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篇1

农村土壤污染问题严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土壤污染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居民为了追求农业产量,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及农膜等,致使农田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量使用的化肥通过挥发、淋溶污染大气、土壤与水体,使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功能致使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作物结构发生改变,,最终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农产品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如果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治,不仅威胁到农产品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饮水安全系数较低在城乡发展进程中,对城镇的关注往往大于农村。因此,城市用水质量优先性明显高于农村用水保障,主要表现在农村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根据本人对陕西关中地区某县的调查表明,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10%,仅有少数村庄有供水设施,基本没有污水处理系统,部分拥有供水设施的村庄,其供水设备也是十分简陋,供水的效率普遍低下。大约有30%的农村人口面临着饮用水不安全的危险,饮用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量超标。饮水安全系数低下会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与饮水相关的疾病,此外农村现有的自发打钻的水井和沟渠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十分严峻。

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村人口过度增长也是导致陕西关中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随着陕西关中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违法占地用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被非法占用的土地数目之多,范围之大令人膛目结舌。在诸多违法占地现象中,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批少占多等现象较为突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不容忽视,那就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生活空间相对变小,非法占地建房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相当多一部分党员干部对我国的土地国情缺乏了解,对农村非法建房疏于管理,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城市工业污染转移加剧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不断加快,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飞速前进,人口持续增长、工业企业向低层级的农村地区转移、农村原有的生产布局开始加快调整,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关中地区农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工业企业的悄然兴起,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城镇工业的废水、城镇生活的污水和垃圾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转移,城镇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乡镇工业企业一般都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因此,造成的污染呈点多面广的特点,很难采取有效地监管和治理措施,因为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也是时有发生。

改善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对策

(一)保持适度生产,保持适度消费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所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废弃物排放,适度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应保证人们的基本消费量;二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生产能力。对此,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以尽可能低的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要尽可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允许的界限内,达到在时空上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在当今我国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过度消费是一种使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的生活方式,势必大量侵占他人限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导致农村生态系统的崩溃。节约资源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核心,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的原则,即减量化、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受益的仍是广大农村居民。

(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种时机向农村居民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宣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农村居民自觉投身于生态村建设;另一方面大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每年聘请农、林、牧、副、渔、沼气、环保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举办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植树、沼气、工业“三废”治理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班。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加培训,掌握技术知识更好的保护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

(三)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人既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有限的资源,无节制的人口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活越来越贫困。控制人口无计划增长的措施,如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工作计入村规民约,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到药物、工具免费送上门,免费提供节育手术,并给于适当的经济补贴。对只生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于鼓励,从孩子出生至14岁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婴儿、幼儿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通过以上措施控制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篇2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从其成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化学肥料的不合理施用。现代化学肥料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作用明显,同时施用方便,因此逐步取代传统有机肥料占农业生产中的大部分比例。由于很多农民盲目施用,施用比例失调,施用的数量过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板结,同时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其次,粗放型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然而因为技术及投资方面的局限,多采用粗放型经营的模式,使得其从事的行业大多为高污染行业。由于无法投入环保设备,很多企业将生产污水不加处理或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近年来由此导致的农村居民血铅中毒及土地严重污染的事件已多次发生。

再次,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林地及矿产资源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为扩大耕种面积、增产增收,人们开荒种地逐渐将原本的山林破坏,原有绿色植被消失,水土流失进一步严重。而很多地方在开矿之后造成的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往往是开采过后留下一个个秃秃的山头。

最后,城市生产生活垃圾的污染。城市垃圾越来越多,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等近年来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既是城市病的结果,也与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2相关法律对策

从法律层面来讲,要想控制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着手。从观念角度来讲,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之前我们一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主观上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导致了在立法上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得司法上无法可依,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味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影响,使得职能部门执法力度也存在欠缺,上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解决。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健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而其并没有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立法重点,只是对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做了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满足当前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应当谋求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从大的方面基于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农业和农村特征的基本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另外从具体角度,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项制定农业生产环境问题、农村乡镇企业生态保护问题、林业资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方面的具体制度规则,从而对农村生态环境形成一个系统的保护网。

其次,加大职能部门环境执法力度。除当前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的职能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的原因外,很多时候职能部门从短期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导致在政策上重经济,轻环境,也是执法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各级职能部门的权限,充分调动主管部门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完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职能部门环境不作为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再次,要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农村很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对科学、对法律的无知导致的。加大生态环境法制宣传的力度,可以避免很多盲目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制度于不顾的现象,也能够更好的增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和受益人。另一方面当遭受了环境违法行为侵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也可以更好的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篇3

关键词:乌鲁木齐 主成分分析 规律 趋势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188-02

乌鲁木齐面临区域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生态环境脆弱等生态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约束已经制约了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乌鲁木齐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源能源的需求必将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形势更趋严峻,这给乌鲁木齐城市圈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对环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制约机制。

1 方法与数据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采取一种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变量,使这些综合因子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

Fp=a1iZX1+a2iZX2+……+apiZXp

其中a1i,a2i,……,api(i=1,……,m)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骤如下: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软件自动执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确定主成分个数m;主成分Fi表达式;主成分Fi命名。

从乌鲁木齐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工业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煤炭使用量及固废产生量是影响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的关键主成分,在后续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分析中将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发现揭示这些因子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如表1,表2)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林业生态环境起着供给林业产品和保持平衡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林业进行保护,这会对整体的林业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现有数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部分常见的问题进行科学阐述,再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具体措施进行科学总结。

关键词:

林业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7201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与环境和谐相关的经济发展道路。所以,当今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大多数人不断的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我国在林业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突出效果,通过植树造林作为此次生态工程重点建设在不断的进行,在实际的生活中,森林面积不断呈现递增趋势,从根本上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当前,经过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能够得出结论,我国的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森林覆盖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实现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面积较大的增幅,森林后备资源储备能量丰厚,不断加强林业可持续生态功能,森林植被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呈现明显的成效。我国的林业资源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作为工作重点,森林植被资源的总量呈现持续增长,森林在多功能多效益等方面明显有成效,林业产品(如木材)、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都能将供给能力有效增加,为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林业的发展、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等方面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森林面积、蓄积在不断的减少,同时我国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的持续双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是值得骄傲的。

1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各国家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比较,能够明显的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很明显,所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众多影响因素,包括人们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国家的综合国力情况以及社会上政治文化发展等方面,使现阶段导致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出现问题,这是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破坏原因,常见情况是严重缺乏的森林资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现象,是导致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的基本因素。

1.1森林资源的严重缺乏

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现阶段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仅仅只达到世界平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严重落后,在发展中国家也位于末端,森林覆盖率在世界平均比例约为26%,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相比,大约少10%。

1.2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未曾受到过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政府和国家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量过小,并且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而且对社会上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量没有形成有效奖励机制和完善的林业生态效益保护体制,一部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没有头绪。

1.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根据长期以来的发展情况,对地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总结,其中包括水土流失,林业资源的生态建设,草原植被生态保护建设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基本防治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相比,还需要工作力度不断的加强,在林业生态资源的建设方面,树木的品种简单,树种在种植结构以及搭配方面不合理,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效果不明显,不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建设林业生态环境要根据森林绿化实际面积,还要根据当地人均经济水平以及生活条件的增长而变化。

3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做好林业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设工程的持续时间长,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作为恢复时间长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和发展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要树立长远的观念远看问题,在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工作时,要对林业生态建设提高长期的认识,确保从全局考虑,完善局部,并且要按照规章制度循序渐进。

3.2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做到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现阶段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作,对综合进行有效的治理。在具体实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工程中,首先要从全局出发,初步做好整体规划,与全球的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将规划的布局进行系统化完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对沿海等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的城市,要及时的加大惩治力度,按照相关规定,内陆以及东北等地区需要加大林业砍伐管理力度。

3.3增加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政府的财政投资是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根本措施。对林业生态建筑保护工程的投资,在各级政府账务明细中纳入到财政预算开支项,投资比例不断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优先安排拨款工作。

3.4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工作

通过对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出结论。根据国家生态环境资源管理部门的指示,要对林业生态地区实施重点保护政策,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现象和资源缺少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样使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视。在新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资源的合理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林业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益事,因此,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是保障全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地投入到林业生态建设中。此时,还要与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使得分配到自身任务时,要提供高效、优质的工作状态,使资金与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关联,按照各单位的好坏情况进行有奖有罚的评定,对于得到奖励的单位,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使单位造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完成不好的单位要进行处罚,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造林的广泛宣传,提高人民对造林重要性的意识,使林业的生态建设和基本发展不断的完善。

4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林业建设,是保障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对此要将林业生态建设做到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基本的建设项目,使营林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增强林业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创新,能够将行政管理方面工作更加规范化,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基本制度,要做到深入贯彻落实照章办事,将主要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当前,由于地球的林业资源现有数量有限,且作为主要资源的其中之一的林业资源,现阶段的林业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对多风沙天气的地区,植树造林等基本工作,并且加强环境资源基本管理,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林业资源的可利用、可开发资源得到合作利用和科学保护,对林业资源的基本管理工作能够使每一位林业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环境的人民群众为林业资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这样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永宽.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漫谈[J].现代园艺,2013,(18):131131.

[2]向俊杰.论加强林业公共管理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264527.

[3]潘金志,黄旺生.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哲学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13,(2):183186.

[4]刘厚明,石昌菊.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现代园艺,2013,(4):132133.

[5]刑莉莎.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4,(18):1818.

[6]苏莉.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5):232232.

[7]胡笳,卜复鸣.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构思――太仓市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分析[J].园林,2010,(03).

[8]方丹,胡希军.现代农庄人文景观规划研究[J].北方园艺,2010,(04).

篇5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金融生态建设取得的效果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效果显现,涉农金融机构通过推进信用乡(镇)建设带动农户贷款业务发展。二是企业征信建设稳步进行。目前,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在金融机构已经实现全国联网,贷款卡成为企业贷款的身份证明。三是个人征信数据日益受到重视,个人信用报告运用范围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为消除不良信用记录主动到银行归还贷款。(二)金融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一是国有银行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四大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和资本市场上市,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参照国际先进银行建立了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构,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初步运作。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7月央行规定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坚定步伐。三是金融机构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加强,有助于提高经营服务效率。近年来陆续有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外资银行、1家域外城市商业银行来吉林省开设了分支机构,全省共新设村镇银行25家,同时全省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吉林银行,农村信用社有9家改制为农商行,市场经营主体不断丰富。(三)结和边疆区域特点,优化边贸结算环境。延边地区借助“先行先试”优势,推动建立“朝方金融会社+中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模式,指导珲春农村信用联社与朝鲜金融会社签订结算协议,并在跨境双向协调机制作用下,促成农村信用联社获批跨境人民币调运资格。

二、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力度不够。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依托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但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虽然有所了解,但认识不够全面,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二)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信用环境欠佳。一些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部分企业借承包、改制、破产之机,改换门庭,重新登记注册,不理原企业的旧帐,使银行资产被悬空;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指使会计财务人员造假账,对外报送的报表带有相当水分,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财务、资信状况,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形成贷款损失。(三)法律对金融债权的保护有待加强。一是案件执行困难。银行往往容易,胜诉也容易,但执行十分困难,挫伤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二是部分法规条款对金融机构抵押权、质押权的保护力度较弱。三是个别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门的保护行为使银行在债务回收上受到一定阻力。(四)信用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一是担保机构少,资金来源单一,规模小。二是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盲目信用扩大存在风险隐患。三是中介部门收费环节多、费率高。如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需向中介机构支付的综合费用率约占抵押贷款额的3-5%,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政策建议

篇6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农业 问题 对策

1 发展农业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原生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指影响农业生产的天然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各种自然灾害,如旱、涝、盐、碱、雹、酸等。农业生产是第一性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受到人为干预的程度越来越强烈。但是相对于其它的人类生产活动而言,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具有基础的支配作用,原生的生态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范围的广泛性,往往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1.2 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指在农牧、渔业集约化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高回报,大幅度的增加生产性投入,由于农业生产措施不当以及农业生产者自身的原因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大量投放农药、化肥入田造成农产品污染、农田土壤质量衰退;高密度养殖,过量投散饲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畜牧业大规模发展造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大规模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果园,致使地下漏斗区的形成,沿海区域则产生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灾害;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导致的次生盐碱化等。此类生态环境问题因区域人口的增长,盲目无序的开发,不合理干预程度的加剧而加重。

1.3 外源性污染源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指各类工矿企业,城市生产、生活“三废”的排放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此类现象大多分布在新兴工业乡镇及城郊工业企业周边。其严重程度通常取决于污染类型、污染源排放强度、污染持续时间诸多方面。一旦污染程度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某一限值,则环境明显恶化,难以治理。

2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三大分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从空间角度来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三种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有些生态环境问题本身产生的起因就是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即取决于原生生态环境的脆弱,又起因于人为的不合理干预。区域性的农业问题可能是以一类问题为主,也可能是二类或是三类的问题并发。

从时间角度来看,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历史进程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原生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存在,一般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突出,在大范围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性投入的增加与积累,人们具备了一定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故而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逐渐降低。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人类社会步入工业化时期后,大规模不合理的干预,使得原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使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次生生态环境问题起因于农业生产者自身。一般而言,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发展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随着生物技术和持续农业、生态农业体系的发展和推广,此项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而由外源性污染源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取决于对外源性污染的控制和污染的治理水平。

3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差别在于起因不同,其防治对策也各不相同,三类环境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制订防治对策时,既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又要突出关注其主要环境问题。

3.1原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原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因势利导,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宏观上加以调适和预防;二是进行大量投入,建设持久的基础性设施,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3.2次生环境问题的防治

农业自身问题引起的次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主要措施为:一是改进商品性生产投入质量,使其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二是充分提高生产性投入的生产效率并尽可能减少其不良后果,如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农药和采用生物防治等措施;三是充分利用物种间互利共生、边缘效应、循环再生等功能,挖掘系统内部潜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农业生产建立在较少地依靠外部投入的基础上。

3.3 外源性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一方面在法规和经济上加以严格的限制,如设立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区,但是更为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生态型工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源头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建军,张士功等.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与生态农业发展[J].四川农场,2007,(3).

[2] 邱志国,史长久.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人类正在不断的、无休止地向地球索取,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对地球的承受力带来了挑战,其中,以全球气候的变暖,臭氧空洞的不断出现和扩大为要标志的气候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已经对此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世界各国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我国作为世界组织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遵守生态环境的国际保护法的相关条例,并制定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衔接。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因素以及水、大气等非生物因素的集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大自然自身的变异以及人类造成的损害,其中以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害为主要原因,当生态环境演变到一定程度时,各个对立的因素之间就会通过重组而向另一个平衡态过渡,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打乱这种平衡的负载就会使得环境的负荷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环境的快速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人口的急速增长所带来的对各种生产资源的需求的增加就是主要的导火索之一,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的问题,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责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护世界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对此问题的逃避都将给自己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埋下定时炸弹。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为了这种共同利益,就要求全人类的团结,以彼此平等的姿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于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保证生态的安全性。目前人类已经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生态安全,就是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的各类资源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即使已经处于被破坏的状态,但依然可以被再次修复,而且能够建立相应的机制应对突发的破坏,但实际情况是,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生态安全的概念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安全,每个国家都必须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关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研究探讨,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

 

其次,保证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实现自己的发展要求而且对于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不会造成威胁,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一,首先要求实现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提高的基本需求予以满足,其次是在以发展为核心问题的情况下,将生态置于关键性的地位,另外,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如果目前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换言之,就是要维系环境的再生力,实现社会的进步,达到二者的平衡点。

 

最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单但也应该有所差别。共同参与就是说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世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的问题,不论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都有责任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过渡;有所差别就是说,虽然环境问题是共同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现阶段,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对于环境的破坏力仍然是最强的,并间接的将这种破坏力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领域中,因此,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的维护中应该承担较多的责任,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落后国家解决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实现环境维护工作的一致性。

 

三、我国应该如何履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

 

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需要义不容辞的担任起自己的责任,与国际上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持一致的步调。

 

首先,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明确的就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态度,将发动全国上下力量一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与国际相关法律相一致,我国也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对接,比如关于我国海洋保护法的修订、关于动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等等。此外,我国环境保护法要求,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国际法相冲突的部分应优先遵守国际法,这正是我国实现与国际环保工作对接的表现之一,说明中国已经决定要坚定不移地开展这一工作。

 

其次,我国对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制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会议都积极的参与。比如在出台《哥本哈根协议》时,中国就表达了自己愿意站在国际统一战线上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此协议对于扼杀部分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强力压制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坚持了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中的“共同但有差别”原则,维护了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最后,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分析我国目前情况,仍然有很多人对于环境问题没有准确地意识,缺乏维护环境保护法的自觉性,因此,我国需要将环境保护问题从法律层面提升到人们的意识层面,加强法律的宣传以及执法力度,促进公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各国只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自觉履行属于自己的责任,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贡献力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8

更新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更新的出发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专业设置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把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用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评价和治理,所以根据环境科学的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是很必要的。当然,为了用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研究、评价和治理环境问题,相关的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二是增加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很需要的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包括在内,讲授这些内容能够满足国家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增加这些内容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增加社会需要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内容,目前这方面的任务较多,很需要加强。四是精简与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五是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需要精简压缩的教学内容

过去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内容与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明显不足。如原来的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各自成为一章(表1),虽然这些内容是必要的,但讲得过多过细,有许多内容是不必要的,需要精简和压缩。精简与压缩后的内容是将这三章合并为生态学基本原理这一章,由14学时变为8学时(表1)。在过去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明显与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重复,这是需要精简的内容。如过去环境生态学教材中和讲授内容中的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一章中包括水污染与微生物处理方法、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防治、土壤污染与微生物净化、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微生物技术、大气污染及防治,在这些内容中,除了大气污染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高等植物学方法应当保留和加强讲授之外,其他内容在环境工程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学和环境生物学课程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是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建议不讲该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8个学时(表1)用于其他重要内容的讲授。

环境生态学应当增加的教学内容

根据我国存在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需要长期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增加新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是很必要的。我国北方环境退化严重,南方也存在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全球许多国家都存在荒漠化问题。从2000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展持续50年的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针对这一宏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一章的内容(表1)是很必要的。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北方的荒漠化与防治和南方的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都是需要经过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问题,有丰富的内容需要讲授,需要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知识、措施和技术,需要该专业的人才投入这一宏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西南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也很脆弱,石漠化严重,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增加我国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一章的教学内容(表1)。在程胜高等编写的教材中,就有一章专门讲述我国西北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的内容。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53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4个方面:一是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二是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三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四是农用薄膜残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参与种植的农民素质较低,因为大多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务农的基本都是老人或者妇女,文化素质不太高,生产技能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对人员进行了精简,从事农业服务的技术人员也相应减少,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及良种推广等工作都无法得到保障。科技无法普及、参与种植的农民素质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直接导致各种污染的形成。

1.2乡镇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很多乡(镇)都进行了招商引资,将企业发展到农村,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由于许多乡镇企业的生产工艺较落后、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不具备系统的防污染技术,也没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导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种类多,乡镇企业种类繁多,导致污染类型也比较复杂;二是污染面广,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大、分布散的特点,导致“村村冒烟、乡乡办厂”的情况存在;三是污染治理难度大,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很难配套相应的污染治理设备。

1.3 小城镇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和农村的聚居点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新房、新村、新镇”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脚步,很多地方只是重视表面规划,而没有深入了解土地、环境、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脱离实际的规划,使三者极其不协调,导致农村和城镇的生活垃圾由于管理跟不上和基础设施缺失而直接排入生活环境中,形成“脏乱差”的局面。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既有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也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当的原因,加之政府治理不及时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各种政策法规,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及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和意识。

2 政府治理措施

2.1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宣传是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使广大农民了解有关环保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常识,了解环境保护与自身生活质量提高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从而营造一个全民重视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2.2 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控机制

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是影响依法治理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专门进行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以达到长期监控、保护、治理的目的。

2.3 确保村镇建设同步,科学安排乡镇企业布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包括的内容非常多,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其中最主要的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生态人居规划;生态工程规划;生态环境管理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首先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贯穿于始终,把生态良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目标,然后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乡镇企业布局,要始终坚持“环境、经济、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原则。

2.4 加大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科学技术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来源。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同时,研发与推广基于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农村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因此,我们要面对问题,分析存在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针对实际情况,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才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恺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与政府行为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植被 分布特征 河流 作用 生态环境 影响分析 研究 进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45-01

植被在河流治理与生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研究内容越来越多,并且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发展,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相应的依据支持,对于推进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与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讲,植被与河流是生态环境中两个比较敏感的词语,对于植被与河流问题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分析,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对于现阶段植被与河流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有利于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从而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和发展。

一、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价值意义与作用分析

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河渠水滩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与场所之一。通常情况下,河滩植物不仅有利于增加河渠水流的阻挡面积,提升河渠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水流对于河渠的冲刷作用,同样河渠植被也是进行河渠岸堤以及河滩水土进行保护实现的重要工具。因此,河渠植被在河渠生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重化,导致生态环境矛盾越来越严重,为了环节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的这种突出矛盾,在进行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越来越重视对于水流与植被作用的研究,以通过在河渠水道或者是河滩地区进行植被的人工栽种,来增强植被在河渠水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减少河渠水流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

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与分析,能够对于这种特殊情况与环境下的河渠水流特征进行掌握和了解,以更好的进行河渠水流治理,保护河渠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对于河渠水流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有效的统计预报,实现河渠生态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此外,进行有植被河渠水流问题的研究,还有利于为河渠治理规划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具有非常重要和显著突出的作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现状与成果分析

1、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的提出

在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由于该研究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并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仅有植被作用这一局限影响,而且植被作用下的水流特性比较复杂,因此在进行这一问题项目研究和关注的学者专家相对较少。其中,最早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这一时期进行有植被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的学者,主要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以及实际的治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实施,以使人们能够对于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以及这种特殊环境作用下的水流特征进行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通常情况下,在有植被的河渠环境中,由于河渠植被对于水流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并且这种阻止作用受到河渠河道的形状以及河流水位、水流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河渠河道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河渠水流的紊动特征,对于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阻止作用进行分析论述,以为河渠治理和施工建设提供依据。此外,在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对于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阻止作用大小分析,还需要结合河渠植被的种类以及植被本身的韧性大小、植被密度和形状等因素,对于河渠水流的阻止作用进行计算分析。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主要就是对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2、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现状与成果分析

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对于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情况,根据其研究成果,从河渠植被分布特征以及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上,主要将有植被河渠水流问题研究划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河渠水道属于复式断面结构,在河渠水道的滩地分布有植被,则需要对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研究和分析。在这一问题研究中,像黄本胜以及Stephen、Pasche和Rouve、杨克君、Noat等人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其中,以黄本胜为主的研究人员主要进行了关于河滩种树对于行洪影响的研究分析,在研究中主要结合我国珠江三角洲地河滩种树的实际情况,通过多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反复实验论证,在河滩种树的漫滩水流滩槽之间相互作用物理机理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河滩种树对行洪影响的模型设计原则,最终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河滩种树对于行洪影响的程度计算方法,对于植被河流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其次,在以Stephen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中,对于复式断面滩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主要引用了Wark等人的复式断面河流渠道的单宽流量计算公式,同时借用涡粘系数模型进行复式断面滩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模型建立,并通过Colebrook-White方程式进行水流问题中的阻力系数值计算确定,最终实现了对于复式断面滩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下(1)所示,分别为复式断面河流渠道的单宽流量计算公式、涡粘系数模型和Colebrook-White方程。上示公式中,复式断面河流渠道的单宽流量计算公式中,D表示的是河渠水深情况,S表示的是河渠道的底坡,表示的是阻力系数值,DS则表示与河渠水道横纵坡面相关的剪应力系数,可以通过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求出,表示的是与河渠道进行垂直的坐标方向,ε表示的是涡粘系数。而在涡粘系数模型中U表示的是摩阻流速,NEV表示的是无量纲粘性系数,通常情况下在实际计算中的取值为0.16。最后,在Colebrook-White方程中,表示的是无量纲参数,表示的是反应河渠横断面形状的无量纲参数,R表示湿周,表示的是粗糙程度。

其次,是河渠水道是一种单一断面的结构形式,而在河槽的一侧或者是河槽两侧分布有植被,则需要对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分析;最后,在河渠水道的整个床面上分布有植被,则需要对于河渠植被分布特征以及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这两中类型研究成果分别以CHEN Fei-yomg以及时钟等人最具代表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主要受到河渠横断面的形状以及植被密度、分布形式、大小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目前在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研究进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仍需结合需求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