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经济的发展

篇1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现状;协调发展机制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资源,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和能源。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它们生活的海洋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按照自然生存的法则衍生发展。而人类的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海洋生态系统内进行,在人类无节制的开发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生态经济的概念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还必须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不会发生恶性变化,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能够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的生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近海区域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无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管理。

二、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我们实现海洋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对海洋的经济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无法维持海洋生物间生态平衡的状况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恶化,海洋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出现海洋经济失衡的情况。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了良好的海洋经济措施,就会维持或者优化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状态。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会制约和调整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海洋周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的监察以及对污水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杜绝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海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措施,提高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生态养殖业、海洋生态捕捞业以及对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来实现,例如开展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以及进行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海洋生态养殖是指在人为优选需要养殖的不同海洋生物品种,构建结构简单但是高产的生物养殖群落,并且通过人工控制形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成单位养殖面积内养殖产量的增加,例如贝类与海藻、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等。 海洋生态捕捞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人为控制海洋生物的捕捞时间、捕捞种类和捕捞强度,也可以结合人工投放种苗等措施,对海洋生物的生物种群结构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人为调节,在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捕捞产量。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海洋生态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有绿色生态技术的支持。海洋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海洋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实现都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例如海洋生物制药就是海洋生态经济在创新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海洋生物种类何其之多,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基础上的 人类对海洋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当今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意识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的发生。也需要海洋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捕捞,杜绝对海洋环境的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物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经济的科研创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深挖和拓展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海洋生物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让海洋生态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适宇,彭人勇.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9(03).

[2]狄乾斌,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J].经济地理.2009(05).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篇4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广西

[作者简介]李志献,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敦祥,桂林理工大学经济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美国UWM访问学者,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25-03

中国目前海洋三次产业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一、广西海洋产业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广西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特点是:海洋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海洋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尤其第二产业只占总产值的14.0%,与广西GDP三次产业结构相比,广西海洋二、三产业还有很大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绩效明显,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31:23:46,到2008年已经调整为5:47:48,海洋经济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显然,广西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水平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较,广西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水平也是最低的(表3)。

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广西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海洋三次产业结构1:7.8:4.4的水平相距更远。

虽然广西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渔业发展较快,但由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整体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仅占全国海洋经济的1.1%,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倒数第二,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倒数第一。

二、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

2008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GDP)717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2002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9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74亿元,增长17.4%,其中工业增加值2627.3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679.94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为20.3:42.3:37.4,其中工业为36.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55.7%、36.6%,其中工业为50.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966元。

2001~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24%,且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5~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16%,2008年占GDP比重仅为2.90%,而广西的GDP在2001~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为31.63%。由此可见,广西的海洋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广西GDP的发展速度。

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与全国比较的状况是:2001~2008年期间,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38.76%,远远超过了广西年均增长10.24%的速度。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总值只占广西GDP的2.9%,距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总值占国家GDP10%左右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改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政策。提升加工业的比重与发展速度,推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广西应尽快出台海洋经济的扶持政策,确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新产品开发为目标,以规模经营为带动的水产品深加工策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支持鼓励海洋优势产业发展,尤其是支持海洋加工业的发展,支持沿海港口、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项目建设。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等级,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市场需求和对外出口,以品牌占领市场份额,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全方位提升第二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推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全面提升广西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二)利用北部湾经济区构建契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布局海洋区域。根据北部湾海域自然属性的特点和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规划布局,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互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新格局。同时坚持海陆统筹开发战略,以沿岸陆域为依托,以海洋产业为主体,统筹海陆发展规划,通过联动开发,增强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广西目前海洋开发整体水平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很大程度上是受科技水平制约的。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只有30%,广西则更低。因此,广西海洋产业今后应逐步采取先进技术,改进其技术构成,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立足于资源优势,不断扩展多元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提升海洋经济的附加值,充分开发利用生产要素禀赋条件。同时以陆地产业为依托,以海岸带经济为基础,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广西经济结构调整融为一体,统筹兼顾,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沿海城镇化和海洋经济集聚区的形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传谌,谢地,产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增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

在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的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缓解国家资源压力、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439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0年的9.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总人口共计3350万人,当年新增的涉海就业人员80万,为全国的新增就业人口的6.85%,与上年新增就业人口的52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

(二)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海洋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0年的5∶47∶48,初步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海洋盐业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第二,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造船工业继2007年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3%以来,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三,牢牢占据世界主要船舶市场;海洋油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年产增加总量4600万吨的60%即2800万吨来自海洋石油;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第三,海水淡化、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第四,第三产业中海洋服务业范围逐步扩张、服务层次逐步提升,以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突出

受沿海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政策导向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三大核心区域——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南高北低和总体水平中高南北低的区域差异。同时,海洋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超过第三产业战局首位;同种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横向集聚表现为特定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业以及滨海砂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海洋水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既有遍在资源性质,又有特定资源性质如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

二、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4%,仅渔业一项所占比重就将近1/5、从业人员占所有海洋从业人员的50%以上;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尚不足1/4,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支撑力不足是影响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二)资源开发无序,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

一方面,在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资源开发不合理,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大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和60.5%的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均在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三)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置,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四)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超过17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海域污染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和部分海湾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河流入海口海域污染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造成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上溢油危害也呈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康菲公司海上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行政、立法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监管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当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我国将进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问题,切实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和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以工业化为主体,突出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海洋产业战略升级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打推动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海洋综合服务和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

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三)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陆域污染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治理与河口、海湾等海洋环境污染中灾区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强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近期,将海洋岸线保护、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力恢复作为重点任务。

(四)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和政策支持

篇6

关键词:蓝色经济现状制约因素措施

今年01月14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深入学习胡总书记重要指示,传达贯彻国务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动员全省力量加快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大战略。这是全省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海阳市打造半岛蓝色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战略机遇。

一、发展现状

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战略机遇,海阳市按照“深度海洋开发、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的思路,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精心打造“一带三区五大板块”,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使蓝色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确立栋梁支柱。他们狠抓大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重点工程放首位意识,把核电、港口、亚沙会、跨海大桥、烟海高速五大重点工程作为重点,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奋力推进,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核电站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12月28日两台机组顺利开工建设,首台机组将于2014年并网发电。同时,核电站项目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已逐步显现,2010年核电产业实现税收1.38亿元,给地方贡献8594万元,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实现金口颈税收6392万元。海阳港总体规划已于去年七月二十日正式获得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为港口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西港区一期2个万吨级和1个5000吨级泊位已投入使用;西港区二期3个3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5万吨级和2个2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已开工建设,现正在进行围堰填海;投资70亿元的东港区全部实行高标准建设,港口建设形成了东西港区联袂开发、共同推进的繁荣景象。201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151万吨,是09年同期的3倍多。亚沙会,场馆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已进入尾声,年底前筹备工作将基本完成,在满足赛事举办需要的同时,也带动了本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的大幅提升。跨海大桥,将于年底前完工通车;烟海高速公路,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上半年竣工通车,招虎山旅游观光专线也将于9月份全线建设完工。

(二)打造坚实平台。依托核电站、亚沙会、丁字湾蓝色经济区“三驾马车”,发挥了现有的资源优势,依靠已有的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建设了核电装备制造园区、南部城市新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三大重点区域。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通过原有核电产业区与临港产业区合二为一进行整合,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已经省政府正式授牌,成为我省首个核电产业园区,到2015年,区内将规划建设重点研发基地10个,实施重大装备制造项目20个,将为能源基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南部城市新区,目前已落户项目37个,累计完成建筑面积26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6亿元。初步形成了海滨度假星级酒店群、高层度假公寓群、海滨度假别墅群、海滨沙滩旅游景观带四大特色群体,打造了碧海金滩、滨海休闲、沙雕湿地、游艇温泉四大旅游板块, 随着亚沙会场馆及配套工程的全面推进,新区档次不断提升,成为海阳市最具生机活力的旅游板块;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岸线总长度54.7公里,规划打造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亮丽、特色鲜明的高效生态旅游区和海洋科技文化旅游新城,形成“一核、两区、两组团、三岛”的空间布局结构,目前,香港新鸿基、保利达、宝龙集团以及杭州绿城、山东鲁能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已纷纷进驻这一区域,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将成为推动海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三)培植产业链条。他们坚持把培植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实施内引外联,进一步延伸核电产业、海洋工程、滨海旅游业三大产业链条,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动力引擎。围绕核电产业,全市投产、在建、签约、洽谈的核电装备制造、配件、配套服务项目达到20个,总投资达50亿元。其中,投资6.5亿元的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已投产见效,投资5.2亿元的核电一体化堆顶组件、投资2.3亿元的国核电力设计研究院山东分院海阳基地等一批核电研发设计项目已开工建设。海洋工程,借势港口扩建和岛湾开发,以投资12亿元的来福士海洋工程项目投产为标志,先后引进了投资30亿元的青岛游艇研发制造基地、投资5亿元的山东立泰船舶重工等一批造船及海洋工程项目,产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滨海旅游业能够依托旅游度假区,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有效增加了旅游附加值。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31.5%;正在规划之中的丁字湾海上新城,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确定的九个重点区域之一,计划到2020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将聚集发展旅游商务、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海洋科技产业等高端服务业于一体,再造一个海上新海阳。

二、制约因素

海阳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虽然热火朝天,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核电装备制造园区、南部新城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到度假区新城旅游的旅客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繁荣和萧条,影响了旅游和酒店行业的收入,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港口建设速度相对缓慢,港口的辐射拉动效应和以港兴市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呈现经济发展、效益提升、社会繁荣的繁忙物流中心景象;三是受国家土地政策影响,部分项目落户难度较大,开工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海岸线作为不可再生的共有旅游海岸资源,必须充分体现宁静海滩的自然状态,应禁止围岸占滩现象的发生,切实把海岸线的开发和保护落到实处。

三、措施与建议

打造蓝色经济区,把海阳建设成为山东半岛重要的能源基地、制造业基地和滨海旅游新区,成为半岛蓝色经济重要增长极,是海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机遇,需要海阳人民解放思想、提升观念、夯实蓝色经济发展平台,促进经济提速增效;破解蓝色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把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一)营造蓝色经济发展和谐氛围

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服务手段,为蓝色经济区建设营造和谐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要加大对蓝色经济区建设急需的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形成人才流动的“硅谷”积聚效应;二是树立环保意识。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切实做好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严禁滥圈滥挖滥建行为,切实把近海生物资源和宝贵的岸线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服从和服务于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大局,要立足部门职能,积极而主动地帮助解决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和谐氛围。

(二)夯实蓝色经济发展平台。要加快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南部城市新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三大区域的建设步伐,奋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使蓝色经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要加强政府引导、实行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核电设备制造园区配套路网、管网、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项目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尽快形成适应大项目落户入驻的先行条件,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形成核电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发展体系,把该区域打造成胶东半岛重要的高端制造业聚集区。

二要依托亚沙会独有资源,聚力发展沙滩运动、沙滩文化、海上运动、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沙滩运动休闲之城”的城市新品牌,以亚沙会场馆及配套工程建设带动南部城市新区建设,通过一流的规划设计、一流的环境建设、一流的公共服务,打造成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块,在滨海一线聚集起星级酒店群、度假商住楼群和休闲观光群三大特色集群,构筑起城市新区框架,使海阳真正形成黄金海岸、度假海岸、运动海岸、休闲海岸。

三要确保丁字湾海上新城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尽快完善路网框架及配套的水、电、气供应设施,重点引进滨海旅游、高端房产、商务地产、海洋科技、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给力平台

(三)破解发展制约因素

要全力做好同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积极牵线搭桥,努力破解蓝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在做好土地指标争请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家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大力实施城镇化建设,努力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多渠道、多方式满足项目建设用地需要;二是抓好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的有效运作,积极争取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确保园区服务保障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三是在加快推进港口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一类开放口岸申批力度,尽快启动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服务机构场所的规划建设,使海阳港综合服务功能早日得到完善和提高;四是找准工作环节的主要阻力,通过破解制约因素,力促蓝色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篇7

[关键词]低碳 海洋经济 可持续性

一、引言

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倒逼着人类重新思考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展阶段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面临着极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据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应对来自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2009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0% ~45%。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时代已经来临。

广阔的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孕育着巨大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据目前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3%为陆地植被吸收,35%为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暂留存于大气中,可见海洋固碳能力不可小觑。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属于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产业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另外,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主要生态问题依然存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注定了当前海洋高碳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为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该示范区内角色之重,其已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可见,加快舟山群岛开发开放,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对于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基于此,又考虑到国内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相对甚少,且题材单一,因而本文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从低碳角度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低碳背景下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增长了近130倍,年均增长率达15.9%。如此之快的持续经济增长实属罕见。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之上的,树木乱砍乱伐、能源肆意开采、生产技术落后等等,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1990年~2010年我国碳排放为例,如下图所示,我们观察到在近二十多年内,从增长速度角度看,我国GDP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碳排放,即我国碳排放强度在逐年减小,但2010年该值仍高达70%多,离我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差距还比较大,碳减排任务还相当严峻。

经济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洋经济的变化。由于受历史问题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说,既晚又偏,受我国海洋统计发展的制约,相关数据并不详实。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或将突破4.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3.1%,可见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显著。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必是未来的潮流。并且实现海洋经济的低碳化相对其他经济类型,有其先天优势,所以比较容易实现。抓住海洋经济的低碳发展机遇,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作用可见一斑。

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毗邻我国内陆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其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2011年全市实现渔农业总产值15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出17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6%,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并且该群岛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2011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海运运力达到452万载重吨,万吨级码头达到47个,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集群地;另外,还拥有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1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可见舟山群岛优势之明显,地位之重要。

鉴于上面介绍的舟山群岛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我们以舟山群岛为例,观察其目前在低碳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概括如下几点:

1.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舟山群岛的天然优势,加之地位优越,使舟山在以前进行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主要以渔业为主,此时第一产业占据着绝对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各地区抓住机遇,进行经济改革发展,舟山也紧跟潮流,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此时产业结构偏向第一、二产业,海洋服务业相对偏弱。据《舟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资料,2011年舟山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虽然第一产业是低碳产业集聚区,利于当前低碳目标的实现。但没有现代海洋工业、服务业做后盾,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将难以进一步延续,甚至存在带动整体经济出现倒退的可能。再者,第二、三产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往往会给予第一产业给多的技术支持,向现代渔业方向迈进。另外,第三产业的占比优势还不很明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还有较大差距。

篇8

一、海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粮油作物常年种植总面积108万亩,总产达到3.5亿公斤。蔬菜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总产80万吨。全市日光温室大棚4.5万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5万亩,拥有拖拉机4.7万台,联合收获机160台,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9260元。全市种植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其中“海阳白黄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年海阳市也成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海阳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亮点体现在:

1.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落实粮食直补小麦资金371.1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56.55万元、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补贴金额3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资金40万元、小麦弱苗补贴资金94万元、阳光工程资金58万元、新型农民培训资金2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88万元等。

2.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加大名稀特优品种的引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特色农产品的推介,2005年以来全市种植业共取得25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认证。我市的林安食品有限公司的白黄瓜、西红柿取得的有关食品认证打破了烟台市有机食品认证零记录。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上,我市两处蔬菜生产基地成为烟台市高效特色农业现场会议观摩典型。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农超对接”,产品直供超市。2010年指导茶叶种植类专业合作社开辟种植基地300亩;果蔬种植类400亩;新增社员户3000户。白黄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及白黄瓜品牌打造工作卓有成效,全市白黄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落实高标准项目示范基地200亩,制定了适宜当地的可操作性强的白黄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亚沙会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筛选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镇村户,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现已确定符合要求的基地5处。

3.在农业品牌建设上,加强培育和引导。培育了海阳白黄瓜、海阳绿茶、留格的无公害韭菜、海阳大樱桃、沽头大米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的农产品。“海阳白黄瓜”于2008年5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也是烟台市继莱阳梨之后的第二枚地理标志商标。海阳市津成泰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王山”牌苹果,取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是海阳市农产品加工领域首个省著名商标。林安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林宁”牌黄瓜、富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留园绿”牌网纹甜瓜获评烟台市十大名瓜称号。

4.在农业产业化上,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级4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都实现了新突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63个,入社社员1.7万户、入社资金1.2亿元,带动社员5万户。海阳鑫财惠民专业合作社获烟台市“示范合作社”称号。

二、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整体上还是靠天吃饭,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较慢;农业装备水平低;农业抗灾能力弱,尤其是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2.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市蔬菜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

3.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小。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存在新技术、新成果引进示范推广较慢的问题,解决科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松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

5.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兄弟县市有差别,与农业大市和资源优势不符。

三、发展海阳市农业经济的几点对策

1.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大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切实增加粮食单产。加强病虫害防控,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壮大花卉、种子、饲草、旅游观光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适度膨胀发展蔬菜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和基地生产规模。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扶持发展蔬菜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不断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蔬菜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不断提高蔬菜的质量。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争取在全市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使每个镇都培植起自己的主导产业,每个村都培育出自己的主导产品。

2.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大力宣传推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并随时根据国际贸易准则要求加以完善。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开展,采取教育培训和树典型带动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农业标准化及其实施的深远意义,增强农民群众标准化生产共识和技术技能。

二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对农业投入品质量进行监测把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开展农业品牌年建设活动,加强“海阳白黄瓜”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指导,组织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搞好商标注册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我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势原料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现有企业增加投入,膨胀规模,提高带动力,推动“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抓好农业合作社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引导各行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技术研究推广等部门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一是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病虫害生产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努力培肥地力。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逐步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二是全面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培训方式,多形式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把阳光工程和农民免费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订单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着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

5.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开发。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田产业工程,以提高农田生产能力为重点,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多积农家肥,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篇9

【关键词】CBD总部经济 比较 路径选择

引言

21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城市间的竞争趋势明显加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引起世界瞩目,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引擎。与此同时,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现代化产物的CBD,成为城市决策者们借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路径选择。CBD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象征。而近年来,纵观世界上成功的CBD,如纽约曼哈顿、东京的新宿、巴黎的拉德方斯,往往都是大公司总部集聚地。由此,以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为主体、以CBD作为区位空间支撑的总部经济,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

一、南京河西CBD与北京朝阳CBD、上海陆家嘴CBD发展总部经济对比

CBD总部经济,为大城市实现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模式,可以说各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总部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南京河西CBD发展总部经济SWOT分析

南京河西CBD位于河西新城区中心位置,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央商务区,其发展对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具有重要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与国内北京、上海著名CBD对比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功能定位,利用SWOT分析法,对南京河西CBD进行全方位测评,最后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优势评估

1.河西CBD所在的建邺区境内水系纵横交错,交通便捷,将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2.河西新城位于南京主城的西部,范围包括秦淮新河以北、外秦淮河和凤台南路以西,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

3.河西CBD周围聚集了大量高水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如南京审计学院、省交通规划研究院等,为河西新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劣势评估

1.河西CBD所在的建邺区,经济实力较弱,地区竞争力不强。

2.河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呈现两极分化,且缺少足够的消费人流,商业吸引力和商业开发不足。

3.河西CBD商业设施分布较为分散,各产业地块之间互动不足,缺乏整体性构造和协同发展。

(三)机遇评估

1.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跨国公司突破时空界限,为不断寻求最佳区位条件而集聚于综合水平较好的CBD,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为CBD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快速推进以及南京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为南京CBD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3.青奥会的历史机遇,为河西CBD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并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4.南京老城区的城市功能过度密集,交通条件恶化。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南京现代化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分散老城区功能,将城市重心西移,这一决策有利于河西CBD发展。

(四)威胁评估

1.河西CBD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威胁,是来自于上海浦东的陆家嘴CBD和南京老城区的新街口CBD的功能屏蔽。

2.河西CBD在建设过程中,受到旧体制、旧机制的制约以及筹资难度大等难题。使得河西新城的建设步伐缓慢,效率低下。

三、南京河西CBD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发展河西CBD经济,提高整体经济水平

CBD的建设必须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否则会缺乏发展契机和动力,浪费大量人财物资源。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

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CBD能够吸引人才、汇聚公司总部投资的前提条件。因此,需优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医疗、商业、文化休闲等基础设施。

(三)明确南京河西CBD总部经济的功能、产业定位

河西中央商务区应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与南京新街口、上海陆家嘴CBD错位发展、差异定位的格局。重点发展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业态,广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入驻本土。

(四)努力发展河西智慧CBD,引导和鼓励楼宇的智能化建设,在CBD各标志性建筑开发建设中,设计并辅助内部的信息化系统,满足入驻的总部企业对数字楼宇、数字商务平台的需求,从而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优越的信息化环境

(五)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科学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公司总部入驻,并为在此就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配套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

四、结论

近年来,CBD总部经济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共同选择。因此,发展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河西CBD从规划建设之初就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为实现南京河西CBD总部经济新发展,需进一步优化河西新城的商务环境、行政环境、生态环境等,形成环境竞争优势,吸引国内外总部企业、跨国公司入驻河西CBD,从而有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转变,实现南京市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宇红.国内外CBD总部经济发展比较[J].商业经济.2006.(15).

[2]王三银,王锐兰.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及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3]唐德才,徐斌,程俊杰.关于南京河西CBD规划建设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6.(11).

[4]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篇10

宁波市市长刘奇说,这不仅仅是推动宁波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宁波因海而得名,因海而发展,因海而繁荣。全市拥有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516个,滩涂资源约有140万亩。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上,具有特殊的优势。

刘奇表示,宁波将精心谋划统筹,趁势推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做到三个统筹、四个着力。也就是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着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教研发能力,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表示,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全球已经形成四个共识:第一,海洋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第二,海洋经济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第三,海洋可再生能源成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第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海洋。

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有一些地区,已经造成了沿海地区的三个变化,一个是性变,一个是质变,一个是量变。性变就是大规模围填海造成性质上的改变。由于大规模的开发,近岸污染严重,海水质量在下降,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量变是海洋物种减少和水产量的明显降低。

海洋是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空间,为缓解能源资源紧缺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撑,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通道,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景淼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海洋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布局、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等方方面面。但重中之重要着力推进三大核心任务,这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着力构建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海陆联动网络,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将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新区,也是唯一一个群岛型新区。

三是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勘探开发业为重点,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舟山市委市长周国辉谈到,舟山依海而立,因海而名,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在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市坚持发挥优势,坚定不移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在国家战略高度及明确群岛新区发展的定位。建设群岛新区,是舟山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领会国家战略意图,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优势,汇集各方智慧,提升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海岛发展的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努力把握舟山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更加科学的定位。

舟山市将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重视向周边上海、宁波等先进发达城市学习,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进程。

温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勇军讲到,温州的海岛资源也非常丰富,温州是全国25个港口和48个港口对台直航的。温州的海岛有418个,全省2800多个,温州的港口资源、海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要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和潮汐能发电,温州都有很好的条件。温州拥有千万瓦的潮汐发电的坝机,还有可以入网的大型风电厂,这都是温州的资源优势。

因此温州未来借助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是很好的机遇,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海洋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要落实在对外开放的平台上。温州以民营经济的活力展现了温州的风采,但是温州基础设施,和各兄弟市比是明显的落后,跟宁波距离相差非常大。未来温州要利用长三角海西区,特别是经济示范区对温州提出了要求,争取未来五年打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海港作为对外的门户,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开发开放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将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到“十二五”末,海洋经济的总产值能够达到2000多亿,海洋经济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5%以上。温州港将跨入亿吨大港,开通对台的直航和对国际的通航。温州机场年客流量将达到1000万。去年末达到了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