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

篇1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反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59-02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国外研究动态。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都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2005 年1月, 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各自的理解, 但有几点带有普遍性:(1)宜居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城市。(2)宜居城市是一个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的城市。(3)宜居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4)宜居城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舒适便宜的城市。(6)宜居城市是一个公共安全的城市。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初级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总之,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认知感,对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张家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在最近几年张家口市加大力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但与全国或全省相比还是很落后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和全省的靠后水平,2006年,张家口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9.7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平方米,在全省排第十位。

2.市容环境不尽如人意。张家口市连续多年积极开展综合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气候特点、市民素质、管理盲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整体卫生环境还不够整洁、优美,距离宜居性标准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3.城市改造“死角”亟待清除。张家口市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地段,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改造难度更大,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死角”。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缺口大。虽然张家口市在1995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未达到合理的比例水平,逐年累计形成了巨额的投资欠账。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的策略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建设宜居城市,制约影响的因素很多,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等,但最关键在于城市政府的心态理念。建设“宜居城市”,老百姓固然可以参与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关键在于城市政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行为直接地决定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如道路的设计、广场的设计以及房地产的开发等,这些都是由政府直接决定也只能是由政府决定。由于政府官员的学历、认识以及行为观念的不确定性,往往使一个城市在某一个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一些官员在执行或决定一个项目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最后形成的局势时,政府原本是为市民做事,但是项目完成以后却得不到市民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争取广大市民的意见,较少的关注群众利益所造成的。还有一些城市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行动上改变不大,或有一些则在具体推动城市宜居的做法上存在很多偏差等等,这些做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不宜居。因此,张家口想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拆建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市民的切身利益,多为市民考虑一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要坚持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把集中供热、供气、交通作为城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坚持新区抓配套,旧城抓完善,使城市路网纵横贯通。按照主城区“西展东拓、扩城上山”的要求,2008―2009年要加快城市快速路与城区道路连接线建设,完成城市“三纵、十横、一河、三桥、十立交、十游园”以及“一门、三网、十四路”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小街巷的改造工作,2010 年前实现主城区道路状况的彻底改善。加快 高新区开发建设,2010 年完成北片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前把高新区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切实抓好供热、供气等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工程建设,落实好重大基础设 施工程项目。

3.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熔铸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张家口市在全面改造城市过程中要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文脉。张家口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在市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见证张家口市的发展历程,是张家口市重点要保护的建筑。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延续性,使后人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建筑来了解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即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知道张家口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比如大境门等历史建筑一定要保护下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张家口市的文脉,那是对历史的犯罪。

因此,在建设张家口市宜居城市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城中村的整治改造,要注意保留如古民居、骑楼、宗祠、石板路、小桥、古树名木、河涌等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防止出现不顾历史文化保护,一味大拆大建的现象。

4.利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提出并实践的“反规划”概念,近年来在浙江台州、深圳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由俞孔坚主持设计的节约型城市绿地景观,已有多项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所谓“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这一设施保障着城市的生态和健康,保护人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张家口市在近几年的快速建设中,要全面规划,充分应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其他城市所走过的弯路,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5.全面建设对市民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弱势群体的应保尽保,扩大失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使他们能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党的温暖。切实加强教育事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实力、争创名校,初高中教育要扩大容量、提高质量,小学教育要科学布局、改善条件,最大程度的方便孩子上学,提高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以方便、书社、健康为着力点,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活动场所。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建立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

篇2

关键词:交通工具;道路建设;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paperdescribestheconditionsofthecity''''stransportdevelopmentinourcountrythroughtwoaspects:thedevelopmentofroadsandtransporttoolsincity,andpointsouttheproblemswearefacingofthecity''''stransportdevelopmentinourcountry.Atthesametime,weshould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vehicle,roadandpolicy,socouldwerelievetheproblemofthetransprotaioninourcity.Atlast,wereferstotheimportantmenaningsofthefoundationalestablishmentconstructioninthedevelopmentofcityinourcountry.

Keywords:vehicle;theconstructionofroad;policy;sustainabledevelopmen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血液循环系统的交通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1995~2006年的11年间,全国城市铺设道路总长度从130308公里增加到241351公里,铺设道路总面积由118181万平方米增加到411447万平方米,全国各大城市修筑桥梁数量由

32123座增加到54643座,其增长率分别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从1990~2006年间,公共交通运营的数量从6.2万辆增加到31.6万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2标台到9.1标台,增长率分别是248℅和313.6℅。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不论是在道路建设,还是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并且开始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机动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机动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汽车和地铁等,从1995年到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的数量共计分别增长了85.2℅、248℅。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建设的承受可能。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即将迎来又一个汽车增长快速期。而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1]。

1.2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需求量估计不足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路面狭窄曲折,线网的连续性、连通性与可达性差,甚至不成环不成网,瓶颈断头亦经常出现,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线路分布不合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停车场建设不够,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宽,停车场却没有相应的跟上发展,导致市区中好多车辆停靠在道路两旁,影响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拥有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车设施超过60万个。

1.3交通法规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重视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一些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北京和东京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是东京的3℅,每公里交通标志是东京的15℅,地下人行横道数是东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则可以想见。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754919起,死亡人数达105930人,折算经济损失308787.3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148.1℅、43.3℅和57.3℅。

2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体系建设

2.1.1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根据专家预测:一个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车,占路约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占路约为4平方米;骑摩托车占路约为10平方米;驾私家小轿车占路约为14平方米。而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了自行车。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首选,而自行车出行量多、频率高,是造成交通拥

挤、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转向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公共交通,并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城市地铁等运输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1.2“轨道交通”——我国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独规铁路、有轨电车等组成,与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大。地铁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6万人次,轻轨交通可达3万~4万人次,而公共汽车若使用普通路面仅能运送5000人次,专用道路也只能运送1万~2万人次。其次,运行速度快。轨道交通在专用线路上行驶,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铁列车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高速无阻的运行,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80~120公里;轻轨、独轨交通时速可达70~80公里,而在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等公交车辆仅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积少。城市地面空间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决交通问题困难,节约建设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轨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1]。

2.1.3发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

大力发展通勤车制度。我国城市交通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客流量比较大、时间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更是如此。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个单位和学校的职工、学生组成。如果各个单位企业和学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车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积极培育发展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由于私家车增长过快是导致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控制私家车增长的速度。完善的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车购买欲望转变为汽车租赁或者购买二手车辆,这样就可以从总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2.2加强道路建设

从1995~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我国道路铺设长度和道路铺设面积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2%和24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很多城市依然表现出道路拥挤。在我国常规的道路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走出因单纯修路导致的系列交通问题

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时,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就形成了扩建道路与交通拥挤的恶性循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应该做到,对交通基础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础数据;本地突出的交通问题与隐患的系统研究等,并且,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交通这个长期而动态的问题上得到圆满解决(图1)。

2.2.2重视停车场建设

道路的静态建设也就是城市中机动车辆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我国好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停车场的相对数量却越来越低,导致好多车辆停靠路边,严重影响交通。一些城市的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之间的距离相差悬殊。由于停车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造成大量的车辆无处停车或随意停车,从“停车难”导致了“停车乱”,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很大影响。

2.2.3加强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建设

最后一公里建设也称之为城市的微循环系统。过去我们对城市的干道建设给于了较多的倾斜,而对于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末梢部位有所忽视。城市交通体系就像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血液最终都要通过毛细组织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汽车也是一样,最终要通过微循环系统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看,微循环系统的初级化、原始化的确是交通拥堵、回流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越建越堵的重要原因。

2.3加强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质量实施建设,提供服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督,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同时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于必要的资金保障。

3结论

交通问题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它是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一个综合反映。切实解决好城市交通体系问题,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要内容。并且,如果这一难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大城市的今天就有可能成为中小城市的明天[2]。

由于城市交通建设的复杂性,单靠某一方面的建议或者政策措施,已经很难适应目前不断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形式。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城市的交通工具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和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使之从总量控制上达到最优。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

[2]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郭陪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曲振涛.法经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郑锋.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唐华.美国城市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施工围挡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目前,在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施工围挡样式可谓五花八门,规格不一。有砖砌筑围挡,有薄铁皮围挡,有彩钢板围挡,有PVC塑料围挡......。施工围挡的应用曾为提高国内安全文明施工水平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是通过多年以来的使用证明,砖砌围挡建筑垃圾多、污染环境,铁丝网围挡塑料草皮易产生积灰二次污染、塑料草皮易被盗,薄铁皮围挡易生锈、抗风能力差等存在诸多缺点。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引入,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求通过管理和技术的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1】。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倡导绿色施工理念,移动装配式围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已经慢慢开始推广应用。

2 移动装配式围挡的选用及主要特点

2.1 选用移动装配式围挡的原因

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全国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工程建设各方以及广大民众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绿色施工意识逐步提高,传统建筑施工作业围挡破旧、脏乱、规格不统一的状况,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标准,改善市容市貌。以往城市基础建设围挡应用较多的是砖砌体围挡。砖砌围挡外表容易脱色,遇到地基较差时,基础埋深要做处理,在拆除时会产生扬尘和建筑垃圾,不利于环保。薄铁皮围挡标准不高,易损坏,有时候风大就能吹倒,影响交通安全。我们针对传统的城市基础建设围挡的一系列弊端,进行技术创新,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规范美化城市环境。在这种条件下,美观、安全、环保的移动装配式围挡应运而生。

2.2 移动装配式围挡标准样式和适用范围

2.2.1移动装配式围挡标准样式一:砌体+彩钢夹芯板结合的结构型式。以混凝土或砖砌体作为基础和立柱,彩钢夹芯板作为挡板,彩钢夹芯板50mm厚。彩钢夹芯板与基础、立柱采用螺栓等有效措施连接牢固。

图1砌体+彩钢夹芯板结合的结构型式示意图

适用范围:城市区域内公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轨道交通工程车站、桥梁、污水处理厂、人防设施等有固定场地的工程及封闭交通时间超过30天以上的道路工程起止点(道路两端头)。

2.2.2移动装配式围挡标准样式二:型钢+彩钢夹芯板结合的结构型式。围挡由立柱、底座、板面组成。立柱使用镀锌方钢;底座使用铁板,上开4个孔,配备4个膨胀螺丝,安装时打孔在地面上固定;立柱和底座直接焊接,形成整体;板面由夹芯板和镀锌槽钢包边组成;板面内侧每隔6m设置45°~60°的支撑,支撑用角钢5cm×5cm,以保证挡板的稳固。

图2型钢+彩钢夹芯板结合的结构型式示意图

适用范围:城市区域内次要干道,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施工时间15日以上的道路、排水、绿化、燃气、路灯施工等工程。

2.2.3移动装配式围挡标准样式三:型钢+彩钢板结合的结构型式。以方钢和彩钢板组合而成,0.5mm厚彩钢板为全封闭式结构,底座为预制混凝土块,单块挡板之间用螺栓进行牢固连接。

图3型钢+彩钢板结合的结构型式示意图

适用范围: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施工时间15日以内的道路、排水、绿化、燃气、路灯施工等工程。

2.2.4移动装配式围挡标准样式四:型钢+彩钢板+镀锌钢丝网结合的结构型式。该结构型式为半透视的移动装配式围挡。围挡上部为镀锌钢丝网,围挡下部为0.5mm厚彩钢板封闭式结构,底座为预制混凝土块,单块挡板之间用螺栓进行牢固连接。

图4型钢+彩钢板+镀锌钢丝网结合的结构型式示意图

适用范围: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施工时间15日以内有可能影响到行人和车辆通行安全的道路、排水、绿化、燃气、路灯施工等工程。以及施工场地中商业门店前、城市道口范围内、快车道转折处等涉及行人和车辆交通安全的位置。

2.3 移动装配式围挡主要特点

2.3.1 移动装配式围挡工厂模块化生产、现场组装;

2.3.2 安装简单,施工便捷,可循环使用;

2.3.3 结构简单大方、美观,具有节能和环保功能。

3移动装配式围挡设置的总体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

3.1移动装配式围挡设置的总体要求:

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地围挡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方案,并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公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四周应设置连续、封闭的围挡,市政基础实施工程的施工现场围挡可以连续设置,也可以按工程进度分段设置,特殊情况不能进行围挡封闭的,在工程险要处采取隔离措施,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3.2移动装配式围挡施工注意事项:

3.2.1围挡应连续、坚固、稳定、整洁、美观。

3.2.2对于地段要求高围挡的,必须做好围挡的稳固、高处的防风措施,避免冬季风太大而造成的围挡倾斜倒塌等现象。

3.2.3围挡外立面应根据城市文明、企业文化、项目情况等实施符合城市管理要求的美化彩化。

4 移动装配式围挡应用实例

南宁市白沙-友谊立交工程,围挡采用砌体+彩钢夹芯板结合的结构型式,合同额2.346亿元。

南宁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挡采用型钢+彩钢夹芯板结合的结构型式,合同额2.516亿元。

富士康南宁科技园一期道路工程,围挡采用型钢+彩钢板结合的结构型式,合同额1.85亿元。

南宁沙井大道污水管工程,围挡采用型钢+彩钢板+镀锌钢丝网结合的结构型式,合同额1.61亿元。

图5移动装配式围挡应用图

5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倡导绿色施工已成为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移动装配式围挡工厂化生产,安装简单,而且可重复多次使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地上大面积推广使用,不仅极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的档次,还能优化城市环境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进一步彰显城市建设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

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努力从城乡发展的冲突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阶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大城市进行近一步的规划和内在的升级,同时还需对广大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要以协调城乡关系为核心,以城市和农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设计。

一、 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大、中城市,还要完善和努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如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有关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着手对大、中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再加上我国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管理不完善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踏上正式规划建设的轨道和正规的设计程序,因此会出现许多无规划的私人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许多耕地闲置无人规划和开发,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农村生活的整体风貌。建设者的无序建造也会使农村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

小城镇和农村有许多建筑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测和审核,其中不仅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更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具体详细的建设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公共绿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电路保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总的来说现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问题就是我国缺少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建设规划设计,并且政府对城乡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不够。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就国家的方针政策而言,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设计规划是完成我国“十二

五”规划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着重加强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规划的各方面的建设,拉近城乡的生活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落后的农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农村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逐渐拉近城乡的距离,实现全国整体化前进的道路。

(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逐步提高与完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立起一个设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设计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乡现状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走进城市和农村进行实地的检测和考察,彻底的了解现今城乡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国城乡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实施

(一)在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提就是提高相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对城乡建设的重视度。各个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来相互学习与借鉴工作经验,争取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这样就大幅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及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充分的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顺利的进行。

(二)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部分。应时刻联系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并分别抓住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国的城乡建设。

首先,城市的关键点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通过把这个主要的城市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解决它所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内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现状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其次,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以解决农村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 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式必须要以拉近城乡距离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连接,保证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生活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四)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要通过专家的严格的审查、论证,还要经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和相应级别政府的审议批复后,才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对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应有严格的审批标准,根据我国城乡的现实状况可以初步得出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紧跟党的方针和路线,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十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和规划设计。

2、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进必须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

3、城、乡的建筑物必须规划的整齐,使城乡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环境以及交通的问题得到解决。

4、水、电等管线问题既要做到走进每家每户,又要做到安全美观。

5、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体现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专项内容,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城乡建设中逐渐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可以使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搞好城乡建设也就等于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精神水平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2]宋思曼.城乡统筹:创新与发展―重庆市城乡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3):44―47,56

篇5

(一)实验教学的定位比较低。

目前,在许多高职医学教育专业基础体系中,实验教学的地位普遍比较低,大多仍然处于按学科进行实验室设置的阶段。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实验室之间又往往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实验教学的定位较低。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严重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更少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仅仅起到一个验证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和培养动手能力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本得不到训练。

(二)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

在高职医学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不同学科的实验室都存在实验设备陈旧的现象。而且还往往因为实验设备的重复配置造成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往往没有紧密联系临床。如今,在医学和生物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中,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大量的涌现了,教学内容时有更新,医学实验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深入,但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仍然属于从属学科,仍然在奉行封闭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多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陈旧、重复且并与医学实践严重脱节。仅有的一些实验教学的内容也缺乏具体的相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而主要以开设验证性、简单性实验为主。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简单的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建设上存在着投资分散、调配困难、项目零散、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的现象,这种独立设置的“小而全”的实验室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场地和人力,而且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妨碍了学生接受多学科综合的实验训练,影响了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是教育决策的依据,也实际指导着实际教学过程的方向。而与之极不相应的是,在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并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对于实验教学的考试,常常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形式死板,内容单一,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几乎难以得到体现。

二、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体现如下几点:

(一)加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课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医学人才,要积极改变实验教学以往的从属地位和纯验证性。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中,重新确立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组合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偏重于内容的传授和实验步骤的验证。而在新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要遵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重新优化组合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调整原来陈旧、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合并、压缩、更新和优化。对各学科中零散的实验教学内容要进行重新组合,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中,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淡化学科意识。要建立多功能组合式的教学实验室群,由学科科研实验室共同组成,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发挥实验室效益。为了使实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要建立多功能教学实验室群。建立这样一个群,可以满足各类实验教学需要。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要专管共用,可采取统一调配、全面开放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作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服务大平台,在资源利用方面,采取统管共用,优化配置,使实验室人员、实验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等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四)建立适应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127 -02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愈加注重对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是以高职教育目标为导向设置的,将审计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专业实践课程,在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避免了审计教学的过于理论化,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升华对审计的认识,提高运用审计的技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拓展其就业平台。因此,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建设好审计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审计实训课程是在学生相继掌握了财务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后所开设的,从企业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财务资料,选择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计工作技能,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审计实训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计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实训课程大大缩短了理论和操作的空间距离,使学生能感受到审计的真实环境,作为职业人来行使审计职能。同时实训课程还拉近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相接近,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开拓学生的就业平台

审计实训课程的设置实现了让学生加深对审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审计技能的双重目的,使学生熟悉实际的审计工作情况,而不是只看到审计模糊的“海市蜃楼”的景象,更能适应从学生身份到企业人身份的转变,从而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了学生的就业平台。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计实训课程模拟了开展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在训练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对企业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整理,提高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整理观念;二是通过设置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审计实训软件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电算化操作的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按照实际审计业务开设的审计实训课程是以审计小组为单位的模式实施,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到选择审计方法,实施审计程序,填写工作底稿,得出审计结论和撰写审计报告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在团队过程中要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属于专业实践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标准,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由于其认识程度和教学资源等的缺乏,制约了审计实训课程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教学方法落后,缺少配套教材

审计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核心实训课程之一,目前,其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许多审计实训教学仍然采用“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提供企业财务情况,学生开展审计,教师解答问题,以固定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审计过程中的所需要的“职业判断”是大相径庭的。整个实训过程,学生觉得无趣,教师也缺乏激情,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完成。致使许多学生在完成审计实训后,对审计过程仍是一知半解,甚至连审计工作底稿都不会填写,远远达不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要求;二是实训岗位模糊。审计岗位如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审计助理等等,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有个侧重,然而,高职院校当前的审计实训课程并没有根据不同的用人标准制定详细的实训教程,而是将学生放到审计大平台中,把所有的岗位的全部工作都机械似的完成,没有侧重,也不能全面掌握具体岗位分工的特点,对他们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致使审计实训和实际工作偏离甚远;三是信息手段落后。随着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快速准确简便的财务软件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做账,为与之相适应,许多审计部门也开始利用软件来实施审计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仍以手工审计为主,如审计工作底稿等都是手工编制,学生进入企业后所学用不上,却需要花大量的精力重新学习审计软件。

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市场上统一购买的,这类教材多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目的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一个实训配一套准确答案,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同时,真实的审计资料应来自于实际的企业,而不是教师随意编写的,然而要得到这样一套实属企业商业秘密的全部财务信息的资料却是十分有难度的事情,让学生使用严重与实际相背离的财务资料开展审计实训,根本达不到审计实训的目的。

(二)教师偏重理论,实战经验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教师多为由“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员担任,这些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却缺少实际的审计经验,导致了在指导学生进行审计实训时,也是书上怎么讲,我就怎么教,严重照本宣科,使审计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实训教师没有中肯的指导意见和好的教改思路,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还会造成审计实训课程走入瓶颈,难以顺利完成。

(三)课程安排滞后,学生素质较低

审计实训课程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和财务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后才能开设,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将审计实训课程安排在学生离校实习之前的那个学期,学生面临企业面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已无心在校上课,对于审计实训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普遍偏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对于审计实训课程只图完成任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高职院校审计实训课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使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审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工作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应高度认识审计实训课程的重要作用,围绕现有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探索完善审计实训课程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训教材

实施审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是达到实训目的的必经之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实训课堂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审计实训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训乐趣带入枯燥的审计课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中去探索和创新,升华对审计理论的认识,加深对审计程序的理解,提高对审计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进入实习工作岗位后能极快的满足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将实训任务与岗位角色密切联系。实训教师应根据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指导学生理清企业的财务资料,设计审计思路,按照审计工作的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审计小组,在审计小组中分设项目经理、审计专员和审计助理等,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审计小组中轮流扮演各个岗位的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审计小组各个岗位的特点和需要完成的工作,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根据不同的岗位各有侧重地开展工作。

好的实训教学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如果审计实训教材能与审计实务相似度高,具有实际操作性,就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高职院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深入审计一线开展调研,收集审计实训所需要的真实的一手案例,并与审计部门的专家一起结合实际来编订审计实训课程的教材,使得实训课程的安排不仅满足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满足学生专项技能锻炼的要求。

(二)多途径培训锻炼,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审计过程中无论是审计风险大小的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还是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报告的撰写等,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审计实训中,这些职业判断大多依赖于教师的指引,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实训课程的效果。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审计实训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的情况,学校应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带薪下企业工作,可以到审计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进修锻炼,实实在在的开展审计工作;或者为教师提供与审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邀请事务所和审计单位的审计专家来校指导讲座等等。

(三)更改课程设置,引入审计软件

为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审计实训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将审计实训课程开设在第四个学期末,为时至少一周时间,这时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和审计等课程刚刚结束,学生掌握程度较高,对知识的记忆较深,使得审计实训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大审计实训所需软硬件的投入,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之外,引入与财务软件处理财务信息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不管是面对手工做账的企业还是面对软件记账的企业都能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有条件时,还可以同相关部门合作,从实际出发,共同研发适合审计实训的课程软件,把我们的审计实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高职院校的审计实训课程是实现审计课堂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桥梁,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教学方法、实训教材、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和学校投入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让学生能真正置身于真实的审计环境中,全面提高审计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梁冠华.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8,(06).

篇7

[关键词] 检验检疫 实践教学 报检单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的性质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本实验课程的任务是,重点介绍进出口货物报检的一般流程及《进/出口货物报检单》填制;出入境集装箱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培养学生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促进报检职业能力的养成。

二、实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出入境货物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

(1)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的一般工作程序:报检后先放行通关,再进行检验检疫。即报检施检部门计收费,(外包装检疫)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商检机构实施检验检疫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放行。②出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的一般工作程序:报检后先检验检疫,再放行通关。即法定检验检疫的出境货物的报检人应在规定的时限内持相关单证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检验检疫机构审核有关单证,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并计收费,然后转施检部门实施检验检疫。

(2)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流程,掌握出入境货物报检的地点和时限的一般规定,掌握出入境货物报检应提供的常规单据,即入境报检时,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外贸合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报检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还要根据《动植物检疫法》及其报检规定提供特殊单据,出境报检时,应填写《出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外贸合同、发票、装箱单等;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应试情况提供特殊单据如出口危险货物时,必须提供《出境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正本)和《出境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结果单》(正本)。

(3)《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讲解《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要求及规范,然后提供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证,要求学生根据上述业务资料进行《出/入境货物报检单》的填制,同时,利用九城电子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电子报检的申报工作,进行场景模拟,使学生具备报检职业能力,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注: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证资料见授课教师编写的《报检实训手册》及纸制《出/入境货物报检单》

2.出入境集装箱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

(1)出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①装载法定检验检疫商品的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报检人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在入境口岸结关的集装箱和货物一次性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商检机构受理报检后,集装箱结合货物一并实施检验检疫,合格的准予放行,并统一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不合格,按规定处理。②装载非法定检验检疫商品的入境集装箱和入境空箱的检验检疫流程。在入境口岸结关的集装箱,报检人应填写《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施检后,对不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应报检人的要求出具《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对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完成处理后,应报检人要求出具《熏蒸/消毒证书》。③出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并实施检验检疫后,对不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应报检人的要求,出具《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对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完成处理后,出具《熏蒸/消毒证书》。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凭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 《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或《熏蒸/消毒证书》验证放行。

(2)向学生说明入境集装箱实施检验检疫的范围、报检时间以及报检时应随附单据,要求学生掌握能够应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工作业务的跨越和转变。

(3)《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首先向学生讲解《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规范及要求,根据所给的合同、发票、提单、箱单,要求学生模拟实践操作,进行《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具备报检职业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注: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单证资料参考《报检实训手册》和纸制《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等相关资料

三、主要仪器设备

九城电子申报系统、多媒体设备、电脑机房、展示台。

四、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计入作业成绩、综合表现成绩,然后计入平时成绩,最终和试卷成绩进行综合,确定这一课程的结业成绩,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自己在这方面有意识作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效果很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体现了“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予以实施,促进了学生报检职业能力的养成。

篇8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一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二 加强我国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1、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难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来。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相关单位的力量。还可以结合土地的收储和代建项目,做大强融资平台。

2、解决拆迁制约因素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不得已而进行的拆迁行为要加强立法工作,规范拆迁行为,做好拆迁的解释工作,调动拆迁实施机构的积极性,坚决杜绝强拆行为。在拆迁工作中,要同时做好设计工作,做好拆迁与设计的配合与衔接。

3、完善代建项目管理模式

首先要对代建项目按照非经营性和经营性标准进行分类和管理,综合管控代建项目,实施信息化的代建项目管理,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代建项目的管理水平。尝试一体化的项目管理模式,由项目公司全权管理,负责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最后还要建立各代建项目的参建主体的信用档案制度。

4、解决合理的工期延后问题

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短建设的工期,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设计的水平。同时还要实施质量责任制,做到质量和速度同时并进。实现拆排迁和土地整理的结合,进行“净地施工”。

5、实行项目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制度

要简化土地、建委、规划部门的程序,由专人负责道路工程的报批程序;协调社保、人社和财政等部门的工作,解决在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化过程中的社保问题,制定新的社保政策和相关规定;协调好市政公用部门之间的工作,做好已交付使用项目的交接工作,防止出现“空档”的现象;还有将审计、财政、监察等纳入日常的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

6、完善“代建制”中的主要环节

首先要完善政府各个部门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加强对非经营性项目的管理,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库;完善与“代建制”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代建制”约束激励机制;其次是要由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来负责项目运作;最后要完善投资的财务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7、实行代建项目考核、问责机制

要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提高建设的质量;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发挥监理单位的效用,加强建设过程和运营过程的监督;完善评标专家的管理制度,确定合理的标底。

总结: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关系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规范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质量,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申金山,宋建民,关柯. 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5).

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支护设计

前言

随着在各地的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一大批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现在的城市建筑间距很小,有的基坑边缘距已有建筑仅十几米、甚至几米,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威胁,也相应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另外,原来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运算公式、施工工艺等,已不能满足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实际需要,导致一些基坑工程出现坍塌等事故,造成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对深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1 基坑支护的重要性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

2 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比较困难。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基坑开挖前、后,土体的内摩擦角值一般相差5°,而产生的土体的主动土压力也不相同;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则差别也大,一般在6kPa 以上,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也有很大影响。

2.2 基坑土体的取样不具有代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2~3 倍范围内,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由于为了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能钻过多钻孔;因此,所取得的土样有时就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质构造是复杂和多变的,这样取得的土样的数据不具代表性,因此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情况。因此,引致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现状。

2.3 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头小。深基坑边坡的失稳,常常以长边的居中位置发生,这足以说明深基坑开挖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对一些细长条基坑来讲,这种平面应变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对近似方形或长方形深基坑则差别比较大。所以,在未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要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

2.4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实践证明,有的支护结构按极限平衡理论计算的安全系数,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却发生破坏:有的支护结构却恰恰相反,即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却获得成功。

极限平衡理论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静态设计,而实际上开挖后的土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是一个松弛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土体强度逐渐下降,并产生一定的变形。这说明在设计中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但在目前的设计计算中却常被忽视。支护结构设计时要考虑由于超孔隙水压力对土体的影响,对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取值要慎重,为了使取值更加可靠,最好在工程桩结束后,对土体做原位测试,以取得第一手资料,积累经验,提高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水平,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3 深基坑支护设计的改进方法

3.1 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积累很多实践经验,收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数据,已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为建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目前仍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支护结构设计规范,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这也是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的科研攻关方向。

3.2 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

目前,设计人员用的极限平衡原理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常用设计方法,其计算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将这种设计方法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只能单纯满足支护结构的强度要求,而不能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众多工程事故就是因为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见,评价一个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劣,不仅要看其是否满足强度的要求,而且还要看其变形大小。鉴于工程实际,在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法时,还应着重研究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空间效应转化为平面应变和地面超载的确定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

3.3 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但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方面,我国至今还缺乏系统的科学试验研究。一些支护结构工程成功了,也讲不出具体成功之处;一些支护结构工程失败了,也说不清失败的真实原因。在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资料很丰富,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无法进行科学分析,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包括实验室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虽然要耗费部分资金,但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投资巨大。如经过科学试验再进行设计时,肯定会节省可观的经费。因此,工程现场试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实践积累大量的测试数据,可对同类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础,为理论研究和建立新的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4 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成功应用后,双排桩、土钉、组合拱帷幕、旋喷土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护结构型式也相继问世。但是,这些支护结构型式

的计算模型如何建立、计算简图怎样选取、设计方法如何趋于科学,仍是当前新型支护结构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即受力结构与水力结构相结合、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支护结构相结合、基坑开挖方式与支护结构型式相结合。这几种结合必然使支护结构受力变得更加复杂。所以,建立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已成为深基坑程设计技术的当务之急。

4 深基坑支护施工要点

4.1 地下水控制

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中的一个难点,因土质与地下水位的条件不同,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大不相同。有时在没有地下水的条件下,可轻易开挖到6m 或更深;但在地下水位较高,又是砂土或粉土时,开挖3m 也可能产生塌方。所以,对于沿海、沿江等高水位地区或表层滞水丰富的地区来说,深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的成败是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基坑开挖中,降水排水及止水对工程的安全与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多数基坑工程事故与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软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深基坑工程开挖时,为改善挖土操作条件,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土体抗管涌、抗承压水、抗流砂的能力,减少对围护体的侧压力,从而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度,往往对坑内、坑外采取降水。

目前,降水主要有轻型井点及多层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深井井点、电渗井点等。但降水过程中,由于含水层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土层内液压降低,使土体粒间应力,即有效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面沉降,严重时地面沉降会造成相邻建筑物的倾斜与破坏,地下管线的破。另外,在坑内降水时,如果降水深度过深,由于水位差增加,易出现管涌,造成工程事故。为此,施工决策前,需要了解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及其危害程度,以便提出最佳决策方案,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及保障施工安全。为了防止由于降水引起的各类意外事故,可采取下措施:

(1)基坑四周设置的如果是不渗水挡土墙,可取消坑外降水;

(2)在坑外降水同时,在其外侧(受保护对象之间)同时进行回灌;

(3)尽量减少初期的抽水速度,使降水漏斗线的坡度放缓;

(4)控制坑内降水深度,一般降水深度在基坑开挖面以下0.5~1.0m;

(5)合理确定挡土墙的入土深度,防止管涌。

4.2 深基坑施工监测

当前,基坑支护设计尚无成熟的方法用以计算基坑周围的土体变形,施工中通过准确及时的监测,可以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有利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减轻破坏性的后果。

基坑支护监测一般需要进行下列项目的测量:监控点高程和平面位移的测量:支护结构和被支护土体的侧向位移测量:基坑坑底隆起测量;支护结构内外土压力测量;支护结构内间隙水压力测量;支护结构的内力测量:地下水位变化的测量:邻近基坑的建筑物和管线变形测量等。深基坑施工监测有如下特点:

4.2.1 时效性

普通工程测量一般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基坑监测通常是配合降水和开挖过程,有鲜明的时间性。测量结果是动态变化的,一天以前(甚至几小时以前)的测量结果都会失去直接的意义,因此深基坑施工中监测需随时进行,通常是1 次/d,在测量对象变化快的关键时期,可能每天需进行数次。基坑监测的时效性要求对应的方法和设备具有采集数据快、全天候工作的能力,甚至适应夜晚或大雾天气等严酷的环境条件。

4.2.2 高精度

普通工程测量中误差限值通常在数毫米,例如60m以下建筑物在测站上测定的高差中误差限值为2.5mm,而正常情况下基坑施工中的环境变形速率可能在0.1mm/d 以下,要测到这样的变形精度,普通测量方法和仪器部不能胜任,因此基坑施工中的测量通常采用一些特殊的高精度仪器。

4.2.3 等精度

基坑施工中的监测通常只要求测得相对变化值,而不要求测量绝对值。例如,普通测量要求将建筑物在地面定位,这是一个绝对量坐标及高程的测量,而在基坑边壁变形测量中,只要求测定边壁相对于原来基准位置的位移即可,而边壁原来的位置(坐标及高程)可能完全不需要知道。

由于这个鲜明的特点,使得深基坑施工监测有其自身规律。例如,普通水准测量要求前后视距相等,以清除地球曲率、大气折光、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等项误差,但在基坑监测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前后视距可能根本无法相等。这样的测量结果在普通测量中是不允许的,而在基坑监测中,只要每次测量位置保持一致,即使前后视距相差悬殊,结果仍然是完全可用的。因此,基坑监测要求尽可能做到等精度,使用相同的仪器,在相同的位置上,由同一观测者按同一方案施测。

5 结论

由以上阐述得知,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才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正因如此,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应当从整体功能出发,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吴字飞.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年第2 期.

[2]沈礼斌.关于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的探讨.四川建材,2009年第4 期.

篇10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摘 要:本文提出我国城市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加入民营资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给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加入民营资金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

关键词 :民营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7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34-01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刘洋(1984-)男,山东掖县人,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城市资源。

一、民营资本的定义

本文中指的民营资本,是说的除了政府资本和国外资本以外的任何资本。所谓的政府资本大约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本,另一个是已经加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本。这些资本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由政府来支配,它们投资的目的并不是进行盈利。但是与此不同的一点是,民营资本的加入是为了用投资来换取利润,这是它们投资的最大目的。

二、民营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一)政府财力与民营资本相比较为薄弱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目前正在迅速的向前发展,我国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财政有限,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与此情况不同的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却具有大量的资金储备,能够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对于民营资本的排斥,改革政策使民营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不失为一条好的办法。

(二)政府内部的财权和财力没有实现对等统一

上文中提到,我国的经济虽然表面发展迅速,但实际上经济实力还是十分的薄弱。因此,国家出资既想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想在其它财政方面做出成绩困难是很大的。但是现在政府却施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垄断,造成了国家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建设速度不断下降,对于资金的需求却是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国家的财力有限却揽招了很多耗费资金的建设项目,在资金不充裕的就引发了很多问题:

1、由于资金的不充裕,在进行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很多设施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下去,或者在建设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此完成建设目标,这就给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使城市化不能依照健康安全的原则进行。

2、国家竭尽全力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拨款,进一步造成国库资金不足,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彻底,留下了安全隐患,在很短的时间就需要重新进行修理,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使国家的财政不断地吃紧,而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3、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发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抱怨国家的专项拨款不足,而国家抱怨地方上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不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加深,也会在成民营资本的不满。

三、施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可行性

很多方面对于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后,是否会取代政府资本成为建设中的主体提出质疑,笔者认为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首先,政府具备足够的行政权力,它的权力完全能够对于任何经济性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政府有能力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向。一旦有一些关键性的基础设施不允许民营资本的加入,政府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规定,出具各种条例规范民营资本的职责范围,坚决不允许其越权行事。在对于设施建成以后的收入分配问题,政府可以采取税收的办法,限制民营资本的投资规模,以此来调节其收入的多少。

民营资本虽然很富裕,但是在能力上说,和国营资本有着巨大的差别,还是十分弱小的。在运用了职责范围内的职权对于民营资本进行制约和控制以后,不仅仍然掌握着城市基础建设的主导权力,这种权力还会进一步的加强。同时能够增加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我们的凝聚力,更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特色。

四、民营资本加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意义

(一)将民营资本加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能够提升国民经济水平

为了和世界地位相匹配,必须要增强城市化的建设。可是恰恰是基础设施目前成为了建设中的瓶颈。具体表现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在逐步的增加,但是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却落后工业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民营资本施行开放的制度,允许其参与到城市的基础性建设当中,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调控压力,让基础性设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里程碑。

(二)民营资本加入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提升了设施的投资效率和运行效率

在对民营资本开放以后,有两条投资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民间资本独立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种是和政府的资金进行合资,共同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选择和政府合资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合资以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比政府独自承担投资时的投资效率要提升很多。原因是在合资以后,对于资金的管理肯定会十分的具体。大多情况下要建立公司股份制度。股份制度实行以后,会使资金的产权变得比以往分散,就很有利于政企分离,从而更加明确企业的法人制度,保证了企业具备独立的经营权不受到政府的行政干扰,更好的为设施的建设提供服务。

五、总结

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我们的国家在向世界看齐的过程中也要对于民营资本施行开放的政策。民营资本在经济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能够有效的缓解目前国家财政对于出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上的缺陷。

参考文献:

[1] 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