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有能力从事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吸收先进知识和先进理念,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产业,学习并利用新技术。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具有很大潜能,他们所起的作用涉及许多内容,比如生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善企业营销等,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民素质基础之上。

(二)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没有消费,产品就无法转化成财富,而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低质量的、保守的、基本的消费,另一种属于高质量的、扩张型的消费。当然,第一种消费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第二种消费趋势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消费市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二要形成高素质的消费群体;三要形成理智而超前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消费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只有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促成高质量的消费群体,从而拉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力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心。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非常有效,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迅速摆脱困境,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动机。如,在具体的金融危机中,如果全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促使政府快速进行经济改革,不但可以摆脱经济危机,而且能够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良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

(四)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尽管优胜劣汰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也要建立在较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向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优秀人才,甚至会形成优秀人才过剩的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优胜劣汰,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过剩,经济竞争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国民思想观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身的时念,且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比资金和设备,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领先的思想观念是产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转变国民素质的意义,不断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建立知识资本的新型财富观,将国民素质看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知识第一”的时代观,这也是把握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国民思想观念,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改变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不良情形,最大限度地形成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良好体制。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三个方面的科技主体,一要使国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不断走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为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科学支持;二要使从事技术应用的科研院不断走向市场,联合企业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三要使企业逐步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以便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并为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真正改革了这三个层次的科技主体,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倡导国民终身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倡导国民终身教育,实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以便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需要在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后备军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成功经验,使我国国民的终身教育变成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最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知识、科技和人才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化改革,进行知识更新,实现就业者和待业者的终身文化知识教育,才能改变国民素质的现状。如,可以通过电大、自大、函大、成人技校、其他成人教育等业余教育模式,从根本上为青壮年创造理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企业发展

0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电力工业在社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给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面临着诸多的变化和问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顺应新形势下的变化,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的改进,力求创新突破,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建设。

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和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1.1电力工业工程的现状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不再只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程。电能早已经作为能源和动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力工程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除了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之外,核电和水力发电也在迅速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兴起。这使得电力工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休戚相关,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同样,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

1.2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竞争力,以保持自己得优势地位。因为电力工业是基础工业,其作用非常重要。电力企业应该做好面对风险的准备,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发展办法,进行自身建设,保持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这些,需要寻求更好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1]。

2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在整个电力工程中时最重要的,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即使一个很小的质量问题,也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质量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发展,降低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导致危险的事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不疏忽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关,要保证安全,不留任何隐患。但由于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难免会有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其发生。规范、合理的保证电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质量意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势在必行,施工人员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人员更要了解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认真的调研现场,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并要引起人们对质量问题的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系数。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大力的培养人才,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样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2]。

2.3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材料的购买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会对整个施工工期和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监督和管理材料采购的力度,相关的负责人员要严格检验。这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电力企业打算在工程建设中获利,一定要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在质量达到最初的要求和标准时,尽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3.1创新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数量增加,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不仅要做好质量管理,还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来提高竞争力。社会在发展进步,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体制也要进步,在电力企业中,如果体制不够完善,就会有诸多问题问题出现。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把现代的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到电力工程管理中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程来说,应该对未来要到来的风险提前预防。这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责任[3]。

3.2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社会需求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电力企业一定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创新,经过实践来寻找答案。电力工程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管理进行改进。未来的电力行业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对相关的工程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变得专业化,科学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意识,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使电力企业适应激烈地市场竞争,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庆军,杨立冬.电力工业工程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0):65-66.

[2]张向锋.新形势下电力工程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8):166-167.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设工程;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企业走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并逐步形成新的建设管理体制。在新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成为摆在我们工程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建筑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住宅产业,在以货币形式分配以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工程质量。同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以质量求效益,质量求生存,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过程中,建筑业管理体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建筑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合资、独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二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进市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新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二、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控制管理的,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时间也长,从生产的过程上讲,牵扯到各个方面因素。包括规划质量、地质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安装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还涉及建筑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如国家对工程质量政策的管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产品的管理及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宏观管理等。我们从管理上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质量认识不足,重视工期和经济效益,轻视质量。

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质量责任不落实。有的建设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压价、分包、转包、分肢工程,强行让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使用劣质建材,造成工程低价低质。

2、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地下交易的办法,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承揽工程,有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低,以包代管,不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标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盲目追工期,抢进度,使工程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刚刚起步,监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有的监理单位不到位。有的质量监督站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4、建筑产品售后保修服务质量跟不上。住房成为商品,售后服务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有的施工企业交了钥匙就无任何责任。对保修不闻不问,一走了之,一旦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

三、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质管理 1、加强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建设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应以质量为中心,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益。一是高质量工程能延长用户的使用寿命,创造出成倍的使用价值。二是高质量工程能使企业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促使建筑业飞速发展。而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关键还在于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兴业,这是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建设者,一是树立建设高质量工程的意识。二是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集会、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意识,并负责组织建立好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和奖罚条例,逐步建立业主负责制,政府监督,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每个建设者人人都重视质量,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

2、加强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对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设计、勘察文件审查的监督管理。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对设计、勘察文件的审查监督把关上。一旦发现其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设计和勘察文件,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责任主体承担由其失误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质量责任。通过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处罚,并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纳入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形成信用约束力,促使建设主体改进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有效促进质量体系良性运作,规范所有主体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控制,实现设计和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二是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是施工招投标的监督,实现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督的有效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审查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和良性运转,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保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对合同文本的监督,重点是施工合同的监督,把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落实到合同条款中,以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各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的预控监督。

施工前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归根到底是对业主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因为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

3、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实行建设者终身责任制度

建设单位、开发单位的业主行为不规范,已形成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规范业主行为成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要工作。

4、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监理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是一项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制度,对所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政府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并对监理单位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监理单位不断的提高监理水平。强化总监负责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不得担任项目总监。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注重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的选择。

5、完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规,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法规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6、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竣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监督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装修、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一是要杜绝或减少由于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二是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监督应着重把好两关;一是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装修、维护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质量问题住户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篇4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篇5

【关键词】 石油通信 质量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相互结合,为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经过近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发展,我国已构建了一大型石油通信网。在信息技术处理层面,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从而提升石油安全事故处理的速度。

二、关于石油通信概念的界定

石油通信指的是在具备石油通信网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石油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石油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其中,石油通信网也是由多个小的通信网络所构成的,如:卫星通信网、数字数据网、安全事故应急网等。因此,该通信网络具备多种服务功能,如:声音、图像、数据传输等。所以,在石油行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石油通信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3.1 石油通信改革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由于石油通信网络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石油通信网改革的速度,而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第一,无论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在信息产业化发展方面,都对通信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由于我国对信息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这就为通信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发展条件;第三,石油和石化的全面发展为拓宽石油通信市场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3.2 石油通信完全具备改革的条件

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石油通信潜力与经济效益都处在良好状态,因此,完全具备发展的潜能。同时,也为石油通信行业改革提供了大量便利条件。例如:石油通信网既可以为石油化工发展提供一定的通信技术支持,又能为社会提供相应的通信服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石油通信网在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石油通信网服务能力远超出油路市场发展需求,所以,完全具备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与条件。

四、提高石油通信质量的有效对策

4.1 确保通信电缆质量

构建石油通信网时,尽可能的避免使电缆出现较大的弯曲。有关资料显示,当电缆弯曲半径超出固定值时,我们可忽略信号衰减量,因此,在构建通信网的过程中,应确保电缆线弯曲半径在电缆弯曲固定值允许范围之内。此外,电缆连接要选择最合理的规格与连接法,如:电缆截面面积偏大时,有可能会降低通信信号,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应用最合理的切割设备,这样可确保电缆的横切面满足通信传输的需求。

4.2 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

石油通信网的建设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有较高的技能与素质,又要熟练掌握通信传输各方面的知识。因而,作为通信企业来说,必须重视岗前对技术人员技能与知识的培训,从而更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操作人员与技能人员来说,还应熟练的掌握细节方面的技术,如:放电时间、放电电流大小的控制等,降低通信信号衰弱的程度,以提升石油通信网的通信质量,保证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选用高质量的通讯平台

现阶段,最常见的几种通讯平台包含:光纤通信,它是用光作为载波的,经光电相互间的转化,以达到传输信息的目的;短波通信,它是通过DSP信号处理实现2FSK信号调制与调解,从而硬件电路设计不再那么复杂,而且也大大提升了系统运营的灵活性能;卫星通讯,该系统的应用具有多种优势,如:覆盖范围广、成本和距离远近关系不大,尤其是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石油通信网的发展成为我国石油开采极其重要的一个基础内容,该网络能够为石油勘探、生产等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但如果通信质量较差,那么将直接影响到石油生产的发展。因此,作者结合当前石油通信网运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采取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加快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石油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郑光明. 浅析改善石油通信质量对策的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3,13(18);132-133

篇6

一、充分认识统计年报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统计年报工作,对于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报任务。

二、切实加强对年报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及驻市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本乡镇、办事处、本单位统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经常过问统计工作,定期就统计调查活动开展调研,帮助解决统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组织建设、业务建设、依法行政、经费保障等方面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统计年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直驻市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队伍和人员的稳定。有年报任务的单位,要做到主动接受年报任务,填报报表要有专人负责,不得随意更换统计人员;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确保统计工作高效运转;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要了解、支持、执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切实履行职责,按时、按质报送统计年报资料。

三、认真贯彻落实上报统计年报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地完成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

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必须参加政府统计部门召开的农业、规模工业、能源、劳资、社会、商贸、服务业、投资、建筑、房地产、招商引资、实事、工价、消价、农调、城调、企调等专业统计年报会,认真听取会议精神,及时完成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各上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统计法》规定的属地统计原则,及时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本部门的业务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另外,各职能部门应向统计部门报送本部门的业务统计年报。确保统计单位不漏,统计数据不缺,全面真实反映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四、积极做好经济普查工作。

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及驻市各单位和各企事业组织要积极参加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配合做好年元月份的普查登记工作,如实填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各种普查表,坚决做到普查报表数据与统计年报数据相一致。

篇7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宏伟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央始终关注的重大社会系统工程。

开展这次经济普查,其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我国目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统计数据库系统。它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国情、摸清家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履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普查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截止目前,我们已完成市、县、乡普查机构的组建;各级普查办抽调了一批组织协调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同志参加普查办的日常工作,清查摸底普查人员也已选调到位;市、县两级在落实普查经费方面克服困难,想方设法,使普查启动经费基本得到落实;确定了普查方案及相关制度;进行了普查试点工作;完成了经济普查部门行政资料的提供工作;普查物资大部就绪;宣传动员工作有序展开。经过九个多月的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以今天的清查工作启动仪式为标志,我市经济普查工作已进入实战阶段。清查摸底是经济普查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清查摸底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单位不漏,资料真实”基本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它的重大意义,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地搞好各项工作。

这里,我强调几点:一是各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经济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物质支持;二是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按照政府的统一要求,认真实施好本区域内的经济普查工作;三是各普查对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有关要求,主动配合普查工作,如实填报普查资料;四是广大普查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统计职业道德,依法普查,认真负责,高质量完成各项普查任务。

篇8

过去,电力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城市,拉闸限电曾让许多工厂停工、百姓叫苦;在农村,许多边远山区用不上电不说,就是一些通了电的地区,由于电价过高,农民又重新燃起了煤油灯。而近些年,不仅城市一般不再停电,农民兄弟也基本都用上了电,而且是价格便宜的电。电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已基本消除。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整个能源工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

电力供应充足,是电力工业加快发展的结果。1978年到198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5%和7.8%。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电力工业发展步子加快,1989年~1996年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以9.3%和9.2%的速度增长。党的十五大以来,电力工业在注重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的同时,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到2001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由1978年的5712万千瓦增加到33861万千瓦(其中核电210万千瓦),发电量已由1978年的2566亿千瓦时增加到14839亿千瓦时(其中核电175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已跃居世界第2位。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开展的两改一同价工程(城市电网、农村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更是惠及全国之举。改造完成后,过去脆弱的城乡电网可靠性大大提高。而农网改造使农村电价大大降低,农民电费负担每年减轻300多亿元。

电力供应充足也得益于主要燃料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1978年全国产煤仅6.17亿吨,20世纪从80年代开始,通过调动地方和集体办煤矿的积极性,同时投巨资新建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使煤炭产量逐渐提高,1989年突破10亿吨,1997年达到创纪录的13.25亿吨。最近几年,我国煤炭产量一直保持在10亿吨以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需要。

石油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我国原油产量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1996年突破1.5亿吨,此后生产保持稳定,连续5年年产量超过1.6亿吨,列世界第5位。以油气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我国石油消费已居世界第3位,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左右。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可持续发展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带来大批人才,人才的挖掘又同样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人力资源进行完善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和提升必然对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1.概念“资源”是一种创造社会财富的要素投入,在经济学上是一个专业名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在法定劳动年龄中,对劳动者体力、脑力、智力的运用和开发,同时也包括道德、情商的培养和锻炼。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进而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将组织内的各个成员一一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组织的最大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最大的主动能动性和取得的最大人生价值是最基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则全面培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主动性较强,工作方式更是多样化,在组织和管理上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人力资源重视挖掘人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最大优势,提高人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人力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加快催化的条件之一在于经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要与人力资源管理所提供的相符合,发挥其整体的功能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发展,而是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进而作用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前提。任何行业或领域的崛起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带动和领导使得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权责分明,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工作进展的更加顺利。

3.经济持续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是有增不减,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人才技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们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也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技术水平,同时也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总体贡献。

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转变,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人力资源,还有技术资源、资本资源,而这些资源都要经过合理的分配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微观的调控和宏观的开发要相互配合,这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将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资源资本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要时刻紧跟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的时期内,要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记录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数。

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更高的要求,需求量和供给量要相符合。此外还有更具体化的要求,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和昌盛,都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人才技术的培养,可以促进多个新生行业领域的崛起和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由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所以更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建立完善的人力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促进人才在各个领域的流动,由此,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发展和协调,稳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才的高质量才能充分体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再次调整,为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晓美.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9):11-14.

[2]张瑾.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辽宁经济,2016,(05):88-89.

篇10

这里召开全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动员暨单位清查培训工作会议,今天。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经济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布置经济普查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普查工作。会上,买廷梅副局长讲解了普查方案、单位清查摸底方法,豫海镇、工商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刚才,陈局长介绍了全县经济普查工作的准备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安排,请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

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04年,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首次对二、三产业的家底”进行了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县基本经济单位的情况。5年来,全县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新情况、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全面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对于准确摸清县情县力,掌握“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科学制定决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摸清县情县力的有效手段,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科学制定决策的重要基础。这次经济普查范围广泛,涵盖了全县范围从事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具体涉及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特别增加了能源普查和服务业普查两项重要内容,增加了许多反映企业信息化状况的指标,工作量之大、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底,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6.3%但长期以来,对二、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解和掌握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因此,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也影响了决策。搞好这次经济普查,特别是搞好服务业和能源消耗普查,全面查清全县二、三产业各类单位的能源消耗,有助于分析节能降耗的状况和存在问题;能够实实在地、全面客观地掌握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摸清我县的经济家底,为全面反映和科学分析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解近年来全县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益,为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统计制度的现实需要。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时增加和日趋多元化,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包括政府、企业和普通百姓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对统计信息、统计数据的需求迅速增长。认真搞好这次经济普查,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信息,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种统计基础数据,特别是弥补能源资源消耗、服务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缺口,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为今后做好周期性普查和抽样性调查打下基础;有利于减轻普查过频带来的负担,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全面性、可用性和可比性,促进统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共享。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宣传。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涉及全县近1万个调查对象。需要广大普查对象的理解和配合。因此,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尤为重要。统计和宣传部门要围绕普查各个阶段的要求,制定周密的宣传计划,确保宣传工作贯穿到普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刷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充分了解普查的意义、普查的要求和相关法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要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使经济普查工作深入人心,使社会各界积极主动配合普查工作,真正做到全社会关注普查、人人支持普查,为全县经济普查工作发明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尤其是要动员各类普查对象积极参与普查,认真配合普查,自觉防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努力做到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

三、扎实有效开展普查工作,强化领导。

把经济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㈠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原则。认真做好普查的组织实施。普查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统计部门和普查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筹划,对普查的重点工作、重要环节、重大问题要主动考虑,及时解决,全力做好普查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普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单靠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必需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㈡加强协调配合。经济普查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强化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统计部门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全面掌握工作动态;财政部门要及时下拨普查经费;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普查宣传动员工作;工商、税务、编制、民政等部门要认真填报经济普查摸底登记表,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做到普查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结果。县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普查工作进行全程督促检查,㈢加大督查力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工作中推诿扯皮、工作措施不力、进度缓慢的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落实奖惩责任,确保经济普查有序进行。

四、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精心组织。

组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认真学习普查业务知识,㈠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选调一批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社会调查经验的人员承担普查任务。以这次普查培训为契机。熟练掌握普查技巧和逻辑关系,组织好外地区普查工作,确保经济普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