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9 17:3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20-02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外部能源投入,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环境特色,通过技术、知识密集,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综合农业体系。其特征是在可行范围内主要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作物育肥地力,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最终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湖北省京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京山县地处江汉平原,是国家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全县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步入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京山县从1985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探索。1994年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后,生态农业开始进入深化提高、优化结构阶段。经过27年的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7年来,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了四大生态农业经济区。同时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植了农产品基地。针对具体农户,实施大规模的户用沼气建设,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二、实地探究京山县生态农业建设出现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需要政策的支持,京山县虽然以生态农业著称,但是实际的主导政策却受经济的发展制约而没有如一的贯彻,几年来经济主导政策有所变化,从“主力打造生态农业”到“以农为主,以工为辅”,之后甚至直接主导工业的发展而忽视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取消了生态农业办公室。由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生态农业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京山县罗店镇是一个以水稻产业著名的生态水稻区,但是罗店的桥米产业却远不如孙桥镇的桥米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的不支持,生产经营户生产桥米出售得不到政策的保障措施,而只能改种特色不足的杂交水稻。
2.生态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含量欠缺
在京山县经济结构中,粗放型农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真正密集化的生态农业比重不大,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仅22亿元,占全县GDP的5.54%,而其中用于农业的技术产业比重则更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京山县经济增长迅速,主要依托的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外延式扩大。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也较大程度的依托生态规模的外延式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很好的转变,生态农业产业层次偏低,资源利用效率没有达到理想情况。
3.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生态文化水平较低
县域内农业科研机构较少,专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受区位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较少,引进外地人才或高校毕业生处于困难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全民整体素质和生态意识不高,一些生活旧习惯影响持续,乱倒垃圾、企业违法排污等现象还存在。生态文化还没有真正普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4.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京山县生态农业已经发27年,但是农业体系依旧不完善,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信息市场做的不完善,如面向基础生态户信贷市场依旧接近空白,对于较小的生态农业工程,资金的融资资本处于政府的投资和生态农户的自主融资,相关的信贷市场不完善,这就给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带来了阻碍。京山县罗店镇的马店王家坡生产基地正是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基地生产资金的断链而不得不夭折。
三、京山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启示
1.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
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是一个地区开始发展生态农业或改进生态农业必须明确的问题。它是指生态农业建设要达到的功能类型以及结构形式。具体地讲,就是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生产的问题。生态农业的模式直接决定着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各要素的组合,决定着一个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现在全国有名的几个生态农业建设区基本是采用“猪一沼一果—鱼”、“鱼鳖共养”、“网箱养鳝”等比较有效而且符合市场发展的模式,但是各地的推广应该因地制宜。
2.扶持生态农业建设的经济政策
地区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市场走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应该充分权衡好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考虑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度的把握。以京山县罗店为例,镇政府在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将实际情况和市场相结合,政府所倡导的一些生态基地都偏向于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政策干预过大,导致很多基地效益不佳,甚至失败。除此以外,农业投资和信贷政策影响着大型生态地基的建设,京山县的基地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与财政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关系。
3.对生态产业各个方面的重视
生态农业涵盖的内容不仅仅在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还包括原生态产品保护,农业污染防治和服务体系建设。单纯的只往一个方面发展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建设,也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以京山县为例,政府对于生态农业的投资不断加大,从政府的规划数据上看,从2011到2015年间,生态基地建设投资将达到104000万元,对原生态产品保护到达8000万元,对农业污染防治到达19700万元,对服务体系建设投资达到2700万元。生态农业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建设,根据县域的自身特色权衡好各方面的政策重点和投资方向是推广好生态农业的关键一点。
4.加大发展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国内,由于文化、人口、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和国外的“节约劳动型”、“节约土地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做到一致。在现有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与市场对话的桥梁,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前景明朗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京山县钱场镇生态养鸡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实际是农村合作社形式进行经营和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
四、结语
生态农业是一种结构和功能更为优化的,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类型。但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能否可以在我国取得全面的深入的推广,不取决于它有多少优点,而取决于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是否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或比较利益,取决于生态农业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取决于是否能够解决好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生态农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但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生态农业还有待更多的实践验证。
[1]苑圆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
[2]谢春凤.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3]胡斌.京山“生态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J].农业实用科技报,2010(5).
篇2
关键词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传统农林业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75-02
农林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林业经济量增长,受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双重制约与影响。当前我国农林业生产很不适应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传统农林业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要求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林业生产体系。
1 生态农林业
1.1 生态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学者叶谦吉将生态农林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林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林业发展模式”[1-4]。
1.2 经营模式
1.2.1 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这种农林业生态系统组建的的理论依据是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原理,该模式可使处于不同位置的生物种群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矿质物质、营养元素,形成多序列、多层次的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具体有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等[1-4]。
1.2.2 生态治理模式。为了根治生态环境的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即从微观层次上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重建良性生态系统,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形成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林业发展模式和治山治沙的生态农林业模式。前者首先建设“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网,待有所发展后建设“草林―牧―农―商”型系统循环网,最后形成“草林农―牧―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其模式有半退半耕式,林、粮结合式,乔、灌结合与林、草结合式集流高效经济林[1-4]。
2 常规农林业
2.1 常规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常规农林业及石油农林业,也叫现代农林业,是指以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用高产品种和新耕作法代替农家品种与传统耕作,以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农林业。
2.2 常规农林业目前的使用情况及其带来的后果
常规农林业即石油农林业,捷克曾对农林业发展与能源的关系做过一项为期1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农产品每增加1%,农用能源消耗就要增加2.5%。石油农林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农林业投入能量,以获取最高的农林业产量。例如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林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这种高能量投入,刺激了农林业迅猛发展,使农林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
3 传统农林业
3.1 传统农林业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农林业是以人畜力为主的农林业,是指在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科技水平不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当低下的条件下所从事的农林业。
3.2 传统农林业的理论基础与主攻方向
中国传统农林业是封闭式自然经济,农林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低,其是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条件下,人们不断对农林业生产要素“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索,对其规律总结和概括,逐渐进步的结果。
4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与传统农林业的区别
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与传统农林业三者的区别具体如表1所示。
5 参考文献
[1] 艾美荣.湘南地区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能值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2] 岳云,王琳,陈炳东.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J].甘肃农业科技,2005(12):6-8.
[3] 王玉叶.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J].农业科技通讯,2003(11):4-5.
[4]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5] 宋兆民,孟平.中国农林业的结构与模式[J].世界林业研究,1993(5):77-82.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 贵州 问题 发展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贵州省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贵州省内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河谷深切、石多土少、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本来就不适宜大面积农耕。大规模的陡坡垦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垦殖指数高、坡耕地占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旱灾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并且还在以每年9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增收困难
农业比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低,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接近或者就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由于实行,使得每家每户的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很小,而产品利润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销售量成正比,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没任何利润可言,甚至是一种赔钱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报酬递减,这种情况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垄断竞争地位的其他产业、行业中很难见到;另外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贵州地方多山地形、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目前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如不改变发展的思路,转向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以此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利润,便会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对贵州农业问题的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发生及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为纲”思想为主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避免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利用当地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发挥出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水稻种植的相对优势,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3、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
提高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完全无差别,对价格的控制能力没有一点,进入一个市场很容易,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都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一家一户的销售量又很少,一般的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故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另外,由于贵州地区人多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而目前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故未来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贵州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未来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使贵州地区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力、或者说市场竞争力,是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关键之所在,尤其在贵州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越来越低于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情况下意义更加重大,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加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贵州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可见贵州农业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者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而不会沦为价格接受者的不利位置,使贵州农产品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处于寡头垄断市场中”,从而提高了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完全可以说即使没有环境问题,贵州农业也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4、贵州省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优势
(1)气候条件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由于开发较晚,使得贵州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从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贵州92.5%的面积是丘陵和山地,以前交通不发达,但在生态上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自然生态上,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贵州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有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省情优势
贵州省工业欠发达,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从工业化进程来看,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即从生态化建设的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小,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前景广阔,则更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起一系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易于发展农业产业生态化,以及贵州工业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在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天然食品的现阶段以及未来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可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浪潮风起云涌,吃天然食品,喝天然饮料,穿天然纺织品,用天然物品,已成时尚;各种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绿色禽畜水产品为公众所青睐。当前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浪潮从食品消费开始逐步渗透至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反过来又影响、决定着许多部门的生产,尤其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并且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根据对一些市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同时也很愿意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就是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优惠。可见贵州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地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有利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抓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贵州省很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辣椒;小水果;干果;竹类;中药材;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平坝灰鹅、香羊、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且产品质量上乘。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苡米、魔芋、芸豆、酒用高粱等。总之,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农产品,有蔬菜、猪羊牛肉、油桐籽、水果、中药材、竹叶、茶叶、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方,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
贵州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施用水平低,生态环境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省有可供开发的实用植物500多种,地方畜禽良种39种,特种经济鱼类10余种。这些资源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贵州省工业欠发达,“三废”污染小,化肥、农药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优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低,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如果把普及沼气给抓上去,让农家肥和有机肥成为主要肥源,就可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再加上贵州不少地方富硒、富锌,有些作物是维生素之王,是有益的健康产品。如果我们把自然生态保护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就是建设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贵州省还是全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芳香植物就有580多种,占全国香料品种的71.4%,仅次于云南,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做实绿色农业,做优质绿色农业,做精绿色农业。而从贵州省的省情看,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农业结构战略化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突出位置,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3、发展高效农业
要发展好高效农业应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品种。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花、果、药、树、茶、菜等特色产业。第二,抓基础。贵州省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比较差,有的道路是“晴通雨阻”,有的农田是“望天水田”。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科技一条龙服务,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抓管理,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来加强农村的管理工作。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第五,抓服务。要抓服务的内容很广,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市场流通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快速通道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要搞好防疫体系服务、优良品种的服务等服务,要抓一项成一项。
4、发展循环农业
贵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贵州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近海内地,海拔较高,不靠长江干流,不靠海岸,是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之一。贵州省虽然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各地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面积广布,气候类型多样性,光照和热能区域差异显著,气象灾害种类很多。省内虽然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很突出;干旱年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在农作物大量需水季节出现降水量短缺的现象。山区土层薄,蓄水能力极弱, 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连人畜饮用水有时也得不到保障。贵州省也是宜耕地较少的省份,各地人均耕地占有量极不平衡。贵州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说明了发展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村呈现“贫困面大、贫困度深”的特点。2004年全省有48个贫困县,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8.11%;贫困人口达91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数的11.38%;行政区域面积为10.3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11%。因此,应从保护生态着手,发展循环农业,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伴随着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市场准入的主要门槛,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应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农业要依托科学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是贵州省尽早实现农业国际化目标和长久占领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
5、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贵州省草地畜牧业意义重大:第一,发展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省各种资源。第二,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治理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由于贵州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又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山区,发育强烈的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 %左右。贵州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坡度大,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产水平极为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曾一度误入歧途:“吃饭靠山、用钱靠山、大肆毁林、毁草开荒”,长期对森林、草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以致造成生态极大破坏。第三,加大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贵州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贵州省虽然是个农业省,但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0kg,目前尚有3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另外饲料用粮又占整个用粮的1/3以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减轻粮食压力,要开发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以草换肉等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要加强草山草坡的改良与利用,提高牧草质量和牛、羊、兔、禽、奶的转化率,可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作为贵州省农村的经济支柱和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将大有作为。第五,发展草地畜牧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的支撑力度;要加大对广大畜牧养殖专业户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示范场和专业户的典型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省外草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使之逐步本土化;认真总结贵州省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运用,并逐步建立贵州省草地畜牧业的科技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地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生物农药;绿色农业;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9-1
1 调查背景
1.1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据统计,有3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部分地区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80%,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海南毒豇豆事件,更激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思考和担忧,而导致农产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化学农药的不当或者过量使用。
1.2 环境污染严重,发展绿色农业势在必行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其中1600万公顷的农田土壤受到农药污染。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带来的生态问题越加严重,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已经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
1.3 国家大力支持生物农药产业发展
近来,我国把发展生物农药放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把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开发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今年相继制定了发展生物产业的规划,提出“增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使用比例;培育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大型企业集团10家,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资源污染。预计今后几年生物农药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而化学农药以每年2%的速率下降,到2015年,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率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30%。
1.4 生物农药发展喜忧参半
生物农药,又称天然农药,总体来讲,生物农药一般是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对害虫、病菌、杂草、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具有低毒,无污染,无残留,开发周期短、费用低等特点,它源于自然,容易在自然界降解。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逐渐重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农药理应将逐步替代化学农药。
2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济南市历城区的农药销售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及寿光市洛城街道的生态农业种植户,同时也包括枣庄市市中区、济宁市市中区安居镇、临沂市莒南县十字路镇、临沂市平邑县、滨州市无棣县水湾镇等地的农村地区。
2.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生物农药流通过程中的不同情况,笔者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针对普通种植户、生态农业种植户和农药销售商。累计回收问卷201份。问卷涉及了耕作类型,生物农药的使用状况、农药毒性的认知度、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优缺点认知、农药选购影响因素、农药信息的获取渠道、购买渠道等多个方面,单选题与多选题结合。
走访主要针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济南市历城区的各农药商,重点了解了现阶段生物农药的品种,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实地考察阶段,笔者重点考察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以及寿光市洛城街道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
2.3 调查结果
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生物农药了解甚少;农民对化学农药毒性认识不足,化学农药依然占主导地位;农药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农药购买渠道有待改善。
3 生物农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依托绿色农业,扩大生物农药优势
化学农药过量使用直接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病虫害的难度,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过高,进而引发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我国已开始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逐步构建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位一体的分层级的食品安全体系,该体系下,农业生产对农药的使用和残留检测标准较高,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以其环保、无残留的特点符合了食品安全的需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2 加强研发,提高自身质量
生物农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工艺水平的高低和新产品开发实力的强弱。国家有关部门应对生物农药产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建立起集生物农药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农药技术联合体和经济利益共同体,全面加速生物农药产业化进程。建议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中心,或者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提高生物农药产品质量,加强生物农药品种投产后的深层次研究。
3.3 加强生物农药的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
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生物农药技术推广,农业科技部门应当在“三下乡”活动中给生物农药厂商提供更多机会,同时生物农药厂家应当更多地联合起来,举办一些农资博览会推介会,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大力培养地方农业的“科技带头人”,树立榜样,互帮互助,让这些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生物农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逐步帮助农民转变只重眼前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用药意识。
参考文献
[1] 侯瑜.我国食品安全规划、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发展,2008.
篇5
近年来,我县在杰出乡贤、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借助其在国际油菜届的威望和影响力,建立了集油菜研究、观光旅游、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于一体的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傅廷栋院士油菜研究成果展示馆。去年发动农民利用冬闲田发展种植10000亩油菜花,着力打造广东省最大的油菜花旅游观光基地,以花为媒,带动我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县发展油菜现状
郁南县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南岸,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气候非常优越,属南方沿海冬种油菜发展适宜区。我县现有耕地面积24.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万亩,旱地面积8.8万亩。利用冬季天然大棚的温度和冬闲水田种植油菜,打造全省最大油菜花基地,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县开始发展以产籽榨油为主的油菜种植,但由于当时引进的是普通常规品种,经济效益较差。到八十年代初已基本不再种植。2006年-2008年,郁南籍中国工程院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傅廷栋教授将北方油菜种子引种到家乡连滩镇,进行种子选育,“北种南育”获得成功。2009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傅廷栋院士的建议,发展冬种油菜2000亩并试种成功。2010年7月,在傅院士的支持帮助下,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傅廷栋院士油菜研究成果展示馆。在此基础上,深入总结2009年试种油菜的成功经验和组团赴湖北沙洋县取经学习,经深入讨论研究并征询傅廷栋院士意见后,2010年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到10000亩,并且采用机械直播方式,争取农时季节,省工增效。在今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油菜花盛开,一花惊艳,引来八方游客观光赏景,推动郁南农业生态观光游,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开拓新兴产业,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冬种油菜主产区集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沿海的广东冬种油菜只有韶关、清远等地少量种植,而郁南县冬种油菜10000亩,是全省最大的油菜基地。一花盛放,八方游客蜂涌云集到郁南观光赏景。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节目组于3月4日到我县采访油菜花种植情况,并在当晚《今日关注》节目中进行了报道;《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广东科技报》、《云浮日报》等分别刊登了有关我县油菜花的新闻;东莞阳光网、新华网、郁南政府公众网对我县油菜花产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郁南的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了郁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打造特色农业新品牌,争创郁南农业新优势。推广冬种油菜,加强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冬闲水田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打造郁南农业品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油菜“一菜五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将油菜产业链延长,效益更可观。
三是开拓生态农业观光游,推动生态富民工程。冬种油菜,开辟人造景观,丰富旅游载体,增加游客观赏景点,推动生态农业观光游发展。据统计,“赏花”期间,全县共接待县内外游客约30万人次,同比增长946%;旅游收入近3100万元,增长约70%,油菜花观光旅游带动本县旅游及相关产业消费约2700万元。
四是加快产粮大县建设,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冬种油菜,秸秆回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为粮食稳定增产夯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产粮大县建设,达到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据对连滩镇油菜种植田块测算,油菜茎杆回田平均可折合尿素约为17.5kg/亩,早稻节约肥料31.3kg/亩,折计减少投入成本93.9元/亩。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将油菜产业发展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上来,设立县重点工作台账。县召开发展油菜种植专题会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出台郁南县发展油菜种植规划方案,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与各镇的职责、任务。制定考核标准,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镇级党政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2.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一方面,召开专题会议,提高各镇及相关部门干部职工的认识,统一思想;通过电视台、政府网站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去年3月份,应傅廷栋院士的邀请,县委书记带队专门赴湖北武汉拜会傅廷栋院士,共商发展种植油菜大计,同时到沙洋县考察,学习借鉴其发展冬种油菜、深度开发油菜产业成功的经验。同年7月份,我县建立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傅延栋院士油菜研究成果展示馆,大力宣传发展油菜产业对我县农业、旅游业以到全县经济发展的意义,更新群众观念,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形成合力推动油菜产业发展。
3.加强指导,提高效益
一方面制定《郁南县冬种油菜栽培技术规程》,并编印《冬种油菜栽培技术》宣传单张,发放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延栋院士授课,详述油菜“一菜五用”(油菜、观赏、绿肥、蜂蜜、榨油)栽培技术及其经济价值,廖庆喜教授讲述机械化油菜播种技术,并举行现场操作演示与培训学习。积极推广优质油菜和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种,根据油菜生长物候期,加强对各时期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同时,农业局派出农艺师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油菜生产过程中的施肥、除虫、间苗移栽、促蕾开花等技术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
4.增加投入,加强推广
为加快冬种油菜种植推广工作进度,落实郁南县油菜发展规划方案,县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10年划拨出近60万元资金,解决油菜机耕设备、技术培训、种子、化肥等推广费用,确保全县推广冬种油菜10000亩获得成功。同时,县农业局积极争取省农业厅项目资金,增加投入。
三、存在问题
一是晚造收割时间与冬种油菜时间有矛盾。冬种油菜要在11月上、中旬前完成播种,而晚造水稻品种往往在11月中旬才能收割完毕,因此,晚造水稻选择中熟品种才不会影响明年春播春插工作。
二是冬种干旱及冬季出现持续偏低温,影响油菜生长,必须抓好灌水促苗、防寒保苗工作。
三是农民提供水田种植油菜,但未积极参与油菜的管护工作,观念有待观念更新、提高。
四是北方油菜品种,南方种植,对春耕早造有影响,必须进行品种选择,抓好示范推广。同时,引进多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错开种植时间,以适应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需要。
四、今后,我县发展油菜对策
1.重规划,突出资源优势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
全县稳定发展冬种油菜面积10000亩,重点抓好连滩、东坝、都城等3个镇的规划种植。连滩、东坝两镇结合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的连滩民间艺术节举行,分别种植2000亩和1000亩,主要集中在高速路口出入处至张公庙沿省道352线公路两旁水田。都城镇种植面积1000亩,结合春节、元宵节庆氛围,集中在高速路口出入处及大王山境内。其他镇根据实际种植,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种植。
2.重效益,突出产业化经营推动持续发展
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和重视油菜“一菜五用”的价值。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参与,做大做强油菜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效益。通过发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拉动油菜产业发展,让群众自觉投入到油菜种植行列中去,推动油菜产业持续发展。
3.重时节,突出观赏性及设施配套推动基地建设
由傅廷栋院士共同研究选择油菜优良品种,增加油菜花色、错开花期,应对时节开花,延长观花时间。同时,旅游部门及相关部门做好景区设施布局与建设,让观光赏花游客有景致、尽兴,提升郁南的美誉度和声威。
4.重培训,突出科学管理推进规模发展
农业局和科技局加强与省科研部门联系,加强技术培训,并且进行效益核算,推进规模发展。在关键生产环节上,邀请傅廷栋院士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农业部门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转变种植方式,规模发展。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延长油菜产业链。
5.重教育,突出院士效应推进傅廷栋院士油菜研究展示馆(新馆)建设
借助傅廷栋院士是国际油菜遗传育种著名科学家,是国际油菜学科带头人的威望,加快傅廷栋院士新馆建设,大力宣扬他那种为科学事业发展,为国家富强而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以他为榜样,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打造广东省最大的油菜花旅游观光基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观光农业资源互融共促,实现旅游资源联动共享、与青少年教育等其他工作的良性互动。
篇6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1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构建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的物质和能量闭路循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农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模式[2]。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涉及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及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其次,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形态,它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且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闭路循环利用为特征,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目标;再次,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它的实现离不开现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最后,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为载体,它的发展必然与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息息相关。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3]。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过多与农业资源有限矛盾突出的国家。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面临着以下几点的困难。第一,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800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有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耕地,总体质量偏低,而且目前耕地面积还因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逐年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且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长江以南水资源多但耕地少,并且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缺水少雨。第二,我国面临着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仅占世界水平的8.8%。有些农业资源比如秸秆的开发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为燃烧材料使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第三,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一些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等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4-5]。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生产,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是长久之计。
3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并且缺乏循环经济的观念。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远达不到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此外,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之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业循环经济观念在农业生产中缺乏,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相关的技术研究落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要以技术研究为支撑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关键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第三,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还很有限。第四,缺乏相应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6-7]。
4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大力实施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地区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宣传,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由此带来的好处。广泛的推广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理念[8-9]。
4.2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及推广
首先必须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只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推进相应的技术研发。其次政府扶持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起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最后我们要推广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比如发展滴灌、膜下滴管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集约型生态养殖业;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8-9]。
4.3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对一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在农业税收制度创新方面,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新型的税收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等[10]。
4.4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广泛宣传,使现有的农业循环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民众所熟知。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是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制定一部针对性强、内容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其光.浅淡农业循环经济[J].安徽科技,2005(9).
[2]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l).
[3]崔欣.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与对策思考[D].成都理工大学,2008.
[4]李荣生.中国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中国农村科技,2006(5).
[5]闰慧霞.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几点反思[J].农业科技与经济,2007(6).
[6]陈晓波.试论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5(4).
[7]王秀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6).
[8]任咏梅,胡灵红.建设节约型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10).
[9]李香兰.内蒙古发展生态农业的宏观调控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工业社会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和解决。
一、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1.含义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将能够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对其进行普及,确保其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有效应用的活动。
2.原则
农业技术推广并不是盲目进行的,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尊重农民的主观意愿,不能强制进行;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保推广的技术经过了相应的试验和示范;
(4)受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5)实现科研单位、推广机构、群众组织、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相互结合;
(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应用范围
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包括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如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止、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以及农业气象技术等。
二、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在科技成果的传播中,起到传播纽带的作用;(2)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中的有效转化;(3)在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起创造作用;(4)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5)在对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参谋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二次完善。
三、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及时进行更新,逐渐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费短缺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地方财政问题和各种方面的原因,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无法充分实现。
2.缺乏完善的推广体系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漏洞,首先,推广机构臃肿,部门设置分散;其次,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使得推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然后,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知识层面等方面,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新鲜的血液无法及时补充。
3.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着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根据相应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户最为急需的农业技术,主要是良种、病虫害防治以及高效肥料等方面。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如果推广的技术过于专业,必然会使得农民难以理解,技术难以得到普及。
4.推广手段单一
根据相应的问卷调查,对于农户而言,最容易接受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现场示范、专业咨询、技术资料传播等。但是在实际技术推广中,存在着推广手段单一的情况,使得技术推广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四、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
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和服务事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结合我国当前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各级地方政府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提高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法律纠纷,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立法进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对农行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分类,分为工业性推广和商业性推广两种,同时,加强对公益结构的管理,从而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阻碍,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首先,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病虫害的防治、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处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等;其次,要对机构部门进行合理设置,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要结合实际应用区域中的农业特色、农业资源、经济发展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然后,要充分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4.改进推广服务方式
针对推广方式单一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采取经营的方式,根据市场变化的基本规律,承担农资供应、农副产品加工、营销等服务,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另一方面,要建设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引导科研组织、教育组织等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去,从而实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和推广内容的全程化。
5.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
对于新的科研成果或效益高、潜力大的技术项目,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引导部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科技推广型农业企业转变,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这样,可以将科技成果清楚地展示在农民眼前,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提高农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针对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要加大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如物理农业技术、特色有机农业服务、秸秆还田技术等,结合相应的实地调查研究,对新的实用性农业技术进行推广。以当前较为先进的转基因技术为例,我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发展时间尚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玉米的产量与美国相比,约为0.6:1的比例,在同样种植面积下获得的收益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科研部门要加大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力度,突破相应的技术瓶颈,做好良种选育工作,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将转基因技术向农民进行清晰地讲解,对技术进行推广,使得农户愿意接受和应用转基因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7.加强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难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或者说不敢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宁可产量低一点,自己累一点,也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对于这种情况,要加强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的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突出技术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推广不同的农业技术,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其对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以及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尝到农业技术的甜头后,自然就会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认识。例如,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种植出的有机蔬菜等作物口感好、产量高,在市场销售中具有巨大的前景,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自然就会继续应用,从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海侠.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与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8):53
[2]陈利伟.财政视角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困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45-46
篇9
提要:本文对合作金融在新疆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因素和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合作金融在新疆农村地区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可行性建议,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合作金融在新疆地区发展现状
(一)新疆地区合作金融机构现状。目前,在新疆地区,主要存在的合作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推动农信社改革与发展,2006年7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成为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全疆各族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各类金融服务。2008年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在全疆14个地州(市)设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2010年又新增了214个农村金融服务乡镇,服务网点达1,003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截至2010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621.74亿元,较年初增加182.63亿元,增幅41.59%,同比增加194.0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78.06亿元,较年初增加163.24亿元,增幅75.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21.44亿元,2010年1~6月份新增贷款的94%投向了农业。新疆农村信用社通过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调整信贷结构,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在创新信贷支农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实证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0~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由487.2亿元增至1,297.62亿元,增长了2.6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618.1元提升到4,005元,增长了2.47倍。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农信社更是重中之重。2009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贷款309.8亿元,其中农信社农业贷款204.4亿元,占总量的64.6%,从全疆农业生产总值与信用社贷款量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农业总产值随着新疆农信社信贷投入的增加而增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同,说明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量与农业总产值存在密切的正相关。
下面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新疆农信社信贷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1、建立回归模型。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信社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
LnY=C(1)+C(2)×LnX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X为农信社农业贷款;C(1)、C(2)为参数。由有关统计资料得知,2000~2008年新疆农业总产值即农信社农业贷款资料,如表1所示。(表1)
将上述相关数据取对数,并输入计量经济软件Eviews中,其结果如下:
LnY=4.183481599+0.5980002146×LnX
R2=0.905892调整后R2=0.892448
2、回归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可知,农信社农业贷款的系数为0.598,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较强。可决系数R2为0.905892,说明农业生产总值(Y)可由农信社贷款量(X)解释的可信度为90.59%,回归方程拟合较好;t检验值为8.208688,大于5%显著水平时的t分布临界值2.093,说明方程中的估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可以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是可靠的。
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598,这说明农信社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约0.598个百分点。
二、当前新疆地区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边缘化。虽然2006年以来新疆农信社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但这种改革往往都是政府行政力量的结果。这就造成各级农信社产权关系不明晰,定位不明,社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并未形成独立的产权,也没有与农信社建立起稳定的利益制约机制,所谓民主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金额度低,股权结构单一分散不固定,不利于筹集管理股金,绝大部分资本仍然处于所有者虚置的状况。产权内容不明确与产权结构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发展。
(二)农信社为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信贷创新缺乏。由于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农信社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农信社所受到的贷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贷款方式、种类已明显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虽然农信社在努力推广小额农贷业务,但仍难满足农户需求,对农民的借贷资金供给量仅占农户需求量的10%左右。除此之外,农信社几乎未能给农村经济提供新的信贷支持方式。
(三)农信社资产质量低下,难以履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农信社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为15.9%,多数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以上。新疆地区同样存在这一严重问题。由于体制性、管理性及政策性因素,新疆农信用社普遍效益较差,历年累计亏损大,同时股本金少,增资扩股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几年来受资产质量低下的困扰,为了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要么“惜贷”、要么提高对贷款对象的质量要求,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农信社高负债运营,超负荷经营,资产负债比已经远远超过人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信贷资产扩张被严格限制,造成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贷资源来发展生产经营。在金融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作为农村存款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又不断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必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上的差距拉大,即存贷失调日益严重,存贷比率达到60%左右。此外,相关部门对信用社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不够、行政干预过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用社的经营和决策,致使决策效率低下,经营风险增加。
三、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应坚持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对农信社进行规范,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发挥其特有的贴近“三农”、灵活应变的制度优势,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增强支农服务的金融功能;其次,明确产权结构。在兼顾新疆区情,考虑各地州具体情况的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所有权归广大入股者;再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社员利益,消除“内部人控制”问题。此外,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建立与其经营管理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吸收企业和居民入股,进行重组改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二)积极完善农信社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完善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明晰省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改进管理方式,督促自治区联社依法尽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更大的支持,人行可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改善信贷资产状况,逐步化解农信社潜在的风险。银监会应加强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引导促进其更新理念、规范行为,加大对高风险社的撤并和重组步伐。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避免由此带来的资金损失和道德风险。
(三)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城乡”观念及经营方向。在资金投向上坚持“四为主”,即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为主,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主,以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避免风险投资。农信社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将农户的生产经营作为重点,逐步增加农业经营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份额,同时扶持县级以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时进入粮食流通领域,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体系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大庆,刘浪夷.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2006.7.
[2]陈德峰.当前新疆北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J].实事求是,2008.1.
篇10
关键词:甘肃农垦集团; 农业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45-04
一、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在西方国家,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或简称为“农业一体化”。从产业组织理论来讲,国外农业产业化属于垂直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变革旧的经济组织方式,使生产、经营、服务和利益机制发生变化,实现潜在的经济利益。这种组织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1)农工商一体化以及产供销一条龙的表现形式,在农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非农企业,通过有约束的经济协议,构建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新经营体,形成共担风险,各得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2)依照分工与协作的特点,使共同体把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地区化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包容在一起,减少交易费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共同体规模化,有助于社会化服务的展开,构筑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可以将农户的价格接受者地位转变为参与价格制定者的地位,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底子薄,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启动、成长和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首先,产业化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整体跟进,改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地区分布逐渐趋于合理,优势日益明显,利益关系日渐密切,开放程度逐步加快,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其次,产业化领域进一步拓宽,近些年来,农业产业化从偏窄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小农业”产业化方式,逐渐地转向“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即包含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一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一体化产业,展示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广阔前景。第三,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合理。由政府倡导,引导公司和农民组织各种合作形式,确定利益分配格局,发挥价格调节机制,使得公司和农民产生出了双赢的利益分配局面。第四,企业和农户在各种产业化组织中,由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稳定的经济方式,将利益连接起来,不断地可以完善和发展连接机制,降低农户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保护了农户的利益,这种合理,科学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制度,不仅要优化资本结构,采用联合兼并、股份改造等改制方式,而且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出市场竞争中的领头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是不同的,传统农业一般是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产品转化很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小而散的布局很难产生出规模报酬。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户引向了市场,由市场决定农户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专业化经营又在深加工、专业化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而在组织上又能够构成产供销的一条龙形式,因而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通常来讲,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在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时,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看,还是从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的集约来看,农业产业化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虽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入西方发达国家,从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虽有些差异,但其基本特征是清晰的,这些特征包括:(1)一体化生产经营;(2)专业化发展方式;(3)社会化服务体系;(4)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时,并不能摆脱农业产业化的特征,需要进行改革的是有悖这些特征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突显出这些特征的区域优越性,争取更多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走上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农垦集团基本概况
甘肃农垦集团创建于1953年, 2004年5月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正式挂牌运行。5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农垦集团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初步成为一个农林牧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企事业群体。甘肃农垦集团现有总人口9.7万人,职工总数3.2万人,离退休人员1.4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林地38万亩,牧草地315万亩。现有企业3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户(按产业划分农牧场17户,工商建企业16户),非国有企业6户。
近年来,随着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葡萄、啤酒花、啤酒大麦、特药种植、亚麻、棉花、果品、制种、甜糯玉米的种植加工及销售等20多个优势产业链。其中啤酒花和啤酒大麦是我国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基地,啤酒花生产已占全国的60%以上。特种药材种植与加工为全国唯一,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产量全省第一,另外,还有棉花种植与加工、种子种植与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果品种植与加工等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水泥、化工、医药制造在垦区及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管理的丰富经验。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垦区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近10年间,农垦集团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成滴灌10.9万亩,喷灌、低压管灌5.4万亩,滴灌面积在全省最大;建设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0多个,完成投资24亿元,为产业化迅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1.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化模式。甘肃农垦集团有近20户这样的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户,这些龙头支柱企业支撑了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而且两家上市公司更是将这种基本组织延伸到了农场和周边农村,把资源开发与建设商品基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起“融资、商品基地、拳头产品、骨干企业”相组合的集约化经营共同体,不仅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主导产业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中,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比较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着某种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而展开。甘肃农垦集团已初步形成近20条这样的产业链,覆盖着10.7万公顷的农场和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垦区内部,还存在着一些规模小、形式分散、各自为政的经营企业,依赖于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和产业链延伸,这样的产业需要进行整合,才能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实体。
(3)服务组织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现已形成省级和农场自设两级农业推广体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兴办各种科技服务公司,在啤酒花栽培技术研究、良种繁育、制种产业扩繁、棉花新品种引进以及农药、化肥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服务于企业,用科技力量壮大支柱产业。建成天然色素金盏花初加工厂3个和年产300吨金盏花浸膏生产线一条,发展金盏花原料种植基地2000公顷,有效地带动了凉州区、古浪县、景泰县等上万户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服务组织带动的产业化模式。
2.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雄厚的资源基础。甘肃农垦集团拥有总土地面积54.3万公顷,其中耕地4.5万公顷,林地2.5万公顷,牧草地23.1万公顷,其余为戈壁荒滩。这些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甘肃农垦集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万千瓦,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6.8%;在农业科技方面,农垦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在规模经营方面,农场的耕地规模数万亩,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在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养殖业规模也较大,粮食商品率达71.3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甘肃农垦集团农业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职工队伍素质较高。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甘肃农垦集团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垦区职工的总体素质都比较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高于农村,而且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这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
(1)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垦区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科技、管理、集约化优势,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啤酒原料、酿造葡萄、棉花、特种药材、优质牧草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发展壮大甘肃农垦集团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扩建药碱、啤酒、啤酒大麦芽、颗粒酒花、葡萄酒、乳品加工、棉花加工、种子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并逐步发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
(2)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垦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目前甘肃农垦集团拥有10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
(3)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垦区以市场为导向,因场制宜,充分发挥各场的地域优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优化作物布局,已初步形成以经济作物为主,兼顾粮食和草业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及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大部分企业基本确立主导产品,并形成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真正形成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4)订单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农场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传统优势作物的基础上,以订单农业形式,积极寻求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并能形成产业化发展的作物种植,基本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订单农业格局。
(5)“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行业协会日趋活跃。依托龙头企业,把农产品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加工,把更多的农产品变成国内外消费者需要的食品,通过这种形式,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把小规模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和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积极扶持和引导农场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场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职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6)打造品牌,营造形象,产业化活力增强。公司立足河西走廊的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出了“飞龙”牌大麦芽、“莫高”牌葡萄酒、“祁连山”牌甘草制品等省内外名优产品。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农垦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的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的相对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初级产业加工比例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较低。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源头是农业种植,各种风险多,抵抗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不畅,产品营销环节较弱等,影响了农垦集团产业化效益的提高。
2.地理位置偏僻,属于边缘化经济地理区域,并且农垦集团企业几乎散布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远离市中心,远离市场,吸收资金乏力,思想观念保守等等,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甘肃农垦集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经营的对策及措施
(一)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利用兼并、联合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资产重组;立足于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依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手,首先对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加工企业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产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重点扶持,使企业的实力真正得到增强,从而成为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骨干力量。其次,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批量大的优势,把加工、保鲜、贮运、销售服务作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比重。
2.注重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家可以打造出农业产业体系中各种形式的优势企业,必须具有独特敏锐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的更高标准,才能有优势企业,才能形成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可使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构成优势产业链和优势区域;因此,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
3.利用基地建设保障产业化基础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要因地制宜地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园艺业等专业基地的规模,突出优势项目。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宜种、宜林、宜养等基地产业,不追求盲目的投资规模和高、大、新、外项目。农产品资源基地建设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科技因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兴农,使农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自觉地加入到科技兴农的行列中。同时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生产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使产业化基地真正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示范基地。
4.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资本市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热点颇多,为资本注入开辟了广泛的渠道。资本介入企业,可以很快地塑造企业,改造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等。资本市场通过提供足够的资金,加速农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农垦集团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二)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要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区
黄羊河农场作为“全国农业示范区”,应着力发挥该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啤酒大麦种植和加工、良种生产加工、亚麻种植和加工、特用玉米种植和加工、果品产生和销售、蔬菜种植和加工、麻黄种植和加工、观光旅游等九大产业,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黄羊河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利用科技力量,不断创造自主品牌,扩大规模效益,带动其他企业和武威市经济更快发展。
2.建设啤酒原料示范区
在酒泉垦区,建设啤酒花种植及加工的支柱产业,采用农场和乡共建示范区体制,整合啤酒花资源,组建甘肃农垦啤酒花集团。利用资本重组的方式,把河西7家啤酒花生产企业重组为一个专业集团,形成甘肃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统一质量标准、品牌、价格等,充分发挥专业集团的优势,获取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可将酒泉市及周边农村的啤酒花种植者一并纳入到集团中,建立利益关联的协作体,统一行业标准,使农场和当地农户种植的啤酒花质量大幅度提高,共同创建甘肃省啤酒原料特色产业示范区。
3.建立高效园艺产业示范区
依托条山农场建设基础,整合、利用条山农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四个平台,建设万亩绿色高效果品生产基地,带动相邻地区的优质果树、果园,配套国际先进的滴灌节水设施,实施滴水、滴肥、滴微量元素的精准化管理,生产品质档次更高、果品更加优良的高效、节水绿色园艺产业示范区。同时,建设果品贮存、保鲜库存设施,延长果品保鲜期,实现果品全年供应保证,取得延期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4.建设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亚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基地,充分利用亚盛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优势,建设全省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园区成为全省农业生物工程、无土栽培、转基因作物引进繁育、工厂化育苗、生产以及生物制药研发等科技创新和研发基地,展示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生态农业的发展样板,辅之以精准农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管理,使亚盛高科技园区成为省内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支柱。
5.建设生态保护节水农业示范区
在八一农场、勤锋农场、黄羊河农场、张掖农场,实施封滩育草,建造生态公益林,生态经济林,建设成以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6.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
在平凉总场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依据工厂化管理原则,规范、合理地建设以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业,合面推行高效、生态、健康和标准化养殖方法,转变养殖人员的观念,提高养殖水平,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开发畜牧新产品,推出新品牌,大力宣传新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动畜牧深加工的发展,使农场的养殖、加工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琪瑛河西地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7,(01)
[3]于淑芳.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的原则与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 2006,(02)
[4]张亚中,朱艳梅. 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重新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2006,(01)
[5]孙玉德.浅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J].武夷科学,2006,(01)
[6] 李胜昔.甘肃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与思考[J]甘肃农业,2009,(01).