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现代化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现代化前景

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51-02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一、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推动、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总面积26 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1 400米。境内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5℃,年平均降水量1 129毫米,属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的地区。

试验区成立二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与科学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GDP从1988年的17.8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37.4亿元,增长了4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300元,粮食总产量为254万吨。其中第一产业从1988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亿元,增加了约11倍。产业排序从2005年的32∶38∶30优化为18.2∶46.4∶35.4(见表1)。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特色经济作物在近十余年中发展迅速,全市粮经作物种植比从63∶37调整为55∶45,使种植业结构得以优化,农业比较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重要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优质化。经过申请国家有关部门认证,全市共获农业部批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9个,面积36.95万亩,8个产品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78个产品评为毕节市优质农产品。农产品样品检测合格率达99.85%,合格率逐年提高。

2.特色农业基地示范性强。目前,全市累计种植蔬菜325万亩,茶叶77.2万亩,无性系扦插育苗7 500亩;精品果业面积达72.21万亩;特色烟草81.01万亩;优质马铃薯512.5万亩;特色杂粮160万亩;油菜101.2万亩。全市10个产业示范带和102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初步建成。

3.龙头企业带动成效明显。全市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市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25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地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70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103.8万亩涉及农户36.3万户。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超前发展理念,对发展特色农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农业科技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底,共推广玉米育苗移栽276.12万亩,玉米地膜覆盖90.51万亩,绿肥聚垄206.2万亩,玉米包衣106.6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1.63万亩,两段育秧8.2万亩。良种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推广杂交玉米316.04万亩,覆盖率达85.04%;杂交水稻55.1万亩,覆盖率达84.9%;脱毒马铃薯308.52万亩,覆盖率61.69%;优质油菜101.17万亩,覆盖率99%,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毕节市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属于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较低。尽管农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亿元,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却逐年减少,从2005的32%下降到2011年的18.2%。造成毕节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1.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农村经济活动一直主要依靠以耕地面积拓展、增加粮食产量的平面垦殖方式,维系农村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繁衍。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不断毁林开荒,在本已石漠化的土地上进行种植,破坏了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不但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耕作,也使得土地的集约经营受到限制。同时,传统的以畜力、人力为耕作主力的生产力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

2.农民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意识弱。作为土地使用者和经营主体的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经营管理之道缺乏,营销能力弱,难以充分地利用和驾驭市场;大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持观望甚至拒绝的态度,导致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无法实施或进展很慢;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户分散经营多,联户经营少,抗风险能力弱。

3.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据对我市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

4.农业科学技术条件落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2010年,毕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5.4%,分别低于全国53%、贵州省42%的贡献率17.6和6.6个百分点。

三、推进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变革。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就是要以资本、物质、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我市的资源禀赋特点,属于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的情况,不能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要走用资本和技术代替土地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2.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据统计,2011年,我国首批示范区以占6%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的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农民人均纯收入9 900多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 900元。要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大力实施“3321”工程和“3万”工程;继续以“十带百园”为载体,加快发展蔬菜、生态畜牧业、精品果业、特色烟叶、马铃薯、油菜等特色产业。

3.以现代工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来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一是要充分组建大型龙头企业,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组织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带动农民等的综合功能。二是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经纪人队伍,把它作为重要的中介组织进行大力培育,使之作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表与龙头企业进行合同的签订、利益的谈判等,提高农民的竞争能力和在利益格局中的地位,同时聚合松散的民间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壮大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实力。

4.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器。从目前市场走势来看,农产品的高科技与高效益密切相关,要坚持走科技支撑农业科学发展的路子,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优良、绿色安全、加工精细”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精心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地、农业园区创业。要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机制,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5.深化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涉农贷款激励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6.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世界著名农业推广学家凡尔登认为,农业推广最终在于“通过信息交流、教育并帮助农民提高决策水平,从而自愿改变行为”。因此要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与思考[EB/OL].求是理论网.

篇2

4月7日,来自农业部的信息显示,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农业部拟加快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进程,做好《规划》任务分解落实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规划》落实。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同时,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在区域上进一步细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主产区“七区二十三带”,加快构建农业战略新格局。同时,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经济等5大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规划》还从强化多元投入、加强农业补贴补助力度、完善农业奖补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重点措施。

农业受社会资金热捧

任何现代化的想象都需要支撑,农业现代化也不例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可以预期,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将是农业投资的黄金期。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这是“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提取积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大量从农业和农村流出。与突飞猛进的工业和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业现代化进程显得极其缓慢,以至于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随着农业生产面临的变数愈加复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很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表述上,“十二五”规划纲要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多了“加快”二字,亦表明推动农业现代化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引入现代化的要素,包括现代的资金、科技、服务和劳动力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四个方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包括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将吸引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类市场要素大量流入。

篇3

关键词:城镇化;VAR模型;河北省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城乡统筹及一体化研究基地课题项目支持;2014年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201420931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VAR模型分析的河北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引言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三次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简新华、黄锟,20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已达51.27%,比1978年的17.92%提高了33.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8个百分点。近年来,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对中国城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广泛研究。自然基础和历史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城镇化的省区差异不可避免,对城镇化省区差异的描述与解释也成为城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城镇化发展作为分析视角,运用VAR模型探讨1985~2011年间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对城镇化之间在长期和短期内的动态关系,以期厘清“三化”之间相互影响的真实方向和具体程度。

一、河北城镇化发展总体情况

1978~2011年,河北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在此期间,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达到32.05%,河北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为21.46%,城镇化率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并且波动明显。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1995年我国城镇化率29.04%,1996年达到30.48%,比199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到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化年均增长率为1.01个百分点。在“七五”计划到“十五”计划期间,河北城镇化率平均低于全国水平13.03个百分点,到了“十五”计划期间,河北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城镇化年均增长率为3.62%,“十一五”计划期间,河北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低于全国水平5.27个百分点。

二、实证分析

1、指标设计和数据分析。本文所取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85~2011年,数据来源于历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工业化INDt(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城镇化URBt(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和农业现代化ALPt(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农业部门就业人口比重之比)的时间序列由表1给出。(表1)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上述指标URB、IND、ALP通过自相关、偏自相关图分析均为非平稳序列,对各指标取对数并进行一阶差分,使用ADF检验对各变量水平值和一阶差分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变量均为平稳。(表2)

2、长期协整关系分析。协整检验的模型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所使用的Johansen检验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该模型的滞后期应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HQ、AIC和FPE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期。同时,通过联合检验,确定使用有截距项、没有确定性趋势的Johansen协整检验形式。(表3)

由表3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r≥1的零假设,表明LNALP、LNURB、LNIND三个变量确实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由于VAR模型中某些变量之间是协积,需要建立一个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最初模型:

lnURBt=-46.53903+10.11056×lnALPt+1.883287×lnINDt+ut

(6.24254) (1.13685) (0.75342)

调正后模型:

lnURBt=-92.21773+10.11056×lnALPt+1.883287×lnINDt+1.84267×lnINDt-1+9.9286×lnALPt-1

由调整后方程可以看出,1985~2011年间,城镇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工业化的真实弹性为10.11和1.88,滞后一期的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平仍然对对城镇化具有持续的拉动作用。对于城镇化的驱动影响,农业现代化要高于工业化,滞后一期的数据仍然显示这一特征,这也验证了前文提到的河北工业化进程很快而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的现状。

4、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从表4可以看出,城镇化的波动受自身冲击影响在第一期达到100%,随后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第10期以后基本稳定在76.5%左右。来自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在第10期分别达到12.9%和11.1%左右,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起初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加。(表4)

三、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非平稳序列LnURBt、LnALPt、LnINDt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均为一阶单整。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预测方差分解考察河北省自1985年以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河北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明显,在经历一年时滞后仍然会对城镇化产生持续的影响,并且农业现代化要高于工业化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推进河北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工业,稳步推进城镇化。毋庸置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区域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其他因素也通过经济系统对城镇化过程起作用。随着户籍、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制度的配套完善,以及金融手段的支持,城镇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

1前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国内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就此,随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竞争力弱问题更为突出,大大制约着国内农业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为促进国内农业的高水平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快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良好的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最优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发展产物,现如今的时代,信息技术与任何产业的结合,都将很好地助推本行业的倍增发展。同样,与农业产业结合,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增速效果。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发展,都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虽然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同样管理、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水平也不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的飞速发展,将实现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

2.2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经过的大量农业市场调查中,对本地市场中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不少农户不能适时地进行掌控和了解。农业信息上的闭塞,往往导致农业种植的盲目性,待本农产品上市收获时,往往不再有那么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同样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在此,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充分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使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快捷准确的流通,使农民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作一种产业来规划发展

由此,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另一方面我们洞悉到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此,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更是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

3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1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同样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化指标的高低,同样反映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完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则重点由如下几部分构成:1)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2)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3)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4)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3.2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地方粮食购销安全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4结论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则体现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能更好地带速传统农业倍增发展。二则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应该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其次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应该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预警粮食购销的潜在市场买家,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

参考文献

[1]林宝洁,谷永丽,魏晓军.呼伦贝尔市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114-116.

[2]夏晓波.智慧农业应多做“生态”文章[J].江西农业,2016,(20):16.

篇5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任务;发展

十报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两大重要任务:首先要培养具有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其二是要培养适应中国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有效转移。

(一)面向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照合同生产、交货;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中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共同体。我国这种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意味着整个生产过程包括耕种、运输、收割、排灌等都要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如使用生物技术杂交育种、基因工程,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还有改良土壤、消除病虫害,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等。

因此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农村广大的农业劳动者包括管理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型的农民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要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管理经验。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则必须由农村职业教育来完成。作为知识和科技等的载体,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为农村产业现代化服务,才能够实现其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在实现“科教兴农”中发挥作用也已成为摆在农村职业教育面前。

(二)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

随着中国“四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存在着一支数目庞大的滞留失业大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的转移?是影响未来社会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国家目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政策是“控制流动的规模,就近转移为主”。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多种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步骤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就地实现农转非。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亿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分离出来,寻求新的职业,同时职业教育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校点布局及培养层次,以适应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的需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就业。

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是从属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资金的投入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与普通的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输送各类劳动力为根本宗旨。农村职业教育在“四化”的大的前景下,更加应该把培养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及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目标进行大力发展。

(一)进一步端正教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明确培养新型农民这一目标,办学、专业设置要把重心体现在“农”上。首先,要根据办学对象特殊性因材施教。开发新的产业,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把校园扩展到农村的田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其次要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发展。在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启动弹性学分制、分层次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自主的选择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和学习进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使学习期限有较大的弹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个性发展的优越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要紧跟时代,掌握相关科学领域的新成就,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以及该科学领域未来的发展动向写入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把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新的案例进行教学。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内涵和扩大专业外延。改革专业定向模式,不以具体岗位定专业,不以狭隘的专业定课程。农村职业教育要把实习基地建设成教学基地、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学习窗口。

注释:

① 张睿,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甘肃农业,2005.12

篇6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的发展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形态,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起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提高,逐步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为支持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探索“三化同步”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年积极实践,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展示了广阔前景,初步成为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人才队伍、经营方式为保障,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形态,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

一、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都市现代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发展都市农业,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作为重要手段,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强大动力,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任务。粮食生产基础好、产能高的大城市,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粮食优势区域的中等城市,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一些特大型城市,要加大投入力度,保护优质高标准粮田,稳定粮食产能。大中城市发展粮食生产,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上下功夫。二是大力抓好“菜篮子”建设。确保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合理,关键是要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加快健全市场体系、不断改善市场调控。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是都市农业的基本要求。要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外埠调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加快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率先实现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一体运行。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五是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是都市农业的功能所在、使命所系。要发挥展销平台的辐射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

篇7

一、正确认识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到199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016万千瓦,比 1952年的 18万千瓦增加了 2333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农用载重汽车875571辆,比 1952年的 280辆增加T 3126倍。与此同时,农村电力等也都是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②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农业机械的使用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③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二千万人的农机科研科技队伍。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质。各种基层农机厂、农机站为后来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统配变为非控商品进A了市场。农民拥有了选择购买农业机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农机投资主体发生了由国家投资为主到以农民私人投入为主的转变,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另外,农业机械推广运用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失误也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①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不讲经济效益,不算经济总帐,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给农业机械化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②在改革开放之前,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没能注意到我国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机在我国不同地区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③改革开放时期,在对改革前20多年农机化中“左”的影响进行清理时,矫枉过正,出现了80年代初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否定论。认为“石油农业”在我国行不通,只搞生物技术就行了。认识的模糊造成实践中的混乱。农业机械失营失控,有些地方农机具被拆分,或因无人管理而报废。农机教育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所走过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但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失误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暂时困难而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方向是正确的。机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机械化是当今各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有人说中国要绕过“6油农业”,X搞“生态农业”也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实,重视“生态农业”是对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对立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态农业”是要靠农业机械化这个手段去实现的。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理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本身就是与机械化相辅相成的,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和林、牧、渔业现代化也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整个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其必然性而不顾客观条件的冒进,又要反对只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性而消极等待,在认识上则不应消极回避它,而应该积极正视它,决不能低估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手段而言,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锄头、镰刀等,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办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②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的集约化经营。而集约化农业要求有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农业机械则是一项基本要求。②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机械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第二,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机械技术就是机械化,它是从机械操作斤始,进而达到自动化,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生物核,术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护、良种培育、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农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只有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适当地结合起来,两重并举,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过去曾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都基本上把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了,而且一配合得较好,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脑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实施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和手段。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它可以成为我因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机械化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在产率,降低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创造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有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农机行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的纽带,发展农业机械化,扩大‘咱需”,农机行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①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各种类型的农用机器、电力设备,促使农机科研投入大量资金,加快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多层次的农机供应,促使农机制造、销售、修配、电子、电力等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业和#镇企业的发展。②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门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③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农机人员*发农民学习农机知识的热潮,可以进一步刺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农业机械化,能刺激工业对农机的投资和农村的消费,只要引导得当,农机行业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人近期来看农民解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农民身体健康与生活舒适,缩小了工农和城乡差别。从长期来看,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农业人.a,为我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过渡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和对策

任何一项生产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虽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视存在的困难。最突出的困难是:

第一,劳动力转移困难。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劳动力很难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客观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但素质要求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差。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总劳动力的46.75%,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困难之一。

第二,资金困难。农业机械化的农机科研开发、投入生产和农民购买农机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户为单位经营后,农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财政暂时拿不出很多的资金来投入农业机械化,这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三,土地过于分散零碎。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然而,我国不到15亿亩土地被分给2亿多农户,户均6-7亩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利。

此外,农机产品市场还不很规范,农机产品造价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倾农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6-03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

ment)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三农问题是个极其典型的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社会形态,城市化作为城乡利益格局整合与重构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要让农民分享城市化的利益,增进农民的福利。推动和促进城郊农民顺利和谐地完成他们的市民化转型,必须改变农民群体在城乡非均衡利益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和失利状态,帮助他们实现资源替代和能力扩展。毫无疑问,作为农业大市的哈尔滨市有必要通过城乡统筹,实现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

ment),使哈市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哈市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现状

(一)农村人口及教育状况

至2010 年底,哈市总人口约9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515万人,非农业人口约477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目前,哈市近300万的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占0.9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12.2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81.5%,高中文化程度者占3.90%,中专文化程度者占0.6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76%。

(二)农民生存现状

无论从法制、社会保障、土地制度、二元结构、制约因素等任何一个视角对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哈市的农民生存状况均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从法制的层面上看,哈市的农民无法与市民作为同等的法律主体享有平等的执行权、行为权、参与权;从社会保障层面上看,农民严格受制于二元体制的限制;土地制度层面则体现为农民的土地被政策性扭曲征用;二元结构层面则体现为农民与市民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制约因素的层面则主要表现为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制度因素对农民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影响。另外,哈市的农民休闲文化比较匮乏,绝大多数农民以打牌或打麻将作为农闲时主要的休闲娱乐形式,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农民幸福指数比较低。

(三)农村经济及其所占比例

至2010年底,哈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56.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3 939.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 020.3元,人均生活费支出4 665.9元,收入比为2.19:1。从产业结构的构成上看,哈市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6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2.7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 384.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 868.6亿元,增长13.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4.2%和49.5%。可见,无论是农业自身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三类产业之末。城市与农村、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反差凸显哈市农民在共享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农民对经济发展成果分享越是均衡,农村经济越发达,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高。

二、哈市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存在的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据哈市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哈尔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58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960.9元;2009年,哈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8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775.5元;2010年,哈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5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020.3元。可见,农民收入的绝对额明显低于市民,二者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差额分别为8 627.7元、9 111.5元、9 536.5元。2010年1~9月,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59%,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约为41.2%。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民的消费水平,落后十几年。目前,哈市1 881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396个,占总数的21%;贫困人口50.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8%。

(二)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差距明显

哈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以下的约为274万人,约占劳动力总量的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8万人,约占劳动力总量6%。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结构普遍偏低。农村经济活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2年,比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低2年,同时,电脑盲、科技盲等功能性文盲比重较高。农业技术人员匮乏,目前,哈市农村仅有约1.8万农业技术人员。

(三)城乡居民医疗卫生差距较大

据哈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哈市有乡镇卫生院715个,床位1.5万余张,卫生技术人员1.1万余人。这与农村380万的常住人口极不相称,同时,农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城市也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提高人口素质的需求。目前,哈市农村比较成熟的保障制度新农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重大疾病的治疗压力,保障水平较低,平均补偿比例仅为30%,即使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还远远不能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对于婚检、孕产期检查、计划生育措施等还没有补贴政策。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哈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缓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吃水难、行路难、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运输难等现象依然突出,与发展现代农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差距较大。一是道路交通状况差。截至2009年,有116个贫困村的近400公里村内道路尚未硬化,307个贫困村连接自然屯之间的约1 900公里公路没有硬化。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缓慢。哈市贫困村中有90%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急需进行改造。三是桥梁建设滞后。目前哈市贫困村需要新修桥梁90余座,共计2 300余延长米,仅巴彦县贫困村就有70多座桥梁急需修建。四是大中型农机具装备水平不高。因缺少大中型农机具,贫困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三、哈市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对策

(一)提高哈市农民综合素质

哈市乃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将三农问题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穷”。而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农民的知识贫困、素质贫困。所以,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哈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必须依靠其内生力量――农民的力量来完成,以农民素质的提升为核心来进行。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均应在充分考虑到外部条件作用下,探索如何依靠内生力量,以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发展的动力,来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进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使他们能够持续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哈市目前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哈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成新农村的建设,才能最终成功地实现哈市城乡统筹,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政府政策倾向化

政策倾向化问题涉及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理,其实质是: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哈市现有的惠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起到了“使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大大增加”的作用,所以哈市各级政府应在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广泛涉及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把福利经济学的补偿原理进行到底。

(三)政治行为倾农化

政治行为倾农化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现实表现,目前最需要关怀的是以农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政治行为应将着眼点倾向农民,这也是补偿检验标准的应用。为避免“以农为本”的工具理性因其迅速的实践效果被人们片面抬高,而使其价值理性遭到冷落,更为提高全社会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应把对待农民的态度和作为纳入评价体系,把解决农民问题的状况作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对哈市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否则很难真正做到“以农为本”,因为这是绿色GDP无法解决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农民作为社会的价值主体,发挥着自己的智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与市民一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以农为本”是融用农的工具于为农的价值之中,是集共建社会于和谐共享之中,而和谐则是“以农为本”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和谐是创造和享有的和谐。

(四)以农业现代化建设助推哈市城乡统筹发展

如果说新型工业化是城乡发展的“原动力”,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联结的纽带,农业现代化则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使哈市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根本途径。对发展哈市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农业产业化使哈市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生产各环节逐渐分化为独立的经济部门,从而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分工体系,农户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专门的部门提供,产品的销售也由专门的企业完成,使得城乡资源、要素和产权等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农业现代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农业现代化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将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实现两种主要分流:一种是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后大量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化;另一部分劳动力由于转让了土地使用权,也从劳动生产中分离了出来向城市流动,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统筹发展。另外,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这样可以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

3.农业现代化是哈市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目前哈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农民是哈市较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层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哈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1~9月,哈市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的9.3%。现阶段,哈市工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许多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这充分说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哈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失去重要的拉动力。

4.农业现代化是哈市长治久安的稳定器

篇9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篇10

——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调研报告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给人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我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为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涨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但也存在投资渠道不通畅,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创新力度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根据市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的安排,我区对辖区内的山西榆次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航天育种基地、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贝植物园(以下简称金威航天、金贝植物)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陈侃奶牛养殖园区等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建设基本概况

金威航天位于郭家堡乡王湖村,是省计委立项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000亩。园区坚持以航天育种、引进试验示范为主体,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2004年开始从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引进航天种大豆1、2、3号,航天种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进行试验。目前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项目正常运行后,预测年获纯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

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生产基地金贝植物园位于庄子乡季麻村。公司以植物组织培养(克隆)为主要业务,是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生产、推广、培养、繁殖各类绿化及高档花卉、绿色经济作物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目前真正解决了大批量苗木生产中组培快繁的生根、移栽、驯化等问题的少数企业之一。金贝植物园占地2000亩,当年实验室培育继代苗、生根苗达2000万株,生产各类苗木500万株。2003年4月,金贝植物被授予“晋中市双百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根据晋中市举办10件实事的安排,我区今年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占全市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总数的1/5,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张胡蔬菜示范园区发展温室大棚130余套,实现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户均一套棚,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50亩,种植红枣5万株,目前已完成二座烤房、一座保鲜库、一座沼气池的建设,推广实施了矮密丰技术,年产量可达100余万斤。中昌农业示范园区为晋中市“绿色无公害梨枣示范园”,栽植梨枣130亩,年产量15万斤,产品已注册“洁沃田”牌梨枣商标,被晋中市确定为有机生态循环示范、红枣缩果病防治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晋中贵仁红枣科技园区为晋中市红枣裂果防治示范基地,占地100亩,年产可达9万余斤。北胡乔奶牛园区已投资300万元,占地60亩,养殖户15户,存栏150头,今年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陈侃奶牛园区已投资800万,占地44亩,建圈舍4000平方米,入园农户22户,存栏400头,今年新扩建10户。演武蛋鸡示范园区,占地300亩,新上一个万只以上的养鸡大户,逐步形成禽蛋交易市场。西沛霖肉羊示范园区,占地30亩,圈舍1200平方米,目前存栏200余。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二、园区建设标准

我区园区建设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经济实力、经营理念等,形成了高标准专业型园区、综合性封闭型园区、粗放性聚集型园区等几种建设标准。

(一)综合性封闭型园区。以金威为代表。基地位于王湖村东北方向,距市区3公里的无水源、大气、土壤污染的56版块的台垣地内,地段内海拔平均高度899米。基地建设前原属旱垣性摞荒地、蒿草滩、脊薄地,在四年的建设中经过灭荒、整地、肥田、打井、埋管、修路等措施,把1000亩地改造成既能保浇,又好经营的专项开发地。在基地打350米深井2眼,埋设地下管道1.2万米,把老旱地变成中产地。硬化道路3200米,土路2800米,把基地框定为6个专业区,即科研育种区、试验示范区、生产展示区、畜牧养殖区、水果调产样板区、库房、办公、生活区。另外在基地的东面,与基地接壤的土桥沟一段共489亩荒沟建成休闲渡假区。基地在建设中注重绿色环保,基地四周栽植具有防护、绿化功能的树种2万余株,形成绿色屏障;道路两旁栽植观赏性、经济性的水果风景带6400米;园区全部使用沤制鸡粪、羊粪、秸杆等有机肥料;化肥、农药由2名高级农艺师把关,按照国家规定科学选用;建有30立方米沼气池2座,利用沼渣施肥,沼液代替农药、化肥喷打果树作物。

(二)高标准专业型园区。以金贝植物和畜牧养殖园区和红枣园区为代表。金贝植物园由中国林科院、山西农大的林业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先后在庄子乡租赁土地近500亩,用于生产、培育及种植苗木,建设组培研究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2470平方米、大棚10000平方米,配备超净工作台36台、培养架211套、周转箱3500套及组培器具等。2004年初又规划发展用地1000亩。为真正保护原生林,利用公司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公司于2002年—2003年先后在长凝镇高家山、王庄村、马头村等地租赁荒山林地近90000亩,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与开发。中昌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北田镇杜堡村,被晋中市命名为“绿色无公害梨枣示范园”,占地约150亩,栽植梨枣树130亩,稼接梨枣5万余株,年产梨枣15万斤。园内建有60立方米恒温储存库、猪舍20余间,鸡舍10余间,沼气池20余个,养猪300余头,鸡5000只。该枣园利用沼气储存梨枣、沼液喷打枣树、沼气供做饭、照明、取暖,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红枣示范综合开发基地。2005年被晋中市确定为有机生态循环示范、红枣缩果病防治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三)科技性聚集型园区。以粮食、蔬菜示范园区为代表。北田镇张胡村温室大棚园区温室蔬菜种植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试范:推广应用了无菌土壤处理技术、防虫网技术、二氧化碳发生器杀菌技术、拱棚双层保温技术、生物菌肥应用技术等,近期还上马了卷帘机2台;引进了法国莉玛、韩国大红、山东无核早红葡萄、台湾洋香瓜等新品种。张庆玉米示范园区在区农业中心的技术指导下,种植优质饲用玉米500亩。

三、运行机制和带动功能

我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有公司制、大户制、“公司+农户”制、“公司+合作社(协会)+会员”制、“村委会+农户”制等形式。

(一)公司制。金威航天育种公司属民营股分份制企业,经营灵活,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新。自投为主,资助为辅的投资机制:目前已投入的1600万元中,国家投资占5.5%,企业投资占94.5%。各负其责,成果共享的科技机制:育种公司、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三方以协议合作的形式共建航天育种项目。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负责种子搭载,山西农大负责诱变机理研究、地面育种技术,公司负责搭载育种研究经费、投工、生产资料,所获成果三方共享,荣誉权属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大,成果转让、出卖权属育种公司。合作共建机制:水果、蔬菜、养殖项目分别与区果树中心、蔬菜中心、畜牧局合作,三中心负责技术,公司负责投入投资。

(二)大户制。我区在红枣产业发展上走“公司带大户,大户促农户”的路子,红枣开发大户已达150多户。通过大户的园区建设推进科技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区的贵仁枣园、宏大枣园、新付枣园、仙枣公司枣园在裂果防治、丰产管理、技术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都有突破创新,被我区与晋中市联合授予红枣示范基地称号,在全区、全市起到试验示范推广作用。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是晋中市红枣裂果防治示范基地。园区经营户王连贵科学实践,探索出一套集施肥、打药、喷水、疏花、疏果、防裂果为一体的枣树丰产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枣树的挂果率,特别是经过3年的潜心钻研,防裂果技术取得了成功。园区建有防裂果红枣烘干房4间。2004年枣园裂果率降到5%以下,株产达30余斤,总产达9万余斤,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榆次仙枣基地,占地2050亩,已完成投资500万元,栽植红枣24万株,建苗圃地380亩,引进新品种48个。同时解决本地劳动力50余人,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60余万元。该工程是一项集滩涂造地、农田改良改造,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被晋中市命名为“晋中市红枣品种繁育示范园”。

(三)“公司+基地+农户”制。金贝植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金贝植物园为种苗输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管理、本地化经营的大规模苗木生产及培育体系。具体形式为公司每亩给农户提供优质种苗900株,每年提供农户育苗费900元/亩,农户所种苗由金贝公司统一收购。以上方式经测算,农户每亩每年收入为1400元,而传统大田作物每年每亩收入仅为600元,每亩每年可以给农户增收800元。园区正在推广的香花槐培育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在320万株,当年即可带动农户711户,次年可按100—300%的速度在根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亩栽香花槐100株,三年便是一面坡的效果,可大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园在建的四倍体刺槐苗项目,苗木自栽种后第二年起,每年每亩可生产4000公斤至5000公斤的鲜叶(包括嫩枝)饲料,以每只羊每天需要5公斤青饲料计算,一亩地的四倍体刺槐可至少提供3只羊一年的优质饲料。若按每头牛每天需要10至15公斤青饲料计算,则可供一头牛一年的食物。大面积营造四倍体刺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带动农牧民早日致富。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在240万株以上,可带动农户240户,种植1200亩。

(四)“公司+合作社(协会)+会员”制。陈侃奶牛园区是榆次博瑞乳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建设的4个奶源基地之一,也是我区第一个“世行”贷款扶持的奶牛养殖项目和“四位一体”生态示范工程。园区采取“五统一”模式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供水供电、统一管理。园区采用合作社的管理办法,入园奶牛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建档管理,博瑞公司统一免费挤奶、集中收购、定期结帐,并向社员提供饲养技术、饲料配方和疫病防治。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合作式、现代化、生态型的高标准千头奶牛园区。

(五)“村委会+农户”制。张胡村位于北田镇南2公里,全村269户,901人,耕地面积2759亩。该村从1993年发展18套温室大棚起步,在村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到目前温室园区已发展温室大棚130余套,实现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户均一套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单棚年收入至少在3万元以上,最高单棚收入达到4.5万元,全村仅温室蔬菜人均增收2000元。

四、存在问题

我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经几年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建园时间短等原因,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我区园区建设中首先面临着征地问题,如养殖园区建设,由于村内养殖易造成环境污染,园区应建于村外,但受去年国家土地部“五不准”影响,畜牧园区占地相当难,园区建设受到影响。如陈侃奶牛园区,奶牛养殖户入园积极性很高,今年又报名50多户,但受场地限制,二期工程只能先扩建10户。在调整土地方面,由于实行,耕地调换往往因个别农户的原因而失败。特别在温室大棚园区建设中,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二)引进园区的业主数量不多。尤其是有实力的业主较少,业主投资规模较小,档次不高,联结农户能力有限,形不成强大的带动力与辐射力,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发展需要。

(三)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尚未正式出台扶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区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如金威航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到位迟缓,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基地建设四年来,投资基本全放在改变生产条件、营造优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上,收入、利润尚未获得。但项目建成,转入正常运行后,据专家预测年可获纯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金贝植物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推广资金相对比较大,影响推广进度和规模生产效应。12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因业主规模小、资金积累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也急需资金扶持。

五、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不仅链接了国际平台,也是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必然趋势,更是繁农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园区作为花瓶摆设;二是把园区视作包袱累赘。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建议晋中市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构件来抓。专门制订扶持农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二)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通过发展农业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因此,建设农业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用新的理念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对园区的具体经营则不要太多干预。政府、企业联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密切关注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和有关科研单位联手开发适合我区的新产品。让金贝植物、金威航天等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

其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产品优势,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引进品种和设备,产品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既得租金,又挣工资,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多方筹措,增加投入。建设农业园区在资金筹措上要走“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建设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议晋中市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用于重点园区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把农业园区建成吸纳国内外资金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引进业主作为增加园区投入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举措。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园区要有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育种公司、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三方以协议合作的形式共建航天育种项目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是集体所有制前提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园区建设涉及了众多农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耕地的依恋,往往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连片集中时,或索价太高,或难以协调一致,这样就造成引进业主困难,导致一些项目流产。因此,建议晋中市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