同时由于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环境不同,这种科技优势往往具有地方特色。如清河国际羊绒民营科技园区,依靠科技进步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色,2003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8亿元,税金3219万元,出口创汇3219万美元,被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评为中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

4 充分发挥税收在促进民营经济中的作用

(1)要在税收上坚持税收公平原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5年6月19日文件,坚决取消专门针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收费规定,而河北省的个体工商户仍要交付二税和二费,即分别向税务局交付国税和地税外,还要向工商局交付工商(市场)管理费和会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经济增长的贡献性,要把过去那种坚持拥有大企业的观念抛弃掉,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来看待,尊重民营经济。

篇2

【关键词】外部环境;政府观念;法制建设

西部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相比较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如法律行政、融资税收环境)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环境状况而言,西部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因此,许多学者提出改进西部民营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措施,但这些对策措施大多缺乏有效性。

因此,探讨地方政府行为对促进西部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当前西部民营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营造的外部环境

1.1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

良好的法律环境有利于保护民营经济主体合法的利益。目前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方面,西部地方政府已经进行规范性约束。比如,根据国务院《非公有制经济36条》精神,西部地方政府从地方性法律法规文件(乡镇企业条例、中小企业条例、个体私营经济条例)中提出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并加强对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为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但西部地方政府在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私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私营企业的财产保护力度不够。制定的相关保护民营经济主体的法律法规不能依法执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1.2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

行政审批。据调查发现,一家新企业的注册平均需要37.3天,而注册一家新公司需要46个工作日。而在东部地区新企业的注册北京需要18天,上海24天,天津需要19天。因此,在西部城市企业注册时间拖延、并由此造成企业成本高,许多企业不愿运用正规方式进入市场中。

经营许可:西部地方政府针对行政审批过多的现象而普遍推行"一站式"服务来优化审批流程。

但,"一站"却演变成了"多站"现象,因为部分企业却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权威性缺乏信心,仍走访多个政府部门来审批流程。因此,政府并没有根据服务对象的的实际需求,而只是改进行为方式本身。

规章制度和检查。一般主要存在6个左右的政府部门(经贸委、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工商联合会、民营企业办公室)来负责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而在这些部门组织却存在重复检查和收费等现象,造成组织功能重叠和混乱。差距县问题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调节行为无法合理有序的执行。因此,对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1.3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

西部民营经济由于起步晚、发展慢而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地方政府运用多种方式(如设立政府扶持资金、建立融资担保机构)促进民营企业融资,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度。但在私营企业资金的来源中,个人或家庭积蓄仍是主要来源,而且外资所占比例最小。另一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在西部私营企业资金来源构成中银行借贷所占比例仍低。因此,西部民营经济融资环境仍有待改善。

1.4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环境

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之后与沿海地区一样开始享受政府的基本优惠税收政策。而且为了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西部地方政府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税收政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但是,目前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税务负担仍然很重重。一方面原因在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普遍偏低,为增加本地财政资金及完成国家税收指标,可能会出现在优惠税收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控制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数目等情况。另一方面,在西部地区推行的项目启动晚,而且西部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因而相比沿海城市力,西部税收优惠力度并不算很大。

2.强化政府在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西部民营经济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以及地区特殊的条件仍存在许多问题,发展缓慢。为此,加强政府在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优化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1转变地方政府观念,科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促进西部民营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精神,根据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客观处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选择适合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决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模式。首先,地方政府应重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态度。当前西部民营经济企业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尚未进入成熟阶段,但它们发展潜力大。地方政府应看到民营企业对西部地区利益的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给予民营企业与国企、外资企业相同的待遇(如投资、融资、税收、进出口优惠等),并积极采取引导、鼓励方式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其次,推行制度创新。西部地方政府应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根据市场规律发掘政府部门制度创新动力。同时,也可将民营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寻找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契合点。

2.2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为促进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首先,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外部环境,降低投资人设立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及纠正政府管理的低效性,应简化登记管理的程序、手续,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民营经济的权益和正当经营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应明确政府行为的责任主体,从法律上严格规范政府执法行为。一旦出现损害民营企业合法利益的情况,地方政府要坚决依法予以纠正和处治,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2.3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改善政府行为

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以及产权的保护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民营企业在成熟稳定的市场机制下是能够健康发展,发挥其主要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应树立市场意识,学习运用市场手段指导民营经济发展及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懂得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减少政府部门行政干预,让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间接引导民营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地方政府也可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地方政府应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以民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产业政策,更好地优化民营企业的外在行政环境。

地方政府行为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西部民营经济通过自身及地方政府的的努力下获得迅速的发展,但从规模、质量以及竞争力方面,西部民营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目前西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法律环境、行政环境、融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必要的,能有效促进西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庄万禄主编.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2]王洛林,魏后凯主编.未来 50 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出版社,2002.

[3]麻晓莉.论地方政府行为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103-107.

[4]胡向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及对策探讨.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增长;供给侧改革

一、 引言

自2014年经济“新常态”概念提出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双去”(去产能、去杠杆)叠加、“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并存的“新常态”,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市场机制运行不畅,出口导向型增长难以持续等问题。201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经济增速整体处在回落后趋稳的弱势状态,总量增速弹性很小,传统产业尚未找到新的增长模式,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困难。

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新常态”经济应该最终表现为区域产业经济圈、创新型企业成为经济主要推动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然而,就目前中国经济形势而言,寻找新常态的“”才刚刚开始。宏观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劳动力人口占比不断下降,资本成本逐步上升,人力资本及产业附加值增长缓慢,全要素生产率逐渐下降,并且传统投资领域大多面临产能过剩,发展空间有限。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是促进“去产能、去杠杆”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产业结构转型视角,对“新常态”下中国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化进行分析,探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 文献综述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大多对“新常态”的特征、经济表现、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但是,对“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结构转型的研究,还缺乏实证数据分析的支持。如李扬、张晓晶(2015)从产业周期视角,研究新常态经济面临的问题,并建议通过提高创新驱动力、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金碚(2015)指出要形成“公平-效率”的“新常态”关系,促进经济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刘伟和苏剑(2014)建议采取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实现。齐建国等(2015)指出,在经济增速换挡过程中促进消费、投资、进出口的“三驾马车”平稳转型长。此外,陈彦斌(2014)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微刺激”政策效果已经出现“边际递减”效用,应该加强对供给侧改革的支持力度,优化产能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此外,国内外学者围绕产业结构差异、溢出效应、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等深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联系。如Xiu等(2014)证实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存在滞后性,城乡要素错配阻碍了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干春晖等(2011)指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侯新烁等(2013)通过测算经济结构转变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并建议统筹考虑周边地区的发展路径,实现“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长。袁江和张成思(2009)分析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发现经济总量扩张伴随着结构转变。陈晓光和龚六堂(2005)则证实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驼峰型”。项俊波(2008)将区域经济结构、投资、消费、金融、国际收支等指标纳入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并用宏观数据进行论证。由此看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献仍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进行研究,为区域经济格局转型提供借鉴。

三、 实证检验

1. 样本来源与选取。本文基于产业结构转型视角,选取WIND数据库中2015年我国29个省及直辖市的宏观经济数据,将影响因素设定为第二产业占比(x1)、第三产业占比(x2)、城市化程度(城市人口占该省份总人口的比重,记为x3)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该省份工业总产值比重,记为x4),建立经济发展函数为,其中Y=f(x1、x2、x3、x4)为该省份人均GDP。

2. 偏相关性分析。我们对人均GDP、x1、x2、x3、x4进行偏相关性分析,得到各个指标间的偏相关系数:(1)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程度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31 9(P=0.495 2)、0.639 0(P=0.000 2)、0.940 3(P=0.000)、0.265 7(P=0.163 6),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比及城市化程度具有显著较强的正相关性;(2)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程度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576 1(P=0.001 1)、-0.290 9(P=0.125 8)、0.398 7(P=0.032 2);(3)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程度、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95 6(P=0.000 0)、-0.192 5(P=0.317 2);(4)城市化程度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179 2(P=0.352 4)。

由此看出,城市化程度和人均GDP相关系数高达0.940 3,城市化进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民营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受人均GDP、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影响较高,表现为显著的正偏相关系数;但是,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目前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于民营经济拉动作用不足。

3. 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所选宏观经济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我们对人均GDP及自变量x1、x2、x3、x4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并进行回归分析:

LnPGDP=3.101 4+0.2733 2x1+0.204 4x2+1.734 2x3+0.289 8x4

(16.29) (2.39) (1.03) (10.27) (1.26)

R2=0.910 1,F=60.71。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方程拟合程度较高(R2=0.910 1),回归显著性较好,在影响人均GDP的宏观经济因素中,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最高,其次分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也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失衡、民营经济对经济贡献率不足。

4. 聚类分析。根据Hollis B. Chenery(1986)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如下:准工业化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高级阶段)。由此,根据x1、x2、x3、x4四个宏观指标,对我国29个样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软件为STATA),以便区分不同经济结构类型(见表1),分析结果如下。

(1)第I类包括我国三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人均GDP都在10万元以上,已经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Chenery第5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3个直辖市第一产业占比仅在1%左右,远远低于其它省份水平;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尤其是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甚至高达79.7%。同时,3个直辖市的城市化程度普遍较高,位于82.3%~89.6%之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北京为例,其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占比为48.7%,不及江浙地区。

(2)第II类包括浙江和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该两省人均GDP在2015年达到7.8万元~8.8万元,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很小,仅为5%左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类似,所占比重均在45%左右,且第三产业占比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城市化程度远远低于第I聚类,处于65%左右,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但是,浙江和江苏两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是全国最高水平,在72%~74%之间,对经济贡献率很高,是该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第III聚类包括福建、广东、辽宁和山东。这些省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迈向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的过程中,是我国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均GDP在6.4万元~6.3万元间,第二产业仍然处于核心地位,第三产业也具有了相当的比重。但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在46.1%~52.8%之间。民营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有望成为该聚类新的增长动力。

(4)第IV聚类包括重庆、吉林和湖北,集中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均GDP在5.1万元~5.3万元之间,均处于Chenery第3阶段,即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吉林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7.4%、民营经济占比为28.5%。该区域的城市化程度较低,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民营经济占比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省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速的提高。

(5)第V聚类主要包括我国的中西部省份,其中西部省份4个,中部省份1个,人均GDP在4.0万元~4.8万元之间,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在8.6%~23.1%左右,尤其是海南的第一产业占比高达23.1%,该比重在全国仅次于黑龙江的46.4%;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较高,内蒙古及陕西均超过50%。此外,民营经济对经济贡献率不足,严重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发展欠缺新增长点,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

(6)第IV聚类包括我国7个东中部省份,包括黑龙江、河南等。这些地区人均GDP在3.5万元~3.9万元之间,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且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尤其是作为东部老工业化地区的黑龙江,第一产业占比高达46.4%,是全国最高值;第二产业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除黑龙江占比20.5%外,其余的第二产业普遍占比在40.1%~51.5%之间;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城市化进程处于中西部的平均水平45%左右。总体上,这些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低,且私营企业发展停滞,经济仍以重工业为主,结构化转型难度较高。

(7)第VII聚类包括贵州、云南和甘肃,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人均GDP仅有2.6万元~3.0万元左右,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起步期。第一产业占比普遍高于10%,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在15∶55∶30左右,工业经济较为落后。同时城市化水平较低,民营企业占比仅在26.6%~32.6%左右,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程度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偏相关性结果显示:城市化程度和人均GDP相关系数高达0.940 3,城市化进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明显;第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化程度受人均GDP、第三产业影响较高,但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刺激作用不足。

(2)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在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上,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最高,其次分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

(3)聚类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已经迈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Chenery第5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浙江和江苏是工业化高级阶段(Chenery第4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其余省份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Chenery第3阶段);贵州、云南和甘肃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起步期,普遍以第二产业为主,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对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果转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在改善区域经济失衡、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建议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依照当地资源优势建立支柱产业,推动民间资本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

第二,放宽对科技型、创新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大优惠政策的鼓励力度,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和产业引导,特别要鼓励民企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联合国企,形成混合型企业集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如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的投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三,以改善供给结构为重点,促进社会资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区域资源整合。在技术要素供给方面,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研发能力;在资金要素方面,实现由政府引导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产业引导体系,促进民间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带动,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晓光,龚六堂.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2):583-604.

[2] 陈彦斌.中国经济“微刺激”效果及其趋势评估[J].改革,2014,(7):5-14.

[3]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4] 侯新烁,张宗益,周靖祥.中国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J].世界经济,2013,(5):88-111.

[5] 金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业使命[J].中国工业评论,2015,(2):10-14.

[6]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7] 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8]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9] 秦天程.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3):34-37.

[10] 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新华文摘,2009,(1):23-29.

[11] 袁江,张成思.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研究,2009,(12):17-29.

[1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篇4

为全面掌握当前我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按照省厅要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对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调研内容

(一)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数量情况、行业分布、企业规模(按工信部联企业〔〕300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微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及变化情况;

2.特点趋势: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

(1)各项主要指标在本地区同类指标中的比重(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等;

(2)近三年来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民间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重;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在重点项目中比重。

(3)民营企业在当地20强重点企业的排名情况;

(4)民营企业开展科技进步情况:重点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消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占职工队伍的比重及在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和争创名牌产品方面的情况;

(5)各地近三年来落实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建设情况;

(二)各地在加快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中好的做法、措施和经验。特别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6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3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政〔〕11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开展的主要工作;

2.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

3.设立的财政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情况。

(三)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面临的形势分析

1.民营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2.民营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方式上转变面临的困难和主要制约因素;

3.民营企业在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和争创名牌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推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4.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四)对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重点从政策和机制上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如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企税负担、企业发展环境(法律保障体系、政府采购支持、权益保护、劳动关系等),中小企业融资,地方财政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社会负担),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市场开拓、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工信部门如何强化职能、加强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服务等。

二、调研时间

9月上旬。

三、调研形式

(一)普遍调研与重点调研相结合。由各县(市、区)工信局负责开展本辖区的普遍调研,市工信局对部分县(市、区)开展重点调研。

(二)听取情况汇报与现场调研相结合。采取听取主管部门工作汇报、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企业等形式。

四、有关要求

篇5

关键词:民营经济;问题;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民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意义重大。然而民营经济在进一步发展中却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两方面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

1、市场准入标准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若干“”,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市场准入门滥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有些行业早己被某些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企业所垄断,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非常困难,即使能进入,也有随时被挤出的危险。还有些早就对外资开放的行业,至今也未国内非公有制企业放。另外,有的行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苟刻,繁琐又耗时的行政审批过程只能让民营企业望而叹兴。所以说,相比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进入某些行业的资格、条件和机会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从政府的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在资金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上与国有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和政策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上还是偏向于国有企业,这种利益分配的倾斜必然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根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必然会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

2、信贷融资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市场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国家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仍对民营经济设置了重重障碍,不容许民间资本进入某些法律法规支持其进入的领域。挡在民营经济前面这扇看得见、摸得着却进不去的“玻璃门”、“弹簧门”似乎有越来越坚固之势。加上我国资本市场本身起步较晚,在整个国际资本市场中并没有足够的优势,党和政府为了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确保资本市场能够稳健运营,在信贷融资的政策上限制较多,民营企业信贷和融资困难重重。

(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1、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的实践已表明,企业管理理念也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而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家族理念,使得民营经济采用了家族化的组织形式、用人方式及管理模式。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成立之初有其合理性,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然而,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家族管理模式将阻碍企业获得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阻碍了非家族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就更加难以深入人心,这也就成为是民营企业难以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

1、加强制度变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平等而又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需要转变政府市场管理模式,减少对市场的过分干预,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充分履行在市场经济中充当“守夜人”角色的职责;要强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健全和完善垄断行业准入方式、途径、监管等政策,逐步放开部分垄断行业,有效降低垄断行业准入门,让市场成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杠杆,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确保民营经济等不同性质的生产主体能够平等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2、加强法制建设,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在筹资、投资、社会保障、财产的保护、处罚、赋税、土地使用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与公有制的工业、商业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联合协作关系。要促进这种公司之间新型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必须要加强法制的建设,制定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落实相关的优惠规定,进一步明确和保护一切合法的财产权益,为民营经济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以信用体系为基础,构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构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

目前,社会上普遍对民营企业有不信任的感觉。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整个社会信用短缺的问题。要解决民营企业信贷上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上的问题,构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构建政府信用。人的行为都是由预期支配的,信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是不确定的,民营企业当然难以讲信用。因此,政府取信于民企是民企取信于社会前提。其次,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可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型信用担保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吸收企业投资;二是中小企业互助型信用担保模式,由中小企业作为会员自愿组成并出资,以互助方式在会员中进行担保;三是商业信用担保模式,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第三,加强社会信用立法和执法建设。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和保护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失信惩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化执法力度和准度,在经济各项活动中充分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构建起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良好社会信用体系。

2、建立健全民间融资规则和制度,扩大融资渠道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也证明,中国的民营经济是极具发展活力和运行效率的经济组成部分:由于民营经济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并做出反应;由于民营活动不受外界和上级的干扰,所有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决策的迅速性和有效性,由于扎根民间、土生土长,所以对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的情况更为熟悉;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产生了 “鱼效应”,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竞争效应,极大地激发了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的运作效率。而且,越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其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达程度越高。因此,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的规则和制度,以制度和规则来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民营企业内涵建设,提升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若要长足壮大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选之路,所以,我们要鼓励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要进行创新,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尊重民营企业出资者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形成开放多元式产权结构,设计一套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互信共治”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推进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适应企业规模扩大化、资产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变家族式企业为现代化企业

篇6

一、转变观念,主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立项争资

湖南沅江地处洞庭湖腹地,人口74万人,是个拥有“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农业市。近几年来,沅江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民营企业2956家,其中年产值300万元―600万元的207家,600万元―2000万元的122家,2000万元―6000万元的14家,6000万元以上的8家。全市有44家达到规模的工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34家。全市2002年50个纳税大户,民营企业占32家。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扩大沅江经济总量,增加社会就业,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年以前,一些民营企业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到计划部门要求立项争资时,我们很为难。说穿了,就是不清楚计划部门能否为民营企业争取国家的投资。当我们试着为一家民营企业立项争资时,社会上就有这样的传言:计划部门把国家的钱拿给了私人老板。对此,我们结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大讨论,形成了这样几点共识:第一,中央有政策,省委有决定,要大力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从这一点讲,计划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就是执行上级的政策。第二,按照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改革要求,县级国有企业改制势在必行。沅江19家国有企业,已有14家完成改制。从这一点讲,计划部门支持民营工业企业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三,民营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起步后,计划部门为其争取国家投资,扶植其扩大生产规模。民营企业发展后,既要向国家交税,又要对国家投资予以回报,还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从这一点讲,计划部门支持民营企业就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

计划部门敢不敢为民营企业立项争资,关键在于思想解放。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职能,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所作为。为此,我们把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作为计划工作的重点来抓,在全市选了20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作为扶植的重点,理直气壮地为民营企业立项争资。从2001年以来,为8家民营企业争取国家投资和贷款1800多万元。1998年民营企业家甘松柏投资80多万元兴办珍珠养殖项目,到2002年珍珠养殖面积达7000多亩,放养珍珠蚌400多万只,投资规模达2000多万元。为了帮他做大做强该项目,我们派专人为其编制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省市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为该项目争取了500多万元资金。由于资金充足,企业如虎添翼,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现已成为全省第一家珍珠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同招商部门编制《沅江市民营经济投资目录》和招商引资项目计划书,已发出1000多份,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当好参谋,主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把脉指航

当前民营经济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一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使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在理论上、法律上、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二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为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强劲动力。三是产业融合和重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投资热点和产业机会。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作为计划部门应当正确把握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我们的做法是:

1、在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方面当参谋。去年以来,我们组织专人对全市的重点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并根据沅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鼓励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和外向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向农科园、工业园集中;鼓励民营企业创名牌。这些建议符合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意图,市委作出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为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2、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方面当参谋。近几年来,沅江的经济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单位以执法检查为名到民营企业乱收费。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后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市领导果断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以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下称“市优办”)的名义下发文件,凡到民营企业检查或收费,必须报市优办批准。二是对年纳税在2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由市政府发放《投资企业保护绿卡》,给予特别保护。三是向社会公开在市优办设立的民营企业投诉电话。与此同时,物价部门查处了一批对民营企业乱收费的案件。由于上述措施具体到位,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从而坚定了民营企业家在沅江创业的信心。

3、在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方面当参谋。前几年,沅江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上认为民营企业靠偷税发财,领导担心与民营企业家打交道多别人说闲话。我们将这些情况汇报后,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我市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一是在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候选名额分配上增加了推荐民营企业家的名额,二是民营企业家可优先得到书记、市长的约见,三是召开座谈会倾听民营企业家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为民营企业家正了名、壮了胆、撑了腰,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三、排忧解难,主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协调服务

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从战略高度上着眼,树立主动协调、积极引导的意识,努力做到“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置路障”,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一是向民企发放税外费登记卡,保护其合法利益。我们每年向重点民营企业发放税外费登记卡400多份,并告诉他们,收费要凭物价部门颁发的“两证”,收了多少要写在登记卡上。一些民企反映说,自从有了登记卡,乱收费的人不敢上门了。二是坚决严肃查处向民企的乱收费案件。近几年来,我们把查处向民营企业乱收费的案件作为物价检查的重点之一,凡有举报即派物价执法人员上门查处,靠物价政策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三是为民营企业编制项目建议书。为了帮助民营企业编制项目建议书,我们安排项目办的两名干部上门服务。去年以来,共为40多家民营企业编制了项目建议书,受到了民营企业家的好评。四是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近两年来,我们为50多家民营企业了招商引资信息,到目前为止已有8家民营企业引进了资金,找到了投资合作者。五是搞好政策咨询,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近两年来,我们先后为民营企业政策咨询达300多人次,内容涉及到收费标准、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有关产业的数据和产量等。鸿泰公司的文靖波原来从事生猪良种繁育,企业做大后想扩大规模。根据沅江的实际,我们建议他投资造林,并提供了相关的政策信息。目前,他投资2000多万元,造了3万亩速生林(计划造10万亩),其企业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

四、加强引导,主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计划部门应当转变职能,积极引导,把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间投资增长作为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地区布局的关键环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从总量与结构、机制与体制、资金与项目、政策与环境等方面,加强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调控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值得计划部门思考和研究的有以下一些问题。

1、观念更新问题。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在,我国民营经济正处于蓄势登高的关键时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仍然要突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综观我国县域经济的差距,主要差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归根到底,还是差在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上。在现实生活中,嘴上喊的多,真抓实干的少;怕这怕那的多,敢闯敢干的少;亮红灯的多,开绿灯的少;一般号召多,研究具体问题少,这就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计划部门应当率先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方针,为地方政府当好参谋。

2、政策扶植问题。实践证明,没有政策和环境的大改善,就不可能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要实现民营经济突破性进展,必须采取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从管理体制上讲,目前民营经济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私营、个体户由工商部门和个体协会主管,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局主管,民营科技企业由科委主管,三资企业由开发区或招商局主管,工业企业属经贸局主管。多头管理多头插手,而出现问题或遇到难题谁也不管。现行政策措施主要是围绕国有企业制定的,随着民营经济比重的逐步提高,在管理上出现了政策真空,使民营经济的发展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凡是法律未禁止的领域一律向民营企业开放,对民营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范围。

从产业政策上讲,很多地方政府尚未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民营经济的产业投资指导较少,从而使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向和项目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在财政方面,未将民营经济纳入财税支持的视野,民营企业无法享受适当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当然该收的税也要加强征管。在金融方面对民营经济也存在不公平待遇。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大产业扶植力度,要突破体制,调整市场准入政策,调整财税政策,调整权益保护政策,调整监督管理政策。

3、产业引导问题。根据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长期发展规划,我们认为,在当前要引导民营企业重点向三大产业进军。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25%左右,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程度在70%以上。近两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在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逐步形成了以洞庭食品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业;以湘中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以沅江纸厂为龙头的芦苇造纸业;以恩泽公司为龙头的苎麻加工纺织业。全市六大拳头产品的加工率,2002年达到38%左右,比2000年增长近1倍。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向科技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通过购买专利、自主开发、科技入股、借脑开发和联合开发等途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三是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专、精、特、新”的产品优势和机制灵活、对市场变化敏感、适应期短的经营优势,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层次。

4、环境优化问题。近几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已有了较大改观,但与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通过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加大查处乱收费的力度来优化环境,保护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7

一、呈现的主要特点

1、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励女性广泛参与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妇女参与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各级妇联组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和措施,宣传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新观念和妇女先模人物。通过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组织评选表彰、外出参观学习等,教育激励广大妇女干事创业。在全市推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女先模人物,她们的创业事迹多次被中央、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民营经济大发展,沂蒙巾帼赛须眉”的浓厚氛围。去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到262.8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4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5%,上交税金51亿元,占全部工商税收的73%。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214万人,其中女性79.3万人;规模以上企业2080户,固定从业人员41万人,其中女性18万人。

2、贴心的服务促进女性就业创业。各级妇联针对妇女自身特点,结合在全市开展的“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万名妇女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创业形式,大力创建妇字号龙头企业,发展来料加工业,搞好就业培训,协调小额贷款,提供有效服务。沂水县妇联争取青岛即发集团的支持,先后在14个乡镇建起了19处发制品加工点,14处由乡镇妇联主席任厂长,安置妇女闲散劳力10000余人,年实现社会加工费1500万元,形成了妇字号龙头企业群体。为提高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能力,各级妇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各类妇女活动阵地,协调劳动、农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近两年来,全市妇联系统共培训妇女32万余人次。市妇联与临沂诚谊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联合培训120余名女性,并全部安排就业。各级妇联协调财政、农村信用社等部门,通过联户担保、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担保、项目资产担保等多种形式,扩大对妇女重点项目的贷款规模,帮助解决妇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仅县、乡两级妇联就协调小额贷款2.56亿元,扶持5万余名妇女创业就业。

3、鲜明的区域、行业经济彰显妇女作用。我市区域经济明显,临沭、河东、郯城等县区的草柳编,郯城县的银杏,苍山县的蔬菜,平邑县的金银花,蒙阴、费县、沂南等县的果品,沂水县的步鞋等等,这些特色之乡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广大妇女参与民营经济施展才华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郯城县胜利乡农村妇女徐景雪创办了高大冠冕工艺品厂,带领农村妇女从事帽子、手提包等工艺品编织,在妇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企业越做越大,从业妇女达3000多名,产品畅销国内外,年创纯利润达260万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女性在民营经济中的从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食品(脱水蔬菜、肉制品)、陶瓷、草柳编等行业。据统计,我市女性从事草柳编加工业的达17.2万人,从事服装、鞋制造业达16.4万人,从事食品加工业11.8万人,从事市场批发销售业18.4万人,从事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业10万人,从事陶瓷等行业的9.2万人,从事外贸出口行业70万人。这些行业女性从业人员占总数的50%-90%不等,食品、纺织、草柳编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女性在这些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繁荣的批发市场孕育了一批女老板。我市专业批发市场具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鲁南苏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打造“商贸之都”,大作“商”字号文章,要求把市场改造提升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加强物流市场建设。去年临沂批发城成交额425亿元,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临沂批发城吸纳了大批妇女进场经营或围绕市场搞服务。据统计,市场内妇女从业人员达8万人,围绕市场从事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的妇女达14万人。专业批发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兰山、费县等地的人造胶合板产量居全国第一,木业已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业,该产业就地转移妇女劳动力5万多人,仅兰山区培育出年创利润10万元以上的板材加工女老板676个,50万元以上的35个,100万元以上的19个。有的女老板还当上了经纪人,在外地客商与本地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便捷服务的桥梁,走出了一条依托市场、服务企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不高。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女性经营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偏少,从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几大领域看,多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管理领域、科研开发领域从业女性较少;女性就业比率相对较高,创业比率相对较低。

2、服务妇女创业的机制不够完善。为妇女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市场、项目、信息、技术等全方位服务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

3、民营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好。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有些外贸出口、服务行业女职工超负荷劳动,妇女的四期保护得不到保障;有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工资待遇较低;未给女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创业的活跃程度越高。因此,提升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女性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妇联组织应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培训网络建设,对广大妇女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能学校的优势,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培训;把妇女劳动力培训列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切实保证女性接受培训的比例不低于50%;充分发挥“大姐”创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根据市场需求,为民营企业培养各类女性技能型人才;建议在大学设立民营企业女性经营管理者班次,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引导骨干民营企业与名牌大学合办MBA班,鼓励、支持女民营企业家攻读EMBA,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女性创业人才。

篇8

关键词:民营经济;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民营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聊城市为例,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0.21万户,资本金数额25.61亿元;私营企业实有1.70万户、注册资本(金)为620.39亿元。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近1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4%,占新增就业人员的90%以上,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市GDP的百分之六十多,税收的一半,85%的用工在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安排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财政增收的生力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从我市民营经济自身发展情况看,民营经济规模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与南方和我省东部先进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总体规模小。与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我们一个县的经济规模只相当于人家一个比较好的乡镇。江、浙民营经济先进市、县、乡镇从事工商业的户数已达全部人口户数的80%以上,而我市则不足10%。2.产业层次低。我市民营经济的主要产业多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科技含量较低,初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乏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市民营企业普遍起步门槛低,很多企业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企业制度不规范;在企业管理上,制度不健全,多数是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有的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差,短期快速发展后就走向衰退甚至破产。4.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科技进步比较缓慢,高附加值产品少,科技投入不足,新上项目面临资金、用地、高素质人才等因素制约,致使民营经济新生增长点不够多,投入增长势头不够强,影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二)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制约因素还比较多

1.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缺口大。今年以来,受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的影响,广大中小企业普遍感觉到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缺口明显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上浮30%-70%;我市中小企业在民间的融资年利率大多在15%-20%之间。据对全市中小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来看,全市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在100亿元以上,有的企业资金链已出现断裂的危险。

2.受通胀影响,能源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据调查,企业用煤炭、钢材、铜材、棉花、聚乙稀等价格均有大幅增长,幅度在5%-96%,且涨跌不稳,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可替代性较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将成本转嫁到产品中去,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严重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3.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据调查,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劳动力流动频繁,“普工荒”和“技工荒”局面并存。企业平均工资同比提高20%以上。4.人民币升值较快。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型民营企业成本增加,普遍不敢接长订单,产品出口减少,利润率下降5.土地制约因素仍比较突出。近年来工业用地指标减少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地形势日趋紧张,部分项目因土地无法落实而不能开工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

(一)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

国家的科技创新力量和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应大力引导这些创新资源为民营服务。加强民营经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规划,支持引导科研机构开发民营急需的技术。设立技术创新平台,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自治、市场化运行”的原则,为民营提供技术研发的服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

(二)推行“一乡一品”、“一镇一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把特色产业作为撬动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借鉴全国“千强镇”的发展模式,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等块状经济、特色经济,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区域特色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加快我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一定要在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上狠下功夫。鼓励产业内企业加速自我积累,实施兼并重组,搞好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产业内企业,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借助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更大范围的产业链接,做到低风险运行,“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向跨国企业发展。鼓励产业内企业在本区域内搞好生产经营配套,积极扩散上下游产品,发展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当地千家万户及大量中小企业的骨干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要把提素质塑品牌作为战略举措来提高我市民营经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民营企业搞好内部管理,摒弃家长式管理,用先进的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搞好公共平台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要加快行会、商会、融资担保协会、培训、检测检验、市场开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篇9

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充分发挥江西省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江西民营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拥有一批如汇仁集团等资产状况良好的优秀企业,而且总体的效益和规模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共计约64.3万户,全省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超过236万人,比上年增加约22万人;2003年全省私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46.6%,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生力军。

江西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在江西民营经济的产出结构中,集体经济的比重最大,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的比重有大幅度增加;在全省民营经济的投入结构中,外商、股份制经济的比重最大,增长率也高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以轻工化为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从企业的户数、产出和从业人员来看,乡镇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的产业组织规模结构水平较低,对其适应工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带来困难;民营经济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低,这也对其适应工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带来困难。

江西民营经济落后的表现

江西民营经济总体上仍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国民营经济GDP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超过20%;如果和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江西民营经济的差距就更大,到2002年底,浙江民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为2500亿,江西的注册资金390亿,不及浙江零头;纳税额,江西为40亿,只有浙江的1/3。

江西民营经济的落后还表现在民营企业的相对速度慢、数量少和规模小。即便是在江西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乐平市,民营企业只不过约300家,整个景德镇市也只有600家左右,而浙江省的诸暨市就有民营企业超过万家,其中包括像步森集团这样全国著名的企业。

江西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少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民营经济在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使江西作为农业大省的农业资源优势难以释放;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多,制造业、建筑业占绝对比重,制造业主要流向服装、食品等传统制造业;第三产业在民营经济中迅速兴起,在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和营业收入等方面都以较快速度增长。

江西民营经济在区域结构上发展不平衡。不仅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城市与城市之间,作为省会的南昌、作为江西省南大门,与福建、广东紧邻的赣州凭借其区位优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而其他地市由于各种原因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

江西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江西省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调雨顺,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因此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比较容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养成了江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理,以至于在中部地区逐渐被周围省份赶超,缺乏创业的激情,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江西民营经济在这种氛围中很难有很大成长。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突出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难,金融业还遗留对民营经济的偏见,在银行贷款中长期存在重国有、轻民营的现象;二是间接融资难,中国证券市场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为国有企业融资的历史责任。然而在经济总体落后的江西省有着更为特殊困难; 就间接融资部分,江西民营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资本实力薄弱,不大可能满足国内一板市场上市要求,而且江西民营企业多数属劳动密集型,难以在二板市场上市;就直接融资部分,江西金融业自身发展也相对落后,即使不存在“重国有,轻民营”的歧视政策,也没有心力来扶持江西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准入障碍。由于观念上的歧视,民营经济受到方方面面的不公平待遇和限制。不仅在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领域,只允许国有资本进入,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外,而且在一些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也限制民营资本的进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完全无视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把他们简单地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小作坊等同起来。

江西民营企业主素质低下,文化程度不高,据统计,70%的民营业主只有初中学历,许多经商者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他们的管理能力已经不能驾驭企业这艘大船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上航行,这必将影响了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民营企业多年家族式管理,用人机制陈旧,任人唯亲,聘请来的人才不被重用;企业强调人才的即时功效,不给予人才适当的发展空间;企业主偏重经验而缺乏创新,自然也不能吸引人才。总之,江西民营企业不能做到“物资待遇留人”,“企业发展留人”,“领导魅力留人”。

阻碍江西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还有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宪法》的逐步修订,基本上完成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从“允许”到“肯定”的过程,然而由于法律对私人财产产权缺乏明确的定义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障碍,广大民营企业主仍然无法义无反顾地投入经济发展。

促进江西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制约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人的思想,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才是根本之道。一要消除全省人民的“官本位”思想,江西人特别看重“当官”,对勤劳致富的企业家却不以为然,社会上流传着“企业家再有钱也要巴结当官的”的说法;二要破除江西人的“小富即安”的思想。现在,江西省人均GDP在全国处于末尾,应该从“江南鱼米之乡”的迷梦中清醒,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经没有人仅仅满足于温饱。

要进一步促进江西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要牢固树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市场经济的观念,尽量避免行政权利干预市场;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的现代企业;政府要集中精力发展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培育和完善人才、劳动力、资本、产权、技术和信息市场,尽快形成开放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所有执法人员都要树立为企业、为公民服务的意识,文明、规范执法。

提高民营企业主的素质,培养优秀企业家队伍。通过引进外省管理人才,提高民营企业主的总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制定民营企业主江西民营经济的培训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经营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和大企业,特别是到浙江、广东的优秀企业中去进行实地系统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民营企业家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信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实现民营企业家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打造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

要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为投资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收益分配环境。目前,民营经济对“三乱”现象反应依然比较强烈,“三乱”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江西省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从事关江西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些问题,狠刹这股歪风。

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要降低准入门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其余行业均应允许进入;凡对外商允许进入的,也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对外商取消的限制,对民营企业也应同样取消;外商能享受的优惠待遇,民营企业也应同样享受,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应允许民营企业依法自主选择企业组织形式,也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共存;二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条件,在民营企业技术立项、用电用地、银行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上应做到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争取进出口经营权,并在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升企业结构,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按照江西产业发展的产品指导目录,采取信息引导、技术引导与资金引导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民间资本摆脱盲目投资的倾向,引导其向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当前,江西民营经济格局仍以传统产业为主,要转化为以工业化为中心,要重点扶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企业,民营企业本身也应审时度势,主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产品或服务结构,退出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民营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符合区域产业方向的行业与产品,使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加大技术投入,树立品牌意识,走“专而精”的路子,向“三高”方向努力。

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以对外开放为主战略,加快江西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行业龙头大户,培育特色产业群,并将招商引资,发展龙头大户群,发展特色产业群有机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带动民营企业,以形成有关联的企业群、产业群。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发挥省内外民营企业的作用,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发展混合型所有制经济,拓宽投资领域;引导民营经济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推动江西名牌战略的实施。大力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引导、激励民营企业实行外向型经营,扩展经营领域。通过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外向经营,壮大民营经济实力,带动整个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相应的政策,切实推进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西经济才有希望在我国中部地区崛起。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江西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

篇10

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主动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升,经济运行逐季回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85033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本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79.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与国有和外资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具体可归纳为“五个领先”和“三个低于”。“五个领先”:即产业结构优化、民营投资增速、新兴业态发展、对外投资、进出口增幅领先全市;“三个低于”:即工业生产、税收增速低于全市水平,就业增量低于上年。报告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四个不够”,即发展速度不够快、投资领域不够广、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外向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条建议”,即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走出去”。

一、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2012年,上海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平稳有序。据初步核算,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79.37亿元,在本市生产总值中,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为47%、27%和26%,形成了“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883.73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全年工商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企业共11888户,占本市全部新设企业的93%。新设民营企业户数较上年增长8.1%,增幅大于全部新设企业2.7个百分点。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59.32亿元,占全部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的52%。

(一)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五个领先”

1、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上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继续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从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看,2012年,一、二、三产在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35.6%和62.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

2、民营投资增速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完成民营投资1552.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5%。其中,房地产投资986.92亿元,工业投资370.77亿元,分别占民营投资的63.6%和23.9%。

2012年民营投资较上年增长9.0%,增速快于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民营投资主要投向市场开放度大、竞争充分的产业,这些产业增速较快,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6.6%。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民营工业投资同比微降0.9%,表明民间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意愿有待加强。

3、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领先全市

2012年,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为本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本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电子支付行业、互联网融资、网络视听等信息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本市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约占七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扩大了资金清结算规模,提升了本市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汇付天下2012年支付结算量达6178亿元人民币,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在航旅、理财等支付领域排名第一。互联网融资发展迅猛,本市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互联网信贷融资机构大部分为民营经济。2012年上海P2P互联网信贷融资交易总量突破10亿元。如拍拍贷2012年网络信贷总交易额达4亿元,是前两年总量的4倍。网络视听渐成规模,2012年上海网络视听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五成,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视听产业节目链。如PPS网络电视2012年底PPS客户端总装机量达到6.65亿台,日均浏览量超过2.5亿次。

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领先全市

本市民营企业对境外投资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2012年,在市商务委登记的本市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有157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

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奥盛集团、鹏欣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领先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品牌合作、产业链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设立境外服务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海外技术投资等。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投资项目数量多但金额较小,地区分布多元化,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在各行业中排位居前。

5、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幅领先全市

尽管受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外需疲软因素困扰,本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受到一定抑制,但仍保持了同比增长。2012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75.88亿美元,占全市的15.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接近95%,为639.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增幅较全市高出11.3个百分点,较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出18.1和1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0.2%,进口增长12.1%。

2012年,一般贸易仍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贸易方式,但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美国、日本为本市民营企业最大的贸易伙伴;机电产品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进出口大类商品。

(二)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低于”

1、民营工业企业生产运行较为困难,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发展速度低于全市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1.46亿元,较上年下降2.1%,降幅大于全市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3.08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大于全市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6.24亿元,同比下降13.7%,降幅大于全市10.9个百分点。

尽管工业总产值、效益指标同比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本市民营工业企业全年上缴税金总额仍达到131.11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大于全市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100强企业在内需支撑下保持了9.6%的同比增长,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不均衡,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2、民营经济税收增速较缓,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933.20亿元,占全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税收收入的26.2%。其中,私营企业税收1096.41亿元,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739.91亿元,分别占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56.7%和38.3%,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合计占5%。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较上年增长6.1%,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2.6%,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增长16.4%,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同比分别减少1.7%和22.9%。

2012年,本市纳税前50强私营企业的纳税总额达到87.49亿元,占私营企业税收总额的8.0%。从所属行业看,纳税50强私营企业中有25家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位列前三甲的大华(集团)、宝宸置业、锦绣华城均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此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有6家,批发、零售、管理类等社会服务业企业11家、制造业4家和建筑业4家。

3、民营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增加,但增量明显低于上年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登记备案89.22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招工登记备案人数的69%;累计退工登记备案78.54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退工登记备案人数的71%;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10.68万人,占全市实际增加就业人数的60%。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人数同比下降3.3%,降幅较全市所有企业低0.9个百分点;累计退工人数同比上升9.7%,增幅较全市所有企业高2.2个百分点;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上年下降48.4%,降幅大于全市5.3个百分点。

二、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体制、市场性壁垒、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从2012年来看,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

与我国其他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市民营经济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2年本市民营投资增速为9.0%,远低于广东省22.5%的增速。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广东省这一比重为51%,而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一比重已分别达到53%和61%。同时,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据市人保局统计,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2011年的20.70万人减少了10万人。

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领域不够广

尽管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六成,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相对偏弱。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纳税50强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了一半,且排名前三的均为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仅4家。2012年本市民间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了63.6%,同比增长16.6%,同期工业投资仅占23.9%,同比下降0.9%。这一方面显示了民营资本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投资领域狭窄、投向单一。

3、部分民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够强

本市民营企业多为传统型企业,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100强中,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电气、电缆、食品制造等传统行业企业居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重不高。这些传统行业企业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普遍不足。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0%,低于全市工业6.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1年民营工业企业5.6%的利润率。

4、民营经济外向度不够高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外贸依存度为78%,远低于全市135%的水平;同期本市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比重为15.5%,低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27%);同期民营企业工业出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全市工业的该项比重为25.4%),而民营工业企业100强的该项比重更低,仅为5.0%。

(二)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其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1、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服务和管理体制。落实《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由市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要求,加快建立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共同解决民营经济服务“碎片化”问题。二是完善优扶机制。针对不同的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形成面向广大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照顾、针对部分重点产业成长性企业的针对性帮扶和选择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特惠性支持相结合的分层次、有差异的新型优扶机制。三是及时跟踪发展动态。根据新形势、新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诉求及其变化,聚焦民营企业转型提升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研究制定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创新适应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科技、人才等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大政府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引入各类专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融资担保、财务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降低政府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2、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按照党的十提出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求,加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本市实施意见,在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卸掉“弹簧门”、打破“玻璃门”上探索创新、先试先行。二是尽快出台民间投资的行业指导目录,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并鼓励民营企业突破资本、技术障碍,进入更多开放性行业,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组织本市重大投资项目向民营经济推广、;同时,围绕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城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建设。三是在既有产业领域搭建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制重组,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资大中型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四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支持技术改造,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增加技改支出的税前列支,对于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技术改造等再投资的部分可予以财政资金扶持等,促进传统行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专项补贴等财政扶持力度,推动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通过内部流程改造和外部资源整合,推广及尝试新的营运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4、扩大进出口便利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

一是扩大进出口贸易便利化适用范围,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包括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降低抽检率;进一步完善海关查、验货制度,杜绝中间环节造成的“查验费”以及报关服务机构的乱收费;加快中心城区的贸易便利化工作,加快研究和落实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在中心城区的延伸试点。二是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包括建立全市性民营经济、商会组织“走出去”服务平台,建立“一门式”审批平台,简化境外设立企业和投资项目核准程序,简化企业境外上市审批程序,鼓励“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等措施。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本刊略作调整)

注解:

民营经济增加值: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户以及私营控股、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营投资情况: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